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选择、判断、论述分开版))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选择、判断、论述分开版))

举报
开通vip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选择、判断、论述分开版))13 教育教学基础 一 教育法规基础 (选择、判断)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核知识点] 我国教育方针: 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活动。 国家教育制度: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选择、判断、论述分开版))
13 教育教学基础 一 教育法规基础 (选择、判断)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核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 我国教育方针: 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活动。 国家教育制度: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学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经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国家学业证书制度: 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国家学位证书制度: 第二十二条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教师制度及其内容: 第三十四条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受教育者的义务: 第四十三条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权利: (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学校危房致人伤亡的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 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考核知识点] 教师职业的界定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的法律义务: 第八条 教师应当遵循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资格制度: 第十条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 第十一条 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法: 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 教师资格的剥夺与丧失: 第十四条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教师聘任制度: 第十七条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教师考核制度: 第二十二条 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教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十三条 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教师工薪制度: 第二十五条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教师奖励制度: 第三十三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规定授予荣誉称号。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核知识点] 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 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实施义务教育的方针: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实施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 第十一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学校的设置和规划: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学校建设要求: 第十六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学校不得违规收费和谋利: 第二十五条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禁止体罚与侮辱学生: 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资格和职务制度: 第三十条 教师应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 第三十四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考核知识点] 未成年人享有的法律权利: 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保护未成年人应遵循的原则: 第五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保护未成年学生对学校的要求: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 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禁止加重未成年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学校的安全保证制度: 第二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 第二十三条 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出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处理要求: 第二十四条 学校对未成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对营业服务性场所的禁止性规定: 第三十六条 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原则: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学校侵权的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和法律责任: 第六十九条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 (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 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主导地位。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 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视敏度的发展趋势是: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 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发展很快,视觉感受迅速提高。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 听觉方面: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阅读活动和言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 运动觉方面: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 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3、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4、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很不完善。 从空间知觉来看,受过训练的学前儿童,一般能正确辨认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形状的物体。进入小学后,在教学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算术过程中,他们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几何图形的名称,而且还逐渐掌握了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在辨别方位上,初入学儿童能很好的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辨认。 从时间知觉来看,小学儿童一般已能辨认“昨天”、“今天”、“前天”、“后天”以及“日”、“周”、“月”等时间概念,但对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如几秒、几分,或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几年、几十年、世纪、年代、纪元等,则比较难理解。因为这些时间概念超出了他们生活经验的范围。 二、记忆 (一)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领会) 1、从记忆的目的性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初入学的儿童,还不善于掌握自己的记忆活动,该记的东西往往不能适时记住,该回忆的时候,往往不能适时重现出来,但是,学校要求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他们的记忆就必须服从学习任务。因而,从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是小学儿童识记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整个小学阶段逐步实现的。小学低年级儿童,仍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还很差,识记常常离开了学习任务的要求。他们能很好地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不感兴趣而需要学习的东西,不易记住。识记了缺乏自觉性,教师叫写才写,叫记才记。分不清教材内容的主次,不知道哪些应该祥记、牢记,哪些可以从略。 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步发展。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学习目的逐渐明确,有意识记日益发展,逐渐占主导地位,高年级儿童识记的自觉性、主动性更高,他们能主动地掌握识记,按照一定的任务进行识记并记住自己虽不感兴趣,但必须掌握的材料;也能努力去记住那些记不住或难记的东西,并能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 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词的逻辑识记在迅速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容易识记,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的识记有较大的困难。由于在学习中,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的,几乎全是用词表达的材料,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事物发展的规律,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因此,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词的抽象识记能力在迅速发展。 3、从记忆方法看,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小学低年级更多的是运用机械识记,他们背书时常常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反复背诵。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这种状况迅速起变化,儿童能改变单纯依靠机械反复的识记方法,学会从意义上,逻辑上掌握学习材料,采用意义识记。由于各学科教材内容要求他们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必须学会分析事物的主次方面,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对所识记的材料进行逻辑思维的加工,高年级儿童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三、想象 (一)小学生想象的特点(领会) 儿童想象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由远离现实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 1、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求小学儿童要按照教学的目的产生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这就促进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加强。 2、小学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鲜明、生动、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想象内容最初往往具有实在事物的复制和简单重现的性质,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以后在各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和丰富,注意、观察等能力的发展以及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能形成更充实、更生动、更富于创造性成分的再造想象,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了日益发展起来。高年级儿童能对他们已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创造性的改造,使之产生自己直接经验中从没有过的新的结合;能够进行新的构思,创造出某种全新的、别出心裁的东西,创造想象显著发展起来。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往往非常鲜明生动。他们的想象要靠具体对象作依靠,如果没有这些对象,他们的想象就难以进行。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逐渐不靠具体对象、图画之类的帮助,而开始靠词来想象,他们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3、小学儿童想象的现实性逐步提高。 四、思维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领会)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到了中、高年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成分也逐渐增加,最终出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形式。在整个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应该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在小学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都存在着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它们各自所占的不同罢了。 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进行逻辑思维,不能学习理论知识,不会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同样,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也不等于说他们不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恰恰相反,在整个小学阶段,其中也包括高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的抽象和概括还多是对事物的具体、直接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 面对儿童思维的这一特点,教师的责任在于:在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使教学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要创造条件,促进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消极适应这一特点,以加快完成从具体形象成分这主向抽象、概括成分为主的过渡。 小学思维的各方面特点: 1、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 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发展所制约。概括是掌握概念的前提,不会进行概括就难以掌握概念。因为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相互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概括水平在不断地发展提高。儿童概括水平的提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主要属于这种水平,他们所概括的是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 (2)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处于由直观形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 (3)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与概括,初步接近于科学的概括。 教师要帮助儿童掌握概念,必须了解儿童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不顾儿童知识经验和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强迫他们学习一些深奥的、复杂的、他们难以理解的概念,以致使学生只能形式地死记硬背一些定义,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事与愿违。 2、判断推理的发展。 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重要形式,它们随着儿童掌握知识的日益复杂而发展起来。事物的属性知识不多,因此,他们判断很不全面,低年级儿童判断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简单,不会多方面寻找事情的原因,常作出绝对的判断。到了中、高年级,逐步能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能提出不同的假设,作出正确地判断。 由于儿童对事物间的关系认识日益深入,到了中年级已能对别人的判断作出公正的论证,指出其判断错误之处,能从多种原因中确定主要原因;不仅能作出直接论证,而且还能作出间接论证,初步表现出自觉的逻辑判断能力,为学习各种知识提供了重要前提。 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和判断一样,也在不断进步。