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寇松涛(2008.07.27)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寇松涛(2008.07.27)

举报
开通vip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寇松涛(2008.07.27)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 作者寇松涛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010********* 成绩 工作单位郑州煤炭工业(集团)颍青化工有限公司 职称职务计算机助理工程师 邮编 462600 联系电话 139******** 完成时间 2008.9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 寇松涛 内容摘要: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寇松涛(2008.07.27)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 作者寇松涛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010********* 成绩 工作单位郑州煤炭工业(集团)颍青化工有限公司 职称职务计算机助理工程师 邮编 462600 联系电话 139******** 完成时间 2008.9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 寇松涛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摘要: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的郁达夫的个性气质;二是传统古典文学的熏陶;三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本文就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成因 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魅力,曾深深地打动过“五四”以来的许多读者,鼓舞人们为美的理想而奋斗。但对于这样一位杰出作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些论者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笔者以为,这是很不公正的。对于郁达夫的作品,很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思考和研究。本文拟就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试作一番探讨。 一、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 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作品中主人公以强烈的激情要求这种爱,然而,一个贫弱国家的留学生,他那卑贱的地位,在军国主义日渐高涨的日本是求不到的。他只有绝望:“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唉,这干燥的生涯,这干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里仇视我,欺侮我……”郁达夫是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我何以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由此可见,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 法国文学家卢梭认为,过去人们写自己总是要把自己乔装打扮一 番,名为自述,实为自赞。出于对这种虚伪性的痛恨,卢梭勇敢地履行了他自我暴露的主张,把灵魂中一切龌龊肮脏之物,全部陈列出来,让世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勇开风气之先和藐视前人的勇气。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郁达夫,有着卢梭的风范。他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也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种赤裸裸的自我暴露式的内心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沉沦》主人公对民族歧视的报复心理以至性苦闷的变态心理,都是靠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作者也没有放弃这种方式,这两个作品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主要还是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慨。可见,大胆的自我暴露在郁达夫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1]创造社同仁郑伯奇也说过:“他赤裸裸地将自己暴露出来。有时还要加一点‘伪恶者’的面目,他的大胆的描写,在当时作者中,是一个惊异。”[2]笔者信然。 3、“感伤主义”的格调 所谓“感伤主义”,也叫“主情主义”,它是l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由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行旅》而得名。它提倡刻划内心活动、抒发感情、强调个性,多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反映悲观绝望和厌世的情绪。 “郁达夫作为一位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他坎坷的生活经历,怀才不遇的处境,对贫、病、失业、失意的体验以及个人性格气质上的多愁善感和孤僻自负,使他的作品在表现神圣的爱国情 感和反抗旧社会的意志时,总免不了有一种感伤、怨恨的情调。”[3]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有着相似的气质和性格,有着不幸的遭遇和悲剧的命运,孤僻自卑,多愁善感,这成为他小说中感伤的人物形象的性格内核。如《银灰色的死》、《沉沦》、《茫茫夜》、《怀乡病者》、《空虚》、《青烟》、《秋河》、《落日》、《薄奠》等等。一览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篇名,便会被一种诱人的感伤味所吸引,未曾启篇,已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我们已似乎听到了悲凉小曲儿的哀伤调子,看到了贫、病、死的灰暗色彩。《银灰色的死》的主人公“他”醉后踯躅于凄冷的街头,最后死去,但灵魂没有泯灭,热烈的心的跳动是不甘心停止的,表现了在无可奈何的人生中对残酷现实的报复,是弱者生命的反抗。由此可见,郁达夫大多数作品中的感伤颓废,正是他对黑暗社会反抗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反抗不那么直接,而是通过曲折隐晦的手法自然地流露出来。 4、病态的人物描写 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正是郁达夫小说的显著特征之一。郁达夫的小说,常常赋予他的主人公以感伤的性格,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颓废变态的心理和言行。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写主人公丧妻的悲恸、爱情的幻灭,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从追求到对死的渴慕,表现了病态的情绪;《沉沦》更直接写主人公的一种“抑郁症”,在芸芸众生中的孤独感,以及变态的性爱追求,直至最后感到绝望而跳海自杀;如《茫茫夜》中的于质夫,因为比较耿介正直,不愿谄媚上司,免不了处处碰壁。他悲愁难遣,就企图用病态的性的满足麻醉自己;《秋柳》也写到于质夫对军阀镇压学潮非常不满,“无聊之极”才去找妓女海棠……郁达夫总是当他的主人公在现实压迫下,精神失去平衡,才送他去酗酒醉色,这一正是病态的社会才造就了青年的病态。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是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联的。如小说《沉沦》和《南迁》,都指明了留学日本的主人公因为是“支 那人”,在异帮就倍受欺凌。在《茫茫夜》、《风铃》等早期小说中,也可以看到,郁达夫总是把祖国的贫病作为造成青年“时代病”的一个原因来写的,在表现个性解放的欲望时,也显示出爱国反帝的精神。 