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

举报
开通vip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 初文化 自司马迁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 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对 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1]之叹,到了 《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二字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 这些否定刘邦人品的看法,也是来源于《史记》,应该说至少部分真实。但这种 情况是矛盾的,因为伟大的事功而出自于低下的人品,不仅情理上说不通,在 事实...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 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 初文化 自司马迁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 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对 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1]之叹,到了 《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二字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 这些否定刘邦人品的看法,也是来源于《史记》,应该说至少部分真实。但这种 情况是矛盾的,因为伟大的事功而出自于低下的人品,不仅情理上说不通,在 事实上也极不可能。如果肯定刘邦的事功是伟大的,其人品一定也是伟大的。 司马迁称其为大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大量事实为支撑的。刘向、班固称 《史记》“不虚美,不隐恶”,[2]基本上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不虚美,就是司马迁对刘邦的赞誉,都有事实为依据;不隐恶,就是司马 迁虽然推崇刘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对其存在的缺点予以回避隐瞒。结果,后 人往往忽略了司马迁的不虚美,而特别看中了他的不隐恶,这就造成了刘邦评 价的尴尬。其实,像刘邦这样一个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王朝的统治者, 是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他的个人品质的,应该看主流,也就是总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司马迁的结论就是看主流的产物。我们今天评价刘邦的人品,也应该站在历史 的角度、即司马迁所站的角度来评价,才能得出其人品高下的真实结论。 一、 司马迁的评价基础 司马迁的角度是什么呢?就是他在《高祖本纪赞》中所说的:“夏之政忠, 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 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 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 得天统矣。”司马迁的这个结论,看上去具有太多的宿命色彩,在两千多年后的 今天看来似乎陈旧过时,对此持反对意见或不以为然者不在少数。但作为一个 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通过对几千年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会因不 合现在人的胃口,或缺少时代感而失去其合理成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 迁对历史内在规律认识的深刻性,比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要高明的多。在司马 迁看来,刘邦所为就是“忠”,正如《史记正义》所说:“汉人承秦苛法,约法 三章。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统矣。故太史公引礼文为此赞者,美高祖能 变易秦敝,使百姓安宁。”如果参之以《秦楚之际月表序》,司马迁的意思就更 加清楚了。其曰:“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 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 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 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倂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 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 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 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 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 受命而帝者乎。”原来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生活 复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当然只能用大圣来形容。 其实,司马迁的结论也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吸收了前人总结的基础上 从总体上作出的。