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举报
开通vip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篇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层楼:高楼。?: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rdqu...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篇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层楼:高楼。?: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1个凉爽的秋天呀~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1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1种耐人寻味的情韵。篇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赏析的整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赏析的整理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孙仙知作者: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主题主题词或关键词:宋词体裁:词年代:南宋内容介绍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层楼:高楼。?: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笔者何烨林风认为,这篇宋词其意之深浅在乎观者之解读。“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这首词的文眼,作者把人生比成一年四季,叹秋季天凉,实是说人生倏忽即逝,生命非常短暂,不论遇到多少愁苦、欢乐,也不过是生命里的点缀而已。既然生命苦短,又何必再自寻烦恼呢,理应给自己一个快乐的人生,理应让自己有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愁苦和困境~这就是我的解读~诚然,这有点过度解读的嫌疑,却可以作为人生信标的参考。2.“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欣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首,其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们知道,辛词好用典,但这首词却是例外,是几近白话、通俗易懂的。而在看似浅显的文字后面,同样有着厚重的意蕴。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金人南侵、中原沦陷、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历史时期。少年时的辛弃疾就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二十一岁时,他在家乡济南一带组织义军,从事抗金斗争。后来南渡归宋,历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的安抚使等职,他几次上书论述北伐大计,要求亲赴前线抗击金兵,恢复中原。但却因此受到投降派的排斥打击,两次被革职罢官,最后抑郁而死。这首小词就是抒写作者因屡受排斥而不能实现抗金大志的痛苦愤懑之情的。因此,这首小词感情深沉,对比强烈。其巧妙的艺术构思令人击节叹赏,回味无穷。下面试作分析欣赏:此分上下两阙,上阙为宾,下阙为主。词的上阙写的是作者少年学词的经历。当时未受挫折,不知愁苦滋味,但为了登高赋词,也去无病呻吟,强说愁苦。这一番描写,为下阙作了极好的铺垫。值得深思的是:既然“不识愁滋味”,为何要“爱上层楼”“强说愁”呢,这要从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词创作的一种传统说起。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的文艺欣赏标准就是“以悲为美”的,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创作的传统。到了唐宋,此风尤炽。韩愈认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苦之心要妙;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则更明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观点。这种理论,固然有其一定道理,但推崇过甚,流弊也十分明显。历代文人骚客秉承这种理论,在从事吟咏时形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不良倾向:未老称老,无愁说愁。这种倾向,在传送的名篇中也随处可见。苏轼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句有云:“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位“老夫”当时多少高龄呢,不妨查证一下。他出生于1037年,此词作于1075年,原来只有38岁,正当壮年;如果在当今社会,在官场上是“年轻干部”,在文坛上也是“青年作家”。欧阳修贬知滁州时,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当时这位“醉翁”也不到40岁。至于那些不入流的下乘作品,为了趋迎这种风气,有的则到了荒唐绝顶的程度。宋人邢居实有一本笑话书叫《拊掌录》,里面载有这样一桩趣事:李廷彦曾献百韵诗于一上官,其间有句云:“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上官恻然悯之,曰:“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此~”廷彦遽起自解曰:“实无此事,但图属对亲切耳~”上官笑而纳之。请看,为了“属对亲切”,竟可以公然撒下如此弥天大谎,简直令人瞠目。而那位上官非但不加斥责,反“笑而纳之”。当时此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了解了这些,当时少年时期的辛弃疾为什么会“爱上层楼”“强说愁”,也就不难理解了。上面的事例还启示我们:阅读古人诗文,不可课虚坐实,过于天真。对那些说愁道苦的文字,要尽可能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及情怀,看他是真的愁肠百结,还是在那里“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则要尽力避免“为文造情”。词的下阙,写出了作者愁苦万端的心境。几十年间,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滋味尽尝。回想当年,抗金复国的雄心壮志化作南柯一梦;放眼四顾,到处还是奸臣当道,投降派甚嚣尘上。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何等痛苦愤懑,不难想见。强烈的感情郁结于胸,不吐不快。但如何李煜有动人之词:“问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有成名之句:“试问闲愁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代人李清照更有非凡之作:“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些光彩夺目的诗海明珠面前,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话:“前人之述备矣”。那么,像李白登黄鹤楼那样知难而退,甘拜下风吗,当然不行;如果那样,我们便不可能欣赏到这首好词了。沿着前人的思路去寻找更新奇的形象来进行比拟吗,恐怕也只能等而下之。怎么办呢,辛弃疾不愧为一代杰出的词人,你看他,独出心裁,另辟蹊径,把满腔悲愤和眼前秋景融会在一起,含着热泪,带着苦笑,举重若轻,吟出了这样动人的妙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欲说还休,却道天凌好个秋~”这样不说而说,胜过千言万语。真是新颖独到,不同凡响。有道是:怀愁难吐,此情最苦;而笑中带泪,最能动人。谁能说,这样的诗句比前人任何一种名句要逊色呢,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请人赵翼《论诗》有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艺术的新,包括题材的新,立意的新,形式的新,语言的新。同时做到几种“新”似乎很难做到,所以前人又有“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之说,要求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前面所举各家名句,同是写愁,但立意不同,造语各异,丰富多彩,相映生辉。这也正是它们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我们今天在写作中也应该借鉴古人写“愁”的经验,学习他们可贵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意创新,力避蹈袭,写出超越前人的优秀作品来。备注:这2篇从网上搜索到的赏析,前篇侧重基础性,后者侧重个性化,作为补充,比较合适。篇三:请细读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完成请细读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完成1,3小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丑奴儿》是这阕词的______________,《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阕词的_________________。2、这阕词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3、有人说过:“不识愁滋味”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一个人如果识得了愁的滋味,就说明这个人已经长大了。?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今你识得了愁的滋味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鹊桥仙》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题临安邸》、《醉太平》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二首》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反问——强调夸张——强调和突出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对比——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先母”“先父”已作古“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考点名称:修辞方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主要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互喻、较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借代: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夸张: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双关:?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通感: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比: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偶: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反问: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设问: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顶真: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互文: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反复: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语的排比。?句子或分句的排比: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引用: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反语: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
本文档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9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8-31
浏览量: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