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谈《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试谈《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举报
开通vip

试谈《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试谈《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祥,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除了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

试谈《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试谈《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祥,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除了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的主题之外,《西厢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王实甫表现了他的卓越艺术才能。他笔下的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都是概括性很强而又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已成为公认的杰出的典型,这在爱情剧中是了不起的成就。作者深刻了解了这些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精确地把它们表现出来。善于通过矛盾和冲突刻画人物性格,严格依据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比较完整、成功而丰满地塑造了一个个人物的艺术形象,至今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响。为此,我仅就《西厢记》在人物艺术塑造的特色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作者王实甫在表达人物的个性时,其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活灵活现的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妇人等独具个性特征的戏剧典型形象的塑造,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1、莺莺的爱情萌动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的尽善尽美。 崔莺莺是个性格深沉内向、内心热烈表面幽静矜持的少女。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又“咸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地闭锁在寂寞的闺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终身早就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她既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也不容易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去自由的处理自己的爱情,所以她只能用“酬韵”、“听琴”等隐蔽的方式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恋。而在遭到重大阻力使彼此隔绝时,只有暗自抒发自己的苦闷和相思,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珙时就一见锺情。到“隔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她对张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层。随着她身上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说:“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下书、老夫人许婚之后,莺莺满心欢喜,以为幸福在望。哪知老夫人食言,一场喜事化成无穷苦恼,从而激起了她对老夫人更大的反感,也增进了她对那“口不应心的狠毒娘”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心理。形成了矛盾冲突的主线。 2、莺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中与封建贵族身份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其一,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一方面由于老夫人拆散他们的姻缘而开始了内心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怕老夫人的威严而不敢行动。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她反复掩饰自己的心理矛盾。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当她看到张生的回信时,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来:“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过简帖来戏弄我? 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当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不认帐,把张生教训了一顿;就这样既想宣泄爱恋,又怕受到家教的责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莺莺的假意和外冷内热的矛盾心理。莺莺虽然热恋着张生,但她的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使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同时,不能不产生一些内心压力和恐惧,从而不断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郁闷。其二,张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对莺莺的追求中某些轻狂的举动又不能不使她谨慎自己的行动。莺莺的躲躲闪闪,实际上是张生坦率、执著、疯魔的行动造成的。假若没有张生的疯魔,莺莺也无法冲破心理的、社会的障碍。作者就是巧妙的运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刻画了莺莺一心向往爱情,挣脱封建枷锁的个性性格。其三,红娘是莺莺身边唯一可以替她传递书信的人,但在莺莺还没有彻底了解红娘真实心理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提防。这就进一步的充分揭示了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为摆脱封建礼教加在她身上枷锁的痛苦蠕动过程。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人物内心的炽热与阶级地位的矛盾,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冲突,既善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出的弱点,同时细致地描绘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运用犀利的笔触去体现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高度。