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举报
开通vip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判断题 1、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 2、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3、 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4、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判断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 2、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3、 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4、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 5、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6、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 7、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8、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 9、 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 10、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11、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 12、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13、 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 (√) 14、 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 15、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 17、 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 18、 所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 19、 所有的可知论者都是唯物主义者。 (×) 20、 有的唯物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 21、 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 (×) 22、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 (√) 23、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 2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25、 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 (√) 26、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27、 掌握度的原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出度的范围。 (×) 28、 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 29、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30、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 31、 否定就是彻底消灭旧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 32、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 33、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34、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35、 量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 36、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 37、 现代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 38、 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辩证法,坚持唯心主义就是坚持形而上学。 (×) 39、 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历史的.暂时的。 (√) 40、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 41、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活动,因此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 42、 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 43、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 44、 真理是客观的,因此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 45、 真理与认识都属于意识范畴,两者是一回事。 (×) 46、 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 47、 价值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历史性。 (√) 48、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对真理一元性的否定。 (×) 49、 认识的反复性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观错误造成的。 (×) 50、 凡是对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所得到的理性认识都是科学的理论。 (×) 51、 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 52、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 53、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这一社会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 54、 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不矛盾的。 (√) 55、 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应该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 57、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实验。 (×) 58、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 59、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 60、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 61、 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 62、 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 63、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 64、 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 65、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百利无一害。 (×) 66、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 67、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 (×) 68、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据社会经济统治地位的是银行资本。 (×) 6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包含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 (√) 70、 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方向是主要向不发达地区投资。 (×) 71、 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72、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 73、 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消除了市场竞争机制的自发作用。 (×) 74、 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 75、 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物质基础。 (√) 7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7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78、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 79、 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 80、 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 8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者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 82、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 (×) 83、 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是 “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 84、 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核心是政党制度。 (×) 85、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86、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 87、 时势造英雄。 (√) 88、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90、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 9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 92、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93、 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94、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 95、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 96、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 9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 9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 99、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100、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 10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 102、 世界统一于存在。 (×) 10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 104、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105、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106、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10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10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 10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 1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1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 1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 1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 114、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 115、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 116、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117、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118、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119、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120、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 121、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122、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 123、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 124、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125、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126、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 127、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 128、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129、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 130、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 131、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132、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133、 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 13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 135、 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 136、 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 137、 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 138、 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 139、 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 140、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 141、 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 142、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 143、 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 144、 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 145、 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 146、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 147、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 148、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 (×) 149、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 150、 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 151、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 二、单选题 15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5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5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55、 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156、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5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159、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60、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161、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62、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63、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6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66、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67、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6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A、辩证唯物主义 B、B、历史唯物主义 C、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D、唯物主义 169、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0、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7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72、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73、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74、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C)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75、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176、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 D、谢林和费希特 177、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 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78、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 (A)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79、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180、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18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184、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8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86、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187、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D)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C、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 罗马哲学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8、 先有建筑设计图,后进行建筑的做法 (A) A、不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B、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C、符合二元论原则 D、.唯心主义一无论的体现 189、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 A、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B、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19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92、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D)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193、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194、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D)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C、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 罗马哲学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5、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96、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97、 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198、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99、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 A、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 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0、 客观实在性是 (B) A、运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唯一特性 C、存在的唯一特性 D、意识的唯一特性 201、 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论点是 (D) A、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B、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生理过程 C、意识是人脑主观建构的产物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02、 事物的规律是 (D) 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03、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因而 (B) A、时空是一种纯粹的形式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空是度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D、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绝对的 204、 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20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静止是特殊形态的运动 C、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D、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206、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207、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的观点 (D) A、形而上学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08、 意识的本质 (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209、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10、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B)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1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C)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12、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213、 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主义 214、 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 (C) A、唯心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15、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 A、合乎逻辑的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216、 “万物皆备于我"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17、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C) A、哲学就是世界观 B、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世界是哲学的系统化.理论化 218、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生 C、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D、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20、 “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21、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22、 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 (B)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 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 C、能够超过人类思维并统治人类 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223、 实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B)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224、 世界观是 (B)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C、哲学家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人对人生的态度 225、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 (C)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22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27、 古人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228、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29、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 .