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兽医外科学实验指导》

《兽医外科学实验指导》

举报
开通vip

《兽医外科学实验指导》《兽医外科学实验指导》 主编: 林德贵,教授,博士,金艺鹏,讲师,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副主编:袁占奎,丛恒飞,曹杰 目录: 实验一,皮肤病临床诊断与病原微生物检查 实验二,各种创伤的诊疗实习(感染创、肉芽创与化脓创治疗) 实验三,血肿脓肿淋巴外渗疝和肿瘤的临床鉴别诊断实习 实验四,皮肤整形缝合技术实习 ...

《兽医外科学实验指导》
《兽医外科学实验指导》 主编: 林德贵,教授,博士,金艺鹏,讲师,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副主编:袁占奎,丛恒飞,曹杰 目录: 实验一,皮肤病临床诊断与病原微生物检查 实验二,各种创伤的诊疗实习(感染创、肉芽创与化脓创治疗) 实验三,血肿脓肿淋巴外渗疝和肿瘤的临床鉴别诊断实习 实验四,皮肤整形缝合技术实习 实验五,牙病的诊断与治疗实习 实验六,眼病诊断与治疗实习 实验七,耳病诊疗实习 实验八,四肢外固定技术实习(犬,马属动物) 实验九,骨折诊疗实习(犬骨折诊断与内固定技术) 实验十,跛行诊断实习(马或牛) 实验十一,正常马牛健康蹄与病患蹄的认知实习 实验十二,马牛蹄病诊断实习 实验十三,动物临床输血技术实习 实验十四,疝的诊断与治疗实习 蹄部绷带法 马蹄钉伤的临床诊断与实习 关节脱位手术实习 实验一 皮肤病临床诊断与病原微生物检查 实验目的:通过实习,熟悉和掌握各种皮肤病临床诊断与病原微生物检查方法。 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皮肤病的系统检查方法,掌握皮肤刮片镜检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认知皮肤常见的病原细菌、真菌与螨虫的形态特征。 实习方法:先由教师结合理论课知识,讲解常见的皮肤病诊断方法与皮肤刮片检查方法,着重讲解皮肤病原细菌、真菌、螨虫的鉴别诊断,再将学员分组进行实验动物的实际操作。 实验内容: 一、皮肤检查法 二、皮肤刮片检查法实操 A.皮肤样品的刮取与收集 B.制样与镜检技巧 C.常见皮肤病原细菌、真菌与螨虫的鉴别诊断 实验动物:成年实验犬6只 实验仪器及药品: 皮肤检查镜、显微镜、10号钝头手术刀、备毛剪、手术镊、酒精棉球、10%KOH溶液、载玻片、盖玻片、矿物油与生理盐水。 操作步骤: 一、皮肤检查法:动物皮肤病检查是一套完整细致的检查方法,需要同学们细心识记。 Ⅰ.获取一套完整的治疗史 A.注明动物年龄,性别和品种。 B.除此之外,还应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详尽的皮肤病与治疗史。 C.皮肤病史的获取应做到动物之间的一致性。 Ⅱ.总体皮肤检查 A.在几米远的距离外对动物进行整体观察。 B.观察动物总体的健康及行为态度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C.确定皮肤病的种类:总体的还是局部的;两侧对称的还是单侧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 Ⅲ.局部详细皮肤检查 A.触摸皮肤和被毛,确定其质地,弹性和皮肤的厚度。 1.标注毛发是否粗糙或良好,干性或油性以及毛发脱落的难易度。 2.感觉皮肤是否有不正常的热或凉。 B.检查每一部分皮肤和粘膜。 1.注意毛发的稀疏。 2.细心的分开毛发有助于发现一些隐藏的病症。 3.确定病灶是否有别于其它身体部位而成为一个特殊的区域。 Ⅳ.辨别原发和继发损伤 A.原发损伤是那些由潜在的疾病直接引起并转化为某种特殊的皮肤病。 1.斑点 斑点是圆形,不隆起,颜色出现变化的区域。当此区域小于2厘米时称斑点,大于2厘米称斑。 2.丘疹—斑 丘疹是较小的表面坚硬,的皮表突起,一般小于1厘米的直径。丘疹斑是由较大的但蔓延较广的丘疹构成是顶部平的损伤。 3.脓疱 皮肤表面小的隆起,内含脓汁,脓疱可以局限于表皮内或毛囊内。 4.结节 结节是较小的圆形坚硬突起,通常大于1厘米。并往往沿伸至深层皮肤。 5.肿瘤 肿瘤是皮肤与体表组织皆可生长的较大隆起。 6.水泡—大疱 水疱是明显突出于体表在隆起,内含清亮液体。当水泡直径大于1厘米时称大疱。 7.台状隆起 是内含水肿的大平台样突起。 B.继发损伤是由原发皮肤病或是由某些特殊因素,例如外伤时间的推移或药物而引起的病症。 1.鳞屑 鳞屑是一种松散的皮肤角质层结构的病理性堆积。 2.痂 是由渗出物﹑血清﹑脓汁﹑血液细胞﹑鳞屑或药物干燥后相混合而粘着于皮肤被毛之上的病理产物。 3.疤痕 是由结缔组织代替受损的皮肤及粘膜的组织区域。 4.糜烂—溃疡 溃疡是皮肤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从而使皮下组织暴露于外。糜烂是损伤较浅的溃疡但未穿透基板区,因此愈后往往无疤。 5.黑头粉刺 黑头粉刺是角化细胞与皮脂的混合物堵塞膨胀的毛囊而产生的。 6.裂 裂是呈线状的皮肤皱裂﹙有时沿伸至真皮层﹚,一般是由外伤引起。 7.表皮脱落 表皮脱落是表层皮肤的损伤,通常是由抓﹑咬或控伤引起。 8.苔藓样变 皮肤表面增厚变硬﹑粗糙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9.色素沉着—色素减退 色素沉着是皮肤黑色素堆积,而色素减退则是皮肤黑色素缺乏。 10.角化过度—硬皮病 角化过度是指角质层的过度堆积,硬皮病是当角化过度超过一定压力范围的区域。 Ⅴ.识别出各种皮肤病的特征 A.确定损伤的构造及部位区域 单独的﹑大量的﹑集中的﹑分散的﹑成群的或者融合的﹑线状的或环状的﹑多形状的﹑匐行的﹑有无中心的愈和过程。 B.通过触诊 确定病灶的深度﹙外围﹑表面和底部﹚与质地构造﹙硬结的﹑柔软的﹑流动液态的﹑萎缩的﹑或卷起边缘的﹚。 C.通过观察确定病灶的表面质地情况,例如,干燥﹑湿润﹑细腻的﹑渗出性﹑ 出血的﹑被继发感染的或是脓性的。 D.注明病灶颜色 红斑﹑紫罗兰色的﹑黄色的﹑棕色的﹑白色的﹑灰色﹑和/或黑色。 Ⅵ.问诊 通过有目的性问诊进行诊断。 1.对于动物的皮毛,哪方面是最明显的变化? 2.目前为止,皮肤问题已持续了多少时间,以前是否患过皮肤病? 3.皮肤病是突然还是逐渐发生的? 4.是否间歇式的发作? 5.畜主是否认为宠物会季节性或每年定期在某一阶段发病? 6.身体上哪些区域表现出症状? 7.动物是否抓挠﹑擦﹑咬或舔自己?这些情况1小时发生多少次?是否动物影响主人的休息与睡眠。 8.是否出现掉毛?如果是,那么是由动物自己造成的还是毛本身的脱落? 9.毛与皮肤是否有颜色的改变。 10.其它与患病动物一同居住的动物是否也患有皮肤病?宠物是否有机会暴露于其它动物﹙养殖厂动物,野生动物﹚ 11.动物的其它亲属是否有皮肤病? 12.宠物主人家庭中是否有人患皮肤病? 13.问清动物至少1年的食物来源与饮食习惯。 14.问清动物在户内与户外所占的时间百分比。 15.动物在室内经常接触何种东西比如:毛毯﹑被褥等。 16.动物在室外接触什么?问清动物是用皮带拴住散步还是在有围墙的院子里散步,或自由放养,曾用什么当被褥? 17.是否曾患跳蚤或蜱症? 18.问清原来如何治疗,用何种药及治疗时间? 19.以往治疗是否有效的? 20.动物现在是否还在接受治疗,如是,则问询是哪一种治疗? 21.动物是何时,用何种方法进行最近一次治疗的? 22.是否动物有其它用药隐患?包括过敏与药物禁忌。 23.是否动物还有其它反常的临床症状? Ⅶ.实验室检查 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对于皮肤病的诊断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皮肤刮片检查、伍德灯检查、微生物培养、皮肤组织学检查、过敏性皮试、血清过敏试验等。在本次实习中,要求学员掌握并实践皮肤刮片检查,这是临床最常用的皮肤实验室检查方法。 二、皮肤刮片检查法实操 A.人员分组与操作准备 学员分为6组,每组4-5人,轮流进行操作。每组1只实验犬,双绷带嘴部捆绑,俯卧保定。 B.皮肤、毛发、耳分泌物样品的刮取与收集 对于皮肤样品的收集,可使用10号灭菌钝头手术刀片,与皮肤呈45-90度夹角刮取病变皮肤的皮屑、组织渣、脓血或分泌物等。要求始终沿同一方向运刀,不得有切割运动,力量均匀柔和。一般要求将皮肤刮到渗血为止。 对于毛发的收集,可使用灭菌无齿手术镊拔取患部毛发4-5根。要求拔取整根毛发,最好连带部分毛囊结构。 对于耳道分泌物的收集,可使用灭菌棉拭子深入耳道深处,蘸取耳垢于分泌物。要求动作柔和,不可粗暴操作,以免损伤耳道。 C.制样与镜检技巧 镜检前,将上一步的收集物置于载玻片之上(液性样本可进行涂片),根据需要滴加生理盐水、染色剂或10%KOH,盖上盖玻片静止5分钟,镜检观察。 常规状态观察受检物,如:脓血、少量皮屑,滴加生理盐水。当皮屑较厚、毛发较粗时可滴加10%KOH溶解角质结构,使其透光性增强,便于检验。当怀疑待检样品受到微生物感染,可进行染色检查,如,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乳酸酚棉兰染色等。 镜检时,按照由低倍到高倍再到油镜的顺序进行观察。应进行连续的视野观察,不得跳跃性观察,一般观察15-20个视野,必要时可进行全面观察。镜检主要针对具有临床意义的微生物、脓细胞、白细胞、破损组织等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镜检结果,在检验单检验员一栏签字。 D.常见皮肤病原细菌、真菌、螨虫及具有临床意义可疑物的鉴别诊断 皮肤镜检时要根据图片,主要从形态上区分疥螨、耳痒螨、蠕形螨、酵母样真菌(马拉色菌)、丝状真菌(毛癣菌、小孢子菌等)、杆状细菌、球状细菌等,见图1。 注意事项:A.保定确实,以防误伤人员与动物。 B.刮伤皮肤后,需进行常规消毒。 实验体会:皮肤检查的步骤有哪些?如何进行皮肤刮片镜检? 实验报告:结合本次实验操作,写出皮肤刮片镜检的实验报告。 实验二 各种创伤的诊疗实习 实验目的:通过实习,熟悉和掌握各种创伤的治疗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和治疗方法。 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新鲜创、化脓创、肉芽创的检查方法,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习方法:先由教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创伤进行介绍,再对照实际病例简要地介绍,然后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伤的检查与处理。 实验内容:一、创伤的检查法 二、新鲜创的处理方法 三、感染创的处理方法 四、肉芽创的处理方法 实验仪器及药品:探针、手术刀柄、手术直剪、手术镊、止血钳、创巾钳、卷轴绷带、引流纱布、脱脂棉、酒精棉球、碘酊、创腔冲洗器、器械车、器械盘、剪毛剪及其它创伤用药。 操作步骤: 一、创伤的临床检查法 (一)问诊:询问发病原因、时间、致伤物体性质及已经采取的治疗。 (二)一般检查:包括检查精神状态、营养状况、体温、呼吸、脉搏、可视粘膜、受伤部位及机能障碍等。 (三)视诊:确定创口的部位、大小、形状、方向、性质、创口开裂程度、出血情况、有无感染,创缘创面是否整齐,有无肿胀,有无失活组织、异物等。 (四)触诊:对创围进行轻柔而细致的触诊,以确定局部温度,疼痛、组织的硬度等。 (五)探诊:创口内部的探诊,应按无菌操作,创围剃毛消毒,手和器械要消毒,探查创伤的深度、方向、有无创囊。深部组织受伤情况,有无血凝块、异物及坏死组织。 (六)脓汁的检查:检查脓汁的颜色、气味和稠度,并判定细菌的种类。必要时采取脓液涂片镜检或细菌分离培养。 二、创伤治疗的基本方法 (一)创围清洁法 清洁创围的目的在于防止创伤感染,促进创伤愈合。清洁创围时,先用数层灭菌纱布块覆盖创面,防止造成进一步污染。用剪毛剪将创围被毛剪去,剪毛面积以距创缘周围10cm左右为宜。创围被毛如被血液或分泌物粘着时,可用3%过氧化氢和氨水(200:4)混合液将其除去。再用70%酒精棉球反复擦拭紧靠创缘的皮肤,直至清洁干净为止。离创缘较远的皮肤,可用肥皂水和消毒液洗刷干净,但应防止洗刷液落入创内。 (二)创面清洗法 揭去覆盖创面的纱布块,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持消毒镊子除去创面上的异物、血凝块或脓痂。再用生理盐水或防腐液反复清洗创伤,直至清洁为止。创腔较浅且无明显污物时,可用浸有药液的棉球轻轻地清洗创面;创腔较深或存有污物时,可用洗创器吸取防腐液冲洗创腔,并随时除去附于创面的污物,但应防止过度加压形成的急流冲刷创伤,以免损伤创内组织和扩大感染。清洗创腔后,用灭菌纱布块轻轻地擦拭创面,以便除去创内残存的液体和污物。 (三)清创手术 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将创内所有的失活组织切除,除去可见的异物、血凝块,消灭创囊、凹壁,扩大创口(或作辅助切口),保证排液畅通,力求使新鲜污染创变为近似手术创伤,争取创伤的第一期愈合。   清创术(创伤的初期外科处理)包括剪毛,消毒,清洗创伤附近的污物,修整创缘,切除挫灭、坏死和严重污染的组织,扩大创口,以解除深层组织的张力,清除异物,消灭死腔,仔细止血,尽可能保存有活力的组织和修复特殊组织,尽早地使开放创转为闭合创等步骤。防止感染,为创伤的一期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四)创伤缝合法 根据创伤情况可分为初期缝合、延期缝合和肉芽创缝合。   初期缝合是对受伤后数小时的清洁创或经彻底外科处理的新鲜污染创进行缝合,其目的在于保护创伤不受继发感染,有助于止血,消除创口裂开,使两侧创缘和创壁相互接触,为组织再生创造良好条件。适合于初期缝合的创伤条件是:创伤无严重污染,创缘及创壁完整,且具有活力,创内无较严重的出血和较大的血凝块,缝合时创缘不会因牵引而过分紧张,且不妨碍局部的血液循环等。临床实践中,常根据创伤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缝合措施。有的施行创伤初期密闭缝合;有的进行创伤部分缝合,于创口下角留一个排液口,便于创液的排出;有的施行创口上下角的数个疏散结节缝合,以减少创口裂开和弥补皮肤的缺损;有的先用药物治疗3~5d,无创伤感染后,再施行缝合,称此为延期缝合。经初期缝合后的创伤,如出现剧烈疼痛、肿胀显著,甚至体温升高时,说明已出现创伤感染,应及时部分或全部拆线,进行开放治疗。   肉芽创缝合又叫二次缝合,用以加速创伤愈合,减少疤痕形成。适合于肉芽创,创内应无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呈红色平整颗粒状,肉芽组织上被覆的少量脓汁内无厌氧菌存在。对肉芽创经适当的外科处理后,根据创伤的状况施行接近缝合或密闭缝合。 (五)创伤引流法 当创腔深、创道长、创内有坏死组织或创底潴留渗出物时,使创内炎性渗出物流出创外为目的。常用引流疗法以纱布条引流最为常用,多用于深部化脓感染创的炎性净化阶段。纱布条引流具有毛细管引流的特性,只要把纱布条适当地导入创底和弯曲的创道,就能将创内的炎性渗出物引流至创外。作为引流物的纱布条,根据创腔的大小和创道的长短,可做成不同的宽度和长度。纱布条越长,则其条幅也应宽些。将细长的纱布条导入创内时,因其形成圆球而不起引流作用。引流纱布是将适当长、宽的纱布条浸以药液(如青霉素溶液、中性盐类高渗溶液、奥立夫柯夫氏液、魏斯聂夫斯基氏流膏等),用长镊子将引流纱布条的两端分别夹住,先将一端疏松地导入创底,另一端游离于创口下角。 (六)创伤包扎法 创伤包扎,应根据创伤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经外科处理后的新鲜创都要包扎。当创内有大量脓汁、厌氧性及腐败性感染,以及炎性净化后出现良好肉芽组织的创伤,一般可不包扎,采取开放疗法。创伤包扎不仅可以保护创伤免于继发损伤和感染,且能保持创伤安静、保温,有利于创伤愈合。创伤绷带用3层,即从内向外由吸收层(灭菌纱布块)、接受层(灭菌脱脂棉块)和固定层(卷轴带、三角巾、复绷带或胶绷带等)组成。对创伤作外科处理后,根据创伤的解剖部位和创伤的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吸收层和接受层放于创部,固定层则根据解剖部位而定。四肢部用卷轴带或三角巾包扎;躯干部用三角巾、复绷带或胶绷带固定。 创伤绷带的更换时间应按具体情况而定。当绷带已被浸湿而不能吸收炎性渗出物,脓汁流出受阻以及需要处置创伤时,应及时更换绷带,否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更换绷带时,应轻柔、仔细、严密消毒,防止继发损伤和感染。创伤换绷带包括取下旧绷带、处理创伤和包扎新绷带三个环节。 (七)全身性疗法 受伤病畜是否需要全身性治疗,应按具体情况而定。许多受伤病畜因组织损伤轻微、无创伤感染及全身症状等,可不进行全身性治疗。