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举报
开通vip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剑川县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保护规划(初稿) 剑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二〇一三年三月 1 组织机构 为确保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圆满完成,做到加强领导,分工协作,责任到人,特成立剑川县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何伯纪 剑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 副组长:杨路琦 剑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苏金泉 剑川县沙溪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王剑雄 沙溪寺登街管委会主任 成 员:段素媛 剑川县文广局办公室主任 刘...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剑川县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保护规划(初稿) 剑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二〇一三年三月 1 组织机构 为确保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圆满完成,做到加强领导,分工协作,责任到人,特成立剑川县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何伯纪 剑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 副组长:杨路琦 剑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苏金泉 剑川县沙溪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王剑雄 沙溪寺登街管委会主任 成 员:段素媛 剑川县文广局办公室主任 刘新春 剑川县文广局群文艺术股股长 段辉生 剑川县文化馆馆长 杨万涛 剑川县文化馆副馆长 杨德志 剑川民族博物馆馆长 赵剑文 剑川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尹振龙 剑川县石钟山文保所所长 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规划编制组整体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规划编制组,办公室设在剑川县文化馆,由段辉生同志兼办公室主任,成员从剑川县文化系统相关部门抽调。 为确保编制工作顺利进展,特聘请县内相关专家、学者和有关工作人员组成规划编制组,具体分工如下: 组 长:杨路琦 剑川县文广局 副局长 2 副组长:段辉生 剑川县文化馆 馆长 杨德志 剑川民族博物馆 馆长 成 员:刘新春 剑川县文广局群文股 股长 杨万涛 剑川县文化馆 馆员 赵剑文 剑川民族博物馆 馆员 尹振龙 剑川县石钟山文保所 所长 施奋辉 剑川县文化馆 馆员 张 松 剑川县文化馆 馆员 杨来玉 剑川县文化馆 馆员 张绍华 剑川县文化馆 馆员 杨惠铭 剑川县沙溪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张 笑 白族学者 张 文 原剑川县文化馆 副研究员 徐泽安 中国国学研究会诗书画研究员 赵贵根 剑川县文联 3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一、剑川县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保护区范围与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 2、规划期限 三、规划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2、主要文件依据 四、规划性质与目标 1、规划性质 2、规划目标 五、技术工作路线 第二章 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 一、基本概况 1、沙溪 。、。、沙溪镇地处北纬2614,东经9951,位于剑川县南部,东与洱源县牛街乡接壤,西与弥沙乡相连,南与洱源县乔后镇交界,北与甸南镇毗邻,总面积287平方公里, 政府驻地寺登镇,距金华镇(直距)23公里。有白、汉、彝、傈僳等4个民族,辖1镇13个村民委员会, 4 63个自然村。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000米,境内米子坪海拔1973米,为全县海拔最低点,黑潓江由北向南流经整个坝子。气候属南温带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2.3?,年日照时数2400小时,年降水量790毫米,坝子中部为全县最小降水处,降水量671毫米。无霜期215天左右。土壤分布为暗棕壤、棕壤、红棕壤、黄棕壤,土壤肥力高,水源充足,水热条件好。 沙溪是剑川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曾被誉为县内“鱼米之乡”、“剑川粮仓”,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水利工程有长乐水库、石龙水库、双凤水库,蓄水量共为56万立方米。土特产有地参、花鱼、松茸、牛肝菌、芸豆、梅子等。 2、沙溪文化 沙溪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境内的石宝山风景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鳌峰山古墓出土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陶器、石器等文物。石钟山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教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惠墓、段家登戏台列入州、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年代、造型各异的古戏台、魁星阁等古建筑群。,,,入选名录指出,该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沙溪“二月八”、“火把节”等民族节日, “阿吒力”佛教古乐、龙头三弦白族调、霸王鞭等歌舞表演民族风情浓郁,建于明代的兴教寺是国内现今仅存的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寺中大殿的壁画堪称佛教艺术瑰宝。 5 二、历史沿革 沙溪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表明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潓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明代以前此地称“沙退”、“沙腿”,清代称“沙溪图”。民国10年(1921),沙溪图改为剑川县第四区;1949年为剑川县第四区;1952年为沙溪区;1958年为沙溪公社;1962年为沙溪区;1970年为沙溪公社;1984年为沙溪区;1988年起设沙溪乡;2000年起设沙溪镇。 2004年沙溪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7年沙溪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授予“云南旅游名镇”称号。2010年10月沙溪寺登街入选为108个中国村庄名片之一,沙溪兴教寺被命名为10个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之一。 三、居住民族 沙溪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藏、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聚居镇。 四、主要文化资源与内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传统节日与习俗 据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证明,白族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民族,沙溪作为茶马古道上保留最完整的山乡古集市,节日和习俗的产生、演变、发展,与水稻农耕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6 沙溪主要的节庆活动有春节、元宵节、二月八太子会、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七夕节、中元节、石宝山歌会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石宝山歌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的农历七月的最后三天举行。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 在沙溪境内的石宝山举行。届时, 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纷至沓来,弹弦对调,以歌觅偶。有“千年赶一会,一会赶千年”之美誉。 除此之外,沙溪典型的节日还有“太子会”、“火把节”、“本主会”。?“太子会”: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是沙溪白族传统的佛教民俗活动节日。二月八这天,沙溪坝四村八寨的群众都身着盛装,聚集到四方街上举行隆重的太子(幼年释迦牟尼)游四方街活动。太子“骑马”巡游,众人保驾护卫,一路唱唱跳跳,热闹异常。?“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语称火把节为“付旺吾”意即“六月狂欢节”。要在村中竖大火把,晚上,大家聚集在大火把下,手举小火把,燃松香粉,以火相燎,“泼火”表示祝福。当年得子嗣之家向全村人敬酒、发糖果、炒豆,以示“道喜”。人们围着火把打歌跳舞,弹三弦唱白曲,通宵达旦。?“本主会”:寺登本主节会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初八。届时举行盛大的接本主仪式。把本主从庙中接到村中“下殿”供奉祭祀,再送回本主庙中。还大办宴席,开展唱戏、跳舞等娱乐活动。 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沙溪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不仅 7 集中展示了民间文化与艺术的丰富多样,其更是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传统舞蹈 白族大理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溪白族民间舞蹈。其多依托民俗节日活动,如“石宝山歌会”、“二月八”等,在活动中载歌载舞,娱神兼娱人。主要有石龙霸王鞭舞、耍牛舞等。石龙霸王鞭舞有观音扫地、双飞蝴蝶、童子拜佛等几种套路。古色古香,韵味独特。耍牛舞为白族农耕舞蹈,模拟白族古代农耕生活而即兴表演。 3、传统音乐 沙溪传统音乐包括所有世居民族的情歌、山歌、小调及民间器乐,种类较多,丰富多彩,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曲”,白曲即白族民间曲谣,分短调和长歌,均为“七七七五”式山花体。短调四句一段,八句为一首。长歌又称本子曲,为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长篇唱本。传统唱本有《鸿雁带书》、《黄氏女对金刚经》等50多本。此外还有白族唢呐曲牌和以白族龙头三弦曲。 4、传统戏剧与曲艺 “吹吹腔”是白族地区最古老的民族剧种,已有500多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在沙溪很多地方流行,耍牛舞伴奏音乐就以吹吹腔为主。此外,在沙溪很多地方都保留节日期间唱乡戏的传统。 5、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 沙溪民族民间传统技艺有着悠久历史。其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 8 展进程中一直得以传承,工艺技艺和技能已经十分成熟。代表性的传统技艺包括木雕、布扎等。 木雕:兴教寺、寺登古戏台、鳌凤、长乐魁阁等均由本地木匠艺人设计、建造。其木雕工艺精美,自成一格。 布编草鞋:用细布条、丝麻混合编织而成。轻巧柔软,美观结实,原为馈赠情人的珍藏品,已发展成旅游产品。 挑花绣品:沙溪白族妇女特有的手工刺绣工艺,针法以挑刺为主。常在围腰带、背带、手绢、坎肩、鞋垫、鞋面上绣上香草、蝴蝶、花卉、菱形等精美图案。作订情物或孩童衣物饰品。 