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举报
开通vip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姓名: 蔡晓菁 班班多杰 指导教师: 院 系: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业: 专 中国哲学 ,,,,年,,月 完成日期: 的最为历史性与思想性的特点。再者,藏族格言诗以劝诫形式从上到 君王下到臣子,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涉及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学习 生活各个方面既抽象又形象地阐明了人生的哲理与追求,在内涵上也 逐渐从物质的、感性的、生理的层面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 面,体现了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想主旨的反思性、终极性、超越性。 诗...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 姓名: 蔡晓菁 班班多杰 指导教师: 院 系: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业: 专 中国哲学 ,,,,年,,月 完成日期: 的最为历史性与思想性的特点。再者,藏族格言诗以劝诫形式从上到 君王下到臣子,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涉及伦理道德、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学习 生活各个方面既抽象又形象地阐明了人生的哲理与追求,在内涵上也 逐渐从物质的、感性的、生理的层面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 面,体现了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想主旨的反思性、终极性、超越性。 诗中包含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对社会理想的描述,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完美诠释了“真善美:涵义的和谐统一。最后通过对经验中的现实世 界的批判指向人文精神上的终极关怀,论人之追求,人之永恒,统一 有序,和谐为美,展示了格言诗中“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 这些格言诗里已将写作者的佛学思想和人生观完美融合,形与质 的结合呈现出美感,故我们后来人才能够为这些充满哲理魅力的箴言 集所深深吸引并将其永恒流传下去。解读藏族格言诗,对我们理解藏 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它作为中华多 元统一体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分析其内容和特性对我们传承和发扬伟 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格言诗,藏族文化,藏传佛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 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 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蓥电羞日期:,盟年 土月盈日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批判地挖掘、继承 和发扬光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藏族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光荣 任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以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构成的一个“各 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 文化,为此我们在研究藏族文化的特性基础上也可以吸收并且认同其传统意义的 一面,以“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术精神包容、吸取人类共有的 优秀文化和典范。 格言诗作为藏族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藏族哲学的一种重要载体,为每 首四句七言的哲理格律诗,形式简明,易于记诵。它是出自藏族历代高僧之手的 启迪智慧、训导后人的藏族社会传统教科书,以其深入浅出、生动鲜明、琅琅上 口的民歌音韵既形象又抽象地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在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进取的生活热情和自强、自信、自立的道 德情操。因而,藏族格言诗作为一种藏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我们对它的寻根不 是对以往文化的非此即彼作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寻找藏民族特质性的文化之 根。所以我们所要面对的更像意味着一种深刻的自省意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说 到底就是一种自我理解。传统经典文本给予我们的启示就不仅要立足于历史,更 应该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之中确实还有余温,我们要敢 于把手伸进去捕捉这个余温,然后点燃读者的思想之火。我们可以通过对格言诗 的解读,从中略窥得臧族文化的深邃、辩证、哲理的一面,也可了解到藏民族独 具特色的心理、性格、情感所在。 另外,藏族文学是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以它立足的民族传统为依托,展 示出一个民族多样的生存状态、生命特质与生活智慧。因而,格言诗所表达的意 义,除了着重展现民族原尘状态的写实性,同样也可就审美情趣上向多个角度延 伸,进入了由文学层面向道德伦理的层次并纵向人性深层的发掘,对民族精神和 终极关怀都有涵义深远的叩问。对我们而言,在每一次的研读探索中都可视之为 对人类精神的一次深度回归。 (,,)学术意义 藏族格言诗,首先它不仅是不朽的藏族文学作品,它的内容还涉及哲学、政 治、经济、教育、宗教、社会等各种学科及各个领域,因而也就给予我们诸多的 研究维度和启示。所以,格言诗既可以当做雅俗共赏的警世箴言,也可作为诗歌 鉴赏,研究其写作,,,格、艺术构思、语言技巧,又可作为学术研究,探讨某一阶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年,月,第,页。 , 段的西藏哲学宗教、政治思潮、道德规范、社会现象。相信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研 究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成就一番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其次,藏族格言诗在其萌芽、成长的过程中,主要是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文 化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己所用。众所周知,藏族文化有着千年悠久的 历史创造,源生于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受到了其他多民族的历史影 响,从而创造出汲取各家之长与本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的特色文化,尤其是印度佛 教与藏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进的一面。藏族格言诗的作者均是藏传佛教文化的承 继者——僧侣,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是建立在藏传佛教思想基础上的, 这种立足在佛教哲学思想根基上的人生经验,它是对以超越物质的精神能量为标 示的生命价值的探讨。对此我们还可以从佛教传播和义理的角度对格言诗做一番 有意义的探索。 此外,格言诗的历史背景具有与佛教藏化共时的特性,故而深入了解格言诗 的历史和哲理特点,可以对我们研究藏传佛教的发展作一点有益启示,也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通俗易懂的渠道。最后,格言诗所表现和采用的 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对于今天构建文化多元共存的领地也提供了一种样式,研究格 言诗在融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和寓言、对比多种手段于一体,以及和佛教深奥 义理上的运用手法都是一个良好的探讨藏民族文化文学的研究范式,也表达出了 一种多元和谐、和而不同的话语体系。 二、藏族格言诗研究现状概述 关于藏族格言诗的研究,在汉文方面,以《萨迦格言》的翻译者王尧老师于 ,,,,年在《光明同报》上发表的《论萨班?贡嘎坚村和他的哲理诗》为伊始,许 多藏族格言文化爱好者也追随其后陆续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年代来划分, 可有三个阶段: 第一,,,年代,,,年代术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此与其时代背景有关,更重要 的是,藏族格言诗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在当时还未受重视; 第二,,,年代至,,世纪木,研究成果繁多,成绩斐然,现今多数成果为这 个时期写成,藏族格言已引起了藏学各个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研究角度多从哲 学、伦理、宗教、政治及文学各个维度出发,使读者视野大开。下面所列为从各 个学科角度出发的一些研究著作: 涉及到政治哲学思想:《萨迦格言》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探讨佟德富班班 多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伦理:《萨迦格言》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二题熊坤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宗教:藏族格言中的宗教意识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美学:藏族格言诗面面观——格言诗中的审美观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文学:闪光的珍珠,智慧的花朵——论《萨迦格言》中的比喻宁世群西藏 ,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历史:谈谈藏族哲理诗《萨迦格言》的社会历史作用孟延燕西藏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教育:三论藏族格言诗中的治学思想星全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民俗:藏族格言诗面面观,,,,,格言诗中的幸福观李钟霖青海民族学院学 报,,,,(, 总而言之,研究探讨的触角十分广泛,成绩显著。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 程度上挖掘不够深入,尤其在哲学方面,多就意识形态作价值判断,忽略了写作 者的初衷;又或者仅仅铺叙分析格言诗,论述多数泛泛点到即止。 第三,,,,,年至今。,,,,年以前的研究多数以《萨迦格言》为基准或代表 来综述整个藏族格言诗面貌,,,,,年以后选题则有扩展,且研究领域在民族学、 社会学、民俗学、文学技巧上有所涉及,还有以藏族格言诗歌的全貌鉴赏为题的 著作出版,内容基本囊括了格言诗的所有研究成果。换言之,,,,,年后的格言 诗研究趋势是以总结为主,有所扩展,但后续挖掘创新不够,基本仍旧延续以前 的研究方法。 三、文章研究范围、方法与创新 (一)文章研究范围和方法 最早的藏族格言诗,是,,世纪西藏大学者萨迦?贡嘎坚赞在精心研究龙树大 师的《白智论》、《益世格言》、《智慧树》和贾那嘎的《修身论》等反映印度 社会生活的格言诗的基础上,以藏传佛教思想为主导,结合西藏的人文景观、自 然景观、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特色而创作的《萨迦格言》。之后的格言诗 都继承了其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思想内容上也一脉相承,但又不乏各自的特征, 深深地熔铸在藏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之中,成为藏 族人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哲理诗。因此,藏族格言诗不仅是藏族高僧大德留给 我们的优秀文学作品,更是综合当时经济、政治、艺术、伦理、哲学水平的宝贵 精神文明遗产。要很全面地研究这些优秀的作品,需要长时间长篇幅的系统分析。 鉴于本文已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研究能力限制,现对格言诗的解读主要还是从哲学 和伦理的角度上分析,结合本人哲学与宗教的研究背景,尝试在总结吸收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藏族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解读格言诗文本。其中《萨迦 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作为藏族格言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格言,是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论述着重点是解释三部格言诗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 思想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格言诗与藏传佛教思想的联系以及与藏族传统思想文 化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藏族格言诗中的哲学思想。 此外,研究历史性的文本,且要将着眼点放在还原藏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历 史性关联上,就不能以现代的价值观去测试或对应,所以本文暂且撇弃了以往对 格言诗采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之本文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故而对其他诸多领 , 域的政治经济的关联就不再涉及,也不做二元的价值评判。 再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是藏族文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而本文 将结合哲学的方法对这一个特点做重点分析,以藏传佛教文化丰富的内涵和藏民 族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去理解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文化理念。 (,,)对题目“新探”的解析 本文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所作的探索,倘若没有前人珠玉在前,恐 无法完成得如此顺利,但是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仔细研读抄写了具有代表性 的三大格言诗之后,本人确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文章中所 作的一些新的探讨。 第一,从写作方法上,笔者试从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背景出发,以哲学的方 法概揽藏族格言诗的内容和特点。格言诗作为藏族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高僧大德的 作品,必然有着诸多可探求的佛学思维方式和可判定的理论渊源,我们就更应该 以作者特有的文化内涵生成的心理倾向、佛学知识结构托就的思维方式来解析格 言诗中的本质问题。 第二,在文章内容上,首先着重从作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知识结构出 发,把格言诗放在整个藏传佛教和藏族社会发展历史的宏观背景下,指出每部格 言诗的问世都是有一定的历史积极性和作者知识积累的印记。其次从文本出发, 深入解读了格言诗的结构和内容,尤其是对诗歌篇章结构的解读,是理解格言诗 内涵的一个全新视角。 第三,在文章内涵上,指出了藏族格言诗作为藏民族所拥有的思想特色、经 验水平和思维高度的文化积淀,与诗中带有的浓厚的藏传佛教思想相互交融碰 撞,为藏传佛教普及民问化过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则从人文精神的角度,阐 明了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想主旨的反思性、终极性、超越性。格言诗作者以特有 的人文关怀胸怀指出了人成佛向善的最终归宿,诗中包含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对 社会理想的描述,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完美诠释了“真善美”涵义的和谐统一,最 终展示了格言诗中“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另外,藏族格言诗作为中华 “多元一体”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分析其内容和特性对我们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民 族文化遗产,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人没有较好的藏文水平本人,无法研读原文,一定程度上无法精确地 把握原作者的意思,这是难以克服的一大难关。