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举报
开通vip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ing 1:10000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征求意见稿) 国家测绘局 二??一年一月 本规定的编写汇集了我国测绘部门近几年有关“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产经验与试验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基础制图分委员会制订的《数字高程数 据内容标准草案》(1997.1)及美国内务部USGS制订的《数字高程模型标准》(...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ing 1:10000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征求意见稿) 国家测绘局 二??一年一月 本规定的编写汇集了我国测绘部门近几年有关“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产经验与试验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基础制图分委员会制订的《数字高程数 据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草案》(1997.1)及美国内务部USGS制订的《数字高程模型标准》(1998.1)等重要资料。本规定配合《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标准,专 门用于指导生产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产品。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定由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测绘局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起草。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周 一。 前言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术语…………………………………………………………………………………………… 1 4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 5 总体技术要求………………………………………………………………… ………………… 2 6 生产流程与技术要求 ……………………………………………… ………………………… 3 7 作业规程 …………………………………………… ……………………………………………8 8 数据文件管理……………………………………………………………………………… 17 9产品归档……………………………………………………………………………… 19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技术设计暂行规定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 生产技术规定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ing 1:10000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本规定规定了1: 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数据采集技术、生产工艺流程及作业规 程。 本规定适用于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的采集与建库,其它以DEM为基础的复合地图产品的制作以及DEM修测亦可参照有关部分执行。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定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定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定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的可能性。 