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举报
开通vip

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2010年第10期 (总第184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10.2010 (Cumulatively,NO.184) 论书法史上几;欠重大的文字整理 侯忠明 (四川文理学院科研处,四川 达州635000) [摘要]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纵观书法史,书法文字的书写形式由 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苹,而楷。而行⋯⋯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 革实际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

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2010年第10期 (总第184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10.2010 (Cumulatively,NO.184) 论书法史上几;欠重大的文字整理 侯忠明 (四川文理学院科研处,四川 达州635000) [摘要]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纵观书法史,书法文字的书写形式由 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苹,而楷。而行⋯⋯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 革实际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字体的成熟与应用。从几次重大文字整 理发现,文字书写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复趋向简易,由形象趋向抽象。 [关键词] 书法 字体演变 文字整理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10)10—0097—06 书法是一门与文字共生共长的艺术。 文字之“文”,在现今可考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中,其形就是经纬交错的织纹,“文”因而引申 出“美饰”的含义。说明汉字一开始就具有注重美的、 艺术化的因素。因此。书法界一般认为:“书法艺术的 历史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 是同一个问题。”【1]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 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 书法文字可分为篆、隶、草、楷、行五大字体[2],而 每一字体大类又可分为几种小类,如篆书可分为甲骨 文、金文、籀文、小篆等,隶书可分为古隶、八分等。书 法的字体是如何演进的?古代常常把一种新字体的产 生简单地归因于某个特殊的人.当代书法史研究也不 注重对字体及其演变过程的描述.“大部分著作对此 都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含糊不清,结果造成理论 研究的混乱,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纠纷”[3]。本文拟对书 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作初步的梳理、辨析,并 试图从中发现一些汉字书写演变的历史发展规律.引 发一些当代的思考。 一、关于几次重大文字整理的经典记述 (一)仓颉造字。前述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文字的起 源是同时的,但文字又究竟产生于何时呢?现在的考 据还无法说清。历史上有种种传说:河图八卦说、结绳 记事说、大禹作《峋嵝碑》、仓颉造字说,等等。上述诸 说,均无实证。但相比之下。历代典籍论及最多、最详 细、最具流行性的是“仓颉造字”的传说[4]。 在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就可以见到仓颉造字的传 说。《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都有仓颉作 书的记载。《苟子·解蔽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 传者,壹也。”《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韩非 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到了汉代,淮南王刘 安《淮南子》:“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王充 《论衡》:“仓颉四目,为黄帝史”等典籍,不仅讲“仓颉 造字”,还有“颉首四目”的神奇传说。许慎更是很明确 地将仓颉尊为文字始创者,《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 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契。”