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学中的一些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非常经典

心理学中的一些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非常经典

举报
开通vip

心理学中的一些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非常经典心理学中的一些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非常经典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 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 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 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

心理学中的一些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非常经典
心理学中的一些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非常经典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 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 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 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 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 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 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 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台北市在未推行垃圾不落地时,街口转角若有一包垃圾在地上,不出二个小时,那个地 方就堆成垃圾山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形都想起古人说的:「毋以恶小而为之」,一点小坏 事,觉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开始做了以后,它就改变你的心态,使你以后敢去作奸犯科。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 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 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 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 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 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 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 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 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 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 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 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最近,我看到台北市开始在街头巷尾种花,我觉得很高兴。荷兰就是这样开始的,但愿 不久台北的市容也能像欧洲一样「春城无处不飞花」。 鲇鱼效应 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 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 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 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后来,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在管理心理学中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员流动是指一个人所服 务的地区、部门、单位发生变化或转移的现象。人员流动对个人和群体都将产生积极的心理 影响。对于个人来讲,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人的干劲和潜力。一个人老是局限在一个单位, 难免闭目塞听,思想僵化,盲目自满,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甚至会产生“磨”“疲”“油”。流动则会逼人开创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绩。许多人都是带着开拓精神流动到另一个单位去的, 到了新单位以后往往会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群体来说,人员流动有助于激 发群体成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单位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少了新 鲜感和活力,容易产生惰性。加入一些“鲇鱼”,制造一种紧张空气,自然就生机勃勃了。“鲇鱼效应”给我们的企业管理以及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大有启迪意义。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 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 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 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 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 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 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 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 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 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 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 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 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 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 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 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 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 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 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 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250定律 美国著名推销员拉德在商战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 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 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拨亮一盏灯,照亮一 大片。 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 上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产品,又第一个淘汰自己的老产品。这 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因为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 占先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取较大的份额和较高的利润。 木桶定律 一个有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长的那块木 板,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在一个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相关的环 节,只有找出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某一关键环节,把这一个矛盾解决了,其它矛盾就可 以迎刃而解了。有裨益。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 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 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 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 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 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 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 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 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 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 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 效应的副作用。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 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 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 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 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 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 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 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 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 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 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 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游动效应 双眼保持静止不动的盯着前面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你会发现注视点漂动起 来。这种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叫做“游动效应”,也叫“自主运动现象”(autokinesthetic)。 这种现象是因为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物,而使人无法确定其是否稳定。但此种现象的机制至 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 首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 “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 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 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 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 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 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 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 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 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 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 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 (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 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 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 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 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 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 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 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 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 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 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 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 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 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被 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 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将,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 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 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 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 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 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 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 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 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 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 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 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 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 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 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 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 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 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生气实验 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不能宽容待之,一时情绪激动,甚至暴跳如雷,大 发脾气,会严重危害自身健康。 