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_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_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举报
开通vip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_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文章编号 :1000 - 8462 (2008) 01 - 0001 - 05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 ———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① 张京祥 ,刘雨平 (南京大学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 ,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 ,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 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 ,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 求 ,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 ,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_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
文章编号 :1000 - 8462 (2008) 01 - 0001 - 05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 ———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① 张京祥 ,刘雨平 (南京大学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随着发展环境的变迁 ,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价值发生了新的转换 ,其在国家经济、交通、文化等发展战略中 的地位日益显著。文章以大运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段为研究实证 ,论述了沿运河开发的意义、内涵和总体要 求 ,针对当前沿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突出矛盾 ,提出了产业、空间、环境管制等相关战略 ,为全国其他沿大运河地区 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全面、典型的借鉴。 关键词 :大运河 ;区域发展 ;空间利用 ;扬州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综观世界不同的文明地区 ,人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历 史都与江河密切相关 ,许多城市都是依江河而兴 ,即使难以滨 临自然的江河 ,也设法开凿人工运河以解决大宗运输、城市水 源、生态安全等诸多问题 (例如作为封建帝都的北京) 。20 世 纪以来 ,其他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导致了水运地位的下降 ,并 由此带来了沿江河城市发展的衰退 (例如沿京杭大运河两侧 的城市) ,甚至一些沿江河地区成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集聚 的走廊 (如 1960 年代前的莱茵河及 1990 年代以来的长江) 。 江河对于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与一般的公路、铁路有所 不同 ,由于发达水系的联系使得它的经济腹地纵深很大 ,因而 有“流域”发展的概念 [1 ] 。流域的开发具有面积大、综合性广 (涉及水运、生态治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移民安置等许多 方面) 、带动性强、效用持久等特点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在 1930 年代持续进行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取得了举世称赞的 效果 [2 ] 。因此在当今世界的区域开发、区域研究中 ,沿江河流 域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直受到地理界、规划界的关 注 [2 ]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 ,江河沿线 的一些新兴价值诸如景观、生态、旅游等也得以日益彰显 ,并 且成为沿线城市复兴的重要依托 ,例如城市滨水地区的再开 发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城市复兴的重要动力源 ,滨水地区成为 城市最具有魅力和活力的场所 [3 ] 。 运河是一种特殊的水系形态 ,它是人工有目的、有规划建 设的结果 ,因此它与水利水运、区域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 关系就更为密切 ,沿运河的城市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繁华 的过去 ,因此也成为了人文渊薮之地 ,京杭大运河 (以下简称 大运河)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自清末以来 ,京杭大运河沿线 地区 (主要是长江以北段) 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谷 ,城镇发 展普遍滞后 [4 ] 。但是 ,从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战略格局看 , 大运河贯穿了中国南北的经济区 ,承接着中西板块的势能转 换 ,理应发挥更为重要的枢轴作用。同时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 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对“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正式启动 (2007) ,大运河的多重价值被得以显现 ,沿大运河地区的空间 发展被提上了国家和地方的议事日程。 