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举报
开通vip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高中生物学必修三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1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生长素的发现史中各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及实验结论: 2. 列举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植物激素 作用 生长素类 促进茎伸长;影响根的生长;抑制侧芽生长;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等 细胞分裂素类 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萌发;延迟衰老 赤霉素类 促进种子萌发、茎伸长和叶的生长;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 脱落酸 抑制生长;失去时使气孔关闭;保持休眠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的作用;因物种而...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必修三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1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生长素的发现史中各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及实验结论: 2. 列举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植物激素 作用 生长素类 促进茎伸长;影响根的生长;抑制侧芽生长;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等 细胞分裂素类 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萌发;延迟衰老 赤霉素类 促进种子萌发、茎伸长和叶的生长;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 脱落酸 抑制生长;失去时使气孔关闭;保持休眠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的作用;因物种而异,促进或抑制根、茎、叶的生长发育 3. 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在单方向照光下,生长素从照光一侧向背光侧移动,结果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的多,背光一侧生长块,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4. 幼苗生长和弯曲的条件: 幼苗生长的条件:有生长素;幼苗弯曲的条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5. 生长素的本质,和生长激素的区别: 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一种色氨酸衍生物,为小分子物质。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6.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向光→背光); 纵向(形态学上端→ 下端) 7. 生长素的两重性: 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而且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也不相同。 8.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对植物组织培养的作用: · 如果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合适,愈伤组织就会分化出根和茎叶; · 细胞分裂素太多,只长茎叶不长根; · 生长素太多,只长根不长茎叶; · 生长素少,细胞分裂素也不多,则愈伤组织继续生长,不发生分化。 9. 书本P6最后一段: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信息变化)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 10. 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 促进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 促进生根——生长素 · 加速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 抑制生长——人工合成的对抗生长素的物质 · 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 · 果实的催熟——乙烯 · 农产品的保鲜——细胞分裂素 · 除草剂的合成和应用——应用最广的是2,4—D,用于种植禾谷类田间,以杀死双子叶类杂草。 第2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够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复杂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则需要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内环境的定义: 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人体内环境。 3. 稳态的定义: 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4. 神经元的三个结构: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一般包含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 5. 静息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造成) 6. 兴奋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外负内正(Na+内流造成) 7. 兴奋时神经纤维内和外的兴奋传导方向: 兴奋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从兴奋区双向传到未兴奋区。而兴奋产生的局部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区到未兴奋区,膜外由未兴奋区到兴奋区。 8. 突触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9. 突触、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的区别: · 突触:两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个部分。 ·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 · 突触小泡:在突触前膜内含有很多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称为突触小泡。 10. 兴奋在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位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进行。 11. 反射的定义: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12. 反射弧的5个组成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3. 体温调节过程: 激素 产生部位 靶组织 化学本质 主要作用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腺垂体 蛋白质 刺激促甲状腺素释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腺垂体 蛋白质 刺激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释放 促甲状腺素 垂体 甲状腺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垂体 全部 组织 蛋白质 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全部 组织 氨基酸衍生物 ①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②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对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有重要影响);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4. 侏儒症、巨人症、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产生的原因: 侏儒症:幼年缺少生长激素;巨人症:幼年生长激素过多;呆小症:幼年缺少甲状腺激素;甲亢:甲状腺激素过多;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缺少甲状腺激素 15. 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反馈调节: 16. 血糖的三进三出: 17.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 激素 产生部位 作用 胰岛素 胰岛β细胞 降低血糖: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α细胞 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脂肪分解,增加心肌收缩力。 18.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快而准确 缓慢 作用范围 比较局限 比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体液调节又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3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 免疫的定义: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 免疫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指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付突破体表屏障的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异同点: 起源 发育成熟的场所 T淋巴细胞 骨髓 胸腺 B淋巴细胞 骨髓 骨髓(鸟类在腔上囊) 4. 什么是抗原: 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做抗原。三个判断特点:①异物性;②大分子性;③特异性。 5. 什么是抗体,由哪个细胞产生,在体内的分布及作用: 抗体是指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中。 6. 体液免疫的过程(三部分): · 感应阶段:大多数抗原→吞噬细胞→(呈递)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细胞 少部分抗原→B细胞 · 反应阶段:B细胞→(分裂,分化)→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 效应阶段:浆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7. 细胞免疫的过程(三部分): · 感应阶段:大多数抗原→吞噬细胞→(呈递)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细胞毒T细胞 · 反应阶段:细胞毒T细胞→(分裂,分化)→效应细胞毒T细胞和记忆T细胞 · 效应阶段:效应细胞毒T细胞→与宿主细胞接触,并最终导致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8. 