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

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

举报
开通vip

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 Fujian Wenbo_22 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 ◎福建博物院 址。福建博物院组建碗窑山窑址 考古队对该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 发掘。发掘工作得到闽侯县各级 相关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的强力配合,谨此致谢。 本次发掘开始于2010年7月, 11月阶段性结束,实际发掘面积 2500平方米。发掘工作最先是清 理碗窑山东坡的窑床,定名为 2010MWY1。在清理该窑的过程中 又在东北坡发现另外一座窑炉, 定名为2010MWY2(以下简称Y2)。 在清理Y2时,在其窑...

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
Fujian Wenbo_22 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 ◎福建博物院 址。福建博物院组建碗窑山窑址 考古队对该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 发掘。发掘工作得到闽侯县各级 相关部门、建设单位和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单位 的强力配合,谨此致谢。 本次发掘开始于2010年7月, 11月阶段性结束,实际发掘面积 2500平方米。发掘工作最先是清 理碗窑山东坡的窑床,定名为 2010MWY1。在清理该窑的过程中 又在东北坡发现另外一座窑炉, 定名为2010MWY2(以下简称Y2)。 在清理Y2时,在其窑尾部分又发 现一座窑炉,定名为2010MWY3(以 下简称Y3)。在清理Y2、Y3的过程 中,在Y3西侧附近又发现一座窑 碗窑山窑址所在的碗窑山位 于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和窗厦村 的交界处,距双龙村东北1公里, 坐标为北纬25°55′0.15",东经 119°10′58.03",海拔66米,相 对高程36米。 碗窑山东临福(福州)永 (永泰)公路(省道203线),西 倚大象山余脉,北距福州市区19 公里,大樟溪在东南300多米外流 过。碗窑山窑址发现于1958年[1], 后经福州市文管会多次调查[2], 1989年3月被列为闽侯县第一批文 物保护单位。 2010年.福建省重点建设项 目福永高速公路将穿越碗窑山遗 炉,定名为2010MWY4。 碗窑山窑址的发掘资料正在 进一步整理中,本文先将Y2、Y3 的基本情况简要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如下: 一、文化堆积 以Y2最前端断面为例,地层 堆积情况如下(图一)。 第①层,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土层,厚0.1~0.35 米, 灰黑色,质地松软。 第②层,深0.1~0.25米,厚 0.15~0.35米,黄色砂土,质地疏 松,含有瓷片、窑具等,Y2即开 口于该层下。 二、窑炉遗迹 Y2、Y3均为长条形斜坡式龙 窑。Y2的保存基本完整,其窑头 图一 碗窑山窑址Y2地层分布图 图二 Y2、Y3总平面示意图 Fujian Wenbo_23 部分由于超出本次基建的征地范 围,故未进行发掘,Y2的后段打 破Y3(图二)。 Y2沿山脊而列。