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犯罪论案例分析

犯罪论案例分析

举报
开通vip

犯罪论案例分析犯罪论案例分析 精编资料 [法理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严某以盗窃罪定罪判刑是...(九)犯罪未完成形态案例犯罪既遂案例十二:[案情]:被告人:赵某,男,20岁....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 一、犯罪论案例分析 (一)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 案例一: [案情] 被告人:严某,男,38岁,中国公民,我国驻某国大使馆的汽车司机。 被告人严某先后利用驾车去机场接送外国人员、代表团成员的机会,在驻在国首都机场行李处多次进行盗窃,陆续窃得大量外币现钞,以及手表、照相机等财物,共折合...

犯罪论案例分析
犯罪论案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精编资料 [法理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严某以盗窃罪定罪判刑是...(九)犯罪未完成形态案例犯罪既遂案例十二:[案情]:被告人:赵某,男,20岁....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 一、犯罪论案例分析 (一)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 案例一: [案情] 被告人:严某,男,38岁,中国公民,我国驻某国大使馆的汽车司机。 被告人严某先后利用驾车去机场接送外国人员、代表团成员的机会,在驻在国首都机场行李处多次进行盗窃,陆续窃得大量外币现钞,以及手表、照相机等财物,共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 [问题]: 严某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是否应依我国刑法论处? [法理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严某以盗窃罪定罪判刑是正确的。中国公民严某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这是本案的关键。我国《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据此可知,其一,严某的盗窃行为,按照犯罪地的法律应受处罚;其二,严某的盗窃数额特别巨大,依照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其法定最低刑为10年;其三,严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所以,应依我国刑法规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法院判决完全正确。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严某系中国公民,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国外多次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依中国刑法论处,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 案例二: [案情]: 被告人:某甲,男,32岁,外国公民。 被告人外国公民某甲,潜入我国驻该国大使馆行窃,被我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李某发现,为脱逃李某的抓捕,某甲用刀将李某刺伤后逃走。 [问题]: 试问某甲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 [法理分析]: 各国刑法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对于外国人在本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范围,按理应由国际法加以规定,但目前由于国际法尚未明确规定,所以只能由各国依本国国内法来规定。对于外国人在本国领域外犯罪,各国在立法上一般采用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来确定本国刑法的适用范围,我国亦然。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外国公民某甲的行为,已经侵害了我国国家和公民的合法利益,触犯了我国刑法,构成了抢劫罪。按照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抢劫罪的最低法定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抢劫罪是一种严重犯罪,各国刑法都将其作为犯罪加以处罚。因此,对于外国公民某甲的犯罪,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另外,根据《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某甲的行为已经构成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同时还属于一种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因此,按照国际法的原则,也应适用我国刑法。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外国公民某甲的行为,侵害了我国国家和公民的合法利益,触犯了我国刑法,已构成抢劫罪,可以依我国刑法论处。 (二)犯罪概念案例分析: 案例三: [案情]: 被告人:乔甲,男,18岁,待业青年。 被告人乔甲因家中人多房少不能住,于1993年6月到其叔乔乙家借宿。同年9月28日,乔甲在叔乔乙家午睡后,闲着无事,想找本杂志翻阅,就随手拉乔乙忘了上锁的书桌抽屉,发现内有一叠崭新的10元面值人民币,乔甲顿起贪心,趁家中无人,偷偷从中抽走50元。由于乔乙大意,没有发现其抽屉内短少的现金。乔甲见第一次窃取得逞后,胆子越来越大,又分别于同年10月、1994年3月两次趁乔乙不在意,共窃取其人民币600余元。当乔甲又于1994年6月10日趁乔乙家无人之机,打开抽屉欲寻找现金时,不料被躲在家里逃学的乔乙之子乔丙发现,遂案发,随后乔甲家属代其偿还了乔乙的损失。乔乙曾到公安机关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不要处理乔甲。 [问题]: 乔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法理分析]: 民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任何行为,如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时,均不构成犯罪,因此《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 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本案被告人乔甲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因而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综合全案情况看来,其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应不认为是犯罪。原因有三:其一,被告盗窃的是其同住亲属的财物,而且数额相对不大。案发后,被告的同住亲原乔乙不要求追究乔甲的刑事责任,而且乔甲的家属已对乔乙的损失作了赔偿,故乔甲的盗窃行为不像一般盗窃犯罪那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二,乔甲的盗窃数额虽达到盗窃罪所要求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盗窃的数额是否较大,不是区分盗窃罪与非罪界限的唯一标准,还应综合其他犯罪情节考虑。被告人乔甲采取的是趁乔乙不注意而秘密窃取的方法获得财物的,不像其他盗窃犯罪分子那样用拔门撬锁、挖墙掏洞等性质比较恶劣的手段,并且乔甲每次窃取的财物数额很少,而不是将所见到的乔乙财物全部拿走,因而综合本案的全部情况看,乔甲的盗窃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其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盗窃自己家里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在处理时也要同在社会上作案有所区别”。所以,乔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法院对被告人乔甲作出无罪判决是正确的。