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 况分析 摘要:人力资源是决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政府推广机构、社会参与机构和农民三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者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社会农业推广服务参与机构的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而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却基本上被忽视,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

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 况分析 摘要:人力资源是决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政府推广机构、社会参与机构和农民三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者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畅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社会农业推广服务参与机构的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而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却基本上被忽视,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推广;人力资源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贯穿始终,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劳动人口之中的从事经济及社会活动并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具有广义性和狭义性,广义性是指区域内人口的总数量和质量。狭义性则是指一个人现有的知识、阅历、技能、 思维、应变的表现力和潜在力,是储存在人体内的、能按一定要求完成一定工作的体能和智能资源。这些体能和智能由人的感知、气质、性格、兴趣、动机、态度、能力等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而综合构成,它们通过先天遗传和环境教育过程而形成,也包括由人构成团队乃至整个组织时所产生的整体特性和效力,它们构成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的基础,决定了完成工作或活动的质量和速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与企业人力资源具有大致相同的内涵。从宏观层面来讲,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人口劳动能力的总和,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目标的实现。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表现为相关参与者的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劳动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人员组成非常复杂,而且各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本课题小组认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专职推广服务人员;二是社会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机构与团体的推广服务人员;三是广大的农民,这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也应当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以下分别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政府农业科技专职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情况 各级政府农业科技专职推广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是我国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体力量。据农业部统计调查,截至2007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缺西藏区)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共有农技人员91.29万人,其中省级1.32万人,地市级4.92万人,县及县以下85.05万人。由于县及县以下基层农业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我国直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要力量,因此本文以基层农业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人力资源情况分析为主。 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的数量情况 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底农业部门五个系统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其中编制内人员74.45万人),其中县级30.88万人(其中编制内人员27.89万人),县以下54.17万人(其中编制内人员46.56万人)。从总体上来看,与2005年相比,全国农业部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有人员减少了5.16万人,减幅为5.7,,其中,编制内人员县级人数减少近1万人,减幅为3.4,,县以下人数减少8.25万人,减幅为15.2,。与上世纪末比,实有人员减少41万人,减幅为32.5,,其中县以下减少36.5万人,减幅为40,。分系统看,这两年来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基层推广机构实有人数变化较小,农机化推广机构县级实有人数有所增加,增长11.9,,县以下减少幅度较大,减幅为 17,。经营管理系统实有人数减幅较大,2007年县乡两级实有人数分别比2005年减少11.1,、19.8,。详细情况见以下两表: 2008年底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四个系统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编制内农技人员67.20万人,其中县级25.68万人,县以下41.52万人。与2007年相比,编制内人员减少了7.25万人,县级人员减少2.21万人,县级以下人员减少5.04万人。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从人力资源总量和变化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专职机构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且正在减少,难以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全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有85.5万人,而2007年底的农业就业人员为31444万人,平均每一千个农业从业人员拥有2.7个农技人员。假设忽略有些农技人员不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有的农民不需要科技推广服务等因素,按平均3人服务每一千个农业从业人员、每个农技人员平均每年工作330天进行估算,那么每个农民在一年中才能享受到农技人员一天的服务。这么少的服务对于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环境和市场竞争下的十分分散的农民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专 职机构的人力资源具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就目前形式来看,已经从上世纪末的100多万减少到了现在的80多万。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是由于机构改革与精简的影响,相关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被当作包袱甩掉,资金投入和人员发展受到限制和削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过于分散,且缺乏明确的科技服务需求,而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又缺乏深入挖掘开发推广服务需求并进行有效服务的能力,造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长期低效而成为被抛弃的鸡肋。 第二、从人力资源的职位类别来看,现有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实有人员分编制内和编制外两类。这种现象是我国基层政府机构人员精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结果,不合格的人员被分流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或者说分离到经营性的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加强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公益性地位,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机构改革并不彻底,留在体制内的有编制人员被要求加强责任心受到更加严格的上层管理以提高其工作效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了编制内人员作为公家人员思想,安于吃公家饭做公家事,而不愿意通过自己的能力与贡献去获取自己应该的报酬,不愿意走向“花钱买服务”的科技推广服务机制,现有编制内农技人员的服务动力仍然很难得到良好的激发,因为希望仅仅通过道德要求和上层集权管理的方向并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更 好地为农民进行服务,相反体系内人员会更加注重上级考核与政绩要求,更加追求体制内的安稳与舒服,而常常忽视农民 的实际需求。