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教案

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教案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 方文革 绪论 一、本章的学习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4(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二、教学安排 本章安排2个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相反,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导了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 现在,任何有一点经济学基础...

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教案
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 方文革 绪论 一、本章的学习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2(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4(宏观经济目标及其工具。 二、教学安排 本章安排2个课时 三、教学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相反,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导了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 现在,任何有一点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划分。然而,直到1930年代,经济学家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他这样写到:“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经济学理论应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产业或公司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但是这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的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沃尔夫。1941年,沃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整个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 在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去很远,然而十分有趣的是,从80年代开始,很多重要的文献则开始寻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他们在研究理性并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 二: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 1(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 2(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3(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 总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萨伊法则;(2)利率灵活变动性;(3)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 (二)萨伊法则 首先,我们用一个以物易物经济(barter economy)来理解萨伊法则。需求必然等于供给。整个经济都不会出现过度生产(总供给大于需求)或者生产不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 现在一个货币经济中考虑萨伊法则,它还成立吗,面包商提供面包后获取一笔收入,他会用之购买其他商品,但他没有必要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他可以储蓄一部分收入。因此,他的供给予就有可能会大于他的需求。对整个经济也是如此。据此有些西方学者可能会认为,萨伊法则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不能成立。但是,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意~他们争辩道:储蓄并不一定代表着消费不足。通过利率可灵活变动的资金市场,所储蓄的每一块钱都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 (三)利率灵活变动性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的灵活变动性(interest rate flexibility,又译利率的伸缩性)可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在他们看来,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如果在某一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有下降的倾向;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则有上升的趋势。正是利率的这种上下灵活变动的性质,使得信贷市场(credit market)处于均衡状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曰市场出清。总之,他们认为,灵活变动的利率使得萨伊法则在有储蓄的货币经济中也能够成立。 (四)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 依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即便在较短的时期内利率的调整没能使得储蓄等于投资,其他市场中的价格,至少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上下灵活变动,也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生产过度或生产不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品生产者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价格下降,依然有可能销售原来在高需求和高价格水平上抽销售的同样数量的商品。这实质上就是说,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商品供给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数量轴)的直线,当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时,商品价格下跌,均衡产量不变~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使得商品市场出清。 劳动力市场在灵活可变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同样出清。他们还认为,工资下降的比率会恰好等于价格下降比率。因此,尽管企业的名义利润减少,但实际利润却未变。 总之,古典的就业和生产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不仅仅是指商品价格,还包括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是劳动力价格(工资)和资本的价格(利率)——在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使得所有市场出清,经济处于、至少是接近于充分就业状态,其理论基础便是萨伊法则和价格灵活变动性。 因此,他们提倡,“自由放任”(Laissez ~ faire)式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背景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给古典经济学理论一次 2 沉重的打击:古典经济学自身已经难以解释大萧条,难以自圆其说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代经济学宗师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般简称为《通论》,1936年出版),向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以至于改变了人们对宏观经济问题的思维,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古典主义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二、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理论的诘问 (一)凯恩斯论萨伊法则 凯恩斯反对萨伊法则——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完全相反,“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供给”——人们将之称为“凯恩斯法则”。 凯恩斯不赞同古典理论的以下观点:利率的自由变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他强调人们储蓄和投资有许多原因,而不仅仅只有利率这一唯一因素。例如,储蓄对收入的变化较之于对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投资对技术的变化、经济预期的变化、创新的变化较之于对利率的变化更为灵敏。 (二)凯恩斯论工资—价格自由变动性 首先,凯恩斯注意到了,价格和工资在下降方面具有粘性,或称刚性。 其次,他认为,即使价格和工资在下降方面是有足够的灵活性,这也不能确保经济会移向充分就业产量,凯恩斯批评了古典经济学家混淆了单一价格和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 三、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着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以确保实现充分就业。 资本主义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就应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便使之更加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一种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 四、凯恩斯将古典理论视作自己理论的一个特例 凯恩斯他认为古典理论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方能成立。其条件为: 1(价格和工资完全可以自由变动,特别是下降方向可自由变动; (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才有可2 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 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 五、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框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凯恩斯的《通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非自愿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 第三,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第五,对货币与实物经济进行整体分析的货币理论。 第六,明确提出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与古典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四:宏观经济的目标及其政策工具 3 一、宏观经济的目标 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在其第16版《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出了三大宏观经济目标:(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2)高就业、低失业;(3)稳定或温和的价格水平。但是,我们还能发现还其他章节部分发现国际收支或国际经济关系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在其他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同样有类似的观点。 (一)持续的经济增长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其境内在一定的时间所生产的所有最终货和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它是指在现有市场工资水平上,想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的一种状态,这通常隐含着高就业率和低失业率。 (三)价格稳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大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最常用的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它度量的是普通城市消费者在购买一组固定物品(包括食品、住房、服装以及医疗服务等)支出的变化情况。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即通货膨胀为负)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deflation)。另一个极端则是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它是指一年内物价水平上涨百分之一千或面分之一百万等等。 (四)国际收支的平衡或对外经济关系的稳定 二、宏观经济的政策工具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的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有关政策的总称。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简称政府购买,政府支出会影响到一国经济的总支出,进而影响到一国GDP水平。 税收政策从容不迫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其一,税收对人们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其二,政府对企业征税会影响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向。 (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它是通过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价格、汇率等等。 (三)其他政策 其他政策包括收入政策、价格管制等等 五、本书的主要框架 (略)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核算 4 一、本章学习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3(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国民收入的基本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5(名义GDP和实际GDP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GDP和GDP的区别 2(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步骤 3(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的几种表示方法 三、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四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略)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一、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1(中间产品 2(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涵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国土原则是指,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疏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要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国民原则是指,凡是本国公民(指常住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加上国外要素收入挣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或:GDP=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四、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国经济的总体状态,但用它来衡量一国的经济成果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5 第一,GDP不有衡量出某些经济成果。 第二,实际GDP不有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 第三,GDP不能反映地下经济活动。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但不能说明街道的是什么商品和劳务。 第五,有一些经济活动在提供产品和劳务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这些GDP都没有反映出来,如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又称最终商品或产品流量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的支出加总。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G)和净出口(X-M)。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所有家庭对国内和国外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它又可细分为耐用品、非耐用品和劳务三种支出。劳务中包括房租的租金。 私人国内总投资是用于购买新生产的资本货物(固定投资)和用于变动存货的总支出。家庭用于购买新的房屋被视为投资,包括在私人国内总投资之中,而它所提供的居住服务则估算其租金计入个人消费支出之中。 