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大学毕业论文 定稿

(最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大学毕业论文 定稿

举报
开通vip

(最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大学毕业论文 定稿(最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大学毕业论文 定稿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优化问题研究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成本结构变化,创造并保持成本领先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够更快地吸收先进成本核算思想,并运用于成本核算实践中,谁就会获得竞争的主动权,赢得市场。虽然作业成本法在理论研究上以趋于成熟。但是,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的运用并不广泛。因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传统与变革的比较,认为作业成本法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不仅表现在成本动因选择上的主观...

(最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大学毕业论文 定稿
(最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大学毕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定稿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优化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成本结构变化,创造并保持成本领先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谁能够更快地吸收先进成本核算思想,并运用于成本核算实践中,谁就会获得竞争的主动权,赢得市场。虽然作业成本法在理论研究上以趋于成熟。但是,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的运用并不广泛。因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传统与变革的比较,认为作业成本法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不仅表现在成本动因选择上的主观性,而且表现在成本核算侧重于事中控制的局限性。但是,由于间接费用比重增加,事中控制很难反映企业真实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企画着眼于成本发生的源泉,立足于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核算,即侧重于成本的事前控制。虽然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有不同的渊源,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质,可以相互借鉴补充,实现优势互补。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通过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融合分析,探讨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模式,以实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优化。 关 键 词: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企画,优化 I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THE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ACCOUNTING COST IN SMALL&MEDIUMSIZED — ENTERPRISE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changes of production cost, to create and keep advantage of cost management had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problem of every enterprise'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Facing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enterprises who could absorb advance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cost theory and method quicker,applying to the production cost practice,was capable to do the initiative gaining competition,will win market place.Although,ABC (Activity-Based Costing) had been well learned in theory, it hadn't been widely used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small&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refore,this article insisted that ABC itself had faults by analysing cases and comparing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change methods,not only represented the cost driver choosed subjectively,but also displayed the faults on cost which was accounted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however,owing to the increase of indirect cost proportion,the control of producing procedure could hardly reflect on the real cost information.But,Cost Design emphasized the root of cost and replied on the cost management of product'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dure. Namely,Cost Design emphasized the cost control before the producing procedure. Although, it had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anagements, there were certain common characters between the two cost methods,which could compare the advantage and vice.Therefore,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integrated model with this two methods, by using foreign study results for reference and linking we small&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ccounting actuality from this point.Realizing the optimization of accounting in small&medium-sized enterprises. KEY WORDS: Manufacture-Based costing,Activity-Based costing, Cost design,Optimization II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前 言 .................................................................................................................................................... 1 第1章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 3 1.1 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 3 1.1.1 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 3 1.1.2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 3 1.2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 4 第2章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比较分析 ................................................................................................... 5 2.1 理论层面上可行性分析 .............................................................................................................. 5 2.1.1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 5 2.1.2 成本企画的优点 .................................................................................................................. 5 2.2 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分析 .............................................................................................................. 6 2.2.1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比较分析 ............................................................................................... 6 2.2.1.1 ABC 法的适用环境简介 .......................................................................................................... 6 2.2.2服务行业成本核算分析 ....................................................................................................... 8 2.2.3 高新企业成本核算分析 .................................................................................................... 10 2.3 理论与实际的比较分析 ............................................................................................................ 13 2.3.1 成本企画的局限性 ............................................................................................................ 13 2.3.2 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 14 第3章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优化模式 ................................................................................................. 15 3.1 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分析 ......................................................................................... 15 3.1.1 成本企画对作业成本法的优化........................................................................................... 15 3.1.2 作业成本法对成本企画的优化 ......................................................................................... 15 3.2 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模式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16 3.3 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的实施步骤 ................................................................................. 17 第4章 优化成本核算对中小企业的启示 ....................................................................................... 19 4.1 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误区 ............................................................................................................ 19 4.2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优化思考 .................................................................................................... 20 结 论................................................................................................................................................. 21 参考文献 ............................................................................................................................................. 