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7-11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07-11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举报
开通vip

07-11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7-11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峥嵘 狰狞 慎重 缜密周全 B(诅咒 趔趄 狙击 神情沮丧 C(讥诮 眉梢 俏丽 峭拔刚劲 D(辍笔 啜泣 拙劣 相形见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

07-11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07-11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峥嵘 狰狞 慎重 缜密周全 B(诅咒 趔趄 狙击 神情沮丧 C(讥诮 眉梢 俏丽 峭拔刚劲 D(辍笔 啜泣 拙劣 相形见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 我们的学习效果。 ?老百姓说得好, 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 诚实温和。 A(考查 宁可 品性 B(考察 宁愿 品性 C(考查 宁愿 品行 D(考察 宁可 品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沈:弄脏。?狃:因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孤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孤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 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 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 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 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9(断句和翻译。(9分) 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1)用“,”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 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 宫赋》) (4) ,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 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讨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 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5分)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6分) 23( 下面的材 料从四个 方面对粤 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6分) 粤剧起源于明代,深受昆曲、南戏的影响,清朝顺治之后,以梆子、皮黄为基础, 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一大剧种。融合弋阳腔、昆曲之长,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 它的唱腔丰富,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民间说唱音乐。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和乙反线之别:伴奏乐器原只有二弦、高胡等民族乐器,后来加进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对增强戏剧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粤剧的行当,原只有生、旦、丑、末、净等十个,后来生角又演变为文武生、武生、小武等。粤剧是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剧种。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5D 6D 7B 8C 12AC 13D 9((9分) (1)(3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6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但:只是;仅仅。 ?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德:感激;感恩。 10((6分)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 (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1((6分) 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学素养。 (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14((4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15((5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6((4分) 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17((5分)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 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18((6分) 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19((4分)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20((5分)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能摈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 21((6分)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难 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人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22((6分)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鲜明、生动运用语言和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1)刹那间,只见他右手抓住篮球,—个箭步,然后如大鹏展翅,腾空跃起,以千钧之力将球稳稳地扣入篮筐。 (2)东方神鹿王军霞像离弦之箭冲出了对手的“包围”,她将里贝罗们一一抛在身后,在万米跑道上展现了万米红霞。 23((6分)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 所给材料按内容分为概念,起源与形成、唱腔(唱、调)与伴奏、行当四个部分。 (1)粤剧是吸收梆子、南戏等元素而形成的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唱、调还有细分,伴奏用二弦等乐器;行当分生旦净末丑等十余种。 (2)粤剧是以梆子、二黄为基础,融合昆曲、南音等形成的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乙反线之别,伴奏用二弦等乐器,行当有生旦净丑等。 (3)粤剧是起源于明代,受昆曲、南戏影响,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唱分大喉、平喉、子喉,调有正线、反线等。伴奏用二弦等乐器。行当有生旦净丑等十余种。 24(写作(60分) 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1(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 2(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 3(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4(调动语言及知识积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准确、鲜明、生动。 基内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础容切合符合题基本符偏离题意 等2题意 意 合题意 中心不明级5中心中心明中心基或立意不当 5分突出 确 本明确 没有什么 内容内容较内容单内容 0充实 充实 薄 感情虚假 分 感情感情真感情基 真挚 实 本真实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符合符合文基本符不符合文 表 文体要求 体要求 合文体要求 体要求 达 结构结构完结构基结构混乱 2 严谨 整 本完整 语言不通 5 语言语言通语言基顺,语病多 分 流畅 顺 本通顺 字迹难辨 书写书写较书写潦 工整 工整 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立意立意较立意略个别语句 发 深刻 深刻 显深刻 有深意 展 材料材料较材料略个别例子 等 丰富 丰富 显丰富 较好 级 语言语言表语言略个别语句 1 表现力强 现力较强 有表现力 较精彩 0 见见解、见解、个别地方分 解、构思构思较新颖 构思略有新有新意 新颖 意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B) 语 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 B、????? C、????? 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 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 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 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 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 不敢轻举妄动。 