其次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对佛教义理的研究并不够全面,尤其是因明学方面的知识欠缺限制了本文对格言 诗句段上的解读深度。并且这些所谓新论的探讨只是一些尝试,在此文中的展现 定有不成熟的地方,故文章仍有待改进之处。 , 第一章藏族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格言诗的产生首先与西藏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其次,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 了印度格言诗和佛经诗歌,因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发展的始末和印度 佛教格言诗的特点,由此来考察格言诗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缘由和发展特点。 再者,解读一部作品,必然要考虑到作者个人知识结构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故本 章将一一介绍三部格言诗的作者,比便更好地明晰格言诗的思想内涵。 一、藏族格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特点 (一)佛教和藏族格言诗的产生 公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其时国力大增,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 引进了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但在佛教传入吐蕃后的,,,年间, 西藏尚无僧伽组织,佛教还未形成体系扎根民间。传统的苯教仍占有相当地位。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是迎请佛像,修建佛堂、佛塔,引进佛教有关五戒十善 方面的教义,推行十善法,止恶行善,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吐蕃奴隶主统 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不断尖锐和吐蕃社会阶级矛盾的同益激化,吐蕃王室经过 几次大的佛苯斗争,进一步同佛教相结合,佛教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参与 政治,逐渐扎根。到了赤松德赞(公元,,,——,,,年)时期,赞普派人往印度 迎请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约于公元,,,年,,西臧佛教 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桑耶寺建成了。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 地派人到印度请来,,位僧人,为,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人出家是西 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 “七觉士”。赤松德赞之后的,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在藏文史籍中与松赞 干布、赤松德赞合称为“三大法王”的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规定“于每一沙门,供民七户以为服役”,并“以政权授与僧侣,制定教律和王 法”,。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为贵族们所不满,遂谋害了赤祖德赞,在拥立朗达 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其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 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而从松赞 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到朗达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 期”。 朗达玛灭佛后,其两大子嗣奥松和云丹为了争夺王位而挑起了征战,山头 林立,相互纷争而不能统属,形成了西藏地区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在这样一个 社会激荡变化时期,人们迫切渴望的是统一和安定,渴求休养生息及和平政局。 ,佛教传入口,:蔷的时问,一般藏义史书都认为始白“拉妥妥,,年赞下在位时,有《枳达赖呢陀罗尼》及《诸 佛菩萨名称绛》等从天而降,虔诚供奉,固政和,,寿扶得增,。这足两藏铁得佛教萨法的起首”。见廓诺?迅 鲁们署,郭羽,卿译,青史,西藏人民:,:版祉,,,,,年,月,第,,页。但足佛教,,式被人们认识并力?以供 奉,则始十松赞十布时期。 ,关于桑耶寺的建市年代,史书说法甚多,《智者喜宴》和《两藏:,,统记》认为在公元,,,—,,,年。 ,索南孥赞著,刘以,(译注,西藏,:统记,民族,,:版社,,,,,年,月,第,,,、,,,页。 , 而各个政治集团也为了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安定民心,扩大自己在群众中的影 响。所以朗达玛灭佛后几乎销声匿迹近,,,年的佛法又在各地统治阶级的扶持下 相继产生。公元,,世纪末,佛教经过下路与上路宏传之后重新发展,称为“后 宏期”,。佛教在藏区逐渐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世纪 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随着这些 教派的形成和发展,佛法再度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和民众的心理依靠,藏族 社会也随之趋于相对稳定和安宁。其问各教派的高僧大德为了宣扬自己的教法和 各自的政治主张而纷纷著书立说,呈现出一派思想空前活跃的新局面,格言诗的 写著即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二)印度和藏族的诗赋传统 藏族格言诗均是由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撰写的诗歌体裁作品。诗歌 格言在范畴上属于文学领域的写作形式,但由于它们是僧人所著,则必有另一番 意义,我们将此称之为佛教文学。佛教思想成为了这些文字的灵魂,通过作品描 写来传诵佛教中所称颂的四圣谛、因果轮回等义理,因此它们必然蕴涵了丰富的 佛教哲学思想,是文哲合壁的文学作品, 早在印度佛教发展时期就有许多各种形式的诗歌散布于灿如星海的佛经中。 佛经中有一类是长篇叙事诗,富有文采,讲究措词修饰,要求形式完整,是印度 佛教徒的文学创作。属于这类作品最杰出的当属马鸣的《佛所行赞》,这是一部 古印度宫廷诗体的近万行的长篇叙事诗,,记叙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另外在 藏传佛教经典中流传的还有龙树的《法界赞》、《三身赞》、《八大圣地灵塔赞》, 世亲的《三宝赞》,陈那的《杂赞》,法称的《佛入涅桀赞》,寂护的《八如来赞》, 马呜的《一百五十赞》,阿底峡的《圣度母赞》等等,这些都是印度佛教大师们 写的赞颂诗歌,多是赞颂佛陀功德的。其中龙树的《百智论》、《修身论智慧树》, 却色的《百句颂》等,教导的是人们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德行,如何识别贤愚以 及劝人行善修法。这些格言诗对藏族格言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减族历史上格言诗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即十世纪以前。。从 敦煌古减文写卷和《五部遗教》《贤者喜宴》等一些后世文学著述中,可以看到 吐蕃时期一些赞普和文臣武将吟唱的诗歌。其中从敦煌藏文手卷中找到的著名的 《礼仪问答写卷》更是被称之为“训世格言的滥觞”,,内容包括劝孝父母、戒 恶行善等内容。但正如上文所述,藏族格言诗的真正形成和蓬勃兴起,是在西藏 佛教后弘期时期,《萨迦格言》、《水树格言》等均成于十世纪以后。 (三)格言诗的基本特点 印度格言诗在内容上通常反映的是伦理道德和人生智慧,具有普遍性的意 义。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自然道德具有相辅的一面,因此佛教道德中有许多内 容不仅与一般的社会公德不相违,而且是社会公德和普遍道德的来源之一。佛教 ,廓诺?迅鲁们署,郭和卿译,青史,两藏人民…版,,:,,,,,年,,丁,第,,页( ,孙,口,武编注,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册),南开人学…版社,,,,,年,月,第,页。 ,俐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年,月,第,,页。, ,尧,陈践,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史地,,,,,年第,期。 , 是最重道德训诫的宗教之一,世界知名佛教经典《法句经》,通篇讲述去恶就善、 去愚离痴,抛弃邪见、信乐正法,至今仍在信众中广为流传。著名的诸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法,,”即出自《法句经》。印度较早的 格言诗集都收有基于业报轮回观念的劝诫,讲得最多的是善恶报应问题,这在《法 句经》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如《法句经?世间品》:“应行善行,勿行恶行,行善 法者,此世来世,皆得安乐:,。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不恶语等,也都是 佛教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些与一般的社会公德都不相抵触。其中对宇宙自然的思 考和人生智慧的悟解,是佛教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印度格言诗歌的思想精华之所 在。它们既是佛陀及其弟子形而上思考的结晶,也是古代印度人民丰富的人生经 验的总结,体现了一个具有深邃思想和深沉性格民族的智慧。这些都为后来的藏 族格言诗所借鉴。 印度格言诗对藏族格言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形式上。印度 诗歌大多属于格言警句诗并源于民间,它们进入佛典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佛陀 在游行授徒的过程中,为了教化的需要而采用一些普遍流行的民间格言诗;二是 佛徒在编订佛典时,吸收或采用了民间流行的格言诗。即使是佛陀和佛徒创作的 格言诗,在形式和手法上也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其表现首先是朴素自然、通俗易 懂,有时采取对话问答的形式。印度格言诗在形式上多变复杂,因而它可供借鉴 之处也非常多。印度格言诗有按音节的数目和长短来计算的诗律,形式为两行十 六音节组成一句,每行有,个音节,长短可以是二句、三句、四句不等。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藏族诗歌对印度格言诗的借鉴及自创之处,主要有以下 几个特点: 从艺术特征来看,其语言通俗易懂,还运用民间谚语,以并列对比等修辞手 法刻画出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全诗运用了每诗以四行七音节组成的结构形 式。每行的节奏停顿几乎采用了相同的韵律,即以二、二、三的停顿形式出现, 形成阴阳顿挫,易于吟唱,节奏鲜明的音乐美感。每首诗中的一行形成一个完整 的意思,两行形成一联。其中有一些诗出现了在首句中没能表达清楚一个完整意 思,因而占用下行字位的现象。这种移行占字位的创作风格多见于印度文学。,,在 当时的藏族民歌和吐蕃时期的诗体中几乎很难看到这种形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这种风格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印度文学的影响。其次印度格言体对该格言的影响 除了内容和移行占字位的特征外,也影响了其音节数量。 从内容上看,格言体诗都是四句七言的格律诗,一般是两句比兴两句本意, 有的比兴在前,本意在后;有的本意在前,比兴在后,这是一般格言所采用的形 式。另外,许多格言的比兴部分都是一个典故,是一则完整的故事。《萨迦格言》、 《格丹格言》等注释部分有这些典故的讲解。按修辞效果,这些故事可使格言里 ,《法,,,绛》是一部劝世行善的经典,是将佛说法的要义概括成简洁的偈语集。黄忏华,法句经谈概,载张 曼涛卜编,经典研究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业刊,,),北京图书馆…版,,:,第,,,页。 ?黄谨良译,小部经典?泫,,经一卷,载方广甜,分卷土编,《藏外佛经》第三卷,黄山书社,,,,,年,,门, 第,,,页。 ?同,:,第,,,页。 ,,拉先,论分裂割据时代藏传佛教各派对藏族文学的影响,中国藏学,,,,,年第,期。 , 较为抽象的事理形象具体化,使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晰,使人读了容易理 解。如: 常靠别人扶持的人, 总有一天要垮台; 天鹅携带的乌龟, 终于摔死在地上。(萨,,,,) 这首格言涛的后两句是比兴,是个脍炙人口的动物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除少 量原本是藏族历史故事外,多数来源于印度民间和佛经。 二、《萨迦格言》的作者及其产生的背景 (一)萨班和他的成就 萨迦?贡噶坚赞,于藏历第三绕迥之水虎年(公元,,,,年)生在后藏萨迦 地方,为萨迦派第四代师祖。 萨迦派是西藏,,世纪时期兴起的一个较早的也是发展较盛的教派,至今仍 然流传。萨迦派的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传,公元,,,,年吐蕃时期昆氏家族的 后裔昆?贡却杰布在后藏修建萨迦寺,为萨迦派之始,。昆?官却杰布师从卓 弥?释迦益西和玛译师等许多高僧,学修以道果论为主的新译密法。其后历经萨 迦五祖即初祖萨钦?贡噶宁波、二祖索朗孜姆、三祖扎巴孥赞、四祖贡噶曝赞 和五祖八思巴的努力,该派逐步趋于完善,势力强大起来。萨迦派到公元,,世 纪即中原社会进入元朝时,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在研习教法仪轨 方面,萨迦寺以显密二宗为主。《土观宗派源流》谈及萨迦派的教法时记道:“吉 祥萨迦派所传显密之法,多至不可数记”晡,该派的教法特点可用两个字概括: 多而杂。谓其多是表现在不出寺墙的“十三种金法??伸;道其杂是表现在萨迦?贡 噶坚赞和绒敦等大德皆以中观自续见为主,而仁达瓦又是持中观应成派见盯。萨 迦派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把印度哲学思想完全融合贯通并西藏化的产物。 萨迦?贡噶坚赞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自幼学习声明学和注释等,精于 注疏。,岁就开始为人说法诵经,,,岁学习《俱舍论》,,,岁从印度班智达释迦 师利及其弟子僧伽师利等上师,学习法称的《量释论》等七部因明论著,以及声 明、工巧明、天文历算、诗词、韵律、歌舞、修辞等大小“五明”。他首创研习 五明之风,并以编译著述等形式将印度这些学科介绍给了藏族人民,对藏族各类 学科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藏族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在藏族历 史上第一个获得无所不晓的“班智达”这一称号,因而历史上都称其为萨班。他 一生著作很多,作品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涉猎范围已超出了前人,涉及拼音、 ,萨班?贡嘎孥赞著,(,,尧译,萨迦格言,青海民族,,;版社,,,,,年,月。现今《萨迦格言》,,,版的有两 个汉文版奉,另一译本为次(口(多吉翻译。以下引义除另注外均,,,自(,,尧先生翻译的版奉。数?,为诗的序,。 ,,阿旺负噶索南著,陈庆英,廓禾福,州,【,,年译注,萨迦世系史,中因藏学…版,,:,,,,,年,厂,,第,, 页。 ,,十观?洛桑确古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年,月,第,,,页。 协同七,第,,,页。 ?,同上,第,,,页。 , 拼写、声明、词藻、诗歌、医药、天文历算、显密二乘等,多达数十种。在文学 方面萨班首次译述了印度檀定所著《诗镜》中的部分内容,将这些内容辑入其所 著的《智者入,,,))一书。他在《智者入,,,))主要阐释了修辞和语言的要求,以及 文艺理论的一些基本常识,对后世学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者们以这些要求为 宗旨,博览群书,逐渐走向了通晓各门学科的模式,大多数后世学者一身兼佛学 家、史学家、文学家、医生等众多职业。另外在西藏佛教界影响较大的还有《三 律议论》、《正理藏论》等,特别是《萨迦格言》,它成为藏族学者必读著作,也 在群众口头广泛流传。《萨迦格言》臧区各印经院均有木刻版本,刊行不久,首 先译成八思巴文、蒙古文和汉文,后陆续有英、法、,、捷、匈等多种外文译本, 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萨班的历史功绩,还在于他所处时代,下为成吉思汗及其后代意欲征服吐蕃之 时,他因名声之盛而被邀往西北与蒙古族贵族共商归顺事宜,因而在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稳定和发展藏区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世纪,,年代,元太宗窝 阔台执政期问,把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封给他的阜子阔端驻守。阔端欲意征 服西藏,于是在派部下考察后邀请了其时藏区最富盛名的萨班会晤和谈。公元 ,,,,年,萨班己,,岁,带着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历时两年长途跋涉斟 达凉州,蒙古王室极为敬崇佛教,萨班和他们商定了和平解决的条件,随即给西 藏各地方政教首领写了一封信,详细谈到了归顺蒙古的细节,这封信就是载入著 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它是佐证西藏地区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重要历史文献典籍。从而建立了西藏地方和蒙古王室之间直接的政治联系,以 促成此后元中央在西藏建立行政体质,奠定了西藏地方直辖于中央的基础。