当受伤病畜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白细胞增数等全身症状时,则应施行必要的全身性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例如,对污染较轻的新鲜创,经彻底的外科处理以后,一般不需要全身性治疗;对伴有大出血和创伤愈合迟缓的病畜,应输入血浆代用品或全血;对严重污染而很难避免创伤感染的新鲜创,应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并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必要的输液、强心措施,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对局部化脓性炎症剧烈的病畜,必要时连续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制剂以及进行强心、输液、解毒等措施。 三、新鲜创的处理 利用实习动物按下列顺序处理: (一)清洁创围:无菌纱布复盖创口,创围剪毛剃毛,肥皂水冲洗(要防止肥皂水流入创内),70%酒精棉球清洁创缘皮肤,2%碘酊消毒创围皮肤。 (二)清理创腔:取下创口复盖的纱布,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腔,再用无菌镊除去冲洗不掉的异物。如果创口小、浅,创面创缘不整齐,且无坏死组织时,可考虑进行缝合。 如有失活组织,应清除,创缘不整齐要修整,创伤深时应扩伤,有创囊时要消除或作反对孔,最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腔。 (三)应用药物:如创伤外科处理彻底,且创面整齐便于缝合时,可不必用药,或仅涂布稀碘酊即可,如创伤污染严重,无法彻底处理时,可撒布青霉素粉,碘仿磺胺粉或碘硼合剂。 (四)缝合:创面整齐、清创术彻底,可行密闭缝合。如创面污染严重,清创术又不彻底,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可行部分缝合,创口下角可留下排液孔。如组织损伤严重,清创术不良,感染化脓不可避免时,或创口过大而不规则,不能缝合时,可行开放疗法。 (五)包扎:经过清创术的创伤,不论缝合或不缝合,都应包扎,当感染化脓时,可拆除包扎。 四肢下部及腹下的创伤,应包扎,以防继发污染,寒冷的冬季创面应行包扎。 四、感染创的处理 利用实习动物或门诊病例进行 (一)清洁创围:同新鲜创。 (二)冲洗创腔:用冲洗液应要根据创腔化脓的多少、性质,选择不同的药物(生理盐水、0.01%呋喃西林、0.1%新洁尔灭、3%双氧水、0.1%高锰酸钾等)反复冲洗创腔,冲洗干净脓汁为止。 (三)处理创腔:若创口过小,可扩大创口,除去深部异物,如有创囊排液不畅时,可消除创囊或作反对孔切开。 (四)应用药物:急性化脓阶段,可用高渗药物20%硫呋液、0.01%呋喃西林100ml加硫酸羧25g、10%食盐水、20%硫酸镁等温敷或作创伤引流。急性化脓性炎症消退后(即脓汁减少时),可用魏氏流膏灌注或引流,也可撒布去腐生肌散等。 五、肉芽创的处理 利用实习动物或门诊病例进行 (一)清洁创围:同新鲜创。 (二)清洁创面:对肉芽面的处理不可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常用生理盐水轻轻清洗,切忌猛力冲洗和强力摩擦,以防损害肉芽,继发感染。 肉芽表面的一层灰白色粘稠的脓性物,不要除去,它对肉芽有保护作用。 (三)应用药物:应选用刺激性小,能促进肉芽及皮生长的药物。临床上常用魏氏流膏、磺胺软膏、青霉素软膏等,促进肉芽生长。促进上皮生长的药物有水杨酸氧化锌软膏,水杨酸磺胺软膏等。当肉芽面接近皮肤平面时,可涂布龙胆紫。 (四)健康肉芽与不良肉芽的识别和处理: 1.健康肉芽:红色、软硬、无水肿现象,不易出血、生长均匀致密,无高低不平,创缘无堤状隆起,周围有上皮向内生长。 2.不良肉芽: (1)水肿性肉芽:呈淡白色或淡红色水肿,表面光滑,高于皮肤,触之有浮动感。常因深部有异物、脓汁或过多的换药、局部血循障碍所造成。 处理方法:除去异物、脓汁,用10%氯化钠液纱布温敷。 (2)赘生肉芽:肉芽生长过速,高出于皮肤表面,形成赘生肉芽,常见于深部有坏死组织,异物的肉芽创。 处理方法:可用硝酸银捧,硫酸铜腐蚀,若突出过高,可切除至皮肤平面以下,并撒布高锰酸钾粉,使其形成痂皮,也可用精制食盐末撒于肉芽面用绷带包扎一周即可。 注意事项:冲洗创伤时不要过度加压;彻底剪除失活组织;创伤缝合不要留有死腔;必要时做假缝合并引流。 实验体会:不同创伤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处理方法有何不同? 实验报告:依照你所实习的病例的创伤类型,写出实验报告。 附: 奥立夫柯夫氏液配方 硫酸镁(钠) 80.0 碳酸钠 4.0 5%碘酊 20.0 甘油 280.0 洋地黄叶浸 80.0~100.0 蒸馏水 80.0 魏斯聂夫斯基氏流膏配方 松榴油 5.0 蓖麻油(或甘油) 100 赛络仿(或碘仿,或75%碘酒) 3.0 实验三、血肿、脓肿、淋巴外渗、疝和肿瘤的临床鉴别诊断实习 1、实习目的和实习要求。 (1)实习目的。使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和掌握血肿、脓肿、淋巴外渗、疝和肿瘤各自的病因、症状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2)实习要求。 ①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了解和掌握以上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诊断方法等。 ②通过实习,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③总结实习体会。 2、实习的重点内容。 (1)血肿的病因、病理及症状。 血肿是由于各种外力作用,导致血管破裂,溢出的血液分离周围组织,形成充满血液的腔洞(图3-1)。 ①病因及病理。血肿常见于软组织非开放性损伤,但骨折、刺创、火器创也可形成血肿。马的血肿常发生于胸前、鬐甲、股部、腕和跗部。牛的血肿常发生于胸前和腹部。犬、猫的血肿可发生于耳部、颈部、胸前和腹部等。血肿可发生于皮下、筋膜下、肌间、骨膜下及浆膜下。根据损伤的血管不同,血肿可分为动脉性血肿、静脉性血肿和混合性血肿。 血肿形成的速度较快,其大小决定于受伤血管的种类、粗细和周围组织性状,一般均呈局限性肿胀,且能自然止血。较大的动脉断裂时,血液沿筋膜下或肌间浸润,形成弥漫性血肿。较小的血肿,由于血液凝固而缩小,其血清部分被组织吸收,凝血块在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软化、溶解和被组织逐渐吸收。其后由于周围肉芽组织的新生,使血肿腔结缔组织化。较大的血肿周围,可形成较厚的结缔组织囊壁,其中央仍储存未凝的血液,时间较久则变为褐色甚至无色。 ②症状。血肿的临床特点是肿胀迅速增大,肿胀呈明显的波动感或饱满有弹性。4~5d后肿胀周围坚实,并有捻发音,中央部有波动,局部增温。穿刺时,可排出血液。有时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和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血肿感染可形成脓肿,需注意鉴别。 (2)脓肿的病因、病理、症状及诊断。 脓肿是指在任何组织或器官内形成外有脓肿膜包裹,内有脓汁潴留的局限性脓腔(图3-2)。它是致病菌感染后所引起的局限性炎症过程。如果在解剖腔内(胸膜腔、喉囊、关节腔、鼻窦)有脓汁潴留时则称之为蓄脓。如关节蓄脓、上额窦蓄脓、胸膜腔蓄脓、子宫蓄脓等。 ①病因。多数脓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引起脓肿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其次是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腐败性细菌等。犬及猪的脓肿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结果;在牛有时因结核杆菌、放线菌感染形成冷性脓肿。除感染因素外,静脉内注射水合氯醛、氯化钙、高渗盐水及砷制剂等刺激性强的化学药品时,如将它们误注或漏注到静脉外也能发生脓肿;其次是注射时不遵守无菌操作 规程 煤矿测量规程下载煤矿测量规程下载配电网检修规程下载地籍调查规程pdf稳定性研究规程下载 而引起注射部位脓肿。有的是由于血液或淋巴将致病菌由原发病灶转移至新的组织或器官内所形成转移性或多发性脓肿。 ②病理。在化脓感染的初期,局部出现以分叶核白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在致病菌的作用下,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应答性反应,首先是在发炎病灶的局部,酸度增高而出现酸中毒。在酸中毒的影响下,血管壁扩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高,因此,白细胞特别是分叶核白细胞,经管壁大量渗出而出现局部的炎性细胞浸润。由于细胞浸润,使局部的组织细胞受到强烈的压迫,继而出现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严重扰乱,这就必然会造成局部细胞的大量坏死和有毒分解产物及毒素的积聚,而后者又能加重细胞的坏死,最后由细胞,主要是分叶核白细胞分泌蛋白分解酶以促进坏死细胞和组织的溶解。最后在炎症病灶的中央形成充满脓汁的腔洞,并于病灶的周围形成脓肿膜。随着脓肿膜的形成,脓肿亦告成熟。 脓肿膜是脓肿与健康组织的分界线,它具有限制脓肿扩散和减少机体从脓肿病灶吸收有毒产物的作用。脓肿膜由两层细胞组成,内层为坏死的组织细胞,外层是具有吞噬能力的间叶细胞,当脓汁排出后脓肿膜就成为肉芽组织。最后逐渐成为瘢痕组织而使脓肿治愈。 脓汁由脓清、脓球(脓细胞)、分解的组织细胞三部分组成。脓清一般不含纤维素,故不易凝固。脓球由多种细胞组成,一般以分叶核白细胞为主,其次是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有的还有少量红细胞;组织分解产物包括组织细胞的分解碎片、坏死组织碎块、软骨和骨碎粒等。 ③分类与症状。 A、浅在性热性脓肿。常发生于皮下结缔组织、筋膜下及表层肌肉组织内。初期局部肿胀无明显的界限而稍高出于皮肤表面。触诊时局部温度增高,坚实有剧烈的疼痛反应。以后肿胀的界限逐渐清晰并在局部组织细胞、致病菌和白细胞崩解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开始软化并出现波动。由于脓汁溶解表层的脓肿膜和皮肤,脓肿可自溃排脓。但常因皮肤溃口过小,脓汁不易排尽。 B、浅在性冷性脓肿。一般发生缓慢,局部缺乏急性炎症的主要症状,即虽有明显的肿胀和波动感,但缺乏或仅有非常轻微的温热和疼痛反应。 C、深在性脓肿。常发生于深层肌肉、肌间、骨膜下、腹膜下及内脏器官。由于脓肿部位深在,局部肿胀增温的症状常见不到。但常出现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的炎性水肿,触诊时有疼痛反应并常有指压痕。深在性脓肿未能及时切开,其脓肿膜在脓汁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性坏死,最后在脓汁的压力下可自行破溃。脓汁沿解剖学通路下沉形成流注性脓肿。这时新的流注性脓肿和原发性脓肿之间经常有一个或多个通道互相连通。由于病畜从局部吸收大量的有毒分解产物而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败血症。 D、内脏器官脓肿。常常是转移性脓肿或败血症的结果。如在牛创伤性心包炎时,心包、膈肌、网胃和膈连接处常见到多发性脓肿。病畜慢性消瘦,体温升高,食欲和精神不振,血常规检查时白细胞数明显增多,特别是分叶核白细胞显著增多。 ④诊断。根据上述症状,浅在性脓肿诊断多无困难,深在性脓肿可进行诊断性穿刺和超声检查后确诊。穿刺时,如果脓汁稀薄可从针孔直接排出脓汁,脓腔内脓汁过于黏稠时常不能排出脓汁,但可见到针孔内常有干涸黏稠的脓汁或脓块附着,即可确诊。 (3)淋巴外渗的病因及症状。 淋巴外渗是在钝性外力的作用下,由于淋巴管破裂,致使淋巴液聚积于组织内的一种非开放性损伤(图3-3)。 ①病因。其原因是钝性外力在动物体上强行滑擦,致使皮肤或筋膜与其下部组织发生分离,淋巴管发生破裂。淋巴外渗常发生于淋巴管较丰富的皮下结缔组织,而筋膜下或肌间则较少发生。大动物常发生于颈部、胸前部、鬐甲部、腹侧部、臂部和股内侧部等。小动物常发生于颌下、颈部、肩前、腹背部及股内侧部等。 ②症状。淋巴外渗在临床上发生缓慢,一般于伤后3~4d出现肿胀,并逐渐增大,有明显的界限,呈明显的波动感,皮肤不紧张,炎症反应轻微。穿刺液为橙黄色稍透明的液体,或其内混有少量的血液。时间较久者,析出纤维素块,如囊壁有结缔组织增生,则有明显的坚实感。 (4)疝的病因、组成、分类、症状及诊断。 疝是腹部的内脏器官从异常扩大的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的一种常见病。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但以猪、马、牛、羊更为常见,尤其是仔猪。小动物中犬的发病率较高,猫亦不少。 ①病因。引起疝的常见病因如某些解剖孔(脐孔、腹股沟环等)的扩大、膈肌发育不全、机械性外伤、腹压增大、小母猪阉割不当等原因而发生。 ②组成。疝由疝孔(疝轮)、疝囊和疝内容物组成。疝孔(疝轮)系自然孔的异常扩大(如脐孔、腹股沟环)或是腹壁上任何部位病理性的破裂孔(如钝性暴力造成的腹肌撕裂),内脏可由此而脱出。疝孔是圆形、卵圆形或狭窄的通道。初发的新疝孔,多数因断裂的肌纤维收缩,使疝孔变薄,且常被血液浸润。陈旧性的疝多因局部结缔组织增生,使疝孔增厚,边缘变钝(图3-4)。 疝囊:由腹膜及腹壁的筋膜、皮肤等构成,腹壁疝的最外层常为皮肤。根据各地通过手术治疗的病例,发现腹壁疝的腹膜也常破裂。典型的疝囊应包括囊口(囊孔)、囊颈、囊体及囊底。疝囊的大小及形状取决于发生部位的局部解剖结构,可呈鸡卵形、扁平行或圆球形。小的疝囊常被忽视,大的疝囊可达排球大或更大,在慢性外伤性疝囊的底部有时发生脱毛和皮肤擦伤等。 疝内容物:为通过疝孔脱出到疝囊内的一些可移动的内脏器官。常见的有小肠、肠系膜、网膜,其次为瘤胃、真胃、肝,偶尔有子宫、膀胱等,几乎所有病例疝囊内都含有数量不等的浆液—疝液。 ③分类。 A、根据疝部是否突出体表。凡突出体表者叫外疝(例如脐疝),凡不突出体表者叫内疝(例如膈疝,网膜疝)。 B、根据发病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脐疝、腹股沟阴囊疝、腹壁疝、会阴疝、闭孔疝、网膜内疝等(图3-5)。 C、根据发病的原因。可分先天性疝或遗传性疝,先天性疝多发生于初生幼畜,后天性疝或病理性疝则见于各种年龄的动物。 D、根据疝内容物可否还纳。分为可复性疝与不可复性疝。前者当改变动物体位或压挤疝囊时,疝内容物可通过疝孔还纳腹腔。后者指不管是改变体位还是挤压疝内容物都不能回到腹腔内,故称为不可复性疝。不可复性疝根据其病理变化有两种情况:一为粘连性疝,即疝内容物与疝囊壁发生粘连、肠管与肠管之间相互粘连、肠管与网膜发生粘连等;二为箝闭性疝,箝闭性疝又可分为粪性、弹力性及逆行性等数种。粪性箝闭疝是由于脱出的肠管内充满大量粪块而引起,使增大的肠管不能回入腹腔。弹力性箝闭疝是由于腹内压增高而发生,腹膜与肠系膜被高度牵张,引起疝孔周围肌肉反射性痉挛,孔口显著缩小。逆行性箝闭疝是由于游离于疝囊内的肠管,其中一部分又通过疝孔钻回腹腔中,二者都受到疝孔的弹力压迫,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以上三种箝闭性疝均使肠壁血管受到压迫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瘀血,甚至引起肠管坏死。 ④症状。先天性外疝,如脐疝、腹股沟疝、会阴疝等的发病都有其固定的解剖部位。可复性疝一般不引起动物任何全身性障碍,而只是在局部突然呈现一处或多处隆起,隆起物呈圆形或半圆形,球状或半球状,触诊柔软。当改变动物体位或用力挤压时隆起部可能消失,可触摸到疝孔。当病畜强烈努责或腹腔内压增高或吼叫挣扎时,隆起会变得更大,表明疝内容物随时有增减的变化。外伤性腹壁疝随着腹壁组织受伤的程度而异,在破裂口的四周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和肿胀,严重的逐步向下向前蔓延,压之有水肿指痕,很容易发展形成粘连疝。箝闭性疝则突然出现剧烈的疝痛,局部肿胀增大、变硬、紧张,排粪、排尿受到影响,严重的二便不通或发生继发性臌气。 ⑤诊断。腹壁疝诊断并不难,应注意了解病史,并从全身性、局部性症状中加以分析,主要从发生部位、有无疝孔、可否还纳、有无胃肠蠕动音和穿刺液的性质进行区别诊断。 (5)肿瘤的病因、症状及诊断。 