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学大辞典 W

心理学大辞典 W

举报
开通vip

心理学大辞典 W心理学大辞典 W W 娃娃眼反应 (doll's eye response) 新生儿出现的头眼不协调现象。将新生儿的头慢慢转向一侧,其眼球的运动比头的转动慢,且看似与头的转动方向相反,好像洋娃娃一样,故称。随儿童注视运动的出现而逐渐消失,但智力低下的婴儿可持续较长时间。可作为鉴定婴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作为新生儿具有的一个特点,该反应说明新生儿最初的生理水平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不能控制使眼球运动与头的运动保持一致。 瓦茨拉威克 (Paul Watzlawick,1921— ) 原籍 奥地利的美国精神分析...

心理学大辞典 W
心理学大辞典 W W 娃娃眼反应 (doll's eye response) 新生儿出现的头眼不协调现象。将新生儿的头慢慢转向一侧,其眼球的运动比头的转动慢,且看似与头的转动方向相反,好像洋娃娃一样,故称。随儿童注视运动的出现而逐渐消失,但智力低下的婴儿可持续较长时间。可作为鉴定婴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作为新生儿具有的一个特点,该反应说明新生儿最初的生理水平是不完善、不成熟的,不能控制使眼球运动与头的运动保持一致。 瓦茨拉威克 (Paul Watzlawick,1921— ) 原籍 奥地利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生于奥地利菲拉 赫。1945年入威尼斯大学学习,先后获哲学和文学双博士 学位。1950-1954年在瑞士荣格学院接受分析心理学训 练。1957-1959年任萨尔瓦多大学心理学系和医科学校的 心理病理学与心理治疗学教授。还先后任职于费城圣堂大 学心理治疗研究所、加利福尼亚的帕洛?阿尔托精神病研 究所、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病学系。在家庭心理治疗、 关系治疗方面取得成就,所领导的帕洛?阿尔托精神病研 究所在美国心理治疗学界较有影响。著有《人的交往符号 学:对相互作用的形式、病理学和反常现象的研究》(1967)、 《变化:问题形成和问题解决原则》(1974)等。 瓦尔塞 (Leon Walther,1889-1963) 原籍俄国的 瑞士心理学家。生于俄国圣彼得堡。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 大学,后定居瑞士。1917年就读于卢梭学院,师从克拉帕 雷德。先后任教于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米兰大学、巴塞 罗那大学、维也纳大学、开罗大学、巴黎大学和耶路撒冷大 学。致力于工业劳动技术的研究,运用心理学原理探讨如 何使工人适应劳动,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高的效率。在劳 动者适应任务、工具、机器以及劳动条件和环境,确定劳动 者的最优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证明最有效的劳动者集体等方面进行 大量研究。主张劳动者在完成生产任务后,应有自己的休 闲生活,以丰富个性。著有《职业方向和自由职业:心理学 研究》(1936)、《劳动心理学》(1947)等。 瓦格纳 SOP记忆模型(Wagne's SOP model) 亦称“经典条件作用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操作程序”。一种记忆系统模 型。瓦格纳提出。其基本概念是等级式的记忆结构。记忆 包含许多通过直接联想互相连接的节结,一个节结内聚集 许多信息成分。假定节结A的连接去向是节结B,并不意 味着节结B也向节结A的方向连接。按节结的活跃程度 分为三种状态:(1)I,相当于长时记忆或参照记忆,处于不 活跃状态;(2)A1,相当于焦点记忆或背诵,处于最活跃状 态;(3)A2,相当于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处于第二等活跃 状态。其重要特点:假设工作或短时记忆只包含沉默的长 时记忆中的激活成分,不同于其他记忆之处仅在于活跃的 水平而非结构。能够处于同一种活跃状态的节结是有限 的。这一记忆系统通过感觉和反应器官与环境交接。感觉 刺激把相应的不活跃成分激活到最活跃的焦点记忆状态 (A1)。呈现的刺激对已处于活跃状态的记忆成分并无影 响。刺激的唯一影响就是把当时不活跃的成分激活到A1 状态。刺激既不延长活跃成分的活跃时间,也不提高活跃 水平。活跃成分最终要衰弱到不活跃状态,即从A1衰弱到 A2,再衰弱到不活跃的I状态。任何一种成分在一定时间 内只能处于一种状态(A1或A2),并随某种机遇改变状态。 从一种状态衰变到另一种状态的速度决定于该状态的相对 能量。瓦格纳假定:在任一时间内,只能有2或3个节结内 的成分处于A1状态,10至15个处于A2状态。行为的产 生由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一些成分联合控制。实际反应决定 于各种状态成分的相对数目。一种成分处于A1状态,导致 一种反应,而在A2状态时,会产生另一种反应。还包含两 类联想的连接。兴奋的连接能激活被连接的节结;抑制的 连接可降低目标节结成分的敏感性。一个节结激活或抑制 另一个节结的程度,依赖于三个条件:两个节结之间连接的 价数、强度和第一个节结的活跃水平。开始活跃的节结中, 活跃成分越多,越能激活或抑制被连接的节结。两个节结 间的联想越强,其激活或抑制被连接节结的程度越大。一 种联想的连接强度决定于两种刺激过去训练的情况,而不 是当前激活节结中成分的数目。在激活或抑制被连接的节 结时,A1状态的成分比A2状态的成分更有效。一个节结 被相应的感觉刺激激活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就从不活跃的 记忆状态进入活跃的A1状态。一个节结被一个联想的节 结间接激活时,它的一些成分就不会充分活跃到A1状态。 这种直接和间接激活的区别,是这一模型的中心特点,可以 说明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如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强烈。 瓦龙 (Henri Wallon,1879,1962) 法国心理学家。 生于法国巴黎。1903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研 究儿童的精神衰弱,190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以对 低能儿的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巴黎大学讲师 兼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1938年任教授。1940年德国纳粹 入侵,被逐出大学后,仍致力于写作,出版《从行动到思维》 (1942)、《儿童思维的起源》(1945)。反对皮亚杰关于儿童 思维是从“自我中心主义”逐步达到社会化的观点,强调社 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从一开 始即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将外因(环境)与内因(机体成长) 的不断相互作用视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二次世界大 战法国胜利后,出任临时政府国民教育事务局局长。1949 年退休后,赴波兰克拉科夫大学任教授。1954年因车祸患 半身不遂,仍笔耕不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同心理学中的各种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不 懈斗争,并探讨许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意识与无意 识、意识与实践、智力的活动与发展、自我与他人以及精神 的起源等问题,不仅丰富哲学的认识论,且对发展、教育、病 理、变态、法律和应用等心理学领域均有所革新和创造。但 在哲学和心理学观上,仍存在客观唯心主义和机体论倾向。 一生共出版论著264种,还著有《儿童个性的起源》(1934)、 《儿童心理发展》(1941)、《学校心理学》等,被译成英、意、 匈、波兰、俄、日和西班牙等多种文字。 瓦龙学派 (Wallonian school) 20世纪30、40年代 法国以瓦龙为代表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主 要成员有瓦龙及其弟子波利采尔、扎佐、塞夫和奥列隆,以 及医学领域的精神分析学家维德劳契、神经精神医学家柏 尔葛和心理生理学家派雷尔等。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 想方法解决心理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形成 深受法国病理学和生理学的影响,与格塞尔、皮亚杰的儿童 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瓦龙运用心理生物学的观点肯定巴甫 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强调意识的 形成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物质基础,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 结合的产物,无意识是经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认为意识 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应结合生理和社会两方面因素来分 析人的行动;智力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结果,在 言语的参与下形成和发展;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认为人 是以生物 学为基础的社会存在,在彼此的交往中建立联系; 情绪产生于生理事实与社会作用的相互影响之中。瓦龙还 特别强调研究儿童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提出社会一个人发 展学说,认为应从包括心理现象在内的生命体与周围环境 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找儿童心理、意识、人格发展的动力。受 瓦龙思想的影响,波利采尔提倡建立以自我和人格为研究 对象的具体心理学,认为不能撇开人的生活状况而在实验 室里对人进行孤立的研究。扎佐借用格塞尔的观察技术和 瓦龙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心理缺陷、双生子和逆转 图像等问题,认为即使是遗传因素和环境都相同的双生子, 也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该学派的主要著作有瓦龙的《儿 童个性的起源》(1934)、《儿童心理发展》(1941)、《从行动到 思想》(1942)、《儿童思想的起源》(1946)等,被译成多国 文字。 瓦特 (Henry Jackson Watt,1879—1925) 苏格兰 心理学家。生于亚伯丁。1904年于德国符兹堡大学获心 理学博士学位。为屈尔佩领导的符兹堡学派的重要成员, 致力于“无意象思维”的研究。1904年进行词的联想实验, 将联想分为四个阶段:(1)预备阶段(告诉被试执行的任务 的性质);(2)刺激词的呈现阶段;(3)寻找反应词阶段;(4) 反应词发出阶段。要求被?曰匾涿恳唤锥畏?囊馐豆? 程。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第一阶段的指令和任务, 它们对被试产生一种无意识定势,即事先决定联想的倾向, 而在实际反应过程(寻找和说出反应词)中并末被意识到。 亦即思维(联想)本身是无意象的,不能被内省描述。1906 年转任英国利物浦大学讲师,一年后应聘到英国格拉斯哥 大学,并转向研究感觉过程,尤其是音乐心理学,提出声音 的另一维度,即音量。偏好理论的体系性,强调物理学、生 理学与心理学的区别,在其声音理论中试图提出一种纯心 理学理论。著有《记忆的经济学与训练》(1909)、《声音心理 学》(1917)、《音乐基础》(1919)、《感觉基础与知识结构》 (1925)、《梦的常识》(1929)等。 外表象 (outer image) 一种外部知觉表象。与“内表 象”相对。个体在表象练习时,在极放松的状态下,以旁观 者的角度,闭目想象整个动作过程。个体可看到自己的外 观变化,却感觉不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其实质是一种视觉 的表象。借助一定的客观指标和仪器(如生物反馈监测仪、 录像设备等),可更好地激发个体训练表象能力的积极性。 外部惩罚 (extrinsic:punishment) 外部强化的一 种。来自外部的使有机体行为概率减少的刺激。 外部负荷见“运动负荷”。 外部感觉 (external sensation) 感觉的一种。接受 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和肤觉等。其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其中肤觉、味 觉和嗅觉的感受器为接触性感受器,只有与外?缡室舜碳? 直接接触,才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为远 距离感受器,可与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外界事物,通过媒介的 作用引起相应感觉。 外部归因 (external attribution) 亦称“情境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划分的归因类型。与“内部归因”相对。 将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归于外界环境、外部事物,如运气、 任务难度、他人奖惩等。参见“内部归因”。 外部活动 (external activity) 亦称“操作活动”。活 动理论术语。有机体利用自己的躯体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具 体实践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按一定关系构成的随意活动。 可分解为若干基本动作元素,这些元素的效率以及各元素 之间关系的密切和协调程度,决 定其效率。基本动作元素 一般可分为必需动作、辅助动作和无效动作三类。主要由 手、手指及手臂完成。如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音 乐表现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运动方面的田径、球类、体 操,生产劳动方面的车、铣、刨、磨等活动。可形成操作技 能。具有以下特点:(1)活动对象的物质性,即作用对象是 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2)活动进行的外显性,即它的 执行是由外部显现的肢体运动来实现的;(3)活动结构的展 开性,即它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省略、合并和简 化。外部活动建立在内部活动基础上,是内部活动的外在 表现。心理学家通过有机体的外部活动的表现推测其内部 心理活动状态。 外部奖赏 (extrinsic reward) 活动之外的物质或精 神奖励。如食物、金钱、荣誉、权力、自由等。与“内部奖赏” 相对。20世纪70年代,许多研究者探讨其与内在兴趣的关 系,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外部奖赏会削弱、损害从事某项活动 的内在兴趣。一般而言,内部兴趣越高的活动越无需也不宜 用外部奖赏手段;反之,无兴趣或兴趣不高的活动则需外部 奖赏,以促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从中逐渐产生兴趣。给予 外部奖赏时,应选择对个体而言具有效力的奖励物、奖励手 段,并与个体的努力、实际成绩相关联,加强奖励的信度。在 人事管理领域,多称为“外在报酬”。参见“外在报酬”。 外部进程 (external proceeding) 见“进程”。 外部经验 (external experience) 经验主义心理学 研究对象之一。与“内部经验”相对。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产生的感觉经验。如物体的形状、大小、数目和色、香、 味等。英国哲学家 J(洛克在其《人类理解论》(1690)中提 出。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称之为间接经验,指须通过 推论才能从经验中认识到的物质现象。冯特的观点改变了 洛克外部经验的原来意义,使之变成仅是观念的东西,失去 了其反映外部事物的客观现实这一物质第一性的理论 基石。 外部强化 (extrinsic reinforcement) 由外部提供的 强化。主要表现为外部奖赏和外部惩罚。详“奖赏”。 外部驱力(external drive) 能够激发行为的外部刺 激。与“内部驱力”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 勒提出。如喧闹、炎热、寒冷等。 外部系统 (exo-system)见“生态系统理论”。 外部想象 (external imagery)想象的一种形式。与 “内部想象”相对。基本上是视觉想象,即用“心”的“眼”去 “看”自己的动作。可以想象整个动作,即从准备姿势一直 想象到动作结束的姿势,亦可想象部分动作,即只想象所要 做的动作的某一细节或成套动作的顺序,或想象自己在取 得最佳成绩时的表情动作和外界反应。若与内部想象相结 合对动作进行复演,效果更好。 外部言语 (external speech) 言语的一种形式。与 “内部言语”相对。用于与他人进行交际的、他人看得见或 听得着的言语。结构较严谨,旨在正确传递信息,有效地实 现与交际对方的思想交流。一般前后连贯、意思完整,严格 遵守文法规则,用词力求准确。根据其表现形式,分为口头 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参见“言语”。 外部言语发展 (development of external speech)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可以听见或看见的言语形式的 数量和水平的发展。先于内部言语发展,是内部言语发展 的基础。人类外部言语及个体外部言语的发展,都是先出 现口头言语,后出现书面言语。在口头言语发展中,是先有 对话言语,后有独自言语。参 见“言语表达发展”、“书面言语 发展”。 外侧毛细胞 (outer hair cell) 见“毛细胞”。 外侧丘系 (lateral lemniscus) 听觉传导通路发出的 神经纤维。位于耳蜗前核和后核内。其中的大部分在脑桥 内交叉,组成斜方体,在被盖外侧折向上行,少数经中继后 进入同侧的外侧丘系,有些在听觉通路上的某些中继性核 团(如上橄榄核等)换元后再加入同侧或对侧的外侧丘系。 其纤维主要止于下丘,由下丘核发出的纤维,经下丘臂到达 内侧膝状体,由此体发出的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脚豆 状核下部,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传递左、右两 耳来的听觉信号,若一侧受损,不会引起明显的听觉障碍。 外侧膝状体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视觉系 统的中继核。位于丘脑枕腹面、大脑脚外侧和内侧膝状体 的外上方。由较大的背侧核及较小的腹侧核两部分组成。 背侧核即“背外侧膝状核”。腹侧核(哺乳类动物的膝前核) 可再分为几个细胞构筑不同的小群,位于背侧核的腹内侧 向内侧弥散,伸向底丘脑区,标志这部分外侧膝状体的胚胎 起源和进化,接受双侧视网膜投射。虽然两侧都接受网膜 的传人,但似乎只有背侧核才向大脑皮质传送视觉情报,腹 侧核无皮质联系。放射显影研究表明,腹侧核投射至一些 皮质下核团,如未定带、顶盖前区、上丘、副视柬的外侧终核 及视交叉上核。视网膜与腹侧核至某些核的投射似有重 叠。对腹侧核及纤维投射的机能尚了解不多。有人认为腹 侧核接受局限于视网膜中央区的投射,形成对光反射通路 的一部分。临床上用以解释罗伯特逊瞳孔现象(但在猴身 上未找到该核涉及对光反射的证据)。有人否认灵长类动 物有视神经纤维终止于腹侧核。腹侧核在某些哺乳类(如 有蹄类、食虫类)动物身上发育不佳。 外侧膝状体纹皮质系统 (genictlostriate systam) 亦称“膝纹系”。两个视觉传导路(膝纹系和顶盖系)之一。 与视觉的感知有关。由视网膜来的纤维,终止于外侧膝状 体,再由此体发纤维投至纹皮质(17区)及纹旁、纹周区(18 区、19区)。其最高加工水平包括一级视皮质(17区)、视觉 联络皮质(18区、19区)和颞下皮质(包括颞中、下回的部 分),在学习和意识反应形成下回答视觉影像是什么。与顶 盖系互相联系,分别传导信息至大脑皮质视区,使意识水平 的感知完整、统一。来自鼻侧半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在视 交叉处交叉,参加对侧的视束;来自颢侧半视网膜的视神经 纤维经视交叉外侧,不交叉,参加同侧的视束,视束内交叉 的纤维终止于背外侧膝状体。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的投射 有严格的定位,来自黄斑的纤维投至背外侧膝状体后上 2/3,呈楔扇形,主要到小细胞层。研究表明,外侧膝状体有 两型神经元:(1)宽带细胞,对所有波长和白光反应;(2)光 谱对抗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这与黑、白视或色 视有关。背外侧膝状体内感受野约为一环形,有一个使细 胞兴奋的中心(开动反应)和一个使细胞抑制的周围区(关 闭反应),或者有相反作用。由背外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 成膝距束(膝纹束或视辐射),经内囊豆状核后部,投至17 区纹皮质内。背外侧膝状体至纹皮质投射有明确定位,黄 斑来的信息纤维投至纹状区最后部(与纹状区的比例远比 黄斑区与整个视网膜的比例大,这与黄斑为视网膜视觉最 敏锐部分的事实相符)。背外侧膝状体细胞只有两型,视皮 质细胞可分为简单的、复杂的、过度复杂的。纹状皮质有水 平和垂直两种组构系统。垂直系统与视网 膜位置、方向线、 眼优势有关,也许与运动定向的检查有关。 外侧下丘脑 (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 下丘脑 的外侧区域。对摄食、饮水、性行为和情绪的调控有明显作 用。传统理论认为,下丘脑中存在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分 别控制停止进食和发动进食的行为。若破坏其双侧,实验 动物则拒绝进食,甚至会将放入口中的食物吐出,若不采取 特殊的管饲措施,实验动物就会饿死。这一区域称饥饿中 枢。已有一些理论,如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及去甲肾 上腺素能通路的理论逐渐取代传统理论。但其在控制摄食 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该区域与 情绪形成、怒的整合模式等情绪反应也有关。 