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_董红玲

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_董红玲

举报
开通vip

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_董红玲 �文史哲园地 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 董红玲 摘� 要� 木垒屯田保卫了祖国边疆,稳定了天山以北的局势; 屯田加强了与中原的经济交流, 促进了木垒地区 的经济发展; 屯田促进了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 屯田促进了木垒汉文化的传播及方言的产生; 移民的涌入, 使木垒 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关键词� 木垒� 屯田� 民族� 融合� 经济� 方言 � �一、历代木垒屯田概述 在西汉时, 今天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车 师六国之一的蒲类后国。唐代为蒲类县, 属北庭都 护府所辖;唐代末年,回鹘入西域后, 木垒被并入高 ...

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_董红玲
�文史哲园地 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 董红玲 摘� 要� 木垒屯田保卫了祖国边疆,稳定了天山以北的局势; 屯田加强了与中原的经济交流, 促进了木垒地区 的经济发展; 屯田促进了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 屯田促进了木垒汉文化的传播及方言的产生; 移民的涌入, 使木垒 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关键词� 木垒� 屯田� 民族� 融合� 经济� 方言 � �一、历代木垒屯田概述 在西汉时, 今天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车 师六国之一的蒲类后国。唐代为蒲类县, 属北庭都 护府所辖;唐代末年,回鹘入西域后, 木垒被并入高 昌国。宋代,木垒仍属高昌国。 13世纪初, 木垒为 蒙古和硕特部游牧地。和硕特部迁往青海后, 木垒 又成为准噶尔部游牧地。清代正式定名为�穆垒�。 雍正十年 (公元 1732年 ), 建筑木垒城。乾隆十九 年 (公元 1754年 ) , 设奇台县治, 木垒为奇台县所 辖。民国六年 (公元 1917年 ) ,木垒设县佐。民国十 九年 (公元 1930年 ) ,木垒正式建县。 由于木垒在历史上处于丝绸之路北新道上,地 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长期以来这里是兵家必争之 地。正如�汉书�记载, 单于、大臣皆曰 �车师地肥 美,近匈奴, 使汉得之, 多田积谷,必害人国, 不可不 争也。�所以, 汉代在这里置田官, 以控制西域。加 之水草丰美, �地气和暖�, 史书赞叹这里�地宜五 谷,为山北沃壤��。历代王朝, 尤其是汉代、唐代、 元代、清代在木垒都有不同规模的屯田。 (一 )汉代屯田。 西域屯田,始于公元前 101年汉武帝开设的渠 犁屯田,其规模不大,目的不是为了屯戍, 只是为了 给出使的汉代使者提供粮食,后来经过发展,就有了 属于屯戍性质的屯田。西汉时,木垒属于蒲类后国, 根据当代史学家余太山的研究, 公元前 108年以后, 塞人建立了车师六国,即东且弥、西且弥、卑陆、卑陆 后国、蒲类、蒲类后国。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继位 后,桑弘羊上奏道: �车师之地, 广饶水草、益通沟 渠,田一岁有积谷。�故汉政府于地节二年 (公元前 68年 ) ,将汉中及各郡免刑�罪犯�全部流放到蒲类 后国一带屯田, 以保证西域用兵军需粮草之供应。 汉昭帝时在蒲类后国修筑城垒,设置关卡,保护古丝 绸之路交通要道, 稽查来往行旅。根据�后汉书� 西域传�记载, 蒲类后国�庐帐而居, 逐水草,颇知田 作, 有牛马, 骆驼, 羊畜, 能作弓矢, 国出好马。��后 汉书� 西域传�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公元 74 年 ) ,汉政府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 率兵屯田车师后 国所属的金蒲城和蒲类后国,屯垦戍边,以资军需粮 草。这些说明汉代在木垒的屯田已有一定的规模。 (二 )唐代屯田。 木垒在唐代称蒲类县,属北庭都护府所辖。丝 绸之路北新道的开辟,使木垒成为一个商业繁荣的 重要驿站,木垒的屯田在此情况下也得到了迅速发 展。唐天宝年间,恢复汉代旧制, 在木垒重设戊己校 尉, 开田不计其数, �囤积廪溢�。不仅在物质上保 证了丝绸之路北新道的畅通, 而且在军事上巩固了 唐政府对西域诸部的统治, 木垒成为扼守北庭咽喉 的重要驿站。