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举报
开通vip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二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根据学科的特点,现将本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初一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可塑性强,;有的表现随便,有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二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根据学科的特点,现将本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如下: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初一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可塑性强,;有的表现随便,有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听课走神、作业潦草等。教师要采取激励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机制、及时引导,发现闪光点,评出学生的自信。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地球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本章教学重点是: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2南北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4地球自转的特点及意义,5地球公转的特点及意义,6五带的划分, 第二章地图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三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读图、用图、绘图,提高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本章教学重点是:1、地图三要素、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2、运用比例尺量算距离,3、熟知常见的图例符号,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知道常见的五种地形,4、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5、学会运用地图查找信息,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二部分。“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本章教学重点是: 1、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3、知道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本章教学重点是:1,、天气的概念及特点,会读卫星云图,2学会计算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学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3等温线的判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4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会分析降水季节变化规律,5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6、在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7根据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7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8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主要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形成、形态、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世界文化遗产。本章教学重点是: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人口问题2世界三大人种、主要语言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措施 1. 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 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4. 重点热点抓辐射 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五、课时安排:课时安排共22,分别如下: 章序 名称 节次 内容 课时 课时合计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5[ 第二节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2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 1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1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 地图的基本要素 2 4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1 第三节 地图的应用 1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 海陆分布 2 3 第二节 海陆的面貌 、 1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 7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类型 2 第五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1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1 3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1 6、 教 学 进 度 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1 9月1日 序言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 2 9月5日— 9月9日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3 9月12日 —9月14日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2 4 9月18日 —9月23日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2 5 9月26日 —9月30日 地球的公转(1课时)活动课(1课时) 2 6 10月1日 —10月7日 国庆节 7 10月8日 —10月14日 地图的基本要素(2课时) 2 8 10月17日 —10月21日 地地图的应用(1课时) 地形图的判读(1课时) 2 9 10月22日 —10月28日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 海陆分布(2课时) 2 10 10月31日 —11月6日 第二节海陆变迁(1课时)复习(1课时), 2 11 11月5日- 11月11日 期中检测 2 12 11月12日 —11月18日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1课时)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1课时) 2 13 11月19日 —11月25日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1课时),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1课时) 2 14 11月26日 —12月2日 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2课时) 2 15 12月3日 —12月9日 第四章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1课时),单元自测1课时) 2 16 12月10日 —12月16日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1课时)第二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1课时) 2 17 12月17日 —12月23日 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单元自测(1课时) 2 18 12月24日 —12月30日 期末自测(2课时) 2 19 12月31日 —1月6日 综合复习 2 20 1月9日以后 总复习及期末检测 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2、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思考、回答、交流 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极半径 赤道半径 学会依图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5、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第二节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学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思考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了解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2、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可使 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4、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四、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回忆、思考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1: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讨论、回答 完成21页活动题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并让学生明确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师生活动2: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时小结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 夜更替的现象。 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的自转。 难点: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 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 教后感 :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 新课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 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 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则要 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 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1) 教师提问: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 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讲解,引出课题。 (2)组织学生讨论。 