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

举报
开通vip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选载 ,从购买正版图书开始 作者: 《死亡回忆》序言及目录 作者简介 雷蒙德A穆迪 世界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先后取得了哲学和医学两个博士学位。他对伦理学、逻辑和语言哲学方面颇有研究,后来兴趣转向医学,并决心做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濒死体验现象,然后他就开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死亡回忆》便是他几十年研究的成果。 《死亡回忆》一经问世就成为超级畅销书,创下了全球销量 1300 万册的记录。它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死观念,使“濒死体验”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 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选载 ,从购买正版图书开始 作者: 《死亡回忆》序言及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作者简介 雷蒙德A穆迪 世界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先后取得了哲学和医学两个博士学位。他对伦理学、逻辑和语言哲学方面颇有研究,后来兴趣转向医学,并决心做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濒死体验现象,然后他就开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死亡回忆》便是他几十年研究的成果。 《死亡回忆》一经问世就成为超级畅销书,创下了全球销量 1300 万册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它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死观念,使“濒死体验”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式纳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之后,穆迪博士又出版了 10 多本畅销书。 除著书立说外,穆勒博士还以其他形式普及自己的研究。30 年来,他在世界各地做过无数次讲座,普及人们对濒死体验的认识。他还是一名活跃的媒体人士,多次出现在“奥普拉脱口秀”等国际知名的电视节目上。 为了奖励他多年来在科学研究及其普及工作上的不懈努力,1988 年他在丹麦被授予“世 。界人道主义奖章” 目录 最新版序 1 初 版 序 12 第一章 死亡现象 第二章 濒死体验 无以言表 16 亲闻死讯 18 平静安详 20 噪 音 22 黑暗通道 23 脱离躯壳 27 相 遇 50 光的存在 54 回 顾 61 界 限 71 归 来 76 倾 诉 84 对生活的影响 90 对死亡的看法 96 确 证 101 第三章 类似现象 柏拉图 114 伊曼努尔斯韦登伯格 118 第四章 问与答 第五章 解 释 超自然的解释 146 自然(科学)的解释 147 心理学的解释 159 第六章 个人感想 作者手记 171 致 谢 174 中文版序言1 这是一部极为畅销的医学科普著作,出版以来,创下了全球销量 1300 万册的记录,仅在中国台湾就销售了一百多万册。 《死亡回忆》涉及的是人类生命中最神秘的话题——死亡,但本书畅销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本书的作者穆迪博士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濒死现象的人。 近代濒死体验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末的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Albert Heim) 。在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后,海蒙开始对众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产生了兴趣。他研究了 30名幸存者,包括战争中受伤的战士、从建筑物上掉下来的建筑工人、差点被淹死的渔夫等等。他发现,30 名坠落幸存者中,95的人说在濒死过程中感受到平静和快乐。 海蒙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后来者。1903 年,英国作家 F.W.H.麦尔斯完成两卷本的《人性及 ;1907 年,詹姆斯.H.海斯洛波在美国发表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垂死者的幻觉》其在肉体死亡时的存留》 , 。这个时期,濒死影响很大。1926 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巴雷特出版了《临终幻觉》研究得到了广泛支持。 1959 年,美国精神研究会的卡里斯奥西斯Karlis Osis通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详细记录病人死亡过程体验的几百份调查表,继续海蒙的研究。