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对政府雇员薪金的支出也包括在这个项目之中。 净出口是出口减进口的净值。 如果在GDP中扣除生产中消耗资本的价值(即折旧)则为国内生产净值。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 GDP=C+I+G+(X-M)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工资、土地所得租金、资本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利润相加而成。在收入法中主要包括这样几项:工资和其他补助项目、租金收入、净利息收入和公司利润,还有一项业主收入。 按收入法计算得到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国内生产净值(NDP) 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 6 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3(国民收入(NI) NI=ND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4(个人收入 PI=NI—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收入,即: DI=PI—个人所得税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横等式 I=S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及储蓄——投资横等式 =S+(T-G) I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及储蓄——投资横等式 I= S+(T-G)+(M-X+K)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确定某一年(基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缩减指数或折算指数=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缩减指数或折算指数 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又被称为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情况时的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现实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后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实实在在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现实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便是GDP缺口。 三、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所指的GDP都是实际的GDP,并一英文小写字母来表示。 第十四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本章学习内容 1(均衡产出 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其他关于消费的理论 4(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7 5(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6(乘数理论 7(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及各种乘数 8(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各种乘数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3(乘数理论 三、学时安排 本章安排8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说明一个国家的生产或收入如何得以决定,要从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分析开始,为此,我们先做出以下两个假定: (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1 民户)和企业部门,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还假设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变动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又称为凯恩斯定律。 二、均衡产出 1(什么是均衡产出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y=c+i 2(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产出。即E=y(E表示支出)。 三、投资等于储蓄 E=y,也可以用i=s表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1(什么是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在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 8 c=c(y) 或c=a+by 2(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3(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二、储蓄函数 1(什么是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由于消费是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那么储蓄则当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减。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是: s=s(y) 或s=-a+(1-b)y 2(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 3 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 2(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那么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边际储蓄倾向大于平均储蓄倾向。 3(平均消费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也等于1。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总和,但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一些限制条件。 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政府税收政策 3(公式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率 4(其他 第三节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9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两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c+i y c=a+by 由此可以得到y的数学表达式: y=(a+i)/(1-b)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i=s=y-c s=-a+(1-b)y 由此可以求得解: a+i)/(1-b) y=( 第五节 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第六节 乘数论 一、什么是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二、投资怎样转化为居民收入 三、乘数大小由什么决定 由于k=1/(1-MPC)=1/MPS 因此,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 一、三部门经济及其横等式 在有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 c+i+g=c+s+t 也就是i+g=s+t 10 二、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 三、比例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 四、定量税和定价税条件下收入决定的比较 第八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加入政府部门后,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样有乘数效应,因为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都会影响消费。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来求这些乘数。由于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为: y=c+i+g=a+b(y-T)+i+g 其中T为定量税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均衡收入: y=(a+i+g-Bt)/(1-b) 通个这个公式,可以求得上述几个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性支出变动的比率。 Kg=1/1-b 二、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我们先看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 Kt=-b/1-b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增加了人们可支配收入,因而消费会增加,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增加,因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正值。 Ktr=b/1-b 注意:这里可以看出政府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政府支出乘数的绝对值也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四、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Kb=1 五、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以上所讨论的四种乘数,都假设一个变量的变动不会引起另一些变量的变 11 动。例如,讨论政府支出乘数时,假设g的改变不会引起利率或消费行为的变动,但事实上,政府购买增加时,如果通过发行或出售公债筹集经费,则债券价格下降意味利率上升,这会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使总支出水平下降,因而使政府购买性支出乘数大打折扣。 ,不只限于定量税而言,即使税收是比例所得税,平衡预平衡预算乘数为1 算成熟仍等于1,这是因为,当税收为比例所得虽即随收入而变动时,以上四个乘数的值都要变小。 假定T=T0+ty 那么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将分别等于: Kg=1/1-b(1-t) Kt=-b/1-b(1-t) Ktr=b/1-b(1-t) 第九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当今的世界经济都是不同程度的开发经济,即与外国贸易往来或其他经济往来的经济。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还取决于进出口,即: y=c+i+g+nx 其中nx=x-m m=m0+ry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通过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可以得到四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Kg=1/1-b(1-t)+r Kt=-b/1-b(1-t)+r Ktr=b/1-b(1-t)+r 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比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变得更小,原因是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第十五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本章学习内容 1(投资如何决定 2(IS曲线 3(利率的决定 4(LM曲线 12 5(IS-LM分析 6(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1(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涵义 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涵义 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3(用IS-LM曲线分 三、本章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就是指这方面的投资。 决定投资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一、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是反映投资和利率数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一般假定为: I=I-hr h>0 0 上式中,I为计划投资量,简称投资。I为自主投资,即不依赖于利率变化0 的一个量,r代表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除以价格水平),h为一大于零的参数,它可以反映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 图 投资曲线 根据马歇尔习惯,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投资支出。与纵轴的截距等于(I/h),与横轴的0截距等于I。投资曲线表明:利率高,投资少;利率低,投资多。 0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涵义 13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三、资本边际效率(MEC)曲线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表明,投资量(i)和利息率(r)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小;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 四、投资边际效率(MEI)曲线 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五、预期收益与投资 影响预期的因素: (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预期 1 2(产品成本 3(投资税抵免 六、风险与投资 七、托宾的“q”理论 第二节 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已知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I=S,借助这一关系式,可推导出IS 曲线。 IS曲线是这样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下面来看看IS曲线的推导 现假定我们已知: S=-a+(1-b)Y I=I-hr 0 上两式中的参数a、b、I,和h均为已知的常数,这样就有惟一的一条储蓄0 曲线和唯一的一条投资曲线相对应,分别参见图5.6(a)和图5.6(c)。 图5.6(b)是另一种形式的45º线图,在该45º线上的任意一点均人I=S, 14 45º线隐含着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 现假定利率水平为r,此时投资量为I,它由图5.6(c)中的投资的曲线所11 决定。经图(b)转置,对应于图(a)中的S,此时满足I=S,并同时决定了111Y,因此,得到图(d )的A点,它表明了商品市场均衡时某一种国民收入Y1 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IS曲线必定经过A点。 图IS曲线的推导(I=S法) 同理,当利率水平为r,它决定了I,当I=S时,决定了Y点,从而得到22222 )中的B点,它也在IS曲线上,将A、B两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了一条线图(d 性的IS曲线。 二、IS曲线的斜率 由于前面有y=(a+e-dr)/(1-b) 因此,可以将上式化为: r=(a+e)/d-(1/d-b/d)y 其中(1-b)/d就是IS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影响其斜率大小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d),另一个是边际消费倾向(b)。 三、IS曲线的移动 1(投资需求变动 2(储蓄函数变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货币需求动机 货币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类不同的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越大。(名义)交易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水平。特 15 别地,所交换的所有货物和劳务的名义价值量愈大,完成这些交易所需的(名义)货币量也愈大;反之,愈小。这也就是说,货币的(名义)交易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呈正比。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名义国民收入(y)等于价格水平(户)乘以实际国民收入(r),因此,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都会导致(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同向变化。 2(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和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是两个有既联系又有差异的需求。前者是在确定条件下的需求,后者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需求,两者的相同之处便都是为了实现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正是由于它们这种关系,目前国外一些教科书将货币的需求仅仅分成两类,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又叫资产需求)。这里的交易需求是广义的,它包括了狭义的交易需求以及谨慎需求。