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质文档]世界名著不雅赏选修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优质文档]世界名著不雅赏选修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举报
开通vip

[优质文档]世界名著不雅赏选修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优质文档]世界名著不雅赏选修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第一节: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则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叶的欧洲。这种文学思潮,不仅在当时直接影响到文学与艺术的许多部门,在其后的长时间内,还对世界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占有一席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跟1789年至1830年的欧洲政治形势、哲学思...

[优质文档]世界名著不雅赏选修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优质文档]世界名著不雅赏选修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第一节: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则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叶的欧洲。这种文学思潮,不仅在当时直接影响到文学与艺术的许多部门,在其后的长时间内,还对世界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占有一席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跟1789年至1830年的欧洲政治形势、哲学思潮等有着直接联系。 我们认为,理解此一时期文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联系,法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家雨果的一段话富于启发意义。雨果说: 如果只从战斗性这一方面来考察~那么总起来讲~遭遇到这样多曲解的 浪漫主义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其产生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当然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的、哲学的或者一般思想史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相关。它们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产生的温床。 1789年拉开序幕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余年的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摧毁了封建的经济基础,不仅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沉重地打击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1809年至1820年间,意大利烧炭党人多次举行起义。1920年至1823年,西班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至1829年,希腊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对土耳其统治者的斗争。1825年,俄国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起义,等等。这些革命斗争,正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的具体反映。 与此相应,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矛盾,又促使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探索新的理论。于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便在19世纪初期产生。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傅立叶(1772-1837),英国的欧文(1771-1858)、葛德文(1756-1836)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我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就是哲学领域的“自由主义”的表现。 不能否认,政治上、哲学上的“自由主义”必然遭到同一领域的各种消极、落后甚至反动力量的反对与攻击。拉锯战式的政权争夺,如同历史学家普遍认定的那样,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欧洲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自由主义”却越来越由于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的失但是,政治上和哲学上的“ 望情绪而变得不可压抑。如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 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学于是便以这种政治上、哲学上的“自由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而形成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即浪漫主义文学。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作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的反映,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风格上反映出许多共同的特征: 1.富于幻想性 当弗利德利希?史雷格尔第一次使用“浪漫主义”这个名称时,他曾为浪漫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凡是用幻想的形式描绘情感的内容的作品就是浪漫主义的。”这正表明了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几种情形: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梦幻色彩;霍夫曼的《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童话色彩。 2.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由于浪漫主义作家大半处于与社会矛盾对立的状态,所以他们强调表现个人的思想和生活,肯定个人对社会的反抗,追求个性的绝对自由。 浪漫主义文学的个人色彩,体现在文学形式方面,就是多采用自传式的写法。从作品主人公性格、气质上,多能发现作家的影子。拜伦诗作中的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形象,夏多布里昂《瑞奈》中的“世纪儿”形象,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的“世纪儿”形象,以及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多余人”形象,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传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个人色彩,还表现在作品人物的性格上。他们或者把非凡的英雄作为作品主人公,歌颂他们反抗暴政、嫉恶如仇、与社会对立的叛逆性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拜伦诗作中的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形象。它们是“恶魔主义”精神的载体。 有的浪漫主义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个人主义者,不过他们往往是思想保守、忧郁厌世、自我陶醉、消极悲观的。夏多布里昂《瑞奈》中的同名主人公就是这类典型。 3.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这个特征是在与压制感情、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浪漫主义把抒情因素看作文学创作中压倒一切、支配一切的因素,因而浪漫主义作家经常采用的文学样式是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也在抒情诗方面;即使是叙事诗、戏剧和小说,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性。所以法国批评家们有时把浪漫主义叫做“抒情主义”。 一般说来,由于浪漫主义作家大都和当时社会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比起过去的古典主义作品来,浪漫主义的作品都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所以,席勒把“浪漫的”和“感伤的”看作同义词。 4.富于地方色彩 这与浪漫主义者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分不开。浪漫主义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了不同民族的独特的主题和形式,过去被摒弃于文学领域之外的许多民族语言,如爱尔兰语、威尔斯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等,也纷纷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复活。 浪漫主义产生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指的主要就是对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在这方面,德国的赫尔德尔、阿尔尼姆、布伦特诺和格林兄弟,英国的麦克浮森、波塞和斯考特等人,做过辛勤而卓越的工作,对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对中世纪民间文学如此感兴趣,原因有二: 第一,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而这正符合浪漫主义者的理想。 第二,民间文学是各国自己的民族传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 由于上述情况,使得海涅把“回到中世纪”看作浪漫主义的定义。 5.热情描绘自然风光 热情描绘自然风光,或曰崇尚自然。浪漫主义承继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口号,把大自然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用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生活的“丑”相对比。对自然风光的热情描绘,常常给浪漫主义作品带来瑰丽色彩和异国情调。 崇尚自然在当时还是一种新风气,据说在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问世以前,欧洲人从来不曾歌颂过大海的美,也很少有人游览威尼斯。 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地。 “耶拿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1798年,奥古斯特?史雷格尔(1767,1845)和他的弟弟弗利德利希?史雷格尔(1772,1829)在耶拿创办了杂志《雅典娜神殿》,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史称“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派”。除了史雷格尔兄弟外,这一派的重要作家还有蒂克、诺瓦利斯等。 1.史雷格尔兄弟 史雷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在奥古斯特?史雷格尔写的《在柏林关于文学艺术的讲义》和弗利德利希?史雷格尔写的《断片》中,他们阐明了浪漫主义的基本理论。 他们认为,只有浪漫主义的诗才是“无限的和自由的”,因为“诗人的任凭性之所至是自己的基本规律,诗人不应当受任何规律的束缚。” 他们主张无所为而为的艺术,主张文艺与宗教结合,说:“如果上帝与自然是一体,如果诗歌是由于诗人与上帝和谐一致的自然力量,那么诗人就是人类的领导人——也是上帝所托命的人。”显然这种理论是从唯心主义哲学派生出来的,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人们会脱离现实,走到宗教的幻境中去。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是诺瓦利斯(1772,1801)和蒂克。他们在思想上是消极的。如诺瓦利斯,其诗歌《夜的颂歌》,通篇是对死的歌颂,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充满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1802年以后,耶拿派逐渐解体。在拿破仑军事占领德国后,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传统,在海德尔堡形成了新的中心,史称“海德尔堡派”或“晚期浪漫派”。 海德尔堡派采集民歌,发掘久已被人忽视的文化遗产。布伦坦诺和阿尔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格勒斯编辑了《德国民间故事书》。 2.格林兄弟 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推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维廉?格林(1786,1859)兄弟,他们不仅发现了许多德国文学的重要文献,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闻名世界的童话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3.霍夫曼 恩斯特?台奥多尔?阿尔德乌斯?霍夫曼(1776,1822)是德国后期浪漫主义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表现出童话色彩,具有浓厚的阴暗神秘气氛,日常生活和奇异幻境经常交织在一起。 霍夫曼的代表作《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写一个不能说话走路的侏儒,依靠魔女在他头上长出的三根金发,招摇撞骗,飞黄腾达,成了最高的独裁者。最后,金发被人拔掉,淹死在手提桶里。论者说,这是对19世纪德国病态社会的深刻揭露,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19世纪德国文学中,霍夫曼是除歌德和海涅外,对外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法国的巴尔扎克、波德莱尔,俄国的果戈理和美国的爱伦?