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推理需要有直接观察所提供的直观前提之上,并且多是直接推理,即由一个前提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到了高年级,儿童才能根据抽象的前提进行推理,但还需要把前提具体化,推理才能顺利进行。 (二)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领会)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系统化。 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结合起来组成为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儿童首先在自己的活动中有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实际经验人,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分析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才发展到不直接依赖具体事物而在头脑里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 2、比较。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里抽出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类事物上去,使之普遍化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更为高级的分析、综合。人们借助抽象与概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飞跃。 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即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知识归入一定的体系,分门别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统一的知识系统。 系统化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生掌握了系统化知识,才算真正理解了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既易于识记,又易于回忆,有利于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 五、言语 (一)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与培养(领会) 进入小学以后,教师要求小学儿童能够听懂教师的言语讲述和指示,能了解教师讲述的意义,能抓住主要思想。在说出的言语方面,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主要形式。学前儿童的对话言语占有主要地位,在对话的过程中,还常用手势、表情来加以补充,独白言语尚不发展。进入小学以后,由于学习的要求,独白言语逐渐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儿童已基本上能选择词汇,组织内容,措词精确,主次分明,表达完整、连贯。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与培养(领会) 1、从一种形式的词向另一种形式的词过渡; 2、从看过的词过渡到说出的词和听到的词; 3、从说出的词过渡到看到的词,或从听到的词过渡到看到的词。 (三)言语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口头言语:首先,教师的言语必须是清晰易懂的、精确的、连贯的、规范的。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和日常活动,使儿童的口头词汇不断扩大、精确、丰富和深刻。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队会、课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演讲”的舞台,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可开展一定的竞赛活动,寓说于乐。还可充分运用图画、事物等,让学生说出认识对象的名称、特点等。再次,要大力培养学生有着听讲的各种必要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对那些发音不准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纠正。要消除方言定势的影响,特别是要纠正用方言的语言代替普通话的语言的现象。 2、引导小学儿童掌握语言规律,促进儿童书面言语发展。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耐心地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言语作为学习的对象,学会善于使用和组织词、句子来表达思想,力求使自己的言语能为听者和读者所了解。 六、注意 (一)注意的类型及小学生注意的特点(领会) 1、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①与刺激物的特点有关。第一,一般来说,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第二,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第三,刺激物之间的对比越明显,越容易引起注意。第四,活动和变化的刺激物。 ②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第一,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能激起某种情感的事物都容易引起注意。第二,凡是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第三,凡是人们期待着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第四,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在在精力旺盛是易于产生注意,在精神疲劳状态下就不易去注意。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③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干扰。 ④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2、小学儿童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发展。 (2)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的注意占重要地位,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3)小学儿童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方面发展的特点。 。 第二章 小学生的情意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 (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识记) 1、小学儿童情感不断趋向稳定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是比较差的。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情感的境遇性减少,选择性提高,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到了中、高年级,同伴之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使感情破裂;也不会因学习上的成败而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差。 2、小学生情感不断趋向可控性发展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时常可以看到学前儿童那种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情感特点。中、高年级儿童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儿童宽以待人和严于律已的品质。 3、小学儿童情感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 一方面,小学儿童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相联系,内容不断丰富。儿童入学后,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展了,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儿童提出更多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掌握,便会成为他们的社会需要,并反映在情感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情感日益深刻。 二、意志 (一)意志的品质(识记)的发展(领会) 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生活和教学的不断要求下,小学儿童的意志品质也逐渐发展起来。 1、自觉性的发展。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他们不善于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中、高年级儿童意志的自觉性逐渐发展,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 2、果断性的发展。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小学儿童意志的果断性还是比较差的,他们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然后再作出决定,付诸行动。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意志的果断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意志果断性的水平逐步提高,优柔寡断和冒失的不良品质则逐渐减少。 3、自制力的发展。自制力表现为是否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小学儿童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年级升高而稳步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性品质发展较快,到了小学中年级,自制性品质趋于平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中年级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使意志自制性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到了高年级,自制性品质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稳定时期。 4、坚持性的发展。意志行动的坚持性表现为能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 小学儿童意志的坚持性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比较差,他们更多地依赖外部影响来坚持完成一件工作或一个行动。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教育、教学和平日的意志磨炼,小学儿童逐渐能在学习、生活中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二)小学生的意志特点(领会) 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总的趋势是意志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品质逐步形成:意志的独立性、主动性、自制力、坚持性成了他们意志的显著特征。 1、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加强。 主动性和独立性是指儿童能够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使它服从一定的目的或任务的意志能力。小学低年级儿童刚从家庭和幼儿园过渡到学校,认知水平较低,意志品质的主动性、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主动地对自己提出任务,也不能自己调节行动去独立完成任务,往往要依赖教师和家长给他们提出目的任务,并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帮助去完成任务。他们常常表示出易受暗示和好模仿的特点,由于辨别能力差,在模仿时往往不分好坏。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和意志锻炼的增强,到了中高年级,儿童意志行动的主动性、独立性逐渐增强,表现在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及其他活动的任务,能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活动,也能逐渐分清好坏,要求自己去模仿好的榜样,而不去模仿坏的榜样等,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监督,目的性、主动性、独立性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自制力显著发展。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刚进入小学的儿童,他们不能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容易激动。但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影响,到了中、高年级以后,他们逐步能控制自己的一些愿望,对自己不乐意做的一些事情,表现出一定的忍耐力,能控制自己的一些行动。说明他们的自制力得到很大发展。 3、意志行动的坚持性在逐步提高。 坚持性是指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任务的能力。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比较差,他们遇到困难,往往半途而废。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教育教学和平时的意志锻炼,小学生逐渐能在学习、生活中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与此同时,意志行动的果断性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与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坚持性和果断性还是较差的,往往表现出一种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他们还很难经过深思熟虑来作出行动的决定,果断性水平较低, 还存在任性、执拗、轻率等特点。 第三章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与基本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成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领会) 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到了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加速的现象。这种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是相对于自我评价的依附性而言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 2、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是指对自己言行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他们往往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并且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个性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3、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指评价持续时间的长短。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高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二、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与类型(识记) 1、学习动机的作用: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学习动机的类型: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起主要作用和处于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处于次要地位和作用较小的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领会) 1、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在一般条件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学习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 三、人际关系 (一)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领会) 1、双方交往时间减少;2、发生冲突的数量也减少,并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多种不同方式;3、父母对儿童的关注也有所减少;4、对儿童的控制由直接控制逐步转为引导、教育儿童自我控制、自我监督。 (二)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领会)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4、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 四、品德心理发展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领会) 1、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 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 (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由片面到全面。 2、道德情感的发展: (1)儿童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道德情感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但这个上升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高;(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义务感排在第一位,依次是良心、幸福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3)除爱国主义情感外,其他各范畴的道德情感显示女生高于男生的趋势;(4)道德情感的发展在不同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3、道德行为的发展: (1)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②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①坚持性的发展;②自制力的发展。 五、心理健康与辅导 (一)心理辅健康的涵义(识记)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它是人类个体对社会影响所作出的一种调节功能。