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高中语文、基能装订成书2014

(2)高中语文、基能装订成书2014

举报
开通vip

(2)高中语文、基能装订成书2014(2)高中语文、基能装订成书2014 过程性资料总目录: 过程性资料1、部分课题组组员相关学习笔记摘录„„„„„„„„„„„„„ 85-86 过程性资料2、部分课题组组员的学习心得„„„„„„„„„„„„„„„„„ 86-87 过程性资料3、课题组张群老师讲《烛之武退秦师》讲评课教案及反思„„„ 87-90 过程性资料4、课题组成员于宏江执教《信息集成之网站制作》优质课及反思„ 90-92 过程性资料5、课题组成员定期课题会议及校际交流„„„„„„„„„„„„„ 92-93 过程性资料6、浙江余杭中学课堂观察工...

(2)高中语文、基能装订成书2014
(2)高中语文、基能装订成书2014 过程性资料总目录: 过程性资料1、部分课题组组员相关学习笔记摘录„„„„„„„„„„„„„ 85-86 过程性资料2、部分课题组组员的学习心得„„„„„„„„„„„„„„„„„ 86-87 过程性资料3、课题组张群老师讲《烛之武退秦师》讲评课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及反思„„„ 87-90 过程性资料4、课题组成员于宏江执教《信息集成之网站制作》优质课及反思„ 90-92 过程性资料5、课题组成员定期课题会议及校际交流„„„„„„„„„„„„„ 92-93 过程性资料6、浙江余杭中学课堂观察工具创造部分量表„„„„„„„„„„ 93-94 过程性资料7、刘英花老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及反思„„„„„„„ 95-97 过程性资料8、专家指导《林黛玉进贾府》意见„„„„„„„„„„„„„„„ 97-98 过程性资料9、课题组成员张群老师的一课三摩案例及反思„„„„„„„ 98-105 过程性资料10、课题组成员鞠海丽老师的市级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105-115 过程性资料11、课题组成员郭志勇老师的省级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115-120 过程性资料12、高中语文教学《读写要求》„„„„„„„„„„„„„„„ 120-122 过程性资料13、课题组开展“经典诗歌诵读”活动材料„„„„„„„„„ 122-122 过程性资料14、“我讲《史记》”系列活动教师、学生反思„„„„„„„„„ 123-127 过程性资料15、课题组组长刘英花老师典型发言材料报告„„„„„„„„ 127-131 过程性资料16、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现场会资料„„„„„„„„„„„„„„ 131-134 过程性资料17、《我思故我在》写作活动材料„„„„„„„„„„„„„„ 135-136 过程性资料18、教研员叶鹏老师为读写教学诊脉„„„„„„„„„„„ 137-140 9、语文课堂阅读积累与“2+1+1”写作模式过程性资料1„„„„„„„„„ 140-151 过程性资料20、系列活动部分学生获益成果„„„„„„„„„„„„„„„ 152-152 过程性资料21、课题主持人刘英花老师工作总结报告„„„„„„„„„ 152-155 84 附过程性资料1、部分课题组组员相关学习笔记摘录 摘录1: 鞠海丽: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课堂观察的要素应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大方面,其中,教师方面应包括教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机智、学习监控、教师语言(指示语、提问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等)、板书设计、媒体运用、情感投入等要素;学生方面应包括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思维表现、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等要素。 操作要求:(1)观察视角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观察目的。教研组应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需要、侧重点等确定观察视角,再分配给每个观察者。(2)观察视角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视角的基本特征。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材整合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3)观察视角符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双向需求。要根据观察者、执教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来确定观察点。 实施技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爱好特长、理论水平等选择最熟悉的要素,确定观察视角。 摘录2: 王爱明: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这里的课堂评价是指观察者对被观察者所进行的特定视角的教学评价,旨在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自我反思,提升教研组内各成员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观察者根据观察量表中的分析推论,对课堂观察现象进行综合描述,对观察到的课堂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对数字、图表及文字等所隐含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应遵循多维性、过程性、真实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1)突出新课程理念,能让你的评课提升层次。评课要以新课程理念作统领,紧紧把握学科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如何,方法是否合理,能力是否提升,效果是否显著等等。评课要直面现实问题,坦诚批语,商议办法,谋求创新,实现共同成长。(2)定量定性结合,能让你的评课有板有眼。用数字的方法作出定量结论,用定性的方法作出价值判断,把评价的定性描述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可靠基础上,能让评课有根有据,大大提高可信度高。(3)关注细节,能让你的评课生辉添彩。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底,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当然这个细节不仅仅是老师图画错了,字写得不好等,而是被很多听课者忽视的地方,如学生在下面意外小声说的话、学生的回答(或者反应)、课堂生成的问题等等。关注到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些细节,你的评课就能跳出来,就会出彩,就能有别人体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4)虚心公心,能让你的评课客观真实。观察者首先应以学习者的身份评课,做到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应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主观偏见,客观真实地呈现课堂的本来面貌。(5)以果溯因,能让你的评课扎实高效。以果溯因,可以避免被那种华而不实的“做秀”课所迷惑。揭示规律,可以透过课堂的表面现象,去深入认识教学的本质,抓住主要的实质问题,概括出被观察者突出的教学特点和主要问题。这样的评课对这个教研团队都是大 85 有益处的。(6)体现反思,能让你的评课展现魅力。评课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在探讨过程中,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及行为,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提升大家的课堂”的目标。 附过程性资料2、部分课题组组员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1: 宋俊姿:我们初步学习了这本书。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该书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书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在书中提出了“观课议课”这个有别于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式。他指出观课要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观察。什么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主要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那么,观课首先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它解决课堂教学现象的认识问题。而议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寄托的教育理想进行诠释、理解、讨论和对话。通过讨论对话,可以深刻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 从关注当下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质量的角度看,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着,也在生活着。学生在课堂上,首要的是在生活,然后才是学习。对于课堂教学, ;而强调要关注持续学习的强调要关注现实生活质量,意味着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在 要求,则意味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学生的现实幸福和未来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以学习为本,以学论教。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的水平。 学习心得2: 郭志勇:起初学习“观课议课”,认为无非就是听课评课,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观课议课与听评课相比:“观”一方面强调多种感官和一定观察工具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对多种感官带来的多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语言和行动、情境与故事、状态与精神都是观察的对象。“观”强调“面向事实本身”。 “议”不是下结论,做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与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地运用句号质疑、探询和发现的过程。“议”以参与者的自我解放为手段,以发展教师的自由为目标。听评课侧重于评价功能,往往呈现“一言堂”的局面,众多的是“听众”。在这种氛围里“一节课”定终身。尤其我在参加公开课时,迫使教师使出“浑身招数”,动用“十八般武器”,轰轰烈烈的投入到活动中,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观课议课是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教学事实和现象为教师之间谈论的话题,紧紧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议课者首先要自助,而后才是互助,并针对观察有目的的进行反思。以“假如我来上”的角度参与活动之中。在这里没有了领导被领导的从属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是其中主角。其主要 86 目的不在于为参与者提供思想,而在于促进参与者思想,并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新思想采取新的行动。 过程性资料3、课题组张群老师讲《烛之武退秦师》讲评课教案及撰写反思 张群老师讲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并熟练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分析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教学重点难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梳理文章结构和内容,了解烛之武游说过程。 教学过程:(实录) (一)1、诵读诗歌 首先,开始诗歌诵读时间,黑板板书,开始。 看来大家掌握的已经能够很熟练了,那下面我们做一个针对上节课内容的小测。 2、天天练 有关文学常识,预习中,大家已经背诵的差不多了,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看看烛之武是如何游说秦国退兵的。 诵读 首先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课文,最后集体朗读一遍,再试着背诵一遍。复述故事情节 上节课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写了一个故事情节梗概,下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互相补充。 好,讨论结束。请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你的答案是什么。 好,这几位同学回答的不错,分别从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三方面对这个故事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还原。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烛之武究竟是如何退秦师的。 87 详细剖析文章结构 1、首先我提个问题,事件的背景是哪部分。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好,朗读的很流畅。再把几个重点字词落实一下。特殊句式的翻译。纠正、点评。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烛之武游说秦国退兵的过程。 好,朗读的不错,我再点几个重点字词,你落实一下。特殊句式的翻译。纠正、点评。 好,预习的时候已经要求同学们把这一部分分好了层次并起了各自的标题,下 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请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好,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看这位同学的答案究竟对不对。 首先看第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既然烛之武是去劝说秦国退兵的,有所求就必须摆出相对低下的态度,这样才会让秦国易于接受。 接下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说的是亡郑只会增加晋国的面积,不会给秦国带来好处,所以可以起个标题是亡郑的害处。 再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很明显,是写的留郑的好处。 这两句是从亡郑与秦国的利害关系来分析的。 最后大家再一起来看一下整个事件发展的结果。秦的反应是什么,晋的反应是什么。 对,秦退兵,晋国也从道义准则触发,不再追究秦的责任,也退兵。郑国被围攻之危得以解除。 小结 通过这节课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经过、结果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的游说技巧,善于抓住各国间的利害关系,从对方的利益点出发,说理切中要点,最终劝得秦国退兵,解除郑国的危机。 (七)作业 四、板书 表明弱者态度 亡郑的害处 游说过程 留郑的好处 言而无信 离间秦晋关系 贪得无厌 88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荣成市第五中学 张群 内容摘要:新教师的课堂总是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关注学生方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能在课堂中“满堂灌”,要适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会思维的展示。同时,新教师要在反思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反思 思维过程 2011年9月30号,教研员叶主任到学校听新教师的课,宁主任、王老师、刘老师和组内其他老师也都参加了听课和评课,针对各位老师指出的不足和提出的建议,我做出如下反思。 首先,要注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上,我提问学生时,只是让学生回答了自己的答案,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如提问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课文分层,在学生回答完各自的分层后,我就让学生坐下,开始自己的讲解,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就没有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只是专注于答案。这就要求我以后要多加注意让学生陈述做题理由,了解学生的整个思维发展过程,进而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这样讲解问题就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提问时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时刻关注群体学生思维。如我上课时,先是挑选回答的学生,再提出问题,这就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关注一个被提问的学生,这样会使没被提问到的学生放松思考,不再积极思维,甚至跳离课堂。所以,要先提出问题,下达教学任务,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每个问题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来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时再挑选学生起来回答,每个学生就得到了充分的思维锻炼。同时,要注意多挑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样使所有学生随时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中。再者,要学会诱导学生回答问题,如提问后可以先让有自己的见解的同学主动起来回答问题,而不是照名单提问,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再次,要有主线,引导学生思维,不要只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中,一步一步严格按照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这样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分的单调和枯燥,也过于局限在条框之中。我应该抓住一条主线,让整堂课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同时将教学目标融合到上课的过程中,使其变为隐性目标,这样就不会使课堂显得太功利化。 第四,注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技巧训练之一,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加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节课中,我虽然设计了朗读环节,但还是不够多,个体朗读相对较少,要多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就更加容易深入课文并剖析课文。 第五,板书书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合理设计版面;板书书写要详细,给学生整理的时间,便于学生加强记忆;注意书写规范,不能用省略标点代替字,书写要详细。 第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最后一个探究题,“烛之武成功说服秦国退兵,我们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经过,烛之武的话能否让你信服,晋国是否像烛之武说的那样言而无信、贪得无厌。同学们思考、讨论。”各位老师普遍提出这个问题的设置太宽泛,仅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时间是无法引发出深层面的思考的。最后的讲解也太简略,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这要求我以后在探究题的设置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课文,使其更加具有有效性。 最后,各位老师也指出了这节课的优点,如课堂环节紧凑、完整:读、议、梳理、 89 巩固,正音、朗读,讨论、提问、评价,构成一个了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进一步的完善课堂、提高教学水平。 以上就是我针对各位老师的点评做出的教学反思,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很中肯,也很切中要点,使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身为新教师,自身要提高的方面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附过程性资料4、基能老师于宏江执教《信息集成之网站制作》优质课及反思 《信息集成之网站制作》教学设计 基能组 于宏江 【课题】信息集成之网站制作 【课型】上机操作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信息集成”及网站的知识有了一定认识,对FrontPage 2003这款软件的界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会用这款软件建立一个有一张空白首页的站点。 【课程标准】 学生学会新建网站、网页制作、调试网站 【教学目标】 1.运用FrontPage 2003 制作网站,学会:“表格规划”,“添加素材”,“修改网页背景”,“设置超链接”,“网站测试”等操作 2.通过“网站制作”,让学生实践信息集成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站制作”的理论知识,对FrontPage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利用FrontPage软件建立了一个站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网站制作”的具体操作。 [新课讲授] 首先我们以老师制作的“自主学习网站”为例了解一下网站的基本结构。 <教师广播> 打开自主学习网站文件夹,内部存放着网页和网站用到的文件,比如我们打开images文件夹里面存放着网站用到的图片文件。现在我们返回文件夹根目录,打开首页,首页上有四个导航按钮。通过这四个按钮可以分别前往网站的不同栏目。我们点击相关知识按钮,便进入了网站的一个分页面,在分页面上方也有导航按钮,点击这些既可以回首页也可前往其他栏目。 <教师发问> 那么现在请同学思考一下:导航按钮在网站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总结> 导航按钮建立起网页间的联系,使每张网页都不是孤立的。本节课我们就准备制作一个类似的网站。 同学们不会忘记2008年发生在我国的汶川地震使8万同胞离我们而去,有研究表明:很多地震中的遇难者是由于缺乏避震知识,而陷入了绝境。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制作一个普及地震知识的专题网站。 <教师广播> 同学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的五个操作任务,学会“表格规划”,“添加素材”,“修改网页背景”,“设置超链接”,“网站测试”等操作。 <教师指挥,学生操作> 90 请同学们打开“我的电脑”,进入D盘,打开“001文件夹”会看到有两个站点和一个名为“素材”的文件夹。Myweb 站点就是我们上节课建立的站点,同学们再打开“素材”文件夹,里面存放着网站用到的素材。现在同学们进入自主学习网站并打开网站的首页,自学前两个栏目。自学要认真,等会儿我要请同学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网站” <教师总结自主学习的重点> 通过自学同学们应该了解到几个重要知识: 1.网站由若干相关联的网页组成。 2.表格由若干单元格组成。 3.网页中要设置导航按钮(超链接),从而实现网页间的跳转。 4.网站用到的文件要分门别类的放到不同的文件夹中,以方便管理。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现在我准备请同学回答问题,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学的成果, (1) 我们要制作的网站将分设几个栏目, 制作时我们把网站的每个部分称为模块,而在用户看来则是栏目。 (2) 那网站至少应该有几张网页组成呢, 为什么是5张网页呢,学生回答„„„。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全面,上节课我 们学过:“首页相当与一本书的封面兼目录”,网站也要有封面和目录。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引领学生做实际操作的准备>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要求同学们制作出两张网页:首页一张,地震常识分页面一张。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网页制作的一般过程: 表格布局网页——》添加素材——》美化网页——》设置超链接 同学结合导学案,一同和老师浏览一下同学即将要做的五个任务。 