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 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 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 (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 边提问: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 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 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 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 快,一会儿慢。 (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 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替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 地球仪上,提问:地球上哪边是白天?哪边是晚 上? (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 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 暗半球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地球 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 个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 程。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 (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 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 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四、教师课堂小结。 提问: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 五、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 六、板书。 地球的自转 一、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亦称为地球的绕轴运动,即地球绕地 轴而旋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队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 的时间也是24小时。 (23小时56分4秒)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教案 教学目标: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每年都放寒暑假,都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谁能说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读教材图1.19“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还说明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五带的形成和特点。 第二章地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第一章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练习 教学媒体: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二、讲授新课: 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 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三、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八个基本方向,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4、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5、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6、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3、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教学媒体:地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1、回顾检查、总结作业情况;设疑 2、创设情景 通过作业,虽然学生画的都是同一所学校,但是各不相同,为什么?如果一个从未到过我们学校的人拿着你们的图,能找着北么? 3、在地图上怎样才能表示出正确的方向 学生根据提问积极思考,并积极回答 学生虽然会画学校平面略图,但是画的还不准确,这样提问,引出地图的要素:方向 二、新课教学 1、讲授新课: 逐步理解:八个基本方向的知识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西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东南 南 先了解八个基本方向,为方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认真学习,巩固记忆 (2)、有指向标的方向的表示方法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3)经纬网定向 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 系统学习方向并落实到图上、认真学习、巩固记忆 充分练习 2、过渡 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表示方向?那么我们画的学校平面图上怎样表示呢?要使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还必须知道怎样辨认实际中的方向,并学会怎样在地图中标注方向。 学生思考,讨论。争取在课堂上把知识掌握牢固,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列举讲解在实际中确定方向的一些方法, 利用课本、阅读课本 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学生当堂练习、当堂巩固,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充或更改自己所绘的学校平面图 小组合作修改,用学的方向修改平面图,使平面图有准确的方向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判断家、公园、商场等场所的方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 4、用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确定方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2、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 3、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4、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5、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熟悉和使用图例和注记 6、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7、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8、树立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 2.熟悉图例和注记 教学难点 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地图上的方向 复习,回答问题,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 二、引入新课: 提出疑问 当我们拿着我们画的图时,可以看出到哪里去,应该往那里走,但是走多远呢? 学生思考,引起探索的欲望 三、讲授新课: 1、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数来讲解比例尺,总结归纳比例尺的定义公式。反复练习加深印象。通过分数的性质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回忆,讨论,练习 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2、比例尺的形式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3、举例练习: 利用不同的地图观察总结地图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当图幅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如何测量距离计算比例尺,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也需要反复练习 理解,熟练计算,换算,反复练习,让学生加深印象,熟练掌握知识的应用 4、总结归纳: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分组讨论总结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多读图多熟悉,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对比例尺有个整体、系统认识。 5、利用地图,熟悉识记主要常见的图例,以及应用方法. 阅读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 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讲解 当堂检测:利用书、填充图册检测,结合地图,落实在图上,加深形象直观印象 5、修改平面图 用这节课学的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修改平面图 学生上节课已修改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平面图。 合作完成 三、布置课后作业 任选一张旅游地图,设计一条游览路线,沿路线读出方向、图例、比例尺等各要素 课下合作完成 (利用旅游地图,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参与性比较强。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加深认识。)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表示方法: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2)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粗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2、常见的图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4、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学看地形图 1.看图名 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 2.看方向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3.看比例尺 进行实际量算 4.看图例 (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2)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3)等高线的走向 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山脉的走向等 等高线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必须加强学生对图的理解和掌握。 (二)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1)山峰:(山顶)山的最高处 (2)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 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3)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4)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5)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6)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四、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充分理解、握,并运用到实际当中 五、布置作业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5、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6、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7、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8、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9、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6、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 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2、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做游戏、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统计,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 3、设疑 提出疑问,观察、讨论、总结,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4、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介绍: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5、学习七大洲 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6、学习四大洋 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三、本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4、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各大洲的分界线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看图分析: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读图、思考、分析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小结: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落实每一地点在地图上的落实。 2、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三、绘图、总结、布置作业: 1、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 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4、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5、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通过读图分析巩固 二、讲授新课: 1、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利用身边常识引入,帮助学生理解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提出疑问,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 2、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3、绘制简单示意图,表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意义及不同,利用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举例、板图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区分它们的差别,熟练巩固 4、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5、列举熟悉的地形——五种陆地常见地形 海拔高度(米) 平原:〈200 高原:500 山地:500 坡度较陡 丘陵:500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利用身边知识举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6、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断 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通过读图思考判断,提高兴趣 利用简单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启发学生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总结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点 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总结盆地的特点。定性定量描述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7、海底地形 可与陆地地形进行对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内容,可适当将一些海底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8、世界之最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通过书上活动,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强调“世界之最”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3、、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4、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5、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6、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难点: 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海拔 2、相对高度、 3、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4、世界之最 二、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启发学生思考 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体的地球仪不常见,沙盘模型更少见,而且都不便于携带。所以人们就研究出一种把地形表现在平面当中的方法——地形图 三、讲授新课: (一)地形图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形图中的基本要素。 1.等高线;在陆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就叫等高线 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及绘制方法。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成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比较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依次比较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地形图与普通地图的差别 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二).海底地形 1.等深线;等深线的定义通过类比达到知识的迁移 2.大陆架 3.大陆坡 4.海沟 5.大洋中脊 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海底地形示意图初步了解 (三)世界两大山脉带 指导读图,简单介绍 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1)东岸:北美洲—落基山脉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合称:科第勒拉山系(最长山系) (2)西岸: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1)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高山脉)珠穆朗玛峰(最高山峰) (2)阿尔卑斯山脉(欧洲) (3)阿特拉斯山脉(非洲) 三、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 布置反复看图,在“世界地形图”当中就是利用分层设色表现了世界陆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新课教学 (一)、海陆在变迁 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小结、活动 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激发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3、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 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二、新课教学 (一)板块构造学说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2-48后,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 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 →”表示 ;“→ ←”表示 。 3、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要求个别回答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 屏幕演示六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 小结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生成和发展 观看动画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都会经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阶段。 屏幕用动画演示海洋生成和发展 过渡: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象。刚才从录象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三)火山和地震 1、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看屏幕的图,讨论、回答 2、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思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 屏幕显示:在“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上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 3、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提问: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4、细讲地震 讲述: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们刚才看到的地震破坏性那么的大呢? 实际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级之分的。下面给大家看看地震的有关知识. 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地震前兆: 1、动物反应异常; 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 3、有地光和地声。 进行防震教育: 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 2、躲在坚固的家具下; 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三、本课时小结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7、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二、新课教学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天气有哪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2)讨论 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在晴天做?