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 高中生物课堂笔记 必修三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 炯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目 录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1 第 1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
高中生物课堂笔记 必修三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 炯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目 录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1 第 1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 1 第 2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 3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4 第 1节 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 4 第 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 7 第 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11 第 4节 免疫调节 ................................................................................................................. 13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 18 第 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 18 第 2 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22 第 3 节 其他植物激素 ......................................................................................................... 24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 26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 26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 28 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 ............................................................................................................. 31 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 ............................................................................................................. 33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34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 34 第 2 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37 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39 第 4 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41 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43 第六章 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 ..................................................................................................... 45 第 1 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5 第 2 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47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 1 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 (约占 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约占 1/3) 淋巴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淋巴管内的液体。 2、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叫做内环境) (1)概念: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注意:消化液(唾液、胃液等)、尿液等是外界环境的延伸,不属于内环境。 3、集中特殊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液和组织液 (3)淋巴细胞:淋巴和血浆 (4)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血浆 有机物(蛋白质、葡萄糖、脂质等) 代谢废物(尿素等) 其它 气体(C02、O2) 调节物质(激素、微生物) 2、血浆与淋巴、组织液的成分:(1)成分和含量相似。(2)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3、注意:(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 (2)、胞内蛋白(血红蛋白、呼吸酶、DNA聚合酶等)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 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决定因素: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反之, 则反。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自 Na+、 Cl —。 90%渗回 10%流入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 (4)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 1>、营养不良(过度饥饿)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水分流向组织液 2>、肾(肾小球)病变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水分流向组织液 3>、过敏反应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水分流 向组织液 4>、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水分流向组织液 2、酸碱度 (1)、血浆 pH为 7.35—7.45 (2)、调节机制:缓冲对(由一种弱酸与另一种强碱组成),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3)、调节实例 3、温度(细胞外液 37℃左右) 外界温度低——耗氧量高 外界温度低——耗氧量低 人体 蛇 (恒温 (变温 动物)外界温度高——耗氧量低 动物) 外界温度高(相对)——耗氧量高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通过内环境间接交换 直接交换 排泄 内环境 细 胞 内 气体 交换 CO2 O2 吸收 消化 废物 废物 C02 营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食物 外 界 环 境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 第 2 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2、调节机制: (1)、贝尔纳:神经调节 (2)、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现代观点:神经— 体液 — 免疫调节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成分相对稳定:保证机体代谢所需的反应物; ②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保证代谢酶的活性。 2、细胞代谢或其他因素导致内环境发生变化的实例 食物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 长期过度消耗或摄入不足:血糖浓度降低 细胞代谢产生尿素:尿素含量增加 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pH发生变化 细胞代谢释放热量:体温升高 摄盐过多、失水过多等:渗透压发生变化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内环境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增加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的分类 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1)结构 胞体(细胞体) 神经元 轴突(胞体发出的短突起) 突起 树突(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2) 感觉神经元(神经刺激由受体或感觉器官 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 分类 中间神经元(位于脑和脊髓,处理外部冲动,并将冲动传递给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将冲动从脑和脊髓向肌肉和腺体传导)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先天性反射。如眨眼、膝跳反射等)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等低级中枢 类型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等) 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4、产生条件 (1)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 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5 1、(1)刺激前 极化状态——静息电位 特点:外正内负.... 原因:K+外流 (2)刺激 去(反)极化状态——动作电位 特点: 外负内正.... 原因:Na+内流 (3)刺激后 复极化状态 特点:外正内负.... 原因:K+外流,Na+ 泵出和 K+泵入增强重建静息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3)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4、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导。 注意: K+外流、Na+内流是协助扩散;Na+ 泵出和 K+泵入是主动运输。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下一根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的膜) 2、过程:兴奋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的受体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递质分解 2、方向:上一根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根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图示:(1)轴突 树突 (2)轴突 细胞体 3、信号转换: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4、结果:使下一根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突触小泡 融于 神经递质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6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1、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2、 W区:此区障碍,不能写字 S区:此区障碍,不能讲话 言语区 V区:此区障碍,看不懂文字 H区:此区障碍,听不懂话 3、学习与记忆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2)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 (4)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有关。 (5)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专题:电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偏转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7 第 2 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 19世纪的观点:胃酸 小肠 胰腺 胰液 1、沃泰默的试验 (1)、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2)、稀盐酸 狗的血液 胰腺不分泌胰液 (3)、预处理:切除胰腺到小肠之间的神经 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4)、预处理:注射中等剂量的阿托品(阻断副交感神经) 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十分顽固的神经调节 2、斯他林与贝利斯的试验 小肠粘膜 提取液 狗的血液 胰腺分泌胰液 稀盐酸 结论:在 HCl 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这种物质进入血 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3、巴甫洛夫:与斯他林与贝利斯的试验一致。 现代生理学.....观点: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激素与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 外分泌腺:有导管,直接分泌到体外 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到血液 3、内分泌腺及其激素 内分泌腺 (或细胞) 激素名称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 集合管 促进肾小管、 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垂体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全身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 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刺激 神经 注入 注入 注入 注入 沙子 研磨 结果 结果 结果 结果 注入 结果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8 胸腺 胸腺激素 免疫 调节 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 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肾 上 腺 髓质 肾上腺素 全身 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 皮质 皮质激素 肝脏、肾脏 等器官 调节水盐平衡 胰 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肝脏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浓度 B细胞 胰岛素 全身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浓度,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性 腺 睾丸 雄性激素 全身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 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 全身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 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 孕激素 卵巢、 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 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4、激素的分类 蛋白质类: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 多肽类: 抗利尿激素等 氨基酸的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类固醇: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等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一)、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血糖调节的过程(主要是激素调节、次要是神经调节) 0.8—1.2g/l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9 3、激素之间的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同..的效果。Eg.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胰 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反..的效果。Eg.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这种调节方式。 (2) 正反馈: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进加强;Eg.排尿、凝血等 类型 负反馈: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减弱;Eg.体温、甲状腺激素等调节 (二)、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0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后,遍布全身,传递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靶器官、靶细胞表面才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激 素作用后就被灭活..。激素受体分为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质类等)和细胞内受体(如性激素 等)。 注:运输到全身≠作用于全身 四、糖尿病的相关问题 1、诊断:空腹时,血糖浓度高于(1.6—1.8g/l),伴有糖尿现象。 检测:斐林试剂 2、原因:胰岛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 3、糖尿病病人的“三多一少” 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胰岛素分泌不足 血糖进入组织细胞障碍 细胞可利用糖减少 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 能量供应不足 消瘦、体重减少 饥饿 血糖升高 多食 多饮 糖尿 带走水 多尿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1 第 3 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人体的体温调节 1、体温平衡:产热~散热 2、 安静:主要是肝脏 产热 运动:主要是骨骼肌 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热量 3、 蒸发散热——间接散热 传到散热 散热 对流散热 直接散热 辐射散热 4、体温的调节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2 5、注意: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② 分布:皮肤、粘膜、内脏 温度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分类 冷觉感受器 ③外界温度接近体温时,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均不兴奋。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摄入~~排出 2、调节过程: 3、注意: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大多内分泌腺受到中枢神经的控制.......; 2、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3 第 4 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 1、概念: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意义:识别“自己”、排除“异己”(外来病原体或肿瘤细胞) 3、免疫的三道防线 体表屏障 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粘膜等 体内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组成:吞噬细胞、杀菌物质(溶酶体等)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组成 细胞免疫 通过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机体对体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 机体仅对某一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形成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作用 弱 强 注意: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免疫系统 1、组成 扁桃体 淋巴结 胸腺 免疫器官 脾 骨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T细胞(thymus——胸腺) 淋巴细胞 B细胞(bursa of fabricius)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T细胞与 B细胞的区别 起源 发育 分布 功能 T细胞 骨髓 胸腺 脾、淋巴结等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 骨髓 骨髓 脾、淋巴结等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 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4 三、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抗原 (1)概念: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来源: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大分子多糖等; (3)特点: ①异物性 ②大分子性 ③特异性 2、体液免疫 抗原(表面蛋白质)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 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中和抗原 免疫应答 抗原—抗体凝集或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增殖 分化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5 抗原(表面大分子多糖等)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 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中和抗原 免疫应答 抗原—抗体凝集或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3、细胞免疫 抗原 宿主细胞 靶细胞 T细胞 效应 T细胞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 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 免疫应答 增殖 分化 增殖 分化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6 4、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比较 四、免疫失调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 (1)概念:把自身成分当作抗体加以攻击,从而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2)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过敏反应 (1)概念:乙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结构相同的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2)过程: (3)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损伤和破坏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7 3、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失引起的疾病; (2)类型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②获得性免疫病 致病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遗传物质:RNA 举例:艾滋病 致病机理:HIV攻击 T细胞 血液传播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性传播 五、免疫的应用 1、免疫预防:注射疫苗 2、免疫治疗:注射抗体进行治疗 3、检测抗原: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的抗原进行检测 4、器官移植 (1)概念: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2)不易成功原因: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细胞免疫); (3)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8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 1 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胚芽鞘(见右图):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时,包 在胚芽外面的锥形套状物,是植物的第一片叶子, 可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1、达尔文父子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现象: ①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 ②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 ③单侧光照射下,不透明的帽包裹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单侧光照射下,透明的帽包裹尖端,胚芽鞘向光弯曲; ⑤单侧光照射下,用不透明薄膜将基部抱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3)实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①③⑤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 (4)实验结论: ①尖端..