其后,在一些书法理论著作中,对仓颉的叙述更 多,如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书势》说:“黄帝之史,沮 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㈣ 唐代书画家李嗣真《书后品》开篇、张怀瑾《书断》 上卷、元代刘有定《衍极注》等似乎更详细地对仓颉造 字进行了考释。如刘有定《衍极注》云:“仓史,黄帝之 史,仓颉也,亦日皇颉,姓侯刚氏。首四目,通于神明, 仰视奎星屈曲之象,俯察龟文鸟迹之奇。博采众美j与 [收稿日期]2010—06一11 [作者简介]侯忠明(1972一),男,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书法艺术研究所所 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 97 万方数据 侯忠明/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沮诵广伏羲之文。造六书,是为古文。其冢在冯翊彭衙 利阳亭南道傍,学书者祭之不绝。北海亦有仓颉藏书 台,人得书,莫之能识,秦李斯识其八字,日‘上天作 命,皇避迭王。’汉叔孙通识其十二字,今《法帖》中有 二十八字云。”[61 然而.文字产生之功是仓颉一个人的吗?仓颉之 前是否会有文字呢?当代学者姚淦铭在其《汉字与书 法文化》一书中认为:“仓颉或许是一族人。”[7]这是否 有道理?仓颉所“造”之字究竟是什么样的“字”?从书 法发展史的角度看。仓颉造字的合理内核又有哪些? 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史籀制大篆。提起大篆,就不得不提起书法 史和文字史上一个很重要却又众说纷纭的人物—— 史籀,以及和他有关的籀文、籀书、篆籀等。 张怀瑾在其《书断》等著作中,曾反复提到史籀: “周史籀,宣王时为史官,善书,师模仓颉古文⋯⋯殆 籀以为圣迹湮灭,失其真本,今所传者才仿佛而已,故 损益而广之。”[8]“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作也。与古 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其迹有 《石鼓文》存焉。史籀即籀文之祖也。”⋯从这些记述中 可知。张怀瑾认为一个叫“籀”(或云“史籀”、“史下 柱”)的人,在周宣王时期,制作并示范书写过一种新 的篆书字体,“后人以名称书”。将这种新的字体称为 “籀书”或“籀文”。石鼓文就是籀文的典型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然而,在对另一种字体的解断中,张怀璀又说: “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变古 文⋯⋯盖史籀即大篆之祖也。”[10:在这里,张怀瑾又认 为史籀是大篆的创始人。也许正因如此,后世对篆书、 籀书、大篆等概念界定多含混不清,或众说纷纭。有的 说籀文就是大篆:有的说籀文即秦之文字,如王国维 《史籀篇疏证序》:“周秦间西土之文字”;有的说籀文 就是石鼓文一类文字⋯]。 这里便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何史籀同时为 “籀文之祖”和“大篆之祖”?张怀瑾云“太史史籀”是 “太史籀”的衍误吗?“柱下史”何许人也?与史籀是一 人还是二人?“籀文”和“大篆”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还是有区分呢?“籀文”和“秦文”、“石鼓文”的关系到 底如何?为何历史上有这么多莫衷一是的混乱解滨? (三)李斯创小篆。战国后期,诸侯割据,政令不 一,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同其他六国往来较少, 文字的形状差别很大。而六国的文字也不完全一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迫切需要“书同文,车同轨”,就有 98 了李斯创小篆之说。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 相李斯即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 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相比于 其他几次文字书写形式变革。李斯之于小篆,其真实 性的争议在书法史上基本上是没有的。许氏之后,西 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几乎整段沿袭许说[心], 小篆因此也叫做“斯篆”、“秦篆”或者“玉箸篆”。《汉 书·艺文志》中说:“《仓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 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 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 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元代刘有定《衍极注》云:“李 斯,上蔡人,相秦始皇,灭六国。参古文,复篆籀书,颇 加省改,作小篆。著《仓颉篇》九章,世谓之玉箸篆。”【13] 关于小篆的艺术特征,张怀瑾在其《六体书论》中 也进行了具体的总结性描述:“小篆者,李斯造也。