9、断句和翻译。(10分)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 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跛而望矣,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这之类的联想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错选的不给题多选‎‎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 称自己取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第一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第二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第三方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23、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1(D 2(D(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3(B(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4(B(按总分结构排序。)5(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6(A(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 7(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9(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翻译(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10((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1(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16(首先父亲需要我替他送食物,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和支持者,我还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所以孤独的父亲需要我。 17(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18(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19(“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21(“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22(第一方面: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第二方面: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或具有很强猎奇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第三方面: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或阅读过于功利,影响年轻一代。) 23(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得满分。 24((略) 绝密 ? 启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语文解析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4页,第?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赝品/摇曳 概况/愤慨 咽喉/哽咽 B.溯源/夙愿 憧憬/瞳孔 大厦/厦门 C.斟酌/甄别 荟萃/猝然 模样/楷模 D.商榷/证券 燥热/烦躁 降临/降伏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字音涉及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的读音。作答字音字形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相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音分辨。 【解析】A项yàn/yâ,gài/kǎi,yàn/yâ;B项sù,chōng/tóng,shà/xià;C项zhēn,cuì/cù,mú/mó;D项quâ/quàn,zào,jiàng/xiáng。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ks5u.com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个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望文生义,“首当其冲” “莘莘学子”就属于此类型。“首当其冲”常被理解成“首先冲在前 面的”;“莘莘学子” 常被理解成“辛苦的学子”。 【解析】A“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子,此处符合语境。B“运筹帷幄”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此处符合语境。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处不合语境。D“栋梁之才”担负国家重任的人,符合语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积累常见的语病现象。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 【解析】B项首先是语序不当,“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不是鉴定的内容,“发现的一种新的野生动物”才是鉴定的内容。其次主谓搭配不当,改称“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被命名为“金丝牦牛”。C项语序不当,应为“……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构思奇特,巧夺天工,令人流连忘返”。D项句式杂糅,“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所以食用水果前的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 B.????? C.????? D.?????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确定首句,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 【解析】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 ?是对?具体阐释,???是总分结构,?照应后文的“同追述的示现相反”,也可用派出发, 根据“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判定前面一句是?,AD两项排除,?句前是?;?句是总述句,后三句分别阐述“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故?句应在?后。???排列的有BC选项,也可排除AD选项。例举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修辞手法”,根据语 感,顺序应为??,由此可选C。 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高考资源网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参考答案】B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迪深厚有器局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 B.??? C.??? D.???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解析】?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断句和翻译。(10分)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 《宋史卷三百一十 列传第六十九》 ??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翻译】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 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故故:常常,频频。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作答。 附高考学子心声: 因为个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喜好和敏感,所以当语文题目解密后,我首先看的是诗歌。老实说,不看注解,我基本上读不懂这首诗;看了注解,我还是不太懂——当然,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何况我们在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经常会有“文难题易”的说法,目的是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在语文高考所有的题目当中,恐怕“古诗鉴赏”是一个连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准确的题吧,那么,在“参考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姑且让我这个“资深”高级语文老师猜解一回吧。 ?一看诗题:诗题既然是“月”,那么,诗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写“月”了,诗的主题当然也是与“月”有关了。朝着这方面去理解诗歌,总不会太离谱。 ?二看注解:先看注解的好处在于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避免在阅读时对不懂的地方过多纠缠耽误时间。?