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

举报
开通vip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2011—2015年,通知 洛政„2011?1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现将《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2011—2015年,通知 洛政„2011?1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现将《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2011—2015年,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按照我市“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作用”、“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编制而成。主要阐明我市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振兴目标、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是未来几年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行动纲领,也是市委市政府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振兴机遇 一、发展历程 洛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一五”至“五五”期间,国家将以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为首的13个重点项目落户洛阳,后又在洛阳建设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单晶硅厂和炼油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随着“三线”军工企业的搬迁,158厂、202厂、632厂、744厂等十余个“三线”军工企业进驻洛阳,为了和重点工业项目配套,国家相继投资组建了以洛阳拖拉机研究所为首的10余家部级科研院所,使洛阳形成了从科研到生产配套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以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属及能源电力为支柱的重要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洛阳市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为老工业基地发展增添了活力,使工业门类更加齐全,并形成大中小配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洛阳市实施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1648”工程,即在16家重点企业实施48个重点技改项目,,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又启动了新一轮更高层次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实施了以改造提升老国有企业为主的新一拖、新重机、新洛铜、新洛轴、新河柴等工程,强力推进国企改革,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激存量、以产权换项目、以上市促改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洛矿与中信、洛铜与中铝、一拖与国机、洛轴与河南煤化、洛耐与中钢、洛玻与中建材、凌宇和中集、春都与河南建投等骨干企业实现了战略重组,一批老国企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充分发挥洛阳资源、技术优势,培育了煤电铝和钼钨钛产业链,引进了中硅、尚德、阿特斯等企业,形成硅光伏产业链,为洛阳工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二、发展现状 目前,洛阳市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以上。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1.2亿元,同比增长13.2%,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43.8亿元,同比增长17.1%,占全市GDP比重达5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9.4亿元,同比增长29.4%,利润189.4亿元,同比增长39.6%。高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5.1亿元,增长30.3%。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98家,其中:300—400亿元1家,200—300亿元1家,100—200亿元5家,50—100亿元4家,10—50亿元29家。 ,一,传统优势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装备制造业,具有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大型矿山设备、大型干法水泥设备、余热发电设备、有色金属加工设备、玻璃深加工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轴承、数控机床电主轴、双曲面球形桥梁支座等一大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势产品,研发制造了世界最大的油压机、矿用自磨机、球磨机和填补国内空白的褐煤提质成套装备、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品和技术装备,荣膺“中国制造业名城”。201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57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1亿元,同比增长32%。有色金属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煤—电—铝—铝深加工”、“钼钨矿采选—冶炼—精深加工”、“海绵钛—钛扁锭—钛钣带、钛焊管—钛设备”等产业链,形成了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铝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钼采选基地。2010年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8亿元,同比增长49%。石油化工产业,已形成年产1000万吨炼油、8万吨聚丙稀、2万吨双向拉伸薄膜、11万吨双氧水、10万吨合成氨、21.5万吨对二甲苯,PX,、32.5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20万吨聚酯、20.5万吨涤纶长短丝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油化工、油化纤产业链,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2010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20.6%。能源电力产业,发电总装机容量达857.85万千瓦,占河南省的17%,其中火电装机650.5万千瓦,火电装机中单机30万千瓦以上装机达450万千瓦,占全市火电总装机量的69%。2010年煤炭设计生产能力达2247万吨。同时,4×100万千瓦核电和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正积极推进。2010年,全市能源电力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15%,是中原地区重要的能源电 力基地。硅光伏、光电产业,通过引进中硅高科、无锡尚德太阳能、阿特斯光伏电力、上海超日太阳能等一批国内领先企业,形成了“工业硅—多晶硅—多晶铸锭—单晶硅—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光电子产业,在航空光电探测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微光夜视产品、光电连接器以及显示产品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2010年,全市硅光伏及光电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58%。 ,二,战略新兴产业初显规模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洛钼集团的钼合金,725所的钛合金、橡塑材料,黎明化工院的聚氨酯材料、氟化物系列产品,耐研院、中钢洛耐的特种功能材料,中硅高科、洛玻集团的电子信息材料优势已基本显现。LYC轴承公司起草了国家风电轴承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成为我国唯一能够研制生产全系列风电轴承的企业,轴研科技公司已具备生产风力发电机组全套轴承的能力。725所双瑞风电叶片公司已形成年产300套2兆瓦、3兆瓦风电叶片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我国2兆瓦以上风电叶片空白。中航锂电公司锂电池技术国内领先,已形成年产1.2亿安时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是国家电源行业,动力锂电池系统,标准起草核心成员单位,其100安时以上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是国内唯一通过国家安全检测的产品。中信重工余热发电装备市场占有率达70%,研发了褐煤提质装备并产业化。普莱柯公司兽用疫苗产业化发展,已成为行业龙头,部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中航光电公司光电连接器产品占全国3G市场75%。我市荣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各类研发机构1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位居河南省前列。“十一五” 期间,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513项,其中国家和省级奖168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位居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4044件。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并服务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先后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称号。 ,四,产业聚集区建设全面展开 17家产业集聚区列入省规划范围,数量居全省首位。按照“四集一转”、“三规合一”、“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展开,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14.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9.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8.3万人。产业集聚区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市“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提高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服务业严重滞后 2010年洛阳市三产结构为8.1:60.1:31.8,第二产业强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例为13?87,重工业仍居绝对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着资源型、低端化产业比重大、产品链条短、增值能力弱等问题。制造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1.7%,与洛阳制造业的地位不甚相称,并日渐成为制约洛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二,产业集群发展缓慢,集聚区承载能力有待加强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龙头引领项目少、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对产业布局及产业集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的意识,对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各产业集聚区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和良好的协同合作,存在产业类同、低层次竞争现象,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集聚区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物流平台等产业集群支持体系发展滞后,集聚区仍处于集群发展的初级形态。 ,三,机制转换任重道远,企业发展包袱沉重 国企改革急待深入,管理体制上的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展缓慢,权、责、利不清,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不灵活,公用制经济占比大,部分采取分立式改革方式剥离优质资产组建新公司,大量的低效资产或不良资产仍然留在母公司,已成为母公司的沉重负担,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后,原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历史欠税,离退休人员津贴费用、统筹外医药费、社会保险等各项统筹外费用等遗留问题仍由国有企业负担,国有企业历史包袱依然沉重。 ,四,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民营经济缺乏活力 2010年,洛阳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50%,低于全省60.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经济发达省份。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思想不够解放,部分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扶持政策不够多,信息渠道不畅,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小富即安”,经营管理粗放,改革和创新能力差,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学研军融合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市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比较领先地位,但科研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学研军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模式主要为“引进消化型”,多数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技术,整体装备水平亟待改造和提升,人才流失严重,人才保障体系有待于完善,“孔雀东南飞”的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1.25%。 四、振兴的机遇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区域副中心城市,具备特有的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洛阳的工业实力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及科技研发能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可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的郑洛对接联动、辐射带动周边的要求,将洛阳臵于中原经济区增长极的重要地位并寄予厚望,为洛阳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从外向型发展战略转向以内需为基础的综合平衡型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扩大内需的政策,将使中部地区可以更好地发挥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大的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也使洛阳地处内陆不便于开展国际贸易的劣势得以消减,而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的优势得以凸显。 ,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机遇 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点,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科技实力突出。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主流,是比较复杂的成熟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恰好与我市的工业、科技、人才及人力资源 优势相叠加,必然会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 ,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低碳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洛阳已荣膺“中国制造业名城”、“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第二章 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成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郑—洛工业走廊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支点,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在国内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进制造业的领航旗舰和科技研发的智力中心、带动中原经济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实现由“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的根本性跨越。 二、基本思路 坚持“提升、融合、转型、改制”原则,以“四路并进”为基本途径,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突出自主创新、承接转移、集约集聚和龙头带动,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三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增创制造业新优势,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激活企业发展动力,着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工业装备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精品名牌”、“集群品牌”,积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发展目标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创新引领,技术进步,承接转移,开放带动”的原则,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201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30%以上,达到2100亿元、8500亿元,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达到1800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用水量降低16%,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5.8%。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500亿元,占全市65%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以上,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5%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700亿元3家、500—700亿元2家、300—500亿元2家、200—300亿元5家、100—200亿元1家、50—100亿元2家、30—50亿元2家。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集聚区总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超过80%、60%。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和石油化工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洛阳标志性产业,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支柱产业的态势基本 形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格局。 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30%以上,达到3000亿元、14000亿元,研发投入占生 产总值比重达到2.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以上,用水量降低30%,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五年减少10%。到2015年底,培育出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1家,300—500亿元企业4家,200—300亿元企业3家,100—200亿元以上企业12家,50—100亿元以上企业30家。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上,占全市70%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以上,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2家、500—1000亿元4家、300—500亿元4家、200—300亿元3家、100—200亿元的4家,争取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0%。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明显的区域布局特征,数字化制造、清洁性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面实现,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新材料、硅光伏、轴承产业跃居国内先进行列,成为洛阳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工业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 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及目标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为重点,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优势产业强势发展、特色产业异军突起、新兴产业蓄势待发的发展格局,提升工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构建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 硅光伏及光电产业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传统优势产业 按照科技创新、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企业的兼并、重组、上市与集群发展为重点,坚持激活内力、盘活存量,借助外力、扩大增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产业集聚等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制造工艺和产品高端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做特做精现代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从“洛阳制造”走向“洛阳创造”。 ,一,现代装备制造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外引内育、科技先行、重点突出”的方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为重点,壮大整机产品规模,推动基础部件和配套产品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大型成套装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装备、轴承及基础件等五大领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洛阳动力谷建设,壮大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偃师市产业集聚区、洛新产业集聚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洛阳空港专业园区等九个重点产业集聚区规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实现由单一部件生产向成套装备制造转变、由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由产品优势向集群品牌优势转变,着力提高洛阳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洛阳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8%左右,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新建立企业研发中心6个,新培育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其中超100亿元企业2家。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0%左右,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家以上,新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新建立企业研发中心10个,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7家以上,其中超100亿元企业4家,超300亿元企业2家。 1. 大型成套装备行业 以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兰迪玻璃机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通过自主研发和联合引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着力发展以大型矿井提升机、矿用大磨机、破碎机、竖井钻机、硬岩掘进机等产品为重点的大型矿山设备,以干法水泥生产线、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设备、余热发电设备、褐煤提质装备、有色金属加工设备、玻璃深加工设备、墙材加工设备等为主的节能环保装备,以风电轴承、风电叶片、锂电池生产设备、人工晶体合成设备的新能源装备等大型成套装备产品体系。