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赫哲族人口减少的原因

赫哲族人口减少的原因

举报
开通vip

赫哲族人口减少的原因 后金和清对赫哲地区用兵以前,赫哲人正处于从血缘关系向地域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赫哲氏族组织为“哈拉莫昆”,有两个含义:“哈拉”在满语中译为姓氏,“哈拉达”即为氏族长。“莫昆”是在满语中译为村寨,莫昆达即为族长。一个“哈拉莫昆”是由同姓有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公社所组成。至少在清朝对赫哲族进行管理前,其氏族社会任然以血缘关系为主。 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十七年(1589年)间完成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统一了扈伦四部。尔后努尔哈赤与皇太...

赫哲族人口减少的原因
后金和清对赫哲地区用兵以前,赫哲人正处于从血缘关系向地域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赫哲氏族组织为“哈拉莫昆”,有两个含义:“哈拉”在满语中译为姓氏,“哈拉达”即为氏族长。“莫昆”是在满语中译为村寨,莫昆达即为族长。一个“哈拉莫昆”是由同姓有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公社所组成。至少在清朝对赫哲族进行管理前,其氏族社会任然以血缘关系为主。 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十七年(1589年)间完成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统一了扈伦四部。尔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展开了征服鸭绿江、图们江以西、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女真各部的战争。对赫哲族地区的征服战争多达十七次。“我太祖高皇帝乙亥年春正月,东海窝集部之喀尔喀部来朝,戊申年九月,窝集部之虎尔喀部千人侵我宁古塔城,我驻防萨其库路兵百击败之。”“辛亥年冬十一月,遣额亦都何和哩扈尔汉,率兵二千往征东海呼尔喀部扎库塔城谕降,弗从,围三日攻克其城,斩千人,俘二千人,并招降环近路长”“天命四年正月庚戌,大臣穆哈连,率兵千人征呼尔哈部,六月乙未收其壮丁二千以还,十年十月,劳征克呼尔喀部,军初,太祖遣第三子阿拜,第六子塔拜,第九子巴布泰率兵一千,由北路征东海呼尔喀部,侍卫博尔晋备御,曰伟齐,曰扎努曰赛纽克、曰衷诺,曰通贵,曰尼堪率兵二千,有南路征东海呼尔喀部,博尔晋等,招降五百户先还,至是阿拜等,浮获一千五百人以归(廷杰案:北路即今由吉林至三姓驿路,南路即今吉林至宁古塔驿路)。”“太宗文皇帝天聪元年,长白山迤东海滨虎尔喀部三人来朝(廷杰案:长白山迤东海滨虎尔喀部,疑即扎库塔城环近诸路也)。二年,长白山迤东海滨虎尔喀部头目四人来朝。三年秋七月,虎尔喀部头目九人来朝,四年五月虎尔喀部二十一人来朝,十一月,那堪泰路之呼尔喀人玛尔图等,携家属来归,命于宁古塔边地驻牧。崇德七年九月,太宗命沙尔琥达珠,玛喇率将士,往征松阿里江之呼尔喀部,闰十一月沙尔瑚达等,遣人还奏,喀尔喀木屯,遮克特库屯、塔图库屯、福提希屯,鄂尔珲屯、斡齐奇屯、库巴察拉屯、额提奇屯,萨里屯、尼叶尔伯屯,十屯人民俱以招降,于月之初十日,自松阿里江旋师·······自是虎尔喀部悉平,先归宁古塔统辖。”“廷杰谨案:以上各部诺雷等三喀喇,归顺最先,三姓城即因此而名。其余若赫哲喀喇,于天命年招服······飞雅喀及额登喀喇,奇勒尔等,于康熙十年降服······木抡及奇雅喀喇,于崇德三年以前征服······皆三年一贡。”对赫哲地区的征伐,直接导致了赫哲族与与满族的民族分界意识的形成,即赫哲族自身不再把满族视为同一族类,从而为赫哲族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作为满族统治者,即认为赫哲“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尔等向未之知,是以甘以自外”。又认为赫哲族“其性暴戾,当善为防之”,分界意识明显。因此可以说,赫哲族在于后金、清朝的斗争中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和人们共同体意识,是赫哲族形成的重要转折点。 