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尹志華 北京白云觀藏_龍門傳戒譜系_初探

尹志華 北京白云觀藏_龍門傳戒譜系_初探

举报
开通vip

尹志華 北京白云觀藏_龍門傳戒譜系_初探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尹志华  北京白云观所藏1919年手抄本《龙门传戒谱系》,载有全真道龙门派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传戒律师简历。其中前七代律师简历基本上与闵一得于嘉庆年间所编《金盖心灯》的记载相同而稍略。第八代律师的简历,与《金盖心灯》所记差异甚大,但与康熙时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第九代以后的律师,均不见于《金盖心灯》。据《龙门传戒谱系》及相关资料可知,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以后,龙门派传戒宗坛先后转移至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地一百多年,直到嘉庆十二年,北京白云观才恢复传戒。此后,北京白云观的传戒活动十分频繁。特...

尹志華 北京白云觀藏_龍門傳戒譜系_初探
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尹志华  北京白云观所藏1919年手抄本《龙门传戒谱系》,载有全真道龙门派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传戒律师简历。其中前七代律师简历基本上与闵一得于嘉庆年间所编《金盖心灯》的记载相同而稍略。第八代律师的简历,与《金盖心灯》所记差异甚大,但与康熙时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第九代以后的律师,均不见于《金盖心灯》。据《龙门传戒谱系》及相关资料可知,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以后,龙门派传戒宗坛先后转移至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地一百多年,直到嘉庆十二年,北京白云观才恢复传戒。此后,北京白云观的传戒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第十九代、二十代和二十一代律师,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使白云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再次奠定了其龙门祖庭的地位。关键词:全真道 龙门派 传戒 律师 谱系作者尹志华,1972年生,哲学博士,《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在北京白云观文物陈列室中,有一件手抄卷轴,卷首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名《太上律脉龙门正宗》,正文标题则为《龙门传戒谱系》。内容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传戒律师简历。①卷末载第二十一代律师陈明霦于己未(1919)春三月开坛传戒。文中以“我师”称呼陈明霦,则该卷轴应为1919年受戒弟子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制此卷轴的目的可见于卷首“龙门传戒谱系引”:“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万枝玉蕊阐全真,七朵金莲流法派。自我长春邱祖道冠天人,德通神圣,帝王斋心而下问,宰官护法以崇玄。丕振宗风,广行戒律。破群生之迷惑,皈依清静之门;开后学之进修,了悟阴阳之秘。不得真传实授,安能出世超尘?法脉无差,源流可觅。谨将龙门谱系按代相72①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道教史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收录其中第七代至第十九代律师简历。第七代至第十七代律师简历的出处注为《太上律脉》,应为《太上律脉龙门正宗》的简称;第十八代至第十九代律师简历的出处误注为《太上律脉源流》。《太上律脉源流》应为另一书。从《道教史资料》第395页所引《太上律脉源流》,只叙第八代至第十二代律师的姓名和传法时间,无律师简历,可知其与《龙门传戒谱系》不是同一本书。承,录之以待有志,续传衣钵,光显宗风,是则教门有所望焉。”该抄本所载第一代律师赵道坚至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简历,基本上与闵一得(1748~1836年)①于嘉庆年间所编《金盖心灯》的记载相同而稍略。唯第一代律师之名作“赵道监”,号“虚清”,而据《金盖心灯》及孟永才②、完颜崇实③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合编《白云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第一代律师名赵道坚,号虚静。