坡等,都曾受其影响。 4.海涅 亨利希?海涅(1797,1856)与前述诗人、作家明显不同,他的创作是积极的。 海涅在1820年写的《论浪漫派》里说,德国的文艺女神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开花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德国的女孩子,不应该是苍白的尼姑和夸耀门阀的骑士小姐”,后两个比喻指的就是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带有宗教色彩、缅怀中世纪遗风的消极浪漫主义。 1843年,海涅结识了马克思,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促使海涅迅速地转变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写出一生中最成熟的作品,即长篇讽刺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写诗人移居法国13年后回汉堡探亲时在德国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属“诗体旅行记”。长诗的题目有着深刻的寓意:德国像冬天一样毫无生气,像童话一样荒唐可笑,必须加以改造。围绕着这样的中心,长诗鲜明地表达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而概括的描绘,又常常写到梦境、幻境、童话类的传说,两者有时难分难解,交织在一起。这反映出海涅作品的一般特色。 对于浪漫主义文学,海涅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惯于运用一种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嘲讽”的手法,来表现诗与现实的矛盾。冯至是这样描述海涅的这种手法的: 他有时故作正经地描述梦幻~使读者觉得他好像是沉迷在梦幻里一般~ 但是写到最后几句~却出人不意地指出面前的现实~把那空中楼阁完全推翻。 ,见《海涅诗选》, 最能体现这种“浪漫主义的嘲讽”手法的是《海中幻影》一诗。诗人从船甲板上看透明的海水,替自己描绘了一幅海底世界的神话式的图画。他用他那抒情的笔极力描绘这个图画,把这个幻想中的世界描写得如同真的一样。诗人还通过描写自己的行为来增强这幅图画的感染力,说他仿佛找到了久已失去的、久在寻找的爱人,他想跳下去与她团聚。这时,一声粗暴的喊声:“博士呀,你可是中了魔,”使他猛然感觉到那是他想象中的幻境。于是,他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他眼前呈现出的还是他不满意的现实。 海涅的这种“浪漫主义的嘲讽”手法的运用,是有针对性的。当时文坛上的那些作家,不正视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丑恶的社会,常常在作品中描绘梦幻中的世界,使人沉湎其中,忘却现实。海涅不满意这种做法,便用自己的创作予以嘲讽。他一开始用抒情手段极力地、一本正经地描绘一种梦幻中的世界,而最后又突如其来地回到了现实,作者这种描写的用意就在这寥寥几笔的关于现实的描绘中显示出来了,那就是:用现实来打破那梦幻,嘲笑它的荒诞无稽。可见这种手法的运用,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总的看来,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比较重,有些作家表现出较浓厚的颓废、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在文学史上,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开拓出新的文学局面,特别是在重视发展作家的个性、发掘内心世界、歌颂大自然、收集整理民间文学方面,弥补了古典主义的不足。它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设,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四、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首先出现于英国诗坛的是“湖畔派”诗人,包括华滋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曾卜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故称“湖畔派”。 1.华滋华斯 “湖畔派”诗人中声望最高的是华滋华斯。华滋华斯和柯尔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1798年出版后,震动了英国。这部诗集收有几十首诗,其中华滋华斯的《丁登寺》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等可称“不朽之作”。 《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华滋华斯为这 部诗集所写的《序言》被看成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华滋华斯在《序言》中认为,“诗是人和自然的形象”,“所有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是人性最坚强的保卫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意和爱”。华滋华斯提出,要扩大诗歌题材的范围,不仅写历史事件,也要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并强调对内心世界的发掘,强调发挥诗人的想象力。 除了《丁登寺》之外,华滋华斯著名的诗篇还有《不朽的征兆》(1802,1804)和《序曲》(1799,1805)。这是他探索自然和人的关系的重要作品。他认为资本主义文明破坏了人善良的本性,而大自然具有使人道德完善的神秘力量,只有借助大自然和宗教才能使人恢复内心的纯洁和恬静,成为心灵充满仁爱的人。 下面两段诗是这种思想的表露: 我感到 有物令我惊起~它带来了 崇高思想的欢乐~一种超脱之感~ 像是有高度融合的东西 来自落日的余辉~ 来自大洋和清新的空气~ 来自蓝天和人的心灵 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推动 一切有思想的东西~一切思想的对象~ 并穿过一切东西而运行。/ 我已久离了 这些美丽的形体~ 好似盲人看不见美景, 但当我孤居喧闹的城市~ 寂寞而疲惫的时候~ 它们却带来了甜蜜~ 让我从血里、心里感到~ 还进入我更纯的思想~ 使我恢复了恬静~记起了一种欢欣~ 它曾产生了多大的力量~ 影响了一个善良人最可贵的岁月~ 使他做了无数早已忘怀的无名小事~ 其中却有他的善意和爱。,《丁登寺》, 上述思想的表达,是《抒情歌谣集》的主要内容。 辐射:中国古代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2.柯尔律治 柯尔律治的叙事诗《古舟子咏》(1798)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英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诗歌写一个人去参加婚宴,半路上被一个老水手拦住,跟他讲述自己的一次航海经历:老水手们的船遇到冰雪和大雾,一只信天翁飞来把船引到安全地带。老水手却把它射死了。从此,风停了,船漂在海上,饮用水也没有了。船上的水手都责怪他,把死鸟挂在他脖子上。后来,他看到海上出现奇异的景象,远远驶过来一条鬼船,船上有两个女鬼——“死亡”和“死中之生”。她们在掷骰子,“死中之生”赢了。于是,船上的水手都死了,就剩下老水手一个人。他看到周围的尸体都瞪着眼看他,明白自己是这场灾难的原因,良心受到谴责,但想死又不能死,很痛苦。这样过了七天七夜。后来,海上出现了水蛇,他对这种生物产生了爱念,祝福它们。由于死里有了爱,他能跪下祷告了,他的祷告也灵了。于是,又出现奇迹,下雨了,起风了,死去的水手复活了,船很快便驶到了岸边。老水手绝处逢生,遵从神的意旨赎罪,逢人就讲自己的这段遭遇。最后,他说: 谁最爱万物~不论大小~ 谁的祷告也最灵~ 因为慈心的上帝爱我们~ 爱他造的万物和人。 很明显,柯勒律治在诗中探索了人生的“罪与罚”问题。老水手的罪在于他杀了信天翁,他之所以获救,是由于他对水蛇“心里涌出了爱”。诗人把热爱宇宙万物的泛神论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结合了起来,宣传仁爱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在艺术上,它充分体现出柯勒律治诗歌的奇幻神秘的风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辐射点:罪与罚主题。 但丁的《神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19世纪初期,在英国工人运动兴起,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高涨的历史条件下,英国又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登上文坛,他们的主要代表是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 拜伦被看成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以昂扬的热情唱响了自由颂歌,开了一代新诗风。他的《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表现出与社会对立的反叛精神[“拜伦主义”]。 而其诗体长篇小说《唐璜》,则表现出独特的讽刺风格。 3.雪莱 雪莱(1792,1822)青年时代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均反映出进步的思想倾向和鲜明的叛逆精神。马克思深为雪莱的早逝感到惋惜,热情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 雪莱一生的重要作品有:长诗《麦布女王》(1813)、《伊斯兰起义》(1817)、《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抒情诗《西风颂》、 《自由颂》、《致云雀》等。 是雪莱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雪莱在序言中指《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 出,他虽然沿用了埃斯库罗斯悲剧《普罗米修斯》的情节,但是他改变了原作中普罗米修斯妥协的结局。 诗剧一开始写普罗米修斯被代表社会压迫和专制的天神尤皮特拴缚在高加索的岩石上,受着长期痛苦的折磨,但他坚韧不屈,拒绝向暴君投降。预知未来的精灵说人类是有希望的,因为人类有反专制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还有哲学家的智慧、学问,以及诗人的创造和理想。精灵又说“痛苦”是“爱”投下的影子。这使普罗米修斯渴望见到别离已久的爱人、海洋的女儿、美丽的亚细亚。 第二幕写亚细亚在美丽的山谷里迎接春天和黎明,预感到即将和普罗米修斯重逢。她和妹妹潘西亚来到了象征变革必然性的冥王那里,变革的时机终于来到,亚细亚显示了惊人的美貌。时间神使亚细亚和普罗米修斯重新团圆,又把冥王带到尤皮特那里。冥王把尤皮特拉下宝座,象征力量的神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 时间神在第三幕结尾时描写了解放后的面貌: 看啊~宝座上已没有君主~人与人 像精灵一样~彼此并肩而行。…… 宝座、祭坛、法庭、监狱,里里外外 都是些无知的愚人在背负着 朝笏、王冠、宝剑、锁链与典籍~…… 这些已是人类不复记忆的鬼魂。…… 令人厌恶的假面具已经撕下~人之上 已没有王~人人自由~不受限制~ 人人平等~不分阶级、种族、国家~ 没有畏惧、崇拜、地位和头上的君主~ 人是公正的、温和的、有智慧的…… 诗剧最后一幕是整个宇宙欢呼新生和春天再来的颂歌。旧时代被埋葬了,时间和人类思维的精灵庆贺并欢唱着人类未来的光辉成就。诗歌艺术和科学将为人们所享有,“爱”将替代“恐惧”而使世界成为乐园。温和、美德、智慧和忍耐将重建大地。 辐射: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联剧——歌德的《普罗米修斯》。 抒情性强,洋溢着饱满的乐观主义,这是雪莱诗作的一般特色。尽管在雪莱创作的年代里,反动势力猖獗,以俄、普、奥为核心的“神圣同盟”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大肆镇压,但雪莱对斗争的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他相信历史必然要将骑在人民头上的专制君主赶下宝座,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乐园必然取而代之。 除上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体现乐观主义特色的名篇外,抒情诗《西风颂》(1819)也是代表作之一。诗歌最后唱道: 对那沉睡的大地~拿我的嘴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王佐良译) 许国璋把这两句诗翻译成: 愿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 4.济慈 与拜伦、雪莱齐名的约翰?济慈(1795,1821)的创作期虽然只有五年,却有很多优秀抒情之作,如:《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等。 济慈的诗歌具有显著的唯美倾向。他把想象和美感强调到独立自主的程度。他认为,对于伟大的诗人,“美的感觉消灭了其他一切的考虑”。因此,他的诗具有诗中有画、色彩感极强的特色。 济慈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人最有才气的。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后来的唯美派诗人如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5.司各特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以历史小说家著称于世。他的历史小说为欧洲历史小说奠定了基础,丰富和发展了19世纪的欧洲文学。英国的萨克雷、狄更斯、斯蒂文森,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意大利的曼佐尼,俄国的普希金,美国 的库柏等,都受过他的影响。 司各特一生写有27部历史小说,大多取材于英国和欧洲历史,代表作是《艾凡赫》(1819)。主人公艾凡赫是忠于狮心王理查的骑士。小说写的是理查乔妆黑甲骑士,带着艾凡赫回国,粉碎阴谋集团的故事。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善于描写民族风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特别反映在他的苏格兰历史小说中。司各特是苏格兰人,熟悉苏格兰的社会风俗和风土人情。他的历史小说正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苏格兰的社会生活、时代风貌、风俗习惯、地方色彩,均被包容于其中。 总的看来,19世纪初期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认为: 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去世以后~没有另外一个时期有这样多的第一 流诗人~创作了这样大量的为后世所珍视的第一流作品。 五、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法国于19世纪初也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斯塔尔夫人 斯塔尔夫人(1766,1817)是浪漫主义的倡导者之一。