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乔甲,虽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 上实施了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但其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显著轻微,可不作犯罪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对乔甲宣告无罪。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案例四: [案情]: 被告人:皮某,男,46岁,原系某市巨蜂葡萄园经理,非国家工作人员。 被告人皮某作为集体企业某市巨蜂葡萄园经理,为生产急需,于1990年8月25日以巨蜂葡萄园的名义,向某市信托投资公司贷款人民币10万元,由某市服务公司粮油商行担保。贷款前,粮油商行经理商某提出,要皮某从贷款中拿出5万元借给该商行用于偿还谷子款,数日后即归还,否则不为皮某作贷款担保。皮某考虑到这笔贷款是用于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有资格又愿意担保的单位一时难找,便同意了商某的要求。同年8月28日,巨蜂葡萄园直接以汇票的形式向厦门的有关粮油商行偿还谷子款5万元。皮某与商某商定了付息的时间和手续。此后,粮油商行资金周转不灵,还款不能兑现,皮某积极追付。案发后经一审法院判决前,这笔款的本息及罚息已全部归还某市信托投资公司。 [问题]: 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应具备哪些内容? [法理分析]: 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所不可缺少的要件,危害结果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所必需的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仅仅是某些犯罪构成所必需的要件。具体而言,作为犯罪客观方面表现的人的危害行为,是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类型。所谓作为是指积极的行为即实施法律禁止实施的行为;不作为是指消极的行为,即不实施依法应当实施的行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给客体即社会主义社会关系造成的危害,又具体分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和非物质性的危害结果两种类型。此外,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也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重要内容,查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为追究其刑事责任提供客观基础。 结合上述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基本原理,查明皮某的行为是否符合挪用本单位资金罪的客观方面的要件是其关键所在,我国《刑法》第272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构成挪用本单位资金罪,其必须符合以下四个要件:其一,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具体为本单位的使用 权,同时也要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财经管理制度。其二,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的行为。其三,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四,在主观方面出自直接故意。 本案被告皮某系巨蜂葡萄园经理,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行为。其行为完全符合挪用本单位资金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个要件。所以,应对其定为挪用本单位资金罪。因此,人民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皮某的行为已构成挪用本单位资金罪,应以挪用本单位资金罪论处。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案例五: [案情]: 被告人:胡某,男,28岁,农民。 被告人胡某之妻唐某系四川人,多次与其好友张某(女,22岁,未婚)通信,说河南生活条件好,她仅利用农闲帮人加工衣服,每月可挣500等。于是,张某也想到河南来,写信告诉唐某帮她找一合适人家,并要胡某到四川接她,胡某在临去四川之前找到邻村青年周某说要为 他从四川介绍一个媳妇,并要求周某提供500元作路费,周某满口答应,遂给胡某500元,胡某到四川后,听张某说,她表妹陈某(21岁,未婚)也想到河南结婚,问胡某是否可以带她一起去,胡某随即应允。回到河南后,胡某将张某介绍给周某为妻,又将陈某介绍给其一个远房亲威梁某为妻,并以分担路费的名义,向梁某索要现金500元,梁某因胡为其介绍对象而非常感激,要多给胡某200元,但胡某只收了500元。张某、陈某二女均感婚后生活很满意。 [问题]: 胡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法理分析]: 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因此,客观上实施了危害行为,主观上同时具备犯罪主观方面要件时,才可能构成犯罪;如果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则不可能构成犯罪。所以,是否具备主观方面的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它包括犯罪的故意或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关于此案,检察机关和法院有定性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对被告人胡某的行为是否符合拐卖妇女罪的构成要件存在不同认识。我们认为,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被告人胡某的行为不符合拐卖妇女罪的构成要件,不应作为犯罪处理。因为:拐卖妇女罪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出卖妇女牟利的目的,而胡某不具有这一非法目的,根本未对妇女实行拐骗 贩卖的行为,同样案件事实也表明,被告人胡某的行为目的是为他人介绍婚姻。尽管胡某在介绍婚姻时索取了他人财物,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而且形式也与拐卖妇女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从总体上考察,胡某确属为他人介绍婚姻,而且索取的他人财物数量较小,其行为的目的根本不具备《刑法》第240条拐卖妇女罪规定的必须具有出卖妇女牟利的目的,亦即不符合拐卖妇女罪的构成要件,不应以犯罪论处。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胡某虽然将张某、陈某两位妇女介绍给他人为妻,又收取了他人的财物,但由于被告人胡某不具有出卖妇女的目的,又未对妇女实行拐骗贩卖的行为,因而不构成《刑法》第240条规定的拐卖妇女罪,胡某的行为属于一般的违法行为。法院依照刑法第13条规定,宣告胡某无罪。 (五)犯罪主体 案例六: [案情]: 被告人:张某,男,21岁,某食堂炊事员,担任炒菜工作。 被告人张某于1992年3月至1993年5月期间,利用其在食堂帮忙卖饭、菜的机会,多次私自截留饭、菜票,共合计人民币700多元。尔后,被告人张某通过刘某、李某、王某将这些饭、莱票销售给个体 户郑某,从获赃款600余元。被告人张某已与其他人将赃款全部挥霍掉。 [问题]: 犯罪构成的主体要件有何特征? [法理分析]: 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的罪行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或者单位。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作为犯罪主体的人,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才能成为犯罪主体。任何犯罪行为,都是一定的犯罪主体实施的。没有犯罪主体,就不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可能有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过失、从而也就不会有犯罪。