《金盖心灯》说赵道坚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在北京白云观从邱处机受初真、中极、天仙三大戒,并获赠二十字派诗,为龙门派第一代律师。④但据历史文献,邱处机仙逝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赵道坚更早于元太祖十六年(1221)随邱处机西行途中仙逝于西域赛蓝城。因此,赵道坚于元世祖时从邱处机受三大戒的传说,与历史事实相左。故《白云仙表》之赵道坚传,只说己卯岁(1219)邱处机应诏赴西域,赵道坚为从行者之首。邱处机称他为玄门柱石,天仙领袖。赵道坚“既得清静自然之秘,传河南道士张碧芝,为龙门正宗第一代律师”。⑤这就回避了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所谓元世祖时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的说法。《龙门传戒谱系》所载第一代律师之简历,全据《金盖心灯》,但姓名写作“赵道监”,号写作“虚清”,不知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以回避史有明载的赵道坚生平。按,元太祖召见邱处机之事,在清代,无论道门内外,都曾讹传为元世祖时的事情。如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就曾作诗咏白云观说:“世祖兴元日,真人独召丘。片言能止杀,万里不虚游。羽蜕长春观,池枯太液流。谁裁《释老传》,乃与帝师俦。”⑥此诗现仍悬挂在白云观内。“书三写,鱼成鲁”,时日既久,讹传在所难免。据《金盖心灯》和《龙门传戒谱系》记载,从第一代律师赵道坚到第六代律师赵真嵩,都是秘传戒律。直到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才改为公开传戒。据说王常月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受戒弟子多达千人,由此拉开了龙门派中兴的序幕。这种说法似乎已成为道教常识。然而笔者通过考察发现,王常月在江南传戒见于康熙时的文献,而在北京传戒之事,则迟至140多年后的嘉庆年间才有文献记载。⑦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之后,龙门律宗的传承,《金盖心灯》记载了很多人物,但大多系江南特别是与金盖山有关的传承,能否反映“龙门正宗”的传承谱系,存在很大疑问。《龙门传戒谱系》所载第九代以后的律师,都不见于《金盖心灯》;第八代律师谭守73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①②③④⑤⑥⑦闵一得之生卒年据谢正强《闵一得小考二则》(载《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孟永才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北京白云观监院。完颜崇实为大臣完颜麟庆之长子,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清史稿》有传。《藏外道书》第31册,第176页,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藏外道书》第31册,第392页。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四《同钱光夔、王原、严虞惇、魏化申、查慎行、吴卜雄过白云观分韵二首》。参见拙文《王常月传戒的叙述历史》,载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通讯》,2007年10月第8期。诚的事迹,也与《金盖心灯》所载有很大的差异,却与康熙时的文献吻合。《龙门传戒谱系》载第八代律师谭守诚,道号心月,“自述云:余楚之酃县(今湖南炎陵县)人氏,南岳潇湘之间,仙坛灵境,屡有奇人。余幼时曾遇绀发朱颜老人,指余曰:`此子骨相不凡,他日可任大事。'余始不知所云何谓也。迨后父母早逝,弃家访道,云水名山遍参有年,皆以兢兢接待十方为要,无他念也。一日昆阳王真人言余真诚不苟,携余前往武当演教,而初真、中极次第授,余谨恪修持二十余载,敬始慎终,未敢懈怠。师知扶疏丹桂,难藏明月之珠,峭绝青山,莫滞白云之迹,于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九日,请当道护法,以道法真传付焉。余以濡理未深,因缘福报未足以光显先真,思为善守之计,以待后人。不意律脉中微,戒堂无主,为道众护法等迫推,不得已主持法席,原为道脉计,非余所敢私也。今欣道脉有托,所传得人,遂于康熙庚午年(1690)十一月二十八日密传楚之詹维阳以光祖意。”《金盖心灯》卷二《谭心月律师传》所载谭守诚事迹则为:“师姓谭,名守诚,号心月,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性笃实,不苟言笑,童时已然。既长,读书于黄鹤楼,飘飘有出尘志。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有冲阳子(名黄守中———引者注),亦抱异质,成莫逆交。常相约曰:`人生百年,其安得明师而事之也。他日有闻,必其趋礼,皆成则妙,一就必转拯。