在《论文学》(1800)和《德意志论》(1810)中,斯塔尔夫人批评法国古典主义,认为因袭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会“失去我们心灵所能感受到的亲切而复杂的感情”,主张向外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学习,认为浪漫主义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能“表现我们的宗教”,能“引起我们对我们历史的回忆”,能充分发挥作家自己的个性。 斯塔尔夫人对古典主义的批判,揭开了法国文学史的新的一页。从此,浪漫主义的发展就同古典主义的斗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浪漫主义同古典主义的斗争是法国文学在19世纪前30年发展中的基本内容。 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纲领,给古典主义以沉重打击。而1830年,雨果实践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欧那尼》的上演及其成功,则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斗争的最后胜利。 2.夏多布里昂 法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倡导者是夏多布里昂。瑞奈?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所写的《基督教的真谛》(1802)是一部把宗教和文艺揉合到一起的著作, 以各种考证和文学手段来美化基督教。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1800)和短篇小说《瑞奈》(1801)就是《基督教的真谛》里面的文学例证。 《阿达拉》采用回忆的手法叙述发生在18世纪初的北美印第安部落中的一段凄婉故事。阿达拉是某一部落酋长的女儿,信奉天主教。 她炽烈地爱上了一个俘虏,异教徒沙克达斯,并且冒险搭救他,双双逃奔。但她出世时,母亲已把她献给了神灵,不能再有丈夫。结果,为忠于宗教信念,阿达拉便服毒自杀了。 很明显,阿达拉是一个用生命维护宗教信念的殉道者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意在描写宗教对爱情的胜利,歌颂基督的伟大。 《瑞奈》写破落贵族子弟瑞奈的漂泊命运。瑞奈在家庭中不受重视,便出国旅游。只有姐姐对他怀有“罪恶的激情”。最后,他和一个印第安人结婚,过着孤独、忧郁的生活。 瑞奈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是孤独、忧郁。他和他的创造者夏多布里昂一样,也是贵族家庭的少子,生就热烈的气质,有着无穷的遐想,深以充沛的精力为苦,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什么可填补他生活的空虚,因此只得“在世上空挨无益的日子”。瑞奈对人对事,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时代,都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觉得在本国比在外国还要孤独。现实如此拂逆人意,他便到幻想里讨生活,或外出游历以遣愁怀,最后竟托足异域,把自己埋在美洲的荒漠里。但仍摆脱不了那无穷无尽的寂寞、抑郁的心情。他发出了这样的哀鸣: 唉:我孤零零~孤零零~活在人间:……对于生活我重又感到恶心~而 且比以前更厉害。……在社会里的每一小时都打开一个坟墓。 《瑞奈》可说没有什么情节,通篇以主人公忏悔的形式,追忆自己的身世经历,实际上可以看作法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世纪儿的忏悔”。 夏多布里昂在评论弥尔顿的《失乐园》时说: 我们深信~大作家都把他们自己的故事写进了作品„„作家在书里写的 最好的地方~就是他们记忆所及的青年时代的种种情感。 尽管夏多布里昂给主人公披上了传奇的外衣,但是,“勒内[瑞奈]之流,在上一个世纪之末多到遍地皆是”。夏多布里昂也说,他借瑞奈,以写“青年的空虚迷惘”,揭示“他那世纪的一种病象”,亦即后来所说的“世纪病”。因此可以说,瑞奈的以“忧郁”为基本内容的“世纪病”,实质上就是大革命之后流行 的理想幻灭、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前途的悲观绝望情绪的反映,瑞奈是这个“幻灭时代的产物”。 夏多布里昂的小说充满异国情调。作者以杜撰的手法描写人们从未见过的自然和异域风光,特别是印第安人的风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在《阿达拉》的开头,作者就用几页的篇幅来描写北美神秘的原始森林。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景色也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瑰丽奇伟,一下子把读者引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天地。 夏多布里昂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很有意义,它“打开了浪漫主义的世纪”(拉法格语),不但给同时代人以强烈的感染,而且对后世作家,特别是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史达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的倡导和推动下,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戏剧方面,代表作品是雨果的《欧那尼》。小说方面,代表作品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诗歌方面的成就较突出,重要的诗人有拉马丁、维尼和雨果。 3.拉马丁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的《沉思集》(1820)师承夏多布里昂,歌颂爱情、死亡和上帝,得到上流社会很高评价。 诗人对人生悲观绝望,感到特别孤独、忧愁、苦闷。他咏唱道: 我的心灵已像死亡一样忧愁。 我像游荡的幽灵俯视着大地……从这山到那山~从南到北~从早到晚~ 我的目光徒劳地寻视着~我跪遍无垠无际的地域~我要说~哪儿都没有幸福 等待着我…… 我冷漠地注视着太阳的行程~……我对时日一无所求……我犹如枯叶~ 狂暴的北风呀~像卷走枯叶一样把我带走吧:(《孤独》) 辐射:德国早期浪漫派。 拉马丁笔下的孤独、悲观、绝望的主题,在维尼手中被赋予了另一种内涵。 4.维尼 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写有长诗《摩西》(1826)、《洪水》(1826)等。在维尼笔下,世界或上帝对人类的厄运是无动于衷的,人类社会是仇视个人的。 他曾这样叙述“宇宙”的讲话: 我是冷漠无情的剧场~演员的脚并不能使它颤动„„我听不见你们的呼 唤~也听不见你们的叹息,我只感觉到在我身上正演出一幕人间喜剧。(《牧 羊人之屋》) 应对这样的“宇宙”,维尼在诗歌中提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即“坚忍的骄傲”。作于1843年的叙事短诗《狼之死》便体现了这一哲学。 诗人从猎人打猎开始写起,描述一条老狼为了保护幼狼,同猎人搏斗的情景。它咬住第一条冲上来的猎犬的喉咙,子弹打在它的身上,猎刀穿透它的身躯,它仍不松口。它不屑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圆睁着大眼睛,不叫一声地死去。这种精神,就是所谓“坚忍的骄傲”。 维尼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这种“坚忍的骄傲”。他提倡: 在命运已要召你前去的道路上~奋力履行你漫长而沉重的职责吧。然后~ 像我一样~默默地忍受痛苦而死去。 辐射: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性格。 3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又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文学的主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包含更多的现实主义因素。除了雨果、维尼等作家继续创作外,还出现了欧仁?苏、大仲马、缪塞、乔治?桑等作家。 5.欧仁?苏 欧仁?苏(1804,1857)属于最早描绘下层社会生活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巴黎的秘密》(1842,1843)在《辩论报》上连载时,曾轰动一时。小说以鲁道夫公爵寻找和搭救他的私生女玛丽花为线索,描述了鲁道夫“扬善惩恶”的义举。 恩格斯曾指出: 这本书以显明的笔调描写了大城市的“下层等级”所遭受的贫困和道德 败坏~这种笔调不能不使社会关注所有无产者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作者在描写劳动人、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的同时,在作品中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傅立叶主义的思想观点,使小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通俗图解。作者曾说,他写这部小说,“唯一的希望是唤起思想家和慈善家们注意这些巨大的社会灾难”。作品主人公鲁道夫就是作者所期待的慈善家。作者把鲁道夫精心描绘成一尊“无所不能”的“神道”,让他来主持审理人间的善恶,挽救日下的世风,通过宣扬这个救世主的“扬善惩恶”,扶危济困,来提出乌托邦的社会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他最得意的方案是“贫民银行”与“模范农场”。他让自己的主人公去从事这种试验,并当作济世良方去加以宣扬。但是,欧仁?苏的“贫民银行”每天只能给失业者不到27个生丁,而当时在法国,一个囚犯每天的消耗就要超过47个生丁。 而在欧仁?苏的“模范农场”里,虽然劳动者可以“吃得好一些”,“工资高一些”,但工作量比一般的雇农多一倍,必须是超人的大力士才能胜任。可见,这两种方案都难以行得通,或者是对下层人民补益不多,最终只能归于“空想”。因此,作品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 6.大仲马 大仲马(1802,1870)的成就也在通俗小说方面。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家,一生作品数量惊人,多达500卷以上,大部分是他在40年代以后与奥古斯特?马盖等人合写的。其中,《三个火枪手》(1844)和《基督山伯爵》(1844,1845)都是他轰动巴黎的作品,而后者则最足以代表他的风格,反映他的政治观。 苏的《巴黎的秘密》一样,其基本思想也是“扬善《基督山伯爵》同欧仁? 惩恶”。 主人公邓蒂斯由于得到船主摩莱尔的信任而被提拔为船长,又由于得到了美丽的美茜蒂斯的爱情,而受到船上的押运员邓格拉斯和追求美茜蒂斯的弗南的嫉恨。这两人狼狈为奸,对邓蒂斯进行政治告密。因为他曾受原来的船主之托,送过一封信给被囚的拿破仑,就被诬告为私通拿破仑党,结果在婚礼中被捕。审理案件的法官维尔福,因送信案件涉及其父,为免于株连自己,竟利用职权,大笔一挥,将他明知无辜的邓蒂斯打入伊夫堡黑牢终身监禁。 14年后,他越狱逃出时,他的老父早已因痛苦和饥饿而死去,他的情人美茜蒂斯也被弗南占去,而在复辟王朝时期靠阴谋发迹的邓格拉斯、弗南和维尔福,在复辟王朝被推翻后,不但未受任何惩罚,反而一个个飞黄腾达,成了政治上、经济上的暴发户。维尔福升任巴黎首席法官,邓格拉斯成为金融界的“国王”,弗南摇身变为“马瑟夫伯爵”、贵族院议员。 邓蒂斯从狱中难友兼良师法利亚长老处得到一处基督山宝藏,便化名“基督山伯爵”,对在患难时关心过他和他的父亲的摩莱尔一家雪中送炭,给予报答,而对三个作恶多端的仇敌则一个个进行毁灭性地惩罚。胜利后,他就离开了喧嚣的城市而远去他乡。 小说通过邓蒂斯的冤狱及经历,从特定角度反映了从波旁王朝到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对封建王朝及金融资产阶级统治时期人妖颠倒、沉冤莫白的黑暗现状进行了深刻揭露。这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辐射点:复仇主题作品。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高乃依的《熙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萨特的《苍蝇》——麦尔维尔的《白鲸》——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 在众多的浪漫主义作家中,欧仁?苏和大仲马以创作故事生动、情节曲折的通俗小说见长,他们不但把通俗小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使自己成为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代都拥有广大读者的作家。 7.缪塞 缪塞(1810,1857)最重要作品的是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年)。一般都认为它是缪塞的自传,反映他和乔治?桑那段不幸的爱情生活。 主人公沃达夫因父丧回乡,认识了青年寡居的邻居比莉斯?比埃松夫人。比莉斯比沃达夫年长10岁,但这并没阻碍两人相爱。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狂风暴雨。 沃达斯对比莉斯的感情炽烈而敏感,常自寻烦恼地从她纯洁的过去寻找瑕疵,在 ”的比莉斯枯萎了,嫉妒之中痛苦不已。在短短的六个月时间里,号称“玫瑰花儿 精神上饱受折磨,但仍然不肯抛弃沃达夫,因为她了解沃达夫的痛苦。最后,两人准备离开难免引起精神痛苦的故土,远走他乡去寻找归宿。途径巴黎时,沃达夫发现比莉斯与她的一个名叫史密斯的同乡青年精神相通,心心相印。在一阵疯狂的嫉妒和痛苦之后,沃达夫向比莉斯真诚告别,独身登上马车,离开巴黎。他感谢上帝,因为“由于他的过错而造成痛苦的三个人中,只留下一个不幸的人”。 小说写的虽然是爱情故事,但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一部言情小说。它表现了19世纪上半叶一部分法国青年的精神状态。 这部分青年感到,“过去的一切不复存在,未来的一切虚无缥缈”,而目前的现实则充满庸俗、自私和黑暗,因此他们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忧郁、怅惘和苦闷情绪,由彷徨、怀疑而最后陷入绝望的深渊。不少人染上了当时社会的恶习,痛恨庸俗而自己也变得庸俗,厌恶自私而自己也摆脱不了自私,于是就以荒唐、颓废及纵欲来打发青春。这种精神状态,就是缪塞所谓的“世纪病”,染上这种“世纪病”的人就是所谓的“世纪儿”。 在小说中,缪塞力图揭示,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和拿破仑时代英雄理想的幻灭是这种“世纪病”的根源。小说通过沃达夫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当时进步知识界和青年对拿破仑时代的怀念和对王政复辟的不满,从特定的侧面反映了历史变动时期的现实和青年的命运及心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辐射:夏多布里昂的《瑞奈》。 8.乔治?桑 女作家乔治?桑(1804,1876)的作品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印第安娜》(1832)为代表,描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妇女命运问题。第二种类型以《安吉堡的磨工》(1845)为代表,宣扬空想社会主义。第三种类型以《魔沼》(1848)为代表,描写田园生活的宁静和欢乐。 《魔沼》写了一个朴实动人的爱情故事。年轻的农夫日耳曼不幸丧妻,为了更好地抚育三个孩子,经岳父再三劝说,他决定再娶。他前往邻区一个有钱的寡妇家相亲,随身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同行的还有到该区当雇工的少女玛丽。他们在途中耽误了时间,又在森林的魔沼旁迷路了一整夜。结果,这劳顿、疲惫、饥饿的一夜,对日耳曼和玛丽来说,成了一个难得的加深认识和了解的机会。玛丽这个过去从未引起日耳曼注意的牧羊女,在那寒气袭人的森林里给日耳曼父子带来了人间少有的温暖,在那难以辨认出任何形象的黑夜里,光华灿灿地展示出了她道德上、精神上的美,从而打开了日耳曼的视野,在他心里燃起了爱情。