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纳西族民俗文化

纳西族民俗文化

举报
开通vip

纳西族民俗文化  第一节 源 流    一、族称    纳西族的称谓较为复杂,大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为“磨些”,成立后称为“纳西”。纳西族内部又分为纳西和纳日两个支系,纳西支系自称“纳西”,他称‘摩些”;纳日支系自称包括“纳”、“纳恒”和“玛沙”,他称为“摩梭”。各地纳西的自称约有四种:居住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坝和四)*省盐源县左所区卿拉塔)自称“纳”;居住在宁蒗范彝族自治县北渠坝和永胜县g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四川省本里、盐边一带的自称“纳汝”;居住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其它各地的则统称为“纳西”。另外,居住...

纳西族民俗文化
  第一节 源 流    一、族称    纳西族的称谓较为复杂,大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为“磨些”,成立后称为“纳西”。纳西族内部又分为纳西和纳日两个支系,纳西支系自称“纳西”,他称‘摩些”;纳日支系自称包括“纳”、“纳恒”和“玛沙”,他称为“摩梭”。各地纳西的自称约有四种:居住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坝和四)*省盐源县左所区卿拉塔)自称“纳”;居住在宁蒗范彝族自治县北渠坝和永胜县g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四川省本里、盐边一带的自称“纳汝”;居住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及其它各地的则统称为“纳西”。另外,居住在维西县境内东北部腊普河一带的纳西族自称为“玛沙汀,据有关学者研究,有木里摩梭之意。散居于西部金沙江沿岸的纳西族也有自称“阮可”,他称“若喀”的,“阮可”或“若喀”在纳西语里有“江边人’或江边“纳西”之意。居住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坝的纳西族有他称“吕喜”的,在纳西语里有“永宁人”之意。上述诸种自称族名,在语音上有轻微差异,但其基本族称都是“纳”,而“西”、“恒”、“汝”、“喜”,都是“人”或“族”的意思。    在历代的文献记载中,把纳西族称谓书写为“摩沙夷”、“磨蛮”、“磨些蛮”、“末些”、“摩婆”、“磨些”、“摩赀’、“摩获”、“摩梭”等等,其族称原无定字,并含某些侮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废除了一切带有侮辱性的族称,并按照本民族的意愿,确定“纳西”为全族共同的族名。     二、族源    纳西族渊源于中国西北部河湟地区南迁的古羌人。据学者研究考证,唐代的“磨些蛮”和中国古代西部地区的羌人有着渊源关系,他们是古代南迁的羌人。章太炎说:“磨些者,羌之遗种”。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载:“纳西族是羌族的远支成为单一民族”。方国瑜《磨些民族考》载;今之纳西,即古之“磨些”;晋代《华阳国志》作“摩沙”;唐代《蛮书》作“磨蛮”或“磨些蛮”、“磨”、“磨”、“摩”、“末”等同意异写之“mo”是古“磨些”民族的族名,“磨”与《史记》、《蛮书》、前后《汉书》等古文献所载之“髦、牦、旄”等族称有承递关系,当是同一族名的歧译。《后汉书·西南夷传》、华阳国志》、《水经·江水注·若水注》诸书记有“旄牛王”、“旄牛道”、“旄牛羌”、“旄牛县”等“旄族”及居地名称。由此可知,“旄’初为种族之名,因所言之牛称旄牛,于是以畜牦之生计特征称其人种,便延而称其种族酋长为“牦牛王”;又称其百姓为“旄牛夷”;又因“旄牛夷”出自古羌人,也通谓为“旄牛羌”;又因“旄牛羌”居越嶲郡地亦称“越嶲羌”。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西南夷”地区设沈黎、坟山、越嶲诸郡,至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并蜀置两都尉设旄牛县,又称旋牛县为‘旄牛道”。   从以上诸多记载可知,商周至秦汉时的“髦、牦、牦、旄”;汉代越嶲郡的“髦牛种”或“越嶲羌”;汉嘉郡的‘旄牛夷”;晋代定榨县(今盐源)的“摩沙夷”;唐代的“磨些蛮”,以及宋元明清以后的“摩梭”、“摩西”,即现代的“纳西”皆渊源于商周及秦汉时代的“旄族”,其同音异写或同音异译的族称用字,系不同时期的文献用字称稍异所致,证合史实,均证明是不同历史时期所记之同一民族的称谓。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丽江坝子及金沙江河谷地区相继出土了“丽江人”股骨化石、头骨化石、新石器、石棺葬等文物。一些学者通过考古和对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文及东巴文化中记载的纳西族祖先、丧事习俗文化等研究后认为。金沙江流域是西南少数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在距今10万年前,丽江坝就有晚期智人部落群已繁养生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随着古羌人的迁人,丽江土著民族与古羌人长期交往,共同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融合成纳西族。 在唐代,已从定榨迁徙定居姚州的磨些部落,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人洱海东部地区建立了“越析诏”,为六诏之一,亦称“磨些诏”,“部落在宾居(今宾川),旧越析州地”。至开元二十六年前(公元738年)越析诏诏主波冲被豪族张寻求阴害,越析诏亡,其地并南诏,波冲兄之子于赠,东北渡沪,复移家众于龙怯河、双舍一带(即今盐源、盐边),前后兴亡约70年之久。   8世纪末,南诏破铁桥及昆池等诸城,把万余户磨些部落约5万人,从铁桥、昆明(今盐源)迁往滇中,即今滇池周围及微江、玉溪、江川、元江一带。这部分南迁的磨些族后来融合于缓系(彝族)之中,没有单一族员存在了。至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势力强盛起来,攻破吐着所居现今维西、中甸的六村、叶枝、其宗、喇普一带地区,徙磨些前去戍守,扩大了这带地区磨些的分布。同时,把丽江地区的部分磨些迁移到澜沧江上游一带,并进人怒江流域地区以及永胜、鹤庆、剑川等地,形成现代分布之格局。   综上所述,古代纳西族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汉流域,约于公元前4世纪初,逐步向南迁徙至龙江武都地区,又渐次南循朗江之源松潘、茂汉草原地带,又于公元前100多年前移居越高旅牛羌地;约公元2世纪初,旋牛族便在定榨一带其“族类繁盛”广大起来,2世纪末叶,其种族分支南移,其中“蒙醋醋”一支过雅等江涉无量河到达古巨津州成为唐些豪酋;5世纪末,蒙醋醋的八世孙“泥月乌”一支逐出吐蕾占据永宁;其后“泥月乌”的后裔一支过往丽江古宝山州;6世纪末“叶古年”一支西迁得势于丽江坝;7世纪初又有   助明王朝远征“定乱”,四处用兵,广拓四境,靠武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区域,近及中甸、维西、德钦、盐井,远达四川巴塘,成为明王朝统治滇、川、藏三省交界地的有力支柱。