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目录 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清光绪年间(年)后,改县辖

目录 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清光绪年间(年)后,改县辖

举报
开通vip

目录 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清光绪年间(年)后,改县辖目录 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清光绪年间(年)后,改县辖 目 录 第一编 村落沿革 第一章 沁水营村原貌图(解放初) .......................... 2 第二章 村域 .............................................. 2 第三章 沿革 .............................................. 3 第一节 建村初始 ....................................... 3 ...

目录 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清光绪年间(年)后,改县辖
目录 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清光绪年间(年)后,改县辖 目 录 第一编 村落沿革 第一章 沁水营村原貌图(解放初) .......................... 2 第二章 村域 .............................................. 2 第三章 沿革 .............................................. 3 第一节 建村初始 ....................................... 3 第二节 明、清时期 ..................................... 7 第三节 民国时期 ....................................... 8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 .................................. 12 第 1 页 沁水营村历史悠久,为明朝初年由山西省沁水县迁徙而来的16姓18户移民形成的古村落。形成初始,18户移民以原籍山西沁水县名命名为村名——沁水营。“沁水营亦曰观音寺,又曰小马房”(《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村镇二一),一个村有三个村名,盖因原村中偏西有一南北走向的道沟(现村沁水路)把全村隔成两半,东半边村中有座观音寺庙,故称为“观音寺”;西半边村中养过马,故称“小马房”;全村总称为沁水营,故一村有三名。该村坐落于凤河北岸,属凤河两岸“七十二连营”之一。 第一章 沁水营村原貌图(解放初) 第二章 村域 沁水营村地理坐标东经116º35'00.78"、北纬39º41'57.75",现属北京市东南郊。距北京城区25公里,距大兴区政府所在地黄村东偏南21.5公里。南隔凤河与白庙村相望,西与窦营、靳七营毗邻,北距朱脑村2公里,东临长子营镇政府400米,东南沿凤河距离采育镇 第 2 页 4公里,西距石州营村3公里。村域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村域面积2.59平方公里,村址面积34.1万平方米。 第三章 沿革 第一节 建村初始 据清(《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村镇二一)记载:“春明梦余録: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旧名之也„„首良牧林衡嘉蔬,所谓外光种也。统于上林苑署,即皇庄,不隶京府。乃勝国时沙漠地。永乐二年移山东、西民镇之,有恒产无恒赋,但以三畜为赋。计营五十八。旧有鹅鸭城、义犬庵在蕃育署„„今无考”。“勝国时”即指前朝,为元朝和辽金时代。“勝国时沙漠地”就是说元朝和辽金时代,采育地区属荒漠区。据文献记载,辽金时代直至元朝,青云店往东至凤河营的凤河沿岸散落着的村庄仅有回城(大、东回城)、采魏里(采育)、凤凰村(凤河营)、青闰店(青云店)、栗垡(立垡)、大谷店等村。沁水营在元朝和辽金时代并未建村。 明初,明太祖面对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顾炎武《日之录之余》卷十),提出:“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在 第 3 页 全国大范围内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从而掀开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序幕。