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_1

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_1

举报
开通vip

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_1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_1 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今天谈两个问题:一是课标解读。二是人教版七下教材解读。 对课标解读前需要说明几点: 1、解读课标的视角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是教学中的“根本大法”。假若脱离教材就课标而谈课标,未免有点枯燥和抽象,实效性或实用性不强;撇开课标只谈教材,也会迷失方向和依据,导致对教材把握失去“标尺”。因此,联系教材内容来理解《课标》的要求与规定,应作为我们解读课标的视角或切入点。 2、解读...

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_1
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_1 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今天谈两个问题:一是课标解读。二是人教版七下教材解读。 对课标解读前需要说明几点: 1、解读课标的视角 众所周知,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是教学中的“根本大法”。假若脱离教材就课标而谈课标,未免有点枯燥和抽象,实效性或实用性不强;撇开课标只谈教材,也会迷失方向和依据,导致对教材把握失去“标尺”。因此,联系教材内容来理解《课标》的要求与规定,应作为我们解读课标的视角或切入点。 2、解读课标的重点、方式问题 我记得听某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若回答“是什么”问题的属于本体论,回答“为什么”问题的属于价值论论,回答“怎么样”问题的属于方法论。以此类推,对研读课标和教材来说,主要解决或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可说归纳为教材(包括课标)范畴。至于解决或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当然属于教法或学法范畴。今天我们只谈谈教材(当然包括课标)问题,就课标解读而言,尤其是对课标中教师关注 程度高的“内容标准”部分解读,只要教师拿到一本课标,“内容标准”“是什么”则一目了然,无需逐字逐句宣读,关键的是解释课标“内容标准”“为什么”这样表述,理由何在,某些关键词(特别是行为动词)的含义是什么?对教学特别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什么指导意义?等等,对这些的分析解释,是课标文本中中没有的,可视为隐形知识(相对“内容标准”的显性知识而言),这应该是解读课标的重点。 再者,对课标特别是“内容标准”的解读、分析,教研员的作用不是全部逐条逐项分析,而是示例性说明,目的是引导教师得到解读分析课标的一些方法和要领,然后照此自主的分析课标要求,从而把课标要求和规定,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3、顺便谈一下“课程标准”一词的来历。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得知,“课程标准”一词,并非现在的新创的名词,最早的课程标准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40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0年颁发了《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到1953年,我国学习苏联的做法,教育部着手制定教学大纲,于1956年颁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此后,教学大纲名称一直使用2000年。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新课程标准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 课标解读——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概述 构建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基本思路 首先说明一点:历史教材编写三种体例:章节体(编年史)、主题式、话本体。初中教材采取主题式的编写体例。(高中采取模块+专题的形式) 学习主题确定的原则 第一.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文明:人类、粮食和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华文明不可须臾或缺的三个根本内容)为基本内容和线索.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2,强调人性化。 3,强调整体性,具有综合特征。 4,强调贴近生活。 第二,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侧面的最主要特征的统一为主要呈现方式。 中国古代史总体学习目标 1.在知识目标上,《标准》规定,“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标准第6页)。《标准》用“知道”、“了解”这两个行为动词,表明从总体 上说,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初步的、浅层次的;避免以成年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初中学生作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在能力目标上,《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标准》第7页)初中历史课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还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与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上,《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见《标准》第7页)。这是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 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层次性要求 1.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有两重意义,一是每个学习主题统率下知识内容标准的结构;二是每个知识内容标准的内部结构。 •对于第一点,每个学习主题下的内容标准由三到六个句子组成,这些内容标准之间有一种结构关系,这就是它们同类但不同内容,即从不同方面表现学习主题。 例如: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 (六)经济区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是两个学习主题)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其中(1)(2)项对应“经济区心的南移”,(3)(4)项对应“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又涉及到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一面,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对应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第四个主题。)中“民族融合”是指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尤其是与汉族地主通婚,学汉话措施)融合、形成隋唐时代的新汉族。而元朝民族融合相对南北朝民族融合有发展的表现是:在一个统一政权(元朝)下出现汉、回、藏、蒙古的多民族国家。