元代纳西族的农业生产已经占主导地位,畜牧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生产生活较之唐、宋时期变化不大。    元朝末年至明朝初年间,随着木氏政权的确立,大封建领主制开始在丽江纳西族地区 出现,并随之而进一步巩固发展起来。丽江纳西族居住区的生产在明朝时期发展比较迅 速。明朝末年,徐霞客到丽江时,见到丽江一带已经是田亩沟渠纵横,农业生产相当发达, 元朝时期“一岁之粮园根(蔓箐)已半实粮”的状况发生了变化。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天启《滇志》载,丽江的纳西族“畜牛羊,其地产名马”。手工业中冶铁技术的发展显著。正德《云南志》载,丽江纳西族“男女无少长,出人常带大小二刀,以锋利为尚,大者长三尺许,小者长尺许,富贵者刀错以金银,系饰以相碟等物”。普遍佩带大小刀,足以说明当时冶铁技术的发达。采矿业也有较大发展,以开采银矿为主。丽江木氏土司在当地大开银矿,向明王朝纳贡的银两逐年增加。万历年间,木氏土司一次便向明朝中央贡银二万余两,由此可见采获银两数量之多。   从明代中叶至清初,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建立起许多大庄园,直接掌握经营大量的土地,成为境内最大的封建领主。土司对领地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对直接生产者农民有占有权,还直接经营“官庄”14处,共有土地 2 453亩,约占当时官民田总数的7%。役使庄奴500余户,2 344名,平均每个庄园里有庄奴 160人,而每人负担仅一亩多。说明许多庄奴用来从事饲养业、手工业或种植经济林木。丽江县宝山的牦牛寨、卷尾(狗)寨、牧羊寨等,原是给土司放牦牛、养狗、牧羊的庄子。永胜县至今尚存有芝麻庄、果园庄、芭蕉田、玩鹰庄、狗饭田等称呼的村庄,其中许多地方当时是木氏土司的领地。广大农村中的纳西族农民,则通过村社分给小块土地使用,也都是依附于木氏封建领主的农奴。木氏封建领主在丽江地区农业、畜牧业和各种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剥削的财富越来越多,成为当时云南境内少数民族土司中较为突出的富裕者,其居室、器用等物质生活状况,与当时汉族中同级的统治者相比已不相上下。但普通纳西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仍然很差。住的是圆木纵横相架的“木楞房”,饮食极为粗糙,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纳西族,其物质生活更为简陋,社会发展较之丽江坝区一带相对迟缓。 明代后期,丽江纳西族社会受到邻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响,开始出现土地买卖和租佃经营,从而出现地主经济萌芽。清雍正元年 ( 723年),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降木氏土府为土通判,流官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纳西族社会中开始推行,革除了一切封建农奴制,由上而下开展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封建领主经济解体后,纳西族中的农奴逐步转化为受本民族和汉族地主阶级剥削的农民和佃户,政治上则直接受流官的统治。由于流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纳西族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等都有较大的发展。道光《云南通志》载:“妇女初习纺织。近日府城内外,各纺立机坊,竞相师法,纺织之声,延而渐广。”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总体上纳西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之明朝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更趋于与汉族相接近。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载:“么些,安分畏法,务耕种,畜牛羊,勤俭治生。今渐染华风,服食渐同汉制”。由此可见,纳西族无论牛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与汉族更为接近。但永北、菠菜、永宁一带的部分纳西族,其生产生活仍然很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种养稗以资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男人绞索,女人织麻”,纺织手工业也很简单。另一部分仍从事流动性的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他们流动到一地,用树皮树枝搭起简便的小屋,在山上播种养麦,收割后便迁走,“取鱼则垂藤,人附以人江”,“畜牧一二头,即称极富”。反映了纳西族地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三、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   近代纳西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虽然各地差异很大,但也有一定的发展。从本世纪40年代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丽江和永胜等地的纳西族地区已进人封建地主经济社会形态,并出现一批民族资本家,丽江县边缘地区仍保留着较浓厚的封建领主经济残余形态;宁蒗县的永宁坝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区,其中永宁在婚姻形态上还保留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残余。在丽江坝和金沙江沿岸等纳西族居住的地主经济区内,其基本阶级关系是地主与贫下中农的对立。到民国后期,丽江地区的土地已相当集中,占10%的地主、富农占有50%左右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广大贫下中农则成为地主的佃户,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租率高达50-80%,地主阶级还向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农民向地主、资本家借钱,平均年利为20-40%,个别高达50%以上。此外,有的地主还强迫佃农提供“无偿劳役”,苛派“礼钱”、“礼米”和“土特产品”。