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4年度推荐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省农科院doc

2014年度推荐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省农科院doc

举报
开通vip

2014年度推荐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省农科院doc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拟推荐 2014年度辽宁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 根据《关于2014年度辽宁省科技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辽科奖办发[2014]1号)的规定,由各研究所申报,院研究决定推荐“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7个项目申报2014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现将项目简况进行公示。 自即日起7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

2014年度推荐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省农科院doc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拟推荐 2014年度辽宁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 根据《关于2014年度辽宁省科技奖励推荐工作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辽科奖办发[2014]1号)的规定,由各研究所申报,院研究决定推荐“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7个项目申报2014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现将项目简况进行公示。 自即日起7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示。 联系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84号 联系电话:024-******** 附件:辽宁省农科院拟推荐2014年度省科技奖励项目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2014年5月5日 附件: 辽宁省农科院拟推荐2014年度省科技奖励项目 项目名称 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推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当前水稻生产中肥料施用不科学,特别是过量施肥造成环境面源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降低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开展了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系统揭示了辽宁省不同稻作区水稻土养分释放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动态变化规律,构建了不同稻作区稻田养分管理技术模式,首次提出了不同稻作区水稻化学氮肥投入阈值,创造性研制出对河蟹安全的水稻专用肥配方及高效安全施用技术,形成配套集成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示范。主要技术成果如下: 1、系统揭示了辽宁省不同稻作区土壤养分释放行为和水稻养分吸收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了土壤养分随时间的变异特征、供应能力及水稻施肥关键时期;建立了水稻土养分丰缺指标技术体系,更新了施肥参数,提出了不同稻作区水稻最高/最佳产量施肥量等指标;筛选出不同稻作区水稻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构建了不同稻作区稻田养分管理技术模式。 2、针对水稻传统施肥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从保障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角度,探讨了水稻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的约束条件,明确了水稻高产和环境无负荷污染的氮肥安全施用范围,首次提出了辽宁省不同稻作区水稻化学氮肥投入阈值。 3、针对养蟹稻田传统施肥技术与河蟹养殖之间的突出矛盾,探明了施肥对河蟹的毒理特性和养蟹稻田的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创造性研制出对河蟹安全的水稻专用肥配方及其高效安全施用技术模式。 4、明确了淹水漫灌是导致水稻土壤养分损失、功能退化及水肥利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揭示了晒田强度与氮素损失之间存在着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提出了干湿交替,即在分蘖至乳熟期待水层自然落干至饱和含水量的85%时再复水至30 mm是水稻水肥高效利用的科学管理模式。 完成人及其技术贡献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1 孙文涛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主持人,项目申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及组织实施 2 宫 亮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技术体系及稻田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3 隽英华 副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水稻土养分释放特性、水稻养分吸收动态变化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 4 刘 艳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5 陈晓云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开放实验室 养蟹稻田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及化验工作 6 陈丛斌 副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水稻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7 徐 冰 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 瓦房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瓦房店地区的项目示范与推广工作 8 王建忠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开放实验室 施肥对河蟹生态毒理特性影响研究 9 李 波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氮肥品种及用量对河蟹发育及水稻产量影响研究 10 邢月华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养蟹稻田安全施肥模式与技术研究 11 赵念力 副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样品采集及化验等工作 完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创新推广贡献 1. 揭示了辽宁省不同稻作区土壤养分释放行为和水稻养分吸收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了土壤养分随时间的变异特征、供应能力及水稻施肥关键时期;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技术体系,更新了施肥参数,提出了不同稻作区水稻最高/最佳产量施肥量等指标。 2. 明确了辽河三角洲减氮(减量7% ~ 15%)增效、辽东南沿海抗病施肥、辽中地力提升、辽北精量简化等4项关键施肥技术,构建了不同稻作区稻田养分管理技术模式。 3. 