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南宋遗民词中“愁”的文化意蕴

论南宋遗民词中“愁”的文化意蕴

举报
开通vip

论南宋遗民词中“愁”的文化意蕴 2011年 11月 第28卷第11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Hubei University ofEducation NOV.2011 v0I.28 Ⅳ0.I1 论南 宋遗 民词 中 愁¨ 的¨ 文化 意蕴 范俊峰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安徽 亳州236800) 摘 要:南宋灭亡之后,一批词人变成了失国遗民,这些遗民词尤善言愁,其诸多“愁”包孕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亡国之 痛、故国之思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他们敏感的心灵,于惶恐、紧张、焦虑的心理历程中痛苦...

论南宋遗民词中“愁”的文化意蕴
2011年 11月 第28卷第11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Hubei University ofEducation NOV.2011 v0I.28 Ⅳ0.I1 论南 宋遗 民词 中 愁¨ 的¨ 文化 意蕴 范俊峰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安徽 亳州236800) 摘 要:南宋灭亡之后,一批词人变成了失国遗民,这些遗民词尤善言愁,其诸多“愁”包孕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亡国之 痛、故国之思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他们敏感的心灵,于惶恐、紧张、焦虑的心理历程中痛苦的体验和承载着民族苦难;对 山河破碎的痛惜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更体现了一种“万古纲常”和“精忠大义”的崇高民族气节。元蒙的入侵和统治,华 夏制度文化的断裂,无疑也给南宋逸民词人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精神苦闷和惶惑,在走向田园林薮,到宁静的 大自然中去寻觅自己那颗失落心灵的家园和归宿之中,蕴涵了他们对历史意义、对民族苦难、对人生归宿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南宋遗民词;愁;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1)11-0012-04 项目基金:安徽省201O年省级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201011837) 作者简介:范俊峰(1977一),男,安徽太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审美文化学。 南宋灭亡之后,一批词人变成了失国遗民,历史的 沧桑巨变,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当时 遗民孽子,身受种族宗社之痛,辞愈隐而志愈哀”_1 J。 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民族意识 与君臣之道的难以融合;遗民意识与功名意识的对立; 故国情怀与大一统国家观念之间的不协调;避祸全身 的生存欲望与传承文化道统的使命感之间的痛苦选择 等等,这其中包括了情与理、意识与无意识、历史与现 实、现实与理想等不同层次和方面,作为读书人的宋遗 民词人所感受的人生迷惘和精神苦闷当更甚于以往时 代的词人们,一个“愁”字更凸现出他们苦痛复杂微妙 的文化心理。 一 、掩抑的哀吟——抒发民族苦难的体认 北宋承平时代的繁华之梦早已逝如流水,连仅剩 的南宋半壁江山也悉数沦陷,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陷 入亡国灭种的窘境,大批遗民在异族统治下悲愤地却 又无可奈何地隐忍偷生。在这种历史氛围中,在这样 的生存状态下,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们的亡国之痛、故 国之思,引发他们对于残酷历史的体认和承载: “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鬓,与秋俱 老。”(蒋捷《贺新郎 ·秋晓》 )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知他诉 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 声。”(蒋捷《声声慢 ·秋声》) “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刘 辰翁《虞美人 ·用李后主韵二首》) “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渐夜深, 月满秦淮,烟笼寒水。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 · 12 · 市。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馀音壹壹。” (汪元量《莺啼序 -重过金陵》) “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 上泣蝉娟,菱花缺。”(汪元量《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 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 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王沂孙《高阳 台 ·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再看张炎的《高阳台 ·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 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 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 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 花,怕听啼鹃。” 此词当作于临安沦陷、宋恭帝及宫人被虏北上之 时。面对这一沧桑巨变,词人借咏西湖春景,传达出凄 凉幽怨的心曲和盛衰兴亡的悲叹。作者从伤春、惜春 之感一步步引发出今昔盛衰和国破家亡之感,转折层 深,意兼比兴,虚实兼至,沉哀沁人。尤其是“新愁”二 字让人极觉寒苦,正象作者这位豪华浪漫的贵胄公子, 当此风靡草偃之际,也不得不咀嚼着国破家亡的深哀 巨痛。 又如张炎《南乡子 ·杜陵醉归手卷》: “晴野事春游。