22 致 谢................................................................................................................................................. 23 III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前 言 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竞争优势。而优化成本核算,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制造成本法立足于生产成本控制,与中小企业产品品种少、人工成本高和制造费用低的特点相适应。然而,随着科技广泛使用,企业面临着内外环境变化,不仅体现在成本结构的重新界定,而且成本管理范围在日益扩大。传统成本观下,成本是与产品实体形成有直接关系的各项耗费,而对于研发等间接费用,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便在2006年颁布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研发支出,应区分研究与开发支出,研究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符合确认条件的为无形资产。这说明间接费用未完全纳入成本核算。但是,间接费用在成本结构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如果仍采用传统核算法,导致成本信息扭曲。本文认为:成本结构既包括制造成本(中游),也包括研发成本(上游)等有关资源耗费。因此,本文对成本核算的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成本企画诞生于日本汽车制造业,也成长和发展于日本。进入20世纪80年代,成本企画在日本很多行业得到推广。尤其是90年代,大量研究文献不断涌现,如贺将雄的《佳能的成本企画》,从佳能企业入手分析成本企画的实施流程。田中雅康的《成本企画理论与实践》和《成本企画的实施方法》,对成本企画的实施方法中的重要工具—价值工程进行了论述。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1994年7月成本企画特别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成本企画研究的课题》的报告。该报告将成本企画定位于管理会计的一个领域。我国学术界对成本企画的研究始于90年代。对此做出贡献的是陈胜群博士,著有《现代成本管理论》,对成本企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将成本企画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进行对比分析。学者余海宗著有《战略管理会计论》,对成本企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设计案例说明成本企画的具体过程。这些都为成本企画在我国运用,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融合,奠定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提出。80年代初,全面质量管理和适时制的产生与发展使作业成本法成为研究热点。最具典型的是美国学者罗宾?库伯和罗伯特?卡普兰。1987年,两人合作发表《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的论文,最早对ABC做出明确解释。随着科技发展,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日益高涨。1992年,罗宾?库伯通过实践调查,撰写《推行作业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一书,全面阐述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我国于90年代开始对 1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余绪缨教授在《当代财经》上介绍作业成本法,在国内掀起了研究浪潮。王平心教授从1998年开始在制造企业中试运用作业成本法,并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相关论文,为ABC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做出有益探索。此外,也有学者从完善作业成本法的角度出发,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提出疑问。与国外相比,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很少,而作业成本法与成本企画相结合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文认为作业成本法与成本企画融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目前,作业成本法与成本企画是优化成本核算的发展方向。虽然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操作方法也不同。但是,两者存在共同之处。与其强调不同,不如探讨其共性,使之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作业成本法侧重于成本核算的事中、事后控制,而成本企画体现了源流思想,强调事前控制。并且两大模式都不完美,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将两种模式融合,本文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弥补各自局限性,更好的发挥各自优越性,不但能满足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要求,而且能优化成本核算。 本文以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两者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融合研究,并将其融合运用于企业成本核算中。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成本核算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的成本核算思想。并结合两种方法在传统制造企业、服务行业、高新企业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大量的图表加以说明,力求将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第1章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1.1 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1.1.1 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小,生产流程简单,产品结构相似,管理人员相对 底,我国中小企业达4200多万家,占中国企业总数90,精简的企业。截止2006年 [1]以上,八成以上是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兴产业不断增加,中小型企业受财力、技术的瓶颈,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使得成本核算理论研究不成熟,实际运用矛盾突出,造成成本信息不准确,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特点具体表现为: (1)没有专职成本核算人员,成本信息不及时; (2)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间接费用处理简单; (3)车间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成本信息失真。 总之,这些特点决定传统核算法在中小企业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成本结构变化,成本管理范围扩大,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凸显局限性。比如说,制造企业间接费用比重增加,采用制造成本法,显然使成本信息失真。此外,在我国理论研究已成熟的作业成本法,也未必适合中小企业,比如说,高新企业研发比重大,但事前成本控制薄弱,而作业成本法适合成本事中控制。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实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传统与变革在三种行业的成本核算比较,探索我国中小企业如何优化成本核算。 1.1.2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中小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产品,也不论管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如何,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都是按照品种核算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核算提供的信息必须准确,而现实中并非这样。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表现在: (1)科目设置简单化,成本信息不真实。在制造型企业中,将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合并为一个成本科目,导致成本费用归集混乱,无法反应真实财务状况。此外,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 [2]其核算的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 3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车间划分不明显,费用分配不科学。由于科目设置简单化,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明显不符合会计准则。 (3)理论研究不成熟,核算模式不统一。我国成本核算理论研究起步晚,大多是引进国外成本核算思想,没有实务参考模式。以物流企业为例,其成本核算大多是根据企业性质,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采取不同成本核算方法,导致物 [3]流成本核算没有统一模式,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 总之,在进行成本核算时,由于间接费用分配的局限性,导致成本信息扭曲。因此,传统核算方法已不能满足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需要。所以,本文通过传统和国外成本核算思想的比较,探索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优化模式,而不是传统的照搬照抄,不加思索的运用。 1.2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根据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对于少量的间接费用,可按直接人工去分配,所导致的扭曲是非常小的,产品成本信息也相对准确。但是,伴随着中小企业生 [4]产规模扩大,间接费用比重增加,制造成本法的弊端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 (1)费用分配不合理,成本信息扭曲。例如:某企业经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是每件200元,以每件240元销售,即毛利率为20,。通过计算,该产品真实成本是230元。企业实际上在薄利或亏损经营;反之,若该产品真实成本是170元,当对手降价到195元时,企业认为不能再降价,而应退出市场。其实,根据产品真实消耗,其保本价应在170元,如果降到190元,仍有1l,的毛利。可见,传统成本核算法不仅导致成本信息扭曲,而且会误导管理者决策。 (2)核算内容不合理,成本结构不清晰。随着中小企业发展,产品研发成本大增。但是,制造成本法将产品研发等费用统归为期间费用,从成本中剔除,违反会计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即便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支出,应当区分研究与开发支出,研究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符合确认条件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 [5]这说明最新会计准则没有把研发支出完全纳入产品成本中。 总之,制造成本法的现实局限性凸显,不能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信息,因此,有必要优化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更好地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服务。本文以制造企业、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为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传统与变革的比较分析,探索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优化模式。 4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第2章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比较分析 2.1 理论层面上可行性分析 2.1.1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成本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计算的原理可以简单归 [6]纳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从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是配合准时制(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产生和发展。与传统生产系统相比,JIT采用的是生产拉动,而不是推动,要求存货和不增值作业减少到最低限度;TQM 要求通过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质量 [7]控制,实现产品零缺陷。然而,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的实际运用中并不成熟。与制造成本法相比,其优点表现在: (1)分配对象由“产品”转移到“作业”。在传统理论下,成本计算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类产品。而作业成本法认为:资源被多种作业消耗,每项作业又服务于多种产品。因此,作业成为联系产品与资源耗费的桥梁。 (2)产品成本核算信息更加准确。传统成本法易造成产品成本信息扭曲,而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多样化,提高了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它将资源耗费与作业、产品成本与作业联系起来,按成本动因分配成本费用,解决了传统成本法下分配标准的单一性,从而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2.1.2 成本企画的优点 成本企画着眼于成本发生源泉,立足于源泉作事前、全面的成本分析,涉及企业整个生产流程的成本核算。