相比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沿长江、环太湖等大型流域 地区空间发展的研究 [5 - 8 ]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研 究基本上尚处空白状态 [9 ,10 ] 。 图 1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Fig. 1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Beijing - Hangzhou Canal 1  大运河的多重价值再现 1. 1  大运河的历史地位 京杭大运河凸显了中国古代在水利、航运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技术等方 面领先世界的卓越成就 ,留下了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凝 聚了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伟大成就。 1. 1. 1  奠定了国家政治、经济格局的基石。六朝伊始 ,江南 第 28 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 28 , No. 1 Jan. , 2008 ①收稿日期 :2007 - 09 - 29 ;修回日期 :2007 - 11 - 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40471042)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联合资助。 地区逐渐成为富庶之地和经济中心。隋朝立国后 ,为了解决 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矛盾而开凿大运河 ,将当时 国家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以通畅便捷的 水运联结起来 ,成为南北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和经济发展的命 脉 ,从而对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格局的奠定产生了重大影 响。 1. 1. 2  形成了纵贯中国南北的城镇发展轴线。沿大运河地 区是中国历史上工商经济最早发育的地区 ,自隋代运河开凿 以来 ,沿运河两岸初步形成了等级分明、规模迥异、联系密切 的城镇体系 ,我国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纵贯南北的城镇 发展轴线由此肇始 [3 ,11 ] 。 1. 1. 3  不同历史时期都承担着多元功能。大运河具备了水 运、水利、兴市、文化等诸多功能 ,在不同历史时期 ,这些功能 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回顾大运河功能的变迁轨迹 ,大致可 以分为三类 : ①基本消亡的功能 :军事功能、对外交流功能 ; ② 基本稳定的功能 :水利功能、兴市功能、交通运输功能 ; ③逐渐 增强的功能 :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生态环境功能。随着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 ,如今大运河的众多功能也在相应地发 生着转变 ,呈现出愈来愈复杂和综合化的趋势。 1. 2  大运河凸显的多重现代价值 1. 2. 1  生态走廊 :串联南北、资源丰富的绿色廊道。大运河 是中国东部地区沟通南北的跨流域型重要水系 ,它将中国诸 多类型迥异的景观区 (河流、湖泊、湿地、城镇、农田等)串联起 来 ,构成了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生态廊道。国家的南水北调 工程也将大运河作为东线走廊 ,对沿运河地区水资源与生态 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2. 2  交通走廊 :疏通南北、水陆联动的运输主轴。大运河 是中国唯一一条真正意义的南北走向主干河道 ,起到了连接 中国南方、北方两个要素互补市场的重要作用。大运河现阶 段通航的区段主体是六级航道 ,其中扬州至徐州段 (404km)已 提升为二级航道 ,常年可行驶 2 000 吨级的船舶。特别是随 着国家北煤南运压力的增大 ,仅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 3 省 1 市每年就有 2. 5 亿 t 的运输任务 ,2005 年大运河过闸货物量 6. 6 亿 t ,其中大部分为煤炭。现今的大运河正在由历史上的 “南粮北运”通道向“北煤南运”的通道转变 ,而就煤运而言 ,一 条大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的运力。据专家估计 ,随着大运河 深水航道的治理和船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大型化的发展 ,仅大运河江苏 段的年通过能力就将达到 15 亿 t 左右 (相当于沪宁铁路目前 运量的 19 倍)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 交通走廊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将与其他交通方式一起 构筑起疏通南北、水陆联动的网络体系。 1. 2. 3  文化走廊 :灵秀文润、多元交汇的诗韵之河。黄河和 长江流域汇聚了中国历史上最璀璨、最深厚的文明 ,大运河恰 恰成为了沟通两大流域文明的桥梁。如果说丝绸之路曾经是 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传输纽带 ;那么 ,大运河则可被称为一条 “文化丝绸之路”。大运河并非静止的历史文物 ,而是活的文 化景观 ,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 [12 ] 。此外 ,千百年来劳动 人民在治理大运河的过程中所建设的水利、航运设施许多至 今尚在使用 ,可谓我国古代治水方略的“博物馆”。 1. 2. 4  经济走廊 :联通南北、联动东西的增长轴线。历史上 大运河不仅带来了沿河城镇的繁华 ,而且也推动了流域内纵 深地区的发展 ,南货从这里转运至晋、冀、鲁、豫 ,甚至远销陕 西、西疆和关外。今天从国家战略格局看 ,大运河联系了中国 两个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 、两大经济 圈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 ,在国家发展战略格 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承担着沟通中国南北发展 ,向中 西部地区传承东部地区发展能量的重要职能。 