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9.魏晋南北朝散文[指南]

9.魏晋南北朝散文[指南]

举报
开通vip

9.魏晋南北朝散文[指南]9.魏晋南北朝散文[指南]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第一节 魏晋文坛 一、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美文化格局 与上古散文相比,魏晋南北朝散文逐渐从史学、经学中独立出来,褪去了政教色彩,逐渐形成了美文化格局,具有了文学的一般特征,并显示出由气爽才丽,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重气质,有个性。“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 2、重抒情。”以情纬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3、重文采。讲究对仗(声律、对偶)、藻饰、用典。“...

9.魏晋南北朝散文[指南]
9.魏晋南北朝散文[指南]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第一节 魏晋文坛 一、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美文化格局 与上古散文相比,魏晋南北朝散文逐渐从史学、经学中独立出来,褪去了政教色彩,逐渐形成了美文化格局,具有了文学的一般特征,并显示出由气爽才丽,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发展趋势。具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 1、重气质,有个性。“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 2、重抒情。”以情纬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3、重文采。讲究对仗(声律、对偶)、藻饰、用典。“以文被质。”(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4、重文体新变。 这些特征在诗歌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必然浸润到散文创作领域。就时代而言,建安文学已开其端,经两晋,繁盛于南朝;就地域而言,显现了南北文风的不同, 齐梁以后南朝文风波及北方;就文体而言,最终形成了最能体现这种美文化特征的骈文、骈赋;其余各种散文样式(说理、抒情、记叙)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美文化的趋势。 (二)文体新变的重要标志——骈文、骈赋的出现 1、名称的来历 骈文的名称出现在唐代以后。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首先指出这一点(“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如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四马驾一车曰骈,夫妻成双曰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指与古文相对立的一种散文文体。 2、文体特征 2.1.多四六句式,故又称“四六”文,骈四俪六:四六、四六;四四、六六。但这不是根本特征,根本特征是: 2.2.讲究对偶、声律、用典(事)、辞藻(辞采,或曰藻饰)。具备这四点者,即成熟的骈文。总之,是讲究均衡对称美的诗化的散文文体,系中国特有。 声律要求:每联上下两句在声调上要相对(平对上去入三声),不能相同;两句之间只求重音部分(尾、二、四等)声调相对。虚字可不对偶,也可不声调相对。 3、形成过程 骈文发端于先秦、两汉,李斯的《谏逐客书》被誉为“骈体初祖”;《过秦论》《后汉书》都有辞赋化倾向,形成于魏晋,成熟大盛于南北朝,此后一直延续不 衰。 二、建安散文 以“气爽才丽”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评魏之三祖语),显示了由“辞清志显”(《文心雕龙?章表》)到藻饰渐繁的趋势,预示着美文的发展。 所谓辞清志显,就是语言简约、率真、无忌、大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拘陈规旧格,摆脱了汉代散文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敢于坦露作者的真情实感,都有强烈的个性特点。 所谓藻饰渐繁是指由曹丕、曹植开文采斐然,“盛藻”(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评曹植)“如春葩”(曹植《前录自序》)的风气之先,以及陈琳、阮瑀、繁钦、吴质、应璩等人重文采、多排偶(句式工丽),广引事典(用事密集)的文章特色。这一特色与其各具特征的“辞清志显”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如: (一)曹操:清峻通脱,最能代表上述特征。鲁迅称之“改造文章的祖师”,即改造两汉文章积习。 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 (二)曹丕:隽丽流畅 代表作:《与吴质书》抒情如诗、写景如画。 (三)曹植:气盛辞华(情文并茂;慷慨任气,文采斐然) 代表作:《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与繁钦书》 (四)孔融:诙谐高妙 代表作:《难公表制禁酒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荐弥衡表》 (五)陈琳:章表殊健 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 (六)阮瑀:书记翩翩 代表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军国书檄多出于陈琳、阮瑀二人手笔,且将文采、排偶,广引史事应用到应用文中,使以应用文体说理、抒情逐渐成为魏晋南北朝散文的一大特征,即多以 令、表、檄、书(笺)、章、记、碑、诔(上对下的哀悼文章)、序等文体明理言情。 他二人与孔融的文章一同被视为文气充沛、辞采壮丽,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遗风。 三、正始散文 与建安的清峻、通脱一脉相承。 这个时期以应用文说理独高一世的是嵇康,主要特色是思想新颖深刻,对传统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为人崇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德,反对人为的外在的行为准则;为文勇于使气骋辞,缜密透彻,嘻笑怒 骂皆成文章,以情被文,是真性情、真思想、真个性的大胆流露。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散文以《大人先生传》最著名。其共同特色是嘻笑怒骂,新颖深刻,(锋利泼辣)任气洒脱。相比之下,《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文风更近曹操的“清峻通脱”;《大人先生传》则再度表现了阮籍于愤世嫉俗的同时不免虚无、厌世的消极情绪,文风颇类于赋——“使气骋辞,奇偶相生,韵散间杂”。 《与山巨源绝交书》讲解: 这是一篇借题发挥,公开宣告与以司马氏为首的上层社会彻底决裂的檄文。 1、写绝交书的缘由。 2、写人各有志,不可强勉,自己秉性疏懒,坚决不做官对做官不感兴趣。 3、列举“九患”及兴趣所在,言不能为官之由;实质就是坚决拒绝与司马氏歙和,追求个性自由,以自然对抗名教。 4、与山涛绝交,与“世”势不两立,态度果断决绝,更显嵇康峻急刚烈的性格。 以上这两个时期的散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伴随着经学衰落,玄佛兴盛,清谈品评之风的兴盛,出现了一系列谈玄论名之作,其中不乏“师心独见,锋颖精密”(《文心雕龙?论说》)的论辩文。如: 王粲《去伐论》 徐干《中论》 刘邵《人物志》 夏侯玄《本无论》 何晏《无为论》《无名论》以骈句论理 王弼《易略例》 阮籍《乐论》 尤以嵇康独高一世(最为杰出),以逻辑缜密、辞喻丰博,兼名法道(阮只有道,没有名法)论理之特长,精核而不苛察通贯而不虚浮。如:《声无哀乐论》《养生论》《无私论》《管蔡论》《难自然好学论》等。 四、西晋散文 在不乏情文兼善之作?的同时,以与太康繁缛诗风相类的散文成为南朝骈文的前驱?。 ?李密《陈情表》 张载《剑阁铭》 陆机《吊魏武帝文》《辩亡论》《豪士赋序》 潘岳《马汧督诔》《哀永逝文》“哀诔之妙,古今莫比,一时所推”(王隐《晋书》) ?陆机《演连珠》五十首,仅声律略欠一筹,辞藻、用事、对偶都已十分精 巧繁丽。“文体短小,取譬见义,精巧流贯。” 陈寿(233—297)《三国志》首开三国并列的体例;语言质而不野,高简有法。 陆机《文赋》以骈文写议论文。 五、东晋散文 受玄言诗影响,文采趋于平淡,但既有情文兼备之作?,也有骈偶之风的延续?。 ?王羲之(303—379,321—379《兰亭集序》诗(或《兰亭序》),散文叙事、写景、抒情、言慨,平易清隽,超逸潇洒,是除陶外难得一见的佳作,情理融会自然,并无玄学的晦涩。 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葛洪的议论文《抱朴子》已有骈偶成分。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美文 一、魏晋及南北朝的骈文、骈赋成熟的标志 对偶精工,形式多样——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当句对、隔句对、双声对、迭韵对;声律严整和谐,事典博赡绵密,辞藻奢华靡丽;优秀之作兼重气韵。 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一)建安时期 在继承发扬汉末抒情小赋成就的同时,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继承发展表现为: 1、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赋创作的作者群,并进行理论探讨。 18家,184篇,三曹七子等邺下文人集团。“诗赋欲丽”。 2、题材更为广泛,审美对象扩展到自然、社会、人生,包括寒暑阴晴、飞禽 走兽、瓜果树木、沧海长河、悲欢离合、穷通行藏、怜寡伤夭、怀亲念友、征战 行役、登临游猎、弹棋投壶等。 3、抒情更加深切细腻、浓烈,不只是美刺。 4、自觉追求对偶工整,辞藻华丽、用典频繁,韵律和谐。 成就最高者: 1、王粲:《登楼赋》即景抒情,羁旅不遇之悲愁 2、曹植:《洛神赋》体物抒情,神话人物——男女之情深远地影响了后代文 学的意象创造。 (二)正始时期 以体物写志为主,系建安赋作精神之余音。 阮籍:《猕猴赋》《大人先生传》。 刘伶:《酒德颂》。 向秀:《思旧赋》思念故友嵇康、吕安的抒情短赋。 (三)西晋时期 形式多样,开南北朝赋声律谨严之先河。 1、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 1.1.