肿瘤是动物机体中正常组织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细胞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病理性新生物。它与受累组织的生理需要无关,无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功能,破坏原器官结构,有的转移到其他部位,危及生命(图3-6)。 ①病因。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根据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初步认为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其次是病毒因子和放射线。另外,还与内部因素有关,其中有免疫状态、内分泌系统、遗传因子和其他因素等。现在已知的病理学说和某些致瘤因子,只能解释不同肿瘤的发生,而不能用一种学说来解释各种肿瘤的病因。 ②症状。肿瘤症状决定于其性质、发生组织、部位和发展程度。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如果发生在特定的组织器官上,可能有明显症状出现。可分为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A、局部症状。 a.肿块(瘤体)。发生于体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是主要症状,常伴有相关静脉扩张、增粗。肿块的硬度、可动性和有无包膜则因肿瘤种类而不同。位于深在或内脏器官时,不易触及,但可表现功能异常。瘤肿块的生长速度,一般良性的慢,恶性的快且可发生相应的转移灶。 b.疼痛。肿块的膨胀生长、损伤、破溃、感染时,使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c.溃疡。体表、消化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引起供血不足继发坏死或因感染常导致溃疡。恶性肿瘤、呈菜花状瘤,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并有恶臭和血性分泌物。 d.出血。表在肿瘤易损伤,破溃,出血。消化道肿瘤,可能呕血或便血;泌尿系统肿瘤,可能出现血尿。 e.功能障碍。肠道肿瘤可致肠梗阻,引起肠管运动机能和分泌机能紊乱等;如乳头状瘤发生于上部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B、全身症状。良性和早期恶性肿瘤,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贫血、低热、消瘦、无力等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肿瘤影响营养摄入或并发出血与感染时,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恶病质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主要表现,肿瘤发生部位不同则恶病质出现迟早各异。有些部位的肿瘤可能出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如颅内肿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等。 ③诊断。对于瘤体的诊断方法很多,如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免疫学检查、酶学检查、基因诊断、放射性同位素诊断等。但在临床上主要还是凭借肉眼的视诊和手的触诊以及穿刺诊断。最好是利用病理学部门将取得的瘤体组织作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肿瘤与其他肿胀最主要的不同点:病因不明;发生发展缓慢;无急性炎症期;病程相当长。 3、实习动物与实习材料。 (1)实习动物。血肿的病例、脓肿的病例、淋巴外渗的病例、疝的病例、肿瘤的病例各1~2例。 (2)实习材料。外科常用手术器械两套;锐匙1个;脓盘1个;探针1个;洗创器1个;采血针头10个;20、50ml注射器各5个;70%酒精棉球、2%碘酊棉球各若干;双氧水500ml;95%酒精500ml等。 4、组织分工。 (1)各种实习病例的准备,一般要在教学兽医院提前进行预约,以便很集中的进行教学实习。 (2)由指导教师讲解本次实习的目的及要求,并简单介绍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检查方法及诊断方法与注意事项,重点提示穿刺诊断的方法,对血肿、脓肿、淋巴外渗、肿瘤等进行鉴别的意义,同时介绍疝的诊断特征。 (3)然后由学生分组独立进行操作,教师随时注意予以指导。 (4)最后组织学生作本次实习的总结。 5、实习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问诊。主要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生时间、发病的原因,是否继发于其他疾病?曾否进行过治疗以及疗效如何等? (2)检查及鉴别诊断。 ①病畜的全身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可视黏膜、体质以及精神状态与饮食欲。 ②病畜的局部检查。用视诊及触诊检查发病的局部。注意发病的所在部位、肿胀的大小、形状、轮廓与界限范围、组织质地、温度、疼痛、敏感程度、有无波动、有无机能障碍等。 ③症状鉴别诊断。血肿的临床特点是肿胀迅速增大,肿胀呈明显的波动感或饱满有弹性。4~5d后肿胀周围坚实,并有捻发音,中央部有波动,局部增温;脓肿中的浅在性脓肿,初期局部肿胀无明显的界限而稍高出于皮肤表面。触诊时局部温度增高,坚实有剧烈的疼痛反应。以后肿胀的界限逐渐清晰并在局部组织细胞、致病菌和白细胞崩解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开始软化并出现波动;淋巴外渗在临床上发生缓慢,一般于伤后3~4d出现肿胀,并逐渐增大,有明显的界限,呈明显的波动感,皮肤不紧张,炎症反应轻微;疝中的先天性外疝,如脐疝、腹股沟疝、会阴疝等的发病都有其固定的解剖部位。可复性疝一般不引起动物任何全身性障碍,而只是在局部突然呈现一处或多处隆起,隆起物呈圆形或半圆形,球状或半球状,触诊柔软。当改变动物体位或用力挤压时隆起部可能消失,可触摸到疝孔。对于其他性质的疝,在肿胀处如能摸到疝轮、听到胃肠蠕动音的即可;肿瘤的临床症状中局部症状表现有肿块、疼痛、出血、功能障碍、溃疡,而全身症状表现为恶病质,同时还要注意其有无病因不明、发生发展缓慢、无急性炎症期、病程相当长的情况。 ④进行穿刺鉴别诊断。局部除毛彻底消毒后,用灭菌的16或20号、长1~3寸的针头,在肿胀中央部位或下部穿刺。若穿刺排出物为血液,即证明为血肿;穿刺排出物为脓汁,即证明为脓肿;穿刺排出物为透明、橙黄色的淋巴液,即证明为淋巴外渗;穿刺排出物为粪性物质,即证明此处有肠管或胃等器官,说明为疝(如果局部检查怀疑为疝时,穿刺要慎重,避免引起感染等);对于肿瘤则无穿刺排出物流出。不过对怀疑脓液已干稠的脓肿,宜先用针头注入10~15ml的生理盐水,轻揉后再抽出穿刺物,是否为脓液,有助于诊断。穿刺物宜作实验室检查,并作记录。 ⑤根据诊断的结果,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6、实习注意事项。 (1)实习中一定要对血肿、脓肿、淋巴外渗、疝、肿瘤的各自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鉴别诊断非常清楚。 (2)进行检查时,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不要有遗漏,这样才能保证检查的结果准确可靠。 (3)穿刺前一定要对局部进行彻底的消毒,并且注意穿刺的部位和深度。 (4)对穿刺排出物要进行观察并记录,有时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5)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动物的保定,防止造成动物及人员的伤害。 7、实习结果与体会。 (1)实习结果。记录对肿胀检查的结果或实习的具体情况。 (2)分析与体会。对整个实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实验四 皮肤整形缝合技术实习 实验目的: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各种皮肤整形缝合技术。 基本要求:要求了解皮肤张力线的分布与方向,熟练应用外科手术器械,初步掌握常用的外科皮肤整形缝合技术。 实习方法:先由教师结合理论课知识,借助图片认知,讲解皮肤张力线的分布方向以及常见的皮肤外伤与其相对应的皮肤整形缝合技术。对学员进行分组,使用实验动物进行模拟皮肤外伤矫形缝合。 实验内容: 一、动物皮肤张力线的分布方向的学习 二、常用的外科皮肤整形缝合技术 A.不等长曲线缝合 B.不等长折线缝合 C.基本减张缝合 1.二次切口式减张缝合 2.多孔减张缝合 3.V—Y式减张缝合 D.圆形外伤减张缝合 1.先缝后修法 2.先修后缝法 E.三角形外伤减张缝合 F.矩形外伤减张缝合 G.皮瓣移植减张缝合 实验动物:健康家兔6只 实验仪器及药品: 麻醉药物、注射器、酒精棉球、碘酊、外科手术常用器械包(手术刀、剪、镊、止血钳、持针钳、针、丝线等)、手术室、手术台、手术灯、手术服及手术敷料、备毛刀片、软皂、灭菌纱布、医用绷带、消毒剂及高压灭菌器等。 操作步骤: 动物皮肤张力线的相关知识及其分布方向:在外科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外伤的个体情况评估伤口周边的组织弹性与张力方向,以方便之后的外科缝合与外科矫形,减少出现缝线张力过大引起的组织撕裂的可能。在评估过程中应尽量遵循皮肤张力线的分布方向。皮肤张力是指动物皮肤在组织自身的收缩弹力与重力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合力,将力的方向标明于皮肤表面,可呈现相对固定的线形表征,这被称为皮肤张力线。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用示意图的方式描述张力线的分布方向,如图1。在普通的外伤缝合与外科矫形中,术者应尽量按皮肤张力线平行方向作切口,按皮肤张力线垂直方向作缝合。 常用的外科皮肤整形缝合技术的实验动物实习: 分组与分工: 学员分为六组,每组4-5人,其中术者1人,助手1人,器械员1人,剩余人员负责动物的保定、麻醉、备毛、消毒、灯光、包扎与药品准备等杂物。组内人员轮换分工,以保证每人均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 术前准备: 每组取用一只家兔称重,按每公斤体重0.1ml肌肉注射846合剂,进行全身麻醉。根据不同手术部位进行绷带保定(详细保定方法见外科手术、在此不赘述),如:背部、耳部手术选用俯卧保定,腹部手术选用仰卧保定,四肢、腹背结合处手术选用侧卧保定。 用温软皂水浸湿术区皮肤毛发,使用备毛刀对术区进行备皮准备。使用酒精、碘酊进行手术常规消毒(不赘述)。 术者、助手与器械员洗手消毒、穿戴手术衣、帽、口罩与手套。器械员在辅助人员帮助下打开手术包,检查器械,提前进行手术准备。 术中麻醉的追加: 由于手术实习时间较长,应注意麻醉的追加。追加时机为动物表现出任何复苏迹象之初,追加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03-0.05ml,可连续多次追加。但应监控动物的麻醉体征变化。 常用的外科皮肤整形缝合技术操作 A.不等长曲线缝合 由于皮肤张力的作用,某些外科创口的两边会出现不同比例的收缩,造成不等长的弯曲创口,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的曲线缝合法对其进行缝合。此种缝合方法与常规的直线等长窗口缝合基本相似,但要注意长弧一侧的针距应大于短弧一侧的针距。通过此种方法缝合的创口表现为曲线段。 学员在实操中,可在实验动物皮肤表面较宽阔部位,模拟剪切如图2所示的创口,选择适宜的缝针与缝线按照图2所示的方法将将其缝合。 B.不等长直线/折线缝合 对于不等长的弯曲创口,我们也可以进行如图3所示的直线/折线缝合。缝合有创口的一端开始,保持两侧相同的针距,在最后出现多余皮肤皱褶时,将其修剪成与原缝合方向有一定夹角的等边切口,并将其缝合。通过此种方法缝合的创口表现为折线段。 学员在实操中,可在实验动物皮肤表面较宽阔部位,模拟剪切如图2所示的创口,选择适宜的缝针与缝线按照图3所示的方法将其缝合。 C.基本减张缝合 某些情况下,由于皮肤创口周边张力过大,创口难于闭合。此时,可借助于基本减张缝合将其整复,其主要形式如下: 1.二次切口式减张缝合 在大张力创口邻近的位置剪切一新的切口,分离两切口之间皮肤与皮下组织,首先缝合原始创口,再缝合新创口。这种缝合方法是借助新创口将原本局限于原始创口的部分皮肤张力传递到新创口的周围,起到分担局部张力的作用。此方法较复杂,但减张效果一般,张力分解方向易于控制,创口不易感染。 学员在实操中,可在实验动物皮肤表面较宽阔部位,模拟剪切如图4所示的创口,选择适宜的缝针与缝线按照图示的方法将其缝合。 2.多孔减张缝合 在大张力创口周围剪切一些新的小切口(大动物切口长度不超过1cm,小动物切口长度不超过0.5cm),缝合原始创口,新创口保持开张状态。这种缝合方法是借助许多小创口将原本局限于原始创口的部分皮肤张力传递到新创口的周围,起到分担局部张力的作用。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减张效果较差,张力分解方向不定,创口易感染,组织易干燥坏死,因此仅适于紧急情况下的缝合处理,注意配合包扎消毒技术。 学员在实操中,可在实验动物皮肤表面较宽阔部位,模拟剪切如图5所示的创口,选择适宜的缝针与缝线按照图示的方法将其缝合。 3.V—Y式减张缝合 在大张力创口邻近的位置剪切一新的V形切口(长度略短于原始创口),分离两切口之间皮肤与皮下组织,首先缝合原始创口,此时由于皮肤的张力原因,新创口呈现为不等长V型创口,将新创口的三个角分别向中间缝合,最终呈现Y形,如图6所示。此方法复杂,但减张效果很好,张力分解方向易于控制,创口不易感染。 学员在实操中,可在实验动物皮肤表面较宽阔部位,模拟剪切如图6所示的创口,选择适宜的缝针与缝线按照图示的方法将其缝合。 D.圆形外伤减张缝合 1.先缝后修法 对于较小的圆形或近圆形皮肤缺损,可以应用如图7所示的减张缝合方法进行缝合。首先在垂直张力线的方向的伤口中点进行结节缝合,然后依次向两方向缝合伤口,最后将伤口末端的皮肤皱褶切除并缝合修正的创口,以期达到平整无突起。 2.先修后缝法 对于直径超过4cm的圆形或近圆形皮肤缺损,可以应用如图8所示的减张缝合方法进行缝合。首先在与张力线夹角为45度的轴线方向两侧剪切如图的两折线形切口,然后推拉各折角进行结节缝合,最后依次缝合全部创口。修整创口的目的是将可能引起创口撕裂的皮肤张力,通过具有夹角的折线缝合进行力的分解削弱。 E.三角形外伤减张缝合 对于三角形或近三角形皮肤缺损,可以应用如图9所示的舰长缝合方法进行缝合。一结节缝合方式依次由外向内缝合创口,构成Y结构,注意最后一针的缝合应将Y形的三个夹角进行皮内缝合。 F.矩形外伤减张缝合 对于矩形或矩形皮肤缺损有多种缝合方法,最简便且最常用的方法如图10所示的减张缝合方法进行缝合。此方法基本与三角形创口减张缝合方法相似,可以近似看为两个三角缝合的组合缝合。本方法适用于矩形长轴平行于张力线的减张缝合。 G.皮瓣移植减张缝合 当出现创口长轴方向与张力线垂直或创口过大、周边张力过大的情况时,应使用如图11所示的皮瓣移植减张缝合术。即在与原创口有一定夹角(90度最佳)的方向或皮肤张力较小的方向剪切并分离一块与原创口大小相似(或略小)的皮肤,将其扭转牵拉覆盖于原创口与创缘进行缝合,然后缝合新创口,剪切修整突起的皮肤皱褶,最终完全缝合。 注意事项: 一、注意缝合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新的皮肤畸形与皮肤损伤。 二、注意减张缝合过程中的减张不足与减张过度。 三、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技术。 四、操作时间较长,伤口长期暴露易引发干燥坏死,注意爱护组织及时保湿。 实验体会: 皮肤张力线的分布方向如何?列举常见的皮肤整形缝合术并简要介绍缝合步骤。 实验报告:依照你所实际操作的缝合技术步骤,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五 牙病的诊断与治疗实习 实验目的:通过实习,认知常见牙科器械的使用方法,掌握常规的牙病诊断与治疗技术。 基本要求:要求识记常用的牙科器械与设备,及其使用方法,熟悉临床牙病的检查方法,掌握常规洁牙、拔牙等治疗技术。 