刘邦去世后,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 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3]我们今天熟悉的拨乱反正一说,其一大半就 是源自于刘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秦结束战乱建立王朝,本来是有条件这 样做的,即应该由秦来重新开始自夏以来三王之道的循环局面。诚如贾谊在评 论秦亡时所说:“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 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4]但秦的立国之 本并非宽厚,而是更加不合时宜的刻薄严酷,使三王之道无以为继。这个拨乱 反正的历史局面,只是借着刘邦的成功,才得以出现。所以“陆生曰:皇帝起 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中国 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 天地剖泮,未始有也。”[5]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是根据对人民的贡献而言的,是针对周王朝东迁后数百年天下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终因汉 兴而获安定的结果而得出的。那么,这种贡献或者说这个局面,刘邦是有心做 出,还是无意得之?从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出自其本心的有意为之。 二、 仁人之心,以天下苍生之心为心 现在论及刘邦的成功时,总会提出他的这样三个优点:1、雄才大略,有智谋,有远见;2、能用人,尤其是能驾驭人;3、头脑灵活,聪明绝顶,随机应变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而对刘邦所具有的为时代所需要的仁者之心丝毫 没有提及,其实这才是刘邦最大的优点,是他优点中的帅,其它的优点只是从 属于此而产生作用。 司马迁记载道:“高祖为人,„„仁而爱人。”[6]这种仁而爱人的表现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最初体现在为官府送徒咸阳途中纵囚。继而表现在初起沛时不 愿意接受沛令之职。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7]注意, 刘邦之辞为首,与曹参、萧何之辞为首有所不同,萧曹二人之辞,是恐事不成, 秦王朝种族其家,而刘邦之辞,没有个人的因素在内。最为典型的则以入关灭 秦,与秦人约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赏;再则是汉七年,刘邦击韩 王信还咸阳,“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 是何治宫室过度也?”[8]最后,在汉十二年过沛,父老留饮,刘邦说:“吾人 众多,父兄不能给。”[9]不愿过多打扰家乡父老,显示出对家乡人民深厚的体 恤之情。凡此种种,并非作戏,而是出自一片赤诚。 说到刘邦的仁而爱人,可能有必要将当时人对项羽的评价作个比较。萧何 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10]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 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11]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 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 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 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12] 郦食其说:汉王“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 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 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 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 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13]高起、王 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 之,与天下同利也。”[14]以上诸说,实际上是待人之道,而不是爱人。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刘、项的本质差别。刘是与天下同利,项则专利己一人。 有此前提,项的爱人,毫无实质性内容,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而刘则尽可能 多的使天下人得益。这种待人之道,其傲慢于人无实质性损害,其推利及人, 则给人极大的实惠。这也正印证了刘邦的仁者之心之性。正因为有这种仁者之 心,才能使天下归心,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看到更多的是 刘邦的功臣受封得益,实际上,汉初的百姓得益也非常多。秦王朝穷奢极欲, 收天下太半之赋,至汉初百废待兴,然而赋税并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宋周 密《齐东野语》云:井田之法废,赋名日繁,独两汉最轻。自高、惠以来十五 税一,文帝再行赐半租之令。景帝元年亦尝赐半租;至明年乃三十而税一,即 所谓半租耳。盖先时十五税一,则三十合征其二,今乃止税其一,乃所谓半租 之制也。自后守之不易,故光武诏曰:顷者师旅未解,故行什一之税,今粮储 差积,其令三十税一,如旧制。是知三十税一,汉家经常之制也。”[15]这个持 续了几百年的情况说明,刘邦胜利的最大受益者并非他本人和他的部下,而是 广大人民群众。