与传统核算方法相比,其优点表现在: (1)顾客与市场导向。成本企画是以顾客和市场为立足点,基于最具竞争的价格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企业应该达到的产品成本—目标成本。成本企画制定的目标成本考虑了顾客可接受价格和市场竞争激烈度等因素,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2)事前式成本管理。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本控制重点的转移使得生产者注重产品研发阶段。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一个完成的产品生产,类似 5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于对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全过程进行一次模拟。模拟过程中所赋予的各种条件就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具体要求的体现,通过在模拟中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设计 [8]策略来控制产品成本,便可实现成本的事前管理。 (3)考虑生命周期成本。随着高新技术广泛使用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导致成本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与产品相关的研发活动引发的成本比重逐步上升。而成本企画中成本核算的范围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涵盖产品从设计、生产和销售阶段。因此,成本核算的视角更长远,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理论上看,无论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还是成本企画的“事前式管理”,都较传统方法有创新之处。但是,国内外学者和实务界对其应用环境和实用价值有较大争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程度不高,仍属初级阶段,成本企画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应用。因此,本文从中小企业实际出发,通过分析传统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在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运用,探讨其现实局限性,力求传统与变革的优势互补,实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优化。 2.2 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分析 2.2.1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由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但是,伦敦经济学院的 Michael Bromwich在《作业成本系统和增量成本》一文中,利用严格的数学推导从经济学角度指出ABC法的局限性,他认为,用ABC法来衡量经济成本中的“增量成本”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否则就可能在定价、选择产品组合、购买及外包决策、成本管理等过程中,给出扭曲数据,使其偏离经济 [9]成本。然而,本文认为ABC法的局限性不仅表现在经济学方面,还体现在企业成本核算方面。本文以浙江长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简称CH)为例,分析作业成本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2.2.1.1 ABC 法的适用环境简介 CH公司是一家中小型制造企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一家乡镇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配件,每月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上游企业是几家固定的汽车制造企业。由于上游企业是一些知名品牌制造商,对CH公司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经过十多年的质量管理、存货管理的实践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路线和规程,出厂产品几乎做到了零缺陷。 6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通过对CH公司的了解,它基本符合ABC的理论应用前提,即: (1)CH公司按固定客户的订单组织生产,生产线建立在需求拉动的基础上; (2)按几个固定客户的订单小批量生产、随时供货,因此,存货周转率非常 高,在产品和产成品库存很低; 3)产品工艺不复杂、交货渠道顺畅,在产品制造和流转过程中,避免了反( 复搬运等不增值作业环节; (4)绝大部分生产工人的工资实行计件制,便于成本跟踪以作业为基础; 然而,通过客观分析,该制造企业客观上并不完全符合JIT和TQM。主观上,作业成本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2.2.1.2 ABC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1)理论前提应用不成熟。?CH公司实行JIT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就算产品流转快、销售渠道再畅通,也难免有库存产成品,要达到零库存是不可能的。于是,对于发出产品和销售等作业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的归结就出现歧义。因此,公司在计算单位产品成本的时候,需要在“销售量”和“生产量”这两个分母的选择上不断切换。但是,对于不能如期交货、机器故障所导致的停工、原料延误等问题,存货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这就间接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所以应保持一定的存货,而非零存货。? 为实现TQM,一旦发现零部件废品,整条生产线全部停顿下来,对导致废品的原因进行处理。但这类情况的发生取决于机器的运作状态和工人的工作状态,如果某道特定的工序涉及不同批次的产品,很难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分配。CH公司在这一问题上还是只能求助于传统的平均分摊方法。 (2) 成本动因选择具有主观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受成本核算的复杂程度,以 [10]及产品的符合程度影响(见表 2-1)。比如,对螺母镀锌成本计算,最准确的方法应该是按零件表面积进行计算,但是,测算零件表面积不仅需要大量时间,更需要相当的技术水平;最为简便的方法是按照零件的净吨位,因为加工产品进出车间都按这一指标进行计量。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的折中方式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不利于经营者做出客观的生产决策。 7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表 2—1 成本动因确认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 成本动因确认的影响因素 影响作用关系 1.作业实际制造费用 相关程度越低,成本动 间的相关程度 因确认越难 2.所要求的成本结算程度 要求精度越高,成本划分越细 3.产品复合的复杂程度 复杂程度越高,成本动因越多 4.成品计量的难易程度 成本资料越不容易获得,核算 成本越高 总之,从客观上讲,作业成本法侧重于产品无存货,零缺陷的事中控制。主观上,成本动因的选择具有的主观性。此外,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制造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仅从生产角度考虑成本核算,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成本。但是,这种方法至少可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思路指导。相信新的方法会不断涌现,但是,结合厂情制定有利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型企业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 2.2.2服务行业成本核算分析 “服务行业主要特点是服务环节的串联性,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属一个过程。在服务行业中,物流企业提供单一的物流业务,通过计划、实施等手段对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11]。由于物流企业成本发生过程与生产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而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侧重于生产过程控制,即物流运作方式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应用的可行性。 2.2.2.1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在物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跟物流相关的费用为运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显性成本。由于显性物流成本在企业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不大,因此,物流的重要性通常不被重视。事实上,企业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超过显性成本的3倍以上。如果物流成本信息不真实,不利于树立竞争优势。其次,现代物流企业经营活动复杂,使订货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维护等活动中产生的间接费用增加,而传统方法如营运成本法,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单一,仅适合物流成本费用相对较少的企业,这不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由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与物流生产方式存在相似性,因此,通过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也许能改变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 [12]局限性。 8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2.2.2 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1)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与传统制造企业一样,作业成本法能正确反映产品消耗费用的成本动因。并且物流企业各种间接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因此作业成本法采用相应的分配标准,以多个分配率来分配间接成本,能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2)运作方式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有相似性。首先,物流业务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比例高,且都不能直接归入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正是针对制造费用(生产企业)、间接费用(生产和服务企业)比例很高的企业而提出的。其次,物流企业的个性化生产或服务要求高。而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对象(服务)品种结构复杂、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生产作业的情况尤其适用。 2.2.2.3 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尽管物流企业在制造过程中的特点符合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事中控制思想。但是,物流企业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作业成本法仍然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成本形态复杂,作业成本法不能完全确定。 作业成本法理论的核心在于对成本的“过程控制”,有些物流成本虽然由本级系统承担,但并不能独立地计算出来。如在合装整车发运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地计算每种商品实际物流成本。再如物流信息处理成本无法准确计算。在这种情况下,物流成本是被分摊出来的,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来“追本溯源”是不可行的。 (2)目标成本间存在冲突,作业成本法无法控制。不同物流服务提供方都服从“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利益体现在成本多寡上。一个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物流成本是上级给下级的物流预算,如果下级系统以降低服务水平相威胁要求增加物流成本预算,于是冲突就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物流成本作业相关 [13]性很难预算,运用作业成本法控制物流成本无法实现。 (3)物流成本间存在效益反常规律。通过作业成本法的事中控制,能使某些项目成本降低。但是,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增加。如企业库存点越多,整个系统的库存水平上升,引起库存费用增加,但整体商品分拨运输线路变短,运输费用下降。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在于消除无效作业,以促进成本降低。但物流各项目中很难说哪些是无效作业,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反常规律,作业成本法很难优化物流各项成本。 总之,虽然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符合物流企业的生产特点,但是,物流企业成本形态复杂、目标成本预算不合理等特点,使得作业成本法无法控制物流成本,甚至出现成本反常规律。因此,根据物流成本控制混乱的局面,中小企业可以加 9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强成本的事前控制,确定目标成本,即成本企画。