或 镂纤屈盘,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硅璧错落以 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俨。李斯是祖,曹喜、蔡邕为 嗣。”㈣ 问题是,相比于大篆,这种简洁整齐、字呈竖势、 圆转流美的小篆书写形式果真只是在“秦始皇初兼天 下”后才出现的吗?李斯制小篆为何要“皆取史籀大 篆。或颇省改”。而不言“皆取秦大篆”呢?这里能不能 反证“史籀大篆”就是宗周文字呢?秦大篆、籀篆、斯小 篆(或日秦小篆)之间究竟有什么深层关系? (四)程邈造隶。隶书是书法史上一种很重要的文 字书写形式,书史上有秦人程邈造隶之说。张怀瑾《书 断》云:“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作也。”[塔3张氏又说 程邈原为县里小官,因罪入狱,创立了隶书三千字上 奏。始皇认为很好,便赦其罪,并封为御史[协]。故元代 刘有定《衍极注》亦云:“程邈,字元岑,下邦人。与李斯 等参定篆文。⋯⋯邈于狱中覃思十年,变大篆、易小 篆,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出之,以为御史。”[171上述 古代书论认为隶书起源于秦末汉初,是由程邈所造, 同时认为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然而,也 有不少人提出怀疑,如郦道元在《水经注·激水》中就 曾怀疑:“证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18] 那么.隶书是否真的由小篆演变而成?程邈究竟 有无其人?为何也不见其作品留存于世?其所造之隶 与“简牍书”有没有区别和联系呢?如何辩证地看待程 邈造隶之说呢? 万方数据 广西社会科学2010.10,历史学 (五)史游创草。书法到了汉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其中重要的表征就是诸体齐备,尤其是新的字体—— 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出现。 最初的草书为章草,其起源时间,一般认为始于 汉代。许慎和西晋的卫恒就持有此论。如许慎《说文解 字序》:“汉兴有草书。”卫恒《四体书势》:“汉兴而有草 书,不知作者姓名。”【19]裘锡圭《古文字学概要》也认 为草书“是在汉代才形成的”例。但也有人认为草书是 产生于秦末,如东汉赵壹《非草书》:“盖秦之末,刑峻 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 隶草。”[21] 这种改变与弥补“官书烦冗”之不足的新的“隶 草”之书的创立,相传是和史游有关。《汉书·艺文志》 称史游为元帝时黄门令,即是一个宦官。张怀璀《书 断》:“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接着他引王 倍《文字志》为证:“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 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㈤ 至于章草之名,一说是因为汉章帝时出现的字 体,故名;一说是后人以其出于《急就章》,遂名“章”草 耳∞]。裘锡圭认为,章草之“章”字有“条理”、“法则”等 意义,其名称应是后起的,不是当时之称谓m]。余秋雨 主编、张摇之著的《毛锥艺痕》也认为今草出现时,对 这种“各个字的偏旁写法和组合都按照一定法则.对 隶书加以简省,秩序不紊,便捷易认”的字体。便名之 “章草”,是章草之名是在“今草”出现后,二者为了区 别而相对应着说的[251。 那么。章草究竟产生于何时?秦耶,汉耶?史游之 史,或与史籀之“史”意义约同.为何章草不像“籀篆”、 “斯篆”一样称“游草”呢?章草何谓之“章”,裘锡圭、张 播之之说有无道理呢? (六)王次仲创楷。相传楷书是由王次仲所创。而 王次仲其人,一说是“秦人”,一说是“东汉人”。唐代张 怀瑾《书断》说:“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 也。”嘶]同时,他还引《序仙记》进一步描述:“王次仲, 上谷人,少有异志,少年入学,屡有灵奇。年未弱冠,变 仓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唧意思是说王次仲是 秦始皇时的神仙。另外,张氏又转引王倍的话“次仲 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以及萧子良“灵帝时王次仲饰 隶为八分”㈣,此二家均言王次仲是汉代之人,于是, 张怀罐自己也开始疑惑了.认为是不是有两个王次 仲:“或云,后汉亦有王次仲?”㈣然而,宋《宣和书谱》 却肯定地说道:“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 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之 ⋯⋯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 正书之祖。”∞] 那么,王次仲究竟何人哉?楷书究竟是在什么字 体上演变出来的?八分、隶书、楷书、真书的概念是如 何又为何绞杂在一起的?王次仲对于楷书发展的主要 功劳在于什么?为何不见史籍有关于他楷书作品之名 目的记载,更不见其书法墨迹传世? (七)刘德升创行。一般认为行书是继草书、楷书 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 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张怀璀《书断》说:“行书者,乃 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 之行书。”