任务二的操作就是“添加素材”的任务一的操作就是主要完成网页的表格布局, (在素材文件夹中), 任务三是在建立分页面, 任务四就是美化网页与设置超链接, 任务五是对网站的测试。 <教师广播演示任务一> 请同学们看计算机屏幕,老师把基本操作演示给同学们: 首先打开FrontPage 软件,点击打开按钮,打开上节课建立的MyWeb站点,老师把学案中的首页表格的绘制方法演示给同学们。点击首页点击确定,进入到首页编辑状态。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学案,对照电脑屏幕看老师的操作。首先点击“表格菜单”中“绘制”按钮,先画矩形后分割矩形,用画线的方式把表格分成若干单元格,根据学案上的首页布局方式,右侧的单元格需要拆分。而现在鼠标的状态还是“绘制表格”状态,要把鼠标形状还原后才能进行其他的操作,还原的方式是:双击鼠标。双击以后,同学们看鼠标指针是不是还原了,右击需要拆分的单元格,按要求拆分,把数据调成“4”,同学们看与学案中的表格相同吗,学生答:不同。那么同学们说:返回到首页没被拆分的状态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呢?(点撤销按钮)同学们说的很好。另外一种方式是合并单元格,用鼠标拖动的方式选中需合并的单元格,后右击鼠标选择“合并单元格”。现在我就按照学案中的例子拆分单元格。好这样首页的布局就完成了。 同学们思考:如果把制作网站的过程比作装修房屋的话,我刚才绘制表格的过程相当于装修房屋的那个步骤呢, 把大房间划分成若干个小房间,好现在我就把电脑交给同学们,规划自己的房 91 间吧: 如果不喜欢学案中的例子,可以创建自己个性化的表格。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完成任务一。 <教师广播演示任务二> 表格绘制好以后,接下来要向房间里面添置家具了,添加之前要先定位插入点,所谓“定位插入点”也就是指定将向哪个单元格中添加素材。比如:准备向顶端的单元格中添加标题,就要用鼠标在其上方单击后,插入对应的图片。点击插入菜单,点图片,来自文件后进入D盘,001文件夹中的素材文件夹,进入网站标题文件夹,选定文件后插入。我再向左侧的大单元格中插入图片,在其上方单击鼠标(定位插入点)后点击插入菜单,点图片,来自文件后进入D盘,001文件夹中的素材文件夹,进入首页图文件夹。向左滑动底端滚动条,使表格右侧露出,在第一个导航按钮处单击,后点击插入菜单,点图片,来自文件后进入D盘,001文件夹中的素材文件夹,进入按钮文件夹。按学案的布局方式,同学们说我应该插入哪个按钮图片呢,答:地震常识按钮。 同学们要养成阶段性存盘的好习惯,我现在点击保存按钮会提示“图片”的保存位置,同学们看:我刚插入的三张图片都在对话框中,为了方便日后网站维护,要把图片存放在图片文件夹中。这样我就完成了网页的保存工作,现在我把电脑交给同学们,同学们按要求做学案中的5个任务。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完成其余任务(学有余力的进入“拓展提高”) 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操作建议”及“个别辅导”。如有共性问题,也可利用广播系统公开演示。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网站的制作基本操作:表格规划”,“添加素材”,“修改网页背景”,“设置超链接”,“网站测试”等操作。“网站制作”是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过程性资料5、课题组成员定期课题会议及校际交流 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课题会议 92 与六中老师开展校际交流 过程性资料6、借鉴浙江余杭中学课堂观察工具创建部分量表 一、学生参与度观察表 量表设计:郭志勇 观察维度:倾听 互动 研究问题: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 观察者: 张群 活动环第一组主持 第二组主持 第三组主持 第四组主持 节 学生参与 专人数 注 倾比例 听 辅查阅 助回应 倾 听 其他 方 式 回答人数 主 动 人数 回 答 比例 93 主 动 人数 质 疑 参 与 人数 讨 论 比例 备注: 注:1、专注倾听和参与讨论的比例应该占全班人数的比例;2、主动应答的比例应该是占应答人数的比例;3、主动应答、质疑、参与讨论可以加以描述性的记录。 二、教师引导观察表 量表设计:鞠海丽 观察维度 : 教师教学 指导 机智 研究问题: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观察教师: 张君胜 引导方式 引 导 时 机 引 导 理 由 引 导 功 关键语言 非语言表现 效 导入 1、 2、 课 3、 4、 中 总 结 其 他 备 注: 注:1、引导理由主要指学生处于需要指导的状态;2、引导功能中的功能主要有鼓励、矫正、点拨、帮助、提升等作用。 94 过程性资料7、刘英花老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及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片头 《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学现场 教学反思: 由一节《林黛玉进贾府》想到的 荣成五中 刘英花 听陈丽华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收获很多,对自己教授的《林黛玉进贾府》 95 思考也不少,想以这节课为发散点,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应到位。 陈老师解读文本时,有一处处理得很到位。在探讨黛玉的动作描写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找到黛玉和三姐妹见面、和王熙凤见面、听贾赦带话三处动作描写时用到的同一个字——“忙”:“忙起身迎上来见礼”,“忙陪笑见礼”,“忙站起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忙”字有怎样的含义,学生通过体味“忙”字,探究出黛玉知书识礼、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我认为这个点抓得非常好,这个“忙”字的确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理解黛玉性格有很大帮助,这一处探究就显得很到位。 不过这节课也有文本处理不到位之处。譬如探究黛玉的肖像描写,学生说“心较比干多一窍”说明黛玉聪明,教师表示赞同后便进入其他环节的探讨。我觉得这里就略显粗糙了,因为此处涉及用典,在探讨时应先把典故阐释清楚,然后概括出用典的目的,进而概括黛玉性格特征。如果只是匆忙带过,这一处的信息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掘,而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就不能清晰到位。 其实这类文本处理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找到了相关语段,概括了教师需要的“要点”,却忽略了从语段到“要点”的解读过程。如有老师讲《雷雨》,让学生辩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有正方同学找到周朴园为鲁侍萍修坟证明他们有爱。教师表示赞同,然后一掠而过。其实这时候教师应该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修坟就表示爱呢,那么学生可能会说修坟是为了纪念鲁侍萍,所以表明他爱鲁侍萍。而老师可以再引导反方同学驳,修坟就表示爱吗,学生可能会说修坟可能是修给别人看,表示自己有情有义,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辩论。这样一来,“修坟”的含义便大大丰富,而经过这番探讨,学生对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对课堂的预设不应局限学生的思维。 课堂不能被课件左右,这是对语文课的共识。但这节语文课幻灯呈现的内容过多,也导致预设的内容太多。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随后便有相应的答案。这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学生每探讨完一个问题,教师便要随后展示“标准答案”“以正视听”。于是课堂完全按预设的内容中规中矩地往下走,即便偶有不同,教师也会努力地把学生拉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于是学生说“小心翼翼”教师要引导到“小心谨慎”上,学生说“善于逢迎”,教师就引导成“善于奉承”。其实如果把幻灯上的标杆去掉,答案是不是可以更多彩呢, 类似的课堂并不鲜见。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见到这一幕:学生“碰”到老师的标准答案时,老师喜笑颜开;学生“碰”不到时,老师反复启发、提示,直到心满意足;有时学生实在启而不发,教师只好自己说出标准答案。如是往复后,教师生怕学生说不出想要的答案,学生生怕说不到教师要的答案上,师生都在绞尽脑汁,思维的火花只能越来越弱,直至消灭。其实,小心翼翼与小心谨慎到底差了多少,善于逢迎与善于奉承又有多大区别,如果教师不预设那个框框,而让学生自由地交流,是不是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呢,所以我说教师既不要在幻灯上预设框框,也不要在思维上设定框框,给学生自主发散的机会。 当然,不是说学生信马由缰怎样都可以,当学生的答案有瑕疵时,教师如果可以巧妙引导而不是急切追问的话,也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杨锦平老师那节课,学生归纳黛玉的性格特征时,用到“懂礼节”一词,杨老师予以肯定并写在黑板上,然后在“节”后面加上括号,写了一个“法”,然后让学生思考用哪个词更能表现黛玉性格,学生一讨论便发现,礼法比礼节多了一层社会意义,只这一个字,就把学生引到了对封建礼法的思考上,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更巧妙。 96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教的是不是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学到怎样的程度。要把“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教师就应多一点反思与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有时刻关注课堂过程,关注课堂细节,课堂教学才能日趋有效。 过程性资料8、专家指导意见 《林黛玉进贾府》案例分析 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六位老师同讲《林黛玉进贾府》,风格不同,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但有一位老师的课暴露出较多问题,想就这节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的事迹为例,告诉学生聪明人善于抓住机遇,今天你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明天你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进入新课后,设置“我会读”环节,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三)分析贾宝玉人物形象,设置“我会想”环节。提出三个问题:(1)别人介绍的宝玉是什么样子,(2)黛玉看到的宝玉是什么样子,对宝玉的两处肖像描写有何不同,(3)课下注释说《西江月》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宝玉的性格,它褒扬了宝玉哪种性格特点,(四)设置“我会问”环节,宝玉“因笑道”,问宝玉为什么笑,宝玉为什么摔玉,然后分角色朗读“摔玉”一节。(五)设置“我会用”环节,针对人物描写的手法进行迁移训练。 听过这节课,我思考了三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环节设置是否合理, 本节课设置的第一个环节很让人费解,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先给同学们进行一次励志教育,二者有何关联,细想想,有点明白了。可能是授课教师担心这种比赛课学生放不开,所以先进行一番鼓励,让学生抓住这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我认为这一环节设置得很突兀。课堂讲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气氛的掌控应贯穿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课堂智慧来调度,而不应靠突击式的发动来“防患于未然”。 再看步入正课后的设计。从检查预习情况这一环节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林黛玉进贾府》篇幅较长,单就文本内容进行研读,可能需要两到三课时才能完成。而这节课只完成贾宝玉这一个形象解读就开始了迁移训练,这样安排显然不合理:相对于整篇文章,贾宝玉的形象解读只占有小部分的内容,怎么能在大部分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始迁移训练呢,这有悖于学习 97 规律。 二、课堂内容设计是否有效, 这位老师在安排课堂内容时把重点放在贾宝玉的形象解读上。这样设计的动机也许是要避开多数人的思维,力求出新。但这位老师忽略了两个要点。第一,主次不分,偏离重点。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谁是主要人物,相对于三春、贾母等,宝玉确实算是主要人物了,但相对于黛玉和凤姐,宝玉只能算是“次重点”。试想,一节课把主要人物抛开,而纠结于“次重要”人物,岂不是偏离了重点,能做到对人物的有效把握吗,创新不等于与众不同,更不能跑偏。第二,容量太小,难收实效。前面谈到,宝玉只是这篇文章的“次重点”人物,信息量过少,因而课堂显得很单薄。为了扩充容量,这位老师努力从文本中挖掘问题,甚至在“宝玉因笑道” 提出“宝玉为什么笑”这样的问题。宝玉的笑既没有深意,也没有用意,不过是笑着说话而已,有深挖的必要吗,把极具典型性的人物、细节都抛开,而纠结于不具典型性的细枝末节,课堂便陷入陷入了无效提问,结果可想而知。 三、对人物的探究是否基于文本, 人物形象从何而来,从文本中来。因此,尊重文本、就文论文是我们解读人物形象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本次优质课评选中较多地暴露了基于经验、脱离文本来解读人物的问题,这节课也是如此。如教师问“宝玉为何摔玉”时,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了宝玉要求男女平等的结论。《红楼》中的宝玉确实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那些个纨绔子弟,他对女性的尊重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在这节中,宝玉不过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任性而为,摔玉、胡说等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内容得出要求男女平等的结论是不是太牵强了, 这节课暴露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很多教师在探究文本时目的不清,不知道自己要通过对此文的探究达到怎样的目的,收到怎样的效果,因而在课堂设计与内容安排上就显得随性而为,缺少章法。再者就是对名著章节的解读,一定要尊重文本、基于文本,切不可把对整部名著的经验强加在一个章节上,从而导致文本解读生拉硬拽、盲目拔高。 过程性资料9、课题组成员张群老师的一课三摩案例及反思 “一课三摩”活动课案例《鸿门宴》 2012年2月21日,我校语文组面向全校教师展示了我组“同课三构,一课三摩”的教学模式。希望从以往较成功的课例活动中找到与观课、议课活动较好的结 98 合点。 流程设计第一环节如下:高一、高二教师按照教学实时进度备课,采取两轮抽签的形式分别决定初建课和重建课的授课教师。第一轮抽签安排在上午7:30,由高一张群老师抽中,然后本节课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第二节课是初建课,全校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观课;第三节课语文组全体教师在教学楼会议室评课、议课,其他学科教研组长旁观学习,各语文教师提出重建课修改建议,完成重建课教案。第二轮抽签安排在第五节,再次由张群老师抽中,第六节上重建课,仍旧是全体教师观课,第七节课评课议课,完成再建课教案。高一语文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个性化内容,第二天正式在本班授课。活动结束后,大家完成活动记录及听评课反思。 过程记录如下: 讲课前一天个人备课,初步形成课堂构思,再进行课前会议(集体备课完善个案,形成共案)。 第一节课抽签后,由高一张群老师抽中,高一9班听课。下午讲课的教师还是在高一备课组中抽签。抽签后,高一备课组开始辅助张群老师初步的修改、完善教案,细化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各环节间的过度语言的设计,以使得课堂更流畅、更紧凑。 第二节课正式课堂教学,语文组教师、各教研组长、分管学校领导集中听课。 第三节课后会议。首先由张群老师谈授课体会,先说明本节课的思路,由“读史识人”入手,概述史实,让学生自己对《鸿门宴》进行一个百字的概括,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小组讨论、交流。接下来,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开始“识人”,将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为了探讨的更深入,分小组讨论刘邦、项羽,并给学生一个答题模式,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答题思路。提问让学生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一个深度对话,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接下来,总结自己讲课过程中的不足,语速过快;课堂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学生不按答题模式来回答,老师也没有及时的补充,造成环节的遗漏;课堂前半部分节奏稍显缓慢,导致后半节课时间紧张,最后的深度对话没有时间进行,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随后各位听课人开始评课议课,指出课堂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下是部分摘录内容: 1、郭志勇老师指出整节课还是比较流畅的,环节比较紧凑,但仍有一些不足。比如对学生进行人物描写方法的指导就是为了学以致用,但学生回答时却忽略了,作为老师也没有及时的引导改正、补充,使得课堂重要的环节产生遗漏。其次,点评太短,没有点评在点上。第三,课堂最后稍显仓促,时间分配不合理还是主要原因。 2、毕淑艳老师给出以下意见:优点在于“读史识人”——浅层的知识引发深层的思考;环节设计非常合理,整个课堂完整、紧凑;学法指导使学生在知识的支撑下来完成人物分析,学以致用;答题模式的设定非常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答题思路;可以进行拓展研究,对悲剧人物的命运思考,让学生讨论,甚至可以据此开一节写作课,将深度对话开展的更深入。 3、周明燕老师指出课堂小测可以联系基础知识的落实,加强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最好对刘、项二人进行一个对比总结;留出深度对话的时间。 4、姜春玲老师指出学生讨论进行的是一个有目的的讨论,这便于学生更细化每个人物的形象,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人物分析上,可以通过刘、项两个阵营的谋士、勇士、内奸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两个主帅的性格特点。 5、连春玉老师认为整堂课流畅、自然,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在课堂小测方面可以与课文联系的更紧密一些,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99 6、宁华强主任认为方法指导便于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这个环节设计合理;史实概括便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7、王海龙主任指出小测节奏有点慢,可以做适当调整;学生讨论时间偏长,可以让组长或成员代表起来交流。 最后肖海波主任做了简单总结,认为通过本节课对《鸿门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同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鸿门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广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以后可以把这次的课堂当成一种模式来做。 附张群老师最初教案: 《鸿门宴》之“读史识人” 学习目标: 熟读文本,概括史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前诵读:《诉衷情》 《小重山》并默写(评课意见:课前环节与本节课授课内容脱节,建议调整内容) 大屏幕: 《鸿门宴》之“读史识人” 单元话题:人生百相 导入语: 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们讲过,《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著作,那么这句话传递了两条信息: 第一,《史记》的篇目是记录历史的; 第二,《史记》的篇目是写人的。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重点,边读史边识人,看看司马迁怎样借那场没有硝烟的交锋来展示人生百相, 一、 整体把握,概述史实(字数要求:150字左右) (评课意见:概括情节要求的字数偏多,建议调整为100字左右) 史实概述:(评课意见:教师点评应围绕起因、经过、结果展开,对学生思维应有指导作用) 二、人物解读方法指导 环节设计目的:指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来理解、分析人物。(评课意见:过渡语欠缺,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神态,所以又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三、学以致用读史识人 环节设计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知识。 问题设计:读史识人——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默读课文,从刘邦、项羽、樊哙、张良四人中选取一人,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读史识 我从《鸿门宴》中读到了 的刘邦(项羽、樊哙、张良) “ ”处运用 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 100 性格特点。 结合同学发言完善人物形象: 四、诵读体味 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以发现,“鸿门宴”上的交锋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下面诵读《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因招樊哙出”体味“鸿门宴”上双方的交锋。 (评课意见:本节课“读史识人”框架构建很合理,课堂方法指导与学以致用环节相扣很好;但课堂思维深度不够,建议完善) 第四节集体完善初建课教案,根据各位老师的评课意见修改教案。 附:重建课教案: 《鸿门宴》之“读史识人” 学习目标: 熟读文本,概括史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前诵读: 《诉衷情》 《小重山》(保留课前诵读,继续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取消默写环节,加上《鸿门宴》虚词积累和特殊句式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环节) 大屏幕: 《鸿门宴》之“读史识人” 单元话题:人生百相 导入语: 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们讲过,《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著作,那么这句话传递了两条信息:第一,《史记》的篇目是记录历史的;第二,《史记》的篇目是写人的。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重点,边读史边识人,看看司马迁怎样借那场没有硝烟的交锋来展示人生百相。 一、整体把握,概述史实(字数要求:100字左右) 史实概述: 二、人物解读方法指导 环节设计目的:指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来理解、分析人物。 加上过渡:梳理过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史学家司马迁在叙述史实的同时,以如椽大笔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送到我们面前,那么下面我们边读史边识人。识人前,我们需要学会怎样识人。同学们看大屏幕,人物描写的方法: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神态,所以又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三、学以致用读史识人 环节设计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知识。 问题设计:读史识人——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默读课文,从刘邦、项羽二人中选取一人,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101 读史识 我从《鸿门宴》中读到了 的刘邦(项羽、樊哙、张良) “ ”处运用 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 性格特点。 (根据初建课学生学习情况,对备课内容予以完善) 刘邦: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巧言善辩,善谋略能屈能伸(拉拢项伯,送玉璧给项羽),心思缜密,机警(君安与项伯有故,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动作描写——坚决果断(立诛杀曹无伤) 侧面描写——有政治野心(范增语),有才能(“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知人善用(集团实力强大,谋臣武士都忠心卖命),刘项对比以项羽反衬刘邦(知人善用与处置内奸) 项羽: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遇事急躁莽撞,缺少周密部署(旦日飨士卒);头脑简单(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有自身的谋略(与樊哙,明为豪爽,暗则试探); 动作描写:重诺守信又自负,有妇人之仁,优柔寡断(范增数目项王„„默然不应,答应不杀就真不杀);自负(“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璧”为君王象征,自认为可以掌控刘邦),重情重义又缺少谋略(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因此就“许诺”) 侧面描写——无能不具备帝王才能(范增“竖子不足与谋”);用人不当,有勇无谋(以刘邦反衬项羽) 教师总结点评。 四、诵读体味 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以发现,“鸿门宴”上的交锋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下面请两位同学诵读《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因招樊哙出”体味“鸿门宴”上双方的交锋,注意读出人物的气势。 (加入深度对话环节) 五、深度对话 刘项之争,硝烟弥漫,行走在刘项之争的途中我们已经猜中了故事的结局。鸿门一宴后,项羽节节败退,垓下之战项羽身边仅剩26人,不可谓不凄凉。就在此时,项羽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他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句话一句怨天一句怨时。古人说成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时”,同学们赞同他的观点吗,(生普遍答“不赞同”)请同学写一段批驳性的文字来驳斥项羽观点。 评课意见:对初建课进行了很好的完善,各环节更紧凑、合理,教师过渡语富于情感,衔接自然,极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问题:因为课堂容量较大,后面的诵读环节未能进行,比较遗憾;深度对话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仓促结束,教师要求课后完成短文,基本不切实际,所以建议诵读环节放在下一课时,留下相对充裕的时间完成对话环节,让学生讨论后现场交流。 下午第一节课抽签决定重建课授课人,还是由张群老师抽中,第二节高一10班上课,其他成员听课。 第三节课后会议,首先由授课人谈重建课教案修改情况以及落实情况。首先在 102 小测方面做了修改,吸取上午评课老师的建议,宋词只诵读不默写,增加了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检查。其次,更加详细总结了关于刘、项的性格特点。第三,增加深度对话的时间,给学生们讨论、交流的时间。在落实方面,环节更加完整,语言更加流畅,但在有些地方还有不足,如人物描写方法的总结上还不够到位,有遗漏,总结性语言稍显仓促,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稍显沉闷。 接下来听课人评课议课,首先郭志勇老师指出了一些不足。第一,语速过快,缺少起落调,语言应抑扬顿挫;其次,重复过多,不要重复学生的话,可以评价学生的话,重复说明精力不够集中,备课不够充分;第三,没有认识到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方法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遗漏是因为没有吃透教案。郭志勇老师还指出,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不如上午的学生,讨论不够热烈;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点仓促。 张德峰老师认为,师生活动配合不如上午好,整堂课偏散。 基本能力组于宏江老师认为可增加诵读时间,活跃课堂氛围。 鞠海丽老师指出各个环节之间过度不紧凑,体现人物性格的段落可分开分析。 肖志敏老师则认为学生不够积极,但老师能在学生回答偏离想法时及时拉回,错误回答及时纠正、评价。 毕淑艳老师指出分析人物应质疑从方法上,结合故事情境,引导学生重点朗读,逐段分析,同时详略方面要有安排。 基本能力组张君胜老师指出总结仓促,注意从某个角度引导学生总结。 宁华强主任认为下午的课内容详略方面好于上午,课堂氛围不如上午活跃。 肖海波主任指导我们要通过本次课找出一系列课的好的模式,不断完善,听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不断提高。 滕晓文主任最后总结,评课要有重点,公平,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二次评课重点看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多少,经过重构改了多少,重建过程要有痕迹。 最后根据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集体完善重建课教案,形成再建课教案。 附:再建课教案 《鸿门宴》之“读史识人” 学习目标: 熟读文本,概括史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课前诵读:《诉衷情》 《小重山》 课前小测:《鸿门宴》虚词积累和特殊句式检测 大屏幕: 《鸿门宴》之“读史识人” 单元话题:人生百相 导入语: 大家回忆一下,之前我们讲过,《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著作,那么这句话传递了两条信息:第一,《史记》的篇目是记录历史的;第二,《史记》的篇目是写人的。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重点,边读史边识人,看看司马迁怎样借那场没有硝烟的交锋来展示人生百相。 一、整体把握,概述史实(字数要求:100字左右) 史实概述: 二、人物解读方法指导 环节设计目的:指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来理解、分析人物。 过渡:梳理过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史学家司马迁在叙述史实的同时,以如椽大笔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送到我们面前,那么下面我们边读史边识人。识人前, 103 我们需要学会怎样识人。同学们看大屏幕,人物描写的方法: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神态,所以又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三、学以致用读史识人 环节设计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知识。 问题设计:读史识人——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默读课文,从刘邦、项羽二人中选取一人,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读史识 我从《鸿门宴》中读到了 的刘邦(项羽、樊哙、张良) “ ”处运用 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 性格特点。 刘邦: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巧言善辩,善谋略能屈能伸(拉拢项伯,送玉璧给项羽),心思缜密,机警(君安与项伯有故,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动作描写——坚决果断(立诛杀曹无伤) 侧面描写——有政治野心(范增语),有才能(“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知人善用(集团实力强大,谋臣武士都忠心卖命),刘项对比以项羽反衬刘邦(知人善用与处置内奸) 项羽: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遇事急躁莽撞,缺少周密部署(旦日飨士卒);头脑简单(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有自身的谋略(与樊哙,明为豪爽,暗则试探); 动作描写:重诺守信又自负,有妇人之仁,优柔寡断(范增数目项王„„默然不应,答应不杀就真不杀);自负(“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璧”为君王象征,自认为可以掌控刘邦),重情重义又缺少谋略(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因此就“许诺”) 侧面描写——无能不具备帝王才能(范增“竖子不足与谋”);用人不当,有勇无谋(以刘邦反衬项羽) 教师总结点评。 四、深度对话 刘项之争,硝烟弥漫,行走在刘项之争的途中我们已经猜中了故事的结局。鸿门一宴后,项羽节节败退,垓下之战项羽身边仅剩26人,不可谓不凄凉。就在此时,项羽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他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句话一句怨天一句怨时。古人说成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时”,同学们赞同他的观点吗,(生普遍答“不赞同”)现场请同学踊跃交流个人观点。 104 授课教师反思: 张群 今天,刘英花老师语文课程团队实行“同课三构,一课三摩”教学模式,高一、高二教师按照教学实时进度备课,采取抽签的形式决定授课教师。上午初建课与下午的重建课都由我抽中,课后各位听课老师进行了评课议课,针对各位老师指出的不足和提出的建议,我做出如下反思。 首先,初建课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氛围不错,整个课堂比较流畅,课堂环节的设计也比较合理。但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比如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前半部分小测和史实概括占用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环节时间紧张,各个环节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稍显仓促;课堂小测部分应多注重与文本相联系,加重文言知识的检查;课堂中,讲解了方法指导,学生没有学以致用,而我也没有及时的纠正、补充,造成了教学环节的遗漏;在学生评价方面,评价语言过少,导致评价不到位;总结性语言也仓促而过,没有总结到点上,应加强自身的评价和总结性语言的训练,同时也可以从某个角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大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提问环节可以多选取学生回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其次,在重建课中,根据上午各位老师的评课建议,对教案做出了修改,使得课堂环节方面更加紧凑、完整,但在很多地方还有问题,有待改正。如语速过快,使得课堂显得很仓促,学生也没有吸收、消化的时间;因为紧张总是在重复学生的话,评价语言也不够精确,使得很多话是无用评价;在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上,还是有遗漏,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将教案吃透,没有认识到教案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以后要注意对教案吃透,更认真的备好课;下午的这个班平时就比较沉闷,应根据班级特点,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可设计诵读环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师生配合更加默契;保持上课的激情,不管上几节课,都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讲课中要时时与文本相联系,不脱离教材,是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多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时间,将自己的疑问释放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这对学生也是一个思维锻炼过程。 通过这两节课的锻炼,我的教学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而在课后会议中,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很中肯,也切中要点,使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身为新教师,自身要改正的问题也很多。我会吸取大家的意见,将自己的这堂课完善的更好,并在以后的课堂中,改正自己的不足,认真备课,吃透教材,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过程性资料10、课题组成员鞠海丽老师的市级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 任课教师: 鞠海丽 教龄: 13 个人教学特点: 注重学生的诵读与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不 断生成新的认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学主题: 通过点评与交流,赏析人物形象(林黛玉 王熙凤) 观察教师: 王爱明 宋俊姿 张群 周明燕 郭志勇 于宏江 张君胜 活动背景:新课改实行了很长的阶段,以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让 听课评课更为深入,更能客观评价课堂教学,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 建议,做好教学反思,我们做的依然不够,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沟通 105 协商与观察的明确的指向性,课前没有充分沟通和协商,授课教师和观 课者课前并未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从而导 致听评课走向形式化、流程化,恰逢荣成市教研中心开展高中优质课的 活动,语文组走入课堂,观察课堂,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等方面, 进行课堂观察,制作观察量表,以引导观课方向,促使议课有的放矢。 【课前会议】 2012年 4 月10 日 (一)任课教师 鞠海丽 说课 1、内容主题: 《林黛玉进贾府》属于中国古典小说,但是它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有很强的故事性不同,更多的是人物性格、人物情感、人物命运的展示,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并不大,因而学生平时对《红楼梦》的接触几乎为零,《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第三回,是全文的总纲,主要人物都在这章出场,人物的性格、命运在这章里都有暗示,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好这篇课文显得尤其地重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设置好教学的问题,要真正地深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领悟到红楼的魅力。我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主要从主要的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这样设置本课的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从分析林黛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让学生初步对贾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对林黛玉,王熙凤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重点: (1)了解林黛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3)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 人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2、学生情况: 学生对于《西游记》一类的作品往往有深厚的兴趣,而对于《红楼梦》这样的作品避之惟恐不及。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同时因为学生对于红楼人物只有很模糊的了解,所以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讲究技巧,既不能深奥难懂,让学生找不到方向,也不能很直白,让问题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3、教学设计 环节一: 介绍人物及分派。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个女儿国,通过幻灯显示贾府众生相图,依次介绍图片人物,理清人物关系:老祖宗贾母,贾府地位最高者,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 106 人,宝玉的母亲,贾珠的妻子李纨,贾氏三姐妹,迎春探春惜春,她们是贾母嫡亲的孙女,王熙凤也称凤姐,她是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母的孙媳妇,林黛玉,贾政胞妹贾敏的女儿、贾母疼爱的外孙女林黛玉。 学生从众生相中选取印象最深的女子,一般是林黛玉和王熙凤,让学生快速调换位置,分为凤派和黛派。 环节二: 初读文本,评点人物外貌。 小组开始探讨第一个问题:结合相关语段思考,你选择的人物有怎样的外貌特征,从中看出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幻灯显示问题)同学们分小组讨论3分钟。小组分别交流,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细读文本,评点人物言行。 让学生再次分组交流探讨,除外貌肖像之外,还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物,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综观人物外貌与言行,学生交流凤组、黛玉在心中留下的印象。 环节三: 深入思考,探讨生存姿态。 学生的精彩点评与表演体现了他们对黛玉和凤姐有深刻的了解,引导学生回想一下黛玉与凤姐她们出场时的姿态有何不同,(幻灯显示“姿态”) 交流之后,进一步探讨问题:同是女子,同与贾府关系密切,为什么在庄严肃穆的贾府,她们一个“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而一个是“放诞无礼”,从他们截然不同的出场姿态中,你能看出她们生存的姿态也就是处境、地位有何不同,同学们小组讨论3分钟。 环节四: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了娇弱聪敏、小心谨慎的黛玉,也认识了放诞无礼、圆滑世故、见风使舵的凤姐。这两个人物,相对于红楼众生,只是微小的部分,如果同学们想对红楼众生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推荐同学们课后读《红楼》,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4、我的想法、困惑: 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一直纠结于切入点的问题,学生对红楼基本是没有了解的,也没太大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真正在课堂有所收获,同时课堂也不能显得单薄,这需要做好取舍的工作,红楼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只选取两个女性形象——林黛玉和凤姐,会不会太少了,学生无话可说,可是如果再加入迎春、探春、惜春、宝玉的的形象,就又破坏了课堂的主题,课堂显得凌乱,时间处理也有难度。最终将主题确定为通过交流点评,赏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让主题从深度扎根。希望各位多提意见,不断完善课堂设计,让课堂更为有效高效。 (二)各位观察者与授课老师的交流: 张群:《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很长,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课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鞠海丽:课前让学生到阅览室寻找相关红楼资料,对贾府人物关系有比较多的了解,利用预习时间充分读熟读透《林黛玉进贾府》,做到对文本有初步的认知。 王爱明: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对红楼的了解很有限,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观察很重要,如果学生的兴趣不深厚,那么参与度就 107 不会太高,进而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沉闷,学习目标就很难达成,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呢, 鞠海丽:学生虽然对《林黛玉进贾府》或者说对红楼了解很少,但是学生都有好奇心,都想探索新鲜的、他们不熟知的问题,所以要活跃课堂气氛,就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问题时要难易结合 ,让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在孰知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正确合理的回答,只要设计好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学生活动尤其是学生小组活动要调之有度,要关注不同理解力,不同学情的同学的课堂反应,由此设置问题才能合理有效, 宋俊姿:课堂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小组讨论势必会有所倾斜,那如何在保证课堂争论的气氛热烈的同时,调动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小组讨论有效呢, 鞠海丽:小组成员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进行不同的分工,比如设置主持人、记录者、发言人等角色,让每个人都能动起来,各抒己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的意见,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认知,杜绝让课堂成为一部分甚至几个人的课堂的现象,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讨论后确定观察点 1、学生参与度:观察教师 王爱明 宋俊姿 2、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回答:观察教师 张群 周明燕 3、教师引导:观察教师 郭志勇 于宏江 、知识落实:观察教师 张君胜 4 【课中观察】2012年 4月 10日 第3节课 上课前5分钟,观察者应提前来到教室,根据观察点确定观察的位置。上课的时候,观察者根据观察任务,运用观察工具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量表如下所示: (一)学生参与度观察表 量表设计:张群 观察维度:倾听 互动 研究问题: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 观察者:王爱明 宋俊姿 活动环第一组主持 第二组主持 第三组主持 第四组主持 节 学生参与 专人数 10 10 10 10 注 比例 100 100 100 100 倾 听 辅查阅 6 5 3 3 助 回应 3 4 4 3 倾 听 方其他 1 1 2 4 式 回答人数 5 3 6 4 主动人数 5 6 4 5 回 答 108 比例 50 60 40 50 主动人数 40 30 50 30 质 疑 参与人数 4 3 5 3 讨 论 比例 80 100 90 80 备注: 学生参与较多,能够倾听他人见解,主动参与讨论。 注:1、专注倾听和参与讨论的比例应该占全班人数的比例;2、主动应答的比例应该是占应答人数的比例;3、主动应答、质疑、参与讨论可以加以描述性的记录。 (二)问题设计观察表 量表设计:郭志勇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 问题设计 研究问题:强化学生问题设计意识 观察教师:张群 周明燕 问问 题 设 计 学 生 反 其 题 映 他 问 题 表 提出与素指向目标 述 方式 材关明晰层次 联度 度 理应答素材 解反应 反 应 素 结合相关语段思考:A预A紧A很 B A明C 讨 材 你选择的人物具有设 密 明确 提升白的 论后一 怎样的外貌特征,能力 回答 你从中看出她怎样 的性格特点, 素 先来看黛玉的外貌A预A紧A很B 提A明B 思 材 特征,哪位同学来设 密 明确 升能白的 考后二 为我们介绍 力 回答 素 联系人物所处的场B 生A A B 提A B 思 材 合,结合人物言行、成 紧 很 升能明白考后三 心理点评,看看你的密 明 力 的 回答 “她”具有怎样的性确 格特点, 素 黛派同学谁来给我B 生A A B 提A B 思 材 们说说凤姐是一个成 紧 很 升能明白考后四 怎样的人, 密 明 力 的 回答 确 109 素 现在我们对黛玉和B 生A A B 提A C 讨 材 凤姐的形象有了深成 紧 很 升能明白论后五 刻的了解,那么同学 明 力 的 回答 们回想一下黛玉与密 确 凤姐她们出场时的 姿态有何不同, 素 同是女子,同与贾府B 生A A C 激A C 讨 材 关系密切,为什么她成 紧 很 发情明白论后六 们一个“步步留心,密 明 感 的 回答 时时在意”而一个是确 “放诞无礼”,从他 们截然不同的出场 姿态中,你能看出她 们生存的姿态有何 不同,同学们分小 组讨论。谁能发表一 下自己的见解呢, 注:1、问题设计的基本情况: 提出: A预设 B 生成 ; A紧密 B 比较紧密 C 不紧密; 关联度: 指向: A很明确 B较明确 C不明确 ; 目标: A 强化基础 B 提升能力 C 激发情感 ; 2、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反映 : 理解反应: A明白的B 不太明白的C 不明白的 应答反应: A 即答 B 思考后回答C 讨论后回答 (三)教师引导观察表 量表设计:鞠海丽 观察维度 : 教师教学 指导 机智 研究问题: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观察教师:郭志勇 于宏江 引导方式 引 导 时 机 引 导 理 由 引 导 功 关键语言 非语言表现 效 导入 一曲红楼, 满如果说覆幻灯片贾府点拨学 园春色,写尽了没的王朝主要人物图生,帮助 悲欢离合。