具体而言,首先,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大致可分为:第一,未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第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刑事责任能力又是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一个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亦即一个人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并自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例如《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 不负刑事责任。"最后,犯罪主体依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的不同要求又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是任何一个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只要具备上述条件的犯罪主体,是犯罪的一般主体,除此以外,还要求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是犯罪的特殊主体。犯罪的主体从其在定罪量刑上的作用看,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特殊主体和影响刑罚轻重的特殊主体。 依照上述犯罪构成主体要件的基本特征分析此案,张某的行为应定盗窃罪,而不是贪污罪,因为被告人张某不具备贪污罪的主体要件。《刑法》第382条规定:"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所以,那些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和农民并不能构成贪污罪的主体。张某担任食堂炒菜工作,从事服务性劳务工作,不具备贪污罪的主体身份。 本案中区分是否具备贪污罪主体身份的根本标志在于被告人是从事公务还是从事劳务。公务是依法担任公职或受托暂时担任公职的人员从事管理国家和集体、社会事务的职务活动。而劳务则是工人、农民、私营工商业者直接进行物质生产或提供劳务的活动。对张某来说,他作为一名食堂的炊事员,属于服务性劳务人员,其经常在食堂帮忙卖饭、菜,收饭菜票的行为显然不是属于受委托从事公务,因此,张某也就不可能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法院判决对张某行为的定性是错误的。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张某行为已构成贪污罪,应以贪污罪论处。 (六)刑事责任年龄案例 案例七: [案情]: 魏春峰~男~15岁。魏春峰因伙同他人抢劫于某年3月被公安局收容审查。同年4月~魏从看守所挖洞逃跑~同年11月被抓获并被逮捕。 [问题]: 对魏春峰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 [法理分析]: 对魏春峰的行为应以抢劫罪一罪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得适用死刑。理由是: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本案中~魏春峰实施了抢劫和脱逃两个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他对脱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法院应以抢劫罪一罪定罪。在量刑时~不能对其适用死刑~并应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案例八: [案情]: 杜长江~1983年生。韩仲学~1983年生。杜发家~1983年生。 1998年4月8日深夜11点半~杜长江、韩仲学、杜发家三人趁着酒劲儿翻墙进入某市职业中学校内~持刀闯入女生宿舍304室~先对陈某等5名高一女生进行亵渎~后又轮奸了女生蒲某。女生张某在反抗时被杜发家用缝衣针猛刺75针。此后~三名罪犯又闯入301室~对其中的4名女生施以暴行。此外~三人在实施上述犯罪行为的同时~还从被害女生处抢劫90余元钱。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钟~因为学校教职工被女生宿舍传出的叫声惊醒~闻声赶来查看~三人才翻墙而去。 [问题]: 对本案三名行为人能否适用死刑,为什么, [法理分析]: 对本案三名行为人不能适用死刑。理由是:三名行为人所犯的是强奸罪~且属于罪行极其严重。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此情节的强奸犯罪~可以适用死刑。但是~三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都不满18周岁。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因此~三人的年龄都符合我国刑法禁止适用死刑的条件~依法不得对其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2年执行 案例九: [案情]: 贾某~男~生于1985年1月13日~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1998年1月20日~正值学校放寒假~见本班女同学某甲独身一人在教室~遂起歹念~将其骗至防空洞进行猴亵~某甲进行反坑~并说要告诉老 师。贾某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遂用砖头猛击某甲的头部~致某甲颅内出血~当场死亡。 [问题]: 贾某故意杀人行为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理分析]: 本案中~行为人贾某生于1985年1月13日~其行为时为1998年1月20日~行为时贾某才满13岁~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因此~贾某故意杀人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考察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就是从年龄上划定一个负刑事责任的范围。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主要解决不同年龄人刑事责任的有无问题~同时也包含了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从宽处理的内容。我国刑法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较集中的规定~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按照我国刑法第17条之规定~末满14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一般来说~不满14岁的人尚处于幼年阶段~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法律规定不满14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按照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达到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辩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法律要求他们对8类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这8类犯罪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赎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七)正当防卫案例 案例十: [案情]: 被告人:彭某,男,25岁,工人。 1992年7月24日晚8:30,彭某在某市解放路其家附近,遇见两男青年正在侮辱其女朋友毛某,便上前指责,遭到一名男青年殴打,被迫还手,在对打时,穿着便衣的民警朱某路过,未表明其公安人员身份,即抓住彭某的左肩,彭某误认为是对方的同伙帮凶,便拔出牛角刀对朱的左眼戳了一刀逃跑,因朱某叫喊,彭某被群众抓住,现拘留。经治 疗朱某左眼已经全瞎,经法医鉴定,属于法定重伤的一种。 [问题]: 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是什么? [法理分析]: 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采取的制止其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要件为:其一,必须有危害社会的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其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其三,防卫行为必须是使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其四,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其五,正当防卫除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外,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损害。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时,才能成立正当防卫。 根据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分析此案,我们认为,彭某的行为确是假想防卫的行为,但是其行为主观上没有罪过,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意外事件。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其原因为:首先,彭某的假想防卫具有必然性,因为当民警朱某在没有表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抓住彭某的左肩,在双方搏斗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对方人多的情况下,要求彭某判明来者是民警是不可能的,是属于"对不法侵害人的认识错误导致防卫第三者",因此,彭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其次,彭某的行为是意外事件而引起的假想防卫,对其造成损害的后果不负法律责任。因此,彭某在当时情况下对不法侵害人的认识错误 导致防卫第三者,并不能否定其防卫的假想性,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要求其预见其行为结果的发生。为此,根据《刑法》第16条之规定,应认为是意外事件。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彭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防卫过当,应定过失重伤罪。 (八)紧急避险案例 案例十一: [案情]: 被告人:黑某,男,45岁,某客轮船长。 1994年10月1日,某客轮正在新加坡驶回广州的途中,突然遇到台风,船长凭自己多年航海经验决定抛弃旅客携带的大量贵重货物(达2百万元人民币),以减轻重量,保护广大旅客的生命安全。 [问题]: 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是什么? [法理分析]: 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方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我国的紧急避险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公民道义上的一种义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 一种法律义务。紧急避险成立的要件具有前提条件和合法性条件。前提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险的威胁。所谓危险,是指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可能立即遭受危害的一种事实状态。危险的来源主要有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动物的自发性袭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等。其次,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即实际存在的危险已经发生,尚未过去,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危险尚未发生或者已经过去,实行所谓的避险行为,则不是紧急避险,而是避险不适时。合法性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避险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避免正在发生的危险而实施;其次,必须是危险不能用其他方法避免;再次,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所谓必要限度,即其所造成的损害必须是轻于所要避免的损害。 结合上述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分析此案,我们认为,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黑某的行为完全符合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除此之外,黑某的避险行为也并未过当,因此,黑某不负刑事责任。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黑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九)犯罪未完成形态案例 犯罪既遂 案例十二: [案情]: 被告人:赵某,男,20岁。 被告人赵某于1991年5月27日23时许,翻窗进入某校财务室撬开办公室抽屉,盗窃空白转帐支票一张,并偷盖上印鉴,又在两张空白信笺上偷盖了校财务专用章。次日,被告人赵某伪造证明,用所盗窃的支票,到昆明市利民五金电器一门市部,购买索尼放像机2台,G30放像机4台,倒带机1台,小型彩色电视机1台,空白录音带20盘,清洗带5盘,录像带5盘,对录线2套,打火机2个,价值22290元。因当天系星期天,银行不进帐,需次日进帐方能提货,被告人赵某回家后思想斗争异常激烈,感到事情严重,第二天未去提货。 [问题]: 怎样认定犯罪既遂? [法理分析]: 犯罪既遂就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确认犯罪是否既遂,应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而不是以犯罪目的达到或者以犯罪结果发生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由于它们不能把既遂与未遂正确区分开来,因此不够全面和确切。有些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后虽然没有达到犯罪目的,但在法律上已完全具备了具体犯罪构成的要件,应为犯罪既遂而不是未遂。同时,有不少犯罪是以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区分犯罪既遂与否的,但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还是不能作为一切犯罪既遂与否的区分标准。犯罪既遂是犯罪 的主体、主观、客观、客体四个方面构成要件全部具备的形态,缺一不可,只能以此才能确定某一犯罪是否既遂,也是惟一正确地确定犯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由上述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来分析此案,我们认为,被告人赵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在本案中,被告人赵某已窃得了某校的空白转账支票,并偷盖了印鉴和财务专用章。因此,该盖有印鉴的空白转帐支票就成了可以由持有人随时购买货物的有价证券,即该转帐支票的带有人赵某已经实际非法拥有了该转帐支票所代表的所有权。某校已失去了对该财物所有权的实际控制。所以本案中,赵某的盗窃行为已构成了犯罪既遂。至于其在经过思想斗争之后未去提货,只是说明赵某对自己的行为有悔悟表现,可作为一个量刑情节来考虑,因此,人民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赵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应依盗窃罪依法论处。 犯罪未遂 案例十三: [案情]: 被告人:郑某,男,28岁。 1994年6月1日凌晨5时许,被告人郑某在某市延安路师范街胡 同口,遇到上早班的女青年黄某(女,25岁),遂掏出随身带的匕首,顶在女青年的后腰部,将女青年黄某挟持到胡同内厕所,郑某命女青年将裤子脱下,要求发生性关系,黄某不允,郑遂用匕首将女青年的腰带拽开,将自己的裤子拉锁拉开,想强行与黄某发生性关系,黄某说:“你要干的话,咱们另找个地方,我叫黄某,在市经纬纺织厂四车间工作,电话909909”。