可变的 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不变的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依赖人的存在 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 230、 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C)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31、 时间和空间 (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23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33、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234、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235、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3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37、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38、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39、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40、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41、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242、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243、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244、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4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46、 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47、 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48、 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249、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50、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25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252、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53、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5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55、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C)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256、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257、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5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59、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60、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261、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62、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263、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64、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65、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66、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67、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B)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68、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69、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270、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2、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73、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74、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75、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276、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D)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27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78、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279、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 (D) 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B、没有知就没有行 C、知行并进 D、先行后知,重在行 280、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C)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281、 牛顿说:"假如我比别人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D) A、知识来源于书本 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 C、读书比实践重要 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 282、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83、 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284、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D)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285、 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 (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86、 概念、判断、推理是 (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287、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B)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88、 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89、 “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B)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B、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C、人们只要思维就能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90、 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91、 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D)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92、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A)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293、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294、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C)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295、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所包含的哲理是 (C)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96、 真理就是 (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97、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298、 社会存在 (B)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299、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00、 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D)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301、 药物对健康人没有直接价值,对于病人则有直接价值,这表明 (B) A、价值具有客观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具有多维性 302、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C)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303、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得到证明定是非 304、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D) A、全部自然界 B、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C、劳动资料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305、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D)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30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307、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D)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308、 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B)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309、 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B)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310、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C)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311、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D) 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312、 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 (C)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313、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D)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14、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形式 315、 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C) A、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16、 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B)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317、 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D)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318、 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C)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由于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319、 国家的实质是 (B)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社会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机关 D、凌驾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协调机关 320、 国体是指 (D) A、国家的经济体制 B、国家的政治体制 C、政权的组织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321、 我国的国体是 (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共和制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22、 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D)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23、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324、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 (C)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32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C)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326、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27、 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的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328、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 (A) 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329、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3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A)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 331、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B)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3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333、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334、 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设施和组织机构 335、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B) 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C、人的意志 D、哲学 336、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337、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339、 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 (B) A、社会革命的惟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 340、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B)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341、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42、 “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D) A、群众史观 B、唯物史观的一种表现 C、辩正的全面的观点 D、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 343、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 C、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D、社会科学的发展程度 344、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C)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的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 345、 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 (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由的属性 D、意识特性 346、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347、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48、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49、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35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351、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2、 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353、 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54、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355、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356、 社会革命根源于 (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57、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358、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359、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360、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361、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62、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6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64、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365、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366、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367、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6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它是以 (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369、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370、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371、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372、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373、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374、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375、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76、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77、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378、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379、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C)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80、 资本主义地租是 (B)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381、 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382、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38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8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385、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劳动力 386、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387、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 (B)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388、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389、 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B)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390、 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391、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C)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392、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393、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39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39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96、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9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D)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398、 金融资本是由 (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399、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400、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C)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401、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40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C)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40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404、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40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40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B)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40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C)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40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409、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41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D)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413、 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B)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414、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C)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415、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B)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416、 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417、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C)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418、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D)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419、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D)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420、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42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A) A、全面的社会化 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422、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C)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423、 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B)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42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425、 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426、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B)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27、 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28、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429、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C)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430、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3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D)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32、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33、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434、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435、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C)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436、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37、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438、 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D)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439、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40、 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441、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D)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44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B)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443、 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D)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44、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D)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445、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446、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47、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48、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449、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B)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450、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451、 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452、 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53、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454、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455、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C)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456、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457、 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458、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59、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60、 “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61、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62、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46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C)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6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465、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466、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67、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468、 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469、 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70、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471、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472、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473、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47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7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76、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477、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478、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479、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480、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8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4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83、 “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ABCD)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484、 “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ABCD)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486、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487、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 (BC)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488、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BCD)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48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C)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490、 