外出隐遁意结 (egression claustral complex) 见“隐遁意结”。 外导纤维 (efferent fiber) 亦称“传出纤维”。由中 枢神经冲动传出的纤维。如黑质纹体纤维,从黑质多巴胺 能神经元发出,将多巴胺输送至新纹状体。将神经冲动自 中枢传向周围效应器的神经纤维为运动神经纤维,分为一 般躯体运动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分三种:(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经前根,成为脊神 经的成分,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2)中脑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和脑桥展神经核内神经元的轴突,分别成为动 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成分,支配眼外肌;(3)延髓舌 下神经核神经元的轴突,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肌。特殊内 脏运动纤维包括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延髓疑核 和副神经脊髓核内的神经元轴突,分别成为三叉神经下颌 支、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成分,支配咀 嚼肌、表情肌、咽喉肌和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 外罚型 (extrapunitive) 遭受挫折时将愤怒和过错的 责任归于他人的心理倾向。与“内罚型”相对。 外罚性反应 (extrapunitive reaction) 亦称“责他 反应”。个体遇到挫折时,直接对造成挫折的原因或对象予 以攻击的一种反应倾向。与“内罚性反应”相对。 外反馈 (external feedback) 反馈环路中包括外感 受器(如视觉、听觉等)在内的反馈。与“内反馈”相对。如 进行降低血压的训练时,需将血压升降的情况通过视觉或 听觉通道反馈给被试。需要外感受器的参与。 外分泌腺 (exocrine gland) 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器官 腔面或身体表面的腺体。如肝、胰腺、腮腺、下颌、下腺、舌 下腺等大消化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入消化管,对食物进行消 化;汗腺遍布全身的皮肤中,导管开口于皮肤表面。 外化 (externalization) 个体主观的内部心理活动 转化为外部的对象活动(如言语反应、行为表现、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与方 案的实现、产品的制成)的过程。个体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和 言语符号进行思维,把自己清晰的思想、观点和愿望以符合 文法和逻辑的、别人能理解的外部言语形式或动作表现出 来。维果茨基认为,其与内化一起构成高级心理机能形成 与发展中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过程。自我防御机制的一 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霍妮在人格理论中提出。个体将内 心的冲突、困境投射到外部世界,归因于外部因素的现象。 个体解决基本冲突的主要策略之一。个体藉此可减缓焦 虑,保持心理平衡。参见“次级适应方法”。 外激素锥形气流 (pheromone plume) 实验中用于 舞毒蛾定向飞行的一种导航装置。发自一点,呈圆锥形散 开。带有人工合成的外激素,由舞毒蛾逆风呈“之”字形定 向飞行,以对人工合成外激素作生物学检测,确定其是否与 自然物质相同。 外控观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1) 即“外控源”。 外控型 (external type) 根据人的归因特点划分 的一 种人格类型。与“内控型”相对。其特点:常把成败的原因 归于外界因素,视他人和外物为行为活动的控制者,将成功 归因于幸运,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的影响,不愿承担责任。研 究发现,该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内控型者差。 外控源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见“控制源”。 外流假说 (outflow hypothesis) 对想象训练效果的 一种符号编码解释。该假说中的重要变量是与本体感觉的 反馈相反的认知活动的符号编码。认为在想象中复演动作 时,命题的电路(见图中上方方框)从长时记忆中得以恢复。 接着,想象中复演的有关技能的信息进行符号编码,且这种 符号编码在电路中即可加以修正或校正。这种命题的变化 是以后传送信息并使之外流到肌肉 的基础,会引起外显行为中的校正反 应或修正反应(见图中下方方框)。 该假设强调与任务相一致的认知要 求。持此观点者认为,想象训练主要 是使运动员在认知中计划完成动作 过程?挠行С绦颍?侄鞴讨写? 在的问题,以及为运动作准备。任务 的目标或是连贯地复演某套动作,或 外流假说模式图 是复演运动技能的时间特征等。所 有这些均以中枢神经系统为基础。 外貌吸引原则 (looks attraction principle) 人际 吸引原则。一般而言,人们喜欢外貌漂亮者。伯斯奇德和 沃尔斯特列举四个理由:(1)从各方面的习得知道,美貌起 到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2)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他人面 前显得荣耀和光彩;(3)“光环效应”使人们普遍认为漂亮的 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4)漂亮的人使人沉湎于美的满 足。但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貌的作用会不断减弱。一 个人若道德品质低下,人们或许会厌恶其漂亮的外貌,尤其 是其恶劣行为与外貌有关时。 外囊 (external capsule) 大脑内豆状核外侧与屏状 核之间的薄层白质。其纤维来自岛叶的额、顶岛盖部,经豆 状核外面后转向内侧,在豆状核和豆核袢下方。大脑皮质 联络纤维行于此,某些前连合的纤维也从此横过。 外能 (metaerg) R(B 卡特尔提出的人格动机之一。 与“能”相对。是一种预先引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倾 向。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为后天习得。可分为情操和态 度两方面。参见“情操”、“态度”。 外胚层 (extoderm) 人胚泡植入子宫内膜时,内细胞 群的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圆盘状胚盘的外层。为邻近滋养 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位于背侧中线的部分在脊索形成后的 诱导下,形成神经管、神经嵴;位于体表的部分以后分化为 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以及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内 耳膜迷路、腺垂体、口腔、鼻腔与肛门的上皮等。 外胚叶型 (ectomorphy type)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 提出的身体类型之一。其特点:神经系统、皮肤组织和感觉 器官高度发达,体型瘦长;其行为时而抑制,时而神经过敏; 思维敏捷,深思熟虑;内向认真,不善社交;有疲劳感。 外倾 (extraversion) 一译“外向”。荣格提出的人对 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基本态度。与“内倾”相对。指心理 能量主要投向外部世界的客观对象,主体对客体存在绝对 的依附性。外倾者的兴趣由主体向客体转移,其思考、感受 和行为均由客体决定而不顾主体的需要。外倾型者性格外 向、开朗,喜与人交往,对周围一切都感兴趣,能迅速适应各 种环境,建立各种关系。但此类人只是在行为上表现出外 倾占优势,其潜意识中,内倾会起补偿作用。外倾型者在特 殊情况下也会表现为内倾,如一个开朗的人在安静的环境 中也会变得抑郁寡欢。若外倾趋于极端,潜意识中的 内倾 会受到过度压抑而丧失其原来的补偿特征,表现出与意识 态度的公开对立,产生神经症。 外倾-内倾 (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亦称“外 向-内向”。艾森克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 维度。典型外倾型者将生活指向外部世界,主要表现为活 泼开朗、善社交、易冲动、自信、主动,以及支配性、兴奋性、 感觉寻求等。典型内倾型者将生活指向内部世界,主要表 现为平静、内省、害羞、退避,以及计划性、有序性、原则性、 理智自控等。这一界定类似于荣格,但强调人格维度的连 续性,反对把人归为纯粹的外倾或内倾。艾森克认为,其与 大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抑制与兴奋有关。 外倾感觉型 (extraverted sensation)荣格划分的 人格类型之一。指感觉功能占优势。其感觉主要由客体决 定,对新奇和美好的客体尤感兴趣,其结果只停留在对客体 的感性把握上,任何判断、理性功能都从属于随机感的具体 事实,故是非理性的。此类人的直觉功能受到压抑,生活似 乎只是为了获得一切能够获得的感觉,只按生活的本来面 目看待生活,既不追根究底,亦不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理想。 外倾感觉功能若过度膨胀,会使人变得平庸粗俗。 外倾情感型 (extraverted feeling) 荣格划分的人格 类型之一。指情感功能占优势。其情感由客观事件决定, 表现为情感活动直接与客观价值保持一致,对社会文化事 业全面肯定和广泛支持,为人热情,喜与人交往,易与人相 处。此类人的思维受到压抑,若情感过度投向客观事件,即 显得多愁善感,反复无常,丧失作为主体的情感特点,甚而 造成分裂情感和多重性格,出现癔病症状。 外倾思维型 (extraverted thinking) 荣格划分的人 格类型之一。指思维功能占优势。其思维主要倾向于客 体和客观事件,判断标准和作出的结论都重在以客观事实 为根据,并把客观定向的理智程式视为具有普遍性的真 理。此类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综合性,能导致新事实的 发现,并能超越分析获得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工程师和 科学家多属此类。但此类人的情感受压抑,若外倾思维过 度膨胀,会使人变得专横、迂腐,缺乏人情味,或走向反面, 即过分敏感、猜疑、仇恨,成为狂热的非理性主义者,产生 病态性格。 外倾型 (extravert type) 荣格提出的人格的两种态 度类型之一。与“内倾型”相对。指心理能指向外部环境。 此类人将注意力集中于与他人的交往。其特点:性格开朗, 爱交际,坦率,随和,乐于助人,好冒险。 外倾直觉型 (extraverted intuition) 荣格划分的人 格类型之一。指直觉功能占优势。其直觉完全定向于客 体,与外倾感觉型不同,不是定向于客体本身的感觉,而是 通过感觉去发现客体背后隐藏的东西,寻找客体的可能性, 只有通过对可能性的认识才能获得充分的满足。此类人可 能成为发明家、开拓者。但因其直觉由客体可能性决定,会 使个体不断追求新的可能性,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而徒耗生 命。若外倾直觉功能过度膨胀,会走向反面,即被压抑的劣 势功能以狂暴的原始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神经症。 外群体 (out-group) 个体认为自己不属于的群体。 萨姆纳1906年提出。他认为同一群体的成员间会产生“我 们”感,进而形成“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l_rism),对其他 群体产生偏见、猜忌甚至敌意。与中国人常提及的“外人” 含义相近。随内群体成员之间相互联合,改变归属观念而 发生界限变动。 外伤性焦虑 (anxiety of outer injury) 因害怕在运 动中受伤而产生的对运动的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情绪 状态。可由客观原因引起,如创伤性运动体验或看到他人 在运动中受伤;亦可由主观原因引起,如对运动的错误认 知。通常伴有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恶心、呕 吐、尿频等,严重时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消化不良、刻板动作 及睡眠障碍。其结果会导致运动员不敢尝试新动作和高难 度动作,害怕剧烈的身体接触性运动,运动成绩不稳定等。 外生变量 (exogenous variable) 一译“局外变量”。 不受数学模型中的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可理解为模型中 的自变量。参见“路径分析”。 外铄说 关于人的知识、智力和道德只有在外部条件 影响下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学说。与“内求说”相对。《孟 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认为道德观念是人类的天赋本性,不是后天养成的。 但荀子则与之相反,认为“终日而思”的内求式学习不会有 什么结果,而“善假于物”的外铄式学习才会使人受益无 穷:“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 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篇》)人的 智能也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与外物相接触才能发展: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 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正名》)东汉王充也认为: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 知》)南宋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更明确指出,“道”并不可 能通过“玩心于无形之表”的内求功夫去把握,只有通过具 体的外铄功夫,“因事作则”,才能真正领会。明王廷相也 提出,只有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与薛君采二 首》),方可真正获得知识。 外塑价值观 (external-shaping values) 西方心理 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外部选择性强化作用形 成的价值观。见“价值观”。 外网织层 (outer plexiform layer) 视网膜的重要结 构。由视细胞的内侧突和双极细胞的树突以及水平细胞的 突起组成。其作用是参与光感的传导与光信息的筛选和 处理。 外显定向姿态 (overt orienting attitude) 动物借 以记忆曾出现的信号刺激正确方位的一种特殊姿势。典 型例子是W(S(亨特早年研究大鼠延迟反应所做的实验。 他把大鼠关在笼中,笼子前方不远有三个小门,其中一个 亮灯的小门(是随机改变的)内有食物,灯亮后将大鼠从笼 中放出,它若推开亮灯的小门,便能得到食物。训练成功 后,灯熄了再放出大鼠,二者间有一段延迟时间。大鼠被 释放后欲正确选择有食物的小门,必须在延迟的这段时间 内保持哪个小门内曾有灯亮的信息。实验发现,在延迟时 间内,大鼠的身体一直朝亮过灯的小门倾斜,即以此种姿 势作为正确选择的线索。这种身体定向姿势可视为相对 低水平的方向表征,含有定向反射的成分。任何能做出定 向反射的动物,一般都能根据一种外现的定向中介作出延 缓反应。 外显极 (emergent pole) G(A(凯利人格理论术语。 双极建构中首要的一极。G(A(凯利认为,每一建构都有 两极,如好与坏、美与丑等,好和美即属外显极。通常最先 形成,是个人建构的主要特征,用以解释同建构相关的 事件。 外显记忆 (explicit memory) 记忆的一种。与“内隐 记忆”相对。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的反映。加工过程受意 识机制控制。其表现形式有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雅可比等认为,其受加工水平影响,如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 有促进作用。罗狄 杰认为其主要受概念驱动加工影响。图 尔文则强调其存贮于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经典的记忆研 究大都是外显记忆研究。 外显记忆测验(explicit memory test) 记忆测验的 一种。与“内隐记忆测验”相对。在意识的参与和监控下, 测量记忆的测验。通常包括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外显需要(overt need) 亦称“显性需要”。默里人格 理论术语。与“内隐需要”相对。社会允许自由表达的需 要。如成就需要。 外向型运动员(athlete of extroverted typc) 根据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性格理论划分的运动员类型。与“内 向型运动员”相对。此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乐观、开 朗、活泼,情感外露,好交际,适应力和可塑性强,求上进,应 变能力强。对运动员的人格研究表明,典型的外向型或内 向型运动员较少,两者兼备的中间型运动员占多数。 外延过宽(overextension) 儿童言语发展中出现的 一种现象。与“外延过窄”相对。儿童早期掌握词义或概念 过程中对词义过度扩充的现象。表现为儿童对一个词的意 义的理解和使用超出该词本身的适用范围。其表现方式: (1)单一的过度扩充,即仅选取物体的一至两种特征作为使 用某个词的标准。如根据猫有4条腿、能行走的特点,把 牛、羊、狗都叫成“猫”,或根据猫全身有毛这一特点,把羊、 狗、皮毛衣服都叫作“猫”。(2)混合的过度扩充,即以与某 个词原来所指对象在不同情境下共有的某一特征为根据, 过度扩充地使用该词。如学会踢东西的儿童,把飞蛾拍翅、 车胎碰皮球都称为“踢”。对其原因,研究者看法不一。一 般认为,是因儿童最初掌握的词的语义特征较少,多是根据 一两个外部特征来定义事物。以后随知识经验的增加和抽 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掌握词的较多语义特征,就能 较正确地运用词及相应概念。通常在常用的具体词上持续 的时间不长,在抽象词上则持续较长时间。成人对个别抽 象词的理解和使用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外延过窄(underextension) 儿童言语发展中出现 的一种现象。与“外延过宽”相对。儿童早期在词义或概念 掌握过程中对词义过度缩小的现象。多发生于对不熟悉的 事物命名或对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进行分类的情况下。表 现为对一个词的理解和使用范围过分缩小,对事物作过分 严格的区分。如“钟”一词单指自己家里的钟,“妈妈”仅指 自己的妈妈。对一些概括程度较高的词如“动物”、“蔬菜” 等,往往只能应用于该范畴中最典型的对象而排斥非典型 的对象。如把“狗”称作动物,把“白菜”称为蔬菜,而不认为 蝴蝶也是“动物”,黄瓜也是“蔬菜”。其原因在于受个体认 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抽 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对具体名词词义的理解越趋准确,对抽 象名词词义的理解也越趋增强。 外因性犯罪人(exogenous offender) 主要由外部 因素而导致犯罪者。与“内因性犯罪人”相对。并无明显的 反社会人格,只是受外部不良因素的诱发而产生犯罪心理, 并导致犯罪行为。通常表现为偶犯、突发犯,多为青少年犯 罪人。案发后多数能认罪服法。因犯罪心理尚未稳固,较 易进行教育和改造。参见“内因性犯罪人”。 外语教学心理学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of foreign langtlage)学科心理学分支。研究学生在掌握 外国语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与应用的学科。其研究 始于20世纪中期,随心理语言学的兴起而建立和发展起 来。在西方,w(M(里弗斯提出的听说习惯形成说,把外语 的学习和掌握理解为刺激一反应的不断重复以形成习惯的 过程,认为听说教学应先于读写教学,重视 机械的反复训 练,强调通过句型操练掌握语言模式,否认母语在外语学习 中的可利用性,主张采取直接联合的方法学习外语。至70 年代,随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尤其受奥苏伯尔有意义学 习理论和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习论的影响,提出认知规范 学习论。把外语学习理解为通过感知、记忆、思维而形成认 知结构的过程,重视对语言规则尤其是语法规则的理解和 掌握,主张同时进行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学习和操练, 认为母语是外语学习中可利用的内在因素,强调通过母语 和外语的分析对比来学习外语。在苏联,有自觉实践学习 说,认为外语学习与人的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有动机、有 目的、有选择的活动,既非机械地形成一系列言语刺激和言 语反应,也非简单地掌握某种一成不变的语言规则,而应充 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认为外语学习的 途径是首先掌握外语知识,理解外语材料,再形成听、说、 读、写的熟练技巧,最后达到能自由运用外语来表达思想、 进行交流。其内容体系包括:(1)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及外 语能力的实质和结构;(2)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及外语能力的 形成发展途径;(3)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的激发与 培养;(4)各种外语知识的掌握过程与条件;(5)各种外语技 能的形成过程与条件;(6)各种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的应用 与迁移;(7)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8)外 语能力的测评心理;(9)外语教师心理等。