沙溪的民族民间美术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白族民居彩绘体现了沙溪白族民间美术极高的艺术造诣,具有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建筑、美术、文学等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6、民间文学 沙溪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故事、传说、民谣等形式,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是研究沙溪民族文学、美学、哲学和史学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白族群众中流传的最广泛的《剑川木匠故事》、《石宝山歌会的传说》等。 6、民间文学 (二)物质文化遗产 1、概述 沙溪镇寺登街及其周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川石窟沙登箐区石刻造像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教 9 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杨惠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鳌峰山古墓葬群、段家登古戏台、长乐魁阁、城隍庙大照壁等,还有不同年代,造型各异的古戏台、魁星阁近20余个。沙溪寺登街区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历史悠久,完整地保留了茶马古道上传统的古集市风貌,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显示了独特的白族文化氛围,代表了一定时期白族山乡社会形态,体现了汉、藏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寺登街附近的鳌峰山古墓群葬群,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冶铜的石范和人类早期商业活动使用的贝币。区域内的沙登箐石窟是剑川石钟山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溪寺登街建筑群中青砖碧瓦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铺后杂院”等院落,留下了岁月的沧桑,为典型的白族特色古民居建筑。街上的兴教寺是国内现今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街上的魁星阁带戏台,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古建筑、壁画,充分展现了剑川白族木雕艺术家的高超技术和才华,是研究白族社会历史、中国民族史、建筑史、佛教史和儒教历史的珍贵资料。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庙会及火把节、本主节等民族节日,白族儿女都要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弹三弦,唱白曲,跳霸王鞭,充分展现了浓郁的白族风情。 2、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沙溪的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文化线路,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三普登录单位。从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来分又可以分为:古遗址、石窟寺、古建筑等类别。目前沙溪镇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国家级2处,占全县国保总数的66%,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占全县省保总数的50%,州级 10 文物保护单位1处,占全县州保的100%,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占全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2.6%。是剑川县文物遗存较丰富的乡镇之一。 3、文化线路茶马古道 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的沙溪坝子并不大,整个坝区的面积也才有26平方公里。但正如许多在历史上喧闹一时,却又在时光的变迁中沉寂下来的古镇一样,沙溪也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大历史”。从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到茶马古道上的繁华集市,从茶叶、马匹的寻常买卖到食盐的集结与转运,从经贸活动到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时光里,平安、战乱、繁盛、黯淡,沙溪都经历过了。 沙溪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边华丛山铜矿遗址就在无声地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即形成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民在那时就拥有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唐宋时期,随着南诏、大理国的先后崛起,在中原王朝的影响下,云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沙溪亦由此迎来了兴盛发展的新时期。因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是沟通川、滇、藏边三角地区的交通要塞,通过密密麻麻古代交通系统茶马古道,将川、滇、藏甚至更为遥远的印度、越南、缅甸、不丹、尼泊尔等异域连缀在了一起。凭借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寺登街成了茶马古道上的商旅重镇,成群结队的马帮,驮来了南来北往的货物,驮来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11 驮来了亚洲古文明的融汇,也驮来了沙溪寺登街的繁荣昌盛。 事实上,我们现在很难说清楚这条绵延在川、滇、藏险山奇水和原野丛林间,曾经连接起大半个亚洲的古道究竟始兴于何时了,但沙溪先民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无疑让这里成为古道上无法绕开的一个节点。自唐以后,沙溪周边又先后发掘出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兰州啦鸡盐井四大古盐井,更是促进了沙溪的兴盛繁荣。历史上,大凡食盐集散的地方,都是令人惊羡的富庶之地。作为离这四口盐井最近的茶马集市,沙溪在茶叶、药材、毛皮的重要交易物质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食盐这一重要商品,一跃成为了当时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主要集散地。 古集市的过往记忆 从唐朝到民国,无数大马帮浩浩荡荡走过寺登街,让沙溪在历史上至少繁华兴盛了1200多年。然而当兴教寺前,那盏当年由镇子上家家户户轮流点燃,永不熄灭的“天灯”在某个毫不引人注意的早晨悄然熄灭时,曾经马帮昼夜不停经过的街市,曾经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寺登街,突然没有了繁华与喧闹,只留下空荡荡的街巷和深宅大院,在夕阳中咀嚼着曾有的光辉岁月。 4、沙溪镇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剑川县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编保护单位级时 地理位公布时类别 公布文号 号 名称 别 代 置 间 石钟山石石窟国南诏石宝山 1961.3 1 窟 寺 ? 大理 国 2 兴教寺 古建国明 沙溪寺2006.5 国发[2006]19号 12 筑 ? 登街 宝相寺 古建省元至石宝山 1993.1云政发[1993]2503 筑 ? 清 2 号 寺登街古古建省民国 沙溪镇 2003.1云政发[2003]1894 建筑群 筑 ? 2 号 茶马古道古遗? 南诏沙溪段 2012云政发[2012]4号 5 沙溪段 址 至近年 代 杨惠墓 古墓州明 沙溪镇 1988大政发[1988]51号 6 葬 ? 年 甸头村后古墓县元至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7 山脚火葬葬 ? 明 年 墓群 上科山墓古墓县元至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8 群 葬 ? 清 年 段家登古古建县清 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9 戏台 筑 ? 年 彩云岗塔 古建县明 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10 筑 ? 年 长乐村魁古建县民国 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11 阁 筑 ? 年 长乐村大古遗县1.2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12 箐口化石址 ? 亿年 年 点 城隍庙大古建县1931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13 照壁 筑 ? 年 年 中登村后古墓县元至沙溪镇 1986剑政发[1986]32号 14 山火葬墓葬 ? 明 年 群 石鳌桥 古建县1912沙溪镇 2004剑政发[2004]36号 15 筑 ? 年 年 福寿长村古建县1916沙溪镇 2004剑政发[2004]36号 16 魁星阁 筑 ? 年 年 溪南段良古建县明 沙溪镇 2004剑政发[2004]36号 17 府 筑 ? 年 慈荫庵与古建县清 沙溪镇 2004剑政发[2004]36号 18 玉皇阁 筑 ? 年 回龙庵 古建县1710沙溪镇 2004剑政发[2004]36号 19 筑 ? 年 年 13 5、主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鳌峰山古墓群:在沙溪镇寺登街鳌峰山,为青铜文化墓地.1980年省文物工作队正是发掘,清理瓮棺葬34座,火葬墓91座,土坑葬217座,出土随葬器物658件.其中铜器较多,有剑,矛,钺,戈等兵器和生产工具及发箍等饰物.陶器有罐,瓮,和沙轮等.石器有范、刀、坠、和等.其中斧、钺与海门口出土的范形大体相似。其他还出土玉石、珠料、海贝等。据碳14测定,早期墓人骨距今2420+80年,中期墓葬人骨距今2295+75年,为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出土文物属洱海区域青铜文化,与海门口一脉相承,对研究云南古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石钟山石窟: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石钟山,开创于南诏时期,兴盛于大理国时代。现存龛窟共编16号,造像139躯,造像题记6则,游人题记40余则。石窟分布于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三个区域,其中主体在石钟寺区。石窟的主要内容共分三个部分,一是王者及侍从像,二是佛和菩萨像,三是外国人像。石窟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教寺:位于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大殿、中殿、寺门、戏台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6240平方米。其中大殿、中殿均为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遗存,是云南较早的木构建筑。其现存构件绝大多数是原件。其梁柱肥硕,气势稳健壮观,斗拱浑厚大方,结构精巧,木雕装饰精美,保存完好,独具魅力。 14 兴教寺大殿遗存壁画20幅,均为大理白族历史上密宗阿吒力教的内容,极具地方文化特色。这些明代壁画与宋代《大理国梵像卷》一脉相承,有雍容大度之美,存唐宋遗风,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兴教寺及寺门外街坊和戏台,是寺登村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是云南白族地区村镇建筑格局的代表性建筑。兴教寺的整个建筑格局,体现了宗教性与民俗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完整的保留了古集市、寺庙及戏台的历史风貌,融汇了剑川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2006年5月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大照壁: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中登自然村城隍庙前。照壁建于民国20年,高13米,长15.7米,两头用青砖砌成,其他用土坯砌成,顶部封檐厦,披九脊檐下有花格,花格内有泥塑山水、人物、花鸟等,还绘有多种图案,脊上有 吻、檐角的吊狮等装饰物,造型生动,手法精美。1986年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段家登魁阁:位于剑川县沙溪镇四联行政村段家登村。