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领会) 1、标准 我国教育者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自己有信心;(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2、理解与把握此标准应考虑的问题 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第四章 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制约(领会)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2、个体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达到遗传提供的发展范围的尽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遗传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是受环境影响制约的。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领会) 包括家庭结构与家庭经济条件。 (二)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领会) 家长的价值取向和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等。 (二)教师期望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领会) 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教师对学生寄予某种期望时,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鼓励,这种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这就是教师期望的正效应,反之,则会产生负效应。 (三)校风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领会) 校风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儿童进入学校后,在良好校风的感染下,能比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行为方式。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在校风的行为导向作用下,儿童逐步接受并适应团体规范,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意识和共同的目标取向。良好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领会) 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儿童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采取成人为他们制订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对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途径的影响(领会) 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 教育教学技能 一 教育技能 第一章 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 识记 一、教育目的、素质教育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的结果的设定,是指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二)广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三)狭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关于小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总要求。 (四)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五)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六)素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3、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七)素质教育三要义: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二、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三、年龄特征、师生关系 (一) 学生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 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从发展速度上看,童年期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童年期学生因其身体发展的平稳性和心理发展的无尖锐冲突性的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教育者来说,由于童年学生所具有的天真、无邪,对成人的依赖、平静的心态,可塑的品格,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点,使童年期成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二)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想相互对待的态度。 四、教师角色、教师资格 (一)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育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二)教师资格的种类(以学历和评定为基础):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基本学历、胜任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评定其任职资格。 (三)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四)教师角色应具有的特征: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代理人、心理辅导者诸种角色。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领会 一、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类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任何终极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须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不与其他平行的培养目标、以及其上位培养目标一起联系起来,并且最终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则一个个具体的培养目标也会因失去整体性而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二)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它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同时,教育方针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其反映的教育目的也必然具有某些规定性和强制性。这与教育理论和实践所要不断进行客观探讨的教育目的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三、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民主平等;(二)尊师爱生;(三)心理相容;(四)教学相长。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加强师生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四、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教育素质;身体素质。 第二章 小学德育的实施 识记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小学德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小学德育的基础性;2、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二、小学德育内容的侧重点 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依据这一层次划分,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德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三个方面。 (一)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它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决不可少的。 (二)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互爱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精神;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观念。 (三)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三者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只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以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惯。 我国政府结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上。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具体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十条: 1、热爱祖国的教育;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热爱人民的教育;4、热爱集体的教育;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小学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 1、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2、其他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取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打基础的。同时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四、小学德育的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情感陶冶、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指导自我教育。 领会 一、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贯彻与落实(综合应用))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落实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校德育必须目的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开展爱党爱国教育。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我国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把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性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贯彻落实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有助于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品德的形成,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德育要善于把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小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落实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品德,也是教育好孩子、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学生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一天、两天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几次德育活动就能做到的。德育要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共同努力,来控制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3、对学生的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听的发展。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实行有效的教育。 贯彻落实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德育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学生。2、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学校德育要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学生思想认识与品德的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级,对表现出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要进行有区别的针对性教育。 二、各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德育工作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诚然,各学科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主渠道,德育工作就丧失了主阵地,也容易形成空对空,失去实效性。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对学生人生志向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各科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三、德育方法的特点:(1)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三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 识记 一、班级的含义: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集体。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二、班级的功能:(1)班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班级组成的限定性;(3)班级教育内容的统一性;(4)班级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5)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三、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依据小学培养目标和当前学校教育任务、组织、领导、管理好班集体。就是要热爱、关心、爱护全班学生。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四、班级管理的方法:(1)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班干部队伍;(2)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3)组织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班队活动;(4)创造一个因人而异的发展机会;(5)积累一份翔实具体的班级档案。 领会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二、小学班主任的角色: (1)学生全面成长的引路人:①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者;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③是学生文明生活的关怀者;④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2)教师合作育人的协调者。 (3)学校教育目标的贯彻者。 (4)家校教育整合的沟通者:①家长平等的合作者;②家庭教育的指导者。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其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则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两方面。 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观察法、谈话法、材料或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法。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虽然会因学校、教师、学生条件不同而方法上各异,但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仍有规律可循。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是: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三)建立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建立学生的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集体档案是指班主任将全班学生在各个时期各方面的表现,班级的历史、现状、趋势分析等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育集体的依据或参照的档案。个体档案是指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动态收集起来作为个体教育依据的档案。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文字表述式和表格式两种。 (四)个别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五)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班主任一要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有计划的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协调科任教师布置作业、测验和自学辅导;组织科任教师参加班集体奋斗目标的研讨、制订;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加强科任教师间的团结;争取科任教师参加班上的各种课外活动。