重点推进千万吨级煤炭超深矿建井及提升关键设备产业化、拖动汽轮机产业化、高端电液智能控制装备、高端矿山冶金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装备产业化、高端重载齿轮传动装备制造、低辐射镀膜玻璃机组产业化、节能型玻璃钢化机组技术改造、新型中空玻璃产品及设备产业化等项目。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亿元,新建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新建中信重工矿物加工工艺及装备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型矿用磨机、提升机等矿山设备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装备等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2. 农业机械行业 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和农业规模化种植为契机,在提高一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等农机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非道路用柴油机等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及零部件产品链,重点推进新型轮式拖拉机核心能力提升等项目,大力发展150马力以上大功率拖拉机,提高操控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与农机具的适配性,重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400马力产品,排放指标达到欧ШA,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水平,开发大功率橡胶履带拖拉机及其变型产品,加快大功率、节油、环保型柴油机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升大功率柴油机节能、减排及稳定性能,使洛阳市成为全国最大的大中型拖拉机生产和出口基地。推动收获机械向多品种、大马力、智能化发展,提升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亿元,新建洛阳中收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收获机械装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现代农业机械生产基地。 3. 工程机械行业 依托一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洛阳中隧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洛阳路通集团公司、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完善提升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工业推土机、架桥机、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铺设装备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品体系,重点推进国机重工,洛阳,产业园建设,培育其他零配件配套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加强本地配套能力,完善工程机械产业链条,加快一拖集团新产品产业化进度,迅速扩大产品规模,积极参与跨国企业集团的生产转移和分包制造,加快与卡特皮勒、龙工、三一重工、晋工、山东临工、徐工等国内外工程机械知名企业的合作,推进工程机械产品业务的国际化。重点开发生产30吨及以上液压挖掘机、320马力及以上推土机、10吨及以上液压振动压路机、大吨位轮式装载机以及静液压式中小吨位和多功能装载机、大吨位叉车等,实现机电液一体化和智能化。加强与济南科迈尔、江苏恒力有限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液压变速箱、油缸等工程机械重要零部件。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 4. 交通运输装备行业 以洛阳动力谷建设为契机,依托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中集凌宇汽车有限公司、河南柴油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水泥搅拌车、散装车、液罐车、环卫车、重卡、矿用自卸车等专用汽车和高档中巴车、城市低地板公交车辆、校车、新能源客车等客车产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车体、电机、转向架、高铁轴承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非道路用重型柴油机、煤层气发电气体机、摩托车发动机为主的内燃动力产品,依托华冠齿轮厂、沃德福车桥、麦达斯等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引进相关企业,大力发展车桥、变速箱、铝合金车体、汽车玻璃等零部件,积极为整车配套,以利整车企业的进驻。重点建设矿用卡车、车辆组装及维护基地、和谐型电力机车检修基地建设、轨道交通用橡塑制品产业化、轨道交通装备、余热发电和气体发电机组和大马力柴油机等项目,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合作生产等方式,提升现有产业产品的同时,做好二汽集团、济南重汽、上海申沃、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新科工程公司、中信戴卡集团、美国德纳公司、兵装集团、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济南科迈尔、日本小松、美国卡特彼勒、美国爱科集团等行业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产业集聚和产品更新换代,坚持整机发展与基础配套水平提升相结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装备产业竞争力。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新建洛阳中集凌宇汽车有限公司专用车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洛阳动力谷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动力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形成国内技术优势突出、配套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动力机械制造基地。 ,二,有色金属产业 依托洛阳市资源优势和加工能力,促进有色金属产业从原料基地向终端产品制造基地转变。加快优势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建立钼、钨、铝、钛等有色金属交易信息平台、物流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作用,鼓励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提高洛阳有色金属产业在国内、国际同行业的话语权,引领行业发展。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6家。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家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8家。 1. 铝行业 依托伊电集团、万基控股、中铝河南铝业、洛阳麦达斯铝业等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导铝加工企业集聚集群式发展,加快促进伊川县产业集聚区、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发展铝加工产业集群。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铝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铝压铸件、高精铝板带箔和各类铝合金型材,电解铝70%以上转化成高附加值铝加工材,产业链向终端市场延伸,已形成的铝加工材至少20%进一步转化成终端消费品,大力推进铝加工企业的节能降耗,推广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短流程、环保型铝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电解铝企业90%以上实现直接铸轧,铝加工行业综合能耗至2013年至少降低5%,至2015年再降低5%。重点建设万基控股40万吨铝板带箔、龙鼎铝业60万吨铝板带箔、洛阳麦达斯铝业5万吨车辆铝型材、洛阳博然铝业5万吨铝型材项目、洛阳安轮铝制品有限公司500万套车用铝轮毂等项目。重点引进美铝集团、中信戴卡轮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远大集团、恒大集团、脱普日用化学品,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铝制品深加工项目。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33%左右,形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产业链条完善、集群式发展的大型铝工业生产基地。 2. 钼钨行业 依托有色金属设计加工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钼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研发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扩大我市钼钨加工行业的技术优势,提高钼钨选矿综合技术水平和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依托洛钼集团、钼都矿冶等企业大力发展钼钨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钼钨板带、碳化钨、钨基硬质合金等深加工产品,努力使钼钨矿产品实现全部就地转化,使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型产品向精深加工型产品方向发展,加快行业整合,引导采选、冶炼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钼钨深加工产业集群和洛钼集团年处理42000吨复杂白钨矿项目、洛钼集团钨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42%左右,依托洛钼集团、钼都矿冶等公司,将洛阳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钼钨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3. 钛行业 依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的科研及生产能力,加快我市钛产业产学研军融合发展步伐,加大钛制品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开拓工业用、民用、军用钛产品应用领域,加快推进新安县钛深加工产业园的建设。加快海绵钛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争取“十二五”末,吨海绵钛耗电量由25000度降至20000度以下,加快万基控股氯化法钛白粉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42%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60%左右,海绵钛产能扩大至3万吨,实现全部就地深加工,形成国内重要的钛产业基地。 4. 黄金、铜及其它行业 依托中国黄金、山东黄金、紫金矿业在洛投资企业的开采、冶炼能力和洛阳市黄金的资源优势,加大黄金开发力度,依托中铝洛铜,大力发展高精度电子铜板带材、高强度异型材及管材、无铅易切削铜合金、高速铁路铜合金接触线及其辅件铜材,进一步提升铜加工能力,进一步巩固中铝洛铜在国内铜加工行业的优势地位。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实现我市黄金、铜材料加工规模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三,石油化工产业 通过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以进一步扩大石油炼化规模为基础,以发展化工纤维产业为核心,拉长PX、PTA、聚酯及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培育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高端石化产品,2015年底,把我市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年均增长20%,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20家,重点建设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并着力规划1-2家化工专业园区。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年均增长30%,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32家。 1. 石油炼化行业 重点支持中石化洛阳分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做大做强,以扩大炼油规模为核心,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清洁化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油品质量,以延伸现有大宗化工原料产业链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场导向,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工艺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非纤用聚酯、特种工程塑料等市场前沿产品。