由于 他的努力,蒙古王室对西藏没有施行武力征伐,西藏地方也没有组织武装反抗, 臧族人民的『,常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保证,,,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也因此而得到了持续发展,从此结束了西藏四百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动荡不安的 政治局面。他为祖国统一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贡献。萨班于藏历第四绕迥 之金猪年(公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萨班卒子凉州,终年,,岁。 (二)萨班为何要写格言诗 正如前所述,早在印度佛教发展时期,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诗歌形式,佛教 盛行时,僧人之间交往以及国王、学者之间都是以格言诗作为礼物相赠。相传萨 班就以此为宏愿,要写一部格言诗献给藏族人民作为美事,这彳„开始有了《萨迦 格言》的写作契机。萨班说: 是否骏马在奔驰时才能知道, 是否真金在熔炼时才能知道, 是否猛兽在战斗中才能知道, 是否学者在著书立说时才能知道。? „,此书全义参看《萨迦世系史》,第,,,(,,,页。 ,,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人系?政治卷,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年,,月,第,,页。 ,,萨班?贡嘎峰赞著,次旦多吉等译,萨迦格言,西藏人民出版社,,,,,年,月,第,,页。此书为《萨 迦格言》的另一个译奉。 , 然而深究来看,任何民族的伦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马 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 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 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 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因此,探索《萨迦格言》的写作缘由, 就不能不深究萨班当时所处的年代。由于十三世纪的藏族社会,下处于奴隶社会到 封建社会过渡的转折时期,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导致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当时藏区各自为政,吐蕃时期的法律已经完全失去效能,没有一个统一 尊奉的法律。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各种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迫切需要 一中新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以及人和社会问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时代伦理就显 得格外重要,它直接规范人们的言行,故而也就出现了《萨迦格言》等讲述伦理 思想的著作。萨班自己也说: 过去遵循此法而兴盛, 如今修行又见成果; 这样殊胜的教法, 一定能使你圆满。,, 萨班作为当时的宗教领袖,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确实对其时西藏错综复杂 的社会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当时佛教教派层出不穷,宁玛、噶当、 噶举与萨迦并驾齐驱,各派都根据本教派的特点踊跃著书立说、宣讲教义,弘扬 佛法以抬高威望,巩固自己这一教派在社会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萨班作为 萨迦派的法王和施政者,也迎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该作品自然带有极强的政治 和宗教的色彩。另一方面,当时的蒙古骑威逼四方,西藏高原迫切趋于统一,盛 名之下的萨班就有条件和责任来教化民众,统一思想。而当时佛教流派思想多样, 且多艰深晦涩神秘,藏族普通百姓难以理解或为巫术密咒蒙蔽。佛教传播需要以 藏族化的、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现。于是萨班结合当时社会境况,把深奥刻板的说 教用生动形象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运用了民间谚语和故事,创作出在修辞手法 、创作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接近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格律体诗,保持了藏族本土 化的特色。同时他以佛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佛法的要旨来观察事物、阐述观点, 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来衡量利害得失,以智慧、学问、善良等品质为标准来作为 伦理准则。由于作品具有藏族民间文学的遗风,易于广大民众接受传诵,故而《萨 迦格言》在西藏家喻户晓,成为藏族人民的重要教材、警世良言,这对形成藏族 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判断标准起到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而在萨班之后, 许多高僧大德都以萨班为师,以其著作为蓝本,汲取其中的营养创作了一系列格 言诗,如《格丹格言》作者索南扎巴在他的作品对萨班此创举表达了他的敬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年,月,第,,页。 ,,同,,,第,,(,,页。 ,,此段历史参看陈庆英,,岛淑芬主编,两藏通史,中州古籍…版祉,,,,,年,,月,第,,,—,,,页。,,世 纪后半期藏传佛教,,,度复兴传播,依次兴起的佛教教派为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随着萨班的 威颦及其的努力,萨迦派稿~,,世纪时已是后藏地区实力最强的一派,对后世的政教合一制度影响最大,,, 世纪后半期在拿藏范嘲内已经基本超越丫其他三人教派。 ,, 智者之王萨班大师, 从各方面区分愚智, 所著格言诗宝藏一书, 赐予世人一双明眸。,, 孔唐?丹白准美在《水树格言》中也讲: 著名的宝贝绳索, 捆住了汉藏大地, 光辉的萨迦格言, 把道路明确指示。(树,,,),, 萨班对西藏的热爱,对佛学的敬仰,对知识的崇尚,就这样激发了众多雪域 高僧大德的艺术知觉和创作热情。 三、《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的作者及其产生的背景 (一)《水树格言》的作者及其产生的背景 《水树格言》的作者孔唐?丹贝准美(公元,,,,,,,,,年)是清代著名文学家, 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拉卜楞寺第三世贡唐仓活佛。他生于甘肃省安木多地区佐 盖曼玛地方,,岁被迎为拉卜楞寺贡唐仓三世活佛?,勤奋好学,成年时己熟练 掌握汉、蒙文字及佛学理论。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年),赴拉萨继续苦学, ,,岁时获“拉仁巴”格西学位。五十一年(公元,,,,年)返回母寺,任第二十一 任总法台。后还任青海佑宁寺、拉卜楞寺所属寺庙住持。道光三年(公元,,,, 年)圆寂于拉卜楞寺,终年,,岁。 孔唐?丹贝准美所处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藏传佛教 发展到,,世纪时,经过宗喀巴大师以降,,,多年的发展,格鲁派在蒙藏地区取 得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拉卜楞寺是格鲁派在安多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公元,,,, 年,,下是宗喀巴建立甘丹寺,,,周年的吉祥之年,嘉木样大师接受青海和硕特蒙 古亲王察罕丹津的多次邀请,从西藏返回家乡兴建拉卜楞寺。,,世嘉木样时, 拉卜楞寺的势力已从大夏河流域扩展到整个甘、青、川边界地区的安多藏区,成 为显密经殿齐全,拥有众多属民和属寺的格鲁派著名寺院。拉卜楞寺寺主是嘉木 样活佛,其他领导者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赛赤。四大赛赤即四大活佛系统,以贡 唐仓为首。历代贡唐仓大师均以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称,并始终一贯竭诚协助 历世嘉木样大师,为拉卜楞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唐?丹贝准美即是其 中卓越的一位,位居于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活佛之列。拉卜楞寺著名的贡唐 宝塔即由孔唐?丹贝准美于公元,,,,,,,,,年间修建,塔内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 的无量光佛像。他同时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者,修习密宗,兼及医药、历算、诗 镜理论、音韵等学科,学贯三藏,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格鲁派兴盛祈祷词》、 ,,索南扎巴,孔鹰?丹,,准荚,耿予方译,格丹格寿、水树格寿,西藏人民,,;版;,(,,,,,年,月,第,, 页。 ,,同,:,数:?为水的格言诗和树的格言诗分别的序号,下同。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民族出版社,,,,,年,月,第,,,页。 ,, 《戒学总纲》、《缘起探讨》、《俱舍论八品注疏》、《般若第四品总纲》等,,部著 作,至今仍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材,并被译为英文、德文出版。这,,大部共 计,,,篇目,内容广泛,包括文学、戏剧、传记、医药、历算、诗学、宗教等类, 饮誉中外的名著《水树格言》即在其中。《水树格言》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具有 鲜明的形象性,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完全表述了一位佛学家的见解。 (二)《国王修身论》的作者及其产生的背景 《国王修身论》的作者久?米庞嘉措(公元,,,,,,,,,年)是清代藏族学者、 诗人。生于多康雅曲定琼(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县),幼年聪明好学, 十二岁出家为僧,,,岁游学藏区各地,投拜名师,学法求知,是著名佛学家绛 央钦则旺波(公元,,,,,,,,,年)的高足,精通五明之学,是当时有名气的学者, 获“班智达钦波”的称号。民间传说他长于医道,有起死回生之术,乐于救助贫 苦,颇受群众敬重。他撰写了,,部佛学、医药、历算、工艺、诗赋、文学等方 面著作,主要有《国王修身论》、《西藏内道四宗各种教诫续义纲要》、《般若波罗 蜜多现观贯释》、《诗鉴释》、《工科必备簇》、《语词辨异小注》、《计算五行经》、 《药物配方法》等。其中,《国王修身论》为其代表作,成书于同治四年(公元 ,,,,年)。民国元年(公元,,,,年)米庞嘉措圆寂于尕莫大仓禅洞,享年,,岁。 康巴甘孜自古以来就是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要冲地带,往来四方的商 贾与外来移民较多,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的多元与整合特性突出,藏传佛 教各教派如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教派齐全。米庞嘉措所处的德格地区多为 萨迦派弘法地区,德格宗萨寺是萨迦派重要的寺庙,绛央钦则旺波大师曾在此寺 广弘一切宗派的教法。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 专,,,,,;,,臧传佛教经书、各教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于余种典籍,是康藏文 化的宝库。身处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圈,米庞嘉措历取各派之经典来充实自己的著 作,且涉及范围之广不胜枚举,他自己在序歌部分也明言道出: 佛祖佛子权威学者, 著书立说非常之多。 集中诸家一切精华, 怀有深情分别解说。(国,),, 总之,在《国王修身论》中米庞嘉措引经据典,集中了藏族学者和古代印度 学者关于国王的各种论述,内容繁杂多面,惊世才情跃然于纸上。 另外,此时的西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政局的动荡也处于风雨 飘摇之中。清政府在西藏地方的统治进一步削弱,帝国主义也开展了妄图侵吞我 国西藏的阴谋活动。英国在乾隆年间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西藏。道光二十年(公 元,,,,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殖民者通过游历、传教、通商等手段,加 强了对西藏的侵略。清政府在西藏施政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驻减大臣, 多不称职,给西藏人民留下了极坏的印象。黑暗时期的西藏人民普遍需愿,个英 ,,久?米庞嘉措著,耿予方译,国:,修身论,西藏人民出版社,,,,,年,月。由于此版没有排序数标到每 一首诗,故所引用标注均为页码,下同。 ,, 明伟大的政治领袖能够清明政治、富民强势,带领他们不受帝国主义外敌侵辱。 而作为有着一颗爱民之心的高僧米庞嘉措更是在历游西藏之际,深刻目睹了当时 西藏政权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由此才通过格言诗的形式表达对一位明君的期 待: 浑浊之世非常黑暗, 但是佛法似月高悬, 促我产生著书之心, 及时论述利于实践。(,,,) 第二章藏族格言诗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藏族格言诗,是萨班于,,世纪时创作的《萨迦格言》,它以藏传佛 教思想为主导,结合西藏的人文景观、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特色写作而成。 自此,写著格言诗成了衡量藏族学者的重要标准。之后由索南扎巴创作的《格丹 格言》,孔唐?丹白准美撰写的《水树格言》、米庞嘉措写的《国王修身论》等 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四部格言诗被人们称为藏族四部格言名著。《萨迦格言》 之后的格言诗都继承了其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思想内容上也一脉相承,但又不 乏其各自的特征,深深地熔铸在藏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 情趣之中,成为藏族人喜闻乐见、世代传承的哲理诗。其中,《格丹格言》相当 于《萨迦格言》的前三章论题,思想内容相似,故此文选取《萨迦格言》、《水树 格言》、《国王修身论》为代表试论藏族格言诗中的哲理。 一、睿智精巧的《萨迦格言》 《萨迦格言》共分九章:第一章,辨识学者;第二章,辨识高士;第三章, 辨识愚人;第四章,辨识多士;第五章,辨识恶行;第六章,辨识本质;第七章, 辨识悖谬;第八章,辨识事业;第九章,辨识佛法。全篇共四百五十七首,表达 了作者治国主张、处世哲学、道德观念和佛教教义等,重在说理,因而堪称睿智 名作;又善于运用比喻,既有佛经掌故,也有民俗民谚,深入浅出,用词雅俗兼 蓄,别开生面,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故而称其精巧。 萨班在诗中以高阔的视野和完美的人格力量论述了德育、才学赋予人类心灵 的力量,他提出了以佛法、任贤、轻徭进行治理的“施政纲领”,主张以佛教治 理国政,提倡“政教合一”制度;把诚信、智慧、忠贞、谦和的品德寄予藏人自 身修养的准则中,把善学不诲、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作为区别智慧与 愚昧的分水岭。在他的格言中,智慧的力量丰润着读者的心田,知识的力量强大 着藏人的肌体,他把藏人传统道德中的勇毅、刚强、坚韧、奋不顾身的强健纳入 到一个超越民族、超越地域,与人类道德伦理共同相通的规则当中,用人性的真 诚、善良、宽容拥抱和接纳一切高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下面我们来具体解读 《萨迦格言》。 (一)微观层面解析 《萨迦格言》这部作品里的主角是人,学者、高士、愚人等各种各样的人在 各个章节中逐一出场,可以发现,萨班是首先将人这一概念实体化了,它的作用 在于可以逐一进行比较,从而做出价值判断。作品的结构是表现作品的内容,显 示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没有适当的结构方式就不能把丰富的生活内容 和创作材料组合起来,形成完美的艺术作品。因此,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构成的 重要因素之一。在作品的结构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才华,也最能体 现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萨班在《萨迦格言》里通过这些学者、愚人等各个范畴 ,, 分章介绍,再一一对比,即是其匠心独运之处。 应该说,人类生活几乎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结构,不同的人生境界会表现在世 俗与神圣、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智等诸多对立观念和行为选择之 中,因而在对立结构中如何进行设定并选择成为萨班创作这部作品的关键命题, 这也是结构分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萨班对世界本体的理解,对人生社会 的看法等等这些思维方式影响到了作品的构思、表达,他将这种种偏好意蕴隐蔽 到诗句背后,回归到生活本身,以借助读者倾心体会去完成他的目的。也就是说, 这种回归,是与其佛学思维方式、佛学旨趣成功对接的。下面我们来看下萨班的 价值判断。 ,(智者与愚人 萨班第一个列举的对立是智与愚: 智者以智慧理解格言, 愚人却无法理解; 当阳光普照的时候, 猫头鹰却成了瞎子。(,) 聪明人学习所有的知识, 精通一门就能知晓天下事: 傻瓜虽然见多识广, 却象星星发不出大的光芒。