先在地面挖 出长条形的沟槽,在沟槽两侧用 楔形砖平砖砌筑,局部用废弃匣 钵和楔形砖的断砖垒砌。窑底斜 平并铺沙。Y2斜长(清理部分) 78米,水平长76.4米。窑内残高 0.04~1.7米,宽2.5~2.73米, 斜度10°~24°,平均坡度17°, 已清理的窑炉前段方向55°(图 三)。 Y3仅余残段且被Y2打破,残斜 长7.80~13米,窑内残高0~1.4 米,宽1.98~2.55米,斜度10°~ 16°,平均坡度13°,窑炉最前 段方向为350°。Y3有一段约3米 长的窑墙全部用残匣钵整齐砌筑 而成,每层残匣钵的朝向相向错 开。 Y2和Y3窑内堆积的结构相 同,故概而言之,分为六层(图 一): 第①层,为窑墙、窑顶倒塌 堆积,其局部仍然保留窑墙坍塌 时的原貌。 第②层是匣钵、砖块、红烧 土块(粒)和窑砂的混合堆积, 堆积致密。该层应是窑炉废弃一 段时间后,雨水将窑炉后段高处 的废弃物冲刷所形成的堆积。 第③层为匣钵堆积层,匣钵 或倒塌或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倒 塌的匣钵之间的空隙没有砂土填 埋的痕迹,空隙较大,应是窑炉 废弃初期形成的堆积。 1.台阶 2.西护窑墙1 3.西窑门1 4. 西护窑墙2 5.西护坡1 6. 西护坡2 7.西工棚1 8.西窑门2 9.西护窑墙3 10.西护坡3 11.西护坡4 12.西工棚2 13.西护窑墙4 14. 西窑门5 15.西护坡5 16.西护坡6 17.西护坡7 18.西工棚3 19.西护坡8 20.西护坡9 21.西护坡10 22.西护坡11 23.西窑门4 24.西护坡12 25.西护坡13 26.西工棚5 27.西护窑墙5 28.西窑门5 29.西护窑墙6 30.西护坡14 31.西护坡15 32.西工棚6 33.西护窑墙7 34. 西护窑墙8 35.西护坡16 36. 西窑门6 37.西护窑墙9 38.西护坡17 39.西护窑墙10 40.西窑门7 41.西护窑墙11 42.东护窑墙1 43.东窑门1 44.东护坡1 45.东护坡2 46.东工棚1 47.东护坡3 48.东护窑墙3 49.东护窑墙4 50.东窑门3B 51.东护坡4 52.东护坡5 53.东窑门2A 54.东护窑墙5 55.东护窑墙6 56.Y3东窑门1 第④层是窑底的砂土铺垫 层,有烧结面,窑底保留有一些 匣钵。 第⑤层是窑底烧结面,为窑 砂铺垫,含黑釉盏,碎匣钵和砖 头等。 第⑥层的窑底烧结面,为窑 砂铺垫,含黑釉盏,碎匣钵和砖 头等,经过烧烤后坚硬。 Y2、Y3的窑炉结构大致类 似,故以Y2为例说明之。 窑头火膛:由于窑炉前段超 出基建征地范围而未加发掘,故 窑头情况不明。 窑顶:从窑床中遗留的坍塌 遗迹现象看,窑顶是用楔形砖丁 向铺设起劵而成。 窑墙:主体以楔形砖垒砌, 局部以匣钵整体或碎窑砖为材 料。窑内壁抹泥,局部抹泥中包含 匣钵或匣钵碎块等废旧窑具。抹泥 有一至三层,总厚度0.01~0.14 米。就坍塌的遗迹推测,窑墙的原 始高度至少在2.5米左右,也即至 少在2.5米的高度才开始起劵。 投柴孔:未发现投柴孔的直接 遗存,根据堵头的大小推测,投柴 孔的直径大致为0.11~0.15米。 窑底:窑底斜平,铺沙,沙 色为青灰、灰黄或紫红色。窑砂 经过多次烧烤后形成硬面,在该 硬面凿有匣钵大小的凹窝以便匣 钵放置,凹窝口径0.12~0.16米、 深0.06米。 窑门:共发现10个窑门,其 中,西窑墙7个,东窑墙3个。西 窑墙的7个窑门从窑炉最前端开始 依次编号为西窑门1~西窑门7,东 窑墙的窑门从窑炉最前端开始依次 编为东窑门1、东窑门2A和东窑门 2B。以西窑门1为例说明如下: 西窑门1:分一、二两期, 一 期叠压在二期下,两期的宽度和进 深都相同,进深0.2、宽0.49~0.57 米。二期窑门残高0.06~0.6米, 以废匣钵柱垒砌为门槛;一期窑门 残高0.35米,以窑墙为门槛,用 废匣钵柱封堵,门槛距窑底高0. 3米。窑门与护窑墙相衔接,窑门 路面从窑外向窑门倾斜。 窑门路面:指窑门至护窑墙 和工棚相连的路面,其堆积以废 弃垫饼为主,另有匣钵盖、瓦砾 以及堵头,如西窑门6外的窑门路 面包含6个匣钵盖和1个堵头。