从保障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角度,探讨了水稻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的约束条件,首次提出了辽宁省不同稻作区水稻化学氮肥投入阈值。 4. 筛选出适宜养蟹稻田应用的氮肥品种及氮肥用量,摸清了养蟹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创造性研制出对河蟹安全的水稻专用肥配方及其高效安全施用技术。 5、揭示了晒田强度与氮素损失之间存在着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提出了分蘖至乳熟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即待水层自然落干至饱和含水量的85%时再复水至30 mm是水稻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管理模式。 推广应用情况 自2006年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始终坚持试验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相结合,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建立了示范推广协作网,制订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范,编写相关技术手册和明白纸,技术培训48期,培训9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50万余份,召开现场技术交流与座谈会20次,培育核心示范户100余户;在沈阳、铁岭、大连、盘锦、锦州等地推广应用,累计应用推广面积达1788万亩,累计新增稻谷总产量80.46万吨,新增总产值22.37亿元,新增纯收益14.99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23篇。通过水稻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农民水稻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10件)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发明专利 一种养蟹稻田一次性水稻专用肥 中国 ZL201010142897.3 2012年12月5日 1094108 辽宁省农科院植环所 孙文涛 论文、论著目录(不超过10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一次性施肥对稻田蟹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土壤通报   2012, 43(2):429-434 2012年4月   孙文涛 孙富余、宫 亮、徐 冰、刘 艳     是 2 尿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渔业科学进展   2011, 32(2): 83-88 2011年4月 吴朝霞 袁滢滢 孙文涛、黄 珊、范翠翠     是 3 稻蟹种养田环境及稻蟹质量监测与评价/作物杂志   2011, 1: 67-70 2011年2月   陈晓云 邵凌云、孙富余、李志强、 于凤泉     是 4 稻蟹种养生产中水稻优化种植方案初探/辽宁农业科学   2009, (2): 39-41 2011年2月   孙富余 于凤泉、李志强、于永清、 田春辉     是 5 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辽宁农业科学/   2010, 10(3): 60-62 2010年3月   孙文涛 白寿发、宫 亮、包红静、刘 艳、王聪想、汪 仁     是 6 不同比例氮肥施用对稻田蟹生长及营养价值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9): 417-422 2010年4月 范翠翠 吴朝霞 范翠翠、吴朝霞、孙文涛、袁滢滢、张 琦、张 旋     是 7 不同耕作措施对水稻土耕层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辽宁农业科学   2013, (6): 16-18 2013年6月 刘 艳 孙文涛 宫 亮、蔡广兴     是 8 盘锦地区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6): 96-100 2013年12月 宫 亮 孙文涛 隽英华、王建忠、刘 艳     是 9 水稻土壤养分释放特性对施氮模式的响应/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3): 291-295 2014年3月 隽英华 孙文涛 宫 亮、于 涛     是 10 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2014, 12(4): 203-207 2014年3月 隽英华 孙文涛 宫 亮、于 涛     是                                               项目名称 风沙地花生防风蚀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推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风沙地种植花生裸茬表土易风蚀沙化,缺乏高产稳产品种、防风蚀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连作田风蚀强烈、产量低,覆膜田后期易脱肥早衰、高产稳定性差,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2006~2012年系统开展了风沙地花生防风蚀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及相关机理研究。主要开展1、“筛选高产稳产花生品种” 2、“风沙地种植花生春整地防风蚀技术3、“花生垄上双行单粒交错防风蚀高产种植模式” 4、“花生谷子套种防风蚀高效种植模式” 5、“花生玉米间作防风蚀高产栽培模式”等8项工作。 完成人及其技术贡献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1 苏君伟 研究员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主持全面工作 2 吴占鹏 研究员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主要技术研究 3 丁建国 副巡视员 辽宁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技术推广 4 王慧新 助 研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主要技术研究 5 陈梦非 助研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主要技术研究 6 蔡立夫 助 研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主要技术研究 7 孙鸿文 副研究员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技术推广 8 王同英 助 研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技术推广 9 张 坤 助研 辽宁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技术推广 10 吴金桐 助 研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技术推广 11 王海新 副研究员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创新推广贡献 1、创建了“花生垄上双行单粒交错防风蚀高产种植模式”。提高地表覆盖度10%以上,亩增产花生32.1㎏。 2、创建了“花生谷子套种防风蚀高效种植模式”。“辽风谷6号”和“阜花12号”合计亩增效600余元。谷子高留茬削弱近地表风速85%以上。 3、创建了“花生玉米间作防风蚀高产种植模式”。 玉米当季亩增产128.5㎏,利用玉米秸秆复合覆盖削弱近地表风速效果高达90%以上,降低土壤风蚀度1.5-2.0cm,下年换茬可减轻花生连作障碍。 4、创建了“花生顶凌期覆膜防风蚀高产栽培技术”。在花生播前50天覆膜,减少土壤风蚀度1.0-2.0㎝,亩增产花生荚果100㎏。 5、创建了“花生始花期镇压调控株型防风蚀增产技术”。在始花期用木磙压苗,使株高变矮2.0㎝,基部节间缩短0.5~1.0cm,提高地表覆盖率10%以上;亩增产花生18.45㎏。 推广应用情况 研究形成的风沙地花生防风蚀高产栽培集成技术,2006~2012年在阜新、沈阳、铁岭、锦州、葫芦岛花生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824万亩,平均亩增产荚果30.0㎏,亩增效益180.0元,新增纯效益10.41亿元。