加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炼油扩能前期工作,重点实施中石化洛阳分公司年产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及配套的原油中转站建设和成品油首站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年产45万吨PX、100万吨PTA及20万吨聚丙烯项目。规划建设离子交换法双酚A、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等拉长产业链条项目,形成产业系统配套、上下游协调发展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18%。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28%。 2. 精细化工行业 依托洛阳石化宏达公司、金达公司、黎明化工研究院、洛阳矿业集团非金属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洛阳石化分公司的芳烃、丙烯、苯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产业延伸发展,积极与美国杜邦公司、日本三菱化学、台湾大连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陆续形成丙烯、苯-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制品的丙烯和苯产业链和异丁烯、顺酐为主的混合碳四产品链,建设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园,依托我市丰富的萤石资源和3万吨无水氟化氢产能,推动以洛阳矿业集团嵩县非金属公司六氟磷酸锂、氟橡胶、氟碳涂料等科技含量高的高端无机氟精细品生产,支持以黎明院自有技术为核心的高纯六氟化硫、高纯三氟化氮、高纯四氟化碳等高纯含氟气体的产业化推广工作,引进中德合资扬州拜耳公司、山东巨化股份等在氟化工行业先进技术,将我市打造为中西部重要的氟化工工业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亿元,年均增长20%,高端氟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球形钯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24%,高端氟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球形钯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3. 化学纤维行业 依托洛阳实华合纤有限公司、白马集团等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洛阳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和年产40万吨PX、河南煤化集团年产100万吨PTA项目带来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年产60万吨PET,涤纶,项目,并依托现有化纤纺织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和壮大纺织产业链条。加强与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翔盛集团、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等大型纺织企业的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垂直一体发展,形成由PX—PTA—PET—长短丝加工—纺织印染—成衣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统筹规划建设吉利-孟津纺织工业园,积极发展功能化、差别化纤维等下游相关深加工项目,重点引进30万吨/年直纺短纤、2.4亿米/年漂染、20万吨/年POY、3万吨/年织造等关键环节项目,突出规模效应,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百万吨级化学纤维产业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18%。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100%,化纤纺织产品占国内市场25%以上。 4. 煤化工行业 以煤化集团永龙能化、骏马化工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煤化工企业为依托,按照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乙二醇、硝酸硝基复合肥等科技含量高、规模效应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年均增长26%。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年均增长12%。 二、特色产业 以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围绕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形成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链条化的生产经营群体,提高骨干企业研发及产业带动能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大力发展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三大特色产业,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一,硅光伏产业 以多晶硅产业为龙头,坚持产业链延伸、硅电一体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并重的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洛龙产业集聚区光伏光热产业集群和偃师高新专业园区硅光伏产业集群,建设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硅光伏产业。依托中硅高科、万年硅业、上海超日、洛阳尚德、阿特斯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和壮大产业规模。继续改进多晶硅生产工艺,提升多晶硅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四氯化硅等副产物利用水平,扩大太阳能电池用硅片、高转换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能力,同时发展薄膜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以有机硅为主的硅衍生产品和以超白玻璃、石英坩埚为主的产业链配套产品。重点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和补链型企业,加快推进中硅高科新增2万吨多晶硅、阿特斯电池片及组件、尚德电池片及组件、洛玻超白超薄玻璃及镀膜等项目,建设中硅光伏园、超日光伏园、利尔光伏园。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亿元,年均增长60%左右,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8家,重点建设洛龙光伏光热产业群、偃师硅光伏产业群、伊川硅材料产业群、新安硅材料产业群、高新区光伏光电产业群等五个特色产业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32亿元、78亿元、18亿元、6亿元、70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6家,重点建设洛龙光伏 光热产业集群、偃师硅光伏产业集群、伊川硅材料产业集群、新安硅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光伏光电子产业集群等五个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306亿元、210亿元、72亿元、48亿元、160亿元。 ,二,新材料产业 以洛阳被认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契机,依托中色院、耐研院、725所、黎明院、洛钼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功能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亿元,年均增长48%,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7家。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亿元,年均增长48%,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 1. 新型合金材料 依托钼都钨钼科技有限公司、钼业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洛阳高科钼钨材料有限公司、双瑞精铸钛业有限公司、洛阳麦达斯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铝及铝制品精深加工技术、轴承和核电行业急需的超临界钢等特种钢生产技术、钼钨化工和板带丝等钼钨精深加工技术、海绵钛低成本生产技术、高质量钛板带材、焊管成型技术、航空钛合金铸锻件等关键技术。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钛材料生产、研发中心,打造国内最强大的钛产业基地和国内最强大的钼钨产业深加工基地。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亿元。 2. 新型化工材料 依托黎明化工院化学推进剂原材料研发基地、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烟台氨纶、佛塑股份、永太科技等行业优势企业,积极开展精细化学品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同时开发生产包括超低温、自润滑轴承用聚四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系列、固体润滑轴承用模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系列、电机轴承用增强尼龙复合材料、高温高速轴承用聚醚酮复合材料等,开发生产轴承专用磨削液、高速轴承用复合锂基润滑脂、硬磨液等新型化工材料产品。开发航空用复合碳纤维新材料。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 3. 特种功能材料 依托中钢耐火材料研究院、中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展高效长寿耐火材料技术、功能耐火材料技术的研究工作,重点发展新型透气元件和连铸用功能耐火材料、新型碳化硅复合耐火材料、高温晶体纤维及制品和不定形耐火材料、致密高强微孔化耐火材料等高端制品,满足高温工业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的需要,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打造国内领先的特种耐火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洛阳双瑞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钢铝、铜铝等异种金属复合材料。依托镭奇公司,重点在透明陶瓷、高温陶瓷、粉末冶金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重点建设伊滨产业集聚区先进复合材料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新建双瑞金属复合材料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建设先进复合材料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亿元,先进复合材料产品市场占有率达20%等, 4. 电子信息材料 依托我市多晶硅、单晶硅、超薄玻璃生产和技术基础,重点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硅抛光片、外延片等半导体材料,TFT液晶显示器用玻璃基板、PDP等离子显示器用玻璃基板、晶体硅电池用和薄膜电池用玻璃、各种导电膜玻璃等电子玻璃材料,开发生产高纯四氯化硅、光导纤维预制棒和光导纤维产品。依托725所、黎明化工研究院,发展应用于电子领域的氧化铟和氧化锡纳米粉末材料、六氟化硫等电子气体材料。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 ,三,轴承产业 依托洛阳LYC轴承公司、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凌汽车轴承有限公司、洛阳市新强联回转支承轴承有限公司、河南星彩滚子有限公司、世必爱特种轴承有限公司、洛阳新能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洛阳巨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大型风力发电轴承、航天航空轴承、高速列车轴承、数控机床精密高速轴承等,提高高附加值和高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加大性能优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档轴承产品的比例,扩大大型、特大型轴承的优势,努力实现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推动企业产能释放,形成规模效应,把洛阳打造成为“轴承之都”。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轴承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约18%,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以上,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新产业集聚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等六个轴承产业集群。