实习方法: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员讲解牙科器械的使用,带领学员分组进行动物实验,实践牙病检查与治疗技术。 实验内容: 一、牙科器械的识记与使用方法的介绍 二、牙科检查实操 三、洁牙技术 A.器械洁牙 B.洁牙机洁牙 四、齿面抛光技术 五、拔牙技术 实验动物:实验犬6只,年龄较大,口腔卫生较差为宜 实验仪器及药品: 牙科探针、口腔检查镜、齿刮器、齿龈刮匙、牙挺、拔牙钳、洁牙机、抛光机、手术刀、止血钳、手术剪、手术镊、牙科止血棉球、绷带、846合剂、碘甘油等。 操作步骤: 一、牙科器械的识记与使用方法的介绍 A.牙科探针:牙科探针常用于齿龈沟、囊性结构深度的测量,多带有刻度。 B.口腔检查镜:口腔检查镜为金属或塑料制造的口腔反光镜,用于口腔阴暗处的光反射照明。无固定把持姿势,以方便操作为宜。 C.齿刮器:用于磨刮牙齿表面,取出附着物、牙石、牙菌斑等异物。使用时,以执笔式把持。 D.齿龈刮匙:用于齿龈沟、囊内异物、食物残渣的刮挖。使用时,以执笔式把持。 E.牙挺:又名齿龈分离器,用于齿与齿龈的分离与齿根的松动。使用时,以执笔式把持。 F.拔牙钳:用于牙齿的拔出,使用时,以执笔式把持。 二、牙科检查实操: A.人员分组与实验准备:学员分为6组,每组4-5人。每组取一只实验犬,按每公斤体重0.1ml肌肉注射846合剂进行全身麻醉。头低位,侧卧保定,使用牵拉绷带使口腔保持开张状态。 B.每位学员结合理论课所学牙科检查程序,应用牙科器械,轮换进行检查。其顺序为由外及内,由潜及深。 检查项目包括: 1.是否有上下颌骨骨折、外伤、肿瘤、皮肤病等明显的病变。 2.口腔粘膜色泽、湿润程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口腔气味、口腔分泌物等。 3.舌色、舌厚度、舌长度、舌宽度、舌表面粘膜性状。 4.齿表面颜色、磨损程度、附着物状态、齿固定程度、齿龈结合状态等。 5.齿龈色泽、有无肿胀、有无化脓、有无明显破损、有无出血、齿龈沟深度等。 三、洁牙技术 洁牙是兽医临床牙科中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主要通过仪器或器械的物理清洁作用,清除附着于动物齿或齿龈上的牙结石、牙菌斑、牙垢与食物残渣等。洁牙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器械洁牙与洁牙机洁牙,一般需要配合牙齿表面的抛光。 A.器械洁牙 术者手持齿刮器刮磨动物牙齿表面附着物,要求由外及内,用力均匀,切忌粗暴。运刀方向为由齿根向齿冠的方向,单向运刀。如有必要,可使用齿龈刮匙清除齿龈沟内附着物。清除过程中,应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分离的附着物,但注意应保持动物头低位,以免在麻醉状态下误吸而出现危险。一般来说,应该对所有牙齿进行清洁。洁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牙龈出血,可用牙科止血棉压迫止血。 器械洁牙对器械要求不高,但操作过程较长,清洁质量较粗糙。此外,若不进行牙齿表面的抛光,新的牙结石与牙菌斑会很快生成。所以,在仪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洁牙及洁牙并配合牙齿抛光术。 B.洁牙机洁牙 常见的洁牙机由机身、电缆、洁牙手柄、工作尖、供水/喷水装置构成。其洁牙原理是洁牙机驱动工作尖产生超声振动,在接触牙齿表面后,使牙齿附着物松动脱落。同时,喷水装置喷出举要一定压力的水流清洗工作区域。使用时,以执笔式把持手柄,用脚控制洁牙机踏板开关,清洁过程与器械洁牙相同。对于由振动频率档位的洁牙机,应注意由低频到高频试验性选择最佳工作档位。此外,不可长时间将工作尖接触齿龈等软组织,否则有可能损伤组织并引发出血。 洁牙机洁牙工作效率高、清洁彻底、对齿表面损伤小,近年来已取代器械洁牙。但缺点是成本较高,需要电力驱动。 四、齿面抛光技术 当进行洁牙后,牙齿表面常会出现肉眼不易察觉的粗糙痕迹,这些凸凹不平的结构极易形成新的附着点。因此,在洁牙后应配合进行齿面抛光术。抛光也包括手工抛光与抛光机抛光,由于手工抛光效率低,抛光不彻底,临床和少应用。下面就抛光机抛光进行简单介绍。 抛光机由机身、电缆、抛光手柄、低速/高速马达构成。使用时,可在手柄顶端装载不同的打磨抛光工作头,通过电机驱动而旋转。工作头质地包括金属、塑料、橡胶、陶瓷、复合材料等,根据表面粗糙程度可分为粗磨、精磨、粗抛光、精抛光等级别。使用时基本与洁牙机的使用方法相同,但应注意应配合牙齿抛光剂,由粗糙向精细逐渐过渡。同时也应避免损伤牙龈等软组织结构。 五、拔牙技术 拔牙术是兽医牙科临床的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技术,在小动物临床实施较易,但在大动物实施场需要借助骨科与常规软组织手术。在本次实验课中,要求学员以实验犬为实验动物实践简易拔牙术。 要求学员选择单齿根齿(详见理论课),首先选择尺寸合适的牙挺分离齿根与齿龈。分离时,牙挺凹面应紧贴齿根垂直用力。要求分离细致,不能晃动牙挺,禁止粗暴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当分离完成后,选择适宜的拔牙钳拔除牙齿,拔牙时,允许轻微晃动牙冠,但不得用力过猛,以免损伤周围骨与软组织结构。拔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现象,可用牙科止血棉压迫止血,若出血严重,可用止血胶填堵出血点。拔牙后,可使用浸有碘甘油的止血棉压迫伤口消毒止血。对于软组织撕裂较严重的情况,可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简单缝合,但注意不能留下死腔,导致感染。 注意事项: 实验犬保定确实,防止误伤。 注意在动物麻醉情况下,不要出现误吸现象。 禁止粗暴操作。 洁牙机与抛光机属于精细仪器,使用时注意爱护设备。 实验体会: 常规的牙科检查步骤有哪些?如何进行洁牙抛光技术? 实验报告:结合试验操作,将牙科检查、洁牙、抛光与拔牙术的步骤总结报告。 实验六、眼病诊断与治疗实习 1、实习目的和实习要求。 (1)实习目的。学习和掌握眼的局部解剖和生理的简要知识,眼的一般检查方法和器械检查法,了解和掌握眼科手术器械、眼科用药、眼科治疗技术。 (2)实习要求。 ①复习并明确眼的局部解剖和生理的简要知识,使学生掌握通过一般检查和器械检查来诊断家畜的正常眼和病眼。 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眼科器械、眼科常用药物、眼科治疗技术。 ③总结实习体会。 2、实习的重点内容。 眼的解剖生理。眼是由眼球及其附属组织构成,它是视觉器官,其功能主要由下列五种结构完成(图6-1,图6-2)。 感光结构:由视网膜内视锥(又名圆锥)细胞及视杆(又名圆柱)细胞接受外界光刺激,经由视神经、视束而达大脑枕叶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屈光结构:包括角膜、眼房液、晶状体及玻璃体,使外界物象集(聚)焦在视网膜上。 营养结构:包括进入眼内的血管、葡萄膜及眼房液。 保护结构:包括眼睑、结膜、泪器、角膜、巩膜和眼眶。 运动结构:包括眼球退缩肌、眼球直肌和眼球斜肌。 角膜 外层 角膜缘 巩膜 眼球壁 虹膜 中层 睫状体 眼球 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房水 眼内容物 晶状体 眼 玻璃体 眼睑 结膜 眼附属器 泪器 眼外肌 眼眶 (一)眼球。眼球位于眶窝内,借筋膜与眶壁联系,周围有脂肪垫衬,以减少震荡。眼球前方有眼睑保护。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在眼球后极下方有视神经自眼球通向脑。 外层即纤维膜,由坚韧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其前面约1/5为透明的角膜,大部分则为质地坚韧、乳白色、不透明的巩膜,角膜、巩膜的移行处叫做角膜缘。角膜质地透明,知觉特别锐敏,任何微小的刺激或损伤都能引起疼痛、流泪和眼睑痉挛等症状。角膜本身无血管,所以角膜的创伤无出血现象,其营养主要来自角膜缘毛细血管网和眼房液。同时角膜的再生能力强。牛角膜中央厚度为1.5mm,外周1.5~1.8mm;马角膜中央的厚度为0.8mm,外周1.5mm;猪角膜中央厚度为1.2mm,外周0.8mm;犬中央厚、边缘薄,猫则变化大,不一致,但犬和猫最厚不超过1.mm。 中层即葡萄膜,又名色素膜或称血管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有营养视网膜外层、晶状体和玻璃体,以及遮光的作用。由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位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是葡萄膜的最前部。虹膜呈圆盘状,马正常为淡褐色,牛和绵羊为黄褐色,山羊为天蓝色,猪为灰褐色。虹膜中央有一个孔叫瞳孔,光线透过角膜经过瞳孔才能进入眼内。草食兽的瞳孔为横卵圆形,猪和狗为圆形,猫的瞳孔为垂直的隙缝状。马瞳孔上缘有2~4个深色乳头,称虹膜粒。虹膜将眼房分为前房和后房,前房和后房的房水借瞳孔相通。虹膜内有瞳孔括约肌(缩瞳肌)和瞳孔散大肌(扩瞳肌)。瞳孔受光刺激而收缩的功能称瞳孔反射或对光反应,它是互感性的,瞳孔随光线强弱而收缩或散大。动物窒息或临死前,瞳孔可极度散大。睫状体如环带状,通过许多放射状的睫状突悬挂和固定晶状体,由位于睫状体外面的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睫状突产生房水。脉络膜紧贴巩膜内面,供给眼球内膜营养,在眼球后壁的脉络膜内面有一片青绿色三角区,带有金属光泽,叫做照膜,它能将进入眼中并已透过视网膜的光线反射回来以加强视网膜的作用,猪无照膜。 内层即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衬在脉络膜内面。视网膜在活体呈淡粉红色,死后浑浊变成灰白色。分为视部(固有网膜)和盲部(睫状体和虹膜部)。视网膜是眼的感光装置,它是由大量各种各样的感光成分、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其感光成分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光照亮度很弱时,只有视杆细胞有感光作用,而在光照亮度很强时,视锥细胞却是主要的感光成分。因此,视杆细胞是晚间的感光装置,而视锥细胞则是白昼的感光装置。在视网膜后的稍下方为视神经通过的部分,叫做视神经乳头,呈圆形或卵圆形,表现红而明亮。视神经乳头处是视神经穿出视网膜的地方,只有视神经纤维,无感光细胞,没有感光能力,称作盲点。马的视神经乳头呈横卵圆形,宽4.5~6mm,高约2mm。牛的呈卵圆形,长4~6mm,宽5.5mm,扁平而没有明显轮廓。犬的视神经乳头恰位于绿毡之下,偏靠鼻侧,略呈肾形或蚕豆形。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仍和角膜共同形成眼球透明的屈光间质。这些内容物透明,使眼球具有一定的张力,能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并保证了光线的通过和屈折。房水是充满前、后房的透明液体又叫眼房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由睫状突上皮细胞以主动分泌的形式生成,主要成分为水,含有少量氯化物、蛋白质、维生素C、尿素及无机盐类等。房水产生和排出主要途径:睫状突上皮产生房水→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小梁网→巩膜静脉窦→经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最后进入巩膜表层的睫状前静脉而归入全身血循环。晶状体呈两面隆起凸圆形,无色透明,有洋葱头样层次结构,外被晶状体囊,有一定弹性,由周围的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突相连。睫状肌和悬韧带的收缩和松弛,可调节晶状体的焦距。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厚,看远物时则变薄,这样就可聚焦在视网膜上。晶状体无血管和神经,其代谢途径依靠房水和玻璃体。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凝胶体,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外包一层很薄的膜,前面有凹窝可容纳晶状体,后面与视网膜相接。玻璃体无血管和神经,其营养依靠周围的脉络膜、视网膜和眼房液。玻璃体无再生能力,若有流失,只能由房水补充。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构成眼的屈光系统。能恰好将远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叫屈光正常。相反,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叫近视;落在视网膜之后的叫远视;屈光系统不平(多为角膜),不能聚成单一焦点的叫散光。近视、远视和散光,统称为屈光不正。 (二)眼附属器。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眼睑分上眼睑和下眼睑,覆盖眼球前面,有保护眼球,防止外伤和干燥的功能。两眼睑之间的间隙叫睑裂。上下眼睑联接处称眦部。外侧称外眦,呈锐角;内侧称内眦,呈钝圆形。眼睑的游离边缘叫做睑缘。眼睑从外科角度分前、后两层,前层为皮肤、眼轮匝肌,后层为睑板、睑结膜。犬仅上眼睑有睫毛,猫无真正的睫毛。睑皮肤疏松,移动性大。眼轮匝肌为平滑肌起闭合眼裂作用。其感觉受三叉神经支配,运动受面神经支配。上睑提肌功能为提起上睑,受动眼神经支配。米勒氏是一层平滑肌,加强上睑提肌的作用。内眦提肌为一小的肌肉,也有提内侧上睑的作用,受面神经支配。睑板为一层纤维板,与眶隔相连附着于眶缘骨膜。每个睑板有20~40个睑板腺,其导管沿皮纹沟分布,在睑缘形成一“灰线”。其他眼睑腺包括皮脂腺、汗腺和副泪腺等。睑结膜薄而松弛,含有杯状细胞、副泪腺、淋巴滤泡等。 在眼内眦部有一半月状结膜褶,褶内有一弯曲的透明软骨称第三眼睑(通称瞬膜)。第三眼睑随眼球而曲行,故其球面凹,睑面凸。第三眼睑前缘有色素沉着。第三眼睑腺位于瞬膜前下方,如一扁平的“T”形玻璃样软骨支撑,其臂与瞬膜前缘平行,而其杆则包埋在第三眼睑腺的基部(图6-3)。第三眼睑腺被覆脂肪组织。其腺体组织呈浆液粘液样(犬)或浆液样(猫)。分泌的液体经多个导管抵至球结膜表面,提供大约30%的水性泪膜。第三眼睑腺与眶周组织间的纤维样附着部限制腺体的活动,防止其脱出。第三眼睑的血液供给来自眼动脉分支,其感觉受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第三眼睑的运动大都是被动的,当眼球受眼球牵引肌(外展神经支配)牵引时而引起第三眼睑的移动。第三眼睑具有保护角膜、除去角膜上的异物、分泌和驱散角膜泪膜及免疫等功能。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按其不同的解剖部位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睑结膜和球结膜的折转处形成结膜囊。 眼外肌是使眼球运动的肌肉,附着于眼球周围,包括眼球直肌(共有四条,即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作用是使眼球环绕眼的横轴或垂直轴运动)、眼球斜肌(共有两条,即上斜肌和下斜肌,作用是使眼球沿眼轴转动)和眼球退缩肌(有一条,作用是牵引眼球向后)(图6-4)。 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泪腺位于 眼球背外侧能分泌泪液,通过位于上眼 睑结膜的十数条排泄管排出。泪液有湿 润和清洁眼球作用,因含有溶菌酶,还 可杀菌。泪道是排泄泪液的管道,内眼 角处有一小突出组织叫泪阜,可分流泪 液。泪阜周围较低,叫做泪湖,可调节 泪液。内眼角上、下方有泪点(孔), 是泪液的排出口。泪点经两条短管,向 下和位于眼眶内的泪囊相通,再向下即 鼻泪管,开口于鼻腔的下鼻道。泪液一 部分经角膜蒸发,一部分经泪道排出。排出的泪液在鼻孔被蒸发或外流。若泪液分泌增多,来不及经泪道排出,或由于鼻泪管不通,即从眼内、外角直接泄出,这就是流泪或泪溢(图6-5)。约有50%的犬有两个鼻泪管开口。长吻犬的鼻泪管较直,短吻犬的鼻泪管有折转,易发生堵塞。 眼眶:又叫眼窝,为一骨质凹窝,由上、下、内、外四壁构成,底向前、尖朝后。容纳眼球和眼肌。眶骨膜内外有许多脂肪填充,具有缓冲能力,以保护眼球。眼眶四壁除外侧壁较坚固外,其他三壁骨质菲薄,并与鼻旁窦相邻,故一侧鼻旁窦有病变时,可累及同侧的眶内组织。 3、实习动物与手术材料。 (1)实习动物。犬或者反刍动物(羊)或者马属动物(马、骡、驴)以及临床病例等。 (2)实习材料。保定架一套、牛鼻钳一个、耳夹子1个。一般眼科手术器械一套;特殊眼科手术器械(晶状体拨针、鼻泪管通针、虹膜复位器、压板、牵拉固定器);凹面反光镜、放大镜;手电筒;蜡烛、火柴;检眼镜;角膜镜;眼科常用的一些药物,如氯霉素眼药水、红霉素眼药膏;缩瞳药、洗眼液等;注射器、洗眼壶、受水器、麻醉针头;局部麻醉药物:如3%盐酸普鲁卡因溶液;70%酒精棉球、5%碘酊棉球。 4、组织分工。 (1)先由教师利用实习动物介绍本次实习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介绍眼科手术器械、眼科常用药物,并示教眼的一般检查方法、器械检查方法和眼科治疗方法。 (2)教师介绍实习病例的情况(或事先用实习动物制造的病例)。学生们对实习病例或实习动物的局部及全身进行检查。教师随时加以讲解,然后按次序实习。 (3)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为一个单位进行实习。 (4)最后组织学生作本次实习的总结。 5、实习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眼的一般检查方法。眼的一般检查是凭视力和触摸,从外部对眼进行检查,主要是问诊、视诊和触诊。检查时令动物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在户外宜面向阳光,在厩舍内宜面向门、窗。在检查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才能达到正确的诊断。眼的一般检查,应当有系统地先右后左、由外向内按顺序进行,才不至于遗漏重要的体征。当然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有穿破伤或深层角膜溃疡的眼,切忌压迫眼球(如翻眼睑等),以免加重损伤;对疼痛较重或刺激症状较明显而主要诊断已经明确者,可先做处理,待症状缓解后再做进一步检查;如果诊断尚未明确,可滴0.5%丁卡因液1~2次,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检查。 ①问诊。从畜主的口中了解眼病发生的病史,着重询问以下各项:首先应先了解眼病是怎样发生的?突然发生还是慢慢发生?过去患过眼病吗?如患过眼病,要进一步了解有无发病的规律性?其次了解这一次发病,病期已有多久?病势是减轻了,还是加剧了?第三要了解其他家畜是否同时或相继发生同样疾病?然后了解经过治疗了吗?用过什么药?效果如何?还要了解饲喂和使役的情况如何? ②视诊。应将动物安置或牵至安静场所,并使其头部向着自然光线为妥。若眼睑自行张开,以不接触动物的头部和眼部先从外部总体情况进行观察。若眼睛紧闭不开,可大声呼喊或用手或鞭杆轻打其颈部或肩部,促使眼睛睁开。如仍不能达到检查的要求,可用手指将眼睑张开,由外向内按顺序逐步进行。 眼睑与眼球。应检查眼球与眼睑、眼眶的关系,眼裂大小、眼睑开闭情况,眼睑周围有无外伤、肿胀、蜂窝织炎和新生物及内外翻等情况,内外眦有无溢液,尤其注意内眦,其形状如何?上眼睑出现凹陷,是眼压低的表现。注意检查眼球的大小,有无萎缩、膨大、突出、凹陷、偏斜或震颤及其活动情况如何,在检查时应两眼对照。 视力检查。主要检查动物是否为瞎眼,检查瞎眼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使动物向障碍物走去,视其是否能躲避;用手指或用手在眼前晃动,视其眼睛有无避闪反应;视其瞳孔的感光力,瞎眼无虹膜舒缩反应;将瞎眼之动物牵进厩舍或敲击门柱时看是否有狐疑的表情,两耳掀动或用鼻嗅,企图觉察周围之事物;牵引时,瞎眼动物不易从群体中牵出,若强行牵出,则前肢高抬,踏下很慢,有高一脚、低一脚的运步表现;若检查一只眼睛则应将另一只眼遮住。 对于泪器的检查,应注意泪阜的色泽及有无肿胀,泪管有无闭塞或狭窄等情况?检查泪囊部有无肿胀、脓肿及瘘管等情况。 结膜。应检查结膜色彩,有无充血,是何类型;看球结膜有无水肿、干燥、血管异常、结膜下出血或色素斑,结膜囊内有无异物或分泌物,属何性质;看睑结膜血管是否清晰,有无乳头肥大,滤泡增生,斑痕形成或睑球粘连。 角膜。应检查角膜有无外伤,表面光滑还是粗糙,浑浊程度,有无新生血管或赘生物。正常情况下角膜本身没有可见的血管,一旦在角膜上出现树枝状新生血管则为浅层炎症之征,若呈毛刷状则为深层炎症之征。 巩膜。注意颜色,有无充血、色素、结节状隆起、压痛。 眼前房。注意透明度与深度,有无炎性渗出物、血液或寄生虫。 虹膜。应注意虹膜色彩和纹理。有无新生血管、结节、震颤、撕裂、穿孔或异物,与角膜或晶状体有无粘连,睫状体部有无压痛。马虹膜粒又叫黑体,位于瞳孔上游离缘,下游离缘则较小,为褐色的结节状物,对瞳孔调节光线有帮助。虹膜粒萎缩与虹膜睫状体炎和周期性眼炎有关。 瞳孔。注意其大小、形状、位置、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应是否敏感。瞳孔反射并不能证明视力存在与否。正常眼的瞳孔遇强光而缩小,黑暗处放大。瞳孔形状不正,是虹膜粘连的结果。 晶状体。注意其位置,有无浑浊和色素斑点存在,以及由瞳孔区反应的状态及色彩如何,可使用散瞳药以便观察。 玻璃体。是否透明,如有浑浊应注意其性质、形状、大小、位置、程度、活动度,有无纤维增殖、新生血管。 ③触诊。在视诊以后进行触诊,用手指在上眼睑,从后向前移动,同时施行按压,但力量应适度。注意局部的温度以及有无肿胀、脓肿、疼痛以及眼上睑皮肤的活动性,动物对眼的保护性反应程度怎样以及眼内压的增减,检查时两眼互相对照作比较。若有脓肿可能挤出脓液,若有侵袭病则可能挤出虫体。 (2)眼的常用器械检查方法。 ①反光镜配合放大镜检查法。应用凹面反光镜检查时,检查者拿反光镜站于被检动物眼的前方,用反光镜收集照射光源再反射到被检动物眼内,检者的眼睛靠近放大镜,同时调整放大镜与受检眼的距离,就能清楚地看到所要检查部位,观察角膜表面的轻微损伤和混浊,眼前房的微量渗出物,虹膜线纹和色彩变化,晶状体有无混浊或脱位等变化。例如可检查出:角膜异物、血管翳及角膜后沉降物等。也可用电筒光源从侧方直接照射,进行眼前部的检查。 ②角膜镜检查法。角膜镜是一个直径25cm的带手柄的圆板,板面绘有黑白相间的同心圆,中心有一小圆孔。检查时让被检动物背光站立,打开眼睑并将角膜盘放在眼前活动,通过小圆孔,观察角膜所映照的同心圆影像。同心圆规则,表示角膜平整透明,弯曲度正常,角膜无异常;同心圆为椭圆形,表示角膜不平,为有规则的散光;同心圆呈现扭曲,为不规则的散光;同心圆呈梨状,乃圆锥角膜之征;如角膜表面有溃疡或不平滑时反映的图像则成波纹样、锯齿状,不是同心形,甚至呈现间断残缺图像,此乃角膜浑浊或有伤痕之特征(图6-6)。 ③烛光映像检查。在暗室或夜里进行。在被检眼的侧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将烛光前后移动,并同时进行观察。在眼正常家畜的眼内可看到3个深浅不同的烛光映像:即角膜面映像,它是大而明亮的正像,晶状体前囊上最大最暗淡的正像以及晶状体后囊上最小的倒像(图6-7)。若移动烛光,第一和第二个映像随烛光同向移动,第三个映像则反向移动。 若3个映像全部不清或无映像,表示角膜混浊严重,角膜透明和反光不良。若第一个映像清晰,第二和第三映像不清或无像,表示角膜正常、晶状体反光不良、房水或晶状体透光不良或缺晶状体。若仅第三个映像不清或无像,表示角膜、房水和晶状体前囊正常,而晶状体透光和反光不良。 ④检眼镜法。检眼镜种类很多,可分为直接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用直接检眼镜所看到的眼底像是较原眼底放大约16倍的正像;用间接检眼镜所看到的眼底是放大4~5倍的倒像。不论何种检眼镜, 都具有照明系统和观测系统,常用的May氏检眼镜为直接检眼镜(图6-8),是由反射镜和回转圆板组成。圆板上装有一些小透光镜,若旋转该圆板,则各透光镜交换对向反射镜镜孔。各小透光镜均记有正(+)、负(-)符号;正号多用于检查晶状体和玻璃体,负号用于检查眼底。 检查玻璃体和眼底之前30~60min,应当向被检眼滴入1%硫酸阿托品2~3次,用以散瞳。检查者接近动物,左手执笼头,右手持检眼镜靠近动物右眼1~2cm,使光源对准瞳孔,打开开关让光线射入患眼,调整好转盘,检查者眼由镜孔通过瞳孔观察眼内及眼底情况,一般很难一次查清,应上、下、左、右移动检眼镜比较观察。 玻璃体与眼底检查:玻璃体是一种透明的胶质样物质,位于晶状体后面。其容量为眼总容量的4/5。它是屈光结构之一。玻璃体的异常包括出血、细胞浸润和出现不规则的线条。大多数纤维性线条的出现与老龄动物玻璃体的退行性变性有关。玻璃体内出现的细胞浸润是马周期性眼炎的特征。 健康马的眼底:绿毡:占眼底的较大面积,呈鲜明光辉样外观。其颜色各种各样,倾向于黄色、微黄绿色、微黄蓝色,有时在同一匹马的左右眼底的绿毡颜色,也不相同,有许多红色、绿色或蓝色的星状斑点(即Winslow氏星)散在于绿毡上。 黑毡:检查眼底的下方,就可看到暗黑色面,它就是黑毡。因绿、黑毡之间的色泽不同,就像有一条近乎水平的直线将两毡分开似的。 视神经乳头:马的视神经乳头一般多位于眼轴的下外方,呈横卵圆形,约6mm×4mm,横径与纵径的比例为3∶2。可看出外、中、内3层结构。外层是呈淡白色围绕视神经乳头的环状结构;中层呈赤色,但接近内层处的色彩则稍淡,富有很多的毛细血管,比内层稍凸起;内层呈微黄白色,呈星芒状收缩(图6-9)。由视神经乳头向四周有呈放射状的20~30条小血管(动脉和静脉),每条血管又有树枝状分支,在两侧眼内眦与眼外眦方向的血管较长,向上、向下的血管较短,终止在绿毡或黑毡。 牛和绵羊的眼底:牛的眼底(图6-10)和绵羊的眼底是很相似的,有3条(或4条)颇为明显的小静脉自视盘的中央走向锯齿缘,并与平行的小动脉伴行。在牛上行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常相互扭缠,这在绵羊则是偶见现象。最大的血管最初分出成直角的细支,后则成为锐角并变粗。绿毡的颜色比马浅,呈黄绿色、淡青色或微蓝紫色,Winslow氏星散在边缘上。黑毡呈深红色、黑色或褐色不等。 视神经乳头几乎是圆或椭圆的,常常不像马那样清楚。在中心部能见到不大的凹物,颜色为灰白色或浅黄色,有时为深暗色,在其上方经常可见到明显的突起部,它是玻璃体动脉的残余。 犬的眼底(图6-11):犬的视神经乳头略呈蚕豆状,偏靠鼻侧。绿毡一般终止于视神经乳头上缘水平处,根据动物的年龄、品种和毛色不同,绿毡呈现黄色(金黄色、杂色被毛)、绿色(黑色被毛)、灰绿色(红色被毛)等各种颜色。黑毡部的颜色也与被毛颜色有关,呈黑色、淡红色或褐色不等。三束动静脉血管自视盘中央几乎呈120度角向三个方向延伸,其中一束向上、向颞侧延伸,其他两束向黑毡部延伸。 猫的眼底(图6-12):猫的视神经乳头几乎为圆形,颜色多为乳白色或淡粉色,由于毛色不同,绿毡的颜色为黄色、淡黄色、黄绿色或天青色不等。黑毡部 面积较小,颜色为蓝色、黑褐色不等。血管分布不像犬那样有规律。较大的血管一般为3~4束,视网膜中央区位于视盘的颞侧,周围血管较多。 另附山羊的正常眼底(图6-13)和骆驼的正常眼底(图6-14)。 (3)眼科器械的认识与使用方法介绍。 ①一般眼科器械。眼科手术刀、毛形刀;眼科弯手术剪、直手术剪、钝头手术剪(虹膜剪);眼科止血钳(蚊式止血钳);眼科有齿镊、无齿镊、球头镊(虹膜镊)、膝状镊;眼科拉钩;眼科锐匙。 ②特殊眼科手术器械。晶状体拨针、鼻泪管通针、虹膜复位器、压板、牵拉固定器(创口开张器:钝性的用于眼睑肌肉等;锐性的用于角膜等)。 (4)眼科用药。 ①洗眼液。2%~4%硼酸溶液、0.9%生理盐水及0.5%~1%明矾溶液、青霉素生理盐水液(1000~2000IU/ml)、0.1%新洁尔灭溶液、0.2%~0.5%洗必泰溶液、0.5%~1%明矾溶液。 ②收敛药和腐蚀药。0.5%~2%硫酸锌溶液(有收敛防腐作用,用于治疗慢性结膜炎、沙眼、眦部睑缘炎)。0.5%~2%硝酸银溶液、2%~10%蛋白银溶液、1%~2%硫酸铜溶液、1%~2%黄降汞软膏以及硝酸银棒和硫酸铜棒。 ③磺胺、抗生素与抗病毒药。3%~5%磺胺嘧啶溶液、10%~30%乙酰磺胺钠溶液、4%磺胺异恶唑溶液以及10%乙酰磺胺钠眼膏、0.5%氯霉素溶液、0.5%~1%新霉素溶液、0.5%~1%金霉素溶液、0.5%新霉素滴眼液、0.3%~1%庆大霉素滴眼液、0.5%~1%卡那霉素溶液、诺氟沙星、西马利星、加哌利福霉素眼药水(利福平眼药水)、托百士(妥布霉素)眼药水、泰利必妥(氧氟沙星)眼药水等。 抗生素眼膏:氯霉素-多黏菌素眼膏、新霉素-多黏菌素眼膏、3%庆大霉素眼膏、1%~2%四环素、红霉素、金霉素眼膏等。 抗病毒药:0.1%阿昔洛韦滴眼剂、阿糖胞苷滴眼剂、0.1%碘苷滴眼液、三氮唑核苷滴眼液等。 ④皮下类固醇类。眼科临床上主要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凡属于过敏、非特异性炎症、外伤或手术后的炎症反应均可局部使用和结膜下注射外,多与抗生素联合一起使用。0.1%氟甲龙液、0.1%~0.2%氢化可的松液或0.1%~1%强的松龙液滴眼。结膜下注射时,可选用:每毫升4mg的地塞米松、每毫升含20、40或80mg的甲强龙、每毫升含25mg的强的松龙或每毫升含10mg的去炎松。 皮质类固醇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例如,新霉素、多黏菌素与0.1%二氟美松;10%乙酰磺胺钠与0.2%强的松龙;氯霉素与0.2%强的松龙;12.5mg氯霉素与25mg氢化可的松;1.5%新霉素与0.5%氢化可的松以及新霉素、多黏菌素、杆菌肽和氢化可的松;青霉素和氟美松磷酸钠(地塞米松)合用等。 ⑤散瞳药。托品酰胺、0.5%~3%硫酸阿托品溶液或1%硫酸阿托品软膏、2%或5%后马托品溶液、0.5%~2%盐酸环戊通溶液、0.25%东莨菪碱溶液等。 ⑥缩瞳药。1%~6%毛果芸香碱溶液或1%~3%眼膏、0.25%~0.5%毒扁豆碱溶液或眼膏、1%乙酰胆碱溶液、1%~6%毛果芸香碱与1%肾上腺素溶液等。 ⑦麻醉药。给马做角膜和眼内手术时,普遍采用全身麻醉。做表面麻醉的药有:2%~4%盐酸可卡因溶液、0.5%盐酸丁卡因溶液、0.5%盐酸丙美卡因溶液以及0.4%丁氧普鲁卡因溶液等滴眼。 ⑧眼科诊断药。将2%荧光素钠溶液滴入患眼,待2~3min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可使损伤的结膜、角膜区域染成荧光绿色。角膜有异物存在时,异物周围也可出现绿色圈。2%红汞溶液滴入患眼可使角膜损伤或溃疡处染成红色。 角膜修补眼药:贝复舒眼药、素高睫疗眼药等。 (5)治疗技术 ①洗眼。给家畜的患眼治疗前,必须用2%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洗眼,以便随后的用药能深透眼组织内,加强疗效。可以利用人用的洗眼壶,将上述溶液盛入壶内,冲洗患眼,同时可用受水器接液。也可以利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或洗球或儿童用的水枪等冲洗患眼,大动物经鼻泪管冲洗更充分。 ②点眼。冲洗患眼后,立即选用恰当的眼药水或眼药软膏点眼。为此,可用点眼管(或不带针头的注射器)吸取眼药水滴于患眼的结膜囊内,再用手轻轻按摩眼睑。锌管装的眼药膏可直接挤点于患眼的结膜囊内,亦可用眼科专用的细玻棒蘸上眼药软膏,涂于结膜囊内。用眼药软膏后给患眼按摩的时间应稍延长。 ③吹布法给药。当药物为均匀的粉末时,这种方法极佳。用纸卷成一个长15cm左右、粗细适度的纸筒或选一玻璃管等,将药物装入一端,一定要堵严,另一端接上橡皮球,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向,对准患眼,手压橡皮球,将药粉吹布于眼内。亦可用喷粉器喷入患眼内。细粉喷到角膜上,要求只有薄薄的一层,而且是均匀分布在全角膜表面。 ④结膜下注射。确实保定病畜的头部,将药液注射于结膜下。针头由眼外眦眼睑结膜处刺入并使之与眼球平行。注完药液后应压迫注射点。对牛可将药液注射于第三眼睑内。 ⑤球后麻醉。又称为眼神经传导麻醉,多用于眼球手术(如眼球摘除术)。操作时应注意不要误伤眼球。若注射正确,会出现眼球突出的症状。 马:先用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点眼,经5~10min后,将灭菌针头由眼外眦结膜囊处向对侧颌关节的方向刺入,并直抵骨组织,将针头稍后退,回抽活塞,无血液进入注射器后,注射2%~3%盐酸普鲁卡因液15~20ml。 牛:于颞窝口腹侧角、颞突背侧1.5~2cm处刺入,针头应朝向对侧的角突,为此,应将针头由水平面稍向下倾斜,并使针头抵达蝶骨,深约6~10cm,注3%盐酸普鲁卡因液20ml。 6、实习注意事项。 (1)因眼睛是动物的视觉器官,所以对眼睛的检查应注意动物的保定要确实,尽量减少对眼睛的损害。 (2)在检查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须两眼互相对照作比较,才能达到正确的诊断。 (3)检查眼底情况时,一般很难一次查清,应有耐心地上、下、左、右移动检眼镜比较观察。 (4)在进行治疗技术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对动物的保定,操作中不要损伤动物的眼睛。 7、实习结果与体会。 (1)实习结果。记录眼睛检查的结果或实习的具体情况。 (2)分析与体会。