自洪武六年(1373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的三十年间,从山西移民共10次,移民户数为“二十万八千二百一十一,(人)口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七百九十”(清康熙版《平阳府志》)。大量的移民屯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传位于其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推行“削藩” 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8本科2018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考核册答案 ,致使封地在燕京(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从燕京(今北京)率军南下进攻明都南京,号称“靖难之师”,所经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南军拉距作战。这次内战,前后持续了四年,这就是中原地区民间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红虫吃人”。据记载,燕军在战争中十分野蛮,抢掠屠杀甚为严重,“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仗,“(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明史.太宗本纪》)。战争造成了华北地区人烟稀少,人为地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无人区。进入南京后,燕王朱棣大肆杀戮,被杀害、灭族、株连处死者达数万人,称之为“瓜蔓抄”。这样,“靖难之役”又加剧了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荒芜人烟的局面,致使洪武移民后,又有永乐移民。 在明初有组织、大规模的18次移民中,共向现北京地区移民7次,分别是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 第 4 页 山西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当潞(长治)泽(晋城)之门户,扼平(临汾)蒲(运城)之咽喉。全县东西长约一百五十公里,南北宽约五十五公里,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6284.7公顷,占40%;低山丘陵面积132855.9公顷,占50%。耕地近五十万亩,林地面积10.28万公顷,2003年户籍人口206165人。明时隶冀宁道,清代属泽州府,现为山西省晋城(泽州)市管辖(摘自山西省《沁水县志》),史书中的山西地名“泽”即为晋城地区,含沁水县。在明初的18次移民中,山西省向北京地区移民7次,沁水县向北京地区移民共4次,即: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而明确移到采育地区的移民记录两次,即永乐二年(1404年)和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光绪顺天府志记录为:“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旧名之也。„„永乐二年,移山东、西民镇之„„计营五十八,”(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二十七)。“永乐五年(1407年)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临汾地区)、泽(晋城地区,含沁水县)、潞(长治地区)、山东登(登州地区)、莱(莱州地区)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采育属之),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由于大量的移民,仅蕃育署(今采育)一带就建营(村)五十八个。由此推断,沁水营建村的时间应为建文四年(1402 第 5 页 年)或永乐二年(1404年),永乐三年(1405年)亦或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二年(1404年)和永乐五年(1407年)建村的可能性最大。 据山西省沁水县志记载,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该县由7312户减少到6552户,减少760户,人口由53111人减少到40587人,减少12524人。