根据所研究的主 体(学生)的不同,可分为小学外语教学心理学、中学外语教 学心理学等;根据所研究的客体(言语活动)的不同,可分为 外语词汇教学心理学、外语听说教学心理学、外语阅读教学 心理学、外语写作教学心理学等。 外语学习能力倾向(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ptitude) 特殊能力的一种。个体在掌握第一种语言(即 母语)并超过一定年龄(5岁,7岁)之后,以正规方式学习 第二种语言的能力倾向。明显区别于学习母语的能力,至 少与四种特定能力有关:(1)语音编码能力,即对外语发音 的精确语音形式的理解和记忆。可通过多种方式测量,通 常让被试听外语单词,然后插入几秒钟的其他活动,之后让 被试模仿听到的单词发音。(2)语法敏感性(理解外语语法 关系及语法在组织、表达句子中的作用的能力。可通过检 验被试对自己母语的语法关系的理解进行测量。(3)固定 程序的联想记忆,可通过工作取样法测量,让被试学习一段 内容,然后从中取一部分来检验其记忆能力。(4)归纳能 力,即理解语言并从中概括出规则的能力。这种能力倾向 在小学三年级即可测量,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长,直到成年 期。青年和成年人在正确指导下学习外语比儿童更快,儿 童在掌握外语发音方面具有优势。研究表明,该倾向的测 验得分与实际外语学习成绩得分有高相关。常用的测量工 具有“现代语言能力倾向测验”和“平斯勒尔语言能力倾向 测验”等。 外源变量(exogenotls variable) 亦称“外源性变 量”、“外因性变量”。病理心理学概念。与“内源变量”相 对。指与体外因素有关或与不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 疾病有关的变量。可导致病因在体外,或病因虽在机体 内,但在中枢神经系统外的精神疾患。如脑疾病伴有的 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有的精神障碍、中毒性精神障碍、 感染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等。最早由德国精神 病学家默比尤斯提出,广泛运用于精神病学。参见“内 源变量”。 外源性微笑 (exogenous smile) 微笑形式的一种。 与“内源性微笑”相对。外部刺激引起的婴儿微笑。出生1 个月左右的婴儿,可对任何一个边点头边对他说话的人发 出微笑。2个月的婴儿会对一明一暗的闪光和其他有节奏 或重复的外部刺激表现出微笑。从第3个月开始,婴儿可 对安静的视觉刺激(如人的面孔、娃娃和其他熟悉的物品) 发出微笑。此时的微笑是社会性的,可由外部刺?ぃㄈ缒盖? 的面孔等)引起,具有工具性的意义,如为获得母亲对微笑 的回应。 外在报酬(extrinsic reward) 根据员工的绩效或工 作努力程度而给予一定的工资、奖金、福利、住房、旅游及提 升机会等工作之外的报偿。与工作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以 工作外的满足来达到对工作者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组织 目标的实现。管理部门可用这种报酬方式控制员工的情绪 和行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赫兹伯格视之为保健因素而 非激励因素。而组织心理学家认为其也具有激励作用,称 之为外在激励。但其激励效果不如内在激励持久。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一译“外在激励”、 “目标指向动机”。影响或控制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或力 量。与“内在动机”相对。如美国管理心理学赫兹伯格所称 “职务外满足”或“间接满足”。不是在对活动或工作本身的 满足中产生的,而由活动或工作获得的奖赏(如工资、奖金、 福利等)引起。对活动者或工作者可起暂时性的激励作用, 若使用不当,会产生负作用。 外在激励(extrinsic motivation) 即“外在动机”。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效度的一种。研究结 果可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的程度。反映实验研究结 果的可推论性或代表性。受以下因素影响:(1)实验情境。 主试若为研究方便,精心操纵实验情境,使之过分人工化, 会对被试产生人为影响,使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现实情境 中。(2)测量工具的效度。若测量工具本身效度不高或有 一定局限,所得结论便不能向更大范围推广。(3)样本的代 表性。当实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与欲推广的总体不同质 时,研究的外在效度易降低。(4)统计技术的应用。对一系 列相似的研究进行元分析时,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便大大 提高。(5)实验操作条件的交互作用。 外周动机(peripheral motive) G(w(奥尔波特提出 的动机分类之一。与“统我动机”相对。人类满足基本需要 (如饮食、御寒)的动机。支配产生一些简单的自动行为。 一旦即刻得到满足,即可降低紧张。 外周机制(peripheral mechanism) 情绪生理基础。 用于解释情绪产生机制。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基于外周神经 系统实现的身体器官的活动规律。情绪作为神经系统的功 能,是中枢和外周共同活动的产物。情绪的外显表现体现 在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对外周活动的测量常作为研究 情绪的客观指标。如情绪激动时,可用生理的或化学的方 法测量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表情行为 由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实现,从而也是可以测量的。 外周论(peripheralism)亦称“思维边缘理论”。思 维理论的一种。与“思维中枢论”相对。该理论认为,思维 不只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且是整个躯体的机能。典型的如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关于思维的理论。他认为,思 维只不过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与其他外部行为,如打网 球、游泳等无实质性区别。生理心理学采用现代化技术记 录皮肤肌肉电位、脑电波与神经冲动等,证明思维不仅是大 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且与全身肌肉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支 持了外周论的观点。 完成测验(completion test) 一译“填充测验”。由 填充题组成的测验。这些填充题可以是一些不完整的句 子,亦可以是一些不完整的图形。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 验两种。文字测验又称句子完成测验,测验题目中有一个 或若干个成分缺失,要求被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其补充 完整,测定被试的语言能力及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非文 字测验又称图形完成测验,测验题目主要由一些不完整的 图形组成,要求被试补全图形或指出图形中的缺少部分, 以考察被试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有较高的客观 性。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用,他编制的是句子完成 测验。 完成后行为(postconsummatory behavior) 动物 满足某种需要的行为完成之后的一些行为。完成行为是有 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些活动,如交配、摄食、对捕食者 的防御和体表清理等,都是刻板的本能行为。动物完成这 些行为后,还会出现一些刻板的行为,如一些动物在便后扒 土掩埋粪便,苍蝇饱食后用前腿抹擦头部和口器。鸟类和 哺乳动物交配后的行为较典型,如雌鸟抖开羽毛或拍打双 翅,雄性大鼠舔自己的生殖器和理毛等。其功能主要是从 所完成的行为中解脱出来,以便从事其他行为。参见“完成 行为”。 完成前反应(preconsummatory response) 亦称 “完成前行为”。促使动物从事完成行为的反应。出现在动 物满足某种需要的完成行为之前,如交配前的求偶、摄食前 的觅食和听到不熟悉声音时的惊呆不动等。据观察,存在 于大部分动物的完成行为前。有人假设,它由机体内部的 动机作用诱发而不是由外部动因驱使,是内部强制力的表 现。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本能的。在正常情况下,使动物处 于某种情境中,这种情境能为引起完成行为提供必须的刺 激,以出现完成行为而告终。参见“完成行为”。 完成行为(consummatory behavior) 动物达到目 的的行为。1918年动物学家克雷格将此行为与寻找目的 的行为分开后命名。如,雄鸽为雌鸽找到适宜产卵和孵卵 育雏的巢穴时,会跳进去用脚趾踩,用喙理里面的草,然后 卧伏下来咕咕叫,不再试探别的地方。科学家一般认为,在 某些情况下,它是欲求性搜寻行为的终点,但对其在诱发一 些行为变化的作用上尚有分歧。如,许多动物的性行为在 达到射精和受精的目的后即告完成,但三棘鱼使卵受精的 行为在降低雄鱼的性驱力上并不起作用。甚至某些物种 (如鼠)在一次性行为中会几次射精。一种完成行为可以是 下一种行为出现的刺激或驱动力。该行为的分类及其功能 见下表(表中仅针对低于人类的动物)。 动物的完成行为的分类和功能 完美性 (perfectionism) R(B(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 格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Q3。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严 于律己、谨慎认真、知己知彼;低分者的特征为容忍失调、内 心冲突,不顾大局,见异思迁。 完全随机化设计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实验设计的一种。要求满足下列条件:(1)含有p个处理 (或水平)的单因素实验,满足方差分析的一般假设条件(如 各处理间彼此独立、正态性、方差齐性、获得随机样本等); (2)p个处理随机地指派到p个实验单位,每个实验单位只 接受一个处理。可简记为“ cR p 设计”,p为处理个数。满 足两个随机化:各处理上的被试是随机抽取的,p个处理在 p个实验单位上是随机分配的。该设计的数据表示见 下表。 完全相关 (complete correlation) 相关的一种。相 关系数绝对值为 的相关。当 时,相关 散点图上的所有点在一条直线上。r=l时,为完全正相关; r=-1时,为完全负相关。 完善疗法(integrit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 法。 O(H(莫勒于20世纪50年代重新定义“神经症”概念时提 出。他认为,心理疾病的原因最初是行为上的而非情绪上 的,即在于个体对其所参照群体规范的侵犯。若打破与其 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交流与接触,便导致相应的情绪不良和 焦虑、罪恶感、远离等症状,侵蚀个体的完善性和同一性,这 些症状由个体的人际关系而非神经原因引起,故称“社会障 碍症”。莫勒强调。该治疗不是专家指导的治疗,而是一个 支持人们共同解决远离他人的问题的互助和自助小组,故 称“完善小组”。治疗中,患者与支持其行为改变的人共享 荣誉,学习自我控制,并与他人交流和接触,以自己的行动 影响他人和环境。若出现困难,小组即作为支持系统提供 反馈,澄清问题。当一切变得协调后,个体会重新体验到与 他人交往中的个人完善性。该治疗适用于轻度焦虑及明显 的精神症状,还可用于解决婚姻冲突、亲子关系及与同事关 系等问题,但不适用于严重的人格障碍。 完形补足测验(Gestalt completion test) 图形完 成测验的一种。由一系列不完整的图形组成,图形的缺失 部分各不相同。施测时,被试按自己心中的完整形象将各 图形中缺少的部分填补完整。 完形记分(Gestalt score) 记分方法的一种。根据 受测者的总体反应模式记分。如将两道是非题分别施测于 5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正常被试,结果不是将每个人 答“是”(true,T)或“否”(false,F)的得分相加而得出总分, 而是按受测者在这两道题上的反应模式(TT、TF、FT或 FF)记分。若测验目的是将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区 分,则这种方法有效。 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 即“格式塔疗法”。 完形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即“格式塔心 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书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 家苛勒著。美国纽约利夫莱特出版公司1929年出版。作 者旨在向美国心理学家正确宣传和推广格式塔心理学理 论。全书共10章,前4章分析和总结当时的心理学状况, 后6章较全面地论述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作者的 研究成果。该书的基本倾向是把完形心理学理解为一种方 法、观点和思维方式。该书对推动完形心理学在美国的传 播起重大作用。 完形学习理论(Gestalt learning theory) 一译“格 式塔学习理论”。以“顿悟”(insight)说明学习的性质和进 程的理论。故亦称“顿悟说的学习理论”。从格式塔心理学 观点出发,以苛勒对黑猩猩进行的大量实验和观察为依据。 与尝试错误说的学习理论相对。苛勒认为,学习或问题解 决并非靠尝试错误侥幸而成,而是领悟其间关系,豁然贯通 所致,即由顿悟达成。顿悟依赖有机体对整个情境的认识, 如重组知觉场,领悟学习行为与目的物的关系,建立适应新 情境的格式塔(完形),并导致解决问题方法的产生等。苛 勒所做的黑猩猩将两根口径不同的短竹竿接起来获取笼外 远处的香蕉的实验,是该理论的典型实验之一。 完形知觉(Gestalt perception) 动物对有关对象整 体和相互关系的知觉。包括各成分特征的整体性(刺激的 综合)和成分之间的特定关系结构(刺激的轮廓)等。如在 听和视的知觉中,整体多于其部分的总和。用录音机播放 鸣禽鸣声的实验表明,有长而多变鸣声的鸣禽对这种整体 模式的人工鸣声有反应,若把鸣声的成分分开播放,它就不 反应。同样,只有把视觉模式中的所有成分组合成特定的 轮廓与其他模式相区别,才是有效的。夜晚迁徙的鸟类就 是靠星座的整体 模式来辨认迁徙方向的。 完形组织原则(Gestalt principle of organization) 即 “格式塔组织原则”。 完整家庭(perfect family) 亦称“双亲家庭”。家庭 结构类型的一种。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在 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能感受到家 庭的温暖。这种爱的需要的满足直接引发儿童的安全感,对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儿童在与父母的相处中 耳濡目染,可以以父母为榜样,学习、借鉴各种社会角色的行 为,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较之单亲家庭,这种家庭在 家庭结构上更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同。但家庭成员间融洽的 人际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更重要。 玩具(toy) 儿童游戏活动中使用的物品或物质材料。 是儿童在游戏中把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转向行为的支柱, 儿童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工具,儿童认识世界的“教科书” 和儿童生活的伴侣。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其设计、制作既再现了成人社会中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具, 又融入现代科技成果。其制作要求卫生、无毒无害、清洁、 耐用。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逼真的形象、精巧的结 构以及可发声、做动作等特点易吸引儿童,满足儿童的好奇 心;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能力,训练感知觉,启发智慧,陶冶性 格,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按制造材料、结构、民族特色和 使用途径,可分为形象玩具、体育玩具、结构玩具、技术玩 具、民间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等。 玩乐压力(play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 压力。个体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产生的压力。 挽卵(egg retrieving) 许多地栖鸟类将自己落在巢 外的卵挽回到巢中的动作。具体表现为鸟在巢中把脖子伸 向卵的方向,用喙的下部钩住卵的外缘,然后弯曲脖子将卵 拉向自己的胸部,有些物种挽卵时伴随脖子弯曲、身体往后 退,并不断调节喙的左右角度,避免卵滚歪,以保证卵回到 巢中。首先见于灰鹅,含有固定的动作模式和一个趋向性 的成分。若动作开始后卵被拿走,鸟也要在垂直的方向做 完弯脖子的动作,只是停止两边的校正动作。其本身是一 种固定动作模式,一旦开始,即使不再有外界刺激,也要完 成。其平衡动?魇鞘视π苑从浞?统中龆ㄓ谡加? 势的刺激状态,即卵的滚动方向。 晚发性抑郁(late-onset depression) 抑郁症的一 种。首次发病于老年期(50岁以后),临床特征以情感低 落、焦虑、迟钝和繁多的躯体不适为主;常伴有认知功能减 退,如记忆减退,计算力、理解判断力下降等,即抑郁性假性 痴呆(pseudodementia)。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 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 晚末期病的心理问题(psychological issues in terminal illness) 处于疾病晚末期的患者出现的心理问 题。包括四方面:(1)因治疗收效甚微而拒绝继续治疗,患 者经多次手术,会觉得自己在被人一点一点地分解,对疗效 失去信心,每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技术,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 惧。(2)难以把患者角色与自己的生活统一起来。(3)恐惧 社会互动。既希望有人探望,又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模样。 (4)回答医护人员及亲属有关自身状况的询问时含糊其辞, 甚至避而不答,造成沟通中断。 晚年生活中的丧失(loss in later life) 老年期个体 生命历程中的重大变故或丧失。如动人容貌的丧失、性功 能的衰退与丧失、身心健康的丧失、配偶的丧失、经济独立 的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与家庭和社会联系的丧失、 智能与情感的严重衰退与丧失、生存意义或 价值的丧失等。 由老年期尤其是老年晚期个体在社会角色、生理、心理方面 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退行性变化引起。 晚期采用大众(majority of late purchaser) 新产 品购买者类型的一种。在某种新产品已被大多数人使用后 才购买的顾客。其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属抑制型,对新事物 反应缓慢,行动迟疑,谨慎小心,情感不易冲动;社会交往较 少,不易受周围环境感染;对新鲜事物抱有一定的怀疑;相 信多数人的意见,遵从社会规范或群体规范,注重与社会上 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行为基本保持一致。其中有的是因尚未 产生对新产品功能的需要,或因支付能力不足,或是等待商 品降价,或是市场信息闭塞,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等。据美 国学者E(M(罗杰斯的研究,该类消费者约占某一新产品 全部消费者的34,。 晚熟(postmaturity) 儿童生理或心理上落后于同龄 儿童发展水平的现象。与“早熟”相对。既可表现在生理和 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也可表现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些方面,如 身高、体重等机能形态,认知、语言等心理机能。应采取相 应对策,加速其发展。 晚熟儿童(postcocious children)生理或心理在整 体上或某些方面较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明显迟缓的儿童。与 “早熟儿童”相对。通常在身高、体重等机体形态、性器官、 第二性征等解剖机能的发育以及言语、认知等心理发展上, 比同龄正常儿童迟缓一两年或更长。应由医生或心理学专 家进行科学的测查或鉴定。研究和实践表明,只要对这类 儿童进行适当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并伴以科学的教育训 练,就可加速其发展,缩小与同龄正常儿童的差距。 晚智 中国古代关于智力发展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 详“早智”。 婉转性(recursiveness)语言学中不受句子结构限 制而重复一个模式的现象。动物交往模式连续结构的研究 揭示其存在,如鸟语中有重复音节插入或有的成分重新组 合,即一些相同的成分在不同的序列中有不同的排列和 组合。 万法唯识 亦称“一切为识”。中国佛教法相宗关于心 物关系的基本观点。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神现象 派生出来的。用“识”代替了天台宗作为绝对本体的“心”。 法相宗源出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因主张“万法唯 识”,故亦称“唯识宗”。