魁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魁阁为三层建筑,坐西朝东,平面近似方形,通面阔3.5米,通进深9.7米。穿斗式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土坯墙,青色筒板瓦屋盖,屋脊施鳌鱼,下檐施仙人,飞檐叠角,有14个飞角。一层为石柱基础,高1.7米,二层为 15 空间,正面前伸为戏台,三层为魁阁,置有魁星。整个魁阁构件皆施彩绘。1986年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瑞士友好人士捐资赞助,对魁阁作了维修。 长乐魁阁:位于剑川县沙溪镇长乐村村口,建于民国二十一年,是一座三重檐魁阁,魁阁坐东朝西,东西长19米,南北长23.4米,南北有厢房,正面为长乐村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天井。魁阁石砌方形基座、土坯墙,青色筒板瓦屋顶,第一层檐下的构件均施彩绘,但不施斗拱;第二层、第三层斗拱挑檐,四面装花窗,顶屋为八角攒尖顶。脊上有仙人和吻兽,三层室内供奉孔子、魁星牌位。整座魁阁建筑设计精巧,梁枋、柱等构件兼采用榫卯连接,结构严谨,具有及强的抗震性能,是剑川保存最完整的魁阁。1986年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甸头后山火葬墓群位于剑川县沙溪镇甸头村后山观音坡,墓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1980年农民改地时曾挖掘出近百个火葬罐,罐有黑陶罐、灰陶罐、绿釉罐,罐盖边大多分布堆积花瓣纹大多为鼓肩平底罐。未曾发掘,是一处较集中的元明时期火葬墓群,有很高的考古、发掘及研究价值。近年来也不断有葬具出土,传说墓地表原存有墓幢、墓碑,今无存。1986年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 段良府: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溪南自然村80号,系明代太学生段良的故居,为一进两院。段良卒于明万历十三年(1576)三月,其故居由大门、门厅、正房组成。现大门、正房及附属建筑物已毁,仅存门厅,门厅为单层高阁建筑,无楼板隔断,门厅通面阔13.26米,进深10.05米,该建筑为典型的明代建筑,梁柱肥硕、梁枋皆雕有精美图案、图案简洁、线条流畅,较好的反映了明代的审美及绘画风格,是剑川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2004年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阁:位于沙溪镇鳌凤村福寿长自然村东北角,建于民国初期,现存三坊一照壁格局。魁星阁座东朝西,面阔三间,三层楼房,施三层斗拱,重檐歇山顶,二层塑魁星,南、北山墙绘传统国画,南、北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2004年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新修建了照壁,为一高二低式,并对局部槽朽木构件等进行了修复。 石鳌桥:位于剑川县沙溪镇溪南村江尾自然村,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历史上是沙溪到乔后盐井古道上的必经之桥。为半圆形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黑潓江,长22.9米,宽5.9米,卷拱纵联砌筑。石柱石板护栏,拱形两边以石梯相衬。2004年由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彩云岗石塔:位于剑川县沙溪镇东南村东南的彩云岗上。塔始建于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乾隆十六年(1751)毁于地震,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建,塔为方形密檐式九级实心塔,高18米,底边长2米。塔身由下向上逐级递减0.2米,每级设方形龛,内雕四大金刚,天龙八部等像。1986年被剑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沙溪登录单位 01、石龙引水隧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南1公里。 02、《乡规碑记》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本主庙内。 03、石钟山石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甸头村石钟山石窟。 04、福寿长村魁星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福寿长自然村村东。 05、石鳌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溪南村江尾自然村。 06、文泉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溪南村江尾自然村西山。 07、段良府—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溪南村江尾自然村80号。 18 08、城隍庙大照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中登自然村。 09、沙溪城隍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中登自然村。 10、即香山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华龙村丰登禾自然村57号。 11、回龙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华龙村象龙额自然村寺东山西坡。 12、智慧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溪南村阁登自然村文笔山山脚。 13、沙登村孔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沙坪村中心。 14、沙溪烈士陵园—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鳌峰山。 15、黄花村本主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沙坪村黄花自然村。 16、长乐村本主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长乐村正南。 17、白子头遗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北龙村江长坪自然村青岩山东麓。 18、印月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中登自然村羊子头山南面。 19 19、玉皇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长乐村小长乐自然村西北。 20、文昌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长乐村观音坡。 21、灯塔村戏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灯塔村村东。 22、灯塔村源泉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灯塔村玉泉山。 23、灯塔村魁星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灯塔村村南。 24、灯塔村碉楼—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灯塔村东白塔山。 25、灯塔村本主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灯塔村南甸。 26、下科村启文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办事处下科自然村东北角。 27、寺登村本主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东北角。 28、下科村玉皇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下科自然村邑间甸。 29、甸头村本主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和村甸头自然村沙帽山半山腰。 30、彩云岗塔—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东南村东南 20 的彩云岗上。 31、鳌峰山墓群—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西鳌峰山中部。 32、段家登魁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四联村段家登。 33、中登村汉族本主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村中登自然村。 34、中登村后火葬墓群—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行政村中登村村北羊子头上。 35、甸头后山火葬墓群—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甸头村后山观音坡。 36、杨惠墓—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沙坪村后金鸡栖山。 37、朝天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甸头村后山。 38、慈荫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甸头村。 39、莲华宝塔—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北龙村江长坪莲花山下。 40、绿荫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北龙村江长坪东南莲花山下。 41、江长坪魁星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北龙村南江长坪自然村。 42、南坡头村洗衣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鳌凤 21 村南坡头自然村。 43、长乐魁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长乐村村口。 44、兴教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村中心。 45、欧阳大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 46、杨家大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 47、赵氏家宅—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 48、赵家大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 49、大折坡矿冶遗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东南村西龙门村东南村10公里。 50、南门村魁星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东南村南门自然村村西。 51、红旗军营地遗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东南村龙门自然村东南约10公里处。 五、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一)自然条件 沙溪镇境内山脉、河流、盆地(坝子)及丘陵低山交错分布,呈现非常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人类流动迁徙、分散集中、碰撞融合的舞台;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孕育、吸纳、保存、发展多种民族栖息繁衍创造了生存环境;复杂的地质构造、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壮美的自然风光,使得众多文化在此产生、发展、传承、融合,形成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并与高原山水的迤逦秀美一起,构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环境。 22 1、区位和交通 沙溪地处剑川西南方,东与洱源县牛街乡接壤,西与弥沙乡相连,南与洱源县乔后乡交界,北与甸南镇毗邻,总面积28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寺登镇,距金华镇23公里。历史上“茶马古道”、“博南古道”、“蜀身毒道”交汇于此,使沙溪成为白族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西藏文化三种文化交汇区域,被称为“梦与激情抵到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平甸公路的改建通车,结束了沙溪不通油路的历史,极大地的改善了沙溪的交通状况。