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 ④下雪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发必须做什么? 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3)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 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板书)天气预报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 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 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 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 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 (板书)卫星云图: 讲解: 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5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有雨) 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 活动三: 1、展示教材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你能学做天气预报员吗? 把学生分为六人为一小组各小组任意挑选城市,发布天气预报,教师做好巡回指导,让学生在模仿预报员的过程中加强对主要天气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2、练习教材P5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台风——捕鱼不合适;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 3、现实生活中许多动物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连一连。 蜻蜓 搬家将有雨下 知了 飞的低出门带雨衣 蚂蚁 潮,下雨兆 泥鳅 吐气泡,雨天将来到 乌龟 拼命叫,天热气温高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 (板书) 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播放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不同气候的景观,更清楚的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学生观察后总结)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生列表总结: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练习:教材P59活动第3题: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过渡:你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气候吗?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用呢? (板书)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作好指导)。 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夏秋降雨多,冬春降水少。 相关材料: ( 农业方面)风调雨顺,年景才能喜获丰收,每一种农作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农业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 (生活方面)每天早晨,晨炼已成为城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儿,早晨雾气重,尤其早晨到出太阳之前,近地面雾蒙蒙的。大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一些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滞留在空气中,被雾滴吸附造成能见度差、空气浑浊。因此,早晨锻炼身体最好避开,待大雾消散后再出来活动活动更有益健康。 打雷下雨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但是一场雷暴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能够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据研究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在晴天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实践表明,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对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很大作用因此雷雨过后,建议大家外出散步,有的医学专家在雷雨过后,将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引进病房,以协助治疗病人。 (科技方面):天气和气候还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的作用 展示当今风云人物——杨利伟的照片和资料,跟同学们一起了解气象条件对神州五号的升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师生的辩论,让同学们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 学生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对不明白的还可以继续提出疑问。对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二、引入新课: 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三、讲授新课: 1.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2.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3.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⑴ = 3 \* GB2 ⑶、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⑵、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61页活动1) 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世界之最: ①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利用书63页活动1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 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1月气温 7月气温 海洋 高 低 冬暖夏凉 陆地 低 高 冬冷夏热 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四、内容小结: 利用板书,强调重点 五、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二、引入新课: 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三、讲授新课: 1.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2.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3.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 4.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四、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二、讲授新课: 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 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订正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② 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 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三、练习 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A.亚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非洲 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 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 4.“地形雨”多形成于: A.沿海平原 B.内陆高原 C.沿海迎风坡 D.背风山坡 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 A.地形雨 B.台风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 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33℃ B.17℃ C.20℃ D.23℃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二、引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 三、讲授新课: (一)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绘制方法 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 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 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并找学生示范。 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 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 (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 2、阅读方法 学生合作利用书66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 ⑴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 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 ⑵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 ⑶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 四、教师总结: 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 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 五、 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至三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 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P.69正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 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课后活动: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四、五课时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实验演示,标新立异 (1)、器材:两个烧杯、细沙(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温度计、酒精灯(代表太阳) (2)、步骤:在两个烧杯里各放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的细沙和水,并分别在沙中和水中安置两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支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的快,接着熄灭酒精灯,观察哪支温度计降得快?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实验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深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山麓与山顶)气温的不同。 