201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3,以上,轴承产品在国内市场居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达到约20%,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3,以上,其中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8家以上,培育壮大伊滨产业集聚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等两个轴承产业集群。 三、战略新兴产业 发挥洛阳现有产业及科技研发的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 依托中航锂电、中集凌宇、中航光电、凯迈嘉华等优势企业,积极推动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大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以新型动力电池为核心,做强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在电池电极材料、电池管理系统、车用超级电容器等动力模块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打造“中国锂电池之都”。重点发展以锂离子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为核心的电动车及新型混合动力车产业,加快整车研发及产业化步伐,力争在城市公交客车、校车、经济型电动轿车等整车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 2013年底,形成年产纯电动客车1000台、锂离子动力电池12亿安时、超级电容器100万只、动力总成5万套、电源管理系统15万套、充电设备15万台的生产能力。2015年底,全市电动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0%以上,形成3家超10亿元企业,形成整车及主要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检测检验能力,具备关键技术储备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二,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鸿安生化、惠中兽药、普莱柯生物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刚起步的微生物制造、酶催化等工艺和技术成果,促进医药中间体和现代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农业、医药中间体、天然植物单体提取等五个领域,在关键技术和领域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吸引国际500强及产业优势企业在洛阳设立分公司或生产基地,通过金融、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研发平台作用,开发兽药及疫苗系列品种,扩大市场占有率。依靠资源优势,培育高端品牌,积极推进中药种植、加工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标准,加快中药现代化研发,支持现有中药和保健品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建设中药及保健品产业集群。力争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哈药集团和鲁抗等国内龙头企业和罗氏、辉瑞制药、拜耳药业等国际巨头在洛阳投资设厂,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家,重点建设医药中间体、天然提取物等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兽用药品及疫苗产业市场占有率达8%,大环类医药中间体产业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家,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 ,三,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中信重工公司、洛钼集团公司、洛阳天誉环保公司、洛阳瑞昌石油化工、伊川电力集团等骨干企业,紧紧抓住我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的契机,以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为突破口,开展节能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和工艺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新型机床及控制技术攻关,提高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开发装备的节 能拖动及控制技术、动力传动性能的优化技术和匹配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做好煤炭液化等优化能源结构关键技术、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流程工业装备制造技术、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建筑节能与能耗输配系统、绿色照明技术、大功率高压电机变频技术、环保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设计技术、煤炭高效发电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能源作物及其燃烧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大力推进中信重工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中实重机节能环保型大型矿山设备、河南国泓照明有限公司LED科技园、洛钼集团铼/硫/铁/金/银/尾沙等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伊川电力400KA电解槽技改等项目建设。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30%。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年均增长30%,打造“中国节能〃洛阳装备”城市品牌。 ,四,信息技术产业 以光电子、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依托中航光电、凯迈测控、洛玻集团、国家863软件园、炎黄科技园、恒生科技园、景安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骨干企业,发展洛阳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子领域发挥航空军工和高端玻璃的研发优势,推进军工技术民用化,深化与中航工业集团的合作,以光电探测、光电显示、光电连接器件及新光源等为重点发展方向,寻找技术和产业化突破点,逐步壮大光电子产业规模。重点发展电子玻璃基板、镀膜玻璃、触摸屏基板玻璃、光电连接器件、蓝宝石单晶、红外探测器及其应用产品等。 应用信息技术领域以面向我市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发展工业智能产业,以移动信息服务、呼叫中心、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通信设备研发制造、软件设计和面向旅游服务的“洛阳游”信息产品为主,发展信息通信与互联网业,建设“洛阳信息通信产业园”,以呼叫中心、电信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软件外包为主,发展服务外包 业,建设服务于软件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企业的技术支撑平台,特别是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共用技术设施,聚集软件、电子商务、数据处理、软件外包、高端电子产品研制等高科技企业,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建设国家863软件园和恒生科技园,以动漫制作、手机游戏、数字创意、影视制作以及面向机构定制的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制作为方向,以建设“洛阳3D大剧场”为核心,构建洛阳虚拟博物馆,搭建创意产品展示平台,发展创意产业,以建设“洛阳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数据存储中心、国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数据载备中心为主,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建设景安互联网数据中心和炎黄科技园。 2013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2015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 第四章 战略任务 一、打造洛阳动力谷品牌 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强做大洛阳动力机械产业的重大战略构想,充分发挥洛阳现有非道路柴油机、船用柴油机、摩托车发动机、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动力产品的基础优势,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等整机产品,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整合技术、品牌、人才等要素资源,把洛阳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新型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带动洛阳装备制造业整体振兴。 ,一,全面推进洛阳动力谷发展 按照“一谷、二区、六大核心产业、九大产品体系”的动力谷建设内容,加快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做精做专一批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强配套协作,扩大开放合作、吸引国内外产业集聚,通过实施“113”工程,迅速扩大动力谷核心区产业规模,加快提升区产品 结构升级,把洛阳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动力机械制造基地,中原经济区、中部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示范区,国内外动力机械龙头企业的集聚区。 一谷:洛阳动力谷, 二区:动力谷核心起步区——以伊滨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区,动力谷产业提升区——以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偃师市产业集聚区、孟津县产业集聚区、瀍河区等动力机械产业密集的区域为主要产业带,完善提升存量为主,着重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六大核心产业:发动机、电动动力、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交通装备、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装备产业。 九大产品体系:积极构筑以高速船用大功率柴油机、道路用柴油机、摩托车发动机等为代表的内燃动力产品体系,以新能源客车、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镍氢碱性电池隔膜、电池用正负极材料为代表的电动动力产品体系,以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农用柴油机等为主的农业机械产品体系,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工业推土机、架桥机、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铺设装备、非道路用柴油机、大扭矩变速箱、液压元器件、软轴及控制器等为主的工程机械产品体系,以城市轨道车辆以及车体、电机、转向架、高铁轴承、车轮等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体系,以重型卡车、矿用卡车、水泥搅拌车、散装车、液罐车、环卫车、汽车变速箱、车桥等为代表的专用汽车产品体系,以褐煤提质装备、节能大型矿山设备及冶金设备、玻璃深加工设备、墙材加工设备、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设备、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设备、热交换器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体系,以高品质核电站用异型锻件、硅熔炼炉、大型水利发电及航空设备、风电叶片、风电轴承、风电用锁紧盘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品体系,以航空航天轴承、数控机床电主轴、高速重载轴承、轿车轮毂轴承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及变速箱用 滚针轴承等为代表的动力机械基础件产品体系,形成技术先进、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动力产业发展格局。 洛阳动力谷建设“十二五”期间强力实施“113”工程,即实施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达10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把洛阳动力谷建设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动力机械制造基地,中原经济区、中部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示范区,国内外动力机械龙头企业的集聚区。 ,二,加快洛阳动力谷核心区建设 以伊滨产业集聚区为洛阳动力谷核心区,在充分发挥洛阳现有产业和技术优势基础上,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整合技术、品牌、人才等资源要素,重点建设“一区四园”,即动力谷核心区和交通装备产业园、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发动机产业园、工程机械产业园,按照“三年出形象,十年成规模”的总体要求,把伊滨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动力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新型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2013年底,动力谷核心区每个产业园引入1家以上行业内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40亿元,开发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2015年底,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00亿元,开发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实现年销售收入700亿元,基本完成动力谷核心区工程建设。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进一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研发领军人物及团队,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新科 技创新体制,培育壮大科技队伍等举措,加快建设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科技城三位一体的科技研发体系。2015年底,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达到24家,新增8家,省级科技研发平台达到108家,新增28家。2015年底,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一,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搭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大型科研仪器、科研实验基地、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等开放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确保企业研发中心依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建设 建立产学研军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开发、共建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孵化基地孵化功能,推动创业孵化基地由提供场地、基础设施、资金扶持等支持形式,向提供技术援助、转化科技成果、培养急需人才、代理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咨询、完善企业制度和打造企业文化等方向发展,建立“目标投入、定向研发、主体明确、市场明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三,科技城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集聚”的原则,在新区拓展区辟出专用土地,以技术研发、科技孵化、产业示范、教育培训、科技商贸为发展方向,积极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智力建设工程,引进或共享一批在业内有重要影响、具有科技研发行业前瞻力的资深科学家和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研发领军人才,培养一批精通研发技能、掌握关键技术的科研骨干,形成一批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推动科研人才资源集聚。在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硅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结合我市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集中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突破、重要技术集成示范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开创自主创新的崭新发展模式,加速推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成区域技术、信息、人才最为集中的核心高地。把科技城建设成为引领应用科技发展方向、代表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科学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构筑坚实平台。2015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占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70%。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2家、500—1000亿元4家、300—500亿元4家、200—300亿元3家、100—200亿元的4家,争取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0%。 ,一,完善基础设施 优先建设基础设施。按照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要求,推进城市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能源保障、水资源利用、高速信息、生态环保、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御体系等硬件设施。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方式,着力完善产品检测、展示、交 易、物流、职工宿舍、餐厅等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承接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区吸引力。 ,二,壮大产业集群 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控制力的重要措施,加强企业分工协作,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加快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大型产业集群,为建设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支撑,加快引进技术提升和精深加工企业,在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和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形成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七二五所和洛钼集团的技术和资源,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发展钼钨和钛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洛龙产业集聚区和偃师高新技术专业园区的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产业链条,逐步建成优势突出的光伏产业园,依托中石化洛阳分公司、黎明化工研究院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化学新材料,打造中西部重要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扩大呼叫外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依托洛玻集团搬迁、金堆城汝阳节能玻璃基地,积极引进其他战略投资者,在汝阳县产业集聚区形成太阳能玻璃、电子玻璃、节能玻璃等高端玻璃集群,不断发展和壮大偃师市产业集聚区的三轮摩托车集群和洛宁县产业集聚区的玩具、木制工艺品集群。 ,三,加强平台保障 加强投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和土地收储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机制,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为集聚区发展提供强力保障。进一步壮大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运营水平,积极探索运用发行债券、融资券、信托、租赁等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现有担保公司整合,提高担保能力,推动银行与集聚区担保公司的合作,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融资担保产品。积极探索解决土地瓶颈的新举措、新途径,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产品检测 中心、会展交易中心、公共研发平台、中介服务机构、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等。 ,四,促进产城互动 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组团捆绑联动开发为重点,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全面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村庄迁村并点,开拓发展空间,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出台解决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转化为城市居民,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牢固树立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理念,坚持放心、放手、放胆的方针,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更好的服务、更优的环境、更多的支持,2015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8.4%提高至65%,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60%达到80%。力争培育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15家,全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让民营经济真正成为洛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一,大力培育骨干民营企业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不断增强企业活力。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给企业以制度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探索我市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兴办的民营企业家“5+2”培训模式,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免费为民营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使之逐步成为我市民营企 业家成长的平台。提高民营企业法人待遇,对于发展态势好,受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的,可依法定程序优先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受名额限制的,可列为人大特邀代表、政协特邀委员。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15年底,培育1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5亿元、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小巨人”企业。 ,二,鼓励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建立由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定期会商制度,专题讨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规范、整顿金融担保机构,支持业绩良好、操作规范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积极支持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全面开展业务,更好为民营企业服务。在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上市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提供支持和服务,鼓励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 ,三,强化民营经济软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政府“承诺式”服务工程,凡是与民营经济发展有关的职能部门,均需公开服务承诺。