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五灯会元_讲记_德山宣鉴

_五灯会元_讲记_德山宣鉴

举报
开通vip

_五灯会元_讲记_德山宣鉴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 德山宣鉴(782—865),是龙潭崇信弟子,来自石头希迁(一说马祖道一)法系。 此文 来自《五灯会元》卷七。 鼎州是宋代的称呼,唐代称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简州,在 今四川简阳市一带。 德山事迹,亦见《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宋高僧传》卷 十二。 丱岁出家,依年受具。 丱读 ɡuàn,意为幼年。 此字象形,为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亦即总角之象,可见其 聪慧。 《诗·齐风·甫田》:“总角丱兮。 ”注:“幼稚也。 ”依年是按照正常的途径发展。 他在 孩童的时...

_五灯会元_讲记_德山宣鉴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 德山宣鉴(782—865),是龙潭崇信弟子,来自石头希迁(一说马祖道一)法系。 此文 来自《五灯会元》卷七。 鼎州是宋代的称呼,唐代称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简州,在 今四川简阳市一带。 德山事迹,亦见《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宋高僧传》卷 十二。 丱岁出家,依年受具。 丱读 ɡuàn,意为幼年。 此字象形,为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亦即总角之象,可见其 聪慧。 《诗·齐风·甫田》:“总角丱兮。 ”注:“幼稚也。 ”依年是按照正常的途径发展。 他在 孩童的时候就出家了,随着年龄渐长,完成预定程序,受了具足戒。 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 律是行动,经是思想。此人研究戒律非常深透,至于经,则对大乘性相两派之间的矛 盾,已经完全贯通。 于汉地佛教,往往重视经与律;于西藏佛教,往往重视论与律。 此间的差别,甚有意味。 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 他的佛教知识很全面,最有心得的是《金刚经》。 此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称为“般若经之胆”。 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 纤芥投锋,锋利不动。 学与无学,唯我知焉。 ” 他掌握了修习佛教的完整阶梯,此言可当其心得。 “一毛吞海,海性无亏”,须弥高广 纳芥子中,四大海水入一毛孔,参见《维摩诘经·不思议品》。 “纤芥投锋”,于几何学为点 与线之相遇,犹极微对邻虚,故彼此无损焉。 “锋利不动”,永葆其锐气,当刀刃若新发于 硎之象。 小乘以须陀洹果(入流)、斯陀含果(一往来)、阿那含果(不来)为有学,阿罗汉果 《五灯会元》讲记:德山宣鉴 张文江 102 为无学;大乘以菩萨之十地为有学,至高无上的佛果为无学。 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 佛。 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 然而还有阶梯不能概括的教外别传。 这就是六祖慧能传出的禅家南宗,唱导“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其时正在南方流行。佛教修行必须顾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哪里有捷径可 走呢。威仪是行为,行住坐卧为四威仪。细行尤宜注意,今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成功来自 细节的叠加”。 这是两种不同的进路,一种由外而内,由身而心;一种由内而外,由心而身。 由此产生 教下和宗门的冲突。 遂担《青龙疏钞》出蜀。 《青龙疏》即《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凡六卷,今存两卷(见《大正藏》85册)。 青 龙寺沙门道氤奉玄宗诏,造《金刚经疏》,亦称《青龙疏》。 《疏》由青龙寺而得名,该寺位于陕 西西安城南郊乐游原上。道氤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五。 