那么是大舞片,描绘人学生了 今天让我们随台,没落物关系 解贾府 黛玉一起走进的贾府便结构及 贾府,看贾府芸是小社人物关 芸众生相。 会。富有系 与贫困, 欢乐与悲 哀,折射 出人世百 态。 110 1、 对黛玉、凤姐的心理、人幻灯片展示 鼓励学 心理描写把握物处境 生深入课 不透 文本 2、 凤姐、黛玉出场出场姿态 鼓励学 中 姿态为何不同,生深入 学生把握不准 文本 3、 从他们截然不生存、出 鼓励学 同的出场姿态场、地位 生深入 中,你能看出她文本 们生存的姿态提升能 有何不同,学力 生各有看法 4、 如何看待凤姐处世方法 提升能 与黛玉的处世力 态度 矫正观 点 总 结 提升学生的归归纳、自 提升能 纳总结能力 由发表见力 解 其 他 备 注: 把握时机,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讨论 注:1、引导理由主要指学生处于需要指导的状态;2、引导功能中的功能主要有鼓 励、矫正、点拨、帮助、提升等作用。 (四) 课堂“对话”观察表 量表设计:郭志勇 观察维度 :课堂文化 对话 研究问题:对话的特征 观察教师:张君胜 项 语 言 特 征 行 为 特 征 表 情 特 征 目 直 语言有时稍为直面所有学生,专注、认真 对 接老啰嗦,不够简洁关注发言学生 观师 扼要 话 察 语言表述较为认真倾听,适时专注、认真 学流畅,但有时表做好笔记,记录 生 述不清 要点及问题 间 接 录像 录像 录像 观 察 注:间接观察,指借助照片、录音、录像等手段观察。 (五) 基础知识落实观察表 量表设计:张群 观察维度 : 课程性质 目标 内容 评价 111 研究问题: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 观察教师:张君胜 知识表述 知识运用 活动环节 课程内容 正确度 熟练度 正确度 熟练度 环节1 人物肖像描写 A A A A 环节2 人物语言描写 A B A B 环节3 人物心理描写 A A B B 环节4 其他 注:正确度和熟练度分为A和B两个级别,A表示正确或熟练,B表示 不够正确或不够熟练。 【课后会议】 2012 年 4月 10 日 第 4 节课 (一) 课后反思: 授课教师反思 鞠海丽 中国古代小说尤其古代名著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学生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因此本节课我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将“点评式读书法”引进课堂,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探讨根源,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重视文本,强调“读”的作用,让学生多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1 教学中,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剥夺了学生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的兴趣,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我在上这节课时,没有播放《红楼梦》视频,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让学生在文字点评中体会黛玉的病态美、多情、聪颖;让学生认真揣摩语言(比如凤姐的出场、一言一行),细细咀嚼品味,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学生点评式读书与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这样一来,就让学生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2、重视教学环节设计,做到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相辅相成。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部分,主要人物纷纷登都登场亮相,人物出场有先有后,有单独出场的,有集体出场的,有正面刻画,也有侧面烘托,有详写的也有略写的。文本内容复杂繁琐,这给处理教材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红楼》是一部“女儿”书,所以我把女性作为探究的重点。设计课堂环节时,我紧扣“女儿”来谈,通过“众生相”展示贾府主要女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将本文两个主要女性林黛玉与凤姐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她们出场姿态与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性格,进而透视人物的生存状态、性格根源。这样,学生在点评、对照中完成人物形象的鉴赏,课堂也因此连成一体。 本堂课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1)对朗读的重视还不够,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12 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应该多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对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中间有一段对凤姐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的表演,其余时间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2)课堂忽视学生动笔能力的培养。在“寄语黛玉”的环节,教学时间还有8分钟,完全可以让学生动笔写写他们给黛玉的叮咛,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本节课因为有些紧张,感觉语言有点僵硬,显得诗意不足,韵味不够,没有把女儿国的神韵充分展示出来,因而无法完全体现小说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采取各种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课堂“厚”起来,“深”下去,充满语文味。 (二)观察汇报 学生参与组: 王爱明:我们的观察点是学生的参与度,根据量表的统计,学生全部在倾听,基本达到了100%,从参与讨论与讨论的人数和热烈程度来看,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讨论,讨论的方式主要是四人一组,另有两组是六人组,在听讲中做笔记的有21人,在思考中查阅课本及资料的有15人,这些方式都说明了学生已经参与到了课堂里,已经是学习的主体了,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这与老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关,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互补有无,素养高的同学得到了展示的机会,稍差的同学也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相关的知识。 周明燕: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提出了不少问题,有的问题很简单,在课堂上已经圆满得到解决,但是有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争论的很热闹,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比如关于林黛玉和凤组的人物性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基本上都能归纳出来,但是对于人物性格形成的根源,人物的心理形成原因,比如凤姐为什么可以“放诞无礼”而林黛玉为什么“步步小心,生怕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学生并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会让学生走出迷雾,提升了思考的能力。 宋俊姿: 小组讨论时,大部分同学比较活跃,都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结论,小部分语文素养比较高、对红楼有一定了解的同学,发言机会较多,他们的见解多数能被同组同学接受,而个别同学本身语文素养较低,对红楼一无所知,发言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在小组活动时就显得有些被动,课堂效率比较低,这些同学虽然做了课堂记录,但是能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见解,还是一个待考查的问题。 张群:我想补充一点,在主动质疑这一个维度里,大部分同学可能因为对于红楼熟悉度不够,没有特别突出的主动质疑行为,大多是围绕教师预设和可以预知的课堂生成展开,所以虽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但是真正来自学生灵魂深处的东西,还是不多,对人物的形象了解也趋向于平面,缺少了立体感,以后的教学是不是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呢, 2、教师引导组: 郭志勇:我们观察的维度是教师引导,主要从引导时机、引导理由、引导方式和引导功效入手。引导有语言方式也有非语言引导方式。导入新课时主要从贾府众生相入手,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面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原因做好了铺垫。而课堂里的“你选择的人物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你从中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问题的设置较为容易,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并且归纳出人物特点。”等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都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进 113 行,从而使这堂课显得不肤浅,有一定的深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只分析林黛玉和凤姐人物形象,课堂内容有些单薄的缺憾。 于宏江:课堂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能够很明确地知道课堂讨论的重点,有利于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交流。同时课中引导,主要是情感与课堂氛围等方面的引导,起到了情感的交融与激励的作用。 3、课堂对话组: 张君胜:我观察的维度是课堂对话,本节课教师除了导入新课,预设问题之外,其余时候把话语权都交给了学生,语言上,用“让我们一起”“请同学生们”这些语句拉近与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师生之间形成合作关系,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让学生有信心完成学习的内容,能把课堂当成自己展示才华、抒发情感的舞台,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组分工明确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本堂课,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了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开放性,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4、知识落实组: 刘英花: 课前会议确定的观察点是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主要是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手法的落实。这堂课理论知识学生早已掌握,关键是如何落实,如何能把相关知识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上。从学生的应答来看,学生对人物形象与塑造手法运用得算是比较熟练,能够从语言、动作、神态、肖像描写中归纳人物形象,但是有些深层的东西,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比如林黛玉初见贾母时心理、凤姐出场时的语言和肖像描写,到底里面暗含哪些深层含义,学生表述得还不够精辟。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三)概括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传统篇目。这文章如按传统方法处理,课不难上。若要创新,又有难度,因内容多,不易设计。本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点评,小组交流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形成原因。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 引导学生从分析林黛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进一步学习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最后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主题有更深更为个性化的理解,最好能形成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要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关键就是教师如何引导课堂,如何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点拨。这些都有赖于问题的设计,既要做好预设,又要注重课堂的即时生成,多层面多角度地设置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长进,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些问题,还要来源于文本,立足于文本,也能拓展文本,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深度。 通过这节课,我们达到两点共识: 1、要有教学机智。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时,能够及时、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生提供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引导 2、多用宽容、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力所能及地给成长中的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过程,能够尽自己所能参与其中,并且有所收获。 114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无论线路预设得多么美妙和精细,新情况都可能随时出现。因此有以下几点的教学建议: 1、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课前的准备指导、课中的适时引导和课后的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2、问题设计要指向文本,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以便于课堂的生成。 3、重视教学评价,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既要指出不足,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附过程性资料11、课题组成员郭志勇老师的省级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 课前会议分析:授课人说课(借鉴《课堂观察》一书的案例,我们也按规程进行了课前会议: 【学生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1、2册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探究,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仍然有待于培养,积累梳理的良好习惯仍然有待于强化,而学生对文言故事性较强的篇目还是有一定兴趣的。本文以此为契机,教给学生读书的两种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 《廉颇与蔺相如》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高尚品质;同时,廉颇的形象也无时无刻的不反映在章节的点点滴滴上,人物形象很好的体现出了“将相和”这一特点。 【学习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预习检测,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养成积累梳理的良好习惯,巩固文言文的“言”。 2、通过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在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基础上概括三个故事——把书读薄。 3、通过读史识人感悟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有勇有谋,“先国家之急”的高尚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坦率真诚的品质,体会文武结合之重要意义,让学生从人物身上吸取精神营养——把书读厚。 【学习方案】 学习环节一 一、预习检测导入: 这篇文章同学们昨天都预习过,现在,老师想看看同学们预习到了什么程度。 (1)读文先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嘛,那老师就要问同学们了,预习时透过这篇文章的眼睛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呢,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你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信息呢,荀子曾在《劝学.》中说“君子善假于物也”,借助课下注释可以打开通向文本的一扇门。 (刚才老师注意观察了一下,当老师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们愣了一下,然后迅速到课下注释去寻找答案,老师明白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寻求帮助,只是我们预习时忽视了。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预习是我们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读题目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二是利用好“课下注释”这一工具,以免错失与文本对话的好途径。) 115 好,说到这儿,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能不能给列传下个定义呢, 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首次使用的主要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和活动的史作体裁。 (2)好了,同学们看大屏幕,借助课下注释,我们现在再检测一下同学们对本课文言知识的理解程度。 1、指出加点词的特殊用法。 2、指出下列特殊的文言句式。 3、指出下面“以”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师点评方法指导: 在这里老师看到同学们掌握的不够熟练,这说明此文篇幅较长,同学们把握起来有些难度。但老师相信,如果我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它,“难者亦易矣~”老师有一个想法,假如我们在预习时能对重点句式、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重点文言虚词予以特别的关注,借助圈点法标注出来,然后就像老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样,把特殊句式和重点文言实虚词分别归类,然后制作成知识卡片,那么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是不是可以更系统一些, 所以,在这里老师想给同学们预留一个作业,参照刚才老师说过的方法,把本课的通假字和“之”“于”“因”“而”四个文言虚词在本课的意义和用法梳理出来,然后制作成知识卡片。相信经过这样的梳理之后,本文的文言知识词汇将不再是我们理解此文的拦路虎了。同学们明白了吗,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检测,理清本课重点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以”字在本课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并初步掌握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方法。 (2)熟读文本,概括史实,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3)研读文本,读史识人,体味人物性格精魂。 ( 过渡语段:好,同学们学习目标(2)和(3),我问一下大家,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对,是“读”。关于读书,华罗庚先生曾用两句话归纳读书的方法,那就是“把书读薄”和“把书读厚”。何谓读薄,何谓读厚,读薄,就是抽离出文章的脉络和主旨,读厚就是读出文本中隐藏的丰富的信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两种读书法来品读一下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环节二 一、整体把握文本。 大屏幕: 概括史实,把书读薄—— 快速默读文本,思考:本文主要叙述了哪几个历史故事?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学生交流时提醒学生,指出文本中那些段落叙写这一历史故事) (1)完璧归赵(P2“赵惠文王时”-P6“赵亦不与秦璧” (2)渑池之会(P6“其后”-P7“秦不敢动”) (3)廉蔺交欢或“负荆请罪”(P7“既罢归国”-P8末尾) 过渡语段:同学们,洋洋洒洒的全篇高度浓缩为12个字,一段清晰的历史便呈现于我们眼前。这就是所谓“把书读薄”。读薄——12个字就包含了文本的千里江山,不过要领略大好河山的无限风光,我们还是要走到幽深之处,运用第二种读书的方法——把书读厚、读透 二、体味人物性格精魂。 大屏幕 读史识人, 把书读厚 ------- 116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曾提到列传是什么吗,好,我们回忆一下,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首次使用的主要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和活动的史作体裁。那么这句话事实上告诉我们两个内容:史记是记录历史的,史记也是写人的。下面我们就在读史中识人,品味一下司马迁笔下这两个人物丰满鲜活的点点滴滴。 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合作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我读历史故事之 ,识历史人物 (谁) 之 (怎们样) 精魂。 在我们的合作探讨之前,老师有一个想法。本文篇幅较长,同学们全部处理完会有些难度。老师想把这三个故事分配一下,一部分同学把目光集中在“完璧归赵”上,从这部分历史中寻找人物的性格信息,另一部分同学则把目光投向“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从这两部分历史中把握人物精魂,好吗,下面我们就分一下组。 老师提醒同学们:解决大屏幕上这一问题时一定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依据文本寻找答案。 (要求学生读,勇敢、激昂时读出相应的语气,教师注意点评。) 同学们我们知道,名家写作往往会将写作意图、情感指向浓缩在一两句极富张力的句子上,那些我们可能忽略掉的,以为是平淡无奇之处,往往会释放出摇曳多姿的魅力。同学们刚才交流的这几个句子----- 探究思考: 《廉颇与蔺相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活跃了很多年,堪称经典。老师曾见到很多人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廉颇与蔺相如》这篇文章中,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今天,老师也未能免俗,老师也想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跟同学们探讨一下,下面就请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交流。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孔子 教师总结点评: 这段历史在我们的解读中逐渐丰满,逐渐厚重了。