到清初的顺治年间比明洪武年间户数减少了5950户,人口减少44462人。减少的原因除自然减少和战争损耗外,有很大一部分为移民减少。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名,也有以迁出县名为村名的,(《北京百科全书大兴卷》P241)记载:“七十二连营是大兴区东南凤河流域以营为名的村落的统称。明初,该地区曾隶属上林院监的蕃育署,自今山西、山东省移民至署辖境域内以牧养栽种为生,移民沿凤河两岸建村,多以营为名,共建58营,村民习称‘七十二连营’。七十二连营范围涉及今采育、青云店、长子营三个镇。由明初移民建村的共有60余村,其中以营为名的村落有44个,以移民原籍州县命名的村落有22个,如霍州营、解州营、赵县营、沁水营、孝义营等。” 经考证,由山西沁水县迁移来的移民共16姓18户,现已知有“郑、刘、张、韩、赵、豆、吕、冯、任、崔、李、涉、郭、康姓”等14姓16户移民到凤河北岸建村,为不忘祖居故里,特以原籍沁水县命名,村名为沁水营。已知14姓移民经600余年的繁衍生息,2009年达207户(含迁出本村户),占本村总户数的62.7%。14姓总人口712人(含迁出本村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69.5%。其中:郑姓18户,刘姓17户,张姓70户,崔姓10户,涉姓3户,李姓11户,韩 第 6 页 姓6户、赵姓3户、豆姓2户、吕姓8户、冯姓13户、任姓无,郭姓36户、康姓10户。其中张姓占全村总户数的21.2%,张姓人口共2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3.2%。 第二节 明、清时期 明初,沁水营村隶属北平府东安县。 “东安县,汉名安次,初隶燕国,后属渤海郡,宣帝更名东安。晋复属燕国。隋属涿郡。唐高祖隶涿郡;武德四年,移置石梁城(在今旧州城东南五十里);贞观八年,又移置魏常道城(今旧州城西五里);开元二十三年,又东移于耿就桥行市南。元初属霸州,后升为东安州,隶大都路。明洪武初,改为县(东安县);二年因浑河为患,迁于常伯乡张李店,即今治也。隶顺天府。”(《康熙顺天府志》卷三沿革76页) “明洪武初,设北平布政使司,改大兴府为北平府。永乐中,改北平府曰顺天府,定为京师,领州四、县二十三。”(《康熙顺天府志卷三沿革七五》)。沁水营先属北平府东安县,后隶属顺天府东安县管辖。 清初,沁水营村仍属顺天府东安县管辖。 “康熙十五年(1677年)十二月,升遵化为州,领州六、县二十。即:昌平州、通州、涿州、霸州、蓟州、大兴县、宛平县、顺义县、密云县、良乡县、怀柔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三河县、武清县、宝坻县、房山县、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玉田 第 7 页 县、丰润县、平谷县(《康熙顺天府志》卷三,建置一三六)。”时沁水营属顺天府遵化州东安县。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原东安县沿凤河两岸,采育、长子营、大皮营、凤河营、朱庄一带数十村划入大兴。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 清光绪年间(1875年)后,改县辖镇、镇辖村。大兴县辖六镇:礼贤镇(县南部),辖田家营等95村;侯屯镇(县东北部),辖北店等22村;青云店镇(县东南部),辖大回城等47村;采育镇(县东南部),辖石州营等34村;凤河营镇(县东南部),辖沙窝店等16村,亦隶采育镇;黄村镇,(县西南部)辖三间房等38村。时沁水营属顺天府大兴县采育镇管辖。 第三节 民国时期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辛亥革命后,1914年10月4日,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辖大兴等20县。沁水营村属京兆地方大兴县采育镇管辖。 1918年10月,大兴县划分为十二个自治区,设正、副区董。一区驻青云店,二区驻王各庄,三区驻采育南街,四区驻采育北街,五区驻礼贤,六区驻魏各庄(现青云店镇东店村),七区驻黄村,八区驻大张本庄,九区驻奶子房,十区驻天竺,十一区驻庑殿,十二区驻鹿圈。区辖村,村分保甲。1921年9月,京兆公布乡自治制后,设乡自治公所。时沁水营村属京兆地方大兴县四区(采育区)管辖。 第 8 页 1928年6月28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令直隶改称河北省,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北平,原属京兆地方之大兴等20县划属河北省管辖。时大兴县改划为六区:一区驻青云店镇,二区驻采育镇,三区驻礼贤镇,四区驻黄村镇,五区驻孙河镇,六区驻北大红门镇。区下设乡、镇,乡镇内分闾邻(25户为闾(音:lǘ),5户为邻)。沁水营属河北省大兴县二区(采育区)管辖。 是年9月,大兴被定为特等县。次年1月改定为二等县。 1936年,大兴县有6区,183乡、5镇、655闾、4193邻。 