这是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内人员不愿意触动现有利益格局的表现,也是他们对自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价值的不自信,以及对国家在机构改革后对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政策捉摸不定而暂时求稳的消极心态表现。这种向上负责的体制不改革、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不改革而只想通过加强管理、增强责任心的做法没有脱离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不分的弊病,很难让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产生足够的动力发挥其潜能,也很难激励更多的体系外的人才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事业中来。理想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更多地强调农业推广事业本身的运行和发展,通过市场机制、更多的科技推广投入和优惠政策激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农民参与进来,从而帮助农民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第三、从人力资源服务的行业分类来看,种植、畜牧兽医、水产行业的农技推广人员减幅较小,农机化服务人员减幅较多,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减幅最大。 这种趋势反映了不同行业的特点,种植、畜牧兽医、水产行业除了推广新品种基本商业化之外,还有较多的种植、养殖技术需要农技人员帮助农民学习和掌握,而这些技术常 常缺乏可见性,评测相对困难,且要求农民有很多的参与和学习,商业化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和人员有了更多的需求。 农机化推广机构和人员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但近年来的农业机械购买和使用更加普遍了,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78年的11749.9万千瓦增长到2000年的52573.6万千瓦和2008年的82190.4万千瓦,相对于改革开放时,2008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了将近6倍。同期的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分别从55.7万台增加到2000年的97.5万台和2008年的299.5万台,小型农用拖拉机从13.7万台增加到2000年的1264.4万台和2008年的1722.4万台。农业机械大幅增加而农业机械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却大幅减少,且从研究者以往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并没有发现农民对此有很多的不满意见。这种现象说明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和技术服务有了更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特点,同时也进一步说明物化的农业技术更容易通过市场化得到推广,这一点与动植物新品种、化肥、农药的推广具体大致相同的规律。 最为尴尬的是经营管理人员。一方面,农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最急需的就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现有政府推广机构配备的经营管理人员与现有农民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不合,从而造成了相关农技人员的大幅度减少。其中的原因有多个方面:第一、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农业生产 经营方式赢利能力有限,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从根本上限制了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大规模高科技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又受到土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社会、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开展;第二、现有政府经营管理类农技人员职能定位不清,实际上更多的是行使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功能而不是为农民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咨询服务,而这种经营管理在过去曾经由于政府过多粗暴干预农民自主经营而造成众多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很多基层政府人员已经不敢再参与到农民的生产经营中去。实际上,这是一种政府经营管理人员职能定位上的错位,从简单直接干预的一个极端又轻易地走向了自暴自弃放手不管的另一个极端,这两个极端都不应该是经营管理农技人员的准确定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是不需要得到外部经营管理方面的帮助,也不是需要由他人直接代替其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而是非常需要在外部人员的咨询、帮助和支持下进行更好的自主经营管理。第三、现有政府经营管理类农技人员本身经营管理能力有限,基本无法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有效的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多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在农村推广的多项农业生产项目和技术多数遭遇了最终失败,这种失败降低了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信誉,打击了相关政府经营管理农技人员和整个政府的自信心,造成如今农民对政府推广项目与技术信任不足、而政府相关部门不敢再大肆干预农民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由 于以上原因,政府经营管理类农技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能力是未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的来说,我国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且受到由上而下管理负责体制障碍、职能定位不清、整体重视不够、人员思想未能突破原有计划经济思想、动力不足、能力有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严重地限制了现有农技人员潜力的发挥,制约了整个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效率和效果,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和人员实际上有需求但又不能服务到位的尴尬地位。 2、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素质情况 根据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统计和报告,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编制内人员素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农技队伍素质普遍偏低,与国家要求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差距较大。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5.9,(其中近1,3的没有本专业学历),非专业人员比重超过2,3,与上世纪末基本相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59.7,,其中拥有中级职称的占35.7,,拥有高级职称的占5.4,。以上状况与国发[2006]30号文件“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008年,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化等四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34.83万人,占51.8,;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45.32万人,占67.4,,其中高级职称为2.47万人,占3,7,,中级职称为16.16万人,占24.0,。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和专业技术职称比例比2007年有所提高,但在具体人员数量方面与2007年五个系统时的总量大致相等。另外,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比例均比2007年有所下降。这种数据说明,2008年,农业推广体系主要是精简了只具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同时增加了部分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数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状况与2007年相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第二,基层农技人员年龄偏大,新生力量补充有限。