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之和可以表示为:L1=L1(y)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可以表示为L2=L2(r)。 三、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可货币也不会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流动偏好是人们持有货币的爱好。 四、货币需求函数 L=L1+L2=ky-hr 如果用M、m、和P依次代表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和价格指数,则: m=M/P或 M=Pm 因此名义货币需求还应是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乘以价格指数,即: L=(ky-hr)P 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 2(货币需求的投机理论 六、货币供求平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LM曲线是这样一条曲线,在该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货币市场均衡时有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也就是m=L=ky-hr,因此: y=hr/k+m/k 16 或r=ky/h-m/h 下面来看看LM曲线的推导 下图说明了LM曲线的推导过程。 图7(1 LM曲线推导(方法一) 图(a)为广义交易需求曲线,图(c)为投机需求曲线,图(b)为货币供给曲线,并且有使货币需求量恒等于货币供给量的性能,图(d)为LM曲线。任意假定一国 A民收入水平Y,图(a)便可确定L,在给定的(M,Po)的情况下,为确保M/P=L ,201A必有一个唯一的L,因此,有一利率水平r与之对应,这样便可得到LM曲线22 上的A点,同理可得到B点,连接A、B两点便得到一条斜率为正的LM曲线。 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r=ky/h-m/h,因此其斜率取决于k和h之值。当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小,LM曲线就越平坦。当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大,于是LM曲线越陡峭。 三个区域: 1(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 2(古典区域 3(中间区域 三、LM曲线的移动 货币投机需求、交易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都会使LM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动。 1(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反的移动。 2(货币交易需求曲线移动,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同的移动 3(货币供给量变动将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 第五节 IS-LM曲线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把IS和LM曲线结合起来我们可得到下图,其共有四个区域: 在第?区域,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却小于总收入。 17 产品生产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如果经济偏离IS和LM曲线,表明该经济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通过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该经济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向IS和LM曲线的交点E——双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每一象限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在第?区域,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小于总收入。 在第?区域,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 在第?区域,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大于总收入。 下表总结了上述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和内容。 表 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 产 品 市 场 货 币 市 场 象限 非均衡 产量的调整方向 非均衡 利率的调整方向 ? 供给过度 下降 需求过度 上升 ? 供给过度 下降 供给过度 下降 ? 需求过度 上升 供给过度 下降 ? 需求过度 上升 需求过度 上升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基本框架 二、数学表达 1(储蓄函数:s=s(y) 2(投资函数函数:i=i(r) 3(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i 4(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5(货币供给函数:M/P=m=m1+m2 6(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根据1、2、3可得到IS曲线:y=(a+e-dr)/(1-b) 或r=(a+e)/d-(1/d-b/d)y 根据4、5、6可求得LM曲线:y=hr/k+m/k 18 或r=ky/h-m/h 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得产品生产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本章学习内容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2(财政政策效果 3(货币政策的效果 4(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二、本章学习重点和难点 1(财政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 2(货币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三、本章学时安排 本章安排8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改变政府支出和改变(净)税收。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储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最常用的便是公开市场业务。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投资的影响 对GDP的影响 财政政策(减少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所得税) 财政政策(增加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政府开支) 财政政策(投资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津贴) 货币政策(扩大下降 增加 增加 增加 货币供给) 19 表16-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我们将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来介绍政府支出政策对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b??G)个 我们在前面已知:增加政府支出?G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1/1单位。但这个平移量仅仅考虑了商品市场的均衡,而忽略了货币市场的均衡。如果两个市场的双重均衡需要同时考虑的话,即在IS—LM模型的框架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最后有什么影响呢? 图16-1(b)可以说明上述问题。假定原政府支出水平对应着IS曲线,国民1经济的初始均衡点为E,此时,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分别为r1和Y1。增1 加政府支出?G之后,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1/1-b??G)个单位至IS,在(r,121Y)这一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3 大于货币供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增加政府支出后一定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定又会导致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即L)的增加。同时,又1 假定了货币供给量不变,因此,这势必导致货币的过度需求。从第7章中的分析可知,一旦出现货币的过度需求,就会导致利率r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进一步导致货币的资产城求(L)的下降。一旦新的L与新的L之和恰好等于新202 的货币需求时,整个货币市场又重新恢复均衡。这样,整个经济从E趋向于新1的均衡点E。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后,均衡利率从r上升到r,均衡国民收入212水平从Y上升到Y。这样,两个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12 增加政府支出 ?G后,使得AE曲线从AE变化到AE(即向上平移?G个单12 位);均衡的国民收入从Y变化到Y,均衡的国民收入增量这(1/1-b??G)= YY。1313这到目前为止,AE—NI模型解释了IS曲线向右平行了(1/1-b??G)个单位。 但是,AE—NI模型的不足的就是:它忽略利率的作用,因为它假定利率不变。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导致投资的下降,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关于这一点,AE—NI模型就无法解释,而IS—LM模型就可以解释。 投资和国民收入分别减少了多少呢, 从图(b)中可以看出,由于利率上升的效应,国民收入减少了YY。按投资32乘数原理,所减少的投资量?I(?I<0)要符合下式 1/1-b??I= YY 3 ?I=(1-b)YY<0 32 因此,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产量的增量仅为(YY)。这样的话,图(a)中的AEˊ和45º曲线的交点在双重市场均衡模型322—— 中就不再是均衡点了。它必须从AEˊ下降至AE2(其垂直距离等于投资的减少2 ?I)。这样,图(a)和图(b)均实现了均衡。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AE—NI模型夸大了政府支出乘数,因为它忽略了利率效应。 图16-1所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一般性结论。即,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利 20 率和国民收入水平,减少政府支出会降低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 图16-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图(a)为AE—NI模型。如果增加政府开支?G,总支出曲线从AE1向上平移?G个单位至AEˊ,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Y1Y3,它等于(1/1-b??G)。 2 这就会导致IS曲线从IS向右平移(1/1-b??)个单位至IS(见图(b))。但由于货12 币市场出现过度需求,进而迫使利率从r1上升到r,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下降。在图(a)2 中由于投资的下降导致AEˊ曲线下移至AE。最后的匀衡点为E点。这样,在IS—LM模222 型中,增加政府开支,导致IS曲线右移,进而导致更高的利率和更大的产量。这就是IS—LM模型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般性结论。 和政府支出政策一样,税收政策也将影响IS曲线的移动。增加税收?Tx,使得IS曲线左移(b/1-b??Tx)个单位,从双重市场均衡角度看,它导致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减少税收会使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上升。 上述讨论的仅仅是一般性结论。很显然,财政政策效力的大小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二、凯恩斯注意的极端情况 如果LM曲线为一水平线,增加政府支出对产量的增加具有完全的效应,而对利率没有任何影响。 21 图16-2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图a是为了复习第二篇AE—NI模型而绘制的。在利率不起作用的条件一,如果增加政府开支(?G>0),那么均衡的国民收入将增加?Y=Y-Y。 E21 在IS—LM模型中,当LM曲线不一水平线时,增加政府支出,尽管货币总需求增加,导致L上升,但L却会下降,进而利率不会改变。在利率r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右移,121 NI模型和IS—LM模型得到了完全相同导致完全相等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增量。因此,AE— 的结论,据此,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十分有效。 总之,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认为: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财政政策具有完全的效应。 三、垂直的LM曲线:古典情形——挤出效应 如前所示,垂直的LM曲线是以古典的经常学为基础的,它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缺乏弹性,即无论利率如何变化,货币的资产需求始终不变。 如果像古典经济学所言,LM曲线为一条垂线,那么,增加政府支了(?G)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b/1-b??G)个单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产出水平没有变化,仅仅是利率从r上升到r。参见图16-3(b)。 12 如果增加政府支出都没有使国民收入发生影响,那么,一定有其他的支出相应地减少数派。一般认为,如果LM曲线为一垂线,增加政府支出使得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走了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国民收入便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由于增加政府支出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走私人投资的情形,被称作为“挤出效应”(crowsing—out effect)。 挤出效应是由利率的提高所致,一般都会发生。就是在图16-2中,也有部分的挤出效应。如果单纯从商品市场上看,增加政府支出(?G)后,国民收入的增加?Y,它应该等于(b/1-b??G),即图16-2(b)中的(Y-Y=?Y)。然而,31由于利率从r上升为r,从而会挤走部分私人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仅仅增加12 (Y—Y)。 21 图16-3 挤出效应 先看图(b),当LM曲线为一垂线时,增加政府支出使得IS曲线从IS1上移至IS2,进而出现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因此,利率上升至r2,产量不变。究其原因,利率上升时完全挤走了私人投资。 再看图(a),增加政府支出,使得AE曲线上移至AEˊ。由于利率上升会导致减少等量的投资,进而使得总支出曲线又从AEˊ回到AE。这样,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但它却隐含着一个更高的利率水平。 22 从另一个角度说,本来国民收入还应增长(),这一部分没有实现的国民收入增长额就是因为挤走了私人投资的结果,即()的产量都挤走了,那么投资又被挤走了多少呢,因此,在图16-2中也有部分挤出效应。 但是,在图16-3中,垂直的LM曲线使得增加政府支出后对国民收入没有任何影响。这就是说,增加政府支出()挤走了等量的私人投资?I,即|?G|=|?I|,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如果是部分挤出效应,一定有|?G|>|?I|。 进一步推论:如果LM愈陡,挤出效应就愈加接近完全,财政政策的效力也就愈小。 一般可以认为,如果增加政府支出是用于公共产品领域(比如国防和城市公路这些私人不愿意投资的领域),挤出效应就会小一些;如果政府投资于纯粹的私人产品领域(私营企业愿意投资的领域),其挤出效应就会大一些。 综合上述两种极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为一般地得到如下结论:在给定IS曲线的情况下,LM曲线越陡,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越大,对产量的影响越小;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对产量的影响越大,对利率的影响越小。请参见图16-4。 图16-4 LM曲线的斜率和财政政策的效力 在给定的财政政策情况下,即IS右移到IS2,由于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使1 财政政策的效力不同。LM曲线愈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更大;LM曲线愈陡,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更小,对利率的影响更大。 给定正常的IS曲线, 财政政策的效力 LM曲线 含 义 对产量 对利率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大 愈平坦 愈大 愈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小 愈陡峭 愈小 愈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垂直 古典情形 无 最大 水平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最大 无 表16-2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LM曲线 23 给定正常的LM曲线, 财政政策的效力 IS曲线 含 义 对产量 对利率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大 愈平坦 愈小 愈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小 愈陡峭 愈大 愈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垂直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最大 最大 水平 古典式货币主义 无 无 表16-3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IS曲线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图16-4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得LM曲线从LM右移至LM,其水平距离为1/R(?M/P0)。