使偏居一隅的沙溪重新焕发了生机。 2、自然环境 大理州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 (1)山脉 沙溪镇的山脉主要属于云岭山脉,地势北高南低,梯度分布明显。华丛山和鹅尖山为境内的主要山脉。 (2)河流湖泊 全镇居于金龙河,黑惠江水系南部,东临华丛山,西靠鹅尖山,地势北高南低,境内米子坪海拔1973米,为全县海拔最低点,黑惠江由北向南流经整个坝子。 (3)盆地 23 沙溪坝子为构造断陷盆地。盆地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是重要的农业耕作区,也是主要人口聚居区和经济活动中心。 (4)气候 气候属南温带温凉层,年均温12.3度,年日照时数2400小时,年降水790毫米,坝子中部为全县最小降水处,降水量671毫米。无霜期215天左右。土壤分布为暗棕壤、棕壤、红棕壤、黄棕壤。土壤肥力高,水源充足,水热条件好。 3、资源 沙溪是剑川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曾被誉为县内“鱼米之乡”、“剑川粮仓”,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水利工程有长乐水库、石龙水库,蓄水量共56万立方米。土特产有地参、花鱼、松茸、牛肝菌、芸豆、梅子。 2、人文社会环境 (1)宗教信仰 沙溪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呈现出多种宗教文化和谐共荣的格局。唐代以前,沙溪以原始崇拜为主,形成白族民间“朵兮薄教”,尔后,佛教密宗阿吒力凭借南诏、大理国的王权力量,在沙溪广泛传播。元、明以后,佛教禅宗、道教及儒家思想占有主导地位,朵兮薄教和阿吒力教势力受到削弱。至今境内尚有佛教、道教及白本主崇拜等宗教,还有朵兮薄教等民间信仰。 佛教:沙溪佛教以白族密宗阿吒力教为主,禅宗次之。《康熙剑川州志》载“梵僧赞陀崛多尊者,唐蒙氏时自西域摩伽陀国来,结茅剑川,遗教民间”,由此可知,南诏时期阿吒力教即已在沙溪传播。随着南诏、大理国政权将阿吒力教奉为国教,以阿吒力教神祇为造像主体 24 的石钟山石窟随之开凿。到了明、清时期,阿吒力教失去了政治上的优厚地位,沦为民间宗教。但在沙溪地区依然有着强大的信仰力量,明永乐十三年,由沙溪杨庆、张添绶等人集资修建的兴教寺是现存明代全国最大的阿吒力寺院,由沙溪甸头村张宝绘制的兴教寺壁画与《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一脉相承。时至今日,阿吒力教依然在沙溪白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元代以后,阿吒力教势力削弱,佛教禅宗乘势传入,并得以迅速发展,在明清两朝极为兴盛。境内重要的佛教寺庙有石钟寺、兴教寺、慈荫庵、回龙庵、庆会庵、玉泉庵、智慧庵和观音阁等。 道教:沙溪流传的道教为“南天师道”,又称正一道。最迟于元代传入,到明代开始兴盛。注重礼拜诵经,念咒画符,降龙祈雨,驱邪役鬼。信徒不居宫观修持,有家室,称“伙居道士”。沙溪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儒家思想和阿吒力仪轨,故有“儒道双修”“佛道双修”的说法。在沙溪,许多佛教寺宇中大多建有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主要的道教宫观为古城隍庙。 白族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是本地区的保护神。本主庙前建有戏台,本主庙内除供奉本主外,还供奉其夫人子女和侍从等。造像古朴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列为本主的神,大都是有功于民者。每年的本主诞辰都要举行盛大的本主会,时间一至三天不等。要举行迎本主的仪式,开展唱戏、耍牛、唱白曲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对本主的祭祀几乎贯穿沙溪白族人的整个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之中,年头节气、红白喜事、生儿育女、修房盖屋都要对本主进行祭祀;外 25 出经商、考试升学、出门做手艺都要在出发前去本主庙“告祭”,祈求本主保佑自己前途有望,出行平安,万事如意。在沙溪所有的白族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庙。 其他: 朵兮薄教:朵兮薄教是白族民间流传的原始宗教,朵兮薄意为“神秘的主宰者”。其历史悠久,在南诏、大理国的史书典籍中就已有“朵兮薄”、“朵细波”、“大希波”等称谓和朵兮薄活动的记载。南诏初期,朵兮薄教势力强大,朵兮薄教的高级史祝(巫师)被奉为“国老”,参与政治,为南诏王权“尽词”(禳灾祈福)。下级史祝(巫师),在民间活动,替人驱鬼送神。后来,随着阿吒力教势力的不断发展,得到南诏王室的支持,成为“国教”。朵兮薄教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转入民间。朵兮薄教的史祝(巫师)自称是本主或神灵的使者,在祭祀活动中,主要借助本主崇拜,以本主庙为主要活动场所。朵兮薄教的信仰流传于沙溪所有的白族村寨。 圣谕坛:白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大多数的白族村寨都建有文昌宫、魁星阁,特别是沙溪各白族村寨的“魁阁带戏台”,作三层架构,高出民居,合乎儒家礼教与“高台教化”的需要,别具一格,成为沙溪的一种文化标帜。到清代康熙时,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核心,颁布“圣谕十六条”。当时,沙溪白族知识分子纷纷组织“圣谕坛”,摆置香案,宣讲“圣谕”。直至解放前,仍有一定的影响。沙溪民间把“讲圣谕”作为“讲道德”的代名词。 (2)人文氛围 沙溪文化源远流长,地灵人杰。唐宋时期,沙溪就有发达的汉文化和 26 佛教文化。石钟山石窟的开凿,及“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张傍龙的造像题记,“紫石云中,信境蓝若”杨天王秀的题诗。到了明清时期,文教兴盛,人才辈出,造就了张宝、段良、段九章、杨席珍和杨君植等一批具有高深艺术和文化造诣的文人学士。 沙溪于 2004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7年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授予“云南旅游名镇”称号。2001年10月11日,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入选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波濒危建筑遗产名录。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共同组织实施沙溪复兴工程,先后荣获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和美国著名杂志《旅游•休闲》颁发的“全球佳境”大奖;2010年10月沙溪寺登街入选为108个中国村庄名片之一,沙溪兴教寺被命名为10个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之一。 景观遗产环境 (1)自然景观遗产 境内山峦起伏,群山环抱坝子,黑潓江由北向南流经整个坝子。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沃土千亩,村庄错落,物产丰富,是剑川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曾被誉为县内“鱼米之乡”、“剑川粮仓”。从古至今,沙溪自然风景以“两山两谷、一水一瀑、三塔三箐、三潭齐幽”来概括,古人曾把“金鸡栖石”、“鳌沙逆水”、“铁桥锁江”和“玉塔捍门”合称“沙溪四景,”倍加赞誉。 沙溪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地理环 27 境优越。因此境内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云南八大名花的山茶花、杜鹃花等享誉中外, 寺登街区就有名木古树118棵. 此外,境内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特殊的龟裂凸包的丹霞地貌,形成“石头开花”,如狮似象,状如城垒的奇异自然景观。除石宝山外,全国只有江西通天寨,云南丽江千龟山才拥有这样的地貌。还有成百上千的野生恒河猕猴,嬉戏山岭,与游客玩耍,此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令人赞叹不已。 (2)文化景观遗产 沙溪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通道。是秦汉“蜀身毒道”和唐宋以来“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中原汉文化、西藏文化、南亚文化及本原文化相互冲击、融合和混杂,形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人文景观中一个十分独特的地域单元。沙溪人文荟萃,并留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景观遗产。 作为西南边陲的白族乡镇,沙溪现存春秋以来的文物古迹众多,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0处。其中尤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溪兴教寺,以及茶马古道沙溪段及鳌峰山火葬墓群最为有名。同时,沙溪又于 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入选世界波濒危建筑遗产名录。沙溪兴教寺被命名为10个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之一。 沙溪的文物古迹众多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民俗传统息息相关,如沙溪兴教寺至今仍是当地白族“二月八太子会”活动的核心场所。蜀身毒 28 道和茶马古道等线型文化遗产价值较高,以及由此而生的驿站文化、马帮文化景观独特,遗传丰富,文化灿烂。 石钟山石窟: 石钟山石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宝山的核心组成部分。迄今共发现17个窟,其中石钟寺区8个窟,狮子关区3个窟,沙登箐区6个窟,共有200多躯造像,雕刻各类用具器物138个(件),造像题记5则,碑碣5通,墨书题记l则,游人题记40多则,同时期彩绘岩画一处。石窟以沙登箐区开凿最早,以石钟寺区为造像的主体精华,是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738—1253年)的艺术瑰宝。根据石窟内的现存造像题记可知,石窟始凿于晚唐即南诏第十一世国王劝丰佑天启十一年(850年),经五代、历两宋,止于南宋即大理国第十八代国王段兴智盛德四年(1179年),前后历时320多年。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尚有未发现的“罗汉洞”和“西涧三十六龛”等石窟造像。 石钟山石窟造像题材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国内唯一反映密宗阿吒力教的石窟。造像主要有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南诏王者及其侍从造像;二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造像;三是古代外国人造像;四是女性生殖崇拜雕刻。石窟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雕刻技巧纯熟,线条细腻流畅,体现了我国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国西南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如此精湛的雕刻技艺,影响深远,一直被当地白族人民所传承。石雕和木雕是沙溪,乃至剑川白族最为人所称道的技艺,完全由剑川白族民间艺人设计雕刻的满贤林千狮山被誉为“世界双绝”,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剑川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 29 第三章 沙溪白族传统文化特征与价值认知 (一)沙溪文化生态特征 1、民族基因原生性 2、文化多元与多样性 3、宗教情结广泛性 4、商业经济活跃性 (二)沙溪文化遗产价值认知 1、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 3、科学价值 4、文化价值 5、社会价值 6、经济价值 第四章 保护区现状与总体思路 一、沙溪传统文化遗产遗存现况概述 (一)鳌峰山古墓葬遗址 沙溪鳌峰山古墓葬群出土文物证明,在春秋到西汉时期,沙溪就已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与国内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的重要通道。古墓葬文物对研究当时黑潓江古河道与云南、西藏乃至东南亚地区在经济文化交流之间的联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石钟山石窟 30 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公元850年,分布在沙溪境内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个区,现共存17窟,造像139躯,内容有4类,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及其侍从;三是古代外国人像;四是女性生殖崇拜。