不尔即为负誓,不成道。'已而冲阳随父远出(原注:盖之浙江副总兵任),音问疏。师亦出游滇黔间,忽忽三十余年。迨返,冲阳全家没于疫。师四访无音,一夕梦至京师,见冲阳衣羽衣,巍然高坐,未及礼拜而遽觉。大异之,遂束装北上,历尽艰险(原注:当时正兵戈载道)。及抵京,闻昆阳王祖大开演钵堂于白云观,就师之,王祖奇其材,叠付大戒。始知冲阳已于庚子(原注: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皈投,备受三戒,乃大悦。驻观有年,道既纯淳,偕冲阳而至浙,往来于陶(原注:靖庵先生,居金盖)、黄(原注:隐真子,居大德)、黄(原注:虚堂子,居浒关)、吕(原注:云隐子,居冠山)之间,师皆亲如骨肉。嗣是益互琢磨,惠诸后学,逸承宗教,四方咸向之。时游金盖,亦驻冠山,又有年(原注:计二十四年)。忽于丁卯岁(原注: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不知所之。乾隆甲子(1744),有见于云南太和宫,出其手录戒律,托寄与冠山陶某云。”①《金盖心灯》所述谭守诚事迹,与《龙门传戒谱系》鲜有合者。《金盖心灯》谓谭守诚为“湖广武陵人”,《龙门传戒谱系》则说是“楚之酃县人”;《金盖心灯》说谭守诚至京师白云观从王常月受戒,《龙门传戒谱系》则说王常月携谭守诚往武当山而授戒;《金盖心灯》说谭守诚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不知所之”,《龙门传戒谱系》则说谭守诚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将道脉“密传楚之詹维阳”。二者之中哪一个更接近历史事实?所幸我们现在可以找到更早期的文献记载。陈鼎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刊印的《留溪外传》,卷十七有《心月道人传》,载:“心月道人者,楚之酃县人也,姓谭,名守诚,心月道号也。为儿时,相貌不凡,74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①《藏外道书》第31册,第201~202页。嬉于庭,有绀发朱颜黄冠客,负蒲团策杖过其庐,见而异之,曰:`此子骨气异常,他日可肩吾大道也。'语毕,忽不见,家人皆怪之。明亡,遂弃家为道士。遍游名山胜境,求访高贤,历参名宿,颇有得。一日遇王昆阳真人,相见如故,遂契合,偕往武当山中,传秘密精义。操修二十余年,无晷刻少懈。昆阳知其有所得,遂以龙门心印付之。嘱曰:`尔得吾道,当以度人为急。度一人证道,即积无量功德也。'于是守诚游行天下,以救拔为主,委曲劝化,诱人于至道。叮咛告诫,勿使堕落旁门左路也。后至江南,见江左人材济济,有根器者众,乃止于江宁(今南京)城西虎踞山之隐仙庵设教焉。诲人以忠孝为本,以诚静为用。其徒从者几千人。康熙己巳岁(1689),语诸学人曰:`吾将逝矣,当在某月日也。'至期,沐浴更衣,朝参上帝,说谒曰:`一心静极万缘消,独露真容月正高。自在希夷堪湛寂,龙门法律柏林操。'①端坐而化。”②《龙门传戒谱系》所载谭守诚事迹,基本上与《留溪外传》相合,惟羽化时间相差一年。而《金盖心灯》所载,恐多系后来的传闻,与历史真相相去较远。继承谭守诚之法脉者为詹太林(字晋柏,号维阳子)。《龙门传戒谱系》载:第九代传戒律师詹太林,自述云:“余幼思致君,长怀出世。胞胎江汉,曾绍书香于孔孟门中;颖脱玉隆,遂溯道源于元始会下。……庚午(1690)冬月蒙遇谭师之希遇,得续祖脉。”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十三日,传法于穆清风。据清康熙年间彭定求撰《詹维阳律师塔铭》,詹太林为湖北麻城县人,族本儒家。曾“屡应举子业,以多病故,栖心玄学”。四十九岁,“径投江西南昌铁柱宫入黄冠侣”。后至吴门(即苏州)全真律坛受戒。“慕茅山为仙宗奥府,往寓郁冈之乾元观。时当昆阳王律师金陵(即南京)行道之后,其嗣心月谭律师以先生为入室高弟,付龙门派第九传。”詹太林得法后,“北游京师,直至卢龙塞上(今河北喜峰口),阐扬教律,羽流闻风骈集辇下”。后来詹太林“南还,由天津历邺台(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西南),以至睢阳(今河南商丘)亳土(今安徽亳州),所在皆演法谈经,宗风遐畅,佥谓长春真人金莲一线,非先生弗克负荷矣。既渡江而东,句曲(今江苏句容)令钦仰加礼,延主(茅山)乾元观方丈”。欲复丛林清规而未果,“会其首座唐初阳(法名清善)构道院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银山之坞,未几奄逝。先生因往憩焉。复受众请,宣戒一巡。”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二月十八日羽化。③据彭定求《詹维阳律师塔铭》,詹太林栖居茅山郁冈之乾元观,“志在修废举坠,欲复丛林清规,俾四方来者得所皈依,而尽变应教营私之陋习。劬躬竭虑,晨夕靡宁。岁当洊饥,釜空粮绝,日啜麦粥一盂,端坐不稍懈倦。卒为山蠹所嫉,结党煽乱。先生乃喟然叹曰:`福地罹厄,劫火炽然,吾既老矣,志其终不遂哉。'因下郁冈,而静息于句曲邗城之间”。彭定求也感慨说:“余谓道家之有律门,外以整肃威仪,内以精研性命,75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①②③“龙门法律柏林操”寓指将龙门派法脉、戒律传授给晋柏詹太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2册,第797~798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6册,第775页。