既可以鲜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恰如其分的迎合舞台的演出要求。 在《西厢记》中客观存在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礼教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冲突是主要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由于误会造成的冲突是副线,两条线交插发展互相促进,使戏剧情节时喜时悲,波澜起伏,性格冲突也伴随其中,推进剧情。同时也藉此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更加鲜明生动。比如莺莺性格深沉内向,内心热烈,表面衿持;张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对莺莺的追求中,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张生坦率,执著疯魔的行动造成莺莺躲躲闪闪,但是没有张生的疯魔,莺莺也无法冲破礼教的束缚。莺莺和红娘间也存在着矛盾,红娘是剧中唯一一个可以帮助莺莺实现爱情的人,也是派来监守的侍女,在不了解的态度前莺莺对她提防三分,于是误会性的冲突发生了。正是通过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使《西厢记》中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冲突的演进且采用突转手法,往往由于剧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剧情便转悲为喜,急转直下,情节变化令人莫侧,引人入胜;曲折的故事,情趣动人,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美妙故事。 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 《西厢记》的作者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环境中来展示形象的。所以它的人物形象总是异常具体逼真,情与境合,情景交融。作为人物描写的一种表现手法,这是最值得称道的。 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这就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而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 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 更重要的是,在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压寨夫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同时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单就这一点来说,这在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可能允许这种爱情婚姻的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然而,这种追求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却不顾淡薄的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莺莺。初见莺莺后,就当即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可见他对莺莺追求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是何等的坚决。随即,追求的愿望便被张生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当中。他首 先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请求,以近水楼台的姿态与莺莺为邻,以便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的口中得知:“老夫人治家严肃。”张生自知:“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虽然如此,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他又借莺莺在花园内夜烧香之机,与她隔墙联吟,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张生又以追荐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的法事,得以再见莺莺,寻机表现自己,吸引莺莺的注意。张生的连番行动皆出自于对莺莺的爱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普救寺退兵之后,张生正欢天喜地地准备成其好事,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拆散了大好姻缘。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只好落空。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老妇人“赖婚”后,张生并没有退缩,在极度失望痛苦之中,他没有离开普救寺,为了爱情,他不顾身份向红娘下跪请求帮助。为了爱情,他可以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致使红娘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 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越过了重重障碍,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最终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场景设置,集中刻画了莺莺和张生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成功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典型形象。 此外,作者在人物的场景设置中,描写张生的跳墙是人物场景描摹的点睛之笔。 由于红娘为张生传书,张生便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并且信心十足的等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张生一见红娘来回话,便问:“擎天柱,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娘,在红娘面前使诈,红娘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张生听后,犹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红娘,并跪哭在红娘面前:“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听到小姐有回书,看到内容,猜出了小姐的真意,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了,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无比自信,却又不堪一击。然而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气,不禁让人捧腹失笑。 当晚,到了莺莺约会的时候,张生在花园外着急地等待着。一听到红娘发出的暗号“赫赫赤赤,来”,也不认真看清楚来人是不是莺莺,就以为是小姐发出的暗号,就兴奋得一把搂住了红娘,他的举动既莽撞又滑稽。当他真正面对着莺莺时,又变得那样忠厚老实。在莺莺训斥张生时,张生连一句分辩的话也不会讲,一句顶撞莺莺的话也没有说,糊里糊涂地被训斥了一顿。张生原本就文思敏捷, 现在却变得笨嘴笨舌,拙于应付。张生这种表现并不是假意装出来的,而是出于内心对莺莺的深爱,出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可见作者在人物的刻画方面深刻犀利的笔触所在。 