石钟山石窟是研究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内地石窟中极难见到者,南京博物院院长宋伯胤在考察时赞叹说:剑川石窟让人百看不厌,还有不少未解之谜待人揭开。 (三)兴教寺 位于沙溪寺登街西侧,现存大殿、二殿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建,三进院落,由大雄宝殿(万佛殿)、天王殿、观音楼、山门、左右厢房组成,占地5700平方米。寺内壁画16余幅(有部分损坏),寺内原杨慎、李元阳、师荔菲题诗匾额移存石钟山文管所。1987年兴教寺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寺登街民居建筑群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该组织宣称:“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使这个当时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的这一评价,是完全依据寺登街这一特有的古朴历史风貌以及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的格局所言的。其中的“戏院” 即儒家文化古建 31 筑——魁阁带戏台;其中的“旅馆”,即当时商贾、马帮住宿的店铺,其中的“寺庙”即明永乐十三年(1415)所扩建的兴教寺寺院;其中的“寨门”即民国10年(1921)被土匪烧劫后重修的寺登街东、南寨子门。寺登街这一个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与商业马帮文化融为一体的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便成了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 明清两代寺登街人户不断增加,形成规范古集市。整个集市座落在沙溪坝中部鳌峰山鳌头位置,东有黑潓江环绕,地理位置极佳,明永乐十三年(1415)兴教寺建成后,“南塘”一名改称“寺登”。寺,即指兴教寺;登,白语意译,“所在的地方”,意即兴教寺所在的地方。历经明清两代的建设,寺登街发展成了现存以兴教寺、魁阁带戏台为轴心,以魁阁正面四方街为中心的古集市,集市南北巷道为古代茶马古道的主要通道和街巷,因藏族马帮经此盐运甚繁,俗称南北“古宗巷”。明代末期,随着滇藏古道的扩展,客商们多数经沙溪后东向洱源、三营、牛街一带直下大理。因此,寺登东面巷道成为主要运输通道。 寺登四方街是一个典型的古代集市,四方街呈长方型,南北长64米,东西宽22米,街场地坪完全用红砂条石铺就,平整洁净,如今,红砂石板已被踩踏得光滑滴溜,其间马帮专行的石板上蹄痕斑斑,深刻地留下了昔日寺登街商业运输繁荣的历史痕迹。四方街东面的魁星阁带古戏台座东朝西,三重檐土木建筑,高达12.6米,飞檐翘角,最高层置魁星老爷威武显赫,手执朱笔俯视人间,一双锐眼正在寻找民间有用之材。魁阁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历经清光绪、民国和解放后几 32 次重修,300余年间沙溪民众已不知在台上演绎过多少古戏乡舞,弹唱过多少白曲、洞经,为繁荣地方市场经济,繁衍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兴教寺明永乐十三年建,规模宏大,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为剑川地区典型密宗寺院。紧围着兴教寺和魁阁戏台,四方街许多民居呈前铺后院建筑形式,既可开店经商,又可迎住客商马帮。几百年间,四方街店铺林立,各类货物齐备,店铺内生意兴隆。整个寺登街区常住居民住房沿南、北、东三条街巷布局,层层叠叠,小巷分流,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或“走马转角楼”,或“前铺后杂院”。均会因势利导,合理布局,错落有序。为保证古集市的繁荣与安全,寺登街外围各户的滴檐巷道统一封闭,形成自然寨墙,南北巷口和东巷道口设置寨门。昔时,为防止土匪流寇侵扰,寨门随时有兵勇、团丁把守。 二、沙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与传承规律 (一)民间文学 沙溪境内的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耳相传为表现形式。流传于民间的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现今还流传的有《吹灰子》、《羊子头》、《石宝山馒头》故事和沙溪四景之一的传说《金鸡栖石》、《石宝灵泉》等,有歌谣《阿旺旺》(月弯弯)、《舂米歌》等。解放后,经政府组织文化部门进行抢救、搜集、整理,沙溪许多民间文学被收入《剑川白族民间文学集》、《大理州白族民间文学集》之中。 (二)传统音乐 33 白曲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及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金顶和丽江九河等地。在其它地区流传的传统唱本,据调查,都是由剑川传入。由此可以推断,剑川是白曲的发源地,而沙溪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白曲在沙溪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有擅于演唱白曲的歌手。能编会唱的歌手常被尊称为“曲匠”。曲匠是半职业性质的艺人,农闲时,常受聘到各村各寨演唱白曲,并取得一定的报酬。他们对白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传统曲本依靠其继承传播,不断加工完善;新的唱本由他们创作演唱,使之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沙溪白曲渗透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当中,每逢群众家里办红事、白事、起房盖屋,都要请歌手来唱白曲。栽秧季节里,要专门聘请艺人到田头弹唱。特别是在各种民族节日,如本主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上,演唱活动更是热闹异常。歌手云集,听众上千,你唱我弹,通宵达旦。白曲的传承流行和发展与县白曲大奖赛等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白曲演唱是民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传统舞蹈 沙溪石龙霸王鞭舞与当地的白族生产生活关系较为密切。在舞蹈中常以鞭尾、鞭头点地于脚前或两侧,或鞭尾点地后顺势左右擦地而过。很显然这是模仿栽插时的手位变化动作演变而成。这与白族的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可见其形成的历史已较为久远。 霸王鞭舞广泛流传于白族地区,但石龙霸王鞭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流行在其他地区的霸王鞭舞都持鞭中间而舞,而石龙霸王鞭则手持霸王鞭尾部而舞,扩大了表演区。舞时,用鞭一 34 端敲击身体肩、肘、手、腿、脚等部位,以中速稍慢的舞蹈节奏进行表演。用多变的舞姿,程式化的连惯动作,表达情绪。现保存有三个舞:《观音扫地》、《双飞蝴蝶》、《童子拜佛》。其基本动作有“双肩奉送”、 “八面威风”、“太子游四门”等20多个。庄重大方、古朴健美。 (四)传统戏剧 沙溪的传统戏剧颇多,以爱好演唱滇剧的较多,也有极少数喜爱京剧者。内容多为京剧改编为滇剧戏,如《铡美》、《杨家将》、《白蛇传》、《樊梨花》等。由于受老百姓欢迎,解放前,沙溪境内的各村寨大部分都建有古戏台。每逢节日活动,当地都时兴唱戏。 (五)传统曲艺 传统曲艺有古乐、洞经音乐、白剧吹吹腔等,现存的沙溪石钟山古乐队较好地传承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沙溪境内非常活跃。 (六)体育游艺 沙溪白族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是赛马和赛牛。 该项活动通常在传统的“二月八”太子会、火把节等节日进行。地点在寺登街以南,鳌峰山城隍庙以北,届时,各村寨的参赛者都纷纷自发来参赛。这种竞赛活动虽不设奖,却别开生面,为节日增添快乐气氛。 传统游艺有耍狮、耍龙和耍牛(闹春牛),常在传统节日里进行:有寺登街耍龙队。过去,段家登、江尾、谷登、白塔、米子坪等村的耍狮队非常活跃,表演技艺也高,表演时,常以唢呐伴奏,颇为热闹。 35 (七)传统技艺 沙溪白族的传统技艺较多,有石雕、泥塑、布扎、纸扎、古建筑等。 石雕工匠艺人多在白族村落的沙坪、甸头村。沙溪古建筑公司、国光公司的工匠艺人也擅长此艺。他们所雕凿的狮、龙、鹿、像、花、鸟、草、木等雕像与梅园石雕村和羊岑乡工匠艺人所雕的作品技艺相当。 沙溪纸扎工艺水平较高,代表性州级传承人有寺登街欧阳海育,还有他的兄弟欧阳海峰等人。他们还擅长剪纸等工艺,其作品内容丰富,技艺颇高。 布扎工艺在沙溪较为广泛,诸多白族妇女大都可会,作品多为十二生肖等动物或其它吉祥物。 传统泥塑工艺在沙溪白族生活习俗、宗教活动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主要突出在寺观庙宇中的本主造像和道、释教造像、也有少许儒教造像。沙溪各庙宇中众多的泥塑造像多出自当地白族艺人之手。许多技艺水平较高的泥塑师如欧阳贵奇等还长期在昆明圆通山、祥云水目山从艺。 在沙溪的传统泥塑工艺还有瓦当、丁勾、滴檐、瓦盆、花砖等类,在白族生产生活中普遍应用。 (八)传统医药 沙溪白族传统的中医比较传名,已去世的焦五斤、王八斤等,在解放前后毕生从事中医号脉,中草医行医,先后以自己较高的医术和 36 中草药医治好许多患者,现在剑川县境内的尹大同、张庆鹏等中医师都较好地传承了他们的医术。 (九)传统美术 沙溪传统木雕艺术已有千年历史,其成熟期在明代,发展期在清代,但真正的兴盛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近30年的迅速发展,剑川木雕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沙溪占有了重要地位。国内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文物古建维修资质的企业中,沙溪就有一家。国光古建园林有限公司、沙溪古建筑公司,所生产的挂屏、座屏、围屏和以历史故事、山水、田园、人物、花鸟为内容的透雕、镂空雕、浮雕格子门尤为出色,产品远销到省内及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甚至远达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自1972年始打入国际市场以来,产品已销往日本、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港、澳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民俗 沙溪白族民风淳朴,民俗风情浓郁,待人接物、招待客人热情大方。穿着打扮简洁明快,妇女服饰以“衣子比夹”即坎肩和“千后背几舞”即绣花围腰结飘带为主要特点。 饮食方面,有较好的烹调厨艺,讲究卫生。传统的“八大碗”是节日款待客人的主要菜肴。 传统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立春、立秋、冬至、火把节、祭祖节、八月十五等节日。沙溪的民俗活动较为丰富,最有特色的是石宝山歌会节和“二月八”太子会,还有本主会、火把节、青姑娘节、梨 37 花会、栽秧会等。 石宝山歌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日,届时,四面八方的游人、歌手都云集到石宝山朝山对歌。其中歌手最多的要数沙溪坝子里的年轻人。从沙溪坝子到石宝山的路上,三弦铮铮、情歌悠悠,歌手们未到山上,早就情不自禁地亮开嗓子一路唱到山上。石宝山中,歌如潮、人如海,泉畔、岩边,我唱你应,我对你答,唱得难分难解,通宵不寐。此情此景,被外国友人称赞为“白族歌城”。石宝山歌会的起源传说种种,难以考证。但年轻人聚会来朝山,唱曲对歌,倾诉衷情可谓歌会的主题,青年男女因相互对歌结为夫妻者也不少,难怪有人还将歌会称为“情人节”。 二月八太子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日,是沙溪白族的太子庙会。正会这天,四村八寨的人都聚集到寺登四方街上举行隆重的太子游四门活动。人们让太子骑在马上,佛母坐在轿上开始游四门。沿途巷道家家户户的门前均燃起香火香烛,人们虔诚地恭候太子的到来,并争相把硬币、糕点二糖果掷向太子,祈求佛祖保茄清吉平安、添财进福,赐儿赐女。游行队伍由锣鼓队开道,后面的佛教队、道教队、洞经乐队、耍狮耍龙队以及身着古装服饰,手持大刀长矛骑在“小白马”上的儿童迎彩队排成一条长龙。热热闹闹游过四门之后,还要举行唱戏、演奏古乐等活动。从早至夜,整个寺登街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太子会是当地纪念太子(释迦佛)出家的民间佛教活动。从兴教寺明代壁画《太子游园苑图》上来看,这种活动与《图》上的内容十分相似,可见太子会早在明代之前就在当地盛行。 38 白族本主庙会。沙溪的本主庙会较为隆重。白族将“本主”尊为自己的保护神。各村崇拜的本主可神可人,一般尊崇古城隍景帝大黑天神、北方多闻天王等神灵,或本地和外地的先贤人士、良将英雄等。本主崇拜中包含着神灵、祖先、自然等多元体的崇拜,也现了白族“神人共治”的宗教观。这里香火最兴旺的是古城隍庙,据传从元代起就流传至今。