经济12 将从E趋向于新的均衡点E。这样,利率从r下降到r,同时国民收入从Y增加到Y上121212升。减少货币供给量具有完全相反的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效力和IS曲线的斜率 图16-5说明了货币政策效力和IS曲线的关系。 图中有三条IS曲线,一条是正常的,或者说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的斜率为负的IS曲线,第二条是水平的ISA曲线,第三条是垂直的ISB曲线。 如果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ISA,货币供给量的上升,使得LM1曲线右移至LM2,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完全等于LM曲线的水平移动量,即: ?Y=(Y-Y)=1/k(?M/P) E210 24 图16-5 货币政策效力和IS曲线的斜率 当IS曲线为一水平线ISA时,货币政策对产出具有完全的效应,但利率不变;当IS曲线为一垂线ISB时,货币政策对利率有完全的效应,但产出不变。因此,IS曲线愈平坦,货币政策对实际产量影响愈大,对利率影响愈小。 同时利率保持在r1水平上不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这一结果呢,如前所述,只有当投资对利率具有完全弹性之时,IS曲线才有可能为一条水平线。 其次,如果IS曲线为一条垂线ISB,货币存量的增加使得利率从r1下降到r3,而对实际收入水平没有影响。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使IS曲线为一垂线,如前所述,只有当投资对利率的变化没有反应,IS曲线才有可能为一垂线。 以上讨论的两种情形都属极端特例。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投资对利率的弹性愈大,货币存量的变化对实际收入影响愈大、对利率的影响愈小。 上述对货币政策与IS曲线关系的讨论用表总结如下。 给定正常的LM曲线, 货币政策的效力 IS曲线 含 义 对产量 对利率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大 愈平坦 愈大 愈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利率的投资需求弹性更小 愈陡峭 愈小 愈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垂直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 无 最大 水平 古典式货币主义情形 最大 无 表16-4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IS曲线 从本节和上一节分析可知:如果你比较相信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货币主义,你会认为IS曲线接近水平线;如果你比较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你会认为IS曲线接近于一条垂线。这可以被视为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第二个回合之争——IS曲线的斜率。 (二)货币政策的效力和IM曲线的斜率 货币政策对产量和利率的效力不仅仅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还依赖于LM曲线的斜率。 图16-6 货币政策和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愈平坦,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力愈小;反之,LM曲线愈陡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力愈大。 在给定的斜率为负的IS曲线的前提下,LM曲线愈平坦,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应愈小;反之,LM曲线愈陡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效应愈大。 25 换言之,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系数(interest elasticity of the demand for money)愈大,即L曲线愈平坦,LM曲线也更平坦,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的影响愈2 小;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系数愈小即L曲线愈陡峭,LM曲线也更陡峭,货币2 政策对产出和利率影响愈大。这就是我们所需的结论。 。 货币政策与LM曲线关系的讨论可总结如表16-5 给定正常的IS曲线, 货币政策的效力 LM曲线 含 义 对产量 对利率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大 愈平坦 愈小 愈小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大 利率的货币需求弹性更小 愈陡峭 愈大 愈大 利率的国民收入弹性更小 垂直 古典情形 最大 最大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情形(流 水平 无 无 动性陷阱) 表16-5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LM曲线 二、水平的LM曲线: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指以下这种情形:在任一给定的较低利率水平上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公众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量。 这就隐含着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同时,改变货币存量使得LM曲线从r1ALM变为r1ALMˊ,这样,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LM曲线在r1A水平段上没有任何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对利率和收入水平均不会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里无力影响利率和产量。参阅图16-7。 图16-6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理论是极端的凯恩斯主义反对货币政策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某一给定的较低利率水平之上,如r,公众愿意持有任意数量的货币供给量,因1 而LM曲线为一水平线。此时,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图中的r是一个人为给定的很低低的利率,但是,至少在零利率上存在着流1 动性陷阱。当利率为零时,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公众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同时,持有货币还有利于交易的优势。相应地,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利率为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并不会引诱人们去购买债券,因此,这对利率没有任何影响,进而对产量届没有影响,该经济便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 三、垂直的LM曲线:古典情形 另一种极端便是垂直的LM曲线。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缺乏弹性时,LM曲线便为一条垂线。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的平移对收入有着最大的效应。 26 垂直的LM曲线隐含着货币需求仅仅依赖于收入水平,一点也不依赖于利率,它和古典的货币数量学说有关。该学说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易需要,货币需求量仅仅依赖于名义国民收入,并不取决于利率的大小。因此,垂直的LM曲线被说成是古典情形。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就不明显。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大打折扣。 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了使政策更好发挥作用,可以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使用。比如: 政策混合 产出 利率 1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膨胀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表16-6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本章学习内容 1(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4(资本证券市场 5(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1(宏观经济政策的几个具体目标 2(财政政策的具体模式 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27 三、本章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知道原则和措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 一、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通常以失业率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的人。劳动力与人口是不相同的,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可称为劳动力参与率。失业者是劳动力中想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在凯恩斯看来,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除此以外,还有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奥肯定律: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严格,它只说明了产量增加与失业下降之间的相关关系。 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二、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价格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 deflator) 三、经济持续均衡稳定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8 一、财政政策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国家政策有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 1(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许多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水平和劳务的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杂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政府收入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经济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第一,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第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经济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与功能财政相对应的是财政预算平衡,其又包括年度财政预算平衡和周期预算平衡。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 五、赤字与公债 财政赤子是预算超过收入的结果。弥补赤字的方法有两种主要的方式:政府借债和出售资产。政府借债又包括向中央银行借债和向国内公众借债。 29 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根据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在财政分级管理体制下,税收被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种,分别规定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支出也同样划分为中央政府支出与地方政府支出,并各自规定了相应的支出范围。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节,则主要依靠税收返还制度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形式进行,中央政府财政预算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各自分开,自求平衡。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 1(商业银行 2(中央银行 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层次的划分 所谓货币层次的划分,就是把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按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货币可划分为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狭义货币被定义为同时具有货币三大职能的货币。由于狭义货币具有货币的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它也被称作交易货币,简称为M。广义货币,1用M表示,就是交易货币和资产性货币之和。具体地说,M中的准货币包括:22 你在银行储蓄账户上的存款(即定期存款);由你的证券交易经纪人负责经营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账户;由商业银行经营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中的存款等等。 (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有两个基本前提条件。第一,部分储备金制度。商业银行的储备有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之分。所谓法定储备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储备金率”对其所接受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必须保有的储备额称为法定储备,法定储备一般表现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的项目;超额储备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过法定储备金的储备部分,也称过度储备金。第二,非现金结算制度。在非现金结算制度下,所有经济(支付)往来均通过开出银行支票的形式,或转账的办法进行结算。只要在商业银行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可开支票的),则所有支付结算业务由银行来完成,因此人们对现金的需要转而成为对存款的需要,银行才具备创造存款这一能力。 (三)存款创造的过程与存款创造乘数 1(存款创造过程 (略) 2(简单的存款创造乘数 从上例可见,新增一定存款,它会创造出新的贷款。这种贷款如全部在支票账户上,它们都是M,因此,存款会创造出贷币~这就是所谓的“存款创造货1 币”理论,有时简称“存款创造”。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和法定储备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设D表示活期存款总额,R表示原始存款,r代表法定储备率,则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是: D=R?1/r 在一例中,有: 100×1/20%=500 存款创造乘数是指增加一美元存款所创造出货币的倍数,用m表示: λ m=?D/?R=1/r λ 即存款创造乘数等于法定储备金率的倒数。 如果中央银行增发一笔货币供给,流入公众手中并转存在支票账户上,这笔新增货币量会创造出新货币来,因此,存款创造乘数亦被称为“货币创造乘数”、“货币供给乘数”、“货币乘数”等。 30 3(复杂的存款创造乘数 但是,别忘记了这里分析的隐含有两个假定: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第二,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进行。显然这种假定很难符合现实经济生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位银行客户都会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支付而保留一部分现金;每一个商业银行考虑到要应付客户的经常性的提取现金而保留有一部分超额储备。这样的结果必须使货币乘数下降。 第一,现金漏损 所谓现金漏损是指银行的客户得到贷款后并不是全部存入银行,而提留一部分现金后再存入银行,从而使得存款创造的乘数下降。设定现金漏损率为a,即每一所得贷款中按a的比率扣除后再存入银行。则存款创造的乘数为: 存款创造乘数?1/r+a 第二,超额储备 再看超额储备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商业银行为了维持其日常业务的正常进行,一般都保留有一定的数额的超额储备金。这种现象,必须使货币创造的乘数进一步缩小,因为银行可用来贷款的货币的数量下降。若以β表示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则货币创造的乘数为: 存款创造乘数?1/r+a+β 从上式可知,一笔新增的原始存款,最终产生的存款总和为D=R/(r+a+β)。因此,上式可改为: D/R?1/r+a+β 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一)再贴现政策 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直接调整对合格票据(如短期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的贴现率(discount rate),以影响利率水平,实现对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贴现率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利率,商业银行就会因融资成本上升而提高放款利率,从而减少社会对借款的要求,最终达到收缩信贷规模及货币供给量的目的。