根据物流系统成本、收益、物流客户服务水平的关系模式,可确定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物流服务水平和总成本。物流服务目标和物流成本目标确定以后,可把目标分解、细化,形成最佳物流成本核算模式。 2.2.3 高新企业成本核算分析 2.2.3.1 高新技术产品的特征辨析 高新技术产品知识密集、技术含量大,与传统劳动密集产品相比存在以下差[14]异: (1)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传统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呈正态分布:产品推向市场后,经过较长的成熟期和缓慢的衰退期,最后被市场淘汰。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呈S状(,):从短暂的引入期,逐渐进人成熟期,步入衰退期时,由于新产品冲击,高新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市场淘汰,但在生命周期图上显示出无衰退期。如图2-1所示: 生产成本 , 高新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 传统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0 创新构思 设计开发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 图 2-1 产品生命曲线比较模型 如图所示:产品成本在创新构思阶段就已发生。在设计阶段增长最快,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而生产阶段所占比重不大,制造成本法侧重于生产阶段,研发、销售等归入期间费用处理,而制造成本法针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并不合理。此外,作业成本法虽然较传统成本法在间接费用上分配的更合理。但是,成本事前控制薄弱,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过程的成本,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 10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研发成本大,科技含量高。如图2-2 所示,从产品生命周期五个阶段分析,研发成本包括:产品构思、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占产品成本的4?5,而生产和销售仅占1?5。因此,研发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新企业长期投资价值和未来生存权。所以,企业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更要加强成本事前控制,从而在竞争中谋求价格优势。 1?5 1?5 2?5 1?10 1?10 研究成本 发生 生命周期 产品 初步 详细生产 销售 五阶段 构思 设计 设计 受益 0 1?20 1?20 7?20 1?5 阶段 [15] 图 2-2 产品各生命周期的研发支出及受益 总之,正是由于高新产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和研发成本高等特点,其高风险性不可避免,尤其是作业成本法,强调事中控制成本,不符合高新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特点,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2.2.3.2 成本企画在高新企业的应用分析 (1)成本企画的实用性分析 从本质上看,成本企画是对高新企业的利润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其做法是:首先确定待研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以预计的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成本企画使得成本成为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的消极结果。这与作业成本法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有本质的区别。本文结合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将成本企画的过程划为三个部分: 11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成本降低压力 顾客需求 产品层次的 研发层次的 市场驱动 成本企画 成本企画 成本企画 产品调整 企业的成本估计 图 2-3 高新企业成本企画的三个过程 (2)高新企业成本核算步骤: 第一步: 确定目标价格。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企业可通过市场调研,识别和认定顾客的需求(市场驱动成本企画),进行可行性研究,参考产品的特定性能、品质和特点,并结合企业销售战略等来制定预期目标价格。 第二步:设定目标成本。在产品的研发阶段,企业在确定目标价格之后,扣除企业必须赚取的利润而得到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设定有两种典型计算方法:加算法和扣除法。加算法是从市场参考成本出发,加上为追加的产品新功能所必须的成本,减去可除去功能涉及的成本,得到新产品研发达成的成本。扣除法是参照类似产品售价来预测现研制中产品的可能售价,由此扣除企业必须赚取的利润而得到目标成本的方式,即可用公式表示为:目标成本,预期销售价格一目标利润,本文认为这种方式制定的目标成本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功能和价格才 [16]能恰好地为顾客所接受。 第三步:分解目标成本。为达成产品成本,必须对设定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分解的目的是把目标成本细化到各个分部,从创新构思—设计研发—生产阶段—销售的各阶段。这是一个综合的分解过程,既可按功能、构造分解,也可按实施主体进行分解,通过对目标成本分解,有利于估算其真实成本,尤其是研发成本,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仍按传统制造法分解目标成本。为此,本文可以考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即按成本动因去合理分配作业成本,即把目标成本分配到作业层次。 第四步:达成目标成本。或者说是“挤压成本”,产品需要在图纸上进行规划,并通过与目标成本比较来对成本进行“挤压”,以便达成目标成本。即通过成本“设定一分解一达成一再设定一再分解一再达成??”的反复过程,一直到实现目标成本。这一循环过程体现成本挤压的特点,也是日本企业为什么能持续保 [17]持低成本的一个原因。但是,达成目标成本需借助于工程学中的价值工程方法,这也是中小企业使用成本企划的瓶颈。伴随着中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另辟蹊径,谋求价格优势。 12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根据企业成本核算步骤,成本企画步骤概括为: 成本企划中心控制循环 达成目标 设定目标 分解目标判定:前进市场 成本 成本 成本 还是后退 驱动 否 [18]图2-4 成本企画基本流程图 总之,由于作业成本法侧重于成本的事中控制,并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点,通过高新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企画的结合,虽然可以弥补作业成本法在事前控制成本的缺陷,但是,成本企划也无法弥补自身的局限性,比如说,核算方法仍采用传统核算法,并且在分解目标成本时,需通过工程学方法进行成本挤压,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并不符合中小企业特点,无法实施。 2.3 理论与实际的比较分析 2.3.1 成本企画的局限性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技术变化快、产品寿命周期短、产品更新速率快等特点,其高风险性不可避免,尤其是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事中控制,针对间接费用采用作业动因分配,并不符合高新企业特点,即研发成本占绝对比重,需要加强成本事前控制。虽然成本企画强调事前控制,但是,通过分析高新企业采用成本企画,其局限性表现在: (1)传统核算法易导致成本企画失效。虽然成本企画思想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其成本核算仍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对目标成本的估算和分解未能分解到作业层次。并且传统成本核算法易导致成本分配信息失真。这也是本文寻求成本核算优化的原因; (2)技术操作易导致成本企画失效。成本企画以价值工程分析为核心技术,通过价值分析来确定产品的价值。而价值工程分析中价值系数、成本系数的确定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价值分析一定程度上还须懂得产品设计的技术。 13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3.2 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与制造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的确实现成本核算的变革。但是,通过传统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作业成本法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表现在: (1)侧重于成本的事中控制。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为依据分配间接费用。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从各行业角度来讲,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研发成本比重提高,如果仅从产品的生产过程来加强成本核算 ,不仅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成本,而且失去价格竞争力。 (2)成本动因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作业成本法的目的是将各项作业耗费分配到产品中,因而需要确认资源和作业,需要设立作业成本库,并为每一作业成本库存选择最好的成本动因。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成本动因的选择上,难免带有主观性,这就为作业成本核算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总之,通过理论和实际的具体分析,认为两者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作业成本法虽然将间接费用的分配引入到作业层面,能够提供比较真实的成本信息,但是,事前成本核算薄弱,不适合高新企业的成本核算。而成本企画虽然强调事前核算,即注重研发的成本核算。但是,目标成本的分解,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未能将其分解到作业层面,容易产生成本信息扭曲。因此,本文认为将作业成本法与成本企画融合,能达到单独运用其中一种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将这两种方法融合后,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将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核算统一起来,有利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优化。 14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第3章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优化模式 3.1 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分析 3.1.1 成本企画对作业成本法的优化 作业成本法侧重于生产过程的事中和事后控制,在事前控制方面有所忽略。而成本企画着眼于成本的发生源泉,强调成本事前控制。因此,成本企画的这一优势,可以弥补作业成本法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1)强化市场导向。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作业链分析,从增加顾客价值角度出发,实施成本核算。但是,我们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价格因素,有些具有价值的产品并不是我们都能接受的。市场导向要求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相关功能,还要考虑顾客可接受价格。成本企画强调企业通过市场调查来制定价格,并通过价值工程分析等手段设计出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再扣除目标利润,制定出目标成本,对作业成本法起到引导作用。 (2)强化事前管理。成本管理一般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作业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事前管理,但其侧重是在事中和事后管理。而成本企画强调对成本的事前管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进行成本估算,通过成本挤压手段直至达成目标成本,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将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核算模式的融合,可达到事前管理的目的。 3.1.2 作业成本法对成本企画的优化 通过将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不仅使成本核算延伸到事前阶段,而且 [19]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可为成本企画所用,主要体现对成本预测和修正作用: (1) 预测目标成本。在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中,成本企画对成本估算要深入到作业层次,考虑成本动因。具体来说,作业中心的资源消耗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对于固定定部分,企业可根据前期作业成本的实际耗费,结合预测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于变动部分,因为成本动因率相对稳定,企业可结合前期作业量和预测期作业量的变化预计其成本。 (2)修正目标成本。可用作业成本法来检验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是否相符。如果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有偏差,则应深入到作业层次找出成本差异。对于实际成本超过目标成本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如采取作业管理,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但是,如果目标成本制定过低,企业应当以作业成本核算结果为依据,对目标成本进行修正。