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故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的主张,而司马迁的评价也有了落脚点。 三、 敢于承担责任,不自矜其功,勇于自责 刘邦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固然有过为自己逃命,将儿女踢下车的不光彩记 录,但更多的是,在重大责任面前,表现出勇于负责的精神。前面提到的纵囚 及出任沛公,就是这种性质。而真正的承担重任,是灭秦与抗楚两事。项梁败 后,由楚怀王心主持大局,当时诸将莫利先入关。在这种形势下,楚怀王点了 刘邦的将,让他带不足万人的部队去击秦并为楚国援赵军开辟道路。刘邦没有 畏首畏尾,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有关这一点可参见拙作《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 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16]此不赘。在抗楚战争中,最艰难的事莫过于与项羽直接对垒。因为当时项羽才气最高,无人能敌,这一重任又是刘邦自己揽到身 上,在荥阳一线与楚对峙三年,屡战屡败,多次受伤,几次差一点被俘。《史记 索隐》引《三辅故事》曰:“楚汉相距于京索间六年,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 过者有四。”这个记载的真实性固然难验证,但也足以证明,与项羽对垒是极危 险的事。也正是刘邦有效地牵制住了项羽,才保证了其它战场战局的顺利进行。 刘邦的敢担重任,不仅表现在天下未定之前,即使在当了皇帝之后,遇动乱骤 起,也都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亲自领兵出征,无论是击韩王信、击陈豨,还是击 黥布,也不论其身体适否,都是如此。 诸侯大臣共立刘邦为帝时曾说过:“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 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 大王功德之着,于后世不宣。”刘邦的功劳在当时已被认为是极致,再也无法更 高的了,他还是不肯被立为皇帝,他说:“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 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17]这种在无可争议的情 况下,仍然不忘别人的功劳的记载,当然又是其仁人之心的体现。最著名的就 是天下平定后,他与群臣的对话,在谈到他如何能取天下时他说:“夫运筹策帷 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8]因为刘邦有评论如此,故后人常以为刘邦沾了别太多的光。故这个问题有必要予以讨论。上述三人的功劳固然不小,但都是在刘邦的领导下取得的。比 如张良早年得项梁之助,率千余兵士略韩地,每得一城,旋即为秦军夺走,最 后一事无成。当然张良肯定有他的长处,历史记载刘邦用了他几条计策而受益。 同样可以肯定,会有一些不高明的没被刘邦采用的主意,被历史记载遗漏了。 萧何所做的工作,刘邦一点也不在行,应该说刘邦对萧何的评价是中肯的,但 司马迁评萧何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 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19]这说明萧何的功劳 是在刘邦的信任下取得的。韩信本是只身来投靠汉王的,其战功虽大,但毕竟 没有正面与项羽单独作战,其作战能力是不是肯定高过刘邦、进而高过项羽, 还不能简单下结论。只是刘邦并非以作战著名于史,对他这种能力,历史的评 价过低了,实际上其能力是很强的。陈豨、黥布之叛,就非刘邦亲自出马不能 平定。在对秦作战时,韩信还没有加入刘邦阵营,刘邦仍能取得对秦作战的连 续胜利,张良称其用兵为天授,就说明了刘邦的军事才能是相当高的。因刘邦 不矜己功,故其称赞三杰,完全出自本心,也与众人对他的评价“能饶人以爵 邑”、“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降城即以侯其将, 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完全吻合。 与肯让功劳与别人相适应,刘邦的从来不自是己意,不固执己见,有一定 的自责之心,这在开国皇帝中也是不多见的。他入关之初,便欲居秦宫室,这 也是大功告成时的人之常情,但一听樊哙、张良之劝,立即放弃原来的打算; 本来已听信郦生之说,刻就了封六国后人之印,一听张良反对有理,又立即放 弃;本来打算通缉季布,听夏侯婴之劝,而命季布为大臣。对此类行为,苏东 坡的评论最有见地,其曰:“刻印销印,仅同儿戏,何曾累高祖之智,适足明圣 人之无我。”[20] 汉十二年,刘邦治相国萧何罪,事后向萧何检讨道:“相国为民请苑,吾不 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繋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21] 这是何等的胸襟气度。司马迁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22]而刘邦本人以 不德自责自居,正是有这样一种自省谦虚,才使得汉王朝的早期统治者能够避 免秦亡之覆辙,人民的休养生息也落到了实处。从而有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的 盛世。 四、尊重知识及对汉文化的影响 有关刘邦尊重知识问题,现在没人讲过,因为汉高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 无赖,对有知识的人极不尊重,历史记载了他遇儒生,“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骂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23]等等不良形象,故后人常说“刘项原来不读书”。但这种情况应该说只是刘邦的皮相,而非实质。刘邦的本质是 尊重知识的,他特别能团结人才,也是他尊重知识特质的表现形式。 其实项羽、刘邦两人原来都是读书的,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就与几个大 儒是幼时同学,刘邦的教育当然也不会太差。