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10件)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实用新型 可回收残膜花生收获机 中国 ZL 2012 2 0505335.5 2013.03.27 2794431 风沙所 吴占鹏 2 实用新型 花生垄上双行浅埋式滴灌播种机 中国 ZL 2013 2 0445658.4 2014.01.22 3379155 风沙所 王慧新 3 实用新型 抗风蚀花生覆膜播种机 中国 ZL 2012 2 0504654.4 2013.03.27 2793913 风沙所 苏君伟 4 实用新型 花生免耕播种机 中国 ZL 2012 2 0505015.X 2013.03.27 2796428 风沙所 苏君伟 论文、论著目录(不超过10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 影响 因子 年卷 页码 发表 时间 年月日 通讯 作者 第一 作者 国内 作者 SCI 他引 次数 他引 总次 数 是否 国内 完成 1 辽西半干旱区花生单双粒精播种植适宜密度研究/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0.990 2013,35:351-353 2013年10月   王慧新 吴占鹏,苏君伟等   2 是 2 花生防风蚀覆膜播种机的研制/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0.990 2013,35:360-361 2013年10月   吴占鹏 苏君伟,王慧新等   3 是 3 辽西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对花生田土壤微生物量碳、产量及WUE的影响/花生学报 0.659 2012,41(4):37-41 2012年12月   苏君伟 王慧新,吴占鹏等   1 是 4 风沙半干旱区花生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及产量的影响/花生学报 0.659 2011,40(4):9-12 2011年12月   王慧新 苏君伟,汪仁等   2 是 5 风沙半干旱区秸秆还田对间作花生土壤酶活性与产量的影响/花生学报 0.659 2010,39(4):9-13 2010年12月   王慧新 颜景波等   1 是 6 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花生生态防风蚀技术初探/花生学报 0.659 2010,39(4):20-22 2010年12月   潘德成 吴祥云,王慧新   4 是 7 风沙土农田防风蚀保护性耕作几点措施/辽宁农业科学 0.187 2007(2):45-46 2007年2月   颜景波 于洪波等   2 是 8 花生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研究与应用/辽宁农业科学 0.187 2012(1):37-39 2012年1月   崔 瑞     1 是                                                   项目名称 优异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 推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农业科研领域。为了拓展我省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确保我省育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选育出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高配合力、株型紧凑的优良新品系,依托“七五”期间辽宁省科委重点项目“玉米优质、高产、抗逆、多用途杂交种选育”以及 “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课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1984年以徐乐澜玉米专家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开始探索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利用和创新研究,利用国内外杂交种后代导入热带种质拓宽遗传背景和提高配合力;在海南、河南、沈阳、丹东等地区进行多点、高密度大区种植和田间接种病原菌相结合的选育方法,即打破优良基因与不良基因的连锁,产生新的重组基因型,提高优良基因出现频率;又利用高密和田间接种病原菌,加大选择压力,加快选择早熟、雌雄协调、结实性好、抗病、抗倒优异单株的进程。通过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创制出一套热带、亚热带种质利用创新的技术方法;选育出辽2345、辽2309、辽2235、辽1604、辽124、辽428等6个自交系;并利用这些含有热带、亚热带种质自交系(热导材料小于12.5%)与国内旅大红骨及其改良系的强杂优模式,组配出辽单24、辽单27、辽单37、辽单452、辽单481、辽单1301等10个杂交种,其中1个杂交种通过了国家审定,5个杂交种通过辽宁省审定,4个品种正在参加省区试;杂交种辽单24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第一个国审品种,获得国家玉米新品种后补助10个重点推广品种之一。经多年多地示范应用,该系列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优势,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完成人及其技术贡献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1 李 刚 副研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系列品种主要选育人,项目主持人。 2 高长建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辽单1301选育人,项目副主持人。 3 王建国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系列品种省内外开发推广,中试基地建设。 4 杨 镇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辽单452、481选育人。 5 刘晓丽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系列品种主要选育人。 6 王金艳 副研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系列品种主要选育人。 7 张书萍 助研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中间试验及栽培技术研制。 8 马 骏 副研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宣传推广及项目申报、材料总结。 9 李磊鑫 副研 辽宁省种子管理局 宣传推广,栽培技术研制。 10 马宇光 中级工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辽单1301主要选育人。 11 孙 楠 助研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 种子生产与检验。 完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创新推广贡献 1、首次研制出,在温带地区导入热带、亚热带种质比例小于12.5%的改良温带种质,利用效果最佳。 2、国外温带种质导入热带、亚热带种质,结合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选育手段,创制出优良的玉米资源,拓宽了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 3、国外温带种质导入热带、亚热带种质与国内种质(旅大红骨)的强杂优模式,丰富发展了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4、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改良利用的技术体系,组配出辽单24等6个具有广泛用途和适应性的玉米杂交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229万亩。 推广应用情况 通过热带优异种质导入国内骨干自交系,选出6个优良自交系,组配了十多个玉米新组合(6个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这一系列的杂交种适应区域广泛,已累计推广面积2229万亩,增产粮食111450万公斤,累计新增总产值222900万元。