对单侧光刺激发生反应,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②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部分生长产生影响。 2、鲍森.詹森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现象: ①在尖端下放置琼脂片,胚芽鞘向光弯曲;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19 ②在尖端下方式云母片(不透水),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 (3)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现象 切去胚芽鞘尖端,置于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环境下培养,胚芽鞘向对侧弯曲。 (3)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4、温特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现象 ①接触尖端的琼脂块,放置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②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实验结论 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生长素)引起的。 5、1931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IAA); 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提取吲哚乙酸(IAA)、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注意:与胚芽鞘的相关知识 ①胚芽鞘感受光的部位——尖端; ②胚芽鞘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尖端; ③胚芽鞘弯曲部位——下端; ④胚芽鞘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照; 6、向光性的原因(目前的解释)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0 注:植物生长状况的判断方法 三、植物生长素的基本理论 1、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合成原料 色氨酸 3、分布部位 (1)、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2)、产生部位<积累部位 生长旺盛部位>衰老部位 4、生理效应 单侧光 向光侧:IAA 少 尖端:横向运输 背光侧:IAA 多 向光侧:IAA 少—生长慢 下端 背光侧:IAA 多—生长快 向光弯曲(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 生长慢) 纵向运输 促进细胞伸长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1 5、运输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方向 形态学上端:生长方向 形态学下端:生长的反方向 主要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方式 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 四、植物激素 1、概念: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动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2、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五、生长素相关实验归纳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2 第 2 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2、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 (1)概念: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既能促进,也能抑制。 (2) 低浓度:促进生长 表现 高浓度:抑制生长 3、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 > 芽 > 茎 图例: 注意:①促进与抑制是相对于空白对照而言的。 ②不同生长素浓度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相同的(如以下图例所示)。 二、植物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 1、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植物横置) 注意:根的向地性体现了 生长素的两重性。而茎的 背地性没有体现生长素的 两重性。 2、顶端优势 (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生长素浓度 如生长素浓度是 m 与 M 时,促进作 用相同 重力作用 茎对生长素不敏感 茎 近地面 IAA 高 生长快 远地面 IAA 低 生长慢 背地弯曲 根对生长素敏感 根 近地面 IAA 高 生长慢 远地面 IAA 低 生长快 向地弯曲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3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向侧芽运输,使得侧芽生长素浓度不断升高,侧芽的生 长受到抑制。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 (3)解除:去除顶芽。 (4)应用:棉花打顶等。 注意: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越高。 三、生长素类似物及其功能 1、概念:具有与 IAA 类似功能的化学物质。 2、种类:α-萘乙酸、2,4—D 等。 3、功能:①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②促进结实 ③获得无子果实 无子果实(无子番茄): 三倍体无子西瓜 注意:无子番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所获得的后代仍然——有子; 三倍体无子西瓜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所获得的后代——无子。 ④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无子果实 发育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4 第 3 节 其他植物激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1、种类 脱落酸 乙烯 2、合成部位及作用 激素 种类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 老和脱落 细胞分 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乙烯 植物体各 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二、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赤霉素与生长素 2、生长素与乙烯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5 3、赤霉素与脱落酸 赤霉素 种子萌发 水分充足 脱落酸 坐标图表示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容易合成 2、功能 原料广泛 效果稳定(植物体内缺少分解它的酶) 3、应用:①利用乙烯催熟 ②赤霉素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 ③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 ④除草剂的使用 四、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区别 不同点 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 产生部位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有植物体的一定部 位产生 由专门的内分泌腺产 生 作用部位 作用灌粉,不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 器官 随血液流遍全身,但 只能作用于靶细胞、 靶器官 相同点 ① 由自身器官产生 ② 特点:微量、高效 ③ 仅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促进 抑制 使得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6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 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①逐个调查法 ②样方法 适用范围:植物及其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原理:种群密度= 各样方种群密度之和 总样方面积(体积) 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 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五点取样法 取样方法 等距取样法 样方面积:≥1m2 计数方法:样方内部个体数+相邻两边上及顶角的个体(相邻两边,一般取上不取下,取 左不取右) 注: 取样一定要随机,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样方容量要足够大 ④ 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原理: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的标记数(M) = 再次捕获个体数(n) 再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充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注: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有关寿命和行为方面的伤害; 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标志重捕法必须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估计的是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7 ①概念: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年龄组成 ①概念:指一个种群中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②类型 稳定型:各年龄段个体数目基本相同,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衰退型: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 图例: ③意义: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三、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 2、类型 随机分布 聚群分布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8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 3、表达形式及优点 曲线图: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模型假设:种群数量均是前一年的 λ倍。 