老去寻诗苦未休。一似浣花溪上 路,清幽。烟草纤纤水自流。何处偶迟留。犹未忘情 收稿 日期:2011—09—03 是酒筹。童子策驴人已醉,知不。醉里眉攒万国愁。” 一 句“醉里眉攒万国愁”照亮全篇,以一“愁”字收 结,悲而醉酒,歌哭哀恸,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尽寓 其中。词人将绘画的空间的艺术成功转化为时间艺 术,图中杜甫的社稷黎民之忧也正是词人自己的“黍 离”之悲,这种悲苦愁情极具历史纵深之感。又如: “ 一 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 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 日归家洗客 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 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这首词极言一“愁”字,忧怀杂沓,掩抑难解,对国 破家亡的体认尽寓其中。看似是极具个人化的客愁, 但也是乡愁,是伤春之愁,是惜时之愁,沉潜的却是生 命在体验的家国之愁。再如: “ 一 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 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飒流空,玉筝 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 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 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 柳丝千万缕。”(王沂孙《齐天乐 ·蝉》) 此词在所咏之残秋中,把“离愁深诉”,残秋与家 国、哀蝉与词人的形象于比兴象征之中浑化契合,深刻 的表现出词人内心的遗民亡国之恸。这首咏蝉之作也 就成了南宋遗民凄苦幽怨、悲痛欲绝的心理独自。 南宋遗民词人自然是这场社会巨变的见证者,也 是历史的受难者和生命苦难的体验者。无论他的抒情 怎样个人化,都会涵摄国破家亡的痛苦精神和一个封 建文人的生命体验和承载。 二、悲愤的呼号——表现精忠大义的悲歌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谢枋得《和 曹东谷韵》) “旧俗风流千载事,精忠大义一般心。”(谢枋得 《和詹苍崖韵》) 上面诗句中所谓的“万古纲常”和“精忠大义”,正 是亡国之际儒臣诗人的吟咏“性情之正”的具体内容, 也是他们宁死不屈、悲歌慷慨的精神力量。他们深受 正统理学思想的影响,其文学主张更近于儒家诗教 传统。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天祥。他在言愁之词 中,不仅表现出对山河破碎的痛惜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更体现了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是文天祥诗词创作中最光辉、最感人之处。坚持和 发扬民族气节,成为南宋许多遗民词人在创作中体现 出来的主导思想倾向。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 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 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 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 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 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乾坤能大》) 宋祥兴二年(1279)八月,文天祥被囚送大都(今 北京)时途经建康(今南京),相酬答邓剡《酹江月(驿 中言别)》而作。上片重言旧,起句突兀而雄壮,表现 身虽囚而心不屈的凛然气节,“风雨牢愁无著处”情绪 由此转悲,漫天风雨凄迷,牵惹出难以诉说的愁苦,再 加上寒虫四壁哀鸣,更是让人肝肠寸断。此“愁”字统 摄全篇之情,深刻而繁复。“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 事空中雪”,此三句寓意深刻,生逢乱世,命运多舛,想 曹操那样的英雄气概和王粲那样的文采风流,都随着 自己身陷囹圄而烟消云散了,一股悲凉沉痛的英雄末 路之感充溢于字里行间。“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此二句以富有展望性的乐观主义与开篇呼应,也回答 了邓剡原作中“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的 扣问,令人感奋不已!下片转入言别,展现至死不渝之 操守,“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与“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L3 (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为悲壮慷慨,气贯长虹。结句“故人应念,杜鹃枝上 残月”苍凉悲壮,可谓字字皆以血泪铸成,震撼人心。 文天祥平生诗多词少(今仅存词七首,五首作于 宋亡被俘以后),但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 即以此作而论,通篇“愁”情,或激昂慷慨,或沉郁悲 凉,或劲节孤忠,一寓于词,与辛(弃疾)、陆(游)等豪 放派爱国词作遥遥相接,奏出了宋末词坛上最雄壮的 乐章和慷慨悲凉的民族气节。 且看刘辰翁《柳梢青 ·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 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云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刘辰翁“于宋邦沦亡之 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行诸笔墨,其 志亦多有可取者。”_4 本词题为春感,亦咏元宵,在深 沉凄怆的悲歌中,表达了作者“眷怀麦秀”的“忠爱之 忱”。“春人愁城”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对照,赋予春 景浓重的伤感情绪。“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云 明”三句,化用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词句,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眷恋和对现实不堪忍受 的痛苦。