(,) 很明显,萨班在他的格言诗中对智者是绝对肯定的,对愚人是否定的。萨班 之所以如此大篇幅地论述智者与愚人的区别,泾渭分明的表达他的态度,在于告 诫世人: 一个人很好地懂得, 圣哲与愚者的区别, 并知道怎样办事情, 就是一切圆满之本。(,,,) 这说明,区分好智者与愚人,是到达佛法所提的圆满境界的基础,因为愚人 无法正确判断佛法智慧,以错误的方法做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误事: 智者对敌人宽厚, 敌人最后会被制服; 愚人对敌人报复, 困难就会不断低头。(,,,) 香味对猪狗有何用,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弓道:“,,实,结构主义分析中最重要的关系又极』,简学(:,二,,对 立。语言学的模式也许还有其他的作用,然而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鼓励结构主义者采取一二项式 的思维,存所研究的各种素材中寻求功能性的对伊形式。”乔纳森?卡勒(,,,,,,,,()著,盛宁译,结构主 义诗学,中图社会科学出版社,,,,,年,,月,第,,页。 ,, 灯火对盲人有何用, 点心对停食者有何用, 正法对愚蠢者有何用,(,,,) 而如果无法正确区分智者与愚人,就不能跟随智者学习进步,反倒会被愚人 所误: 亲近高于自己的哲人, 就会对自己有利; 住在须弥山上的鸟儿, 都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愚蠢而憨直的人们, 有的毁己,有的伤人; 林中的直树被人砍, 笔直的利箭会伤人。(,,) 二元结构这个概念,不是只讲对立,同时也讲依存。佛教并非是一个强调二 元对立的宗教,佛教徒就是要通过努力实践去超越世俗的二元对立,那么在萨班 这罩也是同样,对智者与愚人对待虽然有如此之不同,但是愚人并非无药可救, 萨班说: 若经智者精心培养, 愚人也会变得高尚; 若有专家调教训练, 鹦鹉也会诵经读典。(,,,) 可见,萨班在愚人和智者之间没有划分出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恩格斯曾说: “形而上学者……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 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 同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重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 最惊人的变故。:,,很明显,形而上学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任何研究领域都是不成 熟的,萨班在这罩显现了智者所应有的思维高度。所以,在他看来,愚人和智者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不过要达到成佛境界,须是智者不可。愚人 对正法没有帮助,只有智者才能够对人和事物、宇宙万法给予正确的认知,佛法 是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下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除谬妄 偏差的俗见,悟入正道。 ,(高士与恶徒、圣哲与暴君 那么,是否智者就足够达到萨班所要求的价值判断标准呢,萨班写道: 没有福泽空有学问, 学问会把本人毁掉; 有些蚌常因有珍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页。 ,, 结果把它性命送掉。(,,,) 学者要积福积德, 福德才是幸福泉 谁在那方面圆满, 就是幸福的标志;(,,,) 可见,人光有知识不行,还要有德行,有高尚品质,知识与德相结合才能够 到达大圆满的境界。这罩萨班已经将知识和道德分开来,并将二者的关系定位为 知识受德行制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张载曾提出:智是一种德行知识。“德性 所知,不萌于见闻。:,,尽管他所说的德行知识与萨班所认为的知识有区别,但是 他仍然肯定了知识作为一种知觉的存在,智的价值完全服从于德的价值。这说明, 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萨迦与中国传统认知上有着殊途同归之处。 凡有高尚的知识, 圣哲常常特意宣扬; 马拉雅山的檀香味, 被风把它传送十方。(,,) 那么,在人这一群体中,有着特殊地位身份的国王就更需要有学识和品德了, 这不仅对自身有利,还能泽润众生: 大人物对敌人慈祥, 敌人就会向他归降; 众人尊敬他,他又爱众人, 人们自会推他做国王。(,,) 而与智者和愚人的对比一样,恶人、暴君,都是世人中为品行所误,看不到 光明人生的人。萨班在进一步推崇高士、圣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达了对恶人、 暴君的鄙弃: 平日不为别人着想, 他的行为跟牲畜一样; 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 难道牲畜不也是这样,~(,,) 暴君遇见强敌, 惩处臣民来出气; 有些一事无成的傻瓜, 自我毁伤而送掉性命。(,,,) 总而言之,智者、高士、圣哲才是萨班所极力首肯的人,而与之相对应的反 面之人,是他所反对的: 坏人的学识, ,,张载,《正蒙?大心篇》,张载集,中华书局,,,,,年,月,第,,页。 ,, 懦夫的才智, 暴君的恩惠, 都难以利人。(,,,) ,(知识与财富 格言诗中,萨班将人的生命取向分成两种,要么以求知识得解脱,要么将逐 财富堕轮回。他将知识和财富二者作了对比和取舍,说明了只有施舍才能富有, 只有拥有智慧才可得正道。因此他对“六度:之首的“布施”做了高度评价: 虽然有千贯宝藏, 对谁也不肯舍散; 广闻博学的人说: “这是世问的穷汉。??(,,,) 萨班在这里并没有排斥财富的作用,然而财富再多,没有智慧,一点作用也 没有: 缺乏智慧光有财富, 多半对自己没有好处; 奶牛身上的乳汁, 牛犊只是偶尔喝到。(,,) 只顾积攒财产的愚人, 哪管什么亲戚朋友,~ 受尽苦楚和诅咒, 到头来,人死财留如老鼠。(,,) 在这里萨班认为,礼佛修法是第一要务,那么只有有施舍行为的人才是最具 有美德的人。在诗中,施舍是积财的窍门、积德的良方。而同样,知识、智慧即 是佛法,只有通达智慧的人,才是解脱之人: 即使十分衰老, 也要广学博闻; 知识有益于来世, 布施对来世有何益,~(,,,) 二元判断形式是思维中必然需要的形式,思维的语法是逻辑,是非二元取值 是逻辑的必然要求。因而萨班在这里对诸多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是非道理一一解 读,从而为其佛学上的说法释理服务的。二元对立要素中并存着二元事物及其关 系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二元对立的哲学超越可以将其概括性地上升到人与自然 这一更具普遍性的二元对立范畴,从而找寻到一个制约或主导人与世界的根本关 系和价值判断。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萨班这部作品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普遍指导 意义的。 (二)宏观层面分析 综合以上所对比,我们可以具体来做一次解构。如图,所示,《萨迦格言》 的前五章分别都对各种人做了形象而丰富的描绘——第一章:辨识学者(智); 第二章:辨识高士(德);第三章,辨识愚人;第四章:辨识多士(即贤哲愚人 间杂之人);第五章,辨识恶行。萨班之所以对如此大费笔墨和周章,则是要教 导世间人更好地辨认学者和有德之人,以求近善远恶,避免恶性对自己的影响, 极力向有知识和德行的人靠拢,终可以成解脱。 图, 他在其中具体的逻辑结构分为,首先,人有愚智二分,有知识和无知识,爱 学习和不学习这两种人,在第一章中做了介绍后,明确指出只有智者才是可取之 人。而后,在第二章进一步补充说,光有智慧而无德行也是不行,只有德智双备 才受中肯。而后在第三章和第五章中分别对智者和高士的反面——愚人和恶人的 表现行为做了具体描述。其间,第四章在于将前面所述这四种人统一起来作了不 同的交叉对比,以求读者更加印象深刻和分辨清楚。 图, 再如图,所示,萨班把人分为各式各样人之后,我们可将他在其后第六、七、 八章的描述看作是人的认识和实践良种活动,分别为:第六章,辨识本质(正确 的认知);第七章,辨识悖谬(错误的认知);第八章,辨识事业(实践),归结 起来即是观察,下确与不正确的处事方法和事物本质,教导世间人要如何看待世 事。是国王,就要体惜民众:是智者,就要积累福泽;是愚人,就要努力学习…… 并且教导一般民众生活中的处事智慧、忍耐苦行之法: 对亲友不要过分亲近, 对敌人不要过分仇恨; 亲友欲望过多会结怨, 仇敌进行报复并不难。(,,,) ,, 柔和既能克服柔和, 柔和又能克服刚强; 因柔和能成就一切, 故学者都说柔和最利。(,,,) 萨班还在其中宣扬了世间皆苦以及命定的说法,参见第八章的最后一首: 不因穷困太伤感, 不因富有太傲慢; 命运的里程很遥远, 各种苦乐还会再现。(,,,) 这样苦乐的今生,即使是智者,高士也无可避免,那么该如何是好,所以萨 班很自然地引来了最后,章,第九章的说法:辨识佛法。也就是宣扬只有佛法才 可以解救苦难的人生,故最终他才会写到: 智者虽在今生修行, 修行佛法方得安乐。(,,,) 他以佛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佛法的要旨来观察事物、阐述观点,以佛教的 伦理道德观来衡量利害得失,以智慧、学问、善良等品质为标准来判断伦理准 则。并通过对人之存在的诸多二维对立面中来透彻分析人的心性状态、人的存在 状态,进而导出生命个体作为存在的终极价值。 二、柔美隽秀的《水树格言》 《水树格言》共有二百多首诗,上篇《水的格言》,,,首,下篇《树的格言》 ,,,首。《树的格言》第,,,首又重录了与《水的格言》第,,,首相当的总结论, 显然作者是先分而述之,再合二为一,故接下来最后四首(树的格言,,,—,,, 首),又综合了水木二论,以宣说教诫作为结束。《水树格言》全篇几乎用二句比 喻,二句表意的形式来完成的,有的比喻在前、表意在后;有的比喻在后、表意 在前。《水的格言》的比喻一概用水,同样《树的格言》中比喻全部用树,二百 多首诗的比喻仅限在水与树之中,采用水和植物的各种性质、形态和特征,如关 于水的海、河、湖、溪、泉、雨等;关于木的檀香、柳树、毒草、果树、荆棘, 甚至根茎叶花果等,可见作者观察事物深入细致,掌握有极其丰富的常识才能, 也体现了作品的艺术表现高度。通读《水树格言》,我们可以感受它的琅琅韵律 和水树优柔的形态,故而称之为柔美隽秀。 与《萨迦格言》一样,这部出自贡唐仓活佛之手的格言诗同样也涂抹上了厚 厚的宗教色彩,渗漏出了浓浓的佛教汁液。佛教发展到孔唐?丹白准美时期,人 民的礼仪规范已基本确立,佛教思想传播得到了成熟发展,因而《水树格言》教 化立德就更显得得心应手,在内容形式上也更需要创新完美。这部格言诗一开始 就论述了佛法与格言诗的关系。格言诗在修习佛法中可使人睿智通明,而佛法也 赋予了格言诗高尚优美的内涵: 如同无垢流水小溪, ,, 把那身心燥热平息; 新著格言如何甘露, 可使智者睿智康宁。(水,) 光辉佛经中的瑜伽法, 有许多教诲人的佳话; 如同茂密的原始森林, 树叶密密麻麻无边涯。(树,) 当然,作者写著格言诗的目的,最重要的仍在于修习佛法,所以首篇便山佛 理入手,开宗明义: 佛法真谛无比深奥, 充满慈悲如意之宝; 人的一生千重波浪, 在佛海中任其远漂。(水,) 人生所有的遭际都是在佛法的范围内的,如果人要摆脱现世的苦海,就要“坚 决信仰三宝”。(水,,)但人生之所遭,总要从世问开始,作者在格言诗一开始 就讲了世问法的重要性,只有使人精通世间美好德行,才可能在佛法修行道路上 走得更远。 僧俗取舍之道弄通, 现在将来都会成功; 如同一位善察船师, 茫茫大海航行无恐。(水,) 因而虽然《水树格言》上,篇比喻不同,内容却是一致,通篇格言诗概括起 来可分为阐述入世问法和出世间法两种。《水的格言》世间法在前、出世法在后; 《树的格言》出世法在前、世间法在后。二大部分之间各有承启,如《树的格言》 中所道: 以上论树的格言, 把学法之路指点; 再说世俗的事物, 请侧耳细听为盼。(树,,) 总体上说,《水树格言》篇章结构合理紧凑,也易于明了。 (一)入世间特点 格言诗用潺潺流动的水和姿态多样的树做比喻,具有了水的智慧和树的正 直,本义不言自明,既有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人、事,也有作者谆谆教诲的世 间真理,自然其中也有不少关于修佛的道理,但归结起来,终不免是人们处世为 人的良药。诗中云: 假如不求取做人要方, 那与畜生有什么两样, 假如不除去柿子涩味, 那与芭蕉有什么两样,(树,) 全诗中以象征比喻的各种方式,通过两相对比的方法,表现共性或差异性, 来揭示出其中的哲理,形象而亲切,从各方论证来阐明了一位崇德贤良之人所应 具有的各个素质,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的第一修养——品德 佛学要义经典浩如烟海,人生在事也同样繁嘈劳碌,所以作者劝诫人们要求 学精进,不能懈怠: 勤奋若能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万事皆成; 小河流水奔腾不息, 能够走遍辽阔大地。(水,,) 学习时候懒惰乱想, 要成学者毫无希望; 眼霜打坏满树鲜花, 绝无希望闻到果香。(树,,) 勤奋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在丹白准美这罩,勤奋便如同成长的助梯 一般,是每一个学者、僧人学习做事时所必须坚持的,否则将一事无成。在人类 发展史上有无数金玉良言揭示了勤奋的道理,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木;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罩之行,始于足下,,。唐代文人韩愈也说:业精于勤荒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船。丹白准美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为读者揭示了这一真理, 同时论述篇幅也在整部格言诗中占有极大比重: 假如勤奋永不放松, 无论何事都可成功; 请看水滴天天落地, 能把巨石穿透成洞。(水,,,) 这是因为无论在学佛还是处事中勤奋之道都是首要具备的不可缺少的美德, 所以作者才不厌其烦地反复比喻论证。勤奋是作者首要论述的美德,那么人的首 要本性在作者心中则是善良。 如果思想本性善良, 做事都能遵行佛章; 如果有个水瓢舀水, 可把涧水送到山上。(水,,) 沉香即使剁成百段,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年,月,第,,,(,,,页。 ,,韩愈,进学解,阎琦校注,韩尸,黎义集注释(上),三秦?;版社,,,,,年,,月,第,,页。 ,, 天生芳香不会消散; 大师不论遇何厄运, 善良本性不会改变。(树,,) 善良的本性一直都是人们称颂的美德,作者在诗中将善良的本性与佛法连接 起来,是因为佛教也同样劝人向善,作者直接认可了人类善良的天性,对坏人做 了强烈的批判: 愚痴而又性恶之人, 虽有本领也不利人; 花根扎在毒物之上, 花虽美丽有谁问津,(树,,) ,(人的第二修养——智慧 一个人有了善良和勤奋的优良品德后,是否就是完美昵,作者强调了后天学 习的重要性。 浊世贤人天生全知, 凡人要靠学习调伏; 温泉之水天性很热, 凉水就要用水烧煮。(水,,) 作为一个在封建农奴制下的高僧,作者在这里说法确实有失偏颇,然而人确 实有天生优劣等级之分,而通过后天的学习则可补不足,增有益。 没有智慧愚笨傻瓜, 虽获钱财不知用法; 老狗口渴虽有江水, 只是舌舔不知痛饮。(水,,) 没有智慧缺乏本领, 虽居高位也是笑柄; 木头制成纠纠雄狮, 外表威武有何本领。(树,,) 此处说得极为贴切,智慧是人生的艺术,没有智慧便是形如虚设,只有不断 学习知识才能得到智慧。而在学习之中则需要谦卑谨慎才可真正获得知识。 正直诚实聪明之人, 总是汲取别人学问: 草原上的徐徐流水, 低声轻吟把花儿寻。(水,) 学者具有渊博学问, 虚怀若谷非常谦逊; 就像果实累累之树, 枝头低垂欢迎主人。(树,,) 狂妄自大行为粗暴, 众生之敌谁都愤恼; 恒河之水趾高气扬, 仙人发怒一口吞掉。(水,,) 不学无术之人骄傲, 总把脑袋翘得高高; 犹如不结果实之树, 枝干僵硬是其本貌。(树,,) ,(人的第三修养——伦常 作者告诫世人,要团结和睦,知恩图报,厘清友坏,敬老尊长。这都是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所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 倡行团结,注重和睦,这是藏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格言诗的作者们一再告 诫人们,(必须注重团结和睦。朋友同心同德,以诚相待;主仆互助友爱,同舟共 济;官兵同心协力,共同对敌。万事只有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才能兴旺。 事后考察过去事情, 没有几个一人完成; 百渠汇集形成大江, 百渠难见露珠踪影。(水,,,) 用拳头回击有刺荆棘, 那是令人发笑的怪事; 用暴怒对付害人敌手, 那是自己倒霉的缘起。(树,,) 同样家庭也需要和谐共处: 抛弃老母不顾众生, 专干私事怎么能行; 抛弃海岛众位亲友, 不是船家应有品性。(水,,,) 在同常生活中,人常容易因为交恶而误入歧途,所以分清朋友与坏人差别至 关重要: 寡言微笑满腹诡计, 此种小人更应警惕; 大江大河无声无语, 最难测量深度面积。(水,,) 在藏族格言诗创作中,对报恩思想也是反复论述。《水树格言》中更是凭借 ,, 水和树的形象对那些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愚人给予以了辛辣的嘲讽和挞伐。 小人受到恩惠后, 遗忘得一干二净; 有人乘船渡江河, 到达彼岸把船扔。 ,(人的第四修养——爱民行善 当你具备有以上所有的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及智慧,那么即可为民行善,为 国效力,这其中作者仍旧谆谆教导,奉劝统治者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作者首先 毫不避讳地论述了历史上吐蕃由于长时期的对外攻伐和喇嘛制度的兴起,封建领 主及地方割据势力对人民剥削的加强,贫富同益悬殊,两个阶级的对立同益尖锐。 “官吏过分狂妄残暴”,老百姓“谁也不愿把他依靠”。(水,,) 暴君掠尽百姓财宝, 还像饿鬼乱喊狂叫; 马面火山吞噬海水, 还像烈火熊熊燃烧。(水,,) 一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格言诗作者赋诗告诫新的统治者,不要靠武力和罪恶去 掠夺百姓的财富,要研究臣民安乐之计,以仁德和柔道治理天下,要知道“如果 属民都幸福如意,那是君王伟大的标志(树,,),,那么怎样做才算是以柔道治 天下呢, 贤良君王以恩德施众, 部属和权势皆可兴盛;(树,,) 官员百姓行为高尚, 互相修好万事兴旺; 大海以及所有江河, 也应互相合作帮忙。(水,,) 说到底,治理政务仍需要百姓的支持,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 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劝诫说“君,舟也,人,水也,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就是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 诗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官员如果爱民行善, 百姓逐渐聚集跟前; 海边如果风平浪静, 大象都愿前来游玩。