(元世祖至元时,把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包括原来蒙古各部的人:第二等是色目人(色目相异得人),包括西夏、回回、西域以至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民族人民。元统治者把色目人列为第二等,是因为要提高回回上层分子的地位,使他们成为蒙古贵族统治的助手。把汉族分为汉人和南人,则是为了要分化汉族人民,削弱他们的反抗力。) 隋朝 •关于第二点。每条内容标准都由一个句子来表示, 每个句子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前面的部分一般规定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后面的部分规定学习目标或学习目的。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课程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例如:(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前半句“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是学习内容。后半句“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是学习目的。 2.层次性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选取的层次性;二是对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知识不同要求的层次性。 • 关于第一点。《标准》在选取知识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它们与学习主题的关系,以与学习主题关系最密切,最能表现学习主题的知识内容来定出标准。 •关于第二点。内容标准对学习难易的不同层次也作了具体规定。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所需掌握的程度要求是不同的,这主要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来表现。 那么,也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从行为动词看内容标准对学习难易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要明白课标规定的三类课程目标及使用的行为动词即可。 综合各科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可以按照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分为两大类,结果性目标有包括知识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所以也可按照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分为三大类。 1、认知性目标 知识性目标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层要求。 “了解(识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浏览”,而是要达到能够“说出、背诵、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要求。 “理解”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懂、会、明白”,而是要达到能够“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要求。 “应用”也不是说照葫芦画瓢,而是要达到会“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总结、推广、证明”等要求。 2、技能性目标。(一般在“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显示) 技能型性目标要求分为“模仿、独立操作水平、熟练操作水平(迁移)”三层要求。 模仿——行为动词为“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完成操作——行为动词为“完成、制定、绘制、尝试”等; 熟练操作水平(迁移)——行为动词为“联系、转换、灵活运用”等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 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历史技能型性目标有:(基本技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综合能力)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构建论据的能力(分析、归纳、概括、独立判断能力。包括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能力) 附:七下要求的历史技能: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教学活动建议】 (1)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六)经济区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 (2)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教学活动建议】 (1)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 (2)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3)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体验性目标 分为“经历、反映、领悟”三层要求。 “经历”或者说是对课程内容的“感受”,包括“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要求。 “反映”(认同)或者说“认同”,包括“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摒弃”等目标要求。 “领悟”(内化)即“内化”,包括“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目标要求。 体验性目标表现在课程的三维目标上中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取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目标分类 目标分类要求 知识性目标 低 ? 高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技能性目标 低 ? 高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情感性目标 低 ? 高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教学实例分析: 在一次下乡听课中,发现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历史八下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这一部分内容处理为识记要求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事实上,课标对这一课时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从认知性目标要求看,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从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得为什么。从体验性目标要求看,属于反映层次的要求。显然这位教师对课标的要求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当然,未按课标要求处理教材的现象并非这一位老师,在不少教师的备课和课堂上也暴露了这问题。 