张生本来要上京赶考,在巧遇莺莺后,他一反传统学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义无反顾地追求莺莺。与拥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张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他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恰恰与潜藏在民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一致,并产生共鸣,故而为民众所津津乐道。此外,作者还非常重视喜剧的娱乐作用。剧中张生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经的书生,而是一个生动而带有傻气的喜剧形象。作者利用故事情节的突变,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张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后行为抑扬交错的对比中,生动活泼地显露了他的“风魔劲”,嘲笑了他的痴、傻,从中表现张生身上志诚专一的美好品质。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与满足。于是一个生气勃勃、幽默诙谐的正面喜剧形象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传诵千古,从而深化了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命力。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文魁、志诚、傻角的统一体。张生的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为他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提供保障。他的志诚是他克服外界各种阻力,冲破重重障碍取得爱情的关键。他的傻气既源于他对莺莺的深情,又使他更加生动可爱。在戏剧冲突的不断形成与演变中,张生的一切言行皆是真心的流露,充分地体现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与立体性,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人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无不和他所处的特定环境息息相关。人的生活、精神和情操无不在各种场景中得到体现,只要情境相融,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所以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是一条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西厢记》总是将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去展现人物的个性,使环境成为人物的感情化身,景中含情,情中寓景。因情见境,以境托情。情与境的关系,总是扣得很紧,合得很严。情境交融给人造成的真实感,令人忘其为戏。这就是《西厢记》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西厢记》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心理描写占有极大的比重。作者把笔墨集中在莺莺身上,虽然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更生动、更细腻的表现,但她更多的是在心里赞美张生,莺莺所受的教育,她的处境决定了她的矜持,她的相国门第,老夫人治家严谨,她已由父母之命许给了郑恒。因为这些,使她见到张生不可能直接吐露的感情,而要尽力掩饰。当她派红娘去探望张生,带回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可她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道德观念,使她心里快乐也不敢承认,于是便有了“闹简”的一幕。这幕以出色的道白,精彩的细节刻画和人物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性格。剧中莺莺反复掩饰自己,写尽了莺莺的搭讪、造假和担心的神态与心理,却以她内心的矛盾、内热外冷,都由红娘观察来揭露他们的心事,着力描写了他们的思念之苫,他们的激情和喜悦,以及离愁 别绪。他们的愤懑和怨诉,写得真切动人,充分表现了他们在爱情的悲观离合中强烈的情绪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只所以被称作是经典之作,其要旨主要是在写莺莺、红娘、老妇人等到十里长亭为被迫上京赶考的张生饯行,通过赶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手三个紧密相连的场景,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集中刻画了莺莺细腻、悲凄、复杂的心理内涵。 莺莺怀着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火的枫叶、凄紧的秋风等富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抒发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这烦恼的暮秋景色,正是莺莺黯然心理的外化。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舍难分的复杂内心世界。好不容易能在一起了,不料老夫人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迫使张生上京应考,两人又深深的被拆开。莺莺怨恨满腹但又无可奈何。她多么希望长长的柳丝能系住张生的马,疏朗的树林能挂住西沉的夕阳!这毕竟是不切实际的臆想,唯有希望张生的马走的慢一点,自己坐的车子跟紧一点,以便两人相处的更近些、相随的时间更长些。然而离别长亭已近,即刻分手,愁的莺莺顿时玉肌消损。不料红娘的一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的问话,打开了莺莺内心愁闷的情感闸门,她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表明无心打扮的原因是因沉重的别情压在心头。继而设想与张生离别后只能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与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度时光,不由得发出“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悲叹。面对无可挽回的别离,莺莺只希望日后两人书信频寄,以聊解相思之苦,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句成功的突出了莺莺回环往复的浓情与掩抑泣诉的心声。 长亭别宴上,“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哪有心情吃饭!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无精打采、憔悴愁闷的张生。碍着老妇人的面,不能互诉心曲、流露真情,真是肝肠欲断,令人心碎!这部分集中刻画了莺莺心中的依恋、悲伤、怨恨的情思。老夫人的先行回程给莺莺有了独处的机会,作者再次展现了莺莺不尽悲戚、痛不欲生的情感潮汐和对张生的千叮万嘱、无限体贴,同时也曲折吐露出她对这次离别的深层忧虑,进一步袒露出莺莺的内心世界。 长亭送别时,莺莺目送张生远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去。刻画了莺莺怅望情景与依依惜别之情。夕阳西下,本是归家团聚之时,而今却挥诀别远,情何以堪!这一幕幕肝肠寸断的别离场景为世世代代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遐想。 王实甫在这出戏中折服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此。他在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时,以“长亭送别”为切入点,细腻而多层次的展示了莺莺复杂的心理内涵。