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举报
开通vip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 文章编号 :1000 - 5461 200001 - 0074 - 08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陈祥锋, 贾海林, 刘苍字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上海 200062 摘要 : 该文主要根据现场采集的 126 个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 ,运用对应分析和 C - M 图等方法 ,结合地貌和水动力条件 ,划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动力沉积环境 ,即潮流沉积环境 、 潮流波浪混合沉环境和波浪沉积环境 ,并进...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 文章编号 :1000 - 5461 200001 - 0074 - 08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陈祥锋, 贾海林, 刘苍字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 实验室 17025实验室iso17025实验室认可实验室检查项目微生物实验室标识重点实验室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上海 200062 摘要 : 该文主要根据现场采集的 126 个沉积物样品的粒度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资料 ,运用对应分析和 C - M 图等方法 ,结合地貌和水动力条件 ,划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动力沉积环境 ,即潮流沉积环境 、 潮流波浪混合沉环境和波浪沉积环境 ,并进一步探讨各沉积环境的动力沉积机制 。 关键词 : 连云港南部 ; 粒度特征值 ; 对应分析 ; 动力沉积环境 中图分类号 : P736 . 211 文献标识码 : A 连云港为我国沿海开放港口之一 ,为陇海铁路的终端和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 ,并且连 云港南部是淮北盐场所在地 ,正在兴建的田湾核电站也位于该岸段上 。因此该区具有重要 的区位优势和开发潜力 ,研究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及其动力条件的关系 ,有利于加深 认识海岸的发育规律 ,丰富海岸动力地貌和动力沉积学的研究内容 ,也可为连云港南部海岸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港口 、核电站等重大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建设 ,以及护岸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 1 地貌概况 本文研究的区域为连云港南部近岸 ( ) 带 ,北起旗台嘴 ,南到刘圩港 图 1,恰为 山地和平原结合带 。北部海岸背负峻峭 的云台 山 , 南 部 海 岸 依 附 于 广 袤 的 淮 北 平原 。北部岸段 ,岬角与海湾交错分布 , 岬角处 每 有 海 蚀 平 台 和 海 蚀 崖 , 滩 坡 较 大 ,海湾 内 发 育 沙 滩 , 而 水 下 地 形 平 缓 , 且由细 粒 颗 粒 沉 积 物 组 成 , 具 有 淤 泥 质 海岸的 性 质 ; 南 部 岸 段 , 地 势 坦 荡 , 岸 线 平直 ,走向为 N W - SE ,属平原淤泥质海 岸 ,然而由于细物质供应减少 ,海岸侵蚀 作用加强 ,使得南部岸段岸滩物质粗化 , 从而具有某些砂质海岸的特征 。 黄河变 图 1连云港南部近岸带地形图迁对本区海岸地貌过程有着 1 Fig. 1 Topograp hy of nearshore go ne 深刻 的 影 响。在 黄 河 夺 淮 前 , 云 台 山 in sout hern Lianyungang 尚是兀立海中的岛屿 ,南部平原亦未浮 收稿日期 :1999 - 06 () 作者简介 :陈祥锋 1973,,男 ,硕士 ,现为复旦大学博士生. 露成陆 ,其时 ,北部岸滩为基岩砂质海岸 。1128 —1855 年 ,黄河夺淮入海期间 ,巨量泥沙的 堆积和扩散 。