3、建立模型:Nt=N0λ t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t 为时间; Nt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4、“J”型曲线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 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 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相对稳 定。 2、模型条件:资源和空间有限。 3、“S”型曲线 注意:表达式中 Nt=N0λ t λ 代表增长倍数,而不是 增长率;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29 4、K 值——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S”型曲线的应用: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 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减小,其 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 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方面 生产上的捕获期就确定在种群数量为 K/2 时,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在 K/2 之前,越 早越好。 三、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1、增长率 (1)概念: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公式: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3)“J”型和“S”型曲线增长率曲线 (4)“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稳定,为 λ-1; “S”型曲线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2、增长速率 (1)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2)计算公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3)“J”型和“S”型曲线增长速率曲线 (4)、“J”型曲线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直 至 0(K 值时),且在 K/2 时达到最大。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0 四、“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五、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气候 自然因素 食物 天敌 传染病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 甚至消亡。 1、影响因素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1 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一、物种的组成 1、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丰富度随纬度的变化。纬度越低丰富度越高 (2)丰富度的变化 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在海洋或淡水水体中,丰富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二、种间关系 1、概念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弱肉强食),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你死我活),野草和农作物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生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你喜我优),人和蛔虫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共生共死),大豆与根瘤菌 2、种间关系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 增加者后减少”的 不同步性变化 羊与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 死我活”的同步性 变化,两种生物生 存能力不同,如图 a;生存能力相同, 则如图 b 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寄生 如果分开,则寄生 生物难以单独生 存,而寄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互利 共生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 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 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菌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2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2、类型 植物: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动物: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动物活 以及人类的影响等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镶嵌现象,出现了许多小群 落 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动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 重捕法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实施过程 (1)制作取样器:取直径为 5 cm硬质金属饮料罐,在高度为 5 cm处剪断 (2)取样:选择地点,用罐子取土壤,将土壤倒入塑料袋中 (3) 采集小 动物: 方法一:将盛有土壤的无底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方法二:简易采集法,体型较大的可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小 的可以用吸虫器采集 (4)观察和分类: 最好用实体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 (5)统计和分析: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3 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裸地 2、起点——裸地 次生裸地 初生演替 2、类型 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举例: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愿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举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丛 森林 注意:次生演替到森林阶段比初生演替到森林阶段的时间长,因为次生演替中有原有的土壤 条件。 进展演替:群落从简单到复杂;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 3、方向 逆行演替: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 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 被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祼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4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类型 3、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5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比较 比较项 目 组成内容 作用 生物同 化类型 地位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 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 菌) 使无机环境中的非生物的 能量和物质进入生物群落 自养型 主要成 分(基 石) 消费者 包括营捕食生活的生物和 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如菟丝 子)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 异养型 非必需 分解者 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 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 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 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 产者重新利用 异养型 生态系 统中必 备成分 注意:①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②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 2、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实例: 草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注意:①食物链起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 ②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5个营养级; ④其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前一个营养级到后一个营养级,同时体现捕食与 被捕食的关系。 2、食物网 (1)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特征:①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组成;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6 ②一种生物可以占不同的营养级;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如蛇与猫头鹰,二者之间既有捕 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功能: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③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四、食物网(链)中数量的分析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的引发其后各营养级生物减少。这是因为生产 者是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捕食者数量的影响 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 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生物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的多,所以当某一生物数量发生变化时, 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具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生物通过 其他食物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所以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该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例如:①在如下食物网中,大量捕捉蛙,害虫的数量增加;蛇有两条食物来源,所以蛇的数 量变化不大;蛇捕食的鼠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 ②如下图所示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 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有多条食物来源,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 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目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目增多。