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_劝学篇_和_癸卯学制_初探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从_劝学篇_和_癸卯学制_初探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举报
开通vip

从_劝学篇_和_癸卯学制_初探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第 21 卷第 6 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08 年 11 月 Vol 21,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Nov, 2008 从《劝学篇》和“癸卯学制”初探 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温晓静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上海 200241) ...

从_劝学篇_和_癸卯学制_初探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第 21 卷第 6 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08 年 11 月 Vol 21,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Nov, 2008 从《劝学篇》和“癸卯学制”初探 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温晓静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上海 200241) 摘 要:清末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过程中,张之洞充当了一个重 要的角色。《劝学篇》和“癸卯学制”集中体现了他“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思想。他认为历史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忠君爱国的思想;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史为体,世界史为用”;并就历史课程 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要求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推行于实践。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的历 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之洞;历史教育思想;《劝学篇》;“癸卯学制”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8)06-0104-04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年称抱冰老人, 去世后被追谥“文襄”,故又称“张文襄公”。张之洞在其 40 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几乎从未中断 过教育活动。他的一生,就其举办教育事业数量之多、类型之广、范围之大以及在废科举、建学 制等方面的作用而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应该是屈指可数的。因此,他被清廷管学大臣 张百熙(1847-1907)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1]。作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决策者,“张 之洞在近代教育的学科分类、课程设置、组织管理、行政体制方面,毕竟提供了前辈所无的新东 西,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留给后人宝贵的遗 产”[2]。 1898 年 4 月,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书 4 万余字,分为内篇和外篇,共计 24 篇。涉及政 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其中内容较系统地表达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教育思想。1904 年(光绪二十九年)1 月颁布了由张之洞实际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 (因光绪二十九年为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 国推行的新学制。因为在“癸卯学制”的制订中,张之洞起了主要的作用,所以可以看出张之洞 “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成为了“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而“癸卯学制”的建立对中国 的历史教育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历史第一次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标 志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始。 基于此种因素,本文将针对《劝学篇》和“癸卯学制”,从微观的层面初步探讨张之洞的历 史教育思想。 收稿日期:2008-04-07 作者简介:温晓静(1977- ),女,浙江平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温晓静:从《劝学篇》和“癸卯学制”初探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105 一、历史教育目的 《劝学篇》提到,“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义”[3]5, 要“强中国,存中学”[3]5。继而《奏定学堂章程》在“立学宗旨”一栏中便开宗明义地规定:“无 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 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抑制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4]张之洞在他 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教育思想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忠君爱国的教育目的从来不曾有所改变。 他强调兴学育才,变革教育体制,大量吸收外来文化,根本目的或者说其教育方针还是在于挽救 没落的清王朝的统治及为之培养“忠臣孝子”型的人才。 同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历史课程要“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 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5]420。“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 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5]436,“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 泽,……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振发国民之志气”[5]509。可见,张之洞所构建的历史教 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忠君爱国的思想,历史教育从此被蒙上了厚重的政治和功利色彩且影响 深远。 二、历史教育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提出了“新旧兼学”和“中体西用”的思想。易惠莉认为,“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创用者是沈毓桂。经由张之洞《劝学篇》而说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已经具备远比沈毓桂作为新式教育的培养人才的原则更为宽泛的内容和意义,足以成为那一进步 社会思想的代表和概括[6]。其中,“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 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3]41。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张实际上是一个对西学大 力提倡的人,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概括了西学的内容,将西史、西政纳入西学的范畴。外国历史 课程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也第一次得到国家教育法令的承认。外国历史课程的设置是教育上长期 学习西方的结果,在古代的中国是没有世界历史的概念的,历史的学习基本局限在本国朝代的更 替和政治史上,所以这对于中国的历史教育来说是一个大的突破。 既要求学生学习“西学”,又要学“中学”,那“中学”和“西学”之间应是怎样的关系呢? 到底孰重孰轻?张之洞对此作了精辟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 世事。”[3]71“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国先贤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 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学之可以起 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3]22 就历史教育而言,可以说张之洞是以“中国史为体”而以 “世界史(西史)为用”作为其指导思想的。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以“癸卯学制”为载体影响着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进程。