在征服赫哲以后,清政府在赫哲地区实行了任命姓长、乡长和编户、编旗等管理政策,彻底瓦解了赫哲氏族制残余,使赫哲社会向以地域关系为主转变,这是赫哲族形成的重要基础。地域关系的形成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前提条件。 对于赫哲族的氏族制残余形式“哈拉莫昆”,清政府设姓长、乡长进行管理,“有不法、不平诸事,则姓长、乡长集于证,公议处置。长(常)法杀人者死。余则视大小,定班帛服物之多寡,令理屈者出之,名曰“纳威勒”,至十头为止,小事纳一头二头,大事纳十头,约值银数两,至百两以内。公议云然,两造心服,姓长、乡长始以丈叩地,遂成铁案。否则再议,有至数日数月不决者。”最初的“哈拉莫昆”是由全体“哈拉莫昆”成员召开议事会,经选举产生的。尔后出现子承父业现象,是父系家庭公社向地域公社进一步演变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而由清政府委派或任命姓长、乡长,则说明外力作用在加速推动赫哲社会进入地域关系,20世纪初,乌苏里江流域及东部沿海一带,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联系基本消失其作用,而松花江中游赫哲的氏族组织的作用消失的更明显。清末,民国初,赫哲族社会出现了富有阶层,通过占有枪支,马匹,渔具等生产资料入股分成;出现了出租土地和雇工的现象。这说明,赫哲人的父系家庭公社的遗存和农村公社已失去存在的基础,赫哲人社会开始迈入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门槛。 编户、编旗不仅打破了赫哲人氏族制残余形式,而且导致了赫哲人口的流失,且大多数融入满族共同体中。 编户自顺治初年。顺治十年沙尔琥达与赫哲族葛依克勒氏头人库力甘额夫等12人招赫哲族九姓《康熙会典》载十姓)432户。康熙十五年编赫哲、费雅喀共1029户。康熙二十九年,四十九年、五十一年三次对费雅喀、鄂伦春、库页编户共1158户,康熙六十一年续增701户,雍正元年至乾隆十五年又增编340户。赫哲、费雅喀共编户2250户,其中,赫哲族1277户。《赫哲族简史》赫哲族简史编写组;11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清入关前,编入八旗的赫哲人(佛满洲)融入满族中;清入关后,大量的赫哲人被编入“伊彻满洲”,并逐步同化于满族之中。如:清康熙十三年(1674),将“虎尔哈部”赫哲人迁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编为40个“新满洲佐领”(额兵2000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三姓地方赫哲人壮丁1530多名编为4个“新满洲佐领”。清雍正九年(1731年),三姓协领衙门升格为副都统衙门之后,大幅度扩充兵额。除800名由三姓赫哲族补充外,在八姓地方挑兵1000名。清入关后,仅康熙、雍正年间内迁编旗的赫哲人近60个佐领,其中31个佐领万余人迁往盛京,余者留住吉林,两者相加共2万余人。这些被编入“新满洲佐领”的赫哲人,逐步同化于满族中,是满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力量。 由于编旗政策的实施,留在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赫哲族愈来愈少。“道光二十年(1840),向三姓贡貂的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共计2353人,其中,赫哲族为1259人,约占总数的54﹪。《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71-73页。虽然这里只是统计贡貂的户数,而且赫哲仍为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是实际人数估计已不足万人,因为我们知道,康熙十五六年间,扎努喀等2000多户内迁实编为三十几个佐领,连带家口不过万人。所以道光二十年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地区的1259户赫哲族,不足万人。