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维,被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

思维,被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

举报
开通vip

思维,被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思维,被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 江和平 【专题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91 【复印期号】2010年09期 【原文出处】《小学语文教学》(太原)2010年4期第20,23页 【作者简介】江和平,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斯霞”奖、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关 键 词】EEUU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必定具有思维的挑战,没有思维强度的阅读教学难免浅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淡化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重要目标,语文课堂教学...

思维,被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
思维,被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 江和平 【专题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91 【复印期号】2010年09期 【原文出处】《小学语文教学》(太原)2010年4期第20,23页 【作者简介】江和平,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斯霞”奖、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关 键 词】EEUU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必定具有思维的挑战,没有思维强度的阅读教学难免浅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淡化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重要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不强调思维含量已是不争的事实。 现象一:“授”替代了“学” 当今的语文课堂,文本解读越来越细致,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越来越精致。细细揣摩,也不难发现,教师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学生“是怎样”或“会怎样”解读文本,而是把自己解读文本的收获强势推销给学生,进一步说,教师用另一种方式“灌输”,并为“灌输”披上了彩色的衣裳。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顾教学对象,热衷于追求刁钻奇巧地解读文本,热衷于追求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而他们恰恰忘记了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接受种种要求和指令,成了配合教师完成任务的助手,而这样的教学带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疏于思考、拒绝创造。于是,在课堂上,教学流程繁了,课外拓展散了,感官活动多了,但学生们却懵了。我们常常看不到真学,听不到真疑,感受不到真思。重“授”轻“学”,重“结论”轻“过程”,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剥离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实际上是把学生真实阅读、自主学习的过程取代了,于是便有了记忆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的“好学生”。 现象二:“问答”替代了“思考” 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迪学生思维,是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关于课堂提问,我们随堂进行了调查统计,平均每节课提问次数多达30余次。如此高的提问频率必然导致所提问题的“小”“碎”“浅”。我们还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在众多的提问中,为获得结论而提的问题最多,占了问题总数的一半以上(57.7%)。17.9%的问题是指向问题的外部(即用于课堂管理、调节教学),而真正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连问题总数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金量明显偏低。有人曾统计一节公开课,宏大课堂的核心景观竟是近50个的一问一答。“为问而问”“随心所问”现象比较普遍,课堂看上去活跃而热闹,一问一答,轻松流畅,但鲜有思考,更不要说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了。 现象三:“朗读”替代了“涵泳” 1985年,张田若先生指出,在阅读课上,“读”挤不进去,“思考”挤不进去。这确实点中当时我国语文教育的痼疾。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老师们普遍重视读,读的时间长,读的形式多。审视课堂上的读,不乏为读而读,“有口无心”等现象。有的朗读异化为表演,关注的已不是语言文字本身。有的朗读,众口一声,腔调一致,以统一的速度限制着不同的学生,戕害了语文的美感。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指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涵泳的关键之处在于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体味文中“秘妙”之处,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读书时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读”已经成功地“挤”了进去,缺乏的是玩味、揣摩、涵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成功课堂的标志不是“行云流水”。如果一堂课上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表情,看不到学生有那么一番“折腾”,甚至有那么一点“痛苦”,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有缺憾的。有思维质量的教学活动才真正具有教学的力量,语文课堂呼唤思维的表情。 1.发掘学生真实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释放更多的时间、空间,尊重学生的自我感知。学习意义的建构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质和个性色彩,无法由他人来代替。无论我们教了孩子多少语文的知识、技能,无论我们提供了多少阅读策略,如果不让孩子自己真正去阅读,他还是学不到。 台湾台北市国语实小的李玉华老师执教《艾玛》一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教师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把“椅子”(见图):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认为艾玛是个寂寞的人以外,一定还有别的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能不能找出支持你的理由,把它写在椅腿上,”学生开始细致地阅读文本,两人合作完成一张“意见椅”:将看法写在椅座上,并从故事中找出可供佐证的论据写在椅腿上。然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写的是“枯燥”。啄木鸟的声音很小,艾玛听得见说明她生活很枯燥。她家人来的时候她才快乐。 生:我们写的是“乐观”。我们认为艾玛是很乐观的。只有乐观的人才喜欢爬树,如果不乐观,她爬树有什么好的,还不如在家待着呢~ 生:我们是通过课文前后对比来显出艾玛特别的快乐。前文说她听啄木鸟轻轻啄着苹果树,后文写她画完苹果树感觉特别有成就。前文说看她的人很少,后文说有许多人喜欢她的画,来看艾玛的人很多。