《青龙疏钞》是《疏》的发挥和解释, 也是青年德山才学的证明。然而于禅家而言,还必须进一步追问:“钞解疏,疏解经,经解什 么? ”(《五灯会元》卷六亡名古宿章次) 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 婆指担曰:“这个是甚么文字? ”师曰: “《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 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未审上 座点那个心? ” 澧阳在湖南澧县,今常德市北部。 在传统社会中,民间往往隐藏着高人,所谓“赤县神州 有大乘气象”(《五灯会元》卷一菩提达磨章次),非虚言也。 他挑着一大箩筐书离开四川,虽然 年轻力壮,终究需要歇歇脚,喘口气。婆子在他放下担子的时候提问,恰逢其机。 “过去心不可 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金刚经》之精要,可反复念诵,并深思之。 在禅宗灯录 中,不知名道婆常常身怀绝艺,这里德山遇到一个,以后他的弟子岩头也遇到一个。 师无语,遂往龙潭。 至法堂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 ” 锐气被小小地挫折了一下,然后再贾余勇,到达了目的地。对于一直向往的地方,往往 去了以后,才知道并无什么特别。 好比一般的旅游胜地,又好比标题党,有名无实。 于是他 找借口发难了。 潭引身曰:“子亲到龙潭。 ”师无语,遂栖止焉。 龙潭是否徒有其名,要看主持法堂之人。最美的风景就是人本身,你已经到达此地,就 看着我好了。 《五灯会元》讲记:德山宣鉴 103 德山两次受挫,皆无法回应,原先的浮 气大幅度下沉,乃至逐步落地。栖止为归依 之象,在这里他息心为徒了。 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 ” 师珍重便出。 “侍立”一段时间以后,气氛渐渐和谐。 某一天更深, 环境极度宁静。 道一声“珍 重”,就是所谓“再见”(沙扬娜拉)。 却回曰:“外面黑。 ”潭点纸烛度与师。 师拟接,潭复吹灭。 师于此大悟,便礼拜。 “外面黑”的感觉,来自现量流行,走后 却回,即踏入之机。“师拟接,潭复吹灭”,迅 雷不及掩耳,打断习惯性思维,也就是业力 之流。当纸烛吹灭时,当看见两念缝隙间的 一线光明。 潭曰:“子见个甚么?”师曰:“从今向去, 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 原来如此,亲身证明,天下老和尚说得 没有错。 至来日,龙潭升座,谓众曰:“可中有个 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 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 ” 承认他已到达最高处, 可以传承自己 的法。“可中”指此中。“他时向孤峰顶上”云 云,禅家所谓“第一楼头”。 师将《疏钞》堆法堂前,举火炬曰:“穷 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 滴投于巨壑。 ”遂焚之。 与“一毛吞海,海性无亏”云云不同, “穷诸玄辩”云云乃证悟之语。前者为理,后 者为事, 且相合于大千世界本身, 盖已丧 我。如果直接修习“太虚”、“巨壑”,那么“玄 辩”、“枢机”也就不太重要了。 然而就此一 烧,不仅此后《青龙疏钞》失传,而且《青龙 疏》也若存若亡,不再有人深究其内容。 于是礼辞,直抵沩山。 沩山灵佑(771—853),百丈怀海弟子, 开创沩仰宗。 事迹见《五灯会元》卷九、《祖 堂集》卷十六、《景德传灯录》卷九、《宋高僧 传》卷十一。 沩山之地在湖南宁乡县,又称 大沩山。 挟複子上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 顾视方丈曰:“有么? 有么? ” 得法之后,体内能量涌现,态度非常积 极。 此气必往上冲,经活动方散,故应该注 意收敛,否则容易出现狂禅。 複子,为包物 所用之巾。德山来到新地方,挟着包裹直接 上法堂,也不放下行李。 山坐次,殊不顾盼。师曰:“无!无! ”便 出至门首。 沩山不为所动,连正眼也不瞧他。然而 你不应战,就是承认自己败了。 乃曰:“虽然如此,也不得草草。 ”遂具 威仪,再入相见。 走到了门口,还是没有反应,那就不能 算败。在气场没有破的情况下,轻易认定对 方败了,岂非自己失态。必须尊重这里的能 量,于是再次进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敬。 才跨门,提起坐具曰:“和尚! ”山拟取 拂子。 师便喝,拂袖而出。 即使表达敬意,也决不丧失斗志,依然 采取进攻姿势。 山拟取拂子,与师便喝,彼 阅读札记 104 《五灯会元》讲记:德山宣鉴 此两相照应,取得平衡才走。 