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等心理学

初等心理学

举报
开通vip

初等心理学一.初等学校心理学概述 1.初等学校心理学是研究初等学校(幼儿园,小学)(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教育领域中)各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2.(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初等学校心理学的框架. 3.初等学校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是理论与应用的结合.这种结合一般具有三种研究策略:①(基础科学研究):②(应用性基础科学研究);③(应用水平的研究) 4.(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

初等心理学
一.初等学校心理学概述 1.初等学校心理学是研究初等学校(幼儿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教育领域中)各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2.(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初等学校心理学的框架. 3.初等学校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是理论与应用的结合.这种结合一般具有三种研究策略:①(基础科学研究):②(应用性基础科学研究);③(应用水平的研究) 4.(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5.初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6.(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7.初等学校心理学为初等学校的教育提供(心理学)基础. 8.初等学校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型的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理论与应用的结合.这种结合一般具有三种研究策略:①基础科学研究,它是以探明理论为目的的研究,往往是指向一般的,抽象的实践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其适当性和应用性均有一定的局限.②应用性基础科学研究:是在把基础科学研究高度简化的基础上,选择应用领域中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研究具有适当性,但应用性仍有局限性,③应用水平的研究.针对实践问题,考虑并把握复杂因素的研究,适当性和应用性程度最高.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2个体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5.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6.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8.思维的种类:(l)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 散思维(求异思维). 9.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新颖性和 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10.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 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1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划分以下七个基本的层次: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2.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3.一般能力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也成为智力,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核心. 14.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活动目的任务、间接兴趣、活动的合理组织、坚强的意志等. 15.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首先,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为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其次,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主导动机。有的则是从属动机.第三、动机与活动的效果的关系也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动机与活动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动机与活动的效果往往不一致. 三、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级性),(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5.发展的关键期) 2.心理发展的二个加速发展期(幼儿期)和(青春发育期). 3.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4.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5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本我有“惟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所支配.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1.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7岁-11、12岁)5、生殖期(十一二岁至20岁).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2岁)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阶段(2-3岁)3、主动感与内疚感阶段(4-5岁)4、勤奋与自卑阶段 (6-11岁)5、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阶段(12-18岁)6、亲密感与孤独感阶段(18-30岁)7、繁殖感与停滞感阶段(30-60岁)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阶段(60岁以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十分强调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第二,对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对精神病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多的现实意义.第三,他强调人的发展是一生的事情,体现出他的终生发展观. 6.心理发展的集中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7.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的相互作用 8.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①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素质影响儿童的智力和性格的发展.良好的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素质的缺陷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巨大障碍.遗传因素也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儿童神经活动过程基本特性奠定了气质类型基础.又对其性格发展产生影响.②环境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现实性.遗传因素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③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其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第三、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总之,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自身积极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井通过自身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才能实现. 9.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第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圈式或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改变主体结构以适应客观的变化,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 -2岁):二是前运算阶段(2-7岁):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第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他和前苏联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列昂节夫、鲁利亚都属于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化人物,因此被称为维列鲁学派.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皮亚杰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自己建构有着周围世界的认知图式,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己达到的水平井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第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又引起争议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促使人格的这三个部分平衡发展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是构成个人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化的最重要阶段.童年期的社会化发展莫定了一生的发展基础.弗洛伊德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在每一个阶段上,人身体上都存在着性感区域。儿童通过刺激这些区域可获得快感.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第四,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受过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训练,与弗洛伊德一样,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级化合物.他把个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并认识每一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矛盾或危机,只有在本人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合理地解决了每一个矛盾和危机,才能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学龄前儿童的生理活动及身心发展: l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发展包括: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发展 2.幼儿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脑重的增加神经纤维的增长及其髓鞘的基本完成 3.大脑机能的成熟表现在: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条件反射易建立,且日益巩固 4.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劳动; 5.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认知话动的具体形象性占优势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情境性与模仿性 6.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3-7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也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幼儿期 7.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8.幼儿的品德发展主要特点:他律性情境性 9.父母养育方式主要类型: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0.幼儿的道德理解概念具有:形象性,表面性、片面性的特点 11.幼儿词汇发展表现在:词汇数量增加、词汇范围扩大、对词汇理解加深、积极词汇的增长 12.学龄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萌芽 13.幼儿思维方式不同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1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忆效果好、形象记忆占优势、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逐渐发展、易记易忘、记忆不精确 15.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性别认同、社会交往的发展 16.幼儿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7.幼儿道德概念特点:具体形象性、表面性、片面性 18.性别认同发展过程:性别认定、性别稳定、性别恒定 19.影响性别认同的因素:生物因素、认知因素、社会性因素、 20.社会交往的发展: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 五、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入学的生理准备:大脑结构发展、大脑机能发展、入学心理准备;学习态度准备、学习习惯准各、学习方法准备、学习能力准备、社会性能力准备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小学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学习兴趣深化、学习兴趣分化、学习兴趣广泛化 小学儿童学习态度:对作业态度、对评分态度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度,小学儿童思维发展转折期、小学儿童思维的不平衡性 小学儿童感觉发展: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时同知觉 小学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联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顺序性,观察的深刻性 记忆的发展:记忆的有意性、意义性、抽象性 记忆策略发展阶段:没有策略.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诱导,可以使用、能主动而自觉的采用策略 元记忆分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记忆监控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标志 自我评价发展表现为:自我评价独立性发展自我评价全面性发展、自我评价稳定性发展 社会关系发展表现为:同伴交往、师生关系往来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思维、感知觉、记忆等小学儿童的感知觉中也体现出具有运算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在感知发展的水平上、表现在观察力上小学儿童的理解记忆逐步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还要依靠大量机械记忆来记忆材料 小学生的社会发展主要从自我意识,社会关系的发展来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是不是匀速,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加速现象. 六、学习理论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学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第三,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派的学习论和认知派的学习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第一,桑代克(美)的学习理论一学习的联结说,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学习的联结说”.