随后黄某又说:“你要干,拿避孕套来。”郑某说:“没带,我不射在里边行不行?”黄某说:“不射在里边也不行,因为我现在正是排卵期,你要干肯定会怀孕,到那时,你就是跑了,我非找上你不可。”黄某见郑某手里还拿着匕首,就说:“你拿匕首干什么?”郑某随即收起匕首,黄某又说:“你来找我行,干这个可不行,你要为这点事把我给捕了,你也得挨枪子,你看着办吧。”郑某表示:“那就算了。”然后对女青年黄某搂抱亲吻、摸小腹、乳房,后来黄某摆脱了郑某的纠缠。同年6月2、3日,郑某先后两次给女青年黄某打电话,黄某均不在。8日,郑某又给黄某打电话,约黄某当日晚在北城门口见面,黄某立即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公安机关,当日晚9时公安机关在北城门口将郑某抓住,并从其手上搜出避孕套3个。 [问题]: 犯罪未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法理分析]: 根据《刑法》第23条之规定,所谓犯罪未遂就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状态。以此定义,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已开 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其次是犯罪没有得逞即指犯罪行为没有完全具备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要件;再次是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违背犯罪分子的本意,使其客观上不能完成犯罪或主观上感到不能完成犯罪的原因。犯罪未遂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种类,既可以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与否为标准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又可以实际上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据此分析本案,我们认为,郑某的行为应构成强奸罪未遂,主要理由是:其一,被告人郑某在被害人黄某的言语周旋情况下,信以为真,误以为可换另一种方式进行奸淫,或等条件成熟进行奸淫,如仅从形式看,被告人郑某在厕所内时能继续实施犯罪,但却停止了继续犯罪,似属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但实质上,被告人在厕所是暂时放弃犯罪,这是违背其犯罪意志的,并非是完全自愿的。所以,被告人郑某犯罪未得逞的原因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总之,郑某的行为符合强奸罪(未遂)的要件,应定为强奸罪(未遂)。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郑某的行为属于强奸罪(未遂)。因为被告人郑某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在客观上,受害人黄某进行了反抗。在主观上,被告人郑某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事毕,郑某又几次电话约黄某,表明其并未放弃不法行为。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未遂”条件,所以应认定为强奸罪的未遂。 犯罪中止 案例十四: [案情]: 被告人:刘某,男,31岁,农民。 1991年6月,被告人写信给当地一专业大户,“借3万元钱给我买汽车,5日后下午5时40分你一人到某公园假山后找我,如果不带钱或带来他人,小心你女儿。”5日后,被告人按自己定的时间来到某公园,远远看到假山旁有一人提包在等人,在他试图接近该人时,发现公园内游人较多,且假山旁经常有人出现,于是,他在公园内转了3小时左右,终未接近该人,最终放弃,走到公园门口处,被公安机关抓获。 [问题]: 犯罪中止应如何认定与处理? [法理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所谓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必具备以下要件:首先是必须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即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过程之中。换言之,只有在犯罪预备至犯罪既遂之前的过程中停止犯罪的,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其次是必须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所谓自动中止犯罪就是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本可以进行下去的活动。再次是必须彻底地停止犯罪或有效地防止 犯罪结果的发生。所谓彻底地停止犯罪,就是行为人打消了完成该种犯罪的念头而不实施该种犯罪。由此可以看出,犯罪中止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上自动放弃了意图,客观上中止了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认定是否为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罪,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从以上分析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来看此案,我们认为,刘某的行为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而只符合犯罪未遂的的基本特征。因为:被告人刘某因作案现场的不利情形放弃了犯罪行为,是基于客观上的不利因素不得已被迫放弃的,而不是出于被告自己的内在意志停止可能进行下去的活动。被告人发现公园内游人较多,且经常有人在假山附近出现,被告人因此受阻或感到恐惧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犯罪而停止了犯罪的行为,这不属于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故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刘某的行为属于自动放弃实施犯罪的行为,因为他可以接近或接触被害人,却基于自己的意志,终于放弃,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所以被告人的行为是犯罪中止。 (十)共同犯罪案例 案例十五: [案情]: 被告人:李某,男,50岁,某法院助理审判员。 被告人:赵某,女,48岁,某纺织厂职工,与被告人李某系夫妻关系。 1990年7月,某县银行干部余某因挪用本单位资金罪被依法逮捕,余某之妻徐某找到同厂好友被告人赵某,要求赵某请其夫被告人李某帮忙,想办法将余某放出来,并表示一定给予重谢。赵回家后对李讲了这件事,李拒绝说:“此案不在我手里,我不能做到。”赵听到后很生气,骂李某没用,死脑筋,送上门来的钱都不要。李仍然不答应,说:“我不是不想要钱,而是不能要,弄不好自己要坐牢的。“赵听后大哭大闹,并声称要与李离婚,李听后说:“那听你的,看她愿意拿出多少钱。”赵上班后告知徐某,徐某回家后,拿出家中密藏的未被检察院查出的现金5000元,又向同厂职工、邻居借了5000元,于当晚送到了赵家,赵、李收下了1万元现金。被告人李某拿到钱后,想方设法把余的案子争取到由自己办,并在提审被告人余某时,支走同去的书记员,告诉余某如何在法庭上回答问题,由于徐某借钱的职工中有一个与赵某不睦,写检举信给李某所在法院的领导,法院领导找李某谈话,李某如实交代了受贿事实。1990年12月退赃时,被告人赵某和李某退出赃款1万元。 [问题]: 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形式的共同犯罪人? [法理分析]: 根据《刑法》第25条规定,所谓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为:首先,从犯罪主体来说,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犯罪。其次,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说,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也就是说,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的整体,每一个人的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都有因果关系。