沩山至晚问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 曰:“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山曰: “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 去在! ” “背却法堂”, 与教下走相反相成的道 路。 著草鞋行脚,否定经院作风,实践不脱 离草根的路线。 “当时”指当下,“背却法堂”, 也指荷担如来家业。 “向孤峰顶上盘结草 庵”,亦即上文“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 然而已有具体的内容。 此文屡言“呵佛骂 祖”,为当时执著教下的泻药,亦即“德山 棒”之精义。 然而时势迁移,或亦将产生新 的执著。 师住澧阳三十年,属唐武宗废教,避难 于独浮山之石室。 隐蔽在王法管不到的地方,潜修默证, 深化再深化。 唐武宗废教,即会昌法难。 大中初, 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 舍,号古德禅院。 将访求哲匠住持,聆师道 行,屡请不下山。 廷望乃设诡计,遣吏以茶 盐诬之,言犯禁法,取师入州。瞻礼,坚请居 之,大阐宗风。 大中(唐宣宗李忱年号,847—859)初, 毁佛的风头过去了。武陵在今常德一带,太 守所为,是当时的落实政策。然而他不愿意 仅仅走形式, 不但要造大楼, 而且要请大 师。 设诡计巧取豪夺,是爱才若渴的佳话, 有先秦之古风。屡请不下山,因为下山有可 能降低自己的程度,而别人也不一定获益。 在大众不知名的状态下,修行更容易着力。 如果有此段时光,应该倍加珍惜。 上堂:“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 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 皆为自欺。 何故? 毫厘系念,三涂业因。 瞥 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 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 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 上堂说法,叙述修行指要:勿妄想,耐冷 淡,息心为上。 此处所言已在三十年后,比起 烧经之时更为踏实, 且已顾及初学的程度, 确实进了一步。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 妄求而得,亦非得也。 ”此深入中国学问特 色,乃切己之学,反身之学。 “汝但无事于心, 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就在事上炼 心,达成虚灵空妙。 “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 皆为自欺。 ”此犹眼中金屑,乃立体之象。 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 问话者三 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 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 ”师曰:“汝 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 舷,好与三十棒。 ” 标举“德山棒”之作风,迫使学人回光 反照。“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抢先一步, 所击处为先天所在。 〔法眼云:“大小德山话作两橛。 ”玄觉 云:“丛林中唤作隔下语,且从只如德山道: 问话者三十棒,意作么生? ”〕 法眼指法眼文益(885—958),法眼宗 的开创者,事迹见《五灯会元》卷十,《景德 传灯录》卷二十四,《宋高僧传》卷十三。 话 作两橛,指说话自相矛盾。 玄觉指玄觉澂, 事迹不详。 隔下语,亦即话作两橛。 又所谓 两橛,可看成一橛表、一橛里,亦可看成一 橛显、一橛密。 105 僧参,师问维那:“今日几人新到?”曰: “八人。 ”师曰:“唤来。 一时生按著。 ” 维那为知事,在寺中统理僧众杂事。新 到八人,可见求学者踊跃前来。 “一时生按 著”,指测验对方程度深浅。先举行摸底考, 然后观其反应,再作不同处理,这是德山特 殊的教育手段。 《祖堂集》此句作:“一时令 来,生案过却。 ”《景德传灯录》此句作:“将 来,一时生案著。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 1984 年版,将双引号仅施于“唤来”,理解 可能不准确。 龙牙问:“学人仗镆耶剑, 拟取师头时 如何? ”师引颈近前,曰:“ ”〔法眼别云: “汝向甚么处下手。”