感伤赋 陆机:《叹逝赋》《感时赋》 潘岳:《秋兴赋》《闲居赋》《悼亡赋》。 1.2.刺世赋 王沈:《释时论》 鲁褒:《钱神化》 左思《白发赋》用典绵密 2、大赋的体式功能不仅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 左思:《三都赋》是传统的京都赋,但在魏晋辞赋已经完全转向抒情短篇的情 况下,它终究无力重振传统大赋的声威。 潘岳:《籍田赋》。 更多更重要的是表现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 潘岳:《西征赋》(引上百个历史人物事件感叹兴亡)、《怀旧赋》。 潘岳为西晋赋坛最突出的作家,大小赋皆优。 成公绥:《啸赋》 木华:《海赋》 郭璞:《江赋》 (四)东晋时期 1、山水赋兴盛,且用大赋。后世山水游记、山水诗之祖。 郭璞:《江赋》,史称“辞赋为中兴之冠”(《晋书?本传》)。 孙绰:《游天台山赋》。 2、抒情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闲情赋》、《感士不遇赋》。 (五)刘宋时期——骈文、骈赋成熟定型期 1、傅亮(374—426)以骈散合一之文字写表策文诰,可称一时大手笔。《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即以美富的骈俪句法叙事写景。 2、颜延之以骈偶写序诔文诰,冠绝一世:《赭白马赋?序》《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陶征士诔》《宋文元皇后哀策文》《庭诰》(诫子书,六朝十分发达的应用文)等。 著名赋作有:《赭白马赋》。 3、谢灵运:《岭表赋》《长谿赋》。 4、鲍照:《芜城赋》;以骈体写家书,情景俱佳,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登 大雷岸与妹书》。 颜延之、谢灵运、鲍照三人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5、范晔(398—445)《后汉书》首创《文苑列传》,首创以骈文写论赞的高水平文章。 (六)齐梁时期 此时骈体文、赋创作特点是:一,成就高的作家多;二,以书信体写景,辞笔工丽却清新自然,吐言天拔,富于情韵,是对齐梁藻翰(雕缛成风)的变化,和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除沈约、谢朓、王融、任昉、萧衍父子皆能写骈文外,尤以以下诸位诸篇著名: 1、齐?孔稚珪(447—501)《北山移文》(官府文书)“北山”斥“周子”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始以孤高,终以卑俗。拟人。写景。 2、刘峻(461—521,字孝标)《辩命论》《广绝交论》别具一格,铺排一骈俪交融,战国纵横家遗风。 3、刘勰完成于齐末的《文心雕龙》则是空前绝后的骈体议论文。 以书信体写景的代表作: 4、陶弘景(456—536)《答谢中书书》专谈山水,文字简淡清晰,趣味高逸。 5、丘迟(464—508)《与陈伯之书》劝降,以山水叙写撩动对方乡土情思;以骈文说理。 6、吴均(469—520)《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最杰出的写景小品,清秀如诗如画(善刻画),“清拔有古气”,“谓为‘吴均体’”(“主要指其五言诗语言比较质朴,对仗不务工巧,而追求一种雄迈的气势。”)(本传)。“虽不如鲍《登》之壮丽雄浑,却清奇俊秀过之”; 7、梁?江淹:《恨赋》《别赋》 历仕宋、齐、梁三朝,与鲍照齐名。是南朝最优秀的骈赋作家之一。 《恨赋》描写了帝王、诸侯、名将、美人、遭谗的官员、含冤的文士的种种恨事,尤其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英雄烈士“饮恨吞声”的死亡。取材与汉魏以来咏史诗传统非常接近,构思上与他拟古的《杂体诗》也有接近之处。 《别赋》描述了征夫(从军边塞的壮士)、思妇、贵族、刺客(感恩报主的剑客)、从军者、去国者、方外(服食求仙的道士)、恋情(桑中陌上的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们“黯然消魂”的离别。取材构思与乐府的代言体相似。 (七)梁陈时期 徐陵、庾信的骈文达到高峰,特别是庾信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其中《哀江南赋》、《春赋》最著名。其《哀江南赋序》)全篇骈偶?,四六隔句对仗幅度增加?,用事绵密而自然妥贴?,全篇平仄谐调(不仅平仄相对,且上下联相粘,“丽藻星铺,雕文锦缛”(李那《答徐 陵书》)。 ?“对偶中间用散句,纵横自如”,不避虚字。 ?“善调度变化,句式灵活”多样:四四、四六、六四等(见章史p438?引文)。 ?几乎句句用成句或典故,博学、巧思;提供丰富的历史联想,风格厚重,但亦艰深难懂,甚至生硬。 三、诗体赋——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也是文体(章)新变的成果 (一)魏晋以后的大赋有意识地将诗意融进主体结构,不以“乱”“诗”“歌” 等形式系在文末,游离主体结构之外。 (二)大赋不少作品命题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如: 潘岳:《秋兴赋》?宋玉《九辩》 《闲居赋》?《张衡《归田赋》 《西征赋》?班彪父女的《北征赋》《东征赋》 庾信:《哀江南赋》?《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 (三)五、七言诗句式错杂地用于赋体。如: 沈约:《愍衰草赋》半篇五言诗。 萧悫:《春赋》 庾信:《春赋》 是对诗赋界域的消解。 (四)宫体诗的风调进入辞赋,轻艳丽靡。如: 萧纲:咏舞、咏独舞?