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CH/T XXXXX-XXXX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 CH/T 1005-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1 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是基于三角形对数字高程模型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由一个三角形代表了地表上一块等 倾斜的平面,其高程的数学表达式为: Z = a + ax + ay 012 故基于三角形表面建模,地形表面将由一系列相互连接严密无缝的三角形所构成,结构 简单,应用灵活,其独特的优势是能够方便地融合断裂线等数据。 3.2 数字高程模型DEM格网 是基于正方形格网对DEM表面建模的一种方法,由方格网4点高程构成一个双线性表面,其数学表达为: Z = a + ax + ay + axy 0123 故基于方格网的表面建模,其地形表面是由一系列相互邻接的双线性表面所构成,其数 据存贮、处理极为简便,特别适用于大区域、地形连续、全局性的DEM表面建模。 1 4.1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时应注意优先收集现势性强的资料。 a) 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实测地形图或DRG数据。 b) 航空摄影资料 — 底片或其扫描影像; — 航摄仪检校参数; — 航摄验收报告; — 航摄仪鉴定表。 c) 外业控制成果。 d) 内业空三加密成果。 e) 坐标改正数和高程改正数。 4.2 资料分析 4.2.1航摄资料的分析 a) 航摄质量(含影像质量、飞行质量等),查看“航摄验收报告”: — 是否影像清晰,框标完整,有无云层覆盖,摄影死角等; — 飞行方向,相片倾斜角,航摄比例尺,航高及航高差,摄影日期与时间、航 向旁向重叠,航摄比例尺等 ; b) 相机参数,查看航摄仪鉴定表: 1) 相机检测数据 — 框标坐标、像主点坐标,自准直点坐标(含坐标系及框标点号分布略图); — 检定焦距; 4.2.2 地形图资料 a) 成图年代,成图方法,采用的大地基准,高程基准,等高距,版图式等。 b) 成图材料(印刷图,薄膜图,刻图)与类型(合版图,分版图) c) 原图若是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则应准备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变换所需的每幅图图廓点坐标改正数与公里网坐标改正数。原图若不是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则应提供每幅图不同高程系统之间的改正值。 5.1 DEM格网点间距及高程精度 a)DEM 格网间距12.5米,地形破碎及陡峭的地区可采用6.25米。 b)DEM格网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1的规定 c)全数字摄影测量按“一级”精度执行,一般情况下按“二级”精度要求执行; d)密林等隐蔽地区高程中误差按表1中数据1.5倍计; 2 e)DEM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按表1中数据1.2倍计; 表1 格网点高程中误差(m) 地形图基本DEM格网 地形类别 地面坡度 等高距(m) 间距(m) 一级 二级 三级 平 地 1 2?以下 12.5 0.5 0.7 1.0 丘陵地 2.5 2?~6? 12.5 1.2 1.7 2.5 山 地 5 6?~25? 12.5 2.5 3.3 5.0 高山地 10 25?以上 12.5 5.0 6.7 10.0 5.2 起止格网中心点坐标根据四个内图廓角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X 起=Xmax=[INT[MAX(X1,X2,X3,X4)/?d]+1]??d -?d/2 Y起=Ymin=[INT[MIN(Y1,Y2,Y3,Y4)/?d]]??d+?d/2 X止=Xmin=[INT[MIN(X1,X2,X3,X4)/?d]]??d+?d/2 Y止=Ymax=[INT[MAX(Y1,Y2,Y3,Y4)/?d]+1]??d-?d/2 (1) 式中:(X1,Y1)„(X4,Y4)为四个内图廓角点坐标,(+X指北,+Y指东)。 (Xmax,Ymin)为DEM起始格网中心坐标。 (Xmin,Ymax)为DEM终止格网中心坐标。 5.3 DEM上交成果范围: 为了便于接边检查,上交DEM数据成果范围应根据公式(1)计算的结果向外增加一排高 程格网点。 Xmax'= Xmax + ?d Ymin'= Ymin - ?d Xmin'= Xmin -?d Ymax'= Ymax + ?d (2) 所有同名格网点高程值之差应小于表1中格网点高程中误差。 同一投影带相邻图幅DEM可直接拼接,位于投影带边缘的图幅,应在公式(2)的基础上向带边缘方向增加三列有效高程格网点,以供处理带间DEM接边之需。 6生产流程与技术要求 DEM的生产目前主要采用二种方式: a)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 b) 数字摄影测量法。 6.1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 6.1.1 生产工艺流程 (见图1) 6.1.2 技术要求 3 6.1.2.1 地形图扫描 a) 根据图面要素特别是等高线密度选择扫描分辨率,一般不低于400dpi。 b) 根据扫描图像灰度直方图选择亮度值与阈值,确保二值化后不漏要素,尽量减少断 线和粘连。 6.1.2.2 定向与几何校正 栅格图像经定向与几何校正后,内图廓点、公里格网点的坐标与理论值偏差不大于1.0 米。 6.1.2.3 矢量化 a) 图形要素点线位置的采集误差,偏离栅格影像不大于一个象素。 b) 图形要素的分层与代码应正确无误。 c) 高程点、等高线无遗漏,高程赋值无误。 d) 在图幅范围内至少选择28个高程检查点数字化,其中每条图边附近各2点,其余点在图内均匀分布。该数据文件单独记盘,交质控部门保存。 e) 与西北图幅接边,包括位置接边和属性接边。 6.1.2.4与邻图等高线拼接 就目前的作业水平和技术手段而言,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a) 与周边8幅图进行等高线、高程点拼接后,按内图廓的外接矩形外扩20个格网间距(250m)的范围进行裁切;对于平坦地区,外扩范围内没有等高线,则应继续外扩直至含有 高程点,保证构TIN的范围能覆盖全图幅。 b) 为了大面积构TIN,并内插DEM ,可将测区内任意多幅图(软硬件允许时)高程信息层拼接在一起。 6.1.2.5 构TIN a) TIN图形与等高线底图叠合,无异常三角形(包括不合理的平三角形与跨越等高线的 狭长三角形等)。 b) 生成TIN的线网透视图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测,应无高程异常而显现的粗差点、线或 区域。 6.1.2.6 内插DEM a) 由DEM反生成的等高线与原图等高线按公里格网叠合检查,同名等高线偏移不大于 1/2等高距。 b) 平差后所有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一致。 6.1.2.7 元数据文件内容正确、无遗漏。 6.2 数字摄影测量法 6.2.1 生产工艺流程(见图2) 6.2.2 技术要求 6.2.2.1 影像扫描 4 a) 扫描分辨率的选择 如该影像数据需供制作数字正射影像(DOM)使用,则扫描分辨率的选择按《1:10000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技术规程有关内容执行。 一般情况下,以对应的地面分辨率为0.8~1.0m进行测算,即像片比例尺1:35000,选择25μm,像片比例尺1:25000,选择35μm。 b) 扫描参数的测定与设置 扫描影像的灰度直方图在0~255间并近似正态分布。 c) 扫描质量 扫描影像清晰,框标完整。 6.2.2.2 定向精度要求(见表2) 定向精度要求 表2 绝对定向(m) 限差 内定向(mm) 相对定向(mm) 地类 平面 高程 平地 2(3*) 0.3 丘陵 0.01 0.015 2(3*) 0.75 山地 (0.02*) 3(4*) 1.5 高山地 3(4*) 2.25 注: 1 括号内*为允许个别点出现的残差值。 2 相对定向点数量一般不少于50点,且基本均匀分布。 6.2.2.3 DEM精度要求 a) DEM格网间距12.5m。 b) 凡是用于内插DEM的数据(如视差曲线、像方格网模型等),均应通过影像立体模型 配准,进行人机交互编辑,改正自动匹配造成的误差以及森林、楼宇高差,使之切准地面, 去除粗差。 6.2.2.4 DEM拼接 a) 单模型DEM之间应至少有2~3个格网的重叠带。 b) 同名格网上高程较差不超过2格网点高程中误差。 c) 平差后,所有同名格网点高程应一致。 6.2.2.5 图幅DEM裁切 按按照DEM上交成果范围进行裁切。 6.2.2.6元数据文件内容正确,无遗漏。 