例如,通过作业成本法正确核算的实际成本经常低于目标成本,那么企业就要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若产品质量和实 15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际成本水平稳定,那么企业应及时修正目标成本,对目标成本适当下调,并以新标准来进行成本核算。 总之,由于两者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把作业成本观引入到成本企画,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考虑生产工艺流程,把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作业中心,将实际作业成本与目标作业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将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相融合,以便有效进行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达到优化企业成本核算的目的。 3.2 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模式设计 成本企画从源头出发,强调成本事前控制,但在成本估算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核算方法,未能细化到各个作业中心。这就无法体现成本企画的优势。而作业成本法正好与之相反,因其深入到作业层次,并通过成本动因揭示成本发生的源泉,能够改变对成本信息的扭曲。因此,将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后,可以将先进管理思想与核算方法引进企业成本核算中。从以上分析和思考出发,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原理和成本企划的设计流程,总结出两种方法的融合模式,称为“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模式”。并用图 3-1 将其表示出来: 对设计实施 成本企画 设定目标成本 成本管理 成达 ? ? 本成 企 目 分解目标成本 画标对生产实施 作业库分析 与成成本管理 作本 业 、 成实 提供准确 作业成本目标成本与 本现 成本信息 计算 实际成本比较 法成 融本 合优 完善成本 清除和改善模化 作业管理 核算 作业 式 注:, 在成本企画中,存在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再达成的反复 过程; ,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比较,以便修正目标成本。 图3-1 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模式图 16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从图3-1我们可以看出: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模式运用到中小企业中,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导向,以成本企画为起点,通过成本挤压确定目标成本,运用成本企画对产品研发阶段进行核算。如图所示,目标成本达成通 的反复过程; 常要经过“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再达成...” (2)通过作业分析,将目标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以此对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成本管理; (3)进行作业成本计算,通过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及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不断修正目标成本,为成本持续改善提供准确信息; (4)实施作业管理,采用JIT和TQM,消除不增值作业和改善增值作业,提高企业效率,使得成本企画确定的目标成本在生产阶段得以维持改善。 3.3 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成本企画设计目标成本 产品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制定目标成本,而成本企画的核心就是确定目标成本(如图2-4所示)。由成本企画在高新企业的运用可知,目标成本的确定有两种方法:加算法和扣除法,可用公式表示: [20]目标成本=期望销售价格一目标利润。由于扣除法更多地被企业所采用,下面对其步骤加以具体解释: (1)确定销售价格,期望售价受竞争企业的售价、市场占有率,销售战略等影响。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参考产品的特定性能以及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来制定销售价格。 (2)确定目标利润,中小企业应将目标利润与长期利润结合,根据长期利润计划,确定产品在本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利润。目标利润的确定可采用目标利润率法,即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企业平均利润率; (3)确定目标成本,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将目标利润从期销售价格中扣除得到目标成本,也是企业允许的成本最高限额。 第二步:作业分解目标成本 如何将目标成本有效分解是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融合的关键。对目标成本的分解可采取按成本要素分解,即将目标成本分解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对间接费用采用作业分析,并建立作业中心,将间接费用的目标成本分解为各作业中心的目标成本,进而将各作业中心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17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通过目标成本的分解运用到作业层次,用作业分析的结果修正目标成本,使 [21]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形成一个优化系统。如图3-2所示: 确定目标 成本限额 成本 成本挤压 目标成本分解 作业成本 成本比较 计算 图3-2 目标成本分解和确定 通过此步骤,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作业中心,对各作业中心的成本进行核算,将计算结果与对应的目标成本进行差异分析,从而加强成本核算,以降低成本。 第三步:作业成本计算提供成本信息 在第二步中,确定目标成本是融合模式的核心,有图3-2所示,在成本企画中,成本挤压的确定需要作业成本计算,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成本计算的程序是:把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分配到各作业中心,再把各作业中心所分配的成本分配给 [22]产品。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分配资源耗费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各资源库应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逐项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将每作业成本库中转入的费用相加就是的产品消耗的作业成本。 (2)分配各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到产品。该步骤应遵循作业成本计算规则:产出量决定作业耗用量,这种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即作业动因。因为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是依据作业动因确认的,作业成本计算能够较精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为决策提供相关和准确的信息。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企业可获取产品实际耗费的成本信息,将其与目标成本比较,找出差异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既有利于目标成本的实现,又有利于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 18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第四步:完善作业成本管理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得到的成本信息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企业应深入到作 [23]业层次,采用作业法达到优化作业链,降低成本的目的。 (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作业,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就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业减低就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作业。 总之,通过上述四个步骤的实施,将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模式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减少浪费并尽可能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第4章 优化成本核算对中小企业的启示 4.1 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误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方法相比,其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成本动因,将传统的单一分配标准改为多元分配标准,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二是成本核算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导向,注重作业层次分析和增加顾客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层次。但是,通过三种行业成本核算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作业成本法存在几点认识误区: (1)作业成本法适用于任何企业。作业成本法是配合着准时制(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M)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必须有一定的适用环境,并非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它的选择是必须考虑企业的技术条件和成本结构。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成本结构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仍有较大的适用空间。 (2)用作业成本法完全取代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但并未获得我国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认可,因此企业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以现行成本核算法为基础,结合作业成本法,以保持成本制度遵守会计制度为前提:二是保持两套成本核算方法,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用于信息披露,同时实施作业成本法,用于成本核算。可见,无论哪种实施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 19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总之,任何先进方法都不可能无原则地适用于任何企业,我们应避免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误区。这并不是否定作业成本法的科学性,我们强调的是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成本结构和成本效益原则,对作业成本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当然,尽管有些企业目前可能还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但对于先进的作业核算思想完全可以充分借鉴,这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成本核算信息是大有裨益的。 4.2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优化思考 针对中小企业核算现状,以及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的优势互补性,提出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既相互弥补对方的缺陷,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树立竞争优势。在运用融合模式的过程中,本文认为中小企业还必须从内外环境出发,加强成本管理。 (1) 吸收先进成本管理思想。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管理融合模式,是在吸收先进思想基础上的一种改良模式。在高新产品研发阶段,成本降低的空间较大,可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较多。作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面,通过对企业作业层次分析,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和提高增值作业。因此,企业必须在生产中总结经验,吸取先进管理思想,以优化成本核算,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 加强成本管理基础工作。首先,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工人良好的成本优化意识是融合模式的必要条件。融合模式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企业的各项经济责任制也要由人来落实和执行。其次,培养复合型人才。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管理融合模式在对成本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涉及到工程学和会计学两个领域,因此,对企业管理人员要求较高,要求他们即懂成本核算,又懂工程技术。