创始人为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代 表作为《成唯识论》。法相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非 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即一切精神现象)变现出来的。《成 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 “识”变现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 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外境随情而设施故,非有如识;内 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减二执。境依内 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同 上)。其中提出境与识的对比,通过对比以显现识的本质是 “空”这一深刻的道理,故唯识是针对境(客体存在)而言。 但这并非表示识为实在。在法相宗的理论中,识也是虚妄 不实的,所以要转识为智(即判断一切事物是非邪正的心理 功用)。只是因为唯识的“胜义”才强调“三界唯心,万法唯 识”(《宋高僧传》),“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 (《成唯识论》卷七)。 万花筒式包装(kaleidoscopic packaging)亦称 “附赠品包装”。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吸引消费者 重复购买而设计的包装。附有赠品(彩券、奖券、中奖号 等),特别迎合儿童心理,对成人消费者也有一定吸引力。 万取一收 即取一于万和收一于万之意。语出唐司空 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悠悠 空尘(空中浮尘),忽忽海沤 (海中水泡),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认为诗人创造意境须博 观约取,即广泛观察与采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然后凭借 形象思维加以统一,构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或诗歌意境。 唐司空图这一关于艺术形象的概括与创造的观点,影响后 世有关文艺心理思想的发展。 万全(约1495-约1580) 明医学家。字密斋。罗田 (今属湖北)人。世代以医为业,尤以儿科著名。对儿童的 心身发展有系统论述。认为儿童经“变蒸”之后,身心逐渐 发育成长,“皮肉筋骨,以渐而坚;声色臭味,以渐而加;志意 智慧,以渐而发;知觉运动,而始成童”;“有变蒸之热,长其 精神,壮其筋骨,生其意志。变蒸已毕,一岁期焉,齿生发 长,神志有异于前也”。认为心理因素易对小儿产生伤害, 因小儿脏腑娇嫩,情感脆弱。如对惊恐致痫的分析,“惊则 伤神……恐则伤志。小儿神志怯弱,有所惊恐则神志失守, 而成痫矣”。惊恐成痫的病机是:“惊久成痫,乃痰迷心窍之 病。”认为儿童的一些疾病与父母的禀赋和房事行为密切相 关。著有《幼科发挥》、《育婴秘诀》、《养生四要》等。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用语。《孟子?尽心上》:“万物皆 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都具备在我心中,只 要真诚无欺地反躬自问,就是莫大的快乐。这种以心为本 体、宇宙万物由心派生的心物观,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北 宋二程、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佛家唯识宗等许多唯心主 义思想家,皆予以继承并发扬,夸大了心理作用。 腕骨年龄(carpal bone age)即“解剖年龄”。 汪昂(1615-约1695) 明清之际医学家。字 切 庵。 安徽休宁人。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病因密切相 关,“诸痫因惊恐忧”,“狂多忿怒,人不能制,证属有余,此病 多因惊忧”,“思虑过度,耗其心血,则神明伤而成心劳,故怔 忡健忘也”。收集许多益智方剂,以及治疗癫狂、健忘、怔忡 等心理疾病的方药。重视心理卫生,要求人们“精神内守”, “收心”,“静坐”,“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认为过量饮酒, “心因之而昏狂,肝因之而善怒,胆因之而忘惧”;年老不节 制情欲“是自促其寿耳”。著有《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等。 汪敬熙(1893-1968) 中国心理学家。山东济南人。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23年获约翰 斯?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曾任河 南中州大学心理学教授。1925年后再度赴美从事研究, 1927年归国,就任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创建神经生理 学实验室。1931年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中 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 1953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7年 任职于威斯康丁大学,直至逝世。专长生理心理学。20世 纪30年代在《中国心理学的将来》一文中,提出心理学理论 研究有两条路:一是利用动物生态学的方法或实验方法详 细记载人或其他动物自胚胎期至老死止之行为的发展;二 是利用生理学知识和方法作行为之实验的分析。在神经生 理学方面,最早在脑功能研究中使用电子仪器,以麦修斯示 波器记录光影通过猫的视野运动时,外膝体内产生的诱发 电位;提出皮肤电反射是汗腺之分泌,与意识无关;发现瞳 孔收缩与扩张的皮层代表区等。在动物行为方面,研究白 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两栖类的胚胎行为等。著有《电生 理学在心理学上之应用》、《行为之生理分析》、《发汗的神经 控制》等。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思想家、政治改革家、文 学家。字 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 士,曾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 职。仁宗时上《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时被召为翰 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守旧派反 对,“新政”被废除。罢相后退居江宁以终。在心理思想方 面,从“五行”说出发,提出“形者有生之本”的命题,肯定形 体是心理活动的根本(基础);其“七情”、“接于物而后动”的 命题,表明其肯定心理活动是由外物的作用而产生。认为 认识过程由视听和思两个阶段构成。“听而成其谋”,“五事 以思为主”(《洪范传》)。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去情 却欲”说。肯定人的智能是“受之天”、“得乎天”与“受之 人”、“得乎人”相结合的结果,是一种天人结合论的智能观。 认为人的本性无善无恶,重视“习”在善恶形成中的作用。 著作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今有影印本《王文公 文集》。 王弼(226-249) 三国魏思想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 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少年即负盛 名,史称其“幼而察慧”,“通辩能言”。为何晏赏识,与何晏、 夏侯玄等同开玄学风气。其心理学思想主要在性情与言意 两方面。认为性无正邪善恶,情有正邪善恶。主张情近性, 以便在性的引导下,使情归于正善;反对情远性,以免情失 去性的引导而归于邪恶(见皇侃:《论语义疏?宪问》引《论 语释疑》)。认为情可表现在言语中,并会影响到言语的性 质:“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言之不怍。”(《论语释 疑》)继承“言不尽意”说,强调“得意忘言”说。还指出言、 象、意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 王冰(约710-804) 唐代医学家。别号启玄子。相 传曾任太仆令,后人亦称王太仆。平素钻研医学,积十二年 时间,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并改编成二十四卷。其医学心 理学思想反映在该书中。对心理病因、心理病理有透彻见 解。如日:“五气,谓喜怒悲忧恐。然是五气更伤五藏之和 气矣”;“思虑心虚,故外邪因之而居止矣”;“怒则气上,喜则 气下,故暴卒气下则伤阳”。以五行理论、脏象学说结合直 接观察、内心体验,解释情志相胜疗法的机理。如对恐胜喜 的解释:“恐则肾水并于心火,故胜喜也”;“恐至则喜乐皆 泯,胜喜之理,目击道存。恐则水之气也”。强调治疗疾病 时要注意心理因素。如在针灸中要注意神气的“复存”:“外 门已闭,神气复存,候吸引针,大气不泄,补之为义,断可知 焉。”有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提出“全神”之道,即要“心远 世纷,身离俗染,故能积精而复全神”。主张以静为主:“烦 扰阳和,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养于神气,外为 柔软,以固于筋”,否则,“动静失宜,则生诸疾”。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字仲任。会 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祖父王 泛因避仇迁居江南。6岁开始读书。8岁入书馆习字,又学 《论语》、《尚书》,日诵千言。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 因仕进无途,回乡“屏居教授”,中年曾任县及都尉府的掾、 功曹,后入州为从事,转治中,皆为小吏。晚年辞职家居,以 教书为业,并从事著述。所著《论衡》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和 无神论思想,也包含丰富的心理学论述。在形神观方面,既 探讨“形存神存”的一面,也探讨“神朽神亡”的一面。在心 物观方面,提出“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的命题,已涉及今之 所谓反映论。对感知心理思想的最大贡献是,描述了感知 的种种 规律,对太阳错觉作了实证性的探索。重视思维(心 意)的作用,并主张将“心意论”与“耳目论”(感知)相结合。 论及情感的两极性和感染性,以及情感的增力功能,并认为 “情可知”,主张“礼情相应”。肯定欲求是人的本性,其存在 是合理的;还论及欲求的层次性,以及情感与欲求的关系。 认为人的志(动机)与功(效果)往往不一致。智与能都以 “才”为基础,并均表现出一定的“力”;智与能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可以把两者合称为智能。反对先知说和生知说。认 为智能可以在学习中,通过一定活动和练习获得发展和提 高。继承并发展先秦世硕等人的性有善有恶论,形成“性三 品论”,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如出一辙。从性有善有恶论 出发,提出人性能变、人性需变和人性通过教育来变的观 点。其学知论思想突出,坚持学而后知、不学不知,反对先 知与生知。在学习心理方面,将学习过程分为积累、博通与 致用三个环节,认为“积学于身也多,故用心也固”(《论衡? 状留》);提出“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效力》);强调“凡贵 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超奇》)。重视创新,不迷信古代、权 威、书本、教师。研究学习的原则与方法,提出勤学不舍, “问以发之”,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效验有证等。在德育心 理方面,把德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道德批判,主张“疾虚 妄”、驳伪说;尽材成德,即主张发展人的聪明才智,完善道 德人格;反情治性,即要禁防、去除恶的情性,培育、发展善 的情性;切磋琢磨,认为要养成高尚的品德行为,就应当“犹 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量知》)。关于差异心理,从知能才 学的角度,将人才(知识分子)划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 生、文吏五种类型,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在教师心理方 面,反对“信师”,倡导“距师”,并对教师品质提出严格要?螅? 道德高尚,可为“人法”;知识渊博,“无所不包”;才智高超, “才高知大”(《别通》)。其社会心理思想体现在个体心理的 社会化和个性化方面,继承前人思想,提出“渐染说”。认为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善渐于恶,恶 化于善,成为性行”(《率性》)。在《定贤》、《累害》和《艺增》 等篇章中,论述妒忌、毁谤和流言等人际交往的误区。在管 理心理思想方面,认为赏罚未必是社会控制的唯一手段,也 可通过“伪恩”来取悦民心、安抚民心,“人亦可以伪恩动也” (《定贤》)。认为劝导效果与被劝导者的需要有密切联系, 即“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 善之主,虽不善不见增”(《逢遇》)。著有《论衡》八十五篇, 其中《招致》仅存篇目。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字 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 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时,举兵衡阳,阻清兵南下,战败 退肇庆。后因大势已去,隐伏深山,刻苦研究,潜心著述四 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史、文 学。其心理学思想甚为丰富。从气一元论出发,提出“因形 发用”、“神以运形”的形神观,以及“内心合外物以启觉”的 心物观,并进一步讨论形、神、物三者关系:“三相遇而知觉 乃发。”(《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认为“听”与“明”必须同 “光”与“色”相结合,才能产生“辨”和“晰”的感知。同意孟 子“心之官则思?钡墓鄣悖挥胫祆湟谎阉嘉治八肌庇? “虑”两个阶段。引入“识(识记)、”“存”(保持)、“念”(回忆) 三个概念来解释思虑的连续性。肯定感知是思虑活动的必 要基础,思虑是感知活动的内部条件。在情欲心理方面,主 张情性 合离说,对情分化问题有独到见解,提出“哀乐生歌 哭”与“歌哭生哀乐”两个命题,揭示情的性质。把欲划分为 声色、货利、权势和事功四个方面,并提出理欲合性的主张。 关于志意心理思想,肯定志是“心之期为”,又是“人心之 主”,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特征。认为“欲有所 为者曰意”(《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子罕》),继承孟子的 “志气”观,也主张志情相互制约。认为情是志的基础,“舍 气言志,志亦无所得而无所成”(《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公 孙丑上》),又日志为“人心之主”、“神随志而动止”(《张子正 蒙注?动物篇》),肯定情制约于志。关于智能实质问题,认 为智与能的区别是:(1)智是人的认识潜能,即潜在的认识 能力;能是人的实践潜能,即潜在的实践能力。(2)具有内 隐性,能则“有迹”,具有外显性。智与能的关系是:(1)智与 能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智可以“知其然”,又使“其能然”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智是能的内部基础;“能者知之 迹”(《周易外传?系辞上》),能可反映“无迹”之智,是智的 外部表现。(2)智与能相互转化、共同提高。“惟困而后辨 之”(《张子正蒙注?三十》),“缘视听以言动”(《尚书引义? 大禹谟》),“学虑之充其知能”。认为智力随个体年龄的增 长而增长,“物之始生也,形之发知,皆疾于人,而其终也钝。 人则具体而储其用,形之发知,视物而不疾也多矣,而其既 也敏”(《思问录?内篇》)。但也不否认因新陈代谢规律、生 理方面的退化而造成的智力衰退,“神智乘血气以盛衰,则 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凡三变而异其恒”。在性习心理思想 方面,认为生性是“继善成性”,习性是“日生日成”,整个人 性是在“受命于天”的基础上“日生其生”的结果。其教育心 理思想主要包括人性理论、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差异心理 和教师心理五个方面。在人性理论上,提出性“日生日成” 的命题,肯定人性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学习心理 方面,认为“学”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未能到能之的过程; “习”则是涵泳已获得的知识,练习已掌握的技能并加以巩 固的过程。批评长期流传的“生而知之”说,把学、问、思、行 视为学习的四个阶段。在学的阶段,关键是博闻多见,博专 结合,“约者博之约,而博者约之博”。在问的阶段,关键是 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 长;由疑至于不疑,为道日固”(《诗广传》)。在思的阶段,关 键是明辨与慎思两个环节,“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 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卷 六)。在行的阶段,关键是知与行“并进而有功”(《读四书大 全说?论语?为政》)。认为真知必须体现在行上,只有在 行为中才能检验出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还讨论了立志为 先、乐勉结合、去骄去惰等学习的心理条件。在德育心理方 面,认为德育可以影响人的生性,充分发展和实现人的潜 能;可以影响习性,不断提高人的智能与品德;革除因“失 教”或教之不当而形成的恶习。还讨论了立志、慎独、慎染、 践形等德育原则和方法。在差异心理方面,肯定人在情、 识、意等方面的个别差别乃“物之相感”的不同所致。根据 自己的长期观察与教学经验,认为学生的资质有钝有敏,志 量有大有小,德行有长有短,知识有深有浅等,提出因材施 教的种种方式,如“因机设教”、“因材而授”、“因人善诱”等。 在教师心理方面,对教师的品质提出要求,“恒教事”,孜孜 不倦地做好教育工作;“知自明”,教人明者须先自明;“不泥 古”,批判地对待文化遗产。 在文艺心理思想方面,认为文 艺创作与鉴赏都必须以人的耳目感知为基础或先决条件, 但并非一切感觉都是审美感觉,必须善于对审美对象进行 选择。认为鉴赏者对作品艺术形象的直接感知与自己的情 感相结合而产生感应,便能领略作品的艺术意蕴与艺术形 式美,“与心目不相联离,则无穷之情,正从此而生”(《古诗 评选》卷五)。“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 显之,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同上)。艺术欣赏不是凭逻 辑推理,而是借助审美感兴。重视艺术形式,认为诗歌艺术 靠其优美的形式而非内容(情感、意志和思想)打动人,“君 子之贵乎乐也,非贵其中出也,贵其外动而生中”(《诗广传》 卷三)。强调艺术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独特作用,“诗之所 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提倡情景合一,“景 以情合,情以景生”(《姜斋诗话》卷二)。强调情是文艺的本 质,是情景合一的主体。遗著百余种,后人将其编为《船山 遗书》。1988-1992年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由杨坚主编的《船 山全书》十六册。 王符(约100-170) 东汉思想家。字节信。安定临 泾(今甘肃镇原)人。少时好学,有志操。性格耿介,不合于 俗,故终身不得仕进。隐居著书三十余篇,自题为《潜夫 论》。认为人的“骨法角肉”是人性发展的基础,要使之成 “器”,主要靠后天的雕琢与加工。肯定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无论贤鄙智愚都没有区别。但又认为,人们对利害的选择 有所不同。主张人性“日为”,即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 一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努力学习,可得到培养与提 高。提出“人性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论 荣》)的见解,否定人性善恶与封建等级的关系。认为人的 情性差别不大,“未能相百”,但人的聪明才智差别很大(《有 相万》)。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学习对“明智”发展的重大 作用:“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赞学》)有《梦列》 篇,对梦象的分类及其成因作较深入探索。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学者。初名国桢,字静 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受旧教育,后转向西学,通 多国文字,研习自然科学、哲学与文学,晚年专治甲骨文。 颇受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3年后,曾任南通、苏州等师范学堂教习,后又任 学部图书局编辑、北京大学通讯导师、故宫南书房行走、清 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等。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学贯东西,博古通今,在哲学、文学、戏曲、考古等诸多领域 均有造诣。在师范学堂任教期间,讲授并翻译出版丹麦哲 学家霍夫丁的《心理学概论》(1907),1910年翻译出版美国 心理学家禄尔克的《教育心理学》。