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doc】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举报
开通vip

【doc】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doc】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第32卷第2期 V0I.32No.2 西藏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叫mal0fTibetNationalitiesInstitute(PhilosovhvandSocialSciences 2011年3月 Mar.2O" 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金石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陕西成阳712082) 摘要:郭超人在西藏工作14年,采写了大量生动翔实,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报道,这一工作经历, 对郭超人民族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奠...

【doc】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doc】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第32卷第2期 V0I.32No.2 西藏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叫mal0fTibetNationalitiesInstitute(PhilosovhvandSocialSciences 2011年3月 Mar.2O" 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金石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陕西成阳712082) 摘要:郭超人在西藏工作14年,采写了大量生动翔实,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报道,这一工作经历, 对郭超人民族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郭超人那 个时期的新闻作品和新闻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历史造成的遗憾.对郭超人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应有积极 的态度,其在西藏的新闻贡献值得肯定,其民族新闻思想影响深远,符合时代要求. 关键词:郭超人;西藏报道;新闻思想 中图分类号:K82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XL'3--8388(2011)02--.0040---.05 郭超人2O世纪50年代起在新华社西藏分社 工作,经历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中国登山 队首次从北坡问顶珠峰,中印自卫反击战等重大 历史事件,创作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其中《英雄 登上地球之巅》等通讯在国际国内产生巨大反响. 迄今为止,郭超人是西藏影响力最大,最负盛名的 记者. 郭超人1956年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毕业后,主动请缨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 西藏高原开始了自己的新闻生涯.从1956年到 1970年的l4年间,郭超人在西藏高原跋山涉水, 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实践了自己的新闻 理想.其间,他深入基层,以生动的笔墨翔实地报 道了西藏社会的变革,真实地记录了西藏人民英 勇搏击的呐喊和欢歌. " 一 个从风浪中归来的海员,即使不能献给你 远方的珍宝,至少会带来大海的回声.一个翻山越 岭的探矿者,如果无法为你提供稀有的矿石,大约 总会带来大自然的气息."【?】(P1)在西藏生活,工作的 l4年中,西藏社会丰富而独特的报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使得郭 超人从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思考者,《红旗 插上珠穆朗玛峰》为他带来极大的声誉,自此跻身 名记者行列. 郭超人在西藏的新闻报道作品,主要收录在 《郭超人作品集》,《西藏十年间》,绀代的回声》, 《向顶峰冲刺》中.这些新闻作品主要反映了三个 方面的情况:一是反映西藏百万农奴的解放,二是 报道中国登山健儿两次征服世界高峰,三是报道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这段在民族地区的宝贵工作经验,使得郭超 人的民族新闻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新华社的主要 负责人后,郭超人的理论着作《喉舌论》中的《西藏 对外报道的指导思想》,《民族报道的根本思路》, 《一切为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要对新疆进行再 认识》,《开发落后地区的新闻宝藏》成为一个时期 中国民族新闻工作的指导性纲领. 