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这个地址无关紧要,“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只 不过这个提示让人迷惑:“曾”是相对于杜甫写诗的时间而言还是相对于今天命题的时间而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诗歌的内容就不好理解。按理,“曾”应该改为“当时”。?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个注解基本上没什么大用——但也有点用,就是让我们猜想“六”大概应该是“初六”吧,但本诗的主题,只与月亮有关,而与什么时候的月亮没有太大关系。?故故:常常,频频。这是解词,怕学生不懂。可是不解还好,一解反而迷惑了——这是写某一天晚上的月亮呢还是写某一段时期晚上的月亮呢,看来应该是后者——瞿塘峡晚上的月亮经常弥漫了青天——用泛写代特写,学生难懂。 ?三看诗文:我看不懂的有四处: ?“万里瞿唐月”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但也可以理解为“瞿塘峡青天万里”。哪一个较为恰当,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不好理解。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当晚的特写,还是瞿塘峡月亮的泛写,若泛写,上文的“六”如何落实,若特写,“时时”“故故”如何落实,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中的“和”不好理解。下一联的“当”应为动词,读音应为第一声。按照对仗的原则,“和”也应该为动词。就平仄规律来讲,“和”应该为仄声,那么这个字应该念hâ(第四声),意思应该和“配合”差不多。全句的意思大概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唉,“高师”尚要猜,学子何以堪~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勉强可以理解:不管“南飞”是飞向南还是从南边飞来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只乌鹊停在江边。但是“夜久”一词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是停落了很久呢,还是夜很深呢,杜甫和命题人的意思,大概是后者。 上文说过,难文可以易出,这是命题的常识。但是所命的两个题,偏偏却不怎么好答。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怎样的感情,”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那么我们就只有猜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不知我这样解行不行,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这又难了。刚刚所分析的这几个词,偏偏是含有许多歧义的,你让学生如何准确的解释清楚呢,更何况要说它们的“作用”,真是难为人~我姑且再猜一次:“万里”——用空间的遥远或广阔表明离乡之远,思念之深。“时时”——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用乌鹊深夜久停,不肯离去,喻作者深夜难眠,望月对鸟,增添思乡之念。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后值倾覆, ,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李白《蜀道难》) ?峰峦如聚,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参考答案】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解析】常出现的错别字是“反”写成“返”,“ 受任”写成“受命”,“ 潼关”写成“童关”。 三、(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5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参考答案】B E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析】B选项中“就能够”和E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 【解析】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 ?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主观因素: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依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范围,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是主观因素,而“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客观因素。 ?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参考答案】 ?满足物质上的需要。 ?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考点】本题考查对原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选项找到信息在原文中所在的地方,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结合文意,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相关的句子有“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四、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 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 【参考答案】?“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 常劳动。 ?“踩出深深的凹痕”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农人生活得作品。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 【解析】?根据语句:“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根据第五自然段,结合内容作答。 ?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 【参考答案】?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紧密结合。 ?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遥远更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 ?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捉、感悟、发现生活的真谛,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本题答案需要通读全文,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围绕“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这一题干要求,归纳出几个角度作答。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 ?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评价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 【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 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黄侃先生二三事 ?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 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w.w.w.k.s.5.u.c.o.m ?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参考答案】?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 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按照第?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参考答案】?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文意的能力。 【解析】在第?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选材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文语意连贯。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_______A________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____B____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______C______________,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参考答案】A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B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C多考虑性别、年龄、学 历、职业的不同需要。 【考点】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要抓住图表中的主要信息,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 【解析】要把握住每个图表的主体特点和不同发展趋势,如图表一主体是不同学历的人,趋势是“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 图表二的主体是不同职业的人,特点是“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23.