不仅塑造了南部的滨海平原和淤泥质海岸 ,而且 ,使北部基岩砂质海岸具有淤 泥质海岸的某些特征 。1855 年黄河北迁后 ,因泥沙骤减 ,南部淤泥质海岸由堆积型向侵蚀 型转化 。经过长期的调整 ,南部和北部均同时具有某些淤泥质和砂质海岸的特点 ,而且由于 海岸类型的不同 ,它们彼此又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 动力条件2 2 . 1 潮汐与潮流 连云港海域受控于黄海驻波系统的影响范围 。潮汐属浅海半日潮型 。M分潮无潮点 2 在 N34?30′, E120?10′位臵上 ,连云港北部的海州湾则为潮波波腹区 ,因此本研究区潮差较大 而流速很小 。潮差平均为 3 . 29 m ,最大可达 6 . 48 m ,这为潮滩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在一个全潮过程 ,近岸涨潮流流向基本向南 ,落潮流流向基本向北 ,涨潮流一般大于落 潮流 ,最大流速达 60cm/ s 以上 ,且出现在高低潮后一个小时 ,离岸较远 ,潮流呈明显的逆时 针向旋转流 。 2 . 2 波浪 ( ) 据连云港 大 西 山 海 洋 站 资 料 统 计 , H?0 . 6 m 的 概 率 P 为 0 . 41 ; P H?1 m=1/ 10 1/ 10 ( ) 0 . 02 , P H?3 m= 0 . 01 。破波带限于 ?0 m 线以内的概率为 0 . 93 ,在 - 2 m 线以内的概1/ 10 2 率为 0 . 99 ,即破波带范围扩至 - 2 m 线以外的可能性仅为 1 %。 2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 ,破浪入射线与法线的交角很小 ,近似 0?,加上长距离的底部摩擦 作用 ,波能大量衰减 ,使得波生流与潮流比差一个量级 ,所以波生流对泥沙输移及岸滩演变 影响甚为微弱 。 2 . 3 泥沙 本区沿岸水体的泥沙运动以悬沙运动为主 ,悬沙的浓度在由岸向海的横向分布上 ,随着 距离和水深的增加而递减 。破波带是本区沿岸水体中含沙量最高和泥沙运动最为强烈活跃 的地带 ,由于地形 、水深和沿岸破波带宽度的不同 ,不同水体的含沙浓度也有差别 。南部平 原海岸宽阔的浅滩区内 ,处在经常性的破波作用下 ,水体含沙量较高 ;北部基岩海岸 ,近岸滩 坡变陡 ,水深较大 ,破波带接近岸边且较窄 ,沿岸水体含沙量相对较低 。 由于本区沿岸水体中泥沙主要来自风浪的就地掀沙 ,所以含沙量一般较小 ,年平均含沙 3 量在 0 . 2,0 . 25 kg/ m。 3 近岸带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3 . 1 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 ( ) ( ) ( ) 本区沉积物主要 有 粉 砂 质 粘 土 T Y、粘 土 质 粉 砂 YT、粉 砂 T、砂 —粉 砂 —粘 土( ) ( ) ( ) () S T Y、粉砂质砂 TS和砂 S共 6 种类型 图 3 . 1。 () 沉积物的分布大体具有一定的规律 ,即由岸向海 ,沉积物从粗 —细 。沿岸海滩 潮滩及 其邻近滩坡 ,因波浪作用较强 ,海滩侵蚀 ,或因有陆源碎屑物质补给 ,而使沉积物较粗 ,以砂 为主 。水下浅滩 ,即研究区域东部和东南部水域 ,由于处在泥沙供应枯竭 ,水动力作用增强的宏观背景下 ,底部沉积物以原地物质的再悬浮 —再搬运为主 ,从而形成了分布较广的以粘 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的沉积区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 年 76 图 2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底质类型图 Fig. 2 Surface sediment type of nearshore go ne in sout hern Lianyungang 3 . 2 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是在 R 型和 Q 型因子分析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因子分析方法 ,同 时具有 R 型和 Q 型因子分析特点 ,可对数据处理作出比较合理的解析推断 。因此运用对应 3 ,4 分析方法是查明沉积物相互关系和确定其沉积作用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 Φ 选取本区 126 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对应分析 。