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签理论(labeling

标签理论(labeling

举报
开通vip

标签理论(labeling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侯崇文 前言 偏差行為的解釋來自於溝通與互動,可以說偏差行為是透過學習而來的,一個人的犯罪動機,犯罪價值觀,以及犯罪行為的合理化等,也是學習而來的,這一部份在第九章差別接觸、參考團體與中立化技巧,以及第十章社會控制理論都做了說明。 犯罪學理論與互動有關,也與學習有關者是標籤理論。標籤理論與上述學習理論、社會控制理論最大的差異在於標籤理論探討的是互動之後的行為結果,尤其是一個偏差行為被發現,一個人被社會其他的人定義為犯罪的人、偏差的人,這種個人與社會反應的互動關係,...

标签理论(labeling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侯崇文 前言 偏差行為的解釋來自於溝通與互動,可以說偏差行為是透過學習而來的,一個人的犯罪動機,犯罪價值觀,以及犯罪行為的合理化等,也是學習而來的,這一部份在第九章差別接觸、參考團體與中立化技巧,以及第十章社會控制理論都做了說明。 犯罪學理論與互動有關,也與學習有關者是標籤理論。標籤理論與上述學習理論、社會控制理論最大的差異在於標籤理論探討的是互動之後的行為結果,尤其是一個偏差行為被發現,一個人被社會其他的人定義為犯罪的人、偏差的人,這種個人與社會反應的互動關係,對偏差行為的影響。至於學習理論、社會控制理論則強調人與人彼此間的互動與溝通所產生立即的學習效果,這包括行為的學習,也包括價值觀的學習。 標籤理論關注的焦點在於社會反應:social reactions:,對於一些偏差的人,例如不良少年,例如一個惡棍,流浪漢,或者同性戀或者一個在學校製造問題的學生,我們社會給他們偏差身份的定義,給他們犯罪身份的定義,進而對他們造成影響。這理論強調,一個偏差犯罪行為的發生,不是由於犯罪者自身的一些犯罪特質所引起,而是社會集體多數對於犯罪者的反應,對於他們犯罪行為的定義所造成的負面作用的結果。 標籤理論認為,當一些正式的,社會上官方的標籤,加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對一個被標籤的人而言可說是相當關鍵性的,舉個例來說,一個警察逮補一個人犯,一個檢察官對於一個被告起訴,或者一個心理醫師對一個求助的人給他一個正式的診斷書,這些都將宣佈這個人的行為有別於一般人,這種標籤,這種特殊 身份的給予,會改變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也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標籤理論並沒有嘗試要解釋一個人如何開始他的偏差行為或者他的犯罪生涯,相反的,標籤理論強調的是社會定義的重要性,強調的是社會對於偏差者所做的負面反應,以及其後的影響。標籤理論強調社會對於偏差行為的制裁或者壓力,將會對於一個人產生影響,而使一個人被迫繼續追求他的偏差行為。如此,標籤理論強調的是犯罪生涯的發展模式,犯罪行為是一種社會過程的產物。一位犯罪者,在各種不同的情境或者刑事司法階段中,人們對於犯罪行為的指責,反應,或者處罰等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犯罪行為。 可以說,標籤理論從一個動態的角度分析犯罪行為,基本上,我們把分析的焦點放在社會的人如何對一個被認為是犯罪的行為、偏差的行為所做的反應,尤其我們強調的是社會上的人用一種負面方式來反應。偏差的人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我們怎麼來對付他,來對待他,一個被負面標籤的人,他們在這些社會反應之後,他們受到的影響到底是什麼。 標籤理論除了探討標籤對一個人所造成的影響以外,也進一步探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或者是社會控制機構等對被標籤者的影響,對標籤論者而言,這一種制度化的標籤,其影響可能更深遠,可以讓一個人沒辦法來改變偏差的認知與偏差的角色。 以下我們深入探討標籤與偏差行為的關係,幾位標籤理論重要學者的論點也會在以下的討論中提及。 標籤理論 標籤理論強調社會上擁有權力者,或擁有權力的團體在定義一個犯罪,以及對犯罪行為的反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任何的犯罪行為,它不是本能上或生下來就是犯罪的,而是由法律所界定的。通常,一個行為之所以會被定義為犯罪行為,或者會發展成為犯罪行為,乃是依照下列三個情境。第一,犯罪行為的發生;第二,誰觸犯的行為,受害者是誰,第三,這些犯罪行為背後的影響因素為何,標籤理論認為,不是行為本身而導致是犯罪的,而是根據重要的社會反應。