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莲说复习教案

爱莲说复习教案

举报
开通vip

爱莲说复习教案爱莲说复习教案 爱莲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理解诗句。 2品味字词。 3体会感情。 4学会赏析名句。 复习过程: 出示目标: 1理解诗句。 2品味字词。 3体会感情。 4学会赏析名句。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爱莲说复习教案
爱莲说复习教案 爱莲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理解诗句。 2品味字词。 3体会感情。 4学会赏析名句。 复习过程: 出示目标: 1理解诗句。 2品味字词。 3体会感情。 4学会赏析名句。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 1、作者简介作者是 朝代 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 1、 可:值得 蕃(fán): 。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 。 清涟: 。 涟: 。 2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 。 枝: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亵(xiâ)玩焉:玩弄。 亵: 。 隐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 。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3 众:多。 2、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五、翻译: 水中陆上草本木本各种鲜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4 我总以为,菊花,是众花中的逸隐之士;牡丹,是众花中的富豪贵人;而莲花,则可以说是众花中的有德君子。唉~爱菊的人,陶渊明以后就不大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这样的又有谁呢,而爱牡丹的人,倒是多得很哪~ 六、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莲 菊 牡丹 七、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八、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 莲花、荷花 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5 反馈训练: (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理解内容: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18. “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8
本文档为【爱莲说复习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