共同犯罪行为的形式有共同的作为,或者共同的不作为以及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所谓主犯,就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人。 据此上述,我们认为,赵某与李某的犯罪行为属于共同犯罪。因为:首先,从主观上看,当被告人赵某要被告人李某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将余某放出来,并收受余某之妻徐某的贿赂时,李某开始不同意,后经赵某的多次劝说、逼迫,李某终于同意。到此,共同受贿的犯罪故意已经形成。其次,从客观上看,被告人赵某利用被告人李某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被告人李某实施了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表明两人行为已经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联系的共同受贿犯罪行为,被告人赵某虽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但伙同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被告人李某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受贿。 因此,属于受贿罪的共犯,并应以受贿罪对其定罪判刑。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李某是有身份者,被告人赵某是无身份者,本案属于无身份者教唆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所以赵某应依李某的行为定受贿罪。 二、刑法论案例 (一)累犯 案例十六: [案请]: 被告人:万某,男,40岁。1983年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1995年刑满释放。 被告人:周某,男,52岁。1983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2年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5年刑释放。 被告人:朱某,男,Z7岁,农民。1995年因犯强制猥亵妇女罪被免予起诉,1997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1998年刑满释放。 被告人:卢某,男,63岁,农民。1983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1990年刑满释放。 万某于1998年4月下旬,从元汇农场王某家中将2.6千克鸦片带到甲市周某家中。后万某、周某分别将1.6千克、1.4千克鸦片交给甲市卢某贩卖。同年5月20日下午4时许,卢某在甲市新颖旅社410房间贩卖鸦片时被公安机关人赃俱获,缴获鸦片2642.4克。同年8月17日,据卢某供述,在其家中查获鸦片0.3505千克。 1998年初,周某流窜到乙县邀约朱某贩卖鸦片。朱某越境到老挝购鸦片1.2千克,同周某将鸦片带到甲市周某家中。此后朱某又从乙县越境到老挝购回鸦片1千克偷运到甲市贩卖给周某。 1997年底,自某(另案处理)、吴某(在逃)窜至丙地邀约万某贩卖鸦片。吴某出资,自某、万某从乙县越境到老挝购回鸦片5千克,在丁县交给吴某,万某与吴某将鸦片偷运到雄镇贩卖。1998年1月下旬,自某、万某集资从乙县越境到老挝购回鸦片12千克,在丁县交给吴某贩卖。此时吴某又出资,由白某、万某从乙县越境到老挝购回鸦片6千克,与吴某偷运到戊地进行贩卖。 1997年8月10日,中级人民法院以贩毒罪判处卢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卢某积极交待和检举揭发了万某、周某的贩毒罪行。公安机关根据这一线索,抓获了万某、周某和另一毒贩朱某,使全案真相大白,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卢某具有立功表现,并将卢某贩毒案于1998年9月29日发回,与本案合并审理。 [问题]: 累犯成立的条件?立功应怎样认定? [法理分析]: 根据《刑法》第65、66条规定,所谓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其可分为一般累犯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累犯。一般累犯成立的条件为:[1]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2]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都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的5年以内。危害国家安全的累犯成立的条件是:[1]前罪和后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2]没有刑罚轻重的限制;[3]没有时间上的要求。根据《刑法》第70条的规定,所谓立功是指对犯罪分子予以从宽处罚的情节,认定立功,犯罪分子必须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行为。 根据以上论述来分析本案,我们认为,万某、周某、朱某和原审被告人卢某为非法牟取暴利,目无国法,多次贩卖鸦片,其行为构成《刑法》第344条规定的贩卖毒品罪。万某参与他人贩卖鸦片达14800克,周某句结他人贩卖鸦片达7265.8克,朱某参与他人贩卖鸦片达2200克,卢某参与他人贩卖鸦片达2997.9克,贩毒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均应依法严惩。万某刑满释放后不满5年又犯罪,系累犯,周某,曾因贩卖毒品被判刑,仍不思悔改,又继续贩卖毒品,亦构成累犯;朱某亦是在刑满释放后不满5年又犯罪,也构成累犯。卢某在案发后,积极检举揭发其他毒品犯罪分子,有悔罪立功表现,所以可减轻处罚。因此,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判决]: 被告人万某、周某、朱某、卢某曾被判处刑罚,刑满释放后仍不 思悔改,为非法牟利而贩卖毒品鸦片,已构成贩卖毒品罪,而且贩毒数量大,情节严重,均应依法严惩。被告人万某、朱某、周某刑满释放后不满5年又犯罪,系累犯,应从重处罚。被告人卢某在案发后积极检举揭发其他毒品犯罪分子,有悔罪、立功表现,可减轻处罚。 (二)自首 案例十七: [案情]: 被告人:段某,男,26岁,系某市农业干部学校招待所出纳会计。 被告人段某于1991年7月9日任某市农业干部学校招待所出纳会计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多次私自挪用自己保管的库存现金,共计13000余元。后因该市委市政府积极部署加强反贪污和廉洁建设,段某担心早晚被告发,遂于1992年10月1日主动向检察机关自首,并积极退还全部赃款。 [问题]: 自首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法理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所谓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认自己的罪行,接受审查和裁判的行为。自首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犯罪以后自动技案。所请自动投案,通常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犯罪事实或者其本人未被司法机关发 觉前,或虽被发觉但尚未对其讯问,未被施以强制措施以前自动的出于本人意愿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投案的。其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全部交代自己的罪行,不得隐瞒和故意遗漏。其三,接受审查和裁判。犯罪分子投案自首,如实交代供述自己的罪行,必须听候、接受而不能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判,才能成立自首。 以此分析本案,我们认为,段某在挪用公款后,在司法机关发现之前,能够主动退还赃款,符合自首成立条件。依照《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段某应以挪用公款罪论处,但因其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处罚。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段某的行为应定挪用公款罪,但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处罚。 案例十八: [案情]: 被告人庄保金~男~1968年12月11日出生~农民。因涉嫌犯抢劫罪~于1998年8月31日被逮捕。