一 ,郭超人西藏报道的特色 郭超人认为历史给了自己充分的机遇.作为 记者,他目睹了一个民族由衰败走向繁荣的过程, 参与了攀登珠峰随队采访,经历了中印边境线上 [收稿日期]2010-11—05 [作者简介]金石(1978一),女,河南洛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 —— 40—— 金石: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生与死的考验.郭超人把握住了难得的机遇,但, 机遇从来都只给有准备的人. 郭超人以极大的热情在西藏开展工作,直接 参与一个古老民族为完成一场伟大历史变革所进 行的曲折斗争.目睹过农奴"脚筋被割""眼睛被 挖"的痛苦和屈辱,经历过民主改革之后群众"嗓 子唱哑""脚跳肿"的喜悦,郭超人把这一切没有简 单地当成是新闻报道,而是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 心灵的呼号.其中鲜明的时代烙印,成为了见证历 史的音符.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积 极反映现实生活,勇于做社会的嘹望者,永远是新 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爱憎分明饱含深情 当22岁的郭超人第一次踏上西藏高原,眼前 黑暗的农奴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残酷的社会现实,令郭超人"心 好像就要爆炸,手在不停地颤抖,泪水模糊了我的 视线";而民主改革进行时,郭超人则和藏族兄弟 一 起"时而呜咽垂泪,时而喜笑颜开".正是浸润在 这样淳朴而深厚的阶级感情中,郭超人的笔端流 露的有愤慨,有悲悯,有欢笑. 郭超人说自己"终究未能用冷静的笔墨将叛 匪灭绝人性的罪行原原本本地揭露"『110'6),的确,新 闻报道要求"客观性".但是,记者个人的价值观不 可能不在新闻作品中体现,只有经历过西藏沧桑 巨变的当事人,才能亲身体会那令人不能自已的 感慨和激动. 在创作《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时,当写到登山 队员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战友的事迹 时,郭超人的泪水湿透了眼前的稿纸. 郭超人体会到,"长期以来的新闻实践告诉我 们,不掌握娴熟的写作技巧是当不好新闻记者的, 但是纵观古往今来任何一部作品,真正使人感动 的首先不是它的写作技巧,而是作品中倾注着的 作者的强烈的爱与憎","把满腔的政治激情与新 闻写作技巧有机结合起来,是搞好新闻报道的重 要基本功".[21ff'5)多年后,郭超人仍然感受得到,当 年自己在西藏新闻报道中,字里行间融汇着的炽 热而真实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给人的感染力量,光 靠写作技巧是无法获得的. 言为心声捕捉时代风貌 郭超人的西藏报道,传达了那个时代特有的 斗志,激情,豪迈与乐观. 1960年郭超人随我国登山队攀爬珠峰时,我 国正经历着中苏关系日趋紧张和三年自然灾害的 双重考验.当时新华社总社文教部要求郭超人只 能写消息.但是,郭超人考虑到登山运动是一种冒 险,是人和自然作斗争.光靠消息难以充分揭示这 一 点.因此,他大胆决定将这个题材写成长篇连载 通讯. 通讯中,他大量使用"生龙活虎","充满自 豪","征服自然","铁一样的信心","斗志昂扬"这 样的词语.面对英国探险家们留在珠峰的遗物, "登山队员指着这些破烂东西自豪地说:'英国人 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顶峰遭到了失败,而我们却 要从北坡取得胜利,因为我们是用共产主义思想 武装的中国人!"'[310,2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 反响,是和郭超人为此次登山赋予的时代意义分不 开的.《人民日报》发表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章"资本主义国家做 到的事情,我们固然能做到;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 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在登山运动上是如 此,在一切征服大自然的事业中也都是如此".[411'4) 这篇郭超人为新华社撰写的广播稿,后来被 中外报刊广泛采用,极大地鼓舞了读者的士气,受 到世界瞩目.当登山队员们回到拉萨时受到广大 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多数的藏汉群众都已经通过 郭超人的报道对他们的情况很熟悉了. 文笔秀美打动人心 受采写时间的限制,郭超人的西藏报道"有时 干脆坐在发报机旁写作,写一页发走一页;有时只 能采用口述,直接由译电员译码上机电发"【?.即 便在这样的条件下,郭超人依然可以提笔成文,作 品脍炙人口.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语言遒劲刚健,形 象生动.在修辞上,段落短,节奏紧,长短句交错, 张弛有度,引导受众情绪起伏难平;对偶,排比,比 喻,对比等辞格经常使用;接连几个比喻,摇曳多 姿,气势磅礴,跃然纸上;叙述,描写注重细节,给 受众以身临现场的画面感. 