2  江苏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扬州沿运河开发 2. 1  沿运开发对江苏省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江苏是一个南北发展差异非常显著的省份 ,1978 年苏 南、苏中、苏北的人均 GDP 是 2. 8∶1. 6∶1 ,1993 年这一差距扩 大为 4. 4∶2. 1∶1 ,1997 年有所缩小 ,但仍达 3. 9∶1. 9∶1。为转变 这一极化发展的格局 ,1990 年代以来江苏省大力实施了区域 共同发展战略 ,并于 1997 年提出了“三圈五轴”的省域空间构 架 (“三圈”指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 ,“五轴” 指徐连城镇聚合轴、宁通城镇聚合轴、沪宁城镇聚合轴、连通 城镇聚合轴、新宜城镇聚合轴) ,并分别通过发展沿东陇海线 产业带、沿江产业带、沿沪宁线产业带、沿海产业带推进了四 条城镇聚合轴的发展 ,而纵贯江苏南北腹部的新宜城镇聚合 轴 (基本上是江北沿大运河地带 ,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 的 35. 5 %、33. 6 %)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产业战略与政策支 持。对比于其他四条产业带 ,沿大运河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低 , 增长动力不足 ,各项数据均比较靠后。沿沪宁线地区面积仅 占江苏省的 27 % , GDP 总量却占了全省的 62 % ,总量是沿大 运河地区 (江北段) 的 4 倍 ,人均是其 2. 7 倍 ,沿大运河地区 (江北段)发展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局面。 大运河是江苏省连接苏中、苏北腹地的重要纽带 ,起着苏 南 —苏北发展要素传递的重要作用。加快沿大运河地区的发 展对于缩小江苏南北差距、实现南北联动开发、统筹全省区域 协调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2  大运河扬州段的独特价值 2. 2. 1  历史文化最悠久、遗存丰富。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 地 ,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挖了沟通江淮三百里邗沟 ,形成 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此后近 2 500 年里 ,扬州以运河 促进了大江南北多元文化的交流 ,沿运河地区形成了众多底 蕴深厚、文化璀璨的特色古镇 ,其遗存在全国沿大运河地区中 是最丰富的。 2. 2. 2  景观资源最丰富、水系最复杂。由于历代开凿修缮、 城址变迁、水系沿革等变化 ,扬州大运河沿线地区景观资源非 常丰富 ,江、湖、湿地类型交错 ,其自然、文化景观资源和复杂 多样的水系为大运河沿线地区之最。 2. 2. 3  治水理念最前沿、技术最先进。由于江淮之间地势高 差 ,大运河扬州段多半属于地上悬河 ,历史上水灾频发 ,历代 先进的治水手段多在此应用。唐代的斗门、宋代的复式闸、明 代的里运河、民国的邵伯闸等至今尚存 ,解放后建成的江都水 利枢纽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都充分反映出了大运河扬州 段在治水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2. 2. 4  水运作用最为长久的“活文物”。大运河扬州段是历 史上漕运、盐运最早、最重要河段 ,其航运功能一直没有中断 , 河道通畅 ,是展现大运河全部运输历史的真实写照。 2. 3  扬州沿大运河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 2 经   济   地   理                    28 卷 2. 3. 1  振兴苏中、苏北的脊梁。大运河是联接江苏南北三大 经济地区的重要水系 ,是联系苏中、苏北腹地的重要纽带。沿 大运河开发即是要通过对沿河苏中、苏北地区的政策性投入 , 加强南北的联动发展 ,借助沿江开发的纵深推进 ,引导产业、 资金、技术、先进意识由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 ,从而实现“苏 北振兴、苏中快速崛起”的战略目标。 表 1  江苏省城镇聚合轴与主导产业带 Tab. 1  Urban aggregated axex and leading industrial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 城镇聚合轴 交通走廊 主导产业带 徐连城镇聚合轴 东陇海铁路、徐连高 速公路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 (建设中) 宁通城镇聚合轴 宁通高速公路、宁启 铁路、长江 沿江产业带 (基本完 成) 沪宁城镇聚合轴 沪宁高速公路、京沪 高速铁路、沪宁铁路 沿沪宁线产业带 (提 升发展中) 连通城镇聚合轴 新长沪宁、同三高速 公路、通榆运河及沿 海港口群 沿海产业带 (建设中) 新宜城镇聚合轴 京沪高速公路、新长 铁路、淮扬铁路、京杭 大运河 沿大运河产业带 (尚 未启动) 2. 3. 2  统筹市域发展的突破。扬州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极不 平衡 (图 2 ,表 2) ,2005 年扬州市域城镇化水平为 48. 3 % ,而北 部宝应县仅为 37 %。加快沿大运河地区的开发 ,整合区域发 展资源 ,促进沿江、沿大运河地区的联动发展 ,是统筹扬州市 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2. 3. 3  沿袭文化脉络的纽带。扬州是享有世界知名度的古 城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500 年的历史赋予了扬州独特的 文化魅力。扬州要借国家组织大运河“申遗”的契机 ,传扬特 色文化 ,大力发展旅游 ,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文化纽带。 2. 3. 4  区域生态安全的屏障。扬州沿运河地区的生态环境 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 ,沿大运河 地区分布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基本农 田构成了重要的区域性生态屏障 ,同时还肩负着南水北调水 源保护区的责任。 