降低贴现率,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调整贴现率还有一种所谓的“告示性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社会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贴现金率变动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利率,并对外资的流入或流出也有影响。例如,为吸引外资流入,可以提高贴现率;反之,则会减少外资流入。 (二)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以某一时期的货币供给量指标为依据。在金融市场上对社会公众、企业以及中央银行以外的各种金融机构买卖政府债券,通过提供或收缩非借贷性质资金的办法,来扩张或紧缩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来控制、调节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的。中央银行在国家债券市场上买进债券时,出售者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社会公众,经过票据交换和清算后,必然会增加银行体系的储备金,增加的储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扩大,银根放松,货币供给量增加,刺激了经济的扩张;反之,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则起着紧缩信用的作用。其情形与上述正好相反。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另一种作用是影响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债券的数量十分巨大。中央银行大量出售债券,会使债券的价格下跌,市场利率提高,增大借入资金的费用,减少社会投资,抑制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过旺的投资和消费势头。反之,中央银行大量购买债券,则会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市场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国民经济的扩展。 公开市场业务要能有效地被利用来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内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二是政府债券种类繁多,并且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只有有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买卖政 31 府债券才有市场,才能在买时有人卖,卖时有人买;只有政府债券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中央银行系统才能通过对它的吞吐来影响全国的银根松紧情况,来左右整个金融市场的局势。 (三)法定储备金率 法定储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规定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最低储备金的比率。按规定,法定储备金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户头,因此,它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其目的就是以此来改变商业银行持有的储备金额数,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发生变化,达到金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四)货币政策工具小结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 政策的变动 变动的结果 政策归类紧缩 卖出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1(公开市场业务 买入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提高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2(法定储备金率 降低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提高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3(贴现率 降低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除此以外,常用的其他工具还有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四、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1( 2( 3( 4( 5(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一、股票与债券的基本概念 股票和债券都是证券。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以及资本证券。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股票和债券具有很大差别。 1(性质不同。 2(财务处理不同 3(收益风险不同 二、证券的发行与流通 三、证券的的交易与价格 四、政权投资收益与风险 32 (一)系统性风险 1(市场风险 2(利率风险 3(通胀风险 (二)非系统性风险 1(行业风险 2(企业经营风险 3(违约风险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一、凯恩斯学派占统治地位 二、70年代的滞胀时期及其以后 1(货币主义 2(供给主义 3(理性预期理论 4(新凯恩斯主义 第十八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本章学习内容 1(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的一般说明 3(长期总供给曲线 4(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 5(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6(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 7(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2(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3(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4(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各自效应 三、本章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33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 1(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各部门总的计划支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之和,它被分解为四大块: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净需求。 2(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一)价格水平导致的效应 1(利率效应 利率效应就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化,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发生反方向的变动。这种利率效应是由货币传导机制所使然。如果传导机制失灵,利率效应就不能起作用。 2(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所谓实际货币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由于某种原因价格水平跌落,你存在银行的以及手中的货币是不是更值钱啦,你的实际货币余额是不是在增加,你是不是感到自己比过去更富裕些了呢,因此,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会鼓励他们更多地消费;消费支出的增加导致总需求量增加。这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进而带动总需求量增加的原理被称作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Real Money Balance Effect)有时被简称为实际货币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当然,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消费支出减少,总需求量减少。这是实际货币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简单收入决定推导的总需求曲线 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无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是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宏观生产函数和潜在产量 1(宏观生产函数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 34 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f(N,K) 式中,y为总产出,N为这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2(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 潜在就业量或充分就业量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一般来说,当就业量等于潜在产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这时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潜在产量又称为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二、劳动市场 1(劳动需求函数 Nd=Nd(W/P) 2(劳动供给函数 Ns=Ns(W/P) 3(劳动市场均衡 第三节 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水平为总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经济的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所决定,从而独立于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当经济中价格水平变化时,在经济中的货币工资调整发生之后,长期的产量水平并不发生变动,而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之上。 第四节 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模型 一、一般形式 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而得到的。这一假设条件的含义是: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反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 35 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提下降,然而,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所以工人会对相同的结果,采取不同的态度。总之,在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下,可以通过劳动时常的理论得到凯恩斯的总量供给曲线。 1(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2(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二、特殊形势 在得到上述的总供给曲线之后,继续将其进行简化,把该曲线的想左下方倾斜的部分当做为一条水平线,即把水平线当做为向左下方倾斜部分的近似值。 由垂直和水平线段组成的曲线称为反L的总供给曲线。它的意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充分的国民收入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不会增长,而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该曲线也被称为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因为,在严重的萧条状态时,由于存在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会大致保持不变。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一直到充分就业时为止。 第五节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凯恩斯主义经济雪茄通常通过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总供给曲线又包括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其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1(萧条状态和高涨状态 2(滞胀状态 3(长期状态 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以慰平萧条和过度繁荣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继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36 第六节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一、凯恩斯情形 在凯恩斯情形下,名义货币量的增加会导致经济中均衡产量的增加,而且不存在对价格的影响。 二、古典情形 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量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产量和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三(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四、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第十九章(略) 第二十章(略)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一、本章学习内容 1(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 2(哈罗德—多马模型 3(新古典增长理论 4(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5(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6(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7(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 8(经济周期理论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推导和涵义 2(新古典增长理论 3(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4(新增长理论 5(经济周期理论 6(乘数—加速数模型 37 三、本章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10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和价格的变动情况,经济增长还应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S?库兹涅茨从其定义出发,根据历史资料总结了经济增长的6个特征:1、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产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三个增长率都相当高;2、生产率的增长率也是很高的。生产率提高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了;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迅速改革;5、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6、世界增长是不平衡的。 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绘。 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般说来是一个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讲说,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为: Yt=Atf(Lt,Kt) 将上式分解,可得到: G=G+aG+bG YALK 如果把人力资本当作一种要素投入时,生产函数可被写为: Yt=Atf(Lt,Kt,Ht) G=G+aG+bG+rG YALKH 四、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 经济增长问题实质上是讨论经济社会潜在生产能力的长期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可以用一套长期产出增长的趋势线来表示。 38 产出在长期中究竟按什么规律变化,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此问题的回答有两个互为补充的分析方法。一是增长理论,它把增长过程中要素供给、技术进步、储蓄和投资的互动关系模型化。二是增长核算,它试图把产量增长的不同决定因素的贡献程度数量化。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为研究经济增长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当代增长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一、哈罗德模型 哈罗德模型有这样一些假定:?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产品不是用作消费品就是用作投资品,故称为一个部门的增长模型;?规模报酬不变;?资本—产量比率(K/Y)、劳动——产量比率(L/Y)以及资本—劳动比率(K/L)在增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K且没有折旧。 哈罗德模型包括形式相似但涵义迥然不同的三个方程,论述了实现稳定状态均衡增长和充分就业状态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加速数与乘数相互使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累积性扩张与衰退阶段的累积性紧缩。 