这些译著先后再版十余 次,发行近30年,为传播西方心理学作出贡献。认为人是 理性的动物而高于其他动物,“动物但求尝其一时之欲,人 则为十年百年之计;动物之动作由一时之感觉决定之,人之 动作则决定于抽象的概念”(《释理》)。提出欲望是产生于 身心的“不足之状态”,且是生生不息的,“一欲既终,他欲随 之”(《红楼梦评论》);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希望之快 乐”,反之,则有“希望之痛苦”;人若无欲望,且有空闲,则会 产生各种“嗜好”以作填补。根据叔本华、尼采的超人哲学, 分析人在欲望推动下,通过竞争取胜,还会产生势力之欲, 力求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上超越他人,这些原欲与势力之欲, 是“策其知力及体力而使之活动”的动力。其文艺心理学思 想的成就集中于所著《人间词 话》中详论的“意境说”,并自 成体系。(1)意境的涵义。认为“意境”是“意”与“境”的结 合。即意境并非单纯写景,还包括人的内心世界;“故能写 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 话》)。(2)意境的作用。认为词贵在有意境:“词以境界为 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同上)“文学之工不 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同上)(3)意境的 分类。“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前者犹今之所谓“生 活真实”,后者与今之所谓“艺术真实”相当。大境界与小境 界:认为“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即 写大题材有境界,写小题材也应有境界,不能据此而划分境 界之优劣。“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如云“无我之境,惟 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静之动时得之。故一优美,一 宏壮也。”(同上)前者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后者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产生移情。“写 境”与“造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 分。”(同上)前者为理想之境界,多为浪漫主义者所采用;后 者指现实之境界,多为现实主义者所采用。(4)意境的创 造。情景结合:指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 一境界”(同上)。必须情感与景物相结合,才有“境界”可 言。写实与理想相结合:“写实家亦理想家”,“虽理想亦写 实家”(同上)。认为只有写实与理想、实事与虚构相结合, 方可创造出好的“意境”。“政治家之言”与“诗人之言”:前 者着重抽象思维,后者着重形象思维,故主张“词人观物,须 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同上),如此即能造出“境 界”,否则便无“意境”可言。“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其 言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 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 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同上)。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才可创造意境。“隔”与“不隔”:“隔”以抽象思维为主,故词 句概念化,结构公式化,引用典故多,抽象难懂;“不隔”以形 象思维为主,故描写生动形象、逼真如画,意境深邃,耐人寻 味。其“意境说”是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并有其独 有的观点。其心理学思想体现中西糅合的特征。著作共六 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凡四十二种。诗有《静 安文集》、《观堂集林》。词有《人间词甲乙稿》,后刊入《沧海 遗?音集》。著述辑为《王国维全集》。 王景和(1922- ) 中国医学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 家。中国早期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探索者之一。 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心理系,先后任职于南京中央医 院、南京中央大学。1956-198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 研究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从事神经衰弱、高血压的 病因调查,并参与“快速综合疗法”小组对神经衰弱的治疗 研究。1972年后转为研究理论心理学。为中国心理学会 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 委。主要译著有《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合译,1980, 1982)、《现代心理学体系批判摘要》(1987)等。所撰《冯特 与中国心理学》一文被莱比锡国际心理学会选入。 王筠(1784-1854) 清文字学家、教育家。字贯山, 号菉友。山东安丘人。道光举人,曾任山西乡宁知县。对 儿童教育心理特别是语文教学心理颇有研究。根据儿童心 理特点与语文教学要求,提出一系列一般教学原则与方法, 即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专心致志、启发思维、巩 固记忆、激发乐趣等。关于识字教学心理思想, 主张先识 字,后读书;先教纯体字,后教合体字;字词与直观相结合; 讲解字义要通过教师“逐字解之”、学生“自解”与“横解”等 步骤逐步加深;采用相当于今之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结合 的卡片记忆法等。在阅读教学心理思想方面,强调重视理 解思考;激发阅读兴趣;采取三种具体方法,即连号学习法 (一种典型的循环记忆法)、圈抹学习法、札录学习法。关于 写作教学心理思想,提出要遵循写作练习进程的一般规律, 即前进—停滞—再前进;写作练习要先放后收,自拟题 目;作文批改以鼓励为主。在写字教学心理思想方面,提出 “小儿手小骨弱”、“不可学小字”的见解。著有《说文句读》、 《说文释例》、《文字蒙求》、《教童子法》等。 王肯堂(1549-1613) 明医学家。字宇泰,号损庵, 又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万历进士。授翰林检讨,历 南京行人司副,终官福建参政。晚年辞官归乡。好读书,精 医道,撰《证治准绳》,赅博精粹,名重一时。重视心理因素 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对“中气”(中风病的一种)的认 识:“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其 中“因怒而中者尤多”。善于运用方药、针灸、心理疗法治疗 癫、狂、痫、惊、狐惑病,以及“但欲寐”等心理疾病。如,“因 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涉险,神魂不安,志恐怯,用远 志丸”;“治喜笑欲死者,针列缺二穴”;“小儿忽惊惕不识母 者,是梦中见母弃之去”。认为小儿夜晚惊啼由心因引起, 便用“心药”进行治疗:“但令人抱坐于暗中,令母从外把其 儿入来唤之,即止。”另著有《郁冈斋笔麈》。 王清任(1768-1831) 清医学家。又名全任,字勋 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 腑”,曾去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去刑场仔细观察一些尸 体的脏腑器官,提出“脑髓说”。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 脑”。指出“盛脑者名日脑海,在天灵?侵隆保顾琛坝杉构? 上行人脑名日脑髓”。从解剖学上认识到脊髓与脑神经相 联系,人的感觉器官都与脑有联系,如“两目系如线长于 脑”、“两耳通脑”、“鼻通于脑”。通过比较小儿与老人的脑 和记忆的关系,进一步说明脑主灵机记性等心理活动,“小 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认为 “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便生痫症(俗名羊羔风)。用 脑的活动解释不眠和做梦的原因:“脑为邪热所扰,故不得 眠”;做梦同患癫狂症一样,“乃气血凝滞脑气”所致。创制 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等可治疗多种心理疾病的方剂。 其理论发展了《黄帝内经》开创的主脑说传统,也将方以智、 刘智的“脑髓说”推进一大步,结束了中国几千年主心说占 统治地位的历史,完成中国古代主脑说的基本理论。著有 《医林改错》。 王守仁(1472-1528) 明思想家、教育家,宋明心学 之集大成者。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 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 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后以镇压 农民起义和平定宁王宸濠之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初习 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学。心理思 想颇丰。在形神观方面,提出“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传习录下》)的命题。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心外无物,心 外无事,心外无理”(《与王纯甫书》)的命题。主张“知行合 一”,构成其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提出“感应之几”,认 为“见闻之知”是物感心应的一刹那间所产生的。继承孟子 的“良知”说。认为“见闻之知”与思都是“良知之用”,亦即 都是智力潜能作用的发挥。指出“七情”着于物,便转化为 恶的物欲或私欲,主张以 “用功克己”和“防于未萌”两种手 段节制私欲。考察立志的动力、定向和成就等主要功能;认 为“心之发动处谓之意”(《传习录下》)。在评论以往性习心 理思想的基础上考察“性”的含义。认为性、心、天理、良知 是一回事;肯定性是一种“禀赋”,人的种种心理活动乃至仁 义礼智等都统一于性;人生来是善的,但“习”在人性善恶的 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对教育心理问题的基本认识与观 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与差异心理。关于学习心 理,认为学习可以发挥人的潜能(即“致良知”),使人获得知 识,发展智能。继承《中庸》的学习五阶段说,进一步明确规 定学、问、思、辨、行的具体任务。考察学习的心理条件,即 立志为本(论学习与动机)、专心一志(论学习与注意)、中心 喜悦(论学习与情感)。提出学习“三水平”的见解,即记得 (记忆水平)、晓得(理解水平)、明得(思维水平),以及循序 渐进、消化自得、批判创新与相互学习等学习原则和方法。 关于德育心理,明确提出德育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开其 知觉”(即提高道德认识)、“调理其性情”(即发展道德情 感)、“发其志意”或“顺导其志意”(犹今之锻炼道德意志)、 “导之习礼”(犹今之训练道德行为)。认为德育的原则与方 法主要有:立志贵专,启发诱导,迁善改过,责善规过,从严 反己,检查督促等。关于差异心理,考察智能、性格的个别 差异,并主张按这两方面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个别对待: “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传习 录》下)还注意到发展阶段的心理差异,提出教育必须考虑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随意规定学习的分量或难易程 度。其著作由学生汇编为《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今本 有《王阳明全集》。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东 微山县)人。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入晋,官太医令。精研 医学,重视诊脉,曾将当时已散乱的《伤寒杂病论》予以汇 集、整理、补充、编次,名为《金匮玉函经》。又搜集有关脉法 的资料,采撷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著成《脉 经》十卷。认为切脉与医生的直觉关系密切,有些脉象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 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将心理因素、心理疾病与脉象的 变化密切联系:脉“动为痛为悸”;“弱为虚为悸”;“关上脉微 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蜕虫,心健忘”。提出用针灸治疗健 忘、狂证、烦躁、懊 依 、恍惚等心理疾病,如“左手关后尺中, 阴实者,肾实也,若恍惚健忘,目视 吭 疏,耳聋胀胀若鸣,刺 足少阴经”。还根据病人的心理异常、行为变态来预测生 死:“病人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病人妄语,错乱,及不能 语者,不治;病人阴阳俱绝,掣衣掇空,妄言者,死;病人发如 干麻,喜怒者,死。”(《脉经?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王建(1931-2003) 中国心理学家。江苏六合人。 195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1957年于列宁格勒大学获 心理学学士学位。为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副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 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亚 非心理学会联合主席,《心理学报》副主编。专长认知心理 学研究。早期对触觉有深入研究,发表多篇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20世纪 80年代后主要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三个领域:知觉、注意和 记忆;后重点研究选择性注意中的负启动和返回抑制的机 制,以及短时记忆的组织,包括知觉组织和范畴组织等水平 组织的过程和特 点。2003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 奖”。著有《认知心理学》(合著,1992)、《中国心理科学》(联 合主编,1997)等。 王焘(约670-755) 唐代医学家。陕西 郡 县人。官 宦世家。历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后贬守房陵。因母病学 医,与名医多有交往,遂精医学。任职弘文馆二十年,辑录 唐以前医家对各科疾病的理论和方药,编著成《外台秘要》。 探讨自杀等变态行为产生的原因。“人有不得意志者,多生 忿恨,往往自缢”。认为自杀者多是理想无法实现,怨恨自 己、怨恨他人而走上绝路的。介绍了对上吊自杀者的解救 方法。收集众多治疗心理疾病的方剂。介绍一些咒由疗 法。重视妇女心理保健,认为妇女的心理特点与男性不同, 医生应重视这种差异,“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 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著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 深,疗之难差(瘥)”。孕妇临产时,应保持内心平和,心情开 朗乐观。旁人应保持安静,不要说影响孕妇情绪的话,“产 妇,第一不得匆匆惧怕,旁人极须少静,皆不得预缓预急。 忧悒忧恺,则难产。……儿生讫,一切人及世皆忌问是男是 女。”认为不良情绪会损害人体健康。 王延相(1474-1544) 明思想家、哲学家。字子衡, 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历任湖广按察 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以经术称于世,对天 文、音律、舆图、农业亦有成就。曾三督学政。在形神观方 面,提出“气成形体而具神识”(《答何粹夫论五行书》)、“神 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答何柏斋造论》)等命 题。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动者缘外而起”(《雅述?上篇》)、 “见闻者在外之资”(同上)两个命题。考察认识过程的三个 阶段,即感知、思虑与熟习。提出“思者,不过思与见闻之 会”(同上)。提出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的性二元论。其情 欲心理思想方面的观点可概括为七种:“物我统一”说、“景 象定位”说、“中节”说、“同欲”说、“多途”说、“寡欲”说、“养 心”说等。重视人的才与智,认为才能是在“通古今之变”的 基础上而善于采取适时措施的一种心理特性;智力是“出于 心之知”,以感知与领悟事物为基础的一种心理特性。肯定 才与智都可通过学习获得发展。关于性习心理思想,提出 四个相互联系的命题:“性气相资”(《答薛君采论性书》), “有生则有性”(《横渠理气辩》),“性之善与不善”(《雅述? 上篇》),“人之性成于习”(同上)。重视性的先天因素,更强 调其后天影响。其主要著作汇编为《王氏家藏集》。 网络模型(network model) 信息加工模型的一种。 用于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由语义代码或命题表征组成的 网络结构。主要有:(1)层次网络模型;(2)激活扩散模型; (3)人类联想记忆模型;(4)EIJlNOR模型。这些模型从不 同侧面解释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参见“命题网络”。 网象大小(retinal size)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象的大 小。与单眼视觉的距离知觉有关。网象大小,卢 为以节点为顶点的视角。在小视角时,,S为实 物大小,D是物体的观察距离,O是节点,n是节点到网象的 距离,一般为17毫米(如图)。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tract) 复合性的神经传导纤维。包括脑桥网状脊髓束和延髓网状脊髓束。脑桥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被盖内侧的桥尾、桥首网状核细胞,几乎全是同侧,主要下行于脊髓前索的内侧部,至脊髓全长,终止于脊髓灰质雷克斯德?及附近的?层,大部分发侧支至多个脊髓节段,影响脊髓多个节段的活动,其兴奋支配中轴 和肢体肌肉,特别是颈部中轴肌的运动神经元。延髓网状脊髓束起自延髓网状结构内侧2/3的巨细胞网状核细胞,含交叉和不交叉纤维,在脊髓外侧索前部下行,至脊髓全长,主要终止于脊髓灰质?层,但某些纤维终止于?层,长的投射纤维有侧支发至多个脊髓节段,短的投射至颈段,大部分终于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来自网状结构的大部分冲动,经中间神经元中继后影响 λ运动神经元。脑桥网状脊髓束对肌张力,特别是伸肌,有兴奋作用,以支撑身体对抗引力;延髓网状脊髓束主要是抑制性的。如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可引起以下反应:(1)出现兴奋和抑 制随意运动、皮质诱发运动和反射活动;(2)影响肌张力; (3)影响与呼吸有关的活动;(4)使循环系统加压和减压; (5)对感觉冲动的中枢传递起兴奋和抑制作用。 网状结构(reticLalar formation)灰质和白质的混合 组织。位于后柱的颈部外侧,胸髓部分最发达,向上与延髓 之网状结构相连。通过其上行纤维,将来自躯干和四肢的 各种感觉冲动传递至大脑,经大脑综合和分析后,再通过下 行纤维调节脊髓前角细胞的活动。在脊髓和脑的上下信息 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妄想 (delusion)思维障碍的一种,神经病症状之一。 表现为违反常规的思维,包括错误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 断。虽不符合客观现实及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但患者对 此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 正。其成因未明。可能与意识障碍、精神刺激、情感障碍、 暗示作用以及老年人记忆力和判断力减退有关。根据其性 质、形成机制、结构和内容,可分为若干类型,如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释意妄想、被控制感、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 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被窃妄想、被洞悉感、变兽妄想、 发明妄想、贫穷妄想、诉讼妄想、特殊意义妄想、虚无妄想、 妄想阵发、妄想知觉、系统性妄想、非系统性妄想、继发性妄 想等。 妄想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rosis) 亦 称“强迫症”、“强迫性神经症”。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以 强迫症状为特征,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被迫 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虽认识到这些都是不 恰当的或毫无意义的,或同自己的人格不相容,但无法控 制。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观念或欲望会导致患者激 烈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会为减轻焦 网象的大小 虑而做出一些近似于仪式性的动作。