观察对比,找出共性 演示实验二: 器材: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山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 步骤:请四位同学上来读数。 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挡,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度数,再把电吹风调到热风挡,两位观察员报出度数。 关掉电吹风,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度数。 学生总结现象。 (通过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投影: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播放投影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讨论,形成结论 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学生交流城市与农村的气温情况,教师引导、启发,讨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小组抢答: 气候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通过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课后活动(可自选)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什么叫臭氧空洞,它是怎么形成的? 假如全球气温升2---5摄氏度,世界将会变的怎样? (这些题目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四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 掌握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气候的分布。 2、 掌握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各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征。 3、 能根据某地气温降水资料描述气候。 能力培养:通过对气温降水柱状图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视图、析图等用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气候的分布、特征。 2、 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以外的数据资料来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热带的气候类型 1、 情境导入 出示四幅不同的热带自然景观图,这些不同的景观是由于不同的气候形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2、 课前热身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整体认识热带气候的分布。 教师讲述: 习惯上,人们按照地球上垢“五带”来称呼气候,但这样并不具体。科学家则主要依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组成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一系列的“气候类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利用气温和降水来研究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 互动1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突出体现热带雨林的气候) 师:同学们试着表述热带雨林的分布情况。 生:分布在赤道附近。 明确: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互动2 师:下面我们利用图中气温、降水资料,来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先注意气温的高低和气温的变化怎样。 生:气温高,但变化不大。 明确:热带雨林气候 的气温特点是:全年高温,在26摄氏度左右。 师:再看图上各个月份的降水量和年总降水怎样。 生:多数月份的降水多。 明确:全年高温多雨。 互动3 师:根据书中热带草原气候图,看看其分布怎样? 生: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明确: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互动4 师:下面我们根据图中的气温、降水,来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大家观察讨论。 生:全年高温,降水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明确:热带草原气候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降水集中在6-9月。 互动5 师:请同学们表达一下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情况。 生: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明确: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互动6 师:下面我们利用图中的气温、降水来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 生:全年高温,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 明确: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互动7 师:学生根据下表填空。 气候分布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 热带沙漠 3、 达标反馈。 4、 学习小结 (1) 内容总结:见上表 (2) 方法归纳:从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中获取地理信息。 第二课时 二、亚热带气候类型 1、 情境导入 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气候中,这种气候的特征怎样?也许大家熟视不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气候类型吧。 2、 课前热身 预习本堂课的内容。 3、 合作探究 (1) 整体感知:亚热带处在热带与温带之间,没热带那么热没温带那么冷。 (2) 师生互动 互动1 师:根据图中的区域,请同学们说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分布。 明确:分布在中国原东南部、美国的东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的沿海地区。 互动2 师:我们利用图中的气温、降水来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注意气温较高的月份和降水较多的月份)。 生:冬季最冷的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明确:冬季最冷的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互动3 出示地中海气候 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分布图 师:根据图上材料和教材内容,得出地中海气候的气候的分布和气候特征。明确:分布在南北纬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地为典型,所以称为地吉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全年降水较少,是地中海气候最显著的特征。 互动4 观看游人在地中海沙滩上日光浴图 生:阅读P79最后一段 4、 学习小结 (1) 内容总结 气候类型 气候分布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方法归纳:利用图表研究地理问题 第三课时 三、温带的气候类型 1、 情境导入 出示不同的温带自然景观图,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赏赐吧,再一起研究它们的形成原因。 2、 课前热身 整体感知热带气候的分布。 3、 合作探究 (1) 整体感知:温带的陆地,北半球明显多于南半球,温带的气候类型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2) 师生互动 互动1 师:根据图中区域请学生说出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 生: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地区。 互动2 师:我们利用图中气温、降水资料来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全年降水较少。 师:同学们自己阅读、分析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分布、主要特征。 4、 达标反馈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由于这些地区常年受来自海洋的 西风影响,冬无 严寒,夏无 酷暑,一年降水均匀。 5、 学习小结 回顾本堂课内容,完成下表 气候类型 气候分布 气候 特征 自然景观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 温带大陆 亚寒带针叶林 6、 实践活动 分析比较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的异同。 第四课时 四、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1、 情境导入 观看南极科学考察画面 2、 课前热身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整体认识已学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3、 合作探究 今天我们来研究极圈以内的寒带气候和山地高原的高山高原气候。 师生互动 观看极地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分布图和景观图 生:(看图,阅读教材) 生:完成下表 气候类型 气候分布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生:将完成的内容交换,批改,评价,科代表:统计情况 4、 达标反馈 两种寒带气候分布在 和 的苔原气候,和分布在 和 的冰原气候。南极洲属于典型的冰原气候。 冰原气候区终年 ,降水 ,几乎没有什么植物生长。 5、 课外实践活动 如果你进行一次南极旅行,应作一些什么样的准备?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4、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6、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7、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8、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9、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各种统计图的判读 2、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人口分布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世界人口问题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发现在宇宙中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惟有地球。她像天使一般精心为人类营造了一个适合于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应该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美好的家园,他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上的特殊生命——人类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小知识:人类的起源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从其它动物中分化出来,已有千万年的历史。根据人类进化史的研究得知,约在2600万年前长臂猿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约在1800万年以前,猩猩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约在1200万年以前,人类同大猩猩和黑猩猩中分化出来。现在发现最早的人科化石属于腊玛古猿。他们大约生活在距今700~1400万年以前。