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1(实际增长率公式 G=s/v 公式中,G=?Y/Y,称为实际增长率,即任一年国民收入(产量)的增加量(?Y)与上一年的国民收入(Y)的比率,s=S/Y,即实际发生的储蓄率;v=?I/?Y=K/Y,即实际资本—产量比率。 因此,式(13.5.1)可改写为:G?v=s (21-1) 即:?Y/Y??K/?Y=s ?Y/Y?I/?Y=S/Y I=S (21-2) 可见,G?v=s与凯恩斯提出的两部门均衡条件I=S是一致的。 2(合意的增长率 G=s/v Wr 3(自然增长率 G=s/v=G=s/v=n=G (21-3) WrN 二、多马模型 多马模型与哈罗模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用资本生产率来代替资本—产量比率。资本生产率又称投资效率,是指每单位资本可得到的产量,用σ表示。与哈罗德模型中的v相比,不难看出,意义是一样。此外,在多马模型中,G指投资增长率,实际上上与哈罗德模型中的产量增长率是相同的。 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G=s?σ (21-4) 由于 ,故它与哈罗德模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存在问题和稳定性问题 39 1(存在性问题 由于s/v==s/v=n可能出现,因此,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 但是,由于储蓄比例,实际资本产量比和劳动增长率分别是由各不相同的若干因素独立地决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是不会出现的。 2,稳定性问题 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将产生更大的偏离。即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四、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重点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它强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它阐明了国家干预和实现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有以下的假定:1、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且这两种生产要素是能够互相替代的,即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组合;而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力是按固定比例组合的。2、在经济的任何时候,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即不存在生产要素的闲置;而哈罗德—多马模型不包含这样的假定。3、经济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和资本都按照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而分得相应的产量。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ALα?Kβ (A,0,0,α,1,0,β,1 (21-5) 对这一函数进行一些数学处理,就可以得到“索洛——斯旺增长模型”,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G=αG+βG (21-6) YLK 式中,G=?Y/Y是产量(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也即经济增长率G=?L/L,YL是劳动增长率;G=?K/K,是资本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在经济增长中有多K 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带来的。 米德在“索洛—斯旺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进了技术进步因素。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αβλt Y(t)=L(t)?K(t)e 式中,λ的值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状况;t表示时间。 对这个生产函数进行数学上的处理,便可得到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G=αG+βG+λ (21-7) YLK 式中,G、G、G、α和β与式(13.5.11)中的含义相同。从此式中,可YLK 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的增长和 40 劳动力的增长,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情况。技术进步既可以体现于物质资本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只要存在着技术进步(即λ>0),对于经济增长总是有利于的。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在一个只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简单经济中,经济的均衡为: I=S 即投资和资本存量的总增加等于储蓄。资本存量的变化等于投资减去折旧。 ,则资本存量的变当资本存量为K时,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 化?K为: 根据I=S=Sy,上式可写为: 两边同除以劳动数量N,有: (21-8) 另一方面,注意到k=K/N,于是k的增长率可写为: ?k/k=?K/K-?N/N=?K/K-n 于是有:?K=(?k/k)K+nK 两边同除以N,则有: ?K/N=?k+nk (21-9) 将21-8和21-9合并,可以得到: k=sy-(n+ )k (21-10) ? 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二、稳态增长 在新古典模型中,所谓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稳态下,k和y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 根据上述定义,要实现稳态,即?k=0,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换句话说,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的条件是: 虽然稳态意味着k和y的值固定,但总产量和资本存量都在增长。实际上,在稳态中,总产量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均为n。总资本存量和总产量都必须按比率n增长。在新古典框架内,稳态意味着: ?Y/Y=?N/N=?K/K=n 在A点左边和右边,都不是稳态,人均资本k上升和下降,最终达到稳态。 在资本深化的时候,y和k逐步上升,即Y/N和K/N向其稳态值接近。如果Y/N上升,则Y就会比N增长得快。因而?Y/Y,?N/N=n。这表明,在资本深化阶段,产量增长率高于其稳态值。也就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贫乏的国家的增长率快于资本富裕的国家。随着资本接近于稳态,增长率会慢下来。同样,如果资本富裕的国家人均资本下降时,那么查量的增长率就会降低到n以下。 以上的论述表明,当经济偏离稳定状态时,无论人均资本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存在着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到长期的均衡。这表明,新古典增长理论展示了一个 41 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 三、储蓄率的增加 从C点到D点的转变,必须明确两点:第一,从短期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绿的增加。因为增加人均资本的惟一途径是资本存量比劳动力更快增长,进而又引起产量的更快增长。第二,由与C点和D点都是稳态,所以在这两点,增长率都独立于储蓄,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其中a图显示了人均收入增长的时间路径。储蓄率的上升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上升,从而增加了人均产量,知道达到稳态时为止。b图则显示了产量增长率的时间路径,储蓄率的提高导致资本积累,从而带动了产量的一个暂时的较高增长,但随着资本积累,产量的增长最终会回落到人口增长率的水平上。 四、人口增长 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储蓄率可以影响稳态的人均资本水平,人均资本水平继而又决定人均产量。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产出可用于消费和积累两个方面。产出一定,那么消费和积累则互为消长。因此,便有一个如何处理积累和消费的为问题。 许多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条件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认识之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找到了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这一关系被称为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率的基本内容是: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 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正确地认识和估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就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研究部分。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经济增长因素的分类。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其中土地是看成不变的。要素生产率则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为六个因素,即: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和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42 通过分析,丹尼森得出了影响经济的各种因素的相对地位。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当大,其次是技术进步尤其是知识的进展。由此,丹尼森特别强调知识进展的作用。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国民产值及其组成部分的长期估量、分析与研究进行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经济增长的因素。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知识存量的增长 1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结构变化 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分配的倒U假说: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多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第五节 最优经济增长途径简述 第六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 新古典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一直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许多研究都是用数据分析来验证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和推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古典理论开始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如,新古典理论假定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是不符合实际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稳态增长是外生的,无法对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做出解释。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增长率的外生化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在理论上最主要的缺陷。 除了在理论上的缺陷外,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解释现实方面也碰到了很大的麻烦。新古典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趋同性,既有着相同技术和人口增长率的国家最终会接近相同的增长率。但是事实上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存在很大差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等人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相继发表了研究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成果,逐步形成了目前流行于西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增长理论概述 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率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新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从这点出发,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新增长模型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另一种是凸性增长模型。 (一)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 43 外部经济增长模型是采用马歇尔突出的外部经济分析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这类模型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造成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在于技术产生的溢出效应。该模型主要有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巴罗的公共产品模型和拥挤模型、克鲁格曼-卢卡斯-扬的边干边学模型、斯托齐的边干边学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1 罗默在其博士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外国因素、收益递增和无限增长条件下的动态竞争均衡》中,建立了一个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罗默的理论除了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加进了第三种要素——知识。与新古典理论相比,罗默的理论更趋合理。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罗默等人的理论承认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这符合许多国家的投资收益率长期持续提高和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集中在劳动力与资本同步增长的国家的事实;第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只是偶然的,而罗默等人的理论则认为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像投入机器那样投入知识;第三,罗默等人认为有可能存在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从而得出投资的持续增长能永久性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结论——这曾是传统理论一直否认的观点。 在更近的研究中,罗默又把生产要素分为四种:资本、非技术性劳动、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可用专利来衡量)。不论是三种还是四种生产要素,罗默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假设不相一致。完全竞争就意味着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传统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下,这可以是事实。如果企业降低产品价格以赢得更在的市场份额,它们将得不到进一步的规模经济,从而可能出现亏损。在罗默的三个(或更多)生产要素的理论中,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不见了,生产函数显示出规模收益递增:如果所有的要素投入增加了一倍,则产量的增加不止一倍。因此,企业可以降低价格,增加产量,并且由于成本的下降而可以比以前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收益递增的情况下,竞争变成了不完全的,企业成了价格的制订者,而不是接受者。这确实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重大改变。 2(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卢卡斯在他的增长模型中,用人力资本的溢出来解释技术进步,说明经济增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 (二)凸性增长模型 完全竞争条件下内生增长模型的第二条思路是在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即凸性生产技术的假设下说明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可能性。 三、新增长模型的政策含义 大多数新增长模型都强调了模型的增长含义,罗默、卢卡斯认为,政府如果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以倡导,那么分散经营的经济的增长率就会过低,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研究和开发提供补贴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琼斯、雷贝洛等人则认为,各国政府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是导致各国经济增长率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政府应采用降低关税、资本税等政策措施鼓励资本积累和国际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 第七节 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 44 一、增长极限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四人为罗马俱乐部官职一份《论人类困境》的报告。