史书记载,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之后, 加大了对西域的统治力度, 在西域设置了安西和北 庭都护府, 并效仿汉代在此实行兵屯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据�唐 六典�卷七记载,唐代在西域的屯田, 北庭都护府有 二十屯,由支度营田使专管, 每屯种地五十顷, 有兵 五百人左右,每兵平均种地十亩左右,实行供给制管 理, 产品全归官府。蒲类县是唐王朝的屯田区之一。 (三 )元代屯田。 木垒在元代为回鹘地。公元 1219年,元太祖成 吉思汗率大军西征路过独山城 (今木垒县东南 ), 见 城空无人, 帝问随行的哈剌亦哈赤北鲁: �此何城 也? �对曰: �独山城。往岁大饥, 民皆流移之它所。 然此地当北来要冲, 宜耕种以为备。臣昔在唆里迷 70 新疆社科论坛 2009( 1 ) 国时, 有户六十, 愿移居此。��于是, 成吉思汗令哈 剌亦哈赤北鲁及其子月朵失野纳佩金符到唆里迷国 (今焉耆 ), 招募六十户到此耕种。六年后, 元太祖 归来, 见到了�田野垦辟,民物富庶�的景象。 (四 )清代屯田。 较之以前各代,清代在木垒的屯田具有时间长、 范围广、人数多、种类全等特点。公元 1716年, 清王 朝在平定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后, 继汉唐西域屯田 之举, 在巴里坤、木垒、奇台等地遍设军屯营地,广收 粮草以资军马。清乾隆年间, 清政府看准木垒 �土 沃泉滋,地势险要, 兼可屯种�, 于是�募人大开阡 陌�。木垒便成为重要的屯田区, 屯垦形式主要是 民屯和军屯,其次是犯屯。 清代, 木垒的民屯规模较大。乾隆三十二年 (公元 1767年 )派拨张掖县户民赴木垒、奇台、西吉 尔玛泰 (今木垒西吉尔镇 )等处屯田, 共拨种地民三 百户, 男妇大小一千一百七十三口; 乾隆三十三年 (公元 1768年 ) , 派拨张掖县户民再次赴木垒等处 屯田, 共派拨户民一百五十户, 男妇大小五百四十二 口;乾隆三十四年 (公元 1769年 ) ,再次派拨张掖县 户民一百户赴木垒等处屯田,男妇大小四百七十四 口。从公元 1767~ 1769年的 3年当中, 从甘肃张掖 县招募五百五十户共二千一百八十九口来木垒屯 垦。自吉尔玛泰到特纳格尔 (今阜康 ) ,计可垦田八 百万余亩, 安插民户二千七百户。�乾隆三十五年 (公元 1770年 ) ,陕甘总督明山奉命会勘木垒, 一路 安插民户屯田, � � 自东西吉尔玛泰至特纳格尔先 安十一堡,开垦四万余亩。 清代的军屯,即绿营兵屯田。清代在木垒的军 屯先后有三次, 第一次始于康熙年间。据�清史稿 � 食货志�记载 (公元 1716年 ) , 康熙帝指示: �巴尔 库尔 (今巴里坤 ) , 都尔博勒尔金 (木垒县东南 )地 方,哈喇乌苏 (大石头乡 )及西吉尔� � 俱可耕种。 应各令派人耕种, 给与口粮、牛种。�这便是清军在 木垒最早的军屯。第二次木垒军屯开始于雍正十年 (公元 1732年 )。岳钟琪率军驻扎木垒, 上奏说�木 垒地方形势险要,兼可耕种�。清政府决定�于绿营 兵丁内, 拣选二万名遣往��。雍正十三年 (公元 1735年 )撤离, 第二次木垒军屯中断。第三次木垒 军屯起自乾隆三十一年 (公元 1766年 )。陕甘总督 奏准, 在西安与安西肃州等地招募耕种, 请选派守 备,千把四员,抽拨兵二百名,携带牛具、籽种前赴木 垒及时耕种。当年种二千二百四十亩地, 收获小麦、 青稞等一千六百石。乾隆三十二年 (公元 1767年 ) 起,除本年原派兵二百名外, 又派兵三百名, 总共五 百屯田兵种地一万亩, 乾隆三十四年 (公元 1769 年 )被民屯代替。 清代,木垒的犯屯较少。据 �清高宗 实录 古诗主题教学实录党内外群众座谈会记录草船借箭名师教学实录中医师承医师节目词窦桂梅的所有教学实录 �记 载, 公元 1767年 8月, 陕甘总督吴达善把甘肃地区 反抗清王朝统治的 38户农民当作�为匪犯案者, 遣 发巴里坤、木垒、乌鲁木齐地区处, 地方酌量户口多 寡, 分拨安插, 实行监督屯田�。同年, 清政府又把 湖北的五十九户人家发配新疆, 安置在木垒等地屯 垦。 经过清王朝几代的屯垦经营,至咸丰年间,木垒 经济发展, 人口增殖, 居民过万, �市廛极盛�。山 西、归化城 (今呼和浩特市 )商品聚于此, 蒙古诸盟 也来贸易,木垒成为北疆一大聚落。这里有旅店、肉 铺、酒店, 并有蔬菜上市。进入近代后, 清政府继续 在木垒屯田, 公元 1873年, 有乌鲁木齐都统景廉疏 �清三路进兵, 并于� �木垒河一带广为屯田, 且耕 且防,先裕后食。而后次第削严诸匪��。同时, 清 政府从甘肃招募贫苦农民到木垒屯垦。公元 1882 年 4月,镇西防营提督占彪出任总兵,率军民在木垒 地区大办屯田。至今矗立在木垒的一碗泉烽燧、三 个泉烽火台及三十里大墩烽火台遗迹,便是清代用 来戍守边疆、告急军情、传递羽书的一大创举。 二、木垒屯田的评述 (一 )保卫了祖国边疆, 稳定了天山以北的 局势。 道光帝曾说: �是屯田一事, 实为安边、便民、足 食、足兵之良法。��木垒屯田兵亦兵亦农, 屯田自 给, 减轻了国家的财政支出负担, 极大地节省了物资 消耗。因屯田是一种有组织的生产行为,其主要产 品就是粮食。屯田的目的不是为了聚财,而是为了 消费。因为有了屯田,就避免了由内地向西域长途 运输物资带来的巨大消耗。增加了供应,也让守卫 边疆的军士增强了生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屯田 兵扼守丝绸之路东西之要冲, 也表明了军队永久驻 扎绝不让分裂者有一丝可乘之机的立场。