词中虽没有豪言壮语和慷慨激昂的情调,但 是正气凛然,丹心精忠,正体现出当时遗民词人普遍的 民族气节和精忠大义。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民族气节的民族。早在 先秦的散文中,便有不少令人肃然起敬、闪耀着民族气 节的光辉词句,如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 之。”l5 (《老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夺志也。”l6 (《论语》);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 能屈,贫贱不能移。” (《孟子》)当然,这些话主要是 · 13· 集中体现了做人的尊严,但是,当民族矛盾尖锐,中华 民族受到外来民族或国家侵犯之际,它就会转变或凝 聚成一个民族的尊严,体现出一种民族的气节。而这 种凌然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和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南宋遗民词“愁”中广泛 地存在着: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 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 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汪元量《水龙 吟》)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 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 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 子,共夜语。”(刘辰翁《兰陵王 ·丙子送春》) 三、无奈的隐逸——体现历史生命的反思 “由宋入元的南方文人有其共性,多隐逸气” J。 元蒙灭宋,实行残酷的高压奴化政策。元统治者把国 人分成四等,原属南宋的汉人被列为最下等,称作南 人,绝大多数南宋旧臣或文人墨客都备受歧视和压迫, 地位极其低下。爱国诗人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 序》说:“滑稽之雄,以儒者为戏者日:我大元制典,人 有十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呼卑哉,介于娼 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④郑思肖《大义略序》则 说:“鞑(蒙人)法...⋯·八民、九儒、十丐。” 文人,尤 其是南方文人在当时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元初南宋 遗民词人对于异族统治的痛恨和愤怒,以及破国亡家 后的悲哀伤痛,使他们大多以遁迹隐居、不仕新朝来表 现他们的反抗。南宋遗民词人身为最下等的亡国之 民,有着极其痛苦的心灵体验,他们出于民族自尊和对 民族歧视的反抗而选择了归隐,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隐 逸词。这些隐逸词愁绪深重,体现出南宋遗民词人对 历史意义,对民族苦难,对人生归宿的深刻反思。如: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 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 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 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 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 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销忧。”(周密《一萼红 ·登蓬 莱阁有感》) 词中融汇王羲之《兰亭集序》和王粲《登楼赋》成 句及意境,虽词境感慨悲凉,沉郁顿挫,但是体现出他 不仕新朝而愿归隐林泉的因由。词人于“俯仰千古悠 悠”中悲歌遣怀,亡国遗民的这种悲苦愁情就在历史 的纵深中不绝于缕。作者吊古而伤今,处林泉仍难销 “ 一 片清愁”。对人生,对个体生命的遗民哀思和深刻 反思在无奈的怀想之中绵渺弥漫。又如: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 . 14· 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 华晚。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 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 阳,衰草泪满。又西冷残笛,低送数声春怨。”(周密 《献仙音 ·吊雪香亭梅》) 对士人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怀疑,显然来源于民族 的苦难忧患和词人自我的人生苦闷与深沉的压抑感。 正是这种民族与自我的双重忧患苦难,驱使元初遗民 词人必须寻求对痛苦的超越和精神的避难所。虽为吊 梅,还不如说是梅与词人一起凭吊故国故人和自己的 流年岁月,表现了词人与梅由今昔对比而生的感伤情 绪,由景及人,由人及家国之感,感慨唏嘘、凄惋呜咽, 借自然风物以寄寓家国之恨、饮泣低诉,将感伤纳入悠 闲旷放的山水游历,沉郁苍凉,体现了遗民词的悲剧精 神。“一片古今愁”,更是跨越时空,把这一份深重的 愁苦无限弥漫,委婉表达出对历史,对人生的怀疑和反 思。如: “几千万缕垂杨,翦春愁不断。”(周密《拜星月 慢》) “锦瑟年华暗度。赋行云,空题短句。⋯⋯烟水 流红,暮山凝紫,是春归处。怅江南望远,草花自采,寄 将愁与。”(周密《水龙吟》)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 中去。”(刘辰翁 《青玉案》) “ · 得楼心和月醉,落叶与愁俱碎。”(张炎《清平 乐》)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 捷《梅花引 ·荆溪阻雪》) “总不道、江头锁清愁,正雨渺烟茫,翠阴如梦。” (蒋捷《洞仙歌 ·柳》)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将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浓缩 于一个“愁”字,在遁迹田园,啸傲林泉的隐逸生活中 所流露出的兴亡之叹,沧桑之感让人唏嘘不已。 但是正如赵必象在《沁园春 ·归田作》所言“都一 掷间,许多般样,输来还赢赢还输,回头看,这浮云富 贵,到底花虚。”