于是,他在黑夜将要过去的时候,作出了向玛丽求婚的决定。小说以他和玛丽的幸福婚姻结束。 这部小说明亮欢快,结局充满了幸福的气氛,像一曲爱情的凯歌,是乔治?桑对爱的胜利的歌颂。作品所写是农村小生产者的社会环境,但乔治?桑并没有着力描绘小生产者的现实生活,而是专注于他们的情感状态,并且把自己对于爱的理想赋予了他们。正是这种真挚强烈的爱,创造了人间美满的关系,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障碍,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差距:财产经济上的差距,年龄上的差距,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差距等。“爱”的这种巨大作用,正表明作者非常自觉地贯彻了她自己的“艺术的使命就是情感与爱的使命”的信条,是作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总的看来,法国后期浪漫主义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有的甚至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就其倾向而言,是十分积极的。 六、其他欧洲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初期。较早出现的作家是瓦西里?茹科夫斯基(1783-1852)。茹科夫斯基的大部分诗歌远离现实,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谐,宣扬神秘的宗教观念。主要作品有《乡村墓地》、《柳德米拉》和《十二个睡美人》。 随着贵族革命的酝酿,俄国又涌现出了反对暴政、颂扬自由的浪漫主义诗歌,如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1795,1826)、奥陀耶夫斯基(1802,1839)、丘赫尔别克(1797,1846)等人的创作,以及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诗作。 东欧和南欧许多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涌现出以波兰的密 茨凯维奇、匈牙利的裴多菲、意大利的白尔谢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创作的共同点是与反抗民族压迫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联系,表达了渴望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民族性。 1.密茨凯维奇 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1855)的创作贯串着争取祖国解放的理想。重要作品有《先人祭》第三部(1830)和《塔杜施先生》(1834)。 《先人祭》第三部是他早年所写的一部诗剧的续篇。诗人说:“我打算写出我们祖国遭受迫害和磨难的全部历史。”作品描述1823年俄国统治集团逮捕和拷问波兰爱国学生组织“爱德社”社员的事件,控诉了沙俄对波兰的侵略和血腥统治,歌颂了革命青年友爱互助和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主人公康拉德最后受华沙起义的影响,走上了为祖国献身的革命道路。 《塔杜施先生》是一部长篇叙事诗,标志着密茨凯维奇创作的高峰。长诗写的是立陶宛的两个有世仇的大家庭的青年人——塔杜施和佐霞的恋爱故事,并描写了波兰志士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 密茨凯维奇曾受到鲁迅的称赞,鲁迅说他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 2.裴多菲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也是一个爱国诗人。在匈牙利1848年的起义活动中,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写出了一系列号召匈牙利人民为祖国而斗争的优秀诗篇。其中,《民族之歌》(1848)曾印成传单广为散发,对起义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 诗人于1849年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像他在《爱情,自由》(1847)一诗中所写: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曾说: 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假如我们不能自由地向人民灌输自由的思想~那么最低限度~也不应该 尽把奴隶的景象摆在人民的眼前~尤其是那些用诗歌的诱人的愉快色彩所涂 绘成的奴隶的景象。 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乔凡尼?白尔谢(1783-1851)是意大利浪漫主义的理论家、诗人。他的《格利佐斯多给儿子的亦庄亦谐的信》(1816),被称为意大利浪漫主义的宣言。其诗作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意大利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有亚历山德罗?曼佐尼(1785-1873)和贾科莫?莱奥帕尔迪(1798-1837)等。 总的看来,上述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除俄国外,成就并不突出,不过,却昂扬着爱国主义的热情,有力地鼓动了本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七、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发展较晚,直到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民族文学才开始全面繁荣。 由于受到处于全盛期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文学的主导创作倾向也是浪漫主义。 以1829年为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欧文、库柏等。 1.欧文 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美国革命后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因而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是《见闻札记》(1819-1820)。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瑞普?凡?温克尔》。小说以殖民地时期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山村为背景,描写了贫苦农民瑞普?凡?温克尔的奇特遭遇。瑞普为了逃避妻子的责骂,一天,带着猎狗躲进了森林。结果,他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见到了一些奇特的人,并且喝了一种奇妙的饮料。他睡着了。醒来后回家,他发现,旧日的山村、酒店已经荡然无存,他的同胞打赢了独立战争,建立了共和国。原来,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 故事来源于一个关于睡着了的皇帝的德国传说,奇异的情节被欧文赋予了具体的现实生活内容,充满美国的乡土气息。 《见闻札记》出版后,受到欧美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库柏 詹姆斯?费尼莫?库柏(1789-1851)被称为“美国的司各特”,在3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50多部小说和其他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包含于《皮袜子故事集》中的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1823)。 在《拓荒者》中,库柏第一次为美国读者展开了一幅美国西部荒原的艺术图画,对那里的生产、生活、风俗和自然景色等作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小说塑造了一个绰号叫“皮袜子”的猎人纳蒂?班波形象。在独立战争后,“皮袜子”离开了新兴的市镇,跑到西部未开发的森林里,与印第安人为伍,以狩猎为生,经历了许多惊险的场面。他是作者的一个理想人物,勇敢,善良,追求自由,顽强地与白人“文明者”进行抗争,“有蒙昧人身上所体现的最高文明原则”。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殖民主义“文明”的厌弃。 总的看来,库柏的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充满了一个又一个变幻出奇的动作,使人读起来有一种直觉的运动感。这一点,对后来十分流行的西部武打小说有很大影响。 后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是霍桑、麦尔维尔和惠特曼。 3.霍桑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创作往往跟他世界观中关于“人心中隐秘的恶”的思想纠缠在一起。霍桑把具有神秘含义的“恶”当作造成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认为:“人人心中皆有恶”。“难道人人不是从同一个恶根产生的吗,”他把人心比作蜿蜒曲折的洞穴,把创作比喻成在这个莫测深浅的洞穴中努力掘进,以发掘那个隐秘的“恶”。收录在183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重讲的故事》中的《教长的黑面纱》,长篇小说《红字》(1850)、《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等,都表现了上述思想。 其中,《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美丽、坚强的英国姑娘,年轻时不幸嫁给了一个身体畸形、年纪比他大得多的学者、术士罗格?齐灵窝斯。 后来,罗格被掳失踪。白兰在孤寂的生活中与一个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由于怀孕,事情败露,白兰被关进监狱,并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是让白兰带着红色字的通奸标志游街示众。但白兰拒不交代她的同犯。受罚后,她忍辱含垢,在远离市镇的海边小屋中,以针线活儿谋生。 罗格潜回美国,不公开他与白兰的关系,暗中查访白兰的同犯。他用旁敲侧击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刺探丁梅斯代尔牧师内心的秘密。白兰眼看牧师承受着莫大的痛苦,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便在森林中和他相会,约他一同逃往欧洲。但罗格料到了这一点,阻止他们实现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最后,牧师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袒露了自己的罪责,随即死去。白兰则带着红字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并通过自己的克己助人,赢得了别人的谅解、宽宥,使胸前的红字成为德行的标志。 作者通过人物的命运,反复探讨了这样的道德问题,即:罪恶在哪里,谁是 真正的罪人,作品表明,白兰和丁梅斯代尔虽然有罪,但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洗清了自己的耻辱,取得了道德上的自新。 而罗格虽是受害者,却由于一心想着报仇,使自己变得如同魔鬼一般,他才是真正的罪人。丁梅斯代尔对白兰指出了这一点:“我们不是世上最大的罪人,„„那个老人的复仇比我们的罪更重。” 那么,人们该怎样对待罪恶呢,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这样的细节:监狱门前盛开着蔷薇花。这是“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的甜蜜的道德花卉”,代表着白兰和丁梅斯代尔的“道德自新”。 在小说中,霍桑要求人们正视罪恶,净化内心世界,“要诚实~要诚实~要诚实~把你最坏的东西袒露出来„„”很明显,这样的药方是十分无力的。有论者认为霍桑是一个“十足的道德学家”,这是不无根据的。 不过,霍桑不是通过形象的艺术力量去“劝善”,而是用人物“自忏”的方式使“用罪恶玷污了自身”的心灵在“净化”中得到拯救。在《红字》中,霍桑并不想唤起人们对白兰不幸的同情,也不想激起人们对白兰行为的憎恨,而是“只忠于人心的真实”,“在我们共同的人性中努力掘进”。 这样,就使得作家在作品中进行了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白兰的“认罪——孤立——忏悔——与人们融合”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在美国文学史上,人们习惯把霍桑看作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 辐射:救赎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 4.麦尔维尔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是与霍桑同时且创作思想近似的作家。他的创作与他早年当过多年水手的经历有直接联系。他曾自豪地说过:“捕鲸船是我唯一念过的哈佛和耶鲁。” 麦尔维尔阅读了霍桑的《红字》,也阅读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等作品。他欣赏并接受了霍桑的“内在的堕落”、“恶”和“净化内心世界”的思想。 《白鲸》(1850)是麦尔维尔最重要的作品。其英文书名为《莫比?狄克》。莫比?狄克是人们对一条在大海上危害人命、难以捕杀的乳白色巨鲸的称呼。 《白鲸》讲的是一个名叫伊斯梅尔的年轻人远航捕杀鲸鱼的故事,但伊斯梅尔只是故事的叙述人而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皮阔德号船长埃哈伯。埃哈伯在一 次同莫比?狄克的搏斗中被咬断了一条腿,从此,捕杀这条白鲸以报仇雪恨就成了他的生活目的。他强迫全体船员发誓跟他去捕杀莫比?狄克。在航行了几乎整个世界,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之后,他终于与莫比?狄克相遇。经过三天的追踪,最后,他用鱼叉击中了莫比?狄克,但船被莫比?狄克撞破,埃哈伯也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与莫比?狄克同归于尽。全船的人除伊斯梅尔之外,都葬身于大海。 小说中的白鲸莫比?狄克是大自然中的邪恶力量的象征。这种邪恶力量,在作者看来,既是神秘的,又是难以抗拒的。但埃哈伯不怕它,出于复仇,埃哈伯要杀死它。这种复仇心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嫉恶如仇的顽强信念,发展成为对自然中超人力量的挑战。虽然结局是悲剧性的,但重要的是埃哈伯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永不屈服的精神。这一点,成了后世海明威创作的思想基调。 《白鲸》发表时没有引起重视,麦尔维尔病逝时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时过20年之后,忙乱中的美国人才有所领悟,原来他们漫不经心地失掉了一位文学巨匠,一位伟大的先驱。美国人当时没有予以正确认识的作家除了麦尔维尔之外,还有惠特曼。 延伸:《老人与海》。 5.惠特曼 华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新兴资产阶级的热情歌手。