该报告后来以《增长的极限》为书名于1972年出版。 增长极限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假定世界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没有重要的变化,那么,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加百,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出现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为了避免世界“末日”的到来,就要采取妥善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实行“零经济增长”。 继梅多斯以后,原联邦德国经济学家梅萨罗维克和佩兹物尔向罗马俱乐部递交了第二份报告《人类在转折关头》(1974年)。报告强调指出,人类面临崩溃的根源,不仅应当从《增长的极限》一书的作者所提出的那些矛盾中去寻找,而且应该从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体系中日益尖锐化的矛盾中去探索。他们认为,全世界所有经济体系必须协同行动,只有国际间的密切合作,才能避免世界性的崩溃。这种观点被称为“有机增长理论”。 二、经济增长怀疑论 加尔布雷思指出,社会上流行的传统观点是:商品生产得越多越好,经济增长幅度越大越好,经济增长就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只要有经济增长,就能给社会带来幸福。他认为这些传统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他反对把经济增长当作社会的主要目标,主张对经济增长进行“重新评估”。而且,他还建议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发展服务业,提高“生活质量”。 美国经济学家米香甚至认为,即使持续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实现,也是不值得向往的。他说,既然人们是永远不知满足的,所以物品再多也不能使人幸福,而为此却必须牺牲闲暇、精神生活、健康和优美的环境,因此经济增长的代价太大了。 此外,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位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则提出了:“经济增长能改善人类的命运吗”的问题。他说,尽管今天美国社会与过去相比鉴定会前富裕了,但这一代人仍有自己的苦恼,他们并不见得那么幸福。这难道是100多年前的人能想象的吗, 三、卡恩的“无意外”世界蓝图 在西方学术界增长与反增长的激烈论战中,卡恩以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派而著称。他强烈反对零增长论,认为“无增长只能使穷国永远贫困下去,而且只能加剧‘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他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消极的趋势和倾向,是基本上能解决的问题。他相信可以施避孕药技能,实和健全的管理和明智的政策。正是基于对人类未来的充足信心,卡恩在一系列论著中,考察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原料、粮食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指出,如果不出现惊人的、出乎意料的“革新和进步”,那么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在那些最先进的国家将会出现超工业经济,不久后又出现后工业经济,而且所有国家最后都会发展到超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阶段。由此,他向人们提出了关于人类未来的无意外世界蓝图或称“谨慎的乐观主义世界”。 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trade cycle)亦称经济循环和商业循环,它是指经 45 济处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送、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现代经济分析中,把经济周期分为四边个阶段:繁荣(boom)、衰退(recession)、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 1(衰退 衰退是周期波峰过去,经济开始向下滑坡。根据美国的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季下降,即进入衰退时期。在衰退期间,需求萎缩,从而生产和就业下降。就业下降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又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利润也随着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在繁荣时期经济情况看好时所进行的投资,现在已变得无利可图了,投资急剧降至最低水平。衰退情节严重时,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起来,磨损报设备暂不需添补重置,就可应付生产的需要。 2(萧条 萧条是经济周期接近低谷部分。其特点是:劳动力失业率高,公众消费水平下降,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存货积压,利润低甚至亏损,企业对前景缺乏信心,不愿冒新投资的风险。 3(复苏 当复苏开始时,也就是已经到了周期的最低点。促使复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大批机器过多年磨损需要更换,存货减少需要补充,企业定单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增加了,生产销售增加以后,利润随着增加。经济前景看好,投资的乐观主义代替了萧条时的非观主义。由于需要求增加,生产的顺利扩大基本上是由萧条时闲置的生产能力和解雇后又返回工厂的工人所完成的。 4(繁荣 繁荣是周期的波峰。在繁荣时期,现有生产设备业已充分利用。劳动力,特别是技术熟练劳动力已感缺乏。主要原材料也开始感到供应不足。由于这些原因,增产的困难越来越大。这时只有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才能扩大产量。投资建设需要时间,生产的增加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价格不断上涨,生产要素需求的急剧增长促使要素成本上升,但由于商品价格也同时上涨,企业生产仍有较为丰碍利润可图。由于经济前景看好,投资量可能超过现有销售水平。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康德拉季耶失周期(Kandratieff clcle) 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N?康德拉季耶夫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长波理论”。认为经济中有一种平均长度约为50年左右的长期循环。 2(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 朱格拉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长度约为9~10年的经济周期。以后熊波特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并重新分析了美国1795~1937年的统计资料,认为这些年间共17个朱格拉周期,其平均长度为8.35年。 3(基钦周期(Kitchin clcle) J?基钦提出了经济周期实际包括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周期的观点。小周期平均长度为3.5年(约40个月),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熊波特把这种约40个月的周期称为短周期或称基钦周期。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 46 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8世纪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0 4 S?库兹涅茨是美国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和增长都颇有研究,他在1930年出版的《生产和价格的长期变动》中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1866~1925年53种商品的历史统计资料,认为经济中存在着长度为15~25年不等长期波动。这种波动在美国的许多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库兹涅茨周期又被称为“建筑业周期”。他把1873年、1890年和1913年作为这种周期的顶点,而1878年和1896年则是谷底。在研究建筑业时,库兹涅茨还分析了人口、资本形成、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他因素。 三、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外生成因 1(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2(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二)经济周期的内生成因 1(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 47 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北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加速原理说明的是这种经济现象: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的若干倍增加,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 加速原理所说的投资的变动是指引致投资的变动,而假定自发性投资是不变的。所谓自发性投资是指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变动影响的独立投资。如由于心理方面、政治方面的原因或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投资。引致投资则不同,它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或消费等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诱发性投资。 四、乘数—加速数模型 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中,乘数—加速数模型是一个具有代表和影响的模型。 1(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说明的是这种经济现象: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的若干倍增加,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加速原理所说的投资的变动是指引致投资的变动,而假定自发性投资是不变的。所谓自发性投资是指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变动影响的独立投资。如由于心理方面、政治方面的原因或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投资。引致投资则不同,它是指由于国民收入或消费等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诱发性投资。 为说明这种诱发性投资,首先必须了解两个基本概念: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数(a)。资本产量比率(v)是指生产一单位产量(收入)所需的资本量,简单地说这是资本量与产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产量比率(v)=资本量/产量 =K/Y 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48 加速系数(a)=资本增量/产量增量 =I/ Y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数(a)是相等的,即: v=a 为了从动态角度考察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关系,说明加速原理,需要投资区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加速原理假定重置投资不变前提下,考察收入变动对净投资从而对总投资的影响。 为分析方便,假定技术条件不变,即资本一产量比率(v)与加速系数(a)不变且相等。并设在(t-1)期生产的产量(Yt-1)花费的资本存量为Kt-1,则: Kt-1=v?(Yt-1) 同样的道理,产量Yt-1上升到t期的Yt,资本存量也上升到Kt,则有: Kt=v?Yt 于是收入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It=Kt-Kt-1 =V(Yt-Yt-1) 这表明,投资等于收入变动额乘以加速系数。如果收入增加,即Yt>Yt-1,则It>0,净投资为正;如果收入减少,即Yt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和非正式协议中的通货膨胀率就是惯性通货出胀率。 1(价格——工资通货膨胀螺旋 当总需求增加导致总供给曲线上移所产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价格——工资通货膨胀螺旋”。 图11.6 价格——工资通货膨胀螺旋 53 这种由于总需求上升,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进而导致工资上升,又反逼价格水平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就是“价格——工资通货膨胀螺旋”。很显然,这一理论是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的一种延伸。严格地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是一种短期分析,而价格——工资通货膨胀螺旋理论是一种长期分析。有必要复习一下它产生的机理: AD,,P,,W,,AS,,P, 2(成本——价格通货膨胀螺旋 从短期看,我们已知,由于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导致产量下降和价格水平上升,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但从长期看,政府对这种经济衰退不会视而不见。政府会被这种“失业均衡”诱惑而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从而从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力争使经济重新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这样,产量是扩大了,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又相继出现。这种由于总供给冲击(即总供给减少)而诱导总需求上升,进而出现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就是“成本——价格通货膨胀螺旋”。 请读者参照图11.6理解这种螺旋式通货膨胀。首先是移动总供给曲线至 1AS,价格水平上升为P;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AD右移至AD1,价格水10 平再度上升为P。它产生的机理概述如下: 1 成本,,AS,,P,,失业,,G,,AD,,P,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1(对固定货币收入者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那些取得固定的货币收入的人蒙受损失。那些固定货币收入的劳动者和拿固定数目退休金的退休者无疑是通货膨胀的直接受害者。 2(对储蓄者(节俭者)的影响 通货膨胀也用它邪恶的眼睛盯着节俭者。当价格上涨时,节俭者拥有的真实价值或购买力将会下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那些储存货币的节俭者。 3(对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影响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都是使债务人占便宜而使债权人吃亏。前者向后者借债后,虽然到期如数偿还,但因货币已经贬值,债权人实际收回的购买力,小于他当时所借出的购买力。因为通货膨胀的缘故,借款者借到了“昂贵的”货币而只需归还“便宜的”货币。 4(对税收的影响 人们的货币(名义)收入是与价格水平一同增长的,而税收则随着人们货币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在累计所得税(即收入越高,税率越高)制度下,所得税的增长会快于价格和收入上升的速度。当一个人的货币收入增长时,他就会被列入一个更高税率的纳税等级。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税收等级爬升”。通货膨胀的最终影响是: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减少,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大。 二、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54 三、通货膨胀对效率和增长的影响 通货膨胀之所以会损害经济效率,是因为它使得价格信号变得混乱。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人们就难以判断是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还是总体价格发生了变化。 通货膨胀还会引起货币使用的混乱。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名义利率,那么实际利率就会小于零。结果,人们就会尽量减少货币持有量,转而购买实物。人们也不愿意更多地从事实际的工作,而希望通过投机获得更大的收益。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还指出,通货膨胀还有“菜单成本”。这是因为,价格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花费真实的资源来调整其产品的价格。 除了微观和分配方面的影响外,通货膨胀还会对整个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高通货膨胀通常与高就业和高产量密切相联。 但是,对历史记录的更为仔细的检验揭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产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正相关似乎只是一种暂时性的联系。从长远来看,通货膨胀与产量增长之间似乎呈现一种倒U形的关系。