(这个假设需要找清代关于贡貂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籍用以验证)因此,清朝对赫哲族的编户、编旗政策,尽管推动了赫哲族地域关系的发展,有利于赫哲族共同体的形成,但却造成了赫哲族人口的大量流失,对赫哲族共同体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几百年来,赫哲人多次遭到异族的统治和迫害。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把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人强迁到百里以外的密林沼泽中的三个部落,住所阴暗拥挤,衣食无着。更有甚者用鸦片欺骗和毒害赫哲人。致使赫哲人大批死亡,人口锐减90﹪,到光复时只剩了300多人,濒临民族灭亡的边缘。日本人种下的恶果,嗜毒嗜酒的恶习,解放后在赫哲人中仍有流传,曾一度影响了部分赫哲人的寿命和繁衍。 人口分布和减少的原因 ⑴居处分散,人口锐减 赫哲族居住在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直至库页岛的广大区域,长期以来和满、鄂伦春、朝鲜、汉、费雅喀(尼夫赫)、虾夷(爱努)等族交错杂居或小村落聚居。由于频繁地迁移、移动,要想得知其不同时期的确切人口是很难的。18世纪初期,即康熙末年,“三姓”一带所属赫哲等族2398户,约有12000人。1919年,日本人鸟居龙藏旅行黑龙江后记述:“高里特(赫哲)分布于马林斯克附近之索菲耶夫斯克至黑龙江上游一带。这些高里特即昔日所谓之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本文所述之女真野人实属于此部族,即彼等为黑龙江附近之一大群族。兹详细记述西历一千八百年左右地理学之分布,彼等居住于松花江之三姓,富克锦下游,乌苏里江之杜毕尔斯克至其下游,黑龙江则自以上之两河口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并达于其下游之索菲耶夫斯克,其范围非常之广大。这些高里特,计一百四十村,三百二十户,约两千五百人(格林河、阿姆贡河之人口约一千人以下)。乌苏里之高里特据文尼科夫之统计,约一千四百人。西伯利亚人口统计表,谓现今高里特之人口,约五千零十六人。”这是1856年至1857年赫哲族的人口数。时隔半个世纪至民国初年的1911年左右,居住在松花江和混同江南岸的赫哲族约为1200人、乌苏里江西岸者约为400人,计约1600人,约锐减3400人。1930年,凌纯声先生调查松花江和混同江南岸的赫哲族有780余人、乌苏里江西岸约有400人,计约1200人。仅仅20年,又约减少400人。此后经历短暂的十五年至1945年秋,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有300余人,濒于民族灭亡的边缘。 ⑵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我国境内赫哲族人口锐减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文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近代而言,其主要原因有: 天花、霍乱、黄疸、痢疾等疫病流行,夺去了大批赫哲人的宝贵生命 由于物质生活极度困乏,卫生知识欠缺,在无医无药,没有医疗设施的情况下,发生疫病时,只有求助于萨满求神、问卜等迷信方法,以致贻误人们的生命。疫病的流行往往夺去全家甚至全村人的生命。这是赫哲族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约于1876年乌苏里沿岸赫哲族中曾发生过一次天花,死亡很多人,许多人全家死去,有傅姓一户,弟兄九人,死去七人,其余兄弟两人因远出深山狩猎捕貂,才幸免于死。1897年左右,又发生天花,当时住在乌苏里江沿岸黄岗、倒木沟等村落的赫哲人死亡尤多。希扔克于1912年至1919年在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调查赫哲族时,估计黄岗有五十户。但后来发生一次天花,几乎死光。有傅姓一家,全家死去。1915年,仅有十几户赫哲族的四排村发生天花时,死亡二十多人。所以,赫哲人最“忌出痘,一人偶发,则合屯避居他出,或(将)出痘之人于林木中为小屋居之,愈然后归”。狩猎外出的人为了免受天花的传染,只好绕着染时疫的村庄而行。 由于天花流行为害,使赫哲人大量死亡,造成村落荒凉凄惨、人烟稀少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因此,赫哲族中有着一种传说:“在很早以前,一年的春天,松花江沿岸赫哲人各村屯发生了天花,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当时有一个村落,全村只剩下一个姓吴的老人,其余的人都死了。