2. 3. 5  有序开发行为的规范。目前扬州沿大运河地区的城 镇大多尚处于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 ,不仅经济基础薄弱 ,而且 对大运河及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因此 ,沿大运河的开 发战略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序推进 ,明确划定各种管制地 区 ,有重点的优先选择最具开发条件的地区 ,形成集聚效应 , 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通过对某些地区的选择性开发 , 换取某些地区的选择性封闭 ,谋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和谐统一。 表 2  扬州市域经济发展比较 Tab. 2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is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region of Yangzhou city 项目 全市 扬州市区 仪征市 宝应县 高邮市 江都市 地区生产总值Π亿元 922. 02 422. 56 106. 8 98. 52 104. 80 190. 41 三次产业比Π% 10∶56∶34 3∶60∶37 8∶65∶27 24∶44∶32 24∶45∶31 10∶60∶3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Π元Π人 20 389 32 643 18 294 11 824 13 689 18 221 实际到账外资Π万美元 52 580 28 927 10 312 3 282 3 125 6 934 地方财政收入Π万元 495 486 285 904 67 508 33 988 34 818 73 268 图 2  扬州市域人均 GDP历年变化 Fig. 2  GDP per capital of the administration region of Yangzhou city over the years 3  扬州沿大运河地区发展现状与总体要求 3. 1  沿大运河地区发展的现状困惑 3. 1. 1  运河的经济拉动作用大大弱化 ,甚至消失。历史上扬 州沿运河地区处于南北水运交通枢纽地位 ,漕粮、淮盐、茶叶 等在此集散中转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镇繁荣。而现在的大 运河是主要以煤炭、建材等原材料运输为主的过境交通线 ,加 之在大运河沿线设置码头要受到国家严格限制 ,因此大运河 与沿线城镇产业发展基本没有联系 (物流主要是依托公路) , 对地区经济拉动不大。 3. 1. 2  运河成为区域交通联系的门槛和城镇安全的威胁。 扬州段大运河串联了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水系 ,水域宽 阔、水位落差大 (2 —3m) ,建桥难度大、成本高 ,大运河在一定 意义成为区域交通联系的门槛。此外 ,这里地处江淮水系交 汇处 ,高邮湖、邵伯湖还是淮河入江的泄洪通道 ,大运河河床 比周围城镇地势要高 ,每年汛期均要遭受洪灾的威胁。 3. 1. 3  运河对城镇、产业发展具有多重制约。扬州段大运河 不仅承担着淮河行洪通道的重担 ,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的 主要通道 ,因此对运河沿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着诸多要求。 这些都对沿河城镇的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产业 门槛选择要求较高。 3. 1. 4  运河成为沿河诸多城镇杂乱的“后院”。历史上城镇 最繁华、靓丽的一面都是朝向大运河 ,运河是这些城镇名副其 实的“前庭”。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 (尤其是东部京沪高 速公路等的兴起) ,沿大运河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心全面东 移 ,沿河地段逐步衰落甚至破败不堪 ,成为功能、景观、环境都 很杂乱的“后院”。 3. 2  扬州沿大运河开发的内涵 由上可见 ,大运河的功能、地位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 换 ,沿大运河开发并不是简单纯粹的滨河开发、依河发展 ,也 不能期望单一地依托大运河的运输功能来全面带动城镇的发 展 ;而是要借助大运河的知名品牌、高环境品质和深厚文化底 蕴 ,以沿河区域的水陆综合交通为依托 ,以诸多城镇为载体的 一个“强轴推纵”、统筹保护与开发的区域综合发展战略。要 结合现代交通发展趋势 ,强调水陆复合交通的支撑作用 ;通过 提升沿运河城镇的发展品质、壮大社会经济实力 ,在强化沿大 31 期                 张京祥 ,刘雨平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 运河城镇发展轴的同时 ,继而将经济发展的势能向大运河两 侧的腹地辐射 ,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 3. 3  扬州沿大运河发展的重大要求 3.3. 1  区域联动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高地。区域联动发展体现 在三个层次 : ①扬州市域内沿江与沿运河地区的联动发展 ; ②扬 州市域内沿运河城镇的联动发展 ; ③跨市域(与淮安、徐州、宿迁) 的联动发展 ,协调产业分工协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3. 3. 2  提升水运功能 ,延展复合交通网络。大运河扬州段是 国家内河航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国家煤炭、粮食等 物资南北运输的重任。应抓住大运河航道“三改二”的契机 , 在提升大运河水运功能的同时 ,积极完善水、公、铁综合交通 枢纽和网络 ,加强纵横联系。 3.3. 3  复兴城镇活力 ,优化沿河空间布局。沿大运河应该成为 城镇复兴的地区 ,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风光带。必须提 升沿运河城镇的环境品质和经济活力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积极 构建沿运河城镇带 ,重现扬州沿运河城镇昔日的繁华。 3. 3. 4  挖掘文化底蕴 ,匹配国家申遗战略。大运河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瑰宝”,2007 年国家“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扬州段是全部大运河中最精华的地区之一 ,对大运河申遗具 有重要的意义 ,扬州沿运河地区的开发理应服务于这一国家 目标。 