在不违犯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规范和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定期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指导、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建立民营企业问题反馈渠道,通过工作沟通函、专题协调会、基层反映问题快报等形式,快速办理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建立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重点发布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新经验和新成效,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国有,集体,经济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公有制企业改革,激发老工业企业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机制转换攻坚战为抓手,深层次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推进体制机制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快落实国企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国企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公有制企业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充分发挥其国企在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和建设新型工业化中的带动作用和表率作用,为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提供强力支撑。 ,一,努力实现经营机制根本转变 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监督机制,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晰、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加快转换企业内部机制,真正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动态管理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加快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职业化改革,按照党管干部与《公司法》相衔接的原则,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改革,推进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化配臵,积极促进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 ,二,全面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能、改制上市、股权臵换、整体转让等多种有效形式,解决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除极少数承担特殊职能的企业外,市属企业原则上都要引入其他国有、外资和民营的战略投资者,打破“一股独大”局面,切实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积极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实施市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三,推进困难企业的改革解困 坚持把国企改革与企业解困相结合,强力推进困难企业的改制解困。对有望扭亏的企业,通过加快企业内部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等措施尽快实现扭亏。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困难企业,要通过向各类投资主体转让,或引入其他经济成份实施重组,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对扭亏无望又难以实施改制的困难企业,要在妥善安臵职工的基础上依法实施破产,纳入国家关闭破产规划的困难企业要抓紧做好破产项目实施,保障其平稳退出市场。重点协调推进洛轴政策性破产、白马集团破产重整和黄河水泥集团、物产集团、洛耐的依法破产工作,化解洛玻集团经营风险。 ,四,推进国有资本的重组整合 不断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央企合作长效机制,重点推进与中信集团、国机集团、国药集团、中冶科工、中航集团、中船重工等中央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有效落实,加快项目推进,不断扩大中央企业在洛投资规模。加大国有资产整合力度,支持产业相近或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促进优势企业对本行业其他企业的兼并,鼓励企业之间非主业项目的同类整合,催生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快形成1—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机遇和动力。 ,一,加强承接的针对性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发展重点,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结合点和突破点,有重点地确定主攻方向,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加强项目谋划,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深入分析产业链条及配套产品,针对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谋划一批质量高、可行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硬软件建设,制定“一事一议、一厂一策”的优惠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打好基础。 ,二,提高承接能力 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尽快完善区域内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环保、防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综合配套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服务体系,吸引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积极推行区中园、园中园开发模式,鼓励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开展以商招商,设立专业园区和特色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创新招商方式 实行大员招商、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或重大题材招商,积极推行坐地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县,市、区,要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常年招商办事机构,创新招商方式,鼓励引进园区开发公司,促进园区开发和管理市场化、企业化,积极探索与境外经济实体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 七、着力提升服务增值能力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拓展发展领域,提高生产性服务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制造企业服务环节与生产环节的分离步伐,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的资源整合,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一,提高信息服务业水平 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服务园区建设,扶持计算机系统集成、嵌入软件、工控系统等领域的软件开发与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信息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服务技术智能化改造,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服务、系统监理以及各类咨询服务等,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 ,二,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不断提升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抓好大一物流园区、大张物流园区、洛阳国龙物流园区、农副产业品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大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步伐,大力推广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信息处理手段,加强物流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着力建设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三,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着力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重点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科研组织,培育科技服务品牌。支持涧西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等科技服务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加快发展,在新区规划建设科学城,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入驻,整合现有国家、省级质检中心的检测资源,筹建国家中部质量检测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底,力争形成辐射中原的科技服务中心。 ,四,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积极引进外资或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强化金融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多种金融需求,大力引进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银行卡中心、运行结算中心、软件研发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落户我市,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融资担保、动产监管、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律师、保险代理、证券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规范金融中介市场秩序,提升金融中介服务的整体水平。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布局,建设具有鲜明特色路段和建筑群的金融集聚区。制定优惠政策,加快金融机构、人才、信息、资金的聚集速度和规模,着重培育新区金融商务区。 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是向各行业注入知识与智慧的基本工具,加快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是转变老工业基地粗放型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管理和决策以及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努力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加快信息化与现代工业体系深度融合。 ,一,推动企业信息化 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软件,推动信息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提高研发设计过程信息化水平,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效率,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加大推广企业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应用的力度,推行“ERP进企业三年计划”每年重点支持100家企业推行ERP应用,组织面向企业领导的ERP应用知识培训,提高企业领导对ERP应用的认识,2015年底,要达到大型企业50%以上使用ERP进行管理。 ,二,发展工业智能产业 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利用数字技术、芯片技术、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等工业智能技术大幅度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在推广工业智能技术应用的同时,拉动洛阳工业智能产业的发展,建设洛阳工业智能产业园,工业智能孵化中心与工业智能应用中心,到2015年底,使洛阳工业智能企业数目超过400家,产业的营业规模超过50亿。 ,三,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启动“电子商务进企业的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0家企业参加“电子商务进企业”活动,加大企业独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中小企业加入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在洛阳发展业务,到2015年底,洛阳大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9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70%。 