最近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生气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质注射在小老鼠身 上,以观察其反应。初期这些小鼠表现呆滞,胃口尽失,整天不思饮食,数天后,小老鼠就 默默地死去了。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不久前也做过实验,他收集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气 水”,即把有悲痛、悔恨、生气和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做对比实验。结果又一次证实,生气对人体危害极大。他把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则无杂无色, 清澈透明,悲痛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为紫色。把“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 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 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的都复杂,都更具毒性。 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由此可知,一个人大发脾气或生闷气时会对人体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和反应,致使人体各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生气发怒时能伤心损肺:气愤必然心跳加急,心律失常,使心脏受到邪气的侵入,诱发心慌 心痛;呼吸急促,气逆、胸闷、肺胀、咳嗽及哮喘。伤脾伤胃:生气时会出现气极忧虑,并 伤脾脏;胃感饱胀不思饮食,久之影响胃肠消化功能。伤肾损肝:生气发怒可使肾气不畅, 肾上腺大量分泌,出现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四肢发冷,尿道受阻或失禁,并使肝胆不和肝 部疼痛。伤脑失神:人在发怒时心理状态失常,使情绪高度紧张,神志恍惚。在这样恶劣的 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良情绪下,大脑中的“脑岛皮层”受到刺激,长久后就会改变大脑对心脏 的控制,影响心肌功能,引起突发的心室纤维颤动,心律失常,甚至心搏停止而死亡。可见 生气发怒可致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并带来极大 的损伤。 为了自身的健康,学会克制、幽默、宽容等消气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监狱角色模拟实验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1972)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 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 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 牢房内。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 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跨了下来,要么 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 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 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异性效应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司的 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土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 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 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 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 阅历、待人接物灵活之外,她端庄的容貌、典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 人们对女性求助者一般总要比对男性求助者客气些。上述李女土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 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 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 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 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 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 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 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 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做刺激,想入 非非,让人感到“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 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知觉他人时,人们往往 根据少量的信息将人分为好或坏两种,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为某人“坏”,就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住,认为这个人所有的品 质都很坏。后者是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也称扫帚星效应。人的社会知觉往往受到个人“内隐人格理论”的影响,他们常常从个人具有的一种品质去推断他的另一种品质。尤其当存在 “核心”品质时,人们更具有这种推论倾向,这使得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往往具有 很高的一致性,即认为好者十全十美、坏者一无是处。 戴昂等人(K.K.Dion,E.Bersckeid,&E.Walster,1972)分别让被试看一些很有吸引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一般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要评定的这 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没有吸引力 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严重者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即只要认为某人不错,便认为他所使用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不错。流行的“追星族” 便是青少年因喜欢某位歌星的某一特征(唱的歌、长相、头发、行走姿式等)而盲目崇拜、模仿歌星,甚至不惜代价去搜集歌星使用过的物品。有些人利用晕轮效应作用,刻意将自己打 扮成某种人的外表,投其所好,从而行骗,屡屡得手。 最大笨蛋理论 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 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 现在的大学里有一群靠赚课时费谋生的人,因有限的几个工资不够糊口,于是只能靠耍 嘴皮子四处兼课来补贴家用。作为公立大学的衍生物,现在各类学院很多,这类学院是不养 全职教师的,于是就有了兼课市场。那些人不论自已学的什么专业,反正是什么课都敢讲, 学兽医的讲国际贸易不算稀奇。讲到过瘾的时候,他会说,中国加入WTO碰到的最大挑战是疯牛病和口蹄疫。 此情此景使我想到凯恩斯爵士。1908~1914年间,他也是什么课都讲:经济学原理、 货币理论、公司金融、证券投资……他因此获得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凯恩斯赚课时费的动机是为了日后能免受金钱的困扰而自由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如陶渊明 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然而,仅靠赚课时费是讲到吐血也积攒不了几个钱的。凯恩斯终于明 白了这个道理,于是1919年8月,他借了几千英镑干远期外汇投机去了。仅4个月时间,他就纯赚1万多英镑,在当时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投机客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开始 那一跳有惊无险,钱就这样莫名其妙进了自己的腰包,然而飘飘然之际倏勿掉进了万丈深渊。 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亏了个精光。赌徒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要从 赌桌上把输掉的赢回来。7个月之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一通大获成功。受 此刺激,他把期货品种做了遍。还嫌不过瘾,就去炒股票。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赚得 盆满钵满,到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与一般 赌徒不同,他给后人留下了极富解释力的赌经——最大笨蛋理论,这可以视为他投机活动的 副产品。 我猜测凯恩斯参加过报纸选美有奖投票,否则,他不可能用这么一个例子:从100张照片中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脸蛋,选中有奖。当然最终是由最高票数来决定哪张脸蛋最漂亮。 你应该怎样投票呢?正确的做法不是选自己真的认为漂亮的那张脸蛋,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 就投她一票,哪怕她很丑。这就是说,投机行为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之上。期货和证券 赌博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花20元钱一股去买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马尔基尔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 纳为最大笨蛋理论: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 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投机行 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无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就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如果再也找不到愿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把它从你那儿买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我以为对中外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投机狂潮最有解释力的就是这最大笨蛋理论。1593年,一位维也纳的植物学教授到荷兰的莱顿任教,他带来了在土耳其栽培的一种荷兰人此前没有 见过的植物——郁金香。没想到荷兰人对它如痴如醉,于是教授认定可以大赚一笔,他的售 价高到令荷兰人只有去偷。一天深夜,一个窃贼破门而入,偷走了教授带来的全部郁金香球 茎,并以比教授的售价低得多的价格很快把球茎卖光。就这样,郁金香被种在了千家万户的 荷兰人的花园里。后来,郁金香受到花叶病的侵袭,病毒使花瓣生出一些反衬的彩色条或“火焰”。富有戏剧性的是,病郁金香成了珍品,以致于一个郁金香球茎越古怪价格越高。于是 有人开始囤积病郁金香,又有更多的人出高价从囤积者那儿买入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一个 快速致富的神话开始流传。贵族,农民,机修工,海员,男仆,女仆,烟窗清扫工,洗衣老 妇等先后卷了进来,每一个被卷进来的人都相信,会有更大的笨蛋愿出更高的价格从他(她) 那儿买走郁金香。1638年,最大的笨蛋出现了,持继了5年之久的郁金香狂热迎来了最悲 惨的一幕,很快郁金香球茎的价格跌到了一只洋葱头的售价。 始于1720年的英国股票投机狂潮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士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 司——“经营某一获利丰厚行业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 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更大笨蛋会出现, 价格会上涨,自已要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不幸成了最大笨蛋。 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不要把投机疯狂看作是几百年以前的人们的愚蠢,这世界的人们其实是疯狂不断:1924年,美国佛罗里达不动产投机狂热;1928年3月到1929年9月,华尔街股票投机狂热;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电子狂潮;联合企业狂潮和概念股气泡;还有刚刚落幕的纳斯达克闹剧 ——怎么解释这类疯狂呢?马尔基尔说,凯恩斯一定会在经济学家死后必去的地方窃笑。 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 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 总以前也有与自已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加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 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 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 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 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 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 “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 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 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文档为【心理学中的一些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非常经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1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