从形态特征来看,他们已从猿系统分化出来,被推测已具有初步直立行走的能力,可能会使用天然工具谋生。其次是南方古猿。他们大致生活在距今100~500年以前,其中一些进步类型发展成能够制造工具的早期猿人,即真人的出现。〕 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一: 学生绘制图表、阅读图表,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2)、读图 ,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入表中,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板书: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活动二: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2).计算下表4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①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②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板书: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三: (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2) (阅读课文)根据AB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例如,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 ,人口为40万,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千米 。 请你根据下图计算A、B两地的人口密度 板书:1、人口密度 2、人口稠密区 3、人口稀少区 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3)分组讨论: 观点之一:从自然条件谈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 观点之二:从社会经济方面谈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 4、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小结) (1)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部和 部 、欧洲、 洲东部等 温度带的近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土壤肥沃,是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同 时这里地势平坦,交通 , 发达,又是 集中的地区。 (2)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极端干旱的 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 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 、 地区。 总结:世界人口不断地增长以及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都受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自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形成一系列世界的人口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了世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和提高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算人口密度及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各种统计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课后活动: 通过上网查询或小组调查的形式,收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下节课举行世界人口问题大辩论。 A组辩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很多问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 B组辩题:人口增长过慢,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鼓励生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过渡引入新课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增长极为迅猛,这种增长又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什么是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示图)。 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有的国家实行了生育控制政策。例如,印度就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为此,有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使多子女家庭享受各种津贴。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图4.8)。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如果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就会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活动 1.按每年增长人口8000万计算,完成下图。 每年增加 8000 万人 每天增加________人 每小时增加________人 每秒增加________人 2.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带来图4.7中提到的问题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请你再举出几个例子。 3.关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说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吗? 从乡村来的建筑工人为城市建造了高大的楼房。 每到春节前夕,民工总要购买许多商品回家,活跃了城市的商业。 太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会使城里人口拥挤不堪。 世界人口问题大辩论: 部分参考 甲:人口增长何时休 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据统计,现在全球每分钟增加150人,每天增加22万人,每年增加近9000万人,按此速度,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到2050年将达100亿,这种人口增长的势头不知何时才能休? 乙: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之必须,过去人们习惯用“天大地大”来形容天地之无边无际,但它并非象人们的童年时期想象的那么无边无际。据科学家推算,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71%,陆地仅占29%,陆地又包括不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宽裕。 人们通常用“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分割法来表述地面状况,地表仅有10%的可耕地面积,据联合国一份资料表明,在地球陆地面积中,可耕地面积仅16亿公顷,草原约30亿公顷,还有50亿公顷的陆地面积是沙漠、戈壁、冻土和原始森林。除此之外,我们再没有其它土地资源了,除非我们把森林砍光来开恳农田,着样做的后果我们早已明白,无异于更快地把人类推向灭亡的境地。 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社会不可一日无水,但是有限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逐年的增长量。另一方面,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阻碍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加上“厄尔尼诺”现象的“配合”地球变得越来越暖,气候有时甚至变化无常。 丙;发怒的地球 人类是地球之子,每天都在享受着地球母亲的无私奉献,但如果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那么总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人类必须保护地球,使环境免于退化和破坏。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生存下去。发怒的地球已警示人们改进现有的生存发展模式,探求新的发展战略,找到人类新的文明发展之路。 丁;巨大数值的人群决策与环境 处理环境问题意味着要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的,如:个人的、当地的、国家的、全球的层面。到大商场购物,是开汽车去还是乘公共汽车去,还是走路去,还是骑单车去,这是个人决策的例子,是建一个垃圾掩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站,这是政府的决策…… 看似个人的决策,但总是与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相关。你选择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旅行,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人口的决策综合在一起时,个人的行为就会导致环境的变化。 戊:固体废弃物何其多 城市是工业密集、人口众多的地方,也是垃圾存放的地方。在我们身边,经常可见载满垃圾的运输车疾驰而走,把垃圾运到城外堆放,目前世界上有不少的城市在为垃圾的堆放而犯愁,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山把城市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城市已被垃圾所包围,从高空望去,像一个城市的彩色项链。 己:人类健康与现代污染 世界原本是安静的,伴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增,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早已被作为世界第三大公害的噪声,搅得无法忍受,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摧残。 …… B组辩题: 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方面展开辩论 评价,总结: 板书: 三、世界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以及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2、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4、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5、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及其主要能使用地区。 6、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7、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8、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9、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10、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世界人口的总数?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3.世界的人口问题有哪些方面? 二、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世界上那么多人可不可能全都是一副模样?以河北为例,由于河北的飞速发展,来河北旅游或投资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以此为例分析外貌上的不同。搜集有关人种的材料进行展示 三、讲授新课: (一).世界三大人种 出示不同的图片 1.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3.