以样品粒级百分量为变量 ,即 , < 0,Φ Φ Φ Φ Φ Φ Φ Φ Φ Φ Φ 0,1,1,2, 2 , 3, 3 , 4, 4 , 5, 5 , 6, 6 , 7, 7 , 8, 8 , 9, 9 , 10, 10 , 11, >Φ 11,共 13 个变量 ,通过计算机编程计算 ,对应分析结果见表 1 。 表 1 主因子特征值 Tab. 1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main factor ( )( )贡献率 % 累积贡献率 % 序号 特征值 1 0 . 706 48 . 58 48 . 58 2 0 . 431 29 . 66 77 . 94 3 0 . 107 7 . 36 85 . 30 4 0 . 101 6 . 59 91 . 89 λλλ上述结果表明 ,前三个特征值1 , 2 , 3 的累积贡献率已达 85 . 3 % ,故选前三个主因子 λλ( ) 可以较好反映各变量间的变化 。并由1 , 2 对应的特征向量可得 R 型因子 变量和 Q 型 () () ( ) ( ) 因子 样品载荷矩阵 见表 2 ,表 3。据此作出变量和样品在因子平面 F1 G1—F2 G2上 (() ) 的投影 见图 3 . 2。另经计算可以获得主因子对变量的绝对贡献率 见表 4。 从表 4 可知 ,对 F1 而言 ,变量 C4 ,C5 ,C6 ,C7 ,C8 ,C9 ,C10 , C13 较为重要 ,尤以 C4 为最 ( ) 大 ;对 F2 而言 ,变量 C4 ,C5 ,C8 相对重要 ,尤以 C5 的载荷值最大 。如图 3 ,在 F1 G1轴上 , ( ) 变量 C4 、C5 、C7 、C8 位于正值区 ,C9 、C10 、C13 位于负值区 ; 在 F2 G2轴上 , C5 、C8 均位于 负值区 。这些变量结合邻近的样品点 ,可将变量和样品划分成 ?、?、?、?四个区域 。不同 () ( ) ( ) 的区域 ,由于在 F1 G1、F2 G2不同的因子中 ,样品 变量的载荷值不同 ,它们所指示的沉 积特征和沉积环境也有相互差异 。 表 2 R 型分析因子载荷 表 3 Q型因子载荷 Tab. 3 Q - type factor score Tab. 2 R - t ype factor score F1 F2 G1 G2 变量 样口 Φ< 0 C1 5 . 826 0 . 273 1 - 3 . 436 0 . 657 Φ0,1 C2 4 . 550 - 1 . 537 2 6 . 376 3 . 484 Φ1,2 C3 3 . 870 - 0 . 625 3 - 3 . 409 0 . 643 Φ2,3 C4 4 . 470 5 . 033 4 - 3 . 134 0 . 497 Φ3,4 C5 5 . 382 - 3 . 892 5 - 2 . 794 0 . 218 Φ4,5 C6 1 . 143 - 1 . 244 6 - 0 . 537 - 0 . 687 Φ5,6 C7 2 . 635 - 1 . 026 7 - 0 . 726 - 0 . 643 Φ6,7 Φ7,8 C8 2 . 779 0 . 562 8 0 . 402 - 1 . 235 Φ8,9 C9 - 3 . 057 0 . 531 9 1 . 774 - 1 . 686 Φ9,10 C10 - 2 . 837 0 . 530 10 - 0 . 416 - 1 . 027 Φ10,11 C11 - 2 . 501 0 . 503 11 - 2 . 287 - 0 . 363 Φ> 11 C12 - 2 . 099 0 . 391 12 C13 - 3 . 433 0 . 638 如图 3 所示 ,第 ?沉积区中 ,主要位于第四象限 , F1 因子的载荷值全部落在正值区 , F2 因子的载荷值全落在负值区 ,关联的变量为 C2 、C5 。表明沉沉积物受强的动力作用控制 。 据分析得出 ,本区沉积物以砂为主 ,主要分布在黄窝 、田湾沙滩 ,以及烧香河以南的潮滩上 , 主要受到波浪作用制约 。 表 4 主因子对变量的绝对贡献率 Tab. 4 Absolute co nt ributio n of main factor to variable 变量 F1 F2 变量 F1 F2 Φ Φ ,71 . 308 1 . 098C8 6C1 < 00 . 478 0 . 020Φ C2 0,10 . 008 0 . 002 Φ C9 7,87 . 479 0 . 082 Φ C3 1,20 . 084 0 . 007Φ C10 8,91 . 084 0 . 069 Φ C4 2,39 . 093 3 . 2068Φ C11 9,100 . 653 0 . 048 Φ C5 3,43 . 857 9 . 70Φ C12 10,110 . 379 0 . 