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9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BCD)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492、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BCD)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493、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ABCD) A、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494、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BCD)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495、 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BC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96、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CD)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497、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BC)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49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BCD)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99、 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BCD) 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500、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BCD) 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50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BCD)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502、 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BD) 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503、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CD) A、思维和存在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504、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有 (AD)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505、 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 (BCD)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06、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BC)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507、 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508、 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CD) A、感性认识的产物 B、理性认识的产物 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509、 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C)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10、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ABCD)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C、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D、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511、 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C)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512、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CD) 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 B、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C、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513、 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ABD)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同一就是绝对的一致 C、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D、斗争只能采取对抗的形式 514、 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515、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CD) A、运动是物质的必然结果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内容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16、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 (BCD) A、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B、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变 D、一事物还未能转化为他事物 517、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AC) A、担当者 B、形式 C、主体 D、基本属性 518、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B D) A、主观形式 B、根本属性 C、主体 D、存在方式 519、 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是由于. (ABCD)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 C、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D、人的意识对象的差异 520、 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 (ABC) A、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 B、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C、掌握新生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521、 从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本质看, (ABD) A、意识是人脑的反射活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522、 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CD)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523、 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论点中是正确的 (CD) 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 B、脑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 C、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24、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原子理解为 (ABCD) A、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B、是不变的 C、没有广延性 D、是不可分割的 525、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BD)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526、 意识的本质是 (AD)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的生理过程 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27、 下列活动中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 (AC) A、三思而后行 B、饿了就要吃东西 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趋利避害的本能 528、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529、 下列几种说法中,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BC) 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 B、审时度势,奋发进取 C、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530、 下列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判断中,正确的 (CD) A、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能动作用 B、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能动作用 C、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D、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531、 “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CD)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532、 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说明 (AD) A、一切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载体 B、根本没有精神运动,承认精神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C、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是一回事 D、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533、 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是 (ABD)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 C、时空是容纳物质在其中运动地"容器" D、没有物质运动就不会有时间和空间 534、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ABCD) A、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B、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C、是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根本区别 D、是对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扬弃 535、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536、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537、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538、 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D)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能正确认识的 C、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由精神到物质 539、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D)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540、 下列现象中属于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的是 (AC) A、葵花向阳 B、饥餐渴饮 C、雄鸡报晓 D、岩石风化 541、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D)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542、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BCD) A、道生万物 B、理在气先 C、上帝创造了世界 D、物质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54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544、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545、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546、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47、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48、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49、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550、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551、 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B)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552、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53、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554、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BC)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555、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56、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D)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57、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58、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559、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CD)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560、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561、 辩证的否定是 (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562、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BC)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563、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BD)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564、 “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BD)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565、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CD)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566、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567、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568、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56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70、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7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BC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572、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573、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574、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75、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576、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577、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578、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CD)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579、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CD)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580、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C)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l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81、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C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582、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58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58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CD)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85、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586、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587、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 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BCD)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588、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BCD)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589、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590、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591、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BCD)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592、 价值的特性是 (ABCD)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593、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59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595、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596、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BCD)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597、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 A、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 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598、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BCD)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99、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600、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BD)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601、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D)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602、 唯心主义认识论 (BCD)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603、 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ABCD)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 604、 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的有 (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05、 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BD)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606、 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 (ABC)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被动性 60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 (BCD)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具有相对性,因为它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608、 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CD)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阅读的书籍 609、 认识的客体具有 (ABD) A、客观性 B、对象性 C、能动性 D、社会性 610、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BC)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D、人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611、 客体与物质形态的区别是 (BCD) A、一切客体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部分物质形态是客体,客体不完全是物质 C、物质形态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 D、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6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主要是因为 (AB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实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61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BCD)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614、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ABC) 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615、 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BCD)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 616、 理性认识是 (BCD) A、认识的起点 B、对事物全体的反映 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D、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 617、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ACD) A、.概念 B、感觉 C、判断 D、推理 618、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有 (ABCD)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619、 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CD)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620、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621、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有 (AC)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622、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 (AC) A、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623、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CD)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624、 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ACD)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唯心主义真理论 625、 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 (ABC) A、客观性 B、有用性 C、相对性 D、目的性 626、 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 (ABCD)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 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627、 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CD)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真理本身包括着错误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628、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BCD)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629、 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C)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630、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D) 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631、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 (ACD) A、指的是生物圈 B、指的是劳动资料 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632、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BCD)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633、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是 (AD) A、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 B、更应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C、."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634、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 (CD) 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635、 物质生产之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因为 (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规模和速度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具有客观性 636、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AC) A、生产关系 B、劳动资料 C、生产力 D、劳动对象 637、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CD)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38、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包括的两大项内容分别是 (AD) A、劳动资料 B、运输设备 C、动力系统 D、劳动对象 639、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BCD)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640、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ABCD)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641、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BD)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642、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CD)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观念上层建筑 D、政治上层建筑 643、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AB)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C、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D、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644、 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是 (BD)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资料公有制产生 D、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不是高度发展 64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BCD) 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646、 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AC) 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 647、 社会意识是 (ABCD) 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在阶级社会里一般具有阶级性 648、 个体意识 (CD) A、即使在阶级社会里也没有阶级性 B、在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层次上属于社会心理 C、是个人独特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的反映 D、包括个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 649、 群体意识 (ABCD) A、是对同一群体的人们共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B、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阶级意识.