依照社會學家Tannenbaun:1938:的說法,標籤是一種製造犯罪的過程,我們透過對犯罪者的指指點點,對犯罪者的定義,隔離,強化,或者對犯罪行為事實的敘述等,使一個人自我意識地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這時,這個人就變成了 別人所描述的樣子。簡單的說,標籤理論強調標籤的過程,也強調標籤的影響,強調如何經由標籤迫使一些人繼續犯罪。 標籤的影響 偏差行為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標籤理論認為,犯罪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的產物,是那一些擁有權力者執行法律的影響。社會上一些擁有權力者對偏差行為,或觸犯法律的行為,所採取的態度,所做的制裁,所做的反應,犯罪行為是這種反應的產物。社會學家Becker:1963年:認為,一個人一但被標籤之後,他就很難擺脫這種標籤的影響。 標籤理論強調刑事司法體系機構標籤的作用,我們知道執行法律基本上有利於社會上的利益團體或者是擁有權力的團體,我們也知道,執法者對於違法的懲罰往往與一個犯罪人的特性有關,而與犯罪本身的嚴重性程度沒有直接的關連。可以說,法律的引用往往是選擇性的,通常集中在社會中特定的階級,也因為這樣,被捕的人都是那些年輕的、失業的、教育程度低的,以及少數的族群,或者居住在高犯罪地區的人。犯罪在這種事實下形成了,而我們社會大眾對犯罪人就產生一個特定的刻板印象,也成為許許多多人相信的東西。 標籤的作用可以很容易在我們社會中看到,我們對精神失常的人,對犯罪的人,對青少年犯罪者標籤,這種的標籤在我們社會裡有多重的目的,有懲罰的,有為了維護社會正義的。而標籤的結果後來都變成如此的真實,如此正確,例如在一些心理疾病機構裡,財富、聲望等社會因素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影響到機構對於案子的處置方式,以及在機構的時間等等,也影響到機構工作人員對疾病者的對待方式。 我們可以因為對一個人給他刻板的印象,而使得一個人變成社會所不能接受的人。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一個曾經進過監牢的人,要找到一份工作是很難的。再者,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學校環境下,一個人成績好與成績不好者,或者有一些偏差行為者,老師對他們的對待是不一樣的,而與同學相處的情形也有不同的情況。我們發現,有問題的小孩會遭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比如說他的學習動機低,成就低,他與老師的關係不好,在學校也無法被同學接受。 以上是一些標籤的影響,簡單的說,一個人一但被標籤了,我們就可以從這 個人身上找到許許多多負面的影響。 從初級偏差到次級偏差 這裡要探討的是標籤與偏差行為發展過程的互動關連,我們探討一個人被標籤以後,他如何成為一個很壞的人,成為一個違反法律的人。 先來介紹一個重要的特性,這是由犯罪學家Tanenbaum所提出來的,稱為惡魔者的把戲:dramatization of Evil:。惡魔者把戲指當一個人被標籤,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就會隨之發生,而使得一個人後來就扮演被標籤的角色。標籤本身可以產生自我期許的諾言:Self-Fulfillng Prophecy:的結果,一個人會依照社會的期望去扮演他的角色,這包括了偏差的角色。如果是偏差的角色,社會對他的行為會更進一步給予負面的反應,甚至於拒絕這個人。Tanenbaum認為,社會的反應以及社會的拒絕,讓我們知道社會上真正的惡魔在哪裡。 對Tanenbaum來說,標籤的過程必須要為犯罪的產生負起責任來,這個魔鬼的戲劇化之後,會把一個人與他的社會團體分開,而讓這個人接受特殊身份的對待。 犯罪學者Lemert:1967:也提到標籤的過程,他發展出一個理論叫做次級偏差理論:theory of secondary deviation:。經過對犯罪者行為的介入,本來是法律的問題會變成犯罪的問題,Lemert提到從初級偏差到次級偏差的行為過程,他認為,這種標籤對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總共有七個步驟,以下來說明之: 第一個步驟:一個人觸犯了某種的偏差行為。 第二個步驟:社會藉著制度上的處罰來對這個人做出反應。 第三個步驟:這個人用更為偏差的行為來對付社會的負面反應,這時就出現了次級偏差。而次級偏差的結果造成更多的懲罰,也造成更多的偏差反應,而成為一個連續的,不斷的,相互循環的結果。 第四個步驟:被標籤的人發展出敵意的,憤怒的態度,這都是對執法者而來的,也是對社會而來的。 第五個步驟:社會則給予這個犯罪的人更多的標籤,也給予這個犯罪的人更為負面的,更為刻板印象的烙印。 第六個步驟,這時,這個人幾乎沒有太多的選擇,他接受了偏差的角色,與他偏差的地位,也就是說,這個人接受社會對待他的方式,社會期望他的方式,其結果,一個人的偏差行為,偏差認知則更加的強化。 第七個步驟,這個人最後完全接受偏差的角色與地位。 