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修行何必在深山

修行何必在深山

举报
开通vip

修行何必在深山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宫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道观里拜神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修行书呢?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 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总不免是在逃避问题…… 煮饭、洗碗、做家务,也...

修行何必在深山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也是大道场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宫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道观里拜神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修行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呢?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 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总不免是在逃避问题…… 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静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与欲望、无常与情绪苦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如实的本貌。 简而言之,只要你专注当下,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所以,只要如实、认真、带着觉察去生活,试着时时刻刻检查自我,丢弃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以一颗清净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师。 当修行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问题是道场。 一、奉献是修行 1 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把你的服务对象视为父母众生,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二、家庭是净土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的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的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淡,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三、修行要修心 道教历来重视修心,认为「修心」乃是明道的枢纽。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守静」才是「归根复命」的宗本,正是点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奥。萧天石先生曾说:「虚极静笃,系心学与性学之本,为作圣功夫,亦为神化功夫。」 关于「修心以明道」的具体行持,南华真人在《庄子?人间世》中对「心斋」的修道方法进行了阐述。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由南华真人「心斋」所揭示的「修心在明道」的功夫,不仅成为道门修心澄心以体道明道的理论基础,更为后来的修道者所奉行与阐扬。 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你才能够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修道心,不但天尊会加持你,就连山神土地都会帮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 四、修行在心方能解脱 其实,修行和生活、工作并不矛盾,觉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到处奔走寻求,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神就在心中,真正的神就是自己的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认真学,坚持修,好好学,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够解脱。 修道在修什么,修道首先就是在修心。 修道首先要有一个修道的心,有了道心什么都能得到。修道其实就是在修心。比如,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好人。不是一时就能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道者,一创而终。「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好比大海的水一样,什么事情进(到心里)来能容得下,这样的话,道、身体等各方便就都提高了。若是什么都容不下,怎么能修道呢?「真心清静道为宗」,将道这个宗旨装在心里,根扎的稳稳地,逐渐就提高了,自然也就容下了。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若是心里不平静,怎么和谐呢?自己都不能和谐,怎么能与别人和谐呢,怎么能容得下呢?只要一心一意的修道,「恭敬一切」,不愁衣食,自然就达到(和谐)了。 道家修行的水之三性 清虚子:《荀子·宥坐》中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作为道家的鼻祖,面对儒家响亮的“智者乐水”这千古圣言,老子淡然地说:上善若水。 两千多年过去了,轻轻一句上善若水,至今仍然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法则。老子堪称“水哲学之父”,他将水融合于道,把深奥的宇宙人生真相通过水这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加以阐述。在人生的旅程里,当我们疑惑的时候,老子告诉我们:水知道答案! 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无欲,不争,柔弱。正是这简简单单的水之三性,却如指月之手,为 我们道出了修行人最为关注的安心的大法门,我们称为“老子安心六字诀”,即“无欲,不争,柔弱”。 人的一生,从单纯到纷乱,是自然获得;而从复杂回归简单,却是修行的结果。生活这口大炼炉,在外锻炼我们的身,在内淬炼我们的心。我们或被动或者主动地修正自己,去顺应生活,去获益于生活,去掌控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找寻并研究修行的方式,目的是让自己获得足以超越现实生活的力量,获得生命的喜悦。 我们修行的初心是离苦得乐。活在喜悦中不仅仅是生命彼岸的果实,更使我们在修行途中能够欣赏到感受到的路边盛开的鲜花,它是我们生命内在的呼唤,本能的渴求。 活在喜悦中有个前提,那就是心安。心安就如同人生幸福大厦的基石,心定则静,静而后能安,安则喜悦生。心若不安,则精神涣散,种种烦恼苦闷,不召自来。 宋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对于幸福的理解最有现实意义,他在《无门关》中说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幸福不远,心若无事,幸福就在眼前。我们之所以在烦恼苦海中不停地翻滚,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挂碍,有挂碍故。 我们知道,儒释道虽学术内涵不同,但关于人生的终极智慧,却万源同宗,在最高层面上惊人地一致。心安是什么?心安就是《心经》上说的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要心安,就要去心头之挂碍。智慧的老子觉察到,对于凡人来说,外若有事,内要无事,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最根本的方法是顺应自然,无为无不为,做到外无事,倘若外无事,自然而然,内无闲事上心头。 