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举报
开通vip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方向•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血。用g表示,即g=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二)重力的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kg),g是kg,粗略计算:g取10N/k(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小结布置作业: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44页图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四)布置作业第二节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一把剪刀。•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图3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PF图4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4•反馈练习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TOC\o"1-5"\h\z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_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t/千克)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三节摩擦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4)学习设计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二•新课教学(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图丙件:f=F(转换法),实验次数压力大小(N)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f(N)(弹簧测力计示数)123图甲表格设计:(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四)摩擦的利与弊: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五)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六)、减小摩擦的方法: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三.小结。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作业:课本P631、2。六.教学后记: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课文76页一1蝉及一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一压强(图1)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一平方米(m2)1Pa=1N/m2压强的物理意义:TOC\o"1-5"\h\z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2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小结: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布置作业:教学后记: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一一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应用•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文80页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课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练习:(二)、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2.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87页“想想做做”2.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大气压。P0=760mmHg=x105Pa。3.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大气压随大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5.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具: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P91图14.4-1实验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练习:课本P93--1(二)飞机的升力如图面,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知道浮力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导出课题一—浮力。新课教学用测量法研究浮力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F浮=G—F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浮力的大小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5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重力G/N拉力F/N浮力F浮/N小桶重力G桶/N小桶和溢出水总重G总/N排开水的重力G排/N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G排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G排展开,即F浮=G排=p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三)物体的浮沉利用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G物)的作用,当F浮>G物时,物体将上浮;F浮=G物时,物体将悬浮;F浮<G物时,物体将下沉。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练习:练习册P63----A组5、6。(四)物体的浮沉的应用1密度计潜水艇飞艇热气球5•氢气球三•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后记: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教学准备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X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二、进行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分组实验:(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猜想与假设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自备容器中测定物体全都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学在测定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时,因为杯子太轻,事先在杯子里装了适量的水,测出其重力,再把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测其总重,二者之差即是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在实验过程中,一组5人,他们有的提弹簧秤,有的读数,有的记录,同学们对出现的问题时有讨论与争辩。比如有的同学手持弹簧秤的外壳部位;有的同学用弹簧秤提着物体入水中时太快,造成溢出水的体积与物体体积不等;……通过争论,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记录数据以下是四级学生的实验数据:第一组:弹簧秤12N弹簧秤2第二组:弹簧秤12N弹簧秤2第二组:弹簧秤1弹簧秤2第四组:弹簧秤1弹簧秤2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1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2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课堂小结与延伸教师:(在得到F浮=G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对以下问题发表意见。(通过例题,对今天所学进行巩固,同时强化交流与合作及评价意识)教师:(投影)例: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液体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还需要给出哪些条件(此题打破常规,没有采用根据已知条件求得未知结果的问题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条件和结果,要求同学们给出其他条件)这道题同样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所学浮力知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堂记录在黑板上):•液体密度;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物体边长•液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密度学生:(教师提议)对各组条件进行评价。(下课之前,教师提议)同学们自己评出第9组为踊跃发言小组(全班45人,共分成9个小组),然后予以鼓励(掌声)。教师: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浮力、重力)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v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vG物下沉,最终沉底。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6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二)进行新课1.讨论:(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2.实验: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3.应用•轮船(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即:排水量=m船+m货[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变,p海水>卩水,所以V排海水vV排水)•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潜水艇[演示]: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vG物,所以下沉)[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气球和飞艇[演示]:“热气球”的实验。[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原理:p气Vp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其他应用密度计、盐水选种等。附: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p液〉p物F浮=G物悬浮p液=卩物浮vG物下沉最终沉底P液Vp物(二)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三)应用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3.气球和飞艇:p气Vp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板书:一、功二、讲授新课: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分析得出: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即功=力乂距离用功的公式:WFS。W-功—焦耳(J),F—力一牛顿(N),s—距离一米(m)。3.功的单位:焦耳(J)I焦耳=|牛顿•米1J=1N•m〔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例题2]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3X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三、巩固检测:[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A.1000焦B.I焦C.0焦D.无法确定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四、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1牛•米。五、布置作业:第二节功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教学过程:一、复习: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二、引入: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三、新课教学:阅读课本111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公式:P—功率一瓦特(WW-功一焦耳(J);t—时间一秒(s)。1W1J/s,1KW=103W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四、例题讲解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是1t,起重机在20s内匀速把它提升到5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合多少KW(g=10N/kg)例2.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多少J,它的功率是多少W合KW.五、课堂练习(测)(每题10分,共100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B、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C、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D、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AW、J/sB、KWPaC、W、N/mD、N/m2、N•m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A、2400WB、1200WC、20WD、50W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A、10JB、X107JC、6X105JD、104J一台机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A这台机器1min做功是750WB、这台机器1min做的功是750JC、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JD、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W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A、2:9B、2:1C、3:2D、3:1六、作业、第三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二、新课学习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
本文档为【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天涯明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1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4-13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