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7 第 2 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起点: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光合作用 3、形式: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能量流动的能量变化:太阳能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热能 6、流入某一营养级能量分析: 注:①本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的能量(绿色植物) ②同化的能量 消费者:固定在消费者中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③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 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动植物残骸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 =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 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利 用的能量) ④如果以年为单位需要考虑未利用的能量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 (1)、能量传递效率=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2)、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为 10%—20%(林德曼定律) 分解者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8 (3)、能量传递效率最值计算: 三、生态金字塔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呈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 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 特性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 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 逐级递减 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 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 减 每一阶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 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 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 生物量 特殊形态 无 极少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为补充的能量(食 物残渣等有机物)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39 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C、H、0、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2、范围:生物圈 3、特点: (1)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性 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无机环境:CO2、碳酸盐 1、存在形式 生物群落:有机物 2、过程 (1)碳循环的形式: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碳进入大气的活动: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化学元素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0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过程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1 第 4 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信息 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称为信息。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 的信息。 如:鸟类遇到危害通过声音报警。 化学信息:生命活动中,产生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生物体内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如:他感效应(美国黑胡桃数分泌胡桃醌的物质,能抑制其他植 物的生长)、动物分泌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的某种信息。 如:植物开花;孔雀开屏。 2、传递模式图: 3、范围:可在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层次。 4、来源: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5、方向:双向 6、过程:信源(信息产生) 信息道(信息传输) 信宿(信息接收) 三、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种类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2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如: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五、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途径 食物链或食物网 食物链或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具有全球 性 单向或双向 范围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模式图 联系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部分联系 成一个整体,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3 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 营养结构:食物链(网)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河流的轻度污染 2、基础:负反馈调节(见第 2 章第 2 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比较 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 调节 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 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 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3、特点: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4、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举例:陆地——森林生态系统(遭受干旱后,能够保持稳定) 水域——海洋生态系统(遭受轻度污染后,保持稳定) (3)特点:物种种类越多(丰富度越高) 食物网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抵 抗力稳定性越强 2、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在收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4 (3)特点:物种种类越少(丰富度越低) 食物网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恢 复力稳定性越强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1)一般而言,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反相关。 (2)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3)类型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 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常见生态系统的特点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5 第六章 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 第 1 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 (1)、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3)、人口质量不高 (4)、人口老龄化 (5)、人口普查统计图 2、前景 (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 ①2010 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要控制在 13.6 亿以内。 ②2020 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14.5 亿以内。 ③21 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 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6 1、 2、影响人口密度的因素 3、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污染;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④推进农业生态。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向炯编写 47 第 2 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问题 类型 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 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水资源短缺 ①人口多;②污染严重 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酸雨 化学燃料的燃烧 土地荒漠化 植被的破坏 海洋污染 ①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②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二、保护生态多样性 1、生态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类型 ①基因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3)价值: ①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物、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是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 作等价值。 ②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祈祷重要调节功能。 ③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 是指在原地对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②易地保护 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③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 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 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第2节 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 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文档为【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9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7
浏览量: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