3. 3. 5  锻造环境品质 ,构筑安全生态走廊。扬州沿运河地区 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安全生态走廊 ,加强沿运河区域生 态安全的维护是扬州的责任。同时 ,沿运河地区应加大环境 治理和城镇风貌整治修复的力度 ,积极改善人居环境。 4  扬州沿大运河地区空间发展的总体战略 4. 1  总体发展战略 4. 1. 1  南承北展 ,西联东进。扬州沿运河地区作为长三角经 济区的北翼 ,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应积极将苏南传递的发 展势能和经济要素向北部转移 ,同时依托横向的国道、省道干 线公路将发展动力、能量向两侧的腹地传递。 4. 1. 2  生态提升 ,文化传承。扬州沿运河地区拥有优越生态 环境和丰厚的历史遗存 ,保护生态资源、传扬历史文化 ,既是 扬州沿运河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 ,也是扬州应该肩负的 责任。 4. 1. 3  优势集聚 ,链式发展。目前扬州沿运河的城镇已经各 自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但也存在着布局分散、 同类竞争、产业链短等问题。优势产业应向各类工业园区集 中 ,壮大规模经济 ,培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4. 1. 4  收放有度 ,结节开发。根据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以及生态与历史风貌保护等 相关要求 ,划分不同的空间管制区域 ,实施分类管制。沿运河 地区的开发不能全面铺开、四处开花 ,而要集中在具有交通优 势、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的结节点 ,以交通为导向来带动轴向 和纵深地区发展 (图 3) 。 4. 2  沿运河地区产业门类选择 沿运河地区的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 ,发挥比较优势 ,构建 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调整限制型产 业 ,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进入。 4. 2. 1  优先发展的产业类型。主要是指那些现状基础较好、 符合环保要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主要包括 :生态农 业、旅游休闲、综合物流、电子机械、纺织日化轻工、食品与农 副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 图 3  交通导向的结节开发模式 Fig. 3  Node development mode with transport orientation 4. 2. 2  限制与禁止发展的产业类型。主要是指对运河以及 周边环境有一定破坏的、污染较为严重的、必须要限制其发展 规模和区位的产业。主要包括 :石油采掘、化工与能源、污染 性建材加工、船舶修造、小码头运输、围网养殖等。 4. 2. 3  相容发展的产业类型。主要是指除了上述两种类型 以外 ,那些对环境保护没有直接威胁 (环境排他型不强) ,可以 与沿运河地区整体发展相容的产业类型。主要包括 :现代房 地产业、文教卫产业、现代商贸业、信息服务业等。 扬州沿运河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包括以绿秀文化为代表 的生态景观资源、以精致文化为代表的城镇风貌资源、以依水 文化为代表的水利设施资源、以休闲文化为代表的市井体验 资源、以儒学与工商文化为代表的文博资源、以砥砺文化代表 的多元文明资源等 ,诸多璀璨的文化景观被大运河有机串联 在一起 ,可谓“珠联碧河”。旅游业是扬州沿大运河地区发展 的重要内容 ,其目标是打造世界运河旅游的首选地、中国运河 文化的制高点、古今文绿交融的诗韵区。为此 ,必须实施融入 区域大旅游战略、多样复合开发战略、专题旅游精品化战略、 精神与物质体验并重战略等。 4. 3  沿运河地区生态保护与岸线管制 4. 3. 1  生态环境保护区划与管制。扬州沿大运河地区可被 划分为 : ①生态保护区 ,主要是为有重要生态价值 (自然保护 区、重要水源涵养地等)以及对区域有重要意义的重点保护地 域、水域。②生态协调区 :是在自然生态基底的基础上 ,根据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划定的作为城市功能组团发展的区域。 ③生态过渡区 :是介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协调区之间在形态 和功能上具有过渡性特征的地域、水域 ,其主要功能是生态隔 离 ,保障区域生态良性结构。 4. 3. 2  沿运河岸线管制与滨水区建设导引。根据生态环境 的不同需求与敏感程度 ,结合城镇生活与生产的实际需要 ,对 大运河的岸线类型进行划分 ,并实现不同的管制要求 : ①原生 4 经   济   地   理                    28 卷 态保护岸线 :着重维持、修复其原生状态 ; ②应用型生态岸线 : 以生态功能为主导 ,适度进行旅游开发、生态农业建设 ,要严 格限制开发类型和强度 ; ③城镇生活岸线 :强调人工生态与自 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优化城镇用地结构 ,提升城市景观质量 ; ④生产性岸线 :为上述产业政策所允许占用的少量岸线 ,应本 着集中、集约的原则进行利用。 沿大运河地区将主要形成三种类型的滨水地区 ,它们建 设引导的重点也各不相同 : ①以历史风貌维护为特色的滨水 地区 ,主要以扬州古城区的水系为主 ,这些地段分布着诸多传 统民居及相关众多文物古迹 ,也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所在。景 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应结合扬州传统风貌 ,依据滨水区地形地貌进行整体 设计 ,疏浚整治河道 ,保持河水清洁。②以现代城市更新为特 色的滨水地区 ,目前这一地区多为工矿企业占据 ,景观形象比 较破败。随着大运河的整治 ,需要对这一地区功能进行全面 的调整与再开发 ,借鉴国外滨水工业区 (棕色空间) 再开发的 经验 ,凸显城镇活力与魅力。③以生态维护为主的亲水地区 , 景观建设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提供人类亲水的场所 ,但必须 严格控制开发的强度。