二要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三要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七)操行评定 1、操行评定的概念和目的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小学生的操行评定在低年级一般由班主任来做,到高年级可以先由学生小组互相讨论,然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 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2、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 (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三大部分:1、基本情况。这部分言简意明,统率全局。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班主任对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和估价;班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这部分是整个计划的中心、主干,包括明确班级的各项内容;明确规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方法完成这些内容。3、本学期中主要活动与安排。这部分是把计划中的工作和活动,按月、周加以落实,有序地完成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和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做好总结应注意两点: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注意做阶段小结。 第四章 小学课外校外活动与少先队工作 识记 一、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活动。 二、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1)课外校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2)课外校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学生在课外校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三、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四、少先队的性质与特点 (一)性质: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二)特点: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服务性和自主性的统一。 领会 一、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外活动的具体要求、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校内校外实际来安排的。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 (一)科技活动: 这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发明、制作等能力,以形成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兴趣与特长。 (二)学科活动: 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学科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它以课堂讲授的知识为基础,但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复,不局限于教学大纲范围之内,也不是课内学科教材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学科中某一领域的拓展,注重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各学科的知识性作业和对某一学科领域中某些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三)文学艺术活动: 文艺活动各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调剂他们的身心,保证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小学文艺活动主要有歌咏、乐器、演奏与欣赏、舞蹈、观看影视剧等,还可以成立写作小组、评论小组、出黑板报、壁报等国。 (四)体育活动: 是以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及体育文化修养为目标的。小学体育课外活动主要有各种球类活动、长短跑、登山、划船、游泳、滑冰、滑雪、健美运动和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 (五)社会活动: 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民情国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六)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形式,如国庆节、儿童节、校庆日、学校文化节等庆祝活动,暑假的夏令营活动等。 二、小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小学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 (一)群众性活动: 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受到教育,是活跃学校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活动有全校性和或校际性的,有全班性的或班际性的。参加活动的具体人数,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而定。群众性活动包括: 1、报告和讲座。这是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一种形式。根据情况和需要,学校可以举行关于国内外形势的时事报告,庆祝革命节日、纪念日的专题报告,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报告,科普讲座、文艺讲座等等。 2、各种集会。群众性集会能迅速有效地传播知识和思想,形成一定声势,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校的集会一般有:文史、数理、科技等等各种科学晚会;纪念性的、知识性的、娱乐性的诗歌朗诵会、文艺表演会等等。 3、各种比赛。体育竞赛、学科竞赛、智力竞赛、书法比赛等等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活动。这些活动最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群众性实地学习的良好形式。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增长见识,扩展阅历,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5、社会公益活动。在节假日和日常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宣传交通安全,绿化、美化环境等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扩大与社会、群众的接触,产生情感交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养成劳动习惯。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多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等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小组活动在层次上有校级的和年级的或班级的。小组活动主要包括: 1、学科小组。按照学科建立的种种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对学生学习和运用某门学科的知识有重要作用。学科小组一般按年级组织,因为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相近,便于开展活动。随着年级的升高,程度可随之加深不。有的小组根据其活动内容特点,也可以吸收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 2、技术小组。这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小组的活动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3、艺术小组。通过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对艺术兴趣和创作才能。艺术小组的活动不仅能使小组成员受到教育,而且能够活跃全校的气氛,丰富大家的课余活动。 4、体育小组。是将对体育活动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体育技巧训练的组织。体育小组一方面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学生某项运动的爱好,可以提高其运动成绩。 (三)个人活动: 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由个人单独进行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阅读各种书籍,写读书心得,记日记,进行某种观察或小实验,采集制作标本,唱歌、体育锻炼,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改革活动等等。 三、少先队教育活动的意义:少先队活动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的主要方式。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没有活动,少先队就会形同虚设。少先队的活动,对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教育和鼓舞力量。他们通过参加队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教育性和知识性的活动,来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意志性格,增长知识,增强体力。所以,少先队的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没有活动也就失去了少先队的教育作用。为此,我们要通过少先队的活动,去启发、激励和引导少年儿童:准备好,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 教学技能 第一章 教学设计技能 识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或者说是对学生学习终点行为的具体描述。 二、教学目标的类别:①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有不同的细化分类。②加涅则将教学目标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五类。③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其实这三个维度是与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相对应的,如下图所示: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情感领域 ↑ ↑ ↑ 新课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布卢姆分类理论: (一)认知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段。 1、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智能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5综合: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综合。综合目标所强调的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指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上述分类是层级系统,前一等级的目标为后一等级目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后一等级目标需要以前面等级的发展为基础。 (二)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心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觉知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这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以某种方式对注意的现象作出反应以及反应的满足。这类目标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类似通常所说的“兴趣”。 3、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是将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肯定变成为一种稳定的追求。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分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组成价值系统,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5、价值体系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融入性格结之中。分两个水平:概念化心向,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性格化,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因此,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并且是可以预期的。其学习结果重在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或行为特征。 (三)动作技能目标: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1、知觉: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 2、模仿: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 3、操作: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此阶段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 4、准确: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 5、连贯: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 6、习惯化: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这三方面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三者相互作用和渗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同时设置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三、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的构成要素: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活动;④学生行为;⑤教学媒体;⑥时间分配。 四、教案的基本形式:①记叙式;②表格式;③卡片式 领会。 一、编制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①精心钻研教学大纲;②精心研究教材;③精心了解学生。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测度功能;③控制功能;④交流功能;⑤激励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①应陈述通过一顶的学习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而不应陈述教师的行为②应反映学习的类型③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不能含糊不清。 四、教案编制的要求:①目的明确;②重点突出;③难点突破;④教学方法恰当;⑤安排合理;⑥环节紧凑。 五、教案编制的程序:①了解学生;②钻研教材;③明确目的;④教具准备;⑤设计教学过程;⑥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⑦设计板书;⑧布置作业。 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 识记 一、导入的类型:①直接导入;②直观导入;③故事导入;④实验导入;⑤问题导入;⑥情境导入;⑦温故导入;⑧悬念导入;⑨经验导入;⑩观念冲突导入;⑾ 板书导入;⑿活动游戏导入;⒀练习导入。 二、导入程序: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课题。 三、讲授的基本形式:①讲述;②讲解;③讲读;④讲演。 四、提问的类型:(1)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把提问分为四类:①判别类问题;②描述类问题;③探索类问题;④发散类问题。(2)根据布鲁姆教学提问模式,可把提问分为六类:①知识性提问;②理解性提问;③应用性提问;④分析性提问;⑤综合性提问;⑥评价性提问。 五、板书的类型:①提纲式;②词语式;③表格式;④线索式;⑤关系图式;⑥图文式。 六、教学管理的内容:(1)教学主体管理:①教师主体的管理;②学生主体的管理。(2)教学过程管理:①教学计划管理;②教学组织管理;③教学质量管理。(3)教学秩序管理:①课堂纪律管理②课堂问题行为处理③课堂突发事件处理。 七、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课堂小结的要求:①自然贴切,水到渠成;②语言精练,紧扣中心;③内外沟通,立疑开拓。 领会 一、情景导入:讲课前设置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学习目的内容,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二、温故导入:就是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做好铺垫,为新旧知识进行沟通,使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问题导入:讲课前教师先以实际生活中引出一个学生比较关心、希望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又必须是学习新课之后才能解决的。 四、讲授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便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讲授的基本要求:①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②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③讲究语言艺术;④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六、提问的功能: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②促进学生学习;③平稳过渡;④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⑤培养能力;⑥反馈教学信息;⑦管理课堂教学。 