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教育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教育的构成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发展(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①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教育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教育的构成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发展(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①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终身教育应贯穿于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职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收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构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化,如办学的自主化,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④教育的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与人的人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1902年 "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1903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6、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⑴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手段和组织形式。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3、简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教育对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5、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⑴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6、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苏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7、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学校文化的特点:(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 8、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 孟子,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 ②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素质):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的解剖生理特点。 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5、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6、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判断:一吨遗传胜于一吨教育.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它片面扩大了遗传的作用,是错误的。我们承认遗传的重要性,它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如果一个人某方面的素质,他在这方面就不能得到发展。某方面的素质差就限制了他在这方面的发展。但是,遗传素质仅给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需要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这是不能忽视的。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任意加以改变…… 这是典型的教育万能论,它片面扩大了教育的作用,是错误的。我们承认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这也是有条件的,它是在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双重制约下发挥其主导作用的。不能把教育看成是可随人的主观意志而发挥其作用,否则,就会陷入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泥潭。 搬运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它在承认遗传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看到了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分工对人发展的影响作用。人是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人在遗传方面是有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是比较小的,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社会的分工与发展。一般来讲,只要遗传正常的人,其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就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分工状况和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是和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既和人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人们怎样生产相一致。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五章 师生关系 1、教师:我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4、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批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5、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1)尊重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6、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 (2)进取心较强 (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4)思想活跃 (5)自我中心 (6)依赖性强 7、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看待独生子女?如何对待其特点进行教育? 独生子女的特殊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1)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2)智力发展较早。现在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3)品德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1)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2)特别重视家庭教育。(3)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系心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8、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9、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长期性,统一性 11、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师职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道德素养:① 热爱教育工作 ② 热爱学生 ③自身的道德修养 (3)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④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12、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了解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其中,嘴重要的方法是教师的直接观察。 (2)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语音正确,发音标准,说普通话,用词准确,语句完整,层次清楚,系统连贯,逻辑性强,富于启发性,有感染力,符合环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常用软件的能力。 (4) 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较高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能力:指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充分发挥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学生中发生的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能快速做出反应,进行恰当的处理,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能力。 (7)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要有正确选择课题,科学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做好观察记录,积累系统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科研能力。 13、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4、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的课程环境上重塑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时=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姐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和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地方、学习层次,课程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习,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的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指教育目标。 3、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4、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7、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四)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另外,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8、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9、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迁移性原则。第三,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发展性;④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基础因素。第二,内部因素。第三,外部因素。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在对教学单元进行规划时,需要对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态度、诊断性测验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的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课堂教学的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活动课。 3、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教学事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 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6、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7、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8、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9、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⑤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10、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尤其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掌握知识、弄清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的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但是,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提高了思想品德。因此,实践中必须以知识教学为主,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规律: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丐主导作用。:承认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 11、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五段论  ①引起学习的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12、九大教学事项(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项) ①引起学生注意;②提示教学目标;③唤起先前经验;④呈现教学内容;⑤提供教学指导;⑥展现学习行为;⑦适时给予反馈;⑧评定学习结果;⑨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13、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腰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的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徐娅萍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很早就为人所提,如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结界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请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以上教师运用直观性教学的优势和启示。 (1)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2)“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通过这节课是教学实践表明,直观性教学原则适合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好的学习方式。 (3)启示。首先,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教学,教具要多样,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年级越低表现得越明显。这就对我们在制作直观教具方面提出一个要求:考虑到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直观教具应根据教学目标尽可能低丰富、多样。其次,范例要注重思考是过程,包括示范的对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相关体验和熟悉的事物,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立即记忆。范例能有针对性地突出直观事物局部,表现力强。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直观,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讲解而起到直观的作用,要直接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1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倡导启发式教学的依据是:①它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③只有运用启发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注入式教学:是不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16、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讲授法的基本: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第八章 教学(下)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业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教学策略:是指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5、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6、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④缺点:脱离实际、脱离个别差异 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层次性。 8、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 内容型策略: 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安排教学活动的策略。 (2) 结构化策略: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   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细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等类型。 (3) 问题化策略: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问题求解能力。 (4) 形式型策略:   美国肯普提出三种形式: 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小组教/学的形式   英国波希瓦尔提出两种基本策略: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形式型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它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   由于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仍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改良集体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如实施小班制、按程度分班、班内分组、转变差生等,此外还有理想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5)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科学分类的基础是对分法: (6)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的目标、任务出发,以教学经验为基础多方面综合地展开。   两种取向: 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教师主导取向: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地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校正。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学取向: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替代性与生成性教学策略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和答疑、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0、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1、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组织严密 教学语言清晰;双边活动积/极气氛热烈 12、作业布置注意哪几点?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该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3、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3、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4、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5、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6、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7、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1、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体验法、自我教育法、奖励惩罚法 12、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1)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道德两难) 主要内容: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2)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 主要内容: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 (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13、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4、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2、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管理活动。 3、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4、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5、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6、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①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平行管理代表人物是: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目标管理是德鲁克,其理论核心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8、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受到分数的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9、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尽可能的开发。)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0、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家的共同活动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1、班集体的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3、班主任应该怎样组织与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与社会化的过程。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得力的班集体核心队伍,即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团发展目标的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过活动又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第十一章 中学课外活动的教育 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程标准范围和学科课程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有: 自愿参与性;形式灵活性;内容丰富性;方法独立性;辅导力量多面性;考核结果的自我展示性。 3、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任务 意义:(1)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中学生的多种需要; (2)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3)能否发展学生的各种特长,以便各种人才的选拔和及早发现; (4)使学生经受各种实际锻炼,提高独立活动的能力; (5)加强了学习、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三结合教育。 任务:(1)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2)扩大、加深、巩固课题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 (3)组织学生有益的娱乐和休息,丰富其课余生活。
本文档为【教育学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2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3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0
浏览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