如唐代, 木垒在远离城池的其它军事要道上还修筑了不少烽 燧, 城池、烽燧相望, 随时观察、了解军情, 及时上报 指挥部。驻守烽火台的兵士, 大都在其周围垦田种 植。这些驻军与驻守北庭的天山军、伊吾军、高昌的 瀚海军互为犄角,稳定了唐在天山以北的局势。 (二 )屯田加强了与中原的经济交流, 促进了木 垒地区的经济发展。 自古以来,木垒就生活着勤劳、勇敢、智慧的各 族人民。汉代,木垒是一个重要的游牧地区,活动在 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乌孙人、匈奴人和 突厥人等,来自中原的汉人在木垒屯田,将大量内地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带到新疆。随着屯垦军 民进入新疆木垒, 铁锄、铁锹、铁镰、铁铧犁等铁农 71新疆社科论坛 2009( 1 ) 具,木耙、草叉等打场用具,石碓、石磨等粮食加工用 具,牛耕、沟垄栽培、中耕除草、代田法、耦耕等耕作 技术都随之传入。加之内地汉族军民在原籍大都是 农业生产者,在对农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等方面他 们能够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自身经验与当地的 生产特点相结合, 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随 着屯田事业的发展, �泉渠充足, 农作得法�� , 木垒 的农业得到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西汉初年, 随着蒲类后国等地的匈奴人不断降 伏南迁,其养马技术也逐步传入中原,推动了内地畜 牧业的发展。西汉末年, 随着木垒所在的丝绸之路 北新道的开辟及�互市�贸易的开展, 这条线上既有 本地的 �胡商�,也有出关贸易的内地商人。经木垒 沿丝绸之路输入到内地的商品主要有牲畜、畜产品、 药材、香料、玉石制品等, 内地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 织品、铜镜、漆器、茶叶等。�绢马�贸易和�茶马�互 市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贸易内容。 木垒是清代在新疆最早建立的屯田区之一,屯 田区基本上都在驿道沿线。驿道沿线不断涌现出新 的居民点或村落,有的村落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 模的城镇。通过这些交通站点,商人们不断将内地 的农产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铁制农具等经丝绸之 路传入木垒。屯田士卒把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拿到 集市上与各处商人进行买卖和交换, 带动了木垒商 业的发展。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清军西出之时, 军中有能力者多携本乡商人随军, 被称之为 �赶大 营�,这些商人以平、津、晋为主。清至民初, 清政府 数次用兵,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为木垒创造了一个 和平的环境,大批甘、陕、晋移民进入木垒。同时,清 政府将原来平叛军队中的一部分改为屯田兵, 其中 一部分开始经营商业。当年,木垒的驼运经营者主 要是�山西帮�和�天津帮�。据清末新疆商会档案 统计, 经木垒的驼运货物量每年大约为两千担到四 千担左右, 往来于木垒线上的骆驼大约有两千峰。 这时,木垒已成为日渐繁荣的边陲小城。至清咸丰 年间, 木垒�市廛极盛, 居民近万�。屯垦不仅带来 了经济上的发展,而且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无论是经济还是民族心理, 都有利于朝着内部统一 的方向发展。 (三 )屯田促进了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 历史上, 中原汉族和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不断 迁入木垒,是影响木垒民族迁徙、融合的主要力量。 民族间的融合,既有利于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也有助 于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强化彼此的认同和依存 关系, 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有资料表明,塞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 等早就活动于新疆和河西地区包括木垒地区。汉族 是迁入新疆最早的民族之一。