窑 图三 Y2全景 Fujian Wenbo_24 门路面大多从窑外向窑墙倾斜。 出烟室:窑后端遗存被破 坏,不见出烟室痕迹。 台阶:位于西窑墙外发掘区 的最前端,平面呈梯形,大部分 使用窑砖砌筑,少量以毛石为材 料。因为台阶北侧和西侧均位于 征地范围以外,故台阶只进行局 部揭露。揭露部分长1.2~1.6、 宽0.9~1米。台阶分四层踏步, 分别高0.1、0.33、0.22、0.16 米,踏步进深0.27~0.3米。 护窑墙:从Y2发掘部分最前 端依次开始编号,东窑墙分别编 号为东护窑墙1~东护窑墙6;西 窑墙分别编号为西护窑墙1~西护 窑墙11。现以西护窑墙1、西护窑 墙2为例说明如下。 西护窑墙1:平面呈凹字形。 长2.2、宽1~1.9、残高0~0.3 米,毛石砌筑。 西护窑墙2:平面呈7字形。 长0.33、宽1.6、残高0.4~1.2 米。毛石砌筑,墙体内夹杂匣 钵,瓷片等。 护坡:护坡与护窑墙相连,其 命名方式同护窑墙现以西护坡1、 西护坡2为例说明如下。 西护坡1:以毛石砌筑而成, 平面呈1字形。长4.5、宽0.26~ 图四 Y2出土器物 Fujian Wenbo_25 1~3.黑釉盏 4.匣钵 5.Ⅰ型匣钵盖 6.Ⅱ型匣钵盖 7.Ⅲ型匣钵盖 8.Ⅳ型匣钵盖 9.Ⅴ型匣钵盖 10.Ⅵ型匣钵盖 四:2)。 束口斜腹型:束口,斜腹, 外壁近底处先修成斜直台面,然 后再修圈足。矮圈足,足浅挖。 黑釉,束口部分露台,外壁施釉 不及底部。标本Y 2:11, 口径 12、底径4.2、通高5.6厘米(图 四:3)。 (二)窑具 匣钵:漏斗形,直口,平 唇,斜腹,圜底,口径15~17、壁 厚0.9~1.4厘米,颈高5.5~6.2厘 米,通高~8.8-11厘米,灰红或 紫红,胎质粗疏,坚硬(图四: 4)。 匣钵盖:圆形,质地坚硬粗 糙。其中四件匣钵盖底面有 “郭”字,另有四件有“丘” 字,还有一件似为“未”字,字 样系在匣钵盖坯体未干时以尖锐 物体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而成。匣钵盖可分六 型。 Ⅰ型:底面微凹,内壁无烧 结。背面弧形。背面全烧结。标 本Y2:16, 底部直径16.4、背部 直径3.6、通高0.4~3.7厘米(图 四:5)。 Ⅱ型:底面弧形凹。背面较 平,有烧结。标本Y2:18,底部 直径15.3、背部直径10.8、通高 3.1厘米(图四:6)。 Ⅲ型:底斜凹,背面较平, 有烧结。标本Y2:28, 底部直径 16.2、背部直径9.7、通高4.2厘 米(图四:7)。 Ⅳ型:器身较高,底深凹。 背面较平,有烧结。标本Y2:14, 0.34、残高0.06~1.1米。 西护坡2:含有少量碎匣钵, 平面呈7字形。长4.2、宽1.2、残 高0.12~1.3米。 工棚:由护窑墙与护坡连接 而成,护窑墙和护坡除原有功能 外,组合而成的空间又具有工棚 的隔间作用。工棚平面呈几字形, 工棚通过窑门路面与窑门相连。 三、出土遗物 Y2、Y3出土物主要包括瓷器 与窑具,现分述如下 (一)瓷器 Y2、Y3的出土物皆为黑釉瓷 器,器形规整,刮修比较细致, 矮圈足浅挖底。胎色以烧结程度 高的灰色为主,少量深灰色,烧 结程度低的胎色为灰黄和赭红 色,生烧的胎色为砖红色。胎质 致密,含微量细砂。器壁较厚, 一般为0.3厘米,少量壁厚达0.8 厘米。釉色主要是黑釉,少量酱 釉和兔毫。 该窑黑釉盏数量众多,均内 壁满釉,外壁施半釉,偶见施釉 及底,釉层分厚薄两种,厚釉外 壁有垂釉现象。黑釉盏器形相对 简单,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中束 口内收腰为主,占三分之二以 上,束口深腹者次之,束口浅腹 较少。 束口内收腰型:尖唇束口, 内壁收腰,外壁在底部先修成平 直台面(少量是斜直台面),然 后再修出圈足。圈足较矮且挖足 较浅,大多刮修整齐,少量挖足 不全,跳刀纹偶见。束口部分露 胎,主要施黑釉,零星有兔毫雏 形(图四:1)。 束口深腹型:尖唇束口,内 壁斜直,腹深,外壁在近底处先 修成斜直台面,然后再修圈足。 