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带我们穿过历史的烟尘,触摸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在读史中识人,在识人时读史,无怪乎鲁迅先生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其超凡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只刚刚叩开这扇大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惊喜,继续追随《史记》的脚步,深入到文史殿堂去摘取这朵奇葩,感受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 课后会议: (一)授课教师活动 1、授课教师说课: 学生经过大半年的文言基础的学习,已经拥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在自主阅读文言文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以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主要内容,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如何处理文言教学中的“文”和“言”的关系,一直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个人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预习学案中,我事先布置了对文本中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并要求学生处理好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有布置还要有落实,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检测环节当中,我要求学生以课下注释为基础,借助圈点法和知识卡片法来梳理重点的文言现象,落实好了文言当中的“文”并借助了一定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当中蕴含的丰富的信息,并进一步来涵咏文本当中的“言”。 117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求学生在对文本大意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明白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能力是本节课最有价值的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每一位同学积极思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善于发现文本当中的隐含的信息,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同样借助华罗庚的两种读书方法——-把书读薄和把书读厚,我把本篇文章的教学套路设计如下:把握文章的主旨,理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一个框架式的把握。最后把洋洋洒洒的整篇文章高度的加以概括为一个字,这就是把书读薄。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出文本当中隐藏的丰富的信息,条分缕析,同时学生发现的这些信息又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把书读厚。两种读书方法相互结合,无论是整体上还是细节上让学生对于本篇文章都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无论是把书读薄还是把书读厚,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读自悟,教师的作用只是点拨诱导。 2、授课人反思教学环节: 这堂课结束后,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实效性的上好以后的每一堂语文课,便于自己日后更好地成长,我对“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课后的几点反思: (1)作为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基本功的功力有待于加强,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师应该是智者,方方面面都应该能够从容调控、支配课堂,自己的功力还不到家。 (2)上课前,对学生的学情把握的不够充分,虽然在平行班级该课也事先讲 解了一遍,但由于忽略了对另一班级学情的分析,对于后一个班级课堂上突然生成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处理,最后一自然段背诵的处理,还显得有些稚嫩。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诵读一遍,其效果会更佳一些。虽然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两个班,但班与班的学生应该具体分析一下,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所以备课一定要人书共备,而且备学生比备教材更重要。 (3)对于文本的把握,没有彻底的深入,很多问题的挖掘只是浅尝辄止,因为自己害怕思路一旦扩展,教师就无法驾驭课堂,越是害怕的问题,我个人感觉就越会出现。教师的心虚也表现了教师自己之前的备课还没有充分到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不好。 (4)面对这节课,我最需要反思的是一节语文课应该成就的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多时候我们的备课以展示自我才华为主,而不是以学生素养提升为主,这个问题在自己看来尤为明显,很多地方教师往往显得越俎代庖了,我们的课堂追求的是行云流水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关注学生的思维生成和思维的卡壳。以前我认为课堂上的轰轰烈烈的场景比沉默与无语重要,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学生在沉默的同时也带动了深入的思考。没有了思考的课堂就是一个空架子。一堂语文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的实施都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成长所带来的身心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品性还要改一改,因为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己。 (二)观课老师观察汇报 (1)教师讲解 1、张群:我主要观察的是老师讲解。观察的方向从教师讲解的语言、教师讲解的辅助手段、教师讲解的有效性三个方面。 首先说说教师的语言,郭老师的天赋很好,声音洪亮,节奏控制的不错,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言简洁,指向明确。但是有些时候,王老师的表扬性语言的 118 运用不够突出。 我再说说教师讲解的辅助方式,本节课郭老师讲课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辅助方式。如视频短片、ppt图片等。 2、张君胜:我观察的是教师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应对的情况,下面是我记录的数据: 这节课郭老师和学生共解决问题18个,其中指向不明确的没有,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做了精心准备。18个问题中,综合分析的有6个。学生回答的情况是这样的:集体回答7次,自由回答5次,个别回答3次,讨论后回答2次。教师应对情况:打断或代答6次,重复答案3次,鼓励8次。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问题指向明确,但是教师应对的情况不好,打断学生的思维情况比较多,而且学生没有反应出来答案,教师代答的情况突出。注意更改。 3、王爱明:我观察的是学生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组织以及活动效果四个方面来观察和记录。 本节课分两大环节,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一是新授课的讲解。内容相对固定,学生活动内容也比较丰富。从学生的活动时间来看,一共19分钟。学生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还是比较多的,说明了本节课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理念。 针对课后会议突出的问题,郭志勇老师在应对学生的问答方面注意了更改,继续保持了学生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该课被评为威海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 (三)课题活动课后会议收获 : 探索之旅充满艰辛,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收获的成就散落在每个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身上。 郭志勇老师:课堂观察为一线教师研究课堂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支架,反观我们的小组交流活动,课堂观察手册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也给教师观察课堂、思考课堂、研究课题搭起了一个支架,围绕一些问题展开对话,让听者和说者都能比较深入的思考。 于宏江老师:通过观课、课后分析,以往公开课流于形式的现象得到了纠正。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通过这种全新的视角了解课堂教学,获得反思认识,对每位参与活动的人能起到启迪教学智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观察活动是值得提倡的。 刘英花老师:课堂观察有利于教研组活动内容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过去的教研组活动,学校教科研室每次都要确立活动重点,教研组长组织实施。这样久而久之,教师的这种被动教研使教研活动变成一种会议,变成了教研组长传达学校教研室工作的会议。教研组活动距离教研越来越远,距离课堂教学研究越来越远。通过这一学期的实验,课堂观察活动能够让教研围绕教育教学这一重点转,让教师的慧眼始终盯着课堂,让教师的议论离不开教学,让教师的反思紧紧抓住教学。 张群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对听课教师的评课有一段精彩的记叙:“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及时的提醒是一朵花,一句劝慰的良言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我理解欣赏并认可这样的话。 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对于多媒体事件、课程资源的出处、老师喧兵夺主的角色、少数学生还是被冷落、遗忘了的批评很中肯,建议也及时,这种提醒和鼓舞将会使我意识里的废墟和状态上的荒漠开花并结果,以铺满我教坛的漫山遍野。 119 一句劝慰的良言是一朵花。针对课堂上教与学及课程资源等诸多的不和谐不如意,老师们的慰藉让我感动、给我信心,诸如“环节清晰,逻辑严谨”,老师的亲和力、感染力让我入境,老师的语文涵养,特别是那一段口头下水太精彩了,没关系,这点遗憾你会补回来的•••一朵朵或具体或泛泛的语言之花在昭示着我弃小暗、投大明。 总之,这一次被个别老师视为监察课、批斗课的活动检的真、批得准,也来得及时,有助我亡羊补牢,也使我原有的教学性格更多向、更丰富。人说善纳者,昌;据纳者亡,我欲昌,故我善纳,渴盼着下一次观察课的到来! 基能组张君胜老师认为:课堂观察改变了过去评课活动中的话语霸权,还每位教师以话语权。首先,以平等、耐心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对话的氛围。其次,找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是展开交流的关键。课堂观察活动的课前会议,梳理教学问题,确立观察重点,具体分工观察,给予大家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不给予某个问题的一个明确的答案,相反不断给予大家进一步学习、思考和行动的期望。也就是说,交给教师一些观察和研究的方法。最后,要提高同伴互助的质量,其关键的因素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话语权。每一位老师都有了话语权,那么同伴之间的互助才会关注操作层面,也关注观念层面,产生更大的能量,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宋俊姿老师认为:在组织语文学科课堂观察活动中感到:我们借助的余杭高级中学这个课堂观察手册,理论上很系统,较为超前。它从课程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较为全面的设计了课堂观察点,为课堂观察者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观察目标,使观察者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分工合作,较为可靠的反馈课堂教学信息,而且确实防止了课堂观察一言堂的评课现象。 过程性资料12、高中语文教学《读写要求》 高中读写教学纲要(讨论稿) 张群 整理 编写初衷:长期以来,高中读写教学在大纲中只有宽泛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造成高中的读写教学一直处于一个只有说法、没有做法的状态,使本应该是语文学习重点的读写,成了教学实际中的弃子,教师无东西可教,学生无知识可学,最终导致语文教学走向只有字、词、句教学的尴尬境地。为此,结合我市教学实际分阶段提出如下读写教学要求。 初级阶段(2012---2015年)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教师更新理念,从思想上重视读写教学,促进读写教学的回归。在手段上主要是以学期目标的形式对读写教学提出要求。力求有规可循、有评价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初级阶段的要求是针对高考作文教学的需要提出的,基本上是在适应当前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求得语文读写教学的开展,为语文教学正航向。在这两年里各校要将学生的文学社团组织起来并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活跃校园文化。 初级阶段教学要求 目的:规范高中读写教学,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通识要求:每周至少开设一节阅读课,尽可能的拓宽阅读面,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理性的认知。 高一: 上学期 一级目标:阅读后能够完整叙述一件事并根据需要适当进行描写、议论。 二级目标:阅读后能够针对材料提出自己见解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有重点(倾向性) 120 的概括材料。 下学期 一级目标:阅读后根据素材能提出最佳观点,由材料引出观点自然 ,(引)。 二级目标:能有效运用阅读所得,组织说理性语段(二百字以上) 高二: 上学期 一级目标:能够在一段说理性语段中运用两个事例(包括正反)对论点进行阐述。(三百字以上) 二级目标:能够在一段说理性语段中运用三个以上的素材进行说理。(三百字以内) 下学期 一级目标:完成阅读后,能熟练运用各种论证方式进行说理论述。 (具体实施这一目标时,应该还要和阅读教学联系在一起。譬如每次阅读后,针对一则阅读材料,在思维火花部分运用两种论证方式展开说理论述等,如果材料是名言,则可辅之以例证;如果材料是事例可以辅之以引证;也可以结合正反对比论证、喻证等展开。这应该也是以序列的形式展开) 二级目标:具有思辨意识,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抓主流,倡新风,在具有忧患意识的同时,思想健康向上,具有正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高级阶段(思考的还不完善,有待于补充) 高级阶段是在完成初级阶段的目标基础上,由初期的考试需求目标的实现上升到学生文学素养、能力培养的阶段。 1、整合各校的文学社团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出版属于全市学生自己的报刊(资金可能有问题,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出电子期刊)。学生自己创办,自己组稿,书写青春自我。 2、与社会资源整合,可以与电台、电视台等联合定期举办,演讲、辩论、朗诵比赛,排演舞台剧、微电影等,通过活动展示学生风采,宣传教育成果。 3、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要在全市的校园内培养一批“校园诗人”“校园演讲家”“校园小演员”“校园辩论手”“校园小记者”等文学青年,让文学回归校园。 4、让阅读与观察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具有思辨性。 附: 高中议论文的写作可以抓住材料作文这个龙头进行重点突破,材料作文训练可以涵盖现在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作要求。在训练中请关注材料议论文的六字诀“引、议、提、联、深、结”。 引:就是引用材料。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 特别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材料的引用不可过长,三五句话,50字即可。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也不能长,100字左右即可,不能举例。 121 提:就是在前面议论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注意,论点一定要明确,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最好用判断句,或祈使句。文字要简炼,一两句话即可。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应从材料说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文章水平的高低关键看联的功夫。有的同学思维打不开,只知道就事论事,围绕材料讲了许多废话,结果得不到高分。这里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三四百字,或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深:深即深入分析,这是使论证深刻有力的最好手段。怎样深入,析原因,说危害,找症结。这是整篇议论文写作的亮点,也是最难点,关键还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在同学们认识事物的思想高度上,所以平时要多加强学习和训练。如果暂时还做不到这点,这部分也可以省去,在“联”的部分多写一点。 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或重申论点,照应开头,或提出解决办法,或发出号召。强调精练有力,反对繁冗拖沓,也不要故作惊人之语。 当然,运用这种结构时,引、议、提、联、深的顺序也可以适当调整,也有可省略可合并的地方。 过程性资料13、课题组开展“经典诗歌诵读”活动材料 “今天我宣讲”读书主题演讲活动通知 荣成五中语文组 读有所思,读有所用,一直是我们阅读积累的宗旨。为了更好地激活同学们的素材资源库,提升阅读质量,我校语文组拟举办“今天我宣讲”读书主题演讲活动。活动流程如下: (一)活动在班级内分组开展。各班分六组,设组长一名,成员6-7名。要求各组长统一协调,合理分工;各组成员团结协作,积极踊跃。 (二)各组利用语文课交流“我思故我在”素材积累,确定本组演讲主题,并围绕主题筛选相关素材6—8篇,如果“我思故我在”积累不足,可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4月16日前各组将宣讲主题及成员分工交由课代表,统一报各班语文老师处。 (三)宣讲时要求各组有主持人1名,宣讲员3名,演讲员1名,能力突出者最多承担两项任务。主持人负责围绕主题做开场白,并设计串台词;每位宣讲员负责围绕主题宣讲两段素材,每段素材要求有观点、有阐释、有叙述、有分析、有总结;演讲员围绕主题、运用素材进行演讲,时间6分钟;脱稿宣讲、演讲者有特别加分。各组宣讲前要上交所有文字资料一份,要制作PPT。 (四)宣讲活动设评委四人,在每次宣讲活动结束后负责针对宣讲形式、宣讲内容、宣讲员仪态情绪等进行点评并现场打分。 (五)宣讲活动在两周内分三次进行,每次两组。两组成员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要求宣讲活动前两组成员共同设计板报,宣讲活动期间同台PK,优胜组现场颁奖。 (六)活动时间:4月26日-5月9日,具体安排见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活动场地:各班教室。 活动准备:话筒一支,摄像机一台,摄像员一名;后期制作由基能组于宏江统一完成。 荣成五中语文组 2013年3月8日 122 附过程性资料14、“我讲《史记》”系列活动教师、学生反思 1、刘晓颖 周一代表同学们讲解《史记》张骞,通过课件的准备和课堂表现,我总结出以下几条: (1)在课堂刚开始引言部分:引言虽然符合主人公的事迹,但在朗读时缺乏感情流露,显得有些呆板。 (2)在重点字词的准备上: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大多重要的单字解释后能标记出来,但通过译文内容寻求单字解释,有小部分字意理解有偏差,如“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中的“而”。也有些找不到解释,如“汉方欲事灭胡”的“事”。在标记重点时也会遗漏某些重点单字,如“为发导绎”中的“为”。 (3)对某些字的读音不能正确掌握,如“穷极射禽兽给食”的“给”字。而且在课文中标记读音的地方也显得有些单薄。 (4)在阅读文本忽视了其中包含的成语“不以为然”。 (5)文中的标点符号未注意到位,标点错误没能及时发现,如“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中间不应该有逗号。 (6)在总结张骞出使西域艰难历程的问题上,在同学们都预习完课文就让他们总结,会更有利于帮助他们熟悉文本内容,所以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讲解课文的前面,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7)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上,我因为太紧张了对同学们回答问题的错误没能及时纠正,对读音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倾听这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我还缺少太多。 当得知自己要代表四组同学讲解史记时,心中感到既紧张又激动。紧张着自己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表达,却要在讲台上面对着全班师生讲课,害怕自己到时候会语无伦次。激动着从前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可以体验当教师的机会,可以借这个机会锻炼一下自己。 在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可是后来看了别人的课件后,便开始着手修改,修改总是要耗费一番精力,知道这是我才明白老师说的“老师的功夫是下在备课上”,我才理解备课的艰辛。 回到学校之后,便开始联系组员给他们分发任务,并与他们讨论细节的准备。虽然途中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最终人员还是定下来了。可是在正式授课时,我还是因为紧张和之前没能将重点向组员详细点明的原因而让整堂课在老师的纠正下结束了。 这节课让我体会到了,我的任务是要架起同学们和只是之间的桥梁,及时填补空缺,修正错误的知识。虽然整节课并没有想象中进行的那么顺利,或者说是在有些尴尬的氛围中进行下来的,之后想起会有些遗憾,但是我曾经很努力地想要将它进行好,付出了努力也就不再后悔。同学们给我的支持也让我感到很温暖,很感动。 这一份特殊的回忆,我一定会珍藏在心里。 123 2、于涵 引语:历史的余音袅袅,人或事,总会有经典,让人难忘。司马迁赞叹你:“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西汉谷永称称颂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你说:“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人不在,可一缕清魂化为最精纯的记载。几世几朝,忘不掉的,不是柳絮因风飘,而是你大气悲壮的笑。 墨香不褪留余味 高二四班 于涵 三月十四日,我代表七组为同学们讲授史记篇目《郅都》。整个过程有纰漏,但也让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反思和感悟: (一) (1) 由于第一次担任这样的角色而有点紧张,缺乏从容自然,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准备的引导语陈述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适当放缓语速;传达指令时,也因为语速过快,表达含糊不清,比如我说“把讲义交流一下”,却没说具体要怎样交流,老师则及时补充:“四人一组,一人念答案。” ( 2)准备课件不够认真,没有注意个别应该注意的细节:出现低级错误,把“股栗”写成“股粟”;忽略个别成语、句式,如“对簿公堂”、“中都以汉法”(状语后置)等。 (3)授课过程死板,忽略知识间的联系,而让同学失去了很多举一反三的机会:比如“临江王独非忠臣耶”旳"独"在《廉颇与蔺相如》有“独畏廉将军哉”,卒入厕的“卒”在《晁错》中有“卒受大戮;再如课件最后设置的两个问题,“概括郅都的生平事迹”和“郅都素材积累”,我完全可以把第一题的答案放映到屏幕上以便同学对照进行第二题的思考,但我忽略了,还是老师在旁提醒了我。 (4)考虑不周全,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引导:最后一个关于素材积累的问题,涉及到其他名人事例,同学们积极交流,但都是古人事例,而缺乏一些现代的。虽然我临时找来“罗阳”、“李文波”,但还是显得单薄。如果我能提前查询一些新颖素材放到课件中供同学参阅,会更充实;且同学们交流的有关于“爱国”、“不畏权贵”、“敢于直谏”,而忽视了很多,比如从窦太后的角度可以提炼观点“统治者应识才惜才”,根据郅都的严酷,提炼“人无完人”等,我却没积极引导;而且此时若能联系近期所学人物,像程婴、信陵君、晁错那就更好了。 (二) 之前跟家人说起这件事,说到自己会紧张怯场,他们鼓励我:准备充分就不紧张。然后我着手准备课件,标注重点,注意细节,检查,修改,尽力做到我想要的标准。(此时我才体会到平时老师们的辛苦)回到学校,把翻译的任务分给小组各成员,我想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三月十三日,把课件给老师看,她肯定了我的努力,并给了我一些建议,比如背景颜色、字体加粗等一些细节的修改。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配合下,在我没想到的轻松中完成了《郅都》一课。同样,之前提到的没有充分准备的细节的纰漏,也让我吃到了苦头。由此可见,充分准备的确重要,如同活水之源。 124 学会换位,适应角色,把重心放在讲台下的学生上而非自己的表现上。暂时忘掉身份,自己只不过是他们与知识之间的媒介。这是值得追求的一种认真,一种负责,一种淋漓尽致的自然,一种“润物无声”的气场。当然,这些我只是“想想而已”,我没有做到,我做得远远不够。 记得语文老师曾在我的素材积累评语中写:“投入到这件事中,我看到了你动人的一面。”