5 印刷地形图 合版、分版二底图 印刷地形图 扫 描 预处理 N 预处理图 检 查 Y 定向与校正 N 检查 Y DRG数据 矢量化、赋值、编辑 N 检 查 高程检测点 Y 数据 地形层 水域层 推测区层 FEAPT层 与邻图拼接 构 TIN N 检查 Y 内插DEM 裁 切 文本文件制 作 接 边 N 检查 Y DEM数据 地形数据 水域数据 推测区数据 FEAPT数据 元数据文件 检查 验收 修改 刻盘/记带,入库 磁带/光盘 图1 生产工艺流程 6 航摄底片 相机文件 空中三角测量成果 扫描参数设置 控制点 像片定向 高程检测点 信息文件 参数文件 数据文件 影象扫描 N 检查 Y 影象栅格数据 定 内定向 向 相对定向 绝对定向 重建立体模型 N 检查 Y 核线影象重采样 量测特征点、线 面状水域量测 推测区范围量测 检查 N Y 影像相关 地形信息编辑 内插DEM N 检查 Y 单模型DEM数据 DEM拼接 文本文件制作 图幅DEM裁切 检查 N Y 元数据文件 DEM数据 检查、验收、修改 刻盘/记带/入库 磁带/光盘 图 2 生产工艺流程图 7 7.1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方法 7.1.1 作业要求 7.1.1.1 预处理 a) 作业准备 — 原图为刻图膜的先翻晒二底图; — 按矢量化软件与技术要求,建立图层控制模板,设置图层属性项及其字段名,字段 类型,字节数及显示色等; — 建立测区文件管理的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路径。 b) 地形图预处理 — 图幅等高线接边检查,特别是等高距不相同的相邻图幅,有矛盾处应作出标示并提 出处理方法并进行修正; — 选择高程检测点的点位以及推测区;并在图边标示图例。 7.1.1.2 地图扫描 a) 选择适当的扫描分辨率。 b) 通过试验选择恰当的图像亮度值与阈值。 c) 尽可能减少数据量 — 公里网线尽可能放置得与扫描缝隙平行; — 超出图廓整饰信息范围之外的无用数据裁去。 7.1.1.3定向与几何校正 a)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坐标变换公式。 b) 设置地图重采样分辨率。一般采用其原始扫描分辨率,最临近点法重采样。 c) 坐标转换。如要将1954年北京坐标系转换为1980西安坐标系,则应根据内图廓点和公里格网点坐标改正参数,换算至1980西安系坐标,再根据该数据进行定向与几何校正。 d) 根据坐标变换公式确定控制点个数,选择点位位置 — 相似变换,至少量测两点(内图廓的对角),再加另两角点作为多余观测; — 仿射变换,至少量测三点(三内图廓点),再加上一角点作为多余观测; — 双线性变换,至少量测四个内图廓点,再在图幅中部加测1~2个格网点; — 二次多项式变换,至少量测六点(内图廓点四角,图内均匀分布两个格网点), 另加三个以上格网点; — 逐格网几何校正。如图幅几何变形无规律,导致整幅图坐标变换残差超限,则应 采取逐格网双线性变换或三角网仿射变换,此时无需多余观测点。 e) 依次切准点位录入其坐标量测定向点时,应在放大状态使光标精确对准栅格影像的 点位中心。 f) 平差计算,检查残差,如超限应分析原因,对可疑点重测重算。必要时,提升几何校 8 正的坐标变换方式,直至合格。 7.1.1.4矢量化 a) 综合版地形图通常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矢量化,对分版的等高线要素可采用自动矢量 化。 b) 对采用“流”或“管道”方式自动跟踪线划要素的软件,应根据操作手册恰当选择 配置参数,既保证线划位置精度,又有效控制采样点的密度,减少数据冗余,保证构TIN时 三角网与等高线之间关系合理。一般情况下,管道半径控制在1m,管长平地设置为50m,丘陵30m,山地10m左右。 c) 等高线应连续,地貌符号(如陡崖、斜坡、双线冲沟等)要尽可能转变为等高线表 示,但应根据其地形特征合理反映变坡线的位置。如原图等高线太密,只绘计曲线省略首曲 线而补连的工作量又大时,只要是等坡度可不作连通处理,但曲线断头处理要整齐,方向保 持一致,避免构TIN时出现不合理三角形导致地形失真。 d) 封闭水域(面积超过图上25mm2的水库、湖泊等)应将水涯线作为具有相同高程的“等 高线”来采集,水涯线高程应与上下游及周边的等高线高程点的高程相协调,不矛盾,构TIN 时形成合理的“平三角形”。双线河按水涯线采集。当面状水域跨图幅时,则以图廓线为辅助 线进行封闭。 e) 推测区范围的采集。高程精度达不到精度要求的区域应数字化其边界,作为高程推 测区提供给用户注意其使用后果。