我们内心的烦恼,大部分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求则苦,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开悟的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无烦恼,无欲是根本。 无欲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贪念是无始以来人身上最强烈的习气,多得为乐,爱占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贪念与不知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去贪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反观自己,无为而无不为。 知足知止是老子留给我们在人生旅程中行走的指南针,“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其雄,守其雌”,“知足者富”,他再三告诫我们要少欲无为,如此身心方能得定,由定而得安乐。 老子进一步指出“无欲”是一种“虚”。老子认为,人心原本是清静圆满的,是“虚静”的,受后天种种欲望的干扰而变得浮躁不安、相互争斗,因而人们需要排除贪念,舍弃内在的私欲,抛开外界的干扰,回归到本初的清静空明,达到人之本性而“观复”。“‘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复”即是复归、返还,回到最初的状态。 要“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观复”,才能“无欲”,所以,“无欲”不是形式上表现的没有欲望,而是心境的清静空明的“虚”态,一种身心真正自在的状态。 无欲必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和行动上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不争。老子敏锐地觉察到,如果说贪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那么争就是贪念落实的过程,它如一股狂风吹向我们的心湖,争不止,心不宁。老子反复劝诫我们为无为,事无事,不争而自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世间无常,不争名,不争利,则不为名利所累。 心无欲,行不争。内心喜悦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 无欲,不争,如捆绑在我们身上的两道绳索,面对人生险境,它能让我们止步不前。身不涉险,内亦相安无事。 然而,真正要达到外无闲事上心头,还需要一个护身符:柔弱。 再有力气的壮汉,伸手到水缸里抓一把水,抓得越紧,越一无所有,再锋利的宝剑,挥刀断流,亦不能如愿。 柔弱胜刚强不仅仅是水的特性,更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智慧。可以说,贵柔尚弱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吕氏春秋。不二》中载“老聃贵柔”,老子认为,万物盛极必衰,刚强是败亡的象征,壮盛是衰落的征兆,柔弱则是新生的标志,是生命力的体现,换言之,万物刚强意味着灭亡,万物柔弱则意味着长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把“柔弱胜刚强”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普遍有效的方法,告诉人们应该使自己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和状态,凡事要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才能延缓乃至避免向刚强的转化,从而维持相对的长久,避免“自遗其咎”福生无量天尊 “无为自化,清静自在”,是道家自我心仪的境界。深知“无为”固然难为,“清静”其实也难真静。平生性子急,对清静倍感仰祟,常常为一时的躁动而懊恼不已,备感‘静’之难能和可贵。 说起清静,不由让人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幅万籁俱寂,空旷虚灵,清幽恬静的诗情绝景,令人感受到,至清至静的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 “无念则静,静则通神”。古往今来,凡圣人贤哲,立德立业者无不以静为修,从静入手,不能静,就不能成大器。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了就聪慧清醒、不会糊涂,就能过的自在、活的舒心,就能干大事、成大业。可见,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人们常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动声色的静,其实是一种高智慧的淡定。只有不急不躁的理性的静,才能静观其变,搞清楚变的动因,把握住动的趋向,最终达到以静制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目的。梁启超说:“每天静坐一两个小时,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梦剧不乱,宠辱不惊。他日一切成就都基本上是这样。”所以, 不论你想干什么或在干什么,只要你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首先就必须培养自己清静淡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清静自在是一种应有的境界,也是很高的生活境界 我们时常感到活得很累,这好大原因是由于我们活得不够清静。现代人最大的精神隐患莫过于整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追逐名利、贪求无度,神经高度紧张;什么股票跌了、房价长了,什么谁又升官、谁又发财了,谁又娶了一位比他女儿还小的姑娘做老婆,谁在网上聊天才二天就“聊”到宾馆了等等,你是听也听不过来的。“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的心,不清静的躁动只会导致人心理上的不满足、不平衡,从而产生既不安份又不守已、不知所做、也不知所云的盲目失望感,让人生活在烦恼和痛苦的孤独之中。其实,心静,则情不动,就算外界到处是金钱、肉欲的诱惑,只要我们自己内心能保持清静自然,少私寡欲,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干扰,我们就能心清一身轻,过得轻松,活得自在。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定居在人声扰攘的闹市,但听不到任何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呢?静超天地外,不在无有中,心灵上远离了世俗,住的地方也自然就偏僻安静了。 清静也是一种传统的养生之道 先哲们认为,人养生,首在治心,治心先于安静,心不能静就会无所安,心不能定就会无所守,心无所守就会心烦意乱,心一乱就会百病丛生。现代社会为何患神经病、变态狂和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自杀率逐年上升,这都是由于人们心里太复杂静不下来的缘故。因此,人只有保持 清静淡泊的精神情志,才能心清体健,泰然自在。当然,清静并非叫人万念如灰,什么也不想,而是应当顺其自然,顺时而动,动中求静,行止有常,饮食有节,心神安定,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平和安宁。清静在于意念安静、恬淡虚无,排除干扰,使人五脏平衡,六腑和谐,分泌协调,使人的身心变得美好、强健、壮实,摆脱躁动、苦恼、不安和气虚力乏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养身,延年益寿,发挥人体内在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清静自明”,也就是说只有“清静”才能“自明”,才能把持自己、掌控未来。清静中别有天地,别有世界。人,只有心灵上的彻底清静,才能真正享受轻松安然,自由自在的美好人生。
本文档为【修行何必在深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9-08-19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