我喜欢把自己投入到一件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里,从头到尾,力求稳妥。范冰冰的座右铭是:“只要认真做就一定能做好。”我想:哪怕做不好,专注投入也是精彩的;无论结果如何,我享受的是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动。感动于组友们的合作,同学课前课后的鼓励,课堂的积极配合,甚至于老师的一个眼神,最后的掌声„„现在回想,如同喝掉满满一杯热牛奶,温暖而踏实。 这份青春路上柔软而纯净的感动,我会仔细收好。 3、于正阳 《甘罗》教学反思 高二三班 于正阳 通过这次教学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这次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搭建了担当教师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放飞梦想。在教学中,教师“下台”,学生“上台”,是把学生真正地推到了“主角”的位置上,他们在活动中去丰富体验,使他们的眼前呈现出一片绚丽的世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能完善我们的人格塑造。 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成为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老师的教学活动让我们珍惜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老师积极地为我们们创造机会,并善于将“要你怎样”转变成“我要怎样”。这次教学活动让我们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参与组织、参与管理、参与行动,使我们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促使我们让这次活动走向成功、走向成熟。教师“下台”,学生“上台”,会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既生动又主动的教育,这种教育,便是成功的教育。 在充当老师这个角色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多读教学的文章,读完《甘罗》,让我对甘罗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国自古就有很多出色的外交家,比如晏子、张骞、周恩来等等。他们不负众望,凭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晏子使楚的故事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反使楚王受辱。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胸怀坦荡、办事灵活,凭着顽强意志力出色的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任务。周恩来,一代伟人,面对外交国咄咄逼人的提问,周总理从容不迫,妙语连珠,不仅圆满回答了问题还不失体统的羞辱了对方,使对方自取其辱。。。。。这些出色的外交家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凛然正气、高尚的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永远赞扬和学习。 可是教学说的甘罗却年纪仅仅十二岁,像我们还是什么都不懂的顽童,但他小 125 小年纪就为秦国上卿,说服吕不韦、张唐、赵王等人,凭自己的智慧周旋于王侯之间,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打好了基础。在这篇文章里,甘罗面对暴躁的赵王,毫不畏惧,从容化解了面前的危险,让赵王领略了“有志不在年高。无知空长百岁”这句话的涵义。最后重重赏谢了甘罗,备了厚礼,赠给秦国。 小小的甘罗,孩童般的年纪,居然出使赵国,并且凭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勇敢,让两个国家和睦相处,让两国的百姓安居乐业,真是令人佩服呀~ 《甘罗》这一课是以学生充当老师的形式呈现的。我们班的之前的几课中很多学生的可能讲得非常不错,但是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动力,是使我不断完善自己讲课内容的动力。他们准备的非常充足,给我提供了了很大的动力去讲好这篇课文。到了讲课的那天,我简略的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对于字也简单的认识了一下,接着就把时间让给同学们来思考,来翻译。同学们课文的预习的非常好,语言和思路都很到位,尤其是最后部分叙述的甘罗的形象,同学们在已经全片课文的全部的主旨基本领悟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问答。虽然有时同学的答案不是很全面,但其他同学踊跃起来给他们提出建议,深化了本课的主题,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再有好讲的课文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讲。 高二诗歌诵读活动反思 基能组 刘新锋 11月2日,我们的诗歌诵读会在孩子们的兴奋与期待中如期举行了。走进教室调试话筒,看一群孩子们围拢在电脑前下载音乐,安装课件,忙得不亦乐乎。问大家准备的怎么样,一个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们给我的惊喜让我着实激动。诵读会的几大亮点让我结结实实被震住了。 一是主持人唯美的声音与清新靓丽的串台词。之前在拟写活动细则时考虑到,想把整场诵读会完完全全交给学生,因此便要求每组有一位主持人,保持整场活动的流畅性。没想到学生们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主持人在活动设计上竟如此极具匠心~听着他们的串台词,我都不敢相信这竟然出自自己的学生之口。于是感慨,不是孩子们没有才华,而是我们太缺少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了。 二是朗诵形式的多样性。之前为了避免朗诵会的单调,所以鼓励形式多样。孩子们同样给我以惊喜。高二四班高美玲和邹浩然的诗歌剧《致橡树》,毕秀竹和刘明远的《当你老了》,真是别具一格。而三班乔纳金一组配合PPT完成的《雨巷》诵读,为大家营造了唯美的意境,很感人。看得出大家的确是相当用心,且投注了极大地热情。 三是活动的全民参与。同样是在设计活动细则时,我们曾打算在年级范围内开展一次班际比赛,但后来想到那只能是个别学生的活动,不能调动起多数学生参与 126 的热情,于是将活动改在各班内举行,估计集体参与。结果孩子们又让我惊喜了一下,居然所有学生都参与了,一个不落~甚至让我有了一点小被动,之前准备的小礼品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居然不够了,为了鼓励孩子们的热情,我许诺会在以后给他们补齐~ 本次活动开展的初衷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习诗歌,而学生不但学习了,而且还学得那么投入~我不禁感慨,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原想采撷一枚枫叶,你却给了我整座枫林~ 还是想说,孩子们不是没有才华,而是缺少展示才华的机会~那么我们就把计划中的各类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开,让语文真的具有语文的味道,让孩子们看到语文时更多的是惊喜,而非沮丧。 过程性资料15、课题组组长刘英花老师典型发言照片 淘漉摸索求真金,春风亦度玉门关 荣成五中 刘英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新学年伊始,能在此交流教学心得,接受名家指点,深感荣幸。过去的一学年,我担任荣成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兼语文组教研组长,我和我年轻的同事们一起,敏于学,耽于思,勤于研,努力在教科研和教法改革上寻求突破,收获了一点点经 127 验,并在2012年1月和7月的全市质量检测中分别取得第三名和第一名的成绩。在此,汇报一下我们的点滴做法,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我们都知道,五中地处农村,文化氛围相对较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孩子在语言类学科上越来越不占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固守着旧有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势必处于被动,而过去几年的语文成绩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逆水行舟,穷则思变,重新审视曾经的教学方式后,我们意识到,只有变革才是唯一的出路。下面,我将从阅读教学模式改革和借课题研究追求高效课堂两方面交流我们所进行的尝试: (一)思路飘香,串珠成链——“2+1+1”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语文学习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积累的基础上的,为了弥补农村孩子视野不广、阅读量不足的先天劣势,我校针对阅读教学进行过一系列的探索,但是学生读过了积累过了,却总呈现出“读写两张皮”的状态,读过的内容不能呈现在习作中,这让我们非常困惑。 2011年新学年开始,我们邀请语文教研员叶鹏老师到校指导。叶老师调研后认为我们在指导思路上出现了偏差。从读写笔记反映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只满足于机械的摘抄,缺少对素材的独立思考和理性认识。所以必须把阅读积累上升到训练学生思维的高度,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辩论以理清思路,确立观点,从而将形式上的积累真正内化为学生本身认知的积累。在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了新的探索,我们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以杂志引领阅读,确保学生阅读视野与阅读兴趣的最大化。之所以选择杂志,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以往教师筛选、印刷的阅读资料明显带有教师的思想印记,无法兼顾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如果筛选不当,很容易变成教师的包办,而杂志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更新迅速,可拓宽学生视野并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再者教师推荐五六种杂志,学生合作购买,两个班购买一套资料可以实现人均两三元钱读五六本书的愿望,花最少的钱,获取最多的知识,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而且教师有放有收,可控制刊物质量。 二是以“思路飘香,串珠成链”为主旨,以“我思故我在”为标题,重新设计阅读笔记。阅读笔记包括“日期与刊物名称”“记我所读”“思维火花”“教师寄语”四大版块,旨在突出思维参与在阅读积累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课堂设置为“2+1+1” 128 模式。“2”是两节阅读课,前“1”是一节素材展示推介课,后“1”是一节写作课。每两节阅读课后,加一节素材展示与推介课。这三课时的内容都落实在“我思故我在”的阅读笔记上。 如果说“我思故我在”突出的是思维训练在阅读积累中的作用,那么这节写作课则突出了素材积累应用于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每次写作课,我们都会精心设计作文题,力求贴近本次阅读积累的素材,同时为了鼓励学生恰当运用所读素材,我们对能积极调动素材库并能恰当运用的同学额外加2分。此举看似“急功近利”,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此次尝试,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第一次作文便一扫以往素材老套雷同的现象,学生习作素材新颖,精彩纷呈。而且惊喜不只在写作方面,我们的读写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语文学科的整体学习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语文学科很多知识偏重于识记,这使得不少人误认为语文学习思维含量低,只要记好就可以了。翻阅以往的期末质量检测不难发现,我校往往只在基础知识和名句背诵上略有优势,其他如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方面均处劣势。经过读写教学一年的思维训练,7月份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年级在原有基础上,语言运用和写作模块有了新的气象,语文成绩也从第六名升至第四,而高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则在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写作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最终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首战告捷,大大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当然,我们的读写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落实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教师备课、批改压力过大,素材展示与推介课课时不足等困惑。上周三也就是9月12日叶鹏老师再次专程到我校,跟踪指导新学年阅读写作教学的实施方法,经过研讨,我们对素材展示、思维碰撞及写作点评等内容都进行了完善。新学期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行阅读教学,力争让更多的孩子们在阅读中获益。 (二)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提升教师素养,构建优质课堂 教学走什么路,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十年课改,五年研修,无不以提升教师素养、打造高效课堂为宗旨。但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在变革着的潮流中,总有春风不度、拘泥于旧我的现象存在。自我定位为“教书的”,视优质课为秀课,视教科研为摆设,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教师素养的提升,更遑论构建优质课堂。适逢威海市教研中心要求每位名师人选必须独立主持一项课题,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在课题 129 研究过程中零距离触摸课改,提升团队软实力。我选取了贴近日常教学的“观课议课”课题,以方便团队成员们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研,并将教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际。我们着重做好了以下两件事: 一是新型教研模式的构建。 在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与时俱进便意味着教学生命的终结,所以开题会上我们再三强调在学习中充实自己、掌握前沿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我们的教研活动主要包括读书学习与课例打磨两大部分。我们申请学校购买了崔允漷先生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赵国忠《评课最需要什么》等教育理论专著及《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等案例研究专著,制定学习计划并设计出学习笔记,要求团队成员按照进度规定,边学习边做好读书笔记,每半月交流一次,让我们的团队品读名家教育人生,感受名家的教学智慧,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素养。 课例打磨是我们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省优质课比赛和教学能手优秀课例等拷贝到大家的电脑中,把“模仿”作为强化观摩成果的重要手段,力争将优质课常态化。我们参照优秀选手的经验,设计出适合我们的教案,并分别在年级范围内和全校范围内开展“一课三磨、同课重构”的系列观课议课活动,以集体备课,抽签授课,三轮听课、评课、完善的打磨流程,开展《唐风余韵之走向李白》、《我不是个好儿子》、《氓》、《兰亭集序》、《<史记>——读史识人》等系列课例打磨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尤其让人兴奋的是,优质课堂的常态化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素养,2011年和2012年我们团队的宁华强老师和郭志勇老师分获荣成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威海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和一等奖,其中郭志勇老师被推荐代表威海市参加山东省语文优质课比赛。 二是反思习惯的形成。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我说“教而不思”亦将“罔”。我始终认为动笔写的过程才是真正思考的过程,只有写作才能将思想收集、整理并使之系统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提出每位成员都要完成学习反思、听课反思、教后反思。最初,同事们把头摇成了拨浪鼓:我不行啊~我不会写啊~我告诫我的同事,没有人天生是写作的料,我06年在郭文秀老师的“逼迫”下开始尝试写作反思,其间也曾有过对自己的怀疑,但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后,现在只要心有所想就诉诸文字,反 130 而很享受于文字诞生的过程。 有了我的参照,同事们也陆续提起了笔:刚毕业的张群老师针对教研员听课给她指出的问题完成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听课反思,写得非常好;在同课重构系列课例打磨活动中,周明燕老师和张群老师分别完成了“读史识人”系列活动教学反思和听课反思,深获好评;读写模式探索过程中,王爱明、张群、周明燕、宋俊姿等老师都分别完成了教后反思,发给叶鹏老师后,叶老师不但给予了肯定,还为每篇文章都写了大段评语予以指导;两年来,我们团队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文章就有十余篇„„看着大家涌动的智慧,挥洒的文字,我分明感受到春风正悄度玉门关。我想,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淘漉中反复摸索,在成长中收获喜悦。过去的一年,我们的团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叶鹏老师的跟踪指导,得益于团队每一位同事真诚的付出。也许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会有困惑,但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迎接更多的挑战,取得更大的收获~ 过程性资料16、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现场会资料 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研讨会开幕式 131 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研讨会规程 荣成市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研究与实践报告 刘英花 一、问题的解读 (一)高中语文读写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读写教学一直处于有说法、少做法的状态,这使得本应该是语文学习重点的读写,成了教学实际中的鸡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层面:多数学生“阅读”空间狭窄,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的阅读课,或被“充公”,或只是自由地读读报纸,没有目标要求,不做效果评价;语文学习中活动枯燥单一,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不足。 (2)教师层面:都知道读写教学很重要,但读写教学不比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教学可以立竿见影,出力不见效的教学表象致使语文教学走向只有字、词、句教学的尴尬境地。在追求教学效益、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无法让读写教学做到“有效”,这使得很多教师对读写教学选择了回避或放任。 (3)语文读写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一种教与记的关系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的,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长期单一的教学与活动模式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追寻问题根源 132 (1)教学目标的模糊。 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它是基于论据的推论,而有效教学的唯一证据便是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探讨读写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便是读写教学要有清晰具体的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达成目标。但反观当前的读写教学,大家的目标定位只是笼统地期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写出好作文”,至于具体到每一阶段、每一课时的目标却相当模糊。“教什么远比怎样教更重要”,当大家都在为怎样教好读写课而焦虑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着本末倒置的事。 (2)评价方式的孤立与不确定。 前面说过,有效教学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那么,如何证明目标达成呢,这就要求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而且评价持续地镶嵌于教与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孤立于教与学之后。而就读写教学的现状而言,评价方式的盲目、孤立与不确定,既是源于教学目标的不清晰,也是因为教师对教学评价认识的不透辟。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读写教学便只能在低效区甚至无效区徘徊。 (三)研究与实践设想 关于读写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相应要求的,但是《课程标准》的表述相对笼统,而一线教师的理论基础又比较薄弱,这就导致理论的指引与实际操作之间出现了一道天然的鸿沟。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到位,实际操作中无法做到确定清晰明确的课时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教学与评价活动。 二、成果的意义与价值 1(从学科层面对课程标准中有关读写教学的概念性、笼统的要求,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明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具体的操作建议。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2、以读写教学的实施为突破口,从教学要求入手,促课堂教学的改变,从活动设计入手,促教师教学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变,突出课堂与活动的高效。 3、真正的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活动设计,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与活动都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展示与发展的空间。提出“让学生留下成长的足迹”将学生的作品,活动的视频都保存下来,留下高中生活的资料。 133 研讨会观摩现场 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研讨会指导意见表 134 过程性资料17、《我思故我在》系列活动材料 毕淑艳老师《我思故我在》公开课 【《我思故我在》评价量规】 评价指优秀 合格 差 等级 评价 标 记 中心突出 中心较突出 内容无中心 我 所 准确完整 叙述较完整, 叙述不完整, 读 较清晰 内容不明白 思路清晰 思路较清晰 思路混乱 简明扼要 能简明概述 概述不简明, 语言啰嗦 思维火能扣住材料提出相对明确的观点(基本要求) 花 观点与材料不能脱节 135 《我思故我在》批改及整改反思 宋俊姿 针对《我思故我在》批改中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下面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范例引导。 在批改时我发现,四班崔慧君同学的素材积累工作做得非常好,日期、刊物名称记录详实,“记我所读”部分简明扼要,“思维火花”部分深刻透辟,非常用心。并且,崔慧君的作文一直写得非常好,这与她的善于积累密不可分。所以我把她5月6日到5月22日期间积累的素材印刷出来给,并写上批语:“如果所有的同学都以这样虔诚的态度来完成素材积累,我相信我们的收获将是沉甸甸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结合崔慧君同学的作文一起探讨了崔慧君同学的成功之处,同时引导同学们意识到素材积累的重要意义,并且知道怎样有效完成素材积累。 之后是互评完善。 以崔慧君同学的素材积累为范例,同学们与互相信得过的同学交换批阅《我思故我在》,批阅过程中主要解决日期、刊物不规范的问题,记我所读不够简明扼要的问题,思维火花不够深刻透辟的问题。建议同学们把其他同学的积累本当做自己的一样完善,对别人思维火花的补充本身就是对自己思维的补充。要求批阅之后写上自己的批语,并签名。可以将同学比较好的素材积累到自己的《我思故我在》上。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思路对学生是良性的促进。