024 Φ C6 4,50 . 002 0 . 340 Φ C13 > 112 . 772 0 . 175 Φ C7 5,61 . 349 0 . 000 第 ?沉积区 ,主要位于第四象限 , F1 因子的载荷值落在正值区 , F2 绝大部分落在负值 区 ,关联变量为 C3 、C6 、C7 、C8 ,表明有较强的动力条件对沉积物产生作用 。据分析可得 ,本 区沉积物以砂 —粉砂 —粘土 、粉砂质砂 、粉砂为主 。以砂 —粉砂 —粘土为主的沉积物 ,主要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 年 78 分布在扒山头与烧香河之间的凹角 ,扒山头以南和研究区的东北部海域 ;粉砂沉积物主要分 布于黄窝水下岸坡和田湾 —刘圩港的水下岸坡 ;粉砂仅出现于小丁港 、刘圩港的潮滩上 。动 力作用主要是波浪和潮流混合作用 。 第 ?沉积区 ,位于第二 、第三象限 。F1 因子的载荷值落在负值区 , F2 因子的载荷值分属正 、负值区 ,关联的变量为 C9 、C10 、C11 、C12 、C13 ,说明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 ,动力作用较 弱 。分析可知 ,本区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为主 。粘土质粉砂分布于研究区的 东南部海域 ;粉砂质粘土则分布于研究区西部的潮下带 。动力条件以潮流作用为主 。 第 ?沉积区 ,经分析认为 ,该区受人工抛泥影响较大 ,其沉积物特征尚不足作为动力沉 积环境划分的判据 ,故此区域不予以考虑 。 图 3 连云港近岸带底质百分含量对应分析图 Fig. 3 Correspo ndence analysis of surface sediment percentage in sout hern Lianyungang 3 . 3 沉积环境分析 不同类型沉积物是不同沉积环境的反映 。根据上面对应分析结果 ,可以把研究区域划 分出不同的沉积环境 :第 ?沉积区为波浪沉积环境 ,第 ?沉积区为潮流波浪沉浪环境 ,第 ? 沉积区为潮流沉积环境 。 3 . 3 . 1 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沉积环境 本沉积环境沉积物较粗 ,砂的含量占绝对优势 ,一般 > 95 % ,仅含少量的粉砂 。相同沉 积环境的不同地区 ,其粒度结构也不尽相同 。 Φ 黄窝海滩砂较粗 ,为细中砂类型 , 以中砂含量最多 。M= 1 . 95 , 2 . 05, M= 2 . 01 ,d z ΦσΦ 2 . 11, = 0 . 33 , 0 . 39,分选好 ———极好 , S K= 0 . 07 , 0 . 13 , 近对称偏态 , Kg = 1 . 07 ,1 1 1 . 08 ,中等峰态 。田湾海滩砂为中细砂 ,以细砂为主 ,其含量 60,90 % ,中砂含量 < 40 % ,M d Φ ΦσΦ = 2 . 42,2 . 54,M= 2 . 28,2 . 46, = 0 . 23,0 . 44,分选好 ———极好 , S K= - 0 . 31,0 .z 1 1 34 ,多为负偏 , Kg = 1 . 57,1 . 86 ,峰态很窄 。 黄窝和田湾的海滩砂在概率曲线上 ,滚动组分 < 4 % ,悬浮组分约占 1 % ,跳跃组分 >95 % ,且均具有双跳跃现象 ,具有典型的前滨冲流带的沉积特征 。在 C - M 图上 ,沉积物主 要落在 O P 段向 PQ 段的过渡区 ,这表明了沉积物是在水动力作用较强的沉积环境中 ,以跳 () 跃沉积为主 ,同时也有部分滚动组分 图 4,显示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沉积环境特征 。 图 4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表层沉积物 C - M 图 Fig. 4 Surface sediment C - M pat tern of nearshore go ne in sout hern Lianyungang 黄窝 、田湾海滩砂较粗且分选好 ,与其所在地貌部位有关 ,其一是黄窝 、田湾海滩均位于 海湾内 ,不仅陆域山溪的间歇性水流提供了较多的陆源粗屑物质 ,而且两侧岬角也有部分粗 物质在波浪折射作用下向湾内输送 ;其二 ,黄窝 、田湾海滩滩坡较大 ,波浪破碎带较近岸边 , 波浪破碎产生的能量较大 ,且在冲回流作用下 ,使海滩砂反复簸选 ,形成分选好 —极好的中 细砂 。 () 烧香河 —刘圩港潮滩砂 平原海岸上的潮滩砂,是由于海岸侵蚀导致滩面物质粗化而 Φ Φ σ形成滩面细砂层 ,其中细砂含量占 80,96 % , M= 2 . 82,3 . 465, M= 2 . 40,3 . 