最与儒者相近。而附会之流,往往言行龃龉,始作终辍。如先生执范贞确,殆几于古所云恭则寿者,讵可多得乎哉。……惜乎时势相左也。”①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此时形势已变,詹太林欲立十方丛林,大举传戒,未能如愿。后来闵一得在《皇极阖辟证道仙经》第十章的小注中说“律祖三传而道遂绝”,②不知是否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因《金盖心灯》无詹太林传,而有詹守椿(字扶摇,号怡阳子)传,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都误将詹太林视作詹守椿。小柳司气太所见北京白云观祠堂内历代律师神位,明明写着第九代律师为“上太下林维阳詹大真人”,他却认为“神位`怡'作`维',误”,遂不顾“上太下林”之名,径书“第九代詹怡阳,名守椿,字扶摇,号怡阳子”,下述詹守椿事迹,标明据《金盖心灯》。③李养正则将“上太下林维阳詹大春人”径改为“上太下林怡阳詹大真人”,并谓“詹太林,名守椿”,将二人视作一人。④据《金盖心灯》,詹守椿是江南金陵(今南京)人,祖籍徽州(属安徽),世业盐。⑤据彭定求撰《詹维阳律师塔铭》,詹太林为湖北麻城县人,族本儒家。《龙门传戒谱系》也说詹太林“胞胎江汉(湖北),曾绍书香于孔孟门中”。可见詹太林与詹守椿不可能是同一人。《龙门传戒谱系》在述詹太林事迹时,有一句说他“拾遗偈于仙洞,得秘书于良常”。按彭定求所撰《詹维阳律师塔铭》,谓詹太林“尝采药过良常洞天,见石函中秘扃《龙门心法》一帙,精思而勤习之,若有神授”。⑥可见,所谓“秘书”就是《龙门心法》,所谓“遗偈”,也应该是王常月留下的偈语。北京白云观于同治十年(1871)刊印的《龙门心法》,即题“第七代律师西晋昆阳子王常月传,弘道阐教法孙维阳子詹太林校,弘道阐教元孙初阳子唐清善演”。⑦唐清善为詹太林的首座弟子。此处“演”的意思可能是演绎,即唐清善对《龙门心法》作了润色、增补。詹太林于石函中得秘书的神奇故事透露出的信息是:《龙门心法》是从詹太林开始传世的。因为詹太林不是王常月的弟子,而是徒孙,并未能听到王常月说戒,故必须以神异故事来解释该书的来源问题。按,闵一得编《古书隐楼藏书》,收有《碧苑坛经》,实即《龙门心法》,却题为“大清高士全真演教龙门承律第七代昆阳子王常月演,第八代戒弟子施守平纂,第十一76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①②③④⑤⑥⑦彭定求:《南畇文稿》卷十《詹维阳律师塔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6册,第775~776页。《藏外道书》第10册,第381页。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36页,见《中国道观志丛刊》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231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藏外道书》第31册,第186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6册,第775页。《藏外道书》第6册,第729页。代闵一得订正”。①二书内容大致相同,只是《碧苑坛经》最后一篇“参悟玄机”,《龙门心法》作“参悟玄微”,不是放在最后,而是置于“清净身心”与“求师问道”之间。《龙门心法》之“参悟玄微”篇,以王常月之偈言结尾,末句是“正道无人可奈何”。②《碧苑坛经》则在“正道无人可奈何”之后,续有“真人无相亦无形,一段天机处处陈。不顾眼前多暗摸,休抛正路入旁门”几句偈言,后面还有:“尔时昆阳子普同大众回向已,戒弟子施守平纂成卷册,呈请律师题示后学。律师曰:`毋庸。汝但得人迭授,粤阅一百七十岁,当得订为《碧苑坛经》。'”③这一段明确标示编纂人和书名的文字,却为《龙门心法》所无,颇让人疑惑。是《龙门心法》有意回避,还是《碧苑坛经》中这一段文字为闵一得所加?抑或早有不同版本流传,二者各有所据?通过比较《龙门心法》和《碧苑坛经》,我们可以看出,《碧苑坛经》较《龙门心法》在文字上多所增饰,这应归功于闵一得的“订正”。但所谓王常月让其说戒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等到一百七十年后才定名为《碧苑坛经》的说法,颇让人费解。而且王常月将自己的说戒与禅宗六祖慧能的说法相提并论,自命为《碧苑坛经》,也不合常理。一般来说,道士是不会将自己署名的著作称为“经”的。因此,这段话颇让人怀疑是闵一得所加。若原本题施守平纂,《龙门心法》反而改为未曾听王常月说戒的再传弟子詹太林及第三代传人唐清善编,不太合理,因为这样做会降低该书权威性。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认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龙门心法》虽然刊印于同治十年(1871),但其原本应该早于闵一得订正的《碧苑坛经》。据笔者推测,闵一得订正该书,可能出于使人相信该书确实来自于王常月弟子的现场记录的目的,将编纂者更名为施守平。