在发生天花的初期,村子里每死一个人,吴老人和村中人就将尸体抬出去埋葬起来,还要痛哭一场。到了最后,人们都病倒了,老人一个人不分昼夜烧水,做饭,伺候每一个病人。对病重者,老人就一匙一匙地喂水,喂饭。对每个病人都是亲切的照顾和安慰,衷心希望恢复健康。吴老人完全忘记了自己,日夜不眠,忙碌不休。就是这样护理,每天还是有几个人死去。老人太痛心了,眼睛里终日含着泪水。每死一个人,老人为了不让活着的人知道,偷偷地将死者背出去埋起来。病者问起某人病情时,老人总是瞒着他们真相,安慰他们说“好多了”,因为他不忍心再增加病人的痛苦。老人偷偷地痛哭,并祈求神的恩赐。最后,天花夺去全村人的生命,只剩下吴老一个人。他太孤单了,太痛苦了,终日痛哭不止。房子空空的。马群没人照管,鸡鸭鹅狗无人饲养。每当老人看到这些情景,就要痛哭一场。到后来,老人的眼泪都哭干了,但是还是不能解除他得痛苦、悲伤。这样,老人制造了“口弦琴”(赫哲语“木康吉”),吹奏它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心情。老人吹得非常悲凉,马都静静地听着,鸡、鸭、鹅、狗,花草、树木也给予了无限的同情。这样,老人终日吹奏“口弦琴”,来往于各个村屯。人们一听到他得吹奏声,就要流下泪来。据说“口弦琴”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一般人很少吹奏它,因为它使人心情难过,使人回忆起这个痛苦的往事。”它充分说明天花在赫哲族中,对人们的生命危害之重,是妨碍人口繁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花严重地危害赫哲人的生命情况,从乾隆四十年(1775)由三姓副都统奉吉林乌拉将军遵照户部旨意,下达给库页岛姓长、乡长的行文中,也可见之。清朝统治者对赫哲、费雅喀等族进贡纳赋,由惯例天花流行的冬、春之交,改为七月、八月、九月之凉爽期进京,免罹天花,并责令“所管地方迅速依此办理”。 其他疾病如霍乱、伤寒等也广为流行。1922年,富锦县大屯发生传染病,在一个月的期间内,赫哲族就死亡百余人。在1927年和1941年左右,四排村曾发生过两次大的伤寒病,也死亡了很多人。 居于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也同样遭受疫病流行之灾。1856年左右,在街津口附近的一个小村落里,经过一次传染病的灾害,全村人死光。1941年,街津口村发生了传染病,杨哈番家中的二十多口人,被疫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两个小孙女。疫病流行的赫哲族村庄,真是一片“千村薜(bi)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 2、遭受土匪残杀、掠夺 清末民初,一些土匪为了扩展匪势,招徕匪徒,想方设法,蓄意谋杀赫哲族猎民,趁其不备予以袭击。残杀猎民的主要目的是:一是夺取枪支弹药,充实、壮大匪徒;一是抢劫猎获品,肥私匪众。赫哲族猎民为了防范自卫,在出猎季节,都自动组织三五人或八九人,甚至二十余人的狩猎组织,集体出猎。这既有利于捕获野兽,又可防御土匪的侵袭。尽管如此警惕、戒备,赫哲族猎民还不时地遭受杀掠,三五人组成的狩猎小组常被土匪袭杀。1922年,同江县高台子地区,土匪杀害了四十余名赫哲猎人,制造了远近文明的“高台子事件”,给富锦、同江等地的赫哲族猎人造成了重大损失,使不少户家破人亡或丧失了主要劳动力,无法维持生活。 旧社会的统治阶级利用赫哲人山道熟、枪法准、英勇善战的特点,组成了武装队伍,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和权势以及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清朝末期对赫哲族壮丁征调为“披甲”,成年累月驻防外地。有的战殁疆场,有的人长期不能与家属团聚,严重地影响了人口的繁衍。民国初年,东北军阀将赫哲族的一些头人和大批壮丁组成县府马队,名义上是维持地方治安,实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致使一些青壮年贻误了生育期,人口出生率下降。一些赫哲族头人在征调中升任队伍的首领,有的担当县府马队的负责人后,将其眷属强行迁往异乡,同化于外族,赫哲族原本地人口必然减少。