阶层意识.民族意识等 C、是为适应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D、是为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服务的 650、 社会思潮 (ABC) A、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 B、是由许多人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等诸多因素汇合而成的 C、表现为社会上某种思想的流行,某种理论的传播,某种心理的共鸣 D、大都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因而是正确的 651、 社会心理 (ABCD) A、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B、表现为感情.情绪.意愿.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 C、直接于日常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D、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条件的一种经验的反映 652、 社会意识形式 (ABCD) A、是自觉建立起来的.以特定的形式和较为严整的体系表现出来 B、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形式 C、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D、是对社会存在间接的反映,是系统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 65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联系表现在 (AC) A、社会意识形式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 B、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的关系都一样密切 C、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形成的思想基础 D、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归结为社会心理 654、 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AC)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D、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655、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在于 (BCD) A、道德是人们的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法律不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B、法律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则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 C、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法律要广泛持久 D、相对地说,违反道德的行为比较轻微,违法行为则比较严重 65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是 (ACD)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有时候,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657、 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BCD)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658、 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因为 (BCD) A、它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它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实现 C、它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D、它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659、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CD)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60、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661、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 (ACD) A、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他在物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662、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ABCD) A、私有制原则 B、."主权在民" 原则 C、多人权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663、 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BC) 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66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BCD)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665、 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论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正关系是 (ABCD)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C、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存在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666、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D) A、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B、互不联系.互不干扰的 C、互相绝对排斥的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67、 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BCD) A、是否有利于缩小分配上的差别 B、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668、 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CD) 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669、 人民群众 (AC) A、是一个历史范畴 B、仅仅指劳动人民 C、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D、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 670、 社会进步是指 (BC) A、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精神文明的发展 D、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提高 67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BCD)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672、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一定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这是因为 (ABCD) A、杰出人物是阶级的代表.群众的代表,是阶级和群众中的一员 B、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基础的 C、杰出人物的活动受到当时的群众活动和阶级斗争的制约 D、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673、 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到现存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有 (ABCD) A、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 C、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D、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674、 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BCD)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D、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675、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形态的有 (CD) A、传统的农业社会 B、近代的工业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 D、物的依赖性社会 676、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677、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678、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BCD)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7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81、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BC)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82、 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68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BC)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684、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685、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686、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68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688、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D)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689、 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690、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B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69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692、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B)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693、 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94、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C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95、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CD)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96、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ABCD)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697、 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ABCD)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698、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99、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CD)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00、 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CD)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701、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BCD)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702、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C)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70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BD)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704、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D)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705、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BC)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706、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BCD)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707、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CD)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708、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BD)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709、 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ABCD)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I 710、 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ABD)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711、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CD)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71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CD)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71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BCD)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714、 剩余价值规律 (ABCD)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715、 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D)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716、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CD)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717、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718、 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BD)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719、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BCD)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7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BCD)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72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D)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722、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CD)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723、 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CD)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724、 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CD)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725、 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BC)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 726、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BCD) 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727、 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B)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728、 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ACD)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29、 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BCD) A、个别资本增大 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平均利润率下降 730、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ABC)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73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ABCD)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732、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BC) A、立法司法职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73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BCD)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734、 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ACD)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735、 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 (ABCD) 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 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C、操纵选举 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736、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ABCD)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737、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CD)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738、 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ABCD)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739、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40、 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BCD)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74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74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BD)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74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AD)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744、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BCD)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745、 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BCD)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746、 垄断价格是 (ABD)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747、 垄断利润是 (ABD)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4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ABD)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749、 垄断形成的原因 (ABCD)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750、 垄断竞争的特点 (ABCD)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751、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BCD)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752、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ABD)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753、 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ABCD) 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754、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ABD)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755、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 ) (ABCD)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756、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ABCD)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75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ABCD)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758、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ABCD)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759、 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 (ABD) 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76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BCD)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761、 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BCD)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762、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BCD)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763、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ABCD)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764、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C)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76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CD)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6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BD)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767、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BCD)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768、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BD)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769、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BCD)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770、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BC)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771、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ABCD) 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772、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ABCD)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773、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BCD)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774、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ABCD)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775、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ABCD)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776、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AD)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777、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CD)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778、 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ABD) 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779、 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ABCD) 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780、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BCD)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781、 社会主义民主是 (ABCD) 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78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ABCD) 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78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 (C) 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784、 哲学的党性是指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78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最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786、 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 (AC) A、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B、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属于上层建筑 D、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 787、 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AB)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 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 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 788、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BC)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789、 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 (AD) A、真理和规律的关系 B、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 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790、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的主体对客体信息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791、 