而《羌塘两千里》中则有着可与文学作品相媲 美的景物描写,语言清新雅致: "清晨,走出帐篷,天空阴沉沉的,层层的云雾 压在头顶上,草原上灰蒙蒙一片.那些耸立在天际 的山峦隐没了,只现出一线蓝色的影子.昨天还像 玉带般的小河,不再反射出刺眼的白光,缭绕不散 的水汽笼罩着河面". 《拉萨的春雷》开篇的文字轻松活泼: "阳光异样地灿烂,为远处白雪茫茫的山岭披 一 41— 里壁垦垄堂堕兰垫堑堂全堂些! 上了万道金光;笼罩着河谷的灰色的雾霭逐渐消在民族地区搞新闻工作,掌握民族语言相当 散,一群群羽色斑斓的云雀,呜叫着,追逐着,飞出重要.他建议"年轻同志,岁数不太大的同志,要学 茂密的林园.大昭寺门前那株传说中是文成公主习当地的民族语言.民族问题是一把钥匙,掌握了 亲手栽种的唐柳,又萌发出一丛丛嫩绿的柔枝,不民族语言,就等于掌握了开锁的钥匙.") 时向地面撒下点点晶莹的露水……".郭超人进藏4年之后就粗通藏语.采访珠峰 作品中深厚的文字功底,对读者来说是叩开登山队时,郭超人途中遇到一位说后藏 土话的老 心扉的钥匙,对记者来说亦是检验能力的重要标人,"我们的'拉姆'(女神)又戴起白 头巾了,她又 尺. 二,郭超人民族新闻思想的形成 西藏高原的工作经历,对郭超人民族新闻思 想的形成影响很大.成为新华社负责人之后的郭 超人,对民族新闻工作格外关注.《喉舌论》中的一 些篇章,体现了郭超人的民族新闻工作思想. 工作技术上要深入生活调研提高语言能力 新闻报道工作中,郭超人认为没有落后的地 区,只有落后的记者.西藏经济虽然落后,但新闻 资源异常丰富,是一个新闻宝库. 成为成功记者,必须要有深人调查的职业精 神.为了得到一手材料,郭超人"冬天横穿藏北草 原,手托着衣裤赤身涉水过河,连续发烧三天,连 尿都解不出来",但这次经历使得郭超人真正 认识了藏北.作品《雪白柳林红》,在当时新闻舆论 界和生物,地理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驳斥了西方 探险家关于"在藏北想找两根做筷子的树枝都没 有"的谬论. 采写《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时,郭超人完全 可以依靠事后采访等间接材料写作,但他选择了 最艰苦的方式——随队采访.途中由于高山严重 缺氧,郭超人长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甚至全身 肿胀.后来,眼睛已肿得看不清写字了,常常需要 用一只手把眼皮扒开,另一只手去写.连续工作, 睡眠不足,郭超人不得不每隔四小时吃一次"咖啡因"片提神.正是这样的意志,郭超人成为第一个 登上海拔6600米高度的中国文字记者,每天发稿 5000余字.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他以新闻工作者 自己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高不可攀的时代风 貌. 郭超人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艰苦的采 访锻炼使自己"一辈子受益,对锻炼意志,作风,锻 炼精神境界,思维能力,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好处. 这是在北京大学,或者其他任何大学都无法学到 5l【P 的."【 一 42一 要跳舞了.她一跳舞,这里就要出现一场大风雪 …… " .这一细节,为他的作品平添了几分生动与 真实. 政治原则上要把握事物本质反映时代精神 把握时代风貌,坚持理想和信仰,是记者应有 的精神和情操.郭超人认为,有些新闻作品"情节 生动曲折,文笔花团锦簇,刚发表时也颇引人注 意,但过不了多久,就被历史烟云吞没.大都是作 品的立意不高,思想贫乏,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抓 不住事物的本质内涵.一句话,就是未能通过所写 的事物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 时代精神就是新闻报道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阎? 郭超人在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时,曾阅 读过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撰写的《亚洲腹地旅行 记》,全书灰暗,低沉的基调使郭超人久久不能平 静.因此,他立志要写出《亚洲腹地新风录》,反映 新西藏的新面貌和新中国的新变化.这是他作为 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抱负,也是他写作《红旗插 上珠穆朗玛峰》进发激情的缘由. 登山报道,如果仅仅作为体育报道的一种,很 容易就事论事.无非是向读者报告登山过程的艰 辛,惊险,登山成果的辉煌.加上登山运动本身比 较冷僻,很难得到读者的关注.郭超人认为"如果 我们的报道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即使文章的 结构再巧妙,文笔再生动,也很难在广大读者的心 灵上引起震动.这就意味着报道的失败."圈?D 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没有 苏联人的援助,我们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 社会主义?而登山运动上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中 苏两国本已达成了运动员合作攀登珠穆朗玛峰协 议,后来苏联单方面提出不干了.