自汉代以来, 由于屯 田迁往木垒的汉族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些迁入 木垒地区的汉族人与当地民族通婚, 并逐渐改变其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以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和自 然环境,经过若干代之后, 便融合于当地的民族之 中。据有关史籍记载,在秦汉时期迁入匈奴与西域 的内地汉族人即�秦人�、�汉人�, 就大多融合于匈 奴与西域的其他民族之中。 元明时期是新的民族迁入木垒的又一个高潮时 期, 由于蒙古人统一了新疆及中亚地区,大量的蒙古 人由北方草原进入木垒。17世纪初,作为蒙古族一 支的瓦刺进入新疆, 并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 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在木垒的主要有和硕特 部和准噶尔部。 在清代以前,木垒就是一个重要的游牧地区,许 多少数民族部落在这里放牧, 其中就有哈萨克族。 公元 1864年, 游牧在斋桑湖 (现哈萨克斯坦境内 ) 一带的哈萨克族克烈部迁居到阿勒泰地区, 其中的 一部分进入了木垒。公元 1871年, 沙俄侵占伊犁 后, 大量哈萨克族人内迁至伊犁、阿勒泰、木垒、巴里 坤等地。近百年来,哈萨克族人不断迁入,使木垒成 为哈萨克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清代, 满族、达斡尔 族、锡伯族、回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由于 各种原因相继迁入木垒, 木垒成为一个多民族聚集 地。汉族人迁入木垒后,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些 逐步融合到其他民族中, 有些则成为今天新疆汉族 人的先民,木垒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四 )屯田促进了木垒汉文化的传播及方言的 产生。 新疆是我国历史上使用过语言文字种类最多的 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新疆使用过的语言有 30余种、文字有 20余种。汉语言文字是汉代以来 惟一贯穿新疆历史的语言文字。高度发达的汉语言 文字随着屯垦的将士传播到遥远的西域。由于屯 田, 新疆汉族人增多, 汉语成为官方语言,少数民族 开始学习汉语,西域诸国普遍设置�译长�。这说明 汉语在新疆已经广泛深入到少数民族中了。木垒屯 田区,在唐代属于汉文化区, 唐王朝在这里实行州县 乡里制,文化制度与内地基本相同,官府在民间均以 汉语为主要交际语言,随着屯田垦区扩大,汉族人增 多,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 民间百姓学习汉语的热情高 涨。清代,甘陕贫民来木垒落户, 晋、平、津商人来此 经商,语言间相互交融, 木垒逐渐形成以陕甘方言为 基础的地方话。随着木垒、巴里坤、奇台、吉木萨尔、 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北疆地区民屯的蓬勃发展, 北疆汉语的使用水平大大提高。移民的语言成为这 一地区的主体语言, 以兰银官话为 (下转第 91页 ) 72 新疆社科论坛 2009( 1 ) 解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办法, 从而促进新疆高等教育质量的 提高。 注�释: �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上 ) [ Z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 798页。 � 陈加荣: �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 [ D ],扬州大学, 2006年,第 16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统计资料�, 2006年, 第 32页。表 1中的�平均每万人口 中在校大学生数�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取整。 � � 张建仁: �关于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 [ J] , �教育发展研究 �2006年第 1期, 第 51页。 �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 �中 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 2006年 ) � [ Z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 社, 2007年,第 472页。 �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分省情况 � [ EB /OL ]. http: / /www. m oe. gov. cn /edoas /website18 /92 / in- fo36192. htm.