第十代律师穆清风到第十五代律师程本焕的事迹,目前只发现道教内部资料有记载。据《龙门传戒谱系》所述第十代至第十五代律师简历,可知他们均没有在北京白云观传戒。另,从王卡、汪桂平主编的《三洞拾遗》所载北京玉清观全真道士房永谦④于同治十三年(1874)所抄《玄都律坛威仪戒科全部》之《祖堂奉师法座》,也可证实这一点。兹将房永谦所抄第七代至第十五代律师法座称呼转录如下:第七代白云堂(北京白云观)上常下月昆阳王大真人第八代太和堂(湖北武当山)上守下诚心月谭大真人第九代隐仙堂(江苏南京隐仙庵)上太下林维阳詹大真人第十代梓潼堂(四川成都梓潼宫)上清下风玉房穆大真人第十一代梓潼堂(四川成都梓潼宫)上一下和自明朱大真人第十二代云溪堂(陕西陇县景福山)上阳下举九阳袁大真人第十三代太宁堂(陕西泾阳县嵯峨山云门宫?)上来下还却尘王大真人77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①②③④《藏外道书》第10册,第159页。《藏外道书》第6册,第747页。《藏外道书》第10册,第217页。其名见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41页,为修建白云观第十八代律师孟永才墓塔诸人之一。第十四代通真堂(陕西蓝田县通真观?)上复下礼慧直白大真人第十五代紫云堂(陕西韩城县象山紫云观)上本下焕香岩程大真人①(以上“某某堂”后括号中的具体地点,系笔者据《龙门传戒谱系》及相关资料注明。)上述法座称呼中的“某某堂”,可能是依据该律师主要传戒地点而定的。第七代至第九代律师的情况,前文已述。兹据《龙门传戒谱系》,述第十代以降诸位律师事迹:第十代律师穆清风,字玉房,号升阳,河南人。慕道入玄,遇詹太林于茅山乾元观,康熙四十八年(1709)嗣法,后“于成都梓潼宫演教,岁在甲午(1714)”。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传法于朱一和。第十一代律师朱一和,字自明,号怀阳子,陕西扶风人。父母早逝,出家为道士,“游至西蜀梓潼宫,开修接待常住”,“甲午岁(1714),忽有清风穆律师云游至此”,“遂受三戒,得传道脉”。“师亦登坛三次,不意仙脉衰微,身被病恙”。临终,语大众曰,青城山人袁清举可继法统。第十二代律师袁清举,法名阳举,号九阳,陕西凤翔人。路遇异人,遂至陕西陇县景福山出家修道,后游终南山、老君山、青城山,在成都梓潼宫从穆清风受戒。“雍正六年(1728)岁次戊申复游陕省景福山,开建律坛。至八年(1730)正月登坛三次。”雍正八年(1730)传法于王来还。第十三代律师王来还,号却尘子,北京人。幼信东王公教,长大后西游关中,住玉泉洞玄真庵,继登华山,开阐教法。“得遇真人授以《太上律脉源流》。”“后有李大真人请至(陕西)泾阳嵯嵋山云门宫”,②开坛传戒。“时听戒者众,有白复礼者,诚笃纯朴,可任大事。故以历叙源流,付之以衍其续。”第十四代律师白复礼,字慧直,号照图子,陕西绥德人。幼嗜道教,年十九即出家访道。于华山“受业于应诏道人伍子门下”。后“云游关内浴水观,名曰通真,遂卜居焉”,“至于乾隆丁巳(1737)开演百日法戒”。以法统付程本焕。闭关三年后羽化。第十五代律师程本焕,号香岩,陕西龙门人。“幼栖(陕西韩城)紫云观,有学道志”,于是“卜象山修心炼己”。乾隆二年(1737)受戒,“于乾隆戊子年(1768)三月清明日登坛说戒”。付法于华山道士张本瑞。第十代至第十五代律师,是否曾公开传戒,殊属可疑。此谱系真实与否,也无旁证,姑照录如上。华山道士张本瑞,是北京白云观恢复传戒的关键人物。但《龙门传戒谱系》只说他是山西代州人,出家于太华峰,未载其简历,详情不得而知。78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①②房永谦抄《玄都律坛威仪戒科全部》,王卡、汪桂平主编《三洞拾遗》第11册,第51~52页,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玄都律坛威仪戒科全部》所谓“太宁堂”应指“太宁宫”,该太宁宫是否即云门宫?或为嵯嵋山之另一宫观?张本瑞,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据白云观祠堂历代律师神位作“张本悟”,号寿山。①陕西楼观台于道光四年(1824)所立《龙门正宗第一十六代昆山刘合仑衣钵塔铭》也提到了张寿山律师。该《塔铭》说,刘合仑号昆山,河南禹州人,“诣本州书堂山王母洞苏真人坛下,簪冠学道,求度世术。会寿山张律师同主书堂山,师(即刘合仑)演钵从游,燕履鹿车,遍历名胜。”张寿山律师羽化后,刘合仑为之建塔立碣,庐墓三载。②此《塔铭》所提到的张寿山律师,应该就是嘉庆十二年(1807)在北京白云观传戒的华山道士张本瑞或张本悟。张本瑞(或张本悟)因与程本焕同辈,故亦被尊为第十五代律师。小柳司气太所见北京白云观历代律师神位,第十五代列有两位律师,分别是程本焕和张本悟。房永谦所抄《玄都律坛威仪戒科全部》之《祖堂奉师法座》,每代只列一位律师,故无张本瑞(或张本悟)之名。《龙门传戒谱系》每代律师也只列一人,而实际上传过戒的,有时候一代可能有好几个人。如小柳司气太所见北京白云观历代律师神位,第十五代有两位律师,第十七代有三位律师(张教玄、孟教龄、张教智),第十八代有五位律师(严永宽、吕永震、郑永祥、袁永亭、孟永才),第二十代有两位律师(张圆璿、刘明印③)。《龙门传戒谱系》每代只列一位律师,其选择标准是该律师必须得到上一代律师传授法脉,指定为继承人。同一代律师中,传过戒的可能有好几位,但只有被指定为继承人的,才能登录在《龙门传戒谱系》中。