1972 年,他还在冰岛心理学家厄兰德哈拉德桑(E. Haraldsson)的帮助下,跨越种族和文化界限,把研究扩展到印度。 20 世纪 70 年代,依阿华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拉赛尔诺依斯和罗伊克莱蒂一起,对个别人的自传性陈述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泰斗卡尔古斯塔夫荣格(Karl G. Jung) 。 雷蒙德A穆迪算是后来者。他最初研究的是伦理学、逻辑和语言哲学,后来兴趣转向这一领域。1972-1974 年间,雷蒙穆迪博士收集了 150 例濒死体验的实例,从中归纳出濒死体验最一般的要素:飘离身体;通过黑暗隧道;朝一束光升去;与朋友亲戚相会;一生的 《死亡回忆》便是这全景回顾;不情愿返回身体;对时空的非凡洞察力;被救治后的失望感。一研究的成果。 《死亡回忆》一经出版,便以其翔实的资料和科学的态度赢得了医学界同行的认可。穆迪博士列出的要素在后来的濒死体验报告中都有类似描述,从而证实了海蒙、奥西斯、诺伊斯和克莱蒂的研究。而且,穆迪博士 的研究也改变了这一领域相对零散的状况,使濒死现象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濒死现象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开始作为一个概念流行开来。 穆迪的研究还启发了新一代濒死体验研究者,其中最杰出的有:肯耐斯瑞恩(KennethRing)博士,麦克尔B萨鲍(Michael Sabom)博士,麦尔文莫尔斯(Melvin Morse)博士等。 如今,濒死体验已经越出了学术研究的圈子,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视野。研究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据美国著名的统计公司盖洛普公司调察估计,仅在美国就至少有 1300 万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如果算上儿童,这个数字将更加可观。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我的生活》中自称经历过濒死体验。在接受 ABC《黄金时间》记者黛安索亚采访时,克林顿这样说道:“在黑暗中,我看到了黑黝黝的面具迎面而来,就好像是一面死亡面具想要罩在我的脸上。就在这时,我又看到了许多巨大的光圈,在光圈里我看到了希拉里的身影,好像还有我女儿切尔西。就这样那个死亡面具被驱赶走了,随后她俩的身影也渐行渐远,最后隐没在黑暗中。 ” 在国外科学家对濒死体验展开研究几十年后,中国也终于出现了介绍濒死体验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在 2000 年 6 月 7 日,就曾刊出了系统介绍濒死体验的文章《人是如何例如, 。2006 年,辞世的》 《北京科技报》也刊出专题文章《唐山大地震濒死体验调查》,并有多家报纸和网站对这一文章进行了转载和报道。 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开始了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以及其合作者、天津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建勋对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并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和《大众医学》等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濒死体验引发人们兴趣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将对精神病学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意义,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哲学、死亡态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引进《死亡回忆》一书的初衷。 当然,本书并没有证明死后生命的存在,只是对濒死现象进行了科学的研究。而且,所有的采访对象并没有真正的死去,作者只是研究了这些人的濒死体验,他的著作也只能算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独特解读。因此,死亡究竟是怎样的,仍然是一个谜。正如天津安定医院 “国内外对濒死体验现象提出了很多解释,院长冯志颖教授所言, 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仍然 ”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没弄清楚。研究这种现象也需要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参与。科学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 最新版序1 医学博士 梅尔文摩尔斯 25 年前,雷蒙德穆迪先生的著作《死亡回忆》 ,让世人对死亡的 (Life After Life)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穆迪博士的研究中,我们得以提前了解人在死时会经历些怎样的情景———通道、白光、早年亡故的亲友在“另一边”等待。