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传统乐器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对全代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支施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咱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恶劣各国,如朝鲜、日本等国)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赵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笛又名横吹、横笛。相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宋朝以后,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传统的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和一个膜孔。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其常用音域有两个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圆润,独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现力丰富,故深受人们喜爱。笛子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筒音(最低音)为a′(实际音)和d2(实际音)的笛子。因为这两种笛子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习惯上称为『曲笛』和『梆笛』。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擦弦乐器,它广泛地流传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这个名称,在南方是专指独奏用或在国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由於全国各地不同的习惯,也有称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是同一乐器。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乐器,既用之於独奏,也适於合奏或伴奏,在民间的戏曲的多种剧种中均为中要的伴奏乐器。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为d′a′。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一书中曾有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名古文的意思是: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琵,向后挑进称做琶;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琵琶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就有两种琵琶。一种叫“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鼓发展而来的。一种叫“阮咸”或“阮”。它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在乐器制作上,将上述三种琵琶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保留了曲项琵琶制形的发音特点,将曲项琵琶的四相和直项琵琶的十二柱结合成四相十柱。乐器演奏为竖抱,由用拨子弹奏发展成手指弹奏。由于乐器的改革,演奏艺术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表现技法逐渐丰富,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亦成为这种乐器的专有名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对当时的琵琶演奏中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    明、清时期琵琶的制作基本定型。艺人们师承相传,对琵琶乐曲,特别是大型套曲的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演奏艺术上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击弦乐器约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最初在广东省沿海地区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国。扬琴具有清脆的声音,宽广的音域,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乐器,独奏方面亦极有特色与表现。约4500年前,有个叫仱伦的乐官发明了「律管」,将竹管一端以节封闭,由另一端直吹而发声,这是箫的前身。到了汉朝前,京房再加一后孔,成为五孔,唐朝时传到日本,叫做Shakuhachi(尺八)。到了魏朝又多开一孔,以后就没再做多大变化。箫为直吹管乐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与笛类似,音孔有六,前五后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个半八度,常用的箫最低音为d′.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鼓」发展而来,三弦名称最初见於明代文献中。如北方的「大鼓书」(亦称说书)、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为一种主要伴奏乐器,由於其声音铿锵有力,在乐队合奏中,常用来加强节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极富特色的独奏乐器。古时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西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上已有关於『和』的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的诗集经中也常提到这种乐器。传统笙一般为十三簧与十四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种。笙常用作伴奏乐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亦可用於独奏。笙是以簧片振动发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时可吹出两音以上,故可吹奏和声。云锣为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民间叫九音锣。通用的云锣有十面小锣,悬于木框之间,或将木框抵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击之,(大型云锣,则用木架立於台上)其立位排列各不相同。阮在乐队合奏中是相当重要的弹拨乐器。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乐器,故又名「阮咸」。阮经改良后,现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间戏曲及说唱中常见。在现代国乐团合奏中,多参与伴奏。目前最常用的为中阮及大阮。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分类一、古代的“八音”分类法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反思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音乐的发展之路偏离了以往数千年的轨道,走向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这时期,西方音乐被大量地引入到中国来,使国人们领略了西方音乐的乐器音色、表现能力、乐队层次、作曲技术……西方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但折服了我们,并且使我们反思自己的国乐,因此,便开始了国乐的改革之路。向西方音乐学习,不仅成为了当时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萧友梅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刘天华等国乐大师们创办“国乐改进社”的主要动因。在其后的100年间,中国传统音乐领域中的从业者们经历了不懈的努力,使传统音乐逐渐地“现代化”,终于形成了今天所具有的“民族音乐”之概貌。如今,在中国各大音乐学院设有“民族器乐系”,教授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有国家级别的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在各大城市设有“民族管弦乐团”;我们有顶级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也有“女子十二乐坊”等流行化的民族乐队组合。纵观今天的民族器乐,与传统器乐相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1.今天的民乐在音声变化,也就是音乐声音与形态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于乐器制作的材料,结构形态,音色都有很大的变化。同时,当今民乐的作曲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引进西方的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术在中国器乐音乐的创作中处处可见,西方音乐的模式也被应用于中国“新民乐”作品。2.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也给民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从20世纪初期的“大同乐会”开始,中国人经过了50余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中国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队。3.在民乐教育方面,音乐传承方式和教育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按照一般的理解,中国传统的民乐教育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需要每个演奏者对于乐谱要有不同的处理,所以造成了中国传统民乐一曲多变的特点。但是如今再谈中国传统音乐,离开了西方的音乐术语就以已经无从谈起了。民族音乐:要现代也要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实存在着一对矛盾的范畴,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方面,社会需要发展,民族音乐也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赋予现代人一个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历史留下的文化传统是需要今天的人们来承载的。所以,今天的人们,一个肩膀要承载发展的重任,另一个肩膀要承载对传统的继承。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中华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应该丢掉了民乐传统中最重要的东西,即传统音乐的思维。传统并不是我们的累赘,她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恩惠。传统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提供给我们以历史的、文化的和审美的价值。什么是美?美不仅在于审美对象美丽和谐的比例,也在于审美主体美丽的灵魂,同时在于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精神。 完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3-29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