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第17讲——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第17讲——解析

举报
开通vip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第17讲——解析一、考情回顾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1)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2018·课标Ⅰ政治基层社会治理(2)简述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3)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1)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中美历史上大豆的(12分)2018·课标Ⅱ经济种植利用(物种交(2)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流)(3)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上海和曼彻斯特城20...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第17讲——解析
一、考情回顾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1)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2018·课标Ⅰ政治基层社会治理(2)简述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3)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1)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中美历史上大豆的(12分)2018·课标Ⅱ经济种植利用(物种交(2)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流)(3)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上海和曼彻斯特城2018·课标Ⅲ经济(2)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市发展的比较有利发展条件。(10分)(3)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1)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近代中法两国的民2017·课标Ⅰ政治(2)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族主义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1)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清政府与新中国的2017·课标Ⅱ经济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矿业政策(2)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1)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2017·课标Ⅲ政治郑成功收复台湾(2)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1)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016·课标Ⅰ经济清中期人口问题(2)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1)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近代以来全球人口2016·课标Ⅱ经济(2)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迁移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1)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2016·课标Ⅲ经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同。(18分)贫制度的比较(2)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1)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2)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2015·课标Ⅰ文化儒学发展(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1)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孟子和苏格拉底的2015·课标Ⅱ文化(2)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法制观念的历史价值。(15分)(1)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宋应星、牛顿二人2014·课标Ⅰ文化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科技成果的比较(2)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1)概括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014·课标Ⅱ经济移民东北问题(2)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2.命题规律分析(1)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2)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3)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近)贯通。(4)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信息概括特点、趋势。说明原因(背景)、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5)2018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二、题型示例[例题](2018课标全国·Ⅲ,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三、做题步骤第一步(答什么)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例如本题要求比较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因素(条件),并分析城市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审题要仔细,具体要求是“概述”相同因素;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的“有利条件”;要“以曼彻斯特为例”进行分析。第二步(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来自何处)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例如本题中:(1)相同因素两段材料逐句对比读(即先读材料一的一句,再读材料二的一句),寻找有关共同点的关键词句:①(上海)“依港兴市”——(曼彻)“要塞城市”;“港口”——“铁路”“运河”②“商业中心”“工业区”——“工商业城市”③“古老的县城”“新的商业区”——“摆脱封建管理体制”(2)上海有利发展条件①(上海)“港口”——(曼彻斯特)“军事要塞”(下同,不再标注)②“华洋杂居”——“人口外迁”③“民族资本参与”——“日趋衰落”④“政府主导”“一直是”——“废弃”⑤“十一届三中全会”——“1961~1981年”(3)应当注意的问题由材料二中寻找关键词:①“拥挤”“旧贫民区”②“老龄化”③“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纺织业日趋衰落”第三步(怎么答)调知识,解读信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作答。(1)①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②工商业发达,工业化发展③新的制度(制度突破)。(2)①沿海港口城市②中西文明交汇③民族工业奠定基础④持续规划⑤国家政策、发展战略⑥浦东的开放开发。(来自所学知识)。(3)①人口拥挤、贫民窟问题②人口老龄化③传统产业面临转型。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方法总结1.关注历史阶段特征: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只有在历史时段下才能存在,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段内分析。例如本题第(1)问是“近代”;第(2)问是“20世纪中期以后”;第(3)问是“现代”。2.找准材料的关键词句,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3.注意题目每一问的分值,一般4分至少要答两点,6分至少要答三点,分值越高,答的点越多。4.说明或概括时,不能只罗列现象,要将现象上升为实质内容,概括时,找准概括点,准确提炼史实包含的观点。5.审准题非常重要,弄清是“概括说明”,还是比较异同,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例如本题中既有相同点(“相同因素”),又有不同点(上海的“有利条件”)。相同点的比较,不要局限材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的意思,要以更深的层次,更高的高度来进行概括。无论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的比较,都要找准比较项,对比要素、对比的角度等。6.回答背景(原因)作用(意义)时,尽可能从多个角度作答。答“趋势”要答出变化,答“特点”要高度概括,都不能仅仅是史实叙述或材料照搬。7.如果部分答案拿捏不准,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多答,千万不要少答或不答。五、针对训练(2018·济宁高三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成祖朱棣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一”与“和”,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和”的内容有三,即: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13分)答案(1)基本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平秩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社会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耕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2)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解析(1)“基本内涵”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围绕中国地位(“中心”“主导”)、中华文明的影响来概括;“因素”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2)“不同”从性质、目的、推动者等方面比较;“影响”要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
本文档为【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第17讲——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五金小能手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2-01-2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