他用一生心血写成的《草叶集》在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像一块珍宝,闪烁着民主精神的光芒。他那奔放不羁的诗句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创了一代崭新的诗风。 但《草叶集》在出版过程中、在出版之后,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当《草叶集》编成时,出版商看到集子中是一些没有传统韵律、长得出奇的句子时,没有一个人肯出版。这使诗人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子,自费出版。出版后,销路很糟,还遭到文学批评界的指责。文学批评界认为,集子中的诗是“野蛮诗歌”,是“痉挛呓语”,“不可在各种各样的听众中朗读”,其中关于性的描写“有伤风化”,“大逆不道”。甚至废奴派诗人约翰?格雷利夫?惠特尔竟气恼地把《草叶集》扔进火里烧掉。 第二版时,销路仍不好,也遭到了来自民主党和保守文人的咒骂。1881年,一个名叫詹姆士?奥斯古德的人准备为他再出一版,但当局认为有些诗“伤风败俗”,结果没有出成。 在这种情况下,惠特曼毫不屈服,他像一棵强劲的野草,硬要顽强地生存下去,战斗下去。他不断写作,充实《草叶集》,并连续坚持出版《草叶集》。诗人 逝世前,《草叶集》一出再出,竟出了12版。 这样,《草叶集》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从1855年第一版,到1892年最后一版,经过惠特曼多次修改、修订,共包括了诗歌296首。 惠特曼为什么用“草”来命名自己的诗集呢,诗人在集子中解释说: 我猜想它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 它的意思乃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 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生长~……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不会少于星星。,《自己之歌》, 《草叶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追求自由、民主,表达美好理想。 惠特曼在为《草叶集》伦敦版所写的序言中这样概括诗集的基本精神: 如果实在要用一个字眼来概括《草叶集》的各个部分的话~似乎应该用 “民主”一词。 确实,民主精神是《草叶集》的灵魂,也是这本诗集之所以遭到攻击的根本原因。 惠特曼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他的废奴立场上。诗人以极大的战斗热情,支持废奴战争,为北方联军的胜利进军而呐喊。在著名的《敲呀~敲呀~鼓呀~》中,诗人表现出诗人对奴隶制的憎恨,对民主、自由的渴望: 敲呀:敲呀:鼓呀:——吹呀:号呀:吹呀: 透进窗子~——透过门户~如同凶猛的暴力~ 冲击庄严的教堂~把群众驱散~ 冲击学者们正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学校~ 也别让新郎安静~——现在不能让他和他的新娘共享幸福~ 让平静的农夫也不能再安静地去耕犁田亩或收获谷粒~ 鼓呀:你就该这样凶猛地震响着~——你号呀~发出锐声的尖叫。 诗人对南北战争中主张废奴的林肯总统崇敬备至。在林肯被暗杀后,他写下了《当紫丁香花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诗歌,悼念林肯,也悼念所有为消灭奴隶制而牺牲的解放战士,歌颂了用鲜血取得废奴战争胜利的民主精神。 在《草叶集》中,诗人对在蓄奴制度下惨遭压迫的黑奴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诗人认为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在《自己之歌》第十三节中,诗人歌颂黑人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光辉伟大,宣布“我爱这个图画般的巨人”。 在第十节中,诗人还描写了自己怎样以兄弟般的热情,接待一个逃亡的黑奴,甚至有拿枪保卫黑奴的决心。这在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当时的美国,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诗人的民主精神还表现在对欧洲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斗争作出了正义的反应。在《欧罗巴》一诗中,诗人描写了在帝王暴政下痛苦呻吟的欧洲人民“像闪电一般跃出来”,用他们的手“紧扼着帝王的喉咙”的宏举。由于没有采取极端措施,“仁慈酿成了悲惨的毁灭”,人民遭到卷土重来的暴君们的镇压、屠杀。 但诗人对争取自由的斗争充满了胜利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没有一个为自由而被谋害的人的坟墓不会滋生自由的种子~ 而且永远不断又将有新的种子从这里产生~ 这些种子会被风吹送到远方去~重新播种~雨露风雪自会给他们滋养。 ……自由哟~让别人对你失望吧——我决不对你失望。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还表达了他的民主理想。作为一个渴求民主、渴求自由的诗人,惠特曼面对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现实,不能不感到失望。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打出的民主招牌,愈来愈被现实踏得粉碎。因此,诗人渴望着一个理想社会的到来。 在《斧头之歌》中,他设计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城池”: 这城池有着最伟大的演说家和诗人~ 他们热爱这城池~这城池也热爱他们~了解他们~ 那里除了普通的言行并没有为英雄而建立的纪念碑~ 那里有勤俭~那里有谨慎~ 那里男人和女人不看重法律~ 那里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的主人~ 那里人民立刻起来反对被选人的无底止的胡作非为~ 那里男人女人勇猛地奔赴死的号召~有如大海的汹涌的狂浪~ 那里外部的权力总是跟随在内部的权力之后~ 那里公民总是头脑和理想~总统、市长、州长只是有报酬的雇用人~ 那里孩子们被教育着自己管理自己~并自己依靠自己~ 那里事件总是平静的解决~ 那里对心灵的探索受到鼓励~ 那里妇女在大街上公开游行~如同男子一样~ 那里她们走到公共集会上~如同男子一样取得席次, 那里城池有最忠诚的朋友~ 有最纯洁的男女~ 最健康的父亲~ 最健美的母亲~ 那里就是最伟大的城池。 这种理想虽然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性质,但在南北战争前美国资本积累和南方蓄奴制的残酷性已经充分暴露的时代,诗人把这种理想作为他的政治立场和民主信念的艺术表达,客观上否定了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二,歌颂人,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 从文艺复兴开始,资产阶级就竭力肯定人的价值,歌颂人的力量,以反对封建社会的神本主义。这个内容在《草叶集》中得到了新的发挥。 在《亚当的子孙》这一组诗中,作者称人是“伟大的宇宙,万物的联系,何等的完美”,并认为无论是奴隶中最“卑贱”者,或“呆头呆脑”的移民,都具有一样的健全的体魄、完美的智慧。这种歌颂,联系到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可见,正是为了抨击人在劳动中异化的社会现象,正是为了树立美国式的“新人”形 象。 惠特曼把美国的希望寄托在这种理想化的“新人”身上,说,有了“完满无缺的男人或女人,大地也一定会是完满无缺的”,“富庶的共和国可以发轫”。这一点,是和诗人的民主观相一致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诗人在普通劳动者身上倾注了无限赞美之情。《自己之歌》、《斧头之歌》等大量诗篇,都是其反映。 在歌颂劳动人民的同时,诗人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意义。在《开拓者哟~啊~开拓者哟~》这首诗中,诗人讴歌了开拓者不畏艰难、征服自然的雄姿。诗人认为,人生不是为了“平淡无奇的享受”、“舒适闲散的生活”,也不是为了“无聊的财富”,而应该“活泼有力地捉住这劳动和前进的世界”。这种思想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是诗人民主思想的反映。 诗人同欧洲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把歌颂大自然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说:“我的脚在大地上践踏流露出一百种感情,我尽最大努力也不能写出使它们满意的叙述。”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描绘了大自然的流水回声、草木百兽、阳光清风,使人处处感受到大自然淳朴清新的气息。 惠特曼认为,大自然“不是小的主题”,“人们希望诗人表现的,不只是这些不能说话的事物所固有的优美和庄严——他们希望他揭示出沟通现实与他们的灵魂的道路。”(序言) 所以,诗人并不是从唯美主义出发,单纯描绘大自然的美,也不像欧洲消极浪漫主义作家那样,描绘大自然是为了消极遁世,迷恋过去,而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表现劳动着的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以及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 第三,肯定科学技术,肯定文明进步。 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中有不同的表现。华滋华斯、夏多布里昂、霍桑等都从自己消极的或偏颇的立场出发,不同程度地否定了科学技术。其实,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时正是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惠特曼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颂扬了科学技术给美国带来的物质文明。 他赞叹科学的威力:“看啊,明察秋毫、巍然高耸的科学,如同从高峰上俯视现时代,连续发出绝对的命令。”(《常性之歌》)他称道化学家、地质学家、数学家的工作,要“为实用科学欢呼”(《自己之歌》)。 在《从克门诺克开始》这首诗中,诗人用热烈的排比句开列了美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大汽船,蒸汽印刷机、电报机、火车头、工厂群,„„他甚至认为这 些当代的奇迹,“胜过了古代笨重的七大奇迹”(《走向印度》)。这反映了诗人敏锐远大的目光和勇于图新的探索精神。 在艺术方面,《草叶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惠特曼曾在《大路之歌》中这样写道:“走呀~从一切的法规中走出来~”这表现了诗人勇于创新、不囿于成规的精神。美国诗歌原是师法英国诗歌格律的,惠特曼打破了美国诗歌的因袭形式,首次以短句而不是以音步作为韵律的基础,创造了“自由体”这种诗歌新形式。 这种革新在美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惠特曼大量运用了排比、反复、夸张、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还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俗语,这使诗歌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风格。 惠特曼和他的《草叶集》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有过重大的、积极的影响。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诗歌,“便是在他的影响之下所作成的”。 作为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民主精华”,《草叶集》的激进思想永远鼓舞人们在光明而广阔的大道上奔驰。人们不会忘记惠特曼那些饱含火热激情的诗句: 走呀:带着力量~自由~大地~暴风雨~ 健康~勇敢~快乐~自尊~好奇, 走呀:从一切的法规中走出来:(《大路之歌》)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虽然出现得晚,但成就不容低估:麦尔维尔《白鲸》的深刻性,惠特曼《草叶集》思想和艺术的影响力,比起前此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绝不逊色。 结语 总的看来,作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的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被压迫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从抽象的道德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而且还从语言、题材、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丰富和扩大了文学的领域。 特别是,浪漫主义的“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还激励了此后所出现的文学思潮、流派,创作上不受清规戒律束缚,永远不停顿地显示主体的作用和力量,追求着“自由地创造”。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19世纪的浪漫主义,就决不出现后文学史中不断翻新的众多思潮、流派,不会出现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成就简表: 国别 作 家 生卒年 作 品 体 裁 奥古斯特?史雷格尔 在柏林关于文学艺术的讲义 文论 弗利德利希?史雷格尔 断片 雅各布?格林 1785-1863 德国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童话 维廉?格林 1786-1859 霍夫曼 1776-1822 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 小说 海涅 1797-1856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讽刺长诗 华滋华斯 1770-1850 抒情歌谣集?丁登寺 抒情诗 柯尔律治 1772-1834 抒情歌谣集?古舟子咏 叙事诗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抒情长诗 拜伦 1788-1824 东方叙事诗 叙事诗 英国 唐璜 诗体小说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长诗 雪莱 1792-1822 西风颂 抒情诗 济慈 1795-1821 夜莺颂 司各特 1771-1832 艾凡赫 小说 斯塔尔夫人 1766-1817 论文学 文论 阿达拉 夏多布里昂 1768-1848 短篇小说 瑞奈 拉马丁 1790-1869 沉思集 抒情诗 法国 维尼 1797-1863 狼之死 叙事诗 欧仁?苏 1804-1857 巴黎的秘密 大仲马 1802-1870 基督山伯爵 小说 缪塞 1810-1857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乔治?桑 1804-1876 魔沼 致大海 抒情诗 普希金 1799-1837 茨冈 俄国 叙事诗 恶魔 莱蒙托夫 1814-1841 诗人之死 抒情诗 波兰 密茨凯维奇 1798-1855 《先人祭》第三部 诗剧 匈牙利 裴多菲 1823-1849 爱情,自由 抒情诗 欧文 1783-1859 瑞普?凡?