只有将工程技术和成本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即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又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 20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结 论 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先进性无需质疑。但是,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本文正是从两者的优缺点出发,探讨两者可融合性,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成本核算理论和文献的基础,提出了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模式,希望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方的缺陷,优化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树立中小企业竞争优势。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缺陷性。比如说,成本企画是工程学和会计学的结合,其工程学的技术性很强,由于本人知识结构的限制,在研究过程中对工程学方面没有涉及,主要是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展开研究。此外,在案例分析中,本文重在说明其理论运用的可行性,简化了案例处理,并对成本企画中技术性较强的成本分解进行了省略。这些缺陷都需要本人在进一步研究中加以解决和完善。 虽然现阶段,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实行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多,推行成本企画的企业更少。但是,本文认为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展现了优化成本核算的新思路。随着中小企业实力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我相信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模式有其应用前景。 21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许义伟.浅析中小企业质量成本核算[J].科技信息,2008,(8):309-310. [2] 李红梅,张宇博.中小企业简易成本核算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4):153-154. [3] 刘文丽.关于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运用的探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0,(1):32-33. [4] 彭飞.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156-157.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S],会计之友,2006,(4):86-87. [6] 戴新民(企业资源与成本管理一作业成本会计体系创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162-166. [7] Cooper, R. "Activity-Based Costing", w. Mannel, Hand-bunch Kostenrechnung, Wiesbaden, 1992:14-18. [8] 李赢.成本企画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报, 2008,(4):10-11. [9] Bromwich M.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 and Incremental [J]. Man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10(1). [10] 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87-290. [11] 杜晓旭.作业成本法在服务行业的适用性及动因的选择[J].商业经济,2007,(1):30-31. [12] 邵瑞庆.关于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8):91-93. [13] 曹志强.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维普资讯,2008,8,:30-31. [14] 催也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亟待改进[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11):75-77. [15] 田颖枝,诸葛良,陈俊芳.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4):58-60. [16] 冯巧根(日本企业管理中的“成本企画”[J].财务与会计,1999,(5):17-19. [17] 胡国强,车芳.对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综合应用模式的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报, 2004,(4):84-86. [18] 胡元木.成本企画、成本维持与成本改善[J].山东财政学院报,2001,(6):67-71. [19] 何英.成本企划与作业成本管理的融合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28-30. [20] Kato, Yutaka, Boer Germain and Chow. Cheew Target Costing:"An Integrative Management Process", journal of Coat Management, Spring, 1995:21-24. [21] 田志学,李军,谭金安.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结构建立[N]( 航空学报,2006,(4). [22] 于富生.作业成本计算与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24-26. [23] 甘永生.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特征程序及降低成本的途径[J],会计之友,2005,(2). 22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致 谢 毕业论文写作起初还信心十足,由于思考不够深入,内容逻辑不严,缺乏条理,也出现过心理上的浮躁和难免的懈怠,但凭着对成本会计的兴趣,使我不断前进。经过导师的建议和修改,几易初稿,终于在五月底定稿。此篇论文不仅凝结了本人的辛劳,也汇聚了良师益友的无私奉献。 本论文是在导师胡琳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到初稿成形,到最后定稿的整个过程中,不但渗透着导师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也体现出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支持和理解。她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令我终生难忘! 在此学生对胡琳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河南科技大学学习的四年里,既充实,又忙碌。在会计教研室各位老师的悉心帮助下,我学到扎实的会计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令我终生受益!也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在论文写作最艰难的过程中,同学与我交流、探讨,帮我理清思路。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给予我诸多帮助,同学之间这份深厚的友谊,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2010年6月 23 外文资料翻译—英文原文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ACCOUNTING AND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CALCULATION . THOMASCTAYLOR — BACKGROUND The role of accounting as articulated in Austrian economic theory is securely fastened to the task of economic calculation. Ludwig vonMises distinguishes between prospective or anticipative calculation involving the "precalculation of expected costs and expected proceeds" relating to a planned course of action and retrospective calculation that establishes the results of past action, the "accounting of profit or loss" . And his devastating argument that the inability of the socialist planners to calculate the costs of alternative courses of action renders socialism impossible and establishes the critical role of cost accounting in business decisions under capitalism. One of the long-standing difficulties in cost accounting has been the allocation of "indirect costs" to various objects such as products, departments, divisions, etc. For example, traditional cost accounting has long depended on predetermined overhead rates in order to apply the indirect cost of manufacuring to different products by means of some base such as direct labor cost or direct labor hours. Mises was well aware of the problem of assigning indirect costs for purposes of departmental profitability analysis. The elaborate methods of modern bookkeeping, accountancy, and business statistics provide the enterpriser with a faithful image of all his operations. He is in a position to learn how successful or unsuccessful every one of his transactions was. With the aid of these statements he can check the activities of all departments of his concern no matter how large it may be. There is, to be sure, some amount of discretion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overhead costs. But apart from this, the figures provide a faithful reflection of all that is going on in every branch or department. The remainder of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more fully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al cost allocation as widely practiced today, and explain how some leading companies are implementing fundamentally new approaches to cost assignment and how these approaches create more effective tools for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s.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AL COST ALLOCATION The assignment of indirect costs to products, departments, and other cost objects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problem in cost accounting. Indirect costs are distinguished 1 外文资料翻译—英文原文 from direct costs in the fact that indirect costs require some intervening factor or basis for being assigned to cost objects. Assigning the cost of manufacturing to various products offers a typical situation. Items like raw and direct labor are directly traceable to different products, and, consequently, their costs are referred to as direct co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preciation cost of the equipment used to produce the different products can be assigned to the products only through some method of allocation using a charge per unit of some intervening allocation base. For almost a century now traditional costing has resorted to predetermined "overhead rates" whereby such indirect costs are first related to a specific factor like direct labor hours or direct labor dollars. To illustrate, if for a given period of operations the anticipated total overhead cost of items such as electricity, machine setups and repairs, depreciation, supervision, and insurance