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举例让学生识记人种划分的指标,强调体质特征的先天性以及总体性,排除染发、烫发、整容、外部修饰或者个体异常现象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阅读课本,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中”找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黄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2.白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3.黑色人种的地理分布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人种的影响 找几个特殊地区的人种类型 新课教学 世界的语言 学生活动:请4位同学分别用汉语和英语打招呼。 教师讲述: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教师提问:1.你知道的语言有哪几种? 2.有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讲解: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都不完全相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不相同。有的语言没有文字,有的有文字,在有文字的语言当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这些语言和文字也是联合国文件、发言等的工作语言。 师生互动:教师播放用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说的“我爱和平”的录音; 学生看图3--9 教师提问: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种语言?(汉语) 2.它除了在中国使用外,还有哪些国家使用?为什么?(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华人聚居的地方。) 教师活动:如学生回答此题有困难,教师可提示: 1.除我国之外,哪些地区有华人的分布?(东南亚) 2.世界上华人所占比例较高的国家有哪些?(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3.学生对照“世界政治地图”和图3--9,说出除我国以外,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及东南亚的一些使用汉语的国家,找到这些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并请一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的地图上指出这些国家。 教师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类最多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近十几年来,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世界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国家不断地增多,所以我们应努力学好汉语。 教师提问: 1.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哪种语言?(英语) 2.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3.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学生活动:前面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并请一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的地图上指出这些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第三题后,每一组选一位代表阐明自己组的观点。 教师总结: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种语言传播、使用的广泛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英语的分布如此广泛,和历史上英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它对外的殖民掠夺是分不开的,英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蔓延、英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而逐步扩展的,使得使用英语的国家不断增加,最终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广的语言。 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3--9,完成活动,填表后交流。 语言 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 亚洲、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俄语 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教师活动:教师放幻灯片归纳总结上一活动。 教师讲述:汉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以及华人聚集的地区,这说明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张文明反对战争的国度。过去,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国家不断增加。 三、复习巩固 教师提问: 1.哪六种语言文字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一种?它主要在哪些国家使用? 3.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哪一种?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4.说出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全课。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利用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5、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二、讲述新课: (一)、聚落的形态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房屋 道路 教育条件 信息流通快慢 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 密集、高 密、交通方便 好 快 丰富多样 乡村 分散、矮 稀疏、不方便 差 慢 较贫乏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下部空、防浸、)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保温好) (严寒)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三、课堂总结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第六章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第一节 地区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如何描述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和地区。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并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虽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但各主权国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能力培养目标:学会阅读统计图、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柱状图、饼状图,初步学会搜集世界各国的主要经济数据,能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起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世界上目前有多少人口?多少国家和地区? 二、新授 1.不同类型的国家 (1)我们到世界的几个角落去看一看(课件展示贫富差异图片) (2)引导学生谈读图感受――点题(世界的  差异) (3)世界各国存在那些差异呢?(引导学生读美国、中国、尼泊尔三个国家差异对比表)得出:面积不同、人口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4)师生共同探讨:出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最小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最少的国家 (5)教师讲述:地区 (6)设疑:国家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差异呢? (7)学生阅读美中尼三国经济差异对比表。 (8)引导总结: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揭本章题,在“世界的 差异”中添加“发展”) (9)教师讲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板书本节课题)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讨论: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发达国家吗? (2)评价并小结主要发达国家 (3)引导学生读课件“南北差异”资料,学生讨论:南北差距与南北对话中的“南”与“北”各指什么?为什么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称为“北”与“南”?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再出示课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巩固知识。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件出示相关的统计图,分别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工农业生产的差异”比较,分组阅读并讨论,完成探究性学习表格。) (2)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探究性学习表格并讲述探究结果,教师指导阅读分析柱状图与饼状图并做出总结。 (3)出示美中尼三个国家经济发展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国家之间的具体个别差异。教师提示学生不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与国家内部之间都有差异,教师以数据指出美国的贫富悬殊,以湖南与上海的人均收入差距为例,说明我国的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都存在差异。 (4)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教师稍作小结,布置作业:收集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历史背景资料,完成课本90页的“活动”内容。 (5)国家之间领土面积有大有小,有的贫穷有的富裕,国家之间能不能以强凌弱呢?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学生明确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6)教师讲述南美洲、亚洲四小龙等抓住机遇,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例子。 (7)提问:中国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呢? (8)引导学生探究“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出示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进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 (9)讨论:你对中国经济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言。 三、活动 向学生提供美中尼三个国家的基本概况,将学生分成三组,各代表美国、中国、尼泊尔三国公民,谈谈你将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 1.