有对张生的百般依恋;有对即将天各一方的悲戚;有对逼求功名富贵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深深怨恨;有对当时流行的富贵易妻的爱情悲剧的忧虑。与此同时,也从其复杂的心理世界中深刻准确的透露出莺莺的心理之美。她的依恋、痛苦、怨恨、忧愁、都与其美好的爱情理想联系在一起。她对张生的爱是纯真无暇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她追求的是真纯专一、朝朝暮暮、长相厮 守的爱情,而不是老夫人强调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家世利益。 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西厢记》中聪明、伶俐、正直热心的丫环红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她的正义感、同情心、她的机智、伶俐,在杂剧中均得到突出的表现,特别是热心为莺莺、张生递简传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红娘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高的重要地位。一些以红娘为中心片段颇为流行,如《拷红》、《红娘》等不但如此,红娘还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把热心促成他人婚事的人称为红娘,今天更是一个专用名词,又如现在的电视红娘,电脑红娘,即是其证。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促成其事。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承担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有趣的是,王实甫让红娘经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让她摆出俨然正经的模样。例如她觉察到张生自报家门的动机,便搬出“男女授受不亲”的一套,给张生碰了一鼻子灰。从她的装腔作势和张生不尴不尬的神态中,作者让人们看到,她并不尊重什么礼教,却懂得把“孔孟之道”作为一根耍弄的棍子。尤其称道的是在著名的《拷红》一折戏中,作者将红娘的形象塑造的更是微妙惟肖活灵活现,张生、莺莺私定终身的事败露后,老夫人首先拿红娘是问,气势很凶。剧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小贱人,为什么不跪下?你知罪么?”“红娘不知罪。”“你故自口强哩,若实话呵,饶你;若不实说呵,我直打死你个小贱人!”红娘来了个后发制人,果然照直说了,而且拿老夫人最害怕的事情来刺激她,说道:“他们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这段话把老夫人镇住了,因为她高贵的门第怎能让这种丑事张扬出去呢?于是她的口气变得有些软弱而且无可奈何:“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红娘又毫不含糊的把老夫人顶了回去:“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这下老夫人吃不住了,反倒成了被审问者:“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于是红娘抓住机会,理直气壮,一口气把老夫人的过错掀了个底朝天:“‘信这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 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这通话陈以大义,晓以利害,把老夫人制服了。她完全丢掉了拷问者的架子,无可奈何地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句话来概括王实甫创造的这两个戏剧人物,再也合适不过了。 这番话,滴水不漏,说的完全是封建大道理。红娘拿起“信义”的大牌子,摆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庭利益的样子,以冠冕堂皇的教条压住老夫人,一下子抓住其弱点,击中要害。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一招,着实凑效,老夫人只好自认晦气。从红娘胸有成竹和滔滔不绝的陈辞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过程中,作者让人们看到了红娘泼辣而又机智的鲜明个性。王实甫把红娘的形象塑造的非常饱满,将她的精神世界浓浓地渲染了一笔,环环相扣、入情入理、动人心弦。红娘的形象趋于完美化,成了封建婚姻的斗士,通向美满婚姻的纽带。 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还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的忠实代表人物——崔老妇人。 作者刻画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现的场次并不多,但她代表了顽固而强大的封建反动势力,她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卫士。一幅封建家长式的嘴脸,活脱脱一个老虔婆、狠毒娘的形象。封建礼法在其手里是个魔物,可以尽情玩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半点也不为包括自己亲生女儿莺莺在内的青年人的现在幸福和未来前途考虑。 老夫人是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斗争的主要对象,代表剧中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封建礼教势力。她是治家严肃的相国夫人,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莺莺有被“贼汉”抢走的危险时,她曾将莺莺许嫁与任何能够退兵解围的人。但在张生献策、兵退身安之后,便马上变卦,让莺莺对张生以兄妹之礼相见,并打算以金帛来打发张生,坚持她不招白衣秀士的家谱,充分表现了她为了固守封建“家规”而操持的阴险和狡猾手段。 老夫人表面上是爱女儿的,但她爱的具体内容就是严厉的管教与防范,实际上爱的是“相国家谱”。因为她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怕辱没了家谱,才舍不得将莺莺献与“贼汉”。一当莺莺违背“相国夫人”的道路而追求真正的幸福时,却硬要拆散他们的姻缘。她好象处处为莺莺着想,却处处给莺莺带来痛苦,这更显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本质,同时也塑造了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作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崔老夫人恪守丈夫生前的遗愿,要把女儿许配给郑恒。她在叛军围攻普救寺时许下的诺言,是根本不打算付诸实践的。她以为用几个钱就可以打发张生:“莫若多以金帛相酬,先生另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张生虽然两袖清风,却不愿收纳金帛而放弃爱情,他气愤地回绝说:“既然夫人 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是要求自主婚姻的青年一代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在文学上的反映。 综上所述,作者王实甫在名曲《西厢记》中,不论从人物的矛盾冲突还是不同场景的人物表现也好;不论是心理刻画还是人物形象的描摹塑造也罢,均采用了对人物塑造独到的手法与特点,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形象生动,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也为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写作方法树立了一面典型的旗帜。
本文档为【试谈《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3-28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