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 (BC) A、世界是可知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792、 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 (ACD) A、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 B、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 C、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 D、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 79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BCD)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 794、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 (ABD) A、同辩证法相脱离 B、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 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 79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 (ABC)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细泡学说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79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D) A、英国古典经济学 B、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C、黑格尔的辩证法 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79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 (ABC) A、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B、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 C、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D、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 79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D)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799、 辩证唯物主义 (ABD)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是在完全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 D、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 800、 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BCD) 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B、解释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801、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 (BCD) A、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 C、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 D、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802、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ABCD)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具体科学发展的材料 D、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 8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是 (BC) A、帮助科学解决所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 B、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 C、克服和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科学研究的干扰 D、指导现代科学只能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 80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 (ABCD) A、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和运用于中国实践,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C、对中国传统哲学批判继承的过程 D、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改革开发经验以及共产党治党治国经验进行哲学总结的过程 805、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06、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B) 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 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 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807、 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B) A、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B、"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是主体的世界 808、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 (D) A、整个自然界 B、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 C、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 D、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 809、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810、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BC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永恒和暂时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11、 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CD)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万物齐一 812、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 (BD) A、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楚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B、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 D、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 813、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BC) 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 B、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D、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 814、 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 (A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815、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 A、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 D、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 816、 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BCD)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817、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 (CD) 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本领 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 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 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 818、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ABD) 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C、意识能够改变规律 D、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 819、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 (ABCD) A、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 B、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C、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 D、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 820、 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 (CD) A、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B、世界是否统一 C、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 821、 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 (B)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822、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D)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823、 范畴 (A) A、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B、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C、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 D、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824、 唯物辩证法认为 (D)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825、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 (A) A、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B、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C、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 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826、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C)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引起与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827、 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 (B) A、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 B、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 C、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 D、一切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 828、 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A、是促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B、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C、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 D、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829、 度是指 (B)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B、质和量的统一 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D、事物的量变状态 830、 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 (B) 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 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 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831、 爆发式飞跃是指 (D) A、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B、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 C、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D、解决因抵抗性矛盾所以去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832、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 (D) A、诡辩论的观点 B、绝对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833、 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 (C) A、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B、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C、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 三、多选题 834、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 A、"易变则穷,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835、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 (AC)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836、 范畴属于 (BC) A、感性认识的形式 B、基本范畴 C、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 837、 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BC) A、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 B、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 C、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 D、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 838、 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 (AD) A、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 B、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 C、假象必然引起错觉 D、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 839、 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 (BD) A、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 D、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 840、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 (AD) A、种瓜与得瓜 B、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 C、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 D、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 841、 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D) A、与事物不可分 B、与事物直接同一 C、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 D、多样性的 842、 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 (AD) A、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B、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 C、事物的质时时刻刻被属性表现 D、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843、 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AB) 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 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 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 D、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844、 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 (BCD) A、从猿到人的转化 B、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 D、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845、 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 (AC) A、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 B、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 C、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D、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 846、 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ABD) A、任何个性都是共性 B、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 C、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D、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 847、 “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 (AD) A、夸大了个性与共性的对立 B、夸大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C、抹煞了个性与共性的对立 D、不懂得任何个性都是共性 848、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阀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849、 表象 (D) A、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B、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C、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 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只觉的再现 850、 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 (C) 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 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 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 851、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A) A、归纳方法 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 D、演绎方法 85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BC)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853、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CD) A、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阅读的书籍 854、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 (AD) A、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的客体包含了一切物质世界 C、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 D、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 855、 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 (ACD)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变成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D、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 856、 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 (BCD) A、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 C、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D、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857、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 (AB) A、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 D、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858、 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ABCD) A、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B、实践水平的制约 C、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 D、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 859、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B) A、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B、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D、真理具有相对性 860、 “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 (ACD) A、普遍真理 B、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C、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 861、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BC) A、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 B、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C、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 D、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86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BCD) A、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C、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D、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863、 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 (AC)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 D、教条主义 864、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86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B) A、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 B、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C、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 866、 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A、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三个代表"思想 867、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B) A、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 B、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C、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D、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 868、 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869、 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C) A、哲学 B、道德 C、政治法律思想 D、艺术 870、 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 A、不属于上层建筑 B、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C、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 87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ABC)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 B、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0 C、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872、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力 873、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是 (C) A、没有考察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动机 B、没有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C、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D、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874、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ABC) A、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75、 为加速社会发展,必须使人口的增长 (ABD) A、同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B、同科学教育事业的增长相适应 C、出现负增长 D、同技术装备的增长成反比 87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ABCD)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 C、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D、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877、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BCD)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878、 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 (BC) A、都正面地反映社会存在 B、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C、都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D、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阶级性 879、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 (BD) A、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诸形态的核心 C、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D、阶级性最强的社会意识形态 880、 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它的独特之处是 (AD) A、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B、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C、它是以抽象理论形式出现的社会意识 D、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自然界的活动 881、 区分社会意识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志,要看它是否 (BD)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C、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882、 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阻挠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后果是 (D) A、使革命不再成为现实 B、使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C、使生产力的停滞成为永久的事实 D、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 88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B)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884、 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 (B) A、人民群众是居民中的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885、 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力 (C) A、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B、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 C、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D、在剥削制度下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是无限的 886、 经济基础在一切社会的社会关系中都属于 (AB) A、经济关系 B、物质关系 C、思想关系 D、经济关系 887、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BC) A、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C、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个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总和 888、 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889、 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BC) A、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 B、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发展和巩固 D、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890、 阶级的实质是 (CD)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891、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 (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892、 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BCD) A、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B、人们可以认识、利用社会规律 C、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893、 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由此 (BC) A、任何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894、 人民群众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ABD) A、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从长远看,人民群众能不断地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民群众能够最终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人民群众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895、 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D) 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获得多方面的自由 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896、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BD)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897、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决于 (BC) A、个人的自我奋斗 B、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程度 D、个人向社会索取物质利益的多少 898、 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 (CD) A、是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B、是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C、是指人们摆脱了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的解放而获得的自由 899、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体现着 (ABD) A、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利用 C、人们对必然的摆脱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900、 某原始氏族对犯有过错的成员的最高惩处是将其驱逐,被驱逐者除死亡外别无选择。