〕牙曰:“头落也。”师呵 呵大笑。 龙牙并非新进学人,他自以为已明白, 德山完全顺应之,丝丝入扣。 “ ”音 huò, 受刃的声音。龙牙,即龙牙居遁(835—923), 洞山良价弟子。 事迹见《五灯会元》卷十三, 《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法眼的评语是赞赏,德山已自取其头, 别人无从下手。 牙后到洞山,举前话,山曰:“德山道甚 么? ”牙曰:“德山无语。 ”洞曰:“莫道无语, 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看。 ”牙方省,便 忏谢。 你摆弄个虚头,他还你个虚头,实质性 东西还在他那里,动都没有动。故洞山要呈 似落底头,龙牙方才醒悟。 有僧举似师, 师曰:“洞山老人不识好 恶,这汉死来多少时,救得有甚么用处? ” 不救才是真正的救,乃禅宗之大毒辣。 僧问:“如何是菩提? ”师打曰:“出去! 莫向这里屙。 ” 执著名相,全为渣滓。 问:“如何是佛?”师曰:“佛是西天老比 丘。 ” 退去神化的光环。然而恰恰平凡至极, 才是真正的圣者。 雪峰问:“从上宗乘, 学人还有分也 无? ”师打一棒曰:“道甚么! ”曰:“不会。 ” 至明日请益,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 与人。 ”峰因此有省。 所谓向上之事,全在合于现实,但尽凡 心,别无圣解。 于实践而言,若尚有贪图向 上之心,亦为渗漏。 此实为不谈之事,反身 自知,故师打一棒曰:“道甚么! ” 岩头闻之曰:“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 似铁,拗不折。然虽如此,于唱教门中,犹较 些子。 ” 岩头的意思是说,德山对是对的,然而 还生硬了一些,百炼钢尚未化为绕指柔。 不 过即便如此,比起教下终究好一点。 “犹较些 子”是唐代土语,大意是还算不错。禅宗一般 不大表扬人,这已经是相当程度的称赞了。 如果比较同卷的雪峰义存章次, 可知 雪峰其时虽然有省,但并没有开悟。 〔保福问招庆:“只如岩头出世,有何言 教过于德山,便恁么道? ”庆云:“汝不见岩 头道:如人学射,久久方中。”福云:“中后如 何? ”庆云:“展阇黎,莫不识痛痒。 ”福云: “和尚今日非唯举话。 ”庆云:“展阇黎是甚 么心行?”明招云:“大小招庆,错下名言。”〕 保福指保福从展,招庆指招庆省僜,两 国力 国力 阅读札记 106 人是师徒,事迹见《五灯会元》卷七和卷八。 《五灯会元》卷八又有招庆道匡,为长庆慧 稜弟子,应该不是参与讨论之人。 “只如岩 头出世,有何言教过于德山,便恁么道?”师 傅考校徒弟。 “如人学射,久久方中”,经过 长期修习和摸索之后, 才能懂得如何拿捏 分寸。 “中后如何? ”只有讲得出中后情况, 方可判定是否为过来人。 招庆谈的都是实 言,保福有意将其虚化,毕竟棋高一著。“展 阇黎,莫不识痛痒。”你不是开玩笑吧,到底 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那可是关乎身心性命 的大事情啊。“和尚今日非唯举话。”我今天 并非拿话头考你,而是谈实际的内容。 “展 阇黎是甚么心行? ”那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说说看用心何在。明招指明招德谦,罗山道 闲弟子,事迹见《五灯会元》卷八。 “大小招 庆,错下名言。 ”向上一路,否定一切言说。 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 道不得也三 十棒。 ” 此即“德山棒”之特色。禅宗棒喝交驰, 其威力直传至今。 临济闻得,谓洛浦曰:“汝去问他,道得 为甚么也三十棒? 待伊打汝, 接住棒送一 送,看伊作么生? ”浦如教而问,师便打。 浦 接住送一送,师便归方丈。 接住棒送一送,卸去其力。临济即临济 义玄,事迹见《五灯会元》卷十一。 此可当 “德山棒”与“临济喝”的过招,直接相对或 太激烈,故以洛浦作为其间过渡。洛浦指洛 浦元安,此时还是临济侍者,以后成为夹山 弟子,事迹见《五灯会元》卷六。 浦回举似临济, 济曰:“我从来疑着这 汉。 虽然如是,你还识德山么? ”浦拟议,济 便打。 虽然回归大本营,仍然受到内部考校。 禅宗行人没有后方,故永无可以松懈之时。 又《临济录》中尚有一条:“济侍立德山 次,山云‘困’。师云:‘这老汉寐语作什么?’ 山便打。师掀倒绳床,山便休。”临济和德山 年龄相近, 此事应发生于临济开悟行脚四 方之后,大中八年(854)北归镇州(今河北 正定)创立临济院之前。《五灯会元》本篇和 卷十一临济义玄章次均未采入此条, 或许 因为未能确定其年代。 《指月录》将此条置 于洛浦之后,可能有所不当。 〔岩头云:“德山老人寻常只据一条白 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争奈较些子。 ” 岩头评语大意为,“德山老人”只会棒打 这一招,不过还算可以吧。德山和岩头的分 歧,在于怎样控制这根棒的力度。当棒击物 体时,反弹回来的微微颤动中,岩头认为需 要进一步调整。“白棒”指拄杖,只凭赤条条 的一根棒,并不依靠其他什么。 东禅齐云:“只如临济道, 我从来疑著 这汉,是肯底语,不肯底语?为当别有道理。 试断看。 ”〕 “我从来疑著这汉”, 当临济之自我印 证,不在于肯不肯,故无可言说。 东禅齐评 语屡见《五灯会元》,未详何人。 肯,指确定 他已悟道。 上堂:“问即有过,不问犹乖。 ”有僧出 礼拜,师便打。 僧曰:“某甲始礼拜,为甚么 便打? ”师曰:“待汝开口,堪作甚么? ” “问即有过,不问犹乖。”两边俱遣。“待 汝开口,堪作甚么?”你其实已经讲话了,等 开口再打就晚啦。 《五灯会元》讲记:德山宣鉴 107 师令侍者唤义存〔即雪峰也〕,存上来。 师曰:“我自唤义存,汝又来作甚么?”存无对。 “唤义存”云云,显出名与实之间,有很 深的鸿沟。 高手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变幻 莫测。 上堂:“我先祖见处即不然, 这里无祖 无佛,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乾屎橛, 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 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 疮疣纸。 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塚鬼, 自救不了。 ” 禅宗此名言经常被引用, 所谓呵佛骂 祖,扫除一切权威。 然而此来自“我先祖见 处”,破中终究还有立。 十二分教即十二部 经,所有佛经分为十二类体例。 有僧相看,乃近前作相扑势。师曰:“与 么无礼!合吃山僧手里棒。”僧拂袖便行。师 曰:“饶汝如是,也只得一半。”僧转身便喝, 师打曰:“须是我打你始得。”曰:“诸方有明 眼人在。 ”师曰:“天然有眼。 ”僧擘开眼曰: “猫! ”便出。 师曰:“黄河三千年一度清。 ” 有个僧人下场了, 眼睛盯着德山手中 的棒子。相扑是一种摔跤运动,现在还流行 于日本。 “与么无礼!合吃山僧手里棒。 ”德 山出招总是一棒。僧拂袖便行,挥挥袖把棒 势轻轻地抹去。 “饶汝如是,也只得一半。 ” 你的应对虽然不错,但并没有完全懂。僧转 身便喝, 肯定你所否定的, 否定你所肯定 的。 “须是我打你始得。 ”主与宾不能搞反, 是我懂你不懂。“诸方有明眼人在”,懂还是 不懂, 是非自有公论, 并不由你一人说了 算。 “天然有眼”, 别人是否有眼关你什么 事, 任何生物都天然有眼, 你的眼在哪里 呢。僧擘开眼曰:“猫!”我的眼就在这里。此 已证到人和动物的相通, 故德山应许之: “黄河三千年一度清。”终于遇到懂的人了。 师见僧来,乃闭门。 其僧敲门,师曰: “阿谁? ”曰:“师子儿。 ”师乃开门。僧礼拜, 师骑僧项曰:“这畜生甚处去来? ” 不用来提问了,闭门就是回答。你试都 没有试,怎么知道我不是行家里手呢,故云 “师子儿”。德山的判断没有错,来人当然不 是真师子,故乘势骑其项。 雪峰问:“南泉斩猫儿,意旨如何? ”师 乃打趁,却唤曰:“会么? ”峰曰:“不会。 ”师 曰:“我恁么老婆心,也不会? ” “南泉斩猫儿”,南泉指南泉普愿,马祖 道一弟子,事迹见《五灯会元》卷三。 打趁, 就是用棒赶着“去,去,去”。此外别无其他, 故曰“我恁么老婆心,也不会?”老婆心指慈 悲心切,对你再好不过了。 僧问:“凡圣相去多少? ”师便喝。 教其回光自照。 师因疾,僧问:“还有不病者也无? ”师 曰:“有。 ”曰:“如何是不病者? ”师曰:“阿 耶! 阿耶! ” 《老子》有云:“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 以不病。 ”(七十一章)德山明确知道自己的 病痛何在,就事论事并透过病痛,是以不病。 师复告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 觉觉非,竟有何事。 ”言讫,安坐而化。 即唐 咸通六年十二月三日也。 谥见性禅师。 临终嘱托,盖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德 山化于唐咸通六年,为公元 865年,这一年 他八十四岁。 阅读札记 108
本文档为【_五灯会元_讲记_德山宣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218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6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0-17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