is $400,000 and the total direct labor hours is expected to be 100,000, an overhead rate of $4 per direct labor hour would be predetermined. The rate would then be used to assign the indirect cost of p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t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direct labor hours charged to the different products. A given product or batch of product that consumed 800 hours of direct labor would be charged $3,200 of overhead in addition to its direct materials and direct labor costs. Traditional cost accounting then has been found obsolete and deficient for today's demands for greater cost accuracy. Arbitrary cost allocations do not recognize the actual causes of costs and thus fail to attribute costs to objects based on cause-and-effec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has reached such proportions that in the past ten to fifteen years there has aris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another approach involving a radical departure from traditional cost allocatio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ABC will be explained,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how some leading companies are implementing ABC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strategically competitive decisions. Efforts to achieve more accurate cost information demonstrate the critical role of economic calculation and how market competition forces change in its methodology once its inadequacy calls for it. ACTIVITY-BASED COS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rest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sts and the objects to be assigned costs. Unlike traditional cost accounting, which sees cost objects like products and divisions as directly causing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BC holds that costs, except for materials costs, are caused by the activities that make up business operations. Cost objects necessitate the performance of certain activities. It is the 2 外文资料翻译—英文原文 activities that consume the resources. By determining the costs of different activities as a first stage in the costing process, objects can ultimately be assigned costs according to their demands for activities. Separate predetermined activity rates are thus used rather than the amorphous overhead rates of traditional cost allocation. ABC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sting because it insists upon explicit cause-and-effect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activities and costs (or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s a first stage; assigning costs to objects follows in a second stage involving the linkage of objects to activities through the use of activity cost drivers. An activity cost driver i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the output of an activity" (Kaplan and Cooper 1998, p. 95). To illustrate, consider the activity of setting up a machine to process different batches of materials. The activity cost driver would be setups or setup hours. Assume that total setup cost is $44,800 for a specific period of production. If the projected total number of setups is 70, then an activity rate of $640 per setup would be used to cost different products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setups required.Obviously, products manufactured in small lot sizes will be assigned disproportionately more of the setup cost than those produced in large runs. To illustrate further, assume that 1,000 units of Product A are produced each period requiring 30 setups to accommodate the small individual orders of customers. Also, Product B is a large volume item involving th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20,000 units and only 40 setups each period. Applying the setup rate of $640 per setup, Product A would be assigned $19,200 and Product B $25,600 for a total setup cost assigned of $44,800. ABC nonetheless has to deal with the fact that most costs of business operations today are fixed. In manufacturing, often the only purely variable costs relate to direct materials and to utilities such as electricity. The issue is not unique to ABC, for even traditional overhead allocation cannot avoid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fixed overhead costs to products. The solution revolves arou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capacity ascribed to the resources assigned to each activity. To illustrate, assume engineering resources cost $280,000 each period and have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4,000 engineering change orders (the activity driver) each period. The activity rate of $70 per change order would be used to charge different products lines for using this engineering service. If during the period only 3,800 change orders were generated, a five percent reduction in activity levels, then $14,000 of engineering costs would not be assigned to products but would be reported as an unfavorable volume variance and written-off to 3 外文资料翻译—英文原文 the period as an expense of waste. Over time, a pattern of this type of und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ould suggest he need to reduce the resources dedicated to this activity. ABC AND TARGET COSTING Since the mid-1990s another new approach, "target costing," which originated in Japan in the 1960s,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merican companies in reaching decisions regarding new products. Target costing is integrated into the ABC paradigm as a proactive means of effective cost management. Unlike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pricing, target costing approaches costing in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way. Rather than moving from cost to price, target costing starts with the expected market price and works back to determine allowable cost. Thus, for a new product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target cost equals the anticipated selling price, derived from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mpetitors' products, less the desired unit profit. For example, if the competitive price for a given product is expected to be $100 and the company aims for a 15 percent profit margin on sales, then the target cost for this product is set at $85. Analysis is then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this cost level. If indications are positive, then efforts by teams of individuals from all areas of the company are devoted to establishing the specific steps to launch the product without exceeding the total allowable costs. This is a proactive, price-driven approach to costing in contrast to the customary method of cost-driven pricing. Projected costs are compared to projected market prices. Costs are managed before they are incurred; cost minimization is sought ahead of production rather than later. Target costing entails life-cycle costing, meaning that "all the costs of owning a product over its life, such as purchase price, operating costs, maintenance and repairs, and disposition costs" are considered. This means that the company looks beyond its own costs by also considering the customer's post-purchase costs of use and final disposition of the product. Minimizing total costs from the customer's viewpoint provide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example, the efficiency and durability of the product affects the customer's operating cost. Product disposal and recycling have increasing cost implications for customers.