(水,,) 以上四个方面即是《水树格言》所告诫人的入世间法。格言诗中对世人的劝 诫大到国王、官员小到奴仆个人,包括了治政为官、交际学习、家庭生活的方方 面面,综合起来,无不渗透着佛教和谐的观念和人生境界。由此可见,世间之法 ,,吴兢,贞观政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月,第,,页。 ,, 是作者的写作手段,而宣扬佛理才是写作目的。以下我们来看《水树格言》中的 出世间法。 (二)出世间特点 丹贝准美讲述入世间法之种种,旨在规劝世人信仰三宝到达乐土。 任何人只要皈依三宝, 今生今世就不会潦倒; 如同投靠大树的人们, 就不怕毒蛇猛兽侵扰。(树,,) 归结《水树格言》中的出世问法,可根据六度来划分。佛教讲六度即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作者通过格言诗将这六种佛教修行方法一一呈 现。前五度是阶梯、是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渡人舟。第六般若,则是指引,是航 向,是总舵主。所以六度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而智慧我们已在出世 间法论述过。智慧不仅是生存的艺术,也是心灵的证悟,是心灵的学问,是治愚 昧痴无知之良方。 布施是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靠施、无畏布施。 一财布施,指要,下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指在理性上 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则是论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格言诗中最常见的是 劝诫人们不要吝啬财物。 要想财富不断发展, 就要懂得布施一点; 就像泉水常舀常旺, 无人舀水反会枯干。(水,,) 作者说得句句在理,发人深省。而“入善趣得解脱的主要关键,就是严守戒 律别无他言??。(树,,) 光明圣洁教法规章, 能够消除一切灾殃;(水,,,) 两种成就要有基础, 就是发誓坚守戒律; 如果大海已经干涸, 哪里还有波涛起伏。(水,,,) 忍辱是指修行过程中要坚定而不受外物影响,方能断除嗔恚烦恼: 伟大人物有时落荒, 依靠功德最后兴旺; 湖水委屈冰层底下, 逐渐破水涌到湖上。(水,,) 精进在出世问法中即是作者所称赞的第一美德——勤奋。只有不断勤修苦 练,才可领会三宝。 学法还要跟随圣贤导师,身体力行,以从六道轮回中摆脱出来。“一心一意 的修习禅定”(水,,,),忍受苦难,到达神圣佛乡。 走上学法正途之前, 首先要靠良师指点; 要去航海出发时候, 首先要找舵手开船。(水,,) 除了主要论述六度外,作者还讲述了关于佛法的一些六道因果轮回、劝修大 乘、密乘便捷、圆满佛果之理。六道轮回无边无际(水,,),人世的一切皆是前 世所为种下的因果: 今生如有罪恶行动, 来世必定变成畜生。(水,,) 而除了遵循六度外,还有便捷佛法能助脱离六道轮回之苦: 佛法纯熟的高僧, 利用四摄法调伏众生; 长期以海为生的船家, 渡人下海是寻宝相送。(水,,,) 学法成佛道路虽远, 修习密宗加快实现; 陆地之上大船难走, 一到大海迅速向前。(水,,,) 金刚菩萨所转密法, 神圣法力非常巨大。(水,,,) 综上所论,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法,作者对《水树格言》有明确的创作目 的,即以佛法为指引,针砭时弊,希望把社会引向光明,营造人间净土: 枝繁叶茂树荫宽广, 一切众生都可乘凉; 殊胜佛陀学问精深, 救护众生泽及八方。(树,,) 总之,《水树格言》用人们同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做比喻开示做人、处 世、修法、悟道之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和领会。这部格言集自产生以来,在广大 藏族地区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迄今,,,多年仍余风不折。其就 近取譬,连贯为文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藏族格言诗中是最突出的,并由此开创 了比喻格言诗的先例。其后问世的《铁的格言》、《火的格言》、《宝贝格言》、《天 空格言》、《风的格言》等,都是同类作品。此类格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深入 浅出,易于理解,艺术上很有特色,形成独树一帜的藏族格言诗。 三、浑厚质朴的《国王修身论》 《国王修身论》共二十一章,一千多段,五千余行,是格言诗的长篇巨著。 如前所述,作者有感于当时西藏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无能因而才为民献上这部 深沉厚重的格言诗,语言质朴,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全为英明国王量身定制, 事无巨细,从统治者的言行到政策实施都细细道来,包括谨言慎行、用人之道、 公正执法、学习经典、修身养性、对待百姓、处理政务、制定策略等各个方面, 系统细致地论述了统治阶级的施政方针、处事原则、道德标准、是非概念。当然, 作者米庞嘉措本身就是一位高僧而不是政治家,所以格言诗最终归结到佛教上 来,清明政治的外衣下完全是一个以佛教教义作为行政宗旨的美好佛国。相比前 两部格言诗,《国王修身论》论述更为具体,对一个论点引用多重论据,反复论 证;言辞更为简易、通俗;主题内容虽然围绕国王的修身之道,却也更加庞杂丰 富。我们将全诗分为三个方面:一、治理国家应注意的事项;二、国王自身之修 养;三、宣传佛教教义。。 (一)治理国家 ,(重人之道 “重人”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 是重人才归离。要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 道,用人之道。同样,在米庞嘉措看来,爱民和用人才是国王的第一修身要务。 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修文德以来之”、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使“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赫。《管子》说:“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西汉贾谊浼:“闻 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 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新。这些思想历代都有, 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国王修身论》中作者用了两章之多来论述国王爱民 温顺的重要性,包括:第十二章——具有慈悲心肠,第十四章——保护百姓安 康。 国王具有慈悲心肠, 爱民若像自己儿郎, 百姓就会不惜一切, 竞相保护自己国王。(,,,) 米庞嘉措不仅提出要爱护百姓,更提出了具体的治民方针。 聪明国王慈悲心肠, 征收查税一切从轻, 对于百姓切实保佑, ,,阮冗校刻,(,(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论语渖疏卷,„七、十九,中华书局影,?奉,,,,,年,月,第,,,,, ,,,,页。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孟子渖疏卷七下,中华书局影印奉,,,,,年,月,第,,,,页。 ,,黎翔风,管子校注,中华书局,,,,,年,月,第,,,,,页。 ,,贸太傅新书,湖南人民,,版社,,,,,年,,月,第,,,页。 ,, 大家欢乐天下太平。(,,,) 熟谙兵法熟练武艺, 保卫国土头等大事; 发展农业修建民房, 此乃国家第二大事;(,,,) 搞好商业搞好工艺, 此乃国家第三大事。 如果做好以上三事, 众生就会称心如意。(,,,) 孟子说:首重不扰民,“省刑罚,薄赋欠。”不夺民时,停止战争。在积极上, 要“保民而王”,“为民制产”,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富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已”豁。所谓,轻徭役,重农商,具是如此。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 《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 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 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 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米庞嘉措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用第五章全章论述任人之道: 作为治理国家君王, 为了国家安乐吉祥, 对于一切贤达人物, 安排官位应该恰当。(,,) 那么,究竟怎样安排官位才是恰当的呢,首要条件是官员要为民着想。 贤者安排官位之上, 对待百姓特别慈祥。(,,) 接下来,作者对各种各样的人才安排了适当的岗位,宰相、王妃、管家、秘 书、法官、将军、经师等,全是各尽其才,各司其职: 所以精明有为国王, 授予各种官职之时, 官衔能力必须相当, 不能轻易点将封相。(,,) 而国王对这些官员则要委派得当,奖赏明确: ,,阮,亡校刎,,„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孟了注疏卷一下,中华,局影印奉,,,,,年,月,第,,,,页。 ,,管予校注,第,,,页。 柏杨峰点校,只氏春秋,岳麓书社,,,,,年,,月,第,,,页。 ,,诸葛亮,前?;帅表,载《诸葛亮集校沌》,天津古籍出版社,,,,,年,月,第,,页。 ,, 对于臣子办事人员, 经常关心他们冷暖。(,,) 由此可见米庞嘉措为国王策划之明细。 ,(公正执法 以上措施显然都是用德施恩的表现,然而仅有以德治国是不够的,法度是治 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对社会的秩序、道德和文明起到了维护和强制的作 用,因而执法的力度也显得十分重要。《管子》曾论执法道:“刑杀毋赦,则民 不偷于为善”,“令不虚行”化。只有执法严明公正才能够有足够的威信治理国家, 《国王修身论》罩花了很大篇幅讲述这一要点:第十一章——平等对待众人,主 要讲述国王对待官员百姓各色人群的公平之法,第十七章——按照法规办事,则 主要讲述要制定法规,全民包括自己严格遵守。当然,米庞嘉措所讲述的法律很 大程度上来自于佛法戒律,遵守法度也是为了宣扬佛法: 所谓法律没有偏袒, 要像神尺一样公正, 因果报应灵验无比, 无论何人都难变更。(,,,) 为了佛法永不衰败, 驯服在家一切俗人, 使之遵守佛法戒律, 才是真正奉法之君。(,,,) 米庞嘉措在《国王修身论》罩注意到了刑德兼备对一个国家的好处。当时的 西藏各方法度仍然不明,执法更是随意而为之。因而他提出: 当今时代大不相同, 人们难于服从政令, 如果犯罪之人全杀, 国家将会人烟空空, 因此根据时问地点, 适应对待各种诉讼, 要像昔日贤王那样, 恰如其分依法定刑。(,,,) 米庞嘉措一再强调,治国要有法治,赏罚都要以“法:为标准。法是整个社 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而立法也只是国家治理的一个 前提,只有依靠秉公执法的官员才能够使国家立法走向现实,如仅有善法而不循 法,立法则无异于虚设之条文。 没有偏心平等待人, 有此功德可为国君, ,,管子校注,第,,,,,,,页。 抛弃亲友做事不公, 贪赃枉法都是祸根。(,,,) 不管何人若是犯法, 都要同样给予处罚, 量刑切莫顾及情面, 执法要用一个尺码。(,,,) ,(善用计谋 智慧的作用在《萨迦格言》、《水树格言》中已经讲的非常清楚,在《国王修 身论》中,智慧在国王身上的作用就体现在善用计谋这方面,此主要集中在第十 五章——凡事与人商议和第十八章——运用妙计取胜。 一切众生安乐之道, 良规善法十分重要, 要同忠实可信之人, 共同协商制定为妙。(,,,) 善于运筹帷幄国王, 不但掌握时间力量, 而且精通具体做法,( 百事如意一切顺当。(,,,) 善用计谋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听取诤言: 开始研究事情之时, 应与大臣一起商议, 其他智囊若提意见, 是否合理再作分析。(,,,) 第二个表现在于仔细观察事物,不论是生活小事还是国家大事,只有运用智 慧治理国家才可能得到成功: 白马黄牛一切众生, 各自外貌似乎相同, 细察内部差别很大, 干事方知各自内情。(,,,) 虽然口头这样高谈, 但是付诸行动也难, 要有福泽智慧之力, 再加神助方可实现。(,,,) (二)自身修养 ,(品质高尚 孟子重仁义,他提出,这两者是相辅而行,“仁”是人发自内心之爱,而“义” 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亦是实现爱的一种责任行为,故日:“仁,人心也;义,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从而力倡“重义非利”的行为哲 学之标准规律,来针对战国时讲功利嗜杀的暴行,认为无论个人修养或人君施政, 莫不以此作依据,日:“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国王修身论》也同样论述了这个道理,包括:第二章——; 考察英明人主;第九章——精进坚定不移;第十章——性情柔和温顺;第十二章 ——具有慈悲心肠。 凡是聪明智慧国王, 总是提倡德行高尚, 就像太阳金光四射, 照得大地特别漂亮。(,) 富贵荣华贤明国王, 心性调伏特别驯良, 如同群星环绕月亮, 万里无云特别明亮。(,,,) 国王的品行是否高尚,对整个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米庞嘉措在国王的 品德修行这一部分罩特别强调了佛法的重要: 不懂佛法非常骄傲, 各个方面学问很小, 就像井龟一样狂妄, 对于贤者谩骂乱吵。(,,,) 作者在这里塑造一个英明的国王形象:尊重佛法知识,善对众生及贤者,就 像是一位高僧大德的言行一般。 ,(谨言慎行 米庞嘉措在他的格言诗中分别用了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十三章来论 述了国王言行的重要性。 每个国王一举一动, 都要三思慎重而行。 不假思索随意蛮干, 即使小事也损名声。(,,) 世间事情取舍与否, 通过语言方可知晓, 因此所说一切言语, 是利是弊都应思考。(,,)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孟子注疏卷十一下,中华书局影印本,,,,,年,月,第,,,,页。 ,,同上,第,,,,页。 ,, 国王以及王族成员, 所作所为是恶是善, 他的部属看了以后, 也会照样跟着去干。(,) 对于臣民安乐之计, 极少有人费力深思, 国王应该很好研究,( 只听忠言尽弃诡计。(,) 国王的言行是臣民的榜样,因而要特别重视,尤其是国王在佛法修行方面的 言行: 首先自己整个一生, 四种圆满切忌心中, 永远作为生活标准, 千方百计保证执行。(,,,) 这里的四种圆满指的是法、财、欲、果四德蛎,皆指向成佛之路。由此可见, 国王注意言行,是以遵行佛法为前提,以下我们来看下国王如何遵行佛法。 (三)遵守佛法 ,(学习经典 第六、七、八章均为古代经典,其中,第七、八章《正法念处经》、《金光明 金》均为龙树所著。作者沿用从萨班传下的译述传统,将大师和法王学者对王国 的论述集中起来,期望能够对国王有借鉴作用。学习经典的一大好处在于听取前 人的经验教训,学习智慧佛法: 庄严经论曾有记载, 至高无上高僧大师, 都在祈祷实现心愿, 消除恶习转生神地。 从前有一雁王杜桑, 前往宝髻佛前听讲, 领悟国王修身之道, 奉行佛法美名远扬。(,,) 作者在这三章里,将古典里面的治国之术及从佛之道译述得极为清晰明白, 句句都有如箴言般令国王臣民不忍抛弃,因而堪称治国成佛妙方: 具有上述各种学问, 名声财富就会大振, ,,“法”是佛法吕盛,“财”足资财具足,“欲”是五种妙乐,“果”是修行佛法证得涅鬃。 ,, 各种学问都学到手, 来世就能升入天堂。(,,) ,(重修身广施舍 第二十章——正确对待财富,在于告诫国王要广施舍。第十九章——心中牢 记佛法,第二十一章——重视修身之道,则是告减国王要“遵奉圣洁佛法”(国 ,,,)。米庞嘉措对知识的力举自不待言,同时对财富则是劝诫人们不能过分强求, 而应该重视佰施的作用: 只是积攒不肯消耗, 不管是谁都无必要, 若是布施定获妙果, 到了来世也有善报。(,,,) 布施乃是世问美饰, 可免坠入恶趣之地, 稚施乃是升天云梯, 能够得到心静妙益。(,,,) 而最后一章,对修身之道的论述则是强调要对前面所述之种种的修炼: 上面所讲各种功德, 国王如果基本齐全, 富贵荣华巨大声望, 就像雷声响彻山川。(,,,) 尾歌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佛法的重要性: 金光一样,?人,闪发光, 金刚座上著名大师, 宏扬此书流传各方, 富贵荣华圆满吉祥。(,,,) 由于神佛加持力量, 凡是听法持法国王, 吉祥如意一切圆满, 请遵佛法加强修养。(,,,) 应该说,整部《国王修身论》都围绕着一位英明国王的规范举止而制定的, 他的本质就是一位具有高尚德行、遵循佛法的高僧似的法王,是西藏政教合一制 度的产物。《国王修身论》表达了对法王时代一位重视人才法制、具有较高的佛 学修养的统治者的期望。 我们可以用下列图表将《国王修身论》主要内容的逻辑顺序表现出来: 图, ,, 第三章藏族格言诗的思想内涵 一部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萨迦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 作为藏族格言诗的优秀代表,则聚集了藏民族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精华,代表了 藏民族所特有的思想特色、经验水平和思维高度;而其作为僧人作品,则又必然 显现出带有浓厚藏传佛教思想的特色。因此,格言诗所共同捐,有的藏族文化与藏 传佛教思想的交融碰撞,实则为藏传佛教普及民间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藏 族格言诗所具有的最为历史性与思想性的特点。 一、格言诗中的藏族传统思想 (一)藏族经验思维在格言诗中的体现 经验思维,是以既有经验和亲身经验去解释和处理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极 具主观色彩的思维方式。在藏族格言诗中,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同月星辰、花鸟 树木及人们只常生活的种种际遇作对比来揭示生活中的真理,又往往带进自己的 感受、体验、情绪,就是富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的经验思维的体现。