譬如: — 草绘等高线的区域(含雪域); — 大范围内(图上面积1.5×1.5cm2以上)无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又达不到规定密 2度(5点/km)的城镇街区、沼泽、乱掘地等; 2— 以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大于1.5×1.5cm)的地貌区(如陡石山、沙丘等); — 海域(含具有水深点、等深线的水域)。 f) 矢量地形数据的内容与分层 为便于矢量地形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对要素内容进行分层并赋代码(见表3、表4)。 g) 高程检测点的采集 根据预处理的要求,在图内采集高程检测点,测完后形成检查点文件,存盘交质控部 门。 7.1.1.5数据接边 a) 矢量数据接边包含位置接边与属性接边。 1) 属性接边。首先检查要素代码与高程的正确性,保证同属性要素才能接边。 2) 位置接边。接边时,要考虑接边后要素几何形态的合理性,如等高线平滑自然, 防止硬接。具体可根据以下原则处理: — 接边差<3米,可只移动一方接边。 — 接边差3~6米,两边向中间各移一半。 9 — 接边差>6米,应检查分析原因,再作处理。一般处理原则是:根据成图方 法 矢量地形数据的内容与分层 表3 层名 要素内容 几何特征 临时代码 备注 地形信息层 高程点 点 101 含具有地表高程能参与构TERLK 水深点 点 102 TIN的三角点、水准点等 等高线 线 201 等深线 线 202 水域层 水库、湖泊水涯线 线面 301 WTLNT 岛周边的水涯线 线面 304 海岸线 线 302 辅助线 线 305 用于构造面状水域 推测区层 推测区范围 面 401 * EIANT 双线河水涯线 线面 303 * 辅助高程层软件内插的高程点 点 501 用于构TIN,防止出现不FEAPT 合理的“平三角形” 公里网层 54 图廓线 线 601 * NETLN 54公里网 线 602 * 80 图廓线 线 603 * 80 公里网 线 604 * 注:带*者无高程信息,不参与构TIN。 各层属性项及其定义 表4 输入输出小数后层次 属性表 项名 特征 类型 宽度 宽度 位数 CODE 临时代码 3 3 I - *.PAT TERLK *.AAT ELEV 高程 8 8 N 2 CODE 临时代码 3 3 I - WTLNT *.PAT ELEV 高程 8 8 N 2 EIANT *.PAT CODE 临时代码 3 3 I - CODE 临时代码 3 3 I - FEAPT *.PAT ELEV 高程 8 8 N 2 NETLN *.AAT CODE 临时代码 3 3 I - 低精度向高精度靠,根据成图时间旧数据向新数据靠,两边情况完全等同时各改一半强行接 边。 不同等高距的图幅接边,只接同高程的等高线。 跨带接边,需将邻带图幅进行投影变换成为本带坐标再进行矢量数据接边,接好边再反 变换回去。 相邻图幅采用不同高程基准时,等高线不作接边,而采用软件将非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 10 图幅高程改正叠加至该图幅的所有高程数据上,然后直接拼接构TIN。 相邻图幅采用不同的大地基准或不同的平面坐标系时,应在统一到1980西安坐标系的基础上,补充可能出现的裂隙带内的数据后再进行接边。 b) 与周边图拼接。将中心图幅与周边8幅图数据一起调入自动进行拼接。 矢量数据裁切。根据构TIN需要,对地形数据进行外扩矩形裁切,一般比原图廓线外扩100~300m,以涵盖到周边图幅的等高线与高程点为原则,故山地、丘陵地外扩范围可小些,而平 地则应相应加大,保证图廓边缘三角网的正常构建以及内插DEM的精度。 7.1.1.6构TIN a) 构TIN前先利用软件对地形信息数据进行预处理: — 检查有无隐藏的高程粗差; — 对同一条等高线上采样间距过大的高程点列进行内插加密处理,避免出现三角 形跨越等高线; — 对山头或凹地无高程点的闭合等高线,狭长而坡缓的谷底,无高程点的垭口等 处,由软件自动内插特征点或特征线,用于构TIN,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平三角形”。 b) 构TIN,检查其合理性,并作优化处理: — 将TIN三角网与等高线以不同颜色叠合显示作屏幕检查; — 将“平三角形”区域用颜色普染显示; — 对不合理的平三角形内部进行加高程点编辑,然后再重构TIN; — 对跨越中间等高线而构成的非等坡三角形进行检查与加点处理。 7.1.1.7 内插DEM与DEM编辑 a) 输入格网间距(12.5米 或6.25米)。 b) 内插DEM。 c) 用内插的DEM反生成等高线,使之与原始等高线按不同色叠合显示。 d) 检查同名等高线的偏离值,对超出限差的区域进行DEM的点编辑与面编辑。 注:应将此视为全面检查DEM与原始等高线高程是否保持一致、有无粗差的主要检测手 段。 7.1.1.8 DEM的裁切与接边 a) 按DEM上交成果范围进行裁切。 