房永谦所抄《玄都律坛威仪戒科全部》之《祖堂奉师法座》,所列祖师,选择标准同《龙门传戒谱系》。第十六代律师张合皓是北京白云观恢复传戒的具体操办者。据《龙门传戒谱系》,张合皓,字朗然,号怡轩,陕西长安县人。年甫弱冠,即有出世意。三十二岁,父母相继辞世,遂至郿县瑶上庵,拜道士李本善为师。后遇异人赤脚董(即董清奇,于嘉庆年间住持西安八仙庵)、赤脚石、赤脚李。“乾隆四十二年(1777)携李、董二师至京师,住白云观。”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住持,“迄嘉庆十二年(1807),阅十六载,习劳任苦,道行精诘,四方诸友欣然云集”。“为悯颛愚,往求贤哲,开坛演戒,说经讲法,爱咨有众,询谋悉协”,于是派知客张本重往华山迎请律师张本瑞,于十二月初六日至白云观,次年二月开坛传戒,得戒弟子一百二十余人。张合皓是陕西人,故他可能对华山道教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决定往华山迎请张本瑞来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是为了振兴白云观。据蔡永清于嘉庆十六年(1811)撰《白云79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①②③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33页。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第190页,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刘明印,原名刘多生,法名诚印,号素云道人,清宫太监,内务府副总管。他并未做过传戒律师,但因对北京白云观及其传戒资助甚多,故亦被尊为一代律师。观捐产碑记》,白云观自王常月传戒后,①“又有王善人创构三清阁,规模宏丽。久之,金碧剥落,法众竛竮,清规渐弛。讯之住持张怡轩(即张合皓),则愀然曰:`经费不给,钟版阒然者,且百年矣。'……余因与张师熟计,延得华山张律师,并大师刘合仑等凡八人来观,明年传戒,百日功成。”②《龙门传戒谱系》没有说明张本瑞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是在哪一年。前引《昆山刘合仑衣钵塔铭》则说刘合仑于丙寅年(1806),“入京都白云观放戒,公卿访道接踵,蔡善人尤至心皈依,捐赀渡迷”。③此处所说的“蔡善人”,即蔡永清,也就是嘉庆十五年(1890)所立《重修楼观台记》中所说的“京师善士蔡西林”。④而据蔡永清本人所撰《白云观捐产碑记》,他在“戊辰岁(1808),捐白金六千为传戒费”。⑤那么,北京白云观恢复传戒的确切年份究竟是哪一年呢?《白云仙表》之张教智传,明确说张教智于“嘉庆十二年(1807)至白云观受戒于华山张老律师”。⑥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载有嘉庆十三年三月白云观方丈郭教仁等修建“羽化白云堂上第九代监院上合下皓张公之宝塔”。⑦参考《龙门传戒谱系》,可知张合皓羽化时间为嘉庆十二年(1807)七月。因此,张本瑞、刘合仑等在北京白云观传戒的时间应为喜庆十二年(1807)二月。至于《昆山刘合仑衣钵》所说刘合仑于丙寅年(1806)“入京都白云观放戒”,应为刘合仑于丙寅年(1806)入京都白云观,次年传戒。而蔡永清所说“戊辰岁(1808)捐白金六千为传戒费”,则应该是为以后的传戒准备费用。据《龙门传戒谱系》载,张本瑞传戒后,想起其师程本焕的遗嘱:“吾之戒律,将来兴化于北。”认为“今日之举,先数十年程师预知之,岂偶然哉”,遂遵程师之言,将龙门正宗法脉源流传授给张合皓。张合皓准备于该年九月九日开坛传戒,但至七月就羽化了。因此,张合皓实际上并未传戒。但因他曾任北京白云观住持,且由他恢复了该观的传戒活动,并已承继法统,故后世仍尊他为一代律师。第十七代律师张教智(号慧生子,?~1840),是中兴白云观的又一功臣。其事迹除见于《龙门传戒谱系》外,《白云仙表》也有记载。他是北京通州人,在通州文昌阁出家,度师为段真人。出外云游访道多年,后常住白云观。于嘉庆十二年(1807)从张本瑞受戒,并得张合皓传授衣钵。张教智住持白云观数十年,“前后开坛十次,度戒子一80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①②③④⑤⑥⑦该碑说“我大清康熙朝,有王真人者,传大戒一坛”。按,《道藏辑要》和《金盖心灯》都说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传戒是在顺治十三年。发生歧异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没有早期文献明确记载王常月曾在北京白云观传戒。见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45~146页。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第190页。王忠信编《楼观台道教碑石》,第189页。见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46页。《藏外道书》第31册,第405页。同上,第39页。千一百余人。盖自昆阳(王常月)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①张教智于道光十五年(1835)传法于南阳玄妙观监院吕永震(原名吕合震)。