人类生活 在世界上,面临着两个不可避免的最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与 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藏族的经验思维与其较为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有 关,有相关学者研究表示,藏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青藏高原,自然经济的有限需 要使人们满足于知其然而尽其用,而不去深入探究事物发展的总体规律和本质属 性。因而经验思维特别推崇古已有之的常识和前人的既成经验,非常尊重自己的 文化传统,严格固守生活程序,遵循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因此这些深受民众 欢迎而口口相传的格言诗中才出现了人们日常实践、长期体验的各类知识和现 象。 学者无论怎样厄运, 绝不会步蠢人的后尘; “等雨雀”无论怎样发渴, 绝不会喝地上的脏水。(萨,,) 这首诗反应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生物观察的结果,“等雨雀:也是藏区所采用 的燕子的别名。在三部格言诗中,对日常生活观察描写最仔细的应属《水树格言》, 其中所用的日常知识数不胜数、俯拾皆是,人们读来通俗易懂。 勤奋若能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万事皆成; 小河流水奔腾不息, 能够走遍辽阔大地。(水,,) 树木的发芽开花结果, ,,彭英全,乔根锁,藏族传统思维方式管窥,中国藏学,,,,,年第,期。 ,, 随天气冷暖变化莫测; 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 也像演戏般一晃而过。(树,) (二)取象和比类在格言诗中的运用 经验思维必然采用的重要表现手法是取象和比类。古人常常把形象相似、情 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办法,推出事物的共性使之成为 可以理喻的道理仃。我们称之为取象比类。类比、比喻、象征三者都是建立在经 验的、具象的基础上,都是主体借助一定的物象阐明特定情感的方法。从《萨迦 格言》开始采用的四句格律,为了更为方便的比喻类推,就一直采用两句比兴两 句本意的方式。 格言诗的作者们自觉遵循、普遍采用的比喻手法是完美表达思想、建构理论 体系的重要手段,它要求取象与取义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客观的比喻手法。这 种比喻在藏族人那里,首先是作为固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的,并相应地 显现为一种审美属性,也就是说,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审美有着潜在 的质的规定性。如发现于敦煌的著名的《松巴谚语》以诗为体,表达方式形象而 精炼,内涵十分丰富,也是藏民族比喻修辞手段表现的一部力证: 母贤子也贤,犹如黄金镶碧玉, 母劣子也劣,犹如破屋堆粪土。 善思考的君王,也要以别人为榜样; 善走的良马,也要用鞭子催打。临 《松巴谚语》收集了九世纪前广泛流传在藏族人民口头上的谚语,是藏族文 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谚语集。这部作品中有将近一半采用比喻。在比喻中,又采用 先实后喻、先喻后实、实喻结合、全喻无实等多种手段,,。这些比喻富于民族和 地区特点,生活气息很浓厚,也是藏族文学作品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萨 班在写作《萨迦格言》时遵循了这种藏民族习惯的修辞手法。在藏民族文学历史 上,它为藏民族比喻艺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影响了后世格言诗的 作者们,甚至创造出了一类新的格言诗体,以一种事物作为喻体贯通全诗,《水 树格言》就是最优秀的代表。这些格言诗偏爱将意蕴隐藏在事物背后,并借助于 无数的动物故事佛说经典表达出来,比喻不是随意比附,不能违背起码的逻辑, 只有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才能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辨证比较,得出令人信服 的结论。例如格言诗中,作者都习惯于将知识比作蜂蜜,愚人比作牲畜杂质等, 这些都是为藏族人民所接收的独特文化。 若是真正有学问, 人们自然会请教; 耵,,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困礼会科学…版社,,,,(,年,月,第,,页。 ,,参看谢后芳,古代藏语谚语集——《松巴谚语》,载民族文学论文选,刘俊川等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 版,,:,,,,,年,,月,第,,,,,,,页。 ,,同(,:,第,,,页。 ,, 香花尽管在远方, 蜂儿还是像云朵一样环绕。(萨,) 没有智慧愚笨傻瓜, 虽获钱财不知用法; 老狗口渴虽有江水, 只是舌舔不知痛饮。(水,,) 格言诗即是这样通过对事理的或生动或形象的传授解读方式,与民族传统思 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成功对接,蕴涵了超越外在世界的意识指向,折射出民族的集 体心理和族群记忆,因而成为他们回归传统智慧的具体途径。也正因为有了如此 丰富及接近生活的类比思维方式和描写方法,格言诗才会在青藏高原这块神秘的 土地上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并深融于藏族传统文化的机体之中。 (三)藏族伦理思想在格言诗中的体现 藏族人民具有传统的优秀作风,书中历有记载。吐蕃时期的《礼仪问答写卷》 就极具代表性。“它是以对话形式来论述待人接物、应对进退,处理君臣、父子、 师生和主奴乃至夫妻之间关系的绝妙文章:,,,集合了吐蕃时期臧族人民诸如孝 敬父母、尚武褒勇、善言和睦、教养子女、敬重正直、提倡勤奋谦虚等积极的、 至今仍为藏民族所崇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舶。《礼仪问答写卷》的写作形式主 题突出,引人入胜,叙述一些有关生活琐事和社会关系的关目,给人以十分亲切 的感觉。可见当时的藏族学者已经很讲究文章的表现形式了。尽管这个卷子的内 容充满了训世、说教的意味,但它既不是宗教的命定论的教条,也不是冰冷、森 严的法律条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传入吐蕃之前的社会风貌和伦理道德观 念: “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 兄云:做人之道为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 慎而勤奋。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 道是偏袒、暴厉、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 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第十六问),, 由于《礼仪问答写卷》写于佛教传入吐蕃前,因而是“藏族历史上最明朗、 最少宗教影响的道德”,,,标志着未受佛教思想影响之前的藏民族伦理道德的最 高成就。它表明藏族传统伦理与佛教的道德伦理基础如宣扬不杀、不盗、不淫等 的“五戒十善”极为吻合。而在格言诗中,在那一章章关于孝顺、报恩、勇敢、 弃恶的描述,则更可看做视为礼仪问答写卷的延续。 不分善恶又忘恩, ,,,,尧、陈践,敦煌古藏义《礼仪问答?弓卷》译解,《两北史地》。,,,,年第,期。 ,?参见黟,:班多古,史达,《,礼仪问答。?卷,中伦理道德观初探》,《两藏,,,,究》,,,,,年第,期。 ,,同,,,《礼仪问答写卷》原本存于敦煌藏文卷子义献,卷号为,(,(,,,,号。伞卷分印成三十三页,共达 五可三十二行,:,:尧先生将之全译为汉文,载于《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这篇文章中。 ,,丹珠昂奔,藏族义化发展史,:册,,,„肃教育,,;版社,,,,,年,第,,,页。 ,, 奇谈怪论不吃惊, 亲眼看见又询问, 胆小盲从是愚人。(萨,,) 贪得无厌的人们, 最终将自己毁掉, 鱼儿因贪吃诱饵, 往往被渔翁捕杀。(萨,,,) 在藏族格言诗中,我们看到作者所阐发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内涵极为复杂,其 中既包括世俗道德的成分,也渗透着宗教道德的因素。但是藏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观念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沉淀、充实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拥有十分丰富 的内涵,而且独具特色,在格言诗中占有极大比重。 对于暴徒与其劝说, 不如处罚更会服帖; 清除污垢与其水洗, 不如肥皂更有效果。(水,,) 忤逆之子使家族衰败, 心生恶念把福运衰尽; 居心叵测要毁灭自己, 沉渣明显是泉枯表现。(水,,) 二、格言诗中的佛学思想 佛教渗透到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弥漫在每个角落,无处不在,无处不 有,臧族人民的道德标准、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无不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反映藏族社会生活、体现伦理批判的僧人文学创作,也必然涂抹上了厚厚的 宗教色彩,渗漏出了浓浓的佛教汁液,其中也有诸多可探求的佛学思维方式和可 判定的理论渊源。 (一)藏传因明学对格言诗结构的影响 因明,源出印度,为“查事辩理之学:,,,即古印度的逻辑学。因指推理的 根据、理由、原因。明,指显明、知识、学问。它与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 (工艺历算学)、医方明(医学)、内明(各学派自己的学说,对佛教来说则指佛学) 合称“五明”,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因明论者,佛源有说,唯文广义散,备载 群经,厥后世亲、陈那、法称辈出,覃思精研,立破轨范,总扩纪纲骗。汉传师 出陈那,经由玄奘、窥基师徒,规模乃定;藏区继承法称之说,论理惯以广大圆 满为能,论事则向精细处求索,发扬对诤学风,形成了卓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因名 “,潋,阑明纲要,中华书局,,,,,年,,月,第,页。 ,,虞愚,因明学,中华书局,,,,,年,,月,第,,,页。 ,, 学。前面所言,由萨班始传习因明之风,萨班也极通因明学,因而不能不对格言 诗中的因明之道略论一二。 萨班所传名著《量理藏论》正是在深入研究融合贯通古印度因明大师陈那、 法称及其后学的量论思想的基础上,以陈那的《集量论》和法陈的《释量论》等 七部量论为内容,用他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理论写成的一部书,,。此书影响所及, 遍于当时西藏各个佛教派别,为习因明者所必读。由于这部书特别重视法称《释 量论》的引用和阐发,转变了西藏因明学者一向只重视《量泱择论》的学风“。 五世达赖曾说:“吾等蕃地能有传习五明之风,亦实赖此师之德也””,萨班在藏 传佛教因明史上上承古印度正理之学,下开藏传因明学之特色,可见其意义和地 位的重要。《量理藏论》朝批判了当时有关因明的各种说法,给学者以指归。 宗、因、喻三支,是印度大德,“六圣二庄严”之一的陈那菩萨,在改造旧 因明学的基础上,为佛教因明论式所定立的一般性规划。所谓宗,就是指论式中 的命题:所谓因,是指证成命题的根据:所谓喻,是进一步证成命题的比喻性说明。 喻是推论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喻”,那么推论就缺乏说服力,而整个因明的 三支作法就无法建构。在每一种喻中,有喻体和喻依之分。而在喻支中,又分为 同喻和异喻,同喻从正面上推断以证明所立之宗也。异喻从方面上确定同喻之推 断也。这样,喻就不仅仅是提供例证,而且还能够提示蕴藏在例证内部的因果性。 因明的“喻”不仅提出了推论的普遍原则(喻体),这普遍原则的来源进行说明 (喻依),并从正(同喻)、反(异喻)两方面审查普遍原则的可靠性。还对从《萨 迦格言》开始的格言诗中比兴的运用就是对此种因名学最好的运用,完全为因明 宗、因、喻三支的灵活运用。因此用因明三支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此部经典的句法 不失为切近方法,,。 聪明人即使被人愚弄, 也不会在大事上糊涂, 蚂蚁虽然没有眼睛, 也比一些有眼睛的走得还快。(萨,,) 前两行形成一宗,后两行同喻证成之。全诗虽然未明根据之因,但后两行之 喻中含因。此以类型,在《萨迦格言》中占有很大部分的数量,有学者统计则接 近一半,共有二百零三首。,,另有前为宗后为异喻证类型: 聪明人学习所有的知识, 精通一门就能知晓天下事; ,,删 宗林,藏,潋,西藏所传的因明,载张曼涛主编:佛教逻辑之发展(佛教逻辑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业刊,,, 传佛教北京图书馆…版,,:,第,,,页。 冈明史,,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两藏:,二臣记,民族,,,版社,,,,,年,月,第,,页。 略,中华,,此书第一个汉译本由罗焰译,,,,收十,,,,年,,月由,,肃人民…版,,:的《中困逻辑史资料选?冈明卷》 书局,, 中,译为《量理藏论》。但该奉只译…,,前,品,尚缺后,品。,,,足伞奉。后自(台湾的明件泫帅译…伞奉, ,,, 年,月,,,,,年由台北东初…版礼出版,书名为《量理宝藏论》。 第,,,,由于本人藏文水。,有限,无法达到对照原文米理解因明三支的水平,而翻译和注释难免无法照顾到妙典 页。,, 句法的伞线展现,冈而只能引用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几首略窥一二。 酬顺真,萨迦格言与佛教冈明,西藏人学学报,,,,,年第,期。 ,, 傻瓜虽然见多识广, 却像星星发不出大的光芒。(萨,) 此类型在萨迦格言中占较小比例。而《水树格言》则更无须例举,几乎通篇 都为前宗后因喻类型。如果以宗因喻三支的划分来理解格言诗的句法,则不止以 上所举的几种,其中包含有三支排列组合多达近十种。细细玩味之下比喻性的对 应关系则异常明晰,同时也会给读者以美感和智慧的愉悦,由此可见藏传因明的 思维魅力。藏传佛教后期发展中因为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大力倡导,将因明地位 抬升引致研习高潮,致使其发展经久不衰,成为各寺院僧侣的必修课程,甚至发 展出以此相联系的一整套以辩经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这在世界佛 教发展中也是仅有的。可见藏传因明对藏族佛教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因而后世的 诸如《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不仅是因为模仿《萨迦格言》的法则而引用这 种二段比兴手法,更是千百年来因明根深蒂固的浸染方式引导了他们这种自觉的 思维方式,从而采用这种有效的表达方式。 (二)格言诗中的佛教辩证法 格言诗中对学者、愚人、坏人、国王、法王等人物的描述,其中对应了因果 联系、生死轮回、对应命运等等对立而又统一的辨证关系。这正是佛教辨证思想 在诗中的体现。恩格斯曾经指出:“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 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 腊人)才是可能的……”,,佛教哲学的辩证性不容质疑,作为佛教徒写给民众的 道德律例集,则必然无处不显现着辩证的光辉。 ,(学者和国王的关系 通过三部格言诗的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其中之一,在于由 萨班首先发展出来的格言诗的主要人物之种种:学者、愚人、坏人、国王等。它 们在三部格言诗中都有出现,应该说,纵观藏族格言诗中,几乎每部格言诗都离 不开这些人物。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述惩恶扬善,宣扬佛法,赞颂英明的统治者, 而且无论历经百年抑或千年,他们的命运自始自终未变。 在各部格言诗中,学者都是首要被赞美的人物。他们往往尊重知识,善于学 习,谦虚求学,不畏艰苦,是受民众爱戴和国王信任的智慧型圣人。 学者是学问的司库人, 他们聚集宝贵的格言;(萨,) 知识、智慧即是佛法,只有通达智慧的人,才是解脱之人。文殊菩萨之所以 能成为诸佛母、菩萨师,能说诸佛功德,能权巧方便,全凭久已证得无上智慧。 这说明,智慧在成佛中的重要性。智慧能使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萨迦学派认为“本元俱生智慧之心,乃观其义而为修习。心不为迷乱 走失,所现皆成智慧妙用,纵有迷现,然猛力忆念正见,亦可涣然水释,此是使 一切迷相悉现为智相之法”船。知识的作用至关重要。人们不要以高低贵贱和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页。 ,,士观宗派源流,第,,,页。 ,, 份地位来评介某人某事,要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来衡量利害得失,以智慧、学问、 善良等品质为标准来判断伦理准则。 国王在三部格言诗中,是与学者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主体。我们可以看到作 者们面对社会生活的重重矛盾,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政治立场,即反对分裂割据, 向往法王时代;主张统一和睦,反对兵戎相戈;反对残酷压榨,主张轻徭薄赋; 反对道德败坏,主张以佛立伦等思想。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藏社会很 长一段时期内的时代特点和人民的普遍愿望。因而综观作品全貌,不难发现作者 无时无刻在刻画塑造两个形象,即国王和学者,提出了作为一个执政者首先要成 为一个皈依佛门的学者,然后再行使国王的权力,为民谋利的主张。这些都是为 了彰显西藏社会历史特殊的政教制度,从《萨迦格言》中折射出了西藏走向“政 教合一”制度的思想基础已经成熟,而在《水树格言》等其后的格言诗中则是已 经非常成熟的政教合一制度描述,到了最后甚至出现了专门描述法王制度及功德 的《国王修身论》。 ,(愚人和恶人的关系 几乎在所有格言诗中,愚人作为学者的对立面,都受到了作者的冷嘲热讽, 而对坏人却是毫不留情的批判。以上列举的格言诗中我们可以对比得到,为何愚 人还可以受到智者的调教,但是坏人却不行,萨班在诗中说: 坏人无论怎样改造, 本性也不会变好; 煤炭无论怎样洗涤, 颜色都无法变白。(萨,,,) 萨迦派的佛学理论是将中观唯识和如来佛性学说引到心性论中,故而认为有 清静心和虚妄心之分,为何有此区分则依赖于人所具有的阿赖耶识,即自心本性。 “此智非泛指唯认识总相的自心及迷现之心,而是要认识在因位时的明空双运, 远离迷乱之心。此于现密经纶中,名日清静心、如来藏、本性光明心、心会刚等。 安立多种名言,亦名为因位阿赖耶。自心所现迷乱的俱生之心,则为客尘轮回, 是它的所净,也是它的自性,此与本心,无始以来即为助伴。:,,这也就是萨班之 所以强调知识的原因。人的真如本性,即清静心受,;,,,物迷乱从而无法认清,倘 若可以通过努力修持,认识到智慧之心,则不会产生妄执,即错误的认识,所以 可以洞彻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到清静之心。那么,愚人即是如此,他只是人心受 到无明妄念的蒙蔽引起了诸多错误认识,只要通过学习和智者的引导,仍然可以 去除污垢到达清明: 只因前世未学习, 今世终身为愚人: 因怕来世仍愚蠢, 今生再难也得听。(萨,,,) 而恶人也仍旧如此,萨班并没有完全否定他们的存在个体,只是恶人因为德 “同(,:,第,,,页。 ,, 性的缺失去的缘故,纵然有再多的知识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智者的调教更不 可能起到作用: 在歹恶之徒中间, 学者哪会受到尊敬, 在有毒蛇的洞罩, 火把虽亮却不能发光。(萨,,) 那么,在这里就更能体会到德对于人修身成佛的重要性。恶人的话则需要再 到六道轮回之中不断涤清他的恶性: 世界上坏的东西虽然多, 但不像坏人那样可怕; 其他坏东西可以改造, 改造坏人却除非他死掉。(萨,,,) 在对格言诗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得出当时世俗伦理道德规范和宗教规 范的内容有重合的结论,很多规范都是来源于佛教的戒律和佛教伦理道德观。对 于愚人和坏人的判定也同样来源于佛教中对世界的理解。它对于强调事物之间相 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矛盾有序关系做了辩证的解读。 三、格言诗对藏传佛教普及民间化的作用 从公元,,,年文成公主带着释迦牟尼尊像入藏,到,,世纪藏族各自为政、 教派纷呈,萨班撰写《萨迦格言》传世,及其后来者的纷纷效仿,藏传佛教的发 展同益鼎盛,这其中佛教在西藏走过了,,,,,,雨雨的萌芽、发展、重创、复苏时期。 世界上没有一块佛土像西藏这般,历经无数考验洗礼才能使佛教扎根立足,也没 有任何一个地方像西藏这般虔诚洁净地向往着佛教世界。这其中历史上无数的高 僧大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为了传播佛教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无数事迹,做 到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与坚持,奉上了宝贵的勇气和智慧。而佛教传入西藏及发展 的历史,其实就是佛教民间化、藏族化过程。 “一种理论在一个民族中的实现程度,就取决于该理论满足于这个民族需 要的程度”龋。一种新的宗教信仰传播到一个陌生的民族中间并取得当地民众的 信任,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是一种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 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决定了不能以高傲态度强迫被传播者接收,而是要想方设 法满足当地民众的思想和要求,并且要采取一些为他们可接收的传播方式以迎合 他们的心理。这在最初传播过程中是可行的,在藏区佛教传播“前宏期”时也基 本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但却也最终发生了朗达玛灭佛的暴力事件。这表明佛教 的传播过程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舶来的佛教,在藏族地区只有注意与藏 族传统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根植于广大民众问才能得以生存并成为发展之不竭动 力。而极具民间诗歌特色,并引用丰富的民间谚语、传说的格言诗,则是藏传佛 教普及民,?,,化的一大利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页。 ,, (一)佛教在民间传播的途径 佛教作为舶来宗教,在传入之初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立足的问题。从传播学 的角度看,要消除被传播者对异质文化的抵触,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首先寻找相似 点和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增加。“不确定性以多种形式存在,存在其中任何 一种形式都会妨碍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因而在佛教传入吐蕃时,就极力从佛 教教义的诠释、佛经的翻译、传教的方式等各个方面弱化自身特点,极力寻找二 者的关联之处。例如作为“三大法王”之首的松赞于布就对佛教的传播作了不遗 余力的努力,他“仿照(佛教之)十善法,制定藏律二十条,王臣等均加盖印信, 则行颁布,使全臧区如日光普照焉”,,。这二十条法律结合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 条件、法律法规条文、伦理道德状况,创造性地延伸、拓展、扩充、细化了佛教 的“十善戒”,即不杀、不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无益语、 不嫉、不恚、不邪见等,变成了世俗社会人们遵循的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和法律 条令。这使得佛教从传入吐蕃之初就贴近吐蕃社会,随顺着吐蕃社会的政治、经 济、法律、道德的潮流而发展。松赞干布这一举动,实为佛教在藏区普及化之伊 始。再者,佛教初传时苯教作为原始宗教在吐蕃民间流传甚固,藏人也用对待苯 教的眼光来看待佛教的功能。因而佛教在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比附到苯教中传播。 例如松赞干布把苯教的神变巫术纳入到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用苯教特有的巫师、 谜语、故事来比拟和解释佛教的经论律三藏。就这样佛教在初传时就在藏族人心 目中留下了似曾相似的印记。这与汉地佛教的传播极为相似。佛教汉化过程最初 也经历了佛教和神仙方术、道家阴阳、老庄哲学相为结合的过程。班班多杰教授 认为佛教在藏区的传入“与汉地佛教的„格义?式的诠释方式毫无二致”鹇。佛 教在汉地经历了“格义化的佛教一玄学化的佛教一学派化的佛教”的发展轨迹?, 充分显现了佛教吸收汉族文化因子的过程。就这样,“印度佛教凭借着吐蕃与汉 地肥沃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明智慧的土壤而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形成了具有 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形式的中国佛教史”阳。也就是浼,佛教 不论是在藏区的传播还是在汉地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与本土文化的比附、迎合、 结合才可能扎根发展。因而我们可以说,佛教作为外来宗教的传播,是通过立足 于本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才获得成功移植的。这是佛教驻足吐蕃的一个重要因 素。 佛教刚传入吐蕃时仅仅在上层社会传播开来,如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 僧“三宝??的道场,“七觉士”出家为僧(这七位均为贵族子弟),寂护“为王臣 上下人等广演妙法”,等,这些典故充分说明了佛教传播初期,实质上只解决了 酯拉罩?,?萨默瓦,理查德?,?波特著,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版 社,,,,,年,月,第,,,页。 ,,两藏,,(统记,第,,,,,页。 邸班班多杰,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比较,两北民族人学学撒(哲学,,会科学版),,,,,年第 ,期。 ,,班班多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本土化之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 ,同,,。 ,,西藏,统记,第,,,页。 贵族和佛教徒的生存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植入深厚的民间基础。又如在赤祖德 赞时期所规定的每,户平民负责供养,位僧人的生活就遭到了民众的反对;朗达 玛灭佛能使佛教在西藏绝灭达百余年,这和内地会昌废佛,时间相差不过几年, 而结果却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西藏还没有群众基础,因而也是没有生 命力的,,。直至复兴后的佛教逐渐地方化和民族化才真正开始在藏区生根发展。 佛教在灭佛后的混乱时期,与民众寻求和平安定的希望相契,于是趁机从民间入 手,在他们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佛教的“普度众生”、“众生平等”、“今世为来 世积德修善”、“忍耐”、“戒杀”、“因果报应”等一套教义使得饱受战争疾苦和自 然灾害侵扰的民众得到一些精神慰藉,因而才产生了对佛教强烈渴求的心理。同 时,佛教也不再局限于王室贵族的上层圈子,而是利用动荡割据的时局,想方设 法争取民众,形成佛教复兴发展的群众基础。僧人们行医治病、传法收徒、推算 农季、卜卦择吉,甚至几乎垄断了西藏文化教育事业。可以说,只有在此时,佛 教才真正为民问所熟知,也可以说,佛教是在民间获得发展的潜能与动力的。但 藏区民间的牧民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文化知识甚少,思维层次较低,不可能 去理解佛教中那些充满玄奥哲理的宗教教义、教理。那么他们是如何接收佛教文 化并产生信仰的呢,虽然现今民众多表现为一种从众、从俗的信仰心态并自然萌 发及至长大成人早已视宗教为生活习惯和人生准则,这罩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深层 文化积淀的功能和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佛教最广泛传入民间的后宏期初 期,格言诗的创造不能说是种偶然,而是必然性、积极性的。《萨迦格言》及后 世的模仿之作即是因循这种传播途径而成。 (二)格言诗中宣扬的伦理规范对民众的吸引力 诗歌的写作在很多历史条件下并不单纯是作者的感慨万千,《毛诗正义》序 就明确提出诗的目的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俗,,??,它是有意地 从一种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立场去表情达意。《萨迦格言》写于农奴制兴起阶段, 农奴制到,,世纪基本确立,是藏区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佛教在 此方面立了不少规矩吸收教徒,如佛教领主宣扬如果要从社会最底层进阶到农奴 主,可通过出家一步步修行到最终获取格西学位,这无疑对当时的广大的民众具 有强大的吸引力,萨班也在格言中挥笔写下了这些宣言: 要经常从长远着想, 谨慎小心,任劳任怨; 勤奋学习,稳重机灵, 即使奴仆也能做官。(萨,,) 这同时也反映了奴隶制崩溃以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观点。原先单一的命 运观及人生苦海无边、佛乐我乐、佛悲我悲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改变着。 格言尤其是《萨迦格言》中新的标准的产生发挥着调整全社会伦理关系的作用, 从某些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的心声。另一方面,格言诗中对人的 ,,王森,两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版社,,,,,年,月,第,,页。 ,,阮冗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毛诗正义卷一,中华书局影印本,,,,,年,月,第,,,页。 ,, 坚毅忍让、持之以恒的品格做了极大的肯定,给了民众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对自 己命运的改变、人生的追求谱下了一支支鼓舞人心的美好颂曲: 檀香松柏两种立柱, 支撑大梁功能相同; 如果具有勤奋精神, 不论贫富能力相同。(树,,) 坚定之人去干事情, 长期坚持肯下苦功, 就像水滴汇成大海, 最后必然硕果丰盛。(国,,,) (三)格言诗对佛教教义传播的推动 不论是精巧睿智的《萨迦格言》,还是柔和优美的《水树格言》、雄浑厚重的 《国王修身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具有极易理解、形象生动,在藏族群众中 具有很高的地位,很多人都能脱口说出一两句格言诗来。那么对其中所宣扬的“生 死轮回”、“因果联系”、“施舍布善”、“皈依三宝”等等佛法自然也是熟然于心。 这对形成藏族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判断标准起到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进入轮回流转的众生, 拼掉性命为钱财狂奔; 知足的人得到钱财, 心安理得地施舍予人。(萨,,,) 从苦难中搭救众生, 只有三宝具此神通; 江河大水冲走之物, 打捞起来只有艄公。(水,,,) 无论是谁学好佛经, 即使现在不是国王, 如果一旦获得王位, 一定能够管理有方。(国,,,) 从以上引用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以形象和简易的方式宣扬了轮回观、施舍观、 皈依三宝的观念。对于格言诗中俯首可见的“精进”、“正直”、“利他”、“忍让: 等道德规范,既是以宗教面目出现的政治标准,也是为道德规范制定的佛教戒律。 在这些教义的传播过程中,无疑格言诗中包括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这些故事可使格言罩较为抽象的教理形象具体化,其中少量源于藏族历 史故事,多数则来自于佛经和印度民,,日,故事。《萨迦格言》及之它的注释中体现 的共有,,则故事,佛经中的故事和民间故事各有占额,其中有,,则与印度寓言 故事集《五卷书》相同,其中就有兔杀狮、兔降大象等。 智者尽管弱小, 劲敌无可奈何; 兽王虽然强大, 却被小兔谋杀。(萨,,) 《五卷书》是流传最广的古印度的民间寓言故事集,,,萨班精通五明,研究 印度经典,因而引用印度故事经典及佛经中的事例皆合情理,也因引用的事例生 动形象而易被读者接收。《萨迦格言》中就有许多诸如“乌仗那”、“婆罗门”、“恒 河”这样印度的古地名、种姓名等。随着《萨迦格言》在西藏的历代传播,这些 格言中的故事也被广泛流传开来并最终演变成为了藏族民间故事。到了,,世纪 的《国王修身论》中,它已经以极自然的姿态为民众所熟知了: 没有智慧本领的人, 人数虽多难胜敌人, 就像狮子大象一样, 终被一只小兔降服。(国,,) 但这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则均是以佛经故事为藏人所熟知,原因就在于《五 卷书》里的故事大部分都被印度佛教徒所附会并加上佛教教义创作成了佛经故 事,包括讲述佛历世修行的故事的佛本生经等而。因而有许多格言诗中的故事事 例在印度民间故事中可见一斑,在佛经中也有迹可循,虽然故事的思想教义大有 不同,脉络却基本相同。格言诗用民间故事与佛经中的形象故事宣扬佛教教义, 信手拈来,可靠而形象。 要求得今生来世的安乐, 只能依靠智慧的力量; 达瓦王子用自己的智慧, 拯救了“真桑”的今世和来生。(萨,,) 这里引用的是佛经故事,达瓦王子是菩萨化身,他舍身给吃人肉的真桑食用, 以佛教真谛感悟其皈依正道,宣扬的是智慧和慈悲的力量。这些本生故事被广泛 地应用在各类藏族小说、戏剧中,同样也可以在格言诗中寻找到它们的踪迹。 虽对坏人做了好事, 一遇机会照样受欺, 坏人一旦离开洪水, 仍把斑鹿告诉猎敌。(国,,,) 这里讲的就是本生经罩佛化身为斑鹿救人而被以怨报德的故事。,,由此可知 佛教文化对藏族文化的深远影响,佛教思想通过故事这种宣传途径源源传播,更 ,,谢后芳,藏族民问故事(„,印度故事的渊源,载藏学研究,民族,,,版社,,,,,年,月,第,,,—,,,页。 ,,季羡林译,五卷书,人民义学…版社,,,,,年,,月,第,,页。 ,,《固,:修身论》第,,,页的注释中详细讲述厂这个放„舞,藏文学学者谢后芳认为,这个本生故事确:格高。 诗中的引用已经改变了坂佛经故事宣扬的主题,大部分的佛本生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往往改变丁原故 事所宣扬的宗教主题而“为我所用”,在,,,同的格言诗中,重点突,,,不同的主题思想。见其文《佛经故事在 藏族义学作品中的演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 ,, 如上所述其有效地通过了格言诗这样通俗易懂的诗歌载体,在藏族民间历世流 传,已经演变成了有着历史内涵的民间故事。其中宣扬的扬善抑恶、慈悲积德等 等种种佛教伦理道德已经深入到藏民族的思想中,与其传统伦理交融为今同藏族 的传统美德。因而可以说,格言诗是佛教教义和藏族传统伦理水乳交融的最好佐 证。 硅(;五: 口,口 藏族格言诗以劝诫形式从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涉及伦理 道德、行为规范、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论既抽象又形象地阐明了人生的哲理与追求, 从内涵上也逐渐从物质的、感性的、生理的层面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 面,体现了格言诗中所蕴涵的思想主旨的反思性、终极性、超越性。诗中包含对 人性本质的认识,对社会理想的描述,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完美诠释了“真善美” 涵义的和谐统一。进而通过对经验中的现实世界的批判指向人文精神上的终极关 怀,论人之追求,人之永恒,统一有序,和谐为美,最终展示了格言诗中“真善 美”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 一、以诗扬真:格言诗对现实世界的理性关怀 在几乎每篇格言诗中,作者都用了前大半部分的篇幅描述了现实世界的教条 与伦理,试图以此来劝诫出一个符合佛国价值观、世界观的美好藏族社会来。在 这个社会里,国王“一切奉行佛法,爱民如同儿女一样:(国,,),“贤良君主以 恩德施众,部属和权势皆可兴盛”(树,,),“一切贤人注重官品,求取知识加强 听闻,发展财富提高权力,无论何事都动脑筋”(国,,,),“学者具有渊博学问, 虚怀若谷非常谦逊”(树,,),“本性善良智慧之友,贤愚众生都会信任”(水,,), “好好领悟佛法,禅定印入心中,抛弃一切过失,就会立地成佛”(萨,,,)。