前文说她和番瓜子一起坐在屋外,弯着脚趾头晒太阳,后文是写她画番瓜子蜷成一团,靠在她的脚趾边。 生:她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72岁的老奶奶爬上树去救番瓜子,画几百张画。她还一直坚持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让家人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 教师别具匠心地采用填写“意见椅”的形式,放手大胆地让学生阅读,带着自己原生态的体验来讨论问题,给予学生最大的言说区域。学生为需要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通过阅读获得未知信息,呈现了真实的思维。学生在经历着,在体验着,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学生的认识也许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很幼稚的,但那是学生自己的想法,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真真切切体悟到的,从中能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这种完全建立在学生现有经验基础之上的率真的感受,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尊重和利用。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情境下读其所读、悟其所悟,思维训练的非线性品质得到认可,每一个解读主体的个性魅力受到重视。这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2.引领学生思维爬坡 一堂好课就像是思维登山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山顶,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高峰体验。提问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而那些一问就懂、一步到位的问题实质上不具有教学的意义。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如何发现并缩短学生视野与文本视野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阅读话题。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二泉映月》时,从“听”字切入,设计了“四听”《二泉映月》的教学步骤。第一步:一听《二泉映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曲子给我们的感受,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听到了苦难,有的说听到了凄凉和悲哀,有的说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说听到了对命运的抗争。第二步:问小阿炳在二泉边听到了什么,小阿炳说什么也没听到,师父说长大后可以听到奇妙的声音。第三步:问阿炳长大后再次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为什么只听到了这些而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呢,第四步:小泽征尔首次听到《二泉映月》说:“这样的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为什么要跪下来听,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仅仅是苦难的人生吗, 细观这些问题,不仅问在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发生处,而且多是一些“粗问”,延长了问题的解答距,把学生“放牧”在文本言语的原野上,创设出一个个“思维场”,引导学生想象、表达,不但提高孩子的语言素养,更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深度。这“四听”环节里犹如四个台阶,教师引领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步步为营,层层登高,促使学生入文之境、曲之境、人之境。学生在课堂上细读品悟,蹙眉凝思,发言独具个性,可谓“最是沉静最热烈,语无声处听惊雷”。 有挑战的问题才具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沉默”,说明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又不能立即解决,那正是学生思维爬坡的过程,学生必然要面临困惑、挫折,会有一点波折,有一点反复,有一点折腾,学生也因此真正进入学习的境界。爬坡看起来是困难的,是辛苦的,但是在爬坡的过程中充满期待,充满激情,更因为“无限风光在途中”,“无限风光在顶峰”,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整个教学流程一波四折,孙老师不断地将学生引向胜境,而且每一处胜境总使人流连忘返。 3.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语文教学要追求“实”与“活”的统一。所谓活,并不单纯指灵活多样的形式,本质上应是让学生“动天君”,让思维“活”起来。“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从某种角度上说,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过程。请欣赏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已死的母熊》教学片段: 师:在《已死的母熊》里母爱的姿势就是端坐不倒。你看到过哪些母爱的姿势, 生:我听过一个故事《母亲的心》:一个男子把自己母亲的心挖出来送给喜欢的女子,途中不小心摔倒,只听到母亲的心焦 急地喊道:“孩子,你没有摔痛吧~” 生:我在乡下亲眼看到过一只老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地要和狗斗一斗。 (师出示精选的7张图片,叙述各种母爱的姿势:哺育孩子、甜蜜亲吻、遮风挡雨、相互依偎„„)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朗读课文,聚焦那母爱的姿势——“端坐不倒,足抱巨石”。 (生读) 师:同学们,后来丰子恺用白话文详细写了这“母爱的姿势”,他抓住母熊的神态、动作、心里想法来写,并且把文中的“它”改成了“她”,把“足”改成了“手”。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改吗, 生:丰子恺赋予了母熊以人的情感。 生:因为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师:请你们拿起笔,也入情入境地写下那个母熊端坐不倒的瞬间。 (学生静心写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那个瞬间, 生:母熊中枪的部位血流不止,钻心的疼痛折磨着她,可最让她揪心的并不是死亡的即将到来,而是她不能看着她的孩子长大。如果她像人类一样有一个手机,她一定也会通过手机对她的孩子说:“孩子,记住,妈妈爱你~”(泣不成声) „„ 母爱的姿势惊天地,泣鬼神,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教者先让学生回忆母爱的姿势,学生的心灵在联想中放飞。接着又深情地讲述了各种各样母爱的姿势,进一步唤醒学生的体验。然后请学生描写“母熊端坐不倒的瞬间”,激发学生与课文情感共鸣。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母爱的姿势“端坐不倒,足抱巨石”展开,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在诵读中涵泳,在联想中涵泳,在对比中涵泳,在表达中涵泳。这是一个渐进体悟的过程,使阅读更加有情有趣有理有据。教者把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使课文活起来;又多次在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回味、想象,帮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学生情感进发,以致在写话交流时声音哽咽,潸然泪下。学生在积极的自我参与过程中,思维被唤醒、激活,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得到舒展和释放,迸发出创造的光芒。 有思维质量的教学活动才真正具有教学的力量。思维,是语文课堂应有的表情。^NU1DA20101101
本文档为【思维,被语文课堂忽略的表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