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文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尊敬的华南大学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粤中学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华南大学为我校无私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 再次向华南大学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考点】本题考查致谢词的表达能力,要注意内容的前后连贯,语气诚恳,达到致谢的目的。 【解析】致谢词属于应用文体,目的是表达感谢,要符合这一特点。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解析】广东今年高考作文命题较为平易,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话题作文。命题者只提供了一个话题范围,学生只要在话题范围内作文便是符合题意。和去年“不要轻易说‘不’”这一作文题相较,广东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难度显然有所降低。只要抓住“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看法”这个关键信息,就能够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来。 “常识”即普通知识。“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普通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亦即“经验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作文审题要抓住“常识”普通性一面,写出对“普通知识”看法即可。 作文的导语部分,提供了两个学生可写的角度: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一般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写,就能符合作文的命意要求。基础好的学生也可另外选择新的角度作文,甚至反向立意,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作文立意的思辨色彩是广东近年设题的一个关注点,广东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也沿袭这一特色。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去认知“常识”,是取得立意高分的不二法门。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在于考生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要搞懂常识背后的规律性。比如今年几次模拟考试当中的作文题“登高望远”、“一叶落而知秋”等,还有平时练习过的“雨过天会晴、春来草自青”等,都可以纳入“常识”的范畴。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夫 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 。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 ?1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 表达特征 ?2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3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品。 ?4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5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 ????? B. ????? C. ????? D. ?????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1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 B. ??? C. ??? D.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阑:阻隔;阻拦。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 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 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 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 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 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 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 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 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 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份)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1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 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2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3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 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一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白放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文艺复兴时期的17世纪资产阶18世纪大革命 意大利 级革命时期的英影响的法国 国 伽利略等人的天牛顿的微积分、蒙日的微分几 文计算 牛顿学派 何、蒙日学派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 心 ; A 数学活动中心 。 B 23. 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 《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2)班 2. 《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10广东语文卷答案解析版 一、12分 1、A 解析A笑/叫 , 矿/广 , 剩/乘B同为“脚” , JZ声母不同 , 仙/欠C蛮瞒同 , 挑衅抚恤韵母不同 , 埋伏/瞒怨D快/愧 , 斌/贫 , 辟谣与精辟同。 2、C 解析: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斗转星移, 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甚嚣尘上,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失当。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3、B A搭配不当。 经过为介词,带长状语,主谓变成“理念”“证实正确”自然搭配不当。删去“经 过”,二“这”归一。 B共同做定做状皆可。 C表意不明 “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 D搭配不当。 完成与理想,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4、C 解析:第一层,谈创作活动和作品的关系,确定3句为起始句。2句三个“自己 的”,确定与个性特点呼应,放在第3空。检验余空,尚可。 5、B委 放置,丢弃 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6、B 利为彼有,为,二解。其一,介词,表被动。其二,判断动词 宜为报仇 为+动词,判介词,省小宾。翻译:给,替 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 C表被动,为。。所结构 D方位地点 7,、D 排除法。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 8、C 敌方间谍,错。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9、(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 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10(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 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查类型:炼字 (2)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 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考查类型:分片赏鉴主旨。 1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AE A只是,太过绝对。 E绝对的服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扭曲原意。 13、B 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14题4分 答:划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 特点。 