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以优秀范例为参照,明确《我思故我在》素材积累的方法;二互评完善,通过修正别人的错误来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三是在评改过程中,熟悉并思考别人的素材,从而达到丰富自己素材库的目的。 从实际操作过程看,预期的目的基本可以达到。遗憾的是,因为之前针对上次作文的素材进行了点评,后面的互评完善过程稍显仓促,还需要继续拿出课时完成。 136 过程性资料18、教研员叶鹏老师为读写教学诊脉 教研员叶鹏主任莅临指导课题进展状况 教研员叶鹏主任深入教研组掉调查研究 137 与叶鹏老师交流记录: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49:15 昨天我们上了一节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49:33 我们这几个一起讨论了一下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49:35 觉得还可以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49:50 今天其他班和高二她们两个也都开始尝试了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0:51 我觉得你提的那个由学生分组自己总结的方法不错,是不是这样做的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2:01 是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2:20 学生分组交流,推荐本组两个素材 03日 10:52:29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 然后面向全体展示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2:36 我写了个教学手记,发给你看看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2:46 场面如何,学生是否积极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2:50 可以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2:53 发过来、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2:54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4:19 好象还少点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4:25 138 差点什么,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6:06 如果这节课我们能把听课的老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是不是能更多的发现问题, 就象理化指导实验一样,当然这样的活动目的在于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不能是 常态,但可以是手段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7:26 很有道理~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8:48 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教师的参与主要是听,与适时的点醒,不能代替学生的活 动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8:55 刚才把你说的拿出来和他们讨论了一下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9:06 是啊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9:33 下一次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0:59:39 只要不偏激,不反动,就不要过多的说,适时的拉回到正轨就可以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0:59:43 嗯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1:00:26 明燕提到,这次大家展示的是这部分素材,阅读资料都是这些,下次会不会还是 这些,我觉得不用担心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1:00:42 一是现在学生一本杂志都还没读完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1:00:48 后面可以继续发现新的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1:01:04 然后后续的新素材逐渐补充进来,大家也可以由新发现 139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1:01:35 而且,听了别人展示的素材,以前自己没读过,读了之后应该可以更有体会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1:01:44 是呀,反正得转着看 叶鹏(9030) 2012年04月03日 11:02:07 问题总是有的,一个一个解决吧,只要动起来了就好 刘英花(刘英花) 2012年04月03日 11:02:35 对啊,试验过后觉着思路能清一些,做起来就能获得经验 过程性资料19、语文课堂阅读积累与“2+1+1”写作模式。 “思”路飘香,串珠成链 ——语文课堂阅读积累与运用初试 荣成五中语文组、基能组 郭志勇 张君胜 阅读积累无法有效服务于写作,一直是困扰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的一大问题。很多同学美文背过万万千,事例记下一箩筐,可提笔忘言、无米下炊却依旧是写作教学最深的痛。多数同学读了三年,写了三年,三年过后依旧骨瘦如柴,这真是无 2010-2011学年新学期伊始,我们邀请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叶鹏老法回避的尴尬~ 师来我校会诊,以期扭转这种尴尬局面,让阅读教学真正服务于写作。 我校阅读教学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这阶段分两个过程。 (一)自由阅读、自由积累 我校较为规范的阅读积累尝试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时阅读课开在阅览室,学生在阅览室自由读,同时完成优美语段的积累。语文组从规范积累的目的出发,设计出积累的载体“闻香识书”。 “闻香识书”,分为“篇名”“作者”“妙语天籁”“心有灵犀”五个板块,督促学生识记作者,积累精美语段,并完成读后感。 实事求是的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读、写训练都是“放羊式”的。一直是学生自由读书,自由写点儿读后感,教师粗略检查一下积累数量和卷面整洁度,批上“阅”字了事。随着阅读课的推进我们发现,学生虽然有厚厚的积累笔记, 140 但量的积累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学生作文时仍显单薄干瘪,写作能力未有明显提升。 (二)自由阅读+写作练笔 第一阶段积累的无效,促使老师们开始思考问题所在,然后老师们有一个共识: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只读不写,学生积累的素材就得不到有效运用,那么写作能力自然无法真正提升起来。意识到写作对于阅读的重要意义后,我们语文组便在“闻香识书”的基础上,设计出写作随笔“心情”,引导学生多练笔,力求多读多写,双管齐下,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发现,学生也读了,也写了,但读的内容往往不能呈现在习作中,“读写两张皮”,多数学生作文中仍缺少生活,还是高频率地使用着司马迁、爱迪生等事例。为什么有阅读、有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却没有相应地改善呢, 二、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转变使我们对阅读课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 我们深知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也为丰富学生的储备库而不断尝试,但为什么我们的素材积累总是在做无用功呢,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慢慢发现了我们的阅读课所面临的尴尬。在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下,每周或每两周一节的阅读课如救命的稻草,让学生忙不迭地放松,有“趣”处仔细看看,无“趣”处一目十行。这些资料堆在桌上,堆在眼里,却融不进学生的思想中、血液里。他们的生活空间、思维天地依旧没有打开,或者说我们依旧没有引导他们投身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严格说来,我们的素材积累只是满足于“量”的“素材堆积”。 2010新学期开始,我们邀请叶老师到校指导。叶老师在翻阅了我们的“闻香识书”阅读积累和“心情”写作随笔后,认为我们在指导思路上出现了偏差。从读写笔记反映的情况看,学生机械积累的痕迹很重,多数学生满足于机械的摘抄,缺少对素材的独立思考和理性认识,因而过后即忘,写作时依旧无米下炊。如果探究深层原因,这应该是与教师的阅读指向与要求相关。 沿着这一思路反思阅读教学,我们意识到我们对阅读课的理解与定位确实存在问题。不客气的说,很久以来我们多数老师都觉得阅读是项慢功夫,多读总是有收获的,因此就把阅读课当做学生的“自悟”课、老师的解放课,学生读就是了,至于学生读到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都是不被关注的。同时多数学生也把阅读课视为个人的精神放松课,所谓的阅读笔记往往是为应付老师检查而进行的“摘抄”,热闹 141 过后,收获甚微。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都致力于追求单位时间内效益的最大化,但我们却把阅读课排除在效益之外了,这显然有悖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素材积累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素材积累的方式虽几经变化,但教师的理念始终没有根本转变。就教师而言,我们缺少对积累活动的深度关注,即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很多语文教师往往满足于我印了很多资料,我给学生时间了,我让他们看过了,却对积累实效关注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素材积累的形式化。当然有些教师也关注到学生不会运用素材,于是就把资料连同观点一起印发给学生,有观点有材料,这下该会用了吧,但事实上学生在作文中还是不会用材料。影响还不只在语文一科,思维意识的封闭导致很多文科生在文综学习时缺少辨析能力,对材料的解读不能到位。于是文综老师抱怨语文教师没教好,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无药可救。 其实,老师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材料,根本原因是,他始终游离在素材之外:他被动地接纳别人的事件、别人的观点,他被圈定在给定的材料观点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更缺少在素材积累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与认知体验的积累,所以,他对眼前的材料是麻木的。这就意味着忽略学生的个体思维、一味追求素材积累是无效的,在追求有效甚至高效的今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把积累上升到学生思维的高度,重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将学生被束缚的思维释放出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辩论以理清思路,确立观点,从而将形式上的积累真正内化为学生本身认知的积累。 那么,如果我们能寻找到好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那么我们的阅读课不就可以真正有效吗,于是我们逐渐形成了共识:要改革,应先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要从放养式和灌输式向开放式、训练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转变,在素材积累的同时完成学生认知体验与思维的积累,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2010-2011年度,新学期伊始,我们便在高三年级开始了新的尝试。也就是: (三)指定素材+思维碰撞+写作阶段。 142 流程设计: (1)教师每周择要将时事材料印给学生看(利用早读或自习),并在每个材料后留白,学生可随时把评论、感想写上去(不拘多少),也可捎带思考材料能用到哪些方面。 (2)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抽出专门的两节课对近期的时政素材进行梳理,流程是同学间相互交流对材料的理解及心得,小组内记录相同观点及分歧点,并简单说明理由,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全班交流,不同小组间进行辩论或阐述;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如何看材料,主流是什么,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看,可以得到什么积极的启示,对现实有何意义等。 把我们的意见反馈给叶老师后,他给我们提出了三个要求:(1)先做起来~无论怎样想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在尝试中才能发现问题。这种积累方式操作得当会有实效,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充分备课,要能驾驭材料,思维要活跃。(2)对近期热点,应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梳理,给学生提供思维的范式,单位时间内如果面面俱到,则难免流于浮泛。(3)梳理完成后,应该及时跟进写作。本课型设计可以两节课(素材积累+写作运用)为一个单元,每月进行一次,高三一年进行八次。写作运用可以是全文训练,也可以就相关材料对几则材料列提纲进行思维扩展训练。一定要通过写作的及时跟进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稳固为自己的思想成果,让学生积有所获,积有所用,体验到积累梳理的益处。 教后反思: 我校高三语文组针对素材积累进行了课例展示,具体操作时却出现了困惑:教师选择几个典型素材,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观点,但学生提的观点乱七八糟,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课堂显得很吵,很乱。叶老师告诫我们,对此,在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寻求到解决方案。 素材梳理重点之一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要让学生把读过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且能用上。要让这种积累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行为,就要在深化阅读上下功夫。不必非要给他们统一观点,让学生对所读材料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自己的感想,觉得不好,说出为什么不好;觉得好,说出为什么好,你对这种现象或事有什么看法,觉得应该怎么改进。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点出来了,论证的方式也出来了。能说明自己的理由就是最好的积累运用,就能促使思维走向理性 143 与成熟。辩论的过程就是思维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必说哪个是最好的,只要他能完善的自己的观点,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那么他们就是吵起来,课堂也是成功的。只要走到了这一步,我们的积累目的就达到了,材料已经深入学生的思维,他想不记住都难。 素材梳理重点之二是教师的驾驭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驾驭课堂不等于压制课堂,不必非要民主之后集中起来。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思维混乱时把学生点醒,在学生偏离正确的价值观时把他们引回来,其他的就放给学生争,让学生反复辩,理越辩越明。当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适当的“收”,因为正确的观点很多,但适合学生自身的、可以真正成文的观点不会是很多,教师可以抓一个或两个引导学生现场思维写作,看看能不能写下去,写不下去的可能就是不适合学生思维的,那么即便是正确的,也要勇于舍弃。 三、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里,我们的思路走向了清晰。 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在上一届高三尝试了一年,这期间,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但我们同时也发现,这种阅读模式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却忽略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呢,2011-2012年新学期开始,适逢叶鹏老师到我校调研,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叶老师认为,之前一个阶段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首先,该模式有效转变了教师对阅读课的认识和操作方式,创造性地提出“激活思维”的授课模式,这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好。尝过才知梨子的滋味,我们在尝试中发现了问题,这就为我们进一步的完善提供了可能。之前我们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由教师定期筛选时事要闻,然后印发给学生,的确可以让学生离时代生活更近些。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而驳杂,教师筛选的资料明显带有教师的思想印记,如果筛选不当,很容易变成教师的包办。而教师,干预过度,则会矫枉过正,由“放羊式”而变成“填鸭式”。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在保留既有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从阅读素材着手予以完善。 经过全组商讨,我们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阅读材料的完善。怎样才能有放又有收呢,经过讨论,大家想到了用 144 “杂志”引领阅读,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并能贴近学生阅读兴趣。方法是:教师经过广泛筛选,向学生推荐六七种内容健康、视野开阔、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刊物,学生可以进行班内合作和跨班合作购买,即学生两两自由合作购买一本杂志,然后两个班同学把自己所购杂志合在一起,这样形成完整的一套阅读资料。资料放在教师处统一保管,只在阅读课上使用,两个班阅读课交叉进行,互不影响。这样每位同学花两三元钱可以读到五六种杂志,花最少的钱,接触最多的社会知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然后是课堂模式的完善。 我们以调动学生思考为中心,着手重新设计阅读笔记。我们的封面设计以“思路飘香,串珠成链”为主旨,阐明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思考积累素材;以“我思故我在”为标题,提醒学生思维在阅读积累中的重要作用,内容为“日期”“刊物名称”“记我所读”“思维火花”和“教师寄语”五部分。 我们的课堂模式初步定为2+1+1模式。“2”是两节阅读课,前“1”是一节素材展示推介课,后“1”是指一节写作课。下面做具体分析。 每周一节阅读课,阅读过程中学生捕捉打动自己的事例,完成“记我所读”,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事例打动自己的原因,完成“思维火花”部分,原则上每次阅读积累两个素材。“我思故我在”素材积累本收齐之后,教师浏览后通过“教师寄语”对学生的“记读”情况和“思维”情况进行点评,并筛选出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素材和话题加以研究,以备展示课时对学生进行深度点评。 每两次阅读课后,加一节素材展示与推介课。方法是:学生4-5人为一组,分组交流各自积累的素材,然后小组内选出两个打动全组人的素材向全班同学推荐,并要写出推荐语。在各小组展示优秀素材时,其他小组可以从自己理解的角度点评这些素材。全班同学可以从各组展示的优秀素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补充在“我思故我在”上,并写出个人对素材的感悟。 如果说“我思故我在”,突出的是思维在阅读积累中的作用,那么写作课则突出了素材积累应用于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刺激学生积极调动素材库,鼓励学生作文中恰当运用所读素材,我们提出了一个“奖励”措施,即凡能积极调动素材库并能恰当运用的同学额外加2分。此举看似“急功近利”,但在改革初期还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待积累运用形成习惯之后,我们改革的目的便实现了。 145 (一)准备期 ?解惑。 对于新的阅读积累模式,很多教师心存疑惑:一个流程需要三节课,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怎样保证其他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有无必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来做这件看似难以“立竿见影”的事, 解惑:我们的读写流程设计为两周为一个流程,用时4课时,每周一节阅读课,两周一次素材展示交流课,两周一次写作课。看起来4节课似乎很多,实际上每周一节阅读课这是一直都有的,每两周一次作文这也是一直都有的,那么两周只拿出一课时素材展示。在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的今天,如果可以有效活跃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效益,那么每两周多拿一节课有何不可, ?杂志的选择。 我们筛选杂志的原则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所以选择杂志时要保证内容的广泛和贴近生活,同时也要保证杂志适合学生的阅读年龄,不过于成人化。之所以要由教师选择杂志,也是为了避免学生因个人好恶导致阅读面过窄,娱乐性过强。也有老师说,既然是素材积累,不如直接给学生订阅各类“素材积累”专刊。针对这个问题,叶老师跟我们谈,“素材积累类”可以有,但不能多。因为阅读课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去读那些血肉丰满的文字,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如果抽取血肉,完全让学生去记素材的骨架,则失去了读书的味道。经过筛选,我们最终确定了《特别关注》《视野》《演讲与口才》《今日参考》《视野素材》《意林作文素材》《南风窗》等7类杂志。杂志品种不固定,教师会在学生阅读时仔细观察,根据学生兴趣及时调整,力求学生阅读兴趣最大化、积累收获最大化。 ?教师的准备。 之前的研讨会我们已经意识到,以前的阅读课之所以收效低,很大原因是在学生需要正确引导的时候教师缺席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是备好课,站在学生身边做最贴心的指引者。教师要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在阅读课后收齐“我思故我在”阅读积累笔记,浏览学生的积累内容,发现学生在积累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指导;二是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加以梳理,对积累频率高的素材,教师应多留意,以备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三是对学生积累的素材类型加以梳理,确立几个话题,为随后的写作课做准备,一定要让学生能从素材库中提取到 146 切适的事例,让他们体味到“有米下炊”的喜悦。 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老师们也从疑惑逐步走向清晰,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譬如有老师建议说,“我思故我在”不一定囿于阅读积累课,课本也有丰富的素材,日常的文本教学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们去写下思维的火花啊~马上又有老师说,对啊,咱平时的试卷上文言文传记类文章、漫画等也都有积累的价值,也可以闪现思维的火花~又有老师补充说,没错儿,我们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把看电视收到的启发也记下来啊„„原来,真的是“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可积累”啊~ (二)体验与收获期 针对阅读积累课尝试中出现的问题和收获的喜悦,我们摘取老师们的阅读积累手记予以展示: 郭志勇阅读积累手记 : 随着阅读资料和《我思故我在》的陆续到位,我们的阅读积累课也正式开始了。 (一)阅读课前指导。阅读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我告诫学生不要把阅读课当做休闲课,我们是带着目的、带着任务来读的,一定要读有所记,记有所思,思有所得。积累的素材不是给别人看的,是我们自己用的。学生阅读期间,我巡视指导,教给学生积累和思考的方法。教师大量的工作还在学生的阅读课后。 (二)阅读课后批阅。下课后课代表将《我思故我在》统一收齐交到办公室。