要知道在 25 年前,大多数人对濒死体验的了解还基本是零。而且,得益于穆迪博士的启发,才诞生了第一批研究人类濒死状态的专家学者。维吉尼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布鲁斯格雷森对穆迪先生的研究大加赞 。赏,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的确,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本书出版之前,人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是多么贫乏。 在《死亡回忆》出版之前, ”这个词根本不存在。 “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医生将它称为“拉萨路综合症”,归类为一种病理学现象。而病人更容易忽视这种体验,认为是自己的精神暂时出现了问题,或者仅仅是由于大脑缺氧或药物引起的幻觉。当穆迪博士认真听取了那些跨越了生死鸿沟的濒死体验并公诸于众后,整个世界报以一串“啊,”的惊疑,人们开始认识到当自己死去的时候会感觉到什么。尽管民意 调查显示高达 5的人曾经有过濒死体验,但人们还是羞于提及,惟恐被不了解内情的人嘲笑奚落。他们自身对这些经历的合理性充满怀疑。 (1)破除了社 《死亡回忆》的成功还在于它为 20 世纪的西方文化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 (2)将人类的精神属性进一步系统化。穆迪博士的工会上关于死亡与濒死的种种荒诞言论;作提醒了我们,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在一个教堂出席率和宗教活动日渐稀落的年代,《死亡回忆》重新引发了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作为死亡和濒死现象研究的先驱者,伊丽莎白 库伯勒罗斯对《死亡回忆》大加推崇。尽管数万年来,人类一直将死亡当作生命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在上个世纪,我们对死亡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死亡变得不自然、不干净,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处理。在 19 世纪,大部分人还是安详地死在家中,但是,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在医院过世。医学的发达使得各种治疗手段都得以侵入人一生中最后的时光,无视垂死者的尊严,掌控了他或她的生命。即使在 20 世纪晚期,美国医学协会依然申明没有必要对濒死的病人进行有损尊严的手术。 1965 年,当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写作《死亡与濒死之刻》时,死亡仍然是一个忌讳的话题。由于真实的残酷性,濒死的病人常常被告以“善意的谎言”,医生尽量让病人有信心继续接受治疗。尽管如此,社会学家的记录表明,大部分垂死的病人都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所谓善意的谎言,往往只是医学界无力阻挡死亡脚步时最后一道隔离门。 库伯勒罗斯博士勇敢地与濒死的病人交谈,询问他们的感受。在那家芝加哥医院里,这一行为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医生们普遍的敌对情绪。一个愤怒的护士直接叱问她,在她告诉病人只有几个礼拜活头时,是不是有恶作剧的快感。实际上,库伯勒罗斯博士发现那些病人已经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反倒是社会上对濒死之人的孤立态度让他们更加受伤。虽然库伯勒罗斯博士对濒死时刻的研究非常深入,不过她的第一本书还只是停留在情感层面,包括拒绝交流、孤立、愤怒、斤斤计较、沮丧和宽容。但是,即使只是这些常识性的结论,都让我们的社会大惊失色。如果濒死的病人确实在死亡前有了某种感觉,那我们的医疗人员应该如何应对,该是挽救他的生命,还是让他永远安睡,在 60 年代,美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剧烈的性革命和政治革命,但是死亡仍然是不受欢迎的话题,濒死幻象和临终感悟都被认为是禁忌话题。 《死亡回忆》出版了。库伯勒罗斯博士强烈推荐了书中的一个“震撼性” 20 年过后,的理论———濒死之人可以预见死亡,甚至有时候欣然接受这种安排。10 年之后,穆迪博士进一步论证了这个理论的合理性。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现象,同时也是精神形态的变化。他的这一领悟使世人对死亡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继《死亡回忆》之后,许多类似的书籍先 、 、后出版,其中包括《生命之前的生命》《死亡时刻的生命》《生命之中的生命》和我最爱的 。《死亡精灵》《死亡回忆》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时尚,是因为它为人类生命中最神秘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读。 