圈足略高,但挖足较浅,刮修齐 整,少量挖足草率。束口部分露 胎。主要施黑釉。标本Y2:7,口 径11.5、底径3.5、高5.2厘米(图 图五 黑釉盏 Fujian Wenbo_26 Fujian Wenbo_27 南沿海地区宋代窑业技术以及以 福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研 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1] 福建省文管会:《福建省古窑 址资料汇编》,1959年油印本。 [2] 郑国珍:《福州黑釉瓷与“建 盏”的区别》,《景德镇陶瓷》 1983年第一辑。 [3] 栗建安:《建窑考古研究之回 顾》,《福建文博》1993年1~ 2期。 底部直径16.4、背部直径8.3、通 高6.3厘米(图四:8)。 Ⅴ型:斜壁,内壁底较宽。 背部较平,有烧结:标本Y2:17, 底部直径16.7、背部直径5.4、通 高3.9厘米。器身较薄,壁厚1.5~ 1.9厘米(图四:9)。 Ⅵ型:内壁有内收成二级台 阶。背部较平,有烧结。标本 Y2:15,底部直径16.2、背部直 径8.7、通高4.2、壁厚2~2.5厘 米(图四:10)。 垫饼:陶质,色黄,少数为 赭色。数量众多,大小厚薄不 一,扁平者居多,边缘不规整, 直径4.6~5.1、厚0.3~1.2厘米, 基本与本窑床出土黑釉盏的底部 大小相匹配,且留有盏底的烧结 痕迹。 隔间:大小悬殊,形态各异, 隔间上都有一个或两个面有与匣 钵器身接触的痕迹。隔间大多为 窑工随手捏制,有些留有相应的 捏制手痕。 堵头:平面呈椭圆形,类似 不饱满的馒头,底面平整或微弧, 正面弧形。标本Y2:12,长11~15 厘米,底部长12.5、宽11.5、高9 厘米,上有五个手指印。 四、结语 从发掘情况来看,Y2、Y3是 专烧黑釉盏瓷器的窑炉。釉色以 黑为主,少量酱色和兔毫(图 五)。胎质以灰色为主,也有一 定量的灰黑和灰黄,烧熟的产品 胎质致密,手感厚重。所出黑釉 盏器形以束口内收腰为主,其成 为Y2、Y3的一个显著特征 碗窑山窑址的重要发现之 一,就是窑墙外保存有较为完整 的护窑墙和护坡构成的工棚。福 建宋代窑址发掘目前已经有一定 数量,护窑墙和护坡属于常见的 遗存,但大多数护窑墙和护坡破 损严重,有的仅仅是保留一些平 面痕迹的大致轮廓,甚至需要推 测其存在。而本窑护窑墙、护 坡、工棚则保存相对完好,具有 研究价值。 根据碗窑山Y2、Y3的发掘情 况来看,可以确定其属于建窑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处于技 术比较成熟的阶段。建窑的烧制 年代始于晚唐五代,从五代晚至 北宋初开始生产酱釉瓷器,黑釉 瓷器在北宋晚至南宋初达到鼎 盛,而在南宋晚期才转烧青白瓷 器[3]。因此,该窑的年代初步确 认为南宋中期或者略晚。 Y2、Y3出土的黑釉盏,釉色 黑亮,胎壁较厚,这些特征与宋 代斗茶的风尚密切相关。宋徽宗 的《大观茶论》即称“盏色贵青 黑”,胎壁厚重,有利保温而在 斗茶时可使茶汤水痕持久以别茶 质高下。同时,该窑所产的黑釉 盏,其销售范围可能很广。连江 定海“白礁一号”宋代沉船所出 水物部分就与Y2、Y3的黑釉盏相 同;在日本九州、冲绳以及东南 亚等地也都有类似的发现。因 此,碗窑山窑址的发现为中国古 代茶道、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研 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对福建及东 温松全 栗建安 羊泽林 温松全 王 芳 廖富魁 蓝 秀 和 奇 任瑞波 危长福 华锋林 郑 辉 温松全 廖富魁 蓝 秀 华锋林 领 队: 参加发掘: 绘 图: 执 笔:
本文档为【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02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