5、“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 零余者,亦称“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是中国第一个将“零余者”用于创作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提供给我们的零余者形象,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首先他不是贵族,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再者他的孤独与苦闷不是缺乏生活目的,而是来自于他明确的生活目的不能实现。如《茑萝行》中的主人公从外国留学回来,一踏进上海,生计问题日益窘迫,就在黄浦江边流浪,甚至几次到江边想自杀。《杨梅烧酒》中也写了一个在国外专攻应用化学的留学生,毕业回国,满以为可以为祖国干一番事业,可仍然是连个职业也找不到。这些作品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如何扼杀人才的可悲现实。 郁达夫的视野并不完全拘泥于小资产阶级个人的小圈子里,他在大量描写知识分子的同时,也写过反映工人生活的小说。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在描写女工陈二妹、人力车夫倍受剥削欺侮的同时,作者仍然着力于反映“零余者”的生活现状,展示了他们的悲苦,表明这些苦楚并不是哪一个人的悲苦,这就使“零余者”的形象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表现了他们同劳动者一样,都是黑暗社会中的弱者。 纵览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他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中永远保留着独特的地位。 6、“自叙传”的形式 “自叙传”特色是郁达夫小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郁达夫40余篇小说中,除了《出奔》、《秋河》、《饶了她》等少数几篇小说外,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的形式。 郁达夫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4]在他的作品里,主要人物虽然有“我”、“他”、“于质夫”等的分别,但是在出身年龄、性格气质、思想情趣等方面没有多大差异。同时,郁达夫还赋予他们这样的共同特点:婚姻的不幸,怀才不遇的苦闷,没有能力赡养母亲和妻儿的内心痛楚。他们接受过新思潮的熏陶,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但黑暗的社会没有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他们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愤世嫉俗而又远离人民,不甘沉沦却无路可走,于是悲观感伤,玩世不恭。这些都与作者自己相似,包含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主人公身上,还经常透露一些真实的自我身份。如《沉沦》里所描写的主人公跟随长兄出国的情景,《迟暮》里林旭和他妻子从上海搬到杭州的情景,在《茑萝行》里,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的儿子是龙儿,而龙儿正是郁达夫第一个孩子的名字。在《迟桂花》里,翁则生给主人公的信中,提到了主人公写的《南迁》,这《南迁》就是作者的作品,而翁则生的母亲更是直接明确的称呼作品主人公为“郁先生”。这些都是郁达夫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果把他的小说连起来读,基本上就是作者的一条生活轨迹。 二、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我认为,在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形成的诸因素中,有三个方面最明显也最直接:一是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二是传统古典文学的熏陶;三是外国文学的影响。 1、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 郁达夫出生于一个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香世家。三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无暇照顾他。郁达夫的童年是孤独的,时常伴随着他的只有老祖母那凄凉而单调的念经的声音。郁达夫l7岁时,随哥哥到了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这是郁达夫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郁达夫在日期间,正是中国最黑暗、最屈辱的时期。郁达夫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屈辱的社会地位,从内心升起一种严重的自卑感。这对于一个正处在青年躁动期的青年来说,是无法忍受的。长期压抑的生活使得郁达夫本来就软弱的性格变得更富于神经质,甚至发展到自卑自践的地步。他“身体太弱,似乎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便有了肺结核······他自谦的心理发展到自我作践的地步,爱喝酒,爱吸香烟,生活没有秩序,愈不得志愈想伪装颓唐。”[6]郁达夫在当时虽已是国内外有名的作家了,但失业却也是常事。从日本回国后,“暨南大学打算聘达夫任教授,而为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所批驳,认为达夫的生活浪漫,不足为人师。”[7]事实上,从郁达夫的作品里,完全可以看到他生活的道路以及性格发展的轨迹,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他曾在《雪夜》一文中写道:“是在日本,我开始看清我们中国在世界竞争场里所处的地位;是在日本,我开始明白了近代科学——不管是形而上或形而下的伟大与湛深;是在日本,我早就觉悟到了今后中国的命运,与夫四万万五千同胞不得不受的炼狱的历程。”他目睹了日本政府露骨的侵略行为和中国军阀政客祸国殃民的罪行,加上又受到日本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故而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敏锐和强烈。因此,富于反抗、蔑视传统、企求创造,成为郁达夫艺术创作的一个思想基础。从文学思潮上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从欧洲到日本刮起一股反对现实主义而倡导浪漫主义的风气,郁达夫受到了“艺术至上”等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他强调“内心的 要求”,追求艺术的“全”与“美”,尊重自我与天才。他的小说虽然在某些方面表露出世纪末的一些色彩,但他的浪漫主义,却始终带有反抗的精神和忧郁的情绪。他的小说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艺术主张。 其他如《胃病》、《血泪》、《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即使是一些以第三人称写的小说如《南迁》、《茫茫夜》、《过去》等,虽然人物的名字不同,却总也离不开读者早已熟悉了的性格。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对他创作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很难分清哪些是真有其事,哪些是艺术加工。 2、传统古典文学的熏陶 郁达夫虽然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但毕竟是生在中国一个传统的书香世家,从七岁起,他就开始到学堂去读书,一直到十七岁赴日本之前,所受的全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郁达夫古典文学修养很高,能写漂亮的旧体诗,他又是一个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作家。郭沫若说:“他的旧体诗比他的新小说更好”。[8]在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都受过古典文学的教育,他们大都精通古文,能吟诗作赋,所以在他们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学的印记。