恰恰是因为医疗技术的提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使更多的人从生死边缘觅得一线生机,正是他们带来了第一手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临床上已经可以成功地重新激活已停跳的心脏了。尽管在现代社会之前,就广泛流传着各种死而复生的故事,但是,真正从临床死亡中复活的例子少之又少。现代的强心剂和快速救护车使以前所说的假死现象近乎绝迹。而穆迪博士敏锐地认识到,这些 病人可以给我们提供濒死三五分钟的信息。 穆迪博士本人对第一、二代濒死研究学学者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这本书。1000 年以前,《死亡回忆》这样的书并不重要,因为大家都认同死亡是精神层面的。不过,到了 1975 年,推广这种观念就没那么简单了,你必须提供大量的证据,才能让人相信那些是真实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而不是大脑垂死前的幻觉。25 年之后,几乎所有这个领域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都认同了濒死体验的真实性,认为它是死亡过程的一个自然阶段。 第一代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包括林肯瑞博士(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教授) 、布鲁斯格 、皮特芬尼克(大英皇家精神病医学院神经精神医雷森博士(弗吉尼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学专家) 他们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和穆迪博士同样的结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其他人付出的大量的研究工作都证明了濒死体验的真实性,而不是脑神经紊乱产生的幻象。 继他们之后,第二代研究人员也迅速成长起来,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西雅图儿童医院,我们对孩子们进行了大量临床观察和严格受控的临床试验。实验结果是,濒死体验的确是死亡过程中真实存在的一个环节,而非由摄入药物或者大脑缺氧引起的。这些孩子尚未完全接触社会,他们甚至不害怕死亡,也不了解濒死体验到底是什么,但是,他们的的确确告诉了我们和《死亡回忆》中成年人提供的相同的故事。 国家战争研究中心的詹姆斯维利瑞博士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例证,他的实验可以让一个人在受控环境下进入濒死状态。他发现,当飞行员进入一台巨大的离心机中并开始试验后,那名飞行员将有可能进入濒死状态。当然,他的实验本意只是研究高空中高速飞行时人体的反应。就这样,穆迪博士——— 一名乔治亚州的精神病医学家,维利瑞博士———美国空军飞行员的医护专家,还有我———来自西雅图的儿科医师,在三个不同的领域从事完全独立的研究,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当穆迪博士的书刚刚出版时,所谓的医学专家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大肆嘲笑,他们认为所谓濒死体验只是简单的幻觉而已。25 年之后,科学证明了穆迪博士是正确的,我所了解的所有相关主流学科都已得出了与穆迪博士相似的结论。在过去的 7 年里,在濒死体验方面,有三种主要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与穆迪博士最初的发现不谋而合。先行者雷蒙德穆迪、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从前所面对的怀疑和敌对的气氛现在已经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主流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濒死体验的大量文章。所有用濒死体验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并成功拿到高等学位的后来者,都应该感谢穆迪博士奋力开创的局面———他们的数目已经达到数百名。在美国,超过一半的医学院都已在课程中引入“精神死亡”的概念。 《死亡回忆》认为 现在,不会再有人因为经历过濒死体验而被认为是精神失常或者病态。濒死体验会给人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而不是相反。当你看到过生命离逝前那一道柔和的白光后,内心的愤怒与焦躁会得到很大的安抚。 国际濒死研究学会(IANDS)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帮助有濒死经历的人们,记录他们的体验,并向整个社会宣传,以破除以往一些错误的看法。IANDS 对科学实验更是大力支持。IANDS 在美国境内有数百家分会,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百余家分会,而正是雷蒙德穆迪和《死亡回忆》促进了这一组织的创建。 作为那本旷世奇作的作者———雷蒙德穆迪,并没有因此驻足于已得到的殊荣,而是在过去的 25 年里始终保持着先行者的姿态。他因为《死亡回忆》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他此后在人类意识方面的研究同样出色。