具体表现为:(1)强迫 观念,包括不自主地呈现的某种想法、事情或诗歌等,包括 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性穷思竭虑等。(2)强 迫意向,指违反正常心理状态的意向。(3)强迫行为,包括 强迫计数、强迫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洗手、强迫洗衣 等。起病原因多是一定的精神因素作用,或病前有躯体疾 病、过度疲劳、身体衰弱等,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减退。 妄想性犯罪(delusional offense) 在妄想病态的作 用下实施的犯罪行为。与犯罪行为关系较密切的妄想有: (1)被害妄想。无端怀疑或坚信某人或某团体对自己阴谋 陷害、迫害,导致报复杀人或伤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与偏 执狂。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违法犯罪行为均与该症状有 关。(2)嫉妒妄想。怀疑配偶与他人私通,由此可导致伤 害、杀害配偶的犯罪行为。(3)被控制妄想。感到自己的身 体、思想被外界某种特殊的仪器、生物所操纵、控制,因而极 端痛苦,并可继发被害妄想而攻击、伤害或控告“操纵者”。 (4)钟情妄想。坚信自己受到某人钟爱,并不断作出回报。 若一旦证实对方对自己并无感情或发现对方另有所爱,会 在 绝望中实施强奸、凶杀、伤害等犯罪行为。(5)关系妄想。 将周围环境中本来与己无关的人或事,都认为与己有关,是 针对自己的。这种观念若与被害妄想结合,易产生攻击犯 罪行为。(6)夸大妄想。自认为有超凡的才能或显赫的地 位、惊人的财富等,有可能导致诈骗等犯罪活动。(7)罪恶 妄想。自认为罪恶深重,因微小过失而强烈自责,导致自 残、自杀,或为得到惩罚而进行犯罪活动。(8)疑病妄想。 认为自己患不治之症而反复就医,视医生的解释、开导为不 负责任,导致与医生的纠纷或侵害行为。(9)易人妄想,亦 称“卡普格罗斯氏综合征”。认为自己的亲人(如配偶、父母 等)不是原来的人,是有人冒充以迫害自己,由此产生侵害 行为。(10)非血统妄想。认为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或认为自己出身显贵,可能由此伤害亲生父母或屡屡提起 诉讼而扰乱社会治安。受妄想支配的危害行为是丧失理智 的表现,行为人一般无刑事责任能力。 旺季消费心理(consuming mind in busy season) 消费者在商品销售旺季的心理特点。商品销售旺季由商品 消费旺季引起,而消费旺季由气候特征、人的生理变化、收 入状况等引起。受旺季的消费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消费者在消费旺季即将来临之际,开始寻求信息,互 相传达消费需要和购买意愿,互相打听和了解自己所需商 品的购买情况以及该商品的性能、质量。 望诊心法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判断其病情 的一种诊法。有神者体魄健壮、肌肉丰满、步履坚实、面色 红润、眼神灵活、表情愉快、态度自然。有神即心理健康。 失神者形态赢弱、少气懒言、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喜、怒、 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在面部可能有不同的颜色,如面色 红赤者可能心花怒放、喜上眉梢;面色青苍发紫,可能是怒 从心起;面色微黄,可能心事重重、思绪万千;面色发白,可 能悲伤、凄凉;面色乍黑乍白,可能担惊受怕。望形态即观 察高矮胖瘦、行为动作是否灵活有力等。 危机(crisis) 人因受到某些强烈刺激的作用而处于 身体或精神崩溃边缘的状态。分生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前 者指因生理性刺激而处于躯体疾病边缘;后者指因心理刺 激而处于高度心理紧张状态。亦称“发展危机”。埃里克 森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发展面临的转折点,每一个心理发 展阶段出现的特征性问题。具有心理社会性。此时,个体 要在前进和倒退之间作出决定。若予以积极地解决,则会 增强自我。增加成功解决其他阶段危机的机会;若予以消极 地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减少在以后阶段成功适应的机会。 埃里克森认为,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以建立坚定的自我同 一性是先天倾向,但危机的实际解决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个 体心理社会经历的质量、个体对其经历的积极分析与综合。 以及对已有技能的积极利用。 危机犯罪人(crisis offender) 为排除强烈的情感冲 突而进行暴力性犯罪者。西方犯罪学学者20世纪70年代 提出。此类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心理上已累积大量的消 极能量,大都有过较长时间的、反复的心理冲突,产生情绪 郁结、恐惧感,以及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身体不适和精神 视野缩小、判断力减弱等心理状态,在某种刺激的诱发下, 会出现极度的兴奋躁动,突然产生犯罪意念,并以直接的方 式宣泄郁结的不良心理能量,导致犯罪。具有下列特征: (1)生活中不断遭受挫折,内心挫折感强烈。(2)性格内向、 软弱,不善表达,不能及时恢复心理平衡。(3)稳定性差,情 绪、情感不够成熟、稳定,易烦恼,忧虑抑郁, 情绪激动。(4) 紧张性强,遇到消极刺激或挫折时,内心紧张、困扰,激动挣 扎,表现出能量紧张特征。(5)忍耐性强,对于挫折,大都能 从反应行为上加以控制,不致当即表现出攻击行为。此类 犯罪人通常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因其主观恶性不大,改造 的预后较好。 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 心理治疗措施的一 种。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家庭及群体采取的明确 有效的措施。如针对家庭暴力进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给 予经受意外事故(如火灾、车祸等)者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慰 问,对婚姻失败、事业与感情受挫者进行的劝导鼓励等。在 危机状态下,个体无法用惯有的方式解决难题,体验极大的 痛苦,产生紧张、恐惧、悲伤等情绪以及躯体不适,甚至无法 适应而做出自杀等极端行为。在危机发生的最初阶段,可 提供个体情感支持,以缓解其紧张情绪;然后指导个体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求可能的援助;进而帮助个体分析危机 情境与其人格的关系,与之讨论危机事件为何会以及怎样 使其心理失去平衡,指导个体学习新的认识方法和应付方 法,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达到完善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的 目标,以使个体最终战胜困难,重新建立人际关系,更好地 适应社会生活。具有疏通思想、救人于危难的性质。 危机干预团体疗法(crisis intervention group 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方法。以遭遇创伤事件的幸存 者为帮助对象,旨在帮助他们尽快解除创伤后的情绪危机, 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也用于急性发作期的精神病患者的家 庭治疗,旨在帮助患者家属正视现实,掌握调节自己和帮助 患者的基本方法。 危机论(crisis theory)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理论。认 为青少年期在人的发展中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该理论 主要依据西方社会中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反抗成人、对抗社 会、蔑视法律、抵触道德、易走极端等现象,认为个体发展到 青少年期,必然要经历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的危机,产生种 种反社会行为,与成人和周围的社会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 青少年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是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充满危机 的时期。用于解释青少年的误入歧途和违法犯罪。 危机年龄(crisis age)亦称“危机期”。心理发展易 出现各种否定或抗拒行为及某些不良倾向的前后阶段过渡 或转折时期。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认为,儿童由一个阶 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大都变得难以教育,同周围人发生 冲突,产生病态的痛苦体验。分为3岁危机、7岁危机和少 年危机。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时,3岁儿童常变得固执、 调皮、任性、抗拒;由幼儿期过渡到童年期时,7岁儿童往往 心理失调、意志和心情不稳定;由童年期过渡到少年期时, 12岁儿童往往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带有消极性和违抗性, 如自负、骄傲、冲动、情绪紧张,甚至发生粗暴、破坏等越轨 或犯罪行为。危机期内,变化剧烈,表现明显,但时间短暂。 正常过渡后便进入平稳期,出现新的面貌。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学家荣格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年危机”,认为个体 约40岁时,曾经感到永远不变的目标和雄心壮志已经失去 意义,开始产生压抑、呆滞和紧迫感。对危机年龄是否必然 出现,尚有争论。研究和现实表明,在良好环境和教育条件 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危机并非不可避免。 危机期(crisis period) 即“危机年龄”。 危机咨询(crisis counseling) 咨询的一种。指咨询 者帮助来访者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 施和应付策略。并非在问题出现后,咨询 者根据问题帮助 来访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以发展的观点,着重培养来 访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能力及相应的处理能力。 危险犯罪人诊断因素(factor of diagnosing dan- gerous offender) 美国精神病学研究者科泽尔提出的诊 断危险犯罪人的因素。根据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的实际研究,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提出。主要有:(1)严重伤 害了他人或具有这种企图;(2)怀有愤怒、敌意和怨恨;(3) 喜欢目睹或进行使他人遭受痛苦的行为;(4)对他人缺乏利 他精神和同情心;(5)把自己看成是被害人而非加害人;(6) 不满或抵制权威;(7)是否首先关心自己的舒适;(8)是否具 有挫折耐受力或能延迟满足;(9)对自己的冲动缺乏控制; (1 O)对社会责任有不成熟的态度;(11)对自己的心理结构 缺乏认识;(12)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曲解对现实的认识。 危险品(dangerous substanee) 可能导致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和环境危害的物品。可分成三类:(1)物理性 危害物品,主要包括爆炸和易燃物品;(2)生物性危害物品, 主要包括有毒、有害、腐蚀、刺激、致癌、致变和致畸性物品; (3)环境性危害物品,主要指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品。联 合国提出的分类建议是:爆炸品,压缩、受压液体或溶解的 气体,易燃物品,易燃固体,易自燃的物品,与水接触放出可 燃气的物质,氧化物一有机过氧化物,毒品和传染品,放射 性物品,腐蚀品以及其他危险品。其包装必须加有标志,并 附有有关危险的符号、危险说明及安全使用的建议。 危险品标志(labeling and marking of dangerous substance) 在含有危险品的容器或包装上加贴警告符 号或文字说明的标签、标志。主要作用在于识别和警告。 必须简单、明了、易识别、易理解,并符合统一的设计标准。 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条例和法规。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 也有专门规定。 危险压力(dangerous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 种具体压力。个体处于由于自然原因而可能遭受身体伤害 的情境时所产生的压力。 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 ) 美 国昆虫学家,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生于美国北卡罗 莱纳州。1949年和1950年先后于阿拉巴马大学获学士学 位和硕士学位。1955年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 教,1958年任正教授。在习性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一 切社会行为,无论有多复杂,其生物学基础都是基因,动物 有机体只是基因用以复制自己的工具。所著《昆虫社会》 (1971)、《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1975)、《论人性》(1978) 为社会生物学打下基础。其中《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综 合动物学、社会学、习性学、人口学、心理学、遗传学等大量 材料,并将其系统化,为动物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生物学 基础,引起生物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关注,被认为是社会生 物学诞生的标志。 威廉斯环 (circle of Willis) 脑底部血管连成的环。 通过连接颅内两个大动脉系统—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 脉的血管形成。左、右两个大脑前动脉由短的前交通动脉 在视交叉前面连接,整个颈内动脉系统通过一对后交通动 脉与基底动脉系统连接,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向后走行, 分别与大脑后动脉基部连接。 威廉斯环 威慑攻心法(method of influencing mind by deterrence)刑事诉讼的审讯和审判中,审讯人员和审判员运用刑罚的威慑作用对被告人进行策略攻心,促使其供认罪行的方法。因符合被告人趋利避害的基本心理特 征而能奏效。审讯人员和审判员应在与被告人建立良好的心理接触的基础上,针对案情和被告人的人格特征,有策略地运用这一方法,而非简单地宣读法律条文。还应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尤其是在证据作用的配合下使用,更能相得益彰。参见“个别威慑”、“普遍威慑”。 威斯康星通用测验仪 (Wisconsin general test apparatus,WGTA) 测试动物辨别物体的仪器。最初由威斯康星大学哈洛教授设计,用以研究猴子的辨别学习和学习定势。主要部分是一个长方形的托盘,上面有两个可盛食物的小坑,坑上盖有猴子可推动的各种物体。通常两坑中仅一个盛食物,猴子如推开此坑所盖物体,则可取食其中的食物。托盘放在被测猴子的笼前,猴子从笼子的铁栅栏间伸出手来,即可够到托盘上的物体。托盘与笼子之间有一可升降的屏幕,实验者在更换物体和食物位置时,可放下屏幕不让猴子看到,测试时再打开屏幕。 威塔塞克 (Stephan Witasek,1870-1915) 奥地利心理学家、美学家。生于奥地利格拉茨。1898年在麦农指导下,以关于几何错觉问题的论文于格拉茨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00年任该校助教,后任教授。对美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哲学与经验心理学相联系。作为奥国形质学派的一员,继续厄棱费尔、麦农和科内利乌斯的工作。其许多工作是经验的、实验的。主张把心理意动和心理内容融合在一起,其系统观点集中于知觉和创造意动学说。主张表象产生说,该理论源于布伦塔诺的对象论,认为知觉心理学应以心理的创造意动的效应为中心,心理的创造意动产生简单的或复杂的复型(complexion),复型由内在的创造意动和刺激客体的物理性质决定。著有《心理学纲要》(1908)、《视觉的空间知觉心理学》(1910)等。 威特金 (Herman A(Witkin,1916-1979)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纽约。1935年于纽约大学获生物学文学士学位。1936年在石内尔勒指导下研究动物行为,获心理学文学硕士学位。1939年以关于白鼠迷津学习的研究论文获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格式塔心理学 家苛勒的助手。1940年任布鲁克林学院讲师,致力于空间定向问题的研究。1952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地区医疗中心精神病学系副教授,不久任教授。1971年任教育测验服务部(ETS)人格与社会行为研究组主任。其主要成就在于开创认知方式的理论建构与应用研究。在统合瑟斯顿个体差异心理学、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实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抓住认知中的形式问题,把通过知觉和思维的形式体现的个体一致性作为重要的心理学 课题来研究,发现认知方式场的依存性(即视觉线索)和独立性(即身体线索)对心理过程与人格的重要作用,证明个体认知上的差异正是个体的情绪、人格、神经心理过程中占优势功能的表现。随着个体的成长,认知方式一般从场依存性向场独立性发展。多数个体的场独立性产生于个体养育中自发的和牢固的自我感觉。发现了寻求个体差异的方式和手段,形成一种共同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睡梦、社会化中的文化差异、智慧过程、心理病理、人际关系(师生、医生患者、双亲子女等)、脑一侧优势和染色体异常等。将场依存性与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1977年获荷兰女王颁发的梯伯格大学荣誉博士证书。著有《通 过知觉看人格:一种实验和临床研究》(1954)、《心理的分化:发展研究》(1962)、《认知方式:要素和成因》(1981)等。 威特罗克(Merlin Carl Wittrock,1931-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特温福尔斯。1953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56年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1960年于伊利诺斯大学获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1960年起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67年任教授,并受聘任威 斯康星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印第安纳 大学和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客座教授。为美国教育研究评 价的创始人。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特别会员、美国心理学会 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1984)、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 员、美国教育研究会研究员。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界 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反对视教育心理学为心 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主张科学地研究教育情境中人 的行为,以理解和控制学校中学与教的问题,并获得教育和 教学模式、策略的理论根据。(2)重视学习认知观。强调人 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认知风格等)对受教者行为的作 用,重点在于对教材的理解,而理解是学习者利用背景知 识、经验和思维加工、构建教材内容的意义,反映学习者已 有的知识经验及加工的格式和水平。(3)提出生成学习模 式。坚持生成作用是理解中的一个基本认知过程,但脑不 是信息的被动用户,而是主动构思自身对信息的解释。这 些理念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且影响自然科 学、人文科学的课程改革。1986年获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杰 出科学贡献奖。1987年获教育心理学分会桑代克杰出心 理学研究奖。著有《人的大脑》(1977)、?督萄睦硌В航逃? 与脑的认知过程》(1978)、《教学研究手册》(1986)等。 威胁(threat) 用口头、书面、武力或其他方法逼迫、 恫吓,使被害人心理上处于抵抗状态,迫使其做出或不做出 某种回应行为。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由被个体认为与 自我结构不一致的因素引起的情绪。被个体体验为模糊的 紧张和不安,即焦虑。0G(A(凯利人格理论术语。致使个 人的核心构念产生一种全面改变的意识。产生于预期中一 贯被证实为正确的构念不再被经验证实时。 威胁面孔(threat face) 威胁行为的一种。由面部肌 肉变化发展而来。一个熟悉的例子是龇牙。哺乳类中至少 有三类(灵长目、食肉目和鹿科)动物独立演变出这种行为。 灵长目和食肉目动物是将嘴角拉向后面,露出上下犬齿。 