1936年12月,大兴县隶属河北省宛平区,沁水营隶属河北省宛平区大兴县采育区管辖。 1937年4月1日大兴县改为隶属河北省第三专区,沁水营村隶河北省第三专区大兴县采育区。 1937年9月14日,日军侵占大兴,大兴全境沦陷。9月15日,伪大兴县公署成立,县治所由北大红门迁南苑。 1938年2月,伪大兴县县署、警务局驻南苑市,辖六区:一区警务分局驻北大红门(后移至旧宫),辖18乡;二区警务分局驻采育镇,辖25乡;三区警务分局驻礼贤镇,辖29乡;四区警务分局驻黄村镇,辖28乡;五区警务分局驻孙河镇,辖52乡;六区警务分局驻青云店镇,辖27乡。全县共划分一市(南苑)、六区、五镇、179编乡、计275村。不久又推行保甲制。1940年,全县共有369保3770甲。 1939年,大兴县划归伪河北省公署津海道管辖。 第 9 页 1940年,大兴县改归伪河北省公署燕京道管辖。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兴县为国民党河北省第五专区管辖,时大兴县辖六区:第一区(南苑区),辖南苑镇和北大红门、团河、鹿圈、四海共4个乡;第二区(采育区),辖采育镇和长子营、大皮营2个乡;第三区(礼贤区),辖礼贤镇和大狼垡、白塔、西里河3个乡;第四区(黄村区),辖黄村镇和孙村乡;第五区(青云店区),辖青云店镇和曹村、王各庄、高店3个乡;第六区(孙河区),辖孙河镇和下新堡(后改兴隆)、奶子房、天竺、金盏4个乡;全县共计6区、6镇、17乡。时沁水营村属河北省第五专区大兴县第二区(采育区)管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十分区平南县和大兴县实行区、村制,所管辖行政区变化很大。 1939年11月,冀中五专署任命李云昇为宛平县抗日政府县长,领导大兴、宛平南部边缘地区抗日斗争和建政工作。 1943年10月,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和办事处成立,工委书记苏玉振,办事处主任刘广钰。次年2月,更名为平南工委、平南办事处。 1944年10月,中共平南工委和办事处改为中共平南县委和县政府。平南县辖一联区(永清县查马房,安次县旧州、白家务一带)、二联区(固安县押堤一带及附近大、宛地区)、三联区(宛平县庞各庄、榆垡附近地区)、四联区(良乡县窑上一带和涿州长安城附近地区)和五联区(大兴县采育、青云店附近地区)。区下设行政村。时 第 10 页 沁水营为平南县五联区管辖。 1945年3月,平南县撤销,分设大兴和涿良宛县。大兴县委书记苏玉振、县长闫占彭。是年下半年,大兴县辖一区(青云店地区)、二区(采育地区)、三区(礼贤地区)、四区(黄村地区)和五区(南苑地区)。时沁水营隶属大兴县二区(采育地区)管辖。 1946年下半年,大兴县辖一区(礼贤地区)、二区(白家务地区)、三区(旧州地区)、四区(柳园地区)。同年7月,采育区恢复工作受挫,区长耿玉亭,助理员田载耕被捕,8月,二人被敌杀害。时沁水营村为国民党大兴县保安总队第三大队(冯兆文部队)管辖。 1947年10月,宛良县与涿县合并,恢复涿良宛县。同时,原宛良县属平大公路以东、永定河以北押堤、南各庄地区划归大兴。大兴县增设第五区(押堤地区)。11月,张景伯继任大兴县长。12月马庆云任中共大兴县委书记。 1948年7月,赵克任中共大兴县委书记。11月,刘砚古任中共大兴县委书记。 1948年12月15日,大兴全境解放。是月,大兴县政府辖九区(礼贤、白家务、旧州、柳园、押堤、南各庄、黄村、青云店、采育)、一市(南苑)。12月17日,县政府机关进驻小营(今兴安营)。时沁水营村属大兴县第九区(采育区)管辖。 1949年3月15日,中共大兴县委、县政府机关自安定小营移驻青云店镇。4月,全县废除旧保甲制,建立村公所。 1949年8月,大兴县划归河北省通县专区管辖。时沁水营村属 第 11 页 河北省通县专区大兴县第九区(采育区)管辖。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4日,大兴县行政区划调整为7区1镇,即:礼贤区、白疃区、履磕区、新立村区、黄村区、青云店区、采育区和庞各庄镇。共辖366个行政村(428个自然村)。沁水营村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大兴县采育区管辖。 1950年春,大兴由原来的7区1镇调整为五个区:一区(礼贤区)、二区(庞各庄区)、三区(黄村区)、四区(青云店区)、五区(采育区)。1953年3月析设第六区(榆垡区)。时沁水营村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大兴县第五区(采育区)管辖。 1953年3月,大兴县各区先后开始建乡工作,至7月份结束,共建62个乡(镇),以县辖区,区辖乡,乡辖村镇。第一区(礼贤区)辖紫各庄乡、东白塔乡、东研垡乡等9个乡镇;第二区(庞各庄区)辖张公垡乡、小营乡、北里渠乡等10个乡镇;第三区(黄村区)辖大庄乡、芦城乡、刘村乡等11个乡镇;第四区(青云店区)辖南红门乡、后安定乡、大谷店乡等12个乡镇;第五区(采育区)辖凤河营乡、下长子营乡、沁水营乡等11个乡镇;第六区(榆垡区)辖南各庄乡、大辛庄乡、石垡乡等9个乡镇。