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吉安分院以被告人庄保金犯抢劫罪~向吉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吉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1998年7月30日上午~ 被告人庄保金向江西省永丰县龙冈镇供销社江上分店承包人罗继永赊购一包肥料~遭罗拒绝~即产生晚上去罗继永店内盗窃的念头。当日23时许~庄保金溜进罗继永店内~躲在柜台后面。罗继永关门熄灯睡觉后~庄保金从柜台后面出来准备行窃~经过罗继永身旁~被惊醒的罗继永发现。罗抓住其右脚~庄保金从地上摸起一块砖头朝罗继永头部猛砸数下~致罗昏死。然后打开罗继永店内的办公桌抽屉~劫得现金人民币2300元后逃离现场。罗继永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经法医鉴定~罗继永系被钝器打击头部致颅骨骨折、脑组织损伤而死亡侦查人员在侦破此案、排查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发现庄保金表现反常:主要是庄保金一改以前好打听、爱凑热闹的习惯~从不接触公安人员~不去发案现场~也不打听案情~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同时~侦查人员还了解到:庄保金之妻曾向人透露~发案那天后半夜~庄保金只穿了短裤回家~可能是去搞“伙计”(当地称姘头为 “伙计”)。据此~公安人员认为庄保金有犯罪重大嫌疑~对其传唤。庄保金一经传唤~即供认了犯罪事实。公安人员根据庄保金的供述~到其家中查获了其劫得的现金人民币2000余元及其作案时穿的衣服、鞋子。 吉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庄保金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深夜潜入罗继永的供销店内行窃~被罗继永发现后使用暴力将罗打死~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但鉴于庄保金在公安机关并不掌握其犯罪事实~仅将其作为重大作案嫌疑人传讯时~即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对其行为应视为自首~依法应当从轻处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五)项、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于1998年12月11日判决如下: 被告人庄保金犯抢劫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庄保金服判~不上诉。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吉安分院认为: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已将庄保金列为重大犯罪嫌疑对象~庄保金被依法传唤后不得不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不能认定自首,庄保金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一审判决对其量刑畸轻。遂提出抗诉。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在二审开庭审理过程中提出:原审被告人庄保金交待之前~公安人员已掌握了其犯罪的部分证据~原审认定庄保金自首属适用法律错误,庄保金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作案手段残忍~致人死亡,供销店是被害人的居住地~庄保金系人户抢劫~情节严重,庄保金具有人户抢劫和致人死亡两项法定从重处罚情节~没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故请求二审法院对原审被告人庄保金从严惩处。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审被告人庄保金行窃被人发现后~使用暴力将人打死~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关于犯盗窃罪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的规定~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庄保金作案地白天系被害人罗继永的经营场所~晚上系其住所~庄保金深夜潜入作案~应确认其为人户抢劫。庄保金犯罪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原审判决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 原审被告人庄保金在公安机关将其列为犯罪重大嫌疑对象~依法传唤、审讯时交待了犯罪事实~仅仅是认罪态度较好~原审判决认定庄保金具有自首情节并在处刑上予以考虑不当。抗诉机关的抗诉理由成立~应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五)项、第五十七条弟一款的规定~于1999年5月25日判决如下: 一、撤销吉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 二、原审被告人庄保金犯抢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1000元。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七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将此案报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被告人庄保金深夜潜入罗继永商苎行窃~被罗发现后当场使用暴力致罗死亡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应依法惩处。庄保金在案件发生后~被列为犯罪重大嫌疑对象~虽一经传唤即供认罪行~但不应视为自首。庄保金不具有法定从轻处罚的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第 (一)项的规定~于2000年3月28日裁定如下: 核准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庄保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1000元的刑事判决。 [问题]: 1(被侦查机关确定为犯罪嫌疑人~经传唤即交待犯罪事实的~能否认定为自首? 2(人室盗窃被事主发觉~当场使用暴力构成抢劫罪的~是否属于人户抢劫? 3(对被告人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否属于从轻处罚? [法理分析]: (一)被告人庄保金没有自动投案~其行为不属于自首。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根据这一规定~成立自首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犯罪后自动投案~二是行为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本案被告人庄保金被侦查机关传唤后交待了自己所犯罪行~具备了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一条件~其是否也具备了自动投案这一条件呢?关于“自动投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按照这一规定~庄保金是否因形迹可疑受到公安人员盘问~成为其是否构成自首的一项重要条件~即:如果庄保金是因形迹可疑受到公安人员盘问~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应认定其自首,如果庄保金是被作为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讯问~供认了犯罪事实的~就不应认定其自首。形迹可疑~是指特定人的举动、神态不正常~使人产生疑问。这种疑问是臆测性的心理判断~它 的产生没有也不需要凭借一定的事实依据~是一种仅凭常理、常情判断而产生的怀疑。犯罪嫌疑~是指侦查人员凭借一定的事实根据或者他人提供的线索~认为特定人有作案嫌疑。这种嫌疑是逻辑判断的结果~它的产生必须以一定的客观事实为根据~是一种有客观根据的怀疑。形迹可疑与犯罪嫌疑~在特征上有两点明显区别: 第一~形迹可疑人的地位具有随机性~而犯罪嫌疑人与怀疑他的侦查人员的地位不具有随机性。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形迹可疑~是偶然接触对方~因其举止神态不正常而产生怀疑~因而不会也不可能将可疑人与特定的案件相联系。在一般情况下~对形迹可疑人产生怀疑的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即使是公安人员~也不是特定刑事案件的侦查人员。