这说明 (ABD) A、任何个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失去原有意义 C、原始社会就存在着规范氏族成员之行为的法律,违者将受到惩处 D、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孤立的个人无法独立生产,因而无法生存 901、 某大城市修筑一段马路,由于各种地下设施(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污水管道、电缆等等)分别为各个部门管理,而他们又互不通气,各自为政,致使马路先后被挖填八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例子说明 (ABCD) 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危害 B、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思维方式是相通的,因为孤立的看问题,不可能从实际出发 C、做工作需要哲学的指导 D、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才可以做好具体工作 902、 黑格尔认为,肉是由氮、碳等元素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再是肉。人们大概不会把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当作吃肉来满足。这说明 (CD)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就无所谓共性 B、共性是个性的有机组合 C、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D、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903、 我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意图证明人与天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他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由此,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男女,天有阴晴;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晴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董仲舒的思想体现了 (BD)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B、其联系是杜撰的联系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04、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BC) A、思想的交换是认识的源泉之一 B、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语言在思维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人脑是思维得以产生的源泉 905、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善即是恶,恶即是善。因为盗窃、欺骗被人们视为恶行,可盗窃打算自杀的朋友的剑使他自杀不成,欺骗生了病又不肯吃药的孩子说药是很好吃的,哄他吃了,救了他的命,却是善行。这说明 (BCD) A、具体的善具体的恶是不确定的,抽象的善抽象的恶才是确定的 B、抽象的善抽象的恶是不确定的,具体的善具体的恶才是确定的 C、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一个判断此时此地是真理,彼时彼地就有可能变成谬误 906、 一位哲人这样解释乐观与悲观。譬如面对着桌上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这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这杯子的一半是空的。这说明 (AD) A、乐观与悲观是人的两种心态,它们的不同和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有关 B、世界因人而异,人的心态不同,决定着世界既有光明又有黑暗 C、二人认识世界都是片面的,若坚持全面的观点,人必须既要乐观又要悲观 D、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使人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 907、 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B)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体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908、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猫、田鼠、土蜂、三叶草四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猫捕食田鼠,田鼠破坏土蜂的巢并偷吃土蜂的蜜,而土蜂在触及三叶草的蜜腺时可以给它授粉……这样,四种生物就发生了如下的连锁反应:猫多——田鼠少——土蜂多——三叶草茂盛;猫少——田鼠多——土蜂少——三叶草凋零。达尔文以此为例,认为整个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生命的经纬,而这些经纬交织在一起,便结成了复杂的"生命之网"。这表明 (AD) A、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既存在着直接联系,也存在着间接联系 B、事物不存在着任何独立性 C、三叶草茂盛还是凋零,取决于猫的多少,这说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D、生物链中一环出了问题,会殃及其他,因此,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909、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存在",是因为在死亡之前,我们总是我们,"我们不存在",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此时的我们不会绝对的等同于彼时的我们。这一思想 (BC) A、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表现了思维上的混乱 B、表述了一种矛盾的观念,这一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反映 C、既看到了事物变化的一面,也看到了事物静止的一面 D、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910、 在生物进化中,遗传与变异是一对矛盾,缺一不可。没有遗传,物种会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无法进化;没有变异,物种以绝对相同的性状繁衍后代,也无法进化。由此 (ACD) A、遗传与变异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B、遗传与变异都是物种进化的必要因素,无主、次之分 C、遗传与变异存在着相互贯通性 D、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得以进化的根由之所在 911、 一位哲人说过:"最好把真理比作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击越厉害,放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这说明 (AD) A、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B、只有绝对排斥谬误远离谬误,才能发展真理 C、真理与谬误并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是在同谬误进行斗争中获得发展的 912、 一位哲人说过:"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印刷会这样精美吗?"这说明 (ABC) A、矛盾中的任何一方,不仅仅抑制对方的发展,而且推动对方的发展 B、矛盾不仅具有斗争性,而且具有同一性 C、盗与防盗,伪与防伪,在动态中竞相增长 D、矛盾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只有彻底地消灭对方,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 913、 黑格尔说过:"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虽名可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这说明 (ACD) A、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整体统率部分 B、个性不能离开共性,个性包含着共性 C、构成事物系统的要素,不能分散的存在 D、手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914、 《鲁滨逊漂流记》中漂流到荒岛上的鲁滨逊,之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除了意志坚强之外,还因为有伙伴星期五。而且,手中有对付野兽的利剑、枪支、火药,头脑中有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这说明 (CD) A、意志坚强并掌握科学技术可以使鲁滨逊彻底脱离文明社会而生存下来 B、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人可以脱离社会关系 C、所谓个人离开社会具有相对意义,从根本上说,鲁滨逊仍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个人 D、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915、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对于某些人以贮财为目的的购买邮票的行为,集邮报刊往往予以批评,认为这种沾有铜臭味的做法玷污了集邮这一高雅的陶冶人的情操的艺术活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之后,这些报刊则经常请专家发表文章,告诉读者哪套邮票增值潜力最大,最值得收藏。这说明 (BD) A、经济制度的变化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C、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无关,仅仅是人们对集邮活动进行重新认识而引起的观念变化 D、人的道德观念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916、 一位哲人说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这一论述体现了 (BCD) A、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B、时势造英雄 C、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根源于社会存在 D、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917、 一位哲人说过,蒸汽机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热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但十万部蒸汽机并不比一部蒸汽机能更多地证明这一点。这说明 (BC) A、实践检验真理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B、实践具有普遍性,所证明的认识真理性也具有普遍意义 C、从个性中可以抽象出共性 D、从部分中可以抽象出整体 918、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即"感觉世界"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决定自身存在的"理念"。具体的桌子决定于"桌子"的理念,具体的床决定于"床"的理念……然而,具体的桌子有方桌与圆桌之分,具体的床有大床与小床之别,它们是变动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唯有"桌子"“床"的理念永恒地存在着,且不受任何干扰。"理念"的这种纯粹性决定了它的真实性 (BCD) A、柏拉图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桌子"“床"的理念本是对具体的桌子、床的抽象,即由个别到一般,柏拉图则颠倒了它们的真实关系,主张由一般到个别 D、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同样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919、 甲乙二人同去打猎,见一只大雁飞来,很想把它射下,弄一顿美餐。甲说:"雁射下后,一定要煮着吃。"乙说:"煮着吃不如烹着吃。"甲说:"煮着吃味道鲜。"乙说:"烹着吃味道美,而且还省柴。"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最后总算达成协议:雁射下后,一半煮着吃,一半烹着吃。可是,当他们准备开工射雁时却发现,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这一事例说明 (ABCD) A、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时机 B、时机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时间具有一维性 D、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920、 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既可以给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造祸。当给人类造福时,我们创造条件让它发生作用;当给人类造祸时,我们撤除必要的条件不让它发生作用 (B) A、某些规律在某些时候可以被人类创造或消灭 B、规律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对条件的创造或撤除,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 C、任何自然规律发生作用都需要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 D、人类改造自然时,自然规律被赋予了主观的性质 921、 旧唯物主义者在论证已实施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时,曾以照相照镜子为喻。这一比喻的缺陷是 (D) A、没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立场 B、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的泥潭 C、坚持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忽略了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D、即忽略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也忽略了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922、 在西方哲学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有人说水变成了酒,怎样鉴别其真假呢?大家去请教贝克莱。贝克莱教导人们,如果在座各位都感觉是酒,并一直的认为是酒,那就不应怀疑酒的存在了。贝克莱的观点是 (BC)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的 C、经验论的 D、唯理论的 923、 胡适说过:"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种观点 (ABC) A、否定了实在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认识曲解为客观实在存在着主观性因素 C、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差别 D、否认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92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观点 (ACD) A、体现了认识具有多元性 B、必然主张真理是多元的,从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因为认识具有选择性 D、表现着人的认知结构这一主体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925、 牛顿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可是宇宙因何由静到动?牛顿提出了"上帝的第一推动"的观点。这种观点 (ABCD) A、不懂的运动的绝对性,不懂的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B、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说明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具有相通性 C、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不懂得运动与静止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 D、表明宗教的产生有其认识根源 926、 “人是要死的;张三是人。因此,张三是要死的。"这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推理。由此而论 (BC) A、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是这一标准具有相对性 B、逻辑证明不是继实践标准之外的第二个真理标准,因为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必须正确,而这一正确的前提已被实践检验。另外,逻辑证明所依据的规则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C、逻辑证明对于认识事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起重要作用 D、这三段论属于归纳性推理 927、 “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哲学寓意是 (B) A、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目的,改造世界获得成功只是我们获取科学方法论的手段 B、改造世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得成功 C、方法论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于,因而认识世界是第一性的,改造世界是第二性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928、 一位著名人物说过,几何学公理如果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会遭到人们的反对。由此而论可以推出 (B) A、以几何学原理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原理是否具有真理性,决定于人们对他的认可 B、以几何学原理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原理是否能被人们作为真理认可,和人的自身利益有关 C、由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利益,因而在阶级社会中,自然科学具有阶级性 D、自然科学的原理是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的统一 929、 面对着长满绿叶的大树,哲学家甲说:"树叶是绿的"。哲学家乙说:"我感觉到了树叶是绿的。"哲学家丙说:"树叶给了我绿的感觉,但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和树叶本身的颜色是否一致。" (CD) A、甲、乙的看法完全一致,他们的观点必然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乙的观点必然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C、丙是怀疑论者,这种观点可以导致不可知论 D、夸大感觉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得以产生的认识根源 930、 人类对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逐步升级,从每秒计算机百次、几千次、几万次到上亿次,日臻完善 (BD) A、这表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速度大大超过人脑的计算速度,人工智能总有一天会超过人的思维 B、电子计算机无论怎样升级,都不会达到一秒计算无数次的程度,因为运动着的物质离不开时间 C、终有一日,电子计算机也可以成为实践的主体 D、电子计算机不过是人的思维的外化,最终还是要由人脑控制 931、 在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探索月球乃至登上月球的期望。20世纪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则是一大步。"人类登月的过程以及宇航员的慨叹所蕴含的哲理有 (BCD) A、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总能把不可能性转变为可能性,进而转变为现实性 B、登月在古代属于抽象的可能性,20世纪人类登月的成功,系抽象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转化为现实性 C、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以社会为个人所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为前提的 D、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程 932、 一位哲人说过,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思想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对这一命题正确的理解是 (BCD) A、先辈们的思想传统都是认识的障碍,必须彻底抛弃 B、对先辈们的思想传统不能机械的照搬,要让普遍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统一 C、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他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任何思想、理论,都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933、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主张物是感觉的组合,出感觉外,世上本没有物。但他同时认为,我感觉这张桌子,桌子存在着,如果我不感觉它了,桌子依然存在着,因为别人还在感觉着它,如果别人也不感觉它了,它仍然存在着,因为上帝还在感觉着它。这说明 (ABC) A、贝克莱的哲学已经带有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B、贝克莱已经背离了其哲学的内在逻辑 C、贝克莱在这里所说的别人,已经很难解释成人的感觉的组合了 D、上帝观念的提出,表现出典型的唯我论的倾向 934、 近代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认为,人是一架完整的机器。人的心脏好比发条,神经好比游丝,关节好比齿轮,肺好比鼓风机。这种观点 (BCD) A、否认了人的物质性,陷入了彻底的唯心主义 B、否认了人的社会性,把社会运动与机械运动混为一谈 C、有其社会根源,体现着自然科学对哲学的基础性作用 D、必然导致唯心史观 935、 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BC) A、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原理 B、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原理 C、总的量变中渗透着部分质变的原理 D、质变中渗透着量变的原理 936、 1971年,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两个同步的原子中一个放在地面上,一个放在飞机里。飞机围绕地球旋转一周后,飞机里的钟比地面上的钟慢了15亿分之5.9秒。实验者以此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实验同时说明 (BC) A、实践具有主观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上,有不同的主体决定 B、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没有离开物质的存粹的时间 C、时间具有相对性 D、时间是人的主观调整的系列 937、 北宋学者杨时在《言默戒》里讲过一则寓言:"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对此,杨时解释道:"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这表明 (ABC) A、 鸡该鸣不该鸣,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C、是非的判断,和人的价值取向有关 D、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主观随意性,不必以客观存在为基础 938、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着因果联系,所谓因果联系,不过是人的一种习惯性联想。也就是说,当两类现象经常的前后出现后,人们便产生了一种误会,以为后一种现象就是前一种现象的结果,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种现象的原因。休谟同时认为"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休谟的错误在于 (BCD) A、主张"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因为所有的"在此之后"都是"由此之故" B、不懂得并非所有的"在此之后"都不是"由此之故",那些具有了引起被引起之关系的依次相继的两类现象构成了因果联系 C、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939、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双方各出上等、中等、下等三马。第一次比赛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田忌以零比三败北;第二次比赛时,田忌接受了孙膑的建议,以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结果以二比一取胜。这则故事说明 (ABCD) A、事物排列组合的改变可以引起质变 B、事物的总量虽然未变,但局部的结构量发生了变化,最终可以引起全局性的变化 C、合理的运筹是我们变不利为有利的有效手段 D、以下马对上马是主动地让,让是为了进,这符合退与攻之矛盾双方同一性的辩证法 940、 英国唯物主义者弗兰西斯.培根把唯理论者比作蜘蛛,蜘蛛就会从自己身上抽丝结网,如同唯理论者进行抽向理性思维的演绎;把经验论者比作蚂蚁,蚂蚁就会往窝里搬食,不作任何加工,就像经验论者单存的收集材料,不进行理性的改造制作。培根认为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是蜜蜂,从外界采来花粉,然后进行科学的加工,以酿成科学之蜜。从培根的这一比喻中可以得出 (CD) A、不论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 B、经验论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唯理论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C、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共同的错误是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为理论的错误在意使理性认识失去了根基,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验论的错误在于使认识局限于现象领域,从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941、 人类为什么在17世纪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说是因为1642年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牛顿,若没有牛顿,人类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同理,若没有哥白尼,我们不会知道日心说;若没有达尔文,我们不会知道进化论;若没有哥伦布,美洲在哪里直到今天欧洲仍然稀里糊涂。这种观点 (ABC) A、夸大了历史的偶然性,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C、否认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生产实践对于科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否认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942、 马克思说:"饥饿就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从这一论述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CD) A、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 C、人从动物界分化而来,但人永远不可能摆脱动物界 D、人的生理需求与动物的生理需求具有共性,但人类解决这一生理需求的方式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 943、 中国的"五行"学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衍生万事万物 (BCD) A、是一种多元论的观点,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B、和古代的辩证法朴素地结合 C、带有很大的猜测性,折射着古代具体科学的不完善 D、不能在历史观中坚持唯物主义 944、 有人曾问斯大林规律存在于何处,斯大林答道:"规律还没有被破坏的时候,它平安无事地坐着,它的地址谁也不知道,它是无不在又无所在的。"