南宋遗民词人基于现实的原因步向隐 逸,从而进入狂想的境界,他们的狂想表现为整整一代 词人群体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他们面对着残酷的_社会现实,深深地感到别无选择,于 是只得从儒家‘隐’、‘藏’一端出发而游情于释老,希 冀走向田园林薮,到宁静的大自然中去寻觅自己那颗 失落心灵的家园和归宿: “凭阑自笑清狂,事随花谢,愁与春远 。”(周密 《宴清都》) “万叠花愁,正困倚、钩阑斜角。待携尊、醉歌醉 舞,劝花自乐。”(蒋捷《解连环 ·岳园牡丹》) “人世如萍,容愁似海,吟鬓俱非昨。风涛如许, 只应高卧林壑。”(赵必象《满江红 ·饯朱沧洲》) “直上倚天楼,怀哉古楚州。黄河水,依旧东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分付与、白头鸥。祖逖与留侯,二公 今在否。眉尖上,莫带星愁。笑拍危栏歌短阕,翁醉 矣,且归休。”(王奕《唐多令》) 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他们敏 感的心灵,于惶恐、紧张、焦虑的心理里程中痛苦的体 验和承载着民族苦难。对山河破碎的痛惜和壮志难酬 的悲愤,更体现了一种“万古纲常”和“精忠大义”的崇 高民族气节。元蒙的入侵和统治,华夏制度文化的断 裂,无疑给南宋逸民词人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重 的精神苦闷和惶惑,他们在感叹历史虚无、人生幻灭的 同时,不由得不对传统的积极进取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由怀疑和否定而转向隐逸。时代和文化所给予他们的 生存空间和心理态势,将他们的价值选择引向传统文 化中的隐逸避世的精神园林之中。南宋遗民词实质上 就是一个融合着历史积淀、时代精神和个体生命历程 的极为复杂的文化综合体,它反映了当时一批封建士 大夫一种共同的时代情绪、一种普遍性的文人精神状 态、一种较为普遍的避世思想和社会历史、个体生命的 文化反思。⋯ [12] 注释: ①谢枋得.谢叠山先生文集(卷三)[M].清咸丰庚申年章永孚 刊本. ②郑思肖.心史(下)[M].南京支那内学院刊本,1933.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夏承焘集(第五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唐圭璋.全宋词[z].北京:中华书局,1999.(以下所选未注 明出处的宋词皆出自此书)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 [4]纪昀,等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M].北京: 中华书局,1997. [5]陈鼓应.老子注解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杨伯峻,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伯峻,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梁归智,周月亮.元代文化人心迹追踪[z].石家庄:河北大 学出版社,2001. ’ [9]程自信,许宗元.宋词百科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4. [1ol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1999. [11]丁称生,丁楹.论元初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J].甘肃教 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2]丁楹,丁称生.隐逸词在南宋遗民词中的新变[J].南昌大 学学报(人社版),2002,(4). 责任编辑:彭雷生 Cultural Implication of“Sorrow”in Southern Song Adherents’Poems FAN Jun feng (Chinese Department,Bozhou Teachers’College,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Abstract:After Southern Song’S subjugation,a crowd of poets became adherents.They wrote poems,expressing different kinds of sorrows,with the implication of massive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pain of subjugation and homesickness obsessed them all the time,which made their sensitive heart experience and bear吐le sufferings of their homeland i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fear,anxiety and panic;T}leir deep regret for the disintegrated country and indignation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alize their ambitions reflected a kind of lofty ethnic integrity of“Everlasting National Responsibility”and “royalty and Honor”!No doubt that the invasion and rule by Yuan and Mongolia and the disintegrated institutional culture also loft the adherent poets of Southern Song a kind of unprecedented deep anguish and trepidati011.Their seeking the lost homes and t王le end—result of heart in rural shaw and quiet nature contained their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their national suffering and the end—result of life. Key words:Southern Song adh erents’poems;sorrow;cultural implication · 15·
本文档为【论南宋遗民词中“愁”的文化意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7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04-17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