侦查人员认为某人有犯罪嫌疑~则是因为有特定的案件待侦破~侦查人员自己就是案件的办案人~必然将嫌疑人与特定的案件相联系。 第二~对形迹可疑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盘问、讯问的性质不同。 对形迹可疑人的盘问~如果被盘问人应答没有破绽~盘问就无法持续下去~原来产生的疑问就会被冲淡或打消,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讯问人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嫌疑人否认犯罪但又不能用事实说明、解脱其与某项特定犯罪的联系~讯问就不会停止~侦查工作就要深入。 本案中~侦查人员已了解到庄保金占有作案时间~且庄保金在该时间内的表现反常~在公安机关开展侦破工作后表现也明显反常~据此确定庄保金有重大作案嫌疑~故对其依法传唤。因此~庄保金是公安机关在侦破案件中确认的犯罪嫌疑人~而不是公安人员因偶然原因 接触到的形迹可疑人。一审法院认定庄保金的行为构成自首不当~二审法院的认定是正确的。 (二)被告人庄保金人室盗窃被事主发觉后当场使用暴力致人死亡~其行为构成抢劫罪~且属于人户抢劫人户抢劫~是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犯抢劫罪法定从严惩处的情形之一。这里的“户”泛指住宅~既包括公民的固定住所和临时住所~也包括公民作为住宅使用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公民住宅~是居住者感到人身安全的场所之一。家庭成员多有男女老少~防范能力较弱或者根本没有防范能力~因此~进入公民住宅实施的非法侵害~对公民社会安全感的威胁和破坏更为严重~其社会危害性在一般意义上比发生在其他场所的非法侵害要大~因此~入户抢劫成为一项法定的必须从严惩处的情节。人室盗窃的人是怀着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意图进入他人住宅的~其行为被事主发现后~对事主使用暴力~其危害性与入户抢劫并无本质差别。所以~对这种行为在认定抢劫罪的同时~还应当认定为人户抢劫。被告人庄保金的最初犯意是盗窃罗继永承包的供销店~在盗窃行为被发现后当场对罗继永使用暴力并致其死亡~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因庄保金实施犯罪地点又是罗继永的住所~庄保金是夜间进入作案~故对庄保金应同时认定为“人户抢劫”。被告人庄保金犯抢劫罪~具有致人死亡和入户抢劫两个法定从严惩处情节~不具备自首或者其他法定、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庄保金死刑~立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核准~做到了罪刑相适应。 (三)一审法院判处被告人庄保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认为陂告人庄保金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一审判决的这一处罚理由和处罚结果是有矛盾的。因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对被告人依法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不是从轻处罚。对本案被告人犯抢劫罪来说~如从轻处罚~则应在死刑以下选择较轻的刑种量刑。因此~人民法院对于因被告人有自首情节而对其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裁判文书中~一般应表述为:被告人的行为论罪应当判处死刑~但鉴于被告人有自首情节~对被告人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三)数罪并罚 案例十九: [案情]: 被告人:潘某,男,32岁。 被告人潘某以下广西做工为名,将××县挽兰乡女青年王某骗到广西某县,以3500元人民币卖给该县村民李某,因村民需要该女青年的婚姻状况证明,先付2000元,待潘将此证明办来后再补1500元。潘返回××县后,即找到田某(另作处理),请其帮忙私刻"××县挽兰乡政府"公章一枚,刻好后,潘某将事先写好的假证明盖上章,即将印章销毁,后二人将此证明带到广西某县李某处,补得1500元。 [问题]: 如何正确区分一罪与数罪?数罪并罚有几种类型? [法理分析]: 数罪是相对于一罪而言,一罪是指一人犯一罪的情况,而数罪是一人犯两种或两种以上罪行的情况。一罪又可分为实质上的一罪与法定的一罪,其中实质的一罪包括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和继续犯,法定的一罪通常包括结合犯和惯犯。处断一罪是实质上数罪,处断上按一罪处理,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数罪又可按不同标准分为同种数罪与异种数罪、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我国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通常采用"犯罪构成标准说",也就是说,应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标准确定犯罪的单复,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 数罪并罚是刑罚适用的基本制度之一,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罚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必须是一行为人犯有实质上的数罪或独立的数罪;第二,一行为人所犯的数罪必须发生于法定的时间界限之内;第三,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并罚原则,并罚范围和并罚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我国刑法关于数罪并罚适用期限及不同并罚方法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依照《刑法》第69条规定的原则进行并罚;第二,判决宣告以后,刑罚还没有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依据《刑法》第70条规定的"先并后减"方法进行并罚;第三,判决宣告以 后,刑罚还没有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依据《刑法》第71条规定的"先减后并"方法进行并罚;第四,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的,或者发现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进行并罚;第五,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限内再犯新罪的,应依《刑法》第71条的规定进行并罚,如发现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依《刑法》第69条的规定处罚。 据此分析上述案件~我们认为被告人潘某的行为应构成拐卖妇女罪和诈骗罪两个犯罪。理由是:其一~被告人潘某将女表年王某骗到广西并出卖给李某~其行为已构成拐卖妇女罪~且属犯罪既遂~根据我国《刑法》第240条的规定~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行为之一的~就应构成拐妇女罪的既遂~并不以行为人是否实际取得营利为必要条件。其二~被告人潘某在完成拐卖妇女的犯罪之后~出于骗取剩下的1500元的目的~私公章伪造王某婚姻状况证明~骗取李某1500元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诈骗罪。至于私刻公章的行为~并不单独构成犯罪~它作为手段行为与诈骗他人钱财的目的行为构成牵连犯罪~应按诈骗罪一罪论处。 被告人潘某的行为构成拐卖妇女和诈骗罪~应按《刑法》第69其理由是:被告人潘某的行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拐卖妇女罪,第二阶段是诈骗罪。被告人出于两个故意,实施了两个行为,构成两个犯罪,并且两罪都是在被判决之前犯的,所以应按《刑法》第69 条之规定实行并罚。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潘某以出卖为目的,将拐骗的女青年王某卖与他人的行为,已构成拐卖妇女罪。被告人潘某虽有私刻公章并伪造婚姻状况证明的行为,但其行为并不单独构成伪造印章罪,因为该行为只是潘某诈骗李某1500元的手段行为,被告人潘某又构成诈骗罪。
本文档为【犯罪论案例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1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