对整个实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实验十四:疝的诊断与治疗 实验目的:通过实习,明确疝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疝的基本知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习方法:先由教师对疝的基础知识、诊断及治疗方法做总体的介绍,再对照实际病例详细地介绍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疝的诊断与治疗。 实验仪器及药品:探针、手术刀柄、手术直剪、手术镊、止血钳、创巾钳、卷轴绷带、脱脂棉、酒精棉球、碘酊、创腔冲洗器、器械车、器械盘、剪毛剪,缝针、缝线等。 实验基础知识: 疝--腹腔脏器从天然孔道或病理性裂隙脱至皮下或其它解剖腔的一种常见病。 组成∶疝孔即疝轮或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孔包括扩大的天然孔道和病理性裂隙,新发的边缘薄而水肿,陈旧的厚而钝圆。疝囊包括颈、体、底三部分。 一、疝的分类∶ 根椐发生部位分为外疝(即皮下疝,如脐疝、腹股沟阴囊疝、会阴疝、腹壁疝)和内疝(即体腔疝,如膈疝); 根据发生时间分为先天性疝和后天性疝; 根据可否还纳分为可复性疝和不可复性疝,后者包括粘连性疝和嵌闭性疝(如粪性嵌闭疝和逆行性嵌闭疝)。 4、根据疝的症状∶ (1)、先天性外疝∶a、有固定的解剖部位,疝内容物为该部游动性较大的脏器;b、患部皮肤隆起且随腹压和体位变化而变化;c、触诊柔软可还纳可摸及疝孔;d、听诊有时可闻及肠鸣音;e、一般无全身症状。 (2)、病理性外疝∶多为外伤引起,炎症反应强烈且随时间推移而加剧,疝环不规则且难触及,疝液较多而透明,疝底水肿下沉,多伴有全身症状。 (3)、粘连性外疝∶多继发于病理疝后期和先天疝再损伤后。不可还纳,疝孔难辩,疝液较少,易于疝底擦伤感染形成瘘管。 (4)、嵌闭性外疝∶疝内有粪结,或疝孔肌肉反射性痉挛(即弹力性嵌闭),或有逆行肠段而嵌闭。疝痛和全身症状明显,疝液多而混浊,含大量中性粒细胞。 二、疝的诊断∶外疝诊断不难,但应与脓肿、血肿、淋巴外渗、肿瘤、精索静脉曲张、阴囊积液、睾丸炎等区别。 诊断要点∶1、解剖部位;2、柔软度;3、可否还纳;4、可否摸及疝孔;5、可否闻及疝内容物蠕动音;6、是突发还是渐发;7、有否全身症状;8、穿刺液的性质,注意∶穿刺须慎重!9、血相变化,血常规WBC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提示嵌闭;10、B超和X光为鉴别诊断的有效手段;11、必要时可作手术探查;12、大动物可结合直肠检查,尤其是会阴疝和腹股沟阴囊疝。 三、疝的治疗∶ 1、保守疗法∶适于疝孔小的可复性疝。a、挤压还纳固定法,可贴胶布或装压板绷带。b、刺激剂注射法∶将刺激剂(如95%酒精、高渗盐水或糖水等)分3-4点(每点2-3ml)注入疝孔周围,促使疝孔封闭。 2、手术疗法∶a、皮外缝合法,可复性外疝还纳后施行疝孔缝闭,易误缝,少用。b、手术切开法∶局部剪毛消毒,浸润麻醉--疝囊底中点作平行纵轴切口或十字切口--还纳,粘连时可涂20%樟脑油或石蜡油或鱼肝油剥离粘连;嵌闭时可扩大疝孔,有坏死则切除后作端端吻合--清理疝囊,闭合疝环(手术关健,口小时可用结节缝合,口大而腹压大时可用纽扣缝合)--切口处理,可环形切除多余皮瓣。 实验操作:(以猪脐疝为例) 1.全身麻醉,麻醉师随时监视。 2.仰卧保定。 3.术部剃毛、局部消毒、隔离。 4.皮肤应根据疝环大小作菱形切开。 5.切开腹膜,探查是否粘连。 6.疝内容物送还腹腔后,剪除多余皮瓣 7.修剪疝环,造成新鲜创。 8.缝合疝环(钮扣缝合--水平缛式张力缝合) 9.彻底清洗创腔 10.结节缝合皮肤,外翻对接皮肤。 11.皮肤切口消毒,装结系绷带,消毒后,解除保定,注射苏醒剂或自然苏醒 注意事项:注意脐部脓肿、脐尿管闭锁不全(♂)想鉴别,穿刺需谨慎。 实验体会:疝的诊断的方法有哪些?治疗时需注意什么? 实验报告:针对实习病例写出实验报告。 附各种动物常见的疝病的诊断与治疗 脐疝 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但以仔猪、犊牛为多见,幼驹也不少。一般以先天性原因为主,可见于初生时,或者出生后数天或数周。犊牛的先天性脐疝多数在出生后数月逐渐消失,少数病例愈来愈大。犬、猫在2~4月龄以内常有小脐疝,多数在5~6月龄后逐渐消失。发生原因是脐孔发育不全、没有闭锁、脐部化脓或腹壁发育缺陷等。   胎儿的脐静脉、脐动脉和脐尿管通过脐管走向胎膜,它们的外面包围着疏松结缔组织。当胎儿出生后脐带被扯断,血管和脐尿管就变成空虚不通,而在四周则结缔组织增生,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闭塞脐孔。如果断脐不正确(如扯断脐带血管及尿囊管时留得太短)或发生脐带感染,腹壁脐孔则闭合不全。此时若动物出现强烈努责或用力跳跃等原因,使腹内压增加,肠管容易通过脐孔而进入皮下形成脐疝。 诊断要点∶1、发生于脐部,先小后大,一般可还纳可触及疝孔,听诊有肠音,肿胀随腹压增大而增大。 2、时久常因与地面摩擦发炎而产生粘连。很少出现嵌闭。 治疗∶很小时可用保守疗法,但多采用手术切开。皮肤应根据疝环大小作菱形切开;疝囊应尽量分离,少用切除;时久者疝环边缘已瘢痕化,可将其削薄后用纽扣缝合;产生肠瘘者可作肠修补术或截断后作端端吻合术。 术后护理∶少喂少饮少运动,减小腹压,切忌奔跑;必要时作吊绷带。全身抗菌消炎。 腹股沟阴囊疝 俗称连肠蛋,在雄性猪、马、狗常见,偶见于母狗,公畜的腹股沟阴囊疝有遗传性。正常情况下,猪胎儿的睾丸在卵受精后80~90d之间下降至腹股沟管的下方,在100d或更迟些睾丸下降至阴囊内,再经过10~15d或刚刚出生时睾丸达到完全发育,此时总鞘膜发育至足够抵抗一定的压力,至出生时或出生后,睾丸下降至阴囊,腹股沟管关闭。若腹股沟环过大,则容易发生疝。常在出生时发生(先天性腹股沟阴囊疝),或在出生几个月后发生,若非两侧同时发生则多半见于左侧。后天性腹股沟阴囊疝主要是腹压增高而引起的,如公马配种时,两前肢凌空,身体重心向后移,腹内压加大,有时发生腹股沟阴囊疝,还可发生于装蹄时保定失误,也是剧烈挣扎而加大腹内压力所引起。   分类∶鞘膜内疝和鞘膜外疝;腹股沟疝和阴囊疝;可复性疝和嵌闭性疝;先天性疝和后天性疝。 腹股沟阴囊疝 诊断要点∶1、固定解剖部位,确定患侧;2、可否还纳,特别是嵌闭性腹股沟疝应与其它急腹症相区别;3、大动物可配合直检摸清内环并助拉(马三指以内为正常);4、听诊肠鸣音,谨慎穿刺。5、触诊皮温及硬度。临床上也容易与马疝痛相混淆,在投给泻剂后使病情加重时更应考虑是否存在本病。 治疗要点∶适时手术,消除嵌闭,剥离粘连,截除坏死肠段吻合,先缝内环后缝外环;同时去势,免作种用。马牛剖腹助纳。 外伤性腹壁疝 主要是强大的钝性暴力所引起。由于皮肤的韧性及弹性大,仍能保持其完整性,但皮下的腹肌或腱膜直至腹膜易被钝性暴力造成损伤。动物倒于矮桩上,被木桩顶伤。南方因被牛角抵撞而引起的疝为多见。根据某兽医院70例马属动物腹部疝统计,腹壁疝52例,占74%。其中因冲撞于矮木桩而发病的20例,占38.5%;因牛角抵而形成的12例,占23%;其次是因腹内压过大,如母畜妊娠后期或分娩过程中难产强烈努责等引起。鹿、山羊常发生于抵角争斗之后。近年来波尔山羊等胚胎移植羊多见。 诊断:外伤性腹壁疝的诊断可根据病史,受钝性暴力后突然出现柔软可缩性肿胀,触诊能摸到疝轮,听诊能听到肠蠕动音(如为肠管脱出),视诊时疝囊体积时大时小,有时甚至随着肠管的蠕动而忽高忽低。腹壁外伤性炎性肿胀有其发生规律,马属动物最为明显,一般在第三天至第五天达到最高潮,炎性肿胀常常妨碍触摸出疝的范围,更不易确定疝轮的方向与大小,因此诊断为腹壁疝时应慎重。有时还会误诊为淋巴外渗或腹壁脓肿。   淋巴外渗发生较慢,病程长,既不会发生疝痛症状,也不存在疝轮。靠近后方的肿胀可作直肠检查,从腹腔内探查腹壁有无损伤。凡存在疝轮的肯定是疝;体表炎性肿胀或穿刺出淋巴液,仅能证明腹肌受到损伤的同时淋巴管也发生断裂。曾有人报告乳牛由于腹直肌破裂而形成腹壁疝的同时并发脓肿。此外,还应与蜂窝织炎、肿瘤与血肿等进行区别诊断。注意病史,时间; 治疗:1、保守疗法:靠上方较小的可用特制压迫绷带。2、手术疗法:手术时间宜早,新鲜创易愈合,但急性炎症期不宜手术。新鲜创和陈旧创有异。大口可用双纽扣缝合,亦可垫以塑料网或钢丝网。疝环不易闭合时可用带蒂的浅筋膜修补。全身可按创伤及感染治疗。 会阴疝 腹膜及膀胱子宫及小肠经直肠阴道(或膀胱♂)结缔组织凹陷内突出至皮下。多见于水牛和猪,瘦弱及有习惯惯性阴道或直肠脱者易发。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包括先天性、各种原因引起的盆腔肌无力和激素失调等。妊娠后期、难产、严重便秘、强烈努责或脱肛等情况下,常诱发本病。脱出通道可以为腹膜的直肠凹陷(雄性)、直肠子宫凹陷(雌性)或直肠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公犬前列腺肿大与会阴疝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瘦弱的动物,特别是发生习惯性阴道脱的动物易发生本病。 诊断治疗:凹腰反射时肿胀减小,配合直检,挤压排尿,听诊等。保守疗法几乎无效,一般用手术切开,缝合、填塞。手术较难。 关节脱位手术实习 【试验目的】 掌握髋关节脱位、膝盖骨脱位和冠关节脱位的诊断及整复方法。 【实验要求】 ①复习并明确髋关节脱位、膝盖骨脱位、肘关节脱位球节脱位和冠关节脱位的症状 ②掌握髋关节脱位、膝盖骨脱位和冠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 ③通过亲身实践掌握该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总结手术体会。 【实验的基础知识】 1.概念:关节骨端的正常结合因受机械外力作用造成变位时,叫关节脱位。 2.病因:关节脱位是突然强烈外力直接(跌倒、打击、冲撞、蹴踢)或间接(登空、竖高、突然关节的强烈屈伸等)作用于关节,使关节韧带和关节囊遭到破坏,引起关节变位。严重病例往往并发关节骨折。 当家畜患结核病、马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肌红蛋白尿病、维生素缺乏症或关节发育不良时,虽然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大,也可能引起关节脱位,甚至有时基本没有外力作用,也能使处于病后虚弱的病畜发生脱位(病理性习惯性脱位)。常发生于牛、马的髋关节和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指关节也有发生。 3.分类:按病因分为先天性脱位、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按发病程度分为完全脱位、不全脱位、单纯脱位、复杂脱位和骨折脱位。外科临床比较常见的是外伤性脱位。机械外力以间接的为主,很少为直接外力的作用。 4.共同症状: ①关节变形:由于关节骨端的离开失去原形,改变原来解剖学上的隆起与凹陷。 ②异常固定:因关节骨头与关节窝的错开卡住,以及有关韧带和肌肉的高度紧张,在非正常的位置上固定不动。即使他动运动时,也基本不动或活动不灵。但在被动之后仍回复异常固定状态,回复过程带有弹拨性。在骨折脱位时无此特征。 ③关节肿胀:只在严重外伤性脱位时,关节组织破坏的较重。关节出血、血肿及剧烈的炎症反应时,出现明显的肿胀。 ④患肢纵轴变化:患肢与健肢对比,一般规律在全脱位时,患肢纵轴缩短。不全脱位时,患肢纵轴延长。 ⑤肢势改变:在脱位关节的下方,发生肢势改变,如内收、外展、曲屈或伸长等肢势。 机能障碍:在伤后立即出现。由于关节骨端变位和疼痛,患肢运动障碍或完全不能运动。 5.诊断:关节脱位的症状,在不同关节的脱位时,都有其各自的定型表现,一般比较容易确诊。在外被肌肉较多的髋关节脱位时,有的症状不明显,如肿胀。在诊断时除注意视诊、触诊、他动运动和与对侧健肢比较检查外,还要检查肢体末梢的脉搏和知觉。X射线检查骨端和骨折。 6.预后:一般没有合并损伤的关节脱位,如能及时整复,一般预后良好。并发骨折脱位时,整复困难,预后不良。 7.治疗:着重整复固定,恢复功能。 整复:脱位的关节头通过关节囊的破裂口回到原来的外置。整复的时间越早越好,否则炎症发展影响复位。整复时进行全身麻醉或传导麻醉、关节腔麻醉,或用肌松剂,使肌肉、韧带弛缓,消除阻力,减少疼痛,便于整复。 整复的方法:按、揣、揉、拉和抬等,同时使用绳子牵引。首先用力牵引患肢拉开反常固定的患关节,然后按照正常的解剖位置,使脱位的骨端还原。正确的复位时,可以感觉到有一种音响,患关节的变形和异常运动消失,完全恢复原来关节的正常活动。 固定:复位后,为了防止再发应立即进行固定。下肢关节脱位用石膏绷带或夹板绷带固定,经过20到30天后,取下绷带,并牵遛运动,促进机能恢复。在固定的同时,应用热疗法,效果较好。上肢关节不便用绷带固定时,可用5%灭菌盐水或自家血液向脱位关节周围皮下注射数点(全量20ml),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肿胀,借此组织的紧张度达到固定的目的。 整复困难的脱位可进行手术疗法。 8.临床中常见的几种脱位: ①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就最常见于牛,马也有发生。 病因:牛多发的因素是髋关节存在解剖学上的缺陷,即髋关节窝较浅,股骨头的弯曲半径比较小,髋关节韧带特别是圆韧带、副韧带、髀臼韧带比较薄弱(有些牛没有副韧带)。 在牛中,种公牛的发病率较多与乳牛。种公牛常发生于配种、采精时的突然转倒,乳牛有时发生于分娩过程,在发情期常因爬跨引起发病。马多发生于突然的滑倒和跌跤时,叉开后肢用力过猛以及保定事故等。 分类:髋关节脱位有关节头由关节窝脱出落于别处的全脱位,有关节头与关节窝仍保有一部分接触的不全脱位。根据股骨头变位的方向,有前方脱位、上方脱位、内方脱位和后方脱位。马的髋关节脱位常并发关节韧带断裂或关节骨折,高度出血。牛发病时,关节组织的损伤比较轻。 症状: 前方脱位:股骨头变位,被反常固定于关节窝的前方,大转子明显地向外方突出。站立时,患肢短缩,股骨几乎呈垂直状态。患肢外展,蹄尖向外,飞端向内。他动运动时,有时可听到股骨头与髂骨的摩擦音。运动时,三肢跳跃,患肢向后伸展,拖曳前进,表现混合跛行。牛常不能站立。他动运动的特点是,外展受限,内收容易。 上外方脱位:股骨脱离原位置,被反常固定于髋关节上方。站立时患肢明显短缩,呈内收肢势或伸展状态,患肢外旋,蹄尖向前外方,患肢飞节比对侧高数厘米。他动患肢外展受限,内收容易。大转子明显向上方突出。运动时患肢拖拉前进,并向外划大的弧形。 后方脱位:股骨头被反常固定于坐骨外支下方。站立时,患肢外展叉开,比腱肢长,患侧臀部皮肤紧张,骨二头肌前方出现凹陷沟,大转子原来位置凹陷。突然向后牵引患肢时,可听到骨的摩擦音。运动时三肢跳跃,患肢在地上拖曳明显外展。 内方脱位:股骨头脱位进入闭孔内,站立时患肢短缩。他动运动内收、外展容易,运动时患肢不能负重,以蹄尖着地拖曳。直肠检查时,可在闭孔内摸到股骨头。 以上几种脱位是髋关节完全脱位的典型症状。 髋关节不全脱位时,突然发生严重混合跛行,但多数患肢能轻轻负重,关节变形不明显,并无患关节的反常固定和肢势的明显变化。 诊断:诊断时应注意与骨折鉴别,进行X线检查。 ②膝盖骨脱位:多发生于牛和马。有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外伤性脱位比较多见,习惯性脱位是病理性脱位的一种。根据膝盖骨的变位方向,有上方脱位、外方脱位及内方脱位。马以上方脱位为多见,牛多发外方脱位,有时两后肢同时发病。 病因:滑倒、跌跤、在泥泞的路上剧烈使役、跳跃、撞击、竖立时,由于股四头肌的异常收缩,常能引起膝盖骨上方脱位。膝內直韧带或膝内侧韧带剧伸和撕裂能引起膝盖骨外方脱位。损伤外侧韧带时,可能引起内方脱位。 临床症状: 膝盖骨上方脱位:突然发病。站立时,大腿、小腿强直,呈向后伸长肢势,膝关节、跗关节完全伸直,不能屈曲。运动时呈悬垂跛行,以蹄尖着地,拖曳前进,患肢高度外展,或不能着地,以三肢跳跃。他动患肢不能屈曲。触诊膝盖骨上方移位,被反常固定与股骨内侧,滑车脊的顶端,內直韧带高度紧张。两后肢同时发生膝盖骨上方脱位时,病畜完全不能运动。上方脱位有时在运动中突然发出复位声,脱位的膝盖骨自然复位,恢复正常肢势。 习惯性脱位:牛多发生,马也有发生。主要是膝盖骨上方脱位,多并发于某些传染性疾病(如马腺疫等)的恢复期。其特征是经常反复发作,病畜在运动中无任何原因突然发生上方脱位,表现瞬间股胫部强直,患肢向后伸长,继续前进数步,可听到复位声,自然恢复,症状立即消失。间歇时间不定,有的仅间歇数步乃至数十步,有的长些,再次发生。 外方脱位:因外力作用引起膝内侧韧带或膝内直韧带受牵张或断裂,膝盖骨向外方脱位。站立时,膝、跗关节屈曲,患肢向前伸,以蹄尖轻轻着地。运动时,除髋关节能负重外,其他关节均高度屈曲,表现典型支柱跛行。跛行状态类似股四头肌麻痹症状。触诊膝盖骨外方变为,正常位置处出现凹陷,膝直韧带向上外方倾斜。 内方脱位:因股膝外侧韧带断裂,膝盖骨固定于膝关节的上方内侧方,膝直韧带向上内方倾斜。 诊断:临床诊断时,注意牛的膝盖骨上方脱位与股二头肌转位的鉴别诊断。股二头肌转位时患肢伸长程度比较小,膝盖仍保持活动性,膝盖骨韧带也不甚紧张,可摸到突出的大转子。