第十八代律师吕永震(?~1866),字乾初,号雷鸣子。原籍山东青州府。母逝三年后,至济宁州青鹤洞皈拜度师张本柱名下。云游至京都白云观,任执事总理数年后,被推举为监院。五年后退职南游,被迎请至河南南阳玄妙观任监院。同治四年(1865),白云观道众又请他去开坛传戒,并推举为方丈。是岁冬,又回南阳玄妙观。觉有辞世之兆,遂将大法付与玄妙观监院张圆璿。第十九代律师张圆璿(?~1881),一名张宗璿,字耕云,号云樵子。原籍山东登州府。自幼慕道,在崂山三官庙出家。后于江南天宝观开立十方丛林,道众云集,玄风可观。不料兵荒扰乱,遂转至南阳玄妙观。吕永震方丈举荐其为监院。同治六年(1867),白云观道众请其任该观方丈,并开坛传戒。期满,张圆璿南归。同治九年(1870),白云观道众请他去传戒。同治十年(1871),张圆璿再次开坛传戒,受戒者三百余人。期满又南归。②张圆璿因在南阳率众抵抗捻军入境有功,获清廷颁赐明版《道藏》一部。同治九年(1870)在白云观传戒时,“时值皇亲照公府太夫人灵寄观中,师为虔诵《血湖经》一藏半载之久,靡有怠容。蒙慈禧皇太后恩赐紫袍玉冠,捐金助坛,开大戒场,伯子公侯,接踵而来请谒,声名播于远方”。付法于高仁峒。第二十代律师高仁峒(1842~1907),法名明峒,字云溪,号寿山子。山东任城人。出家于云蒙山白云岩。曾于同治十年(1871)至北京白云观从张圆璿律师受戒,后又随张圆璿律师传戒于关东、陕西等地。光绪三年(1877)仍还京都,养静于西山。次年被推举为白云观监院。不久又任方丈。“师轻财乐善,性喜交游。当道名公巨卿,群相过访,车马冠盖,络绎于途,一时称盛事焉。”于光绪八年(1882)八月开坛传戒,得戒弟子404人。③后又于光绪十年(1884)、十七年(1891)和二十二年(1896)三次开坛传戒。付法于陈明霦。高仁峒住持白云观后,募缘创设粥厂,在每年青黄不接的冬春之际,赈济饥民。此事坚持了二十余年。庚子年(1900),八国联国侵华,“都门变起,事将隳废”。高仁峒从华俄银行总领事璞科第、李俭斋等人那里募得巨款,仍开粥厂,救济贫民。事后,西便门外二十一村村民共立《云溪方丈功德记》碑,以表感激之情。④第二十一代律师陈明霦(1854~?),法名至霦,字钟乾,号毓坤,道号玉峰子。天81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①②③④完颜崇实、孟永才:《白云仙表》之《张老律师》,《藏外道书》第31册,第405页。参见《刘素云道行碑》,载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58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玄教律坛戒律》,系此次受戒弟子李理敬受的三坛戒文、《守戒必持》和《登真箓》。《登真箓》详细记录了404名戒子的姓名、年龄、派别、出家宫观和度师。参见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所载《粥厂碑记》、《云溪方丈功德记》,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27页。津人。①年二十四岁,拜投新城圣海宫陈圆岚为师。光绪八年(1882)至北京白云观受戒。光绪十一年(1885),任白云观执事总理。后归新城本庙。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境,新城正当其冲,陈明霦誓守庙土,毅然与联军长官接洽,订立保护居民之约,使乡民生命财产得以转危为安。壬寅(1902)正月,在新城创办小学校。宣统元年(1909),任白云观监院。宣统三年(1911),任白云观方丈。民国元年(1912),联络道众,倡立道教会,“以整顿道教清规,推广地方慈善,并发起国民道德思想为宗旨”。次年三月,开坛传戒,得戒弟子320余人。②己未年(1919)春三月,又开坛传戒,“一因欧战告终,为世界祈祷和平;一因维持祖国宗教,度群生咸登道岸”。是次传戒,得戒弟子412人。大总统徐世昌颁赐匾额一方,曰“葆素涵真”。逊清皇室也赐额“保合太和”。③《龙门传戒谱系》抄写于民国八年(1919)。而据徐世昌所撰《白云观碑记》,陈明霦后来又于民国十六年(1927)再次传戒。④可见,自嘉庆年间以降,北京白云观的传戒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第十九代、二十代和二十一代律师,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使白云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再次奠定了其龙门祖庭的地位。由于《龙门传戒谱系》于每代律师只列一人,因而对实际上传过戒的律师必然有所遗漏。如同治十二年(1873),北京白云观方丈孟永才曾开坛传戒。该年传戒的《登真箓》,现收入王卡、汪桂平主编的《三洞拾遗》第11册。综上所述,《龙门传戒谱系》虽然为我们了解全真道传戒的历史提供了一些资料,但仍有不少欠缺。特别是第一代至第六代律师和第十代至第十五代律师的真实情况,尚需另外一些文献来佐证。(责任编辑 于 光)82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①②③④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玄都律坛戒律》,内有光绪八年(1882)北京白云观传戒的《登真箓》,第一百零一号戒子为陈明霦,其籍贯注为直隶顺天府,与《龙门传戒谱系》所载不同。