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统计资料 �, 2006年,第 35页、第 39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育统计资料 �, 2006年,第 46页、第 81页、第 86页。 � 左兵: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 [ M ], 青 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 136~ 137页。 (作者简介: � � 蔡文伯�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 � � 赵� 燕�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2007级硕士研究生,女 ) �责任编辑: 君� 敏� (上接第 72页 )基础的新疆汉语方言���老新疆 话,在清乾隆中期以后逐渐形成, 到目前为止, 这些 地区的语言仍然以兰银官话为基础。木垒各民族在 交往的过程中,不仅把屯垦军民带来的内地农耕文 化吸收到本民族文化之中, 而且各民族之间也相互 吸收彼此的文化,使之成为本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大大增进了 本土文化与内地文化彼此之间的认同, 促使木垒出 现了一个统一、安定的局面。 (五 )移民的涌入, 使木垒的生态环境遭到 破坏。 因为内地移民大量拥入,至乾隆年间,木垒已经 是�屯垦日兴, 田畴弥望, 闾阎乐业, 地方渐有起 色��。户籍的不断增加, 使木垒人均耕地面积减 少,乾隆二十四年 (公元 1759年 ) ,陕甘总督杨应琚 在谈及新疆的耕地时曾说到:这里的耕地在种植数 年后,地力较之初种时渐觉浅薄。木垒有自己的特 殊情况, 全县东、南、北三面环山, 占全县面积的 11%,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 占 24% , 平原、戈壁 占 50%,沙漠占 15%,沙漠、戈壁占去了土地的大部 分。再者,随着人口的增加, 垦殖力度加大, 木垒的 原始森林大量被破坏,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因此,木 垒人居处所及生产活动被限制于面积并不辽阔的绿 洲,虽然有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等六条山溪性 河流, 但水利灌溉工程增多, 水资源消耗大, 使土地 利用率下降。而人口不断增长,加之采取粗放的耕 作方式,有限的耕地难以养活超量的人口,导致人地 系统的破裂。所以,加速发展的人口,给木垒自然资 源存量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威胁, 这也是造成现代木 垒贫困的原因之一。 注� 释: � 范晔 (南朝� 宋 ): �后汉书� 西域传�卷 88,浙江古籍 出版社, 2000年。 � 宋濂 (明 )等, �元史� 哈剌亦哈赤北鲁传�卷 124, 中 华书局, 1974年。 � �嘉峪关志� 大事记� (九 )。 � 祁韵士: �皇朝藩部要略�,兰州古籍书店, 1990年 10 月。 � 王树楠、袁大化: �新疆图志 � 名宦�,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2年。 � �清高宗实录�卷 197, 道光十一年九月戊寅, 台湾华 文书局, 1963年。 � 华立: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 赵尔巽: �清史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参考书目: 1. 宋濂: �元史 �卷 100, �兵志三 � 屯田 �, 中华书局, 1996年。 2. 高莉琴: �新疆的屯垦移民与新疆汉语 �, �语言与翻 译�2004年第 3期。 3. 方英楷: �新疆屯垦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89年。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委员会、新疆历史教材编写 组, �新疆地方史�,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作者简介: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责任编辑: 馨� 漫� 91新疆社科论坛 2009( 1 )
本文档为【历代新疆木垒屯田评述_董红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53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6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03
浏览量:60