也就是说,低通货膨胀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而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则趋于增长速度较慢。 通货膨胀的代价看来并不是很大,但中央银行家们不能长期地容忍高通货膨胀:他们会采取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但这会减慢产量增长并引起失业上升。 第四节 价格调整曲线 一、没有预期的价格调整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企业是针对他们所处的市场条件调整价格的。如果需求增强,并且在既定的现行价格下,企业的生产高于他们认为是适当的水平,他们就会提高价格;当需求减弱,同时企业的生产低于适当水平,他们就会降低价格。也就是说,当需求高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 也是是说,当实际产量y大于潜在产出水平y*时,价格P就会上升。反之,如果实际产量y低于潜在产出水平y*时,价格水平P就会下降。与是,y-y*便衡量了价格变化的压力。为了量化这一指标,用百分比表示则通货膨胀为: (y-y*)/y* 在调整自己的价格时,企业必须对经济中通行的市场价格水平作出估计和预测。假定市场需求增加而企业实际产量高于正常产量时,企业试图把自己的几个提高到通行的价格以上,特别地,假定典型企业对于其产量超过正常产量的每一个百分数,把自己的几个提高到高于它预期的通行的价格的h个百分点,则有: 企业的价格/预期通行的价格=1+h(实际产量-正常产量)/正常产量 现在假设这个典型企业的预期价格就是上一年的价格,并对所有企业加总,则可以写出总价格调整方程: P/P=1+h?(y-y*)/y* -1 或 ?=h?(y-y*)/y* 式中,?=(P-P)/P为通货膨胀率,h为正常数。 -1-1 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与实际收入对其潜在水平的偏离,即与通货膨胀压力有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价格调整曲线。也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由于上式没有包含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故又称其为没有预期的价格调整曲线或没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5 二、有预期的价格调整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如果考虑到企业预料未来价格变动,上述没有预期的价格调整曲线,就不能很好地说明价格调整,因为这时企业预期的通行价格等于上一年价格水平就不再合理。假如企业预期到通货膨胀,他们一定会预期到通行的价格水平的上涨。如果提高相对价格是必要的,企业就会使自己产品的价格水平的上涨快于通行的价格的上涨。考虑到企业这种行为,则没有预期的价格调整曲线就变为: e=?+h?(y-y*)/y* ? e?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式即为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 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如果预期的通货膨胀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则价格调整曲线变为: -1 ?=?+h?(y-y*)/y* -1 ?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 -1 如果以横轴表示失业率,以纵轴表示工资率,则价格调整曲线可以表示事业率与工资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第五节 通货膨胀与产量 一、动态总需求曲线 所谓动态总需求表达的是指,通货膨胀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假定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为现行函数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述为: 货币市场均衡意味着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等于供给。在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相形的条件下,货币市场的均衡可表示为: 两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产量水平可表述为: 或 如果表示成动态的,则上式为: 二、动态总供给曲线 56 所谓动态总供给曲线是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的几何表示。 动态总供给可以从上一节的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简单地得到。 e?=?+h?(y-y*)/y* 记 =h/y*,则得: e?=?+(y-y*) 上式被称为动态总供给曲线。 三、通货膨胀与产量 利用动态总供给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可以说明通货膨胀和产量水平的决定。 四、动态调整 在现实经济中,经济不可能总是处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上,因为经济中经常会存在一些扰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因素。下面我们看看经济一旦偏离长期均衡时,它是如何调整的。 第六节 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一、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 1(渐进主义的选择 渐进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渐进主义的策略如下: 2(激进主义的选择 与渐进主义的特征相反,激进主义是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激进主义的策略如下: 二、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 紧缩财政和货币几乎是所有国家用来反通货膨胀的传统方法。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其直接效果是降低总需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贴现率或法定储备率;其直接效果是利率的提高,进而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减少。在西方国家,有时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结合来抑制通货膨胀。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用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双紧”政策可能会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 货币主义者认为,要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最根本的措施就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他们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并且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 三、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试图直接的方法来降低工资和价格的增长速度的政策。这里直接的方式包括法律的方式(工资——价格控制)或者说服的方式。成功的收入政策 57 能够使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下降。收入政策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对工资和物价的限制; 第二,道德劝说; 第三,改变预期; 第七节 恶性通货膨胀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考察 当异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时,就称该国处于恶性通货膨胀 二、恶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原因状态之中。 西方学者认为,所有恶性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 这是由于政府需要为其巨额预算赤字融资。 三、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措施 第八节 动态总需求曲线和动态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第二十三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 公识 一、本章学习内容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3(新古典学派的观点 4(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5(新古典模型 6(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7(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财政政策的分析 8(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9(黏性工资和价格存在的理由 10(一个新凯恩斯模型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假设与观点 2(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3(新古典模型 4(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5(黏性工资和价格 三、本章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58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是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提出的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理解货币主义的观点。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货币数量论 1(费雪方程式: Py=MV 费雪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即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所以费雪方程式又称交易方程式。 2(剑桥方程式 M=Ky=kPy 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因此剑桥方式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方程 M/P=L(y,r)=L(y)+L(r) 12 4(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 M=f(P,r,r,1/P?Dp/dt,w,Y,u) be M表示财富所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r为市场债b券利息率;r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e 价格的预期变动率;w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率;Y为名义收入;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由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可以看出,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总财富; 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率; 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 第四,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二)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主要是指自然失业率。 二、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一)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 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产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 破坏。 (二)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 2(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3(力主单一政策规则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在滞胀的困境下,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面对这种形势, 59 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相继出现,形成了一系列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观点,由于这些观点与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相一致,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回复到传统的被称为古典学派的状态,所以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学派,其代表任务有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等。 新古典经济学派相信并依赖于以下几个假定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个体利益最大化 1 2(理性预期 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假定具有以下含义:第一,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作出正确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一起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用一般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 4(自然率假说 第三节 新古典学派的观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 二、适应性预期错误论 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 第四节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一、传统的总供给曲线 这里的传统总供给曲线是指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货币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假定下的总供给曲线。 二、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对传统总供给曲线的修改和主要补充在于给它添加了一个预期变量。 新古典学派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仍取决于实际工资,但是在决定实际工资的大小时,劳动供给方面所依据的价格和劳动需求方面所依据的价格并不是同一个价格。 各个行业都清楚自己的价格,但是他们在短期内对未必确切地了解整个社会的价格变动。如果短期内价格上升,各行业都会感到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但不一定知道这种上升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因此,各个行业会按照预期的价格或原有的价格来决定自己的产量,而各行业的需求则取决于通货膨胀造成的价格或实际价格。作为各行业的一种,劳动市场的情况也是如此,即劳动的供给方面使用预期的价格来决定实际工资的大小,而在劳动的需求方面,则使用实际价格。 60 第五节 新古典模型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1(意料之中的原因所造成的后果 2(意料之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后果 第六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责难,一些仍然坚持凯恩斯主义基本思路的西方经济学者也随着新古典学派的成长而形成了新的凯恩斯主义的派别。其中,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利兹、曼昆、泰勒等人。 一、对新古典学派的观点的肯定和吸收 1(理性预期 2(微观基础 二、对原有的凯恩斯主义观点的坚持 1(工资和价格的黏性 2(市场的非出清和不出清状态 3(卢卡斯批判不适用于斟酌使用的政策。 4(对“李嘉图等价论”的非难提出辩解。 5(挤出效应的影响受到条件的限制。 6(经济萧条对自然率具有永久性作用。 第七节 黏性工资和价格存在的理由 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新古典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的说法,另一方面又坚持了原有的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不出清的市场以及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等观点。因此,新凯恩斯主义者具有至少2种任务:第一,在承认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的前提下,提供黏性工资和价格存在的理由;第二,用第一点的结果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并证实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一、工资黏性存在的理由 1(工资合同的长期性。 2(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 3(效率工资论 4(就业与失业职工的差别。 二(价格黏性存在的理由 1(市场的不完全性。 61 2(工资的黏性。 3(菜单成本。 4(价格分批到期的性质。 第八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都是实际工资W/P的函数。但是从短期来看,劳动的供给曲线所使用的价格P是签定劳动合同的价格而不是预期的价格。因此,劳动工资W在短期内是黏着不变的。另一方面,实际价格水平却是经常变动的,劳动的需求是按实际价格的高低来决定的。 二、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 第九节 宏观经济学结束语 62
本文档为【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3KB
软件:Word
页数:96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