由学生来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作简单总结 第二节 国际合作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活动 活动一: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活动二: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本课时总结: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国际合作(活动前已板书) ①很重要: ②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③联合国的作用: ④其他国际组织: 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资料搜集与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了解国际组织的产生,认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能举事例说明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3)结合时事,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红十字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重要国际组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国际组织既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又是国际斗争的主要场所。同时,了解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3)使学生敢于探讨问题并主动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国际组织的材料准备和讲解,可以收集文字材料、图片、实物,条件具备的同学,提倡制作课件。 2、教师制作“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等材料的课件。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课前,要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织”、“红十字会”四个组。 各组设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有查找资料的、有制作课件的、有负责表演的、有组织出题的。 导入新课后,由四个组按照课本的顺序登台,四个组表现的形式不同,最后的巩固形式也各具风采。有按座次分组的,有按男女分组的;有比答题,有抢答题。还有现场采访。 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老师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操作多媒体。 (出示课件“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导入新课) (教师):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导致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地,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占有突出的位置。 (课件):“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教师):尽管这样,世界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各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经济格局日益被打破,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课件):“重要的国际组织” (教师):当今国际组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众多领域,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与我国有密切联系的四大国际组织。 【以情景引入课题,使学生了解,但今世界的矛盾有增无减,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增强学习本课的目的。】 (两位同学登台):今天由我们两位合作向大家介绍有关联合国的知识。 联合国: 利用课件及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主要从几方面向其他同学介绍: 1、由来及英文简写 2、地位 3、机构、总部 4、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5、职能 6、职责 7、重点关注的问题 (反馈):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他同学补充未提到的内容。 世界贸易组织: (该组同学自己搜集资料、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并搜集了中国入世前后许多激动人心的照片)主要包括: 1、性质 2、宗旨 3、机构、职能 4、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加入WTO? 5、入世后会给我们社会带来哪些变化?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 6、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样迎接这种挑战?(同学讨论) 其他同学补充未提到的知识。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该组同学从互联网上下载大量有关图片,资料翔实、新颖)主要内容: 1、性质、标志 2、宗旨 3、机构、职能 4、主办奥运会的城市是怎样确定的? 5、2008年青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届时我们上几年级了?能为奥运会做些哪些工作? ( 红十字会: (该组同学利用搜集的资料、徽章讲解)主要包括: 1、性质 2、标志 3、宗旨 4、主要任务 (教师小结): (课件):“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 (学生):上台抢答指出所在地并说出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名称 (总结):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这些组织既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场所,又是进行国际合作与国际斗争的重要工具。我们中国与这些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外活动):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小组长处,出一期有关四个国际组织地墙报。 世界性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简称世贸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WTO现有成员137个,另有约3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申请加入。总部在瑞士日内瓦。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各成员国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WTO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欧盟】(Eu) 现有成员国25个:奥地利、冰岛、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目前,联盟成员国中的奥地利、瑞典、芬兰已经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该贸易联盟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宗旨是通过消除成员国之间非农业品贸易中的壁垒,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亚太经合组织】 (ASPAC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APEC。 1989年11月6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由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六国的外交、经济部长签署协议,宣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汉城举行,会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为其成员。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是:“互相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其精神为本地区人民创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其合作的重点是经济领域,尤以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主。APEC现有成员21个,秘书处设在新加坡。 【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FreeTradeArea,简称AFTA) 1967年8月8日东盟成立。东盟成立的宗旨虽是“提倡以平等及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成长、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转变成为一个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集团。现东盟已拥有十个成员国,他们是:印尼、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缅甸、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ofthe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 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欧佩克的主要目标是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欧佩克的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有成员国11个。 【中美洲共同市场】(CentralAmericanCommonMarketCACM) 中美洲共同市场是由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五国组成的发展中国家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62年8月2日,总部设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中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逐步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统一对外关税,最终实现地区贸易自由化,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美、加、墨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宣布,成立了一个横跨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此协定促使三国的3.8亿消费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出口总值6134亿美元,进口总值7728亿美元。从20世纪9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规模迅速发展,以强强联合为特征的兼并浪潮风起云涌,跨国公司所推行的生产国际化趋向,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并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相互影响、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区域经济集团化倾向也在发展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经合组织、拉美南方共同市场等世界经济组织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他们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本文档为【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豆浆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9KB
软件:Word
页数:55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6
浏览量: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