全县合计372个行政村。沁水营村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大兴县第五区沁水营乡管辖。 1954年4月,陈修正继任大兴县委书记。5月中共大兴县委、县政府由青云店迁到黄村。 第 12 页 1955年4月,永定河北岸原属固安县的押堤、曹各庄、南张华等共25个村划归大兴县,新增加3个乡。1956年春,大兴又增设“新建乡”。至此,大兴县共设乡66个。 1956年6月,大兴县撤区并乡,将原66个乡(镇)合并为29个乡(镇),计:孙村、芦城、黄村(镇)、狼各庄(回族自治乡)、北臧村、庞各庄(镇)、薛营(回族自治乡)、北顿垡、定福庄、榆垡、南各庄、履磕、大辛庄、东白疃、礼贤(回族自治乡)、北研垡、王各庄、垡上、青云店(镇)、大回城、采育(镇)、上长子营、东北台、凤河营、东白塔(回族自治乡)、小营、杜庄屯和新建乡。沁水营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大兴县上长子营乡管辖。 1958年3月7日,国务院召开第七十二次会议,决定将河北省大兴县划归北京市。是月,大兴县由28个乡调整为15个乡,即:芦城、北臧村、长子营、黄村、南各庄、北顿垡、青云店、榆垡、小营、凤河营、定福庄、采育、魏善庄及礼贤、庞各庄两个回族自治乡。4月1日,北京市正式接管大兴县。5月,大兴县正式改为区建制。南苑区撤销,原辖旧宫、红星、西红门、鹿圈、金星5个乡及南郊国营农场划入大兴。时大兴共有20个乡。沁水营属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乡管辖。 1958年9月,大兴区撤销乡建制。全区成立黄村、红星、采育、安定、庞各庄、榆垡6个人民公社,公社管委会为政社合一的组织机构。实行区辖公社,公社辖大队,大队辖村的管理机制。时沁水营村属大兴区采育人民公社长子营大队管辖。 第 13 页 1960年1月,恢复大兴县建制,隶属关系、行政区域未变。 1961年4月,大兴县由6个公社调整为16个公社,实行县辖公社,公社辖大队的管理体制,析建青云店、长子营、凤河营、礼贤、魏善庄、朱家务(1963年改为南各庄)、大辛庄、北臧村、定福庄、芦城10个公社,全县总计16个公社。沁水营大队隶属北京市大兴县长子营人民公社管辖。 1966年8月改名之风兴起,大兴县改为“红旗县”,长子营人民公社改名为“红光人民公社”,沁水营改名为“红伟大队”,不久均恢复原名。 1974年春,大兴县对16个公社再次进行调整,又析垡上、半壁庄、朱庄、大皮营4个公社,全县共有20个公社。至此,全县辖1镇(黄村公社1974年春撤社建镇)、19个公社、559个大队。沁水营大队隶属关系未变。 1983年4月15日至16日,大兴县召开“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级政权”工作会议。6月起,撤销公社恢复乡建制,并成立红星区。至10月份,此项工作结束。至1984年,全县辖1区(红星区)、1镇(黄村镇)26乡(采育、安定、庞各庄、榆垡、青云店、长子营、凤河营、礼贤、魏善庄、南各庄、大辛庄、北臧村、定福庄、芦城、垡上、半壁庄、朱庄、大皮营、西红门、金星、鹿圈、旧宫、亦庄、瀛海、孙村、太和)。红星区建立区公所,其它镇乡建人民政府。后各村相继成立村民委员会。沁水营村于1983年9月成立村民委员会,时属北京市大兴县长子营乡管辖。 第 14 页 1990年4月,旧宫、西红门、采育、青云店、礼贤、安定、庞各庄、榆垡8个乡改为镇建制,成立镇政府。至此,大兴县行政区化为1区(红星区)、9镇(黄村、旧宫、西红门、采育、青云店、礼贤、安定、庞各庄、榆垡)、18乡(长子营、凤河营、魏善庄、南各庄、大辛庄、北臧村、定福庄、芦城、垡上、半壁庄、朱庄、大皮营、金星、鹿圈、亦庄、瀛海、孙村、太和)。辖553个村民委员会、45个居民委员会和红星区1个街道办事处。时沁水营村隶属北京市大兴县长子营乡管辖。 2000年3月22日,经北京市政府第68次市长办公会批准,中共大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通知,全县27个乡镇合并调整为14个镇。时沁水营村属大兴县长子营镇管辖。 2001年1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3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的通知》。 2001年4月30日,北京市大兴区成立暨揭牌仪式大会在兴城广场举行,大兴区正式成立。区所辖14个镇,为:黄村、采育、长子营、青云店、安定、礼贤、榆垡、庞各庄、北臧村、魏善庄、西红门、瀛海、旧宫、亦庄。沁水营村属大兴区长子营镇管辖。 第 15 页
本文档为【目录 沁水营也随之划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清光绪年间(年)后,改县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4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