每年的三月初三至初五和四月八日村便轮流当会首组织庙会。届时,四乡民众扶老携幼聚集在鳖峰山古城隍庙里赶会,其间村民们都以三牲九礼,香火纸烛对古城隍老爷(本主)祭祀,并举办宴席。各村戏班还连连唱戏,人们在此一边看戏一边做买卖,场面盛大而热闹。此外,各村各寨都建有自己的本主庙,四时八节、年头节气、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出门远行、求学经商都要到本主庙中祭祀,祈求本主的护佑。本主崇拜几乎贯穿于当地白族整个生产生活之中。 白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沙溪各村各寨都竖起大火把,点燃小火把,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火把节。白天,大人们忙着在村道场地上扎火把,扎竖火把一般由当年的“新郎官”们承头组织。大火把要挑选一株三四丈长的松树做杆在树杆外捆扎一层层的松柴。平常扎十二层,每逢闰年就扎十三层,一层代表一个月。火把顶端要扎上精工装裱彩画的大升斗,上书“五谷丰登”、“太平兴旺”等大字。火把上方四周还要缀满五彩三角旗以及棠梨、李子、火把梨等水果。一到太阳西落,便从最上层点燃火把,全村人开始簇拥在火把之下各自燃起小火把,先向大火把撒三把松明脂后就开始相互泼撒松脂打起“火把仗”。其间,当年得了子嗣儿女之家则捧着酒壶向全村的老人们 39 敬酒。同时,人们还围着火把打歌跳舞。有的扭起秧歌、有的挥舞霸王鞭,有的对歌,弹唱本子曲,有的还举行放“孔明灯”活动。 (十一)其它 沙溪白族还有在节假日放孔明灯、打秋千、扭秧歌等活动。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以家传、拜师学艺、民俗活动等传承方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形成了文化部门举办培训班等传承方式。 三、沙溪重要文化遗产续存状况分析 (一)遗产濒危指数的设定 (二)濒危遗产项目分析 (三)面临问题 1、因理念错误导致项目原有基因丧失 2、电动工具取代传统手工技艺 3、费时费力专业性较强的传统表演艺术面临严重萎缩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化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5、机构设置问题较多 6、非遗保护资金不到位或缺口严重 7、非遗保护队伍准入门槛低、专业素质差 8、政府取代传承人的趋势开始显现 9、管理措施、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建设、项目规划不到位 10、传统文化保护区开发过度 11、传统文化保护区内业态分布不合理 12、年轻人才展示空间受限 四、保护区建设条件分析 40 (一)文化优势分析 (二)区域建设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环境评价内容与方法 2、城乡建设开发的潜在影响分析 (三)面临主要问题 五、保护区建设发展思路 (一)全面调查,及时补漏,建立更加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全面维护民族民间文化基础与文化多样性特征 (二)延续传统民俗,传承沙溪文化,实现以人为本的自觉保护 (三)注重生态、保护遗产,完善保护沙溪文化续存的载体空间,使之可持续发展 (四)全面保护、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五章 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保护目标 实施民族文化区保护,是保持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文化资源丰富性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通过对与民众生活最为密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是唤起人们珍爱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培养民众的文化自信,并能够积极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有效途径。 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目标是通过保护工作的开展和保护措施的实施,在传统文化保护区内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从而使具有独特价值的沙溪白族文化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41 1、到2013年,初步建立一套确实可行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批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环境,濒危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批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2、到2016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文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3、到2020年,实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相当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优秀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二)保护方针和原则 1、保护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保护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三)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1、保护对象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特别是构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保护内容 42 ?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传承人的相关条例,制定传承人认定标准与认定程序;认定、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及义务;严格遵守相关知识产权法规,维护原创者、传承者的权益。 ?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第二、保护好目前已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3项省级、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今后陆续普查发现的项目。 第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活动空间。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的物质载体、活动空间的保护;原居住民的生活习俗与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及自然景观相结合保护;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与祭典、节庆等有关民俗活动相结合保护;传统医药、百年老字号、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作品融入生活中保护。 第四、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目前仅存活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家庭、个人,为不可再生的、或面临人亡艺绝濒危状态的项目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对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能集中反映当地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特色的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对目前已采取措施抢救、状态较为稳定的项目,进行扶持性保护。对已经消亡的文化遗产项目,深入调查发掘,进行补救性的记录。 ?优化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保护注重文化与环境关系。在保护区内试行灵活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培育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43 鼓励社会宣传、研究、传习、保护闽南文化,营造一个尊重传统文化、尊重传承人的社会环境;承认“保护语言是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前提”的观点,形成有利于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语言环境;设立专项资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发展、交流创造一定的资金支撑环境;大力提倡乡土文化课程进大、中、小学校,形成传统文化传习、研究的教育环境;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形成更为活泼开放的对外交流环境。 (四)主要保护方式 1、复苏原生态民俗活动 (1)民俗活动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民俗是文化的根,是民族文化的基础。节日习俗、庙会习俗、人生礼仪习俗、集市贸易习俗、集体生产习俗具有自发性、群体性民俗特征。加强民俗生态的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自然传承。 (2)节日是民俗的文化时空。充分发挥闽南重要节庆如春节、元宵节、二月八太子会、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作用,由民众自发或组织节庆活动,让传统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杂技与竞技、传统饮食等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得到原生态的保护。 2、促进全社会文化自觉 (1)在学前教育机构开展白族童谣教学;在小学开设方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课程;在中学开设民俗、乡土文化等课程。 (2)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要加大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想方设法采集、收藏、整理、展示沙溪白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品、文献手稿、资料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等可移动文化遗产,以展示、传播方式教育群众认识本土文化。 (4)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44 及其保护工作、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3、扩大沙溪白族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 充分发挥“世界纪念性濒危建筑遗产”、“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山乡古集市”的优势,精心策划、举办国际性文化论坛;主动邀请国际知名媒体考察沙溪白族传统文化,拓宽交流渠道,建设各种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举办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沙溪白族传统文化的风采和价值。 4、加强沙溪白族传统文化研究 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研究机构及民间研究团体的力量,邀请各地学者、研究人员,研究沙溪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宗教、文学艺术、饮食、建筑、工艺、民俗、民系、先贤名人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文化生态建设的基础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出版一系列高质量的大型丛书及学术著作。 