以上請參考Lemert :1967:年的著作。 簡單的說,Lemert認為,社會的這一種對一個人污點的標籤,烙印將引起更多,更壞的犯罪行為,而被標籤的人將會重新組織他的認知,重新發展他自己的自我概念,而這樣的結果是他接受了偏差的角色。 有另外一位學者Schur(1973年)也提到標籤的過程,標籤如何對一個人產生負面影響。Schur特別看到少年法庭對一些少年虞犯的行為,例如逃家、逃學等等的反應。這種虞犯行為在一般的社會大眾來說,並不是一種犯罪行為,但是,少年法庭則認為那是犯罪行為的,而少年法庭更用少年法律,道德判斷給予這種虞犯行為懲罰,其結果這小孩子情況將更加惡劣。 Schur認為,在標籤的過程中,一個逃家的行為他是一個屬於初級偏差的,但是經過了標籤會變成住宅竊盜行為,而這是一個次級偏差的行為。 還有一位社會學家也提到標籤的過程,他是Howard Becker,依照Becker:1963第九頁:的說法,偏差是一個對犯罪者制裁,以及執法之影響的結果;成功的制裁產生成功的影響,這時標籤就發揮很大的作用。據此,對犯法的人的制裁是社會偏差的主要來源。 Becker也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標籤理論概念,就是所謂的「道德事業家」,道德事業家包含兩種人:第一種是訂定法律的立法者,第二種則是執行法律的人。立法的人興趣於定義一些他們認為不適當,違反社會多數人利益的人,而有時,他們把一些威脅到他們私人利益的行為視為犯罪。至於執法的人,通常他們都是專業的,他們嚴格執法,不管法律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Becker認為那些執行法律的人以及那些創造法律的人都是所謂「道德事業 家」,他們標籤的結果迫使一個犯罪的人進一步去接受犯罪的角色,或者偏差的角色。總而言之,社會上那些擁有權力的社會團體,他們定義犯罪行為,也對犯罪行為做反應,而行為本身並不是犯罪發生或行為惡化最為關鍵性的因素,而是社會對一個行為的反應那才是最為關鍵性的。 人們對犯罪給予負面的標籤,而這標籤的結果也是負面的。標籤理論強調,標籤的結果傷害了一個犯罪的人,標籤的結果讓一個人的行為更加惡化,標籤的結果讓一個人不可能再回到正常的生活。 結論 標籤理論強調標籤的副向作用,因此,他們提出了急近不介入:radical non-intervention:的犯罪政策:Schur:,強調,如果我們能減少給予犯罪者烙印,犯罪事件就會減少。然而,我們知道,有許多人被標籤,但是他們沒有發展到次級偏差的犯罪行為。 Sagarin :1975:對標籤理論做了三點的批判,相當有道理: (1) 標籤理論可能可以解釋不良少年對於犯罪的反應,但對於犯罪程度 嚴重者則仍無法解釋。 (2) 標籤理論無法解釋人類最原始的犯罪行為。 (3) 標籤事實上是具有嚇阻作用的,而不是如標籤理論所主張的沒有作 用,因此,人們對犯罪者的標籤事實上具有犯罪預防的正面作用。 符號互動理論是標籤理論的基礎,符號互動論認為,人類行為係依照人們對於各種事物所賦予的意義而做;而人們對於各種事物所賦予的意義則來自個人與他人的互動。因此,標籤理論除了強調社會情境角色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外,也強調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反應、解釋,以及個人與這些情境相互互動的結果。可以說,人是他們環境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他們環境的產物。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人來解釋他周遭的各種情境時,他不只 是一個意義的接受者而已,相反的,他經常是一個意義的創造者,也就是說,他會用自己的方式,學術上來說,用理性的方式來詮釋種種事物,也因此,個人行為中一部份應該是個人自己的,個人自由意志的,屬於自己理性層面的決定,而有一部份則是被動的,會隨著社會對他的反應而定。總之,標籤理論似乎缺少人類理性層面的思考,而太過於強調人類行為被動的一面,也過於強調社會主流價值,社會優勢團體對犯罪者所造成的「犯罪化」過程,這是相當可惜的。 的確,一個人如何來建構屬於他自己的社會意義,如何來詮釋他周遭的種種事物,這是相當有意義的犯罪學問題,這裡,社會學的現象學派:ethnomethology:似乎可以提供這個問題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因此,犯罪學者可以分析個人的,或者微觀:micro-level:的層面,進而瞭解各種影響個人賦予他的行動的意義的因素。
本文档为【标签理论(labeling】,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228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6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