七、提问的要求:①设问得当;②发问巧妙;③启发诱导;④归纳总结。 八、提问的方法:①次序法;②铺垫法;③核心法;④对比法;⑤引导法;⑥想象法;⑦点睛法;⑧寻究法;⑨引路法;⑩破题法;⑾综合法;⑿评论法;⒀连环法;⒁消化法;⒂发散法;⒃激趣法;⒄重复法;⒅迁移法;⒆诱发法;⒇逆问法。 九、板书的基本作用: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②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③以一定的文字或板图的形式作为学生思考的支撑点,它可以使抽象的关系变得具体、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事物之间瓣关系以科学的公式、定理、法则。 十、板书的要求:①一节课的板书要有一个总体设计;②板书的字体应该工整、美观;板书的条目应该排列有序,层次分明、用字简明、精当;③板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十一、教学管理的方法:①冷处理;②行为矫正;③旁敲侧击;④分组约束;⑤自我管理。 十二、课堂小结的功能:①条理化、系统化功能;②巩固强化功能;③激趣开智功能;④教学过渡功能。 十三、课堂小结的方法:①归纳法;②比较法;③悬念启下法;④练习法;⑤游戏法;⑥提问法;⑦回应法;⑧点题法;⑨激疑、答疑法;⑩发散法;⑾假想法;⑿拓展延伸法;⒀汇报法。 第三章 教学评价技能 识记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①发展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效益性原则;④艺术性原则;⑤过程性原则;⑥多元性原则。 三、学生学业评价概念:学生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学业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活动。 四、教学反思的概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过程能够调动教师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提高教学实效。所以,教师的反思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立足于自我以外,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批判地考察自身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五、教学反思的要求:①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②要会用“教学反思”的方法;③要打通反思的途径。 领会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①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②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③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④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决策和鉴定功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①量表评价法;②随堂听课评价法。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意义:检验与考察学生的学及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革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中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学习愿望和能力、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五、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形成过程的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其次要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总结性评价进行。其中总结性评价又主要通过展示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进行。 六、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①形成性评价;②展示性评价;③水平性评价;④综合性评价。 七、教学反思的特征:①针对性;②反省性;③实践性;④时效性;⑤过程性。 八、教学反思的内容:1、从宏观层面讲,教学反思的内容应包含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两个方面;2、从微观层面上讲,反思的内容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思教学态度;②反思教学目标;③反思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构;④反思教学内容;⑤反思学习过程与课堂组织管理;⑥反思教学策略;⑦反思媒体的配置与使用;⑧反思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思的意义:①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学反思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教师对自身技能的重新审视与科学扬弃。人的思维和行为容易形成定势,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身所存在的这些定势。娴熟技能的自动化是其积极的一面,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某些自以为是的习惯或以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则是消极的一面。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教师确认与肯定“定势”的积极一面,利于其继续发扬,而且能够帮助教师觉察消极因素,发现问题所在,破除定势的消极面。②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内隐性的特征,很多教学观念虽然教师自己说不清楚,但是它们却对教学行为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此外,教师知识结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也同样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教学反思有助于隐性的观念和知识显性化,可以加快自身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③教师将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十、教学反思的形式:①课后教案;②反思札记;③交流探讨;④自评教学录像;⑤借鉴听课评价;⑥行动研究。 (论述题、分析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受教育者权利: 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受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的基本权利: 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处分或解聘教师的法定事由: 第三十七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德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申诉制度: 第三十九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直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学校的均衡发展原则: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学生违规的处理方式: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禁止体罚与侮辱学生: 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禁止体罚未成年人等行为: 第二十一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心理学基础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简单应用) 1、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第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顺序性;(4)观察的深刻性。 2、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任务。这样做,可以提高儿童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他们知觉的选择性,能从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出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集中在对象和现象 的主要特征上,而不去感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漫无目的的观察只能使儿童浪费时间和精力,养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2)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 带着兴趣去观察,可以使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获取感性知识。关键问题是,要使儿童在每次观察之中,都学得知识,都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感,会使儿童对下一次的观察产生期待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 在每次观察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一是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和现象和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启发儿童动脑筋想问题,不为观察而观察。三是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该看就看,该听就听,该操作就操作。四是要边观察边作记录(如画一些图、作些笔记),及时记录一些现象、特征、变化经过等,可以减少遗忘。五要指导儿童及时写出观察报告或文章,如观察日记、观察片断、也可以写观察小文章。形式可灵活多样,让儿童得到锻炼。 (4)加强言语的指导 儿童知识经验尚不丰富,对于一些对象和现象的观察会有许多粗糙的地方,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觉。教师必须掌握情况。随时用言语进行点拨和指导。要通过言语指导他们观察的方向,引起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以加深知觉的理解性,使感知不断深化。特别要加强对差生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指导,因为他们在观察中往往困难更大,或者信心不足,或者态度不端正,教师要耐心指导,因材施教,切不可把他们遗忘了。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儿童都得到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简单应用) 1、在教学中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有意识记为主。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无意识记,适当安排,利用得法,可以使学生少花力气而获得巩固知识。但是光靠无意识记不能保证小学儿童获得系统的知识,教学还必须有意识记,而且小学儿童主要依赖有意识记来获得系统的、巩固的知识。教师在讲课前,就应当根据本门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单元在记忆上的任务;要使学生知道应当记什么,记的牢固程度和完善程度,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有目的的、自觉地去记住必须记住的东西。教师又必须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交替进行。 2、在教学中,把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意义识记为主。 教学中要提高小学儿童的识记效果,需要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东西比不理解的东西,记得迅速、牢固、持久,回忆起来了容易。所以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以意义识记为主。但是意义识记又必须有机械识记帮助,才能保证识记的精确性。 3、根据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根据遗忘规律,教师要帮助学生和遗忘作斗争,加强知识的巩固。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复习,只有复习才能有效地使识记的材料得以巩固。(1)及时复习;(2)复习方式多样化;(3)避免干扰和过度疲劳。 4、教给儿童有效的记忆方法。 (1)分布识记优于集中识记;(2)结合重现比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好;(3)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 5、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品质。(敏捷性、巩固性、正确性、准备性)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简单应用) 1、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想象。 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它不仅能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联系的。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想象的成分,创造想象中也包含有再造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两种想象的联系,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才能使小学儿童的学习富有生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儿童常常表现出对事物、对未来的幻想,教师要根据儿童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主义的幻想过渡的特点,善于引导小学儿童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发展积极的、健康的、有社会意义的幻想,使它成为学习和活动的推动力。 2、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既要充实表象的数量,又要提高表象的质量,尽可能扩大表象的储备。因为学生表象越丰富、越充实,他们的想象也就越生动、越活跃。为此,在教学中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和文字、语言等各种描述材料,并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画和语词所标志的意义。其他还有组织学生参观展览会、博物馆、旅游、阅读文学作品,进行园艺生产劳动和实验等,都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经验,扩大想象的基础。 3、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言语。 小学儿童的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想象的程序来说,小学儿童的想象又是从具体、直观的水平,逐步过渡到概括性、逻辑性的水平,也是词的思维水平的。因此,发展学生的言语,也是促进想象发展的重要条件。丰富学生和词汇,发展学生的言语是小学各科的教学都必须注意的国。 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是启发小学儿童想象,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用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对于抽象的材料、也要设法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作出示范,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活动。 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同时它又是在创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的基本活动形式。此外,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中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都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 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简单应用) 1、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善于从多方面、全面地去分析研究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找出问题的本质,并能在许多不同知识和实践的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思考。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钻研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并能预见事物发展进程。两者亲密联系。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思维的批判性则表现在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慎重地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个人的见解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 (3)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提出问题明确,推理符合逻辑规则,论证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楚,有理有据,结论正确,合乎客观实际,富有说服力。人们要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善于把分散的、个别的问题进行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理论,以指导实践活动,思维的概括性能提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使认识不断深化,这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按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及时地、灵活地运用原理、原则,随时修正自己和假设和谋划。