首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教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教案古诗词阅读(一) 教学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把握诗人情感。 【答题技巧】 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教案
古诗词阅读(一) 教学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把握诗人情感。 【答题技巧】 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答题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感情。 【知识积累】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真题回放】: 1.(2016年镇江中考试卷第8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夜归丁卯桥 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2015年镇江中考试卷第8题)(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ì):雨止天晴。 “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 怎样的情感? 【题目形式】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 【提问变式】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题型示例】 3.(2015年宿迁中考试卷第19题)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实战训练】 4.(2014年黄冈市中考试卷第20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2016年盐城市中考试卷第8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阅读(二) 学校: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品味语言,鉴赏表达技巧。 【答题技巧】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4.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注意:中考古诗词中,考查表达技巧,大多不会直接提问,而是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知识积累】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想象、衬托对比、托物言志、一语双关、情景交融、运用典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真题回放】 6.(2015年无锡市中考语文第10题)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2分)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题型示例】 7.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实战训练】: 8.(盐城市2015年中考语文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分别回答。 9.(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第9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1.【参考答案】: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2.【参考答案】:“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答对“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而无“惊”或意外”之意,得1分) 3.【参考答案】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4.【参考答案】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5.【参考答案】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6.【参考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7.【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8.【参考答案】: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 9.【参考答案】: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本文档为【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资源文库
从事幼儿保育多年。
格式:doc
大小:1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12-18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