在这种“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指导下,历史课程还是受到重视的。所以,在“癸卯学制”中, 历史虽然不像读经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占有的绝对地位(如《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读经讲经课程 周课时数为 9,约占总课时的 25%),但还是在从初等小学堂到中学堂阶段每一学年都设有历史课 程,每一星期有 1-3 个钟点的授课量。同时,“癸卯学制”相当重视本国史的教育,规定从蒙养院 到高等学堂都设置乡土史或本国史的教学内容,而世界史(分为亚洲史和欧美史)只有在中等学 堂或高等学堂的师范或人文专业开设,这种课程设置便是“中体西用”这样的历史教育指导思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 21 卷第 6 期 106 的体现。 另外,张之洞又提及:“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3]22 但“先入者为主,讲 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祖也”[3]2,且讲西学要“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3]22,所以“癸 卯学制”的历史课程安排为:小学堂讲乡土历史及中国历史,中学堂的设置程序为:第一年,中 国史;第二年,中国史及亚洲各国史;第三年,中国本朝史及亚洲各国史;第四年,东、西洋各 国史;第五年,东、西洋各国史。 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相应地就会比较注重历史课程的政治、道德 性的社会教化功能。而历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过多地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教化功 能将会淡化或异化历史知识本身的人文精神。并且这种对传统史学的全盘肯定,灌输“君史”的 历史观和历史教育目的论在当时就遭到了梁启超等有识之士的批判。1902 年,梁启超发表《新史 学》,指出了传统史学在教育上的弊端,同时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 理公例”,史书应“为国民而作”[7]。 四、历史教学方法和要求 张之洞注意采用一些先进教学方法,如“癸卯学制”规定历史教学“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 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宜悬历代帝王统系图一幅于壁上,则不劳祥说而自能记 忆”[5]420。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相较之单纯的理论 说教更为有效,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 此外,《劝学篇》中有好几处都有“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 大学堂又有加焉”[3]43 这样的提法。“癸卯学制”对历史课程的安排是由乡土史至本国史至亚洲史 至东、西洋史。这些都体现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教学方法。这也是古代优秀的教学法之一,张之洞对此相当重视,《劝学篇》还专门列有《循序》 一篇。 同时,“癸卯学制”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宜详于日本等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 年,五十年以内之事尤宜加详,说近世事者十之九,说古事者十之一”,“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 “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 志气。”[5]510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也提到了学习历史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史学考治乱典制。…… 事实择其治乱大端,有关今日鉴戒者考之,无关者置之;典制择其考见世变,可资今日取法者考 之,无所取者略之。”[3]27 从中也可以看出张之洞经世致用、务实的历史教育思想。 张之洞生于鸦片战争前三年,死于辛亥革命前两年,他的人生大体上与中国的近代历史共始 终。那是古老的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时代,用张之洞的话来讲:“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 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语其祸,则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3]1 面对这 样的时代,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8]的大臣,张之洞始终保持着对清王朝的无限忠 诚,为挽救衰败的王朝,他讲洋务、办实业、重教育,力图通过学习外来文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 的,像“癸卯学制”就是向日本的学制学习的产物。但张之洞出身于世宦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传 统儒家教育,自身也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而官居高位。作为“家世以儒学显”的儒臣,他又始终 千方百计地维护着儒学(中学)的地位。在张之洞的思想和行为中一直交织着这样守旧和创新的 温晓静:从《劝学篇》和“癸卯学制”初探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 107 矛盾,同时也体现在当时历史教育上的新旧纷呈,“开拓”与“因循”并存,具有明显的过渡时 代的特征。 不可否认的是,张之洞和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可以说居功至伟。 对于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看待:它是那个 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进步之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遗毒。况且,当时的历史教育中存在 的许多问题现在仍有迹可寻,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历史教育工作和改革无疑还是 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清]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 第 5 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5036. [2] 冯天瑜, 何晓明. 张之洞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85. [3] [清]张之洞. 劝学篇[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4]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197. [5]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6] 易惠莉.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本质及其演变[J]. 河北学刊, 1993, (1): 84-89. [7]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32. [8] 许同莘. 张文襄公年谱[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46: 1. On Zhang Zhidong’s Thought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from Quan Xue Pian and Kuimo Academic System WEN Xiaoj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241) Abstract: Reform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the late Qing wa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cal education. Zhang Zhido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matter. This article adopts Quan Xue Pian and Kuimo Academic System, from the purpose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guiding ideology,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historical education. Zhang Zhidong’s historical education thought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reorganization. Key words: Zhang Zhidong; Thoughts on historical education; Quan Xue Pian; Kuimo Academic System (编辑:杨峰)
本文档为【从_劝学篇_和_癸卯学制_初探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97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9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19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