“一般说来,所有的规律都是在被破坏时才令人感觉到,其破坏规律不能不遭殃。"从这一论述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D) A、违背规律必然招致惩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而从反面警示人们规律的客观存在性和不可违背性 B、"无不在又无所在"属于自相矛盾,是思维不一致的表现 C、人们在某些时候可以直接感知规律本身 D、人们之所以可以认识规律,是因为或尊重或违背规律,会产生或成功或失败的后果,人们可以感知这些后果并通过抽象思维知其所以然 945、 在生物进化中,存在着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两种形式。自然选择不需要人的介入,人工选择则是根据人的需要培育新品种。比如乳用牛的培育过程是这样的:产乳多的个体得到保留,产乳少的被淘汰;接下来,产乳更多的个体得到保留,产乳较少的被淘汰,久而久之,形成乳用牛类型,由此而论; (BCD) A、生物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体现,人工选择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否定了生物进化规律 B、人工选择体现着人的某种目的,但这种目的的实现是以遵循生物进化之规律为前提的 C、人工选择必须利用物种有益于人类的某种变异,但这种变异如果不借助于遗传,不可能巩固下来,这说明遗传和变异作为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D、人工选择是实现变自在自然为人化自然的途径之一 946、 人可以坐着飞机上升并在空间飞翔,也可以撑开降落伞向下降落,由此而论 (BC) A、人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创造或消灭规律 B、规律是不能创造或消灭的,人在这里只能利用规律 C、人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但主观意愿并不是第一性的 D、宇宙中最普遍的最一般的规律是不能创造或消灭的,具体的特殊规律是可以创造或消灭的 947、 “如果现象和本质和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是多余的。"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BC) A、现象和本质存在着对立,没有同一性 B、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现象,不能直接感知本质 C、认识现象不意味着认识了本质,故而科学有存在的必要性 D、现象和本质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如果因此认为科学多余,等于宣扬科学无用论 948、 月亮本省并不发光,但皓月当空,使人感到他是个发光的天体;电闪与雷鸣本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电闪,而后才听到雷鸣。无怪乎达尔文这样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由此而论 (AD) A、假象不等于人为的欺骗,自然界中就存在着假象 B、假象属于主观范畴,是由于认识主体的自身障碍而形成的幻觉 C、假象在认识过程中没有任何价值,因此,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远离假象的过程。 D、假象仍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 949、 我们找一副扑克牌,请54人来摸,每人一张。牌可以任意洗,摸牌的顺序可以任意排列,看谁能摸到黑桃A (ABC) A、谁摸到黑桃A都是偶然的,但黑桃A一定会被人们摸到是必然的,某人摸到这一偶然表现着黑桃A一定能被人们摸到这一必然性。 B、人们一定摸到黑桃A具有必然性,这一必然性只有通过或张三或李四摸到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C、我们无法预计谁能摸到黑桃A,但我们可以预见黑桃A一定能被人们摸到。着说明偶然性无法预见,必然性可以预见,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一大区别。 D、一旦洗牌完毕,摸牌顺序确定,那么我们还不知道谁能摸到黑桃A,但摸到黑桃A的那个人此时已经被确定了。摸牌 是如此,社会的演化也是如此。 950、 20世纪50年代,我国川西林区大量砍伐书木,这固然增产了木材,有利于和木材相关的社会建设,但却因此破坏了植被,水土大量流失,以至于岷江的含沙量剧增,长江成为第二条黄河,1981年、1998年的长江流域先后两次发生特大洪灾,都和几十年前的滥砍滥伐有关。由此而证 (ABCD) A、一因多果中的"多果"往往并不同时出现,最先出现的结果有利,形成对人的诱惑,而有害的结果是潜在的,而后出现的,这是造成人为性灾难的原因之一 B、人们更多的重视了微观利益,忽略或牺牲了宏观利益,这也是人为性灾难的原因之一。 C、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这需要借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D、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以及要素与要素的关系,也是保护生态平衡的必要举措。 951、 德谟克利特认为:"任何一件事物的产生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万物都是根据某种理由并按照必然性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必然性,偶然不过是人们捏造出来的一个主观概念,以掩饰自己的无知。譬如一只乌龟从天上掉在了一个行路人的头上,这是偶然性么?否。抬头看看吧,天上正飞着一只老鹰,是吊着乌龟的老鹰松了口而使乌龟掉下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 (ABC) A、坚持了决定论 B、坚持了可知论 C、不懂得偶然性也是有原因的 D、坚持了唯心主义宿命论 952、 保险公司的各项保险,如人身险,火灾险,防盗险都是根据可能发生的灾难所设置的险种。保险公司从不设置诸如被妖魔鬼怪摄走魂魄这类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灾难险种。另外,被保险人所缴纳的保险费,与一旦发生灾难保险公司的赔付额,悬殊巨大。譬如坐一次航班的保险费为20元,一旦发生空难,保险公司的赔付额最高可达40万。由此而论 (ABCD) A、保险公司设置险种时要界定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不会把不可能发生的灾难作为险种。 B、保险公司设置险种时必然要界定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的区别,不会把具有抽象可能性的灾难作为险种 C、保险公司设置险种时必然要界定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别,可能会发生的灾难不等于一定会发生。 D、保险公司设置险种时一定要运用概率的法则,要充分地考虑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在量上的大小 953、 开桃花是桃树的属性,可桃树并非时时刻刻都开桃花,必须春暖花开;导电、导热是金属的属性,可金属并非时时刻刻都在导电、导热,它需要电源和热源;偷东西时贼的属性,可贼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偷,它需要条件。由此而论 (ABD) A、属性是质的表现,但属性表现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 B、研究事物的质时,既需要研究属性,也需要研究属性表现质时所需要的条件 C、只有人需要研究事物的质的时候,才会出现属性表现质的情形 D、同一事物的质,可以分别被不同的属性所表现。 954、 在花卉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花蕾可以转化为花,也可以被摧毁,譬如烧毁。这说明 (CD) A、花蕾转化为花不属于事物的否定,毁掉花蕾才属于事物的否定 B、烧毁花蕾是外力引起的,因此,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外部 C、一种事物发展的中断,往往为其他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D、无论花蕾转化为花,还是花蕾被毁掉,都体现着物质的不灭性 955、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始终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环绕太阳运动,何以如此?就是因为这里既存在着引力有存在着斥力。马克思说:"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AB) A、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时引力,一个物体又不断离开另一个物体是斥力,引力与斥力既对立又统一。 B、引力与斥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属于相对静止,地球按照既定的轨道规则地绕太阳旋转,是相对静止的体现 C、引力与斥力的平衡具有绝对意义。正因为如此,地球才能长久地围绕着太阳旋转。 D、正因为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平衡,引力与斥力作为矛盾的双方无主次之分 956、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 (CD ) A、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排斥矛盾的斗争性。 B、把所有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 C、运用同一包含着斗争,斗争存在于同一的法则,努力化消极为积极。 D、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法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做好其他工作。 957、 方成先生画过一幅漫画:有位蠢人正在种鸡蛋,意在收获鸡蛋。其依据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故而种鸡蛋得鸡蛋,其错误在于 (ABC) A、这是一种经验主义行为 B、把不属于共性的事物误认为有共性的东西 C、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不懂得实践是实现精神变物质的途径 958、 在"这朵玫瑰是花"这一判断中,存在着 (ABCD) A、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B、这种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 C、个性包含着共性 D、内在的矛盾 959、 如果朋友委托你代他到裁缝店做衣服吗,那么裁缝可以不问这件衣服几个领子几个袖子,但却要问身高和腰围是多少,这是因为 (ABCD) A、共性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事先预测 B、个性因人而异,无法实现预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研究个性必须要在共性的指导之下。 D、同类事物之所以存在着差异,就是因为同一共性分别地寓于不同的个性之中 960、 某富翁不知道饿的滋味,求教于穷人。答曰:胃不舒服。"又问"如何解决。"答曰:"吃饭"一日,该富翁吃多了,感到胃不舒服,于是又吃饭,可这样一来,胃更不舒服了,于是再吃饭, 终于撑死了。因此 (ABCD) A、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B、该富翁不懂得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违背了异因同果的法则。 C、适度的法则要求我们允执其中,既不能走这个极端,也不能走那个极端 D、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61、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试用瑞士化学家缪勒发明的滴滴涕,正当人们以为找到了杀死害虫的高效农药时,害虫的天敌也几乎绝迹了。同时由于滴滴涕的残毒可以长期积累,已经引起遗祸无穷的世界性公害。鉴于这一点,联合国有关部门应禁止了滴滴涕的使用,因此 (ACD) A、人们的思维误区在于忽略了一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忽略了一因多果中的多果往往利弊共存。 B、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根由 C、用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克服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可以指导我们做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 D、从灾难中吸取教训,是实现谬误转化为真理的前提。 96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石不死的实体,在进入肉体之前,生活在理念世界里,他是全知的。进入肉体后,便受到肉体的蒙蔽而忘记了已知。因此,人的认识其实是用某种方式进行回忆,把忘记了的理念世界的知识回忆起来。为了获得真理,柏拉图建议"闭目塞听",由此而论 (BC) A、柏拉图的认识论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而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B、柏拉图的认识论否认了反映论,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 C、柏拉图主张灵魂不灭,意味着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主张精神第一性。这是他在认识论上主张回忆说的根本前提。 D、柏拉图主张的回忆说,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论,因此,回忆在认识中不起任何作用。 96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死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该笔那自然界而发展的。"对这一句论述的正确理解机器推论是 (CD) A、人的思维不反映自然界本身,只反映自然界的变化。 B、人的思维是导致自然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C、只有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以暴露客观事物之本质,才能形成相应的认识 D、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这种对客体的改造反过来进一步优化了主体。 964、 1781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的范围以土星环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为界,土星之外,没有大行星。因此,尽管几位天文学家从1750至1769年观察到天王星达12次之多。可就是不能判定它是太阳系的第七颗大行星。由此而论 (ABD) A、人的认知结构直接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B、思想解放往往是实事求是的先导 C、理论是阻碍实践发展的惰性力量 D、把可能误做不可能,会妨碍人们获得真理。 965、 浪漫主义曾经对科学的产生做过浪漫的解释,认为科学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们对奥秘的好奇,对事物的兴趣以及人们生来就有的求知的渴望。譬如,古人仰望灿烂的星空,萌生出无穷的遐想,他们企图解开天穹中各种玄妙之谜,便创立了天文学;又如,古人看到美丽的鲜花,听到了虎啸猿鸣,感到十分惬意,便创立了生物学,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C) A、不懂得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是第二性的东西,他们的产生要受实践的制约。 B、不懂得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是非理性的东西,他们妨碍着科学的发展。 C、不懂得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不能决定认识史上科学发展的趋势,不能决定科学对认识的选择 D、一概而论,不懂得有些科学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动力来自于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另外一些实用性科学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则来自于实践的需要。 966、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BC)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不可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967、 顾炎武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这一命题正确的理解应是 (ACD) A、人类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参加实践,二是接受间接经验 B、读书与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大源泉。 C、读书应与实践结合,理论服从实践 D、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无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968、 人只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只能从五个侧面感知世界,例如,人类的感觉不只这五种,那么客观世界就会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伏尔泰在一部小说中讲到某星球上居民有72种感觉,他们感到世界非常美妙,然而,这和另外一颗星球上具有一千种感觉的居民相比,仍然太少了,由此而论 (C) A、人的感觉的有限的数量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人么因此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B、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所形成的感觉 C、所谓感觉的局限时可以打破的,人在实践中所研制出的各种认识工具眼神了感官,利用这些工具,人还能感受到肉体感官不能直接赶到的信息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因为人多额五种感觉决定了世界上只能存在为人的五种感觉分别认识的五个侧面。 969、 如果把一根棍棒插入水中,会清楚的看到他是折了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棍棒从水中取出,会清楚地看到它并没有折。我们手摸棍棒,也会感觉他没有折,由此而论 (CD) A、感觉在某些时候会欺骗人类,提供虚假的信息,因此,我们很难的正确认识世界 B、插入水中的棍棒折了,这是感觉制造处的幻觉 C、不同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校正。 D、视觉所提供的插入水中的棍棒折了的信息提示我们应该去研究现象的新方面。 970、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30年的功夫观察行星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可是未能发现行星运行规律。后来,他的助手开普勒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了概括总结,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规律。开普勒由此获得了"行星运动之立法者"的赞誉。爱因斯坦就此评论道:"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现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由此而论 (BD) A、经验往往蒙蔽知识,因而知识不能来自于经验 B、感性知识虽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感性认识不能自发地升华成理性认识 C、开普勒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行星的运动具有了规律 D、认识现象由现象到本质,离不开人的理性思维。 971、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大概无不为作者吴承恩的丰富想象力所折服。像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像素悟空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并且具有丰富个性特征的妖魔鬼怪,就连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主要人物,也是作者调动了极大的想象力塑造出来的。由此而论 (AD) A、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对于文学艺术而言,非理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具有理性的自然科学而言,必须排斥非理性因素 C、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D、《西游记》作为带有荒诞色彩的神魔小说,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972、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对这一论述的正确理解及其推论是 (AD) A、认识受条件的限制,因而其正确性是相对的和有限的。 B、这里所说的条件统统是客观条件,不包括主观条件 C、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D、人的认识能力具有非至上性即有限性的一面。 973、 亚里士多德说过:"不是我们说你的脸白,所以你脸才白;而是你的脸的确白,我们这样说才算对。"从中我们可获得的哲理启示是 (ABCD) A、我们说你脸白并不能决定你的脸真白,因为我们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 B、我们说你脸白并不能决定你的脸真白,因为有可能发生主体障碍 C、我们说你脸白并不能决定你的脸真白,因为有可能出现追求真理与谋求功利发生了矛盾 D、到底先有脸白的存在后有脸白的认定,还是先有脸白的认定后有脸白的存在,涉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974、 埃尔及利希发明"洒而弗散"经历了605次失败,终于在第606次获得了成功。焦耳曾废寝忘食地研制"永动机"(一种不消耗任何能量就能永远做功的假想机器,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发动机),这是惨痛的失足,但他却从这次失足中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无怪乎钱学森教授说:"正确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的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正确的结果的宝座。"由此而论 (ACD) A、错误与真理不仅具有对立的一面,而且具有同一的一面 B、任何错误都有积极意义,犯的错误越多,获得真理就越多 C、真理不能远离错误独立发展 D、错误具有"反弹琵琶"的功能,促使人们逆向思考,掉过头来发现真理 975、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指出:"照我看来,世界历史,即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完成的历史,实质上是那些在地球上辛勤劳作的伟大人物的历史。"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CD) A、不懂得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 B、未能看到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不懂得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 D、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 976、 地质学和地理学已经证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然而这种运动变化非常缓慢,往往需要几百万年、几千万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其差异。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则是迅速的,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里,就可以翻天覆地。对比新、旧中国,相隔仅仅几十年。在这期间,地理环境处于静止状态,可新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由此而论 (ABD) A、地理环境只是社会存在 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决定条件 B、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它必须通过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演化史互不相干的两条平行线 D、不惟生产力制约着地理环境的变化,生产关系也制约着地理环境的变化 977、 原始社会并没有国家,国家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存在着矛盾,国家因此应运而生。由此而论 (BCD) A、国家类似于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红绿灯意在解决东西南北路口车辆通行的矛盾。以免撞车,维护的是全体车辆的利益;国家则调和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维护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B、奴隶制国家当然要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但它所维护的不是有利于一切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社会秩序 C、国家虽然也要履行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能,单核原始社会的公共权力机关有了质的不同 D、阶级的产生导致了国家的产生,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 978、 一些人对私有观念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消失大惑不解,他们固执地认为私藏财务切多多益善的欲念和行为时人的一种天性。他们并不懂得,在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中,私人储藏财务就像在充足的水源旁私人储水一样没有必要和令人可笑。这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区是 (ABCD) A、不懂得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 B、不懂得物质文明对道德文明起决定作用 C、不懂得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了 979、 19世纪的德国,经济发展水平步入英国和法国,但哲学水平却达到了当时的高峰。康德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独步一时,恩格斯就此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也可以拉第一小提琴。由此而论 (BC) A、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惟有哲学的演化不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为它是研究世界最普遍规律的学说,具有很大的超脱性 B、社会意识形态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自身发展的特点 D、哲学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不反映经济基础 980、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考察历史时,非常重视研究历史的遗物化石——古人制造的生产工具,甚至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划分时代,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这说明 (BD) A、 研究者注重物而轻视人 B、一部人类史,就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史 C、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替代对文化发展的研究 D、生产工具是人的物化,研究物,正是为了研究人 981、 古人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历史,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此为分;秦始皇兼并六国,此为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既有楚汉之争,此为分;刘邦消灭项羽,创建汉朝,此为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此为分;司马炎灭魏建晋,此为合;东晋灭忙,南北朝对峙,此为分;隋文帝代周建隋,此为合;隋唐之后出现五代十国,此为分,赵匡胤建立宋朝,此为合,由此而论 (AC)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趋向是自己的对立面 B、历史的演化具有循环性,故而循环论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C、历史的演化存在着重复性,打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回复 D、合、分作为历史演化交替出现的两种趋势,无主次之分。 982、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受到它是受限制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他就会倒杆自己是自由的。"这里所说的"受限制"是指 (AB) A、受规律制约,必须按规律办事 B、受客体暴露的程度的制约,客体暴露到了什么程度,人的认识就达到了什么程度,改造世界不能超越这一点 C、受既定理论的制约,人们对世界的改造必须受既定理论的指导,无法超越这一理论从事创新活动 D、受既定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的制约,人们不能变革既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否则,将处于不自由之中。 983、 下列因素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有 (AC) A、纺纱用的棉花 B、储存用的仓库 C、渔民捕鱼的场所——海洋 D、进行开垦的土地 984、 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 (BD) A、自然规律死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发生作用不需要人的介入,经济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C、自然规律不具有阶级性,经济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D、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研究没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研究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985、 在下列规律中,那些规律只存在于一种社会形态中 (BD) A、剥削者榨取剩余劳动的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价值规律 D、按需分配规律 986、 物质资料生产 (ABC) A、是人类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活动 B、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987、 生产关系是 (BC) A、非物质范畴的一种精神关系 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 C、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988、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ABC) A、表面上是人与物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B、决定分配关系 C、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989、 在下列事物中,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是 (AC) A、商品 B、国家政权 C、资本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90、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 (ABCD)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B、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 C、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D、一种经济体制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制度服务 991、 无论你的味觉器官如何灵敏,也不会品尝出这块面包师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这说明 (CD) A、无论商品的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不反应人与人的关系 B、商品仅是一种物品 C、商品的价值虽然反应人与人的关系,但商品的使用价值只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商品的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992、 其所以商品的本质因素是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是因为 (CD) A、价值以使用价值作为他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不以使用价值作为他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价值是叫贾环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交换价值仅仅表现了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并没有揭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种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993、 如果将来能用不多的劳动使生产金刚石就像挖煤一样容易,则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到砖的价值以下。