5、完善、建设基础设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继续完善、建设一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古民居及相关文物等;在不影响古民居原貌的情况下,对内部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民俗馆、专门艺术馆及宗教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要与属地的历史风貌、自然景观相和谐;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要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改造建设等规划。 45 6、建设示范区、展示点 选择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有较多的传承人,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文物等,群众保护意识较强、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设立传统文化保护示范区。 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建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中心)、展示点等。 (五)具体保护措施 有效地对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施以保护,其具体保护方式可以有许多种。 1、活化石式保护方式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采用这一方式。活化石式保护方式就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如对剑川白曲、霸王鞭等艺术的保护就必须完整保护其传统的内容与形式。要鼓励艺术家用原初的舞美设计、原初的文本、原初的唱腔唱词演奏、演唱。活化石式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 2、博物馆式保护方式 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其它适宜的空间对沙溪白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沙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实物,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展示,让人们认识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了解其文化传承价值。 3、数字化与网络化保护方式 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一些沙溪白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整理,利 46 用电子存储介质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保存,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建立“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网站,建立沙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4、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 对于一些被特定的个人、家庭、群体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它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 5、学校教育传承方式 这是最有影响力的传承方式。文化教育部门应编著介绍本地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加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培养情感,造就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6、社会组织传承方式 目前,全镇各个村都有农民业余艺术团。这些社会组织是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方面军。要利用某种方式将这些有共同知识、技能、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为沙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 成立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 其宗旨为:由有志于白族文化研究、保护工作,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区域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活动。 7、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依赖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它形成并依赖于 47 特定的原生环境。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或一种文化时态之中,我们不可能去恢复文化时态,但我们可以借助一定地区的人群生活使这一文化作品有机地活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仍可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有关部门可做一些组织工作与行政扶持、赞助,借鉴国外及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生态村”的建设经验,对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 8、其他保护方式 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文化物种丰富,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保护方式也会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保护方式。 二、物资文化遗产 (一)保护目标 (二)保护原则 (三)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四)主要保护方式 (五)具体保护措施 第六章 沙溪文化生态系统与空间保护规划 一、系统特征与空间形态 沙溪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特征与形态以寺登街为中心的古镇肌理、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民族民俗文化及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山、水、田、古树名木等要素,使沙溪镇区已成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典 48 范。 有众多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痕迹和体系。有宽域的空间形态。主要以兴教寺——四方街——古戏台及寺登街为中心的传统历史文化风貌以及辐射到沙溪全镇到有着完整体系茶马古道历史聚居地。其范围涉及到全镇以白族为主到所有村落。当地村落文化积淀形态体现六较高到历史价值和典型到文化特征。 保护区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山(石钟山)和兴教寺以及众多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广泛。 系统特征明显,空间形态宽阔,保护价值颇高。 二、重点保护区范围划定 1、以石宝山——寺登街(兴教寺)为重点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包括全镇各村落的古建筑(戏台、寺庙)等。 2、以寺登街为中心等传统民居保护区。 3、鳌峰山古墓群——古城隍庙保护区。 4、以沙溪境内黑潓江流域等古桥及人文景观保护区。 三、空间整体保护内容与措施 (一)、保护内容 1、历史环境痕迹的保护 有形的痕迹,如:兴教寺、四方街、古戏台形成的历史古镇、历史文献、图片等,力求充分保护。对无形的,包括不可能恢复的历史环境,则采取多种手段保其脉,留其痕,如:四方街是茶马古道的古 49 集市,为保护其痕迹,拟采取多种手段,使其空间氛围得以延伸。而古河道已不可能恢复原有面貌,规划保留现有古河道位置两侧以田园风光体现其历史风采。 2、历史文化体系的保护 采取保护恢复、强化、充实的多种手段,使沙溪成为承袭白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的“博物馆”。 3、历史空间环境肌理的保护 以地方性、亲和性、和谐性、人性化及自然性作为特点。使山、水、林、木、街、巷院落具有古镇历史空间环境肌理的典型性。 4、历史文物价值的保护 如:兴教寺、四方街、古戏台、玉津桥、重点保护民居和古树名木等。 5、传统工艺、园林、技艺的保护 大、小木作、砖雕、铺地等建筑工艺及地方传统手工艺、传统食品等应在保护中加以继承和发扬。 6、保护优秀的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在整体保护中弘扬白族尊贤敬祖、敬老爱幼、爱家爱国等优秀的传统和民族精神。 7、传统民俗风情的保护 保护和恢复古集市传统的茶楼酒肆、商街铺面、招牌幌子、家具陈设等民俗风情和活动,激活古镇的传统生活气息。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0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和传承人保护与申报工作。 (二)、保护措施 1、规划将保护内容的历史完整性和现状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划出满足保护要求、反映环境特点、界线清楚、便于实施和管理的范围,确定保护等级,进行分级控制和采取维护、修复和重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2、制定可行的保护法律、法规。 3、落实人员、机构、经费,完善保护机制。 4、加强保护宣传力度。 第七章 文化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规划 一、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策略 1、规划原则 (1)保护原则——保护规划需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和风貌的完整性,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准整体保护沙溪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延续其历史文化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 (2)发展原则——贯彻白族文化的永续发展战略,发挥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在现阶段的积极意义。沙溪古镇保护必须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根基,以发展旅游为先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使人们对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新的认识,从而使人们自发自觉地保护、维护地方民族文化。同时还要重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51 (3)效益原则——科学利用历史文化名镇的物质和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与旅游事业,兼顾经济收益,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2、规划目标 通过对古镇肌理、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民族民俗文化及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山、水、田、古树名木等要素的有效保护,使沙溪镇区成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典范,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聚居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大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二、产业协调与重点项目发展规划 石宝山——寺登街旅游区已创建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通过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提升,为沙溪古镇的旅游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保护和利用好文化资源,科学有效地发展旅游业是沙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地有效途径。 (一)、生态农业 低碳、绿色、环保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白族传统文化保护。 (二)非农产业 1、生态旅游业 (1)加大古镇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采取措施将镇区游客数量控制在资源环境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加强镇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加大特色旅游小镇整体形象打造,增强旅游吸引力。一方面对古 52 镇格局和传统街巷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对新区建设加以控制引导,使新区与古镇风貌的和谐统一;同时强化镇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3)加快下科村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古镇旅游的补充,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与寺登街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减少建设成本,提高下科村旅游接待能力,为下科村的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 (4)积极推进度假休闲游、茶马古道体验游旅、民族民俗体验游等多种旅游项目的开发,满足不同游客群的需求,增加旅游吸引力。 (5)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公共标识系统、露营地和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多功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 2、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特色手工艺品生产 (1)加强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坚持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2)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包装档次,增加附加值。 (3)对农特产品加工,要制定严格标准,采取监督管理措施确保其原材料的品质。 (4)深度发掘特色,打造本地品牌。 3、传统建筑和木雕产业 (1)扶持壮大沙溪古建园林建筑公司,整合资源,拓宽思路,发展企业,带动境内古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2)传统建筑应融合现代技术,如使用优质建筑材料,加大使用再生建筑材料的比例,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等,以增加传统建筑使用寿命, 53 提高居住舒适度。 (3)应加强传统建筑技巧的培训,培养年轻技术人才,使传统建筑技巧得到传承。 (4)创新机制,形成与旅游业相结合、与传统建筑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 (5)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力度,引进现代化设备使机械粗加工与人工精加工相结合,做大做强木雕产业。 (二)重点项目 A、用地和建筑功能调整 根据沙溪历史文化名镇风貌分区保护与功能完善的要求,对镇区用地和建筑功能做出以下调整: 1、在古镇入口处规划入口雕塑广场1处,以展示古镇历史文化为主要功能。 2、在环镇公路古镇旅游区入口处、古镇保护区东侧分别规划2个旅游停车场,减少旅游交通对古镇景观的影响。 3、在古镇保护区西侧规划图书馆1处,文化馆1处,供游客和本地居民了解沙溪的历史文化。 4、搬迁牲畜市场,使古镇核心保护区的河岸景观保持开敞;搬迁农贸市场,原有用地用于观景酒店建设,提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体验场所。 5、建设鳌峰山绿地公园和黑惠江湿地公园,展现沙溪古镇优美的自然风光。 54 B、重点地段修复整治 1、兴教寺及四方街周边区域修复整治规划设想 兴教寺及四方街周边区域修复整治规划设想最主要的是对四方街细致地保护和对这个历史聚落中独特的建筑群整体的保护。 (1)重构由寺庙建筑及庭院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轴线节奏和连续性,不触及和损坏周围的历史村落结构,并且尽量不更改现有建筑。 (2)恢复1960年前的寺庙庭院比例和大小。 (3)恢复被侵占的大殿外部回廊。 (4)恢复寺庙的入口,重塑两侧的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坏),以及恢复其它有特色的构件。 (5)用原始传统的材料更换寺庙中那些现代建筑材料(诸如混凝土、水泥、现代瓦片等)。 (6)四方街周围的民居建筑按原结构修复,可用于居住、旅馆和茶室,古城门也将修复,所有参观古镇及潓水河两岸的旅游路线都将以这里作为起点。这样,四方街除了每星期五赶集的功能外,还将成为旅游的中心和有吸引力的休闲场所。 2、茶马古道博物馆展示内容规划设想 规划利用兴教寺周边的民居来做茶马古道博物馆,博物馆以丰富多样的手段来介绍当地文化和整个沙溪的历史起源过程,从新时器时代到青铜器时期,从南诏大理国时期到现在。茶马古道的历史和特点应在博物馆内展出并加以说明,展示内容可作如下安排: (1)当地历史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55 (2)茶马古道的线路、中途停留的地方和当时遗留下的物品。 (3)商人运输所用的动物、设备、货物和马帮的组成。 (4)当地白族文化的特点。 3、东寨门、东巷修复整治规划设想 (1)东寨门 东寨门是沙溪寺登街古镇的四个防御寨门之一,它是保存至今的最后一个,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东寨门朝着村落的一面门楼屋面需要保护,南面的一个小马厩已经倒塌,往南连向邻近房屋的墙也已经倒塌,它的门楼屋面也已处于危险状态中。在雨季,门楼屋面漏水并且泥砖墙大面积受潮,东寨门迟早会倒塌。 规划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修复包括东寨门,重建马厩和沿道路连向南面临进房屋的墙,使之从功能和视觉上成为村落和自然景观之间分界的标志性建筑和古镇聚落存在的标志。 (2)东巷 东巷将成为旅游者和来沙溪参观的人们的主要通道。然而在七十年代人们铺设这些鹅卵石的时候,基础路基不够结实,当地面潮湿的时候,尤其是在多雨的季节,由于路基的抗压力减少导致路面不平坦,行走起来很不舒服,当然这也有重型卡车在上面行驶的原因。另外,在四方街和东寨门之间的铺地也不存在了,因此,规划建议待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加固东巷基础,修复东巷到东寨门的地面铺装 。 三、协调布局 56 (一)古镇核心保护区布局 以兴教寺——四方街——古戏台为中心,包含东巷、南北古宗巷等传统街巷以及玉津桥附近黑惠江流域。这一区域能真实的反映出古镇完整的历史风貌,面积为20.18公顷。 该区域内要求绝对保护兴教寺――四方街――古戏台及围合四方街周边的传统风貌,开展文化展示、观光休憩等活动。兴教寺――四方街――古戏台保护区范围内各条街巷应保持历史上的空间尺度。该区域内的建筑规划要求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迹,四方街周边商业街巷立面应保持历史样式,不得改动。所有街巷应采用地方特色青石板铺地。四方街周边作为完整体现茶马古道历史聚居地、村落生活场景与村落布局的所在,应维持其现有的原住民生活状态,着重展示白族村落居住形态的历史价值及典型的地方特征。玉津桥附近黑惠江沿岸应保持景观空间的开敞性,严格限制在黑惠江两岸的开发建设。 此区域内的建筑应按原样加固修复为主,少量与古镇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应对其进行整治。绿化树木的种植应为孤植或丛植。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设施水平。 建筑体量、屋顶和天际线、立面装饰材料、店铺的铺面、窗、围墙、门的形式和材料等方面应保留传统文化和体现民族文化特征。 (二)古镇风貌保护区布局 位于古镇核心保护区外围,面积50.03公顷。 古镇风貌控制区是在古镇和新发展区域之间建立一个和谐的过渡 57 带。此区域应尽量延续古镇肌理,采用小尺度空间格局。建筑应按古镇传统风貌形式进行修缮改造,与古镇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应对其进行整治或更新。 建设控制保护区应保留古镇主要的传统特色,在与传统白族民居风格相协调的基础上,允许在空间和比例上进行小改变和调整。应特别注意沿街的建筑立面,主要为木板面、木门窗装修,石灰墙壁画。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较大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设施水平,该范围内与古镇功能、性质有冲突的单位应搬迁出古镇。现有空地允许建设,但是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在建筑体量、屋顶和天际线、立面装饰材料、店铺的铺面、窗、围墙的形式和材料等方面应满足生态文化的要求,做到“修旧如旧”。 (三)古镇协调发展区布局 古镇协调发展区即南部城镇发展区,具体范围见附图,面积为34.25公顷。 古镇协调发展区用地功能以居住和公共设施为主,因此保护的目的是确保其新建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与周围的景观协调一致。该区的格局要体现山水城镇的特色,新建建筑或改建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生态田园”的原则。同时,应对建筑尺度、建筑里面、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建筑细部、特色空间等方面加以引导,将古镇传统文化和符号融入现代化城镇建设中。 该区域内的建筑形式在不影响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在建筑体量、屋顶和天际线、立面装饰材料、窗、围墙、门的形式和 58 材料等方面应满足保持传统文化需要的要求。 (四)自然景观保护区布局 自然景观保护区指的是镇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林用地和生态公园,面积为125.62公顷。 自然景观是沙溪镇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该区域是体现古镇山水田园风光的重要区域,因此区域内应严格控制建设,保持自然景观的开敞,规划允许建设的内容如下: (1)传统形式和特色的景观建筑,如:小亭子但数量控制在1,2个。 (2)净水或抽水设施但高度不得高于地面。 (3)步行道路(最大宽度为3米)或桥。 在此区域所有的建设活动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论证。 (五)村落风貌保护区布局 指镇区规划范围内的下科村、中登村和江乐禾村,面积为40.78公顷。 该区域是传统农耕文化聚落,整体上应尽可能保留村落的传统风貌。下科村临近古镇核心保护区,因此应与古镇核心保护区相协调,完整地保留村落的传统布局,包括传统建筑和田园风光;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江乐禾村及中登村以居住功能为主,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村落风貌原则上保留村落的传统布局,允许在空间和比例上进行小改变和调整。同时,应对建筑尺度、建筑里面、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建筑细部等方面加以引导, 59 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展现沙溪传统农耕文化。 第七章 文化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规划 一、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策略 二、产业协调与重点项目发展规划 三、协调布局 第八章 保障体系建设 一、传承人职责 二、政府部门的职责 三、学界职责 四、媒体职责 五、商界职责 六、保障机制 第九章 分期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一、分期建设规划 (一)基础建设阶段 (二)全面发展阶段 (三)良性循环阶段 二、近期实施计划 剑川县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60
本文档为【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5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0
浏览量: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