那么,按照课标要求,如何确定该课具体课时学习目标呢,(以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供参考) 具体可细化为:“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知识目标);通过文化大革命期间或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我党在以上不同时期所制定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及工作重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比较(经历过程或叫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形成认识或叫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或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几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战略决策列表比较。当然也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数字的、图片的等材料等) 与文化大革命期间或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关事实做对比分析来说明。 又如:北师大版九上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 【内容标准】对本节做如下规定和要求: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低层次的体验性目标) (2)概述(理解层次)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层次的体验性目标)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从某位教师执教此课教学过程(略)的设计和实施来看,要求(1)前半句“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做到了,课堂上通过教师设计,让学生填写“三角贸易”的示意图的方法得以体现,但我觉得还不够好,是否让放手学生设计“三角贸易”示意图,讲解其设计意图。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要求(1)的后半句“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在课堂没有体现出来。光凭课本上“这一灭绝人性的行为持续了几百年”一句和一幅插图“18世纪拥挤的贩奴船的平面示意图”(此插图又 未让学生观察、想象进行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教师事先收集一些贩买黑人奴隶的有关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素材(如故事片段、相关图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得到视觉冲击、心灵震撼,感性认识才可能得到实现,“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这一隐形目标(相对显性的知识来说)才在潜移默化的情境感化中完成。 要求(2)前半句“概述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课堂也做了,教师演变为填空式的练习题:1、拉美人种的构成 2、拉美独立运动的原因 领导人 领导阶层 3、 年,玻利瓦尔领导 人民举行起义,相继建立 ,并被 授予 称号,他率领部队 ,解放了 ,相继解放 等地区。 年, 上秘鲁(笔者注:当时称秘鲁的东部为上秘鲁)独立。 ,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便于学生复述或概述,强化了知识的落实,但限制了学生再现、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陡减,回归到原来机械记忆的旧路上。 改进策略及建议:是否改为从观察“玻利瓦尔的肖像图”入手,引带玻利瓦尔的生平事迹;或者从“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纪念谁”问题入手,引出玻利瓦尔的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领导拉美独立运动,或者从对玻利瓦尔有几种称呼或纪念他的称号入手,问称号的来由…… 等等,目的是调动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复述、概括语言表述能力以及适当的想象能力。 至于对要求(2)后半句“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的落实,就显得难以把握。因为“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为“体会”的一般是体验性目标的反映层次要求(也可归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要求。词典上对“体会”一词的解释是:“体”即亲身(经验)或设身处地的(想),“体会”即体验领会。笔者认为:落实此项要求,既要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受欺凌受压迫受剥削忍无可忍的心里承受极限和蓄积的的愤恨情绪,从而对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有一个明确的理性认识,还要结合自身经验 领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或人生的道理。具体来说,要树立反对侵略(当然包括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对殖民侵略以及一切非正义战争,要敢于谴责乃至坚决同侵略者进行斗争。也就是说“体会”这一层级的要求含有价值判断或价值指向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含有体验性目标中的反映层次要求)。那么,本课要完成此项要求还必须引导学生弄清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2、正确认识武装起义或民族解放战争在民族独立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持反对意见。不可否认,我们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崭新理念,对推动世界和平事业有着积极的贡献。但纵观世界风云,地区或局部战争的战火从来就没有停息,因此加强对战争(包括武装起义等暴力革命)的正确认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以上所谈,主要依据课标对本课的要求看哪些注意到了,哪些还没有注意到;注意到的采取落实的措施、方法(我们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即是否符合学生学生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要研读课标,全面准确把握课标规定和要求。说“全面”,即不能看重这一点,忽略那一点,三维目标应一体化;说“准确”,即不能人为拔高或降低知识与能力的层级要求。2、要把课标要求细化、可操作化,不能照抄课标要求。如 对要求(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可具体细化为“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世界地图 动手画“三角贸易”示意图的方式,了解“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通过观看贩卖黑奴的视频资料,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下面,谈谈执教者对本课几个教学难点的处理存在的问题即改进建议或对策。 所谓“难点”即学生对某方面知识可能存在不理解或理解有误、有偏差的地方。有时“难点”可能不是本课的重点知识,但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甚至讲解,使疑团得到冰释,疑虑得到消除。比如,本节课中“三角贸易”对非洲、欧洲、美洲的影响,属于此类。如不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答案,只把相关的结论告诉学生,那么以后遇到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意义等知识就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就变成一句空话,这样做从大处说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从个人眼前切身利益看也不能应付中招(平时)考试,因为历史中招(平时)考试试题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作用一类的考查已由识记(记忆)转变为理解甚至运用(如对人物、事件评价的题型)。