这方面只有与卢绾是同学的记载。 但刘、项二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完全不同。项羽在抹杀楚怀王的功劳时说:“身被 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24]而 刘邦定天下论功欲行赏厚封萧何,同样遭到武将们的一片反对之声:“臣等被坚 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 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25]看看,这与当初项羽 的心态是何等相似啊。但刘邦不是项羽。他以猎为譬:“夫猎,追杀兽者,狗也。 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 示,功人也。”[26]刘、项对待知识的功用的认识差别如此悬殊,刘胜项败,固 其宜矣。司马迁对项羽失败的评论是“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汉人扬雄认为刘邦 的胜利是“群策屈群力”,这两个看法都是正确的,也恰好代表了对知识的尊重 与轻视的两种倾向。可能宋人苏辙的话,对我们理解刘邦有帮助,他说:“古之 圣人驱天下之人而尽用之,仁者使效其仁,勇者使效其勇,智者使效其智,力 者使效其力。天下之人虽杂,然皆列于前,安得仁人君子而后任之?且虽有天 下之善人,与之处而不知其情,御之而不中其病,则虽有好善之心,而不获好 善之利。何者?彼不徒为吾用也,而况乎天下之英雄,欲收其功而不制其心哉!” [27]苏氏此段话之后,就将这个圣人直接落实到汉高祖身上了。 其实,刘邦的聪明才智在当时也是少有人能比得了的,正因为他尊重知识, 所以他对别人的功劳看得很重。至于他轻视儒生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儒生确 实有不少是“徒持文墨议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但真正有才学的人,有 一善策而得采用者,当不在少数。史料记载了刘邦听从了洛阳新城三老、袁生、 郑忠、郦食其等人的良策,取得了对楚作战的主动。这样的事例应该还有很多, 史书上不可能一一记下来。 对刘邦之智,明人何去非曾有过专评,其曰:“汉王之智盖疏矣,以其能得 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汉高帝挟其在己之智术,固不足以定天下而王之, 然天下卒之归者,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 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也。”[28]古人做这类结论时,其着眼点往往 在刘胜项败。其实这正表明了刘邦以天下之智为智、也以天下之心为心的特质, 所以才能放弃一己之私欲私见,从善如流。难怪群雄肯为之驱驰,原因就在于 刘邦能为大家提供最好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可以想见,在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的情况下,不仅战争取得了胜利,也为日后的文化复兴建设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前人 有言:“汉高帝天性明达,好谋能断,是以知三杰之谋,用之而不疑;善陈平之 计,从之而不吝;当食纳子房之策,挥洗听郦生之说。娄敬有定都之谋,则嘉 纳不宠,赐以姓;陆贾有《新语》之献,则亲览而每称其善;谏易太子,周昌 之言切矣,则爱之;论次萧何,鄂千秋之言当矣,则赏之。其用人之明断也, 为何如。惩秦敛之苛,则约三章之法;殚项羽之恶,则发义帝之丧;监胡亥之 死,则立太子于草昧之初;惨焚书之祸,则祀孔子于过鲁之日,立宗庙;尊太 公封同姓,而孝悌之风行;申军法,定章程,起朝仪,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之美之一,政之 因革当矣。丁公不忠,则戮之以徇军士;季布各为其主,则封之以表舆;论政 之赏罚明矣,为政之明断也为何如。”[29] 因为汉初的动荡,或许,汉高祖刘邦本身对文化建设没有直接的作为,但他以天下之心为心的做法,对于恢复文化就是一种导向作用。刘邦的态度造成 了客观上的无为状态,与暴秦的“以吏为师”及焚毁百家之说的作法截然不同。 刘邦是楚人,其故乡与老子的出生地相去不远,不知老子的学说会不会对他产 生作用。这方面没有直接的证据,只有间接的曹参为齐相国取无为之道,而司 马迁的父亲也崇尚黄老之术。大概这些人从刘邦的态度上感受到老子提倡的东 西。老子曾说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 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考察刘邦的个人品质,隐约与老子主张相吻合。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汉高祖的名望在终封建之世,始终是相当高的。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讨论刘邦对汉文化的影响,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天下之心为心,就是相信人民群众有选择知识的能力与权利,采取不干 涉原则,让人民与社会自己发展自己,从而造成了整个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 的大多数之所以被称作汉人,就是与汉代文化在经秦火之后的迅速发展分不开 的。孟子说,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以刘邦为首的汉王朝统治者在立 国之初采取了无为的政策,造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在今天对刘邦评 价拨乱反正的同时,也应该给他在建立汉文化一道上,给予应有的地位。
本文档为【论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94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1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