有许多物种将上下颚张得很大(威胁呵欠或威胁张嘴),增 大露齿效果。鹿类是上唇向后拉,露出上犬齿,如较原始的 麝;较进化的鹿类如红鹿,其原本发达的分支鹿角由于已不 用于争斗而退化,只能用来炫耀,所以采用与原始鹿类相同 的动作。 微波生理效应(physiological effect of mic,"owave) 微波对人体生理上的影响。波长为1毫米,1米的电磁波 称为微波,可再细分为毫米波(波长为1毫米,1厘米)、厘 米波(波长为1厘米,1分米)和分米波(波长为1分米,1 米)。微波波长较短,接触微波者可能处在微波辐射场区。 微波辐射到人体时可产生反射、折射、透射或被人体吸收。 被吸收的微波辐射能可使组织温度上升,进而产生一系列 生物效应。关于微波对人体是否存在非热效应。看法不一。 3厘米,10厘米波长的微波可穿透人体1毫米,10毫米的 深度而被吸收,10厘米,20厘米波长的微波可穿透人体至 深部组织而被吸收,这部分微波对人体危害较大。长期受 一定量的微波辐射可使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 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 作用于眼睛时可引起白内障;对生殖系统也有影响。 微波着陆系统(microwave 1anding system) 利用 微波波束引导飞机进场着陆的设备。该系统工作用C波段 (5000兆赫,5250兆赫)和Ku波段(15400兆赫,15700兆 赫)。通过测量方位角、仰角及斜距确定飞机坐标并引导飞 机着陆。1978年国际民航组织决定采用时间基准波束扫 描的微波着陆系统取代传统的仪表着陆系统。由地面设备 和机载设备两部分组成。地面设备包括方位引导台、仰角 引导台、精密测距应答台和辅助数据发射台。机载设备包 括天线、角度接收机、精密测距器、数据处理装置、控制器与 显示器等。在性能较好的系统中,地面设备还包括拉平引 导台和反向引导台。该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宽、受场地影响 小、测量精度高及由飞行员自行选择下滑角等特点。适用 于不同的机种,并能引导飞机沿曲线航道进场,避免给居民 稠密区带来噪声影响。 微差计时器(vernier chronoscope) 计时器的一 种。常用于反应时的测定。凯瑟最先用于天文学研究,经 桑福德改良后用于心理学实验研究。根据长短不一的两个 单摆摆动时的时间微差的原理设计。先选定长短两摆的周 期及两者的时差。实验时,主试控制长摆,将短摆连接在被 试的反应键上,当主试启动长摆时,要求被试立即松开按 键,使短摆追赶长摆,直到追上(即两摆在同一平面上)为 止。若两摆周期的微差为O(02秒,则短摆追上长摆的时间 为摆动次数(”)乘以O(02秒,此即被试的反应时间。 微电极(microelctrode) 记录神经细胞内外电活动 的电极。尖端极细,一般直径为10微米,20微米。如有特 殊需要,可小于0.5微米。有金属微电极和玻璃微电极两 种。金属微电极可用不锈钢丝制备:将不锈钢丝固定在可 调节上下升降的支架上,尖端朝下;将钢丝浸入稀硝酸溶液 中溶解,或将钢丝作阳极,浸在稀盐酸中通以电流溶解;金 属丝浸入酸溶液后,立即将其提出,再浸入,再提出,如此多 次,直至尖端达到0.5微米或以下;在金属丝上均匀涂上绝 缘漆,并将尖端裸露,经检查,除尖端外,整个电极若绝缘良 好,即可备用。玻璃微电极可用1.0毫米,1.5毫米的薄壁 硬质玻璃管拉制:将玻璃管的下端放入用电阻丝做的加热 圈中,在其下端的顶端悬以适当重量的锤;待玻璃软化后拉 断,断头即为极细的带微孔的电极尖端(直径一般可小于 0.5毫米);因玻璃不导电,要在其中充灌可导电的氧化钾溶 液。拉制玻璃微电极操作简便,且能制作双管或多管。 微动作(micromotion) 一译“细微动作”。以正常速 度拍摄的动作影片在慢速放映时所能看清的基本动作单 元。吉尔布雷思最早使用。他通过将放置在摄影现场的微 计时器一并摄入影片的方法来确定其时间。对时间研究技 术,尤其是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现可 用高速摄像机加以拍摄,也可采用其他更准确、方便的手段 测定其时间。 微观发生学研究(microgetletic research design) 定性研究的一种。研究者向儿童提出一个日常作业或新课 业,对儿童从开始学习到稳定地掌握该作业过程中的所有 变化进行连续的追踪观察,以考察一种新技能的发生过程 与规律。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追踪研究。一般持续 几节课、几天或几周。研究者一般采用录像方法,记录儿童 的行为,然后一分一秒地对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观察这种发 展的微观过程,了解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种研究设计要 求向儿童提出的新任务必须与其原有水平相匹配,即略高 于原有水平,否则将降低研究效率。 微观交往(miniature intercourse) 小群体内部成 员之间的交往。与“宏观交往”相对。是形成群体中人际关 系的基础,导致舆论、对比、感染、模仿、气氛等社会心理现 象。可通过语言及体态直接进行,也可通过书面语言、符号 等中间媒介间接进行。 微观系统(micro-system) 见“生态系统理论”。 微觉 (petite perception)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 茨用语。他认为,世界万物均由精神的单子构成,构成人体 的单子有一种觉性,因其水平不同,可分为微觉、大觉和统 觉。微觉的觉性最低,犹如构成海浪的小水滴,其流动的声 音是意识不到的。大觉居中,即日常的知觉。统觉最高级, 由微觉聚集而成,能最明白、清晰地被意识到。这一思想成 为近代德国心理学思想的传统,甚至影响世界心理学,意识 阈、潜意识等概念即由此演变而来。 微笑发展(smile development) 情绪发展的一个方 面。婴儿微笑的对象、频率和性质的发展变化过程。婴儿 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经历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 笑(0周,5周)。婴儿的微笑主要是用嘴做怪相,与中枢神 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笑时,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未收缩, 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状态,普莱尔称之为“嘴的微笑”。 可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是自发的或反射性的,多 发生于熟睡时。女婴自发微笑的次数比男婴多。(2)无选 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起)。人的声音和人脸特别容易引发 婴儿的微笑。婴儿微笑时十分活跃,眼睛明亮,眼睛周围的 皮肤也伴之皱起,但持续时间极短,大约第5周时,婴儿开 始对移动的脸微笑。第8周时,会对一张不移动的脸发出 持久的微笑,出现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时婴儿对陌 生人的微笑与对熟悉的照顾者的微笑无甚区别,只是对熟 悉者的微笑比对陌生人的微笑多一点。这种情况持续到6 个月左右。婴儿见到熟悉的或陌生人的脸乃至假面具,都 会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微笑(5、6个月起)。随着婴儿 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能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东西,婴 儿开始对不同的个体做出不同的反应,对熟悉的脸发出的 微笑更频繁,对陌生人则有一种警惕性注意。此时婴儿已 经很能笑,尽管笑得很短暂,转瞬即逝,但能增加婴儿与照 顾者间的依恋。 微笑反应(smiling response) 情绪反应的一种。婴 儿最初对他人面孔的自然微笑。是先天的、普遍的。婴儿 在出生2小时,12小时中,面部有像微笑的运动,发生在不 规律的睡眠和困倦时。这种反应被确定为自发的与内部状 态相联系的反射性释放。婴儿在1周时,对人的高频语言 可发生能辨认的微笑反应;3周时,这种反应十分明显。5 周后,婴儿对视觉刺激,包括人的面孔发生微笑反应。自 此,最有效地引起微笑的单一刺激即人的面孔。婴儿的社 会性微笑在2个月,5个月之间可由不分化的成人面孔引 起。5个月后,婴儿对熟悉的面孔(如母亲)的微笑更频繁, 18个月后,只对真实的人的脸及熟人做出微笑反应。 微笑服务(smiling sei。vice) 指服务人员以微笑的表 情对待服务对象。其心理效应表现在使服务对象产生愉快 感、轻松感和欣慰感,并留下美好的印象,产生留恋之情;或 感到服务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甚至有“自己人”的感受; 或觉得受到礼遇、尊重,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 微型教学(mici?o—teaching) 一译“微格教学”。以少 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分钟,20分钟)进行的 小型模拟教学活动。训练实习生以及在职教师的有效途 径。受训教师通过实际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听取他 人的分析,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基本程序:(1)明确 选定一定的教学行为作为要着重分析的问题。(2)观看有 关的教学录像。指导者说明这种教学行为具有的特征,使 实习生和教师能理解要点。(3)实习生和教师制定教学计 划,以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对象,实际进行微型教学,并录音 或录像。(4)与指导者一起观看录像,分析自己的教学行 为。(5)在以上分析和评论的基础上,考虑改进教学方案, 准备再次进行微型教学。(6)进行以其他学生为对象的微 型教学,并录音、录像。(7)与指导者一起分析第二次微型 教学。 韦伯 厄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Ernst Fteinrich Weber,1795—1878)德国生理学、解剖学家,实验心理学 的奠基人之一。生于德国萨克森的维登堡。1815年于维 登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17一1878年任教于莱比锡大 学。首次运用实验测验并以数学公式表示差别阈限。在用 手拈重的试验中发现,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的比重是一个 常数(K),在皮肤触觉中,K一1,30(皮肤触觉),在肌肉感觉 中,K一1,40,此为刚刚能觉察到的差别阈限值。还用圆规 作两点差别阈限的实验,发现两点阈以指尖为最小,沿手掌 往上至手腕、肩头,两点阈越来越大。即身体不同部位的两 点阈值是不同的,且存在个别差异。这一发现后由费希纳 进一步发展,形成韦伯一费希纳定律。其研究不仅将赫尔 巴特的理论设想变为科学事实,且影响心理物理学和实验 心理学的诞生。著有《论触觉:解剖和生理的解释》(1838)、 《触觉与一般感觉》(1848)等。0马克斯?韦伯(Max We— 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古典管理理 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生于德国爱 尔福特一富商家庭。1881—1884年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并 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之后入柏林大学完成学业。早年攻 读法律和经济史,20多岁时任律师的助手。曾任柏林大学 讲师。1985年任弗赖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翌年执教于 海德堡大学,参加左翼自由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活动。还做 过主编、政府顾问、作家。卒于慕尼黑。毕生从事学术研 究,对社会学、政治学、宗教、经济学有广泛兴趣。其组织管 理理论方面的成就主要在于提出行政组织理论(亦称“官僚 组织模式”、“科层组织论”等)。根据组织内部权威合法化 的方式,区分出三种完全不同的组织形态。一是“神秘化的 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神授权力。这种组 织内在的基础不稳固,易演变成其他两类。二是基于传统 权力的“传统的组织”,组织中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世袭惯 例。三是“合理化一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即官僚组织形态。 这种组织建立的基础是依照章程、程序和法律获取的“合理 一合法”权力。其主要特征:(1)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 权力分明;(2)等级指挥链;(3)正式选拔;(4)正式任命;(5) 固定薪金;(6)职业管理者;(7)严格的非人情化的规定、纪 律和控制。认为官僚组织是最有效最理想的组织形态,是 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著有《资本主义精神 与基督教新教伦理》(1904—1905)、《世界伦理和经济伦理 学》(1915)、《经济与社会》(1922)等。 韦伯比例(weber?s ratio) 亦称“韦伯常数”、“韦伯 分数”。详“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weber??s law) 心理物理学定律。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19世纪30年代在系统研究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该定律认为,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新增量(即差别阈限)和原有刺激(即标准刺激)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I,J—K,其中?I为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为常数(即韦伯常数、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实验证明,不同的感觉通道,其韦伯常数(即K值)不同,听觉约为1,10,光觉约为l,1。0,重量觉约为1,30。后人的实验证明,对大多数感觉通道而言, 该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刺激过强或过弱(接近绝对阈限)都会引起差别阈限的显著变化。 韦伯分数(weber fraction) 即“韦伯常数”。详“韦 伯定律”。 韦尔曼心理理论发展观(Wellman?s view on de— velopmerLt of theory of mind) 心理理论发展学说。 该学说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年 龄增长而日益复杂化和精确化。2岁,4岁期间,儿童心理 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欲望心理学的心理理论(2 岁)。该阶段儿童的心理理论是最初的心理理论,建立在欲 望心理学的基础上,即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受欲望引 导的;(2)信念一欲望为基础的心理理论(3岁左右)。该阶 段儿童对他人心理的认知能考虑到他人的欲望以及他人关 于世界的信念,但只是把这种信念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摹写 和拷贝。(3)个人信念是对世界的解释阶段(4岁左右)。该 阶段儿童认识到个人对世界的信念是一种主观解释,这种 解释有时是不正确的。 韦弗一布雷效?Γ?ever—Bray effeet) 耳蜗反应现 象。1930年,韦弗和布雷在研究耳蜗电活动的实验中发 现。声波通过耳蜗时,耳蜗内产生一种交流电位,将声波转 换成电信号,就像电压通过微音器,被依次放大和复制。 韦格儿原则的奇性问题(weigl principie oddity problem)亦称“条件性奇性学习”。一种复杂的奇性学 习问题。传统比较心理学中用来测验动物的智能水平。3 个刺激物体呈现在浅色背景上,被试选择颜色与其他两个 不同的刺激物能得到食物奖赏;呈现在深色背景上,选择形 状与其他两个不同的刺激物才能得到食物奖赏。这里,除 了3个刺激物的3个刺激维度(或刺激线索)外,增加了背 景这个刺激维度,动物必须具有4个刺激的记忆广度,才能 解决这个问题。恒河猴和黑猩猩等高等灵长类动物至少具 有3个刺激记忆广度,能解决一般的奇性学习问题(即不加 背景刺激维度),一些恒河猴甚至能形成学习定势,但大鼠 在实验室还不能完成此类任务。物种之间在复杂行为水平 上存在很大差别。据研究,一般智力中度落后的成人瞬时 记忆广度也只有3个或4个刺激维度。参见“奇性学习”。 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1896—1981) 美国心 理学家,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罗马尼亚的 莱斯佩第。1917年和1925年先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武德 沃斯授予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19年赴巴黎大学学 习,深受斯皮尔曼的一般智力概念和皮尔逊的相关方法的 影响。先后任职于巴黎大学、纽约市立儿童指导局,还从事 私人诊所工作。1932年任贝勒维精神病院首席心理学家, 兼任纽约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曾任美国专业心理学审查 委员会委员、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主席和美国心 理病理学会主席。1967年退休后,仍致力于写作和讲演, 发展新的测验思想与研究。1979年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 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和“荣誉事业”奖。主要成就:(1)简 明界定智力概念。提出智力不是单一的能量,而是包括情 感、动机、智力等各种成分的综合能量。认为智力是目的行 为、合理思维、应付环境的全面而有效的才能。主张智力测 验应包括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2)首创成人智力测验量 表。认为不能用确定青少年智力的项目来评定成人的智 力,制定智力量表要符合被试的年龄特征,并编制以其名字 命名的成人智力量表。(3)首次用离差智商代替比内的比 率智商(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观察到智力的增长与 年龄的增长并非永远成正比,智力到一定年龄会衰退,离差 智商则把个体智力测验的原始分数与同年龄组的 平均分数 相比较,弥补了比内智力测验规定年龄上限为15岁的缺 陷,对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成人的智力水平非常重要。先后编制许多智力 量表:《韦克斯勒一贝鲁威智力量表I》(w—BI)(1939)、《韦 克斯勒一贝鲁威智力量表?》(即《韦克斯勒军队量表》) (1942)、《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1949,1974年修 订为WISC-R)、《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1955, 1981年修订为wAIS-R)、《韦克斯勒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 童智力量表》(wPPSI)(1967)。1972年获美国心智缺陷学 会授予的特别奖。197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 奖。著有《人类智力的范围》(1935)、《成人智力测量》 (1939)等。 韦克斯勒一贝鲁威智力量表(wechsler_Bellevue Intelligence Scale) 智力评估工具。美国心理学家韦克 斯勒1939年在美国贝鲁威精神病院编制而成。先后有 wB—I和wB一?两个版本。由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构 成。言语分量表由6个分测验组成,操作分量表由5个分 测验组成。测查多方面能力。采用离差智商表示智力水 平,包括总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后在此基础上形成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 gence Scale,wAIS) 智力评估工具。美国心理学家韦 克斯勒1955年编成。由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组成。 言语分量表包括6个分测验,操作分量表包括5个分测验。 各分测验的名称和主要功能:(1)常识测验,由历史、地理、 文学和自然等常识问题组成,测查一般知识兴趣和长时记 忆力等;(2)领悟测验,由社会习俗、特殊情况问题和成语组 成,测查判断力和社会适应性;(3)算术测验,由若干较简单 的加减乘除算术题组成,测查心算能力、注意力和短时记忆 力;(4)相似性测验,由若干对具有共性的语词组成,测查抽 象概括能力;(5)数字广度测验,通过顺背和倒背数字的多 少,测查注意力和短时记忆力;(6)词汇测验,通过对词汇进 行定义和解释,测查词汇理解、语言表达、知识储存和长时 记忆力;(7)数字符号,通过对一系列数字和编码的匹配,测 查学习能力、注意力、短时记忆力、眼手协调能力等;(8)填 图测验,由若干图片组成,每张图都缺失一个重要部位,要 求被试指出缺失部分,测查知觉和视觉空间组织能力;(9) 木块图测验,通过用若干红白两色积木构图测查空间知觉、 空间结构和关系等能力;(10)图片排列测验,通过对一些顺 序打乱的图片重排顺序,测查逻辑联想、部分与整体关系的 分析能力;(11)物体拼凑测验,通过将一些物体(如人的面 孔)的散件组合还原,测查想象力和利用线索识别能力等。 采用离差智商表示智力水平,包括总智商、操作智商和言语 智商,还可对11个分测验的量表分进行分析,全面评估受 试者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差异特点。几经修订,具有较好的 信度和效度,广泛用于临床智力评估、基本能力评估、智力 低下辅助诊断、教育和康复指导等方面。中国有龚耀先的 修订本。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I?Intelligence Scale for?(3hildren,wISC) 智力量表。美国心理学家 韦克斯勒1949年设计,1974年修订。适用于6岁,16岁 儿童。包括2个分量表及12个分测验。(1)言语分量表 (Verbal Scale)。