他所进行的尖端研究比我们整整领先了 25 年,甚至更多。 在 1995 年,他发明了一项技术,可以诱使实验对象不必在濒死状态就进入濒死体验。他利用该项技术使得实验对象可 以与死去的亲人和爱人取得联系。当对古希腊最早的一些濒死体验进行研究时,穆迪博士发现古希腊医师采用过一种叫做“沉思密室”的治疗手段来进行治疗。他反复推究之后,建立了一间现代的“沉思密室” ,并 ,他将之称作为“精神手术室”在上百次临床试验中得到成功应用。如今,在美国已经建立了数十家类似的“精神手术室”。 。后来,俄罗斯医学家 Ivan Dmitriev 也独立地开发出“精神手术室” 自从重新发现了“沉思密室”的新用途之后,穆迪博士就一直在寻求更多的途径,以将 “为什么我们偏要等到临死前的濒死体验的力量引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次,他这样问我:一刻才接受如此震撼的体验呢,” 现在,他正致力于通过各种特殊的精神学技术来诱导濒死体验的出现,而非仅仅依赖于精神手术室。 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在濒死研究上取得的所有进展都离不开穆迪博士的谆谆教导。我第一次遇到穆迪博士,是在华盛顿大学从事一项大脑研究的时候。起初,我只是对放射性元素和抗癌药物对大脑的影响深感兴趣,至于我发表的那篇关于儿童濒死研究的论文,它的灵感仅仅来自于一次紧急救助的过程中,那并不是我的主业。 我们在西雅图儿童医院的研究小组曾经习惯于把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看作紧张、令人窒息的医疗工作中有趣的小插曲。以前我对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兴趣,那篇论文的发表也不过是为了在自己的简历上添加一条核心期刊的索引。我也曾经说过,这种体验是“魔幻”的———它很有趣,但是终究无关紧要。 但是,我与穆迪博士的会面改变了一切。他首先看到了关于儿童濒死研究的那篇论文,并要求与我见面。我们用了三整天的时间促膝而谈,滔滔不绝地讨论有关濒死体验的一切话题。我还清晰地记得,在讨论期间,医院打来电话,让我去参与对一名重伤病人的急救。穆迪博士为了不放过任何讨论的机会,毅然和我一同前往医院,直到进入手术室的前一刻都没有停止交谈,回来的路上同样如此。 他引导我用钻研的眼光来看待濒死体验,探寻濒死体验对人类意识的启示意义。虽是濒死的大脑,却有一定的意识,而且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所知觉,同时还能够和其他的精神存在交流,这对研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理有深刻的暗示。他说我在濒死体验方面的研究将使得我以神经学家的身份获得声誉,而非现在从事的癌症研究。 约瑟夫坎贝尔曾写到,死亡的画面是神话的开始。我们通过死亡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自从生命之初,我们就接受了死者的遗产,而直到生命消逝的那一刻,它还在那里。人类的神话给每个人的生命赋予了意义,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用平常的眼光无法看清的事情,比如死亡。 千百年来死亡和社会的传统联系,到了现代社会却被割断了。不过,即便是现代的葬礼也多少反映了这种割舍不断的联系,比如,最近一百年才出现的、用香油涂抹死者身体保持不朽的方法。我们的社会已经被人与人之间日渐淡薄的联系以及贫乏的生活目的拖累良久。缺乏家庭感、绝望感、滥用毒品、酗酒、暴力行车和枪支泛滥,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精神智慧的缺乏。 雷蒙德穆迪的《死亡回忆》一书用生与死的永恒智慧将我们重新连接在一起。我们并不是孤独地来到世上、孤独地死去;死亡远远比想象中的复杂。通过理解濒死现象,我们把世界上一切关于生与死的睿智联系了起来。雷蒙德穆迪博士的《死亡回忆》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灵魂,将我们重新连接在一起,并提供给我们一种理解自己生命的精神工具。这注定是一本不朽的著作。 2001 年 初版序 医学博士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很高兴看到这位年轻学者勇敢地将他的研究集结成书,并毫无保留地展现于世人面前。得以提前拜读穆迪博士《死亡回忆》一书的样本,更是备感荣幸。 在过去的 20 年里,我经常与那些濒死病人一同抗争死神,久而久之,对 死亡这种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探究其中的奥秘。我们对死亡的病理过程已有充分研究,但是死前瞬间的种种异象,以及病人在被诊断为临床死亡之后的体验,尚有无数疑问值得推究。 穆迪博士的研究让我们茅塞顿开,也同时让两千年前的古老传言重新成为科学界的研究课题。尽管他并没有强调自己对死亡的研究,但是他详尽的调查结果无疑表明:濒死病人在被临床诊断死亡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知觉。这与我的研究不谋而合———我曾经根据死而复生者的口述做过一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与预想大相径庭,这让许多治学严谨、造诣颇高的医学专家大感意外。.
本文档为【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