《舞赋》 徐陵:《玉台新咏•序》 第三节 北朝本土作家的散文 一、郦道元及其《水经注》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人,即今冀涿州人。《魏书》《北史》有传。 (一)《水经注》的成书 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512—525)。 (二)《水经注》的思想倾向及成就 1、不以南北为鸿沟的祖国大一统理念。 2、东晋以后南方地志的广泛参考和吸取。 3、描述了1250多条河流及其流域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4、作者的心灵与自然之趣相通融的艺术境界,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 一成就的取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4.1.视山水互为“知己”的写作理念,对于“山水之美”作为审美对象的确立,意义重大。 4.2.博采神话传说,“集六朝地志之大成”(《荆州记?序》),广泛参考和吸取晋宋地志的山水描写和语言风格。历来被人称颂的《江水注?三峡》就取处(刘宋) 盛弘之《荆州记》(见《艺文类聚》卷七,《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 (三)影响 1、山水散文以南方(晋宋)地志为胚胎,却以北人成为集大成者,在文化史与文学史上都是卓绝不凡的。 2、其清朗疏朴的文风,对唐代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 “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明?张岱《琅__文集》卷五《跋〈寓山注〉》二则其二) 自学思考题:自学《三峡》第一段,分析其构思和语言特色。 提示: 1、以江水的环境和四季特色构思,既突出三峡之水的景物特征又结构清晰。 1.1.山势:峰峦重叠,雄伟峻拔; 1.2.夏天水流迅急; 1.3.春冬二季水清山峻林茂; 1.4.秋季天高林寒涧肃猿啸的清幽寂寥。 2、语言凝炼准确清丽,富于情趣和节奏感,有力地表现了景物特色,并烘托出气氛。 2.1.“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山高; 2.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流急; 2.3.素湍绿潭、绝巘、怪柏,清荣峻茂——准确凝炼; 2.4.“空欲传响,哀转久绝”——空旷寂寥。全文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 二、杨衒之及其《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生卒年不详,北平人,即今津蓟县一带人。 (一)《洛阳伽蓝记》的成书背景 永嘉之后,佛教在北方日益炽盛,且尤重偶像崇拜,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北魏都城洛阳全盛时期,一城内外,建寺达一千余所。其后政治恶化,洛阳陷于战火,繁华之地,成为废墟。都城亦迁至邺。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因公务重经洛阳,面对“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因作此书。 (二)《水经注》的思想倾向及成就 1、洛阳为北魏之都,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后不再是京城,原有的一千多个佛寺都已破败不堪,“钟声罕闻”(自序)。经历了巨大历史变故的作者“恐后世无传”(自序),于是视撰写此书为名山事业,立志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字中遗响后 世,让一代名都伽蓝的风采和故事传之久远。但因此书并非奉敕而撰,所以既将故都伽蓝视为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又视之为北魏国运的象征,追叙隆盛时流露出对国力全盛之时及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感,又交织着对最高统治者的“营建过度”,导致国家破亡、京都倾覆、佛寺毁灭的悲伤和不满。 2、写作特点 2.1.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2.2.寓褒贬于栩栩如生的刻画之中。 2.3.整饬(骈句)与散行兼美的文风(以四言句法为主,杂以四六骈句,穿插散句),使节奏感与自由韵律得以自然结合,从而形成了气韵生动、典丽清拔的风格。袁谓“作者擅长整饬的四言句法,应是全文最为‘秾丽’之处”。 2.4.吸取辞赋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赋状物写景的经验。 3、影响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从中可见作者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其多方面的内容,在散文、传记、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中,都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档为【9.魏晋南北朝散文[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