由于地主阶级穷奢极侈,施行横征暴敛,贫苦的纳西族农民在地主经济的统治下,过着极为痛苦的生活。   地主经济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体与邻近的汉、白族相似,平均每亩年产粮200斤一300斤,或为种子的20-40倍,农业生产技术一般都做到深耕细作,一年两收。在地主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工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抗日战争后期,由于东南沿海对外贸易中断,中缅交通被日军封锁,中印贸易空前活跃,丽江一时成为通往西藏、印度与内地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和纳西族地区最大的商业城镇,促进了民族商业资本的发展,大小工商户达1200多户,丽江城区出现了一批拥有百万巨资(半开)的民族资本家,其中不少是纳西族地主兼工商业者。由此促进了丽江县铜器、铁器、皮革、纺织、造纸、缝纫等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独立的手工业者达2 500多人,特别是铜器和毛纺织品、皮革制品,走俏于西藏。印度地区,并远销接壤各国。   东部以永宁为代表的封建领主经济区内,土司几乎占有全部土地水源、草场和山林,百姓只能耕种领主划定的“份地”,除了向领主交纳地租,每年还要为领主服无偿劳役,有的一年多达150多天。在永宁阿氏土司的领地内,领主制度等级森严,各为“司沛”(贵族)。“责卡”(农奴)、“俄”(家奴)等等级制度。基本的阶级关系是土司、贵族、上层喇嘛同广大贫苦农民对立,仅占总人口 1%的土司贵族,拥有领地内的全部土地,约占总人口 90%的“百姓”是土司辖下的农奴,他们向土司领种“份地”,担负着全部地租、劳役和赋税;其中约占总人口 8%的‘牌子”,被分成白、花、黑三种,其中白、花俾子是与领主分居的奴隶,黑俾子则是家内奴隶,俾子处于社会最低层,没有人身自由可言,常被土司转卖陪嫁,甚至无辜杀害。如百姓“犯罪”或无力还债就被降为“俾子”(男女奴隶)。 领主制的统治机构为土司衙门,下设总管、把事、伙头、排首、司沛、堪布(神职官员)等“24官”,横征苛捐杂税30多种,残酷地统治纳西族人民。至民国时期,在封建领主地区推行保甲制度 实行土司保甲双层统治 加重了领主地区纳西族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一支已定居姚州的磨些部落进人洱海以东旧越析州地,发展了势力,建立越折诏政权,至7世纪末越析诏亡又北折复回定榨地区,与原先徙居丽江、永宁的纳西族合流,自唐代以后逐渐繁盛于丽江。南诏破铁桥后,徙万户于滇中;至明代随着木氏的强盛再播迁丽江以西北、西南等地,明以后,纳西族的迁徙分布格局就大致稳定下来。汉文献记载与纳西族世代相传并东巴经记载的“祖先迁徙路线”是基本相符的。纳西族“祖先迁徙路线”的传说中,提到迁徙路线有3条。说明纳西族的祖先是自北而南分不同路线先后迁移到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替死者超度送魂返乡的东巴经《送魂经师记载的返乡路线,各地大体相同,而主要的一段路线是从丽江经白沙、到大具,然后渡金沙江经中甸白地送往北方。   四、人口与分布   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大约在东经98.5-102度,北纬26.5-30度之间,即滇Jk藏三省区的丽江、迪庆、凉山、甘孜、昌都、攀枝花等6地州市和丽江、中甸、宁获、维西、永胜、盐源、木里、华坪。德钦、芒康、巴塘、盐边等12县境内,大约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   据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年),全区纳西族总人口 117 895人;其中丽江县105 818人,永胜县3 028人,华坪县243人,宁范县8 806人。第M次人口普查(196年),全区纳西族总人口 127 930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全区纳西族总人口 191 105人,其中丽江县 107 066人,永胜县7 364人,华坪县 900人,宁范县 40 403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纳西族总人口为212 22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93%,其中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 184 6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日的 66.5%,文化程度:大学本科402人(男345人;女57人),大学专科810人(男638人,女 172人),中专3 640人(男 2 405人,女 1235人),高中 7 753人(男 4 936人,女 2 817人),初中 41 844人(男26 633人,女 15 Zll人),小学 85 862人(男 45 452人,女 40 410人八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县丽江坝(盆地)、拉市坝、七河坝、龙山坝、九河坝和金沙江河谷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有 18 087人;主要聚居在永宁坝、大兴镇和金沙江河谷拉伯、翠依等地;永胜县境内有 8 483人,主要聚居在大安和金沙江边以及永北镇等;华坪县有984人,主要聚居在中心镇。1999年,全区纳西族总人口 214 497人,占总人口的 19.63%。 什么是东巴教 东巴教是起源于纳西族原始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以本民族的原始信仰为基础,汲取了藏族苯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部分内容,从而形成的本土古代宗教。 信奉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看重占卜,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东巴教有自己严密的祭祀仪式,庞大的神灵体系,浩繁的经典文献。东巴教奉东巴什罗为教主。 东巴教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历史上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民族精神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巴教信仰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并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作用:一是自然崇拜,使纳西族社会产生了许多有益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对纳西族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东巴教信仰具有浓厚的世俗性,从而密切关注纳西族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这样对包容和传承纳西族传统文化产生重大作用,使东巴教成为集纳西族传统大成者。 