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3,,35,50岁的占52,,50岁以上的占15,。2008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35,50岁的占45.8,,50岁以上的占16.9,。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2003年以来新进毕业生数量很少。据100个县的典型调查,2003,2007年间,69,的种植业、68,的畜牧兽医、87,的水产、89,的农机化基层推广机构没有农口毕业生进入。 第三,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2003,2007年间,每年只有约8.7,的农技人员能得到培训,其中 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而接受过培训的大多是县级农技人员,且多为短期项目培训,其中受训的乡级农技员仅占受训总数的25.3,。 3、政府专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 除了面临总量不足、素质偏低以上两个方面大的问题之外,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还受到推广体制、理念与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进一步降低了其推广与服务的能力与效果。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职能不分,分散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推广力量。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承担着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性服务多种职能。这样的职能配置必然导致农技推广力量分散,农技人员的精力不能集中于公共服务,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公信力下降。一些地方几乎所有乡镇公益性农技人员都在以不同形式经营创收,重经营轻推广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甚至只经营、不推广,最终造成农民群众不满意,有关部门和领导不满意,农技人员也不满意。 第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管理体制不顺,牵制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推广服务工作。在现有体制中,实行上级业务管理和本级政府行政管理的条块管理模式,造成了实际上严重的混编混岗、大量在编不在岗现象。据农业部统计,基层乡镇农技人员50,,80,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乡镇中 心工作上。另据陕西对18个县的调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下放后,农技人员下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间和开展试验示范点次分别减少了53,和75,。 第三、倒三角形的资源配置体系严重地影响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推广能力。中国农业推广服务人力资源的主体部分在县、乡两级。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从人员数量上看,在中国整个农技推广队伍中93,分布在县乡两级,其中34,在县级,60,在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也主要分布在县乡两级,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占了总机构的97,。但不管是从人员的素质上看,还是从人员待遇与条件配备上看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倒三角”现象,即越是上层的机构,其工作条件与人员配备越完善,而越是基层的、越是直接与农民接触的机构,其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却越与实际所需相差越远。从人员素质上看,总体上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了10,,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也仅占5.4,,但相对而言,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59,和39,,而最基层,也是直接向农民推广技术的乡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普遍较低,初级职称和未评职称的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6,(黄季焜等,2002)。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机构改革步伐的推进,基层的中、高级 农业推广人员仍在主动或被动地持续流失,由此给惨淡经营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雪上加霜。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不能完全凭借专业技术水平判断,但在“技术统治论”的背景下它却反映了基层农业推广组织薄弱且不受重视的现实。正如亚农所言,“基层的推广工作者必须有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农民的技巧,政治家的说服力,社会工作者的同情心和无限的耐心,但这项困难的工作却是由政府中工资最低和受教育最少的人员来承担。”从人员待遇与工作条件配备上看,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处境也不容乐观。由于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高度依赖于地方财政状况,而地方尤其贫困地区的财政困难导致地方政府往往通过采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事业费差额拨款、甚至“断奶、断粮”的政策。在此政策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层推广组织的总体状况一直陷于“有钱养兵(甚至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境,基层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尤其是业务经费都处于严重短缺的状况。 二、社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机构人力资源情况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是一种官民结合、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不仅包括政府农业部门农、林、牧、渔专职推广服务机构专职人员组成的正规主力部队 外,还包括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事业中社会企事业单位人员组成的民兵队伍。相关参与机构包括各级扶贫部门,学校、科研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商业机构,妇联、残联、团委等群众组织,各种农业协会和农民组织,各级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机构和报纸、杂志、图书等新闻出版机构等。参与人员的具体数量由于其分散性,现在难以统计。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参与机构与组织的人员应该是具有很大可能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来的重要人力资源,或者说潜在人力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能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事业。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试图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与意图。下面对最有可能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事业中的部分主要机构与团体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表4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社会参与机构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相关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从事着与农业生产、研究密切相关的工作,或者正在参与农业科技传播的相关工作,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这类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数量庞大且多数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很强的科技研发、传播和创新能力,如能充分利用则作用巨大;第二,这类人员的主要职责均不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没有农业科 技推广服务的硬性任务,对其工作成绩的评价也很少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成绩作为标准。他们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主要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要依据的是个人兴趣和责任感,自身所属机构或组织对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及效果没有硬性要求。