他们甚至暗示, 没有苏联人的参加,中国人单独攀登世界最高峰, "在80年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登山队单独攀登世界最 高峰,不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了.一位中央负 责同志勉励登山队员们说,中国人单干,非上去不 可.在郭超人看来,这"实际上是当时我国整个社 金石: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 会生活的一种缩影." 因此,采写《红旗插上珠穆朗玛》时,郭超人着 重刻画队员们登山过程中的大无畏精神,一举登 顶成功的英雄气概,写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进发出的那种"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时 代风貌.显示出"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必然能战胜一切困难,无往不胜". 当时有领导同志勉励郭超人,"你这次报道的 立足点选对了,你不仅仅是站在登山队员们攀登 的自然界的高峰上,而是站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 高峰上."这使26岁的郭超人认识到,"要做一个 好的记者,就是应时时刻刻站在时代的高峰上,眼 观世界风云的变幻,耳听时代脉搏的跳动,胸怀民 族的兴衰和人民的苦乐,为充分把握和反映我们 时代的精神风貌而努力奋斗."[510"32) ?噫与历史的选择 三,历史的遗 1994年新华社国内政治民族记者座谈会上的 讲话中,郭超人提出民族报道的根本思路之一是, 在边疆民族地区"原则上不搞公开的批评性报 道",并要作为一条宣传纪律定下来. 时移世易,今天的传播环境,政治环境下,我 们是不是应该对此有所突破呢?早在1990年西藏 着名记者刘伟(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以报 告文学的形式在《西藏文学》上发表反映1987年 拉萨事件的《拉萨骚乱纪实》,反思"我们在宣传上 的失误,使西藏的形象在外界朦朦胧胧不是一味 宣传歌颂'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善良勤奋的民 族',就是宣传'在内地兄弟省市帮助下西藏如何 有了惊人的变化'.口径几乎一致的正面宣传,久 而久之在公众的心理上呈现逆反现象,宣传媒介 的信任程度相对也降低."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孙冰川2008年在一次访 谈中也表示,"过去怕突发事件报道会影响老百姓的 情绪,现在怕老百姓得不到信息会影响情绪."同?可 见,也是当今社会对"原则上不搞公开的批评性报 道"的另一种回应. 郭超人的民族新闻思想和他在西藏的新闻工 作经历是分不开的.郭超人1960年创作的长篇通 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当 时的报道原则是,成功登上珠峰就发新闻稿,如果 失败就不发稿.这种指导原则,在今天看来有着明 显的历史局限性,宣传的意味显而易见,新闻事件 本身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新闻价值.在这种指导 思想下,郭超人的新闻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 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主观色彩. 这篇通讯的最后一部分"胜利消息传遍全世 界"描述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登上 珠峰的赞美和祝贺.而实际情况是,1960年的这次 登顶是否成功,至今在国际登山界中尚存大争议. 因为按照国际登山惯例,登顶者必须至少拥有两 个登顶证据才能得到公认,包括:第一,登顶者必 须在顶峰留下纪念品,由后人来认可;第二,登顶 者必须在顶峰拍摄360度的环境照片和登顶队员 在顶峰的照片.遗憾的是,王富洲等登顶珠峰时值 夜晚,无法拍摄;他们放在顶峰的毛泽东石膏像又 太轻,被大风卷走,后人无法认可.实事求是地说, 郭超人在通讯中这段激动人心的国际评论是不够 客观和全面的. 郭超人自己也对《红旗插上珠穆朗玛》有些许 保留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因为从事公开报道的时候,主观上有 不少框框(这也许是一定的时代痕迹吧),客观上 有很多限制(这是新闻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如严 格的时间要求和同样严格的篇幅规定),加上经过 的关口又多,出来的东西难免不带有匆忙,粗糙, 简单,拘谨的痕迹,绝不可能像作为自己心声的13 记那样悠闲自在,细致真切".|4](PJ22)因此,郭超人自 己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也更倾向于他在《希夏 邦马峰征服记》的写作手法. 今天一些学者对郭超人在西藏十年问中创作 的作品,提出的批评和质疑本身是有价值和有意 义的,但是,如果对西藏当时的政治,时代背景有 过细致考量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时期,郭超人的 新闻作品绝大多数是对社会变革的正面反映,有 着它的必然性. 