b) 与邻图DEM接边 — 按本图幅只负责与西、北及西北向的三幅邻图接边的规则进行; — 对相邻图幅DEM重叠区内同名格网点高程误差进行统计分析,保留接边报告数 据,对于大于2倍中误差的点需一一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不可简单取均值; — 相邻图幅采用不同等高距时,其允许的接边误差以大等高距计算; — 在限差范围内的格网点上,取两个(或三个)同名点高程的平均值作为该点高程。 7.1.1.9文本文件制作 11 a) 采用相应软件,按GB/T XXXXX《基础地理信息产品1:10000数字高程模型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元数据项逐一录入。 b) 采用相应软件,按GB/T17798中所规定的“格网数据交换格式”制作DEM信息文件。 7.1.2 质量控制 每个工序完成后都必须由检查员检查、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并签名。 7.1.2.1 预处理 a) 图层控制模板设置无误。 b) 扫描用的原图平整,无缺陷。 c) 预处理图处理恰当。 7.1.2.2地图扫描 a) 扫描范围覆盖全图。 b) 内图廓点、公里网点影像清晰。 c) 地形图图像清晰,颜色偏差小,断线少,粘连少,无扫描带错位,无漏洞。 7.1.2.3 定向与几何校正 保存定向报告数据文件,查看点位中误差与坐标残差是否超限。 7.1.2.4 矢量化 a) 要素分层、代码正确。 b) 要素(特别是等高线、高程点)无漏采或重采。 c) 高程赋值正确,无遗漏,应采用软件进行自动检测。 d) 要素数字化位置相对于DRG偏离不大于1个象素(约地面1m)。 具体操作: — 屏幕检查,矢、栅数据叠合检查错漏移位;通过符号化或色彩设置检查分层与代码; — 输出一张矢量化的回放图,对数据进行综合检查。 7.1.2.5数据接边 图幅间位置与属性接边无差错。 7.1.2.6 构TIN a) 确保所构TIN的每个三角形内部地形满足同向等坡的特征。 b) 无不合理的“平三角形”。 7.1.2.7 内插DEM与DEM编辑 a) DEM高程与等高线、高程点、水涯线高程在容差1/2等高距的范围内完全保持一致。 b) 静止水域范围内的DEM高程一致,双线河内的DEM高程应自上而下平缓过渡,无矛盾,无噪声。 c) 如需要,也可利用DEM制作黑白或彩色晕渲图或三维透视图等手段检查有无大粗差 出现及水域高程的合理性。 7.1.2.8 DEM的裁切与接边 12 a) DEM高程接边限差以1个等高距进行控制。 b) 接边后,相邻图幅DEM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必须唯一。 7.1.2.9 文本文件制作 a) 数据项数正确。 a) 数据项中,必选项的内容不得空缺。 b) 数据项中的内容填写正确。 7.2 数字摄影测量法 7.2.1作业方法 7.2.1.1 影像扫描 a) 扫描参数的设置 — 按技术设计分析,确定扫描分辩率; — 测定影像灰度并作线性变换调整,使整幅影像灰度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同 一航线或整个摄区如影像色调基本一致,可采用首、尾片及中间一片进行测试,如果结果相 近,则取中数作为统一的扫描参数使用。否则应分区、分段甚至分片调整其灰度直方图。 b) 确定扫描范围 在保证全部框标影像齐全的前提下,缩小扫描范围,减少影像数据量。 7.2.1.2建立有关的参数文件 a) 建立空三加密成果数据文件: 1) 像控点坐标文件(亦可由全野外测量提供),供按传统方法建立立体模型(内定 向、相对定向)后的绝对定向使用。 — 该文件为ASCII码文件,一点一行,依序排列: 点号 X坐标(北向) Y坐标(东向) Z(高程) — 单位为m,取至小数两位; — 控制点点号必须唯一,不能重号; 2) 像片定向参数文件 当采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则可获得每张像片精确的6个外方位元素及其空间坐标变换的9个旋转矩阵参数。 利用这些数据,在左右片内定向完成之后,即可直接导入快速重建立体模型,省去相对 定向、绝对定向过程。 3) 文件命名根据所采用软件的要求设定。 b) 建立相机参数文件,供像片内定向用。 1) 内容包括:焦距,框标坐标,像主点与自准直点坐标,径向畸变差等; 2) 根据像片上仪表位置与坐标系略图,按框标位置与编号输入框标坐标值以及其 它各项参数; 对于未经严格检测的相机参数,如只有框标距而无框标坐标,则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处 13 理。 3) 文件命名根据所采用软件的要求设定。 