这些症状,在膝盖骨上方脱位时不出现。 马的膝盖骨外方脱位应与股神经麻痹及膝盖骨的伸肌断裂作鉴别诊断。股神经麻痹时,膝盖骨不移位,无带痛性肿胀,这与膝盖骨外方脱位不同。膝盖骨的伸肌断裂时,在急性期可摸到断裂凹陷处,膝盖骨外方脱位无此症状。 ③冠关节脱位:冠关节脱位并不少见,除少数因蹄冠受到砸伤或扭转等引起外,多数是在患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的过程中,由于起卧或失蹄、滑走等而引起。此时,必然出现冠关节掌韧带的撕裂(多位撕裂性骨折),特别是出现籽骨直韧带的断裂,才能出现冠关节脱位。骨端移位的规律是系骨下端离开冠骨关节面向后下方转位。根据系骨下端转位的程度有完全脱位和不完全脱位。冠关节脱位后如不及时整复,冠骨关节面上方的间隙将由结缔组织填充以致骨化,使系骨下端不能再脱位。冠关节脱位时,由于损伤关节囊、内外侧韧带及骨膜,容易出现骨化性冠关节周围炎或冠骨、系骨的骨化性骨膜炎。 症状:冠关节脱位时,患肢着地负重的状态与指(趾)深屈腱全断裂的肢势相类似,以蹄踵部着地,蹄尖显著翘起,系部直立,蹄冠前面出现凹陷。运步时呈中度支跛。指(跖)骨轴线向后方破折,触压系凹下部有明显的热痛及肿胀,有的可感知向后转位的系骨下端,蹄冠前面一般无肿痛。冠关节被动运动时,冠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增大,有的可将系骨和冠骨的两关节端任意整复或脱位,而不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尚可用X线诊断确诊。 ④肘关节脱位:肘关节受强大外力打击时,多发生骨折或骨折后的关节脱位。单纯的肘关节脱位极少见,且必须是肘关节的外侧韧带和内侧韧带断裂,才能发生肘关节脱位。当一前肢向前向外跌倒,前肢被嵌留而急速挣脱,对前肢的强力扭转等情况下,都可引起肘关节脱位,此时,脱出的臂骨头多转位于内侧、桡尺骨转位于外侧,相反,也有臂骨头转位于外侧,桡尺骨转位于内侧。不并发尺骨体完全骨折,臂骨头不能转位于后面。 症状:肘关节脱位后,病马不能自行起立,人工扶起后,以三肢站立负重,患肢变短,呈伸直状态,以蹄尖接地,肢轴向外旋转。当体重移向患侧、欲以患肢负重时,由于肘关节失去固定作用和支轴严重外旋,患肢呈内弧肢势。患肢以蹄尖接地,肘部向外侧突出,以腕关节为弧顶,前臂部到掌部均向外侧突弯,臂三头肌部呈持续振颤状态。病马不愿运步,强迫运动时,呈伸直跳跃,患肢不能自动提屈伸扬而悬垂,并随运步出现异常摆动现象。 检查患部时,肘关节部变形、肿胀显著,增温但疼痛不剧烈。当脱位的臂骨头向内侧转位时,臂骨远端明显向内侧塌陷,从外侧摸不到臂骨外髁,与腋窝内侧可清楚地摸到臂骨内髁。尺骨轴突向外方转位,桡骨外侧韧带结节向后转位而明显突出,向前方可清楚地感知桡骨头窝,其前缘成堤状突出。进行肘关节的被动运动时,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向四周活动几乎无抵抗,有时还可以进行旋转活动,疼痛反映不明显,有时可听到骨端的钝性撞击音。 ⑤球节脱位:球节脱位常因球节部受到打击、压轧、滑倒、扭转等外力作用而发生。此时球节的内外侧韧带和关节囊发生断裂,甚至关节周围的肌腱等也遭受严重的损伤。系骨与掌(跖)骨的关节面完全失去接触的移位,称为球节完全脱位;两关节面尚有部分接触的移位,称为球节不全脱位;系骨与掌(跖)骨的关节面无异常,仅上籽骨移位者,称为上籽骨脱位。 症状:球节完全脱位时,患肢突发跛行,不能以患肢负重而提屈悬垂。运步时呈三肢跳跃前进,并于球节部出现异常肢势,使指(跖)轴与肢轴不对位,关节周围组织损伤严重的病例,有明显的热痛及肿胀,脱位的系骨上端刻移位与掌(跖)骨的内侧或外侧,有时也见于前方或后方。 被动运动时,球节部的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常能感知骨端的撞击音。有的病例于球节部并发创伤。球节部完全脱位时,患肢不能负重,以蹄轻接地面,运步之呈中度支跛,指(跖)轴与肢轴不对位。外侧韧带断裂时,系骨向内侧脱位,指(跖)部向内方偏斜。内侧韧带断裂时,系固向外侧脱位,指(跖)部向外方偏斜。触压断裂的侧韧带,有明显的疼痛反应,由于溢血,使球关节囊肿胀。被动运动时,向健侧转动的活动范围大,向患侧转动却受到限制。上籽骨脱位时,多因籽骨韧带断裂,致上籽骨朝向上方转位。患肢不能负重,运不呈重度跛行,球节后部明显肿胀,触压时,有明显疼痛反应,并可感知上籽骨移向球节后上方。 【试验准备】 1.实验动物的准备:发生关节脱位的患马或患牛 2.器械及药品的准备:圆木杠 1﹕5的红色碘化汞软膏 芥子泥 X光机 静松灵 长绳 盐酸普鲁卡因 球头切腱刀 涂碘仿火棉胶 液体石蜡 支高尾蹄铁 钉长尾连尾蹄铁 【实验操作】 ①髋关节脱位的整复:整复时患肢在上横卧保定,全身麻醉。上外方脱位的整复时,助手握住患肢,向前方拉直的同时术者用手从前向后推压股骨头,如股骨头复位可听到复位声。后方脱位时,助手双手紧握患肢的跖部和飞节上方,将患肢向侧方轻轻移动,突然用力向过躯干方向推腿,再向外旋转,可能复位。内方脱位的整复,患肢在上侧卧保定,适当麻醉。患肢球节部系一软绳由助手用力牵引,用一圆木杠置于患肢的股内部,由两人用力向上抬杠,牵拉患肢,术者两手用力向下压大腿部,如感觉到或听到股骨头复位声,即整复。 复位后,令病畜横卧一天,待局部出现炎性反应时借以固定。或向患肢关节涂1:5的红色碘化汞软膏,或涂芥子泥等加速炎性反应。或在髋关节周围注射盐水数点,也可以诱发炎性反应达到固定的目的。复位后数日内禁止病畜卧倒,吊起保定,预防再发。 ②膝盖骨脱位的整复:治疗一般的一时性脱位,可注射肌松药,迫使病畜急速侧身后退或直向后退。脱位的膝盖骨可自然复位。这是比较简易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上述动作。确实不能整复时,再改用牵引复位法。即用长绳系于患肢的系部,从腹下部向前,由对侧颈基部向下向前,从颈部上方紧拉绳,将患肢向前上方牵引,使膝关节屈曲,术者以手用力向下推压脱位的膝盖骨,促进复位。还可以进行卧倒整复,患肢在上横卧保定,全身麻醉。患肢前方转位,用力牵引,术者从后上方向前下方推压膝盖骨,可复位。 整复方法都达不到治疗目的时,可手术切断膝内直韧带,疗效较好。病马患肢在下横卧保定,后上健肢向前方转位,用水合氯醛全身麻醉,或用盐酸氯丙嗪镇静。局部麻醉在膝肿直韧带上方,靠近胫骨上端的皮下注入2%的盐酸普鲁卡因5ml,再向膝内直韧带上方的皮下即在颈部附着处注入10~15ml(即在胫骨内侧下端的胫骨内髁稍稍向下肢膝关节内面,可摸到紧张的一条膝盖骨内直韧带)。局部剪毛、消毒。在膝内直韧带的边缘,紧靠胫骨附着处切口,纵长2~3厘米,切开皮肤、浅筋膜、股阔筋膜及缝匠肌和骨薄肌的筋膜,直到膝内直韧带,将球头切腱刀从前向后插入膝内直韧带下,转刀刃对准韧带向外用力切断全部纤维,膝盖骨立即复位。皮肤创结节缝合涂碘仿火棉胶,包扎绷带。术后安静7~10天,一到两个月内不能使役。 习惯性脱位可沿弛缓的韧带皮下注90℃液体石蜡适量,造成疤痕组织的形成,加强韧带的固着。也可使用皮肤烧烙法,配合使用削蹄疗法,即切削患肢的外侧蹄负面。蹄踵壁多切削,蹄尖壁少切削,使蹄负面造成内高外地的倾斜状态,患肢在运动时可表现内向捻转步样。外侧蹄负面倾斜度的切削,应分数次逐渐调正,直至机能障碍消失。患肢蹄壁较低,无法切削时,可装内侧支高尾蹄铁。也可根据病情需要,在切削外侧负面的同时,装着内侧支高尾蹄铁。总之,以能造成捻转步样为目的,借以治疗习惯性脱位。 ③ 冠关节脱位的整复:对新鲜病例,无需用牵引方法政府脱位的关节,而是将患肢蹄负面削蹄或修整,并使蹄角度比正常角度增加5—10度后,装钉长尾连尾蹄铁,患肢负重时,脱位的冠关节即能自行复位。应注意蹄角度过小或过大都起不到整复作用。此外还可以加装石膏绷带固定4—5周,并配合补充钙质和治疗原发病。对陈旧病例,可以经常装钉长尾连尾蹄铁,防止蹄尖翘起,可恢复一定的使役能力。 ④肘关节脱位的整复:可试行全身麻醉下,整骨脱位的肘关节,并加以固定。 ⑤球节脱位的整复:及时整复脱位的关节骨端,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此时关节变形消失,屈伸活动恢复。装着石膏绷带固定3—4周后,拆除绷带,进行适当的牵遛运动,并施以温蹄浴、石蜡疗法等,以减少关节周围组织增生。 【实验体会】 掌握常见几种关节脱位的临床症状,注意鉴别诊断。 实验十一、正常马牛健康蹄与病患蹄的认知实习 1、实习目的和实习要求。 (1)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马牛健康蹄与病患蹄的蹄形及其特征。 (2)实习要求。 ①使学生复习、认识和掌握马牛蹄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②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马牛健康蹄和常见变形蹄的蹄形及其特征。 ③总结实习体会。 2、实习的重点内容。 (1)马牛蹄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①马蹄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蹄在马支撑体重和运步都非常重要。蹄为很好的缓冲装置,蹄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可在蹄活动时,被动地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 马前蹄为钝卵圆形,最大横径在中部。后蹄呈尖卵圆形,最大横径在蹄的后三分之一的前界线上。前蹄角度约为50-55度,后蹄角度约为55-60度。 蹄由第二指(趾)骨下端、第三指(趾)骨、远籽骨(舟状骨)组成蹄的基础。在蹄内由第二指(趾)骨下端和第三指(趾)骨上端形成蹄关节,远籽骨位于第三指(趾)骨后上缘,参与蹄关节的构成。指(趾)伸腱抵于蹄骨的伸肌突,深屈腱通过远籽骨抵于蹄骨的屈肌面,在腱和远籽骨之间形成滑膜囊(图11-1)。 蹄软骨和指(趾)枕是蹄内重要的缓冲装置,蹄软骨位于蹄骨后上方两侧,突出于蹄踵壁蹄冠的上方。指(趾)枕为楔形,位于蹄骨的后下方,上面靠深屈腱,下面为肉叉,后部膨大部为蹄球的基础。 蹄外面由角质组成,叫蹄匣,起保护蹄内组织的作用。 蹄分为蹄缘、蹄冠、蹄壁、蹄底和蹄叉。 A、蹄缘。为蹄与皮肤相连的无毛部分,宽约0.5~0.6cm。 B、蹄冠。紧接蹄缘下方,蹄冠直接转为蹄壁。 C、蹄壁。分为蹄尖壁、蹄侧壁、蹄踵壁。蹄负缘在蹄后部形成蹄支,为蹄后部支柱,能防止蹄踵狭窄和压开,蹄支的折转部为蹄支角。蹄壁内面有许多小叶,叫角小叶,这些角小叶与真皮的肉小叶相嵌合在一起。 D、蹄底(图11-2)。蹄下面蹄踵之间,除蹄叉外,即为蹄底,蹄底有一定的穹窿度,前蹄穹窿度较小,后蹄较大,如穹窿度消失,和蹄负缘一致时称为平蹄,突出于蹄负缘称为丰蹄。 E、蹄叉。在蹄支蹄底之间,为楔状的软角质,在蹄叉的中央纵沟叫蹄叉中沟,在蹄叉与蹄支之间的深沟叫蹄叉侧沟,蹄叉的前端叫蹄叉尖,由蹄叉中沟前端至蹄叉尖叫蹄叉体。蹄叉可缓冲地面的反冲力,并可预防滑走,预防蹄踵狭窄,对蹄机有重要作用。 蹄壁和蹄底之间相连结的黄白线,叫做白线,也是由软角质组成。从白线可看出蹄壁的厚薄,是装蹄下钉的部位。 在蹄缘相对的真皮叫肉缘,为扁平带状部,上方与皮肤的境界不明显,下方与肉冠的境界因有肉冠沟很易识别,肉缘生长蹄壁的外层。 蹄冠相对部位的真皮叫肉冠,位于肉缘和肉壁之间,为隆起的环状带状部。生长蹄壁的中层。 蹄壁相对部位的真皮叫肉壁,表面排列约有600个肉小叶,与相对的角小叶相嵌合。 蹄底相对部位的真皮叫肉底,具有无数的绒毛,生长蹄底的角质。 蹄叉相对部位的真皮叫肉叉,表面也有无数的小绒毛,生长蹄叉的角质。 蹄角质不断由上向下生长,一般每月生长约8mm,由于某种原因,使各部分角质生长速度不一致时,即可变成变形蹄。适当的护蹄和运动能促进角质的生长,如护蹄不良、装蹄失宜、迟延改装期及运动不足,均能防碍生长,其他如年龄、饲料、土壤、季节、健康状态等都与角质生长有关。 蹄角质各部的更新期为:蹄尖壁10~12个月,蹄侧壁6~8个月,蹄踵壁4~5个月,蹄底及蹄叉2~3个月。蹄壁面随蹄壁的生长可见横的细沟及隆起,叫做蹄轮。 F、蹄机。由于负重而使缓冲装置发生伸缩,引起蹄后部的开闭,即蹄后部负重时开张,离开地面时又恢复原形,这种开闭运动就叫做蹄机。其作用有以下三点:促进蹄部的血液循环;缓和对肢蹄的震荡及防滑;使肢蹄关节伸屈灵活,运步轻快。 J、蹄坐。蹄坐为马蹄踏着及负重状态的总称。马蹄为支撑马体的基础,经常要保持良好的蹄坐。蹄坐正常,蹄骨在蹄匣内居于自然的状态。所以在削蹄时,必须改正失常的蹄坐,使蹄坐发挥正常的作用。 ②牛蹄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牛属于四指(趾)兽,Ⅲ、Ⅳ指(趾)为功能指(趾),与地面接触担负体重,称为主蹄;而Ⅱ、Ⅴ指(趾)虽然存留下来,但是没有功能,称为副指(趾)或悬蹄。Ⅲ和Ⅳ指(趾)在上部连起来成为所谓偶蹄的形式。每个肢分为内侧指(趾)和外侧指(趾),内外侧指(趾)之间形成指(趾)间隙。 每个指(趾)的末端形成蹄。前蹄底面的长度比后蹄略长,宽度也略宽。蹄的角度,前蹄比后蹄大。前肢的两内侧蹄大于两外侧蹄,但后肢的两外侧蹄又大于两内侧蹄。 每个蹄的组成部分与马相似,但牛没有蹄软骨,也没有蹄叉。 指(趾)间隙:长约7cm,前宽后窄,前面约宽1cm。指(趾)间隙皮肤厚4mm,没有被毛,真皮内弹力纤维也少,皮下组织疏松。不负重时,指(趾)间隙皮肤形成纵的皱褶,负重时,皮肤可展平。指(趾)间隙与地面呈倾斜状态,前面离地面约5cm,后面离地面约3cm。 蹄匣:分为壁、底和球部,都由角质组成,是皮肤表皮层的变体。壁分为远轴侧面和轴侧面,两者在前面相接处,为明显的背侧缘。壁角质和球角质形成远轴侧沟和轴侧沟。底是指蹄下面靠近“蹄尖”的一个小三角区域,壁和底连接处为白线。球由角质组成,但质度比壁和底软,蹄下面后一半都是球部。 在正常牛底的远侧面稍凹,主要由球部和远轴侧壁负重(图11-4)。 相关的真皮位于蹄匣内各个部分,它也是皮肤真皮的变体。真皮小叶不像马那样有次小叶。 在一般正常饲养管理下,运动适宜的蹄生长速度,每月平均为6mm,但品种、年龄、性别、饲料、健康状态、土质、温度、湿度、地形和舍饲或放牧等条件对蹄角质生长都有影响。 牛的蹄机:牛因是偶蹄,两蹄之间有间隙,当受到体重的压力时,可以自然开张,能缓冲地面对肢蹄的震荡;扩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滑动;以及使肢部的关节伸屈灵活,从而保护肢蹄的骨骼、关节及韧带少受或不受损伤;也可促进蹄内的血液循环,保证蹄部组织营养的供应。另外其踏着确实,运动灵活;较少发生肢部骨骼、关节和肌腱疾病及变形蹄;但对蹄的深部组织的保护机能较差。 (2)马牛蹄的蹄形及其特征。 蹄的外形就是“蹄形”。驹的蹄形不固定,新生驹的蹄前壁和蹄踵壁几乎同高,蹄冠比蹄负面广,以后逐渐改变,到五岁时才能定形。蹄形分正蹄形(健康蹄蹄形)和不正蹄形(变形蹄蹄形)。 ①马健康蹄的蹄形及其特征。马的前蹄大,后蹄小,好像从中间切断的鸡蛋,大头类似前蹄,尖头类似后蹄。 前蹄:蹄冠和蹄球内外侧距地面的高度相等,蹄球大小相同;蹄尖壁与水平面呈50-55度角;蹄尖壁中央的长度,约为蹄踵壁后缘长度的二倍半;蹄负面的形状呈钝卵圆形,横径最广部在蹄底面中央,蹄底穹窿度较小,蹄叉中沟及侧沟稍广而浅(图11-5,1、2、3)。 后蹄:蹄冠和蹄球内外侧距地面的高度相等,蹄球大小相同;蹄尖壁与水平面呈55-60度角;蹄尖壁中央的长度,约为蹄踵壁后缘长度的二倍;蹄负面的形状呈尖卵圆形,横径最广部在蹄底面后三分之一的前界线上,蹄底穹窿度较大,蹄叉中沟及侧沟稍狭而深(图11-5,4)。 健康蹄的标志: a.左右蹄的大小、长度及角度基本相同; b.蹄冠的内外侧同高,蹄冠的隆起均等而有弹力,没有裂痕及冠毛逆立等现象; c.蹄壁的表面平滑,富有光泽,蹄漆完整,角细管的方向正直,没有缺损、裂缝及凹凸不平现象; d.蹄支发育良好,方向正确; e.白线明显,没有腐蚀、崩裂及空洞等现象; f.蹄底呈固有的穹窿度,角质无崩裂,没有赤色或黄褐色的血斑或缺损等。 g.蹄叉的发育、形状良好,富有弹力,中沟及侧沟深广适度,没有龟裂、剥离、腐败和分解等状态; h.蹄球要内、外同高,形状相同,富有弹力,无裂痕; i.蹄侧软骨富有弹力、无骨化及硬变现象,并且内侧与外侧者形状相同; j.蹄的各部没有增温及疼痛等失常的现象; k.蹄踵壁、蹄侧壁与蹄尖壁长度(高距)的比例,前蹄约为2∶3∶5,后蹄约为2∶3∶4。 ②马变形蹄的蹄形及其特征。正常肢势必然出现正常蹄形,但由于肢势的不同,也会发生不同的蹄形。幼驹的蹄,在生长发育时与体重、地质、肢势、疾病及护蹄等有关系,而蹄形的状态也有不同。按蹄负面广狭不同分为“广蹄”和“狭蹄”;按蹄踵高低不同分为“高蹄”和“低蹄”;按蹄内侧壁或外侧壁长短不同而分为“内狭蹄”和“外狭蹄”;按蹄前壁指向内方或外方而分为“内向蹄”和“外向蹄”;以及疾病造成的“芜蹄”和“滚蹄”等。马在满五岁时,生长发育完成,蹄形也随之固定下来。 广蹄:蹄形广大、蹄壁较厚、倾斜较缓,负面弯曲度大,几乎呈圆形。蹄叉较大,蹄叉中沟、侧沟及蹄底穹窿度较浅,蹄角质较软,缺乏抵抗力(图11-6)。 狭蹄:蹄形狭窄、蹄壁较薄、倾斜较急,负面弯曲度小,几乎呈椭圆形。蹄叉较小,蹄叉中沟、侧沟及蹄底穹窿度较深,蹄角质坚硬(图11-7)。 