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善于迅速而正确地看出事物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地判断,当机立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经和方法。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培养 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思维活动的直观形象性是很突出的,即使到了高年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教材、进行判断推理也常常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帮助儿童掌握大量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是发展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必不可少地条件。 在小学阶段,儿童丰富自己的感性知识主要是在他直接接触环境的过程中和阅读活动中形成的。其他加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也都是获取知识的机会。除了增加儿童感性知识的数量之外,教师也要关心扩展儿童感性知识的范围。 对于儿童来说,感性知识的重要的品质还是它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事物事实,它的概括水平高,在应用时能在头脑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因此,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接触实际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使其获得事物的完整表象,并让他们有机会学会运用这些感性材料。 (2)发展儿童的言语。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他们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因此,儿童言语的发展水平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一般说来,如果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解题过程能用言语表述出来,那么,这就表明他的思考过程是清楚的,对知识是理解的。 儿童在思考时常常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在头脑中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常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的。用内部言语思考的优点是使思考快速地进行,但也往往导致思路不连贯,模糊不清。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叙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相应的解题过程。儿童既会实际操作,又能用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表达出来,这就形成思维的一项重要品质——思维的自觉性。 (3)帮助儿童掌握思维方法。帮助儿童学会思维就是逐步提高思维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能力,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能力等。其中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成分,而抽象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 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础,人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即对它进行分析,找出它的组成部分和细节,最后又把这些个别成分与因素综合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当作整体来认识。当然这时对整体的认识已不是最初的笼统的认识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儿童遇事问个为什么,喜欢对事、物进行分析的习惯。低年级是最初只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只会对各个因素作逐一的分析,但是如果引导得法,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概念和表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综合。 抽象概括,特别是概括,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成分。概括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是把事物中许多共同点结合起来,并得出深化的认识过程。概括是有不同水平的:把事物外部的、非本质属性结合起来是初级的概括;把区分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和关系结合起来就是高级形式的概括。不论儿童的概括处于何种水平,教师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认真加以训练,并使之逐步提高。 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综合应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儿童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好”“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 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简单应用) 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和情感,应从几个方面工作入手: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儿童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能够进行辨别和评价,从而产生相应的爱憎。 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育的情境,如以环境的布置、角色扮演、气氛的组织来诱发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感。 培养儿童移情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儿童树立榜样,宣扬英雄、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他们良好的感情感染学生,丰富儿童正确的情感体验。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意志(简单应用) 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动做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行动的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锻炼,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方面,通常采取以下做法: (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培养儿童的意志,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要求儿童如期完成任务。 (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对于常规要求,要反复训练,严格执行,教师要苦口婆心反复讲,耐心细致地做示范。 (3)教师注意以身作则。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 3、教育儿童正确地对待地挫折。教师要帮助儿童正确对待挫折。通常的一些做法是:(1)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2)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3)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的耐受力。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因此,教师除了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更要让儿童在种种活动中,通过克服困难来磨炼意志。 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综合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1)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1)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培养社会视觉转换技能。 (3)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简单应用) 低年级对教师要求绝对服从,而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的服从、信任教师。学生的各种表现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而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特点、期望等因素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 小学生良好品德和培养(简单应用) 小学生儿童品德培养的方法: 1、说理法 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善恶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1)说理要科学。一是要有科学性,讲解某一道德概念或宣布执行某一道德要求,须有科学的依据,严密的论证和合乎情理的分析。二是要有针对性,即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心理状态。 (2)说理要尊重儿童。只有在尊重儿童,充分顾及到他们的感受和感情,说理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儿童才会心服口服。 (3)排除意义障碍。教师在说理中注意意义障碍,就能使说理取得良好效果。 2、仿效法 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使榜样教育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为儿童提供的榜样要可敬、可信和可亲。 榜样只有可敬,才具有权威性,才能使儿童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效仿榜样。 榜样只有可信,才具有真实性,才能使儿童感到自己是能够学习的,推动他们把榜样的言行当作自己言行的准则。 榜样只有可亲,才具有感染力,才能使儿童把学习榜样当作一个自觉的行为,促使他们把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3、强化法 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可以塑造新行为,而且可以改变旧行为,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后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运用强化手段必须遵循:(1)要有一个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对行为进行定向控制。(2)制订小步子。即设计一系列短期目标,也就是把要达到的目标的整个行为训练过程分成许多小的步骤来逐步完成。(3)及时“反馈“即及时让学习者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目的是使学习者建立起信心,鼓励、鞭策自己继续努力。(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 小学生不良行为和矫正(简单应用) 1、过细了解学生,做到对症下药 儿童过错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产生原因也错综复杂,有些行为动机比较隐晦。即使同一种过错行为,不同年龄儿童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教师切忌一刀切,一锅端,而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作过细分析,按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矫正方案。 2、改变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经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或歧视,一般又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进步同学有戒心或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使他们解除顾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方法表现在:一是教师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爱暧心。二是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同学。 3、把握教育时机,激起内心震动 儿童过错行为和不良 品德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巩固、稳定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好各个过程,耐心、细致、认真做好工作。 4、保护自尊心,培养荣誉感 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多数缺乏集体荣誉感,由于屡受批评、歧视或惩罚,可以滋长起自卑心理,常常自暴自弃,缺乏上进的勇气和动力。有的连起码羞耻感都没有。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应当千方百计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委派某些为集体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努力使他们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焰,化为变好的内部动力,增强克服自身缺点的勇气和自信心。单有个人的自尊心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相结合,把集体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5、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是非观念薄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造成儿童过错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向他们提供有正反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或文艺作品,通过启发,讨论,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得到借鉴,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这基础上再逐步地向他们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和改正的方法。一旦学生有了显著而稳定的进步,不但要充分肯定,还要帮助他们一起来总结取得成绩的原因,同时引导他们“更上一层楼“。学生的进步在开始阶段,往往还是基于个人的荣辱感,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只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与时代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激励自己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6、培养意志力,巩固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的过错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意志力薄弱所造成的。因此,在矫正初期,要加强管理,切断不良诱因的影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创设新的环境,锻炼儿童的意志力,培养他们独立地、自觉地与外部诱因斗争的能力,并在锻炼意志力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7、区别对待,因事因人制宜 学生过错行为的性质、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不同,因此要想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矫正工作,就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采取灵活机智的方式方法。一般说,年龄小的孩子出现过错行为大都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准则,出于好奇或一时的冲动以及不良行为习惯而产生的,而又是比较易于矫正的,所以更多地采取下面诱导或某些巧妙的办法较易奏效。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简单应用) 1、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 主要特征:(1)活动过多;(2)注意力不集中;(3)冲动行为。 产生原因: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矫正办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 2、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交往困难。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5、儿童强迫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简单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三)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简单应用) 教师应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 三、学校因素 (一)教师人格特征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综合应用) 1、教师人格特征:①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②有较强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③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2、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①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②教师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教师要想深刻地影响学生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就需要具有一定的优良意志品质,这些意志品质包括: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沉着、自制、耐心和行为一贯的坚持性;③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爱的情感既是教育者高尚品质的表现,同时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尊重和宽容学生是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当特别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 (二)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简单应用) 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1)儿童的社会性依恋 (2)儿童的友谊认知 (3)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教育技能 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简单应用)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出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要求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要求是:1、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3、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的教育。