温克尔 短篇小说 库柏 1789-1851 拓荒者 美国 霍桑 1804-1864 红字 小说 麦尔维尔 1819-1891 白鲸 惠特曼 1819-1892 草叶集 抒情诗 第六章第二节:雨果 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同时,雨果的一生,主要还是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是劳苦大众的朋友,换句话说,是人道主义作家。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诞生于贝尚松省的一个军人家庭。 雨果青年时代,政治上同情保皇党,1826年才开始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转变。1841年,雨果和现实妥协,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他称颂法国大革命,但拥护君主立宪制,不赞成共和政体。1845年,路易?菲力浦授予他“法兰西世卿”。此后,他创作上沉默了很长时间,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经过二月革命,雨果坚决转到了共和立场。1849-1851年,雨果成为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反抗失败,于年底流亡国外。19年后,他才回到巴黎。普法战争爆发后,当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他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捐款铸造大炮,表现出很高的爱国热情。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开始他不理解这次起义,后来挺身为公社社员辩护,坚决反对凡尔赛刽子手血腥镇压群众。 1885年5月22日,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葬于伟人公墓。 雨果的创作长达60年之上,他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遗产。他写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 论著,合计有79卷之多。 雨果一生的主要文学成就简表: 作 品 时 间 体 裁 《克伦威尔》序言 1827 文论 欧那尼 1830 悲剧 巴黎圣母院 1831 长篇小说 惩罚集 1853 讽刺诗集 悲惨世界 1862 海上劳工 1866 长篇小说 九三年 1873 二、向古典主义宣战:《<克伦威尔>序言》与《欧那尼》 1827年,雨果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克伦威尔?序言》被看成浪漫主义的宣言书。雨果公开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主张创作自由,扩大艺术的表现范围。更重要的是,雨果还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照原则。 雨果认为,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该同时加以表现,“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即体现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对照。 柳鸣九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认为,对照原则是浪漫主义创作论的核心,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企图扩大文学表现范围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思潮与封建主义思潮的矛盾斗争在文学中的反映。因此,对照原则的提出,在文学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雨果以后的创作,都有意识地实践着这一创作原则。1830年,雨果所发表的著名悲剧《欧那尼》,就是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最初实践。 《欧那尼》是雨果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在序言中,雨果指出: 如果只从战斗性这一方面来考察~那么总起来讲~遭遇到这样多曲解的 浪漫主义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所谓“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其实就是不受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反抗。《欧那尼》正是这种反抗的一种表示:第一,古典主义要求 悲剧是悲剧,喜剧是喜剧,二者不可混合,而《欧那尼》有悲剧题材,也有喜剧性场面,熔悲喜剧于一炉。第二,古典主义要求颂扬君主的贤明,而《欧那尼》则写了国王的卑劣无耻。第三,古典主义要求剧中人物富于理性,而《欧那尼》中的人物则感情至上,主人公欧那尼和他的恋人双双自杀。第四,古典主义要求时间、地点的一致性,而《欧那尼》中的时间、地点随意变换。第五,古典主义要求语言高雅,而《欧那尼》则使用了活的民间语言。总之,《欧那尼》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浪漫主义的,都是反古典主义的。 另外,《欧那尼》还是雨果对照原则的一次成功实践。在情节内容上,第一幕标题为《国王》,与第二幕《强盗》对照;第四幕《坟墓》,与第五幕《婚礼》对照。在矛盾冲突上,欧那尼对素儿的真诚恋爱与国王、吕古梅对这个少女的占有欲对照。在人物性格上,欧那尼的高尚与国王的卑劣、公爵的狠毒对照,而国王后来又变得宽容大度,公爵原来倒不失慷慨大方,前后对照,等等。 正因为如此,这部创新的戏剧还没正式上演,就遭到旧的保守势力的敌视。公演时,保守派派人来挑衅,浪漫派则热情捧场,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欧那尼》终于赢得了观众,宣告了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从此,浪漫主义在巴黎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宰地位。 在《欧那尼》演出之后,雨果开始在小说中实践他的对照原则,于是就有了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三、对照艺术:《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精髓 在西欧的浪漫主义艺苑中,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格局非凡,色彩鲜艳,别有一番风味,被看成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探索作品中的对照艺术的成就,将有助于认识雨果的美学思想及其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贡献。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对对照原则的实践,主要体现于下述两个方面: (一)情节与场景的对照 1.情节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一切都处在鲜明、强烈的对照之中。 一开始,作家就把我们带到15世纪封建主义统治下的巴黎。那是一个宗教 节日的盛会,在法院大厅里,台上正演着宗教神秘剧,观众寥寥无几。穷人们正兴高采烈地抬着“丑八怪”,举行化装游行,欢度愚人节。在格雷勿广场,人们围着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观看她的歌舞表演,掌声不绝。人群中,一个人满脸阴沉,发出了不祥的诅咒。他就是作品的主人公之一、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诺。 在强烈的情欲促动下,当晚,克洛德指使他收养的丑八怪加西莫多拦路抢劫爱斯梅哈尔达。刚巧,宫廷侍卫长法比闻声赶来,救下了爱斯梅哈尔达。这是爱斯梅哈尔达的第一次遇险与得救。 爱斯梅哈尔达爱上了法比。克洛德妒火中烧。当这对恋人在一家小旅店幽会时,克洛德在背后向法比刺了一刀,然后越窗潜逃了。次日,爱斯梅哈尔达因谋杀情夫罪被审判。她屈打成招,被判处绞刑。执行时,突然从圣母院钟楼上跳下了加西莫多。加西莫多劫持法场,把爱斯梅哈尔达背进了不受法律管辖的圣地圣母院。这是爱斯梅哈尔达的第二次遇险与得救。 克洛德淫心不死,妄图在圣母院这神圣之地强行占有爱斯梅哈尔达。正在万分火急之际,爱斯梅哈尔达吹响了加西莫多送给她的铁哨。加西莫多闻声赶来,又一次解救了爱斯梅哈尔达。这是爱斯梅哈尔达的第三次遇险与得救。 克洛德的淫心没有得逞,他煽动起宗教狂热,要法庭不顾宗教避难权,将爱斯梅哈尔达逮捕。巴黎的乞丐们闻讯赶来营救爱斯梅哈尔达,在克罗班的带领下,群起攻打圣母院。加西莫多不明白乞丐们的行动,从钟楼上推下了巨大的梁柱,浇下滚沸的熔铅。国王路易十一派兵镇压。致使乞丐们腹背受敌,血染格雷勿广场。克洛德乘机指使诗人甘果瓦出面劝说爱斯梅哈尔达,并暗暗地把爱斯梅哈尔达从后门渡河带走。这是爱斯梅哈尔达第四次遇险与得救。 克洛德要爱斯梅哈尔达在他的兽欲与绞架之间作出抉择。爱斯梅哈尔达宁死不从。克洛德气急败坏,把她交给隐居于广场旁的一个老妇人看管,自己前去找官兵。老妇人发现爱斯梅哈尔达原来就是自己朝思暮想、寻找多年的亲生女儿,于是母女相认。白发苍苍的老母竭力救护女儿,被刽子手踢倒在地,触石身亡。爱斯梅哈尔达被官兵捉住,残酷地绞死了。这是爱斯梅哈尔达最后一次遇难,她无辜地死掉了。 正当克洛德站在圣母院的最高处俯视刑场,发出狰狞狂笑的时候,觉醒了的加西莫多给了他应有的惩罚,把他从钟楼上推了下去。尔后,加西莫多也殉情于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旁。 综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发展,纵横跌宕,曲折纷繁。爱斯梅哈尔达时悲时喜,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她的每一次遇险与得救的前因后果,都具 有明显的对照性质,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 2.场景的对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这里,首先有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位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们的“奇迹王朝”。前者,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血腥弹压百姓,致使爱斯梅哈尔达遭尽凌辱与迫害。后者,虽衣衫褴褛,却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对爱斯梅哈尔达倍加爱护和尊重。 这里,也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而宗教法庭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对加西莫多的审判则完全是一场闹剧。预审官是一个聋子,可是他却装模作样地审问另一个聋子加西莫多,于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胡乱定罪了事。雨果讽刺说,耳聋对一个预审官“不过是轻微的缺点罢了”,“一位预审官只要装出在倾听的样子就行了”。 这里,还有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 总之,情节与场景的强烈对照,贯穿于《巴黎圣母院》之中。它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而且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的对照 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克洛德?弗罗诺、加西莫多、甘果瓦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 1.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对照 在《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美的化身,善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表与里的高度统一。 爱斯梅哈尔达美得光彩照人,无与伦比。加西莫多见到她之后,情不自禁地说:“美啊~美啊~”最后为之殉情。克洛德?弗罗诺身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见到了她,竟然怎么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情欲,不但甘愿为之破戒,甚至在欲望得不 到满足时,一步步地堕落成为魔鬼。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法比、克洛德?弗罗诺、加西莫多、甘果瓦四个男性人物在外形上都是丑的。 爱斯梅哈尔达天真、纯洁、善良。在恶浊的环境中,她保持着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舞艺来谋生。她挺身而出,救下了甘果瓦。她同情干渴难忍的加西莫多,给他水喝。这些都显示出一个她的善良。 她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幻想,追求真诚的爱情。她以为世人都像自己那样纯洁忠贞,至死还保持着对负心的法比的爱情。这是她的一个错误,但通过这一点,我们更看到她心灵的美好、纯洁。 在克罗的淫威威逼之下,爱斯梅哈尔达则表现出勇于反抗的一面。她厌恶克洛德,恐惧克洛德,反抗克洛德。甚至在绞刑架下的选择中,她也毫不妥协,表现出非凡的坚强与勇敢。她骂克洛德: 你是衰老的:你是丑陋的:滚你的吧: 可见,爱斯梅哈尔达不但外形美,心灵也美,是善的体现者。这一点,又使她与法比、克洛德?弗罗诺、甘果瓦形成鲜明对照。 总之,爱斯梅哈尔达这个形象,在中世纪妖魔四伏的黑夜里,犹如一束火炬,光芒四射,鲜亮夺目。她的悲剧,就其实质而言,是美被毁灭的悲剧。 2.四个男性人物自身的对照 在《巴黎圣母院》所描写的法比、克洛德?弗罗诺、加西莫多、甘果瓦四个男性人物身上,雨果也表现出一种形象自身的对照。 .法比 法比是爱斯梅哈尔达唯一心爱的人。他外表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一般。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轻薄负情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有口无心。他所感兴趣的是表妹李小姐,因为李小姐出身名门,又“有一笔诱人的嫁妆”。他用同样的辞令,时而向富家小姐求婚,时而向爱斯梅哈尔达求爱。雨果说:“法比队长的心,就和那时的物理学一样,是害怕空虚的。”后来,他明知爱斯梅哈尔达无辜受迫害,却不肯去见一面。当爱斯梅哈尔达受害后,他倒得意地与李小姐办完了婚事。 总之,法比的外表与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对于爱斯梅哈尔达的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游戏之爱。 B.克洛德 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而内心则十分邪恶。为占有爱斯梅哈尔达,他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原是虔诚的教士,恪守禁欲主义的教规。然而人的本能又 使他“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一件丝绸衣裙的窸窣声就足够令他眼睛充血”。这又使他不能不忍受着痛苦的折磨。后来,当他遇到美丽的爱斯梅哈尔达时,被禁欲主义压抑了多少年的情欲便以不可阻挡的气势爆发了。但教士的身份又不允许他“爱”。