63, = d z 1 Φ 0 . 31,1 . 53,分选好 —较差 , S K= - 0 . 69,0 . 70 ,偏态跨度从极负偏到极正偏 ,但以接近 1 于零的对称偏态为主 , Kg = 0 . 69,5 . 04 ,峰态宽至很窄均有 ,以窄 ———很窄为主 。在概率曲 线上 ,滚动组分 < 1 % ,悬浮组分占 10,15 % ,跳跃组分占 85 % ,未见明确的双跳跃现象 。在 ( ) C - M 图上 ,此沉积物主要位于 Q R 段 ,即以跳跃为主 图 4。上述特征也表明波浪作用是 塑造滩面的主要动力 。 烧香河 —刘圩港潮滩砂的粗化与黄河北迁后 ,泥沙来源中断有关 ,由于泥沙来源缺少 ,海岸侵蚀后退 ,潮滩滩坡增大 ,波浪作用增强 ,并逐渐取代潮流成为塑造该岸段滩地的主要 动力 ,并不断簸选沉积物 ,在波浪作用下 ,滩面泥沙经扰动 ,细粒部分悬扬后被水流带走 ,粗 粒部分残留下来 ,形成分选较好的细砂层 ,在滩面上并留有波浪作用形成滩脊 。 3 . 3 . 2 潮流波浪混合作用的沉积环境 本区沉积物有三种类型 ,即粉砂质砂 、砂 —粉砂 —粘土和粉砂 。 以粉砂 质 为 主 的 沉 积 物 中 , 粘 土 含 量 0 , 10 % , 粉 砂 含 量 24 , 33 % , 砂 的 含 量 65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 年 80 Φ ΦσΦ 69 % 。M= 3 . 0,3 . 8,M= 3 . 6,3 . 9, = 0 . 90,0 . 32,分选中等好 —差 ,S K= 0 . 29, d z 1 1 0 . 65 ,为正 —极正偏态 , Kg = 0 . 89,2 . 79 ,峰态中等 —窄 。在 C - M 图上 ,沉积物主要落在 () 跳跃沉积的范围 ,即以跳跃搬运为主 图 4。 以砂 —粉砂 —粘土为主的沉积物中 ,其砂 、粉砂和粘土的含量均在 20 %以上 。M= 4,d Φ Φ σ7,M= 5 . 5,1 . 10, = 3 . 1,4 . 1 ,分选差 —极差 , S K= 0 . 14,0 . 70 ,属正 —极正偏态 , z 1 1 Kg = 0 . 59,1 . 10 ,峰态宽 —中等 。在 C - M 图上 ,该沉积物主要分布在 ?区和 ?区的上部 , () 以均匀悬浮和跳跃沉积为主 图 4。 以粉砂为主的沉积物中 ,粘土含量 8,15 % ,粉砂含量 72,74 % ,砂含量 12,19 % 。M d Φ ΦσΦ = 4 . 5,6 . 5,M= 4 . 7,5 . 5, = 1 . 44,2 . 09,分选差 ,S K= 0 . 54,0 . 65 ,极正偏态 , Kgz 1 1 = 2 . 00,3 . 09 ,峰态很窄 。在 C - M 图上 ,沉积物落在 ?区 ,属弱紊流条件下的均匀悬浮与 () 跳跃沉积 图 4。以上沉积结构特征反映出本区动力条件为潮流波浪共同作用 。 该环境大体位于 - 2, - 5 m 的水下岸坡地带 。从物质组成上 ,既有少量陆源粗屑物质 ,又有海域的细粒沉积物 ,因而粗细混杂 ;从动力条件上 ,由于这一带处在波浪破碎带 ,可以导 致底部沉积物的扰动和沿底部推移 ,同时潮流也有一定的强度 ,流速可达 20,40cm/ s ,对细 粒悬浮泥沙的输移有重要作用 ,因而 ,在这一地带成为潮流波浪共同作用的沉积环境 。 3 . 3 . 3 以潮流作用为主的沉积环境 从对应分析的图上分析 ,本区沉积物主要有两种类型组成 ,即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 沉积物 。 Φ Φ σΦ 粘土质粉砂沉积物 ,M= 6 . 5,7 . 5,M= 6 . 5,8 . 0, = 2 . 5,3 . 5,分选差 , S K=d z 1 1 0 . 22,0 . 78 ,正偏 —极正偏态 , Kg = 0 . 70,1 . 27 ,峰态以宽 —中等为主 。粒级组分中 ,粘土 含量 30,50 % ,粉砂含量 > 50 % ,砂含量 3,10 % 。在 C - M 图上 ,此类沉积物大部分落在 () 海洋悬浮沉积区中 图 4。 Φ Φ σ粉砂质粘土沉积物 ,M> 7 . 8, M> 8 . 05, = 2 . 5,3 . 5 ,分选程度差 , S K= 0 . 31, d z 1 1 0 . 29 ,以正偏态为主 , Kg = 0 . 64,1 . 01 ,峰态宽至 —中等 ,以宽峰态居多 。粒级组分中 ,粘土 含量 > 50 % ,粉砂含量 30,50 % ,砂含量 < 30 % 。在 C - M 图上 ,沉积物落在海洋悬浮沉积 () 区 图 4。沉积物的特征反映出沉积的动力是以潮流作用为主 。 这一沉积环境一般位于 - 5 m 以深的海域 ,由于距岸较远 ,缺乏陆源物质的参与 ,而且水 深较大 ,使其处在破波带外侧 ,一般波浪影响不大 ,主要受潮流作用制约 ,沉积物以海域细粒 泥沙为主 ,并以悬浮搬运为泥沙运动的主要形式 。 