教师逐一浏览,带有两个目的:一是发现学生在素材积累和思维火花的叙写上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二次阅读积累课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二是留意典型素材,帮助学生丰富思考角度,以便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三)素材梳理课。怎样上这堂课,我们曾颇为踌躇。一开始是设想,教师根据学生积累的素材,大致提供几个话题,让学生选择适切的事例来论证话题。但在批阅过《我思故我在》后,我们发现这很难。因为学生积累的素材各不相同,很难寻找到统一的话题,怎么办,我们最后决定,把这节素材积累课变成优秀素材展示课,借助集体智慧,让学生们对优秀素材的思考走向清晰,走向丰富,走向深入。对展示出来的优秀素材,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从中选取3-4个补充到《我思故我在》中,并写出自己的体悟。 第一次素材梳理课,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大家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在探索中逐渐完善。这节课是由我主讲, 其他老师旁听。课堂流程为:四人小组交流个人 147 积累的素材,然后小组选出两个事例素材或一个事例一个名言素材,小组调动集体智慧对选出的素材积极完善,然后再面向同学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在学生交流展示时予以点拨,对可以有不同立意的素材交由全班讨论,予以完善。这期间,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进行板书,目的在于提取要点为随后学生们的提取和积累做准备。展示环节结束后,留出10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黑板提示,回忆同学们的素材,然后筛选、整理、再加工,形成自己新的积累。 评课时大家谈到三点:一是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素材主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老师们备课一定要充分~二是教师的板书很重要,为随后同学们的积累提供了参考。三是课堂上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梳理时间,让学生可以从展示的素材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的素材积累。 我个人也留有遗憾:一节课很难把所有的优秀素材展示出来,而且在现有模式下,通常是一个学生积累的素材伴随的往往只是一个人的思考,很难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对此,组内同事们认为,素材展示课旨在梳理优秀素材,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每个人能从中收获一些就可以了。至于求取百家争鸣的效果,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现在求取的是素材积累的“面”广,开阔学生们的积累视野,大多数素材的立意很直观,则不必去“争”,对可多角度立意的素材则可以放给学生讨论,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也很认可这样的梳理方式,大家能够在这样的梳理课上有新收获。这就够了。 王爱明阅读课操作模式反思: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改变以往阅读课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下决心上好阅读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转变观念,在思想意识上重视阅读课。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又很少与外界接触,知识面狭窄,每次写作都搜索枯肠,觉得无话可说。因此我们必须开好阅读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由于阅读是一个慢功夫,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的成效,因而阅读课长期被大家忽视,认为阅读课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的时候为了赶教学进度,经常侵占阅读时间。教师如此,更何况学生。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阅读,日积月累,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必有收获。 148 其次,改变阅读方式。以前阅读课,主要是发资料给学生看,学生或是怀着猎奇的心态,或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并没有把阅读课真正当做一门课来看待,阅读完了就完了,脑子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能把阅读得到的东西为己所用的同学少之又少。造成这样的结果除了主观思想上不够重视之外,还与阅读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好嘴头不如烂笔头,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整理笔记,将阅读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打动你的某个细节,或是精彩的语句整理到本子上,并且写出感动你的原因,即你的感悟。要求积累素材的时候力求概括,不能原文照搬。另外,我们计划专门开设一节课,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积累的写作素材,以备资源共享。这样经过阅读、思考、整理、交流,学生积累到的写作素材慢慢地就丰富了起来。 再次,教师要给以指导。进行有效阅读,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引导。阅读课和其他课堂教学是一样的,同样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在指导阅读这方面,我们以前做的是不够的,学生阅读漫无目的,没有针对性,效果甚微。所以,大家在这方面需下工夫。而指导有阅读前指导阅读后指导。阅读前指导是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而学生读完之后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必须把学生阅读后的成果收上来认真批改,才能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指导学生纠正不足,不断改进,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本次阅读,学生基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整理出写作素材,写出思维火花,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少数同学态度不认真,敷衍塞责,个别同学不着一字,或是胡乱写点东西,敷衍了事。究其原因,是这些同学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沿袭以前的阅读习惯,懒于动笔,懒于思考。我们一定不能让阅读流于形式,所以对这些同学要批评教育,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任何事情都难以办成。 (二)没有积累素材,不会概括素材。我们此次阅读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而有的同学只摘录了一些感兴趣的话语,没有具体的事例,或是概括事例不够简明扼要。例如有些同学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片篇,看似是用心去做的,但实际上是没有认真去思考,没有真正吸收进自己的脑子里。有的同学概括能力差,一篇文章经他提炼之后变得面目全非,读完后根本不知所云。 1971年夏天,几个参加法国锦标赛的女孩在拼命练习,也在想着要穿什么样 149 的泳衣,最终拉加德带她们去买,挑选了自己喜欢的衣服,也就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而拉加德最终凭借自己的信念,一步步上升,最终成为,,,自,,,,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女性总裁。 ,,岁的巴黎女孩拉加德,总能买到令同伴艳羡的泳衣。在购买过程中,其他女孩子们望着色彩斑斓的泳衣,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一件件试穿。而拉加德会挑卖家,找到诚实可靠,眼光最好的的卖家推荐。 这是两位同学写的两个材料,出自于同一篇文章,两人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概括材料不全面,表达不清楚,只选取了一个方面,第一个同学有结果没有过程,第二个同学有过程没有结果。如果没有读原文根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事情。所以概括一篇文章,要抓住它的中心,指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一件什么事,前因后果都要表达清楚。至少要让读者知道你说了一件什么事,但同时也要注意简明。 (三)没有“思维火花”。有的同学只是记下了事例和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名言名句,没有自己的感悟。“思维火花”也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当你阅读到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的文章的时候,势必会被它打动,被它吸引。那么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这也就是你的感悟,你思考的过程,是你阅读后真正的收获。可能有同学不是很清楚,因而在写思维火花的时候,多在点评这篇文章。例如:“题目起的很新颖”“论证充分”“这个事例可作论据”等等。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成为评论家的程度,只需要扎扎实实阅读,认认真真写好笔记即可。 当学生阅读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量的事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上一节事例积累和梳理的展示课,让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进行事例的再积累。 事实证明,这样的一堂课是有必要的,有成效的。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由每个小组推荐两篇好的事例或者是一个事例一句名言,讨论过后由每小组被推荐的同学交流事例以及名言,说出感悟,最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再积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事例的印象,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这节上课之前,我们听了刘英花老师的示范课,其中一个同学交流了这样一个事例,说一个叫杜威的年轻人,自小照顾全身瘫痪、失去意识的的母亲,十年里,悉心照料,雷打不动,终使母亲奇迹般恢复了意识。这是一篇展现亲情 150 的文章。而恰恰我们第三册第一单元单元话题是至爱亲情。《陈情表》体现了作者与祖母相濡以沫浓浓深情,《我不是个好儿子》表现了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与地坛》写的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关切以及儿子与母亲深深的歉疚和思念。刘老师适时引导,将事例跟我们所学课文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不再仅仅局限于整理的那一个事例,尤其是最后刘老师引用尼采的一句话“父母爱子女是一种天性,子女孝敬父母则上升为一种道德”总结,非常深刻。这也给我一个启示,教师的引导点拨很重要。积累素材对学生来说还是能做到的,但要上升为理论层次,还是有难度的,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事例,把这个事例向外拓宽拓深,指导学生准确指向材料主旨。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发现优秀事例多鼓励多表扬,那些不好的、不应该积累的事例应告知学生去掉不用。而反观我的这堂课,我觉得还有很大差距。首先在引导学生这方面,我还有欠缺,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批改学生的素材积累作业,把学生积累的一些素材吃深吃透,另外还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练,提高自身素质。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大家有信心有决心把事情办好 。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有益身心、有助于进步的好事,只要我们照此方法走下去,相信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一定会有进步的。 过程性资料20、系列活动部分学生获益成果 荣成五中获奖学生合影 151 我市中学生“我的情感牧场”征文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 刘英花 徐淑波 教育信息来源: 教研培训中心 点击数:974 更新时间:2013-10-11 保护视力色: 【字体: 大 中 小】 日前,我市中学生“我的情感牧场”征文评选暨颁奖活动圆满结束。经认真评选,初、高中组共产生特等奖1名(荣成五中 崔慧君),一等奖5名(荣成五中2名),二等奖10名(荣成五中5名),三等奖20名(荣成五中10名),优秀奖100名,共计136篇作品获奖。 本次征文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自己的成长,心怀感动,做懂得感恩的人。活动从暑期开始,历时三个月,各初、高中组织学生踊跃参加,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对加强写作教学,提升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次获奖作品由新华书店提供奖金、奖品,并上报《情感读本》杂志社进行评审,入选作品将由《情感读本》杂志社编订合辑出版。 过程性资料21:课题组主持人刘英花老师工作总结 课题组主持人刘英花老师工作总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2010年成为威海市“四名工程”名师人选后,这句话更成为引领我成长的一根标尺。“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自己的行动给周围人以正面积极的影响”,就是捧着这颗热诚的心,我从事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敏于学,耽于思,成于勤;就是捧着这颗心,我真心真意扶助年轻教师成长,倾情倾力打造优秀的语文学科团队。过去的三年里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我都力争做到极致。 一、身为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组长,我带领同事们一起,做好了两件事: 一是锻造意志品质,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坚强的意志品质对行进中的人们来说弥足珍贵。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能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意志品质的培养,既对我自己,也对我的同事。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尚浅,自身的意志品质不够坚韧,遇见问题往往不是想我该怎样做,而是破罐子破摔,不是为自己找理由就是干脆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我言传身教,告诉年轻教师怎样克服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我一直认为,没有不强大的学生,只有不够强大的老师。一个意志坚定的老师一定是遇到问题积极思考、遇到挫折勇敢面对的。如果我们可以想方设法把教学与管理细化到无缝隙,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做到无缝隙、不懈怠。只要大家肯于担当,愿意有所为,那么教学管理自然可以走向良性循环~ 二是提升团队素养——敏于学,耽于思,成于勤。教学走什么路,取决于教师的素养。这几年我有幸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研修活动,随着视野的开阔,我慢慢发 152 现在变革着的潮流中,我们语文团队的很多老师还拘泥于旧我,在课改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尤其表现在暑期研修作业提交、课题研究的成果落实以及优质课比赛等诸多方面。一个真正优秀的团队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需要的是整体战斗力的提升,身为教研组长、课题负责人和威海名师人选,我有幸比同事们更早、更深入地触摸课改,也先于大家体验到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那么我应该对团队成长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适逢威海市教研中心要求每位名师人选必须独立主持一项课题,我认为这是引导我们的团队零距离触摸课改的好机会。于是我选取了贴近教师日常教学的“观课议课”课题,因为这个课题既方便团队成员们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研,又能迅速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这期间,我们逐渐养成了两种习惯,一是学习习惯,二是反思习惯。在“学”“思”“勤”三字引领下,我们的团队已在成长的路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做的这两件事,成长着每位成员,也成长着整个团队。我曾被学校安排,两次在学校的教师论坛上作为主讲,针对教师专业成长和集体备课为题做专题报告。 二、身为荣成市兼职语文教研员,我配合叶鹏老师,尽全力将工作做到最有效。 担任兼职教研员的两年里,在教研员叶鹏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学习态度投身于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教研能力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领域,也许我尚有些许经验可谈,但在语文教研领域,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非学无以广识”,因此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并尽可能多地创设学习的条件。 教研员叶鹏老师,经验丰富,见识广博,对问题总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是摆在我面前的极好的学习对象。作为教研组长,我深知自己和同事们的教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全组的语文教学工作,于是我经常通过腾讯通主动与叶老师沟通交流,向他请教工作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困惑,也经常主要邀请叶老师到校具体指导工作,在叶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和我的同事们教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在学习中进步的巨大喜悦。 作为威海“四名工程”名师人选,我有幸拥有比其他同事更多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倍加珍惜这得之不易的机会。凡外出学习,我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与与会者交流学习体会,并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及时写出心得反思,努力使自己每一次都有所获,每一次都能成长。作为名师人选,我知道“成长我一个,带动一群人”的重要性,所以我总是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和心得整理好发表在工作室里,供同事们研讨学习,并利用集体教研和跨校教研的机会,和同事们交流把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都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教研。 (二)参与组织的具体活动及成效: (1)2011年10月和2012年4月积极参与并协助叶鹏老师顺利组织开展了荣成市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我指导本校宁华强老师和郭志勇老师参赛并分别获得荣成 153 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指导这两位选手参加威海市优质课评选并分别取得威海市优质课二等奖和一等奖,指导郭志勇老师参加山东省语文优质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整个活动结束后我完成听评课反思并发表在威海高中名师工作室中。 (2)在我校组织荣成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现场会,现场会上我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会议上与与会教师及我的帮协对象一道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之后在威海市名师培训会上执教公开课《林黛玉进贾府》,反响较好。会后完成教学反思并发表在威海高中名师工作室中。 (3)在我校主持并邀请叶鹏老师参与指导我校语文“同课重构,一课三磨”教研活动,通过系列课例打磨活动提升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会后完成活动反思并发表在威海高中名师工作室中;组织我校教师开展“读史识人”《史记选读》系列教研活动,并邀请叶鹏老师参与指导。活动总结及反思发表在威海高中名师工作室中。 (5)主持开展了“高中课堂有效观课议课策略探究”课题研究工作,邀请叶鹏老师作为专家参与开题活动,并对课题研究工作予以指导。目前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正在顺利开展,各类活动总结、反思等都发表在威海高中名师工作室中。 (6)在叶鹏老师的倡议和指导下,开展“2+1+1”语文读写模式小课题研究活动,并指导实验教师与我一道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及总结反思,发表在我的名师工作室中。随着我校读写教学的有效开展,2012年9月我在高中教育工作会上针对读写教学做典型发言,引起巨大反响,在此推动下,荣成读写教学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借此东风,我和叶鹏老师一起参与编写《荣成市高中语文读写教学要求(试行)》,推动荣成语文开始了目标、过程、评价一体化的新型读写教学实践探索,借此东风,我校举办了高中读写教学现场会、经典诗歌诵读赛、学生讲《史记》、“今天我宣讲”等系列读写活动。在此影响下,全市多所高中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读写教学活动。 (7)随叶鹏老师一起到济南、临沂等地参加“三级分层达标”课题现场会,会后及时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市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三级分层达标”课题研究活动并取得初步效果,研究成果被采纳,在6月25日山东省课题研究现场会上由课题组成员刘芹芳老师做典型交流。 (8)协助叶鹏老师组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征集与评选活动,积极参与指导教师完成课程资源的录制活动,在我的指导下,我校多人次在威海市课程资源评选活动中获奖。 (9)经常利用腾讯通、名师工作室等网络条件与叶鹏老师及校内外其他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研究解决本学科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业务疑难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10)在叶鹏老师指导下,承担本学科试题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并在各类考试结束后,与叶老师积极沟通,协助叶老师组织阅卷工作、完成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等。 写在最后: 我不是一个善于歌功颂德的人,但结合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我真诚地感谢威海教研中心三年来对我的培养。如果没有这三年,我可能还是井底之蛙,我不知道外 154 面的世界已经很精彩;如果没有这三年,我可能还是在只顾低头拉车不肯抬头看路的循环中消磨着自己的教育青春。这三年我曾经觉得我很累,因为有那么多的事要做,有那么多的文章要写。但在被逼迫着向前冲的过程中,我同时经历了春风拂面,经历了鸟语花香。我曾经在学校的专题讲座中讲过这样一段话: 一部《士兵突击》让我反反复复看过不下10遍,那些质朴而蕴含哲理的话,总能令我每看一遍都忍不住反复咀嚼。其中有一句话极能引起我的共鸣。钢七连被整编时,连长高成曾对团长说:“我认识一个人,他做每一件事都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家伙,人家抱着的已经是一棵让人仰望的参天大树了。”“兵王”的光环让人羡慕,但成长过程中那每一根救命稻草的积累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常想,如果我们的人格中多一些许三多的影子,那么每一个“我”都可能大不一样。就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我才脚踏实地地走到现在。 这仍然是我心底里最喜欢的、也最想说的一段话。 155
本文档为【&#40;2&#41;高中语文、基能装订成书201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30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