要求是:1、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2、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3、具有健康的身体。 (四)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要求是: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2、培养审美能力。 (五)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要求是:1、初步学会生活自理;2、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3、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简单应用)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小学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小学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小学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当代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背景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直接指向于胜任小学教师的新角色。 综合应用 小学教师的素质修养(简单应用) 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有四个方面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教育素质;身体素质。 (一)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1、小学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肩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自己应成为国家公民的楷模。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做到教书育人。并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心时事政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觉遵纪守法,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小学教师必须注意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中居于主体地位。包括六个重要品质: (1)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需要教师爱岗敬业,这是因为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甘于在教育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定不能安于教师岗位,也不可能作出成绩和贡献。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只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规律所决定。教师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自身的模范品行去教育影响学生。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一方面,突出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也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教育对象是不断更换的,传授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的信息来源不断扩大,思想非常活跃,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吸取新的知识营养,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养成不断求新的习惯,是教师成功的秘诀。教育学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实现的,其间会出现各种曲折和反复,要求教师以巨大的耐心坚强地毅力,对全体学生孜孜不倦、循循善诱。 (5)要有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的成长有赖于教师集体作出长期共同的努力。教师在工作中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教师之间产生的矛盾要善于处理,保持团结,同时,也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6)文明的言表风度 教师的言表风度,包括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表率,要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衣着整洁大方。 3、小学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的修养。 从道德情操方面讲,有些同教师职业有特殊关系的品质需要着重培养。如公正、谦逊、团结、耐心、自信心、热情、宽容、自制、勤奋、求实、创新、合群、童心等。 (二)文化业务素质 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由于他承担角色的多方面性和复杂性,要求在文化素质上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具有“通才”的文化业务素质,其结构层次:第一、具有一专多能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每一个小学教师要达到中师或中师以上的业务水平,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并能兼教一、两门及多门学科。第二、具有艺体知识才能和必要的劳动技术知识技能。为了使小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提高自己音、体、美和劳动技术知识技能的水平,无论是现在或将来,才能兼教音、体、美和劳动技术课程,有了这方面的一技之长,就能更好地办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把学校办成小学生的乐园,更好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出人才。 (三)教育素质 1、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具有科学性,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把教育教学搞好。为此,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教育实践。教师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教育水平,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 2、教育实践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一个教师,两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书面语言,字要写得端正、整洁、美观。教师的水头语言,首先要求准确,要发标准音。选用词汇要科学,通俗易懂。词句要完整,系统连贯,逻辑性强。重点要突出,观点鲜明。其次要求语言具有教育性,要注意语言修养,讲究文明,用健康高尚的语言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环境。语言表达要有艺术性,要富于表情,抑扬顿挫,富于幽默感。 (2)教学实践能力。1)具有研究和掌握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确定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的能力。2)具有对教材进行加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3)具有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科学地组织成绩考核以及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能力。4)具有听课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5)农村小学教师还要具有根据需要组织复式教学的能力。 (3)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1)具有研究和了解学生思想、学习、身体状况的能力。2)具有选择干部,制订工作计划,全面开展工作的能力。3)具有利用教师威信和权力借助学生守则和学校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能力。4)具有培养先进典型,转化后进生的能力。5)具有建立与教师、家长、和社会联系,利用一切力量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能力。 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1)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应该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学生冲突或突出事件,第一要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责任感。教师对问题或事件的处理应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给他们带来伤害。第二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长处,蕴藏着等待诱发的积极因素。教师应当在临场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发为积极的行动。 (2)处理和解决偶发事件,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绞对症下药。 4、教育科研能力。 小学教师要打破进行科研的神秘感,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小学教师应善于从对儿童的言语、行为、喜怒、哀乐情感的观察中获得儿童内心世界的第一手材料,去研究他们的需要、性格、知识与心理水平,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使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身体素质 小学教师要培养体魄健全的新一代,自己在体格锻炼方面要有良好的素质。小学教师的劳动十分繁重而艰巨的,更需要教师有良好和身体素质。包括:具有健全的体格,各器官系统和机能正常;身体有较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能适应农村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习惯;懂得学校卫生知识和少年儿童的保健知识;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简单应用) 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的品德在种种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方式不受教学计划和限制,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课外与校外活动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三)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炼;培养学生爱劳动和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优秀品质。 (四)少先队活动。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通过少先队活动,能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水平、培养良好品德。 (五)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班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对儿童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担负主要责任。从班主任的工作出发,班主任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对儿童的德育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 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种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的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 小学德育方法的运用(简单应用)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主要有讲解、谈话、报告、讨论、阅读报刊书籍等形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1、明确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性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空洞说教。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说服要注意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3、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4、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只有待人以诚,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榜样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1、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指导学生选择好学习的榜样,明确前进的方向,获得巨大的动力。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只有在了解榜样之后,才能使榜样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 (三)锻炼法。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1、坚持严格要求。在锻炼过程中不降低要求,才能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的锻炼才是有效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想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认为锻炼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他们才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3、注意检查和坚持。良好的习惯与品德和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过程。前紧后松,一曝十寒,时冷时热,都无益于品德的培养。所以对学生的锻炼,要强调自觉但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四)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陶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和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陶冶学生,还需要教师配合以启发、说服。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 作用。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但这决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当组织学生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境。 (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奖励一般包括: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 运用此方法要注意:1、公正、正确、合情合理。奖励与处分一定要符合实际,做到当奖则奖,当罚则罚。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只有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奖惩公平合理,富有教育意义。3、注重宣传与教育。进行奖励与处分,都是为了教育和提高学生,不只是教育被奖惩者,也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所以要有一定形式与声势,在一定范围内宣布,并通过墙报、广播、橱窗等加以宣传,以使受到更好的效果。 班级管理方法的运用(简单应用): 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①激励 ②训练 ③活动 ④帮教 ⑤放手 小学班级活动方案的设计(简单应用)(主题班会的组织) (一)确定主题。主题是班会的中心,只有选好主题,才能开好班会。主题的确定首先应有针对性;其次,主题宜小;再次,主题的确定要有新意,时代感强。 (二)精心准备。这是开好班会的关健。首先,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使学生对班会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准备活动中来;其次,要做好班会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具体实施。在班会进行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活动进行的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鼓励主持人临场发挥,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要善于处理意外事件。 (四)效果深化。班会结束后,班主任要及时研究反馈信息,了解班会的作用与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班会提供借鉴。 班级活动的设计方案(例) 小公民道德建设班级活动设计 1、礼仪教育。2、爱心教育。3、孝敬教育。4、勤俭教育。 活动方法: (1)开展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的儿歌、童谣征集、评选、传唱活动,使学生在自创、自编的实践中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宣传、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行为。 (2)开展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的火花图案设计征集活动,在方寸之间展示儿童参与道德建设实践的精神风貌。 (3)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 (4)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知识竞赛。 (5)对“优秀小公民“进行表彰。 班主任工作总结(简单应用) (一)类型:按时间分有:月总结、阶段总结、学期总结和学年总结等;按范围分有:个人总结等、小组总结和班级总结;按内容分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二)结构与要求:总结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标题、正文、结尾。标题要写明单位名称、总结时限、总结的类别等;结尾即总结的落款部分,要交待总结的日期。 正文是总结的主体,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1)班级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3、写好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总结前要充分分析材料。班主任除了平时注重积累外,还应在总结之前,向班干部、学生、任课教师、政教处了解详细情况,全面收集班主任工作情况的相关素材,使班级工作总结建立在对班级管理和教育实践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 (2)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班主任应意识到工作总结是反思过去工作,谋求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良机;反思、剖析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班主任工作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3)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因此,班主任切实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材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综合,并注意结合自身实践,提高总结的“含金量”。 (4)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班主任对总结应写什么、怎样写胸中有数,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围绕核心,去芜存精,抓住特色,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小学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综合应用)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长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要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并要注意把个人的努力目标与集体的目标结合起来。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其次,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班主任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改变;要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班级活动从时间分布上来说,主要包括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班主任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良好和班风是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阗集体成员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面的工作来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综合应用) 要使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应当注意: (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联系的意向。 (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自律行动的条件、 (三)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四)克服不良习惯。 对各种类型学生的分析及教育(综合应用) (一)对先进生的教育工作 1、先进生的心理特征。 先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他们通常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2、先进生的教育。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先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工作积极肯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但先进生也有缺点,也会犯错。因此,班主任对他们不能偏爱,而要严格要求,对其缺点和所犯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要及时批评。以防止先进生产生自满心理。 (2)不断鼓励、弥补挫折。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种或那种挫折,会产生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感觉。先进生对挫折的感觉尤为强烈,班主任应努力满足先进生的补偿心理,使先进行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先进生有较强的起程愿望,一旦有人比他优越就会产生嫉妒。班主任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尽力去缩短这些差距,赶上甚至超过他们。班主任应营造一种团结互助、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先进生有诸多优势:学习成绩好,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体;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威信,善于团结同学等。班主任可利用先进生的优点,让全班学生模仿,即发挥先进生的榜样作用,让全班同学都取得进步。 (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运用时要谨慎。 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1)不适度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机,但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受到过多的指责与惩罚,自尊心得不到满足而自卑,但呈现于外的却是与众不同的、畸变的自尊心。具体表现为难以接受老师当众的批评,也不能容忍老师以恩赐的态度或对弱者庇护的口吻对待他们。有时,为了满足自尊好强的欲望,不惜采取种种不适当的方法以求得突出自己,例如在课堂上搞恶作剧等。 (2)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后进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得到否定性评价,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得不到成功的喜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看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导致学习动机的泯灭和枯萎。表现为经常逃学;讨厌他们不喜欢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程;遇到困难时不能坚持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等。 (3)意志力薄弱。意志力是人们克服障碍、调节自己行为与思想情感的精神动力。后进生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力,禁不起种种诱惑而做出违背公德和违反纪律的事。容易形成各种不良习惯,且难以改正。 2、后进生的教育 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这时,班主任只能爱他们,并且爱得深、爱得真、爱得持久,才能改变他们对人对物的态度,从而产生不改正错误就对不起老师的心理。老师的爱心、尊重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动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觉学习;利用原有的学习动机的转移使后进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任何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班主任若能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那必然会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三)做好有心理障碍的儿童的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二要深入调查研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三要建立师生间的深厚情感。 (四)在偶发事件中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和处理。基本原则是:一要克制、冷静。二要了解、分析。三要因势利导。四要留有余地。五要坚持原则。 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简单应用)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课外活动的计划性是保证课外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能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因此,课外活动本身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既满足各自需要,又增长见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自主的组织、参加活动,从中学会自治、自理和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处于辅助的地位,主要起指导、帮助的作用。具体的活动过程,应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特别应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团体组织的作用。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决定活动的计划、步骤和解决活动的各种问题 制定校外课外教育活动计划(简单应用) (一)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为保证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是使活动的参加者充分认识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了解所要实施的计划的特点,实施的具体步骤、方法,以及自己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 第二,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计划实施中,学校领导要经常定期进行检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一些典型项目,用典型人、典型事来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对直接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教师来说,同样需要抓好典型,用典型带动更多同学参加课外活动。 第三,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终结性环节是总结。在工作进程中要不断积累正面与反面材料,包括具体的数据与事实及平时对材料的分析与体会。这样,计划实施终结时,总结就会顺利完成。课外活动总结的一般表达形式是写出总结报告。为使总结具有说服力,还应该注意活动成果的登记和展出。 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简单应用): ①计划名称;②基本情况分析,说明定计划的根据;③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④完成任务的步骤及具体措施;⑤计划的日期和呈报、抄送单位。 综合应用   (1)分析课外校外活动案例 (2)分析少先队活动的案例 认知目标的陈述(简单应用):在认知目标陈述中经常将认知和行为结合起来:先概括地陈述内在的认知变化,然后列举行为样例,证明预期的学习结果已经出现。例:《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目标之4:“理解课文:(1)能独立找出课文中分别描写牛、燕子、鱼尾巴作用的句子。(2)找到并说出课文3、4、5段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这个目标是用认知和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陈述的目标——“理解课文”是认知目标,(1)、(2)是理解课文的行为样例。 行为(能力)目标的陈述(简单应用):要求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目标,取消用描述内在心理状态的术语陈述目标。例:“培养……能力”,“体会……感情”等,代之以描述行为的术语来陈述目标。这样的目标陈述,一要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二要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目标。例:1、拼音:利用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能看着课后练习中的拼音读出并写出这些字词在课文中所指的意思,能口头解释“摆着尾巴”,“甩着尾巴”,“摇着尾巴”三个带点动词的不同含义。2、句式:能按下列的句式口头造句或仿写句子:“谁——看见——谁(什么)——在哪里——怎么样地——干什么。”三个目标十分明确地指向学生学习的行为变化,无一处含糊,十分到位。 情感目标的陈述(简单应用):尽管情感目标很难测量,但必不可少。因为课堂情感的激发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质量。由此可见,“情感”是教学可持续推进的“催化剂”,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在制订情感目标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调查学生情感基础,分析自身情感品质,切实而适度地制订。在具体陈述时,常用“感受、体会、初步养成”等词作引子。例:小学语文课本中《桂林山水》一文的情感目标:“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语句是由行为的主体(主语)、行为的条件、行为的表现程度、行为动词四部分组成。如: 1、“学生能在10分钟内,做完一百道口算题,并且做到95%的正确”。 2、“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并且做到正确、流利。” 教学目标陈述时应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可测性、主体性。准确性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设计、行为表现程度;全面性指目标的“三维”全面,缺一不可;可测性指有一定的操作性,有法去测;主体性指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正确把握重难点(简单应用) 教学重难点就是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合称。教学重难点是书写教学计划的必备要素之一。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常规教学管理(简单应用):①教学程序管理;②教学环节管理;③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管理;④教学评价管理;⑤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⑥学科常规管理。 课堂小结设计(简单应用):①计划性;②针对性;③趣味性;④简明性。 板书设计(综合应用) :①书写技法;②板位安排 ;③板书行列 ;④内容设计;⑤板书造型。 突发事件处理(综合应用) :①处理外来干涉事件;②处理教学疑难引起的突发事件;③处理自身失误;④处理学生的恶作剧或纪律行为。 纸笔考试题目的编制(综合应用): 要求:①题目明确;②题量合适;③题型科学;④难度适中;⑤依据大纲;⑥达到目的。 表现性评价(综合应用):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完成特定任务的外部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它是针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出现的,相对于传统的测验方式,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创造出问题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展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从规定好的选项中选择出自己的答案。 总结性评价(综合应用):—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综合应用):①要善于反思知识能给学生带来什么?②要反思自己教学的每一环节是否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益。③要在教学中反思是否关注学生的整个世界。 总之,教师的自我反思很重要,是自身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反思的教育中,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抓住了这点,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 PAGE 13
本文档为【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选择、判断、论述分开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09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6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