因此,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便成了畸形的、变态的了,带有邪恶的色彩。他先是派加西莫多趁夜晚拦路抢劫,抢劫不成便暗下毒手,刺伤“情敌”法比,致使爱斯梅哈尔达身陷囹圄,遭受迫害。但他仍未死心,仍像鬼影似的暗随于爱斯梅哈尔达的左右,通过诱惑、威胁等手段以图达到目的,满足欲望。最后,克洛德走到了极端卑鄙、极端自私、极端残忍的一步: 我要得到你~……否则我就把你交出去:你得死去~或者属于我。 这时的克洛德已经成为邪恶的化身了。 雨果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克洛德的演变,克洛德灵魂的搏击,克洛德的二重身份:既是害人者,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通过这个人物,作家控诉了宗教禁欲主义的反人性、反自然的罪恶,从一个方面宣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而且,在这个人物身上,作家也实现了两种对照:克洛德的外表恪守禁欲主义与内心渴求欲望满足的对照,以前的虔诚与今日的虚伪、以前的善良与今日的邪恶的对照。而克洛德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则由于克洛德的“变质”,蜕变为一种丧心病狂的罪恶之欲。 C.加西莫多 加西莫多是个畸形儿,外貌奇丑,体形残缺,驼背,凸胸,独眼,耳聋,跛脚,“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而没有好好拼拢来的巨人像”,人称“丑八怪”。然而,他的内心却是美好而善良的。 在四个男性形象中,加西莫多是真心爱着爱斯梅哈尔达的唯一男人。他的爱的演绎过程,也具有对照意义。先前他拦路抢劫爱斯梅哈尔达,那是由于克洛德的唆使。尔后在法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爱斯梅哈尔达从绞刑架上抢救下来,那是为了以德报恩。因为,在他被轮番鞭打,口渴如焚时,旁人都嘲笑捉弄他,唯有这个善良的吉卜赛女郎不计前嫌,给了他水喝。 自从爱斯梅哈尔达进入圣母院避难后,他在百般照顾、保护爱斯梅哈尔达的过程中,才平生第一次产生爱的感情。他把爱斯梅哈尔达看成“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声”。这是一种真挚而纯洁的爱。为了爱,他痛感自己外形的丑陋,时时用手将脸部遮盖起来,不让心爱的女郎看他。为了爱,“他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看见她的痛苦,他把一切痛苦藏在自己心里”。 当爱斯梅哈尔达活着时,他无法向女郎表白自己的感情;只有爱斯梅哈尔达死后,他才得到了他最后的爱——为爱而殉情。 这个形象告诉我们,外形的滑稽丑怪,会衬托出灵魂的纯正洁白。通过这个形象,雨果表现了内在美的价值。 D.甘果瓦 诗人甘果瓦是个以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虽然他能编撰宗教剧,懂拉丁文,颇有知识才学,却“心灵混沌”,“无决断”,毫无丈夫气。“凡是只求落得中庸”,这便是他的处世准则。 他误入“怪厅”,本应按穷人律法处死,爱斯梅哈尔达为了拯救他,表示愿意与他结婚。但爱斯梅哈尔达并不爱他,他也“觉得自己并没有疯狂地爱着那吉卜赛女郎,他差不多比较更爱她的羊儿。”他是个毫无感情的人,他说:“起初我爱一些女人,后来爱一些兽类。现在我爱石头,这也和女人同兽类一样有趣。” 他还是一个懦夫,一个忘恩负义者。爱斯梅哈尔达先前拯救过他,而当女郎受难时,他却无力为女郎抗争,更不敢主动赴险搭救女郎。 在这个形象身上,雨果也实现了对照,即:丈夫的名义与实际、责任的对照,受恩与负恩的对照,以及文人的外表与庸人的灵魂的对照。 总之,在上述四个男性身上,外形与灵魂、表与里均未能实现统一。如前所述,实现这种统一的只有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 从上述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雨果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名与实、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阐明了彼此的辩证关系,全面体现了自己的爱情观点和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第一,在雨果看来,人类的爱(包括爱情、友谊以及与之对立的情欲)均属美学范畴,对于爱的态度如何,正是鉴别美与丑、善与恶的重要原则。性爱是人类的共性,但性爱并不等于爱情,真正懂得爱情的,往往不是上流社会的豪门贵族,而是处于下层的贫苦贱民。 第二,善与恶、优美与丑怪、理智与情欲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相斗争而演变的。从实质上说,滑稽丑怪多半流露于外表,典雅高尚则蕴蓄于心灵,因此,滑稽丑怪与典雅高尚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真正的美是永恒的,具有对称、均衡、和谐的形式。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就是美的标志。正如加西莫多称颂的那样:“美是完整的,美是全能,美是唯一不能半生存的东西。”至于丑,则千变万化,变幻无穷。 第四,运用对照艺术,能透过表象,揭示出美丑、善恶的本质。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照中,心灵美胜于一切。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 四、人道主义:雨果创作的主要思想内涵 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在去世之前,雨果总结自己的创作说: 我在我的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歌中向权贵和铁石心肠的人呼吁~替小 人物和不幸的人鸣不平~恢复了小丑、听差、苦役犯和妓女的做人权利。 雨果在《海上劳工》的序言中写道: 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的对象„„人生神秘的苦难~就来自 这三种斗争里~人类进步须克服迷信、偏见和物质的三种形式的阻碍。 在雨果的创作中,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是体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三部曲,集中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主张,即:人类应当从宗教的桎梏中、社会的压迫下、自然的蹂躏中解放出来。除此之外,雨果还通过《九三年》,表达了他对革命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1.从神权桎梏中解放出来:《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思想 如前所述,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克洛德?孚罗诺如何从一个虔诚的教士演变为一个邪恶的人的过程,揭露了宗教禁欲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主张:人类必须打碎套在脖子上的宗教枷锁,以便从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2.从社会桎梏中解放出来:《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晚年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小说写成后,用9种文字同时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版,受到进步作家们的热情赞赏,被誉为“社会的史诗”。我国作家茅盾把它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说它“有《战争与和平》那样伟大的气魄,那样多方面的生活描写,那样多的篇幅。” 《悲惨世界》结构庞大,气势磅礴,100多万言。共分5部:第一部芳汀,第二部珂赛特,第三部马利尤斯,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恋歌与圣丹尼斯街的史诗,第五部冉阿让。五部各有独立故事,枝叶繁复,但又都以主人公冉阿让的活动为 主线,穿联为一个整体。 小说叙述失业工人冉阿让,在1795年冬季的一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入狱,判处5年苦役,几次越狱失败,加重判刑,共19年。1815年出狱后,在卞福汝主教仁爱精神的感化下,变成一个努力为善的人。一次偶然机会使他成了资本家以后,乐善好施,被推荐、任命为海滨蒙特猗市市长。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青年女工,处境悲惨。他得知后,立即给以周济。正当芳汀把挽救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时候,警长沙威识破了这位市长原来就是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把他带进了法庭,判处终身苦役。为了挽救芳汀死后遗留下来的孤女珂赛特,冉阿让决心逃走,几经波折,终于从客店老板德纳第手中把珂赛特救出,带往巴黎,并得到修道院杂役割风老人的掩护,才暂时得以安身。故事发展到1831年,冉阿让带着已长成少女的珂赛特继续躲避沙威的追捕。德纳第已破产,以行骗和偷盗为生。冉阿让救济了他,可他设下圈套,欲行敲诈陷害。幸被共和主义知识分子马利尤斯识破,及时救了冉阿让,才使他再次得以逃脱,而德纳第责备警察侦破捕获。1832年,冉阿让和珂赛特迁居到巴黎布留墨街。就在这里,马利尤斯又遇见了他们,并与珂赛特发生了热烈的爱情。不久,共和主义者发动起义,冉阿让和马利尤斯一起,英勇战斗在圣但尼斯街头。沙威混进街垒,被起义者抓住,判以死刑,由冉阿让负责执行。但是,冉阿让却放走了这个多次追捕他的宿敌。在政府军的疯狂反扑下,起义失败了,共和主义英雄们相继牺牲。冉阿让背着身负重伤的马利尤斯从下水道逃走,但是,又被沙威发现,尾随追捕。当要逮捕时,沙威突然良心发现,被冉阿让多年的仁慈行为所感动,放走了冉阿让。之后,沙威精神崩溃,投河自尽。冉阿让帮助完成了马利尤斯与珂赛特的婚姻,在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以后,满怀欣慰地死在马利尤斯的臂弯里。 雨果在《悲惨世界》自序中说: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 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 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 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 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末~和本书同 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这段话告诉我们,《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主要借助于两种方式传达出来: 第一,《悲惨世界》围绕“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三方面来展开情节,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在描写冉阿让及其姐姐一家的悲惨遭遇过程中,雨果揭示出:这是一个多么不合理、多么残酷的社会。雨果愤慨地控诉道: 在社会的成员中~分得财富最少的人也正是最需要照顾的人~而社会对 于他们却又要求最甚~这样是否合理呢,……社会必须正视这些事情~因为 这些事情是它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描写芳汀的悲惨遭遇时,雨果写到:芳汀原是一个自食其力、纯朴而美丽的女工。她10岁起开始给人做工。15岁时,她从偏僻的外省来到巴黎“碰运气”,结果被一个无赖大学生玩弄以后,无情遗弃。从此,开始了她的悲惨道路。她把3岁的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德纳第老板家,自己隐埋身世到马德兰的工厂做工。身世暴露后,被开除出厂,“无工作,无地位,一无所有”。她打短工,累坏了身体,得了肺病,到头来还是过着“拿裙子做被,拿被子做裙”的日子。德纳第是一个“能想出五十万个鬼主意,要来往的客人付尽一切,连他们的狗所吃了的苍蝇也得付钱”的家伙。他一次又一次向芳汀勒索珂赛特的“养育费”。芳汀无法,只好忍痛剪下美丽的金发拿去变卖。德纳第还诡称珂赛特得了猩红热,急着要钱医治,芳汀只好卖掉两颗门牙。德纳第无休止地勒索,逼使芳汀在没有什么可以变卖的时候,只能出卖肉身,成为受尽蹂躏和凌辱的娼妓。 雨果写到:芳汀虽然只有25岁,却“已经是皱纹满额,两颊浮肿,鼻孔萎削,牙齿松弛,面容惨绿,颈骨毕露,肩胛高耸,四肢枯槁,肤如泥灰,新生的金发也夹有杂毛了。”昔日如花的容貌全消失了,最后悲惨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雨果揭示出:娼妓制度的存在,不知摧残了多少像芳汀一样纯洁的妇女。他愤慨地控诉道: 一般人认为在欧洲文明里~已经没有奴隶制度。这是一种误解。奴隶制 度始终存在~不过只压迫妇女罢了~那便是娼妓制度。 在描写幼年的珂赛特时,雨果更让我们触目惊心:珂赛特3岁寄养在德纳第家,5岁起就做了他家的仆人,吃的是猫狗食,穿的是衣不蔽体的破衣服。雨果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悲惨画面:冬天,这个还不到6岁的可怜的孩子,穿着一身褴褛不堪的衣服,在寒气中战栗;天还没亮,便拿着一把大扫帚,打扫着街道,小手冻得红红的,一滴泪珠吊在她那双大眼睛的边上。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痛的画面。作家面对珂赛特的悲惨遭遇,又一次愤慨地控诉道: 一个柔和、幼弱~还一点也不了解人生和上帝是什么的孩子~却无时不 受惩罚~辱骂~虐待~殴打……人类社会的痛苦的起始是不限年齿的: 小说还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法律的所谓“公正”和“正义”不过是一块遮羞 布。冉阿让仅仅因为偷了一块面包的“过错”,就被资产阶级法庭判刑19年。出狱后,他忏悔自新,扶弱济贫,舍己为人,做了大量好事,却一再受到追捕。工人商马第仅仅因为在马路上拾起一根有熟苹果的树枝,就被诬犯有盗窃罪,并进而一口咬定他就在逃的苦役犯冉阿让。芳汀只是对一个无缘无故戏弄她的过路绅士稍为反抗一下,就被定为“一个娼妓冒犯了一位绅士”罪,判处六个月的监禁,而这个绅士,照警察的说法,“是选民,并且是公园角上那三层楼、有阳台、石条砌的漂亮公馆的主人。” 在上述描写中,雨果完完全全站到了被压迫、被迫害的悲惨的劳动人民一边,成了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的朋友,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喊不平。他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 第二,通过描写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两个人物,提出了用“仁爱”改造社会的药方。 《悲惨世界》把卞福汝主教教育感化冉阿让改恶从善作为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其目的是说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说中写到,卞福汝虽是教会中人,却与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一味鱼肉人民的教会人物不同。他在生活上自甘淡泊。在那“多少人在努力挖掘黄金”的社会里,唯独他到处抛掷金钱,“只努力挖掘慈悲心肠”。他让房给医院,自己宁肯住进缺门少锁的陋室。他不要豪华的摆设,对华贵物品极端鄙夷。他不仅把教会发给他的津贴用来救济穷人,而且还从富人那里讨点钱给穷人抹抹“伤口”。他指责政府收门窗税,认为“上帝把空气给人,法律却拿了空气做买卖”。