东巴教充分反映了原始宗教从初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各种崇拜内容及其发展脉络,较完好 地保存了古代原始宗教的基因,具有标本意义,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研究古代宗教的珍贵资料。 东巴教始祖——东巴什罗 东巴什罗,又可称为“丁巴什罗”,是纳西族东巴教始祖。在周边各民族中对东巴什罗有不同的称呼。在东巴经书中记载着东巴什罗的九代父族和七代母族。在东巴经中有其出生的记载,也有传经布道的记载,到最后仙逝都有记载, 可惜按东巴经书的风格,完全没有其时间记载,也没有地点记载。如果我们要了解他的完整信息,不得不从分散在上千卷经书中点点滴滴收集起来,并整理成系统的人物资料。在纳西族东巴教的神系中排在第五位。可是作为信奉万物有灵的纳西族,东巴什罗的排名并不影响其在纳西族心目中的地位。 他在人间镇妖除魔的事迹广为流传。东巴教成形无疑是从他开始的。但东巴文字出现的年代尚无定论。所以很多人认为:东巴什罗时代的东巴经以口传为主。 衣、食、住 古代纳西人,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近几十年来,由于有汉、藏等民族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纳西族服饰有了很大变化。丽江地区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则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及胫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着长袄,腰系百褶围腰,脚穿船形绣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早时钉肩带处有两个大圆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圆形纱帕“左井”,未婚女子则结发辫于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妇女们喜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等饰物。衣服多为蓝、白、青色,稍绣花边,朴素大方,男子也有带手镯的习惯。但是因等级和经济条件不同,穷人只能披一张羊皮和着麻布衣裙;贵族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毛呢和氆氇等贵重衣服。 据史书所载,古代纳西族广大人民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农作物的基础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为主食。坝区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开辟园圃,种点蔬菜自食。同时,纳西族在每年冬天腊月间有杀年猪的习俗,做成火腿或腊肉,平时分切而食,猪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还自备有各种咸酸腌菜、豆豉、肝酱、香肠、腌蛋等等。一般情况下,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二、三个菜及汤。冬春时节则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面和酥油茶。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和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城里卖有出名的丽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纳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为木结构的“木楞房”。这类室深且暗,楣低槛高的建筑,目前在一些山区仍可见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现。自清以来,以木石为结构的瓦房普通流行于丽江城镇和坝区,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这种瓦房多系二层楼房,屋基用石头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砖,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水剥蚀。且在横梁暴露的两端加上“风火板”,既保护横梁,也起装饰作用。当地还有在风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装上一块叶状木片的“垂鱼”,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则装上刻着浮雕的花饰,并在下面垂着两条写实鱼形图案的垂鱼。住宅门窗上亦饰有花草鸟兽形象的浮雕,生动逼真,独具民族风格。永宁等地的住宅,从墙院到房屋,全部结构用方木垫积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组成一个院落。丽江木土司的宫殿,多仿中原建筑,虽不甚高大,但层层叠叠,上覆铜瓦,下有玉砌雕栏,富丽堂皇。此外,丽江大研镇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辉煌的建筑物,耗尽了纳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请到家里来祭祀。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丧葬 三坝纳西族老人病时得有人看守,断气时要放“沙口”(九颗米,沙七颗,一毫银)在死者口中,边放边念迁徙路线,把死者送给祖先。人死时要吹三声牛角放一枪(火枪),村里的人听见,知道人已死,就到死者家中来。将死人洗澡后穿上新衣服,用白毡掩盖全身,并放一只鸡在死者面前,然后点香点灯、磕头、包孝。请东巴念孟精命经。叙述死者身世、经历,收回死者一生的足迹,把死者送给祖先。最后择日火葬(根据经济情况和死者生前的意见决定),送葬时将死者生前生产生活上用的主要物品与麦稻、包谷等粮食包成小包放在篮子里。若是土葬则撒在坟之四周,火葬则撒在焚场。葬后回家要赶鬼,全家人得出外躲避三天,以后就是“超度”,“超度”时男的用九匹马,女的七匹,要到山谷里去招魂,起码要杀一头牲口。 2 风俗习惯——纳西族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直至清代,仍沿俗行火葬,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焚尸,故纳西族在清末以后逐渐实行棺葬,至解放前,除永宁和其他少数山区还实行火葬外,几乎都改为土葬了。 