在对应分析结果和 C - M 图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认为 ,由于动力条件差异 ,整个研究区 域沉积环境具有横向分异规律 : 即自岸向海从波浪沉积环境 ———潮流波浪混合沉积环境 ———潮流沉积环境 。 4 结论 () 研究区域的海岸为淤泥质 —砂质过渡类型的海岸 。在不同岸段 南 、北各具特点 ,北部 砂质海岸具有淤泥质海岸的某些特点 ;南部淤泥质海岸又具有砂质海岸的某些特点 。 连云 港南部近岸带的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 ,主要有粉砂质粘土 、粘土质粉砂 、粉砂 、砂 — 粉砂 —粘土 、粉砂质砂和砂等 6 种类型的沉积物 。通过对沉积结构参数的对应分析 ,结合动 力条件的分析 ,可以将本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动力沉积环境 : 潮流沉积 、潮流波浪混合沉积 和波浪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分布有一定规律 ,由岸向海为波浪沉积 、潮流波浪混合沉积和潮 流沉积环境 。 虞志英教授在外业和本文写作中给予了许多帮助 ,并提出宝贵意见 ,谨致谢枕 。 [ 参 考 文 献 ] ( ) 1 王宝灿 ,虞志英 ,刘苍字等. 海州湾岸滩演变过程和泥沙流动向J . 海洋学报 ,1980 ,2 1:79,96 . 2 虞志英 ,金缪 ,陈德昌等. 淤泥质海岸近岸带水动力特征及人工吹泥条件下的岸滩演变 ———以连云港为例 J .华 ( ) ,1986 ,3 :88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89 . 余金生 ,李裕伟. 地质因子分析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3 ( ) 4 陈祥锋 ,马淑燕 ,刘苍字. 闽江口动力沉积特征的探讨J . 海洋通报 ,1998 ,17 6:40,47 . Sedimentary Character and Sedimentary Environ ment of Nearshore Zone in Southern L ianyungang CHEN Xiang - feng ,J IA Hai - lin ,L IU Cang - zi ( S t ate Key L ab of Est ua ri ne a n d Coast al Resea rch , I nst i t ute of Est ua ri ne a n d Coast al Resea rch , East Chi na N or m al U2 )ni versi t y , S ha n ghai 200062 , Chi na Abstract : This paper , based o n lot s of field data and t he p redecessor’s achievement s as well as t he grain size values of t he bot to m materials which co me f ro m 126 samples almost covering t he whole re2 search dist rict , applying t he multielement analysis - correspo ndence analysis and C - M diagram , etc , dist ributes t he research dist rict into t hree types of sediment enviro nment , t he tide depositio n , t he tide - wave mixed depositio n and t he wave depositio n enviro nment s. Furt her more , t he paper analyzes t he sediment mechanism in each sedimentary enviro nment . Key words : grain size value ; correspo ndent analysis ; sedimentary enviro nment
本文档为【连云港南部近岸带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5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