这位执教者采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方式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极其有限,叫到的学生要么回答不上来,要么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显然沉不住气,干脆把答案直接抛出来,让学生记住。实际上,学生首先对“影响”含义所指不理解,缺乏思考问题的路径和指向,教师要适时给予解释和引导。所谓历史事件的“影响”就是指对某历史事件对此事件以后相当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称促进作用)或消极作用(也可称阻碍作用)。 如果学生有以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含义所指的了解,就可以 回答出“三角贸易”对非洲的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起阻碍作用,进一步追问:对非洲后来的什么(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方面)起到阻碍作用?学生就会自然选择主要是经济方面。因为非洲的精壮劳动力被贩卖到美洲,劳动力缺乏,必然导致田园荒芜,粮食绝收,经济衰退,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同样,依次也可分析出“三角贸易”对欧洲、美洲的影响,不再赘述。 本课的第二个“难点”即文中“议一议”设置的问题“为什么土生白人能成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实际这一问题,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与“概述玻利瓦尔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相联系。不能光凭文中几行小字内容简略的介绍,还要引导学生读一读“每课一得”的补充材料,必要时教师也补充一些有关玻利瓦尔身世、家庭、教育等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或设置问题:“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为什么不是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当地居民和黑奴呢,”通过组织讨论,引导让学生明白:能成为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或者成为时代政治舞台的弄潮儿,既有客观条件(正是出身比较富裕的家庭,才有条件得以到欧洲读书接触资产阶级进步的民主思想的机会),又有主观倾向(当然有机会接触资产阶级进步的民主思想,还要靠自己主观上主动接纳和吸收),既有个人品质(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智勇双全),又有时代机遇(所处的社会阶层的境遇、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他人的支持帮助),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如能适时点拨,从提升学生人生经验的角度加以拓展,将会把跳出历史知识学习的狭窄范畴进入汲取历史智慧的大视野之中,增加历 史学习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对“难点”内容的化解、突破,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找准学生困惑的“节点”:是对内容生疏、还是对名词术语理解出现障碍?是思考方向云锁雾罩,迷茫困惑,还是缺乏史料,难为无米之炊,症结找准了,办法就有了。2、要注意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因为探究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吸引学生参与和讨论。 另外,对某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如历史事件的影响)可从方法上给予指导,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金钥匙”,有时可能在课堂多花费一点精力和时间,但可“一劳永逸”,从效能上看,还是划得来的;对某些历史问题可适时适当拓展、拓深,从哲理的高度给学生以启示, 从丰富人生阅历的角度加以引导点,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不再是读读划划记记背背,而是不断地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增强做事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途径 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 一、人教版七下教科书内容安排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课标中国古代史共有9个学习主题,依次是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 人教版七下教材为3个单元,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七年级上册计4个单元、22节正课和5节活动课,叙述距今170万前的元某人等远古居民或早期人类到南北朝的中国古代历史,)分别对应以上的五六七项内容。那么七八项呢,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采用了“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倘若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种主题呈现方式并不严格。以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前7项可称为主题,后两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这两项似乎不能脱离前面的7项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主题,其内容完全可以分别渗透到前7个主题当中,我们姑且称之为专题。为此,人教版整体设计中国古代史教科书结构时,将后两项的内容整合到了前面不同的主题当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四个单元的划分及其名称同理)。 二、七下教材简要解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有必要将隋朝历史的概貌(包括兴亡)给学生作一简单介绍。教科书设置了《繁盛 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意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基础。 关于后者,即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因此本课的设置就很有必要了。同时,科举制的建立,从另一方面讲,是对庶族地主的“开放”,也是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科举,使众多家庭背景低微、甚至出身贫寒的人,有希望进入高层的行列。不是有句古语,人生三大快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知己”。同时,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 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目的在于增强课文内容的逻辑性,为教学提供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中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 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安排《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意在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本文档为【对历史课标及人教版七下教材分析示例 _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