婚姻习俗 纳西族因居住地区不同,婚姻习俗各有特点。其主要聚居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部分地区仍有古代多种婚姻形态的残余。 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早已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封建伦理道德。丽江纳西族与汉、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结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三个程序。男女结婚年龄较早,小孩二、三岁或七、八岁订婚的很多,到十七、八岁即行完婚。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问八字、订亲、过大礼和完娶等几道手续。结婚时,男方除宴请三天亲友外,还要给女方很大一笔聘金;女方也要备办二、三天酒席,陪送女儿许多嫁妆。因此,男婚女嫁都成为双方家庭的沉重负担。在婚姻关系中,丽江纳西族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舅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妇”)。依据传统风俗,舅舅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另一种习俗叫抢婚(纳西语“密夫”,意为“拉姑娘”)。通过抢婚结合的夫妻,不受社会歧视,与正常结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衾,死时共穴”的思想。相约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主要实行阿注(意为朋友)婚姻,其特点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科学技术 生息在玉龙山上、金沙江畔的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不少天文、历算、畜牧、农耕、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涌现出有所成就的学者和专家。 纳西族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很多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用象形文字分别记载在东巴经书上的。根据东巴经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已有数十种之多;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言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各种鸟类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纳西族素以养马出名。丽江马是著名的大理马之别称,东巴经中有《马的来历》的专册。丽江是著名的“大理马”产地之一。丽江马是全国优良品种之一,体型小而精悍,能负重,善于爬山越岭,适应性强,并能连续行走二、三个月。近来,农科部门又引进卡马巴良种,与丽江马交配,使其向身高体大方面发展。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林、牧、医药的技术网点,培养了近万名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马铃薯是丽江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县农科部门针对其病毒害和品种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有性繁殖技术,采取实生苗移栽和实生薯利用的技术措施,基本上解决了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获得了高产。又如,全县对小麦推广良种良法之后,也获得了小麦连年大幅度的增产。 六十年代中,丽江地区科技部门根据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在反复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推广苹果芽复选种,高接换头等新的种植技术,使全县种植的苹果实现良种化,至七十年代后期,全县苹果年产量达到一百几十万斤,变成云南省新兴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纳西族地处横断山脉地带,高山、河谷、平坝相间,土壤肥沃,日照时数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被称?quot;植物宝库的玉龙山,生长着五百多种中草药,其中行销全国的名贵药材达二百多种。丽江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大发展,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已消灭,常见病和多发病渐渐减少,人民体质大大提高。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鲁甸乡以“药材之乡”而著称,以此为中心,丽江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药材栽培研究种植场四百多处。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高级科学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历史学者、教育家方国瑜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赵仲修,木芹、木全章、杨凤等知名人士。他们对纳西族及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县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丽江)、“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丽江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直笛为主 玉龙雪山的传说 关于玉龙雪山的传说,大多与金沙江和哈巴雪山有关。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夹江而起,构成了峡深三、四千米,长达十二公里的大峡谷,金沙江穿峡而过,形成七道瀑坎,十八险滩,水声如龙吟虎啸,这就是著名的虎跳峡。关于它的传说,却出乎意料,像一首柔秀的抒情诗;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玉龙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三姐妹长大了,相约外出择婿,父母又急又气,命玉龙、哈巴去追赶。