根据杂交种子种植面积推算,这些杂交种共制种22.29万亩,按每亩300公斤,每公斤种子纯利润4元计,可创造纯利润26748万元。为玉米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创造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10件)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植物新品种权 辽2235 中国 CNA20010097.1 2003.1.1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   论文、论著目录(不超过10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玉米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利用研究概述/辽宁农业科学   2004(4):37-38 2004.8.1   高长建                                                   项目名称 农业环境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推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简介 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三维GI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地对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栽培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建立了集数据采集、监测预警、环境控制、数据分析、二三维信息展示、信息发布及专家系统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环境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解决了缺乏宏观信息支持,无法科学地制定种植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缺乏实时的生产指导,难以实现对种植环境的调控等问题。该研究在国内农业信息化科研领域尚不多见。 硬件方面,自主开发了适用于高温高湿、农业用电、信号不稳定等恶劣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WM系列智能环境监控设备。设备能够实现持续应用不死机、断电情况下数据不丢失、与软件系统无缝对接。软件方面,搭建了网页版及手机版农业环境智能监控管理系统,通过终端设备实时调控生产环境,并基于专家系统进一步实现对农业技术的自动下发、农业生产的智能管理。 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环境数据采集与控制方面,创新地提出了多点采集控制“二分之一”算法,经测试该算法的环境曲线最为平滑,电器设备工作效率最高,很好的实现了农业环境的智能化调控。管理方面,提出了农业种植管理计划(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Management Plan)模型,针对农业生产前期、中期、后期农业资源一体化管理,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平台功能方面,开发了农业环境资源三维GIS二三维联动功能和可整合的物联网传输协议模块,增强了空间地理环境的表达能力和对农业环境资源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在农业区划、品种适宜性、灾害预警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辅助分析与决策指导作用。 该项研究历时6年,于2012年初通过省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期刊论文7篇。项目技术研发成功后,迅速在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领域批量应用和稳定运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设施农业产品的产量,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4年来在省内外推广覆盖面积达到218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18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完成人及其技术贡献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1 王 昕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主持项目全面实施工作,总体方案制定 2 卢 闯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组织协调项目实施 3 彭秀媛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技术方案研究,文档撰写 4 杜霖春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调研 5 王 博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系统建设 6 王春萌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页面设计、模型制作 7 侯晓磊 研实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设备测试、系统测试 8 徐 艳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数据收集加工与整理 9 纪 晔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数据收集加工与整理 10 张玉鑫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数据采集汇总 11 王莲花 程序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系统开发整合 完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创新推广贡献 本单位作为项目组织单位,联合中国移动辽宁省分公司,负责项目组织协调、系统开发、人员管理及经费管理。积极鼓励项目组人员进行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在环境数据的采集与控制、农业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推广应用情况 2010年以来,农业环境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在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依托自身的科技推广体系、辽宁省移动分公司等合作伙伴,在省内外相关地区进行示范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4年的实施推广,已经在沈阳、大连、丹东、朝阳、铁岭、盘锦等地累计推广218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18亿元。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系统应用覆盖农民合作社、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生产部门、普通农户,面向手机、网络终端用户提供服务。