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 主动免疫:通过两次或更多次数接种疫苗,使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的免疫方式。 被动免疫: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的免疫方式。 9. 过敏定义: 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 10. 免疫缺乏病的分类: 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例,艾滋病(AIDS)。 11. 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及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艾滋病病毒学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 1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三种:①性接触;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13.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措施: · 注意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 · 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 · 远离毒品; · 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第4章 种群 1. 种群的定义;(书本P63整段全都要掌握)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相互交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 种群的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型、种群的存活曲线 3. 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依据: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增长型:出生率 > 死亡率 → 种群密度增大 ①年龄结构 稳定型:出生率 ≈ 死亡率 → 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 < 死亡率 → 种群密度减少 ②相同年龄结构情况下 ♀ > ♂ → 种群密度增长快 性比率 ♀≈ ♂ →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 < ♂ → 种群密度增长慢 4. 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 标志重捕法: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做标志后,放回原环境,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5.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现实状态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百分数或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 无K值 有K值 适用范围 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和种群刚迁入新的环境种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增长 一般自然种群的增长 曲线 6. K值的含义: 是指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7. K/2在生产上的应用: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即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可以捕猎或捕捞,使剩余量维持在K/2左右,这样既可保证种群增长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又不影响资源再生。 8. 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 非周期波动 周期波动 含义 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发生非周期变化 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发生周期变化 据图判断方法 两个波峰之间相隔时间不等 两个波峰之间相隔时间相等 成因 环境的非周期性变化 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实例 欧洲灰鹭、东亚飞蝗 北极旅鼠、雪兔和猞猁 9. 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外源性调节因素:气候(影响最强烈)、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 内源性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如鸟的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例啮齿类动物) 第5章 群落 1. 群落的定义: 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病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2. 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 测定物种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多度、盖度、频度 4. 优势种: 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种类称为群落的优势种。 5. 群落的3种结构: · 垂直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空间不同高度上的配置状况。例: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食物、栖息地有关);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温度有关)。 · 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如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为种子的传播方式、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 · 时间结构: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6. 生态位定义: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 7. 竞争排除原理: 在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生态学上的竞争排除原理。 8. 书本P89图5-3鸟怎样避免竞争和生态位重叠: 适应方式 实例 通过食物特化 绿啄木鸟和椋鸟 通过空间的垂直分离 鳾和鶲 借助空间的水平分离 森莺和柳莺 9. 群落演替的定义: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10. 群落演替的2种类型及其之间的区别: 类型 起点 基质及环境条件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原生演替 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 较差 较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从被毁灭的基质上进行 较好 较短 较快 人类活动比较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1. 顶级群落的定义及影响顶级群落的2个因素; 指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做顶级群落。 顶级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第6章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2. 生态系统的成分: 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捕食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 4. 生物放大: 这种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5. 生态金字塔的种类: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6. 哪种生态金字塔一定是正立的:能量金字塔 7. 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8.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9.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1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效率约为:10% 12. 物质循环的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反复循环运动。带有全球性。 13. 碳循环的过程: 14. 生态系统反馈调节中负反馈和正反馈的定义及举例: 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生态系统种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过来抑制或减弱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例如: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与植物种群数之间的反馈调节。 正反馈:生态系统种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15. 树立科学的生物层次观: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6. 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直接价值:a.实用价值:野生生物作为食物、衣料、药品、工业原料、遗传资源等。 b.科学价值:作为实验材料。 c.美学价值:野生生物给人类增添了美感和乐趣,并成为一种娱乐和旅游资源。 · 生态价值:对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 潜在价值:每种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现在认为是毫无用处的物种,将来很可能成为极有利 用价值的生物。 保护措施: · 就地保护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 迁地保护是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等对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使用于对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进行紧急抢救,以免引起该物种灭绝。 ·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基因库、种子库等。 ·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 17. 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 1 页 共 8 页
本文档为【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11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M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高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1-12-30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