玉龙带十三柄剑,哈巴挎十二张弓,抄小路来到丽江,面对面坐着轮流守候,并约下法章;谁放过三姐妹,要被砍头。轮到哈巴看守时,玉龙刚睡着,金沙江姑娘就来了。她见两个哥哥挡住去路,便低头细想,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忽然心头一亮,她唱起了婉转动人的歌,唱得守关的哈巴神魂迷醉,渐渐睡着了。她边唱边走,一连虽了十八支,终于从两个哥哥的肢边穿过去,一出关口,也高兴得大声欢笑着奔跑而去。玉龙醒来见这情景,又气又悲,气的是金沙姑娘已经走远,悲的是哈巴兄弟要被砍头。 泸沽湖的传说 太阳女神和月亮男神繁衍后代的古时候,万山丛中有一个哑巴放猪娃,这个放猪娃每天都把猪群放到宽宽的匹坡上,冬天日头的时辰短,他也不带午饭;夏天日头的时辰长,他也还是没有带午饭。原来,这个哑巴放猪娃,在大山的峡谷底,发现了一眼晶莹透亮的灵泉,在这眼汨汨喷涌着珍珠似的泉水的灵洞口,拥塞着一尾偌大的闪晃着如星朵般鳞片的大鱼,哑巴放猪娃每天都割下鱼几丰的一块鱼肉,当午饭吃。奇怪的是哑巴放猪娃割鱼肉留下的伤疤口,第二天又长得原生复合了,大鱼的身上似乎像没有动过刀子一样。 哑巴放猪娃天天都没有带午饭,奇怪的是他丝毫没有饥饿的神色,这倒使刁滑阴狠的主人注意到了。一天,太阳当顶了,时辰到午辰的时候,放猪娃拎着一把锋利的竹刀,偷偷摸摸地隐遁进谷底去了。主人慌忙追踪着他的脚印,悄悄地尾循在哑巴放猪娃的身后,发现哑巴放猪娃走到谷底的一眼灵泉边,拎着竹刀涉进水潭里去了,然后弓着身朝着一尾大鱼的身上割着鱼肉…………… 虎跳峡的来历 虎跳峡,纳西话叫“无鲁阿仓过”,抚鲁意为雪山,阿仓意为地名,过意为深巷、窄巷;虎跳峡纳西话也叫“里斯里美公弓古”,意思是用手能递送弩箭的峡谷;还叫“阿仓老丛老洛弓”,意为阿仓猎人追着老虎跳过的峡谷。虎跳峡长约20公里,落差约190米,江面与玉龙雪山高差3900米,峡谷最窄处仅30多米,峡巷内有18处险滩,一入峡中,天如缝,江如龙,白浪飞溅,涛声如雷,令人胆颤心惊,极有魅力。雪山阿仓峡谷,因何取名虎跳峡呢?这里有一个惊动魄的传说故事。 传说,玉龙雪山的怀抱里走出一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卧虎岭…… 丽江黑龙潭龙王的故事 传说居住在老君山龙潭的老龙王,屋里锁着数不清的金银,膝下仅有心头肉般的一个独姑娘。他把女儿宠得生怕捧在手里会融化,抱在怀里怯着飞了。公主到了该配偶的时候,但是老龙王怎么也舍不得把女儿嫁出去,思想着招个能干的姑爷入赘,全家围着一座火塘火过日子,省得日后没日没夜地抹思念女儿的冷泪。 山里的大小龙王们,像出窝采花的蜜蜂,一个个心怀甜蜜的希望,争先恐后的登门求婚。不知道是他们的情歌唱不甜蜜,还是聘礼动不了她的心。公主一个也看不上眼,公主用冰山似的脊背令人怵骨的嗤鼻声把一个个打发走了。 老龙王看着女儿的行动,他以为是女儿舍不得离开阿爸才拒婚,使得做阿爸越发感动了,越发疼爱女儿。但是眼看女儿越来越岁数大了,生怕老姑娘会招来人们的流言蜚语,思谋着女儿结了婚,也就有个依靠,他想到这里,对姑娘说:“囡呀,花开有她的季节,结果也有她的节令,过了时令,花树也会枯萎,我想阿爸膝下只有你这块心头肉,还是招个上门郎了却终身大事吧。” 姑娘红着脸,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是垂着水灵灵的眼睛,撅着小嘴巴露了一下洁白的牙齿。阿爸从女儿羞答的媚态里,知道了女儿答应了阿爸的要求。老龙王乐滋滋地站起来走进屋里,又被女儿的话收住了脚步:“阿爸呀,慢着,女儿可以听阿爸的话,可是阿爸也得依女儿的一件心事。” 情死树的传说--(殉情的传说) 传说,在拉是坝的蒙世大山上,长着一棵像伞盖一样撑开着枝叶的山楂树,这棵山楂树长得很古怪,两个合抱不拢它粗大的树身,好像老人的腰杆一样佝偻着,撑展的枝干像爬向四方的虬龙,它的荫凉面积方圆有九十多平方米。在这棵长得神奇古怪的山楂树上,每年吊脖子殉情死的纳西族青年有十几对,它是棵远近闻的情死树。 很古的时候,爱神尤祖阿注在吃山楂果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树。后来,这棵山楂树长到有碗口粗的时候,祖古羽勒和开美久命悄悄相爱恋,但是他们的婚姻受到了父母亲的阻挠,祖古羽勒和开美久命在婚姻上遇上了阻挠的关口,他俩受到了爱神尤祖阿注的蛊惑,相约着去找天国,他俩双双在这棵山楂树上吊脖子殉情死了。 从这以后,村寨里的青年男女,他们一遇到男女婚姻上的不遂心的事情,就怀着生时不能同烧一座火塘火,死后也要埋一坑的宿愿,双双咬破指头,把血珠滴落在一起,发了死不回头的盟誓,双双偷偷地逃出家门,来到这棵山楂树下,仿着祖古羽勒和开美久命的样子,双双吊脖子死在这棵山楂树上。这样殉情的青年男女,每年都有着十多对情人。 蒙世村有个孤老头子,这个孤老头子的婆娘在月子里因流血过多而弃世了,火塘边却丢下了一个小猫大的奶娃………… 一米阳光传说 传说之二 美丽的纳西女子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深深美丽的纳西女子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深深相爱,却遭到男方父母的极力反对,伤心绝望的开美久命金殉情而死,朱补羽勒盘冲破重重阻挠赶来,已是阴阳两隔。悲痛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火,抱着情人的身体投入火海,双双化为灰烬…开美久命金死后化为“风”神,她在玉龙雪山顶上营造了一个情人的天堂:没有苦难、没有苍老、无比美好的玉龙第三国,专门诱惑失意的情人步她的后尘。 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是纳西传说里最早殉情的一对恋人……后来,民间逐渐相传,在丽江玉龙雪山顶每到秋分的时候,上天就会撒下万丈阳光,在这一天,所有被阳光照耀过的人们都会获得美丽的爱情和美满的生活! 可这招来了善妒的“风”神的嫉妒,因此,每到这天,天空总是乌云密布。 人们的所有梦想都被那厚厚的云层所遮盖。 风神善良的女儿,因为同情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就在那天, 偷偷的把遮在云层里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的阳光剪下一米, 撒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的一个山洞中,让那些爱情的勇者, 让那些对爱情执着同时又不惧怕困难和危险的人们, 可以在那天得到那一米阳光的照耀,而因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就是那个一米阳光的美丽传说! 传说中到丽江必做的十件事: 1、到万古楼听鸟叫,与丽江老头搭话; 2、吃一碗黄豆面; 3、看四方街的四张脸; 4、发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巷; 5、拜访一名隐士或狂人; 6、站在远处观察一位丽江老太太; 7、喝一口丽江的井水; 8、有幸得到一张“丽江名片”; 9、各买一个不同类型的丽江粑粑; 10、进一个院子发呆。 春节年俗 1,打瓦纳西努 丽江的过年其实是从腊月开始的。纳西语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打瓦纳西努”。 