c) 建立检测点坐标文件,供质控部门最终检测DEM高程精度使用。 — 文件的内容、数据格式与像控点坐标文件相同; — 该数据文件作为“保密点”信息单独记盘交质控部门暂存。 d) 建立项目参数文件(可选,根据软件需要) — 参数内容:航摄比例尺,成图比例尺,等高距,DEM格网间距,正射影像地面分辨率等; — 各类文件的文件名和实际路径,如控制点坐标文件,相机文件,作业区文件等。 e) 模型参数文件(可选,根据软件需要) — 每一模型建立一个模型参数文件 7.2.1.3 定向建模 a) 内定向 — 自动搜寻4个框标,并使之放大同时显示于屏幕上; — 自动量测计算; — 检查定向精度,若不满意可选择人工精确对准重测框标点位,重新定向计算直 至达到要求。 b) 建模有二种方式: 1) 相对定向、绝对定向方式。 — 自动相对定向。自动寻找匹配准点,一般单模型内不少于50点,且均匀分布; 根据需要,在一些困难区域(如水域等缺乏纹理的地方)以及局部配准失真处的附近, 人工加测一些相对定向点; 相对定向计算完成后,查看中误差。如必要可进一步分析误差分布规律,采取修测加测 措施,直至满足要求。 — 人机交互绝对定向。先选取易于辨认的两个像控点精确照准后作概略绝对定向,计 算机将自动引导到其余点位,依次量测,完成绝对定向。检查定向点坐标残差,若超限则进 行单点或全部重测,直至符合限差规定。 2) 自动建模方式。 内定向后,自动导入像片定向参数完成建模。立体检查模型内上下视差及像控点平面高 程是否在限差范围之内,如超出则局部作适当微调。 7.2.1.4核线影像重采样 a) 由软件自动进行。对于不同软件,核线重采样可在相对定向后亦可在绝对定向后进 行。 b) 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或双三次卷积内插,分辨率保持不变。 c) 为减少数据量,一般只在立体模型范围内重采样,具体控制在四个像控点连线外扩 14 10mm(像片上)的范围之内。 7.2.1.5 量测特征点、线 a) 量测特征点、线(分层赋代码),用于提高影像自动立体配准的精度。 — 水系:河流、湖泊、水库、海岸线等(如已进行过数字线划地图DLG量测,则 可直接引用); — 特征点:山顶、凹地、鞍部等; — 特征线:主要的山脊线、沟谷线、断裂线、变坡线等。 b) 量测高程推测区范围(分层赋代码) — 喀斯特地貌区,移动沙丘区; — 无法准确量测高程的其它区域。 c) 量测高程空白区范围(如果有分层赋代码) — 航摄漏洞,云块阴影覆盖区; — 其它无法量测高程的区域。 d) 量测高程检查点(如无其它检测手段),用于DEM精度检测,其数据单独记盘交质控部门暂管。 — 点位(平面兼顾高程)均匀分布; — 点数由技术设计书具体提出。 7.2.1.6自动影像匹配,生成像方格网立体高程模型 等视差曲线方式 a) 在相对定向形成的影像匹配控制点以及人工增补的地形控制点基础上,自动进行左 右影像立体配准,并形成等视差曲线。 b) 人工立体观测检查匹配点与等视差曲线是否都切准地面立体模型,否则应进行像方 立体编辑,包括重新定向与匹配、点编辑、面编辑等方法。对于面编辑应先将区域边界用封 闭多边形标定,再修正其高程,如面状水域可将其强制压平,房屋密集区、森林植被覆盖区 使高程整体升降,最终将等视差曲线修正到地面。 大、中格网递进加密方式 a) 借助特征点、线自动匹配生成像方大格网DEM,并在智能步进扫描大格网的同时,人工监视各个格网点是否切准地面,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人机交互作点编辑。 b) 在此基础上生成像方中格网DEM,并采用分块方式逐块对竖状排列的中格网点高程进 行点编辑,使每点高程都贴近地表。 7.2.1.7 内插物方DEM a) 在像方格网DEM基础上,采用双线性内插或构TIN内插方式生成地面(物方)12.5m 格网间距的DEM。 b) 单模型物方DEM范围:像控点连线外扩100m。 c) 根据需要,可通过“四体漫游”检查DEM与模型的吻合情况,特别是沟谷等断裂线 15 附近的点,如不符则应进行编辑(物方或像方)。亦可通过生成左右片数字正射影像,配成零 立体影像进行DEM粗差检测。 7.2.1.8 图幅内的单模型DEM拼接 a) 在DEM拼接环境下将图幅内的所有DEM模型进行拼接,检查覆盖范围,有无漏洞。 如有,则应对所缺的DEM格网点进行精确定位(X,Y坐标),然后设法补测。 b) 对单模型DEM重叠区内同名格网点的高程较差进行统计分析,大于3倍高程中误差的点视为粗差,分析原因,上模型重测。合乎限差要求后,取两边中数作为重叠区内各个格网 点的高程。 7.2.1.9 图幅DEM裁切 a) 按DEM上交成果范围进行裁切。 b) 由于相邻图幅边的DEM通常是由同一单模型DEM裁切而得,故一般不存在图幅DEM接 边的问题。 7.2.1.10 文本文件制作 同7.1.1.9。 