九、强化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坚持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围绕七大重点行业,打造五大循环链,实施七大类200个左右重点项目,建设10个循环型园区、30个循环型企业,以点带面地推动洛阳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强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工业经济绿色增长、和谐发展。 ,一,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以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电、装备制造,以及建材、农林产品加工七大行业为重点,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打造“钼矿采选—冶炼—深加工—矿山生态恢复”循环链、“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合金,—铝材,深加工,—赤泥、尾矿等资源化利用”循环链、“煤炭开采—火电,煤化工,—综合利用”循环链、“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废弃物利用”循环链、“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再生产品”循环链等五大循环产业链,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再生资源及再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 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和七大循环经济重点工业行业发展现状,建设10个循环型园区、30个循环型企业,以点带面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实施节能,节水,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再生及再制造,节能环保装备与产品制造,清洁生产,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及中水回用等7大类200个左右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到2015年底,单位GDP能耗降至1.06吨标准煤/万元,全市单位GDP取水量降至56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与2009年相比,单位GDP取水量下降18.84%,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0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0.2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71%。 ,二,加快节能减排步伐 认真贯彻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 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率先推进公共机构的节能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积极抓好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到2012年,扶持培育10家左右在各自领域有特色、有专长、有优势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初步建立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对占我市用电量60%以上的电解铝、多晶硅行业重点进行节能降耗改造,2011年底前完成300千安以下电解槽淘汰任务,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2015年底,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使我市30重点户耗能企业的落后装备全部更换到位,力争完成市定降低17%的能耗指标。 ,三,强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 结合新一轮碧水蓝天工程,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电力、水泥、钢铁、化工、铁合金、有色金属、铸造、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平板玻璃800万重量箱、水泥200万吨、电解铜5万吨、铁合金2万吨、小火电100万千瓦等,坚决取缔小淋金、小堆浸、小电镀、小化工等“新五小”、“十五小”污染企业,确保2012年底前全市范围内“新五小”、“十五小”反弹现象零发生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组织领导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宏大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协调,统筹兼顾,把振兴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成立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统筹组织和实施国企改革、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等重要工作。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洛阳精神,努力营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老工业基地振兴。 二、积极争取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政策 振兴洛阳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发挥内因决定性作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部活力。搞好政策研究,针对我市老工业基地的特殊矛盾和问题,提出需要国家和省给予扶持的政策措施。围绕国企历史遗留、剥离企业办社会等瓶颈,针对“老人员、老房子、老设备”的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家社保资金、财政补贴、破产核呆指标等支持。规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起点高、规模大的项目,组成专题推进小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争取最大限度地得到国家和省的政策,使各项政策在洛阳发挥最大功效。 三、加大对重点项目及企业的支持力度 将产业集聚区亿元以上项目全部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制定市县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名录,将重大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联动推进机制,优先落实建设条件,健全目标考核体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以“三大工程一大政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和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为抓手,综合运用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自主创新、科技三项费用及市产业优化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引进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竞争实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集团,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银企合作、增资扩能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鼓励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创业板募集发展所需资金。 四、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办厂,或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资产重组,是工业经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走出去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要根据本地的比 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认真编制招商引资产业及项目目录,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制定统一规范且较为宽松的市场准入产业政策,有的放矢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外资参与洛阳国有企业改制和闲臵资产盘活,吸引外资投向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业领域。组成专门工作组,研究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和动向,并加强跟踪联系,力争有一批世界500强加工制造型企业落户洛阳,鼓励大型企业到省外、境外兼并重组、工程承包、设备输出,建立完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仓库等出口配套设施,加大产品出口力度。 五、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用新思路、新方法建立多渠道筹资的新型投融资体系,解决洛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金。一是改造国有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将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民间资本、国外资金有效结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产权、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培育交易机构,规范交易行为。三是规范各类投融资经营机构,设立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投资载体,充分发挥非金融机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高科技风险投资担保资金和资源类企业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四是积极争取各种金融机构资金加大对我市工业项目投入。鼓励、支持优势重点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到国内外证券交易市场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 六、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以建设洛阳人才高地为目标,重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基本建成开放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整体效用高的人才新高地。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从现有的76万人增加到95万人,形成2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50名省级领军人才、100名后备领军人才三个梯次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实施企 业经营管理者分类培养计划,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制定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和海外专家的规划,建立海外专家库和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加大熟练技术工人、高级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的适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七、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以环境创优攻坚战和经济社会发展“6+1”考评体系为抓手,加强企业和群众对政府的监督评判,进一步转变政府机关作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投资环境考评工作,推行投资环境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开展投资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从严整治“四乱”,整顿市场秩序,营造“优商、惠商、亲商、安商、扶商”的社会氛围。更加尊重纳税人和企业家,积极落实各项奖励政策,对成绩优异的企业给予政治上、经济上的奖励。全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守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良的软环境保障。
本文档为【洛阳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11-201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8-08-01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