高蹄:蹄尖壁及两侧蹄壁倾斜度均急、短而薄,蹄踵壁较长而高,蹄叉稍细,蹄底穹窿度深,易发生蹄踵狭窄及举踵蹄(图11-8,1)。其中又有熊脚蹄(卧系高蹄)和山羊蹄(起系高蹄)。熊脚蹄为高蹄的一种,与普通高蹄不同,蹄尖的发育比蹄踵稍好,蹄冠缘至后方下垂,蹄前壁的蹄轮分散,蹄踵开离,蹄叉大,蹄底穹窿深(图11-8,2),多为先天性的发生。山羊蹄也是高蹄的一种,蹄尖壁短,蹄踵高,蹄叉间前方的蹄底穹窿深(图11-8,3)。 低蹄:蹄尖壁的倾斜缓、长而厚,蹄踵壁短而薄,蹄叉长而大,蹄底穹窿度浅,易导致蹄踵狭窄和裂蹄(图11-9)。 内向蹄:内蹄尖壁与外蹄踵壁倾斜急、短而薄,负面的弧形小,外蹄尖壁和内蹄踵壁倾斜缓、长而厚,负面的弧形大(图11-12)。 外向蹄:外蹄尖壁与内蹄踵壁倾斜急、短而薄,负面的弧形小,内蹄尖壁和外蹄踵壁倾斜缓、长而厚,负面的弧形大。内侧的蹄球比外侧的小。因体重偏压内蹄踵,易发生狭窄、举踵、裂蹄等(图11-13)。 内向蹄及外向蹄虽内外方向不同,但因两相对角部的蹄形发生类似的变化,可以共称对角蹄。 芜蹄:蹄尖壁上方的蹄冠部凹陷、下部却凸隆或翘起,此部白线变宽。蹄尖壁的冠部蹄轮密集,而下部及蹄踵部的蹄轮远离。蹄踵高,蹄底下沉,蹄底体部的角质有时呈蜡黄色,甚至穿孔。步行困难,当蹄部着地负重时,蹄踵先着颇为明显(图11-14)。 ③牛蹄的蹄形及其特征。牛的蹄要求圆整,左右两分蹄应对称、紧凑,蹄质坚实。 牛蹄变形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延蹄,一种是卷蹄,有的牛延蹄和卷蹄同时发生。卷蹄的特点:后蹄多发生在蹄的外侧趾,前蹄则多发生在内侧指,这与负重和肢势有关。后肢发生卷蹄时,外侧趾向内卷,严重时以蹄外侧壁着地,蹄尖向上翘;前肢发生卷蹄时,内侧趾向内卷。延蹄特点:蹄壁延长,失去原来的蹄形和角度,有的变成高蹄,有的则向前延伸形成所谓“爬蹄”,角质可有不同程度的崩裂。由于蹄卷曲和伸延的结果,一蹄的两蹄尖有时交叉在一起,形成所谓“剪状蹄”,严重时叫“蟹蹄”。如蹄形不正,两分蹄松弛、蹄质脆弱等都有损蹄的负重、运步及牛的运动速度等(图11-16)。 3、实习动物与实习材料。 (1)实习动物。马、牛。 (2)实习材料。健康马、牛的正常蹄或正常蹄的模型;马、牛的变形蹄或变形蹄的模型。保定架1套、牛鼻钳1个、耳夹子1个。 4、组织分工。 (1)结合健康马、牛的正常蹄或正常蹄的模型,教师先向同学们介绍正常马、牛的健康蹄形。 (2)然后结合马、牛的变形蹄或变形蹄的模型,教师再向同学们介绍马、牛的变形蹄的蹄形。 (3)分组进行实验。一组进行马的正常蹄和变形蹄的实验;一组进行牛的正常蹄和变形蹄的实验。 5、实习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马的健康蹄的蹄形与变形蹄的蹄形实习。具体参见2中的(2)中的①和②。 (2)牛的健康蹄的蹄形与变形蹄的蹄形实习。具体参见2中的(2)中的③。 6、实习注意事项。 (1)注意对健康马、牛的蹄形的认识,同时注意与变形蹄的区别。 (2)注意每种变形蹄的各自特征。 7、实习结果与体会。 (1)实习结果。记录马、牛的蹄形检查的结果及其具体情况。 (2)分析与体会。对整个实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蹄部绷带法 【实验目的和试验要求】 1.实验目的:学习蹄部包扎的种类、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蹄绷带的适应症,该实验以马或牛为主。 2.实验要求: 了解蹄绷带的种类 掌握蹄部绷带包扎方法和操作步骤 (2)通过亲身实践掌握蹄部包扎技术及注意事项,总结手术体会。 【实验的重点内容】 1.适应症 蹄部因直接与地面接触,所以蹄部的一切开放性损伤,都应适用蹄部绷带,以防污染及外部的刺激。所用材料(包扎物)包括棉花、纱布、木棉、麻布绷带以及橡胶片、铁片等。直接与创伤接触的包扎材料应经过灭菌处理。 图1 蹄部绷带术适应症 2.蹄部绷带包扎法 ①.全蹄绷带:缠绷带时应将患肢举起。开始缠绷带时有留出游离端25厘米以上,作为常绕各圈的支点,并能使绷带具有适当的方向。缠绕时,游离段要有助手牵紧。游离端在缠绕固定绷带时,可做成牢固的结节。 绷带的头几圈在蹄冠上,然后将绷带由蹄踵部经蹄壁斜向蹄底,再从新反响蹄踵部,在此处绕过助手牵引的游离端,然后继续向相反的方向缠绕,也就是斜方向的经过蹄底、蹄壁,再返回蹄踵部,绷带在此处再绕过游离端,并继续按同样的方式以扇形缠于全蹄底和蹄壁。绷带缠完后,用两个绷带头在蹄侧或蹄踵部互相结扎,使结节不压迫蹄的损伤部。蹄冠部不应缠得过紧,以免妨碍蹄部正常的血液循坏。 ②.结节绷带:当绷带缠绕蹄冠一圈时,要将游离端放在创伤的对侧,其余各圈可绕此端反复包扎。蹄冠部可以缠在创伤对侧折转的环形绷带。 ③.蹄底绷带蹄铁:带底垫的蹄铁,都可以作为蹄底绷带蹄铁,以保护蹄底面的各种创伤。常用的为铁板蹄铁。先选好与患蹄相应大小的蹄铁,用薄铁板剪成与蹄铁外缘一致的形状,在蹄尾部留出3—5厘米的尾部,以便盖在两蹄球下方蹄踵壁上,防止秽物进入。使用时先将铁板放在蹄铁上面,用两个蹄钉在钉孔部固定住。蹄底面患部在处理后即可装钉。最后将铁板尾部向上附贴于蹄叉基底部(两蹄踵之间),但应注意不要压迫蹄球。 ④.蹄套:在不能装钉铁板蹄铁的情况下,可使用蹄套,能防止包扎物的损伤及粪尿的污染,但通风不良易导致感染,要注意及时更换绷带。蹄套的制作,可选用3—5毫米厚的橡胶片,也可用轮胎内层或革皮(形状见图),蹄套应比蹄形稍大,在上部剪出四个舌状片,在此部穿孔,用皮带将蹄套固定在蹄冠上方。 【实验仪器和材料】 1.实验动物:牛或马属动物 2.手术材料: 0.1%新洁尔灭溶液、卷轴绷带、帆布套 【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清洗蹄部:徒手提举患蹄,冲洗患部 2.包扎蹄部 ①蹄包扎法 是将绷带的起始部留出约20cm作为缠绕的支点,在系部作环形包扎数圈后,绷带由一侧斜经蹄前壁向下,折过蹄尖经过蹄底至踵壁时与游离部扭缠,以反方向由另一侧斜经蹄前壁作经过蹄底的缠绕。同样操作至整个蹄底被包扎,最后与游离部打结,固定于系部。为防止绷带被污染,可在外部加上帆布套(见图1、图2) 。 图2 蹄包扎法 图3 蹄部绷带术 图4 蹄冠包扎法 ②蹄冠包扎法 包扎蹄冠时,将绷带两个游离端分别卷起,并以两头之间背部覆盖于患部,包扎蹄冠,使两头在患部对侧相遇,彼此扭缠,以反方向继续包扎,每次相遇均行相互缠绕,直至蹄冠完全被包扎为止。最后打结于蹄冠创伤的对侧(见图4)。 【实验注意事项】 1.进行包扎时,保定要确实,特别是徒手提举患蹄,一定要注意防护。 2.包扎要松紧适度,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马蹄钉伤的临床诊断与实习 【实验目的和实验基本要求】 通过临床病例的实习,使学生掌握钉伤的概念、症状、诊治要点使学生切实注意平时对钉伤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实验准备】 1.实验动物的准备:钉伤的马或牛,也可人造病例 2.实验器械及药品的准备:蹄科器械,必备药品 【实验的基础知识】 一、蹄的局部解剖 (一)蹄的外部名称 1.蹄壁面:蹄的壁面是上接被毛皮肤、下至接触地面的蹄壁负缘,环绕在蹄的前面和两侧面,约占蹄周围的3/4。蹄壁面的后部形成一个缺口,被蹄叉的基部所填充,蹄的壁面有分为蹄间壁、蹄侧壁和蹄踵壁三个部位。蹄壁面后部的两端向内前方转折,该转折部叫做蹄支角。 与蹄壁面有关的还有以下各部名称: 蹄冠部:包括蹄冠、蹄缘和部分被毛皮肤,环绕在蹄壁面的上部、前面和两侧。 蹄冠带:是指沿蹄壁面的上部,宽约1.5—2厘米的横行灰白色扁平带状隆起。 蹄球:蹄球是一个综合名称,位于两蹄支角的上方,每侧各形成一个半球形的隆起,故称为蹄球。两个蹄球之间有一条浅沟,称为蹄球间沟。蹄球和蹄球间沟的角质较薄,活动性也较大。 蹄轮:在蹄的壁面有数条与蹄冠平行的横行隆起与浅沟。此隆起叫做蹄轮。 蹄负缘:即蹄壁面最远端的外围边缘。 2.蹄底面:蹄的底面即蹄的接地面,呈半月状,后部有一个尖端向前的锐角三角形缺口,由蹄叉所填充。蹄的底面又有如下几个部分: 蹄壁底缘:是蹄壁最远的断面,为负重的主要部分,其内侧是白线。 白线:位于蹄壁底缘和蹄底外缘之间,呈一条3—4毫米宽的黄白色带状软角质,沿整个蹄壁底缘内侧环绕在蹄底角质外围,至蹄支的末端消失。 蹄底:位于白线的内方,其后不因蹄支和蹄叉的嵌入,使蹄底呈半月状。 蹄负面:是蹄接触地面担负体重的部分,也是蹄铁的附着部位。蹄负面是由蹄壁底缘、白线和蹄底外围部分共同构成。 3.蹄叉:蹄叉像一个尖端向前的三角形楔状,位于蹄的后下部两蹄支之间及蹄底后面的缺口内。 图1 牛蹄的解剖结构(正面观) 图1 牛蹄的解剖结构(背面观) (二)蹄部的解剖构造 1.蹄角质层的解剖结构:蹄的角质是被覆在蹄最外面的一种无知觉、坚硬而有弹性的高度角化的外壳,所以也称蹄匣。可以分为: (1)蹄缘角质:位于被毛皮肤与蹄冠角质之间,围绕在蹄匣的最上方。 (2)蹄冠角质:位于蹄缘角质下方,使蹄壁中层角质的起始部。 (3)蹄壁角质:蹄壁角质在蹄冠角质的下方,是蹄冠角质的直接连续,直至蹄壁底缘。 (4)蹄底角质:呈上凸下凹的半圆形板状。 (5)蹄叉角质:呈尖端向前锐角三角形的楔状体,有类似纵向折叠的隆起与凹陷,上面的隆起与凹陷与下面的凹陷与隆起相对应。 2.蹄的真皮层:蹄的真皮层位于角质的深部。当剥脱蹄匣后,可以看到类似肌肉样鲜红色的蹄真皮。可以分为: (1)蹄缘真皮:位于蹄缘角质的深层、被毛皮肤和蹄冠真皮之间。 (2)蹄冠真皮:位于蹄冠角质的深层,蹄冠皮下组织的表面。 (3)蹄壁真皮:位于蹄冠真皮的下方,蹄壁角质的深层,覆盖在蹄骨壁面和大部蹄软骨的表面。 (4)蹄底真皮:位于蹄底角质的内面,覆盖着蹄骨底面,最深层有代偿蹄骨底面的骨膜作用。 (5)蹄叉真皮:位于蹄叉角质的内面,蹄叉皮下组织的外面,呈楔状填充于蹄底真皮后方、两蹄之间的三角形缺口中。 3.蹄的皮下组织:蹄的皮下组织存在于蹄缘、蹄冠和蹄叉三个部位。而蹄底和蹄壁没有皮下组织。 (1)蹄缘皮下组织:位于蹄缘真皮的内侧。 (2)蹄冠皮下组织:位于蹄冠真皮的内侧,是蹄缘真皮组织向下继续增厚的部分。 (3)蹄叉皮下组织:蹄叉皮下组织又叫趾枕,位于蹄叉真皮的内面。 4.蹄软骨:蹄软骨是一对近似菱形、内凹外凸的软骨板,位于蹄内后部的两侧,分别附着在两侧蹄骨支的外上方。 5.蹄部的骨骼及关节蹄部范围内的骨骼仅有蹄骨、下籽骨及冠骨的下部。 6.蹄部的血管和神经 (1)蹄部的血管:蹄部的血管特别发达,无论动脉和静脉,都有大量的吻合支相沟通,尤其是静脉,在蹄壁和蹄底部互相连接呈网状;在蹄冠、蹄壁和蹄底交界处,形成致密的静脉丛或静脉环,以供应蹄部大量的血液,保证蹄部组织正常发育和旺盛的代谢机能。 蹄部的动脉,在前肢是掌心浅内侧动脉(指总动脉),后肢是跖背外侧动脉的直接连续。在系关节的上方分别为指(趾)内、外侧动脉。主干与其同名的静脉和神经,沿指(趾)深曲肌腱的两侧缘下行,于蹄软骨上缘的水平线处,两侧动脉单独转入深层,直达蹄骨下面的凹陷部,分别经两侧的掌沟进入蹄骨的半月状管,互相联结形成终动脉弓。终动脉弓发出许多分支,它们穿过蹄骨的骨质,露于蹄骨的表面。升支在蹄骨真皮部形成密集的网,将支穿过蹄骨底缘的孔。与蹄骨底缘的周围互相吻合,形成环动脉。环动脉又分出分支,向蹄壁和蹄底部的真皮内分布。 指(趾)内、外侧动脉,于蹄骨部进入半月管形成终动脉弓。指(趾)在形成终动脉弓前,还分出以下分支:系骨动脉、趾枕动脉、冠骨动脉背支、冠骨动脉掌支和蹄骨动脉。 (2)蹄部的神经:分布在蹄部的神经主要是指(趾)内、外侧神经。指(趾)内、外侧神经在分出之前,位于曲腱两侧、皮下结缔组织内,覆在指(趾)动脉和静脉的表面。在系关节稍上方分成背支和掌支,与动脉和静脉与皮下并行排列。其由前向后的排列顺序为静脉、神经(背支)、动脉、神经(掌支)。 指(趾)神经背支:由指(趾)神经分出后,先行于静脉的后缘,至系骨中部从静脉深层穿过,转于指的侧方和前方,并各又分成前、中、后三分支。此三支相前移行又分出许多相互连接的小分支,分别分布到冠关节、蹄关节、伸腱、蹄软骨、蹄缘真皮及皮下组织,蹄冠组织及皮下组织和蹄壁真皮的一部分。 指(趾)神经掌支:该支可视为指(趾)神经的主干,于深曲腱的两侧与动脉并行。在途中分出许多小分支,有的小分支与背支小分支相吻合。当此掌支神经主干行至蹄骨支的后端,并不进入半月状管内,而走向蹄骨的两侧和蹄底面,分布到蹄的后部。 此外,前肢的指部除有指神经分布以外,还有掌神经(来自尺神经)分布到指部的伸腱、深曲腱、韧带、关节和皮肤;后肢还有跖神经(来自腓神经),分布于趾部各组织。 图3马蹄的解剖结构(侧面观) 二、病因: 1.削蹄时,蹄壁削得过短或将蹄壁下缘过度挫削。 2.蹄铁修配过狭,钉空在白线的内方;下钉时钉尖偏内,或将定刃放反;造钉节时,硬顶钉身断端、强打钉头而使钉身弯曲,压迫真皮。 3.蹄钉过粗或过软、以及钉刃不明显等。 4.一侧蹄踵狭窄(一般是内侧蹄壁较薄而直立)、蹄形狭小或蹄壁缺损等,为发生蹄伤的因素。 三、症状: 直接钉伤:通常在装蹄时即能发现。因在下钉时,蹄钉刺伤蹄真皮,有的马骡立即出现疼痛反应,有的在造钉节时出现疼痛反应。拔出蹄钉常附有血迹,或有钉空流出血液。直接钉伤一般在装蹄后出现支跛,但也有的在拔出蹄钉后几天后才出现跛行。(见图3、图4) 图3 直接钉伤 图4 直接钉伤 间接钉伤:在装蹄的当时,马骡多无疼痛,一般经2—3月或更多的时间才出现跛行。初为无菌性蹄真皮炎,有时经1—2周后,转为化脓性炎症。因此,间接钉伤在炎性渗出物逐渐积聚而开始压迫真皮时,才出现跛行。(见图4、图5)。 钉伤化脓时,跛行逐渐加重,蹄温升高,指(趾)动脉亢进,敲打钉节、钳夹发炎部位时,疼痛显著。患肢以健侧蹄负重。将发生钉伤的蹄钉拔出后,自钉空内流出浅灰色或黑色稀薄脓汁的,为表层化脓性蹄真皮炎;流出奶油样黄白色脓汁的,为深层化脓性真皮炎。拔出蹄钉后,也有的在钉面上附有脓液的痕迹。当脓汁向上蔓延时,在蹄冠部可发现炎性肿胀和脓肿,甚至破溃排出脓液。在蹄球和蹄冠部发生显著化脓性炎症时,体温升高。伤及深层组织(蹄骨、蹄软骨)的钉伤,炎性症状特别显著。 图4 间接钉伤 图5 间接钉伤 四、预后:直接钉伤,及时拔出蹄钉,预后良好。此时虽无炎性症状,但对病马仍应继续观察。无菌性或表层化脓性蹄真皮炎的钉伤,大多数预后良好。因为角小叶在某种程度上是防止渗出物扩散蔓延的屏障,因此往往只能沿蹄钉通路发生局限性炎症。深层化脓性蹄真皮炎时,预后可疑。此时,病理过程仍有继续向邻近组织蔓延的可能性,易继发蹄冠蜂窝织炎、深屈腱坏死,蹄关节化脓性炎症等,甚至发生败血症。 五、诊断:钉伤的诊断以发病的历史、原因症状表现为依据。如条件许可,借助X射线透视后摄影,观察蹄钉之危害,以求得确诊。 六、预防: 1.注意裝蹄人员的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工作的责任心。 2.装蹄前的检查,应注意蹄铁、蹄形及蹄钉。 3.裝蹄的调查要细致。 4.加强护理工作。 5.对于轻度的钉伤亦不应忽视,应及时给予合理的处理。 6.裝蹄工作中,取下的旧蹄钉必须立即置放于裝蹄器械箱内,不容迟疑,否则将成为蹄伤的主要原因。 7.蹄铁一定要适合蹄形,钉孔要对准白线。 8.装蹄下钉时,要按照蹄壁倾斜度调整好钉尖的弯度。 9.蹄壁过短、过薄或蹄壁缺损时,要防止钉身向体内方弯曲,压迫真皮。 10.裝蹄、削蹄时,蹄叉不宜过削。这样,蹄在运步时有利于蹄机。要定期裝蹄、削蹄,适当的切削蹄负缘,装铁板蹄铁及橡胶蹄枕,或连尾蹄铁并装设橡胶踵,要让蹄叉在运步时负担一部分体重。要多铺清洁垫草,要有适当的运动,常轻刷蹄部。 【实验准备】 1.实验动物:马蹄钉伤病例或人工制造的病例 2.实验药品:碘酊 高锰酸钾粉 2~3%煤酚皂溶液 0.5%氨水 0.1~0.2%高锰酸钾液 桉树叶煎剂 10%碘仿醚 碘仿磺胺粉 白芨、地榆、蒲黄、大黄混合粉 松馏油 磺胺类制剂或抗生素 破伤风类毒素或破伤风抗毒素 【实验操作】对发生钉伤患畜进行治疗处理 直接钉伤:钉伤发生时,应立即拔出蹄钉,向钉孔内灌注碘酊或填入高锰酸钾粉。一般不要在原钉孔下钉,但技术熟练的,也可在用药后变换钉尖方向,仍在原钉孔下钉。这样,可将原钉孔由中间截断,减少感染机会。 间接钉伤:对新鲜的间接钉伤,将患蹄蹄钉拔出后,进行温蹄浴即可。 已感染化脓的钉伤,应先拔出蹄钉,起掉蹄铁,然后用下列方法处置: 防腐液泡蹄30~60min。常用的防腐液有2~3%煤酚皂溶液、0.5%氨水、0.1~0.2%高锰酸钾液、桉树叶煎剂等。扩大钉孔,排除创液,削除坏死组织或与真皮分离的角质,用防腐液洗涤。向创内灌注5%碘酊或10%碘仿醚,也可以撒布1:9的碘仿磺胺粉,或用等量的白芨、地榆、蒲黄、大黄混合粉外敷。装钉铁板蹄铁,或打蹄绷带,外涂松馏油,然后蜡封,以防粪尿污染。 对体温增高、病情重剧的,应进行全身疗法,即应用磺胺类制剂或抗生素等。对未进行破伤风预防注射的,应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破伤风抗毒素。 【实验体会】 1.中西医结合治疗蹄底钉伤,疗效更佳。 2.对间接钉伤造成的化脓创,彻底排除脓汁,冲洗要干净。 3. 正确的修装蹄对减少蹄底钉伤尤为重要。 � EMBED Word.Picture.8 ��� _1186944157.doc
本文档为【《兽医外科学实验指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79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8-09-04
浏览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