7.2.2 质量控制 每个工序完成后都必须由检查员检查、记录并签名。 7.2.2.1影像扫描 a) 影像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 b) 框标完整清晰。 7.2.2.2 建立有关的参数文件 所有文件参数均应与原始数据核对,保证正确,其中特别是相机参数中的坐标系,问题 比较隐蔽,应认真核查,谨防出错。 7.2.2.3定向建模 b) 内定向精度在限差之内。 c) 建模后,模型内的影像上下视差以及像控点的坐标与高程符合在限差要求。 7.2.2.4量测特征点、线 a) 主要特征点、线选择恰当,无遗漏。 b) 高程检查点精度可靠。 7.2.2.5自动影像匹配,生成像方格网立体高程模型 a) 确保匹配点与等视差曲线立体切准地面。 b) 保证像方格网DEM切准地面。 c) 像方格网点高程精度要求应比最终DEM(物方)的精度要高,一般以提高20%进行控 制。 7.2.2.6内插物方DEM 保证内插后的物方格网DEM切准地面,误差控制在两倍中误差范围内。 16 7.2.2.7图幅内的单模型DEM拼接 a) 单模型DEM接边高程中误差符合规定要求,其中2~3倍高程中误差内的点数不超过总点数4%。 b) 正常情况下图幅内DEM不得出现漏洞。 7.2.2.8图幅DEM裁切 同7.1.2.8。 7.2.2.9文本文件制作 同7.1.2.9。 8.1 文件命名 参照CH/T 1005-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有关约定执行。 8.2 文件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的数据文件应在局域网服务器上集中统一管理,包括:数据源文件,重要的 中间成果文件,最终产品文件等。具体可按一个摄区以及1:50000或1:100000图幅为单元形 成文件树目录进行管理。 8.2.1 影像数据文件(见图3) PHOTOSCAN 9812(摄区代号) …… 1703.TIF(某片的数据) …… 图3 影像数据文件 一般情况下,扫描合格的影像数据文件录入CD-ROM或8 mm磁带,作为原始资料长期保存。 8.2.2 纠正后的地图扫描数据(见图4) MAPSCAN F49D003011(1:100000图幅) …… F49G017081.TIF(1:10000扫描数据) …… 图4 纠正后的地图扫描数据 8.2.3 DEM数据(见图5) 17 a) DEM F49D003011(1:100000) F49G017081(1:10000) *.DEM *.MAT 图5 DEM数据(矢量化法) b) 全数字法生成DEM: 其数据只上交*.DEM与*.MAT. 9.1 归档登记 对数据产品及有关文档资料根据《测绘成果管理规定》要求,认真清理,按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规定内 容逐项登记,形成产品清单,检查无误后正式归档。 9.2 产品内容 a) 数据文件(见表5) 表5 数据文件 内容 格式 操作系统 介质 备注 DEM数据 GB交换格式,BIL Unix/Windows 磁带\光盘 地形信息数据 GB交换格式,EOO Unix/Windows 磁带\光盘 可选 推测区数据 GB交换格式,EOO Unix/Windows 磁带\光盘 可选 辅助高程数据 GB交换格式,EOO Unix/Windows 磁带\光盘 可选 地形图DRG数据 GB交换格式,TIFF Unix/Windows 磁带\光盘 可选 影像数据 GB交换格式,TIFF Unix/Windows 磁带\光盘 可选 元数据 ASCII Unix/Windows 磁带\光盘 注:对于DEM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三者应分别刻盘或记带。 b) 图文件(可选) 1) 印刷地形图 2) 预处理图 c) 文档文件 1) 资料清单 2) 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报告 18 3) 文档簿 4) 验收报告 9.3 产品包装 按CH/T XXXXX-XXXX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有关规 定执行。 a) 包装要求 对于数字产品的记录介质(包括磁盘或磁带)都需进行内包装与外包装。 b) 产品标签 在记录介质与其包装上都要粘贴产品标识。 产品标签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码、主要技术指标、数据文件名、产品的生 产单位与生产日期等。 19
本文档为【1:10000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