[31] 刘德升在史籍上的记载一直都很模糊、迷离,自 卫恒《四体书势》提及后,其人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四体书势·隶势》里说:“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 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珊南朝羊欣《采古来能 书人名》谓“不详何许人”[33],便说明自《四体书势·隶 势》之后到六朝,关于刘德升的记载资料在此段时期 没有任何多余的记载。又据传刘德升不仅创了行书, 还创了一种“璎珞篆”。可惜其篆书、行书作品后世均 未见睹。现代很多研究以唐人张怀瑾之说为基础,认 为“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的一种变化”驯:“桓灵朝的 ‘正体字’除了隶书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我 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35』意即认为行书 的来源较楷书晚.并是从楷书进化而来的。 然而,根据近代考古成果研究表明.“在汉代的甚 至战国时期的简牍书中,已经明确看到了行书的雏 形”m]。那么。刘德升从楷法而变行书有无可能性与 合理性?行书到底是不是在隶书基础上“务从简易”、 “相间流行”的?行书会不会是在篆书或言草篆基础上 与楷书同时萌芽的呢?不仅刘德升。其弟子钟繇、胡昭 二人为何均不见其行书作品传世? 二、几次文字整理的历史真实性 (一)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祝嘉 先生在其《书学史》中综引《史记》《韩诗外传》《汉书》 等典籍认为:至少伏羲之前应有文字,以及文字的书 写者如无怀氏。并引《苟子·解蔽篇》“好书者众矣,而 仓颉独传之”,提出“仓颉造字之说,当不足信”,“所可 信者,及其不过仓颉曾有功于文字而已。凡伟大之事 业,决不能无所依据而突然成功.亦决非一二人之功 所能成事”例。《四体书势》就有“黄帝之史,沮涌仓颉” 99 万方数据 侯忠明/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之说,因此应是千万个“沮诵”、“仓颉”的功劳,才有文 字的出现。 侯开嘉先生认为:“在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中。还 存在着俗书和官书两大体系的现象。”[强]事实上,早在 战国时期,一些文字新的书写形式之雏形已出现。若 以俗书考,这些新的书写形式之雏形均是以民间书法 的方式开始它的萌芽、发轫,进而流行起来的。 战国时期楚国的《王孙遗者钟》、越国的《者刃钟》 甚至春秋中晚期晋国的《栾书缶》等文字,笔画均匀, 结体修长。书写特征几乎与李斯小篆无异。徐无闻先 生认为,小篆实际是战国时期的成熟文字[剪]。20世纪 80年代四川青川出土两件墨迹隶书木牍,甘肃天水 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隶书竹简.均是战国遗物,均可 说明隶书非起源于秦始皇时期,亦非程邈“覃思十年” 所造。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自由孕育、吸收、丰 富、变化,才逐渐“依依告别篆体,自身走向成熟”[帅]。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提出,初期的草书严格说是一 种篆草,“草书是与隶书同时产生并发展的”,“广义的 草书当起于秦代或更早些”[·11。在天水秦简中就可以 看到许多草字的写法.其字形“不仅完全属于自然书 写状态下的草书萌芽。而且与严格意义上的狭义草书 相比已经相距不远了”【匏1;因此草书决非到汉章帝、史 游时才突然出现的。 至于楷书。“从西北出土的东汉顺帝永和二年 (137)简牍看,已基本是楷体了”㈣;而在此之前的四 川渠县汉阙之《冯焕阙》以及稍后的《沈府君阙》,“几 与真书无异”Ⅲ]。而行书的产生源流,笔者以为仍是一 个谜。在近代发现的魏晋时期的楼兰遗址中,有一些 如《李柏文书》的书札草稿,虽隶意仍浓,但已明显带 有行书之味。可以看做是较早行书的实证。然传说中 的行书创始人——汉代刘德升只闻其人不见其书.其 两个徒弟胡昭、钟繇也不见他们的行书作品。根据前 述几种字体的流变历程推知,把文字的创始归功于一 人一时,应该是不符合历史发展常理的,各种字体亦 然,不唯行书矣。 (二)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革实际上都是 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从大篆到小篆,从篆书到隶书, 进而草书、楷书、行书⋯⋯每次字体的变革,实际上都 有一次成功的文字整理作为助推力:每一次重大文字 整理.均是新的书写形式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 进行的集成与整理。是一种顺时应变、水到渠成的文 字书写形式规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 100 可能的是,文字书写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也必 然会出现变形、变异和讹误,字义与词义不相符者,往 往有之.