这 就是藏族社会早所期待的理想国度。 格言诗作者对这一现实社会的理想描述表面上是为了教化伦理、重制规章, 本质上则为文章后半部描述的佛国理想服务的。现实世界是理想的影子,艺术世 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理想世界高于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为其源泉。作者描述 了现实世界的应然性,实质则是为理想中的佛国做铺挚。无论外在的客观经验世 界或内在的主观经验世界的终极意义,都不在此岸世界而是在彼岸的超越经验水 平的超验世界上。所以作者所构造的世界,都是以普通自我为对象,以心目中的 蓝图为规划指导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描绘。这些高僧活佛们均怀着强烈的救世 情怀和寻求圆满佛国的出世思想,在每部格言诗里,都给光明美好的世界作出了 每一个带有特定历史阶段性和究竟性的合理诠释。虽然从《萨迦格言》到《国王 修身论》,历时了近一个世纪,然而这样的理想国度终究没有实质改变。归其原 因也是在于它们所遵循的人类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佛教徒戒律思想具有 的恒久性。实质上,这一国度的描述是属于对形而上学的理解范畴内。格言诗作 者在写著格言诗之前必然在心目中描绘出一幅理想国度的美好蓝图,因而它是被 预设的,以先验的心理为言说对象,也是经验的。理性主义在这罩显现无遗,格 言诗作者将自我的超验心灵图景外化在外在的世界中,且行上超验性超过了经验 水平,实现在形下的对象、语言、使命之中。因而智慧的作用,,„会作为首要要义 被各部格言诗排于卷首,提出以知识为指导,以理性的阳光驱走昏暗愚痴的社会 ,, 阴霾。 这个社会的本质既是现实主义的写照,也是理性主义的关怀,这一矛盾体来 源于格言诗的历史性和理想性维度。虽然它们都真实描述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 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多重社会关系的运动过程,但是却又以理性的手法表现出一 个社会对真善美的光明向往。此真者,是对社会的理性评价,于个体,即人活动 的内在动因,于社会,即整个宇宙的至上意识,知识智慧都是独立存在,全知全 能,这一个思想主旨揭示了藏族格言诗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性。 二、以诗弘善:格言诗对社会伦理的人文关怀 格言诗中这一理想佛国既是在智慧的存在基础之上,也是作者以自有追求的 真理应对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格言诗既要对社会作出应然性规划,则必然对社 会冲突与道德困境作出合理性解释。但是如果细细品读格言诗则发现,作者所规 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同于苛刻的戒律与纲常,究其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在于对社会 的人文考察基础上。它避免了民众对改善自己处境的无知,也善待了民众对社会 人生的猜疑与思考。既要求一个社会安邦兴盛、长幼有序,“一切幸福安乐之门, 要有良行才能跨过,国王以及普通百姓,都要自觉利己利人”(国,),也提出了 “具备智慧和福泽的人,一个人也能战胜一切敌人”(萨,)。这是应对藏族文化 与藏传佛教的利他因子所规定出的合理伦理道德规范,其中后者对前者有着绝对 的引领改造的作用。 今天的藏族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融而得,从心理上,佛教的 信仰观念已渗透到藏族人的理想信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 范、性格习俗、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中,积淀为藏族人的心理特质,并成为他们 的精神支柱。,,那么究竟佛教如何在历史过程中改造与融合了藏族人的伦理信 仰,伦理被佛教改造之第一步是关于佛教的性质断定,宗教伦理的进一步发展即 要将从前视为神圣的范畴翻泽过来使之为民众所熟悉。关于这一步在佛教民间普 及化中我们业已清楚明晰。倘若佛教的要素出自于自然的源头,且实质不在于形 而上的渊源时,这个伦理的说服和解决力就是广泛而民间的。从格言诗中我们能 看到当时世俗伦理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的内容有重合的现象,很多规范都是既来 源于佛教的戒律也是藏族伦理道德观。其次则是佛教对当时伦理的应对,格言诗 中佛教的超越存在即终极归宿作为一种人们的心灵信仰和追求对象,以及其中包 含的极乐世界和恐怖地狱,因果报应等内容,能够给道德和生死问题以一种强大 的支持,它直接指向行为和心灵——不仅论此世,也管来世。这种超越的力量是 一般的道德和法律所不能企及的,这在格言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当这种自然 的源头对民众的规范和改造时候显现出只有道德生活、崇拜,只有引人至敬畏的 态度及道德的志愿者才是成功的,因而可以解释为何后世的格言诗作者对佛教伦 理更加浓墨重彩,而藏族人民的虔诚和忠实于佛教也大致源自于此。毋庸置疑, 从后世人们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来看,这些指导人们言行的著作,对提高人们 ,,同,,。 道德素质和调节社会伦理秩序起到了一些有益的作用。 祝愿福运及时兑现, 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神佛安排众生之主, 生活诸事一切圆满。(国,,,) 从佛教徒的角度来看,写作格言诗的高僧大德们通过这些格言诗束教化民 众,这种以伦理和宗教信仰为世俗生活精神取向的合理化劝诫,无疑体现了一种 实质合理性,也是对宗教上的完满答复。宗教的生活也是一种寻求——寻求宇宙 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其精神的贡献和人最高理想的精神后援。所以最紧要的问题就 在于如何令这环境与需要最深的人们发生适当的关系并使其内在的神圣力量得 以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高僧大德们笔下的即是求其所以能满足伦理的要求。因 而从后世的效果看,格言诗的伦理道德要求步入了以上所有规律的证轨中并以最 通俗易懂的教化为历史翻过了崭新的一页。 总之,格言诗这种对善的弘扬是作者对自身对民众对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的 体现。而对于当时藏人及宗教界而言,二者之能事之眼光因以扩大了。藏族伦理 首先关注的是对伦理规范和佛法的遵守,这是藏传佛教劝诫的内容,无论对民众 还是国王,道德和佛法的统一是最高的伦理表现。而伦理权威的最高表现则是法 王,即具有智慧和佛法的圣人,因而在三部格言诗中才无一例外地将知识和智慧 排在了首位,佛法则作为最终归宿放在了格言诗的最后。 三、以诗呈美:格言诗对人的归宿的终极关怀 无论是《萨迦格言》、《水树格言》,还是《国王修身论》,都以最生动、自然、 朴实的笔触描写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物化伦理,为我们了解其时历史状况和思 维高度展示了最好的研究画卷,但是格言诗的意义并不止步于此。作为有佛学理 论素养的格言诗作家们,必然感应到形而上学也该超越此岸的人生,并继续追寻 人生的超验性意义。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浼的终极关怀。因为 它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所以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 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的归宿 因为这一基本命题,因为格言诗作者们超然出世的宗教情怀的思考获得了具有哲 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如果把每部格言诗的前半部分都理解为对现实世界应然性的描述,那么我们 不仅要关注对理想社会和规范伦理的描述,还应看到格言诗中将现实作为一种缺 陷与理想形成对比作用的一面。三部格言诗都将世问的种种人作对比,提升智者、 贤哲、圣人地位,力排愚人、恶人、暴君,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接收到诗人与 现实相对立的理想。德国文学家席勒在他的著名诗学理论《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 诗》一文中论述道:“在文化的状态中,他整个天性的那种和谐共事不过是,种 想法而己,造就诗人的必然是将现实提升为理想,或(其结果一样)对于理想的 描绘。”,,因而我们在每部格言诗关于理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满怀的博大 思想超越了经验的一切限制,美的张力与和谐呈现在我们面前,且不以对现实的 批判为经验束缚,原因即是如此。诗歌作品是模仿现实,还是重塑具有理想意义 的世界,这体现着作家对世界和人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 那么在格言诗这边,作者理想性的标准和起源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因现实应 运而生的历史作品,无论出自谁手,必然描述出一种为现实和人民大众所接受的 世界。它源于人类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充分反映着作者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 ,下是这两者的相互融合,并对有限的、既成的历史、现实进行积极超越的结果才 有了完美的人性、属人的世界,存在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的描写; 同时也正是这些尚属理想状态的价值,使作家与现实保持问距,赋予作家坚定的 信念及追求真、善、美的勇气和信一,,,。那么以作为佛教徒学者而言,什么才是以 反映作者世界观和美学思想体现出来的理想型追求呢,这表现在作者对人的最 终归宿的安排上。 智者虽在今生修行, 修行佛法方得安乐; 请看圣人和盗贼, 幸福圆满大有区别。(萨,,,) 格言诗里指出,只有修行佛法才可得到安生乐命之所,最终是要将人的价值 导向佛法的最终解脱之道,即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格言诗的作者们已经把对人 的最终归宿思考融入到格言诗的创作当中,因而处处可见求解脱近佛的论述。这 些高僧大德认定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是“真善美”的最高佛学境界。 月亮放射万道柔光, 不刺眼睛无限慈祥, 这些格言充满关怀, 能使众生心情舒畅。(国,,,) 菩提之心完成善根, 必然称为大菩提因; 世界妙果落进圣湖, 就能变成真正黄金。(水,,,) 要想得到真善美的人生,就必须要有智慧,真善美是果,慧是因;没有智慧, 则无真善美的果。因此格言诗中才通论智慧的重要性。而真善美慧,世间法里没 有,正如佛法讲:“常乐我净:四净德,唯有圆满具足真善美,才是人生的最高 境界。而这一切,都要靠修习佛法才能得到。 假如世间有一人, 自己想达到标准, 就要研究这本书, ,,席勒著,张佳珏译,希勒义集?,人民文学,,;版社,,,,,年,月,第,,,页。 ,, 对症下药勤修行。(萨,,,) 要知一切世间事, 他要把正法修行; 修身炼性行佛法, 乃是菩萨解脱行。(萨,,,) 《萨迦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这些格言诗罩已将写作者的佛学 思想和人生观完美融合,形与质的结合呈现出美感,故我们后来人读这些格言诗, 才能够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解读人类共同的命运与出入世间法,将这些 充满哲理魅力的箴言集永恒流传下去。当然,这些藏族农奴制度下的格言诗带有 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特点,如宣扬为统治者服务、甘受剥削等,以及宣扬的佛教宿 命论等也是禁锢人们头脑的精神枷锁。其次,由于臧族格言诗中对思维的保守性 特征,以既有的经验、常识、习惯、传统作为认知推理的前提和衡量认识,下确与 否的标准,对于发展创新都有负面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由《萨迦格言》到以后的 格言诗中在思想上与内容上都带有不少的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的弱点。但是, 这些都丝毫不能掩饰诗中的光辉,格言诗的历史价值也,下是如此,我们应该以开 放包容的心胸去接纳学习每一种民族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去理解和践行美美与 共,和而不同的涵义。 在藏民族历史上,也有着无数诸如格言诗般文哲相融、文思俱美的佳作流传, 它们同作为优秀的藏民族传统文化,都极富特色地披上了思辨与伦理教化的哲思 色彩,这与藏传佛教传入特别是各流派异彩纷呈的竟相发展息息相关。格言诗是 其中璀璨夺目的明珠,精致、巧妙的藏传因明学和佛教哲学体系使得诗歌与哲学 完美结合起来,深邃的哲理转换成朗朗上口的音律,词句组进之间,随处可见藏 族人民旷达、幽默、睿智的性格,而那些隐烁诗中的,、人,闪佛学光辉也通过它隐忍 宽宥、扬善抑恶、泰然自若的宗教道德智慧深入人,,,。通过对藏族格言诗的学习 与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习得藏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更能深刻体会到藏民族深刻 的哲学思维和伦理智慧。因而,理解藏族格言诗,我认为应该站在民族文化与哲 理的角度上更为深入。自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理 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下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 可能进步和发展。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我虽然力求在学习各位方家前辈的基础 上努力写出对藏族格言诗的理解与体悟,但是仍然有力不从心之感。写作过程中, 我集中于这样一个方向,即以藏族格言诗展示藏民族的生存智慧、藏族社会的真 实历程及以佛教思想为指导的最高伦理道德的由源。格言诗的形成、发展时期, 正是藏族社会逐渐转入对理性与知识崇拜的高潮时期,这些阐述人生智慧和道德 修养的千古名作,也给了我们一个研究藏民族哲理意识发展的有效渠道。同时, 它不仅只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在格言诗的研读过程中也给了我极大的精神享 受,在这一篇篇倾诉哲理的诗歌中,我的人生智慧与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也体会到了那种发端于雪域之颠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旷远体验和豁达的精神气质。 由此我更加坚信藏族格言诗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对藏民族的文化启蒙与补充, 更是给予整个人类一大笔永不过时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自, 卜,? ,,儿宋,萨班?贡嘎坚赞:《萨迦格言》,王尧译,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年版。 ,,,,清,索南扎巴,孔唐?丹白准美:《格丹格言、水树格言》,耿予方译,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年版。 ,,,,清,久?米庞嘉措:《国王修身论》,耿予方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年版。 ,,,,宋,萨班?贡嘎坚赞:《萨迦格言》,次旦多吉等译,西藏人民出版社,,,,, 年版。 ,,,,清,土观?洛桑确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年 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版。 ,,,,明,廓诺?迅鲁伯:《青史》,郭和卿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年版。 ,,,,清,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 年版。 ,,,,清,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年版。 ,,,,,明,阿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史》,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注,中国藏 学出版社,,,,,年版。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版。 ,,,,《小部经典?法句经一卷》,方广鲳分卷主编,《藏外佛经》第三卷,黄谨良 译,合肥:黄山书社,,,,,年版。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年 版。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 ,,,,佟锦华:《藏族文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 ,,,,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版。 ,,,,孙昌武编注:《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年版。 ,,,,周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北京:中华书局,,,,,年版。 ,,,,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年版。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北京:民族出版社,,,,,年,版。 ,,,,,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年版。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年版。 ,,,,,唐,吴兢,《贞观政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年版。 ,,
本文档为【硕士论文-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