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15题4分 答: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 一,创作角度 艺术活动要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 二、欣赏角度 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 文学类: 16题4分 答: 1,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1分 2,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1分 3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1分 4,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1分 17题5分 答: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2分 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第3句,动作描写。“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3分 18题6分 答: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 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 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 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 实用类: 19题。4分 答:第1句,拟人1分。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1分 第2句,反问1分。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1分 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1分 20题。5分 答: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2分 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2分 21题。6分 答: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 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2分 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2分 22、这个活动中心随着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转移到了英国,它的标志是牛顿对微积分的研究及牛顿学派的学术成就。其后,受18世纪大革命的影响,加上蒙日对微分几何的贡献和蒙日学派的研究成果,法国成为数学活动中心。 23题 感谢高一2班的精彩表演。是啊,我们知道,封建传统礼教的一统天下无疑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民主思想和封建传统出现斗争的一出作品。有请高二5班为我们带来《雷雨》~ 2010高考广东卷 与你为邻 本质上讲,我不是个罗嗦的人。但今天天气不错,难得广东六月了还这么阴凉,所以我有心情去讲讲和邻居们的那些事。 我家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我们单位宿舍比较特别,不比其他单位那种楼房,而是四合院。住院子好,一则省去爬楼之苦,二来,资源共享比较方便。那天我一亲戚给我带了老家的特产仁果。我也没多想就直接架锅上清蒸。好家伙,一院子的“仁”味。东边的大和大朴噌地跑我这要蹭白饭。我一想吃就吃了,顺便就把高山和小新一同喊来了。热热闹闹吃完后,这帮家伙碗也没帮我刷就没了人影,而且还在单位里到处嚼舌头。 大和说他可以向天起誓,自己绝对没有到我家吃“仁”果。说自己家的松下井边山野田中到处都有果子,根本没这个必要。 大和这人我知道,就那德性。他前两年搞传销,天天见我就说有好东西和我分享,强卖给我两千块钱一支的牙膏,说提升我的生活质量,这样可以进入共荣圈生活。近些年又因为我家门口一叫钓鱼岛的根雕拿不到手而寝食难安。我固然愤怒,总想日久见人心,无奈他和单位领导关系不错,一直都很吃得开。 和大和一样不厚道的还有大朴。他兄弟俩闹分家,打得不可开交,我还去劝架。他非但不念此情,还到单位领导那闹,说仁果是他老家特产。要求厂报上必须启示说明,而且强调“端午”“中医”都是子系列产品。 我自然气愤,这不是典型过河拆桥嘛。我爱人说也不奇怪。人家来咱家吃完还带了些走,回家后又上网又打电话又查资料认真对仁果做了研究。你都一点不重视,也怨不得大朴去争。我想也是,就一个说法了,想想就算了。 高山离我家最近,就隔一条水沟。前些日子他也不知道抽什么疯,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卷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 膝盖/油漆 载重 /载体 C.胆怯 /商榷 扮演/搅拌 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诟病,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 D. 诟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都是好人,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胃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4.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 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 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 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 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 B. ????? C. ????? D. ?????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语其妻曰„„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3分) ?公学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侯船过,随而锯其舵 ?乃改行,投身军营 ?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家,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9.断句和翻译。(10分)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糙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理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 .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的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论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次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 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一种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都不然,你是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减)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 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 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 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 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 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 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 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14. 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4分) 15.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汉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怜的夕阳像喝多了酒,醉醺醺地投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 ”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旧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还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几口烧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 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是聪明的海龙知道爸爸是怎样捕鱼的,觉得很过瘾,很刺激。他几次要跟爸爸下海,都被爸爸骂了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桌上放着一竹篓瘦小的番薯,一钵清得照见人影的稀饭。还有一碟咸虾子和一碟咸萝卜。小屋里响起单调乏味的蚕吃桑叶般的咀嚼声。妈妈捞一碗稠的稀饭放在爸爸的面前。爸爸把稀饭倒进钵里,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儿,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他把一块番薯连皮带根吞咽下去。今晚他毫不客气,只顾填饱自己的肚子。今晚他要干大事业。 天黑下来,破漏的小石屋冷冷清清,爸爸咳嗽着躺下了。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心中有事,装作睡着了的样子发出做作的鼾声。