第三,这类人员所做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多数是短期任务,项目或活动结束则推广服务工作结束。第四,这类人员所做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多数是分散进行,缺少统一的管理与监控。 以上四个特点表明,该部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人力资源潜力巨大,但现在缺乏良好的管理与动力,致使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展,从而使得活动效果欠佳。 如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科技下乡活动,总结时往往表示给农民带去了多少信息、书籍,组织了多少培训班,但缺乏事前调查和深入沟通与互动的短时间活动很难为农民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实际问题还涉及到资源、资金、市场、组织管理能力等复杂因素的时候,大学生的短期活动多数情况下只是完成了其自身的社会活动任务,但对农民的实际问题解决帮助不大。再如,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和新闻出版业,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通常关注的是制作播出了多少影视节目、出版了多少农业科技书籍,以便能够在与农业科技推广有关的汇报上说上一句表明自己在这方面做 了多少贡献,其中更为核心的追求是节目、书籍能够给企业、单位、个人带来多少广告收入、经营收入、个人收入以及对于个人职称评定和单位政绩评定中带来什么影响。至于所做节目、书籍、科普文章究竟能够为农民的实际问题解决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并没有人去深入关心。媒体、出版行业的运作机制、评价机制不能有效激励和支持其机构员工真正深入地开展农业 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其媒介传播的形式、手段也无法支撑其深入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再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很多地方“企业+协会+农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关键角色,企业在其中承担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负责产品回收和销售的重大责任,理论上非常完美,但在实践中多数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主体,企业最大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其参与政府所组织的某某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其利益最大化,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它的首要目标可能是套取政府财政支持,或者说最大限度地在与农民的交易中获取最多的利益,一旦遇到生产与市场风险,农民就会成为企业转嫁危机的最大受害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相关人力资源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事业和为农民服务的活动中来。现有相关机构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政治号召,或者是作为其主要工作任务的副产品顺带完成的任务,相关人员的活动目标与活动过程不能有效针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农民对象。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小组认为,要充分发挥这些参与机构人力资源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潜力,应该在政治号召之外开辟更加有效的激励手段。本小组建议,一方面应该确保且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以便确保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其它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应该更多地赋权给农民及农民组织,让他们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市场利益主体,拥有更多资源以便吸引更多的潜在人力资源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事业和为农民服务的事业中来,同时有权力去评价和管理相关人力资源以便能够切实得到有效服务。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中,没有任何人比农民更加有利益相关和切身体会,因此也没有任何人比农民更有发言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将现在由他人管理、支配而农民只是被动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评价机制改为由他人支持、农民管理和支配的农业科技推广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促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对象人力资源情况 农民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主体,但这一点常常被完全忽视。农民在在决策中不参与,在科研中也不参与, 而在推广中只是被动参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社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因为企业是生产的主体力量,而在我国农业社会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从而也必然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主体力量。农业科技推广的许多实践已经表明,农民对生产内容与技术的选择比某些科技人员和政府官员更加科学合理,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性和低风险性,最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而部分科技人员和政府官员强制推广的某些技术和生产项目不仅未能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生产风险和对外依赖性,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很多情况下被证明是不成功的。这也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收效甚微、相关组织与活动被社会广泛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了现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线断人散网破”的凄惨局面。这种局面不改变,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逐渐没落的总体发展趋势不会改变。这里不是贬低科技工作者、政府官员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与能力,也不是否定现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而是希望更多地强调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乡土农业知识的作用与功能,希望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各种主体能发挥各自优势以及现代科技知识和传统农业知识的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我国农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农村人口众多,但文化素质较低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一方面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太多,而且素质普遍不高,给我国就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政策目标的实现造成巨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2009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统计显示,2008年末我国具有乡村人口7.2亿人,占总体人口的54.3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年末总人数39.6,,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人力资源,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人力资源。与2006年我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时数据相比,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了4200多万人。2008年末,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94,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受过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员的比例不到总体的6,,其中男性受教育程度要好于女性,其未上过学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员比例小于女性的相应比例,而初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均大于女性相应比例。