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第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一反应都应看成是反射.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书籍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索学习的规律.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与此相对应,条件反射也有两类:一类是刺激型条件反射或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另一类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或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了程序学习与教学的思想.程序学习是一种自动学习方式,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基础上,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第三、班杜拉(美)的社会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在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班杜拉形成了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就是指观察学习或称模仿学习,人类个体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学习者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观察学习过程.(l)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 第一,古典的格式塔派学习理论.格式塔派于1912年发端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等人.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实验开始的,在对知觉的实验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学习的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①学习即是完形,学习的本质就在于组织一种完形.②学习即是顿悟.没有“盲目的学习”,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 第二.布鲁纳(美)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如下:①关于学习的本质.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表征.②关于学习过程.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布鲁纳把对学生的看法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应该让学生掌握关于学习方式一一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第三,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伯尔也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而他更强调前者.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这正是教学的目的.此外,奥苏伯尔还提出了先行得策略.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的学习的倾向.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巾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奥苏伯尔教学原则和策略.教学原则:(1)逐步分化原则(2)综合贯通原则.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 第四,加涅的学习理论.他的理论受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把人类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并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系统:学习的第一系统是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学习模型的第二个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学习模型的第三个系统是预期系统,它是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七八、学习动机策略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始动因素,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失去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通常,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效果是一致的.但有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也存在着不一致.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习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的分类(l)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3)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一是强化动机理论(是联结派学习动机理论一斯金纳):二是需要层次论(马斯洛一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耍、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是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是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期待分两种:结果期待和技能期待.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四是归因理论(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韦纳(美).对行为的成败原因的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四方面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三个维度:控制性、稳定性、因素来源):五是成就动机理论(默瑞.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三者的函数关系.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关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学习策略的分类:一是单瑟洛的二分法,单瑟洛军民关系严加惩处支持策略.基本策略是指用来直接操作学习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信息获得,贮存、信息检索和应用的策略,支持策略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者维 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主要包括计划和时间安捧,注意的集中和自我监控等,二是迈克卡的三分法.迈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是温斯坦的四分法.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 ②积极学习策略:③辅助性策略:④元认知策略. 典型的学习策略:一个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应用.”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认知额略中起着核心作用.认知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制策略和组织策略.二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弗拉维尔最早在1976年提出的.他所谓的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的控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前的自覆监控、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和学习活动结束后的自我监控. 九、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要研究品德,必然要涉及与品德关系极为密切的道德概念,道德是杜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品德与道德的联系:首先,品德离不开道德.其次,社会道德也必然通过祉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的品德表现出来.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它不以个人存在和表现为转移: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它的形成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其次,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品德的结构、形成过程和规律、品德的年龄特征等内容,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品德的心理结构:我国心理学界大都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构成的. 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一是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忠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可塑性阶段(8-1O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二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②习俗水平: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柯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度,不能超越,但每个人发展的水平和达到最高阶段的年龄足不同的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三是品德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社会学习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榜样,他们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仁慈给学生有两种途径:一是言语教诲,另一是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行为表现,面具“身教生于言教”.榜样应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第二,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如成人榜样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如年龄相近的同学榜样的影响大: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通过学习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榜样的行为标准太高或很少出现(如救火).那么对学习者的影响会受到限制: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做某种行为是出于他自身的票根,而不是出于另外的目的:第一,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第二节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中等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总结了我国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资料,概括出青少年品德心理的基本特点(林-崇德.1990): -是青少年的品德逐步成为一种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和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二是青少年品德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三是青少年品德的发展是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的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为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需要:①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②采取讲解和讲座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方式,③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④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⑤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⑥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做到言行一致. 第三节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总是伴随着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出现的,人们对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表示敬佩,赞扬、对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表示厌恶、憎恨等,这类情感就属于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内容极为丰富,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荣誉感、自尊感、友谊感等. 第四节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②用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具体生动的榜样,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③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一化:④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好的道德情感。 第五节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意志既表现在道德动机的产生过程中,也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进行过程中,具体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②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③对道德情感进行自我调节.④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第六节道德意志的培养:教师在工作中就注意做到:①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②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⑨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 道德行为的训练:①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某一活动任务的行为措施;经常性地开展分析、评议活动;正确对待和处理那些好心办坏事的行为.②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产生自觉行为的强大动力,它能推动人们按照自己确定的行为准则行动并使行为具有一贯性、持久性等特点.③组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无数次重复、有意识的锻炼,以及同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年龄越小,行
本文档为【初等心理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5-10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