进而影响到了文字最重要的传达信息之功 用,因此,“不正讹字,则文不成义。”【45]文字整理便有 了时代需求与契机。具体例言之,仓颉之前,必有文 字,到黄帝之时,除了战事纷繁,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对 文字书写的要求凸显迫切与重要,于是,在无怀氏、沮 诵之后。仓颉对当时文字进行整理的伟大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便开始 了.这就是“仓颉造字”的可能真实的合理内核。 关于史籀,应是周宣王时期的一个文字整理者, 进一步说,作为宗周文字的籀文(古今对“籀文”一词 之解读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籀文应为宗周文字),是周 宣王为了号统诸侯各国而命史官籀整理出来的周王 室的官书正体通行文字。它不应等同于秦文字‘461,籀 文与秦文之比较,可类比为当今的普通话之于北京 话。籀书和大篆也是有区别的,概念也不能混淆。大 篆应是仓颉古文以后的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 在内的所有小篆以前文字的统称,是一个宽泛的概 念,时间跨度很长;而籀书则是某一个特殊历史时段 的大篆。其时间跨度不仅不等同于大篆,而且比大篆 短得多。这个历史阶段之所以特殊,应是出于当时字 体书写失范,“政府为统一字体而命史籀所写”【盯].至 于秦代的小篆,更是明显的例证。李斯将秦已有之小 篆和籀文结合起来,“或颇省改”,达到“书同文”的目 的。其结果是“限制了书写中唯其意之所欲的象形意 味和一定的造型意识,突出了文字的符号规范”【鹩]。由 是推知,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唐代的《干禄字书》 《五体文字》等也应是当时文字书写形式整理与规范 的产物。侯开嘉教授还推测:在殷商甲骨文之前.肯定 至少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字整理,如同史书上所载 仓颉、史籀、李斯等整理文字那样。“要不,甲骨文不会 成为有系统的、造字结构基本合于六书的、简单的线 条符号文字。”旧] (三)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字体的成 熟与应用。前文论及一种新字体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 历史进程,不是一时一人之功,但这并不否认仓颉、李 斯等人物在文字整理中的重要作用。李学勤先生认 为:“依文献记载推算,仓颉作书的传说可能也反映了 一定的真实。”跚1仓颉这个人或许真是有的,作为黄帝 史臣.仓颉为了有效地记录当时的史事,积极进行文 字改革和文字整理。也正是这些特殊人物,加速了新 字体的成熟与应用。 万方数据 广西社会科学2010.10/历史学 如果说汉字是从结绳或者图画转向象形文字,那 么仓颉的功劳也许就是把当时各种原始的记事符号 如绳结、刻符、图画等统一整理成当时通用的、实用的 象形文字。仓颉应是有史籍可循的汉字整理第一人。 李斯所整理的小篆,线条以弧形和直横为主,均衡可 爱,结构以轴对称为主,随体诘屈,圆转婉曲,把篆书 的艺术美推向极致(但小篆后来却逐渐淡出历史的舞 台.它没能成为隶书。甚至草书、行书和楷书的“母 体”)。相对于时代久远的仓颉、史籀等,时代较近的 程邈、史游、王次仲以及刘德升等在历史经典文献中 的记叙反倒模糊,不是很详细。但笔者以为,这种“模 糊”反而比起远古传说的“活灵活现”更接近可能性真 实。笔者以为,程邈、史游、王次仲以及刘德升等在历 史上都应有其人,他们在加速草书、楷书和行书发展 并推广运用的历史进程中,是起过很大作用的。 历次文字书写形式的整理与规范都应该有一个 基本原则,那就是适应社会与文明发展的需要。以仓颉 为代表的这些“特殊人物”们,在其整理文字时也必然 遵循适时趋变的原则,其整理出来的文字书写形式才 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他们的新字体与书法艺术作品 “应比民间俗书更新更美,他们对字体的变革审美倾 向是朝前看,而不是向后退,变质为妍这是此时期书 法家的特点”瞰]。从图文符号到文字符号,从繁复纷杂、 难写难认的大篆到通用易识的小篆.从迟疑艰涩的古 隶到舒展飘逸的今隶,以及到极尽简约的草书、率意 流畅的行书和堂堂正正的楷书.每一次的文字整理与 变革都是适应当时社会迅速发展需要的产物——书 写速度总体在加快.字体更加通用易识易写⋯⋯当 然.还伴随了书写工具的革新。 三、从几次重大文字整理看文字书写的发展趋势 (一)繁复趋向简易。汉字书写也许是世界上所有 文字中书写性最复杂也最有艺术性与研究价值的复 杂系统。每次文字整理.都是一个使汉字书写从繁复 到简易的跨越过程。 在这一点上.将古隶与史游草书、刘德升行书以 及王次仲楷书相比。尤为明显真切。草书是隶书的高 度简约,行书是草、楷之简便实用,楷书则是篆草或隶 草规范的产物,总之。均是在繁复的篆隶之书的基础 上简化而成。即便是相传的“仓颉造字”,也必然是将繁杂 的“图语”、“物语”变为相对简易实用的象形文字旧]。 而始皇命李斯作篆,斯则将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试 想。史籀大篆离秦不远。何不整体沿用之?为何要“省” 之、“改之”呢?恐怕其目的除了政治的原因.还考虑到 推广使用的繁简难易问题。由是观之,汉字书写的发 展趋势是逐渐脱去繁复的外衣重负,在保留核心本质 的基础上,趋利适变,故唐代书家孙过庭《书谱》云: “古质而今妍!”∞3这种规律与特性,实际上是由汉字 书写的群众性、实用性决定的。至于明清之际,傅山、 王铎诸人在书法作品中故意将简单的字写成异体字。 或写得很繁复[蚓。