(部分赫哲族羡慕汉族的生活,主动加入) 3、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分而治之的灭绝政策,使赫哲族濒于民族灭亡的边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给东北各族人民造成了慎重的灾难。在国民党反动派“先安内,后攘外”的不抵抗政策下,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在沦陷的14年中,赫哲族人民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同样受到了极端残酷与野蛮的统治,受尽了奴役和摧残。 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领土之日起,赫哲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仇敌忾,纷纷参加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抵抗侵略者。当时的同江、富锦地区有四五十名赫哲人奋起参加抗日的行列,在七星岗抗击侵略者的一次战斗中伤亡惨重,被迫转移,最后仅剩十余名赫哲人转战于饶河、虎林境内,途径苏联转移至新疆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为防止和赫哲族人民“通苏”、参加抗日队伍,切断与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系,实行坚壁清野、集家并屯、强行划归部落的反动措施,使赫哲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族隔绝开来,进一步达到消灭的目的。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者迫使嘎尔当、大屯、齐齐喀、茂日红阔、街津口、勤得利和抚远等地的赫哲族离开江岸,归并到所谓的一、二、三部落的沼泽地方,即不能捕鱼,也不能狩猎,也不能从事农耕。这些赫哲人无衣无食,吃冬青、野菜,披麻袋片,挨饿受冻,过着悲惨的生活。与此同时,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疫病蔓延,在短暂的三年内,夺去了大批赫哲人的生命。一部落有77人,死亡18人,占部落总人口数的23.38%;二部落有51人,死亡19人,占部落总人口的37.25%;三部落有109人,死亡35人,占部落总人口的32.11%。三个部落的总人口数为237人,死亡72人,占总人口的30.38%。死亡者大部分为青壮年。有些人虽然在部落内未死去,但是因严重地受摧残,体质已坏到极点,东北解放不久,也相继死去。 街津口村只有两户赫哲人未归部落,因其将民族成分改为汉族,才幸免于难。可见,日本帝国主义者对赫哲族人民的歧视与迫害之深。不仅如此,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法西斯残暴行径,可谓达到顶点,如在疫病流行时不予治疗,还抽人血,作细菌试验。在一口水井中放进毒药,企图将二部落的赫哲人全部毒死,实际上造成了一些赫哲人中毒死亡。 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消灭赫哲人,实行种种毒辣手段,以“照顾”赫哲人吸食鸦片为名,发给“吸烟证”,卖给所谓的“福寿膏”(鸦片烟)。其结果是使人们慢性中毒,体质衰弱,死亡率激增,生育率减少,很多人不能生育,又不能从事渔猎生产,最后使赫哲族面临灭绝的边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赫哲人中,推行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掠夺、残杀直至彻底灭绝的殖民统治措施,是摧残中华民族的血泪斑斑的历史缩影。 4、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使人口伤亡率高,妨碍优生。许多赫哲人家因近亲结婚,生育率低,婴儿因体质衰弱而夭亡,一些人家因无子嗣而断后。 最重大的原因是领土的丢失,使赫哲族成为跨国民族。大量的人口划归到俄罗斯界内。海兰泡大屠杀,死难者为哪个民族的? 1
本文档为【赫哲族人口减少的原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5
浏览量: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