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is a key tool of target costing. Its underlying activity analysis, applied across the entire value chain and beyond to suppliers, can discern those activities that add no value to the product or service and, hence, can be eliminated. Cost estimation is facilitated through cost tracing using the cause-and-effect linkage of activity costs to the product. Carrier Corporation has eliminated "cost-plus" pricing and 4 外文资料翻译—英文原文 uses ABC to establish the target cost of a new product under consideration. If present estimates of cost based on the initial design exceed its target cost, "engineers will attempt to either design costs out of the product or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If in the end, the target cost is deemed out of reach, the product will not be undertaken. By connecting ABC with target costing, engineers are encouraged "to control costs by designing products that use common components and standar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Gone are the days when engineers prided themselves in developing unique, elegant parts".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cost is the cornerstone of economic calculation. Entrepreneurs act upon the cost implications of their decisions and depend on cost data that represent the actual pattern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These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s are essential; however, they do not elucidate the complexity of cost assignment and how cost accounting is driven to change when cost structures shift and operating segments multiply Neither do they provide concrete illustrations of how actual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available cost informarion. Cost determinations, whether accurate or not, have their say about the way resources are actually directed in our economy by myriad companies like Whirlpool and Carrier. The need for improved output from cost accounting is a result of changing market conditions. More accurate costing and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are now required and made available through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costs are indirect and not unit-based-that is, more costs are fixed and tied to resources bought in large chunks of service-ability. More sophisticated cost analysis is needed to "slice and dice" cost data across diverse segments or objects. By examining fundamentally new approaches to cost accounting, we see the operation of competitive market forces up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calculation itself. A critical facet of analysis is elucidated and clarified, showing that economic calculation is not perfunctory or static. PAPER SOURCE: The Quarterly Jornal Of Astrian Economics Vol 3. No. 2, ( Summer 2007). 5 外文资料翻译—中文译文 成本核算现状与经济计量动态 泰勒c?托马斯 — 背 景 在奥地利经济理论中,会计的作用于经济核算相联系。Ludwing vonMise在涉及“区别预期成本和预期成本”计量中,认为与计划行动和追溯计量相关,从而确定目标利润结果。令人震惊的观点是:在变化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事前成本控制不利于计划经济的发展,而在自由经济中,成本核算在企业决策中起关键作用。 长期以来,成本核算的一个难题是关于成本对象的间接费用分配,如产品、车间、销售部等。例如,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依靠事先确定的分配率,按直接人工或工时来分配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Mise同样意识到间接费用在各部门的分配问题。分析如下: 现代化的记账、核算、和商业数据,给经营者提供了最详细和真实的企业状况。在生产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责是了解每位员工是怎样成功或者怎样操作失败的,在上述信息帮助下,不管企业部门有多大,经营者都能对自己所关心的工作进行核查。也就是说,确定整个产品费用分配的过程是需要谨慎的。除此之外,各种数据同样提供了在每一分支和部门所发生的真实成本信息。 本文将重点讨论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解释一些重要企业如何实施新方法来分配成本,这些方法是怎样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的。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在成本核算中,对产品、车间、和其他对象间接费用的分配是一个长期问题。事实上,与直接费用不同的是:间接费用需要一些中介或依据物体被指派到成本,为分配各种生产成本提供不同依据。像分配原材料和直接人工到产品的可追溯项目。因此,这些费用被认为是直接成本。换句话说,生产不同产品所耗折旧费,仅通过一些组合分配法,决定每单位费用分配率。近一个世纪以来,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适用于事前确定的“治理率”,例如,间接成本与直接劳动时间或劳动费用相关。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一定时期的生产,总的预期成本项目例如电力、机器安装、修理、折旧和保险费是40000美元,劳动时间总量为10000小时,单位劳动时间的分配率为4美元?时,这个分配率可用来分配根据不同产品所消耗的时间数量来分配间接生产成本。假如产品消耗800小时,除了它本身消耗的直接材料和人工成本外,可以分配到3200美元的费用。因此,对于更多的间接费用来说,由于传统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已被淘汰。由于成本分配的主观性,没有认识到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而根据错误的因果关系来归集成本费用。这个问题已 6 外文资料翻译—中文译文 达到严重的地步,以至于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些公司彻底抛弃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而对作业成本法的兴趣不断上升。在下面的文章中,通过关于为什么一些主要公司会实施ABC(Activity-Based costing)完成战略决策的讨论,来解释ABC的作用。即通过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来证明ABC的关键作用,并且讨论这个曾今不成熟的理论,为什么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应用。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同样阐述了成本和分配对象之间的关系。然而,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不同是产品和部门等成本对象,直接引起资源消耗。除原材料外,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是作业,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即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成本核算的第一步是确定不同作业,成本对象根据消耗作业情况来分配费用。因此,成本分配率是不同作业动因的分配率,而不是传统的固定分配率。 作业成本法认为,在第一阶段,要明确各种作业和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第二阶段,根据对象分配费用,通过使用成本动因联系成本到作业。一个作业成本动因就是“一个定量测量的输出活动”(Kaplan and Cooper 1998,p.95)。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机器安装是产品生产的一个作业,则成本动因就是安装时间。假如总的安装费用是4480美元,如果计划安装70台,则作业成本动因率为640美元?台,可以根据机器的安装数量来分配费用。显然,与那些大量生产的企业成本相比,在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将有更多的安装费用比例。为了进一步说明,假如生产A产品1000件,需要组装30台去满足生产需求。同样,B产品是涉及到大量生产、销售机构2万台,仅40公里的买家。而适用的分配率是640美元。总成本为4480美元,则A可以分到19200美元,而B分到25600美元。 不管怎样,作业成本法所面对的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成本是的,在生产中,经常变化的成本涉及到直接材料和费用(如电费)。与作业成本法一样,对于传统分配方法,难免会按固定成本率分配,本文可以围绕着成本动因的决定来解释这个问题,归因于作业消耗资源。为了说明此问题,假设每期工程耗费280000美元,并且有能力为每期4000个工程改造订单来生产,成本动因率为70美元?订单。可以用来分配工程服务而发生的生产成本。如果只有3800个改造订单,即减少5%,那么14000美元的工程耗费分配到产品,但是,这也可以作为生产中的不利变动,抵消一定期间的损益。 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源于日本的“成本企画”,受到美国公司的不断关注,并且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决策中,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是成本管理的积极范例。成本企画与传统定价方法不同,以预期市场价格为出发点,挤压成本到可 7 外文资料翻译—中文译文 允许程度,而不是传统的成本定价。因此,对于一个待开发的产品,目标成本等于预期销售价格,衍生市场调查和竞争对手产品的分析来确定预期价格,减去目标利润。例如,如果对于一个给定产品的竞争价格是100美元,公司的目标利润是销售费用的15%,那么,产品的目标成本是85美元,关键是分析完成此目标成本的可行性。如果目标成本预测是有效的,并且通过公司各部门的努力确定各步骤,在没有超过成本允许的限额时,就能生产产品。与成本驱动价格方法相比,成本企画是一个积极的价格驱动成本的方法,即目标成本与预期市场价格相比较。在定价前纠正目标价格的不合理之处,即目标成本的纠正在事前,而不是事后。 目标成本牵涉到生命周期成本,即产品的成本费用超过了生命周期。例如,考虑购买价格、生产成本、维修和转让费等。这意味着公司通过考虑顾客的售后费用使用和最终产品的配置,来看产品是否有超过自身成本的部分。即从顾客成本最小化角度去优化成本,树立竞争优势。例如产品的效用和耐用性,影响顾客的营运成本,则产品的处置和回收也增加了对顾客服务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目标成本确定的一个关键工具,它根源于作业分析,适用于整个价值链,可以分清哪些对产品和服务是不增值的作业,因此可以被消除。通过使用因果关系的作业分析,可以将成本追溯到估计成本。运输公司已消除了成本增加的价值,并且使用作业成本法确定了待开发产品的目标成本。如果成本的减少是基于超过目标成本的主动设计,工程师将会试着要么不考虑成本的设计价格,提高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如果最后达不到目标成本,产品将不会投入生产。通过作业成本法与成本企画的结合,工程师可使用两者的融合和设计的制造标准来控制产品成本。 结 论 成本问题是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家的费用,取决于他们的决策成本数据,代表实际模式的资源消耗。这些理论是形成决策的本质。然而,这些理论本身不能说明成本分配的复杂性,并且不能说明当成本结构改变时,生产过程被完全分割成各个部分时,成本核算方法该怎样改变。而且成本的确定,无论是否准确,都有自己关于资源在经济中的直接消耗方式的说法。由于市场变化,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是必要的,而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和战略成本管理也是必要的,并且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来获得。更多的成本是间接的而并不是组合的,并且更多的成本费用是固定的,这些成本与大量的资源和服务购买力相关。由生产变化的分割或不同的成本对象,使获取的成本数据支离破碎。对于成本对象的不断变化,更复杂的成本分析是必要的。通过研究成本核算的新方法,我们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经济核算本身的质量。本文分析的重点是说明并澄清:经济核算既不能敷衍也不能静态化。 8 外文资料翻译—中文译文 9
本文档为【(最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大学毕业论文 定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4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07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