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载陈明霦“生于直隶顺天府宁河县”。(第37页)江朝宗所撰《白云观陈毓坤方丈传戒碑记》,则说是民国二年(1913)四月开坛传戒。(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79页。)参见李济沆撰《白云观陈毓坤方丈二次传戒碑记》(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79~181页)。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88~190页。dhismasmoreadvanceandsuperiorandtostrengthentheUnionofthreeunequalReli-gions.ThedevelopmentoftheThoughtofUnionoftheThreeReligionscreatesaprece-dentofdealingwithmulti-culturesrelationships,soithaspracticalsignificanceinamoreMulti-culturalcontemporarysociety.OntheIdeaofSystemoftheStudyofChineseBuddhistLiteratureFengGuodong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Buddhismdocumentstudying,itbecomesnecessarytobuildtheChineseBuddhismphilology.ThisthesisbringsforwardtheconceptoftheChineseBuddhismphilologyfirst.Then,theChineseBuddhismphi-lologysystemisconstructedthatincludesfouraspects:studyonthesubstance,studyonthemethod,studyonthehistoryandstudyonthetheory.AFirstProbeintoLongmenPedigreeofTransmittingtheCommandmentsStoredintheBaiyunTempleinBeijingYinZhihuaTherearebiographicalnotesofmastersoftransmittingthecommandmentsfromthefirsttothe21thgenerationofLongmensectintheQuanzhenTaoismrecordedinthecopyhandwrittenin1919LongmentPedigreeofTransmittingtheCommandmentsStoredintheBaiyunTempleinBeijing.AccordingLongmentPedigreeofTransmittingtheCommandmentsandotherresources,itisknownthesectaltaroftransmittingthecommandmentsoftheLongmentsecthadbeentransferredtotheHubei,Jiangsu,Si-chuanandShanxiprovincesformorethan100yearsafterthe7thgenerationmasterofdisciplinaryrulesWangchangyue,.Untilthe12thyearoftheJiaqing,theBaiyuntem-pleinBeijingresumedtotransmittingthecommandments.Thereafter,therewerefre-quentactivitiesoftransmittingthecommandmentshappenedintheBaiyuntempleinBeijing.Mastersofdisciplinaryrulesofthe19th,20thand21thgenerationwereespe-ciallyveryactiveinsocialactivities,sotheBaiyuntemplereceivedtheenergeticsupportfromallcirclesinthesociety,therebyestablishedthefoundationofthepatriarchtempleoftheLongmengsectagain.158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本文档为【尹志華 北京白云觀藏_龍門傳戒譜系_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18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4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17-08-27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