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一方面限制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发展,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具体见下表所示: 第二、农民对社会对自身缺乏充分的认识 我国农民长期生存在比较封闭的熟人社会中,信息相对闭塞,尽管近年来由于电视网络媒体的广泛普及、外出打工人数的急剧增加,农民仍然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尽管在生产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非常希望能够早日致富,但对致富的目标缺少进一步的思考,不知道需要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农民的培训需求处于一种潜在状态,处在农民的“无意识”之中,他们大多不知道要培训什么,缺少现实培训需求或者说不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问卷调查和访谈所反映的农民培训需求往往集中于其短期需求,而缺少前瞻性的打算,限制了农民的长远发展。 第三、农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缺少话语权,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发展缺乏主动性 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一般较少,常常被认为素质低下,与落后联系在一起,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在经济、政治、社会中总是被边缘化。这种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不仅许多政府官员在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措施时以此为前提假设,大多数农民自身头脑里也这么认为,由此形成农民无能力素质差的假象,农民普遍缺乏自信,有话不敢说,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忍气吞声,在政府决策中缺少话语权,最终造成社会经常忽视农民的权益,农民自身也缺乏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是被动地参与,从而影响了发展的效果。实际上,已经有研究表明,农民可能文化程度会低一 些,但农民并不愚蠢,他们同样充满智慧,对自身所处生产生活环境了解更加透彻,他们所选择的生产生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也许比某些专家或政府官员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前些年,我国许多地方出现的政府专家大力推广的某些生产项目最终被市场证明都是失败的,这些现象清楚地表明,政府官员或专家有时候可能并不比农民高明多少。 2、我国农民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农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范围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占用土地规模的大量增加,以及农业人口的快速增长,农 民人均土地逐渐减少,许多农民已经不能再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农民经营趋向多样化,非农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另外,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日益开放以及商品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风险迅速增加。农民生存环境迅速变化,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不再单纯依靠农业,培训需求日益多样化,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应该不仅局限于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水平,而应该拓展到更大的范围。 第二,农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较大区域性和差异性 我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跨度非常大,各地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有巨大差别,从而造成各地 农民培训需求各不相同。例如,北京的密云、昌平、大兴等区县由于功能分工不同,其培训需求也各不相同,有的乡镇以蔬菜、果品等种植业为主,如昌平长陵镇出于保护文化古迹的需要以板栗等果树栽培为主;有的以猪、鸭等养殖业为主,如大兴的部分乡镇。东北土地比较肥沃,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农民单靠种地就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因此造成许多农民安于现状,缺少发展动力,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激发农民进取意识和增强发展动力是促进这部分农民进一步发展的迫切任务。 第三,我国农民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需求 实地调查表明,农民通常关心的事情绝大多数是正在遇到的困难,诸如生产技术问题、产品销信问题等,简单地期待政府或者技术人员能够立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不知道怎么样提高自身能力去解决问题。针对农民的这种特点,农民对社会对自身缺乏充分的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政府和技术人员一方面应该协助农民尽快解决目前正面临的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通过培训对农民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农民逐渐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挥农民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而政府和技术人员主要作为辅助人员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第四,农民在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缺乏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很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发展缺乏主动性。又由于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常常被认为素质低下,与落后联系在一起,长期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边缘。大多数农民自身也这样认为,普遍缺乏自信,缺乏参与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发展的效果。实际上,已经有研究表明,农民虽然文化程度较低,但是如果通过正确引导,深入沟通,他们所提供的培训需求信息可以非常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据此进行制定开发培训方案会更加有效。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农民在任何时候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政府官员和专家、技术人员等外来者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支持者、辅助者和协调者更为合适,也更加有利于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更好地发挥他们之间的合力,共同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该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发现他们的真实想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 四、结语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人力资源应该包括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充分发挥各类参与者的力量与 潜能才有可能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良好发展。上述分析表明,现有相关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对此缺乏深入认识,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的范围、功能定位、服务内容、素质特点等认识不清,造成政府推广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服务能力低下,社会推广服务参与机构人力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农民人力资源的情况和特点被严重忽视,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效率与作用,降低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作用,首先应该制定切实的政策与措施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系统中各类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本文档为【农业科技论文科技推广论文: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