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格局的转变 ,大运河的 价值被赋予了新的、更加丰富多元的内涵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然而与国家要求相比 ,沿大运河地区的整体发展还 相对滞后。与其他区域所不同的是 ,沿大运河的开发必须在 非常有限的条带型地域内处理好交通、生态、文化、产业、城镇 发展等诸多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大运河扬州段作为实证研究 就是尝试提供一种思路和借鉴。然而 ,更需要其他沿大运河 地区不断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来共同推进 ,让大运河重放 光彩 ,建树更高形态的文明 ,让沿大运河地区实现再度崛起。 参考文献 : [1 ]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J ] . 地理 科学 ,2002 , (1) :1 - 6. [2 ]  曾尊固. 三角洲国土开发 :长江三角洲与莱茵河三角洲比较研究 [M] .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11 - 24. [3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96 - 198. [4 ]  庄林德 ,张京祥.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2. 122 - 154. [5 ]  葛守琨. 大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江苏沿江开发战 略为案例的实证研究[J ] .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 , (3) :21 - 25. [6 ]  顾朝林 ,张 敏. 跨世纪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J ] . 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 ,2000 , (3) :78 - 92. [7 ]  陈 雯 ,虞孝感. 长江产业带建设特征、问题与发展思路[J ] . 地理 科学 ,1997 , (2) :11 - 18. [8 ]  佘之祥. 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开发关键问题的研究 [J ] . 中 国科学院院刊 ,2003 , (6) :24 - 31. [9 ]  李 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J ] . 城市问题 ,2004 , (1) :4 - 18. [10 ]  黄震方 ,李 芸. 京杭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 [J ]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 , (1) :9 - 15. [11 ]  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M] . 商务印书馆 ,1992. 75 - 78. [12 ]  安作璋. 中国运河文化史[M] .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7 - 112.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AREAS ALONG THE BEIJING - HANGZHOU CANAL ———WITH THE CASE STUDY OF YANGZHOU PART OF BEIJING - HANGZHOU CANAL ZHANGJing - xiang ,LIU Yu - ping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 the functions and value of the Beijing - Hangzhou Canal have occurred new transfor2 mations , which have shown an increasingly distinct role in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the state economy , transport and culture. In this paper , taking Yangzhou part as the case , which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along the canal , the meaning , connotation and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coastal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areas along the canal , it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in industry , space and environment regulations , which can provide overall and typ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areas along other canals. 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 ; regional development ; spatial utilization ; Yangzhou 作者简介 :张京祥 (1973 —) ,男 ,江苏盐城人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Π区域发展与规划。E - mail : 3593786 @163. com。 51 期                 张京祥 ,刘雨平 :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
本文档为【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_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757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1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20
浏览量: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