意思是腊月开始,纳西人就了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疯是因为采买年货,纳西人如同疯了一样。 从前,一进入腊月,整个农贸市场就分外地热闹起来。人们如同潮水一般涌动在市场中,似乎一切都是免费的。现在疯得比原来推迟了不少,只是,一过腊月二十,那种疯的场面总是会出现的。 2,刷佯撑 纳西族在春节快到的时候,差不多还有五六天就是丁光二十四。然后就会到山上砍来一种长青的树,白蜡树。然后全家大小都打扫,而白蜡树一般刷迷烟和蜘蛛网一类的。其形式主要表达,刷去不好的,刷去晦气,打扫好卫生,除旧迎新,迎接春节。 3,春联 从前纳西族的春联都是用东巴文所写。 到了除夕这天,刚吃过午饭,每家每户的男人们就开始忙着清洗大门,刮去旧联,换上新的春联。妇女们当然在做年饭嘛。 年饭过后,慢慢地走,丽江古城里,欣赏刚 行书字帖3500常用字图幼儿笔画描红字帖田字格空白字帖簪花小楷字帖乐善堂 好的春联,那是很有风雅的味道了。 纳西人受汉族文化传统影响,对春联极为重视,以前是自己不会写的也一定要请个他们认为不错的书法家书写一副,以表喜庆。 4,水饭 在纳西族中,不论过节,还是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在大门口顺墙角泼水饭。水饭主要去各种菜的丁点,作为意思,然后掺进茶,水,酒等食品,节气点香,顺墙而泼。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一家人的表现。 5,年饭 年饭开始前,必须的是在摆满菜摆完所有的菜后,在桌的上位摆上几碗饭,一般三碗,或者按离去的至亲人数摆,饭要盛很满。然后全家一次向那个方向磕头,以表示对祖先的的尊敬和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和一家团团圆圆的意思。对于纳西族的年饭,在除夕起床后,老人就会告诫小孩,这天里不能玩或摸铁的器物或者竹子,因为摸了铁或竹子的话,会在吃年饭的时候,会把肚子吃撑吃得很铁实(玩铁器物)或者空空的什么都没吃到(摸玩竹子)。年饭于对每个纳西人都显得那么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年饭一般都会有猪头肉、公鸡(必须是骟了的)肉。纳西话叫“布古挨排施”。吃什么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圆的气氛。 年饭吃了,就开始洗脚,取“来年事事都赶趟”之意。看来我们的先民以前并不是每天都洗脚的,才会有除夕晚上必须洗脚的习俗吧:)。 洗完脚,就该给家里小孩子们发压岁钱了。或者换上早已经准备好的新衣服,出门玩耍,以示新气象和喜庆。 6,初一 初一,也就是过了除夕,初一00:00开始,就要到沟边塘边或者水源处,放鞭炮,挑一担新的一年最新的水,新气象,健健康康。然后早早起来,把大门完全打开,代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而初一代表新的开始,代表今年要所发生的,所以男女老少在初一就不做什么活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象征这一年就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和和美美的。 7,扫墓 纳西族十分注重礼节,也十分尊敬祖先。扫墓一般是书面说法,而土语就是上坟拜年。纳西的拜年就是拜年长的,辈数大的,无论远近。但首先要拜的是祖先,是习俗,也是尊敬。所以一般初二属性不相克(纳西属虎不上坟),就初二上,属性相克就提前初一上。纳西人春节有扫墓的习俗。其实本来也是这样,纳西人扫墓根本找不到悲伤的气氛的。 一般是初一或者初二去上山的。 9,春客 其实春客对纳西来说是还礼,因为在纳西族里一样有拜年,而拜年就是提着一些土产品(现代很少)去比族里较亲的辈数大的族人家里拜年。而辈数大的就不用去回拜,然后就以春客形式请回辈数小的。纳西人家有春节期间互相请客的习惯,特别是家庭中如果有新婚——去年春节后结婚的都算——夫妇,那就更是必须请的。如果家庭够大,这对新婚夫妇可就吃苦了,可能春节中一天就要赶好多个饭局。还必须带上米、糖什么的礼品。顺便被请的陪客就多了,如果家族够大,请一对新婚夫妇,陪客可能多到三五桌。另外被请的重要的对象是在外地工作的族里人。请他可能得排队,你家初一,我家初二的往下排,只排到人家必须离开的那天。 10,放鞭炮 这跟汉族文化一致 11,正月十五棒棒会 春节到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除了象其他地方一样吃元宵外,纳西族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棒棒节”,本来是买卖农俱、果树的,这几年这些东西依然在买卖,但主角基本变成了花卉,特别是兰花。市场基本都在镇东路上,近一公里的长度,人声鼎沸。爱凑热闹者可以如鱼得水了。很有意思的节日。 12,聚众演出 春节的时候,四方街将会搭起一个高台,有各种表演。 晚上,在包括四方街的很多有小广场的地方,或者宾馆酒店前都会有民族打跳,这些是游客可以参与的,因为舞步极其简单,一学就会了,学不会也没什么,乱跳就是,玩的就是这个气氛,免费的哦。 13,东巴祭天仪式 这是纳西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纳西人被称为“祭天的民族”。现在这种宗教仪式已经不怎么搞了,偏远的纳西族地区可能还在进行。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回复 3楼2010-06-13 17:34举报 | 里88的 华丽飘过6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回复 4楼2010-06-13 17:36举报 | 里88的 华丽飘过6 三朵节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相传,远古时代,纳西先祖三朵曾在这里降服了妖魔,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八日,人们汇集到三朵庙里祭拜保护神三朵。祭品有整猪、全羊、鸡、鱼等。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回复 5楼2010-06-13 17:36举报 | 里88的 华丽飘过6 龙王庙会 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的龙王庙会,既是纳西人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群众之间互通有无的物资交流盛会,会期一个星期左右。此庙会的地点一般定在丽江县城的黑龙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园”内),参加者除丽江及邻县的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届时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来攘往,热闹异异。