这其实是一种仿古的艺术表现手 段,以衬托作品的古朴厚重感,更反衬了“繁复为古、 简易为近”的观点。 (二)形象趋向抽象。汉字是象形系统的文字。字 体经过不断地演变.依次对比可以发现。汉字书写形 体中象形成分逐渐在减少,以至于在当今使用的楷书 文字系统中,象形字的比例仅占极少部分,而会意、形 声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说明文字书写的形体由形象在 向抽象发展。 神奇的是.象形性的减少并未影响汉字的书法艺 术性。事实上。汉字的表现魅力恰恰在于它既具有形 象性更具有抽象性。书法艺术之所以有别于绘画,就 在于它的呈现世界的方式比绘画更加抽象.也更加神 秘,更加深邃难测,更诱人,当然,也会更难。因此,有 人说:“书法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艺术。”[弱]之所以“难 精”。原因就在于它是高度抽象的艺术,难于一下子被 人掌握,然而,这恰恰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高度的 抽象性给了书法艺术广阔的表现舞台。书法的线条在 书法家的笔下可以肆意旋转延伸,字体结构可以在书 法家的笔下多样变形,于是,各种“象”、“意”、“势”、 “气”等艺术元素便蕴于纸上并鲜活起来。 从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可以发现,祖先在数千年 的文字字体的整理与变革时,不经意间,为我们既保 留了汉民族文字书写的传统。又加强了系统性、连续 性,各种字体虽姿态各异,却血脉相通。在追求趋利适 变的同时,还不知不觉地将汉字丰富的艺术表现潜力 与内涵张力注人其中,使得汉字能够变为书法艺术的 文字:当代人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 形制而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字体去表现,也唯如此,书 法艺术才是一个丰富斑斓的世界。 [参考文献] [1][3]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l:10;3. 10l 万方数据 侯忠明/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2]欧阳中石,徐无闻.书法教程[Z].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4. [4]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 1985:15. [5儿12儿19儿32]卫恒.四体书势[A].华东师范 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选[C].上海:上 海书画出版社,1979:12;13;16;15. [6][13儿17]刘有定.衍极注[A].华东师范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 画出版社,1979:404;405;406. [7]姚淦铭.汉字与书法文化[M].南宁:广西教育 出版社.1996:3. [8][9】[10][15][16][22][26][27][28][29] [31]张怀罐.书断[A].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75;159;158一159;16l;16l;162;16l;161;160;16l; 163. [11]启功,秦永龙.书法常识[M].杭州:浙江古籍 出版社。1988:112. [14]张怀罐.六体书论[A].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 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1979:212. [18]郦道元.水经注[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132. [20][24]裘锡圭.古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85;89. [21]赵壹.非草书[A].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 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2. [23]蓝铁,郑朝.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巧[M].北 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2. [25][43]张捣之.毛锥艺痕[M].上海:百家出版 社,1997:47;26. [30]宣和书谱[A].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 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872. [33]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A].华东师范大学古 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 出版社,1979:46. 102 [34]沈弋然.书法基础教程[Z].成都:成都科技 大学出版社,1994:121. [35]徐邦达.五体书新论[A].