包括:常识测验,要求儿童回答涉及不同 方面知识的问题,测查一般知识、兴趣及长时记忆等能力; 领悟测验,要求儿童回答有关社会情境的问题或成语,测查 判断和社会适应能力;算术测验,要求儿童心算加 减乘除题 目,测查心算、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相似性测验,要求儿 童概括词的共性,测查抽象概括能力;数字广度测验,要求 儿童复述数字,包括顺向复述和反向复述,测查注意力和短 时记忆能力;词汇测验,要求解释单词的词意,测查词汇、言 语表达和长时记忆等能力。(2)操作分量表(Performance Scale)。包括:数字符号测验,要求儿童根据要求写出一系 列数字的编码,测查注意力、短时记忆力、眼手协调运动和 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图画填充测验,要求从一些常见物体的 图片中找出缺失部分,测查知觉和视觉空间组织能力;木块 图测验,要求用红白两色木块拼出规定图案,测查空间关 系、空间结构和眼手运动协调能力;图片排列测验,要求将 一些顺序打乱的图片重新排列,恢复其有意义的顺序,并据 此讲一个故事,测查部分与整体和逻辑联想能力;物体聚合 测验,要求将物体散件拼凑还原,测查想象力、利用线索和 眼手协调能力;迷津测验,要求从迷宫图中找出正确出路, 测查空间知觉、计划和眼手协调能力。言语分量表中的数 字广度测验和操作分量表中的迷津测验是备用测验。每次 只测10个。各测验得分累加得粗分,将粗分转化为量表 分,查表得总智商(TIQ)、言语智商(V1Q)和操作智商 (PIQ)。均为以100为平均,15为标准差的离差智商。该 量表强调人的感知操作能力,在世界上应用很广。中国林 传鼎等人对其进行过修订。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echsle~„ Intelligence Seale for„Childr。era—Chinese Revision) 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张厚粲1981年修订的“韦克斯勒儿 童智力量表”。对原量表的测验文字、图像和指导语进行修 改,在算术测验和数字广度测验中各增加一个项目,以提高 难度,增强鉴别力。根据得分率调整五个测验(测验1、2、 3、7、9)内部项目的顺序,使之从易到难。并整理被试在言 语项目上的回答,重新制定评分标准。修订项目时主要对 以下情况进行调整:(1)中国社会中不常见的或中国儿童不 熟悉的测题内容;(2)不符合中国国情的;(3)因语种不同, 翻译后在难度上发生变化的;(4)凡外国人名、货物名称以 及图片上的人物等均中国化。该修订版的标准化量表均在 大、中城市抽取,取样近3000人。已完成标准化手续,建立 常模,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i?Scale)智力评估系列量 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20世纪40年代后编制。包括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及其修订本(wAIS—R)、韦 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及其修订本(WISC—R)、韦克 斯勒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wPPSI)。在结构上 分为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5个,6个 分测验,分另lj测查不同方面的能力。测验结果采用离差智 商,包括总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还有涉及多种具体 能力的各分测验量表分,提供了大量有关智力总体水平和 各部分能力特征的信息。 韦克斯勒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 (?Weehsler Prescho ()I and Primary Seale of Intelli— gence) 智力量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1967年发表。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向低龄幼儿的延伸。为4岁,6( 5岁儿童设计。用于了解儿童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前和初期 时的智力,以便作出教育决策。包括11个分测验,即6个 语言测验、5个操作测验。有8个测验与“韦克斯勒儿童智 力量表”性质相同。语言测验包括常识、词汇、算术、类同、 理解,另加一个备用测验“句子”;操作测验包括动物房、图 画补缺、迷津、几 何图形、积木图案。分别测查儿童的认识 能力、词语表达能力、判断事物相似性能力、对日常生活中 事物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知觉能力、空间概念 认识能力、感觉与动作配合能力及手脑并用能力。施测时, 语言和操作各分测验交替进行。计算智商的方法和评价智 力落后程度的标准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即采用离 差智商。内部稳定性好,能有效反映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 童智力水平,并可提供多方面信息,作为诊断智力障碍的有 效工具。 韦斯特(【)onald James West,1924一 ) 英国犯 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先后于利物浦大学和剑桥大学获 医学博士和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多家医疗机构从事医 学研究和临床实践。1960年起在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 从事研究工作,1979,1984年任临床犯罪学教授,1981— 1984年任研究所所长。曾任英国犯罪学会副主席、主席。 1963—1965年和1984—1987年任心灵研究联合会主席。 1983年起任世界精神病学联合会法庭精神病学分会主席。 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犯罪学(特别是少年犯罪)、犯罪心理 学、司法精神病学、犯罪人治疗及被害人心理学等。发起剑 桥少年犯罪人发展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著有《青少年犯 罪人》(1967)、《现在的行为和未来的少年犯罪》(1969)等。 亦研究性犯罪,著有《性被害》(1985)等。 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德国 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生于捷克布拉格。最初 就读于布拉格查理斯大学预科,后在该校学习法律和哲学, 并对心理学感兴趣。1902年入柏林大学,师从心理学家斯 顿夫和舒曼。1904年在心理学家屈尔佩指导下,于符兹堡 大学以《侦察罪犯的语词联想方法》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 位。此后6年间来往于维也纳、柏林、布拉格之间,主要从 事语词联想的实验研究,并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用于失语 症的临床研究。1910年起先后任教于法兰克福大学、柏林 大学。1929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1933年因不满希特 勒的统治,受聘赴美国任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 1921年联合创办完形心理学派的正式刊物《心理学研究》。 主要学术成就:(1)发现似动现象。1910年产生视见运动方 法的灵感,次年在法兰克福大学以苛勒和考夫卡为被试,用 速示器进行实验,共同观察到似动现象。认为似动是一个 整体或完形(或格式塔),而非若干不动的感觉元素的集合。 由此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心理学的联结主 义,认为心理现象的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并决 定于各部分的性质。此为建立完形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 据,以及创建完形心理学派的开端。(2)提出知觉组织原 则。1923年提出有实验佐证的知觉完形组织原则,如接近 性原则(刺激在空间或时间彼此接近时,易组成整体)、相似 性原则(互相类似的各部分易组成一个整体)、连续性 (刺激中能彼此连续成为图形者,即使其间无连续关系,亦 倾向于组成一个整体)、闭合性原则(刺激的特征倾向于聚 合成形时,即使其间有断缺处,亦倾向于被当作闭合而完满 的图形)等。(3)探讨创造性思维原理。反对强记学习和常 规思维的传统,提倡对认知结构的重组和创新。通过对儿 童解决几何问题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思维过程的研 究,发现创造性思维是例外而不是常规思维。强调创造性 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的操作,而是一种过程,其中态度、情 感和情绪也有重要作用。(4)将完形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 育心理学。强调教学要树立整体观,反对传授零碎知识和 机 械记忆,主张教师为学生理解而教。著有《创造性思维》 (1945,1959,1982,中译本由林宗基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年出版)。 为仁由己孑L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即达到仁的境 界、合乎仁的行为都靠自己的努力。《论语?颜渊》:“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靠通过个人的自我努力 来形成。 违拗症(negativism)行为障碍的一种。患者对于别 人向自己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 抗拒。主要有两种表现:(1)主动违拗,一译“阳性违拗”。 即患者做出与对方要求全然相反的动作。如医生要求患者 张口检查时,患者却紧紧地闭嘴。(2)被动违拗。即患者对 他人的要求一概拒绝。 违法行为的原因(nprtqHHbI?paBonapy?I(eHPI螽) 书名。苏联犯罪学家库德里亚夫采夫著。1976年苏联《科 学》出版社出版。共8章,论述社会环境中的因果性、违法 行为的特性、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形成、社会 发展的客观条件作用、社会意识与违法者个性、客观因素与 主观因素对违法行为的作用、社会监督系统中的司法机关。 作者将法的一般理论与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哲学理论 相结合,对犯罪的若干根本性问题作深入探讨。中国群众 出版社1982年出版韦政强的中译本。 违愿梦(COLInter_wish dream) 内容表现与个体愿 望相反或个体不希望出现的梦。常令人感到不愉快。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处于阻抗状态时可能会有规律地出现这类 梦。是被歪曲的,梦者愿望的满足被伪装成其反面。其产 生原因在于梦者对梦的主题或梦制造的愿望存在一种强烈 的反感。这类梦表明,梦是对受压抑的愿望进行伪装而得 到的一种满足。 围攻(mobbing)被捕食者在捕食者靠近时表现出的 集体恐吓行为。如白昼出现的鹰常受小鸟的围攻。小鸟对 栖于树林的鹰轮番佯攻,发出特征性的呜叫(称围攻喧哗), 唤来附近的鸟参加,有时可持续2小时,3小时。哺乳类中 多见于灵长类动物。如狒狒和黑猩猩对豹发出攻击,尖叫 并后退,再尖叫,黑猩猩还会向豹投掷棍棒。常以赶走捕食 者而告终。其特点明显体现在攻击和恐惧的冲突之中。除 典型的靠近和后退外,还有替代活动,如黑猩猩遇见豹时会 不停地搔挠自己,互相拥抱,有时还腹泻。与好奇及探索有 关。如黑猩猩起初会围攻一只豹的标本,随后又去探究它。 其生存价值部分在于向捕猎者发出警告,其中声音特别 有效。 围师必阙 围歼敌人时,应给其一条逃生之路。语出 《孙子兵法?军罚骸肮视帽吡晡鹣颍城鹞鹉妫 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 迫。”李筌注:“夫围敌必空其一面,示之不固也。若四面围 之,敌必坚守不拔也。”杜牧注:“示以生路,令无必死之心, 因而击之。”该战术原则根据人的心理特点总结出来。人都 有求生的本能,当处于绝境时,会作殊死挣扎,以求生存。 围困敌人不能使其处于绝境,须围三缺一,给以逃生之路, 让敌人有生的希望,从而使军心涣散,各自夺路逃生,而我 可乘机取胜。 唯咯(veg) 重量的主观单位。100克的物理重量引起 的主观感觉量。1948年,哈帕和史蒂文斯用减半的方法建 立一个被知觉到的重量的量表,即重量的主观量表,就以唯 咯为单位。下图中,横坐标代表物理量,以克为单位,纵坐 标代表心理量,以唯咯为单位。标有“唯咯”的曲线,当横坐 标为100克物理重量时,纵 坐标的心理量为1唯咯。为便 于比较,图中还增加了几条曲线:(1)直的斜线代表与物理 量表成正比的主观量表;(2)与费希纳定律一致的对数曲 线;(3)标有“唠嚅”(ponder)的曲线,它以塔巴克1940年的 一项实验为依据,用类似建立唯咯量表的方法获得。 唯理量表 唯理论 (rationalism)一译“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 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的认识论。与“经验 论”相对。在心理学史上有不同表现。主要代表有17世纪 法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和“明白、清晰的天赋观念就是 真理”等命题。18世纪德国的康德认为,空间、时间和因果 性是理性的先验形式,它先于经验,人依靠悟性理解感性知 识,按理性形式将感性知识整理成规律性的理论知识体系。 受其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知觉的组织原则和顿悟学习 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思维 发展。唯理论(官能主义和统觉主义)与经验论(联想主义 和感觉主义)形成心理学史上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双方的 对立和斗争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唯灵论(spiritualism) 一种宗教和极端的唯心论。 认为世界万物是灵魂、精神的化身,灵魂、精神是唯一的实 体。所谓“世界灵魂”,即上帝,创造并统治一切。公元前 7—6世纪,希腊的俄尔浦斯教即信仰灵魂不朽的轮回说。 之后,毕达哥拉斯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斐洛的神秘主义以 及基督教均受其影响。17世纪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亦是唯 灵论。19世纪,唯灵论成为有组织的宗教,广泛传播于欧 美各国。与宗教、神秘主义及降灵术、精神感应术有直接联 系,试图通过“扶乩”、“招魂”等迷信手段证明神和灵魂的存 在,在精神上愚弄和欺骗民众。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倡导 艺术应被视为闲情逸致的个人享受(与社会历史与现实问 题无甚关系,故对艺术作品只欣赏形式,不问内容。创作时 力图使艺术独立于生活之外,将艺术与现实生活对立,随心 所欲,作品显示无思想性和不过问政治的特征。19世纪末 至20世纪初流行于西欧和俄国。在中国,突出表现为19 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唯心主义心理学(idealistic psycht310gy)与唯物 主义心理学相对立的心理学学说。认为心理、意识是第一 性的,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第二性的,是心理意识的派生 物。主张心理现象可超越对物质的依赖而独立存在。强调 心理是天赋的。与人的客观现实及社会实践活动无关。典 型代表有古代的万物有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心理学思想、 中世纪的官能心理学、近代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主义心理 学思想等。这一学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提出了一些 值得研究的课题,启发并深化了人类的认识。但往往与各 种宗教神学、迷信思想相联系,不仅阻碍科学心理学的发 展,且易将心理学导向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唯一性因素(unique factor) 即“特殊因素”。 唯意志论(voluntarisrn) 亦称“唯意志主义”。一种 反理性主义的主观唯心论哲学。否认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 客观必然性,片面夸大意志的力量,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或本体,把意志、欲望、本能冲动等置于首位。中世纪教父 奥古斯丁即强调意志作用,其《论三位一体》提出,记忆、理 解和意志三者是一种活动、一个本质,其中意志有决定意 义。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系统的唯意志论,他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中认为,世界是一种纯粹 表象(现象),其实体是意志,非理性的性本能是心理动力。 德国哲学家尼采继承和发展叔本华的思想,提出权力意志 和超人哲学的理论,认 为坚强的意志指挥软弱时意志,成为 法西斯思想的先驱。这些思想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观点和 阿德勒的个人求权意志有直接影响。美国詹姆斯主张的意 志自由等亦属主观唯心论的唯意志论观。唯意志主义对生 命哲学、实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存在主义有重要影响, 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石,影响20 世纪初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以及文学、美学。 维度内和维度间转移(intradime:nsi c)nal vet。sus extradirnensional shift) 动物辨别训练中的现象。完 成第一组刺激的训练之后,若接着接受另一组相同维度的 刺激训练,则学习会容易些,此即维度内转移的结果;若第 二组新刺激属不同的维度,学习便困难些,因维度间不发生 转移,动物必须重新学习。如,第一组训练是辨别颜色(如 红和黄),第二组训练若仍涉及颜色(如蓝和绿),便会发生 维度内转移;若第二组训练改为形状(如三角和星形),则维 度问的转移不易发生。实验证明,鼠、鸽子、猴和人都有这 种现象。 维尔尼克区(Wei?Iaicke?area) 大脑优势半球颞上回后 部。如病变,会引起维尔尼克失语症。详“感觉性失语症”。 维果茨基(JIeB CeMeItOBIfq BbxroTCKFI访,1896— 1934) 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奥 尔沙一职员家庭。】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就 读于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一语文学系。毕业后在戈麦尔 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24年应科尔尼洛夫之邀,先后在 莫斯科实验心理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克 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第二莫斯科大学从事心理 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 理学、病理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等领域进行理论和实验研 究。主要学术成就:(1)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 高级心理机能受文化历史制约,人的心理现象离不开社会 的影响。(2)明确提出研究意识的重要价值。针对行为主 义与唯心主义心理学所导致的心理学方法论危机,1925年 发表论文《意识是行为心理学问题》,认为研究意识问题对 心理学有重要意义,忽视意识问题会堵塞研究人的行为问 题的途径,若在科学心理学中排除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维 护旧的主观心理学中的二元论与唯灵论。(3)创立高级心 理机能的理论。在思维和语言研究中,详细论述高级心理 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理论的观点,以及研究的基本原则 和途径,并对概念的发展和形成进行实验研究。(4)科学评 价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的言语观。既肯定皮亚杰对儿童的 言语和思维发展理论的贡献,又明确表示不赞同自我中心 言语的观点。(5)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教育心理学 研究中,着重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最近发展 区”的概念,主张“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成为20世纪 50,70年代苏联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6)重视 研究方法的改革。特别强调科研方法的重要性。所提出的 “双重刺激法”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其某些观点在30年 代批判儿童学时受到批评。但其文化历史理论为列昂节夫 和鲁利亚的大量研究所论证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为纪 念其诞辰100周年。莫斯科、比萨等地召开有美、英、法、意、 俄、日等2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的“维果茨基与现代社 会”、“维果茨基的发现”等国际学术会议,其心理学思想的( 影响遍及世界。著有《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
本文档为【心理学大辞典 W】,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5KB
软件:Word
页数:7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