他看到世界上有无尽的疾苦,“他不想猜破谜底,只试图包扎创伤”。他反对暴力,宣扬“你们应该彼此相爱”。当冉阿让由于长期坐牢和流放而变得凶狠起来时,他用“仁爱”融化了冉阿让的仇恨,使其转变为一个人道的人:他冒着生命危险,从马车重压下救出割风老爹;从沙威的淫威下救出芳汀;不愿商马第受无辜之罪,到法庭自首;认为“最高的圣德就是为旁人着想”。显然,雨果以此证明,世俗的资产阶级法律使一个想翻身的人继续堕落,这是低级的法律;唯有卞福汝主教的“仁爱”才使人恢复“良心”,这是高级的法律,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卞福汝形象实际上是雨果“勿以暴力抗恶”和“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无疑,雨果的人道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一种思想武器是有其巨大的进步意义的,但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则是笨拙可笑的,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雨果还通过马德兰(即冉阿让)这个理想化了的资本家形象,力图证明兴办福利事业是改造社会的又一重要途径。 小说中写到,马德兰开办的工厂是劳动人民的“福地”,“任何一个无衣食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报名,准有工作和面包。”厂里分男女两个车间,他要求“男工人应有毅力,女工人应有好作风,无论男女都应当贞洁。”由于他的努力,一个本来是萧条萎靡的蒙特猗市,而今消灭了失业和苦难,大家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城市出现了繁荣。作家描写道,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一个空到一文钱也都没有口袋,也没有一个苦到一点欢乐也没有的人家”。马德兰还把大量的私人财产用来为医院添设床位,津贴教员,创设贫儿院,开办救济储金和免费药房等社会福利事业。在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仁爱互助,原来那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恶浊的社会风气得到了改变。雨果这种以兴办福利事业来改变社会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工厂组织和企业家行为准则的构想,无疑是受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但雨果在宣扬以“仁爱”和兴办福利事业来解决社会矛盾的同时,已经感到它们并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药方。因此,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作家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即赞成暴力革命,并相信革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思想除了表现在对1832年6月街垒起义的热情赞颂外,还表现在小说第二卷通过一位国民公会代表之口,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意义的肯定上: 无论世人怎样说~法兰西革命是自从基督出世以来~人类向前走得最得 力的一步。……它揭穿了社会上的一切黑幕。它荡涤了人们的习气~它起了 安定、镇静、开化的作用~它曾经使文化的洪流广被世界。……法兰西的革 命~是人类的无尚光荣。 从它的极猛烈的鞭挞中间~产生出一种对人类的爱抚。 进步的暴力便叫做革命。暴力过去以后~人们就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受 到了呵斥~但是前进了。 这种对资产阶级革命暴力的热烈赞颂,同列宁所说的“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的论断是符合的。 但是,在《悲惨世界》里,主导的东西仍然是人道主义的原则,这种原则是作家通过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表达出来并加以肯定了的。 3.从自然桎梏中解放出来:《海上劳工》的人道主义思想 《海上劳工》写的是以捕鱼为生的青年吉里亚特的爱情故事。吉里亚特爱上了船主的侄女,遭到船主的反对。后来,他为船主救出沉船里的机器,在艰苦的 小岛上孤身奋斗了两个月。船主才依约同意他和自己的侄女结婚。可是吉里亚特发现船主的侄女早已爱上了一个青年神甫。为了成全他们,自己忧伤地坐在海岸的岩石上,让上涨的潮水淹没自己,葬身在伟大的坟墓里。 在《海上劳工》中,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家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自然的主宰,坚信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小说用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绘吉里亚特在浩瀚的海天之间,在荒无人烟的石崖上与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感人事迹。吉里亚特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罪犯不能从那儿逃跑,鸟雀不能在那儿做窝的地方”,“水面上是嶙峋的峭壁,海水下是起伏的奇峰”。在这海天之间安身,首先就面临着生存斗争。风恶意地把装食物的篮子抛到海里,他只好从岩石上挖贝壳充饥;找不到一小块暂时栖身的地方,他只好躺在花岗石做成的床上。更为艰巨的是,他要把千斤重的机器从触礁的船中打捞出来,再安置在自己的小船中运回。这简直比登天还难~打捞机器需要大量的人力、庞大的车间和一整套起重设备,而他只有一双手和几件最简单的工具。就在这万分困难的条件下,他开始奋斗。他用破船做燃料,水做动力,石头做铁钻,引风助燃,生起了他自己设计的锻铁炉,制造各种工具。“他有智慧做技术,意志做动力”,终于安上了可以用一只胳膊支配的手摇起重机,并战胜云雾、雷霆、骤雨、暴风、惊涛、骇浪、险礁,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雨果以逼真的细节,真实地描绘了海上生活的艰苦和大自然破坏力量的可怕。他满怀激情地歌颂他的主人公是“一个斗争的约伯”,“战斗的约伯,征服者约伯”,甚至还说,“如果不嫌把太伟大的字眼,加在一个捉螃蟹和捕龙虾的渔夫身上,他可以算得上一个普罗米修斯型的约伯”。作家把吉里亚特升华为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升华为一种能与任何巨大自然力相对抗,并能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力量。 雨果礼赞人类不屈不挠的意志,讴歌人类的伟大,这正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一个体现。作为一个浸透人道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雨果把一切对生命有损害的东西都叫做“恶”。大自然损害人类:暴风阻挠船只航行,惊涛吞没人的生命财产,严寒使人受冻,酷暑使人得病,„„这一切都是恶。雨果认为恶使生命失调,是人类的大敌。他主张,不管人类怎样渺小无能,但在大自然的神秘力量面前,都应当按照自己的天性去探索,去斗争,而不是逃避和退缩。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会从自然的蹂躏中解放出来。 雨果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可以用劳动和斗争去克服重重障碍,人的意志 可以移山。正是由于人要获得胜利,有战胜一切的坚强信念,才能获得崇高的胜利。雨果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也就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奇才异能”,形象地肯定了人是自然中的主体。就这一点而言,《海上劳工》实际上是一曲“人的颂歌”。 第二,雨果在《海上劳工》中还表达了这样了人道主义思想:爱是一切的出发点,为了爱,人们可以、也应该献出一切。这种思想表现形式,就是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 吉利亚特自从看到美丽的小姑娘德玉西特在雪地上写了他的名字后,就深深地爱上了她。为了得到她的爱,为了追求理想的婚姻,他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孤岛上。白天,受饥渴煎熬;夜晚,忍寒冷侵袭。他遍体鳞伤,周身褴褛,忍受这一切使他肉体和精神耗竭的压迫。但是爱,对于德玉西特的崇高的爱,始终是他心中燃烧不尽的火焰的能源。正是由于爱,他创造了人间奇迹:从触礁的船上打捞并运回机器,并在与章鱼的生死搏斗中,捡回了德玉西特的嫁妆钱七万五千法郎。可是等他胜利返航,匆匆地把小船系在岸边,悄悄走进船主的花园,想看看自己九死一生为之奋斗的恋人时,一切美梦都破灭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在那儿看到的是德玉西特正在和一个青年谈情拥抱,而这个青年恰恰就是他不久前从大海里搭救出来的神甫。 船主十分赞赏吉利亚特的坚毅与勇敢,说他的功绩比拿破仑还大,并且答应履行自己的诺言,坚持要侄女德玉西特与吉利亚特完婚。然而,吉利亚特并没有把爱和占有等同起来。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爱不成就恨。相反,却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放弃了与德玉西特结婚的权利,并成全了她与青年神甫的婚姻。在送别他们去远方旅行、欢度蜜月之后,他自己默默地走向大海,坐在一块岩石上,让汹涌的潮水把自己埋葬在那无垠而伟大的世界里。 这就是吉利亚特的自我牺牲精神。雨果在《海上劳工》中,把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作为他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出发点,如前所述,就是爱。从爱出发,为了普救众生,或成人之美,甘愿受苦受难,这正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此,雨果称吉利亚特为“普罗米修斯型的约伯”。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九三年》的人道主义思想 《九三年》是经过作家十年准备才问世的。从这部长篇小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雨果人道主义的积极意义。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1793年是充满风暴的年代。雨果以这一年的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生死搏斗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共和军一次镇压叛乱的激烈 斗争的故事。 1793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前侯爵朗德纳克在旺代聚众叛乱。教士西穆尔登被派往旺代当平叛部队的政治委员。这支共和军的年轻司令官郭文是个主张“打仗的时候我们必须做我们敌人的敌人,胜利以后,我们就要做他们的兄弟”的共和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后来,朗德纳克被围困于拉?杜尔格古堡,他要求以被他劫走的三个小孩作为交换,请郭文放了他,郭文断然拒绝了。由于偶然的原因,朗德纳克得以逃脱,但他发现那三个小孩置于火海中而四千共和军战士都无能为力时,人性使他又从地道回来,救了三个小孩而自愿落入共和军手中。郭文震惊于朗德纳克这种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改变了原来的决定,放走了朗德纳克,自己承担起全部责任。西穆尔登原是郭文幼年时的老师,把郭文当作自己“精神上的儿子”。他十分理解郭文放走朗德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他的私人感情,他不顾广大共和军将士的苦苦求情,下令处死郭文。在郭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的心灵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同时开枪自杀了。 《九三年》中的郭文,是革命者的一种类型,在他身上,更多地寄托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郭文认为,“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推翻封建堡垒是为了解放人类,废除封建制度是为了建立家庭”,“革命就是人民掌握政权”。作家赋予郭文一颗非常仁慈的心。他相信,“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他宽大俘虏,医治伤员,对俘虏进行说服教育,释放叛乱地方的妇女、儿童甚至教士。这与当时国民公会“绝不宽大”的命令是相违背的。但细细想来,这未必不是郭文的高明与高尚之处。因为正如他所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给共和国“多增加些朋友”。他担心,滥杀“也许会使将来陷于恐怖”,“会损害革命的名誉”,使共和国在人们心目中“贬值”。但他的宽大不是无原则的,请看西穆尔登与他的一段对话: [西穆尔登问郭文]“你在郎代安打胜仗以后~为什么不下令枪毙那三百 个农民俘虏,” “因为朋桑赦免过共和军俘虏~我希望人家说共和政府也赦免保王军俘 虏。” “那么你如果俘获了朗德纳克~你也会赦免他吗,” “不。” “为什么,你不是已经赦免过三百个农民吗,” “这些农民是无知的~朗德纳克却很清楚他做的是什么事。” “可是朗德纳克是你的亲戚呀:” “法兰西才是我的兄长。” 作家着力渲染他的理想人物,是为了表达他对革命暴力的理解和看法。雨果认为,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这就需要人道的力量。但是,雨果虽然肯定郭文,却没有宣扬无原则的“仁爱”,西穆尔登绝不爱朗德纳克,郭文也只是在朗德纳克救了三个小孩之后才改变初衷。可见,雨果的“仁爱”的标准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雨果认为善就在恶的旁边,它们相伴而生。任何人只要回到人道的天国里,就都属于可爱之列。 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一方面源于基督教的博爱教义,更重要的是来源于19世纪初在历史上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空想社会主义。雨果的社会理想是: 天庭不再有监狱~法律不再有牢房……不再有国境~不再有持剑的士兵~ 不再有国库~不再有形如十字架的利剑……科学、艺术、诗歌把全人类的束 缚一扫而尽……神圣的劳动化成了和谐的乐曲。,见《雨果创作评论集》, 雨果这种“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统一的家庭”的社会,虽然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但这种社会理想,直到今天,也不能轻易说它没有一点进步意义。不是这种理想本身不美,而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只能提出、本身却不能也不可能实现这种理想。而这一点,或许就是雨果的阶级的、历史的局限了。 辐射点:人道主义。 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
本文档为【[优质文档]世界名著不雅赏选修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5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