二十世纪书法研究 丛书·历史文脉篇[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45. [36]罗树室.汉字书法五千年[M].长沙:岳麓书 社.2008:63. [37][44]祝嘉.书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 1990:l,一2;24. [38][49][51]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29;33. [39]徐无闻.篆隶书法简论[A].书法自学丛帖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2. [40]魏启鹏.跋《何君阁道铭》再发现[J].四川文 物,2004,(6). [41]毛惠明。从天水秦简看秦统一前的文字及其 书法艺术[J].书法,1990,(4). [42]杨宗兵.秦文字“草化”研究[J].书法研究, 2007,(7). [45]宋子然.汉字形近而讹对古汉语词汇的影响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6]侯忠明.大学书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2009:132. [47][50]李学勤。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A].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43:147. [48]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 出版社.1994:79. [52]侯忠明.论中国书画的同源与异流[J].达县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53]孙过庭.书谱[A].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 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124. [54]王晓光.傅山与明末清初草书丕变[J].书法 研究,2008,(4). [55]陈廷祜.中国书法美学[M].北京:中国和平 出版社.1989:5. [责任编辑:黎伟盛] 万方数据 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 作者: 侯忠明, Hou Zhong-ming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科研处,四川,达州,635000 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10(10) 参考文献(33条) 1.王晓光 傅山与明末清初草书丕变 2008(04) 2.孙过庭 书谱 1979 3.侯忠明 论中国书画的同源与异流[期刊论文]-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4) 4.郦道元 水经注 2001 5.欧阳中石;徐无闻 书法教程 1994 6.沃兴华 中国书法史 2001 7.张怀罐 六体书论 1979 8.启功;秦永龙 书法常识 1988 9.张怀罐 书断 1979 10.姚淦铭 汉字与书法文化 1996 11.刘有定 衍极注 1979 12.卫恒 四体书势 1979 13.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 1985 14.陈廷祐 中国书法美学 1989 15.金学智 中国书法美学 1994 16.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 1985 17.侯忠明 大学书法 2009 18.宋子然 汉字形近而讹对古汉语词汇的影响[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9.杨宗兵 秦文字"草化"研究[期刊论文]-书法研究 2007(07) 20.毛惠明 从天水秦简看秦统一前的文字及其书法艺术 1990(04) 21.魏启鹏 跋《何君阁道铭》再发现[期刊论文]-四川文物 2004(06) 22.徐无闻 篆隶书法简论 1986 23.侯开嘉 中国书法史新论 2004 24.祝嘉 书学史 1990 25.罗树室 汉字书法五千年 2008 26.徐邦达 五体书新论 2000 27.沈弋然 书法基础教程 1994 28.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1979 29.宣和书谱 1979 30.张捣之 毛锥艺痕 1997 31.蓝铁;郑朝 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巧 2004 32.赵壹 非草书 1979 33.裘锡圭 古文字学概要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shkx201010024.aspx
本文档为【论书法史上几次重大的文字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038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4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25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