不知什么时候了,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轻了。海龙这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大海平潮了,远处传来哗哗的涛声,像大海沉睡时的均匀鼻息。海龙觉得那地方非常美丽,非常遥远,好像一个幻境。那里有星星点点的渔火,像醉人的眼睛,此刻可能都睡着了。他深情地望望小石屋。冬夜的小石屋像梦一般静寂,此刻被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气氛所笼罩。门前木麻黄纹丝不动,斑驳的树影爬上西墙,渐渐拉长,淡了。屋里格外昏暗,偶尔传来爸爸的咳嗽和妹妹睡梦中磨牙的声音。 海龙已经学会看星星辨早晚了。俗话说:冬潮涨子午。远处起大潮了。一会儿轰轰潮声铺天盖地而来。大海瞬息万变。海龙心里激动,仿佛已经长大成人。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也不知道爸爸的酒放在哪里。他悄悄掏出两个埋在热灶灰里的番薯,还有些烫手。他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全副武装,肩挑尖担,挑着鱼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才把柴枝点燃,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周围海面红光闪闪烁烁。他脱下衣服,浑身一阵哆嗦,急忙用水布包好衣服盘在头上,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后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 海龙的周围已经簇拥着许多尖头鱼。它们笨拙地向海龙的腋下、胯下钻来,寻找最理想的去处。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拔起尖担挑起鱼篓上岸来,脚一蹬穿上裤子,手一伸穿好衣服,弓着腰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放着钞票不捡才是傻子。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得想想办法。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解下盘在头上的衣服,拿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裤带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裤带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再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滑滑溜溜的尖头鱼。现在简直像大把大把捡钞票。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他干狂了,干傻了,干邪性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潮水开始撤退了。海龙穿好上衣,拴好水布,光着屁股,拔起尖担,肩挑沉甸甸一担尖头鱼迅速爬上岸来,这才感到寒风刺骨,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嘴巴发出呼呼怪叫,双脚已全麻木了。 后半夜,爸爸连连咳嗽,醒了过来,用手一摸不见海龙,急了,忙找到妈妈床前,也不见海龙影子,鱼篓和尖担也不见了。他心里明白,急忙穿上破裘跑出门外,遥见礁屿那边还有篝火明明灭灭地燃烧,急忙用手合成话筒呼唤海龙。 妈妈被惊醒了,点亮船灯和爸爸一起向海滩走来。船灯被海风吹熄了。爸爸妈妈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一点回应都没有。爸爸妈妈好不着急。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她低头一看,这不是孩子吗,妈妈双脚一软,跪了下来,只见海龙光着屁股,肩上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了银晃晃的尖头鱼。爸爸妈妈惊呆了,赶忙背起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把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忙哄妹妹:“哥哥给你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妈妈钻进被窝用力挤。爸爸搬过来自己的破棉被盖上去,钻进去,把海龙夹在中间,用力挤,挤出热气来。小石屋格外温馨。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石缝儿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有删减) 16.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17.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 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3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梁宗岱?先生 ? 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 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 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 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 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的宣传。 ?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跟他有仇,他一个一个 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的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字句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人生可恋,文学可喜,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应该看看宗岱,便可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用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20.???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21.如何理解第?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五、本大题2小时,每小题6分,共12分。 22.(1)请在下列关联词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3分)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 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2)将下面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3分) ?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23.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将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需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 6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存疑) 1、D 2、B 3、C 4、A 5、C 6、B 7、B 8、D 9、(1)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罗公招募一些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利锯隐藏在上流的水中。 (罗提督)邀请了文人来记叙他先前的人生经历,他的确是让人感到奇异的男子。 10、(1)早春时节。主要体现在富有季节性的事物上,如莺的啼叫,如酥的微雨,似有似无的春草。(2)面对眼前早春美景,词人不由的抒发了“休辞醉倒”的感慨,对早春美景生发出无限喜爱之情。同时,由于岁月的更替,作者也生发了“人生易老”的慨叹,“花不看开人易老”,慨叹中又不失旷达、洒脱。 11、(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2、A E 13、D 14、 第一个“味”是指气味,如酸甜苦辣,主要是指事物的物质属性。第二个“味”则具有抽象的意味,主要是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15、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大学生刚进入原始森林时,他们以欣赏的态度来看 ,便对森林美景赞叹,这时的森林是美的。而当他们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原始森林就可能不美,如夜幕降临,周围的景物让人心生恐惧。 16、第一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背景,季节是严冬时分,与题目中的“严冬”一词相照应,并且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处描写,写出了大海的宁静,该处描写反映出海龙一家人的心境,对“在艰苦的岁月中亲情的讴歌”这一主题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17.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渔民,捕鱼技法高超。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但因生活的窘迫病痛的折磨而又表现出的无可奈何。18 ——21 略 22 (1)尽管 既然 因而 (2) 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丑、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23 言之成理即可,和2010年的题型相似,没有什么难度。
本文档为【07-11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12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