这句话表明 (ABC) A、商品价值量的多少,与使用价值无关。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于该商品所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量的多少 C、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D、劳动产生率的提高会降低金刚石的使用价值 994、 某人在原始森林中采参,因为运气好,只花了半天时间就采到了一棵大人参,这棵人参在市场上买了很高的价钱,这说明 (BD) A、商品的价格不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量的多少,只和商品用途的大小有关 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商品是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 C、商品的供不应求是导致价格高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D、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不能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量 995、 过去,海螃蟹的价钱很低,但由于海洋资源枯竭,加之吃海螃蟹的人越来越多,故而海螃蟹的价钱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提高,这种价钱的升高表明 (ABD) A、由于今天捕捞一斤海螃蟹比过去捕捞一斤海螃蟹要耗费更多的劳动,因此,海螃蟹这种商品的价值在增大 B、海螃蟹的价值的增大,既是个别价值的增大,又是社会价值的增大 C、海螃蟹价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需求程度,人们越需求某种商品,它的价值就越大 D、并非人的需求的增大决定商品价值的增大,而是人的需求的增大导致了供不应求,供不应求导致的不是价值的增大,而是价格的提升。 996、 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越高 (AC) A、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 B、形成的价值总量越多 C、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997、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AD) A、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 B、不必借助于具体劳动,因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C、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D、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 998、 在商品生产中,抽象劳动 (AB) A、使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是没有质的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C、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D、是离开具体劳动而独立存在的劳动 999、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 A、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是指具体劳动,劳动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指抽象劳动 B、正是由于劳动具有二重性,所以商品具有二因素 C、劳动既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D、任何劳动产品都凝结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000、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的前提条件是 (CD) A、商品的价格是否等于价值 B、复杂劳动能否换算成简单劳动 C、私人劳动能否转化成社会劳动 D、商品交换能够成功 1001、 在价值形式演化的货币形式上,等式右边的1克黄金分别是等式的一系列商品的 (ABCD) A、一般等价物 B、价格 C、等价物 D、交换价值 1002、 货币固定在金银上,是因为 (AC) A、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便于分割、质地均匀的优点 B、金银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的优点决定了货币必然产生 C、金银实最适宜充当货币的特殊商品 D、除了金银之外,其他商品都不能用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以及用作交换之媒介 1003、 商品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是 (AB) A、前者没有货币作媒介,后者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B、前者买、卖不分,买既是卖,卖既是买;后者买卖分开,时间上可以分开,空间上也可以分开 C、前者不需要使用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后者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 D、前者是为了交换使用价值以便消费,后者则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殖。 1004、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的条件下,如果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的需要量,那么 (BD) A、会发生通货膨胀 B、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C、货币会贬值 D、一部分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 1005、 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有 (ABCD) A、价值的变化 B、生产价格的变化 C、生产成本的变化 D、货币价值的变化 1006、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的依据是 (ACD) A、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B、劳动、资本、技术、信息都是价值的源泉 C、劳动和生产资料一起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 D、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生产的发展 1007、 货币产生后,经济危机的发生有了形式上的可能。其所以这种可能不会变成现实,是因为 (AB) A、商品经济未战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 B、商品生产规模较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生产过剩 C、还没有出现资本的垄断,经济危机是垄断特有的产物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矛盾 1008、 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 (BD) A、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只能,可以是现实的货币,也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B、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C、纸币也可以执行贮藏手段的只能 D、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可以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1009、 在不同时期,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CD) A、价格围绕价值 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C、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1010、 在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BD) A、可以自觉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 B、虽然可以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但往往以社会劳动的浪费为代价 C、导致通货膨胀 D、优胜劣汰,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级分化 1011、 劳动使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的理解应当是 (BC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C、劳动只有与土地结合,才能创造财富 D、劳动和土地共同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101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有了新的内容 (ABD)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也能形成价值 C、科技含量较大的商品可以同一般商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D、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101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的分配的依据是 (AC) A、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B、劳动、资本、技术、信息都是价值的源泉 C、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生产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允许剥削收入存在 1014、 相对剩余价值是 (BD) A、提高劳动强度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众多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C、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D、  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 101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之间的区别是 (ABD) A、  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B、二者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 D、  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是有限的,因为受到工人的生理极限和社会的道德规范的限制;相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是长远的具有无限性,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的提高从长远看具有无限性 1016、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活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CD) A、 这意味着劳动力价值不再降低,因而必要劳动时间不再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不再存在 B、这意味着工人的经济地位不再下降而是上升 C、这服从于资本家进行再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 D、 这是社会进步的因素、道德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1017、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 (BCD) A、既是简单再生产,又是扩大再生产 B、既是物资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 既再生产出资本家,又再生产出雇佣工人 D、既要再生产出使用价值,又要实现价值的增殖 1018、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所受到的限制性因素有 (ABCD) A、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B、 生产相对性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值难以实现 C、 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D、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充分的兑现 1019、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BC) A、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B、技术设备更加先进 C、资本主义人口出现相对过剩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减轻 1020、 企业兼并 (AD) A、  可以增大单个资本,但不能增大社会资本 B、  既可以增大单个资本,又可以增大社会资本 C、受剩余价值量的限制 D、不受剩余价值量的限制 1021、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 (ABD) A、  股息 B、银行利润 C、小生产者的盈利 D、 商业银行 102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BD) A、 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1023、 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的关系是 (BC) A、 首先形成平均利润,而后形成生产价格 B、   平均利润等于生产价格减去生产成本 C、 无论生产价格还是平均利润,全都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的联系已被抹煞 D、生产价格的形成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024、 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形成后,能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是 (ABCD) A、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中技术先进的企业 B、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中技术先进的企业 C、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中技术先进的企业 D、  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企业 1025、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别表现在 (B) A、     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 B、 生产价格只同预付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的联系已被抹煞 C、价值同预付资本及活劳动都没有直接联系 D、   在具体部门中,生产价格和价值在总量上是一致的 1026、 商品只要按照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就能够获得 (CD) A、超额利润 B、  平均利润 C、 一定的利润 D、  简单再生产所需要补偿的资本 1027、 垄断利润的源泉有 (ABC) A、垄断组织中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中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国外劳动者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D、雇佣工人在必要的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102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有 (ABCD) A、  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 B、对于那些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小因而私人资本不愿投资的企业,需要国家投资 C、由于国际竞争的激烈,私人资本需要国家支持 D、私人资本难以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需要国家帮助 1029、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BD) A、会随着固定资本的磨损和劳动对象物质形态的改变消失 B、不会消失,可以转移到新产品中,但不能增殖 C、不会消失,不仅可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且可以增殖 D、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1030、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同其他商品生产过程相比所表现出的特点是 (AB) A、不仅创造剩余价值,而且实现价值增殖即生产出剩余价值 B、工人既要创造出劳动价值,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把劳动时间延长 C、价值由抽象劳动形成 D、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 1031、 下列关于资本的表述正确的是 (ABCD) A、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B、资本是运动的,一旦完全静止,资本的生命就丧失了 C、从本质上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 D、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机器设备及其原材料属于不变资本,劳动力属于可变资本 1032、 不变资本的特点有 (AC) A、以生产资料的形态存在 B、价值不能转移 C、价值可以转移,但不能增殖 D、价值分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1033、      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 (CD) A、作为生产要素是就是成本 B、  作为剩余价值源泉是就是资本 C、   作为生产剩余价值之必要的物质条件时就是资本 D、   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是就是资本 1034、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 (ABD) A、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B、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生产资料价值降低 103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BD) A、  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C、超额利润 D、平均利润 1036、 在下列关于生产价格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BC) A、生产价格形成后,将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价值低于生产价格 C、平均利润一旦形成,生产价格也就形成 D、价值等于生产价格加平均利润 1037、 股份公司的出现意味着 (ACD)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自身范围内做了局部调整 B、 企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C、  单个资本的经营方式转变为联合资本的经营方式 D、突破了单个资本数量有限的局限性 1038、 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 (BCD) A、众多中小银行合并成大银行 B、垄断的银行资本与垄断的工业资本通过参与制而融合成新资本 C、垄断的银行资本家兴办工业企业 D、 垄断的银行资本家兴办银行 1039、 垄断价格是 (ABC) A、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决定的 B、    旨在保证垄断组织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 C、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D、否定了价值规律 1040、 产业资本循环是 (ABC) A、 购买、生产、销售三阶段的统一 B、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 D、 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的统一 104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CD) A、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呈现出下降趋势 B、内含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有机构成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D、 资本家经常提前更新设备 1042、 下列哪些方法可以加速资本的周转 (ABCD) A、缩短生产物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 B、提高机器使用效率 C、 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快销售商品的速度 D、   运用现代运输工具加速商品运输和流通速度 104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B) A、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   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的投资 D、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1044、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 (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 计划调节 D、  社会福利政策 10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条件和原因是 (BCD) A、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B、国际分工深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佳生产场所 C、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婪的追求需要跨国投资 D、运输现代化,缩短了世界空间 1046、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BCD) A、 v + m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工人不仅养活自己,而且养活资本家 B、 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也是工人创造的,不管这些资本最初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完全剩余价值化 C、工人的个人消费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 D、工人通过社会革命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化,属于剥夺剥夺者,合乎道理 1047、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 (AB) A、 从一开始就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B、既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又是资本家加重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C、  体现着扩大再生产所表现出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D、 既是物,又是生产关系 104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AB) A、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是组织形式为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C、   是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实现国有化的结果 D、是企业控股权统统掌握在国家手中 1049、 资本输出对于输出国的后果 (ABCD) A、可给输出国的资本家带来高额利润和利息 B、 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 C、 可以带动商品输出、使资本家获得双重剥削收入 D、   是国内的投资不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停滞性 1050、   资本输出对于输入国的后果是 (ABC) A、进一步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缓和资本短缺所引起的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 有可能在经济等方面依附于输出国 D、 可以充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1051、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 (ABCD) A、   生产高度国家化,出现了在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 B、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受国界的限制 C、许多国家的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需要借助于国际市场 1052、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是 (ACD)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在全球化范围内的转化速度 B、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后发优势"从而缩短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D、  外国商品、资本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强烈冲击着其民族工业与经济 105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A) A、 英国古典经济学 B、   劳动价值论 C、剩余价值理论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54、 生产力状况包括 (C) A、  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B、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力水平 C、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D、   生产力变化和生产力水平 1055、 管理属于 (C) A、 单一的生产力范畴,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 B、单一的生产关系范畴,体现人和人的经济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范畴,既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又体现人和人的经济关系 D、单一的政治范畴,体现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1056、    马克思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D)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057、 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通过 (D) A、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B、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 C、抽象的劳动表现出来 D、 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1058、 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C) A、 简单的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与一般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 D、扩大的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 1059、 在简单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下列哪种职能的出现使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 (B)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世界货币 1060、   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指 (A) A、    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1061、 纸币不能充当什么职能 (A) A、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蓄手段 1062、   在一切社会中,财富都是由 (A) A、 使用价值构成的 B、  价值构成的 C、 货币构成的 D、  资本构成的 1063、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B) A、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结果 B、 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工作日延长的结果 D、 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的结果 1064、 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可使资本家获得 (A)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  平均利润 1065、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 (D)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D、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066、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B) A、以资本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    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价值构成 1067、    生产价格形成的直接前提是 (D) A、剩余价值的产生 B、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 平均利润的形成 1068、   最具有货币拜物教的资本是 (C) A、  产业资本 B、  商业资本 C、 信贷资本 D、 银行资本 1069、 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根源是 (C) A、  发达国家拥有科技优势 B、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冲突内耗了自身的力量 C、  国家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D、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彻底弥合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共同剥削发展中国家 1070、 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最主要形式是 (D) A、  国际垄断同盟 B、  国际辛迪加 C、混合联合公司 D、跨国公司
本文档为【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5KB
软件:Word
页数:5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5-18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