潜在用户群体大,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10件)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实用新型专利 温室环境参数采集器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201120442373.6 2012.03 2262446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卢 闯 王春萌 张玉鑫 王 昕 王 博 彭秀媛 宣 凯 王莲花 杜霖春 李 颖 白 冰 朱 巍 刘 冶 2 实用新型专利 温室环境参数传输器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201120443912.8 2012.04 2308523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卢 闯 彭秀媛 杜霖春 王 昕 王 博 宣 凯 王春萌 王莲花 张玉鑫 李 颖 白 冰 朱 巍 刘 冶 3 实用新型专利 温室环境参数控制器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201120444083.5 2012.04 2291567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王 昕 宣 凯 卢 闯 王 博 彭秀媛 王春萌 王莲花 杜霖春 张玉鑫 李 颖 白 冰 朱 巍 刘 冶 论文、论著目录(不超过10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农业网络信息   2011(9):10-13 2011年9月26 日   卢 闯     2 是 2 基于STM32的温室监控系统/北京农业/卢闯   2013(5) 2013年5月25日   卢 闯       是 3 农业种植管理计划(ACMP)模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种植业管理与生产方式/农业网络信息   2013(7):32-34 2013年7月26日   卢 闯       是 4 云计算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农业网络信息   2011(2):8-10 2011年2月26日   彭秀媛     2 是 5 一种日光温室自动监测系统/农业网络信息   2010(1)32-41 2010年1月26日 张大鹏 王春萌     1 是 6 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农业网络信息   2010(12):8-9 2010年12月26日   王春萌     4 是 7 碳纤维发热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农业网络信息   2013(1):44-46 2013年1月26日   王春萌       是                                                 项目名称 沈阳市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与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推广 推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项 目 简 介 2006~2011年,辽宁省农科院根据农业生产对科技需求特点,探索创新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导的科技服务模式。形成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开发推广项目为纽带,多部门资金集聚,农业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具有农业科研单位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实施了五大科技提升工程:(1)果蔬质量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工程;(2)优质粮食高产创建工程;(3)实施科技专家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计划,支持合作社发展与产业基地创建工程;(4)建立优化智能传播手段、开展科技培训与宣传,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 在沈阳市实施 20余项次的科技推广项目,推广单项技术50多项,引进果树、蔬菜、水稻、玉米等新品种115个,推广新成果、新技术200多万亩,增加效益近4亿多元。 与沈阳市农科院合作实施科技共建项目,在沈阳市8个涉农市(县、区)建立玉米、水稻、花生、设施蔬菜、葡萄、红辣椒、树莓、食用菌、设施果菜等12个产业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示范区42个,总面积5万多亩,辐射面积50多万亩,对促进沈阳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30余个。示范区面积20多万亩,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辐射面积200多万亩,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百名专家科技支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为社员开展科技培训,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达5万多人次。 应用农业科技高效服务模式在沈阳涉农县(市、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有效面积1012万亩;累计新增玉米产量7633.92万公斤、稻谷13750万公斤、果蔬534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77650.96万元;新增纯效益47865万元。 该成果2012年9月获沈阳市农村科技推广奖一等奖 完成人及其技术贡献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1 史书强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推广处 主持人 2 孙贝烈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推广处 组织实施 3 胡海威 副研 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 技术推广 4 郎立新 研究员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卉所 技术推广 5 刘爱群 副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 技术推广 6 孔佑树 助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技术推广 7 赵文东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 技术推广 8 刘长远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 技术推广 9 苏仲义 副研 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组织协调 10 娄春荣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植环所 技术推广 11 侯守贵 研究员 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 技术推广 完成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创新推广贡献 探索创新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导的科技服务模式,建立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推广应用情况 在沈阳涉农县(市、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有效面积1012万亩;累计新增玉米产量7633.92万公斤、稻谷13750万公斤、果蔬534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77650.96万元;新增纯效益47865万元。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10件)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论文、论著目录(不超过10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与探索/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012年4月   史书强(副主编)       是 2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探讨/农业科技管理   2011年第6期 2011年12月26日   史书强 袁立新,张 鹏,孔佑树   4 是                                                
本文档为【2014年度推荐省科技奖励项目公示-省农科院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6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9-05-29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