传统文学的创作风格对郁达夫的创作也有一些影响,如《离骚》的悲愤情调、魏晋文学的感伤色彩、李商隐的缠绵悱恻、婉约派词人的哀怨悲切等等,在郁达夫的作品中都留下了痕迹。郁达夫的小说常常首先酝酿出一种中心情绪,接下来便以许多散漫且互不关联的情节将这一中心情绪来来回回地反复书写。这与晚唐诗歌错综叠映、灵动跳脱的诗意结构极为相似。如《空虚》开篇便通过大段的心理独白写出了人物无所寄托的心理,接下来便分别以几个互不相干的回忆片段穿插其间,而每一片段无疑都是对人物无聊且空虚心理的映证。《茑萝行》开篇也道出了“我”的寂寥与愁思,这种情绪随后在抒情主人公与妻子的娓娓倾诉中,四处弥漫,萦绕全篇。郁达夫没有去编织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感情替代故事。感情的波动,形成他作品 的情节;感情的奔涌,构成他作品的高潮。这种写作手法的形成既得益于东西方小说的滋养,也有赖于他深厚的传统古典诗词的根基。 细读他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其间的确回荡着古典诗词的余响。而郁达夫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融古典诗韵于现代小说创作之中,这也是其小说之所以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一个要因所在。 3、外国文学的影响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那么,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则显得更加直接和明显。留日期间,郁达夫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认识各种流派。首先引起他注意的便是l9世纪世界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是郁达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自称“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的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的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9]捷克学者雅·普实克对郁达夫与屠格涅夫做过深入的比较研究。他认为:郁达夫的《过去》和屠格涅夫的《初恋》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了个性很强的妇女,两位作者都喜爱描写对爱情的渴望,甚至实际的肉欲经验,从他的许多作品中确实也能看到屠格涅夫的影响。 德国大诗人歌德对郁达夫也有明显的影响。《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篇主观色彩很浓的作品,这与郁达夫作品中那些不断被感情所折磨的灵魂有诸多相同之处,《沉沦》的悲剧结局也容易使人联想起维特之死。《沉沦》主人公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而被学校开除,因而被社会所不容,被看成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他渴望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的爱情,但受到了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他不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了。在彷徨失措中,他来到了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的纯洁的情操。在事情过后,他自悔自伤,愈感前途迷 惘,终于在绝望中投海自尽。决定自绝于大海的时候,他还发出满腔的悲愤,面对隔岸的故国喊道:“祖国呵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就是沉沦者的反抗,正是郁达夫的思维特质和主观色彩决定了主人公的命运悲剧。 值得提出的是,在众多外国作家作品中,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有直接影响,具体说就是日本的“私小说”。“私小说”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大胆的自我暴露。那怕是作家灵魂中的一些肮脏的东西,也要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如田山花袋的《棉被》就赤裸裸地描写了作者对自己的女学生的一种变态的情欲。二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表现。三是不注重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上像散文。如被公认为日本“私小说”最佳作品之一的志贺直哉的《在城崎》几乎是一篇散文。同样,《田园的忧郁》也可以当作散文来读。 《沉沦》以及郁达夫的其他自叙传作品与《田园的忧郁》有许多相似之处。《沉沦》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上颇似散文。作品所表现的是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是作为一个在异国倍受歧视的弱国子民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那种怨恨祖国不强大,海外游子无依靠的痛苦心情。应该承认,和《田园的忧郁》一样,《沉沦》也明显带有世纪末感伤颓废的情绪。同时还要看到,《沉沦》和《田园的忧郁》毕竟有所不同,后者只不过表现了主人公那种无所寄托的自我感伤,而前者则表现了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热情。郁达夫企图通过主人公的死来唤起当时青年们的爱国激情,也就是说,郁达夫的作品根植于对祖国强烈的爱,这正是《沉沦》在当时引起广大青年共鸣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不仅十分复杂,就是这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来遭受冷落,也是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 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其作品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价值,从而启发更多的人去学习、研究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 注释: [1][6][7] 郭沫若:《论郁达夫》,见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2]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见《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14页。 [3] 党秀臣:《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4]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见《郁达夫文集》(卷七),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3版,第180页。 [5] 温懦敏:《论郁达夫小说创作》,见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广州花城出版杜,1985版,第256页。 [8] 郭沫若:《郁达夫诗词抄·序》,见《郭沫若全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页。 [9] 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后》,见《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参考文献: 1.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旷新年:《郁达夫独语》,岳麓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陈漱渝:《郁达夫名著系列·艺文私见》,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本文档为【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及成因——寇松涛(2008.07.27)】,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8-21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