本地人争相购置内地运来的日用百贷,外商则主要收购一些土特产品,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庙会期间,还展开唱纳西族民歌、演奏纳西古乐以及赛马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纳西人有着悠久的祭龙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与东巴经典中的记载龙类与人类原是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分管这宇宙万物,人类只有农耕与牲畜,其他自然万物均由龙类来主宰。开初时人与龙皆各词其职,和睦相处;后来人类不断伤害龙类,龙类又对人类进行报复,双方矛盾日趋激化。经过东巴教的创教者与教主丁巴什罗的调解,双方订立了条约互不侵犯。人类除了农耕与牲畜需要龙类协助之外,有求于龙类的东西还很多,有时候又难免触犯了龙类的禁条,为了祈福免灾,人类便须举行祭龙仪式向龙类赔礼道歉,并祈求赐福免灾。由于相传丽江象山之麓的黑龙潭内居住着龙王,纳西人便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龙神祠,时常拜祭并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 回复 6楼2010-06-13 17:37举报 | 里88的 华丽飘过6 七月骡马交流会 七月中旬的骡马交流会,是纳西族人的又一个重要节庆,一般在丽江坝中央的狮子山西坡上举行。会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骡马等大牲畜为主,云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区的农民纷纷前来,交易农副土特产品,购买著名的丽江马和铜器等物品。在会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达到一万匹(头)左右,是西南诸省区中交易量首屈一指的集市。现已在丽江城东建成了固定的交流会址。根据纳西族民间传说,纳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衬红褒白成婚后迁居人间,顺便将天上的易马会也传回到故乡,这就是骡马交流会的由来。据史籍记载,丽江自古便以养马出名而素有“花马国”之称,很早即以骡马与巴蜀等地客商交换盐、铁诸物。在东巴经书中,也有不少牧马生活的精彩描绘。《木氏宦谱》中也记述了明朝洪武年间,丽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骡马等物前去朝贡,此后的贡品中皆少不了骡马。可见,丽江骡马的饲养和交易早先就较为发达。办起了骡马交流会之后,饲养大牲畜出售成为纳西族农民一项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牵骡赶马前来赴会者络绎不绝,逐渐成为民间的一大盛会。会期中还组织赛马、民歌对唱等活动,到处是一派热闹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劲舞更是通宵达旦,令人陶醉。 回复 7楼2010-06-13 17:38举报 | 里88的 华丽飘过6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举行。相传为纪念曾拯救纳西人的两位天将。在火把节的三天期间,人们要在白天赶街,斗牛、摔跤并对唱民歌;入夜,家家户户都扎好大火把摆放在大门前,或将火把高高插在粮架顶上或树上,火把上饰以花卉及果品,竞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则点燃许多小火把,供小孩们玩耍与跳越。小孩子成群结队,手执火把四处游转,青年男女则以跳芦笙舞为乐。 回复 8楼2010-06-13 17:38举报 | 里88的 华丽飘过6 中元节“烧包”祭祖 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烧包”祭祖,纳西语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举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来探家,准备好几个印有经符图案框边、内装草纸和叠好的金银箔的白纸包,写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盘盛好,再带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门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将上述物品置于正房堂屋内的供桌上,并加上些干鲜果品、糕点花卉等,于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时分,再把那些白纸包带到河边焚烧,并将灰烬和一些供品扔进河水中,意味着送祖先回到他们现在居住的阴间去。这两日刚近黄昏便家家关门闭户,路上难见行人,因想象到处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动而显得一派悚然。 朝拜狮山“干木”女神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边境泸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狮山“干木”女神的盛大节日,又称为“转山节”。根据摩梭人的神话传说,屹立在泸沽湖与永宁坝子之间的狮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着这一带地区的人口兴衰、农作物丰歉以及牲畜的增减等大小事,同时还影响着妇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干木”女神长得十分漂亮,住在狮子山顶上的洞穴里,周围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辖。她还过着“阿夏”婚姻生活,有许多长期的和临时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来此聚会娱乐。摩梭人为了给“干木”女神助兴,并祈求她的保佑,每逢这一天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汇聚到狮子山麓的女神庙前进行朝拜。朝拜者一般达2000余人,以几家或十几家为一伙,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鲜花等祭品,诚心诚意地叩头朝拜。朝拜完毕,载歌载舞地欢庆,并就地野餐。在归途中,往往还要组织赛马等活动,有些青年男女则结伴环游狮子山或泸沽湖,谈情说爱,对唱山歌,其乐无穷 纳西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纳西族服饰最早是用羊皮和兽皮制作。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纳西族“男子头绾二髻
本文档为【纳西族民俗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60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7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5-08
浏览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