从十八军进藏到民主改革前,很长一段时间 里,西藏新闻人都遵守着"门里社会主义,门外农 奴制度"的纪律,这是在西藏开展新闻工作的必须 前提. 1959年关于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的报道,新华 社总社就直接指示"关于西藏民主改革报道的总 的精神是:多做少报,目前着重报道广大农奴的政 治和生产情绪,如要求改革,要求废除乌拉,债务, 热烈拥护对叛匪头子的土地实行谁种谁收的政策 和生产情绪高涨等.……至于一般农奴主的经济 剥削情况,也可以报道一些,但不要指名道姓,数 量也不宜多.关于控诉的过程和将来进行改革的 —— 43—— 西藏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方式方法一律不报道."对于这些特殊要求,西藏 记者们从不理解到逐步接受,进而主动配合局势 调整报道策略,名记者从中脱颖而出. 这一时期,西藏自治区党委本着"事无巨细, 事前请示,事后汇报"的精神,对新闻界在宣传上 有严格的要求,严格强调宣传纪律:该宣传的宣 传,不该宣传的坚决不宣传;不该讲的话,半个字 也不讲,该明天讲的话,决不抢先,提前到今天来 讲;要学习兄弟报纸的先进经验,但宣传内容上一 定要从西藏实际情况出发,决不左顾右盼.并且规 定了宣传策略:有些事又做又说,有些事多做少 说,有些事只做不说;有的问题是"画龙不点睛", 有的是"点睛不画龙".严格的审稿制度:重大问题 的宣传报道计划,重要的言论和地方新闻,一律送 往区党委各负责同志审阅,有的还要经区党委常 委集体讨论;其他需要送审的稿件,由分管宣传工 作的区党委负责同志审定.在非常时期,甚至要求 记者的稿件要由军委代表张经武亲自审稿,当场 修改. -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宣传政策下,郭超人西 藏题材的新闻作品,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有其合理 性的,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应结合其所处的历 史环境. 在特殊时期绝对遵循宣传纪律,正是西藏新 闻记者政治成熟,业务过硬的表现.郭超人不是不 敢于反映社会变革中的问题(这种勇气和智慧在 后来的《安康见闻》中已经充分表现),而是对时代 的需求,对人民的呼声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追 求,这正是作为大记者的智慧. 当然,郭超人在西藏工作时期的新闻作品与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民族新闻思想,都不可避免地 带有时代规则和时代印迹,后人既不必效仿拘泥, 也不必过于苛责.这是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需求, 而不应该单纯作为郭超人的个人遗憾.郭超人认 为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力和责任相当大——新闻工 一 44一 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 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正是郭超人在四 十余年新闻工作中的切身体会. 郭超人在西藏十年间创作的新闻作品,精品 颇多,一方面奠定了他作为当代中国名记者的基 础,另一方面,向全国,全世界介绍了西藏的社会 变革,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郭超人在这一时期 形成的民族新闻工作思想对中国民族新闻政策有 着深远影响,对于在民族地区是否值得开展,如何 开展,怎样开展新闻工作都有具体的意见和指导.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郭超人这种在民族地区的 新闻经历是相当可贵和必要的,总体来说,他的民 族新闻思想是符合时代特点和人民利益的. 郭超人曾说:"我从小爱读屈原的诗'常太息 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读艾青的诗,'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几十年来,我一直被这些诗句表现的襟怀与激情 所激动.报效祖国,民族气节,做人的骨气永远是 我生命的支撑点."[71雪域高原练就郭超人至纯心 灵,成就郭超人事业的基础,是历史的选择,也是 郭超人的选择. f参考文献】 【1】郭超人.西藏十年间(g-)【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2】郭超人.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序[M】.北 京:新华出版社,1999. 【3]郭超人.郭超人作品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J郭超人.向顶峰冲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5】郭超人.喉舌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6】徐泓.我所珍惜的一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8. 【7】新华社国内部集体送超人[J】.新闻传播,2000(4). [责任编辑周德仓】 【校对赵海静】
本文档为【【doc】郭超人西藏新闻活动说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